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531A - 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55531A CN102555531A CN2011103173808A CN201110317380A CN102555531A CN 102555531 A CN102555531 A CN 102555531A CN 2011103173808 A CN2011103173808 A CN 2011103173808A CN 201110317380 A CN201110317380 A CN 201110317380A CN 102555531 A CN102555531 A CN 1025555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ing
- recording sheet
- paper
- guide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087 paper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65H1/266—Support fully or partially removable from the handling machine, e.g. cassette, draw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16—Inclined tape, roller, or like article-forwarding side registers
- B65H9/166—Roll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4—Surface including rotary elements, e.g. balls or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4—Non driven means for press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on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3—Compartmented support
- B65H2405/332—Superposed compartments
- B65H2405/3322—Superposed compartments discharge tray superposed to feed tr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旨在抑制上侧部件的弯曲,从而将输送辊的夹持压维持在良好的状态。再输送构件(100)包括下输送引导部(130)和上输送引导部(140)、限制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单侧限制部件(120)、可相对于单侧限制部件(120)倾斜地输送记录片材的一对输送辊(55)、朝着一对输送辊(55)中的下侧的辊(151、161)对上侧的辊(152、162)施力的施力部件(154、164),下输送引导部(130)和上输送引导部(140)比记录片材的宽度大,并且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保持在下输送引导部(13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面印刷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一种具有再输送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再输送构件在将由图像形成部在正面形成了图像的纸张翻转到反面的状态下,将该纸张向图像形成部再次输送。作为此类再输送构件,有包括如下输送辊的再输送构件,该输送辊为了使纸张向配置在纸张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单侧限制部件靠近而将纸张倾斜输送(参见专利文件1)。
具体而言,输送辊构成为具有驱动辊、相对于驱动辊倾斜的夹紧辊、以及朝着驱动辊对夹紧辊施力的弹簧,通过配置成在纸张宽度方向中靠近单侧限制部件,以预定的夹持压从上下夹持纸张宽度方向的一端来进行倾斜的输送。此外,在输送辊中,下侧的驱动辊可旋转地支撑在引导纸张的下侧的下侧部件上,上侧的夹紧辊可旋转地支撑在上侧部件上,该上侧部件呈位于下侧部件宽度方向的一端的悬臂梁状。
专利文件1:特开2004-102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技术中,上侧的夹紧辊由悬臂梁状的上侧部件支撑,因此,上侧部件可能由于弹簧朝着驱动辊对夹紧辊施加的力而产生弯曲,其结果是,输送辊的夹持压可能变弱。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抑制上侧部件的弯曲来将输送辊的夹持压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再输送构件,包括:引导体,其由配置在记录片材的下侧的下输送引导部和配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上侧的上输送引导部构成;单侧限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缘抵接,从而限制该记 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一对输送辊,保持在所述下输送引导部和所述上输送引导部,为了使所述记录片材的所述一端缘与所述单侧限制部件抵接,能沿相对于所述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输送所述记录片材;和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用于朝着所述一对输送辊中的下侧的辊对上侧的辊施力,所述下输送引导部和所述上输送引导部形成为比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大,并且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保持在所述下输送引导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记录片材容纳部,用于容纳记录片材;图像形成部,用于在从所述记录片材容纳部所输送的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和本发明所提供的再输送构件,用于在将已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一个面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片材的正反面进行翻转的状态下,将该记录片材向所述图像形成部再次输送。
根据本发明,因为上输送引导部的两端部保持在下输送引导部上,因此,即使对上输送引导部施加施力部件的力,也可抑制上输送引导部的弯曲。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抑制上输送引导部的弯曲,因而能将输送辊的夹持压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彩色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再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分解示出再输送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再输送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下方仰视给纸盘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给纸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在以 下的说明中,首先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彩色打印机1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再输送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方向是以使用彩色打印机1时的用户为基准的方向。即,在图1中,面对纸面将左侧设为“前侧(靠近侧)”,面对纸面将右侧设为“后侧(远离侧)”,面对纸面将远离侧设为“左侧”,面对纸面将靠近侧设为“右侧”。此外,面对纸面将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彩色打印机的概要结构>
