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7858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57858A CN102157858A CN2010105870633A CN201010587063A CN102157858A CN 102157858 A CN102157858 A CN 102157858A CN 2010105870633 A CN2010105870633 A CN 2010105870633A CN 201010587063 A CN201010587063 A CN 201010587063A CN 102157858 A CN102157858 A CN 1021578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shielding
- side wall
- shield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在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板之间维持适当的距离,能维持端子与屏蔽板之间的适当的绝缘距离,从而达成良好的屏蔽状态。连接器(1)包括:多个端子(20);供端子(20)排列保持的长方体外形的壳体(10);以及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并安装于壳体的屏蔽板(30),屏蔽板(30)包括:沿着在端子排列方向即长边方向上延伸并对向的壳体(10)的两个侧壁(14)中的一个侧壁(14)的外表面,遍及长边方向整个区域覆盖侧壁(14)的外表面的屏蔽部(31);以及在屏蔽部(31)的两端弯曲、被在位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两端的端壁(15)处形成的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屏蔽部(31)具有能以该屏蔽部(31)的一部分抵接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的限制部(31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器的壳体中,经常安装有将该壳体的周壁面覆盖的屏蔽板。作为具有该屏蔽板的电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
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包括: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并在中央形成有用于从上方收容对象连接器的开口部的壳体;在分别排列形成于沿该壳体的长边方向彼此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处的多个端子保持槽(端子收容室)内保持的多个端子;以及将该侧壁的外表面覆盖的两个屏蔽构件。各屏蔽构件包括:将壳体的侧壁的外表面覆盖的屏蔽部(主体部);以及在该屏蔽部的两端侧弯曲而形成的两个被保持部。在位于壳体侧壁的两端的端壁,形成有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直角地延伸的保持槽,由于该保持槽保持被保持部,从而将该屏蔽构件安装于该壳体。此外,在壳体安装有屏蔽构件的状态下,在端子与屏蔽构件的屏蔽部之间形成有规定间隔,藉此,能确保绝缘距离、即端子与屏蔽部的最短距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2647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安装有屏蔽板的电连接器中,为了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而在端子与屏蔽部之间设置规定的距离,有时会在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上述屏蔽部形成细长板状,所以,当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部之间有间隙时,有时其中间部会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等导致朝向壳体的侧壁翘曲地挠曲变位。屏蔽板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壳体固定的位置,所以,对绝缘距离造成影响的是屏蔽部的板厚方向上的屏蔽部与壳体侧壁之间的距离的变动、即屏蔽部的挠曲变位。因此,当由于该屏蔽部的挠曲变位使该屏蔽部接近上述侧壁而造成端子与屏蔽部的最短距离变得过小时,无法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也就是说,上述绝缘距离是根据该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部的距离、即上述间隙的尺寸所决定的。
鉴于这样的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该电连接器中,通过在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板之间维持适当的距离,来维持端子与屏蔽板之间的适当的绝缘距离,从而达成良好的屏蔽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供该端子排列保持的长方体外形的壳体;以及弯曲金属板形成的、安装于该壳体的屏蔽板。
在该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上述屏蔽板包括:沿着在朝端子排列方向即长边方向延伸并对向的上述壳体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在该长边方向整个区域覆盖该侧壁的外表面的屏蔽部;以及在该屏蔽部的两端弯曲、被在位于上述壳体的侧壁的两端的端壁处形成的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上述屏蔽部包括:以该屏蔽部的一部分可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限制部。
在本发明中,屏蔽板的屏蔽部具有以该屏蔽部的一部分可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限制部。因此,当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等导致屏蔽部在板厚方向上朝壳体的侧壁变位时,该屏蔽部的限制部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所以,限制了屏蔽部的进一步挠曲变位。其结果是,在端子与屏蔽部之间维持有规定距离的间隙,确保了适当的绝缘距离。
作为优选,屏蔽板在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的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比朝该壳体安装前的自由状态下的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宽。
在将屏蔽板朝壳体安装前的自由状态下,若该屏蔽板的被保持部从屏蔽部延伸的方向、即该屏蔽板的弯曲角度不正确,当以保持部将屏蔽板校正到正规形状并予以保持时,在该校正时的变形的影响下,可能会无法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
