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195162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5162B
CN102195162B CN201110057208.3A CN201110057208A CN102195162B CN 102195162 B CN102195162 B CN 102195162B CN 201110057208 A CN201110057208 A CN 201110057208A CN 102195162 B CN102195162 B CN 102195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wiring board
shaped member
flat
conductiv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72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5162A (zh
Inventor
碇泰治
石丸将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5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5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尺寸的减小、部件件数的减少、组装工时数的降低等、不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并且也能够抑制关于接触端子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动的、作为插头连接器发挥功能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形成配设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连接嵌合部(18)及支承它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和分别具有夹着平板状支承部(19)对置的平板状部(30及40)的导电性壳(13及14)而构成;导电性壳(13)安装在平板状支承部(19)上,以将其第1面通过平板状部(3)直接覆盖,并且导电性壳(14)安装在导电性壳(13)上,以便将与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对置的第2面通过平板状部(40)直接覆盖。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涉及使设在柔性印刷配线基板(FPC)或柔性扁平缆线(FFC)等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采取与设置在固态配线基板等上的对方连接器装置的嵌合连接状态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的、较小型的柔性印刷配线基板或柔性扁平缆线等配线板状部件被置于经由进行了与固态配线基板的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装置电气地连接在安装各种电气部件的固态配线基板上的状态而使用的情况较多。并且,在将较小型的配线板状部件电气地连接在固态配线基板上时,提出了在配线板状部件上设置配设有多个接触端子部的连接嵌合部、通过使该连接嵌合部嵌合连接到安装在固态配线基板上并进行了与该固态配线基板的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上、经由连接器装置得到配线板状部件的与固态配线基板的电气连接状态的方案。
这样的方案被作为在配线板状部件侧构建包括设在该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而成的插头连接器、将安装在固态配线基板上并进行了与该固态配线基板的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装置做成插座连接器、使插头连接器嵌合连结到插座连接器中的结构而具体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
在以往提出的在配线板状部件侧构建的插头连接器的一例、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连接器(101)/(102)/(103))中,采用以下的结构:排列配置有导体(52)的配线板状部件(FFC(50))的一端部被一对绝缘壳体(基座绝缘体(10)及盖绝缘体(20))所夹,成为使配线板状部件的前端部的配设有多个接触端子部(导体(52)的端部)的连接嵌合部从一对绝缘壳体向其外部突出的状态,进而,一对绝缘壳体被一对导电性壳(壳(30)及盖壳(40))从外侧夹着。由此,设在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被由一对导电性壳从外侧夹着的一对绝缘壳体保持,该连接嵌合部被插入嵌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嵌合对方的连接器)上的嵌合孔部中,配设在连接嵌合部中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在设于插座连接器上的触头(对方侧的触头(81))上。
此外,在以往提出的构建在配线板状部件侧的插头连接器的另一例、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中,采用以下的结构:配线板状部件(信号传送媒体(2))的形成排列配置有多个接触端子部(导体部(21))的连接嵌合部的一端部(末端部分)通过贯通绝缘壳体(12)而设置的媒体插入通路(12a)插入到绝缘壳体(12)中,以使连接嵌合部突出到绝缘壳体(12)外的状态固定在绝缘壳体(12)上,绝缘壳体(12)被一对导电性壳(第1导电性壳(13a)及第2导电性壳(13b))从其外侧夹着。由此,设在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被一对导电性壳从外侧夹着而配设,形成连接嵌合部的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被做成了贯通的结构的绝缘壳体(12)保持,其连接嵌合部被插入嵌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对方的电连接器)上的嵌合孔部中,配设在连接嵌合部上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在设于插座连接器上的触头上。
在使用这样的以往提出的构建在配线板状部件侧的插头连接器时,设在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被直接插入嵌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上的嵌合孔部中,由此,配设在连接嵌合部上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被接触连接在设于插座连接器上的触头上,经由插座连接器电气地连接在安装该插座连接器的固态配线基板上。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73051号公报(第4~7页,图1~图6、图12)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66749号公报(第6~10页,图1~图4)
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分别表示那样的、以往提出的在配线板状部件侧包括设在该配线板状部件上的连接嵌合部而构建的插头连接器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而具备夹着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的一对绝缘壳体、或者设有作为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贯通的部分的媒体插入通路的绝缘壳体。因此,在这样的以往提出的插头连接器中,至少会导致配线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大、部件件数的增加、组装工时数的增加、还有它们带来的成本的增大等不良状况,进而,由于将绝缘壳体以外的各构成要素相对于绝缘壳体定位,所以还有对绝缘壳体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插头连接器中,从配线板状部件的屏蔽用导体经由导电性壳到插座连接器的接地连接部的接地路径变得较长,发生与配设在连接嵌合部中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各自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所以导致关于进行信号的传递的各接触端子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动,有可能发生各接触端子部的阻抗的不匹配。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在柔性印刷配线基板或柔性扁平缆线等配线板状部件的包括排列配置多个接触端子部而设置的连接嵌合部而构建的作为插头连接器发挥功能的连接器装置中、至少能够实现配线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小、部件件数的减少、组装工时数的减少等、进而不对各构成要素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并且还能够抑制关于进行信号的传递的各接触端子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动的连接器装置。
有关本申请的技术范围的技术方案1到技术方案8的任一项中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作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排列配置多个接触端子部而设置的连接嵌合部及支承该连接嵌合部的平板状支承部的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和分别具有夹着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对置的第1及第2平板状部的第1及第2导电性壳而构成;第1导电性壳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上,以便将该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通过第1平板状部直接覆盖,并且第2导电性壳安装在第1导电性壳上,以便将与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对置的第2面通过第2平板状部直接覆盖;第1及第2导电性壳保持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连接嵌合部,以使其在使多个接触端子部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对方连接器装置中。
特别是,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中,配线板状部件中具备的屏蔽用导体的一部分在连接嵌合部处露出。