如图1所示,彩色打印机1是可在作为记录片材的一个例子的纸张S的双面形成图像的装置,在装置主体2内,主要包括给纸部3、图像形成部4和输送部5。
给纸部3设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下部,主要包括容纳纸张S、作为记录片材容纳部的一个例子的给纸盘31,以及给纸机构32。在给纸盘31中容纳的纸张S由给纸机构32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注意,给纸盘31可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2向前方拉出来取下,并可通过向后方推入来安装。
图像形成部4是用于在从给纸部3输送来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结构,主要包括曝光单元41、四个处理单元42、转印单元43以及定影单元44。
曝光单元41设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上部,主要包括未图示的激光光源、省略附图标记示出的多面镜、多个透镜以及多个反射镜。根据图像数据从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由多面镜和反射镜反射,穿过透镜,在各感光体鼓42A的表面高速扫描。
处理单元42在给纸盘31和曝光单元41之间前后并排地配置,主要包括:感光体鼓42A,带电器42B,省略附图标记示出的显影辊、供给辊、层厚限制板、以及容纳调色剂(显影剂)的调色剂容纳部。各处理单元42仅是在调色剂容纳部内所容纳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它们的结构大致相同。
转印单元43设置在给纸盘31和处理单元42之间,主要包括在省略附图标记示出的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张紧的环状输送带43A,以及四个 转印辊43B。输送带43A配置成外侧的面与各感光体鼓42A接触,在其内侧各转印辊43B在其与各感光体鼓42A之间夹持输送带43A。
定影单元44设置在处理单元42的后方,主要包括加热辊44A,以及与加热辊44A相面对地配置、按压加热辊44A的加压辊44B。
在图像形成部4,在感光体鼓42A的表面被带电器42B均匀地带电之后,由来自曝光单元41的激光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体鼓42A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此外,调色剂容纳部内的调色剂经供给辊向显影辊供给,通过进入显影辊和层厚限制板之间而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被承载在显影辊上。
此外,通过将在显影辊上承载的调色剂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42A供给,使静电潜像在视觉上可见,在感光体鼓42A上形成调色剂像。然后,通过将从给纸部3供给的纸张S在感光体鼓42A和输送带43A(转印辊43B)之间输送,将在各感光体鼓42A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在纸张S上依次重叠地转印。
通过使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在加热辊44A和加压辊44B之间输送来将调色剂像热定影。通过如上述那样,可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由送出辊45从定影单元44(图像形成部4)送出到输送路径51。
输送部5起到将从图像形成部4送出的纸张S向装置主体2的外部排出的排出机构的功能,并且起到在将由图像形成部4在一个面上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的正反面进行翻转的状态下,将该纸张S向图像形成部4再次输送的再输送构件的功能。具体地,输送部5主要包括输送路径51、排出辊52、可前后摆动的挡板53、再输送路径54以及在再输送路径54内输送纸张S的多个输送辊55。
输送路径51设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后部,从摆动到后方的挡板53(参见实线)的前方附近向上方延伸,然后,使路径向前方弯折地延伸。
排出辊52构成为可正反旋转,在正旋转时将从图像形成部4送出的纸张S向装置主体2的外部排出,在反旋转时将纸张S拉入装置主体2内进行输送。
再输送路径54设置在从装置主体2内的后部到下部的位置,从摆动到前方的挡板53(参见虚线)的后方附近向下方延伸,使路径向前方弯折在给纸盘31下向前方延伸,之后,进一步使路径向上方弯折而朝向给纸机构32地延伸。注意,再输送路径54的一部分由后述的再输送单元100形成。
在输送部5中,在图像形成已结束的情况下,从图像形成部4送出的纸张S在输送路径51上输送,通过正旋转的排出辊52排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部,以装载到排纸盘22上。此外,在一个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将纸张S整体完全排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部之前,排出辊52反旋转,从而将纸张S再次拉回装置主体2内,从输送路径51输送到再输送路径54。然后,纸张S(参见虚线)由输送辊55在再输送路径54上输送,并由给纸机构32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
注意,已在图像形成部4中在另一面上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从图像形成部4送出到输送路径51上,由正旋转的排出辊52排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部,以装载到排纸盘22上。
<再输送单元的结构>
再输送单元100设置在给纸盘31的下方,并且构成再输送路径54的前后延伸部分的一部分(后侧部分),形成为图2所示的大致平板形状。该再输送单元100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给纸盘31可相对于如此固定的再输送单元100和装置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装卸。具体地,如图3所示,再输送单元100主要包括引导体110、单侧限制部件120和多对输送辊55。
引导体110构成为包括:下输送引导部130,其配置在通过再输送路径54的纸张S的下侧;以及上输送引导部140,其配置在纸张S的上侧。
下输送引导部130是树脂制的部件,形成为比纸张S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下输送引导部130主要包括底壁部131、引导肋132、轴支撑部133以及下游侧端部134。
底壁部131形成为大致整体平板状,且后端部形成为剖视时为圆弧 状。引导肋132形成为从底壁部131沿向内方向突出,并沿纸张S的输送方向延伸,在纸张S的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轴支撑部133是可旋转地支撑(保持)后述的驱动辊151、161的部分,在底壁部131的左侧形成。
