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953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79538B CN102279538B CN201110020213.7A CN201110020213A CN102279538B CN 102279538 B CN102279538 B CN 102279538B CN 201110020213 A CN201110020213 A CN 201110020213A CN 102279538 B CN102279538 B CN 1022795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harge
- discharge part
- image forming
- photoreceptor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 G03G2215/027—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using wi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体,在该图像形成体已充电的状态下在其上形成图像;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而对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控制部,当在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时,其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不在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时,其在如下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平5-158296号公报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曝光装置对由流向一次充电器的放电电流进行充电的感光鼓进行曝光,并且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向显影装置施加的显影偏置电压来显影静电潜像。控制装置连接到一次充电器和显影装置。根据是否通过曝光而形成了静电潜像,在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区间和静电潜像不形成区间。控制装置将针对静电潜像不形成区间的放电电流值和显影偏置电压值改变为不同于针对静电潜像形成区间的这些值的值。通过使放电电流较小,减少放电产物,并且另一方面,通过改变显影偏置电压值,防止了往往会由此出现的图像不均匀和模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延长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充电装置的寿命。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体,在该图像形成体已经充电的状态下在该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而对所述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控制部,当在所述图像形成体上形成所述图像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不在所述图像形成体上形成所述图像时,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体,其进行旋转,在该图像形成体已经充电的状态下在该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对所述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控制部,当所述图像形成体以第一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所述图像形成体以低于所述第一旋转速度的第二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通过所述感光体被充电和曝光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而对所述感光体进行充电;显影装置,其在显影位置对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控制部,当所述显影装置位于所述显影位置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所述显影装置不位于所述显影位置时,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与控制部不执行对放电部的切换的结构相比,可以延长充电装置的寿命。
上述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具有:格栅,根据施加的格栅电压,所述格栅控制从所述多个放电部向所述感光体的放电量;以及格栅用控制部,在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或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的状态下,所述格栅用控制部使格栅电压大于在所述多个放电部都工作的状态下的格栅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与格栅电压不在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的状态和所述多个放电部都工作的状态之间变化的结构相比,可以使感光体的电荷电势中的波动宽度较小。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体周边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对比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对比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变型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变型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了具有三个放电部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充电装置在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充电装置在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充电装置在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变型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以及
图13是示出了根据变型例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和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中的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例。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装置10被构造为包括:片材容纳部12,其中容纳充当记录介质的示例的记录片材P;图像形成部14,其设置在片材容纳部12上方,并且在从片材容纳部12提供的记录片材P上执行图像形成;文档读取部16,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上方,并且读取要读取的文档G;以及控制部20,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内,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垂直方向被称为箭头V方向,而水平方向被称为箭头H方向。
在片材容纳部12,设置有容纳不同尺寸的记录片材P的第一容纳部22、第二容纳部24和第三容纳部26。在第一容纳部22、第二容纳部24和第三容纳部26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送出辊32,该送出辊32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内的传送路径28送出所容纳的记录片材P。在传送路径28的送出辊32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对传送辊34和一对传送辊36,它们逐页地传送记录片材P。此外,在记录片材P的传送方向上的传送辊36的下游侧的传送路径28,设置有配准辊38,该配准辊38临时停止记录片材P并且按设定定时将记录片材P送出到下面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
当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看时,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被设置为呈直线状沿箭头V方向从片材容纳部12的左侧到图像形成部14的左侧下部。此外,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分被设置为从图像形成部14的左侧下部到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4的右侧表面的片材排出部15。双面(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连接到传送路径28,在双面传送路径29传送并且反转记录片材P,以在记录片材P的两个表面上执行图像形成。