此外,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结构中,在第1导电性壳上,设有推压卡合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的推压片部。
进而,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技术方案6所述的结构具备将第1导电性壳与第2导电性壳相互连结、将第1及第2导电性壳一体化、使第1及第2导电性壳分别具有的第1及第2平板状部取相互对置的状态的连结部。
上述那样构成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将形成排列配置多个接触端子部并且配设屏蔽用导体而设置的连接嵌合部及支承它的平板状支承部的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构成,能够作为嵌合连结到插座连接器中的插头连接器发挥功能。
在这样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具备分别具有夹着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对置的第1及第2平板状部的第1及第2导电性壳,第1导电性壳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上,以将该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通过第1平板状部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此外,第2导电性壳安装在第1导电性壳上,以将与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对置的第2面通过第2平板状部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由此,第1及第2导电性壳被置于保持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连接嵌合部、以使其在使配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例如称作插座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装置中的状态。
并且,连接嵌合部在嵌合在例如称作插座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装置中时,在连接嵌合部处露出的多个接触端子部被接触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的信号传递用的导电触头上。
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连接嵌合部例如如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那样,为除了多个接触端子部以外还使在配线板状部件中具备的屏蔽用导体的一部分露出的结构。这时,第1及第2导电性壳保持连接嵌合部,以使其在使配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和屏蔽用导体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例如称作插座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中。
此外,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上的第1导电性壳例如如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那样,为设有推压卡合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的推压片部。该推压片部适当地进行第1导电性壳相对于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定位,使第1导电性壳相对于平板状支承部稳定地固定。
进而,第1导电性壳和第2导电性壳例如如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那样,由连结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该连结部采取使第1及第2导电性壳分别具有的第1及第2平板状部相互对置的状态。
上述那样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将第1导电性壳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上,以将该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通过第1平板状部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并且第2导电性壳安装在第1导电性壳上,以将与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对置的第2面通过第2平板状部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由此,第1及第2导电性壳保持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连接嵌合部、以使其在使配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例如称作插座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装置中而构成。
因而,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不需要具备绝缘壳体或相当于它的绝缘部件作为构成要素,结果能够带来成本的削减,能够实现至少配线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小、部件件数的减少、组装工时数的减少等。除此以外,因为不具备绝缘壳体或相当于它的绝缘部件,也没有伴随随着将绝缘壳体以外的各构成要素相对于绝缘壳体定位而要求关于绝缘壳体的很高的加工精度的问题,也不对各构成要素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
并且,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例如如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那样,在由第1及第2导电性壳保持的连接嵌合部处,配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和屏蔽用导体露出,当连接嵌合部嵌合在例如称作插座连接器的对方连接器装置中时,将多个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的信号传递用的导电触头上,并且将屏蔽用导体接触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接地连接部上。由此,能够将由配线板状部件的屏蔽用导体及接触连接在其上的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接地连接部形成的接地路径与配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各自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能够抑制关于进行信号的传递的各接触端子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动。
此外,在例如如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那样、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上安装的第1导电性壳为设有推压卡合在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的推压片部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将配线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可靠地进行第1导电性壳向平板状支承部的安装。
进而,在例如如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连接器装置那样、第1导电性壳和第2导电性壳通过连结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例如对金属板坯材的冲切加工,同时且容易地进行第1及第2导电性壳的制作,还能够使使用第1及第2导电性壳的组装工序简单化,结果,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成本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将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与该配线板状部件的另一部分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两个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具有一端部的配线板状部件的平面图(背面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具有一端部的配线板状部件的平面图(表面图)。
图5是表示图4的V-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VI-V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两个导电性壳中的一个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两个导电性壳中的另一个的平面图(表面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两个导电性壳中的另一个的背面图。