下游侧端部134形成为从底壁部131向上方突出的肋状,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从输送辊55侧向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后侧(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倾斜。这样,可抑制纸张S的整个头端卡在下输送引导部130和后述的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参见图5)的交接处。
上输送引导部140由金属板构成,具有形成为比纸张S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大的上壁部141和从上壁部141左右方向的两端缘向下方弯折的两端部142。而且,该两端部142固定(保持)在下输送引导部130上。这样,由于上输送引导部140被下输送引导部130在两端保持,因此即使后述的各扭力弹簧154、164的作用力施加在上输送引导部140上,也能抑制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变形。
此外,在上壁部141的左侧,形成用于安装后述的辊保持部153、163的安装孔141A,并且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夹紧辊152、162与驱动辊151、161接触的退避孔141B。而且,上壁部141(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从输送辊55侧向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后侧(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倾斜。
这样,在纸张S卡在配置在下游侧端部143左侧的第二输送辊55B的情况下,通过下游侧端部143的倾斜来使右侧开放,从而使纸张S的右侧的角比下游侧端部143更向前突出。因此,在通过取下给纸盘31而使再输送单元100的头端露出时,可马上发现从下游侧端部143突出的纸张S的右侧的角,并且可抓住该角从而容易地将纸张S拉出。
此外,在上壁部141,设有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两个补强肋141C、141D。这样,更能抑制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变形。
具体地,其中的一个补强肋141C形成为在上壁部141的下游侧端部143附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且形成为从比在下游侧端部143的左侧形成的退避孔141B稍向右侧离开的位置延伸到上壁部141的右端缘附近。与 之相对地,另一补强肋141D形成为在上壁部14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且形成为从上壁部141的右端缘附近的位置延伸到比各退避孔141B更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可通过比一个补强肋141C长的补强肋141D,来进一步抑制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变形。
此外,各补强肋141C、141D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从输送辊55侧向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后侧(纸张S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倾斜。这样,可抑制所输送的纸张S的头端整体被各补强肋141C、141D卡住,并且在纸张S的头端抵接倾斜形成的各补强肋141C、141D的情况下可沿各补强肋141C、141D倾斜地输送纸张S。
单侧限制部件120是与纸张S左侧的端缘(宽度方向的一个端缘)抵接以限制该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部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设置在下输送引导部130的左侧(宽度方向的一侧)。此外,在单侧限制部件120的后端部121,设有引导部122,该引导部122用于在纸张S左侧的端缘比单侧限制部件120的右侧面(引导面)向左侧偏移地输送该纸张S时,将该纸张S左侧的端缘向单侧限制部件120的右侧面引导。
输送辊55是为了使纸张S左侧的端缘抵接单侧限制部件120而可沿相对于纸张S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输送纸张S的辊,配置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侧。具体地,输送辊55包括两对第一输送辊55A和配置在比这两对第一输送辊55A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一对第二输送辊55B。
两对第一输送辊55A中的一对配置在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后端部,另一对从该一对向前方离开,配置在与第二输送辊55B相邻的位置。各第一输送辊55A具有传递有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第一驱动辊151和从动于该第一驱动辊151(或者纸张S)而旋转的第一夹紧辊152。
第一驱动辊151是输送面由橡胶构成的辊,由下输送引导部130的轴支撑部133可旋转地支撑。
第一夹紧辊152其输送面由树脂即比第一驱动辊151摩擦系数低的 材料形成。这里,在本说明书中,“摩擦系数”指对于纸张S的摩擦系数。
第一夹紧辊152通过由上输送引导部140保持而配置在第一驱动辊151的上侧。即,第一夹紧辊152配置成与纸张S的上述一个面(已形成图像的面)接触(参见图1)。
具体地,第一夹紧辊152被由树脂制的辊保持部153可旋转地且可上下滑动地保持,由固定(保持)在辊保持部153上、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扭力弹簧154向下方施力。这样,第一夹紧辊152在装有再输送单元100的状态下(参见图2),由扭力弹簧154向第一驱动辊151施力,从而与该第一驱动辊151接触。
此外,第一夹紧辊152在装有再输送单元100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驱动辊151倾斜。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夹紧辊152配置成其中心轴152A相对于沿第一驱动辊15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轴151A呈预定的角度α(为锐角的角度,例如6°)地倾斜。
如图3所示,第二输送辊55B配置在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第二输送辊55B具有传递有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辊161和从动于该第二驱动辊161(或纸张S)而旋转的第二夹紧辊162。
第二驱动辊161是输送面由橡胶构成的辊,由下输送引导部130的轴支撑部133可旋转地支撑。
注意,前后排列的三个驱动辊161、151、151通过由轴和齿轮构成的两个驱动力传递部件171、172分别连接,并且正中的驱动辊151经多个齿轮等连接到装置主体2的驱动源。这样,来自装置主体2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在传递到正中的驱动辊151之后,经各驱动力传递部件171、172传递到前后的驱动辊161、151。
与第一夹紧辊152同样地,第二夹紧辊162配置成通过由上输送引导部140保持,与纸张S的上述一个面(已形成图像的面)接触(参见图1)。而且,与第一夹紧辊152同样地,第二夹紧辊162被由树脂制的辊保持部163可旋转且可上下滑动地支撑,由固定在辊保持部163上的扭力弹簧164向下方施力。这样,第二夹紧辊162在装有再输送单元100 的状态下(参见图2),由扭力弹簧164向第二驱动辊161施力,从而与该第二驱动辊161接触。
