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317123B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7123B
CN102317123B CN2010800077094A CN201080007709A CN102317123B CN 102317123 B CN102317123 B CN 102317123B CN 2010800077094 A CN2010800077094 A CN 2010800077094A CN 201080007709 A CN201080007709 A CN 201080007709A CN 102317123 B CN102317123 B CN 102317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loth
capsule portion
pipe
periphery
side air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77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7123A (zh
Inventor
山本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17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7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7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7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从上方基布(32)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露出并且设置有用于插入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的突出部(20)设置在管基布(36)的一部分上。所述充气装置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到侧面安全气囊(12)中。所述插入口的周缘部通过夹具(21)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所述上方基布在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32A)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一起,并且所述下方基布在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34A)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其自身。

Description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2008-120207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8-120207)描述了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充气装置通过突出部(即,安装部)中的插入口插入,所述突出部突出形成在侧面安全气囊的下方,并且通过绕着所述突出部的外侧嵌合和卷曲环状夹具而将所述充气装置气密地紧固到侧面安全气囊。
然而,借助于如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使用环状夹具将侧面安全气囊的突出部简单地卷曲到充气装置的构造,气囊的在卷曲部附近的外周被束紧且因此将难以膨胀。结果,当侧面安全气囊接收到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并且因此膨胀且展开时,气体的压力会倾向于集中到卷曲部的附近。
解决该问题的一种对策是增加气囊的外周轮廓的曲率半径,以使气囊在卷曲部附近不受到限制。然而,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侧面安全气囊的约束面积最终减少了相应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充气装置布置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并且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抑制气体的压力集中到用于充气装置的插入口的附近,而不影响侧面安全气囊的囊外形。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充气装置,其在侧面碰撞期间喷出气体;以及侧面安全气囊,其具有通过将上方基布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上方囊部、通过将下方基布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且位于所述上方囊部下方的下方囊部、将所述上方囊部与所述下方囊部分开的分隔部,以及管,所述管i)由管基布形成并且贯穿所述分隔部延伸至所述下方囊部侧和所述上方囊部侧,ii)具有设置在位于所述下方囊部侧的一端上的第一开口部和设置在位于所述上方囊部侧的另一端上的第二开口部,以及iii)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分配到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从所述上方基布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露出的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管基布的一部分上;用于所述充气装置的插入口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中。所述上方基布在所述上方基布的所述外周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一起,并且所述下方基布在所述下方基布的所述外周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其自身。所述管基布与所述上方基布和所述下方基布中的至少一个缝合到一起,并且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插入口的周缘部通过夹具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
借助于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由于在侧面碰撞期间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此时,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通过所述管分配到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
从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露出并且用于插入充气装置的插入口形成在其中的突出部设置在管基布的一部分处。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该插入口插入到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该插入口的周缘端通过夹具紧固或保持(即,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所述上方基布在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与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一起,并且所述下方基布在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其自身。因此,当充气装置启动时,侧面安全气囊还能够在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中膨胀。因此,在充气装置布置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能够抑制气体的压力集中到用于所述充气装置的所述插入口的附近,而不影响侧面安全气囊的囊外形。
在上述构造中,所述管可通过如下过程来形成:将已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的管基布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的上端部,将所述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沿所述管的长度方向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突出部的除了所述插入口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此外,可通过将已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的所述下方基布的上端部缝合到一起来形成所述分隔部。可通过将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缝合到一起来形成所述上方囊部,并且可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缝合到其自身来形成所述下方囊部。