例如,该屏蔽板的弯曲角度是正规角度90度,而实际上,在安装前的自由状态时的弯曲角度形成比90度大的情况、即随着朝向两被保持部的前端而朝两被保持部间的距离渐渐增大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为了将被保持部插入到壳体的保持槽内,需要缩小屏蔽板安装时的角度以使该被保持部相对于主体部形成90度。其结果是,由于屏蔽部会朝离开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变形,所以,该侧壁的外表面与该屏蔽部的间隔会变宽,从而不能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此外,由于屏蔽部朝离开上述侧壁的外表面的方向弯曲变形,所以,该屏蔽板也可能干涉到与连接器相邻的其它电子设备。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屏蔽板在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的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比朝该壳体安装前的自由状态下的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宽。在将这种屏蔽板安装于壳体时,由于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变宽,所以,屏蔽部的中间部朝壳体侧壁的外表面弯曲翘曲地变位。不过,假设即使该中间部的变位量变得过大,由于屏蔽部的限制部抵接于侧壁的外变面,所以,限制了屏蔽部规定量以上的变位。这样,在本发明中,屏蔽部不会离开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也不会太接近该侧壁的外表面,在该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部之间维持有规定的距离,所以,可靠地确保了适当的绝缘距离。此外,由于该屏蔽部不会朝离开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方向变位,所以,该屏蔽部也不会干涉到与连接器相邻的其它电子设备。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相同形状的两个屏蔽板彼此对称并安装于壳体。这样,当以彼此对称的方式将两个屏蔽板安装于壳体时,会覆盖该壳体的两侧壁,所以,与以屏蔽板仅覆盖单边侧壁的情况相比,能增加屏蔽效果。此外,由于上述两个屏蔽板是相同形状,所以,对于各屏蔽板不需要准备分别的模具,能抑制屏蔽板的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限制部形成于屏蔽部的长边方向中央。由于在屏蔽部的变位最大的位置、即长边方向中央形成限制部,因此能可靠地限制屏蔽部朝壳体的侧壁规定量以上的变位。
发明效果
如上述,在本发明中,由于屏蔽板的屏蔽部具有可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限制部,所以,即使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导致屏蔽部朝壳体的侧壁翘曲地变位,由于屏蔽部的限制部抵接于侧壁的外表面,限制了该屏蔽部规定量以上的变位,所以,在该侧壁的外表面与屏蔽部之间能维持规定的距离,并能可靠地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其结果是,能达成良好的屏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于壳体前的处于自由状态的屏蔽板的俯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10:壳体
14:侧壁
15:端壁
15A-1: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II-II剖视图,表示端子的位置的截面。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是从上方收容对象连接器(未图示)并与该对象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包括:呈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长边方向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金属板制的多个端子20;以及安装于该壳体10的金属板制的两个屏蔽板30。端子20排列成两列,如图2所示,该两列端子20相对于该图的左右方向即壳体10的长边方向(与图2的纸面成直角的方向)在直角的方向上对向。以下,将壳体10的长边方向称为“端子排列方向”,将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称为“端子对向方向”。
壳体10具有朝上方开口而用来收容对象连接器的收容凹部11。该收容凹部11由壳体10的周壁12的内壁面、底壁13的上表面及后述中央壁部16的侧面形成。该壳体10的周壁12由朝该壳体10的长边方向延伸并彼此对向的两个侧壁14、朝与该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而将该两个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15构成。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从上述底壁13的上表面,突出有中央壁部16,如图1所示,该中央壁部16在收容凹部11的中央形成岛状,被收容凹部11包围。
如图2所示,壳体10相对于中央壁部16形成为左右对称,所以,在此对图2的左侧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对右侧部分的说明。
在壳体10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用来对维持金属板的板面而制成的端子20的后述接触部22及连结部23进行收容的收容槽部17。该收容槽部17在中央壁部16的侧面及底壁13的上表面以与端子20的板厚大致相同尺寸的槽宽朝图2的左右方向及下方向没入而形成。如图2所示,该收容槽部17连续形成有在中央壁部16的侧面朝上下方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内侧收容槽部17A、沿着底壁13朝左右方向(端子对向方向)延伸的下侧收容槽部17B。
壳体10在侧壁14形成有用来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部14A。如图2所示,该端子保持部14A形成其壁面比侧壁14的外表面没入收容后述端子20的倒U字状的端子被保持部21的深度的形状,该没入空间为保持槽部14A-1。此外,形成为没入空间的保持槽部14A-1以与端子20的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槽深度形成,以收容上述端子被保持部21,该端子被保持部21保持于端子保持部14A。
位于侧壁14两端的端壁15由朝端子对向方向延伸的主端壁15A、从该端子对向方向上的该主端壁15A的两端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接着朝侧壁14延伸的副端壁15B构成,将两个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也就是说,该端壁15从上方观察大致呈U字状。
该端壁15相较于侧壁14,其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大,该端壁15的上表面位于侧壁14的上表面的更上方。在从上方观察大致呈U字状的端壁15的上表面,遍及大致U字状部分的内缘部的全部区域,形成有倾斜成朝向收容凹部11下降的引导斜面15C。该引导斜面15C是当从上方收容对象连接器时,用来将该对象连接器朝收容凹部11引导的斜面。该引导斜面15C包括:朝端子对向方向延伸的斜面15C-1、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斜面15C-2、将该斜面15C-1与斜面15C-2之间连结并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及端子对向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斜面15C-3。该斜面15C-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引导对象连接器,斜面15C-2在端子对向方向上引导对象连接器,斜面15C-3在端子排列方向及端子对向方向上引导对象连接器。
如图1所示,在主端壁15A形成有用来保持屏蔽板30的保持部15A-1。该保持部15A-1在端子对向方向上相对于主端壁15A的中央(中点)对称地形成。该保持部15A-1由在主端壁15A的上半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直角地延伸并朝上方及端子对向方向外侧开口的狭缝状部、从该狭缝状部的底部朝下方延伸的两个孔部(未图示)构成。如后述,该保持部15A-1在狭缝状部从上方插入有屏蔽板30的被保持部32,并在两个孔部从上方压入有该被保持部32的两个压入脚部32A。此外,在保持部15A-1的上缘(三边)形成有用来引导屏蔽板30的被保持部32的引导斜面15A-2。
