CN102729933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29933B CN102729933B CN201210039164.6A CN201210039164A CN102729933B CN 102729933 B CN102729933 B CN 102729933B CN 201210039164 A CN201210039164 A CN 201210039164A CN 102729933 B CN102729933 B CN 1027299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mper
- vehicle body
- bumper face
- extension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95 fascia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防止在设置重量部(配重)的情况下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下垂,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而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17);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21);和与骨架部件(21)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26),其中,延伸部件(26)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28);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21)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和使延伸部件(26)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后表面(17a)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4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隔板)和与骨架部件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安全板)。
背景技术
车身前部构造中,保险杠外观件的两侧固定在车身上,并在被固定了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两侧固定部之间形成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可变部,在该可变部上设有用于动态抑制车身振动的配重。
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减少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而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7694号公报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保险杠外观件上直接设有用于动态抑制车身振动的配重。
由此,有时由于用于动态抑制车身振动的配重而导致在保险杠外观件的下表面发生下垂。因此损害车身美观,并导致车身设计上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防止在设置有重量部(配重)时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下垂,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而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和与该骨架部件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其特征在于,延伸部件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重量部;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和使该延伸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重量部位于延伸部件的前方附近。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保险杠相对部经由用于吸收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封闭部件而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抵接。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保险杠相对部是使延伸部件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保险杠外观件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开口部,保险杠相对部设在开口部的下方。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延伸部件具有:设在保险杠相对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部加强筋;设在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部加强筋;和位于前部加强筋及后部加强筋之间、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折曲筋。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骨架部件具有配置在下方附近、用于保护骨架部件的保护部件,延伸部件在骨架部件接合部的后方接合固定在保护部件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达成以下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和与骨架部件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在延伸部件上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和使延伸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
即,由于在延伸部件上设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并设有使延伸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所以能够防止例如在保险杠外观件上直接设有重量部(配置)的情况下所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下垂。
而且,由于在延伸部件上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和使延伸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所以能够使延伸部件以某一特定频率反相振动。由此,能够有效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重量部位于延伸部件的前方附近。延伸部件没有固定在保险杠外观件上,而为悬臂状态。由此,重量部通过从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隔开距离而能够确保振摆幅度。即,能够使重量部反相振动,从而能够减少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由于保险杠相对部经由用于吸收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封闭部件而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抵接,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由于保险杠相对部是将延伸部件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所以在行人碰撞到保险杠外观件时能够通过位于保险杠外观件后方的保险杠相对部的整面承受行人的冲击载荷。由此,行人的冲击载荷分散,从而能够保护行人的腿部。
另外,由于保险杠相对部是将延伸部件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所以延伸部件在碰撞时容易向上方折曲,从而能够防止行人的腿部卷入到保险杠外观件下方。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保险杠外观件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开口部,且保险杠相对部设在开口部的下方。例如,在保险杠外观件上存在开口部的情况下,其下方刚性低从而容易振动。由此,通过将保险杠相对部设在开口部的下方,能够得到更大的振动抑制效果。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由于在延伸部件上具有:设在保险杆相对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部加强筋;设在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部加强筋;和位于前部加强筋及后部加强筋之间、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折曲筋,所以保险杠相对部附近及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并且保险杠相对部附近与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之间容易折曲。由此,延伸部件更容易振摆,能够对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减轻作出贡献。而且,通过使保险杠相对部附近及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且使保险杠相对部附近与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之间容易折曲,在行人碰撞时延伸部件容易向上方折曲,能够防止行人的腿部卷入到车身底面。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由于在骨架部件上具有配置在下方附近、用于保护骨架部件的保护部件,并且延伸部件在骨架部件接合部的后方接合固定在保护部件上,所以能够将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其结果是,延伸部件更容易振摆,并且能够对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减轻作出贡献。