借助于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将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分开的分隔部是由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构成并且是通过将已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的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结果,与侧面安全气囊的分隔部和基布分开时相比,更易于缝合具有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这使得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率。
而且,贯穿所述分隔部延伸至所述下方囊部侧和所述上方囊部侧以将膨胀用气体分配到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的所述管是通过如下过程形成为筒状的:将已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的所述管基布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将该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沿所述管的长度方向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突出部中的除了所述插入口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同时,通过将已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的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来形成所述分隔部。结果,能够提高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通过这种方式,借助于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能够容易地缝合具有彼此分开的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这使得能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还能提高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在上述构造中,所述上方囊部可位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和肩部高度中的至少一个处,并且所述下方囊部可位于所述乘员的腰部高度处。
因此,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侧面碰撞期间接收到气体供给之际膨胀且展开时,可以通过所述上方囊部来约束所述乘员的所述胸部和所述肩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可以通过所述下方囊部来约束所述乘员的所述腰部。
在上述构造中,所述插入口可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后端部中。而且,所述充气装置可经由所述插入口设置在所述管中并且布置为使得所述充气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垂直方向相同。此外,所述突出部可向下折叠以使所述插入口的所述周缘部嵌合所述充气装置,并且由所述夹具固定。
借助于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插入口形成在所述管基布的所述突出部的相对于所述车辆的纵向的后端部中,并且所述充气装置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到所述管中并且布置为使得所述充气装置的纵向与所述车辆的垂直方向相同。突出部向下折叠以使所述插入口的周缘部嵌合所述充气装置,并且由所述夹具紧固或保持(即,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结果,可以抑制在已装配充气装置之后所述管基布的所述突出部伸出。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案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这种制造方法包括:将管基布缝合到下方基布的囊内表面侧;在所述下方基布的用于形成分隔部的上部区域的下端处,将上方基布的下端部缝合到囊外表面侧;将具有用于充气装置的插入口的管基布缝合到上部区域的囊内表面侧;将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缝合到所述管基布;通过如下过程来形成所述管:将所述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侧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管基布的突出部的除了所述插入口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露出;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沿着折叠轴线对折并且将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来形成所述分隔部;以及通过将所述上方基布的除了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缝合到一起来形成上方囊部,并且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的除了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缝合到其自身来形成下方囊部。
借助于这种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用于形成分隔壁。结果,与侧面安全气囊的束带部(tether)和基布分开时相比,更易于缝合具有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这使得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率。
而且,所述管基布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的囊内侧。所述上方基布的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的与所述管基布重叠的区域缝合到所述管基布。筒状管是通过如下过程而形成的:将所述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管基布的突出部的除了所述插入口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上方基布和所述下方基布的外周露出。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并且将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而形成所述分隔部,从而使得可以提高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通过这种方式,上述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使得更易于缝合具有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这使得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率,同时提高了所述上方囊部和所述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前述和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显示膨胀且展开到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2为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3为已装配有充气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要部的放大侧视图,示出了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下折叠以使侧面安全气囊的用于充气装置的插入口的周缘部嵌合充气装置,并且通过夹具紧固(即,固定)至充气装置;
