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81720A - 模具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模具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1720A
CN102481720A CN2010800396583A CN201080039658A CN102481720A CN 102481720 A CN102481720 A CN 102481720A CN 2010800396583 A CN2010800396583 A CN 2010800396583A CN 201080039658 A CN201080039658 A CN 201080039658A CN 102481720 A CN102481720 A CN 102481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ing mechanism
mold
shell
molding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96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1720B (zh
Inventor
H·帕基耶
D·西雷特
N·肖梅尔
Y-A·杜克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del SA
Original Assignee
Sidel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282999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48172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FR09560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FR2949707A1/fr
Priority claimed from FR09560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FR2949708B1/fr
Application filed by Sidel SA filed Critical Sidel SA
Publication of CN102481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1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2049/4856Mounting, exchanging or centering moulds or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2049/4856Mounting, exchanging or centering moulds or parts thereof
    • B29C2049/4858Exchanging mould parts, e.g. for changing the mould size or geometry for making different products in the sam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2049/4856Mounting, exchanging or centering moulds or parts thereof
    • B29C2049/4864Fixed by a special construction to the mould half carriers, e.g. using insulating material between the mould and the mould half carri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48Moulds
    • B29C2049/4879Moulds characterised by mould configurations
    • B29C2049/4889Mould halves consisting of an independent neck, main and bottom 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blow-moulding
    • B29C2949/07Preforms or pariso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figuration
    • B29C2949/0715Preforms or pariso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figuration the preform having one end clo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20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 B29C33/26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by pivotal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02Combined blow-moulding and manufacture of the preform or the parison
    • B29C49/06Injection blow-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1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accessories, Packages
    • B29L2031/7158Bott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制装置(10),用于通过利用至少一压力流体使预热的预型件成型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包括:两个模座(14),两个模座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围绕转轴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两个半模(20,220,22,222),每个半模设有一半型腔(21)并由一模座(14)承载,两个半模分别安装在相关联的模座(14)中;和固定部件(40,140,240),固定部件适于将占据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20,220)可拆卸地固定于模座(14),其特征在于,将每个半模(20,220)固定于模座(14)的固定部件(40,240)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固定部件适于在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被控制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模具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特别是瓶子的制造机的模制装置。
本发明更特别地涉及用于通过利用至少一压力流体成型预先加热的预型件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的模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已知用于配备于容器制造机、特别地而非惟一的被称为“旋转”式的制造机的模制装置,“旋转”式的制造机包括循环输送装置,循环输送装置沿周向地配有确定数目的相同的吹制站。
塑料材料制的容器如细颈瓶、小瓶子等的制造,利用在热处理炉中预先加热过的预型件或粗坯在其中进行。
在制造阶段,根据模具型腔的数量,一个或多个预型件因此被带到制造机的一站,以被引入模制装置中,通过应用至少一呈气态的和/或液态的压力流体成形的成型部件与模制装置相结合。
预型件的成型(或形成)例如通过利用压力气体如空气、甚至至少部分地利用压力液体进行吹制或拉伸-吹制获得。
在“旋转”式制造机中,每个称为“文件夹”式的模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由两半模构成的模具,这两半模分别由两个模座支撑,所述两个模座围绕转轴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转轴通常是竖直取向的。
通常,每个半模被接纳在相关联的模座的互补槽座中,半模通过固定部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模座上,以允许进行拆卸来更换模具。
特别地,为进行不同的形状和/或尺寸的容器的制造、甚至或者在半模损坏和/或磨损的情况下更换这些半模,需要对模具进行更换。
为了既降低制造成本又减少这种拆卸模具所需的时间,在文献EP-B1-0.821.641中已提出对这类“文件夹”式模制装置的不同改进。
首先,每个半模的型腔的温度调节部件以与半模区分开的一构件实施,使得(根据该文献的内容)每个半模一方面包括配有温度调节部件、用于由模座支撑的一壳架,每个半模另一方面包括一壳,该壳配有要获得的容器的一半型腔,所述壳能够通过固定装置的固定部件与壳架可拆卸地相固连。
然后,将壳固定在壳架上的固定部件布置在壳和半壳的平行于型腔主轴线的各自边部上。
所述固定部件特别地包括将紧固杆拧紧在壳架的接合面上的拧紧部件。紧固杆包括紧固爪,紧固爪突伸出半模的接合面,以保证壳与壳架牢固地固定。
利用这类固定部件,用于配备于又被称为“吹制机”的旋转类型制造机的一站的模制装置的模具的更换的安装和拆卸步骤由至少一操作员实施,壳的安装就位按圆形运动获得。
更为确切的说,壳被引入壳架的对应槽座中,位于模座间的铰接部件侧的模具边部首先被带引到位,然后通过继续进行圆形运动,将另一边部带引到位,以通过因而受控的固定部件进行固定。
因此,安装和拆卸操作要求使用工具如螺丝刀以作用于固定部件,而这是在操作员保持面对位于开放位置的模座时进行。
这样相继地进行一壳的拆卸、然后另一壳的拆卸,同样地,新壳的安装一个在另一个后地执行。
将容易理解的是,这类安装和/或拆卸操作是不容易的,“文件夹”类型的模制装置具有固有的特性、特别地对于需要使用这些工具和精确操作每个壳(或半模)的操作员存在触及困难的特性。
此外,即便对固定部件进行过改进,但仍寻求进一步减少包括半模的拆卸和安装的模具更换所需的总时间。
实际上,在这些操作期间制造机停止具有较大的成本,这是因为伴随着制造机停止的制造完全停止,而模具的更换操作根据使用者或多或少是频繁的。
这是总寻求进一步减少对于在更换模具时进行这些半模安装/拆卸步骤所需的时间的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模制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压力流体使预热的预型件成型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所述模制装置包括:
-两个模座,所述两个模座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围绕转轴(O)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两个半模,每个半模设有一半型腔并由一模座承载,所述两个半模分别安装在相关联的模座中,和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适于将占据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模座,
其特征在于,将每个半模固定于所述模座的所述固定部件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所述固定部件适于在所述模座位于闭合位置时被控制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借助本发明,实际上,可从模制装置外部作用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以将半模相对于模座选择性地固定或释放,而无论由模座所占据的位置是打开的或闭合的均如此。
通过与模座必须位于开放位置以允许触及固定部件的根据现有技术的固定部件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能够独立于所述模座的打开或闭合位置被控制。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允许容易地进行每个半模的固定或释放,而不需要枯燥的工具操作,对固定部件的控制快速且简单地获得,而无论模座处于打开位置或闭合位置均如此。
借助于本发明,可以实施如前面对现有技术所阐释的形成模具的每个元件的安装或拆卸操作,例如当壳的仅一边部配有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和另一边部配有常规部件时,因而对于每个壳和模底相继地实施所述操作。
有利地,当每个壳的两个边部都根据本发明进行配备时,也可在单一操作中实施单元子组件的安装或拆卸,单元子组件例如包括封围模底的两个半壳,子组件因而能够自模座打开时以单一操作取出,和这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允许按平移运动将每个壳从每个壳架的槽座取出或引入到每个壳架的槽座中的固定部件来进行。
非限定性地,在本申请中所提出的固定部件是被称为机械类型的部件,更为特别地其特征在于:使用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的固定部件用的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能够通过控制装置的相关联的部件进行控制,包括在模座位于闭合位置时。
优选地,配有固定部件的致动部件的控制装置并没有集成于模制装置,而是以独立的装置的形式实施,该独立的装置能够临时性地或持久性地在运行位置位于容器制造机的确定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致动所述固定部件用的至少一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适于从所述模制装置外部被控制移动,以引起通过所述固定部件使每个半模从所述模座释放或使每个半模固定于所述模座,而无论所述模制装置的模座是在打开位置还是闭合位置都如此;
-所述固定部件至少部分地集成于所述模制装置内部,布置在所述半模的边部和所述模座的边部之间,以将所述半模在所述半模的边部中的一边部和/或另一边部上加以固定,其中所述半模的边部和所述模座的边部分别都平行于所述转轴;
-致动机构包括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完全地或部分地凸出延伸在模制装置外;
-所述固定部件的致动机构适于由控制装置选择性地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致动机构在每个半模的至少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
-所述固定部件相应地包括:至少一固定元件,其与每个半模相固连;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其与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互补,适于通过所述致动机构被移动;
-与每个半模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如柱销,与致动机构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如钩件;
-与每个半模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如槽口或凹口,与致动机构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如凸销;
-所述致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固定元件,其中的一个固定元件与所述致动机构以间插有弹性机构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适于保证每个第二元件与相关联的第一元件的良好定位的间隙式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适于促动所述致动机构,以选择性地引起承载所述第二固定元件的所述致动机构在至少以下位置之间的移动:
-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所述第二元件与所述半模的第一元件配合,以通过使所述半模紧贴靠所述模座来固定所述半模和所述模座,和
-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第二元件收起,以不干扰所述半模的第一元件,特别是当所述半模占据所述安装位置时;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弹性回复部件,所述弹性回复部件将所述致动机构向所述固定位置促动,以使得所述致动机构向所述固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所述模制装置包括锁定系统,所述锁定系统与所述固定部件相结合并被选择性地控制,以将包括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二元件的所述致动机构锁定在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
-所述锁定系统包括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适于引起至少一锁栓的移动,所述锁栓在以下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解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栓收起,以使所述致动机构自由滑动,特别是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自由滑动,和
-锁定位置,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锁栓选择性地与所述致动机构的第一凹段或第二凹段配合,第一和第二凹段分别对应所述致动机构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弹性回复机构,所述弹性回复机构使锁栓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弹性回复,以使得所述锁栓通过弹性机构向所述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所述致动机构的第二凹段和所述锁栓被构形成沿滑动方向具有适于允许所述致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的间隙,以通过所述控制装置选择性地控制使所述半模相对所述模座分离的分离部件;