通过将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在行人碰撞时通过保险杠外观件和延伸部件能够更容易地吸收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保险杠外观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延伸部件的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骨架部件的从车身前面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图7的部分8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身;13发动机室;17保险杠外观件;17a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19保险杠外观件的开口部;21骨架部件(前隔板);26、27延伸部件(左右的安全板);25保护部件;28重量部(配重);41封闭部件;42保险杠相对部(延伸部件的前端);44折曲筋;51前部加强筋;53~55后部加强筋;56骨架部件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附图。
如图1所示,车辆10在车身11的前部具有:覆盖车身11的侧方的前挡泥板15、15;覆盖车身11的前方上部的前格栅16;覆盖车身11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前保险杠外观件)17;覆盖车身11的上部的发动机罩18;和将车室12和发动机室13分隔开的仪表板下面板(未图示)。
发动机室13是由前挡泥板15、15、前格栅16、保险杠外观件17、发动机罩18及仪表板下面板(未图示)包围的空间。
保险杠外观件17设在车身前方下部。在保险杠外观件17上,并在保险杠外观件17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用于将行驶风导入到发动机室13的开口部19。
如图2~图4所示,在发动机室13内,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有左右的前侧车架14、14,在这些前侧车架14、14的前端内侧配置有支承未图示的散热器和冷凝器的骨架部件(前隔板)21,从左右的前侧车架14、14的前端分别延伸有延伸件22、22,在这些延伸件22、22的前端架设有用于保护车身11的前部的保险杠横梁23,并以覆盖该保险杠横梁23的方式设有之前说明的保险杠外观件17,从该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端向车身后方延伸有用于保护车身11的下部的保护部件(挡油护罩(splash cover))25,从该保护部件25朝向保险杆外观件17延伸有左右的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以架设在这些左右的延伸部件26、27上的方式配置有用于降低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配重)28。
骨架部件21包括: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4、14的前端内侧并在车身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纵构件31、32、将这些纵构件31、32的上端连接的上部构件33将纵构件31、32的下端连接的下部构件34。
骨架部件21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沿伸。在骨架部件21上具有配置在下部构件34的下方附近的、用于保护骨架部件21的保护部件25。
保护部件25配置在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端,在保护部件25上设有用于向散热器(未图示)供给空气的通风道35。
如图5~图8所示,左延伸部件(安全板)26由如下部件组成:保险杠相对部42,经由封闭部件41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背面)17a抵接;平坦部43,从该保险杠相对部42向车身后方延伸;折曲筋(中间部凹状折曲筋)44,设在平坦部43的车身后方、容许车身前后方向的折曲;基部45,设在该折曲筋44的车身后方、且形成为曲线状;第一及第二支腿部46、47,从该基部45向后方延伸。
保险杠相对部42设在开口部19的下方。平坦部43设有用于使车身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的多个前部加强筋(前部凹状加强筋)51。
基部45形成有:安装在骨架部件(前隔板)21的下部构件34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和用于使车身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的第一~第三的后部加强筋(凹状加强筋)53~55。
第一支腿部46形成有:与第一后部加强筋53连续设置的、用于提高车身前后方向的刚性的第一支腿部加强筋(支腿部凹状加强筋)57;和安装在保护部件25上的第一安装部61。
第二支腿部47形成有:与第三后部加强筋55连续设置的、用于提高车身前后方向的刚性的第二支腿部加强筋(支腿部凹状加强筋)58;和安装在保护部件25上的第二安装部62。
右延伸部件(安全板)27与左延伸部件(安全板)26左右对称,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将左延伸部件(安全板)26简略记为“延伸部件26”。
即,延伸部件26在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的后方接合固定在保护部件25上。
可以说延伸部件26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28;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21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使延伸部件26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背面)17a相对、并且与保险杠外观件17抵接的保险杠相对部42。
而且,还能够说延伸部件26具有:设在保险杆相对部42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部加强筋51;设在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部加强筋53~55;位于多个前部加强筋51及后部加强筋53~55之间、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折曲筋44。
由于在延伸部件26上设有容许车身前后方向的折曲的折曲筋44,所以在碰撞时能够以面承受行人腿部的方式向上方立起,从而能够通过载荷分散来保护腿部。即,左右的延伸部件26、27是在左右分割构成的左右对称且分割式的板,是用于保护行人的脚的部件。
延伸部件26的保险杠相对部42与保险杠横梁23相比向车身前方延伸(参照图4)。换言之,延伸部件26比骨架部件21向前方延伸。
优选的是,使从延伸部件26的左端到延伸部件27的右端的宽度(长度)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前表面宽度大致一致。
延伸部件26螺栓固定在骨架部件21的下部构件34上,并且螺栓固定在保护部件25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部分上。由此,使延伸部件26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固定点)与重量部(配重)28之间隔开距离,确保了重量部28的振摆幅度。
另外,延伸部件26的保险杠相对部42经由封闭部件41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背面)17a抵接。而且,延伸部件26的保险杠相对部42在高度方向上抵接在保险杠外观件17的开口部19下部。在车宽方向上抵接在保险杠外观件17大致中央。
保险杠相对部42经由用于吸收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封闭部件41而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背面)17a抵接。可以说保险杠相对部42是使延伸部件26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形成的。
封闭部件41是EPT密封材料(EPT Sealer)(商品名)等的发泡材料,或者橡胶,使用具有防振效果及吸收冲击效果的材料。
重量部(配重)28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部件,优选用板厚为2.6t的钢板形成,且重量设定在500g前后。重量部(配重)28的两端被MIG焊接(Metal Inert Gas welding)在左右的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上。
重量部(配重)28设有引导部64,该引导部64位于延伸部件26的前方附近,并与延伸部件26的保险杠相对部42具有相同剖面。引导部64经由与设在延伸部件26上的封闭部件41相同的配重侧封闭部件65,而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背面)17a抵接。
此外,因为重量部(配重)28没有设在保险杠外观件17上,而设在左右的延伸部件26、27上,所以能够减轻由保险杠外观件17的自重导致的下垂。
另外,因为重量部(配重)28接合在左右的延伸部件26、27上,所以在碰撞时左右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的平坦部43在朝向下方形成为U字状的折曲筋(折曲点)44处折曲,保险杠相对部42向上方上升。而且,由于重量部(配重)28比左右的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板厚,因此能够通过弯曲而吸收冲击载荷。
如图8所示,通过在延伸部件(安全板)26上设置向下方突出的折曲筋(低刚性部)44,由此,碰撞时容易向上方折曲,从而防止行人的腿部卷入车身底面11a。