而且,第二夹紧辊162其输送面由橡胶即比第一夹紧辊152(输送面)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这样,即使在第一夹紧辊152在纸张S的印字面打滑的情况下,通过由比第一夹紧辊152摩擦系数高的第二夹紧辊162抑制相对于纸张S的印字面的打滑,也能将纸张S可靠地倾斜输送。
此外,第二夹紧辊162形成为比第二驱动辊161摩擦系数低。即,构成第二夹紧辊162的输送面的橡胶为比构成第二驱动辊161的输送面的橡胶摩擦系数低的材质。这样,可以在纸张S抵接单侧限制部件120之后,第二夹紧辊162相对于印字面打滑,仅用第二驱动辊161将纸张S沿输送方向笔直地输送,因此可抑制纸张S过度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所导致的纸张S的端缘弯折。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夹紧辊162在装有再输送单元100的状态下以比相对于第一夹紧辊152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α小的倾斜角度β(例如3°)相对于第二驱动辊161倾斜。即,第二夹紧辊162设置成其中心轴162A相对于沿第二驱动辊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轴161A呈比角度α小的角度β地倾斜。
这样,可进一步抑制由于橡胶制的第二夹紧辊162的强输送力而导致的纸张S过度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而使纸张S的端缘弯折。即,由于从第二夹紧辊162对纸张S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施加的分力比从第一夹紧辊152对纸张S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施加的分力小,因此可抑制纸张S的端缘的弯折。
此外,配置在输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二输送辊55B配置在上述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的倾斜内(在宽度方向上,与下游侧端部143的倾斜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例如纸张S被第二输送辊55B夹住的状态下产生卡纸时,也可容易地从右侧的倾斜部分将纸张S拉出。
另外,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比下输送引导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4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短。换言之,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与下输送引导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4相比在纸张输送方 向上位于上游侧。
此外,如图5所示,在给纸盘31下侧的前部,设有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该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具有从再输送单元100(引导体110)内送出的纸张S所通过的通路。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是输送部5(再输送构件)的一部分(再输送路径54的前后延伸部分的前侧部分,参见图1),构成为与再输送单元100的下游侧端部134连续。
具体地,形成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的下侧部分的下侧形成部312的上游侧端部313呈沿着下输送引导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4的形状。而且,给纸盘31可相对于装置主体2进行装卸,从而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可相对于装置主体2(再输送单元100)进行装卸。
另外,如图6所示,在给纸盘31内,设有与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抵接、从而限制该纸张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一对两侧限制部件314。这样,在印刷纸张S的一个面时,通过纸张S的左右两端与两侧限制部件314抵接而将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定位,在印刷纸张S的另一面时,通过纸张S的左端抵接上述单侧限制部件120来将纸张S在宽度方向上定位。
根据以上内容,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得到以下效果。
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142保持在下输送引导部130,因此可抑制各扭力弹簧154、164的作用力所产生的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弯曲,能将各一对输送辊55间的夹持压维持为良好的状态。
通过将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下游侧端部143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而向后侧倾斜,在取下给纸盘31时纸张S右侧的角从下游侧端部143露出,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除去卡住的纸张S的处理)。
由于将下输送引导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4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而向后侧倾斜,因此可抑制纸张S的头端整体卡在下输送引导部130和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的交接处。而且,通过将下输送引导部130与上输送引导部140同样地倾斜形成,在取下给纸盘31时纸张S右侧的角从各下游侧端部143、134突出,从而在纸张S的角的上下出现能插入手指的空间。这样,可在上下的各空间中插入手指而将纸张S的角部上下 夹持地抓住,因此能更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由于在上壁部141上设置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补强肋141C、141D,因此能进一步抑制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变形。
补强肋141C、141D形成为随着从左侧向右侧而向后侧倾斜,因此可抑制纸张S卡在各补强肋141C、141D上,并且可由各补强肋141C、141D将纸张S倾斜输送。
通过用金属板形成上输送引导部140,可在使上输送引导部14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变薄的同时提高刚性,因此可使装置主体2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可进一步抑制上输送引导部140的变形。此外,由于用树脂制的辊保持部153、163保持夹紧辊152、162和扭力弹簧154、164,因此与用金属板形成辊保持部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形成保持夹紧辊152、162等的形状。
通过使第二夹紧辊162的摩擦系数比第一夹紧辊152高,即使在第一夹紧辊152相对于纸张S的一个面打滑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摩擦系数高的第二夹紧辊162来确保对纸张S的一个面的摩擦力,因此可提高输送辊55的倾斜输送能力。
