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67033A -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7033A
CN102467033A CN2011101181922A CN201110118192A CN102467033A CN 102467033 A CN102467033 A CN 102467033A CN 2011101181922 A CN2011101181922 A CN 2011101181922A CN 201110118192 A CN201110118192 A CN 201110118192A CN 102467033 A CN102467033 A CN 102467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roller
friction member
driven roll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81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7033B (zh
Inventor
花谷纯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带驱动装置包括:环形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驱动辊,其旋转地驱动带;接收辊,其通过带接收外力;一个或多个从动辊,其通过带的转动而旋转,这些从动辊中的至少一个支撑为根据带的张力沿带的径向向内方向和径向向外方向移动;以及制动单元,其通过使摩擦部件挤压从动辊中的一个辊的旋转轴并且产生摩擦力来执行制动,制动单元包括将可移动支撑从动辊的位移转换成摩擦部件相对于旋转轴的相对位移的机构,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上以使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从而带在接收辊的上游和驱动辊的下游的区域中变得松弛,并且带在接收辊的下游和驱动辊的上游的区域中变得绷紧。

Description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在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然后转印到记录部件上,所述记录部件被传送通过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压力接触的咬合区中。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色调剂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时,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速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色调剂图像的模糊。特别地,在图像形成装置为多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存在发生颜色配准不良的风险。因此,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11-24507和10-232566公开了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且基于检测结果对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速度进行反馈控制来稳定中间转印带的速度的技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70887和2007-286383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即,在辊上设置制动力施加单元,并且主动地控制由制动力施加单元施加的制动力。更具体地,当例如在插入一张纸时产生外力的情况下,控制制动力以便在产生外力的定时同步地抵消由外力所引起的负荷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时机)未知时,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本发明的下面的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带驱动装置包括:环形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驱动辊,其旋转地驱动所述带,所述驱动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接收辊,其通过所述带接收外力,所述接收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辊;一个或多个从动辊,其通过所述带的转动而旋转,所述从动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其余的辊,所述从动辊中的至少一个(该至少一个从动辊作为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支撑为能够根据所述带的张力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和径向向外方向移动;以及制动单元,其通过使摩擦部件挤压所述从动辊中的一个辊的旋转轴并且产生摩擦力来执行制动,所述制动单元包括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摩擦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着使所述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的机构,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从而所述带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的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的区域中变得松弛,并且所述带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的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的区域中变得绷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的区域中,并且,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并且,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当通过基于所述带的张力并且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不同于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一个辊上。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所述一侧与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相对。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的区域中。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并且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旋转轴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不同于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一个辊上。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并且当所述旋转轴响应于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的力而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带的所述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带的所述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机构,该机构将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第一区域中的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机构,该机构将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在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当通过基于所述带的张力并且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的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不同的一个辊上。在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所述一侧与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相对。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的支撑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根据第八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在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旋转轴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根据第八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的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不同的一个辊上。在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并且当所述旋转轴响应于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的力而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一种带单元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一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以及转印单元,其位于所述带的内侧以与图像载体相对,所述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并且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通过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环形的中间转印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一次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上;以及二次转印单元,其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挤压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所述一个辊和所述转印辊之间,所述二次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外部供给的记录介质上。所述中间转印带由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所述的带驱动装置来驱动,所述中间转印带用作环形带,所述多个辊中的受到所述转印辊挤压的所述一个辊用作所述接收辊,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用作所述驱动辊,并且其余的辊用作所述从动辊。
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所述带驱动装置具有较简单的结构,并且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仅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处设置制动单元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由摩擦部件施加到旋转轴上的制动力的调节范围。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驱动装置: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驱动装置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带单元:即使当产生外力的定时未知时,所述带单元也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通过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与不应用该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记录介质插入到接收辊和转印辊之间的区域中或者从接收辊和转印辊之间的区域排出时,即使外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形成模糊度小的图像。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结构的示意图,在该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每个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用于说明施加到传送系统上的外力的效果;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4中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4中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加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7A至7D示出了根据图4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包括在制动单元中的摩擦部件和制动位移辊的旋转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图7A示出了稳定状态,图7B示出了制动力减小的状态,图7C示出了制动力增大的状态,并且图7D示出了摩擦部件和旋转轴彼此分开的状态;
