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497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04978A CN102404978A CN2011102236087A CN201110223608A CN102404978A CN 102404978 A CN102404978 A CN 102404978A CN 2011102236087 A CN2011102236087 A CN 2011102236087A CN 201110223608 A CN201110223608 A CN 201110223608A CN 102404978 A CN102404978 A CN 1024049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nic device
- ventilation
- vent
- wall portion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06 Brasenia schreberi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67222 Brasenia schreber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引发因电子部件的发热而产生的问题,并具有更高防水性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是在框体(1)的内部收纳电子部件(E)的逆变器,在构成框体(1)的壁的前壁部(21)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D),且在通气通道(D)的下端部形成有使通气通道(D)与框体(1)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24),在比通气孔(24)高的位置形成有使通气通道(D)与框体(1)的内部连通的通气口(3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特别是涉及框体内部的解决发热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在框体的内部收纳有电子部件的电子设备,提供有如下产品,为了防止因电子部件的发热滞留在内部所引起的问题,在框体上形成通气口。在这种通气口中配备有百叶窗。在通气口中配备有百叶窗的电子设备,在设置在室外的情况下,也能防止雨水等容易地侵入框体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1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通气口中设置通风窗的防水构造极其简便,例如,在向框体的外表面喷射喷流水的情况下,难以防止水侵入框体内部。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发生因电子部件的发热而引起的问题,具备更高防水性的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是在框体的内部收纳电子部件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且在所述通气通道的下端部形成有使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框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在比所述通气孔高的位置形成有使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框体的内部连通的通气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所述通气通道的内部附设有隔壁,从而构成从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的弯曲通路。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上下附设多个沿着水平方向的形成为平板状的隔壁,且使各列的隔壁左右位置错位以确保间隙,从而构成使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之间左右迂回地连通的弯曲通路。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使形成为凹凸状的隔壁相互之间确保有间隙的状态下左右附设多个该隔壁,从而构成使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之间左右迂回地连通的弯曲通路。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框体构成为与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比高度尺寸更大的长方体,在构成其前面的面部件形成所述通气通道。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的内表面设置通道罩,从而在这些面部件及通道罩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且在所述面部件的下端部形成所述通气孔。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通气孔通过开设多个使开口面积较小的矩形孔而构成,所述通气口通过在所述通道罩上开设唯一一个开口面积较大的矩形孔而构成。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覆盖所述通气孔的前方区域的部位设有挡水板。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通气孔通过左右并列设置多个沿着上下方向且至少在朝着框体的下方的面上开口的狭缝而构成,在所述面部件与所述通道罩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所述通气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与设置有所述通气孔的框体的面部件相对的面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使所述框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排气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的外表面设置通道罩,从而在这些面部件及通道罩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且在所述面部件上形成所述通气口,在所述面部件及所述通道罩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所述通气孔。