图1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7所示的导电性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7所示的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2所示的两个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状态的平面图(表面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2所示的两个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XIV-XI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2的XV-X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2的XVI-XV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7是将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与嵌合连结它的对方连接器装置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嵌合连结在对方连接器装置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嵌合连结在对方连接器中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XX-XX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9的XXI-XX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的构成要素的两个导电性壳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22所示的两个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上组装有图22所示的两个导电性壳及操作杆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XXV-XX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4的XXVI-XXV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4的XXVII-XXVII线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以下所述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用来实施本发明的形态。
[实施例1]
图1是将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要素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与该配线板状部件11的另一部分一起表示的立体图。配线板状部件11例如为柔性扁平缆线。此外,图2与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一起表示构成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导电性壳13、导电性壳14及操作杆15。
配线板状部件11也如图3~图6所示,具备板状绝缘基体16,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包括板状绝缘基体16的一端部而构成。在板状绝缘基体16中,如表示图4的VI-VI线截面的图6所示,将实质上平行配置的信号传递用的多个细带状导体17(呈现了多个细带状导体17中的一个的截面)随着形成在各自的一端部上而露出到板状绝缘基体16的外部的接触端子部17a埋入。
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有排列配置有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连接嵌合部18、和沿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作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而支承连接嵌合部18的平板状支承部19。并且,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相邻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部分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有切口部20A及20B。
配线板状部件11具备的板状绝缘基体16的一对相互对置面的一个如在表示图3、图4中的V-V线截面的图5及图6中也清楚地表示那样,除了属于连接嵌合部18的前端侧缘部的部分及属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以外,遍及大致整面被屏蔽用导体21覆盖。并且,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以夹着板状绝缘基体16对置于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状态配置在连接嵌合部18上。此外,板状绝缘基体16的一对相互对置面的另一个如在图4、图5及图6中也清楚地表示那样,除了属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一部分的部分以外,遍及大致整面被屏蔽用导体22覆盖。为了方便,对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一对相互对置面,将除了属于该平板状支承部19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以外、遍及大致整面配设有屏蔽用导体21的面称作第1面,将除了属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一部分的部分以外、遍及大致整面配设有屏蔽用导体22的面称作第2面。
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的一对相互对置面的一个或两者上,也可以配设用来提高强度的加强板。
屏蔽用导体21除了与连接嵌合部18的一部分、平板状支承部19的大部分、以及相邻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部分对应的部分以外,被保护膜23覆盖,此外,屏蔽用导体22除了与平板状支承部19的一部分、以及相邻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部分对应的部分以外,被保护膜24覆盖。
图2所示的导电性壳13及导电性壳14分别例如对弹性金属板材实施冲切加工及推压弯曲加工,分别分体地形成。
并且,导电性壳13也如在表示其内面侧的图7中清楚地表示那样,具有细长的平板状部30,在作为平板状部30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一个的一端部上,设有推压片部31和卡合部32及33,此外,在作为平板状部30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另一个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推压片部34和卡合部35及36。进而,卡止部37从卡合部33向外方突出,卡止部38从卡合部36向外方突出。
另一方面,导电性壳14也如表示其外面侧的图8及表示其内面侧的图9中清楚地表示那样,具有细长的平板状部40,在作为平板状部40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一个的一端部上设有卡合部41及42,此外,在作为平板状部40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另一个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卡合部43及44。在平板状部40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推压舌片部40a。此外,在卡合部42及44上也分别形成有推压舌片部42a及44a。
图2所示的操作杆15例如对金属棒材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并且,操作杆15具有一对弯曲臂部45及46、和将弯曲臂部45和弯曲臂部46连结的直线状的连结部47。弯曲臂部45的端部48与弯曲臂部46的端部49被弯曲以相互对置,端部48的前端部形成轴部50,此外,轴部49的前端部形成轴部51。在连结部47上覆盖着绝缘管52。该绝缘管52也可以代替它而为绝缘带或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涂层等。
这样的操作杆15,其端部48由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的一端部通过轴部50嵌合在卡合部33的内侧、受到卡止部37带来的防松而可转动地保持,并且其端部49由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的另一端部通过轴部51嵌合在卡合部36的内侧而受到卡止部38带来的防松而可转动地保持,作为可转动的部件安装在导电性壳13中。
上述导电性壳13如图10所示,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导电性壳13的向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安装通过使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的内面对接于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来进行。
此时,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的一部分卡合到设在配线板状部件11上的切口部20A中,并且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6的一部分卡合在设于配线板状部件11上的切口部20B中,进而,导电性壳13的推压片部31及34分别推压卡合在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中,进行导电性壳13相对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定位。由此,能够得到导电性壳13将其第1面通过平板状部30、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安装到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状态。
接着,进行操作杆15向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的安装。此时,如图11所示,操作杆15的端部48为设置在其上的轴部50嵌合到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的内侧而受到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7带来的防松的状态,被导电性壳13的一端部可转动地保持,并且,操作杆15的端部49为设置在其上的轴部51嵌合到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6的内侧而受到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8带来的防松的状态,被导电性壳13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保持。由此,操作杆15可相对于导电性壳13转动地安装在导电性壳13上。
接着,进行导电性壳14向安装在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的安装。这样的导电性壳14向导电性壳13的安装通过使导电性壳14的平板状部40的内面对接于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来进行。