由于使第二夹紧辊162的倾斜角度β比第一夹紧辊152的倾斜角度α小,所以可抑制纸张S过度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而使纸张S的端缘弯折。
第二驱动辊161和第二夹紧辊162的各输送面由橡胶构成,因此能更可靠地使纸张S抵接单侧限制部件120。
通过使第二夹紧辊162的摩擦系数比第二驱动辊161低,可使纸张S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之后使第二夹紧辊162相对于纸张S易于打滑,因此可进一步抑制过度靠近所导致的端缘的弯折。
由于输送辊55配置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单侧限制部件120侧,因此与将输送辊配置为从单侧限制部件远离的结构相比,可抑制纸张S在输送辊55和单侧限制部件120之间弯曲。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如以下所示那样以各种方式来利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夹紧辊152为树脂,各驱动辊151、161和第二夹紧辊162为橡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满足第一夹紧辊比第一驱动辊摩擦系数低且第二夹紧辊比第一夹紧辊摩擦系数高的关系,则可使用任何材料来形成各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两对第一输送辊55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一对或三对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片材,例示了厚纸、明信片、薄纸等纸张S,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OHP片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片材容纳部,例示了可相对于装置主体2进行装卸的给纸盘3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仅能相对于装置主体移动地设置的不能装卸(在不使用螺丝刀等工具时不能从装置主体2卸下)的给纸盘,也可以是在装置主体的下部一体形成的记录片材容纳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曝光单元41等构成图像形成部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使用LED头来代替曝光单元41,也可使用带状感光体来代替感光体鼓42A,还可使用由引导部可滑动地支撑的圆筒状定影膜来代替加热辊44A。此外,可使用导电性刷和导电性板弹簧等被施加了转印偏压的其他部件来代替转印辊43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彩色打印机1中使用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在单色打印机和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和多功能机等中使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再输送构件,例示了使再输送的纸张S通过给纸盘31的下侧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使再输送的纸张通过给纸盘的上侧的结构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扭力弹簧154、164来作为施力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板弹簧和螺旋弹簧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给纸盘31(下游侧通路形成部311)相对于装置主体2可装卸,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装置主体一体形成下游侧通路形成部,从而引导体可相对于该下游侧通路形成部(装 置主体)装卸。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再输送单元100设置在给纸盘31的下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在给纸盘31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金属板形成上输送引导部14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用树脂形成上输送引导部。注意,在用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可将上输送引导部和辊保持部一体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彩色打印机
4图像形成部
5输送部
31给纸盘
55输送辊
100再输送单元
110引导体
120单侧限制部件
130下输送引导部
140上输送引导部
142两端部
151第一驱动辊
152第一夹紧辊
154扭力弹簧
161第二驱动辊
162第二夹紧辊
164扭力弹簧
S纸张。
Claims (8)
1.一种再输送构件,包括:
引导体,其由配置在记录片材的下侧的下输送引导部和配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上侧的上输送引导部构成;
单侧限制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缘抵接,从而限制该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一对输送辊,保持在所述下输送引导部和所述上输送引导部,为了使所述记录片材的所述一端缘与所述单侧限制部件抵接,能沿相对于所述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输送所述记录片材;和
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用于朝着所述一对输送辊中的下侧的辊对上侧的辊施力,
所述下输送引导部和所述上输送引导部形成为比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大,并且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保持在所述下输送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输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输送构件包括下游侧通路形成部,该下游侧通路形成部与所述引导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相连续,具有从所述引导体内送出的记录片材所通过的通路,
所述输送辊配置在所述下游侧端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靠近所述单侧限制部件侧,
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输送辊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上游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输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输送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输送辊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上游侧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再输送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输送引导部设有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补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输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肋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输送辊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相反侧而向上游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再输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输送引导部由金属板形成,