当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看时,双面传送路径29具有:第一切换部件31,在该第一切换部件31执行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29的切换;反转部33,被设置为呈直线状沿箭头V方向从图像形成部14的右侧下部到片材容纳部12的右侧;传送部37,在反转部33传送的记录片材P的后端插入该传送部,并且在箭头H方向传送;以及第二切换部件35,在第二切换部件35执行反转部33和传送部37的切换。此外,在反转部33,在多个位置有间隔地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2,并且在传送部37,在多个位置有间隔地设置有多对传送辊44。
第一切换部件31是三角形柱状的部件,并且通过由未示出的驱动装置将记录片材P的远端部移动到传送路径28或双面传送路径29中的任意一个来切换记录片材P的传送方向。类似地,第二切换部件35是三角形柱状部件,并且通过由未示出的驱动装置将记录片材P的远端部移动到反转部33或传送部37中的任意一个来切换记录片材P的传送方向。注意,传送部37的下游侧端部通过未示出的引导部件而连接到在位于传送路径28上游侧部分的传送辊36正前面的区域。此外,在图像形成部14的左侧表面设置有可折叠手动送纸部46。可以从手动送纸部46向传送路径28的配准辊38传送记录片材P。
在文档读取部16设置有:文档传送装置52,其逐页地传送要读取的文档G;台板玻璃54,其设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在该台板玻璃上放置要读取的文档G;以及文档读取装置56,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要读取的文档G或者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要读取的文档G。文档传送装置52具有传送路径55,在传送路径55设置有多对传送辊53。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被设置为使得记录片材P通过台板玻璃54上。此外,在静止在台板玻璃54的左端部的状态下,文档读取装置56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要读取的文档G。或者,在沿着箭头H方向移动的同时,文档读取装置56读取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要读取的文档G。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部14中,在装置主体10A的中心部分,设置有感光体62,该感光体是圆筒形状,并且用作图像形成体的示例,在所述图像形成体被充电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通过未示出的驱动装置使感光体62在箭头+R方向(图1中顺时针)旋转,并且感光体62保持通过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在感光体62的上方并且面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位置设置有对感光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格栅电晕管充电装置64。下面描述充电装置64的具体结构。
曝光装置66设置如下的位置:处于充电装置64的在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并且面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基于与各色调剂颜色相对应的图像信号,曝光装置66照射(曝射)光,并且在通过充电装置64进行了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照射曝光装置66的曝光用光照射的区域的在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旋转切换式显影装置70。该显影装置70用确定颜色的色调剂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其可见。
如图2中所示,在显影装置70,设置有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特殊颜色(E)、第二特殊颜色(F)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72F,使它们沿着周向(在逆时针方向按该顺序)排列。由于通过作为旋转装置的电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每次按中心角60°旋转,因此对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72F进行切换,并且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72F面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面对感光体62外周面的位置是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位置。要注意的是,因为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72F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这里描述显影单元72Y,而省略其他显影单元72M、72C、72K、72E、72F的描述。
显影单元72Y内部填充有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经由色调剂提供路径(未示出)提供的由载体和色调剂形成的显影剂(未示出)。显影单元72Y具有其外周面面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显影辊74。
显影辊74将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的显影剂层传送到面对感光体62的位置,将色调剂粘附到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潜像(静电潜像),并且执行显影。
设置在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72F的六个显影辊74分别沿着周向设置,使得显影辊74和相邻的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是中心角60°。通过切换显影单元72,下一个显影辊74面对感光体62的外周面。
在显影装置70的在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感光体62的下方,设置有中间转印带68,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中间转印带68是环状的,并且卷绕下列辊:驱动辊61,控制部20对其进行旋转驱动;张力施加辊63,用于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反面接触并且从动旋转;以及辅助辊69,其在后面要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与中间转印带68的反面接触,并且从动旋转。由于驱动辊61旋转,因此中间转印带68沿着箭头-R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做环形运动。
一次转印辊67设置在感光体62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夹在它们之间,一次转印辊67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在与感光体62和中间转印带68接触的位置分离并且处于中间转印带68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一次转印辊67与中间转印带68的反面接触。由于从未示出的电源对一次转印辊67加电,因此由于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的电势差,将感光体62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二次转印辊71用作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装置的示例,其设置在辅助辊69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夹在它们之间。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区域是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1接触中间转印带68的正面。由于从未示出的电源对二次转印辊71加电,因此由于二次转印辊71和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的电势差,将中间转印带68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