副端壁15B形成有用来收容后述屏蔽板30的接地片31A的接地片收容槽15B-1。该接地片收容槽15B-1形成为能收容在副端壁15B的上表面、斜面15C-2、副端壁15B的内壁面之间延伸的上述接地片31A的部分的没入深度。该接地片收容槽15B-1相较于上述接地片31A,其宽度尺寸形成得稍大。
端子20是将金属板冲切加工并维持其平坦的板面所形成的,如图2所示,大致呈横S字状。在图2中,该端子20的板面与纸面平行。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对向的端子20形成相同形状,所以在本实施方式,对位于图2左侧的端子20的形状加以说明,而省略对位于该图右侧的端子20的说明。
该图的左侧的端子20包括:在左右方向(端子对向方向)上靠近连接器外侧的位置,横跨壳体10的端子保持部14A而被保持的倒U字状的端子被保持部21;在内侧收容槽部17A内,在与所述中央壁部16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些许间隙,并朝上下方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可挠性的接触部22;将上述端子被保持部21的两个脚部中位于接近中央壁部16侧的脚部的下端与上述接触部22的下端连结,且在下侧收容槽部17B内朝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3;以及从上述端子被保持部21的两个脚部中位于离开中央壁部16侧的脚部的下端在端子对向方向上朝连接器外侧延伸的连接部24。
上述端子被保持部21形成有从位于接近中央壁部16侧的脚部的上端朝该中央壁部16突出的卡定部21C。该卡定部21C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与在作为凹部形成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以下称为“对象端子”)的被卡定部在上下方向上卡定,具有防止对象连接器不经意脱落的功能。
在上述接触部22的下端形成有朝中央壁部16突出的挡块部22A。在将处于与连接器1嵌合状态下的对象连接器拔出时,该挡块部22A抵接于中央壁部16,具有防止连接器1的端子20朝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浮起的功能。此外,在该接触部22的上端,朝端子保持部14A侧突出形成有与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弹性接触的接触突部22B。
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1的屏蔽板30的立体图。图4是安装于壳体10之前的处于自由状态的屏蔽板30的俯视图。以下,参照图1、图2及图3、图4来说明屏蔽板30的结构。
屏蔽板30是将经过冲切加工的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相同形状的两个屏蔽板30在端子对向方向上彼此对称,并安装于壳体10。如图1所示,屏蔽板30包括: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沿着壳体10的一个侧壁14的外表面,在该端子排列方向的整个区域覆盖该侧壁14的外表面的屏蔽部31;以及在该屏蔽部31的两端弯曲、被壳体10的保持部15A-1保持的两个被保持部32。该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R1(参考图4)与位于壳体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保持部15A-1彼此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屏蔽板30安装于壳体10,使得屏蔽部31覆盖该壳体10的两侧壁14,所以,可以增大屏蔽效果。
在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两端部,从上缘部延伸出接地片31A。该接地片31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是与对象连接器的接地端子接触的部分。如图3所示,该接地片31A的基部在上述上缘部朝与被保持部32延伸的相同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且中间部在两处部位弯曲,其前端部朝向下方。
如图1所示,如上所述,中间部在两处部位弯曲,所以,在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上述接地片31A收容于该壳体10的接地片收容槽15B-1,并沿该接地片收容槽15B-1延伸。此外,在该接地片31A与该接地片收容槽15B-1的内壁面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些许间隙。该接地片31A并没有从引导斜面15C的斜面15C-2突出,所以,当连接器1收容对象连接器时,该对象连接器不会与接地片31A干涉,容易以该斜面15C-2引导该对象连接器。
此外,在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两端部,从下缘部朝下方延伸出两个接地脚部31B。该接地脚部31B是焊接在安装有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接地电路部的部分。如图1所示,该接地脚部31B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当从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横向方向观察时,位于两接地脚部31B彼此之间的全端子的连接部24并没有被屏蔽部31覆盖。因此,即使在壳体10安装有屏蔽板30的状态下,也能从外部目视确认端子20的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焊接连接状态。
如图3所示,在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朝被保持部32延伸侧、即朝图1及图2的壳体10的侧壁14突出的限制部31C例如通过压纹加工而形成。如图2所示,该限制部31C被设置成当在壳体10安装有屏蔽板30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范围内。
屏蔽板在正常状态、即没有产生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的状态下,在安装于壳体10最初,如图2所示,在上述限制部31C与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如后述,当受到外力等而使得屏蔽部31朝侧壁14的外表面挠曲变位时,该限制部31C抵接于该侧壁14的外变面,限制屏蔽部31的进一步挠曲变位,使该屏蔽部31不会过度变形。
将屏蔽部31与端子20的最短距离、即以直线连结图2的屏蔽部31的下缘与端子20的连接部24的左端部上缘的距离P所谓绝缘距离确保在适当的绝缘距离P,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屏蔽状态。上述连接部24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都是固定的,而上述屏蔽部31的位置仅在上下方向上是固定的。因此,为了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P,必须将屏蔽部31与连接部24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Q1设定在适当值。将该距离Q1设为适当值与将屏蔽部31与该侧壁14的外表面的距离Q2设为适当值是相同的。此外,为了将该距离Q2维持在适当值的容许范围内,设定限制部31C从屏蔽部31突出的突出量、即从该限制部31C的顶部到侧壁14的外表面的距离Q3。在于,通过将距离Q3设为适当值而能得到适当的绝缘距离P。
如图3所示,被保持部32具有从下缘部朝下方延伸的两个压入脚部32A。该压入脚部32A是在从上方朝壳体10安装屏蔽板30时压入到在壳体10的保持部15A-1内形成的两个孔部的部分。