图5为沿着图2中示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线V-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沿着图2中示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线VI-VI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7为沿着图2中示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线VII-VII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8为缝合之前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多片基布的展开图;
图9为示出在第一步骤中管基布缝合到下方基布的囊内表面侧的展开图;
图10为示出在第二步骤中上方基布的下端部在用于形成分隔部的上部区域的下端处缝合到下方基布的囊外表面侧的展开图;
图11为示出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的囊内侧的展开图;
图12为在第四步骤中上方基布的外周和下方基布的外周的与管基布重叠的区域缝合到管基布的展开图;
图13为在第五步骤中通过如下过程形成的筒状管的展开图:将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缝合到一起,并且将管基布的除了从上方基布和下方基布的外周露出的突出部的用于插入充气装置的插入口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
图14为在第六步骤中通过沿着折叠轴线将下方基布对折并且将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分隔部的展开图;
图15为在第七步骤中通过将上方基布的外周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上方囊部以及通过将下方基布的外周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下方囊部的展开图;
图16A为根据变型示例通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突出部中的插入口插入到侧面安全气囊中的充气装置的立体图;以及
图16B为向下折叠在充气装置旁边并紧固(即,固定)至充气装置的突出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包括侧面安全气囊12和充气装置14,如图1中所示。
侧面安全气囊12具有上方囊部16、下方囊部18、分隔部22和管24,如图2中所示。该侧面安全气囊12通常折叠地储存在例如车辆座椅26的座椅靠背28的侧部中,如图1中所示。在侧面碰撞期间,气体从充气装置14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12,这使侧面安全气囊12靠近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膨胀且展开。顺便提及,在图中,示出假人作为乘员30。
上方囊部16是通过将上方基布32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并且上方囊部16为位于沿车辆的垂直方向的上侧的膨胀部。上方囊部16位于与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或肩部30S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处。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上方囊部16位于与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对应的高度处。而且,下方囊部18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并且下方囊部18为位于上方囊部16下方的膨胀部。下方囊部18位于与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腰部30W对应的高度处。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涂有涂层以便例如提高气密性,而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未涂有涂层。
如图2和图3以及图5至图7中所示,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在用于形成分隔部22的上部区域34U的下端处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外表面侧(缝合部S2)。如图8中所示,下方基布34成形为使得下方基布34能够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即,下方基布34具有线对称形状。上部区域34U从下方基布34的要部(main portion)分叉。一个上方基布32缝合到一个上部区域34U,并且另一个上方基布32缝合到另一个上部区域34U。在图10中的展开图中,上方基布32关于折叠轴线CL线对称地定位。
如图2和图15中所示,上方囊部16是通过将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并且下方囊部18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缝合部S7)。更具体地,下方囊部18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并且将下方基布34的除了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34A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而且,上方囊部16是通过将上方基布32和下方囊部18一起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并且将上方基布32的除了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32A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
如图2、图3、图5和图6中所示,分隔部22是由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形成的并且为将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分开的部分。该分隔部22是通过将已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的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
如图2、图3和图6中所示,管24由管基布36形成并且贯穿分隔部22延伸至下方囊部18侧和上方囊部16侧。管24具有两个开口部38和40。一个开口部38设置在位于下方囊部18侧的一端24L处,并且另一个开口部40设置在位于上方囊部16侧的另一端24U处。该管24用于将膨胀用气体分配到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
对于该管24,已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管基布36随后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缝合部S3),如图11中所示。然后,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的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缝合到管基布36(缝合部S4),如图12中所示。接下来,如图13中所示,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即,谷形折叠),并且得到的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沿管24的长度方向缝合到一起,而管基布36的除了突出部20中用于插入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处之外的端缘,例如上端缘36U,被缝合而封闭以形成筒(缝合部S5和S51),所述突出部20从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露出。
如图11中所示,管基布36和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缝合部S3恰在到达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上的接缝余留部36A之前停止,以便余留出那些接缝余留部36A。而且,如图2和图14中所示,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被缝合直到缝合部S3(缝合部S6)。更具体地,缝合部S6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前侧延伸到后侧,并且该缝合部S6的后端部S61例如从缝合部S3的前端S31例如向上弯曲,并且在例如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处终止,以使缝合部S6形成U形。顺便提及,后端部S61终止的部位不限于该部位。