此时,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及43分别卡合在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2及35中,并且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2及44分别卡合在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及36中,进行导电性壳14相对于安装了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定位。由此,如图12所示,能够得到将导电性壳14安装到安装在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上、以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通过平板状部40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而直接覆盖、并且将嵌合在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的内侧及卡合部36的内侧的操作杆15的端部48及49分别通过形成在卡合部42上的推压舌片部42a及形成在卡合部44上的推压舌片部44a进行位置限制的状态。
这样,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安装导电性壳13,在该导电性壳13上可转动地安装操作杆15,再在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上安装导电性壳14,在此状态下,也如分别表示图12的XIV-XIV线截面、XV-XV线截面及XVI-XVI线截面的图14、图15及图16所示,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和导电性壳14的平板状部40被配设在夹着平板状支承部19对置的位置上。并且,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直接覆盖,此外,导电性壳14的平板状部40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直接覆盖。
此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的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直接抵接并电气接触在配设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屏蔽用导体21上。由此,导电性壳13被置于进行了与屏蔽用导体21的电气连接的状态。进而,在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的导电性壳14的平板状部40上形成的推压舌片部40a推压抵接在配设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屏蔽用导体22上而电气接触在屏蔽用导体22上。由此,导电性壳14被置于进行了与屏蔽用导体22的电气连接的状态。
关于屏蔽用导体21与导电性壳13的相互连接、以及屏蔽用导体22与导电性壳14的相互连接,如上述实施例那样,不仅为通过直接接触进行的接触连接、或通过推压舌片部40a进行的接触连接,也可以是通过软钎焊进行的连接。
如图16所示,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2的卡合例如通过设在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上的卡合孔41a卡合到设在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2上的卡合突起32a上来进行,此外,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2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的卡合也例如通过设在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2上的卡合孔42a卡合到设在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上的卡合突起33a上来进行。
虽然没有进行详细图示,但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3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5的卡合、以及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4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6的卡合也与上述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2的卡合、以及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2向导电性壳13的卡合部33的卡合同样进行。
并且,如图12、图14及图15所示,从由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的导电性壳14的平板状部40的卡合部41与卡合部43夹着的端缘部40b,排列配置有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连接嵌合部18朝向外方突出,多个接触端子部17a露出。
此外,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从由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的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的卡合部32与卡合部35夹着的端缘部30a,配设有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的连接嵌合部18朝向外方突出,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以向端子排列方向扩大的状态露出。
结果,采取具有将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直接覆盖的平板状部30的导电性壳13、和具有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直接覆盖、夹着平板状支承部19对置于平板状部30的平板状部40的导电性壳14以使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及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露出的状态保持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连接嵌合部18的结构,由此,能够得到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这样得到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起到作为嵌合连结在作为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中的插头连接器的功能。
因而,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中,导电性壳13及导电性壳14将连接嵌合部18以使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及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露出的状态保持,以使其嵌合到作为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中。
图17将作为如上述那样得到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插头连接器55与作为其嵌合的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60一起表示。
图17所示的插座连接器60例如为以在未图示的作为固态印刷配线基板的基板上进行与设在其上的电气电路构成部的电气连接而安装的状态与插头连接器55嵌合的结构。并且,插座连接器60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壳体61、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而做成了将绝缘壳体61的外面部几乎全部覆盖的结构的、例如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材料弯曲而成的导电性壳62。
在绝缘壳体61及导电性壳62上,设有被置于与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的嵌合状态的、沿绝缘壳体61的长度方向(是由箭头L表示的方向,以下称作L方向)延伸的嵌合凹部63。此外,在绝缘壳体61上,分别以沿着L方向排列配置的状态配置有例如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弯曲而形成的信号传递用的多个导电触头64。并且,多个导电触头64的各自的从绝缘壳体61向其外方突出的一端形成有与设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上的配线图案部连接的连接端子。此外,多个导电触头64的各自的另一端侧的部分配设在嵌合凹部63内,当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与嵌合凹部63的嵌合状态时,与配设在连接嵌合部18上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7a中的对应者接触连接。
在导电性壳62上,在L方向的两端部65A及65B上,设有当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与设在绝缘壳体61上的嵌合凹部63的嵌合状态时、设在插头连接器55的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上的卡合突起41b及设在卡合部43上的卡合突起43a分别卡合的卡合孔66A及66B。
此外,在导电性壳62上,设有在夹着排列配置的多个导电触头64的位置处从绝缘壳体61向其外部突出、与设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上的接地电位部连接的接地端子部67A及67B。由此,导电性壳62构成了插座连接器60的接地连接部。
进而,在导电性壳62的端部65A上,设有当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与设在绝缘壳体61上的嵌合凹部63的嵌合状态时、卡合到装备在插头连接器55中而被转动操作的操作杆15的弯曲臂部45上的弹性卡合部68A。同样,在导电性壳62的端部65B上,设有当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与设在绝缘壳体61上的嵌合凹部63的嵌合状态时、卡合到装备在插头连接器55中而被转动操作的操作杆15的弯曲臂部46上的弹性卡合部68B。
这样的插座连接器60被置于下述状态:多个导电触头64的各自的一端连接在设于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的配线图案部上,此外,接地端子部67A及67B连接在设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上的接地电位部上,进行与设在基板上的电气电路构成部的电气连接而安装到基板上。