如图4所示,在将屏蔽板30安装于壳体10之前、即屏蔽板30处于自由状态时,两个被保持部32彼此朝渐渐接近的方向延伸。换言之,自由状态的弯曲角比安装时的角度(正常角度)即90度小。也就是说,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32彼此间的距离R2比该长边方向上的屏蔽部31的尺寸R小。如上述,屏蔽部长边方向上的尺寸与壳体10的长边方向上的保持部15A-1彼此的距离相等,所以,上述距离R2比该保持部15A-1彼此的距离小。
这样组成的连接器1安装以下的方式组装。首先,将端子20安装于壳体10。具体来说,将端子被保持部21的倒U字状的部分朝下方开放,且维持连接部24的端部在端子对向方向上朝向连接器外侧的姿势,将该端子20从图2的壳体10的上方安装于该壳体10的端子保持部14A。也就是说,将端子保持部14A朝端子被保持部21的两个脚部之间插入。结果,接触部22及连结部23分别收容于内侧收容槽部17A及下侧收容槽部17B。此外,卡定部21C及接触突部22B分别从保持槽部14A-1及内侧收容槽部17A突出。
接着,将两个屏蔽板30安装于壳体10。具体来说,维持被保持部32的压入脚部32A朝向下方的姿势,将该被保持部32从上方插入到壳体10的保持部15A-1内。该被保持部32的插入进行至在被引导斜面15A-2引导后,将上述压入脚部32A压入到在壳体10的上述保持部15A-1内形成的两个孔部为止。在此,通过将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靠近端子排列的位置的引导斜面15A-2形成得较大,能容易引导被保持部32,使得被保持部32的插入变得容易。
如上述,在处于自由状态的屏蔽板30中,屏蔽部31与被保持部32所构成的弯曲角度比屏蔽板30朝壳体10安装时的角度(正常角度)小,所以,当将该屏蔽板30的被保持部32朝壳体10的上述保持部15A-1内插入时,被保持部32彼此的间隔扩张至正常角度。因此,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中间部朝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弯曲翘曲而变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如上述屏蔽部31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朝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变位,在该屏蔽板30的限制部31C与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也能如图2所示确保有需要的间隙。
此外,将屏蔽板30的接地片31A收容于壳体10的接地片收容槽15B-1。如上述将上述屏蔽板30安装于壳体10,从而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上述,将可与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抵接的限制部31C设于屏蔽板30的屏蔽部31,当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等导致屏蔽部31朝壳体10的侧壁14变位时,该屏蔽部31的限制部31C抵接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因此,限制了屏蔽部31的进一步挠曲变位,所以,在屏蔽部31与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维持有需要的间隙,确保了适当的绝缘距离。其结果是,能达成良好的屏蔽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屏蔽板30在自由状态下的弯曲角比屏蔽板30朝壳体10安装时的角度(正常角度)小,所以,当将屏蔽板30安装于壳体10时,屏蔽部31的中间部朝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变位。因此,该屏蔽部31不会在远离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的方向上变位,所以,也能防止屏蔽部31干涉到与连接器1相邻的其它的电子设备。
此外,假设即使屏蔽部31的变位量过大,由于屏蔽部31的限制部31C抵接于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所以,限制了屏蔽部31规定量以上的变位。因此,能防止屏蔽部31过度接近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并能在该侧壁14的外表面与屏蔽部31之间维持规定的距离,能可靠地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壳体10的两个屏蔽板30形成相同形状。因此,对各屏蔽板不需要准备分别的模具,所以能够抑制屏蔽板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30的限制部31C形成在当受到外力等时屏蔽部31的变位最大的位置即长边方向中央,所以,能可靠地限制屏蔽部31朝壳体10的侧壁14的规定量以上的变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由状态下的屏蔽板的弯曲角比90度小,该屏蔽板的被保持部插入到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直角地延伸的壳体的保持部,但该屏蔽板及壳体的保持部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使屏蔽板在安装于壳体的状态比朝壳体安装前的自由状态其在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更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的限制部在屏蔽部形成有一个,但也可设置多个该限制部。通过设置多个限制部,能更可靠地限制屏蔽部朝壳体的侧壁过大的挠曲变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的限制部以在将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在与壳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程度的尺寸形成,但也能以在将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最初状态与侧壁的外表面抵接的程度的尺寸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将屏蔽部的一部分折返而形成屏蔽板的限制部,在这点与通过屏蔽部的板面的压纹加工形成限制部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以不同处即限制部为中心来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的剖视图,表示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1C是将在屏蔽板30的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上缘设置的突片朝向端子20侧朝下方折返而形成的。
如图5所示,限制部31C’以其板面抵接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此外,在上述限制部31C’以外的部分,在屏蔽部31与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限制部31C’的板厚程度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导致朝上述侧壁14挠曲变位的力作用于屏蔽部31,由于限制部31C’抵接于该侧壁14的外表面,从而限制了该屏蔽部31的挠曲变位。其结果是,维持了屏蔽部31与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确保了适当的绝缘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最初状态下,限制部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但也可在该限制部与上述侧壁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将屏蔽部的一部分直角地弯曲来形成屏蔽板的限制部的,这点与通过屏蔽部的板面的压纹加工来形成限制部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在此以不同处即限制部为中心来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的剖视图,表示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31C”是通过将在屏蔽板30的屏蔽部3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设置的切入部分切起,而使突部朝端子20侧弯曲成直角而形成的。