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所述面部件的外表面形成具有顶壁的凹部,利用所述通道罩来覆盖该凹部从而形成所述通气通道,并且在所述凹部的顶壁设置所述通气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在与设置有所述通气口的框体的面部件相对的面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使所述框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排气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排气口形成于比所述通气口高的位置。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中,至少在所述框体的外部,在位于所述排气口的上边缘的部位突出地设置肋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借助通气通道能够在框体的内部和外部进行通气,因此,不会引发因电子部件的发热滞留在内部所产生的问题。而且,在通气通道中,将向框体的内部开口的通气口形成于比在框体的外部开口的通气孔高的位置。因此,在喷流水通过通气孔而侵入通气通道的内部的情况下,该喷流水通过通气口直接到达框体的内部的概率极小,能够确保更高的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拆下挡水板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一体的剖面侧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用于形成通气通道的通道罩的立体图。
图5是从通气通道一侧观察图5所示的通道罩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剖面侧视图。
图9是从通气通道一侧观察在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用于形成通气通道的通道罩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器仪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剖面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用于形成通气通道的通道罩的立体图。
图14是从通气通道一侧观察图13所示的通道罩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01,201 框体
10,50,110 基体部件
11 部件搭载板部
12 导线管框架部
13,70 冷却翅片
20,60,120 罩部件
21,61,121 前壁部
22,52,112 上壁部
23,53,113 侧壁部
24,68 通气孔
25 排水用狭缝
30,90,150 通道罩
36,67,125 通气口
37,91,151 隔壁
40 挡水板
50 基体部件
51,111 背壁部
55,115 排气口
55a,115a 肋部
62,122 周壁部
63 凹部
65 顶壁
123 倾斜壁部
124 通气孔用狭缝
D,D’,D” 通气通道
E,E’,E” 电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外观。此处举例表示的电子设备是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逆变器,具有基体部件10和罩部件20,构成框体1。
如图1~图3所示,基体部件10具有:在内表面搭载电子部件E的形成矩形板状的部件搭载板部11、设置于部件搭载板部11的下端部的导线管框架部12、以及设置于部件搭载板部11的外表面的多个冷却翅片13。部件搭载板部11和冷却翅片13采用铝或铝合金等热传导率较大的金属一体地成型。导线管框架部12用于横跨框体1的内部和外部附设未图示的导线管。该导线管框架部12按照从部件搭载板部11的下端部内表面朝着与冷却翅片13的相反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由图中可知,基体部件10的部件搭载板部11构成为高度尺寸比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大的纵长形状。
罩部件20是在它和基体部件10之间确保用于收纳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的状态下覆盖基体部件10的内表面的部件。该罩部件20具有:前壁部(构成框体的前面的面部件)21、上壁部22、一对侧壁部23、23。前壁部21是与基体部件10的部件搭载板部11相对配置的部分。前壁部21形成具有与部件搭载板部11大体相等的宽度的矩形状。上壁部22是与基体部件10的导线管框架部12相对配置的部分。上壁部22从前壁部21的上端边缘朝着前壁部21的内表面一侧弯曲延伸。一对侧壁部23、23是从前壁部21的两侧边缘分别朝着前壁部21的内表面一侧弯曲延伸的部分。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罩部件20中,在前壁部21上设有多个通气孔24和唯一的排水用狭缝25,在前壁部21的内表面设有通道罩30。
通气孔24是分别贯通前壁部21的横长矩形的开口。通气孔24分别形成于前壁部21的下端部。各个通气孔24沿着前后方向的高度尺寸和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被设定成分别比前壁部21小很多的值。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沿着左右方向并列设置5个通气孔24的情况下,按照这些通气孔24的总宽度是比前壁部21的整个宽度小的宽度的方式来设定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
排水用狭缝25是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比通气孔24大的横长矩形的开口。该排水用狭缝25按照在与设置于最下层的通气孔24更靠下方的部位贯通前壁部21的方式形成。
通道罩30用于在前壁部21上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D。如图4所示,通道罩30具有:背面板部31、上面板部32、下面板部33、左右一对侧面板部34、34,并且构成为长方体状。在上面板部32及下面板部33上,分别沿着背面板部31设有安装片部35。如图3所示,在设置于前壁部21上的排水用狭缝25与下面板部33的上面相比位于上方的位置,该通道罩30借助安装片部35安装在前壁部21的内表面上。图中虽未明确表示,但是,优选使密封垫介于罩部件20和通道罩30的接合面中。