通过在左右的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上架设重量部(配重)28,从而使发动机的怠速摆动等的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传递的振动通过与传递方向水平且反相的振动而相抵消。
保险杠外观件17的开口部19的下部刚性低,容易振动。通过使架设有重量部(配重)28的左右的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的保险杠相对部42、42与其抵接而吸收振动,并且抑制振动。
在延伸部件(安全板)26中,当将安装在隔板的下部构件34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作为支点时,由于在支点的前方设有折曲筋44,所以构成低刚性部,由于从支点附近到后方具有第一~第三后方加强筋53~55和第一及第二支腿部安装部46、47,所以构成高刚性部。由此,能够使重量部28稳定地振摆,并且能够确保振摆幅度。
保险杠外观件17下部随着趋向车体后方而向下倾斜,从而能够沿着该面使延伸部件(安全板)26的保险杠相对部42向上方立起。由此,碰撞时容易向上方变形,能够可靠地使行人冲上发动机罩18。
如图5及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17、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21、与骨架部件21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26。在延伸部件26上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28、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21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使延伸部件26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后表面17a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42。
即,由于在延伸部件26上设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28,并设有使延伸部件26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后表面17a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42,所以能够防止例如将重量部(配置)28直接设置在保险杠外观件17的情况下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垂。
而且,由于在延伸部件26上具有:用于防止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重量部(配置)28;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21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使延伸部件26的至少一部分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后表面17a相对的保险杠相对部42,所以能够使延伸部件26以某一特定频率反相振动。由此,能够有效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所导致的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
如图5及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重量部28位于延伸部件26的前方附近。延伸部件26没有固定在保险杠外观件17上,而为悬臂状态。因此,重量部28通过从接合固定在骨架部件21上的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隔开距离而能够确保振摆幅度。即,能够使重量部28以反相振动,从而能够降低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
如图8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保险杠相对部42经由用于吸收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的封闭部件41而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后表面17a抵接,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由发动机的怠速摆动引起的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
如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因为保险杠相对部42是将延伸部件26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所以在行人碰撞到保险杠外观件17时能够通过位于保险杠外观件17后方的保险杠相对部42的整面承受行人的冲击载荷。由此,能够使行人的冲击载荷分散,能够保护行人的腿部。
另外,由于保险杠相对部42是将延伸部件26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所以延伸部件26在碰撞时容易向上方折曲,从而能够防止行人的腿部卷入保险杠外观件17下方。
如图2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保险杠外观件17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开口部19(参照图1),且保险杠相对部42设在开口部19的下方。例如,在保险杠外观件17上存在开口部19的情况下,其下方刚性低而容易振动。由此通过使保险杠相对部42设在开口部19的下方,能够得到更大的振动抑制效果。
如图1及图5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延伸部件26具有:设在保险杆相对部42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部加强筋51;设在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部加强筋53~55;位于前部加强筋51及后部加强筋53~55之间、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折曲筋44,所以保险杠相对部42附近及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并且保险杠相对部42附近与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之间容易折曲。由此,延伸部件26更容易振摆,能够对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减轻作出贡献。而且,通过使得保险杠相对部42附近及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并使保险杠相对部42附近与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之间容易折曲,由此,在行人碰撞时容易使延伸部件26向上方折曲,能够防止行人的腿部卷入到车身底面11a。
如图5及图7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在骨架部件21上具有配置在下方附近、用于保护骨架部件21的保护部件25,并且延伸部件26在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的后方接合固定在保护部件25上,所以能够将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其结果是,延伸部件26更容易振摆,并且能够对保险杠外观件17的振动减轻作出贡献。
通过将骨架部件接合部56、56附近的刚性设定得高,在行人碰撞时通过保险杠外观件17和延伸部件26能够更容易地吸收碰撞载荷。
此外,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封闭部件41使用了发泡材料或者橡胶等的具有防振效果及吸收冲击效果的材料,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粘接、夹钳或者螺栓固定等。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延伸部件(安全板)26支承的重量部(配重)28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下部且后表面17a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与保险杠外观件17抵接,或者还可以与保险杠外观件17的上部抵接。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延伸部件(安全板)26、27在保护部件(挡油护罩(splash cover))25上设有通向冷却散热器的冷却风扇的吸气通道,所以延伸部件26、27为左右分割式,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左右一体地设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适合在轿式小客车和货车等乘用车中采用。
Claims (6)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在车身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外观件;在车身前部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骨架部件;与该骨架部件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件具有:
重量部,用于防止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
骨架部件接合部,接合固定在所述骨架部件上;
保险杠相对部,使该延伸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相对;
前部加强筋,设在所述保险杠相对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
后部加强筋,设在所述骨架部件接合部附近,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和