如图6所示,限制部31C”以前端面抵接于壳体10的侧壁14的外表面。此外,在上述限制部31C”以外的部分,在屏蔽部31与上述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与限制部31C”的长度尺寸相当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因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不经意的外力导致朝上述侧壁14挠曲变位的力作用于屏蔽部31,由于限制部31C”抵接于该侧壁14的外表面,能限制该屏蔽部31的挠曲变位。其结果是,维持了屏蔽部31与侧壁14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确保了适当的绝缘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最初状态,限制部抵接于壳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但也可在该限制部与上述侧壁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多个端子;
供所述端子排列保持的长方体外形的壳体;以及
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屏蔽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板包括:
沿着在端子排列方向即长边方向上延伸并对向的所述壳体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遍及该长边方向整个区域地覆盖该侧壁的外表面的屏蔽部;以及
在该屏蔽部的两端弯曲、被在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两端的端壁处形成的保持部保持的被保持部,
所述屏蔽部具有能以该屏蔽部的一部分抵接于壳体侧壁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限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屏蔽板的在长边方向上的被保持部彼此间的间隔,在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比屏蔽板朝该壳体安装前的自由状态下要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相同形状的两个屏蔽板彼此对称地安装于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限制部形成于屏蔽部的长边方向中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限制部形成于屏蔽部的长边方向中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75240A JP4901944B2 (ja) | 2009-12-03 | 2009-12-03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9-275240 | 2009-12-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57858A true CN102157858A (zh) | 2011-08-17 |
CN102157858B CN102157858B (zh) | 2013-12-25 |
Family
ID=4408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870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7858B (zh) | 2009-12-03 | 2010-12-01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05112B2 (zh) |
JP (1) | JP4901944B2 (zh) |
KR (1) | KR20110066847A (zh) |
CN (1) | CN102157858B (zh) |
TW (1) | TWI458199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79856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4241972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
CN104253351A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Smk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6410456A (zh) * | 2015-07-29 | 2017-02-15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
CN110401074A (zh) * | 2019-06-30 | 2019-11-0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多极连接器 |
CN113690688A (zh) * | 2020-05-13 | 2021-11-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件 |
CN113690694A (zh) * | 2020-05-13 | 2021-11-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装体 |
CN114503367A (zh) * | 2019-10-18 | 2022-05-1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009112U (zh) * | 2011-01-25 | 2011-10-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KR101355575B1 (ko) * | 2012-01-31 | 2014-01-24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쉘의 구조가 개선된 커넥터 장치 |
US8888506B2 (en) * | 2013-01-29 | 2014-11-1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JP5716803B2 (ja) | 2013-09-20 | 2015-05-13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972855B2 (ja) * | 2013-12-24 | 2016-08-1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103794959B (zh) * | 2013-12-31 | 2016-02-17 | 宁波君柏电子有限公司 | 装配式墙面插座 |
KR101531867B1 (ko) * | 2014-01-13 | 2015-06-26 |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 실드형 보드 커넥터 |