上述插头连接器55及插座连接器60在插座连接器60例如进行与设在作为固态印刷配线基板的基板上的电气电路构成部的电气连接而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下,如图18(立体图)及图19(平面图)、还有分别表示图19的XX-XX线截面及XXI-XXI线截面的图20及图21所示,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进行伴随着沿着正交于L方向的S方向(由箭头S表示的方向)的移动的插入而嵌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绝缘壳体61及导电性壳62上的嵌合凹部63中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插头连接器55嵌合连结在插座连接器60中的状态。
如图18~图21所示,当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插入嵌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绝缘壳体61及导电性壳62上的嵌合凹部63中的状态时,设在插头连接器55的导电性壳14的卡合部41上的卡合突起41b及设在卡合部43上的卡合突起43a分别卡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导电性壳62上的卡合孔66A及66B中。由此,将导电性壳14与导电性壳62相互接触连接,并且保持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的与插座连接器60的嵌合凹部63的嵌合状态。
此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将插头连接器55中具备的操作杆15从被进行了利用绝缘管52的覆盖的连结部47配设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保护膜24侧的位置向配设在连接嵌合部18侧的位置转动操作,采取图18~图21所示的状态。
当插头连接器55中具备的操作杆15采取图18~图21所示的状态时,操作杆15的弯曲臂部45及46越过各自的突出部分别卡合到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导电性壳62上的弹性卡合部68A及68B中。由此,进行操作杆15相对于插座连接器60的定位。随之,维持将插头连接器55嵌合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中的状态。
另外,上述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即插头连接器55为具备操作杆15的结构,但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并不一定需要具备操作杆15或相当于它的部件,也有不具备操作杆15或相当于它的部件的情况。
此外,在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插入嵌合在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绝缘壳体61及导电性壳62上的嵌合凹部63中的状态时,如图20所示,在插座连接器60的嵌合凹部63内,插座连接器60中具备的多个导电触头64中的对应者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分别推压接触在排列配置在设于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上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7a上。由此,将各接触端子部17a电气地接触连接在对应于它的导电触头64上,成为能够进行埋入在插头连接器55侧的板状绝缘基体16中的多个细带状导体17的各自与与其对应的插座连接器60中具备的导电触头64之间的信号传递的状态。结果,插头连接器55侧的配线板状部件11与设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上的电气电路构成部之间的信号传递经由插头连接器55及插座连接器60进行。
进而,在设在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被置于插入嵌合在设在插座连接器60的绝缘壳体61及导电性壳62上的嵌合凹部63中的状态时,如图20及图21所示,配设在设于插头连接器55上的连接嵌合部18上的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被直接接触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具备的导电性壳62上。此外,与此同时,插头连接器55具备的导电性壳13的平板状部30也被接触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具备的导电性壳62上。
由此,插头连接器55侧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屏蔽用导体21被直接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作为构成接地连接部的部件而具备的导电性壳62上,此外,插头连接器55侧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屏蔽用导体22被经由导电性壳13及14连接在导电性壳62上。结果,插头连接器55侧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屏蔽用导体21及22被连结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的接地电位部上。
另外,在图20及图21中,表示了设在插座连接器60上的、与设在安装插座连接器60的基板上的卡合孔嵌合的卡合突起69。
在上述那样的作为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插头连接器55中,不需要作为构成要素而具备绝缘壳体或相当于它的绝缘部件,结果能够带来成本的削减,至少能够实现配线板状部件11的厚度方向尺寸的减小、部件件数的减少、组装工时数的减少等。除此以外,因为不具备绝缘壳体或相当于它的绝缘部件,所以也没有伴随随着将绝缘壳体以外的各构成要素相对于绝缘壳体定位而要求对绝缘壳体的很高的加工精度的问题,对于各构成要素也不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
此外,在插头连接器55中,在被导电性壳13和导电性壳14保持的连接嵌合部18中,当配线板状部件11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及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露出、连接嵌合部18例如被嵌合到插座连接器60中时,多个接触端子部17a被接触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的导电触头64上,并且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被接触连接在插座连接器60的构成接地连接部的导电性壳62上。由此,能够将由配线板状部件11的屏蔽用导体21及接触连接在其上的插座连接器60的接地连接部形成的接地路径与配线板状部件11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各自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能够抑制关于进行信号传递的各接触端子部17a的特性阻抗的变动。
进而,由于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设有推压卡合在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的推压片部31及34,所以能够在将配线板状部件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加抑制为最小限度的状态下可靠地进行导电性壳13向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安装。
[实施例2]
图22表示与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及操作杆15一起构成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的、导电性壳71、导电性壳72、以及将导电性壳71与导电性壳72连结的一对连结部73A及73B。
图22所示的导电性壳71、导电性壳72以及一对连结部73A及73B为一对连结部73A及73B将导电性壳71与导电性壳72相互连结、将它们一体化的结构。并且,这些导电性壳71、导电性壳72以及一对连结部73A及73B例如对弹性金属板材实施冲切加工及推压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
导电性壳71与上述图2及图7所示的导电性壳13同样地形成,具有细长的平板状部75,在作为平板状部75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一个的一端部上,设有推压片部76和卡合部77及78,此外,在作为平板状部75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另一个的另一端部上,设有推压片部79和卡合部80及81。进而,卡止部82从卡合部78向外方突出,卡止部82从卡合部81向外方突出。
另一方面,导电性壳72也与上述图2、图8及图9所示的导电性壳14同样地形成,具有细长的平板状部85,在作为平板状部85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一个的一端部上,设有卡合部86及87,此外,在作为平板状部85的相互对置的两端部的另一个的另一端部上,设有卡合部88及89。在平板状部85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推压舌片部85a。此外,在卡合部87及89上也分别形成有推压舌片部87a及89a。
并且,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7和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6通过连结部73A相互连结,并且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80和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8通过连结部73B相互连结。连结部73A及73B分别取使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与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相互对置的状态。
导电性壳71以与上述导电性壳13向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安装同样的形态安装在图1所示的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在导电性壳71安装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时,实际上例如首先将配线板状部件11如图22所示那样插入到由连结部73A及73B相互连结的导电性壳71与导电性壳72之间,然后,将导电性壳71安装到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这样的导电性壳71的向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安装通过使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的内面对接于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来进行。