图8是根据图4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包括的制动位移辊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当施加力以使根据图9中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9中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加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沿箭头XIII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在根据图12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包括的制动位移辊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12中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12中所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加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沿箭头XVII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在根据图16所示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包括的制动位移辊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图18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16中所示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以及
图19是示出当施加外力以使根据图16中所示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接收辊的旋转加速时各个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对包括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然后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进行详细解释。
1.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在图1中未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该图像形成装置基本上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8Y、48M、48C和48K,其基于通过电子照相法得到的图像信息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90,由图像形成单元48(48Y、48M、48C和48K)形成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90上;二次转印装置60,其将中间转印带90的表面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68上;以及定影装置62,其通过加热和加压来定影纸张68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图1中的带箭头点划线示出了纸张68的传送路径。从纸张馈送单元(未示出)逐一地供给纸张68。
图像形成单元48Y、48M、48C和48K布置为沿着水平方向以恒定的间隔彼此平行。将对图像形成单元48Y、48M、48C和48K中的每一个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各个图像形成单元48(48Y、48M、48C和48K)的结构的示意图。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8主要包括圆筒形感光鼓2,感光鼓2被均匀地充电并且然后受到图像光的照射,从而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充电装置4、曝光装置6、显影装置8、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实例的一次转印装置14、清洁装置22以及消除灯12围绕感光鼓2布置。充电装置4对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曝光装置6用图像光照射感光鼓2以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8通过将色调剂选择性地转印到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潜像上而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14将形成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上。清洁装置22收集残留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消除灯12消除残留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电势。
感光鼓2为图像载体的实例并且整体上具有鼓状形状。在感光鼓2的外周表面(鼓表面)上设置有感光层。感光鼓2可沿图2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
感光鼓2至少具有允许在其上形成潜像(静电潜像)的功能。电子照相式感光体优选地用作静电潜像载体。感光鼓2是通过在导电的圆筒形基体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诸如有机感光层的感光层而制造的。通常,用于感光层的底涂层按需要形成在基层的表面上,并且通过将包含电荷生成物质的电荷生成层和包含电荷传送物质的电荷传送层按顺序堆叠而在基层上而形成感光层。电荷生成层和电荷传送层的堆叠次序可以反向。
上述实例为在堆叠到一起的不同层(电荷生成层和电荷传送层)中包含电荷生成物质和电荷传送物质的多层感光体的实例。然而,也可以使用在单层中包含电荷生成物质和电荷传送物质的单层感光体。然而,优选的是,使用多层感光体。中间层可以设置在底涂层和感光层之间。感光层不限于有机感光层,并且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感光层,诸如无定形硅感光膜。
充电装置4对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可以将作为导电或半导电接触型充电装置的充电辊用作充电装置4。可选择地,可以使用诸如电晕管的非接触型充电装置。在使用充电辊的情况下,可以在感光鼓2上施加直流或通过将交流叠加在直流上而获得的电流。充电装置4通过在充电装置4和感光鼓2之间的接触部分周围的小空间中产生放电而对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充电。
充电装置4通常将感光鼓2的表面充电至-300V至-1,000V。导电或半导电充电辊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可另外设置用于清洁充电辊的表面的机构。
曝光装置6利用对应于图像的光X照射已由充电装置4均匀充电的感光鼓2,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不特别限制但可以为例如根据目标图像利用诸如半导体激光、发光二极管(LED)光或液晶光闸光等光对静电潜像载体的表面进行照射的光学装置。
显影装置8具有下述功能:使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对形成在静电潜像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只要具有上述功能,显影装置8不特别受到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使用各种类型的显影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包含双组份显影剂的显影装置,所述双组份显影剂包含用于使静电潜像显影的色调剂和磁性载体。在显影装置中,通过由磁性载体形成的磁刷使色调剂附着到感光鼓2上。在显影过程中,通常将直流电压施加到感光鼓2上。然而,也可以施加通过将交流电压叠加到直流电压上而获得的电压。
图像形成单元48Y中的显影装置8容纳黄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48M中的显影装置8容纳品红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48C中的显影装置8容纳蓝绿色色调剂,并且图像形成单元48K中的显影装置8容纳黑色色调剂。
在中间转印带90被夹持在一次转印装置14和感光鼓2之间的同时,一次转印装置14将形成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环形中间转印带90的外周表面上(一次转印过程)。
一次转印装置14可以为例如下述装置:该装置通过从中间转印带90的内侧施加具有与形成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荷,从而借助于静电力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的表面上。可选择地,可以使用转印辊和转印辊挤压装置,所述转印辊为通过与中间转印带90的内表面直接接触而转印色调剂图像的导电或半导电辊。
转印辊接收待施加到感光鼓2上的转印电流。转印电流可以为直流或者通过将交流叠加在直流上而获得的电流。根据例如待充电的图像区域的宽度以及转印充电装置的形状、开口宽度和圆周速度而适当地设定转印辊的条件和规格。为了降低成本,优选使用单层泡沫辊等作为转印辊。
清洁装置22清除(去除)在转印过程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刮板清洁装置用作清洁装置22。然而,只要能够去除残留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也可以使用诸如刷清洁装置和辊清洁装置等其它类型的清洁装置。特别地,优选地使用清洁刮板。可以使用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硅橡胶等作为清洁刮板的材料。特别地,由于聚氨酯弹性材料具有高耐磨性,因此优选地使用聚氨酯弹性材料。
在使用具有高转印效率的色调剂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清洁装置22。
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8中,通过充电装置4对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并且通过曝光装置6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每种颜色(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潜像。然后,通过容纳每种颜色的色调剂的显影装置8在感光鼓2上形成对应于潜像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8的除了感光鼓2之外的结构对应于“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通过一次转印装置14将各个图像形成单元48中的形成在感光鼓2表面上的各种颜色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上。
中间转印带90围绕多个辊而被拉伸,多个辊包括:驱动辊52,其在旋转驱动源(未示出)的作用下旋转;支撑辊54,其被可旋转地驱动并且支撑中间转印带90;接收辊64,其被包括在二次转印装置60中;以及图1中未示出的一个或多个从动辊(下面说明)。中间转印带90在驱动辊52和支撑辊54之间的区域中穿过图像形成单元48中的感光鼓的一次转印位置。通过驱动辊52使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
众所周知,在设置张紧辊以向中间转印带90施加一定张力的情况下,张紧辊还有助于将中间转印带90拉伸。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张紧辊优选地设置为施加期望的张力。然而,在图中未示出张紧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张紧辊用作“从动辊”中的一个。张紧辊还可以具有另外的功能。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省略对张紧辊的解释。
中间转印带90没有特殊限制,并且可以使用现有的中间转印带而毫无问题。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两层结构的中间转印带,所述两层结构包括带基体部件和堆叠在所述带基层部件上的表面层。
中间转印带90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聚碳酸酯树脂(PC)、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亚烃酞酸盐、PC和聚亚烃对苯二酸盐(PAT)的混合材料、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和PC的混合材料、ETFE和PAT的混合材料以及PC和PAT的混合材料。从机械强度方面看,优选地使用由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制成的中间转印带。