而且,缝合部S6的后端部S61的形状不限于这种弯曲形状。例如,缝合部S6还可以从缝合部S3的前端朝向例如缝合部S3回折,并且在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的附近终止。
如图8和图9中所示,插入口36B以及通孔36C形成在例如管基布36中的折叠轴线CL上,插入口36B例如为狭缝形状,通孔36C例如为圆形。对应于管基布36中的通孔36C的通孔34C形成在下方基布34中的折叠轴线CL上。然后,通过将通孔36C和34C的周缘部缝合到一起而将管基布36联接至下方基布34,如图9中所示(缝合部S1)。
如图10中所示,管基布36中的插入口36B位于不与上方基布32或下方基布34重叠的区域中。也就是说,该区域为从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露出的突出部20(参见图2)。结果,插入口36B形成在突出部2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端部中,如图2中所示。
顺便提及,如图2中所示,上方基布32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不缝合到一起,并且下方基布34在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不缝合到其自身。缝合部S4为管基布36在折叠轴线CL的两侧缝合到上方基布32和下方基布34的部分,如图12中所示,但是,在侧面安全气囊12的厚度方向上,上方基布32不缝合到一起,并且下方基布34不缝合到其自身,如图4中所示。
顺便提及,下方基布34中通孔34C的位置和管基布36中插入口36B和通孔36C的位置不限于在折叠轴线CL上。也就是说,这些位置还可以偏离如图8所示的折叠轴线CL。换句话说,图2中所示的插入口36B以及通孔34C和36C还可位于侧面安全气囊12的侧表面上。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管24的上部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比分隔部22更向上(即,朝向上方囊部16侧)突出,但是所述上部突出的量是任意的。也就是说,突出量可以较小或者如后面要说明的变型示例中较大。
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涂有涂层以提高气密性,而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未涂有涂层。因此,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18的内压设定为高于上方囊部16的内压。因此,用于下方基布34的材料比用于上方基布32的材料的强度大。用于管基布36的材料与用于下方基布34的材料的强度相同或者比用于下方基布34的材料的强度大。
如图1、图3和图4中所示,为例如筒状的充气装置14布置在管24中。该充气装置14通过管基布36中的插入口36B插入到管24中,并且布置为使得充气装置14的纵向与侧面安全气囊12的垂直方向相同。如图3中所示,充气装置14中的喷气孔15布置在例如下方囊部18侧附近的下端侧上。如图2和图3所示,突出部20被向下折叠以使插入口36B的周缘部嵌合充气装置14,并且突出部由夹具21保持在适当位置上或者紧固(即,固定)。如图4中所示,插入口36B形成在突出部2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端部中。因此,通过向下折叠突出部20以使插入口36B的周缘部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插入口36B的周缘部能够嵌合充气装置14的上端部。
如图3中所示,充气装置14的上端和下端由布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2外部的安装支架42来保持。充气装置14的下端通过下方基布34的下侧上的通孔34C(以及管基布36的沿车辆垂直方向的下侧的通孔36C)插入并且连接到安装支架42上。例如,两个(即,上和下)双头螺栓43设置在该安装支架42上。如图1中所示,安装支架42利用这些双头螺栓43固定到座椅靠背28的座椅靠背框架44上。
顺便提及,代替使用安装支架42,双头螺栓可以立设在充气装置14或未图示的扩散器上,并且这些双头螺栓可贯通管基布36和下方基布34插入并且紧固(即,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44。
当充气装置14布置在管24中并且在侧面碰撞期间启动时,膨胀用气体首先供给到管24中。该气体使得管24在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膨胀且展开之前膨胀且展开。
尽管图中没有示出,充气装置14经由束线连接至安全气囊ECU,并且由来自该安全气囊ECU的启动电流启动以便将膨胀用气体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12。当安全气囊ECU已经根据来自未图示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确定已经发生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ECU将该启动电流发送给充气装置14。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包括图8至图15中图示的七个步骤。顺便提及,图8至图15为清楚地示出各个缝合部的位置的展开图。
在第一步骤中,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内表面侧,如图9中的缝合部S1所示。如图8中所示,下方基布34和管基布36均成形为使得它们能够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即,下方基布34和管基布36均具有线对称形状。通孔34C形成在下方基布34中的例如折叠轴线CL上。而且,插入口36B和通孔36C也形成在管基布36中的例如折叠轴线CL上,插入口36B为例如狭缝形状,通孔36C为例如圆形。
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从下方基布34的要部分叉。当将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时,管基布36位于下方基布34上,以使管基布36中的通孔36C与下方基布34中的通孔34C对准,如图9中所示。然后,通过将通孔34C和36C的周缘部缝合到一起,将管基布36联接至下方基布34。
顺便提及,为了抑制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气体逸出通孔34C和36C,未示出的衬垫可与通孔34C和36C重叠并缝合到通孔34C和36C中的每一个。该衬垫允许将充气装置14安装到安装支架42上,并且还将通孔34C和36C与充气装置14或安装支架42之间的间隙最大程度地闭合。
在第二步骤中,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在用于形成分隔部22的上部区域34U的下端处布置在下方基布34的囊外表面侧,然后上方基布32缝合到下方基布34,如图10中的缝合部S2所示。一个上方基布32缝合到从下方基布34的要部分叉出的上部区域34U中的每一个。这些上方基布32关于折叠轴线CL线对称。
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囊内侧,如图11中的缝合部S3所示。管基布36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缝合恰在到达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上的接缝余留部36A之前停止,以便余留出那些接缝余留部36A。
在第四步骤中,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缝合到管基布36,如图12中的缝合部S4所示。
在第五步骤中,筒状管24是通过如下过程而形成的:将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谷形折叠),将得到的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缝合到一起,如图2和图13中的缝合部S5所示,并且将管基布36的除了突出部20中的用于插入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处之外的端缘例如上端缘36U缝合以使其封闭,如缝合部S51所示,所述突出部20从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露出。此时,缝合部S3恰在到达接缝余留部36A之前停止,因此能够容易地缝合缝合部S5。
在第六步骤中,分隔部22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并且将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如图15中的缝合部S6所示。该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直到达到恰在到达接缝余留部36A之前停止的上部区域34U和管基布36的缝合部S3。