-所述分离部件由所述第二元件的形成坡道的部分构成,所述形成坡道的部分适于当所述控制装置促动所述致动机构时,在所述第一元件上施加分离作用力,以使其按由所述锁栓在所述第二凹段中的所述间隙确定的超行程滑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
-模制装置包括止转部件,所述止转部件能够防止致动机构转动;
-防止致动机构转动的止转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机构相连移动,并能够与同模座相固连的另一部分进行配合。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接下来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将得到展示,为理解所述描述将参照附图,附图中:
-图1是表示在容器制造机的一站上就位的模制装置和示出包括半模的处于闭合位置的模座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图1的模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该模制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该图示出处于开放位置的模座、半模,每个半模由一安装在模座的槽座中的壳架和一壳构成,两个壳由一模底补全,因而形成能够在模座之间插入或进行取出以对其拆卸或安装的单元子组件;
-图3是以分解方式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半模的透视图,所述半模配有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半模这里分别由两个壳和两个壳架构成,其中,一模底与所述两个壳相组合,而所述两个壳架用于安装于模座和间插在模座和壳之间;
-图4是详细示出两个致动机构的透视图,其中的一个致动机构沿竖直朝向的平面以剖视图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个致动机构都配有由钩件形成的第二固定元件;
-图5和图6是表示处于闭合位置的模制装置和借助竖直剖面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正视图,每个致动机构安装在壳架中和分别示出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特别是通过示出第一和第二固定部件的图5A和图6A的细部图;
-图7到图9是从模制装置的底部视角看表示能够与固定部件的致动机构相结合的锁定系统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7、图8和图9相继示出处于锁定占据释放位置的机构的位置、处于解锁位置和处于锁定占据固定位置的机构的所述系统;
-图10是示出包括机构致动部件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该图示出处于自由状态、即在其挂接在台板上之前的所述装置,所述台板被示出在上方,与壳架相固连;
-图11是透视图,该图示出在安装于台板上以将控制装置定位和将其在台板上进行挂接的过程中的控制装置;
-图12和图13是示出处在相对台板的一确定位置中的控制装置的透视图,该位置是预备位置,从所述预备位置起,通过使装置挂接部件的控制机构移动而获得装置在台板上的挂接,如通过图12和图13的比较所示的;
-图14是剖视图,其表示处于被挂接的、即在图13上示出的运行位置的控制装置的一部分,和示出挂接在台板互补孔内用的挂接指状件;
-图15是透视图,其通过与示出控制装置运行位置的图13相比较,表示出处于工作位置的所述致动部件,所述工作位置这样获得:移动控制杆,以将凸轮带到与致动机构的控制部分配合,而通过预先地注意将锁定系统解锁,因而引起固定部件的释放;其中在所述运行位置,致动部件占据息止位置;
-图16是透视图,该图以分解方式示出包括一壳和一壳架的半模,所述壳和壳架用于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在其边部之一上实现的固定部件被固定在一起;
-图17和图18是透视图,这些图表示位于安装继而固定在壳架上的位置的壳,并示出分别位于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
-图19和图20是示出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所述控制装置能够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楔块式固定部件的致动机构进行致动;
-图21和图22分别是示出固定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透视图和细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接下来的说明书中,非限定性地将参照在附图上示出的坐标系(L,V,T)采用纵向朝向、竖直朝向和横向朝向,同时需要明确的是,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相对模座以固定的方式确定,以使得所占据的打开或闭合位置对这些朝向没有影响。
按照习惯,非限定性地,将参照纵向朝向使用术语“前”和“后”,以及参照竖直朝向使用术语“上”和“下”,最后参照更为特别地从模具外向模具内取向的横向朝向使用术语“左”或“右”和“内”或“外”。
在下文的说明书中,将不加区别地和非限定性地使用术语“壳”或“半模”来指包括半型腔的第一构件,以及相对应地使用“壳架”或“模座”来指接纳第一构件的第二构件,需要明确的是,在模具更换时,保持与模座相固连的壳架类似于一整体件。
现在将描述如图1到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在图7到图9上的锁定系统的一实施例和图10到图15上的致动装置。
在图1上示出用于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未显示)的模制装置10,由托架11承载的模制装置10例如形成这类吹制机的成形站的一部分。
吹制机包括循环输送装置,循环输送装置呈周向地配有确定数目“N”的成形站,成形站包括与模制装置10相结合的用于将预型件转变为容器的部件(未显示),例如布置在模制装置10上方的吹制或拉伸-吹制部件。
因此,模制装置10用于配备在通过利用压力流体使预先加热的预型件成形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特别是瓶子的制造机上。
在图1上示出的模制装置10仅构成给这类“旋转”式制造机配备的、能够接纳根据本发明教导实现的固定部件应用的模制装置10类型的一非限定性示例。
如在图1上可以看见的,模制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由两半模构成的模具12,这两个半模分别为一左半模和一右半模。
形成模具12的两个半模用于分别由两个模座14支撑,这两个模座也分别是左模座和右模座,两个模座围绕转轴O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为此,模制装置10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适于将占据安装位置或中心基准位置的每个半模可拆卸地固定在模座14上。
在图1上示出的模制装置10用于配备给“旋转”式制造机的吹制站,“旋转式”制造机也就是通常包括循环输送装置,在循环输送装置的周沿布置有一些站,每个站包括例如与吹制或拉伸-吹制部件(未显示)相组合的一模制装置10。
涉及到如前述吹制或拉伸-吹制部件的、有时也被称作吹制喷嘴和以吹制喷嘴的形式实现的成形部件,作为示例可参照文献FR-2.764.544以了解更多细节。
在本示例中,模座14以围绕公共转轴O枢转安装的两个承载结构的形式构成,转轴O这里按坐标系(L,V,T)竖直地延伸。
每个模座14沿纵向方向具有一后部分,所述后部分与另一模座的后部分相互补,并被构形成与所述另一模座的后部分相互贯穿,以形成而其两接头围绕转轴O枢转的铰接件13如铰链。
作为变型,仅仅模座之一活动安装而另一模座是固定的,控制活动的模座在打开或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模座14能够通过分别围绕轴O枢转而相互间彼此分开,因此在至少闭合位置(图1)和开放位置(图2)之间转动活动安装。
由于模座14的运动模式,这类模制装置10还被称为“文件夹”式模具(或英语术语“book-like opening”)。
已知地,将模座14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带动,通过拉伸臂系统16(见图2)获得,拉伸臂系统的一端部铰接安装在模座14上,而其另一端部与相关联的控制部件相连接,控制部件优选是导轮和凸轮类型的。
这种模座14和相关联的打开和闭合控制部件的铰接例如在文献WO-A1-2004/018181中描述过,有利地可参照该文献以了解更多细节。
模制装置10还包括锁具18,锁具18纵向地布置在前部分,与围绕转轴O枢转的铰接件相对,用于保证将两个模座14锁定在闭合位置。
这类锁具18也是已知的和因而不再对其详细进行描述,所述锁具18尤其具有这样的作用:在吹制情形中通过注入压力流体如压力空气进行转变操作时,防止任何意外打开,其中对于所述转变操作,最终压力可达40巴。
对于有关锁具18的结构和运行的更多细节,例如可参照文献FR-2.646.802。
当然,这只涉及一示例,因为存在能保证锁定作用的许多不同但等效的锁具。
优选地和如在图3上所示的,模制装置10这里是这样的类型:其中,模具12的每个半模以两个分开的部分实施,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壳20和壳架22,壳20配有待制造容器的半型腔21,壳架22用于支撑所述壳20和能够自身与模座14之一相固连。
模具12的这种设计具有许多优点,特别是如在前述文献EP-B1-0.821.641中描述的优点。
但是,作为变型,每个半模能够以适于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在模座14之一上的单一的、即整体式的构件实施。
每个壳20包括最终容器的一半型腔21,半型腔以在内表面24中呈凹陷的方式实施。这里,每个内表面24是由形成模具12的圆柱体的截面形成的平坦竖直面。
在制造过程中,当内表面24沿竖直模制面相互靠接以形成待制造容器的型腔时,相互独立的壳20(或半模)因而被称作处于接合位置。
每个壳20包括与内表面24相对的一外表面26,外表面26总体上具有与竖直延伸的容器型腔的轴线X基本共轴的回转半圆柱体的形状。
有利地,设置定中心部件,以使模具12相对模座14成角度地重定中心,所述定中心部件如从壳20的外表面26凸伸出的柱销,所述柱销用于进入壳架22的内表面的互补孔中。
每个壳20具有两个呈直线形的和竖直朝向的边部28,壳20的内表面24和外表面26通过这两个边部相连接。
当模座14处于闭合位置时,接合在一起的两壳20确定一水平上表面,所述水平上表面在中心具有用于允许引入预型件的开口30。
优选地,每个壳20的上表面由一分开的板29形成,所述板牢固地附接在每个壳20上。在闭合位置,接合的板29确定一水平表面,所述水平表面是包括吹制或拉伸-吹制部件的喷嘴(未显示)的下端部用于与其相接触的表面。
壳20还在其上部分中、刚好在水平上表面的下方包括沟槽32,当两壳20接合以获得型腔时,沟槽32围绕两壳20连续地沿周向延伸。
当待制造容器具有复杂形状、特别是花瓣状的底部时,此时会出现脱模问题。
这是有利地设置与半模分开或如图3上示出的实施例中与壳20分开的一单独模底的原因,所述模底包括与半型腔21互补的容器底部型腔(未显示)。
有利地,壳20和壳架22的形状相互补,以便壳20的外表面26与壳架22的内表面36的接触是彼此相贴靠的完全接触或部分地接触,特别是以便允许横向地向外、即从壳20向壳架22通过传导进行热传递。
有利地,每个壳架22配有相关联的接头和内管道,以允许冷却(或加热)流体在壳架22中流动,壳架22包括内壁36,壳20紧贴靠该内壁。
有利地,模制装置10还包括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在一起形成一半模的壳架22和壳20之间起作用,特别是通过共同配合以至少保证沿竖直方向定位的如肋条/沟槽的形状的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模制装置10包括上构件,所述上构件这里与壳架22相固连,其内边部38进入每个壳20的圆形沟槽32中。
模制装置10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配有固定部件40,所述固定部件能够将占据中心基准或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可拆卸地固定在模座14上。
在该实施例中,即便每个包括半型腔21的壳20的仅拆卸操作对于进行模具更换例如以制造另一容器是必需的,壳架22尽管是可拆卸的但仍保持持久安装在模座14上和与模座相连在一起。
因此,模制装置10还包括可逆连接部件,可逆连接部件在每个模座14和壳架22之间起作用,用以将模座和壳架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更为确切的说,由于在本例中半模是以分开的(和非整体的)两个部分实施,因而前述固定部件40是用于将壳20锁定在壳架22上的固定部件。
因此,在模制装置10对于每个模座14均包括相关联的整体模具12的一半模的情形中,固定部件40因而起作用,以将每个半模直接固定于模座14。
根据本发明,在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将每个半模固定于模座14的固定装置的固定部件40能够被控制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在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将每个半模、这里是每个壳20固定于模座14的固定部件40能够被选择性地控制以固定或释放每个半模或壳20。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特别适于按平移运动允许引入或取出由至少组装在一起的半模形成的一单元子组件。
现在将以非限定性示例方式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这类固定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
将每个半模固定于模座14、也就是在本例中将每个壳20固定在壳架22上的固定部件40,是机械类型的和产生于在分别与每个构件连接的两个元件之间的形状配合。
有利地,固定部件40包括至少一致动机构42,致动机构42在图4上分别以透视图和沿竖直面的剖视图详细示出。
有利地,致动机构42包括至少一控制部分46,控制部分46能够从模制装置10外部被控制移动,即不必要求模座14位于开放位置来允许接近固定部件40。
借助无论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是在打开位置还是闭合位置都能进行对固定部件控制的事实,就无需必然打开模座来触及固定部件,而这种打开模座如在以前是必需的和不实用的。
优选地,致动机构42由模制装置10承载,更为确切的说,由半模或这里由壳架22承载。
作为变型,致动机构42也可由壳20承载。但通常寻求将模制装置10设计成具有这样的模具12:其尽可能简单和因此制造成本较低。
承载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在分别示于图5和图6的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致动机构42由模制装置10承载,优选地在壳架22上安装,为此在壳架的每个边部中设有至少一互补槽座44。
有利地,固定部件40布置在相应地壳架22和壳20(在以两个部分实施的方式中,则是模座和半模)的这里是竖直的边部的界接面的至少一侧上。
固定部件40、特别地这里是致动机构42被集成在模制装置10中,以便模制装置是特别紧凑的。
实际上,对于旋转式吹制机重要的是:每个模制装置均具有较小的体积尺寸,以允许在制造机的循环输送装置的周沿上安置最大数量的站,并且对此,其中邻旁并置的模制装置10中的至少一个打开时不会有任何干扰的风险。
特别地,固定部件的致动机构42的特征尤其在于:所述致动机构能在模座14处于闭合位置时被控制。
优选地,致动机构42所包括的控制部分46在壳架22的下端部凸伸到槽座44外。
在图4上详细示出的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总体上具有拉杆的形状。
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包括一杆体,杆体的下段构成控制致动机构42移动的控制部分46。
有利地,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这里通过控制部分46,能够从模制装置10的外部被控制移动,以引起通过固定部件将每个半模从模座释放或固定于模座,而无论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是在打开或闭合位置都如此。
优选地,当致动机构42安装在其槽座44中时,控制部分46凸出在模制装置10外,即至少部分地延伸到壳架22的槽座44外,以允许通过致动装置的也布置在外、这里位于模制装置10下方的致动部件,控制所述致动机构42移动。
作为未显示的变型,致动机构42从模制装置10外被控制移动,而控制部分46不凸伸出。
作为这类变型的非限定性示例,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可布置在另一固连构件或壳架22的槽座44内,以使得致动部件因而被设计成从装置外部进入装置内部,以便作用在所述控制部分46上。
当然,致动部件也可集成于壳架22,这一切部分地根据对包括所述致动部件的控制装置的选择来进行。
实际上,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能够通过包括致动部件106的控制装置48被选择性地进行控制,以引起所述致动机构在固定和释放每个壳20的固定部件40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
优选地,致动机构42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竖直地滑动。
作为未显示的变型,致动机构42按另一朝向布置,例如以便沿横向方向在正交于竖直方向的水平面中滑动。
但是,致动机构42能够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按除滑动之外的另一运动方式活动安装。
作为未显示的变型,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转动地活动安装,同时作用在固定部件上。
有利地,控制装置48包括致动部件106,致动部件106与致动机构42的在下段的自由端部的控制部分46所包括的控制表面50相配合。
优选地,固定部件40包括弹性回复部件52,弹性回复部件52将致动机构42推向固定位置,以使得所述机构42朝所述固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在图4、图5和图6上通过箭头示意性地示出控制装置48。
在壳架22的槽座44中安装的致动机构42能够抵抗弹性回复机构52如压缩弹簧的作用而滑动。
弹性回复弹簧52围绕穿过其螺旋圈的致动机构42、例如围绕机构42的下段安装,在位于下端部的控制部分46的上方竖直地布置。
如在图5和图6的剖视图上可以更好地看见的,弹性回复弹簧52的上端部支靠着环53的下表面53i,环53用于通过其上表面53s承靠着为此在槽座44中设置的凸肩51,弹簧52的下端部与致动机构42的凸肩55的上表面进行配合。
当致动机构42通过控制装置48从图5上示出的固定位置向图6上示出的释放位置移动时,因而受压缩的回复弹簧52在致动机构42的凸肩55上施加竖直朝下的回复力。