二次转印装置60主要包括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布置为面向彼此并且中间转印带90被夹持在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纸张68被引导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辊66和中间转印带90之间的咬合区。通过引起静电相互作用,中间转印带90的表面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68的表面上。二次转印装置60没有特殊限制,并且可以使用现有的转印装置而毫无问题。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与上述一次转印装置14的结构相似的结构的转印装置。
定影装置62通过加热和加压的一种或两种来对已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装置62为双辊式定影装置。可选择地,可以使用带辊式咬合定影装置或双带式定影装置,在所述带辊式咬合定影装置中,加热组件和加压组件中的一个为带形而另一个为辊形,在所述双带式定影装置中,加热组件和加压组件中二者均为带形。定影装置可包括围绕多个辊拉伸的带。可选择地,可以使用带不被拉伸的自由带咬合型定影装置。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任一类型的定影装置。
转印有色调剂图像以形成最终记录图像的纸张68可以是例如在电子照相型复印机、打印机等中使用的普通纸张或高架投影机(OHP)纸张。为了增加定影有图像的表面的平滑度,记录介质的表面优选尽可能平滑。因此,例如,可使用通过将树脂等涂布到普通纸张的表面而形成的涂层纸或用于打印的铜版纸。
将对由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执行的形成彩色图像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像形成单元48中,通过由一次转印装置14执行的静电转印操作将四种颜色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上并且以叠加方式相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的表面上。因此,执行一次转印过程。
通过中间转印带90的转动来传送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并且使得未定影色调剂图像穿过二次转印装置60。因此,将未定影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68上。当纸张68连同中间转印带90一起被引导而通过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咬合区时,中间转印带90的表面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在与纸张68相接触的同时被静电转印到纸张68上。
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排出,并且通过传送引导件58被引导至用于对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62。然后,纸张68从系统中排出。因此,在纸张68的一面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纸张68沿着带箭头点划线所示的路径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时,由于基于纸张68的厚度的阻力使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移动和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更具体地,当纸张68为厚纸张时,纸张68的进入产生了施加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上的外力,从而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外力趋于随着纸张68的厚度增加而增加。
将参考图3说明施加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上的上述外力的效果。图3为仅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的示意图。当纸张68沿箭头C 1所示的方向传送且进入面向彼此并且将中间转印带90夹持在其间的二次转印辊66和接收辊64之间的区域时(见图1),产生了基于纸张68的厚度的阻力。因此,使得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移动和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
尽管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但是驱动辊52继续以恒定速度旋转。因此,中间转印带90在第一区域D和第一区域D’中变得松弛,所述第一区域D和第一区域D’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另外,中间转印带90在第二区域E中变得绷紧,所述第二区域E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
然后,纸张68从面向彼此并且将中间转印带90夹持在其间的二次转印辊66和接收辊64(见图1)之间的区域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排出。在纸张68排出时,在二次转印辊66和接收辊64之间立即形成空隙,二次转印辊66和接收辊64以与纸张68的厚度对应的距离彼此分开。然后,二次转印辊66和接收辊64快速彼此接触。在该瞬间,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移动和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
尽管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但是驱动辊52继续以恒定速度旋转。因此,中间转印带90在第一区域D和第一区域D’中变得绷紧,所述第一区域D和第一区域D’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另外,中间转印带90在第二区域E中变得松弛,所述第二区域E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
中间转印带90的传送速度的变化对将图像形成单元48中的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上的过程造成影响,并且导致图像模糊和颜色配准不良。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制动单元。中间转印带90围绕从动辊而拉伸,制动单元将制动力施加到所述从动辊上,并且从动辊或另一从动辊被支撑为可沿中间转印带90的向内或向外方向移动。当中间转印带90由于在纸张68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而变得松弛或绷紧时,可移动地支撑的从动辊移动。制动单元包括下述机构(下文有时称作“制动控制机构”):该机构将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转变成摩擦部件沿使摩擦部件和旋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减小了外力的影响。
当中间转印带90由于在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排出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的外力而变得松弛或绷紧时,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也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制动控制机构自动增大施加到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上的挤压力,从而减小外力的影响。下面,将在“2.带驱动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带驱动装置的详细操作。
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当使用厚记录介质时,也可以减小由在插入或排出记录介质时所施加的外力而引起的中间转印体的速度变化。结果,可以形成具有轻微的图像模糊和颜色配准不良的图像。
制动控制机构利用了中间转印带90由于外力而变得松弛或绷紧的现象。因此,制动控制机构可设置在第一区域D和D’以及第二区域E中的任一者(或二者)处。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单元48串联地布置在第一区域D’中。因此,实际上,制动控制机构不能够设置在第一区域D’中。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区域D和第二区域E中的任一者(或二者)处。
2.带驱动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对于如下的每一种情况说明两个示例性实施例:即,在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区域D中的情况,以及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二区域E中的情况。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区域D处。
中间转印带90围绕多个辊而拉伸,多个辊包括驱动辊52、支撑辊54、制动位移辊102以及接收辊64。支撑辊54和制动位移辊102为从动辊的实例。
制动位移辊102包括旋转轴104,该旋转轴104沿轴向从制动位移辊102的两侧伸出并且插入形成在引导件(未示出)中的长孔106中,该引导件在其每个端部处固定在装置壳体上。制动位移辊102支撑为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内方向mi和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制动位移辊102设置有制动单元,所述制动单元通过使旋转轴104挤压摩擦部件108产生摩擦力从而产生制动力,摩擦部件108在旋转轴104的每个端部处固定到装置的壳体上。
中间转印带90的缠绕制动位移辊102的部分接收在沿其转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上游侧处的张力t1和在沿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处的张力t2。通过张力t1和张力t2的合成而获得的法向力(垂直力)N沿径向向内方向挤压制动位移辊102。
当旋转轴104挤压摩擦部件108时产生的摩擦力取决于沿径向向内按压制动位移辊102的力N,力N由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上的张力而产生。
如上所述地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控制机构。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通过驱动辊52的旋转而使中间转印带90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此时,包括设置在制动位移辊102上的摩擦部件108的制动单元预先施加抵抗中间转印带90的转动的制动力。驱动辊52的制动力和大于制动力的旋转驱动力达到适当的平衡,以使中间转印带90在恒定传送力的作用下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
在这种状态下,当例如纸张68沿箭头C 1所示的方向传送且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因此,张力t1和张力t2在制动位移辊102的两侧的区域中减小,所述制动位移辊10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因此,作为张力t1和张力t2的合成力的法向力N也减小。结果,如图5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
图5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5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时,旋转轴104沿着长孔106移动,以使制动位移辊10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制动位移辊10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10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由设置在制动位移辊10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减小。
这里,“使旋转减速”的力为用于减小旋转驱动力的制动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该制动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基于由摩擦部件108施加的摩擦力而预先施加到制动位移辊102上的制动力减小。这两个制动力是平衡的。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例如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排出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因此,张力t1和张力t2在制动位移辊102的两侧的区域中的增大,所述制动位移辊10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因此,作为张力t1和张力t2的合成力的法向力N也增大。结果,如图6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6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时,旋转轴104沿着长孔106移动,以使制动位移辊10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移动。制动位移辊10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10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由设置在制动位移辊10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增大。