在通道罩30上,在位于背面板部31的上方一侧的部位形成通气口36,并且在背面板部31中,在与前壁相对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隔壁37。通气口36是形成于横跨整个背面板部31的宽度的部位的矩形的开口。该通气口36按照其下端边缘的高度比设置于前壁部21的最上位的通气孔24的上端边缘高出许多的方式设置。如图5所示,隔壁37在通气口36的下端边缘和设置于前壁部21的最上位的通气孔24的上端边缘之间,构成使它们之间左右迂回地连通的弯曲通路。具体而言,在与通气孔24的下端边缘相比更靠下方的位置,沿着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两个长度小的第一隔壁37a。在第一隔壁37a的相互之间以及第一隔壁37a与通气通道D的侧面板部34、34之间分别确保有间隙。接着,在与第一隔壁37a相比更靠下方的位置,按照覆盖在第一隔壁37a的相互之间所确保的间隙的下方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附设一个长度较大的第二隔壁37b。第二隔壁37b的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隔壁37a的中央部。然后,在与第二隔壁37b相比更靠下方的位置,再并列设置两个第一隔壁37a,并且在其下方附设第二隔壁37b。根据以上的结构,从通气孔24至通气口36,必须在4列隔壁37中左右迂回。
如图1~图3所示,在罩部件20的前壁部21上,在其前面的下方部设有挡水板40。挡水板40通过将挡水部41和上覆盖部42及下覆盖部43一体地成型而构成:挡水部41形成为能够覆盖设置于前壁部21上的通气孔24和排水用狭缝25的足够大小的矩形板状,上覆盖部42及下覆盖部43从挡水部41的上下两个边缘部朝着相互相同的方向弯曲延伸后再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曲延伸。该挡水板40按照在前壁部21和挡水部41之间确保有间隙,且挡水部41覆盖通气孔24及排水用狭缝25的前方区域的方式,借助上覆盖部42以及下覆盖部43安装于前壁部21上。
对于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罩部件20,在使上壁部22的延伸端部和一对侧壁部23、23的延伸端部分别与部件搭载板部11的内表面接合,且使前壁部21的下端边缘部及一对侧壁部23、23的下端边缘部分别与导线管框架部12的外缘面接合的状态下来覆盖基体部件10,由此构成在它和部件搭载板部11的内表面之间确保有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的逆变器的框体1。图中虽未明确表示,但是,优选在使密封垫介于罩部件20和基体部件10的接合面中,以确保水密封性。
此处,在该逆变器中,即使在罩部件20和基体部件10之间的接合面确保水密封性的情况下,借助前壁部21的通气孔24、通气通道D以及通气通道D的通气口36,框体1的内部和外部被始终连通。因此,在因驱动逆变器而导致电子部件E发热的情况下,不仅通过部件搭载板部11和冷却翅片13散热,框体1内的热量也通过经由通气口36、通气通道D以及通气孔24而流通的空气向外部散热,不会导致热量滞留在框体1的内部的问题。
而且,将连通框体1的内部和外部的通气通道D通过设置于其上部的通气口36向框体1的内部开口,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于其下部的通气孔24和排水用狭缝25与框体1的外部连通。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不仅设有多个使通气口36和通气孔24之间迂回的隔壁37,而且用挡水板40覆盖向外部开口的通气孔24和排水用狭缝25的前方区域。
因此,如图1中的粗箭头W所示,即使在从罩部件20的前方喷射喷流水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该喷流水到达框体1的内部的情况。即使从罩部件20的侧方喷射喷流水以避开挡水板40,喷流水也几乎不会从在前方开口的通气孔24和排水用狭缝25侵入通气通道D的内部,当然也不会到达框体1的内部。另外,从通气孔24和排水用狭缝25侵入通气通道D的内部的喷流水通过排水用狭缝25被向外部排出,这样也不会继续存留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
这样,在上述逆变器中,不会引发因电子部件E的发热而产生的问题,能够具有更高的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作为电子设备举例表示了逆变器,但是,只要是在框体1的内部收纳电子部件E的电子设备,那么,当然也能应用于其他的电子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由于通过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附设隔壁37,构成从通气孔24左右迂回然后到达通气口36的弯曲通路,并由于在覆盖通气孔24的前方区域的部位设置挡水板40,因此,能够确保更高的防水性。但是,如果将通气口形成于比通气孔高的位置,那么,即使不设置由隔壁37所构成的弯曲通路和挡水板40,也能够充分确保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仅在构成框体1的罩部件20的前壁部21上设置通气通道D。但是,只要是上壁部22以外的部位,那么,通气通道可以仅设置于侧壁部23上,也可以设置于前壁部21和侧壁部23两者上。
(实施方式2)
图6及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外观。此处举例表示的电子设备是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逆变器,具有基体部件50和罩部件60,构成框体101。
如图6~图8所示,基体部件50形成为其前面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状,构成为高度尺寸比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和沿着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大的纵长形。在该基体部件50中,位于背面的背壁部(与设有后述的通气口67的框体101的前壁部(面部件)61相对的面部件)51的内表面成为用于搭载电子部件E’的部件搭载面。在基体部件50上,以覆盖电子部件E’的周围的方式,上壁部52、左右的侧壁部53以及底壁部54与背壁部51一体地成型。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基体部件50的背壁部51上,在其上端部设有排气口55,在其中央部安装有冷却翅片70。排气口55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横长狭缝状的开口。该排气口55以前后贯通背壁部51的方式形成。在排气口55的开口边缘部设有肋部55a。肋部55a按照从背壁部51的表背两面分别突出的方式与排气口55的整个外周连续地形成。在排气口55的上缘部和两侧边缘部设置的肋部55a分别沿着与背壁部51大体成直角的方向突出,对于排气口55发挥防水檐的功能。另一方面,设置于排气口55的下缘部的肋部55a的位于框体101的内部的部分沿着与背壁部51大体成直角的方向突出。设置于排气口55的下缘部的肋部55a的位于框体101的外部的部分朝着外方逐渐向下方倾斜,在附着有水的情况下,具有将水向框体101的外部引导的功能。