清洁装置100用作回收中间转印带68的二次转印后残留的色调剂的显影剂回收装置的示例,其设置在驱动辊61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夹在它们之间。在清洁装置100,清洁刮刀106接触中间转印带68并且刮掉色调剂。清洁装置100的清洁刮刀106和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面分离,直到要将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多重(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要将其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
位置检测传感器83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上的面对张力施加辊63的位置。通过感测应用到中间转印带68正面的标记(未示出),位置检测传感器83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开始定时的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
在一次转印辊67在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清洁装置73,清洁装置73清洁残留在感光体62正面上而未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等。清洁装置73是用与感光体62的表面接触的清洁刮刀和刷辊来回收残留的色调剂等的结构。此外,在清洁装置73在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侧),设置有电荷去除装置81,该电荷去除装置81通过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放电来去除一次转印辊的充电历史。电荷去除装置81用于在由清洁装置73回收残留色调剂等之前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执行负放电,并且去除通过一次转印辊进行的正充电的历史,使得之前的充电不影响下一次图像形成。此外,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侧、充电装置64的上游侧,设置有电荷清除装置75,该电荷清除装置75将光照射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并且消除负充电的历史。
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辊71对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位置设置在沿传送路径28的中途。在记录片材P在传送路径80上的传送方向(由箭头A示出)上、在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设置定影装置80,该定影装置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上。定影装置80由以下部件构成:加热辊82,设置在记录片材P的色调剂图像表面侧(上侧),并且具有由于加电而发热的热源;以及加压辊84,设置在加热辊82的下侧,并且朝向加热辊82的外周面对记录片材P施加压力。要注意的是,在记录片材P在传送路径28的传送方向上在定影装置80的下游侧,设置有朝向片材排出部15或反转部33传送记录片材P的传送辊39。
另一方面,容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的各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78F可更换地设置在文档读取装置56的下侧和显影装置70的上侧,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是从除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之外的特殊颜色(包括透明色)中选择的,或者不选择。在显影装置70,如果选择了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则执行六种颜色Y、M、C、K、E、F的图像形成。如果不选择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则执行四种颜色Y、M、C、K的图像形成。要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描述了执行六种颜色Y、M、C、K、E、F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但是,作为另一示例,通过使用四种颜色Y、M、C、K以及第一特殊颜色E或第二特殊颜色F中的任一种颜色,可以按五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
(充电装置64的结构)
下面说明充电装置64的结构。
如图2所示,充电装置64具有屏蔽壳64A,屏蔽壳64A由铝制成并且其感光体62侧是开口的。该屏蔽壳64A的形状是沿感光体6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薄盒状。在屏蔽壳64A内设置有隔板64D,该隔板在屏蔽壳64A的横向中心部分分隔屏蔽壳64A的内部。
用作多个放电部的示例的放电线64B、64G沿感光体62的旋转轴方向设置在屏蔽壳64A内的隔板64D的两侧。通过由钨等制成的金属线构造放电线64B、64G。要注意的是,放电部可以是由用树脂覆盖的电线或板形金属板等构成的放电部件,放电部能够执行放电就足够了。
由于从电源(未示出)向放电线64B、64G施加电压,因此放电线64B、64G执行产生负电荷并且向感光体62的表面提供负电荷的放电操作。通过该放电操作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
控制基板64E用作分别控制向放电线64B、64G施加电压以及停止施加电压(ON/OFF)的控制部的示例,其连接到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控制向放电线64B、64G施加电压以及停止施加电压(ON/OFF),来控制放电线64B、64G的放电操作的执行和停止。
在屏蔽壳64A的开口侧、在感光体62与放电线64B、64G之间,沿着感光体62的旋转轴方向设置有具有多个开口的格栅64C。
控制基板64E连接到格栅64C,并且控制从电源(未示出)施加的格栅电压。即,控制基板64E用作用于控制格栅电压的格栅用控制部的示例。要注意的是,可以分开地设置控制格栅电压的格栅用控制部、以及控制放电线64B、64G的放电操作的执行和停止的控制部。
在格栅64C,在放电线64B、64G产生的负电荷通过格栅64C的开口并且提供给感光体62。通过由控制基板64E控制的格栅电压来控制通过格栅64C的负电荷的通过量。从而控制感光体62的电荷电势。
具体地说,当格栅64C的电压(电势)相对于感光体62的电势较高时,由于该电势差,负电荷朝向感光体62行进,因此负电荷的通过量较大。当由于向感光体62提供了负电荷而使得感光体62和格栅64C之间的电势差变小时,负电荷的通过量下降。因此,通过将格栅64C的格栅电压设置为较高,负电荷的通过量增加并且感光体62的电荷电势变高,尤其与将格栅电压设置为较低的情况相比更是这样。
这里,如图3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获取图像形成指示。在从基于该指示的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段中,两条放电线64B、64G都在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区间(图像形成区域)A(下面简称为操作区间A)中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
具体地说,例如,当获取了在多页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时,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各页记录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区间是操作区间A。要注意的是,在多页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包括在多页记录片材P的一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以及在一页或多页记录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
在基于图像形成指示的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段中,两条放电线64B、64G中只有一条在其中不在感光体6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不操作区间(非图像形成区域)B(下面简称为不操作区间B)中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在该放电操作执行过程中,执行放电操作的放电线64B、64G在各个不操作区间B交替地切换。
具体地说,当获取了在多页记录片材P的表面之一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时,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特定记录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结束,并且,直到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下一记录片材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开始为止的区间是不操作区间B。