作为变型,致动机构42不包括弹性回复弹簧52,以使得机构42在其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滑动因而取决于通过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在部分46上施加的作用力。
有利地,固定部件40集成于模制装置10以获得紧凑的装置。
模制装置的这种紧凑性对于旋转式制造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文件夹类型的模制装置或站实际上要求两个相继站之间的最小空间以通过围绕转轴O的转动来打开模座,在所述旋转式制造机中,对于给定直径的循环输送装置,站数N部分地直接源于此。
有利地,固定部件40至少部分地集成在模制装置10内部,布置在壳20(或半模)的边部28和壳架22(或模座)的相面对的边部之间,以将壳20(或半模)在其边部28之一和/或另一个上固定,其中这些边部分别平行于转轴O。
优选地,固定部件40在半型腔21的两侧布置在壳20(或半模)的即这里在竖直模制面或接合面处沿纵向方向径向相对的每个边部28上。
固定部件40分别包括与每个半模、这里是每个壳20相固连的至少一固定元件54、和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56,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与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54互补,能够通过致动机构42被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每个半模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54如柱销,与致动机构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56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如钩件。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第二固定元件56由致动机构42承载,以使得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滑动同时地伴随着第二固定元件56的移动。
作为未显示的变型,第二固定元件56由另一构件承载,另一构件如壳架22(或模座14)和例如布置在槽座44中,第二元件5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活动安装,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谓为类似于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
在这类变型中,当致动机构本身被控制装置48控制移动以在对应固定部件40的固定状态或释放状态的至少两个位置之间滑动时,致动机构42有利地能够引起所述第二元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
因此,固定部件40和更为特别地所述至少一第二元件56能够通过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被致动。
第一固定元件54例如由阳式元件构成,而第二元件例如由阴式元件构成。
在附图上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元件54由柱销构成,而第二固定元件56由形状与所述柱销54互补的钩件构成,钩件用于与柱销进行配合。
作为变型,与半模相连接的第一固定元件54是阴式元件例如槽口,而第二固定元件56是阳式元件例如凸销。
有利地在这类变型中,对应第一固定元件54的阴式元件与壳20(或半模)相结合,在壳中,“凹空”元件如槽口例如通过机加工获得。这样,在模具更换操作时经常被操作的壳20或半模,没有自然更易于经受特别是碰撞的任何凸出部分。
优选地,当对应第一固定元件54的阴式元件与每个壳20(或半模)相结合时,设置至少不同两类的阴式元件仍是可能的。
这样,同一壳的至少一边部可包括不同两类的阴式元件,以允许将一模具安装在一给定制造机的配有第一类固定装置的模制装置上或配有第二类固定装置的另一模制装置上、和从其上拆卸,其中第一和第二类固定装置分别包括不同的第二“阳式”固定元件。
作为变型,同一壳的一边部还可包括可拆卸的阳式元件或阴式元件,以分别允许配合至少两个不同的固定装置使用。
有利地,现有的壳20(或半模)因此能够被改变,以在其中添加第一或第二固定元件(例如柱销或槽口),以允许在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站的模制装置中使用的多用途性。
当然,既然可使用许多互补元件54、56来实现适于保证分别承载第一和第二元件之一的两个构件中每一个之间的固定的这类形状配合,因而这只涉及一非限定性示例。
优选地和如通过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或图3所示的,每个壳20包括四个柱销54:分别两个上柱销54和两个下柱销54,它们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叠置,并且这是在壳20的所述边部28中的每一个上,因此每个边部包括一对柱销54。
优选地,柱销54是分开的元件,它们牢固地附接在壳20的每个边部28上,壳20为此包括在图3上更为特别地可见的槽座61,在图3中,柱销54中的上柱销在左侧的壳20上省略。
有利地,这类壳20具有能够通过模制而无附加制造成本获得的特别简单的形状,还可容易地对根据现有技术的壳20加以更改,在其中实施安置柱销所必需的变动。
此外,柱销54因而能够以与使用于壳20的材料不同的一所选材料实施。
但是,作为变型,形成第一固定元件的柱销能够与壳20一体制成,即以与壳成单一构件的方式制成。
有利地,每个壳20包括在其每个边部上径向相对布置的固定部件40的第一部件54。
固定部件40还包括相关联的两个致动机构42,这两个致动机构每个布置在一槽座44中,槽座44布置在壳架22的每个边部上。
每个致动机构42包括两个钩件56,这两个钩件形成第二固定元件并分别与由壳20的一边部承载的每对柱销54相结合。
优选地,因此,每个致动机构42包括用于与上下柱销54配合的一上钩件56和一下钩件56。
有利地,钩件56之一与所述致动机构42沿竖直滑动方向带有间隙地相连接,即通过具有使钩件56相对于致动机构42能相对移动的能力的间隙式连接。
为形成所述间隙式连接,优选地,下钩件56与致动机构42以在它们之间间置有弹性机构58的方式相连接,弹性机构58形成间隙补偿部件,能够保证每个钩件56与相关联的柱销54在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的良好定位,特别是通过补偿允差。
借助这类连接,独立于固定连接至致动机构42的上钩件56的连接来确保下钩件56的良好定位。
如通过图4所示,弹性机构58的上端部支靠着致动机构42所包括的凸肩的下表面,而下端部推压位于所述弹簧58下方的钩件56的上表面。
下钩件56因而没有像上钩件56那样是固定的,下钩件在由上止挡面59限定的间隙或行程的范围内、抵抗弹簧58的作用而相对于致动机构42自由地竖直移动,其中,上止挡面59与致动机构42相固连和下钩件56能够与上止挡面59进行配合。
每个钩件56总体上具有呈反“L”的形状,其包括与致动机构42相连的竖直朝向的第一分支56A、和与第一分支正交的、这里是横向朝向的第二分支56B,第二分支与第一分支56A一起界定槽座60,槽座60总体上呈“U”形,互补的柱销54用于在固定位置嵌接在该槽座中。
这样和如参照图5和图6如前文所述的,每个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通过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被选择性地促动,以引起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
由此,固定位置对应固定部件40的这样的位置:在其中,每个钩件56与壳20的嵌接在槽座60中的柱销54配合,并且这以便使壳20紧贴靠壳架22。
而释放位置对应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每个钩件56收起,以不干扰占据所述安装位置的壳20的柱销54。
在壳20的安装位置,每个柱销54通过凹口57进入壳架22的槽座44中,其中,承载固定钩件56的致动机构42安装在该槽座中。
在图5上示出的固定位置,每个柱销54被接纳在相关联的钩件56的槽座60中,其将柱销夹紧和因此保证至少沿横向方向将壳20固定在壳架22中。
实际上,除了固定部件40外,每个壳20通过在与壳架22相连的圆形边部38与壳20的沟槽32之间的形状配合被竖直地保持。
有利地,通过在柱销54上施加紧固力,每个钩件56保证所述固定,其中所述紧固力对应称为吸引力的作用力,该力具有在柱销54上从内向外施加的至少一横向朝向分量,以使壳20的外表面26紧密地贴靠在壳架22的内表面36上。
借助来自于固定部件40的钩件56和柱销54之间配合的吸引力,壳20的外表面26和壳架22的内表面36根据应用完全地或部分地相互热传导式接触。
有利地,因而获得向配有通过流体流动进行冷却的部件的壳架22的令人满意的热传递。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模制装置10有利地包括锁定系统62,锁定系统与固定部件40相结合,选择性地控制该锁定系统,以将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或释放位置锁定。
现在将非限定性地描述这类锁定系统62的一实施例,锁定系统62更为特别地在图7到图9上示出。
锁定系统62例如在外部安装在台板63上,台板63在模制装置10的下部分布置并与壳架22相固连。
锁定系统62与控制部分46相邻,优选地,所述锁定在刚好在所述控制部分46上方竖直布置、还向下凸出延伸到壳架22外的致动机构的下段上实施。
首先,如图4所示,致动机构42分别包括第一凹段64和第二凹段66,作为变型其包括至少一凹段(cran)。
第一凹段64和第二凹段66分别由圆形沟槽形成,圆形沟槽在致动机构42的下段中、在控制部分46的上方竖直地实现,第一凹段64本身在第二凹段66的上方布置。
第一凹段64由下支承面64i和上表面64s竖直地界定,同样地,第二凹段66由下支承面66i和上止挡面66s界定。
锁定系统62包括支撑件68,支撑件68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固定机构69如螺钉与台板63牢固地固定,而其第二部分通过第二固定机构70与台板63牢固地固定。
锁定系统62包括至少一由锁栓形成的锁定元件72,其通过其端部之一围绕第二固定机构70枢转安装,另一自由的锁定端部包括锁定凹口74,锁定凹口的形状与第一凹段64和第二凹段66相互补。
锁栓72在以下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图8上示出的解锁位置,在解锁位置,锁栓72收回,以允许致动机构42在其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自由滑动,和
-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锁栓72选择性地与致动机构42的第一凹段64(图7)或与第二凹段66(图9)进行配合,所述凹段64、66分别对应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
锁栓72在所述端部之间包括爪齿76,这里是弹簧的弹性回复机构80的一端部连接于该爪齿,而其另一端部连接在柱头78上,柱头78与台板63相固连和形成固定的锚固点。
锁定系统62包括控制部件82,控制部件82能够抵抗弹性回复机构80的作用,引起锁栓72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
这样,通过在锁栓72的爪齿76上施加能够使锁栓72向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到凹段64、66之一或另一个中的回复力,弹性机构80将锁栓72促动。
锁定系统62的控制部件82例如以总体上具有敞开“U”形状的托板的形式实现。
控制托板82包括:第一部分84,第一部分84例如通过螺钉连接被固定地附接在锁栓72的与爪齿76相对的部分上;和中间部分,中间部分通过形成控制托板82的自由端部的第二部分86延长。
通过在所述部分86上施加解锁力以便抵抗锁栓72的回复机构80的作用引起锁栓72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枢转,来获得解锁。
有利地,支撑件68形成被称为行程末止挡器的止挡器,当在部分86上施加解锁力时,控制托板82的一部分挡靠着所述止挡器,所述止挡器对应足以保证锁栓72抵抗回复机构80作用而解锁的行程。
优选地,锁定系统62是不稳定系统,对于该系统,唯一的稳定状态对应锁定位置,因此,系统在解锁位置的保持只能通过持久地在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上施加足够的解锁力F来获得。
在图8上通过箭头F示意性地示出在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上所施加的这类解锁力F。
如果停止施加这类作用力或如果通过托板82在锁栓72上所施加的作用力小于通过弹性回复机构80所施加的回复力,所述机构80因而自动地使锁栓72回复到锁定位置。
如在图7和图9上可以看见的,当锁栓72位于在第一凹段64中的锁定位置时,锁栓72支靠着下支承面64i,同样地,当锁栓72位于在第二凹段66中的锁定位置时,锁栓72支靠着下支承面66i。
如刚刚参照图7到图9描述的实施例的锁定系统的一锁定系统62既然并不制约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的运行,因而是可选的。
但这类锁定系统62具有确切优点,在下文中描述其中的主要优点。
首先,锁定系统62允许保证壳20在壳架22上的固定,并且即便将致动机构42向固定位置促动的回复弹簧52会遇到故障例如断裂,也是如此。
这是致动机构42包括允许锁定固定位置的第一凹段64的原因。
如将可以理解的,致动机构42因此可不包括这类第一凹段64,而是仅仅包括第二凹段66,以使得仅仅释放位置因而能够通过锁定系统62被锁定。
继而,锁定系统62借助将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锁定的第二凹段66,允许仅临时性地和非持久性地施加解锁力,所述解锁力由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在控制部分46上施加。
实际上,致动机构42从固定位置到释放位置的滑动抵抗回复弹簧52的作用进行。
因此,在没有对致动机构42的这种锁定的情况下,一旦达到所述释放位置,则需要持久地施加大于弹簧52回复力的解锁力,否则,所述弹簧会立即引起致动机构42向固定位置的回复。
有利地,将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上的锁定,允许仅仅临时性地致动所述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尤其是有益于能量节约。
借助释放位置的锁定,继而可以操作每个壳20,例如用以进行其更换,而这不受控制装置48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影响,不再需要在控制部分46上施加任何解锁力。
此外,如图8所示,对新壳20的固定因而能够通过致动所述托板82,引起锁定系统62的解锁,而快速和简单地获得。
实际上,通过对锁栓72进行解锁和由于弹簧52的存在,因而可自动地控制致动机构42向固定位置的回复。
可以注意到,又一次,控制装置48的存在不是必需的。
实际上,在图1到图15上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控制装置48仅用以控制致动机构42从固定位置到释放位置、和当达到释放位置时直至锁定所述致动机构42的滑动。
此外,第二凹段66更“大”,即第二凹段沿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段64的沿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一凹段的尺寸这里基本对应锁栓72的尺寸。
有利地,致动机构42的第二凹段66与锁栓72被构形成:沿竖直滑动方向具有能够允许机构42移动到释放位置外的间隙。
借助于此,通过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选择性地控制使半模、这里是壳20相对于模座14分离的分离部件88。
有利地,分离部件88由形成坡道的部分构成,该形成坡道的部分由每个钩件56承载并在用于柱销54的槽座60的入口布置在钩件的竖直分支56A上。
如在图4和图6上所示,当致动部件106促动致动机构42时,钩件56的分离坡道88能够在柱销54上施加分离作用力,以使其按照超行程(surcourse)滑动到释放位置外,其中所述超行程由对应下支承面66i和上止挡面66s之间间隔的第二凹段66的竖直间隙确定。
通过箭头D示意性地示出对应于钩件56的坡道88在柱销54上施加的分离作用力的作用力的横向朝向分量。
非限定性地将描述固定部件40的控制装置48的至少一实施例。
控制装置48例如是“机械”类型的和用于被手动地进行控制,即由操作员直接用手操控。
当然,作为变型,致动部件106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自动化,特别是通过使用致动器,如控制一杆的马达或作动筒。
此外,这类致动器可以是气动、液压或电气类型的,用以给致动部件106提供能量,所述能量是在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上施加抵抗使机构42向固定位置弹性回复的机构52而释放所述固定部件40的作用力所必需的。
当然,除控制装置48外,还可进行对锁定系统62的控制的自动化,例如也通过这类致动器,以便选择性地控制对锁栓72的解锁。
有利地,因而,与作用在致动机构42上的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同步地控制所述解锁。
对锁定系统62和控制装置48的致动器的控制的同步性因而被操控,以便:预先地和在通过致动部件106将机构42致动期间使系统62解锁,以使这样释放的机构从其固定位置滑动直到释放位置;继而当到达所述释放位置时重新锁定所述系统62,一旦机构42被锁定在释放位置,因而就可停止对控制装置48的致动。
作为非限定性示例,机械控制装置由铰接夹(sauterelle  àtigecoulissante)构成,这类熟知的装置英语术语又被称为“toggle clamp”。
这类装置能够将枢转运动转换为平移运动。
根据该实施例的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在图10到图15上示出。
在图10上,控制装置48以自由状态示出,即这里在进行其相对于模制装置10的安装到位之前。
实际上,控制装置48有利地是没有被持久地安装在模制装置10上的可拆卸装置。
更为确切的说,控制装置48用于在已安置有致动机构42的锁定系统62的区域附近、在模制装置10的下部分安装在台板63上。
控制装置48包括底架90,底架90承载不同的构件,特别是在上部分承载将控制装置48挂接在台板63上的挂接部件92,台板63仅在图10上示出在控制装置48的上方。
挂接部件92包括控制机构94,控制机构94围绕在所述机构94的端部之间布置的转轴A枢转安装。
机构94的第一下端部是自由的,以允许作用在机构上和允许机构围绕转轴A枢转,第二上端部包括长圆形孔96,柱销98嵌入该长圆形孔中。
柱销98与致动部件100的主体相固连,致动部件100能够控制在其每个端部所具有的两个挂接指状件102的移动。
两个挂接指状件102在控制装置48挂接在台板63上的挂接位置和对应控制装置48自由状态的收起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1到图13描述控制装置48在台板63上的挂接,这是在后面通过致动部件106对致动机构42进行致动之前的步骤。