冷却翅片70通过在形成矩形状的基准板部71的外表面设置多个翅片板部72而构成。该冷却翅片70按照堵住形成于基体部件50的背壁部51上的翅片用开口56的方式,安装于背壁部51的外表面。翅片用开口56是其纵横尺寸比基准板部71小的矩形状的开口。该翅片用开口56用于使搭载于背壁部51的内表面的电子部件E’和冷却翅片70的基准板部71热接触。
在基体部件50的背面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有配件80。配件80的在将基体部件50安装在安装壁面WP上时,其存在于基体部件50和安装壁面WP之间,在背壁部51和安装壁面WP之间收纳冷却翅片70,并且确保用于散热的通气通道57。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配件80具有形成与基体部件50的背壁部51相同的矩形状的配件基部81、和从配件基部81的两侧分别朝着内侧突出的罩板部82。该配件80借助各个罩板部82的突出端面安装于背壁部51的外表面,由此,在其与背壁部51之间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57。在通气通道57的上端部附设用于使空气在通气通道57中流通的冷却风扇CF。
如图6~图8所示,罩部件60具有堵住基体部件50的前面开口的大小,在其与基体部件50之间确保有用于收纳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在本实施方式2中,举例表示了罩部件60,该罩部件60通过将形成矩形板状的前壁部61和设置于前壁部61的周围的周壁部62一体地成型而构成。周壁部62是从前壁部61的整个周围朝着后方突出的部分。在用罩部件60覆盖基体部件50的情况下,该周壁部62分别与上壁部52、侧壁部53以及底壁部54连续地形成。
在该罩部件60中,在前壁部61上形成凹部63,在凹部63中附设通道罩90。
凹部63是从前壁部61的下端中央部朝着上方形成的凹处。该凹部63具有:前壁64、顶壁65及左右一对侧壁66,另一方面,其下面向下方开放。从罩部件60的前壁部61至凹部63的前壁64的距离在整个凹部63中相同。由图8可知,罩部件60的前壁部61、以及凹部63的前壁64、凹部63的顶壁65、凹部63的侧壁66按照彼此大体相同的板厚形成。
在凹部63的顶壁65形成通气口67。通气口67是沿着左右方向横长狭缝状的开口,按照上下贯通顶壁65的方式形成。在以直立状态配置框体101的情况下,该通气口67按照位于比形成于基体部件50的背壁部51上的排气口55低的位置而设置。
通道罩90用于在其和与罩部件60的凹部63之间形成通气通道D’。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通道罩90形成为能够与凹部63的开口边缘部嵌合的外形形状的平板状。该通道罩90在其与凹部63的前壁64之间确保有间隙,且在使凹部63的开放的下面开口而作为通气孔68的状态下安装于罩部件60上。通道罩90的前面位于与罩部件60的前面相同的平面上,构成与罩部件60的前面连续的平坦面。
在通道罩90中,在与罩部件60的凹部63相对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隔壁91。隔壁91在形成于罩部件60的顶壁65上的通气口67和位于其下方的通气孔68之间,构成使它们之间左右迂回连通的弯曲通路。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与通气孔67的下端边缘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沿着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两个长度较小的第一隔壁91a。在第一隔壁91a的相互之间以及第一隔壁91a与凹部63的侧壁66之间分别确保有间隙。接着,在与第一隔壁91a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按照覆盖在第一隔壁91a的相互之间所确保的间隙的下方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附设一个长度较大的第二隔壁91b。第二隔壁91b的端部分别位于第一隔壁91a的中央部。然后,在与第二隔壁91b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再并列设置两个第一隔壁91a,在其下方附设第二隔壁91b。根据以上的结构,从通气孔68至通气口67,必须在4列隔壁91中左右迂回。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罩部件60,通过使周壁部62分别与基体部件50的上壁部52、侧壁部53以及底壁部54接合,由此,构成在其与基体部件50之间确保有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的逆变器的框体101。图中虽未明确表示,但是,优选使密封垫分别介于罩部件60的周壁部62和基体部件50的各个壁部52、53、54的接合面之间,以确保水密封性。
此处,在该逆变器中,即使在确保了罩部件60和基体部件50之间的接合面的水密封性的情况下,也通过在通道罩90和罩部件60之间所确保的通气孔68、通气通道D’以及形成于凹部63的顶壁65上的通气口67,使框体101的内部和外部始终连通。另外,通过形成于基体部件50的背壁部51的排气口55,框体101的内部和外部处于被始终连通的状态。因此,在因驱动逆变器电子部件E’发热的情况下,不仅通过冷却翅片70散热,空气还通过通气孔68、通气通道D’以及通气口67流入框体101的内部,而框体101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55被向外部排出,不会引发热量滞留在框体101内部的问题。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排气口55开口的通气通道57中附设冷却风扇CF。因此,因驱动该冷却风扇CF,通气通道57变成负压,框体101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55朝着通气通道57被吸出,因此,上述效果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根据上述逆变器,在排气口55的开口边缘部设有肋部55a,因此,侵入通气通道57的雨水等的水难以到达框体101的内部。
而且,将框体10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通气通道D’通过设置于其上部的通气口67向框体101的内部开口,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于其下部的通气孔68与框体101的外部连通。并且,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设有多个使通气口67和通气孔68之间迂回的隔壁91。因此,在从罩部件60的前方和侧方喷射喷流水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该喷流水到达框体101的内部的问题。通过使从通气孔68侵入通气通道D’的内部的喷流水适当地滴下,而从通气孔68向外部排出,也不会继续存留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