此外,当获取了在多页记录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时,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记录片材P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结束,并且,直到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该记录片材P的反面(或下一记录片材P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开始为止的区间是不操作区间B。而且,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记录片材P反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结束,并且,直到其中在感光体62上形成要转印到下一记录片材P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操作区间A开始为止的区间是不操作区间B。
(对放电线64B、64G的放电操作的控制)
下面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对放电线64B、64G的放电操作的控制的示例。这里,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获取了在三页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的情况。要注意的是,这里三页记录片材P意味着三个单面记录片材P。
当图像形成装置10获取了图像形成指示时,感光体62开始旋转。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由此充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
从曝光装置66根据黄色图像数据发射的光对已经由充电装置64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面(表面)进行曝光,并且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单元72Y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然后,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然后,使显影装置70在箭头+R方向旋转60°,并且显影单元72M移动到面对感光体62的显影位置。然后,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使得充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然后,由于执行曝光和显影的各个处理,因此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表面上的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
同样,在形成青色(C)、黑色(K)、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的色调剂图像时,使显影装置70在箭头+R方向旋转60°,并且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使得充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然后,按与以上描述相同的方式,执行曝光和显影的各个处理,并且在感光体62上形成青色(C)、黑色(K)、第一特殊颜色(E)和第二特殊颜色(F)的色调剂图像。将感光体62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连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使得它们彼此叠加。由此,形成作为第一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色调剂图像。
另一方面,按照与各色调剂图像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叠加转印相符的定时,配准辊38将从片材容纳部12送出并且沿传送路径28送进的第一记录片材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按重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第一记录片材P上。
然后,沿着箭头A方向(在图中为向右)朝向定影装置80传送在其上已经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在定影装置80,通过由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向记录片材P施加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片材P上。此外,向片材排出部15排出已经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
这样,在操作区间A(其中,在感光体62上连续形成与作为第一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相对应的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中,如图3所示,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
这里,即使在第一页的色调剂图像已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之后,感光体62还继续旋转,直到将第三页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为止。
在感光体62形成第一页的第六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之后,在直到开始在感光体62上形成第二页的第一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为止的不操作区间B中,显影装置70从显影位置退回并且停止工作。具体地说,例如,使显影装置70沿着箭头+R方向从显影单元72F的显影辊74面对感光体62的位置旋转30°,并且显影装置70在显影单元72F和显影单元72Y之间面对感光体62。即,显影装置70停止在显影辊74从感光体62偏移并且不面对感光体62的退回位置。由此,抑制了显影装置70的显影剂对感光体62的静电吸引。
此外,在不操作区间B中,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根据定影装置80的定影速度(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的传送速度)的下降而下降。由此,从充电装置64向感光体62提供的每单位表面面积的负电荷增加。要注意的是,具体地说,在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难以定影色调剂图像的厚片材的情况下,以及定影到记录片材P的色调剂图像具有光泽的情况下,定影装置80的定影速度发生下降。
在不操作区间B中,在两条放电线64B、64G中,只有放电线64B的放电操作通过控制基板64E来执行,并且充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由此,在不操作区间B中,与在操作区间A中相比,减少了从充电装置64向感光体62提供的负电荷。但是,由于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的下降,所以从充电装置64向感光体62提供的每单位表面面积的负电荷增加,因此抑制了感光体62的电荷电势的下降。
此外,即使不操作区间B中感光体62的电荷电势比操作区间A中低,通过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与不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的情况相比,显影装置70的显影剂和浮游在感光体62周边的显影剂也很难被静电吸引,并且,存在对于下一个操作区间A的预充电,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即使不操作区间B中感光体62的电荷电势比操作区间A中低,在不操作区间B中,也不在感光体6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并且,由于显影装置70退回,显影剂很难被静电吸引到感光体62。因此,很难出现由于电荷电势较低而带来的影响。
然后,当开始第二页记录片材P的图像形成时,按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个处理,并且在感光体62上连续形成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将这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地连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由此,形成作为第二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的色调剂图像。
同样地,在形成作为第二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的色调剂图像时的充电处理中,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使得放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