这里,“使旋转加速”的力为用于增大旋转驱动力的力。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增大驱动力的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位移辊102上的制动力增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的增大和制动力的增大自动地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即使预期的施加外力的定时是未知的,也可以通过直接利用响应于施加的外力而产生的张力变化来增大或减小制动力。因此,与检测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检测结果而对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速度进行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时间(定时)延迟,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减小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而且,不仅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的影响,而且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的外力的影响。
上述特征可通过不使用电力检测系统或电子控制的机械系统来实现,因此可以低成本来实现。
而且,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布局限制小的小型结构来实现,而无需使用诸如飞轮等大组件。
在图5和图6中,为了便于绘图和说明,稍微放大了制动位移辊102的位移。更具体地,旋转轴104在图5中被绘制为仿佛其与摩擦部件108大大地分开,并且在图6中绘制为好像其嵌入到摩擦部件108中。然而,随着挤压力变化,基于通过使摩擦部件108挤压旋转轴104而产生的摩擦力的制动力增大或减小。换句话说,当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在一直彼接触的同时在微观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制动力变化。
图7A至7D是摩擦部件108和旋转轴104的放大图,示出了摩擦部件108和旋转轴104之间的位置关系。图7A示出了在微观上旋转轴104嵌入到摩擦部件108中的稳定状态。当接收辊64接收到外力并且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或绷紧时,旋转轴104沿径向向外方向mo或径向向内方向mj移动。图7B示出了旋转轴104沿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并且由摩擦部件108施加到旋转轴104上的摩擦力减小以使制动力也减小的状态。图7C示出了旋转轴104沿径向向内方向mi移动并且在微观上旋转轴104进一步嵌入到摩擦部件108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摩擦力增大,从而制动力也增大。
即使如上所述当旋转轴104在与摩擦部件108一直接触的同时而移动并且位移在微观上小时,只要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之间的摩擦力变化,该位移就包含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擦部件的相对位移”的概念中。因此,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不要求在视觉上可观察到位移。
在图7D所示的状态下,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完全彼此分开,并且消除了由摩擦部件108施加的制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旋转轴104和摩擦部件108之间的摩擦力从图7A所示的稳定状态的摩擦力变成零。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该位移被视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擦部件的相对位移”的实例。可以调节位移,以使得适当地控制由摩擦部件108的作用所施加的制动力。
图8是根据图4所示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的制动位移辊102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通过由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上的张力t1和张力t2产生的法向力N使制动位移辊102的旋转轴104挤压摩擦部件108。在摩擦部件108和旋转轴104之间产生了摩擦力F。摩擦力F生成了制动力b,所述制动力b减小了中间转印带90在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的驱动力。当F0为稳定状态下的摩擦力时,如下将F0表示为带张力T0(=t1=t2)的函数:
F0=μN=2T0μsinθ
这里,N为当张力t1和张力t2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上时施加到摩擦部件108上的法向力,θ为中间转印带90的拉伸角,并且μ为摩擦系数。在稳定状态下,摩擦力F0作为负荷恒定地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上。
当施加了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并且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时,中间转印带90的带张力减小为例如T0-ΔT。因此,摩擦部件108和旋转轴104之间的摩擦力F变化如下:
F0-ΔF=2(T0-ΔT)μsinθ
(ΔF=2ΔTμsinθ)
从上面的等式中清楚的得知,可通过调节拉伸角θ来调节与外力负荷的大小对应的制动力的变化。为了确保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控制的有效性,期望使伸展角θ适当地大。然而,理论上,只要满足θ>0,可以获得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
拉伸角θ的优选范围取决于装置的其它结构和条件(摩擦部件的材料和结构、中间转印带的张力、施加到接收辊上的外力的大小、装置的尺寸、中间转印带的布局自由度等),并且不能够一概而论。在考虑装置的其它结构和条件的同时,可基于上述等式参考摩擦力F的上述变化机理来适当地确定适合的拉伸角θ。与带的拉伸角有关的讨论也适用于下面说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除了使用制动位移辊102和摩擦部件108外,也可使用诸如刮板等固定部件直接向中间转印带90施加制动力。然而,由于例如期望使带拉伸角θ适当地大,因此向中间转印带90施加大的接触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间转印带90将不可避免地被刮伤和磨损。反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制动力施加到从动辊的旋转轴上并且间接地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上。因此,与利用固定部件直接向中间转印带90施加制动力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中间转印带90的损伤。
摩擦部件108可由通常用作制动垫的材料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使用下述的弹性材料和硬质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包括诸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硅橡胶和弹性体的各种类型的橡胶材料,以及诸如硅树脂的各种类型的树脂材料;所述硬质材料诸如为各种类型金属材料。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位移辊(从动辊)102的旋转轴104与板形摩擦部件108相接触,以使摩擦部件108的接触表面与旋转轴104的移动方向(径向向内方向mi和径向向外方向mo)垂直。然而,摩擦部件108的接触表面不一定与移动方向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摩擦部件的接触表面倾斜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地改变摩擦力相对于位移的变化。因此,可以增大制动控制的范围。
从动辊的旋转轴和制动单元的摩擦部件之间的上述关系、拉伸角θ以及这些组件的结构、材料等不限于本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可以应用于下面说明的所有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在下面说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省略这些说明。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区域D处。
中间转印带90围绕多个辊而拉伸,多个辊包括驱动辊52、支撑辊54、位移辊212、制动辊222和接收辊64。支撑辊54、位移辊212和制动辊222为从动辊的实例。
位移辊212包括旋转轴214,该旋转轴214沿轴向从位移辊212的两侧伸出并且插入形成在引导件(未示出)中的长孔216中,该引导件在其每个端部处固定在装置壳体上。位移辊212支撑为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内方向mi和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
连接部件232的第一端以不阻碍旋转轴214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旋转轴214。旋转轴214沿方向mi或mo的位移传递到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连接部件232的第二端。长形部件230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234,所述支点234旋转地固定到装置的壳体上。因此,长形部件230用作杠杆。摩擦部件228连接到用作杠杆的长形部件230的第二端上。沿轴向从制动辊222的两侧伸出的旋转轴224挤压摩擦部件228,从而产生摩擦力。因此,产生了制动力。长形部件230布置为使得摩擦部件228在一侧挤压制动辊222的旋转轴224,所述一侧与旋转轴224面向缠绕制动辊222的中间转印带90的一侧相对。
通过杠杆的作用将由旋转轴214沿方向mi或mo的位移引起的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的移动转换成在支点234和长形部件230的第二端之间的位置处沿相反方向的移动。因此,摩擦部件228相对于旋转轴224移动。
中间转印带90的缠绕位移辊212的部分接收在位移辊212沿其旋转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的张力。通过张力的合成获得的法向力沿径向向内方向挤压位移辊212。因此,通过连接部件232和长形部件230的操作,使摩擦部件228以预定力挤压旋转轴224。
如上所述来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控制机构。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通过驱动辊52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此时,包括设置在制动辊222上的摩擦部件228的制动单元预先施加抵抗中间转印带90的转动的制动力。驱动辊52的制动力和大于制动力的旋转驱动力达到了适当的平衡,以使中间转印带90在恒定传送力的作用下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
在该状态下,当例如纸张68沿箭头C1所示的方向传送并且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位移辊212的两侧的区域中的减小,所述位移辊21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结果,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