此时,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的一部分卡合到设在配线板状部件11上的切口部20A中,并且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81的一部分卡合到设在配线板状部件11上的切口部20B中,进而,导电性壳71的推压片部76及79分别推压卡合在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与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进行导电性壳71相对于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定位。由此,能够得到导电性壳71安装到平板状支承部19上、以将其第1面通过平板状部75、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直接覆盖的状态。
此外,图2所示的操作杆15以与向安装在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的安装同样的形态,安装到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71上。此时,操作杆15的端部48为设在其上的轴部58嵌合在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的内侧而受到导电性壳71的卡止部82带来的防松的结构而被导电性壳71的一端部可转动地保持,并且操作杆15的端部49为设在其上的轴部51嵌合在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81的内侧而受到导电性壳71的卡止部83带来的防松的结构而被导电性壳71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保持。由此,将操作杆15可相对于导电性壳71转动地安装在导电性壳71上。
进而,导电性壳72以与上述导电性壳14向安装在平板状部19上的导电性壳13的安装同样的形态,安装在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71上。这样的导电性壳72的向导电性壳71的安装通过使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的内面对接于配线板状部件11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来进行。
此时,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6及88分别卡合到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7及80中,并且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7及89分别卡合到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及81中,进行导电性壳72相对于安装了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定位。由此,如图23及图24所示,能够得到导电性壳72安装在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71上、以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通过平板状部85、不经由例如绝缘部件等直接覆盖、并且将嵌合在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的内侧及卡合部81的内侧的、操作杆15的端部48及49通过形成在卡合部87上的推压舌片部87a及形成在卡合部89上的推压舌片部89a分别进行位置限制的状态。
这样,在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19上安装导电性壳71、在该导电性壳71上可转动地安装操作杆15、进而安装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导电性壳71上安装导电性壳72时,也如表示图24的XXV-XXV线截面的图25所示,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7与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6通过连结部73A相互连结,此外,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0与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8通过连结部73B相互连结,除了图25以外,也如表示图24的XXVI-XXVI线截面的图26及表示图24的XXVII-XXVII线截面的图27所示,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和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配设在夹着平板状支承部19对置的位置上。并且,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直接覆盖,此外,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直接覆盖。
如图25所示,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7的向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的卡合例如通过设在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7上的卡合孔87b卡合到设在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78上的卡合突起78a上来进行。同样,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9向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81的卡合也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例如通过设在导电性壳72的卡合部89上的卡合孔卡合到设在导电性壳71的卡合部81上的卡合突起上来进行。
此外,如图26及图27所示,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的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直接抵接并电气地接触在配设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屏蔽用导体21上。由此,导电性壳71被置于进行了与屏蔽用导体21的电气连接的状态。进而,在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的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上形成的推压舌片部85a推压抵接在配设于平板状支承部19上的屏蔽用导体22上,电气地接触在屏蔽用导体22上。由此,导电性壳72被置于进行了与屏蔽用导体22的电气连接的状态。
并且,如图23~图27所示,从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的导电性壳72的平板状部85的被卡合部86和卡合部88夹着的端缘部85b,排列配置有多个接触端子部17a的连接嵌合部18朝向外方突出,多个接触端子部17a露出。
此外,如图26及图27所示,从覆盖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的导电性壳71的平板状部75的被卡合部77和卡合部80夹着的端缘部75a,配设有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的连接嵌合部18朝向外方突出,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以向端子排列方向扩大的状态露出。
结果,具有将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1面直接覆盖的平板状部75的导电性壳71、和具有将平板状支承部19的第2面直接覆盖、夹着平板状支承部19对置于平板状部75的平板状部85的导电性壳72采取以使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及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露出的状态保持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2形成的连接嵌合部18的结构,由此,能够得到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这样得到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也起到作为嵌合连结在作为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中的插头连接器的功能。
因而,在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中,导电性壳71及导电性壳72保持连接嵌合部18,以使其在多个接触端子部17a及屏蔽用导体21的端缘部21a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作为对方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中。
这样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也与作为上述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插头连接器55同样,例如作为嵌合到图17所示的插座连接器60中的连接器使用,此时,使与插座连接器60的嵌合形态为与上述插头连接器55的与插座连接器60的嵌合形态同样。