由此,在上述的逆变器中,不会引发因电子部件E’发热而产生的问题,能够具备更高的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仅在构成框体101的罩部件60的前壁部设置通气通道D’,但是,只要是上壁部52以外的部位,那么,通气通道可以仅设置于侧壁部53上,也可以设置于前壁部61和侧壁部53两者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作为电子设备举例表示了逆变器,但是,只要是在框体101的内部收纳电子部件E’的电子设备,也能应用于其他的电子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附设隔壁91,由此,构成从通气孔68至通气口67的弯曲通路,因此,能够确保更高的防水性。但是,如果将通气口67形成于比通气孔68高的位置,那么,即使不设置由隔壁91所构成的弯曲通路,也能充分确保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排气口55的整个开口边缘部设置肋部,但是并非局限于此,在框体的外部,仅在位于排气口的上缘的部位设置肋部也可。
(实施方式3)
图10及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设备的外观。此处举例表示的电子设备是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逆变器,具有基体部件110和罩部件120,构成框体201。
如图10~图12所示,基体部件110形成前面开口的中空的长方体状,构成为高度尺寸比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以及沿着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大的纵长形。在该基体部件110中,位于背面的背壁部(与设置有后述的通气孔用狭缝124的框体201的前壁部(面部件)121相对的面部件)111的内表面成为用于搭载电子部件E”的部件搭载面。在基体部件110上,按照覆盖电子部件E”的周围的方式,上壁部112、左右的侧壁部113以及底壁部114与背壁部111一体地成型。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基体部件110的背壁部111上,在其上端部设有排气口115,在其中央部安装有冷却翅片130。排气口115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横长狭缝状的开口。该排气口115以前后贯通背壁部111的方式形成。在排气口115的上边缘部,与背壁部111一体地设有肋部115a。肋部115a按照从背壁部111的背面逐渐朝着下方弯曲的方式突出,作为覆盖排气口115的上方部的护檐发挥功能。
冷却翅片130通过在形成矩形状的基准板部131的外表面设置多个翅片板部132而构成。该冷却翅片130按照堵住形成于基体部件110的背壁部111上的翅片用开口156的方式,安装于背壁部111的外表面。翅片用开口156是形成为其纵横尺寸比基准板部131小的矩形的开口。该翅片用开口156用于使搭载于背壁部111的内表面的电子部件E”和冷却翅片130的基准板部131热接触。
在基体部件110的背面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有配件140。配件140在将基体部件110安装在安装壁面WP上时,存在于基体部件110与安装壁面WP之间,在背壁部111与安装壁面WP之间收纳冷却翅片130,确保用于散热的通气通道157。在本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配件140,具有形成与基体部件110的背壁部111相同的矩形的配件基部141、和从配件基部141的两侧分别朝着内方突出的罩板部142。该配件140借助各个罩板部142的突出端面安装于背壁部111的外表面,由此,在其与背壁部111之间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157。在通气通道157的上端部附设有用于使空气在通气通道157中流通的冷却风扇CF。
如图10~图12所示,罩部件120具有堵住基体部件110的前面开口的大小,在其与基体部件110之间确保用于收纳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在本实施方式3中,举例表示了罩部件120,其通过将形成矩形状的前壁部121、设置于前壁部121的周围的周壁部122、以及设置于前壁部121及周壁部122之间的倾斜壁部123一体成型而构成。前壁部121形成为其纵横尺寸比基体部件110的前面开口小的矩形的平板状。周壁部122是设置于前壁部121的整个周围的框状部分,其外形是比基体部件110的前面开口略大的矩形状。在周壁部122中,在与基体部件110的上壁部112和左右的侧壁部113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肋部122a。肋部122a是从周壁部122的边缘部朝着后方突出的部分。在用罩部件120覆盖基体部件110的前面开口的情况下,这些肋部122a与上壁部112以及侧壁部113的前缘部外表面重叠地配置。倾斜壁部123是从前壁部121的四个边缘部分别朝着外方逐渐向后方倾斜的部分,并且按照使前壁部121和周壁部122之间连续的方式设置。这些前壁部121、周壁部122及倾斜壁部123分别按照板厚大体相同的方式而成型。
在该罩部件120中,在从朝着下方而倾斜地配置的下方的倾斜壁部123直到前壁部121的下方部的部位形成多个通气孔用狭缝124。通气孔用狭缝124是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细窄的开口,按照贯通前壁部121及倾斜壁部123的方式形成。这些通气孔用狭缝124具有彼此相同的宽度及长度,并且沿着左右方向等间隔地并列设置。
如图12所示,在罩部件120的内表面附设通道罩150。如图12~图14所示,通道罩150用于在其与罩部件120之间形成通气通道D”。在本实施方式3中使用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的通道罩150。沿着通道罩150的左右的尺寸a按照比罩部件120的前壁部121大,且能够抵接位于罩部件120的左右的各个周壁部122的方式设定。沿着通道罩150的上下的尺寸b按照如下方式设定:在使通道罩150的下端部抵接位于罩部件120的下方的周壁部122的情况下,通道罩150的上端边缘与通气孔用狭缝124的上端边缘相比在其上方,且与形成于背壁部111上的排气口115的下边缘相比在其很远的下方。由这些罩部件120和通道罩150形成的通气通道D”以多个通气孔用狭缝124作为通气孔而与框体201的外部连通。另一方面,该通气通道D”通过形成于通道罩150的上端部和罩部件120的内表面之间的通气口125与框体201的内部连通。通气通道D”的通气口125被设定在比排气口115的下边缘低的位置。
在通道罩150中,在与罩部件120相对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隔壁151。隔壁151是用于在形成于罩部件120的顶壁上的通气口125和位于其下方的通气孔用狭缝124之间构成使这些部件之间左右迂回连通的弯曲通路的部件。具体而言,如图13及图14所示,沿着上下方向附设有通过曲折而在表面背面两面形成凹凸状的薄板状的隔壁151,且在相互之间确保有一定的间隙,沿着左右并列设置多个,由此,构成左右迂回且将通气孔用狭缝124至通气口125连通的弯曲通路。