图10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0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时,旋转轴214沿着长孔216移动,以使得位移辊21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位移辊21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的位移由连接部件232传递到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所述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用作作用点。因此,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沿箭头m1所示的方向移动。因此,长形部件230的用作负荷点的第二端沿箭头m2所示的方向移动。长形部件230的第二端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22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224和摩擦部件228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由设置在制动辊22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减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由于外力产生的制动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辊222上的制动力减小了。这两个制动力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例如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排出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位移辊212的两侧的区域中增大,所述位移辊21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上游和驱动辊52的下游。结果,如图11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
图11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1中的虚线示出了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时,旋转轴214沿着长孔216移动,以使位移辊21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移动。位移辊21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的位移由连接部件232传递到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因此,长形部件230的第一端沿箭头m3所示的方向移动。因此,长形部件230的第二端沿箭头m4所示的方向移动。长形部件230的第二端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22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224和摩擦部件228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由设置在制动辊22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增大。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增大驱动力的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辊222上的制动力增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的增加和制动力的增加自动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与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5和图6类似,在图10和图11中,为了便于绘图和说明,稍微放大了位移辊212的位移。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即使预期的施加外力的定时是未知的,也可通过直接利用响应于施加的外力而产生的张力变化来增大或减小制动力。因此,与检测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检测结果而对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速度进行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时间延迟,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减小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而且,不仅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的影响,而且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的外力的影响。
上述特征可以通过不使用电力检测系统或电子控制的机械系统来实现,并且因此可以低成本来实现。
而且,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布局限制小的小型结构来实现,而无需使用诸如飞轮等大组件。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杠杆的原理将位移辊212的位移转换成摩擦部件228的位移。因此,可通过调节用作杠杆的长形部件230的支点234的位置来控制摩擦部件228挤压旋转轴224的方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支点234设置在长形部件230上靠近摩擦部件228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在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或绷紧时使位移辊212移动的力较小时,通过杠杆的原理使力增大,并且可使摩擦部件228以较大的力挤压旋转轴224。因此,可容易地调节装置以使摩擦部件228有效地施加制动力。
这里,r1定义为从作为连接部件232和长形部件230之间的连接点(在图9至图11中由圆圈表示,无附图标记)的作用点到支点234的距离,并且r2定义为从作为摩擦部件228连接至长形部件230的点的负荷点到支点234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或绷紧时使位移辊212移动的力以系数r1/r2增大,然后所述力用作使摩擦部件228挤压旋转轴224的力。
可以以上述方式来增大制动力。因此,即使当例如中间转印带90缠绕位移辊212的拉伸角θ(如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不能设定为足够大的角时,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获得所需的制动力变化。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二区域E处。
中间转印带90围绕多个辊而拉伸,多个辊包括驱动辊52、接收辊64、支撑辊54和制动位移辊302。支撑辊54和制动位移辊302为从动辊的实例。
图13是沿箭头XIII所示的方向看到的设置有制动控制机构的制动位移辊302和制动位移辊302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制动位移辊302包括旋转轴304,该旋转轴304沿轴向从制动位移辊302的两侧伸出并且插入形成在引导件346中的长孔306中,该引导件346在其每个端部处固定在装置壳体上。制动位移辊302支撑为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内方向mi和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在图12中未示出具有长孔306的引导件346(在图14和图15中也未示出引导件346)。
制动位移辊302的旋转轴304由轴承344可旋转地支撑。轴承344受到固定在弹簧基座342上的弹簧340(其作为弹性部件的实例)的挤压,弹簧基座342固定在装置壳体上。因此,轴承34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外方向mo挤压旋转轴304。摩擦部件308布置为沿弹簧340的挤压方向面向弹簧340。通过弹簧340施加的挤压力使旋转轴304在其每个端部处挤压摩擦部件308,从而产生摩擦力。结果,施加了制动力。因此,构成了制动单元。
中间转印带90的缠绕制动位移辊302的部分接收在沿其旋转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制动位移辊30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的张力。通过张力的合成而获得的法向力沿径向向内方向挤压制动位移辊302。由于该力减少了弹簧340的挤压力,并且所得到的力用于使旋转轴304挤压摩擦部件308。
如上所述地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控制机构。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通过驱动辊52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此时,包括设置在制动位移辊302上的摩擦部件308的制动单元预先施加抵抗中间转印带90的转动的制动力。驱动辊52的制动力和大于制动力的旋转驱动力达到了适当的平衡,以使中间转印带90在恒定传送力的作用下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
在这种状态下,当例如纸张68沿箭头C1所示的方向传送并且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制动位移辊302的两侧的区域中增大,所述制动位移辊30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结果,如图14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
图14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4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时,旋转轴304沿着长孔306移动,以使制动位移辊30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移动。制动位移辊30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的位移用于减小使旋转轴304挤压摩擦部件308的弹簧340的挤压力。结果,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308沿着使旋转轴304和摩擦部件308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由设置在制动位移辊30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减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由于外力产生的制动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位移辊302上的制动力减小。这两个制动力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例如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排出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制动位移辊302的两侧的区域中减小,所述制动位移辊30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结果,如图15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
图15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5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时,旋转轴304沿着长孔306移动,以使制动位移辊30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由于制动位移辊30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的位移,基于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而沿径向向内方向mi的挤压力减小。因此,使旋转轴304挤压摩擦部件308的弹簧340的挤压力相对地增大。结果,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30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304和摩擦部件308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由设置在制动位移辊30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增大。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增大驱动力的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位移辊302上的制动力增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的增大和制动力的增大自动地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与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5和图6类似,在图14和图15中,为了便于绘图和说明,稍微放大了制动位移辊302的位移。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即使预期的施加外力的定时是未知的,也可通过直接利用响应于施加的外力而产生的张力变化来增大或减小制动力。因此,与检测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检测结果而对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速度进行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可减小时间延迟,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减小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而且,不仅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的影响,而且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的外力的影响。