挂接部件92的运行如下,控制装置48优选首先倾斜地被带引,如图11所示。
位于模座14的铰接部件13侧的后部分首先被嵌接,然后嵌接前部分,直到到达在图12上示出的确定位置,确定位置是这样的位置:从该位置起,通过移动所述控制装置48的挂接部件92的控制机构94,而获得控制装置48的挂接。
控制装置48因而占据称为运行位置的位置,但需要进行挂接以将其保持在此和允许操作员继而重新自由。
沿箭头P的推力因此被施加在控制机构94的自由下端部上,这里通过操作员手动进行,这是用于引起控制机构94围绕其转轴A的枢转。
控制机构94的枢转同时引起在机构94的长圆形孔96中嵌接的柱销98的移动,以使得柱销98因而同时从其在图12上占据的高位,向其在图13上所占据的、对应装置在运行位置的挂接的低位移动,其中,图12示出处于挂接前位置的控制装置48。
柱销98本身与致动部件100相固连,控制机构94的引起柱销98在孔96中移动的枢转还引起致动部件100的平移移动,从而将使每个挂接指状件102从其收起位置平移移动直到其挂接位置。
在挂接位置和如特别地通过图14的剖视图所示的,每个挂接指状件102进入一构件这里是台板63的一互补孔104中,以将控制装置48牢固地挂接在台板63上。
控制装置48的致动部件106因而能够从模制装置10的外部作用在固定部件40的至少一致动机构42上,致动机构的控制部分46有利地凸出以便通过致动部件106将其致动。
优选地和如图10所示,致动部件106包括凸轮108,该凸轮通过第一部分围绕底架90所承载的枢转轴A转动活动地安装。
凸轮108包括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这里与转动安装的所述部分相对,与控制杆110的一端部相固连。
优选地,控制杆110在其另一自由端部包括手柄112,手柄用于方便操作员对其进行操作。
作为变型,控制杆110的自由端部能够与致动器相连接以选择性地控制对机构42的致动,如前文所述的。
凸轮108包括凸轮面S,凸轮面用于与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的下控制表面50配合,以选择性地引起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滑动。
为此,凸轮108的凸轮面S包括至少第一凸轮段T1和第二凸轮段T2。
如前文所阐释的,优选地,每个壳20在其各侧上、邻近其边部28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以使得对于每个壳20,需要控制两个而非一个致动机构42。
但是,作为变型,仅仅在壳20的边部28之一上设置固定部件是可能的。
在这类变型中,因而通过其它部件、例如通过在壳20和壳架22之间起作用的互补部件之间的卡持如壳架22的耳柄在壳20的凹口中的卡持,将壳20保持就位在与模制装置10的轴O相邻的另一边部28上。
在这类变型中,因而,如利用现有技术的已知的固定部件那样,通过圆形运动执行壳的取出或插入的运动模式。
这类运动模式按所述圆形运动实施,伴随着壳20的后边部28、然后另一边部28的相继插入,对此而模座14必须位于开放位置。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由一壳20和其壳架22构成的每个组件在其两个边部的每个边部上都配有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以允许按不同的和特别有利的运动模式进行引入。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当布置在每个边部上时,一方面允许在模座14占据闭合位置时被控制,而另一方面允许按总体上竖直于模座14的平移运动引入或取出壳。
有利地,固定部件40因而是双重的,以使得需要控制、优选地同时控制所布置的两个致动机构42的移动,以使壳20的每个边部28不动。
这是致动部件106有利地包括两个分别标记为108和108′的凸轮的原因,这两个凸轮能够控制壳架22所包括的两个致动机构42中的每一个的移动。
第二凸轮108′通过围绕由控制装置48的底架90承载的枢转轴B的第一部分转动活动安装,第二凸轮包括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与第一凸轮108的另一部分通过连接部件114相连并具有相对移动的可能性。
这里,第一凸轮108的所述另一部分与同控制杆110相连的部分相对地、在底架90内部,延伸在围绕轴A安装的部分以外。
连接部件114保证凸轮108和凸轮108′之间的运动传递,以使得通过控制杆110的枢转所操纵的凸轮108的任何移动都由凸轮108′自动地承接(renvoyer)。
因此,通过致动由控制杆110所构成的唯一部件,凸轮108和108′被同时控制。
模制装置10包括刚描述的控制装置类型的至少一控制装置48。
实际上,控制装置48能够在将第一壳从模具12释放之后从台板63取下,以便将该控制装置挂接在另一壳架22的台板63上和因而控制从模具12释放另一壳20。
优选地,如图10到图15所示的控制装置48分别与每个壳架22(或模座14)相结合,以根据模制装置10的呈两部分还是呈三部分的设计来控制与每个壳20(或每个半模)相关联的固定部件40。
现在将描述不同步骤,所述不同步骤被实施,以进行具有如图1到15上所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前述固定部件40的类型的模制装置10的模具12的更换。
优选地,如在上文中所指出的,模具12因此由两个以两个部分实现的半模构成,即对于每个半模,其由一壳20和一壳架22构成。
更为确切的说,下文将描述模具的第一更换方法和继而模具的第二更换方法,它们的彼此不同之处特别在于:当在第一情形中所述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位于开放位置时、和当在第二情形中所述模座位于闭合位置时,相应地实施对用于控制固定部件40的机构42的致动。
首先将描述在模制装置10位于开放位置时所实施的第一模具更换方法的不同步骤。
优选地,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相关的不同步骤由至少一操作员手动地实施,但如在前文中所述的,其中某些步骤能够通过致动器自动化进行。
有利地,对用于实施锁栓解锁又和/或机构42致动的锁定系统的控制的这种自动化,允许减少更换模具12所需的时间。
根据模具的第一更换方法,操作员通过根据与前面利用根据现有技术的固定部件实施的操作方式相似的操作方式,相继地一个部分接一个部分地拿掉模具部分,来手动地进行对模制装置10的模具的更换。
当然,为了能够进行模制装置10的打开,预先地或同时地将模座14的闭合锁具18向其解锁位置致动,以能够将模座14相互分开,解锁和打开由操作员实施。
在该第一方法中,第一步骤a在于控制所述模制装置10的打开,即使模座14围绕转轴O从闭合位置枢转直到开放位置。
当所述控制装置48是如在图10到图15上所示类型的控制装置时,为了能够将壳20从壳架22释放以进行其更换,需要使得:至少一包括致动部件106的控制装置48预先地被挂接在运行位置。
由此,所述控制装置48位于运行位置,每个凸轮108、108’而能够在控制杆110被移向其工作位置时与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的控制表面50进行配合。
实际上,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48是可拆卸的,该控制装置并不必然需要持久地挂接于模制装置10,而仅仅当期望在半模之一上进行操作和进行模具更换时其才可以如此。
优选地和如前文所指出的,所述模制装置10对于一个模制装置10包括用于每个半模、这里是每个壳20的一个控制装置48。
假定控制装置在安装/拆卸操作结束时被取下和不保持与台板63相固连,则所述控制装置48最迟在打开后被挂接在运行位置。
在上面情形中,可以理解的是:当“旋转”式制造机的不同模制装置10在确定区域中相接续以便在其中一站接另一站地进行模具更换时,一对控制装置足够用于相继地进行多次更换壳(或根据模具的设计更换半模)。
第二步骤b因而在于挂接所述控制装置48。
当然,仅在如果控制装置48是如图10到图15上所示的控制装置类型——提请注意的是这只是其一可能实施例、或者甚至如果控制装置48是可拆卸的、已被拆卸的或期望拆卸的相似控制装置48时,才实施这类第二步骤b。
因此,在控制装置48持久地安装在台板63上的情形中,这类第二步骤b将不适用。
作为变型,控制装置48(可拆卸的或不可拆卸的)没有被拆卸而保持与台板63相固连,这类控制装置48例如呈在图19和图20上所示类型的铰接夹的形式。
在此情形下,每个壳架或模座均配有控制装置48,包括在其期间并不使用控制装置的容器制造时。
根据另一变型,控制装置48与包括模制装置10的制造机的机架相固连。
优选地,控制装置48因而布置在一确定区域中,以控制制造机转动和使模制装置10在包括控制装置48的所述区域中相继而过。
有利地,控制装置48是可收起的或装置的致动部件是可收起的,以便当制造机在容器制造模式运行时不干扰模座,而制造机在介入模式不运行,以进行模具的更换。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固定部件40包括弹性回复弹簧52,弹性回复弹簧52将致动机构42持久地推向固定位置,该固定位置是柱销54嵌接在钩件56的槽座60中和壳20在相关联的壳架22上固定的位置。
如果模制装置10配有相关联的锁定系统62,那么需要根据第三步骤c预先地进行对锁定系统62的解锁。
根据第三步骤,对系统62进行控制以使锁栓72从致动机构42的第一凹段64脱离,以便致动机构42能够从其固定位置向其释放位置滑动地移动。
有利地,提请注意的是,模制装置10对于每个壳20(或半模),包括双重固定,即在壳20的每个边部28处和在相关联的壳架22(或模座)的每个相邻边部处布置的固定部件40。
对于第三步骤,操作员首先手动地在每个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上从外向内施加作用力,直到其挡靠着支撑件68。
这样,操作员引起在与致动机构42相关联的每个锁定系统62中所期望的解锁,即锁栓72围绕其轴枢转直到解锁位置,并且这是抵抗使锁栓72向锁定位置回复的弹性回复机构80实现的。
实际上,被与锁栓相固连的托板部分84带动的每个锁栓72,向解锁位置枢转,在解锁位置,锁栓72的凹口74是自由的,不再有任何凹段64或66在该凹口嵌接。
可以观察到,分别与致动机构42中的一个和另一个相关联的每个锁定系统的每个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相邻近和相互足够靠近,以便操作员能用单手同时将它们一个和另一个进行促动,以引起每个锁栓72的解锁。
如上文所阐释的,根据图7到图9的实施例的锁定系统62不是双稳定系统,即解锁位置不是稳定位置,以致操作员应当用手保持其在控制托板82上的作用力,至少直到控制装置48的控制杆110的致动(否则,锁栓72会通过弹簧80向其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一旦根据所述第三步骤c进行对锁定系统62的解锁,则致动机构42因而自由地被控制装置48致动,以引起所述致动机构抵抗弹簧52的作用而从固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的滑动。
当然,仅仅如果模制装置10包括尽管可被取消仍具有前述不同优点的这类锁定系统62,才实施第三步骤c。
根据第四步骤d,控制固定部件40从固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的移动。
利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40,这意味着控制每个壳20的致动机构42滑动。
为此,操作员使用其第二只手来致动控制杆110,操作员将该控制杆向上抬高,以使控制杆从其息止位置向其工作位置枢转。
在控制杆110移向工作位置的行程时,与壳20相关联的两个致动机构42中的每个致动机构的控制部分46将根据释放力被对应的凸轮108、108′促动,所述释放力抵抗弹簧52的作用施加和能够使每个机构42向释放位置滑动。
凸轮108′这里同时促动布置在后面的另一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
更为确切的说,控制部分46的控制表面50与凸轮108的凸轮面S进行配合,凸轮的凸轮段T1然后T2相继地被经过和被构形成引起致动机构42向释放位置的滑动。
当达到释放位置时,根据第五步骤e进行所述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的锁定。
为此,操作员停止在控制托板82上施加其作用力,但同时仍将控制杆110保持在工作位置,以克服由回复弹簧52所施加的作用力。
停止在控制托板82上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在于:使得每个系统62的每个锁栓72向其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和由于控制机构42向释放位置的滑动,每个锁栓嵌接在相面对就位的第二凹段66中。
锁栓72支靠着下支承面66i,位于释放位置的致动机构42因而通过锁栓72(锁定位置)被锁定。
当然,这种第五步骤e仅仅在存在有锁定系统62的情况下才实施。
有利地,第五步骤e通过锁栓72向锁定位置的自动回复变得方便,借助于此,通过简单松开托板82就获得锁定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作用力。
根据第六步骤f,要么,当致动机构42通过锁定系统62被锁定在释放位置时,操作员停止将控制杆110保持在工作位置和松开所述控制杆,要么,操作员在控制杆110上保持其作用力,且这至少直到壳20被拆卸。
当然,根据所实施的控制装置48的类型,可以使致动部件106保持在工作位置,而不要求在控制杆110上恒久地施加作用力,如果控制装置48的工作位置是稳定位置则将特别是这种情形。
如果以前在将控制杆向其工作位置移动时没有这样操作,则操作员有利地将在控制杆110上执行附加力,以使致动机构42进行超行程,所述超行程能够致动每个钩件56的坡道88所构成的分离部件。
借助于此,保证壳20相对于壳架22的分离。
根据第七步骤g,因而控制所述壳20相对于壳架22的分离部件。
与根据模具的第一更换方法的拆卸相关的不同步骤有利地通过两个操作员实施,其中的一个操作员将握持壳和将壳20从模制装置10的壳架22取出,而另一操作员进行操作,特别地用第一只手进行解锁和用第二只手进行致动以释放壳。
在已相继地实施不同的步骤来取出第一壳20之后,操作员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来进行第二壳20的取出,而这是在固定新壳以替代第一壳之前或之后进行。
第一方法的步骤还能够由单一操作员来实施,特别地在没有待致动的锁定系统或没有使系统62弹性回复到锁定位置的的情况下。
有利地,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的保持因而直接由控制装置48保证,而这是在存在或不存在致动机构42的回复弹簧52的情况下。
当然,除了每个壳20的拆卸,操作员还根据一附加步骤进行对模底34的拆卸。
因此,在断开流体联接件后,模底34与其支撑底板分开。
优选地,模底34的拆卸步骤是在打开模座14的第一步骤a之后和在后续步骤之前马上实施,以释放在模制装置10内部的空间和对于操作员而言方便触及壳20。
有利地,仅仅拆卸每个配有半型腔21的壳20,与壳架22相比较,这些壳更轻和没有各种流体连接件。
相反地,每个壳架22保持安装和固定于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
为了实施新壳20在每个壳架22中的安装,整体上进行如前文所述的相同步骤,但以相反的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
在前述的拆卸步骤之后,固定部件40位于释放位置和通过锁定系统62被保持在该位置,锁定系统的锁栓72在锁定位置嵌接在每个致动机构42的第二凹段66中。
对于安装,按照第八步骤h引入壳20和使壳定位。
更为确切的说,操作员按总体上垂直于壳架22之一的平移运动,引入第一壳20和这直到所述壳20占据安装装置,在安装位置,所述壳能够被固定于壳架22。
当柱销54通过凹口57进入致动机构42的槽座44中并相对于钩件56正确地定位时,到达安装装置。
根据第九步骤i,控制所述固定部件以使固定部件从释放位置向固定位置移动。
在本示例中,为控制固定部件40和进行壳20在壳架22上的固定,操作员致动控制托板82,以引起其锁栓72将相关联致动机构42锁定在释放位置的锁定系统62的解锁。
为此,操作员在每个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上施加作用力,以克服由弹簧80所施加的回复力及引起锁栓72向其解锁位置的枢转。
锁栓72不再嵌接在第二凹段66中,每个致动机构42因而自由地能够从其所处的释放位置向固定位置滑动。
更为确切的说,致动机构42的滑动借助于持久地将机构42向所述固定位置促动的弹性回复机构52,自动地执行。
在固定位置,钩件56围绕柱销54接合,借助于此,壳20通过其每个边部28被固定至壳架22,壳20的外表面26通过合适的吸引力紧贴靠着壳架22的内表面36。
自固定部件40占据固定位置起,操作员有利地停止其在控制托板82上施加用于将锁定系统62在解锁位置保持的作用力。
由此,锁栓72通过弹簧80向其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以便其凹口74在第一凹段64中定位,因而将致动机构42锁定在固定位置中。
因此,即便弹簧52会发生断裂,致动机构42都将被保持在固定位置,模制装置10的良好运行得到保证。
有利地,在存在回复弹簧52的情况下,包括致动部件106的控制装置48仅仅在壳20的拆卸操作时、而不在壳20在壳架22中的安装和固定时起作用,这允许进一步减少所需的干预时间。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允许进一步减少由至少一个操作员实施的用于相继地进行壳20的拆卸和安装的干预时间。
实际上,其源自于刚刚进行的描述:通过或者同时地作用在两个控制托板82上又或通过致动所述控制杆110,固定部件40以特别简单的和快速的方式被操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允许进一步减少在模制装置10上进行模具更换所需的总时间。
但当如刚刚所描述的那样进行操作时,模制装置10位于开放位置,壳20相继地一个接一个被安装或拆卸,以允许操作员从壳架22中取出每个壳或将每个壳引入壳架中。
现在将描述模具的第二更换方法,在其中,通过控制装置实施对固定部件的致动而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借助于此,更换模具的时间进而显著减少。
优选地,如前文所指出的,模具12因而由两个以两部分实现的半模构成,即对于每个半模,其由一壳20和一壳架22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特别有利的特征,当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固定部件40也能够被控制。
因此,当模座14位于开放位置时和当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因而都能够被控制。
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能够从模制装置10外被控制移动,而无论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是处于开放位置还是闭合位置。
优选地和非限定性地,每个致动机构的控制部分46凸出地延伸到模制装置10外,以使得可作用在控制部分46上,而不受是打开还是闭合位置的影响,特别地通过与在闭合位置包括在内的现有技术的已知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尽管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相关的不同步骤能够由至少一操作员手动实施,但这些步骤优选地通过合适的致动器被自动化,操作员的介入至少是有限的甚至被取消。