由图14也可知,各个隔壁151的各个下端在与通道罩150的下端相比更靠上方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在通气通道D”中,在下端部形成一个大的通道空间部Da”,另一方面,在上端部形成被隔壁151分割成多个的分割通道部Db”。各个分割通道部Db”的上端的开口位置和下端的开口位置均左右错开地设置。各个隔壁151按照与邻接的隔壁151的间隙较大的方式曲折设置。由此,在分割通道部Db”中均不存在沿着垂直方向的直线状的路径,在沿着垂直方向前进的情况下,必定在中途存在隔壁151。即,从通气孔用狭缝124至通气口125,必须沿着左右方向迂回。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罩部件120覆盖基体部件110的前面开口,且使各个肋部122a与上壁部112及侧壁部113的前缘部外表面重叠地来配置,由此,构成在罩部件120与基体部件110之间确保有电子部件E”的收纳空间的逆变器的框体201。图中虽未明确表示,但是,优选在罩部件120的周壁部122和基体部件110的各个壁部112、113、114的接合面上分别设置密封垫以确保水密封性。
此处,在该逆变器中,即使在确保了罩部件120和基体部件110之间的接合面的水密封性的情况下,也通过前壁部121的通气孔用狭缝124、通气通道D”以及通气口125,使框体201的内部和外部始终连通。另外,通过形成于基体部件110的背壁部111上的排气口115,框体201的内部和外部处于被始终连通的状态。因此,在因驱动逆变器而导致电子部件E”发热的情况下,不仅通过冷却翅片130散热,空气还通过通气孔用狭缝124、通气通道D”以及通气口125流入框体201的内部,而框体201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115被向外部排出,不会引发热量滞留在框体201的内部的问题。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排气口115开口的通气通道157中附设冷却风扇CF。因此,因驱动该冷却风扇CF,通气通道157变成负压,框体201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115朝着通气通道157被吸出,因此,上述效果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根据上述逆变器,在排气口115的开口边缘部设有肋部115a,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侵入通气通道157的雨水的水等容易地到达框体201的内部。
而且,将框体20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通气通道D”通过设置于其上部的通气口125向框体201的内部开口,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于其下部的通气孔用狭缝124与框体201的外部连通。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设有多个使通气口125和通气孔用狭缝124之间迂回的隔壁151。因此,在从罩部件120的前方和侧方喷射喷流水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该喷流水到达框体201的内部的问题。通过使从通气孔用狭缝124侵入通气通道D”的内部的喷流水适当地滴下,而从通气孔用狭缝124向外部排出,不会继续存留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
这样,在上述逆变器中,不会引发因电子部件E”的发热所产生的问题,能够具有更高的防水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作为电子设备举例表示了逆变器,但是,只要是在框体201的内部收纳电子部件E”的电子设备,当然也能应用于其他的电子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通气通道D”的内部附设隔壁151,从而构成从通气孔用狭缝124至通气口125的弯曲通路,因此,能够确保更高的防水性能。但是,只要在比通气孔用狭缝124高的位置形成通气口125,那么,即使不设置由隔壁151构成的弯曲通路,也能够充分确保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仅在构成框体201的罩部件120的前壁部121上设置通气通道D”,但是,只要是上壁部112以外的部位,既可以仅设置于侧壁部113上,也可以设置于前壁部121及侧壁部113两者上
Claims (15)
1.一种电子设备,其在框体的内部收纳有电子部件,该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上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通气通道,且在所述通气通道的下端部形成有使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框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孔,并在比所述通气孔高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通气通道与所述框体的内部连通的通气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通气通道的内部配置隔壁,形成从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的弯曲通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沿着水平方向的呈平板状的隔壁上下配置有多个,并通过使各列的隔壁左右错开位置以确保间隙,从而,形成将从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之间左右迂回连通的弯曲通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确保隔壁相互之间有间隙的状态下,左右配置多个呈凹凸状的该隔壁,形成将所述通气孔至所述通气口之间左右迂回连通的弯曲通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构成为与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比高度尺寸更大的长方体,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前面的面部件形成所述通气通道。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通道罩,在所述面部件和通道罩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并在所述面部件的下端部形成所述通气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孔通过开设多个开口面积较小的矩形孔而形成,所述通气口通过在所述通道罩上只开设一个开口面积较大的矩形孔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覆盖所述通气孔的前方区域的部位设有挡水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孔通过左右并列设置多个沿着上下方向且至少在朝向框体的下方的一面上开口的狭缝而构成,在所述面部件及所述通道罩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所述通气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设有所述通气孔的框体的面部件对置的面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排气口。