折曲筋,位于前部加强筋及后部加强筋之间,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部位于所述延伸部件的前方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相对部经由用于吸收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振动的封闭部件而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的后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相对部是使所述延伸部件的前端向大致上方折曲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外观件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开口部,所述保险杠相对部设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部件具有配置在下方附近、用于保护该骨架部件的保护部件,所述延伸部件在所述骨架部件接合部的后方接合固定在所述保护部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79204 | 2011-03-31 | ||
JP2011079204A JP5767842B2 (ja) | 2011-03-31 | 2011-03-31 | 車体前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29933A CN102729933A (zh) | 2012-10-17 |
CN102729933B true CN102729933B (zh) | 2015-01-28 |
Family
ID=4698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3916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933B (zh) | 2011-03-31 | 2012-02-17 | 车身前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67842B2 (zh) |
CN (1) | CN1027299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9531A1 (ja) * | 2013-08-30 | 2015-03-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543296B2 (ja) * | 2017-05-29 | 2019-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617165B2 (ja) * | 2018-02-16 | 2019-12-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の外装構造 |
JP7054685B2 (ja) * | 2019-06-11 | 2022-04-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
JP7439632B2 (ja) * | 2020-04-20 | 2024-02-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07694A (ja) * | 1996-02-01 | 1997-08-12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
CN1751914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CN101011955A (zh) * | 2006-01-31 | 2007-08-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JP2007296885A (ja) * | 2006-04-27 | 2007-11-15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前部構造 |
CN101559790A (zh) * | 2009-05-31 | 2009-10-2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12736U (ja) * | 1984-01-07 | 1985-07-3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ダイナミツクダンパの取付構造 |
JPH0645074Y2 (ja) * | 1988-10-11 | 1994-11-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ー構造 |
JPH0995193A (ja) * | 1995-09-29 | 1997-04-08 | Honda Access Corp | 車両のグリルガード |
JP2000203463A (ja) * | 1999-01-12 | 2000-07-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アンダ―カバ―構造 |
JP4271164B2 (ja) * | 2005-05-27 | 2009-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853197B2 (ja) * | 2006-09-19 | 2012-01-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
2011
- 2011-03-31 JP JP2011079204A patent/JP576784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2-17 CN CN201210039164.6A patent/CN1027299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07694A (ja) * | 1996-02-01 | 1997-08-12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構造 |
CN1751914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CN101011955A (zh) * | 2006-01-31 | 2007-08-0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JP2007296885A (ja) * | 2006-04-27 | 2007-11-15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体前部構造 |
CN101559790A (zh) * | 2009-05-31 | 2009-10-2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29933A (zh) | 2012-10-17 |
JP5767842B2 (ja) | 2015-08-19 |
JP2012214070A (ja) | 2012-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96032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US8813888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JP5803255B2 (ja) |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の支持構造 | |
JP6187771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4207006B2 (ja)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の支持構造 | |
JP2016043779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5096356A (ja)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102729933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JP5482482B2 (ja) |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支持構造 | |
JP2017087867A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2013082384A (ja) | シートブラケットの周辺構造 | |
JP7095430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WO2016208409A1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799772B2 (ja) | フロントバンパカバー支持構造 | |
JP2003246277A (ja) | 車体骨格構造 | |
JP6478019B2 (ja) |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1191874A (ja) | 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 |
JP2015024772A (ja) |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 |
JP2021142763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6010230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4958215B2 (ja) |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 |
JP2017047738A (ja) |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JP4798485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 |
JP2005212601A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JP2016060398A (ja) | 自動車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