更具体地,缝合部S6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前侧朝向后侧延伸,并且后端部S61在到达例如缝合部S3的前端S31时例如向上弯曲并且在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附近终止。
顺便提及,缝合部S6的后端部S61的形状不限于这种弯曲形状。例如,如图13中所示,缝合部S6还可以在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S31时朝向例如前方回折并且在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附近终止。
在第七步骤中,上方囊部16是通过将上方基布32的除了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32A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并且下方囊部18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的除了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外周34A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如图15中的缝合部S7所示。结果,形成了侧面安全气囊12,如图2中所示。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2中,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由分隔部22分开,并且管24贯穿分隔部22延伸到下方囊部18侧和上方囊部16侧。
顺便提及,关于第一步骤、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操作的次序不限于由步骤编号所表示的,而是任意的。因此,可以首先执行第二步骤或第三步骤。关于第四步骤至第七步骤,按编号的次序来执行步骤。
借助于侧面安全气囊的这种制造方法,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用于形成分隔部22。结果,与当侧面安全气囊12的束带部和基布分开时相比,易于缝合具有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这使得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率。
而且,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囊内侧。在第四步骤中,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的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缝合到管基布36。在第五步骤中,通过将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即,谷形折叠)并且将得到的前端部36F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筒状管24。在第六步骤中,通过将下方基布34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并且将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而形成分隔部22,从而使得可以提高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现在,将对如上所述构造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这种操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借助于根据这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将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分开的分隔部22由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构成,并且通过将已经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的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而形成(图14)。结果,与当侧面安全气囊12的束带部和基布分开时相比,更易于缝合具有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这使得能提高批量生产率。
而且,如图1至图3和图6中所示,贯穿分隔部22延伸到下方囊部18侧和上方囊部16侧以将膨胀用气体分配到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管24通过如下过程形成为筒状:如图12中所示,将已借助于缝合部S1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管基布36借助于缝合部S3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如图13中所示,将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即,谷形折叠),借助于缝合部S5将得到的前端部36F沿管24的长度方向缝合到一起,并且如图14中所示,借助于缝合部S51将除了突出部20中的插入口36B处之外的端缘例如上端缘36U缝合以使其封闭。同时,通过借助于缝合部S6将已沿着折叠轴线CL对折的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而形成分隔部22。结果,能够提高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管基布36和上部区域34U的缝合部S3的前端S31恰在到达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的接缝余留部36A之前停止,从而便于将管基布36的前端部36F缝合到一起(即,缝合部S5)。然而,如图14中所示,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缝合部S6的后端部S61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S31,因此缝合部S3和缝合部S5之间的未示出的间隙闭合。结果,抑制了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之间通过间隙的气体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通过这种方式,借助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可以容易地缝合具有彼此分开的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这使得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还使得能提高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此外,如图4中所示,突出部20中的插入口36B形成在管基布36的突出部20的后端部中,并且充气装置14通过插入口26B插入到管24中并且布置为使得充气装置14的纵向与侧面安全气囊12的垂直方向相同。突出部20向下折叠以使插入口36B的周缘部嵌合充气装置14,并且突出部由夹具21紧固或保持(即,固定)至充气装置14。结果,可抑制管基布36的突出部20在充气装置14已组装好之后伸出。
接下来,将对侧面碰撞期间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当安全气囊ECU基于来自未示出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确定已经发生侧面碰撞时,启动电流从安全气囊ECU发送到充气装置14。在接收到该启动电流时,充气装置14启动并且从未示出的喷气孔中喷出大量的气体。将气体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12中使得侧面安全气囊12从座椅靠背28向外突出并且膨胀且展开到乘员30的侧方。
这里,从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露出且用于插入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形成在其中的突出部20设置在管基布36的一部分处,如图2所示。充气装置14通过该插入口36B插入到侧面安全气囊12中。通过夹具21将该插入口36B的周缘端紧固或保持(即,固定)到充气装置14上。上方基布32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一起,并且下方基布34在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其自身。