11.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构成所述框体的壁的面部件的外表面设置通道罩,在所述面部件和通道罩之间形成所述通气通道,并在所述面部件上形成所述通气口,在所述面部件和所述通道罩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所述通气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部件的外表面,形成具有顶壁的凹部,通过用所述通道罩覆盖所述凹部,来形成所述通气通道,并且在所述凹部的顶壁设有所述通气口。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设有所述通气口的框体的面部件对置的面部件的上端部,形成有将所述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排气口。
14.如权利要求10或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比所述通气口高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0或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框体的外部,在位于所述排气口的上缘的位置,突出地设置有肋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73858 | 2010-08-02 | ||
JP2010-173858 | 2010-08-02 | ||
JP2010-228710 | 2010-10-08 | ||
JP2010228710 | 2010-10-08 | ||
JP2011-098682 | 2011-04-26 | ||
JP2011098682A JP5747633B2 (ja) | 2010-08-02 | 2011-04-26 | 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04978A true CN102404978A (zh) | 2012-04-04 |
Family
ID=44681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236087A Pending CN102404978A (zh) | 2010-08-02 | 2011-08-01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16638A2 (zh) |
JP (1) | JP5747633B2 (zh) |
CN (1) | CN102404978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6086A (zh) * | 2016-05-24 | 2019-01-0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用于电子部件的壳体 |
WO2020200230A1 (zh) * | 2019-04-01 | 2020-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风散热装置及机电设备 |
CN112889356A (zh) * | 2018-10-29 | 2021-06-01 | 京瓷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23655A (ja) * | 2013-07-18 | 2015-02-02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657849B2 (ja) * | 2015-11-26 | 2020-03-0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装置 |
CN109429463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辅助变流器及磁悬浮列车 |
CN107659122A (zh) * | 2017-09-13 | 2018-02-02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开关电源 |
JP2019212660A (ja) * | 2018-05-31 | 2019-12-12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制御ユニット及び制御ユニット用筐体 |
JP2023111738A (ja) * | 2022-01-31 | 2023-08-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コントローラー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9770A (zh) * | 2001-05-31 | 2003-01-08 | 六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利用电源供应器提升散热效果的方法 |
US20050045360A1 (en) * | 2003-07-04 | 2005-03-03 | Yazaki Corporation | Water-stop structure of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
CN1719122A (zh) * | 2004-07-08 | 2006-01-11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具有换气功能的壁挂式空气过滤器 |
CN101080147A (zh) * | 2006-05-23 | 2007-11-28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15206B2 (ja) * | 1995-02-21 | 2004-04-0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機の電装箱 |