并且,根据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能够得到与通过作为上述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插头连接器55得到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进而,除此以外,将导电性壳71和导电性壳72通过连结部73A及73B相互连结而一体化,所以通过例如对金属板坯材的冲切加工,能够同时且容易地进行导电性壳71和导电性壳72的制作,进而,能够使使用导电性壳71和导电性壳72的组装工序简单化,结果,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成本削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那样的有关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包括配线板状部件的排列配置多个接触端子部设置的连接嵌合部而构建,例如作为嵌合连结到安装在固态印刷配线基板上的插座连接器中的插头连接器发挥功能,能够实现配线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小、部件件数的减少、组装工时数的减少等,进而,不对各构成要素要求很高的加工精度,并且能够抑制关于进行信号的传递的各接触端子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动,能够广泛地在各种电子设备等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 配线板状部件,12 (配线板状部件11的)一端部,13、14、62、71、72 导电性壳,15 操作杆,16 板状绝缘基体,17 细带状导体,17a 接触端子部,18 连接嵌合部,19 平板状支承部,20A、20B 切口部,21、22 屏蔽用导体,23、24 保护膜,30、40、75、85 平板状部,31、34、76、79 推压片部,40a、42a、44a、85a、87a、89a 推压舌片部,32、33、35、36、41、42、43、44、77、78、80、81、86、87、88、89 卡合部,55 插头连接器,60 插座连接器,61 绝缘壳体,63 嵌合凹部,64 导电触头,67A、67B 接地端子部,68A、68B 弹性卡合部,73A、73B 连结部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排列配置多个接触端子部而设置的连接嵌合部及支承该连接嵌合部的平板状支承部且将实质上平行配置的多个细带状导体埋入的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和分别具有夹着上述平板状支承部对置的第1及第2平板状部的第1及第2导电性壳而构成;
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一端部使上述多个细带状导体的各个端部在上述连接嵌合部处露出到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外部而形成上述接触端子部;
上述第1导电性壳安装在上述平板状支承部上,以便将该平板状支承部的第1面通过上述第1平板状部直接覆盖,并且上述第2导电性壳安装在上述第1导电性壳上,以便将与上述平板状支承部的上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通过上述第2平板状部直接覆盖;
上述第1及第2导电性壳保持上述连接嵌合部,以使其在使上述多个接触端子部露出的状态下嵌合到对方连接器装置中;
上述第1导电性壳设有推压卡合在上述平板状支承部的上述第1面与上述第2面之间的端面上的推压片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配线板状部件中具备的屏蔽用导体的一部分在上述连接嵌合部处露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导电性壳的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各自上设置第1卡合部,并且在上述第2导电性壳的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各自上设置第2卡合部,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2卡合部相互卡合,进行上述第2导电性壳相对于上述第1导电性壳的安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导电性壳和上述第2导电性壳分别分体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上述第1导电性壳与上述第2导电性壳相互连结、将该第1及第2导电性壳一体化、使上述第1及第2平板状部取相互对置的状态的连结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作为将上述第1导电性壳的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与上述第2导电性壳的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互连结的部件,具备一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一对对置轴部,该一对对置轴部被上述第1导电性壳的上述配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可转动地保持,当使设在上述配线板状部件上的上述连接嵌合部嵌合到对方连接器装置中时、被相对于上述第1及第2导电性壳转动操作而卡合到上述对方连接器装置中,维持上述连接嵌合部相对于上述对方连接器装置的嵌合状态。
CN201110057208.3A 2010-03-10 2011-03-10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2195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2898A JP5019079B2 (ja) 2010-03-10 2010-03-10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0-052898 2010-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162A CN102195162A (zh) 2011-09-21
CN102195162B true CN102195162B (zh) 2014-04-23

Family

ID=44010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7208.3A Active CN102195162B (zh) 2010-03-10 2011-03-10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41065B2 (zh)
EP (1) EP2365588B1 (zh)
JP (1) JP5019079B2 (zh)
KR (1) KR101171610B1 (zh)
CN (1) CN102195162B (zh)
TW (1) TWI4266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2334B2 (ja) * 2010-08-0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829660U (zh) * 2010-09-08 2011-05-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TWI460933B (zh) * 2010-12-14 2014-11-11 Adv Flexible Circuits Co Ltd Insertion and Displacement Control Structure of Soft Circuit Cable
JP5207004B2 (ja) * 2011-02-22 2013-06-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088427B2 (ja) * 2011-03-02 2012-12-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813349B2 (ja) * 2011-03-29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対象物
KR101296699B1 (ko) * 2011-11-02 2013-08-20 다이-이치 세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EP2590272B1 (en) * 2011-11-03 2014-05-21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920623B1 (ko) * 2012-01-30 2018-1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케이블, 케이블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신호케이블 연결장치
TWM450855U (zh) * 2012-03-29 2013-04-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CN103247913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快扣式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JP5704364B2 (ja) * 2013-05-31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4365B2 (ja) 2013-06-03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99153B2 (ja) * 2013-10-25 2017-09-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15971B2 (ja) * 2014-10-02 2016-10-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6052268B2 (ja) * 2014-11-28 2016-12-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634856B2 (ja) * 2016-02-04 2020-01-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10680367B2 (en) * 2016-03-30 2020-06-09 Intel Corporation Cable retention assemblies including torsional elements
JP2017199466A (ja) * 2016-04-25 2017-11-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314351B (zh) * 2016-08-30 2021-04-02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挠性线缆用连接器、挠性线缆用适配器以及挠性线缆
CN109950750B (zh) * 2017-12-20 2022-09-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741040B2 (ja) * 2018-05-10 2020-08-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CN110611221B (zh) * 2018-06-14 2021-02-26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锁固结构及采用该锁固结构的线缆接头组件