上述特征可以通过不使用电力检测系统或电子控制的机械系统来实现,并且因此可以低成本来实现。
而且,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布局限制小的小型结构来实现,而无需使用诸如飞轮等大组件。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6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送系统和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二区域E处。
中间转印带90围绕多个辊而拉伸,多个辊包括驱动辊52、支撑辊54、位移辊412、制动辊422和接收辊64。支撑辊54、位移辊412和制动辊422为从动辊的实例。
图17是沿箭头XVII所示的方向看到的设置有制动控制机构的位移辊412和位移辊412的周围区域的放大图。
位移辊412包括旋转轴414,旋转轴414沿轴向从位移辊412两侧伸出并且插入形成在引导件446中的长孔416中,该引导件446在其每个端部处固定在装置壳体上。位移辊412支撑为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内方向mi和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在图16中未示出具有长孔416的引导件446(在图18和图19中也未示出引导件446)。
位移辊412的旋转轴404由轴承444可旋转地支撑。轴承444受到固定在弹簧基座442上的弹簧440(其作为弹性部件的实例)的挤压,所述弹簧基座442固定在装置壳体上。因此,轴承44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0沿径向向外方向mo挤压旋转轴404。
连接部件432的第一端以不阻碍旋转轴414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旋转轴414。旋转轴414沿方向mi或mo的位移被传递到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接部件432的第二端。长形部件430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434,支点434可旋转地固定到装置的壳体上。因此,长形部件430用作杠杆。摩擦部件428连接到用作杠杆的长形部件430的第二端上。沿轴向从制动辊422的两侧伸出的旋转轴424与摩擦部件428接触。长形部件430布置为使得摩擦部件428在旋转轴424面向缠绕制动辊422的中间转印带90的一侧与制动辊422的旋转轴424接触。
通过杠杆的作用将由旋转轴414沿方向mi或mo的位移引起的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的移动转换成在支点434和长形部件430的第二端之间的位置处沿相反方向的移动。因此,摩擦部件428相对于旋转轴424移动。
中间转印带90的缠绕位移辊412的部分接收在位移辊412沿其旋转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的张力。通过张力的合成获得的法向力用作沿径向向内方向挤压位移辊412的挤压力。沿径向向内方向的挤压力和由弹簧440施加到旋转轴414上的挤压力平衡,从而使得弹簧440的挤压力大于径向向内的挤压力。径向向内的挤压力减小了弹簧440的挤压力,并且所获得的力通过连接部件432和长形部件430传递并且施加到与旋转轴424接触的摩擦部件428上。因此,摩擦部件428挤压旋转轴424,并且产生了摩擦力。结果,产生了制动力。
如上所述来构造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控制机构。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通过驱动辊52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90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此时,包括设置在制动辊422上的摩擦部件428的制动单元预先施加抵抗中间转印带90的旋转的制动力。驱动辊52的制动力和大于制动力的旋转驱动力达到了适当的平衡,从而中间转印带90在恒定传送力的作用下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
在这种状态下,当例如纸张68沿箭头C 1所示的方向传送并且进入二次转印装置60中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位移辊412的两侧的区域中增大,所述位移辊41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结果,如图18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
图18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8中的虚线示出在外力施加之前各组件的位置。在图18中未示出轴承444、弹簧440和弹簧基座442(在图19中也未示出这些组件)。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绷紧时,旋转轴414沿着长孔416移动,以使位移辊41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移动。位移辊412沿径向向内方向mi的位移由连接部件432传递到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用作作用点。因此,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沿箭头m5所示的方向移动。因此,长形部件430的用作负荷点的第二端沿箭头m6所示的方向移动。长形部件430的第二端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42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424和摩擦部件428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时,由设置在制动辊42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减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由于外力产生的制动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辊422上的制动力减小。这两个制动力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例如纸张68从二次转印装置60中的接收辊64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区域沿箭头C2所示的方向排出时(参见图1和图3),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因此,中间转印带90的张力在位移辊412的两侧的区域中减小,所述位移辊412在中间转印带90的移动方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处于接收辊64的下游和驱动辊52的上游。结果,如图19所示,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
图19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当外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各组件移动的方式的示意图。图19中的虚线示出了在施加外力之前各组件的位置。
当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时,旋转轴414沿着长孔416移动,以使位移辊41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移动。位移辊412沿径向向外方向mo的位移由连接部件432传递到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因此,长形部件430的第一端沿箭头m7所示的方向移动。因此,长形部件430的第二端沿箭头m8所示的方向移动。长形部件430的第二端的位移对应于摩擦部件428沿着使制动单元中的旋转轴424和摩擦部件428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以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时,由设置在制动辊422上的制动单元施加的制动力增大。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增大驱动力的力施加到接收辊64上时,预先施加到制动辊422上的制动力增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的增大和制动力的增大自动地平衡。因此,即使当施加外力时,施加到中间转印带90的整体上的总制动力不变,或者总制动力的变化减小。结果,可以消除或减小带传送速度的变化。
与示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5和图6类似,在图18和图19中,为了便于绘图和说明,稍微放大了位移辊412的位移。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中,即使预期的施加外力的定时是未知的,也可通过直接利用响应于施加的外力而产生的张力变化来增大或减小制动力。因此,与检测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并且基于检测结果而对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速度进行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时间延迟,并且可以更加可靠地减小由外力引起的带传送速度的变化。而且,不仅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减速的外力的影响,而且可以抑制使接收辊64的旋转加速的外力的影响。
上述特征可通过不使用电力检测系统或电子控制的机械系统来实现,因此可以低成本实现。
而且,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布局限制小的小型结构来实现,而无需使用诸如飞轮等大组件。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杠杆的原理将位移辊412的位移转换成摩擦部件428的位移。因此,可通过调节用作杠杆的长形部件430的支点434的位置来控制摩擦部件428挤压旋转轴424的方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6、图18和图19所示,支点434设置在长形部件430上靠近摩擦部件428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在中间转印带90变得松弛或绷紧时使位移辊412移动的力较小时,通过杠杆的原理使力增大,并且可使摩擦部件428以较大的力挤压旋转轴424。因此,可容易地调节装置以使摩擦部件428有效地施加制动力。通过杠杆使力增大的系数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类似。
可以以上述方式来增大制动力。因此,即使当例如中间转印带90缠绕位移辊412的拉伸角θ(如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不能设定为足够大的角时,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获得所需的制动力变化。
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述
尽管上文说明了本发明的四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区域D和第二区域E中的一处设置制动控制机构。然而,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处设置制动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区域沿环形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接收辊的上游和驱动辊的下游,所述第二区域沿环形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接收辊的下游和驱动辊的上游。当制动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处时,可以获得下面的优点。也就是说,如果仅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处设置制动控制机构,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基于由可移动地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转换而来的摩擦部件的位移的制动力变化不足以响应于由外力引起的接收辊64的减速或加速而进行制动或加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增加制动力的变化。
当例如由于空间需求难以将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带拉伸角θ设定为足够大的角度时,可通过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处放置制动控制机构来增加制动力的变化范围。因此,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处设置制动控制机构的情况下,每个制动控制机构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任一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处,并且在第三和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任一结构可以设置在第二区域处。可选择地,可以使用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变型。因此,可适当地选择制动控制机构的结构的组合。