因此,当充气装置14启动时,侧面安全气囊12也能够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膨胀。因此,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能够抑制气体的压力集中到用于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的附近,而不影响侧面安全气囊12的囊外形。此外,结果,侧面安全气囊12也能够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约束乘员30。
此外,充气装置14布置在管24的内部,并且,借助于在侧面碰撞期间从充气装置14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该管24在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膨胀且展开之前膨胀且展开。结果,在侧面碰撞期间,最初能够通过该管24来约束乘员30。而且,可以通过管24的位置来调节初始约束期间的约束力。此外,管24迫使侧面安全气囊12沿车辆的垂直方向展开,因此侧面安全气囊12的膨胀和展开是快速且稳定的。
而且,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管24是由可以与侧面安全气囊12一起膨胀且展开的布制成的,因此,与通过未示出的金属制保持器分配气体的侧面安全气囊相比,能够使得侧面安全气囊12沿车辆的垂直方向较长。而且,可以通过管24的布置、长度和形状等来控制气体的流动。
从充气装置14供给的气体从管24的一端24L处的开口部38分配到下方囊部18中并且从另一端24U处的开口部40进入上方囊部16,如图6中所示。结果,下方囊部18和上方囊部16分别膨胀且展开。此时,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方囊部16在与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处的位置上膨胀且展开,下方囊部18在与乘员30的腰部30W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处的位置上膨胀且展开。因此,在侧面碰撞期间,可以通过上方囊部16来约束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并且可以通过下方囊部18来约束乘员30的腰部30W。
特别地,如图5中所示,通过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与当囊通过将基布缝合到一起而被分隔开时相比,通过设置分隔部22将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分开使得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可以在分隔部22的位置处确保较大的囊厚度。
而且,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设定为比上方囊部16中的内压高,因此可以通过下方囊部18集中约束乘员30的腰部30W,在所述腰部30W处对侧向负荷F(图6)的耐性相对高。
此外,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增强气密性的涂层施加到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上,而该涂层不施加到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上。这种简易的结构使得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可以在较长时间段内在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赋予内压差。
顺便提及,如图6所示,管24是由布制成的。因此,即使当侧向负荷F施加到下方囊部18上时下方囊部18内部的气体试图通过管24移动到上方囊部16侧,也可通过如双点划线所示封闭一端24L来抑制气体的这种移动,从而可以保持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之间的内压差。
对于根据图16A中所示的变型示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突出部50具有用于将筒状充气装置14插入到内部的插入口46,突出部50设置到在侧面碰撞期间接收到来自充气装置14的气体供给时膨胀且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12中。该突出部50形成为在例如上方基布32的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上部上朝车辆上方突出,并且插入口46设置在例如突出部50的上端50U中。例如双头螺栓48立设在充气装置14的上部侧,并且与双头螺栓48对应的通孔50A形成在突出部50中。
充气装置14从突出部50的上端50U插入到侧面安全气囊12中并且布置为使得侧面安全气囊12的垂直方向与充气装置14的纵向相同。此时,充气装置14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对应于在突出部50的车辆前侧的外周32A的最下部54,或者更具体地,充气装置14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设定为比最低部54的缝合部S7稍低。
如图16B所示,将突出部50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的最下部54的高度位置处沿箭头A的方向向下折叠在例如充气装置14侧(即,紧靠充气装置14),以使双头螺栓48穿过通孔50A。然后,通过例如螺母52将突出部50紧固(即,固定)到充气装置14上,以便封闭插入口46。在这种状态下,优选地在充气装置14的上端面和已向下折叠的突出部50的上端之间形成某程度的空间53,从而当充气装置14启动时应力不集中到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的最下部54处。
在这个变型示例中,充气装置14的上端设定到与外周32A的最下部54对应的高度位置,并且将突出部50在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的最下部54的高度位置处向下折叠得紧靠充气装置14并且紧固且保持在此处。结果,当充气装置14启动时,气体的压力不像突出部50紧固到充气装置14上而不向下折叠的侧面安全气囊一样会集中到缝合部S7处。此外,侧面安全气囊12还能够在充气装置14的上端处朝向侧面安全气囊12的前侧的区域中膨胀。因此,还可以在充气装置14的上端处朝向车辆前侧的区域中约束乘员30(图1),而不会改变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的外形。
顺便提及,该变型示例描述了一种不具有管24(参见图2)的结构,但是突出部50也可以构造为管24的一部分。而且,用于将突出部50紧固和保持(即,固定)到充气装置14上的器件不限于双头螺栓48和螺母52。也就是说,还可以使用夹子等。
尽管已经参考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示例性的实施例或者构造。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变型例和等同构造。另外,尽管在各种示例性的组合和构造中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的各个部件,包括更多、更少或者仅单个部件的其他组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包括:
充气装置(14),其在侧面碰撞期间喷出气体;以及
侧面安全气囊(12),其具有:上方囊部(16),其是通过将上方基布(32)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下方囊部(18),其是通过将下方基布(34)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并且位于所述上方囊部(16)的下方;分隔部(22),其将所述上方囊部(16)与所述下方囊部(18)分开;以及管(24),i)所述管(24)由管基布(36)形成,并且贯穿所述分隔部(22)延伸到所述下方囊部(18)侧和所述上方囊部侧,ii)所述管(24)具有设置在位于所述下方囊部侧的一端上的第一开口部(38)以及设置在位于所述上方囊部侧的另一端上的第二开口部(40),并且iii)所述管(24)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14)的所述气体分配到所述上方囊部(16)和所述下方囊部(18),其中:
从所述上方基布(32)和所述下方基布(34)的外周(32A,34A)露出的突出部(20)设置在所述管基布(36)的一部分上;
用于所述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形成在所述突出部(20)中;
所述上方基布(32)在所述上方基布(32)的所述外周(32A)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一起,并且所述下方基布(34)在所述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中不缝合到其自身;