特别地,用于实施对锁栓的解锁和/或甚至对机构42的致动的锁定系统的控制的自动化有利地允许进一步减少更换模具12所需的时间。
在模具12的该更换方法中,在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进行下文中所描述的步骤。
优选地,模制装置10预先地被带到制造机的一确定区域中,以对模具进行更换。
在旋转式制造机中,这类区域例如在与其中引入预型件和取出已制造好容器的制造机的侧相对的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模具更换方法,首先进行步骤a,该步骤在于控制固定部件40,以在模座14占据闭合位置时释放每个半模。
利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实施的固定部件40,步骤a特别是包括下文中描述的子步骤。
根据第一子步骤a1,控制对锁定系统62的解锁,以释放固定部件40的每个致动机构42。
对于每个壳20均实施、有利地同时实施第一子步骤a1。
对于每个壳20,使用第一致动部件(未显示),如能够致动至少一锁定系统62的受控致动器。
有利地,每个致动器能够同时地致动一壳20的两个锁定系统。
作为变型,锁定系统62通过操作员手动致动,操作员施加解锁力和相继地对一壳20继而另一壳20进行所述子步骤。
因此,控制所述致动器以使得在每个系统62中,锁栓72从致动机构42的第一凹段64脱离,而这以使致动机构42能从其固定位置向其释放位置滑动地移动。
如图8所示,受控致动器能够按照通过每个锁定系统62挡靠上所述支撑件68所确定的行程,在每个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上从外向内横向地施加解锁力F。
由此,致动器引起在与致动机构42相关联的每个锁定系统62中所期望的解锁,即引起锁栓72围绕其轴枢转直到解锁位置,并且这是抵抗使锁栓72向锁定位置回复的弹性回复机构80进行的。
实际上,被与锁栓相固连的托板部分84带动的每个锁栓72,向解锁位置枢转,在解锁位置,锁栓72的凹口74是自由的,不再有任何凹段64或66在其中嵌接。
可以观察到,分别与致动机构42中的一个和另一个相关联的每个锁定系统的每个控制托板82的部分86是相邻近的和相互足够接近,以便致动器能够将致动机构相互同时促动,以引起一壳20所包括的两个系统62的每个锁栓72的解锁。
如前文所阐释的,根据图7到9的实施例的锁定系统62不是双稳定系统,即解锁位置不是稳定位置,以致操作员应当用手保持其在控制托板82上的作用力,至少直到通过控制装置48对机构42的致动(否则,锁栓72会通过弹簧80向其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实际上,一旦根据子步骤a1进行了对锁定系统62的解锁,则致动机构42因而自由地被控制装置48致动,以引起所述致动机构抵抗弹簧52的作用而从固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的滑动。
当然,仅仅如果模制装置10包括尽管可被取消、仍具有前述不同优点的这类锁定系统62,才实施子步骤a1。
根据第二子步骤a2,每个致动机构42已被解锁,对控制装置48进行控制,以使固定部件40从固定位置向释放位置滑动移动。
如图6所示,第一子步骤a2的实施当然取决于所使用的控制装置48。
有利地,控制装置48也是这样的致动器:其适于选择性地促动与壳20相关联的两个致动机构42中的每个致动机构的控制部分46,以抵抗每个致动机构的弹簧52的作用而施加能使每个机构42向释放位置滑动的释放力。
作为变型,控制装置48是机械类型的装置,如图10到图15或甚至图19和图20所示的,这种装置能够由操作员例如通过作用在控制杆上手动地进行致动。
当达到释放位置(图6)时,根据第三子步骤a3控制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的锁定。
当然,这类子步骤a3仅仅在存在有锁定系统62的情况下才实施。
控制装置48能够将每个致动机构42保持在释放位置,至少直到根据子步骤a3进行锁定。
为了获得所述锁定,致动器停止其在控制托板82上施加作用力。
停止在控制托板82上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在于:使得每个系统62的每个锁栓72向其锁定位置自动地回复和由于控制机构42向释放位置的滑动,每个锁栓嵌接在相面对就位的第二凹段66中,如图9所示。
锁栓72支靠着下支承面66i,位于释放位置的致动机构42因而通过锁栓72(锁定位置)被锁定。
有利地,锁栓72向锁定位置的自动回复方便了该操作,因为通过简单松开托板82就获得锁定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作用力。
有利地,根据第四子步骤a4进行对使壳20相对壳架22分离的分离部件控制。
有利地,通过受控的致动器与子步骤a2的实施同时地进行第四子步骤a4,以便利用能使每个致动机构经过超行程到释放位置以外的释放力,促动每个致动机构42以同时地引起分离。
在步骤a后,在模制装置10内,壳20不再被固定于壳架22,如有需要,模底34也不再被固定于底板,以使得相互间紧围模底34的接合的壳20有利地构成一单元子组件。
但壳20因而仅通过模座14被保持接合,所述模座在闭合位置围绕所述单元子组件。
这是模具12有利地包括凸出在模制装置10外的至少一部分120的原因。
有利地,模具12的壳20包括凸出的顶部部分120,所述顶部部分在沟槽32上方竖直地延伸,壳架22的边部38被接纳在该沟槽中。
作为非限定性示例,在图2和图3上所示的模具12有利地包括这类凸出的顶部部分120,所述顶部部分能够允许对单元子组件的构件进行抓持及固定。
壳20的凸出的顶部部分120用于允许装配部件的安装,所述装配部件能够或不能够保证支撑作用,用以使半模接合在一起和形成由封围模底34的壳20构成的可运送的单元子组件。
借助于所述顶部部分,尤其可以在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从模制装置10外部使壳20接合在一起。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二步骤b在于:在模座占据闭合位置时,通过装配部件使半模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可运送的一单元子组件。
实际上,自步骤a的实施起,每个壳20相对于壳架22是自由的,在打开模座14时存在这些壳掉落的风险。
根据特别简单和经济的一实施例,装配部件由连接件构成,连接件由操作员布置在模具12的凸出在壳架14外的顶部部分120处,以将壳20固定在所述接合位置和构成单元子组件。
装配部件用于将半模保持在一起,以构成所述可运送的单元子组件,从而形成能够被移动的紧凑块体。
当模具12包括模底34时,通过与围绕模底、将模底沿周向紧围的壳20的形状配合,所述模底自动地被保持在位。
可考虑用于保持和/或支撑所述单元子组件的许多装置,特别是机械类型的装置。
作为变型,模具12包括临时闭锁装置,临时闭锁装置能够使壳保持靠接以构成单元子组件。有利地,闭锁装置包括闭锁部件,闭锁部件在收起位置和闭锁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此外,闭锁部件有利地通过控制元件被控制在所述位置之间移动,该控制元件例如是与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相连的元件,以便利用所述机构42向其释放位置的滑动以在之后立即进行对所述壳20的固定。
对壳20的闭锁例如通过使用在每个壳20上存在的柱销54实施。
根据另一变型,夹持部件如夹钳围绕所述顶部部分120安置就位,能够既保证将这些壳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所述单元子组件的作用,同时又保证对这类单元子组件的支撑作用,所述夹持部件通过操作员被致动或者是自动化的和与承载结构相连接。
有利地,步骤b能够不加区别地在步骤a前或步骤a后实施。
无论选择的装配部件如何,所述装配部件优选地还保证支撑作用,以方便对所述单元子组件的传送。
第三步骤c在于:使模座从闭合位置直到开放位置打开以沿平移运动从模座中取出所述单元子组件,以使所述单元子组件保持在基准位置的方式进行所述模座14的打开。
优选地,在从闭合位置直到开放位置打开模座时,前面构成的单元子组件“自动地”取出和保持是静态的,仅仅模座14发生移动以相互间横向地分开。
当在步骤b才安置装配部件(没有支撑作用)时,在基准位置通过其底部34、特别是通过底板支撑所述单元子组件。
有利地,装配部件通过前述的夹持部件(未显示)即夹钳构成,其夹爪能够夹紧单元子组件的顶部部分120,夹钳因而还保证对可运送的单元子组件的支撑作用。
借助与顶部部分120相结合的夹持部件的配合,因而可进行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的打开,而没有单元子组件掉落的风险。
第四步骤d在于:将模座之间的单元子组件从其基准位置取出。
优选地,在取出之前保证将模底34相对支撑底板的解锁和流体接头的切断。
如前文所指出的,单元子组件有利地完全地由夹持部件支撑,该子组件悬挂于所述夹持部件。
当然,夹持部件也能够由抓持单元子组件的操作员的手直接形成、借助装配部件构成,以将单元子组件从这里是中心的基准位置取出。
作为变型,单元子组件的取出是自动化的和通过包括至少一配有夹持部件的臂形件的自动装置实施。
因而完成根据该方法的模具12的拆卸阶段,模制装置位于开放位置,等待安装另一单元子组件。
单元子组件的安装阶段因而接在前述的拆卸阶段后进行。为此,实施下面的步骤。
对于安装阶段,第五步骤e在于:将单元子组件安装在处于开放位置的模座之间、于所述基准位置中。
模座14位于开放位置,沿箭头将单元子组件插到基准位置。
优选地和根据模制装置10的实施例,进行模底34在底板上的安装,如有需要进行所要求的流体连接件安装。
单元子组件因而通过底板被支撑,而壳20通过装配部件或夹持部件被保持。
然后,根据第六步骤f,将模座再闭合在单元子组件上。
一旦模座14再闭合在前面布置于基准位置的单元子组件上,就可拿下装配部件。
第七步骤g在于:从所述单元子组件取下装配部件,以允许分开半模。
第八步骤h在于:控制固定部件,以将每个半模固定于相关联的的模座。
利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40,通过实施与在前文对拆卸阶段的步骤a描述过的子步骤相类似的子步骤,获得固定。
根据子步骤h1,控制锁定系统62的解锁。
有利地,由于致动机构42向固定位置的回复,因而壳20在壳架22中的固定自动地获得,以使得不需要任何特别的子步骤。
在没有致动机构42的回复弹簧的情况下,根据子步骤h2对控制装置48进行控制,以使致动机构从释放位置向固定位置移动,例如通过形成所述控制装置48的致动器。
一旦达到固定位置(图5),就对锁定系统62进行控制,以将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锁定在固定位置。
由于锁定系统62包括使锁栓72回复到将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锁定在固定位置的锁定位置的回复弹簧,因而不要求任何特别的子步骤和自动地获得锁定。
作为变型,在没有这类使锁栓72向锁定位置回复的回复部件的情况下,根据子步骤h3控制锁定系统62,以进行通过锁栓72对致动机构的锁定。
有利地,因而如有需要对锁具18进行控制,以将模座14锁定在闭合位置。
有利地,与现有技术已知的解决方案相比较,根据本发明的模具更换方法允许非常显著地减少拆卸和安装所需的时间。
实际上,由壳20和如有需要还有模底34所形成的单元子组件能够在单一操作中被安装或拆卸,而不再根据对每个构件进行抓持、然后放置的相继操作进行。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允许以特别简单和快速的方式实施单元子组件的释放及固定的所述固定部件,使得模具的这类更换方法成为可能。
根据一特别有利的操作模式,操作员的干预被减少、甚至取消,支撑部件与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支撑部件如受控打开和闭合的夹钳,有利地还保证对单元子组件的保持作用。
有利地,这类传送装置能够在拆卸阶段后将所述单元子组件运送直到存储库区,而其它支撑部件有利地处于等待新的单元子组件的状态,以不延迟地根据对应安装阶段的步骤来实施新的单元子组件在模制装置10上的安装。
当然,在刚刚描述的方法中,为了能够进行模制装置10的打开和闭合,预先地或同时地将模座14的闭合锁具18向其锁定或解锁位置致动,以能够将模座14相互分开,解锁和打开特别是由操作员手动实施。
为此,在手动地在锁具18的控制凸轮上施加作用力后,操作员依旧手动地施加横向作用力,以分开模座14和引起模座打开,直至到达所述开放位置。
优选地,锁具18包括能够使锁具向其将模座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锁定位置自动回复的回复部件。
有利地,与第一方法相比,此外通过与现有技术的已知解决方案进行比较,模具的第二更换方法因而允许进一步减少拆卸所需的时间。
实际上,在第二方法中,由壳20、如有需要还有模底34所形成的单元子组件能够在单一操作中被安装或拆卸,而不再根据特别是对每个壳20的相继操作来进行。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使得模具的这类更换方法成为可能,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特别简单和快速地获得单元子组件的释放。
根据一特别有利的操作模式,操作员的干预被减少、甚至取消,单元子组件的夹持部件如受控打开和闭合的夹钳与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支撑部件能够在拆卸阶段后将这种单元子组件尤其运送直到存储库区,而其它支撑部件有利地处于等待新的模制单元子组件的状态,以不延迟地根据对应安装阶段的步骤来实施新的模制单元子组件在模制装置10上的安装。
现在将描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模制装置的如图16到图20所示的固定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
有利地,对固定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描述将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来进行。
此外,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同作用的元件将由相同的数字标记并加上200之后来表示,例如标记220对应于标记20和表示壳,但第一固定部件除外。
在图16上仅示出模具212的一半模。优选地,每个半模如前文所述以分开的两个部分实施,也就是,一壳220具有一半型腔(未显示),该壳用于借助固定部件40可拆卸地固定于壳架222。
未显示的另一半模与图16的半模完全相同,每个半模能够安装在用于容器制造机的模制装置10如在图1和图2上所示的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上。
固定部件40用于配备给如前文所述类型的模制装置10,所述模制装置包括:
-两个模座14,这两个模座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两个半模220,每个半模配有一半型腔和由一模座14承载,这两个半模分别安装在相关联的模座14中,和
-固定部件40,固定部件能够将占据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220可拆卸地固定于模座14。
更为确切的说,固定部件40包括第一固定部件140和第二固定部件240。
第一固定部件140布置在壳220的后边部和壳架222的后边部之间,这些后边部即位于模座14的转轴O侧的边部,而第二固定部件240布置在壳220的前边部和壳架222的前边部之间,与第一固定部件140径向相对。
第一固定部件140与在前述的现有技术的文献EP-B1-0.821.641中对与转轴相邻的侧所描述的固定部件相似,可参照该文献以了解更多细节。
根据该文献,布置在该后侧的固定机构不需要被致动,而是优选地构成简单的可调节止挡器。
有利地,壳架222和壳220沿竖直方向的相互定位通过相互嵌套的肋条/沟槽类型的一组元件的形状配合获得,其一部分在图1上在壳220的外表面226上是可见的的。
优选地和如在图17和图18上所示的,第一固定部件140主要包括竖直朝向的杆条141,该杆条包括隆凸部分143,隆凸部分143横向延伸和用于被接纳在壳220的后边部138所包括的互补形状的槽座145中。
优选地,杆条141包括槽座147,用以将杆条141固定在壳架222上的固定机构(未显示)的通过。
利用这类第一固定部件140,通过使壳220滑动并转动,将壳220引入壳架222中。
现在更为特别地将描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部件240。
根据本发明,将每个壳220固定于壳架222的第二固定部件240在壳220的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当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能够被控制在所述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固定部件240包括至少一致动机构242,所述致动机构能够从模制装置10外被控制移动,而无论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的位置是打开的还是闭合的。
优选地,致动机构242通过竖直延伸的螺杆构成。
有利地,第二固定部件240的致动机构242用于由控制装置248选择性地进行控制,控制装置248能够选择性地控制所述机构242在每个壳220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竖直滑动。
有利地,第二固定部件240相应地包括至少一第一固定元件254和至少一第二固定元件256,所述第一固定元件与每个壳220相连,而第二固定元件与第一固定元件254互补,第二固定元件与致动机构242相连。
优选地,第一元件254由与壳220的外表面226连在一起的柱头构成,每个凸出的柱头254包括一内支承面254i,该内支承面是平坦的,沿纵向方向竖直地延伸。
优选地,柱头254通过壳220的机加工制成,作为变型,通过模制一体制成,更为确切的说,这里柱头254与根据现有技术实施的壳220成一体。
实际上,如在图1上可以看见的,壳220在前侧包括与后边部138相同的边部,但既然不再有理由存在第二固定部件240,其可被省去。
在相继的两个柱头254之间,壳220具有一凹口257,凹口257用于在第二元件256占据释放位置时允许所述第二元件的通过。
优选地,与致动机构242相连的第二元件256由楔块构成。
有利地,楔块256由致动机构242承载,以使得当致动机构2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竖直滑动时,楔块256与所述机构242一体移动,这里如上钩件56那样是不带间隙的。
优选地,每个楔块256包括螺纹孔,以允许通过旋拧安装在形成致动机构242的螺杆上。
楔块256的形状例如总体上呈平形六面体。特别地,每个楔块256包括:一呈纵向朝向的竖直外表面260e,其被称为保持面;而横向相对地还包括一竖直内表面260i,其被称为紧固面。
有利地,竖直外表面260e是平坦的,而竖直内表面260i是凸形的,具有鼓起的型面。
第二固定部件240包括呈齿耙形的支撑件265,该支撑件具有竖直朝向的主体部分,一些横向部分267从其外表面延伸。
优选地,支撑件265通过固定机构271被牢固地固定在壳架222上,固定机构如螺钉,这里在横向朝向的孔273处穿过支撑件265,横向朝向的孔273通到横向部分267的自由端部。