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片材容纳部12送出并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第二记录片材P上。定影装置80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经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上,并且向片材排出部15排出记录片材P。
在感光体62上形成第二页的第六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之后,在直到开始在感光体62上形成第三页的第一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为止的不操作区间B中,按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显影装置70从显影位置退回并且停止工作。此外,在该不操作区间B中,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根据定影装置80的定影速度(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的传送速度)的下降而下降。
在不操作区间B中,在两条放电线64B、64G中,只有放电线64G的放电操作通过控制基板64E而执行,并且充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即,在该不操作区间B中,通过从在上次的不操作区间B中执行放电操作的放电线64B切换到放电线64G来执行放电操作。
然后,当开始第三页记录片材P的图像形成时,按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个处理,并且在感光体62上连续形成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将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地连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由此,形成作为第三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的色调剂图像。
同样地,在形成作为第三页记录片材P的一页的色调剂图像时的充电处理中,两条放电线64B、64G通过控制基板64E执行放电操作,使得放电装置64对感光体62进行充电。
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片材容纳部12送出并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第二记录片材P上。定影装置80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经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上,并且向片材排出部15排出记录片材P。由此,基于图像形成指示的图像形成结束。
要注意的是,当在三页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指示包括在记录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在记录片材P的反面上形成第二页或第三页的色调剂图像。此时,不将在一面上已经形成了第一页或第二页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传送到片材排出部15,在反转部分33将其反转并且再一次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不操作区间B中,交替地切换放电线64B、64G,并且执行放电线64B、64G之一的放电操作。因此,抑制了放电线64B、64G的各自放电时间。由此,例如,与在不操作区间B中执行两条放电线64B、64G的放电操作的结构(参见图4)以及在不操作区间B中仅执行放电线64B的放电操作而不进行切换的结构(参见图5)相比,延长了充电装置64的整体寿命。
要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不操作区间B中,放电线64B、64G中的一条执行放电操作,并且另一条停止工作。但是,充电装置64可以被构造为如下:放电线64B、64G中的一条执行放电操作,并且降低另一条的输出。降低放电线64B、64G中的另一条的输出的状态是降低放电线64B、64G中的另一条上的负荷的状态,并且例如是如下情况:通过控制基板64E的控制,降低所施加的放电线64B、64G的电压或流过放电线64B、64G的线电流。
此外,如图6所示,在执行放电线64B、64G中的一条的放电操作的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控制基板64E对格栅64C施加比操作区间A中高的格栅电压。由此,从放电线64B、64G通过格栅64C朝向感光体62的负电荷的通过量增大,并且感光体62在不操作区间B和操作区间A之间的电荷电势差较小。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不操作区间B中,交替切换放电线64B、64G,并且执行放电线64B、64G中的一条的放电操作。但是,不需要每当不操作区间B到来时都进行切换。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在第一和第二不操作区间B中执行放电线64B的放电操作,并且可以在第三和第四不操作区间B中执行放电线64G的放电操作。即,整体执行切换操作而不一边倒向放电线64B、64G中的任意一条就足够了。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充电装置64被构造为具有两条放电线64B、64G,但是可以被构造为具有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作为放电部。在这种情况下,在操作区间A中,执行所有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的放电操作,并且,在不操作区间B中,通过在“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和“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间进行切换,来执行放电部的放电操作。
要注意的是,“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中的“其他”意味着不必精确地与“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的一部分放电部”相同,并且在“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和“三个或更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可以包括中公共放电部。因此,例如,在如图8所示的具有三条放电线64I、64B、64G的充电装置64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第一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I、64B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二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I、64G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三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B、64G执行放电操作,并且在第四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I、64B执行放电操作。
此外,如图10所示,在第一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I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二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B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三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G执行放电操作,并且在第四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I执行放电操作。而且,如图11所示,在第一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I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二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B、64G执行放电操作,在第三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仅通过放电线64I执行放电操作,并且在第四不操作区间B中可以通过放电线64B、64G执行放电操作。