所述管基布(36)与所述上方基布(32)和所述下方基布(34)中的至少一个缝合到一起;并且
所述突出部(20)中的所述插入口(36B)的周缘部通过夹具(21)固定至所述充气装置(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管(24)是通过如下过程而形成的:将已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管基布(36)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上端部(34U),将所述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36F)沿所述管(24)的长度方向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突出部(20)的除了所述插入口(36B)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
所述分隔部(22)是通过将已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的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端部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并且
所述上方囊部(16)是通过将所述上方基布(32)的所述外周(32A)缝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并且所述下方囊部(18)是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外周(34A)缝合到其自身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上方囊部(16)位于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的高度中的至少一个处;并且
所述下方囊部(18)位于所述乘员的腰部(30W)的高度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口(36B)形成在所述突出部(20)的后端部中;
所述充气装置(14)经由所述插入口(36B)设置在所述管(24)中,并且布置为使得所述充气装置(1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的垂直方向相同;并且
所述突出部(20)向下折叠以使所述插入口(36B)的所述周缘部嵌合所述充气装置(14),并且所述突出部(20)由所述夹具(21)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用于增强气密性的涂层施加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上,并且所述涂层不施加到所述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上。
6.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内表面侧;
在所述下方基布(34)的用于形成分隔部(22)的上部区域(34U)的下端处,将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缝合到囊外表面侧;
将具有用于充气装置(14)的插入口(36B)的所述管基布(36)缝合到所述上部区域(34U)的囊内表面侧;
将所述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和所述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的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缝合到所述管基布(36);
通过如下过程来形成管(24):将所述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的前方对折,将得到的前端部(36F)缝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述管基布(36)的突出部(20)的除了所述插入口(36B)处之外的端缘缝合以使其封闭,其中所述突出部(20)从所述上方基布(32)和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外周(32A,34A)露出;
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34)沿着所述折叠轴线对折并且将所述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来形成所述分隔部(22);以及
通过将所述上方基布(32)的除了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所述外周(32A)缝合到一起来形成上方囊部(16),并且通过将所述下方基布(34)的除了与所述管基布(36)重叠的区域处之外的所述外周(34A)缝合到其自身来形成下方囊部(18)。
CN2010800077094A 2009-05-20 2010-05-19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317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1668 2009-05-20
JP2009121668A JP4752948B2 (ja) 2009-05-20 2009-05-20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PCT/IB2010/001173 WO2010133950A1 (en) 2009-05-20 2010-05-19 Side air ba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ide air ba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7123A CN102317123A (zh) 2012-01-11
CN102317123B true CN102317123B (zh) 2013-08-28

Family

ID=4230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77094A Active CN102317123B (zh) 2009-05-20 2010-05-19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56835B2 (zh)
EP (1) EP2432665B1 (zh)
JP (1) JP4752948B2 (zh)
CN (1) CN102317123B (zh)
WO (1) WO20101339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51156B2 (en) 2004-06-30 2014-06-10 HERE North America LLC Method of operating a navigation system using images
JP5445083B2 (ja) * 2009-12-04 2014-03-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56787B2 (ja) * 2011-09-27 2015-01-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2013071553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3059825A1 (en) * 2011-10-21 2013-04-25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as therein
JP5800035B2 (ja) * 2012-02-01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39931B2 (ja) * 2012-06-22 2016-12-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87097B2 (ja) * 2012-07-06 2015-09-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99909B2 (ja) * 2012-07-19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64607B2 (ja) * 2012-08-02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3000049A1 (de) * 2013-01-07 2014-07-10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 Gassackmodu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Gassackmoduls