支撑件265的横向部分267每个均包括另一竖直朝向的孔275,该孔275相对于孔273纵向地错开并被致动机构242穿过。
但致动机构242的直径较小,以便能够根据至少对应于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位移的行程、相对于支撑件265沿竖直方向自由地滑动。
支撑件265的部分267在它们之间界定呈“U”形的槽座,在安装继而固定的位置,每个槽座中接纳有一楔块256。每个槽座具有一竖直的斜面277,该斜面与每个楔块256的凸形紧固面260i相面对地横向布置。
斜面277形成用于与紧固面260i配合的坡道,斜面具有的斜率使得:当楔块256沿竖直方向从高到低滑动时,楔块256用的由斜面与壳架222横向界定的槽座竖直地缩窄。
如图17所示,在第二固定部件240的固定位置,形成第二元件的每个楔块256一方面通过其保持面260e与由壳220承载的柱头254的支承面254i配合,另一方面通过其紧固面260i与支承件265的斜面277配合。
借助于此,保持面260e和支承面254i之间的配合通过施加紧固力,保证了壳220在壳架222上的固定,其中所述紧固力源自楔块的紧固面260i和支撑件265的斜面277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壳的外表面226紧贴靠于壳架222的内表面(不可见的)。
如通过示出第二固定部件240的释放位置的图18所示的,楔块256向上竖直地错开,以便楔块256的保持面260e横向地定位,与凹口257相重合,因而不再与柱头254的相关联的支承面254i进行配合。
有利地,控制装置248能够促动所述致动机构242,以选择性地引起第二固定部件240的致动机构2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
优选地,控制装置248通过铰接夹构成,熟知的这类装置英语术语又被称为“toggle clamp”。
这类装置248能够将转动运动转换为平移运动,这里是竖直滑动。
有利地,控制装置248包括固定支架(équerre)290,借助该固定支架,控制装置被持久地安装在壳架222的台板263上,且这在控制装置248的每个壳架222上进行。
控制装置248包括控制杆210,控制杆在这里配有手柄,控制杆围绕由支架290带有的轴A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活动安装。
在图17上示出的控制装置248的第一位置对应第二固定部件240的固定位置,而在图18上示出的第二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固定部件240的释放位置。
装置248的控制杆210与形成致动部件的杆体206的下端部相连接,杆体的另一上端部有利地与第二固定部件240的致动机构242的下端部相连移动。
如通过比较图19和图20可以看见的,当按用箭头F1示意表示的180°转动,使控制杆210从对应固定位置的其第一位置(图19)移动直到对应释放位置的其第二位置(图20)时,杆体206因而按在图20上所示的箭头F2由下到上竖直地移动。
实际上,在第一位置,杆体206的与控制杆210相连的下端部在轴a下方竖直地延伸,而在第二位置,该同一端部在转轴A上方延伸。
通过与第一方式进行比较,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40不包括锁定系统,致动机构242没有通过弹性回复部件向固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由于存在第一固定部件140,壳220在壳架222中的引入并没有按总体上沿横向方向实现的平移运动进行。
因此,在参照固定部件40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前文进行描述的模具更换方法中,仅能够实施模具的第一更换方法,即通过模制装置10的打开开始并在其中所述壳相继地一个接一个地被拆卸的方法。
但是,如果壳220及壳架222的前后两个边部都配有第二固定部件240,将不是这种情形,因为在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可获得对固定部件的控制,并完全释放不再固定于壳架222的每个壳220。
现在将描述在按照总体上与前述第一方法相似的一方法进行安装和拆卸步骤以更换模具的过程中,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240的运行。
对于根据该方法的拆卸阶段,第一步骤a在于控制模制装置10的打开,即使模座14围绕轴O从闭合位置枢转直到开放位置。
如前文所指出的,由铰接夹形成的控制装置48持久地安装在模制装置10的每个壳架220上,以使得与第一方法相比,不需要这类装置的任何挂接或安装步骤。
同样地,在没有锁定系统的情况下,对系统解锁的控制步骤并不适用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实施例。
根据第二步骤b,通过控制装置248将固定部件240从固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
为此,操作员手动地致动所述控制杆210,以使控制杆围绕转轴A从其第一位置枢转108°直到其第二位置。
在控制杆210移向第二位置的行程时,杆体206将向上竖直地滑动,和促动所述致动机构242,以使所述机构242从其固定位置向其释放位置滑动。
在不存在所述致动机构242的回复弹簧的情况下,第二固定部件240的释放位置是稳定位置,以使得与第一方法相比,不需要对致动机构的任何锁定。
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可以注意到第二固定部件240不再包括分离部件。
与根据刚刚描述的模具更换方法的拆卸阶段相关的不同步骤有利地由唯一操作员进行实施,当第二固定部件240占据释放位置时,该操作员自由地能拆卸壳。
根据第三步骤c,壳220由操作员进行拆卸。
为了将壳取出,操作员握持所述壳220,使该壳相对壳架222进行圆形转动运动,转动运动从后向前进行,以便首先使释放的前边部从第二固定部件240取出,继而取出后边部138,因此使所述后边部138从第一固定部件140脱离。
有利地,重新实施刚描述的方法步骤,以便继而拆卸另一壳220。
当然,除了拆卸每个壳220外,在模具包括模底时,操作员还根据一预备步骤进行模底34的拆卸,该步骤因而有利地一旦打开模座14就实施。
为在模制装置10位于开放位置时实施新壳220在每个壳架222中的安装,操作员执行对应前述的但以相反顺序执行的步骤的下面步骤。
对于更换方法的安装阶段,根据第四步骤d,操作员通过从前向后进行圆形运动以首先将边部138接合在第一固定部件140中,来实现壳220的引入。
根据第五步骤e,对第二固定部件240进行控制,以将第二固定部件从释放位置向固定位置移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操作员将控制装置248的控制杆210从其第二位置(图18和图20)向其第一位置(图17和图19)移动,从而同时地引起杆体206和致动机构242的向下滑动,直到楔块256到达固定位置。
在固定位置,每个楔块256的保持面260e与每个柱头254的支承面254i进行配合,因此在壳220上施加从内向外朝向的基本横向的作用力。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面260e和支承面254i有利地是平坦的,以优化作用力的施加面,紧固力借助于楔块的凸形面260i和支撑件265的斜面277之间的配合获得。
作为变型,柱头254和楔块256被构形成具有互补表面,这些互补表面能够通过卡固进行配合,以便仅仅通过两个表面,既实施壳220在壳架222中的闭锁,又实现能够紧贴壳220的外表面226的紧持。
有利地,单独地或与第一固定部件140相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固定部件240允许进一步减少由至少一操作员为相继地拆卸和安装壳220进行的干预时间。
实际上,其源自于刚刚进行的描述:通过作用在控制装置248的控制杆210上,第二固定部件240以特别简单和快速的方式被控制。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固定部件240允许进一步减少在模制装置10上更换模具所需的总时间。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当如刚刚所描述的进行时,模制装置10位于开放位置,壳220相继地一个接一个地被安装或拆卸,以允许操作员将每个壳取出或引入壳架222中。
但是,通过在每个边部上而不是在单一边部上布置第二固定部件240,还能够获得自动化的和甚而更为快速的模具更换方法的实施。
这种方法因而与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在前文描述过的第二方法相似,控制装置248有利地分为两个部分和带有一公共的控制杆210,以同时地控制每个第二固定部件的释放。
现在将描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模制装置的如图21和图22所示的固定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
对固定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有利地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来进行。
因此,除固定部件40外,具有相近、相似或相同作用的元件将由相同的数字标记表示,但其元件由从300开始的数字标记表示。
图21示出“文件夹”类型的模制装置10,其用于“旋转”式类型的制造机,这种制造机用于利用预先加热的预型件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的容器。
模制装置10因此包括两个模座(未显示),这两个模座围绕转轴O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模制装置10还包括两个半模,所述半模在这里如前文所述的以分开的两个部分实现,这两个部分即:包括待制造容器的半型腔的一壳20,和用于承载所述壳的相关联的壳架22,所述壳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部件40可拆卸地固定在壳架22上。
固定部件40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并包括至少第一固定元件54和第二固定元件56。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0包括用于致动固定部件的至少一致动机构42,所述致动机构能够从模制装置10外被控制,无论装置的位置是打开的或闭合的都如此。
根据第三方式的固定部件40布置在壳架22的每个边部300和壳20的每个边部28之间。
致动机构42因而由每个壳架22的两个边部300中的每一个承载,致动机构42这里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所述边部的槽座44中。
槽座44是横向敞开的,通过一元件如板302封闭,该板例如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地附接在边部300上,以特别是允许致动机构42的既安装又保持就位。
致动机构42能够借助控制装置48被选择性地控制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有利地,每个致动机构42具有其相关联的专有的控制装置48,所述控制装置这里由致动器构成,致动器优选地是气动作动筒,其持久地安装在托架63的一边侧上。
每个致动器48能够被操纵,以使致动机构42在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选择性地滑动。
优选地,对于至少一壳20,致动器48同步地被控制,以允许实施如前文所述的第一方法,在该第一方法中,在模制装置10位于开放位置时,接连地拆卸壳20。
有利地,在模制装置10位于闭合位置时,在进行打开之前,致动器48相继地或同时地被控制,以允许根据如前文所述的模具的第二更换方法取出单元子组件。
优选地,固定部件40的致动机构42承载由阳式类型的元件构成的第一固定元件54,而第二固定元件56与第一元件54相互补,由壳20(或半模)承载。
因此,与每个壳20或半模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阴式类型的第二固定元件56,如槽口或凹口,而与致动机构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阳式类型的第一固定元件54,如凸销。
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阳式/阴式元件因而是相反的,第二阴式固定元件56有利地由壳20承载。
凹空形的第二元件56例如以布置在壳20的边部28上的至少一槽口或至少一凹口的形式实施,特别是通过对壳20的圆柱形表面26的机加工获得。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在模具更换操作时频繁被操作的壳20或半模没有通常更易于特别是经受碰撞的各种凸出部分。
优选地,当对应第一固定元件54的阴式元件与每个壳20(或半模)相结合时,设置至少两类不同的阴式元件也是可能的。
有利地,同一壳可在其边部28或与所述边部28相邻的圆柱形表面处,包括两类不同的阴式元件。
一模具(由两壳20形成)的安装和拆卸因而能够在制造机的配有第一类型固定部件的一给定模制装置10上、或者在另一旋转式制造机的配有第二类型固定部件的另一给定模制装置上执行,每个所述固定部件分别包括不同的第二“阳式”固定元件。
借助于此,同一模制装置提供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模制装置中使用的多用途性,从而形成用于利用预型件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旋转”式制造机的站之一。
优选地,致动机构42包括弹性机构58,弹性机构58能够将致动机构42向固定位置弹性地回复,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元件54与致动机构相连,在固定位置,每个第一元件54与一第二元件56进行配合,以保证壳20在壳架22上的固定(当模具是整体件时,保证模具在模座上的固定)。
将致动机构42锁定在位的功能可通过致动器48来保证。
有利地,单效气动作动筒类型的致动器48能够保证致动机构42在释放位置的锁定,致动器48持久地在致动机构42的控制部分46上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大于形成弹性回复机构58的弹簧的作用力。
有利地,称为双效的气动作动筒类型的致动器48能够被使用于保证致动机构42既在释放位置又在固定位置的双重锁定。
优选地,每个致动机构42包括至少两个阳式类型的第一固定元件54,间隙补偿部件如弹簧58被设置在元件54之一和致动机构42之间。
图22是前面在图21上以分解图示出的、仅用于边部之一的固定部件40的细部图,固定部件40被示出在固定位置,而模制装置10位于闭合位置。
第一固定元件54,这里是上固定元件,由致动机构42承载,总体上具有平行六面体的形状。
优选地,第一元件54主要包括锁定凸销304和两个闭锁侧面306。
锁定凸销304具有总体上呈“V”形的曲形型面,该型面被接纳在形成于壳20中的第二固定元件56的槽口的互补槽座308中。
槽口56还包括总体上平坦的水平面310,当第一固定元件54通过被致动器48移动的致动机构42而在对应凸销54插入槽口56或离开到槽口外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时,锁定凸销304经过该水平面。
当第一元件54与固定部件40的第二元件配合以将壳20在壳架22中保持在位时,对抗固定部件40施加的作用力的壳20通过与其相连的第一元件54在固定部件上、特别地在致动机构42上施加作用力,这些作用力趋向于引起转动运动和因此引起扭转应力。
有利地,模制装置10的固定装置因而包括止转部件,止转部件能够防止所述致动机构42转动,以对抗促动所述致动机构42的扭转力。
优选地,固定部件40包括止转部件,止转部件在这里能够锁定由致动机构42所承载的和与该致动机构一体转动的第一固定元件54,以抵消所述扭转力,否则(àdéfaut)所述扭转力会施加在致动机构42上。
优选地,防止致动机构42转动的止转部件由每个第一元件54的相对的竖直面306构成;在固定位置,竖直面分别与和槽座44相邻的边部300的支承面312、及与板状或条状的板件302所形成的元件的表面314的一部分配合。
有利地,防止致动机构42转动的止转部件的一部分306与所述机构相连移动,能够与同模座14连在一起的另一部分312、314配合。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模制装置(10),其用于通过利用压力流体使预热的预型件成型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
-两个模座(14),所述两个模座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围绕转轴(O)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两个半模(20,220,22,222),每个半模设有一半型腔(21)并由一模座(14)承载,所述两个半模分别安装在相关联的模座(14)中,和
-固定部件(40,140,240),所述固定部件适于将占据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20,220)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模座(14),
其特征在于,将每个半模(20,220)固定于所述模座(14)的所述固定部件(40,240)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由所述模制装置(10)承载的至少一致动机构(42,242);并且,所述固定部件(40,240)的所述至少一致动机构(42,242)适于滑动,以在所述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控制所述固定部件(40,240)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致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至少一致动机构(42,242)适于从所述模制装置(10)外部被控制移动,以引起通过所述固定部件(40,240)将每个半模(20)从所述模座(14)释放或使每个半模固定于所述模座,而无论所述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是在打开位置还是闭合位置都如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至少部分地集成于所述模制装置(10)内部,布置在所述半模(20)的边部(28)和所述模座(14)的边部之间,以将所述半模(20)在所述半模的边部(28)中的一边部和/或另一边部上加以固定,其中所述半模的边部和所述模座的边部分别都平行于所述转轴(O)。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240)的致动机构(42,242)适于由控制装置(48,248)选择性地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致动机构在每个半模(20,220)的至少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240)相应地包括:至少一固定元件,其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其与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互补,适于通过所述致动机构(42,242)被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54,254),而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56,25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56,256);并且,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54,254)。