JP2002151874A (ja) * | 2000-11-14 | 2002-05-24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03336874A (ja) * | 2002-05-15 | 2003-11-28 | Nitto Denko Corp | 通気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通気筐体 |
JP2004119844A (ja) * | 2002-09-27 | 2004-04-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子機器 |
JP4265505B2 (ja) * | 2004-08-09 | 2009-05-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の放熱構造 |
SE527918C2 (sv) * | 2004-12-22 | 2006-07-11 | Dometic Sweden Ab | Apparatlåda för dator samt dator innefattande en sådan apparatlåda |
US20070159791A1 (en) * | 2006-01-11 | 2007-07-1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Low-profile articulated electronics enclosure with improved air coolant system |
JP3157327U (ja) * | 2009-11-25 | 2010-02-12 | 株式会社カメダデンキ | 通気ルーバー装置 |
-
2011
- 2011-04-26 JP JP2011098682A patent/JP574763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7-29 EP EP20110175968 patent/EP2416638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8-01 CN CN2011102236087A patent/CN1024049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9770A (zh) * | 2001-05-31 | 2003-01-08 | 六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利用电源供应器提升散热效果的方法 |
US20050045360A1 (en) * | 2003-07-04 | 2005-03-03 | Yazaki Corporation | Water-stop structure of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
CN1719122A (zh) * | 2004-07-08 | 2006-01-11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具有换气功能的壁挂式空气过滤器 |
CN101080147A (zh) * | 2006-05-23 | 2007-11-28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子设备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6086A (zh) * | 2016-05-24 | 2019-01-0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用于电子部件的壳体 |
US11096297B2 (en) | 2016-05-24 | 2021-08-17 | Veoneer Sweden Ab |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
CN112889356A (zh) * | 2018-10-29 | 2021-06-01 | 京瓷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
CN112889356B (zh) * | 2018-10-29 | 2023-04-28 | 京瓷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用壳体以及电力控制装置 |
WO2020200230A1 (zh) * | 2019-04-01 | 2020-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风散热装置及机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16638A2 (en) | 2012-02-08 |
JP5747633B2 (ja) | 2015-07-15 |
JP2012099784A (ja) | 2012-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04978A (zh) | 电子设备 | |
JP4213729B2 (ja) | 電子機器 | |
US8854816B2 (en) | Water-proof cover for an inverter unit | |
JP5706149B2 (ja) | 電気装置 | |
JP6204755B2 (ja) | 電子機器 | |
JP5446786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08631550A (zh) | 变换器装置 | |
JP6269882B1 (ja) | 屋外盤 | |
JP5546689B2 (ja) | 電子機器 | |
JP6941005B2 (ja) | 電気機器 | |
JP4748144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613748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10299746A (zh) | 充电装置 | |
JP6632733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6615630B2 (ja) | 電気機器 | |
JP5597527B2 (ja) | 電子装置 | |
JP4193676B2 (ja) | 電子機器の防水換気構造 | |
KR20150110939A (ko) | 방열과 방수 기능을 갖는 케이스 | |
TWI575202B (zh) | 氣流交換裝置之氣流交換組件 | |
JP6570293B2 (ja) | 盤用冷却装置 | |
KR101839644B1 (ko) | 전자기기의 캐비닛 | |
CN106888566A (zh) | 冷却装置和电力转换装置 | |
JP6322820B2 (ja) |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 | |
JP5843752B2 (ja) | 電子機器収容装置 | |
TWM519680U (zh) | 取暖換氣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