JP6064876B2 (ja) * 2013-01-25 2017-0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563B2 (ja) * 2013-01-25 2016-08-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6032148B2 (ja) * 2013-07-18 2016-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22008B2 (ja) * 2013-12-26 2017-11-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50798B2 (ja) * 2014-03-13 2018-07-0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15542B2 (ja) * 2014-10-10 2017-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52266B2 (ja) * 2014-10-27 2016-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10518734B2 (en) * 2015-10-23 2019-12-3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US9827940B2 (en) * 2016-03-16 2017-11-28 Autoliv Asp, Inc. Side airbag with internal diffuser
KR20220104401A (ko) * 2021-01-18 2022-07-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23271A1 (de) * 2006-05-18 2007-11-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Einheit
EP1559620B1 (en) * 2004-01-28 2009-04-29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3191A (en) * 1997-02-06 1998-12-29 Alliedsignal Inc. Vehicle restraint system with inflation control
US6270113B1 (en) 1998-10-06 2001-08-07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ide air bag system
EP1964726B1 (en) * 2001-07-03 2010-07-14 Delphi Kore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Side airbag for automobile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DE10223830A1 (de) * 2002-05-28 2004-01-08 Takata Corp. Mehrteiliger Gassackzuschnitt für einen Gassack einer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aus dem Gassackzuschnitt
JP4158668B2 (ja) * 2003-09-26 2008-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730004B1 (en) * 2004-03-30 2015-04-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airbag module
ATE392343T1 (de) * 2004-08-19 2008-05-15 Autoliv Dev Gassack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JP5098231B2 (ja) 2006-06-22 2012-12-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53215B2 (ja) * 2006-10-10 2012-0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366972B1 (ko) * 2006-10-11 2014-03-14 키 세이프티 시스템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JP2008120207A (ja) 2006-11-10 2008-05-29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35517B2 (ja) 2006-11-14 2011-07-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3299B2 (ja) * 2007-06-19 2012-08-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5596B2 (ja) * 2008-02-22 2013-01-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83024B2 (ja) * 2008-05-13 2012-11-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59620B1 (en) * 2004-01-28 2009-04-29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system
DE102006023271A1 (de) * 2006-05-18 2007-11-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Einhe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56835B2 (en) 2013-01-22
WO2010133950A1 (en) 2010-11-25
US20120049494A1 (en) 2012-03-01
CN102317123A (zh) 2012-01-11
JP2010269646A (ja) 2010-12-02
JP4752948B2 (ja) 2011-08-17
EP2432665B1 (en) 2013-06-26
EP2432665A1 (en)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7123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CN102317122B (zh)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CN106926809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7900958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US20120126518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512368B (zh)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US10207668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7984924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201111628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49594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12649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591750A (zh) 气囊装置
JP453510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とその製造方法
US10668886B2 (en) Airbag device
CN104442680B (zh) 气囊装置
JP200003384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576925B2 (en) Airbag device
US10549713B2 (en) Airbag device
JP5465019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5697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3839252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170705U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0082386A1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29234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