可以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一处或两处设置多个制动控制机构。随着制动控制机构的数量增加,制动力的变化范围增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制动控制机构占据了大的空间,并且装置的设计变得复杂。从这几点看,当设置多个制动控制机构时,多个制动控制机构优选地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将串联型全色图像形成装置描述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然而,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还可以被包括在下述装置中:旋转式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能够在单个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旋转切换显影装置;或者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仅包括一个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在旋转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切换显影单元用于连续地对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进行显影并且将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然后将所有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同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基于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适当地得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型例。只要变型例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就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中间转印带。然而,在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围绕多个辊拉伸的另一环形带并且一个辊接收外力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可用于驱动该环形带。
包括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中间转印带能够以带单元的形式进行交易、运送和使用。更具体地,带单元包括布置为围绕多个辊拉伸的中间转印带和位于中间转印带的内部以与诸如感光鼓的潜像载体相对的转印单元。当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可以应用于具有这种结构的带单元。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驱动中间转印带的带单元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单元。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单元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和位于带的内侧以与图像载体相对的转印单元,所述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并且与带的外周表面接触,通过转印单元将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带的外周表面上。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带驱动装置,包括:
环形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
驱动辊,其旋转地驱动所述带,所述驱动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
接收辊,其通过所述带接收外力,所述接收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辊;
一个或多个从动辊,其通过所述带的转动而旋转,所述从动辊为所述多个辊中的其余的辊,所述从动辊中的至少一个支撑为能够根据所述带的张力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和径向向外方向移动;以及
制动单元,其通过使摩擦部件挤压所述从动辊中的一个辊的旋转轴并且产生摩擦力来执行制动,所述制动单元包括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摩擦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着使所述摩擦力减小的方向的相对位移的机构,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从而所述带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的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的区域中变得松弛,并且所述带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的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的区域中变得绷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的区域中,并且
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并且
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当通过基于所述带的张力并且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不同于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一个辊上,
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所述一侧与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相对,并且
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沿所述带的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的区域中,并且
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将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并且
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并且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旋转轴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不同于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一个辊上,
在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并且当所述旋转轴响应于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的力而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并且
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和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布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一区域沿所述带的所述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上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下游,并且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带的所述转动方向处于所述接收辊的下游和所述驱动辊的上游,并且
包括在所述制动单元中的所述机构包括:
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机构,该机构将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第一区域中的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以及
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机构,该机构将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的位移转换成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当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收辊上以使所述接收辊的旋转减速时,引起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并且
在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当通过基于所述带的张力并且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内方向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的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不同的一个辊上,
在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所述一侧与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相对,并且
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上,并且
在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旋转轴的力使所述旋转轴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摩擦部件设置在所述从动辊中的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不同的一个辊上,
在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制动单元的所述机构中,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在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由弹性部件从所述带的内侧沿所述带的径向向外方向挤压,所述摩擦部件被定位为在所述旋转轴面向缠绕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带的一侧挤压设置有所述摩擦部件的所述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并且当所述旋转轴响应于所述弹性部件挤压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所述旋转轴的力而挤压所述摩擦部件时,产生由所述摩擦部件施加到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摩擦力,并且
所述机构包括长形部件,所述长形部件在其中点处具有支点并且用作杠杆,所述长形部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可移动支撑的从动辊的位移移动,以使所述长形部件的另一端移动而移动所述摩擦部件。
13.一种带单元,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以及
转印单元,其位于所述带的内侧以与图像载体相对,所述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并且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
其中,通过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
14.一种带单元,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以及
转印单元,其位于所述带的内侧以与图像载体相对,所述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并且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
其中,通过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
15.一种带单元,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驱动装置;以及
转印单元,其位于所述带的内侧以与图像载体相对,所述图像载体在其表面上承载色调剂图像并且与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
其中,通过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环形的中间转印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