JP6269558B2 (ja) * | 2014-06-05 | 2018-01-3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JP6167997B2 (ja) * | 2014-06-05 | 2017-07-2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WO2015199157A1 (ja) * | 2014-06-24 | 2015-12-3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Fot及び光通信モジュール |
JP6207469B2 (ja) * | 2014-06-24 | 2017-10-0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基板実装部品 |
JP6279989B2 (ja) * | 2014-06-25 | 2018-02-14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KR101602745B1 (ko) * | 2014-07-30 | 2016-03-11 |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 체결방식 보드 커넥터 |
KR101610746B1 (ko) | 2014-07-31 | 2016-04-08 |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 보강판이 구비된 보드 커넥터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256426B2 (ja) | 2015-07-29 | 2018-01-1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
DE102016113976A1 (de) | 2015-07-29 | 2017-02-02 | Dai-Ichi Seiko Co., Ltd. | Elektrische Platinenverbindungs-Verbindervorrichtung |
JP6281539B2 (ja) * | 2015-07-29 | 2018-02-2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US9893480B2 (en) * | 2015-09-04 | 2018-02-13 |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 Connector |
JP6145529B2 (ja) * | 2016-03-01 | 2017-06-1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実装体 |
JP6628685B2 (ja) * | 2016-05-16 | 2020-01-1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と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1579147S (zh) * | 2016-09-07 | 2017-06-19 | ||
CN207925768U (zh) * | 2017-01-11 | 2018-09-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JP6573135B2 (ja) * | 2017-11-06 | 2019-09-1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US10439333B2 (en) * | 2018-01-30 | 2019-10-08 | Te Connectivity | Shielded vertical header |
KR102590445B1 (ko) * | 2018-07-17 | 2023-10-16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JP7202937B2 (ja) * | 2018-12-19 | 2023-01-12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245052B2 (ja) * | 2019-01-07 | 2023-03-23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CN109861034B (zh) * | 2019-04-09 | 2023-12-05 |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屏蔽板、带有该屏蔽板的模块结构及电连接器 |
JP7411882B2 (ja) * | 2019-08-08 | 2024-01-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244412B2 (ja) * | 2019-12-25 | 2023-03-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2278A (zh) * | 1995-11-22 | 1998-12-16 | 斯图尔脱联接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 组合式插口连接器 |
CN2351866Y (zh) * | 1998-12-29 | 1999-12-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端头连接器 |
US20050037642A1 (en) * | 2003-08-13 | 2005-02-17 | Chi Zhan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689500Y (zh) * | 2004-01-16 | 2005-03-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CN101197479A (zh) * | 2006-12-06 | 2008-06-1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64515B1 (en) * | 2001-11-28 | 2002-10-15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igh-spee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6551139B1 (en) * | 2001-12-07 | 2003-04-2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hielding plate |
TWM250386U (en) * | 2003-08-08 | 2004-11-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M250431U (en) * | 2003-08-08 | 2004-11-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736999Y (zh) * | 2004-09-23 | 2005-10-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JP4912187B2 (ja) | 2007-03-08 | 2012-04-11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面実装コネクタ |
JP4454036B2 (ja) * | 2007-06-06 | 2010-04-2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雄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TWM339133U (en) * | 2008-01-14 | 2008-08-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2009