8.根据权利要求5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42,24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元件(54、56),其中的一个固定元件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以间插有弹性机构(58)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适于保证每个元件与相关联的互补的另一元件的良好定位的间隙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48,248)适于促动所述致动机构(42,242),以选择性地引起所述致动机构(42,242)在至少以下位置之间的移动:
-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所述第二元件(56,256)与所述半模(20,220)的第一元件(54,254)配合,以通过使所述半模(20,220)紧贴靠所述模座(14)来固定所述半模(20,220)和所述模座(14),和
-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第二元件(56,256)收起,以不干扰所述半模(20,220)的第一元件(54,254),特别是当所述半模(20,220)占据所述安装位置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包括弹性回复部件(52),所述弹性回复部件将所述致动机构(42)向所述固定位置促动,以使得所述致动机构(42)向所述固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锁定系统(62),所述锁定系统与所述固定部件(40)相关联,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锁定系统,以将包括所述固定部件(40)的第二元件(56)的所述致动机构(42)锁定在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系统(62)包括控制部件(82),所述控制部件适于引起至少一锁栓(72)的移动,所述锁栓在以下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解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栓(72)收起,以使所述致动机构(42)自由滑动,特别是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自由滑动,和
-锁定位置,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锁栓(72)选择性地与所述致动机构(42)的第一凹段(64)或第二凹段(66)配合,第一和第二凹段(64、66)分别对应所述致动机构(42)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42)的第二凹段(66)和所述锁栓(72)被构形成沿滑动方向具有适于允许所述致动机构(42)移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的间隙,以通过所述控制装置(48)选择性地控制使所述半模(20)相对所述模座(14)分离的分离部件(88)。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部件(88)由所述第二元件(56)的形成坡道的部分构成,所述形成坡道的部分适于当所述控制装置(48)促动所述致动机构(42)时在所述第一元件(54)上施加分离作用力,以使其按由所述锁栓(72)在所述第二凹段(66)中的所述间隙确定的超行程滑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止转部件,所述止转部件适于防止所述致动机构(42,242)转动。

Claims (15)

1.模制装置(10),其用于通过利用压力流体使预热的预型件成型来制造热塑塑料材料容器的制造机,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
-两个模座(14),所述两个模座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围绕转轴(O)相对于彼此活动安装,
-两个半模(20,220,22,222),每个半模设有一半型腔(21)并由一模座(14)承载,所述两个半模分别安装在相关联的模座(14)中,和
-固定部件(40,140,240),所述固定部件适于将占据安装位置的每个半模(20,220)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模座(14),
其特征在于,将每个半模(20,220)固定于所述模座(14)的所述固定部件(40,240)在至少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活动安装,所述固定部件适于在所述模座(14)位于闭合位置时被控制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240)包括用于致动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一致动机构(42,242),所述至少一致动机构适于从所述模制装置(10)外部被控制移动,以引起通过所述固定部件(40,240)将每个半模(20)从所述模座(14)释放或使每个半模固定于所述模座,而无论所述模制装置(10)的模座(14)是在打开位置还是闭合位置都如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至少部分地集成于所述模制装置(10)内部,布置在所述半模(20)的边部(28)和所述模座(14)的边部之间,以将所述半模(20)在所述半模的边部(28)中的一边部和/或另一边部上加以固定,其中所述半模的边部和所述模座的边部分别都平行于所述转轴(O)。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240)的致动机构(42,242)适于由控制装置(48,248)选择性地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致动机构在每个半模(20,220)的至少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240)相应地包括:至少一固定元件,其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其与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互补,适于通过所述致动机构(42,242)被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54,254),而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56,25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每个半模(20,220)相固连的所述至少一固定元件是第二阴式固定元件(56,256);并且,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相连的所述至少一另一固定元件是第一阳式固定元件(54,254)。
8.根据权利要求5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42,24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元件(54、56),其中的一个固定元件与所述致动机构(42,242)以间插有弹性机构(58)的方式相连接,以形成适于保证每个元件与相关联的互补的另一元件的良好定位的间隙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48,248)适于促动所述致动机构(42,242),以选择性地引起所述致动机构(42,242)在至少以下位置之间的移动:
-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位置,所述第二元件(56,256)与所述半模(20,220)的第一元件(54,254)配合,以通过使所述半模(20,220)紧贴靠所述模座(14)来固定所述半模(20,220)和所述模座(14),和
-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第二元件(56,256)收起,以不干扰所述半模(20,220)的第一元件(54,254),特别是当所述半模(20,220)占据所述安装位置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40)包括弹性回复部件(52),所述弹性回复部件将所述致动机构(42)向所述固定位置促动,以使得所述致动机构(42)向所述固定位置自动地回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锁定系统(62),所述锁定系统与所述固定部件(40)相关联,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锁定系统,以将包括所述固定部件(40)的第二元件(56)的所述致动机构(42)锁定在固定位置或释放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系统(62)包括控制部件(82),所述控制部件适于引起至少一锁栓(72)的移动,所述锁栓在以下位置之间活动安装:
-解锁位置,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栓(72)收起,以使所述致动机构(42)自由滑动,特别是在所述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自由滑动,和
-锁定位置,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锁栓(72)选择性地与所述致动机构(42)的第一凹段(64)或第二凹段(66)配合,第一和第二凹段(64、66)分别对应所述致动机构(42)的固定位置和释放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42)的第二凹段(66)和所述锁栓(72)被构形成沿滑动方向具有适于允许所述致动机构(42)移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的间隙,以通过所述控制装置(48)选择性地控制使所述半模(20)相对所述模座(14)分离的分离部件(88)。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部件(88)由所述第二元件(56)的形成坡道的部分构成,所述形成坡道的部分适于当所述控制装置(48)促动所述致动机构(42)时在所述第一元件(54)上施加分离作用力,以使其按由所述锁栓(72)在所述第二凹段(66)中的所述间隙确定的超行程滑动到所述释放位置外。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装置(10)包括止转部件,所述止转部件适于防止所述致动机构(42,242)转动。
CN201080039658.3A 2009-09-07 2010-09-06 模具更换方法 Active CN102481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956084 2009-09-07
FR0956082 2009-09-07
FR0956082A FR2949707A1 (fr) 2009-09-07 2009-09-07 Dispositif de moulage pour une machine de fabrication de recipients, notamment des bouteilles
FR0956084A FR2949708B1 (fr) 2009-09-07 2009-09-07 Procede de changement d'un moule pour la fabrication de recipients et dispositifs de fixation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n tel procede
PCT/EP2010/063051 WO2011026980A1 (fr) 2009-09-07 2010-09-06 Procede d'un changement d'un mou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720A true CN102481720A (zh) 2012-05-30
CN102481720B CN102481720B (zh) 2014-07-30

Family

ID=428299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9659.8A Active CN102481721B (zh) 2009-09-07 2010-09-06 更换模具的方法
CN201080039658.3A Active CN102481720B (zh) 2009-09-07 2010-09-06 模具更换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9659.8A Active CN102481721B (zh) 2009-09-07 2010-09-06 更换模具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758001B2 (zh)
EP (3) EP2475514B1 (zh)
JP (1) JP5619897B2 (zh)
CN (2) CN102481721B (zh)
MX (1) MX2012002242A (zh)
PL (1) PL2475513T3 (zh)
WO (2) WO201102698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6279A (zh) * 2014-06-10 2016-01-06 铨宝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式吹瓶机的连动式吹塑成形装置及其运作方法
CN107735240A (zh) * 2015-07-08 2018-02-23 西德尔合作公司 用于热塑性材料容器制造机的模制装置
CN109070435A (zh) * 2016-02-19 2018-12-21 西帕股份有限公司 吹制模具
TWI657886B (zh) * 2017-06-02 2019-05-01 大陸商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 自動加解鎖裝置、換電機器人、充換電站及自動加解鎖方法
CN109848239A (zh) * 2018-12-17 2019-06-07 南京迪威尔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多向双动挤压液压机的重型模具预热和快速更换系统及方法
CN110027191A (zh) * 2013-11-26 2019-07-19 克朗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换件机器人的具备附加处理功能的吹塑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58001B2 (en) * 2009-09-07 2014-06-24 Sidel Participations Method for changing a mold
FR2949703A1 (fr) * 2009-09-07 2011-03-11 Sidel Participations Dispositif de moulage equipe de moyens de fixation d'un demi-moule par attaction contre le fond d'un logement associe d'un porte-moule
EP2618986B1 (de) * 2010-10-13 2016-10-12 KHS Corpoplast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lasformung von behältern
FR2972385B1 (fr) 2011-03-08 2013-04-26 Sidel Participations Systeme automatise pour le changement de moule d'une unite de moulage equipant une machine de fabrication de recipients
ITRM20110165A1 (it) * 2011-03-30 2012-10-01 Sipa Progettazione Automaz Stampo di soffiaggio
DE102011104316A1 (de) * 2011-06-03 2012-12-06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Anlage zum Steckblasen von Kunststoffvorformlingen sowie Verwendung eines Keramikbauteils
FR2988637B1 (fr) * 2012-04-02 2014-05-09 Sidel Participations Machine de formage comportant une conduite de communication entre une chambre de compensation et une tuyere
US9272938B2 (en) * 2013-12-19 2016-03-01 Owens-Brockway Glass Container Inc. Split loading funnel for charging a molten glass gob into a blank mold
EP3094602A2 (en) 2014-01-17 2016-11-23 Barbalab S.r.l. Mould
TWI549803B (zh) * 2014-06-10 2016-09-21 銓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旋轉式吹瓶機的連動式吹塑成形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FR3035019B1 (fr) * 2015-04-15 2018-01-26 Sidel Participations Unite de moulage de recipients equipee d'un radiateur deporte et d'une sonde de temperature integree