JP7232006B2 (ja) * 2018-09-21 2023-03-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を備える装置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446094B2 (ja) 2019-12-03 2024-03-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対象物、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JP7387412B2 (ja) 2019-12-03 2023-11-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404142B2 (ja) * 2020-04-17 2023-1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TWM616366U (zh) * 2021-03-30 2021-09-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鎖扣與解鎖結構的lvds連接器
TWM621301U (zh) * 2021-04-12 2021-12-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鎖扣與解鎖結構的連接器
JP7550740B2 (ja) 2021-10-29 2024-09-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第1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JP7599402B2 (ja) 2021-10-29 2024-12-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第1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WO2023074641A1 (ja) * 2021-10-29 2023-05-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第1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636A (zh) * 2001-06-14 2003-01-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6749458B1 (en) * 2003-05-28 2004-06-1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ull member
CN1210845C (zh) * 2001-12-14 2005-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扁平导线接线座及其装配方法
US6981891B1 (en) * 2004-10-19 2006-01-03 Alex Huang Flexible flat cable connector
CN100574013C (zh) * 2004-12-20 2009-12-2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适于连接薄片部件的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153Y2 (zh) * 1974-12-28 1980-02-12
JPH0331019Y2 (zh) * 1985-03-12 1991-07-01
JP3111863B2 (ja) * 1995-08-01 2000-11-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板状ヒューズ
US6705893B1 (en) * 2002-09-04 2004-03-1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Low profil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ulti-pitch contacts
US6755687B1 (en) * 2003-10-15 2004-06-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icro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6830478B1 (en) * 2003-12-10 2004-12-1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icro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atching means
CN2718838Y (zh) * 2004-04-09 2005-08-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029126Y (zh) * 2007-03-02 2008-02-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TWM324315U (en) * 2007-06-06 2007-12-21 Hung Fu Electronics Co Ltd Flat cable connector
CN201160151Y (zh) * 2008-01-05 2008-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5076947B2 (ja) * 2008-02-13 2012-11-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217604B2 (ja) * 2008-04-28 2013-06-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346147U (en) * 2008-05-30 2008-12-01 P Two Ind Inc Connector module with circuit board
CN101645549B (zh) * 2008-08-04 2013-01-1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M374694U (en) * 2009-06-17 2010-02-21 P Two Ind Inc The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636A (zh) * 2001-06-14 2003-01-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210845C (zh) * 2001-12-14 2005-07-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一种扁平导线接线座及其装配方法
US6749458B1 (en) * 2003-05-28 2004-06-1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ull member
US6981891B1 (en) * 2004-10-19 2006-01-03 Alex Huang Flexible flat cable connector
CN100574013C (zh) * 2004-12-20 2009-12-2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适于连接薄片部件的连接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9-193758A 2009.08.27
JP特开2009-266749A 2009.11.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71610B1 (ko) 2012-08-06
KR20110102164A (ko) 2011-09-16
EP2365588A1 (en) 2011-09-14
JP5019079B2 (ja) 2012-09-05
EP2365588B1 (en) 2016-05-11
TW201205967A (en) 2012-02-01
JP2011187367A (ja) 2011-09-22
US8241065B2 (en) 2012-08-14
US20110223777A1 (en) 2011-09-15
CN102195162A (zh) 2011-09-21
TWI426662B (zh) 2014-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162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3427238B (zh) 连接器装置
CN1960069B (zh) 易于改进电磁干扰特性的小型电连接器
TWI734163B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總成
GB232579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4022516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006356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US9209533B2 (en) Coaxial connector suitable for connection of a flat plate-like connection object
US2008017643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JP578708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2425004B (zh) 电缆用连接器
JP521878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EP4343974B1 (en) Connector
CN119447865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JP4920557B2 (ja) エッジコネクタ
JP2006331711A (ja) コネクタ
JP5878817B2 (ja) フラット回路体の接続構造
CN117060167A (zh) 连接器
JP2002217515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lcd電気接続構造及び接続方法
JP2001160441A (ja) Fpc又はffc用コネクタ
WO2013008319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700463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20080004372U (ko) 전기 코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IRST SEIKO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 PEX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30

Address after: Japan, Kyoto Kyoto Fushimi Momoyama Ting root 12-4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First Seik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I. Pex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