- 2009-12-03 JP JP2009275240A patent/JP49019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18 KR KR1020100115100A patent/KR20110066847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1-24 TW TW099140556A patent/TWI45819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12-01 US US12/957,682 patent/US810511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2-01 CN CN2010105870633A patent/CN1021578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2278A (zh) * | 1995-11-22 | 1998-12-16 | 斯图尔脱联接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 组合式插口连接器 |
CN2351866Y (zh) * | 1998-12-29 | 1999-12-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端头连接器 |
US20050037642A1 (en) * | 2003-08-13 | 2005-02-17 | Chi Zhan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689500Y (zh) * | 2004-01-16 | 2005-03-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CN101197479A (zh) * | 2006-12-06 | 2008-06-1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79856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3579856B (zh) * | 2012-08-08 | 2016-04-1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4241972A (zh) * | 2013-06-14 | 2014-12-2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
CN104241972B (zh) * | 2013-06-14 | 2017-03-2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
CN104253351A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Smk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4253351B (zh) * | 2013-06-27 | 2016-08-17 | Smk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6410456A (zh) * | 2015-07-29 | 2017-02-15 | 第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
CN106410456B (zh) * | 2015-07-29 | 2020-02-2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
CN110401074A (zh) * | 2019-06-30 | 2019-11-01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多极连接器 |
CN114503367A (zh) * | 2019-10-18 | 2022-05-1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连接器 |
CN113690688A (zh) * | 2020-05-13 | 2021-11-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件 |
CN113690694A (zh) * | 2020-05-13 | 2021-11-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装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57858B (zh) | 2013-12-25 |
TWI458199B (zh) | 2014-10-21 |
US8105112B2 (en) | 2012-01-31 |
US20110136379A1 (en) | 2011-06-09 |
JP2011119119A (ja) | 2011-06-16 |
JP4901944B2 (ja) | 2012-03-21 |
TW201126834A (en) | 2011-08-01 |
KR20110066847A (ko) | 2011-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57858B (zh) | 电连接器 | |
JP659125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733897B (zh) | 电连接器 | |
US89612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
JP720797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1160591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detachably fitting to each other | |
TWI521805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socket connector | |
US75754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07706569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JP5751434B2 (ja) |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基板接続構造 | |
US20090029592A1 (en) | Connector | |
US10243288B2 (en) | Fe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tilizing same | |
CN107799932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US6629859B2 (en) | Shielded connector assembly | |
TW201535879A (zh) | 連接器 | |
CN103811886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KR20130124353A (ko) | 콘택트 및 콘택트를 갖는 커넥터 | |
US20130323955A1 (en) | Connector terminal and card edge type connector including this connector terminal | |
JP7283971B2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構造 | |
US11715906B2 (en) | Connector | |
CN110233370B (zh) |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 |
JP4353932B2 (ja) | グランド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5226425B (zh) | 连接器 | |
US2025007977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improved shell | |
KR102685371B1 (ko) |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