DE102015117273A1 (de) * 2015-10-09 2017-04-13 Krones Ag Blasformmaschine mit automatisch betätigbarer Bodenankopplung
DE102015014133A1 (de) * 2015-10-31 2017-05-04 Kocher-Plastik Maschinenbau Gmbh Formwerkzeug
CN106694598A (zh) * 2016-12-22 2017-05-24 湖南南方宇航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扩孔工装夹具
DE102017107950A1 (de) * 2017-04-12 2018-10-18 Krones Ag Anpassbare Blasform
DE102017109742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Krones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Vorrichtung zum Umformen von Kunststoffvorformlingen zu Kunststoffbehältnissen und Vorrichtung
DE102017120774A1 (de) 2017-09-08 2019-03-14 Krones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Umformen von Kunststoffvorformlingen zu Kunststoffbehältnissen mit Wechselroboter
EP3501798A1 (en) * 2017-12-21 2019-06-26 Bond high performance 3D technology B.V. Feedstock liquefier replacement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3066136B1 (fr) * 2017-12-22 2019-08-09 Sidel Participations Demi moule presentant une face d'assemblage cylindrique et procede de realisation
FR3078648B1 (fr) * 2018-03-07 2020-02-14 Sidel Participations Doigt de verrouillage pour une unite de moulage de recipients en matiere thermoplastique
FR3078647B1 (fr) * 2018-03-07 2020-02-14 Sidel Participations Doigt de verrouillage pour une unite de moulage de recipients en matiere thermoplastique
DE102018125652A1 (de) * 2018-10-16 2020-04-16 Krones Ag Vorrichtung zum Umformen von Kunststoffvorformlingen zu Kunststoffbehältnissen mit anpassbarer Position der Seitenteile
CN109808153B (zh) * 2019-03-28 2024-03-19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试验机上的内模转换装置及试验机
BG67442B1 (bg) * 2019-04-19 2022-06-15 "Индекс - 6" Оод Заключващ механизъм за формовъчна матрица
CN111452335A (zh) * 2020-04-08 2020-07-28 王丽枝 一种塑料瓶成型模具
CN114434692B (zh) * 2020-11-05 2025-02-07 张再顺 用于成型机的快速换模装置
DE102022117754A1 (de) * 2022-07-15 2024-01-18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Medienverteilung Blasstation
DE102022121447A1 (de) * 2022-08-24 2024-02-29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Aseptische Blasform mit rückseitigen Abgaskanälen und Verfahren zum Formen von Behältnissen unter aseptischen Bedingung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3543C1 (de) * 1986-04-22 1986-12-18 Fried. Krupp Gmbh, 4300 Essen Schnellspanneinheit für eine Blasform
FR2659265A1 (fr) * 1990-03-06 1991-09-13 Sidel Sa Procede de dispositif pour fabriquer des recipients en matieres thermoplastiques par soufflage ou etirage-soufflage.
CN201165049Y (zh) * 2008-01-30 2008-12-17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吹瓶机模具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5214U (ja) * 1982-04-12 1983-10-17 相生精機株式会社 横型成形機の金型交換装置
FR2646802B1 (fr) 1989-05-11 1991-09-13 Sidel Sa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pour moule de type portefeuilles et moules incorporant un tel dispositif
EP0544902B1 (en) * 1990-03-22 1998-05-13 Fanuc Ltd. Automatic mold exchange type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2509682Y2 (ja) * 1991-06-27 1996-09-04 花王株式会社 成形機の金型吊り構造
DE4115957C2 (de) 1991-05-13 1995-06-14 Mannesmann Ag Spritzgießmaschine
JP2550909Y2 (ja) * 1991-08-12 1997-10-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ブロー成形機の金型交換装置
US5326240A (en) 1991-10-12 1994-07-05 Sony Corporation Metal mold device for molding a disc substrate
DE69125720T2 (de) * 1991-12-28 1997-10-23 Kurata Kk Vorrichtung zum Wechseln von Werkzeugen bei Blasformmaschinen
US5350289A (en) 1992-07-27 1994-09-27 Master Unit Die Products, Inc. Quick change system for mold bases
JP3293919B2 (ja) * 1992-12-21 2002-06-17 アマノ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用金型自動交換方式
FR2733176B1 (fr) * 1995-04-19 1997-06-27 Sidel Sa Dispositif pour fabriquer des recipients en une matiere thermoplastique par soufflage ou etirage-soufflage
JP3327064B2 (ja) * 1995-08-31 2002-09-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タンパの保持方法および基板の成形方法
JPH10180813A (ja) * 1996-12-26 1998-07-07 Sekisui Chem Co Ltd 射出成形用金型
FR2764544B1 (fr) 1997-06-16 1999-09-24 Sidel Sa Tuyere de soufflage de recipients en matiere plastique et installation pourvue d'une telle tuyere
DE19731536C2 (de) * 1997-07-23 2000-05-18 Edegs Formenbau Gmbh Werkzeug für Spritz- oder Druckguß
DE10152050A1 (de) 2001-10-25 2003-05-08 Hesta Graham Gmbh & Co Kg Formwerkzeug-Spanneinrichtung für Blasformmaschinen
FR2843714B1 (fr) 2002-08-22 2004-10-29 Sidel Sa Dispositif de moulage, par soufflage ou etirage-soufflage, de recipients en materiau thermoplastique
CA2425972C (en) 2003-04-11 2010-06-01 Wentworth Mold Inc. Hot fill mold shell assembly with reduced heat transfer
FR2863930B1 (fr) * 2003-12-19 2006-03-03 Sidel Sa Dispositif de moulage pour la fabrication de recipients en materiau thermoplastique
JP2005246634A (ja) * 2004-03-01 2005-09-15 Tomita:Kk 射出成形機の金型固定装置
DE102005035233A1 (de) 2005-07-25 2007-04-12 Sig Technology Ag Vorrichtung zur Halterung von Blasformsegmenten
AT9438U1 (de) * 2006-07-14 2007-10-15 Engel Austria Gmbh Schliesseinheit einer spritzgiessmaschine
JP2009039908A (ja) * 2007-08-07 2009-02-26 Incs Inc 射出成形装置
DE102008004773B4 (de) * 2008-01-16 2022-03-10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Umrüsten einer Blasmaschine
DE102009039696A1 (de) * 2009-09-02 2011-03-24 Krones Ag Vorrichtung zum Umformen von Kunststoffbehältnissen mit einer Blasform
DE102009039695B4 (de) * 2009-09-02 2020-08-13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ontage und/oder Demontage von Blasformen
DE102009039699A1 (de) * 2009-09-02 2011-04-28 Krone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ontage und/oder Demontage von Blasformen
FR2949703A1 (fr) 2009-09-07 2011-03-11 Sidel Participations Dispositif de moulage equipe de moyens de fixation d'un demi-moule par attaction contre le fond d'un logement associe d'un porte-moule
US8758001B2 (en) * 2009-09-07 2014-06-24 Sidel Participations Method for changing a mold
FR2949706A1 (fr) * 2009-09-07 2011-03-11 Sidel Participations Dispositif de moulage equipe de moyens commandes de fixation avec serrage d'un demi-moule par des penes de fixation coulissants
FR2949709B1 (fr) * 2009-09-08 2011-10-07 Sidel Participations Machine pour la fabrication de recipients comportant un module de commande de dispositifs d'une unite de moulage en vue d'operer un changement de mou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3543C1 (de) * 1986-04-22 1986-12-18 Fried. Krupp Gmbh, 4300 Essen Schnellspanneinheit für eine Blasform
FR2659265A1 (fr) * 1990-03-06 1991-09-13 Sidel Sa Procede de dispositif pour fabriquer des recipients en matieres thermoplastiques par soufflage ou etirage-soufflage.
CN201165049Y (zh) * 2008-01-30 2008-12-17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吹瓶机模具组件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7191A (zh) * 2013-11-26 2019-07-19 克朗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换件机器人的具备附加处理功能的吹塑机
CN105216279A (zh) * 2014-06-10 2016-01-06 铨宝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式吹瓶机的连动式吹塑成形装置及其运作方法
CN105216279B (zh) * 2014-06-10 2017-11-07 铨宝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式吹瓶机的连动式吹塑成形装置及其运作方法
CN107735240A (zh) * 2015-07-08 2018-02-23 西德尔合作公司 用于热塑性材料容器制造机的模制装置
CN109070435A (zh) * 2016-02-19 2018-12-21 西帕股份有限公司 吹制模具
CN109070435B (zh) * 2016-02-19 2021-08-17 西帕股份有限公司 吹制模具
TWI657886B (zh) * 2017-06-02 2019-05-01 大陸商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 自動加解鎖裝置、換電機器人、充換電站及自動加解鎖方法
CN109848239A (zh) * 2018-12-17 2019-06-07 南京迪威尔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多向双动挤压液压机的重型模具预热和快速更换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721B (zh) 2014-12-10
CN102481720B (zh) 2014-07-30
WO2011026980A1 (fr) 2011-03-10
JP5619897B2 (ja) 2014-11-05
EP2735430B1 (fr) 2016-11-16
US9248602B2 (en) 2016-02-02
EP2475513B1 (fr) 2014-07-23
PL2475513T3 (pl) 2015-01-30
US20120164263A1 (en) 2012-06-28
EP2475514A1 (fr) 2012-07-18
MX2012002242A (es) 2012-04-11
EP2735430A1 (fr) 2014-05-28
WO2011026981A1 (fr) 2011-03-10
EP2475513A1 (fr) 2012-07-18
CN102481721A (zh) 2012-05-30
JP2013503759A (ja) 2013-02-04
US20120161349A1 (en) 2012-06-28
US8758001B2 (en) 2014-06-24
EP2475514B1 (fr)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1720B (zh) 模具更换方法
CN103402735B (zh) 容器制造机器的模塑单元的模具更换辅助系统
US892015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talling and/or removing blow moulds
CN103415386B (zh) 用于为容器制造机器配备的模制单元更换模具的自动化系统
US8038429B2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blow mold segments
CN102481722B (zh) 配有由滑动固定锁舌紧固半模的受控固定部件的模制装置
US7037099B2 (en) Device for blow-molding containers
EP2691225B1 (en) Blow mould
CN102001178B (zh) 用于安装和/或卸载吹塑模具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34073B (zh) 吹塑模具
CN105034326B (zh) 具有自动驱动的基底联轴器的吹塑机
CN102481719B (zh) 配有将半模通过吸附固定于模座相关联的座槽底部的部件的吹制模制装置
CN102371673B (zh) 吹塑模具装置
US9821506B2 (en) Blow-moulding device with preloadable attachment for blow moulds
CN107735240A (zh) 用于热塑性材料容器制造机的模制装置
US20090155400A1 (en) Apparatus for Blow Molding
CN212331558U (zh) 用于将塑料型坯转换成塑料容器的设备
WO2011035407A1 (en) Latch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