在所述上输送引导部安装有用于保持所述上侧的辊和所述施力部件、由树脂制的辊保持部。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记录片材容纳部,用于容纳记录片材;
图像形成部,用于在从所述记录片材容纳部所输送的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和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再输送构件,用于在将已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一个面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片材的正反面进行翻转的状态下,将该记录片材向所述图像形成部再次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记录片材容纳部设有两侧限制部件,该两侧限制部件通过与所述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相接触来限制该记录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4130 | 2010-10-29 | ||
JP2010244130A JP5370336B2 (ja) | 2010-10-29 | 2010-10-29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55531A true CN102555531A (zh) | 2012-07-11 |
CN102555531B CN102555531B (zh) | 2014-09-10 |
Family
ID=45995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17380.8A Active CN102555531B (zh) | 2010-10-29 | 2011-10-19 | 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84354B2 (zh) |
JP (1) | JP5370336B2 (zh) |
CN (1) | CN10255553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52718A (zh) * | 2015-01-07 | 2016-07-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38785B2 (ja) | 2010-10-29 | 2013-11-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00561B2 (ja) * | 2015-03-31 | 2019-04-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565020B (zh) * | 2015-12-29 | 2018-04-13 |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双面打印纸张输送单元 |
JP6724595B2 (ja) | 2016-06-23 | 2020-07-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6859694B2 (ja) | 2016-12-14 | 2021-04-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07658B2 (ja) * | 2017-03-31 | 2021-07-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39192B2 (ja) * | 2017-07-27 | 2021-09-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010033B2 (ja) * | 2018-02-05 | 2022-01-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45828A (en) * | 1997-11-28 | 2000-11-14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Sheet conveyor single-handed parting engagement mechanism |
CN1533972A (zh) * | 2003-03-28 | 2004-10-06 | �ֵܹ�ҵ��ʽ���� | 成像装置 |
CN1326711C (zh) * | 2003-03-31 | 2007-07-18 | 佳能株式会社 | 纸张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9179411A (ja) * | 2008-01-29 | 2009-08-13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印刷ユニット |
JP2010120775A (ja) * | 2008-11-21 | 2010-06-03 | Fuji Xerox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41128B2 (ja) | 1992-03-02 | 1998-04-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166451A (ja) | 1992-11-30 | 1994-06-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用紙整合装置 |
JPH0769494A (ja) * | 1993-09-01 | 1995-03-14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US5494277A (en) | 1994-09-21 | 1996-02-27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Universal paper feed |
JP3352979B2 (ja) * | 1999-07-16 | 2002-12-03 | 松下電送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890874B2 (ja) | 2000-09-29 | 2007-03-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719929B2 (ja) * | 2000-11-29 | 2005-11-24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用紙搬送装置 |
JP3754899B2 (ja) * | 2001-03-09 | 2006-03-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ガイド手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74689A (ja) * | 2001-03-21 | 2002-09-25 | Kyocera Mita Corp | 用紙搬送装置 |