一次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上;以及
二次转印单元,其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挤压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所述一个辊和所述转印辊之间,所述二次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外部供给的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来驱动,所述中间转印带用作环形带,所述多个辊中的受到所述转印辊挤压的所述一个辊用作所述接收辊,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用作所述驱动辊,并且其余的辊用作所述从动辊。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环形的中间转印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
一次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上;以及
二次转印单元,其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挤压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所述一个辊和所述转印辊之间,所述二次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外部供给的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由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来驱动,所述中间转印带用作环形带,所述多个辊中的受到所述转印辊挤压的所述一个辊用作所述接收辊,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用作所述驱动辊,并且其余的辊用作所述从动辊。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载体;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环形的中间转印带,其围绕多个辊而拉伸;
一次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上;以及
二次转印单元,其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挤压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所述一个辊和所述转印辊之间,所述二次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从外部供给的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由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驱动装置来驱动,所述中间转印带用作环形带,所述多个辊中的受到所述转印辊挤压的所述一个辊用作所述接收辊,所述多个辊中的另一个用作所述驱动辊,并且其余的辊用作所述从动辊。
CN201110118192.2A 2010-11-09 2011-05-09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467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0805A JP5699551B2 (ja) 2010-11-09 2010-11-09 ベルト駆動装置、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0805 2010-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7033A true CN102467033A (zh) 2012-05-23
CN102467033B CN102467033B (zh) 2015-11-25

Family

ID=46019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8192.2A Active CN102467033B (zh) 2010-11-09 2011-05-09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37891B2 (zh)
JP (1) JP5699551B2 (zh)
CN (1) CN1024670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3423B1 (ko) * 2013-03-26 2019-07-2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화상형성장치
JP6602014B2 (ja) * 2015-01-23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03833B2 (ja) * 2015-03-27 2019-04-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689124B (zh) * 2018-05-29 2024-07-16 上海剑平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 平衡机驱动装置
JP2023147071A (ja) * 2022-03-29 2023-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8777A (en) * 1997-02-10 2000-06-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n image receiving member on a conveyor belt
CN1403881A (zh) * 2001-09-04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可拆装的带装置
JP2003270887A (ja) * 2002-03-15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062569A1 (en) * 2002-09-26 2004-04-01 Chou-Jiung Lin Electrophotographic color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6267709A (ja) * 2005-03-24 2006-10-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57660A (en) * 1914-06-12 1918-02-26 Charles A Brow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2963236A (en) * 1958-01-17 1960-12-06 Philip Morris Inc Dispensing reel brake
JPS5549135U (zh) * 1978-09-25 1980-03-31
US4314631A (en) * 1980-02-22 1982-02-09 Uniment Systems, Inc. Frictional belt brake
JPH07210008A (ja) * 1994-01-17 1995-08-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11522A (ja) * 1996-05-21 1997-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32566A (ja) 1997-02-19 1998-09-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507A (ja) 1997-07-07 1999-0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5693A (ja) * 2000-06-15 2001-12-26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12598B2 (ja) 2006-04-18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7444A (ja) * 2006-10-24 2008-05-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904010B2 (en) * 2007-02-09 2011-03-08 Ricoh Company, Ltd. Belt unit,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01389B2 (ja) * 2008-05-08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転写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200124B2 (en) * 2008-09-16 2012-06-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8777A (en) * 1997-02-10 2000-06-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n image receiving member on a conveyor belt
CN1403881A (zh) * 2001-09-04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可拆装的带装置
JP2003270887A (ja) * 2002-03-15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062569A1 (en) * 2002-09-26 2004-04-01 Chou-Jiung Lin Electrophotographic color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6267709A (ja) * 2005-03-24 2006-10-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37891B2 (en) 2014-05-27
CN102467033B (zh) 2015-11-25
JP5699551B2 (ja) 2015-04-15
US20120114397A1 (en) 2012-05-10
JP2012103413A (ja) 201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2819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0429A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5730B2 (ja)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0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1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33B (zh) 带驱动装置、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084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40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5851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lleviation of toner image de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a rotational speed change of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JP6303449B2 (ja) 搬送装置、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32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01509B2 (ja) 間隔調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26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22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45469B2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55642A (ja) ベルト寄り規制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83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6021A (ja) 搬送装置、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79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60101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29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330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27B2 (ja) 張力変動吸収装置、ベルト駆動装置、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555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51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