要注意的是,在图8中所示的结构中,控制基板64E分别连接到三条放电线64I、64B、64G。此外,屏蔽壳64A的内部在横向上被两个隔板64D分为三个段,并且放电线64I、64B、64G放置在各个空间中。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影装置70在不操作区间B中退回,但是显影装置70退回的定时与不操作区间B不必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执行两条放电线64B、64G之一的放电操作的定时可以与显影装置70退回的定时一致,而不与不操作区间B一致。例如,如图12所示,当在不操作区间B的一部分中显影装置70退回时,根据其定时,切换两条放电线64B、64G,并且执行其中一条的放电操作。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基于定影速度的下降而下降,但是不一定要基于定影速度的下降。例如,当中间转印带68的旋转速度基于图像转印到的记录片材P的尺寸(沿传送方向的长度)而降低等时,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可以基于中间转印带68的旋转速度的下降而下降。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不操作区间B中降低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但是降低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的定时与不操作区间B不必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执行两条放电线64B、64G之一的放电操作的定时可以与降低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的定时一致,而不与不操作区间B一致。例如,如图13所示,当在操作区间A中也降低感光体62的旋转速度时,根据其定时,切换两条放电线64B、64G,并且执行其中一条的放电操作。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影装置70是具有按60°划分的六种颜色的显影单元的结构。但是,例如,可以提供具有按90°划分的四种颜色的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显影装置70旋转到使得显影辊74不面对感光体62的位置并且将显影装置70停在那儿,从感光体62退回显影装置70。但是,可以将显影装置70的退回构造为使得整个显影装置70从感光体62离开。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是纵列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沿记录片材P的前进方向按直线设置每种颜色的包含感光体、显影装置等的图像形成单元。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各种修改例、改变和改进都是可能的。例如,上述修改示例中的几个修改示例可以组合在一起。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修改。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体,在该图像形成体已经充电的状态下在该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
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对所述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
控制部,当在所述图像形成体上形成所述图像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不在所述图像形成体上形成所述图像时,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格栅,该格栅根据施加的格栅电压,控制从所述多个放电部向所述图像形成体的放电量;以及
格栅用控制部,在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或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的状态下,该格栅用控制部使所述格栅电压高于在所述多个放电部都工作的状态下的格栅电压。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体,其进行旋转,在该图像形成体已经充电的状态下在该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
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对所述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
控制部,当所述图像形成体以第一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所述图像形成体以低于所述第一旋转速度的第二旋转速度旋转时,该控制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第一集合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放电部中的第一集合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放电部中的第一集合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第二状态使除了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第一集合之外的、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第二集合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放电部中的第二集合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放电部中的第二集合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格栅,该格栅根据施加的格栅电压,控制从所述多个放电部向所述图像形成体的放电量;以及
格栅用控制部,在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或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的状态下,该格栅用控制部使所述格栅电压高于在所述多个放电部都工作的状态下的格栅电压。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通过对该感光体进行充电和曝光,在该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而对所述感光体进行充电;
显影装置,其在显影位置对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及
控制部,当所述显影装置位于所述显影位置时,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并且,当所述显影装置不位于所述显影位置时,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格栅,该格栅根据施加的格栅电压,控制从所述多个放电部向所述感光体的放电量;以及
格栅用控制部,在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或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的状态下,该格栅用控制部使所述格栅电压高于在所述多个放电部都工作的状态下的格栅电压。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体,在该图像形成体已经充电的状态下在该图像形成体上形成图像;
充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放电部的放电而对所述图像形成体进行充电;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充电装置的工作,并且,针对所述图像形成体的图像形成区域,该控制部使所述多个放电部工作,而针对所述图像形成体的非图像形成区域,该控制部在如下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除了所述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另一种状态是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其他一部分放电部工作,并且降低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的输出或者使所述多个放电部中的除了所述其他一部分放电部之外的放电部停止工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34337A JP5573390B2 (ja) | 2010-06-11 | 2010-06-1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34337 | 2010-06-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79538A CN102279538A (zh) | 2011-12-14 |
CN102279538B true CN102279538B (zh) | 2015-10-14 |
Family
ID=4509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20213.7A Active CN102279538B (zh) | 2010-06-11 | 2011-01-18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82186B2 (zh) |
JP (1) | JP5573390B2 (zh) |