JP2003160259A (ja) * | 2001-11-21 | 2003-06-03 | Fuji Xerox Co Ltd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00174B2 (ja) * | 2002-06-19 | 2005-09-28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ーザプリンタにおける用紙反転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用紙反転機構 |
JP3669353B2 (ja) | 2002-09-12 | 2005-07-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840514B1 (en) * | 2003-10-27 | 2005-01-1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dia alignment mechanism |
NL1030437C2 (nl) * | 2005-11-16 | 2007-05-21 | Oce Tech Bv | Inrichting voor het registreren van vellen. |
JP4717676B2 (ja) * | 2006-03-27 | 2011-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14324A (ja) * | 2006-05-26 | 2007-12-06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072434A3 (en) * | 2007-12-19 | 2012-05-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09173439A (ja) * | 2008-01-28 | 2009-08-06 | Oki Data Corp |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給紙装置 |
JP5263583B2 (ja) | 2008-05-30 | 2013-08-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38785B2 (ja) | 2010-10-29 | 2013-11-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10-29 JP JP2010244130A patent/JP53703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28 US US13/247,378 patent/US86843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19 CN CN201110317380.8A patent/CN1025555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45828A (en) * | 1997-11-28 | 2000-11-14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Sheet conveyor single-handed parting engagement mechanism |
CN1533972A (zh) * | 2003-03-28 | 2004-10-06 | �ֵܹ�ҵ��ʽ���� | 成像装置 |
CN1326711C (zh) * | 2003-03-31 | 2007-07-18 | 佳能株式会社 | 纸张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9179411A (ja) * | 2008-01-29 | 2009-08-13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印刷ユニット |
JP2010120775A (ja) * | 2008-11-21 | 2010-06-03 | Fuji Xerox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52718A (zh) * | 2015-01-07 | 2016-07-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US9950885B2 (en) | 2015-01-07 | 2018-04-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370336B2 (ja) | 2013-12-18 |
US20120104677A1 (en) | 2012-05-03 |
US8684354B2 (en) | 2014-04-01 |
JP2012096862A (ja) | 2012-05-24 |
CN102555531B (zh) | 2014-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55531A (zh) | 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540795B (zh) | 再输送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620601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41355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873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107789B (zh) | 馈纸装置 | |
JP3948428B2 (ja) |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863390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2014034856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855543B2 (en) | Transfer device | |
JP4415887B2 (ja) |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47980B2 (ja) | 記録シートガイド構造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
JP4438645B2 (ja)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0854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24988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02417B2 (ja) | 記録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5439936B2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JP2005041653A (ja) | ローラ搬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15138A (ja) | 記録媒体収納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08338A (ja) | 給紙装置 | |
JP2005314063A (ja) | 原稿給紙装置 | |
JP201419617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27375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21926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