CN (1) | CN1022795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02989B2 (ja) * | 2014-07-25 | 2018-10-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62806B2 (ja) * | 2015-10-06 | 2019-08-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1648A (en) * | 1976-12-15 | 1979-02-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hotoconductor charging technique |
US5365325A (en) * | 1992-08-10 | 1994-11-15 | Hitachi, Ltd. | Method of multi-color recording using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herein mixed colors generation is prevented |
CN1399171A (zh) * | 2001-07-23 | 2003-02-26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677262A (zh) * | 2004-03-29 | 2005-10-05 | 夏普株式会社 |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
JP2010044127A (ja) * | 2008-08-10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38452B2 (ja) * | 1991-06-21 | 2006-01-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5158296A (ja) | 1991-12-05 | 1993-06-2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194349A (ja) * | 1995-01-13 | 1996-07-30 | Fuji Xerox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US5539501A (en) * | 1995-07-20 | 1996-07-23 | Xerox Corporation | High slope AC charging device having groups of wires |
US5613172A (en) * | 1995-08-25 | 1997-03-18 | Xerox Corporation | Hybrid DC recharg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t recharge imaging |
JPH09134057A (ja) * | 1995-11-09 | 1997-05-20 | Ricoh Co Ltd | 帯電装置 |
JP3988346B2 (ja) * | 2000-02-25 | 2007-10-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電位制御装置 |
JP5158296B2 (ja) | 2001-07-17 | 2013-03-06 | 東ソー株式会社 | 高比表面積消石灰とその製法および用途 |
JP5005991B2 (ja) * | 2006-09-15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58111A (ja) * | 2006-12-21 | 2008-07-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機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機構の制御方法 |
JP4572356B2 (ja) * | 2008-07-25 | 2010-11-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2010
- 2010-06-11 JP JP2010134337A patent/JP55733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2-21 US US12/973,960 patent/US86821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18 CN CN201110020213.7A patent/CN1022795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1648A (en) * | 1976-12-15 | 1979-02-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hotoconductor charging technique |
US5365325A (en) * | 1992-08-10 | 1994-11-15 | Hitachi, Ltd. | Method of multi-color recording using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herein mixed colors generation is prevented |
CN1399171A (zh) * | 2001-07-23 | 2003-02-26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677262A (zh) * | 2004-03-29 | 2005-10-05 | 夏普株式会社 |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
JP2010044127A (ja) * | 2008-08-10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682186B2 (en) | 2014-03-25 |
US20110305471A1 (en) | 2011-12-15 |
JP5573390B2 (ja) | 2014-08-20 |
CN102279538A (zh) | 2011-12-14 |
JP2011257710A (ja) | 2011-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372716B2 (ja)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2766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294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4250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34092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103401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27953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559087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2184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9445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214088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plural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ies and at least one conveyance roll in contact with recording medium image side between secondary transfer units | |
JP319879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624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9894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805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571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8532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9954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3303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025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416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71625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055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557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654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