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9727B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39727B CN102139727B CN 201110025294 CN201110025294A CN102139727B CN 102139727 B CN102139727 B CN 102139727B CN 201110025294 CN201110025294 CN 201110025294 CN 201110025294 A CN201110025294 A CN 201110025294A CN 102139727 B CN102139727 B CN 1021397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tank
- buffer cell
- seat frame
- vehicle
- overall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增加箱容量和增长后缓冲单元这两个要求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与在左右的座椅框架(43)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中心侧设置的缓冲件支承部(54)连结,在燃料箱(34)上形成有收纳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凹部(66),使得由燃料箱(34)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上表面(45a)及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侧面(45b)。在燃料箱(34)上形成有凹部(66)且在该凹部(66)收纳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因此能够增长后缓冲单元(24)且增大燃料箱(34)的容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支承驾驶员乘坐的座椅的座椅框架上安装燃料箱的形式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一图))。
如专利文献1的第一图所示,后部框架(相当于座椅框架)从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主车架(6)(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符号,以下同样)的后部向斜向后方上延伸,在该后部框架(8)的后部上表面安装燃料箱(35),后缓冲件(50)从后部框架(8)的后部下表面向下延伸。
燃料箱(35)的上表面高度受到座椅(14)限制。若根据箱容量的增加要求而将燃料箱(35)制成大型,则燃料箱(35)的底面下降,这必然会导致后缓冲件(50)的全长变短。
另外,若增加后缓冲件(50)的行程,则燃料箱(35)变小。
这样,在后缓冲件(50)上配置燃料箱(35)这种现有的结构中,很难同时满足增加箱容量和增长后缓冲件这两个要求。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0518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增加箱容量和增长后缓冲件(以下,记为后缓冲单元)这两个要求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结构,其具备: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座椅框架;由所述座椅框架支承且驾驶员乘坐的座椅;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支承后轮的摆臂;上端部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且下端部与所述摆臂连结的后缓冲单元;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位置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上且贮存燃料的燃料箱,所述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与在所述左右的座椅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中心侧设置的缓冲件支承部连结,
在所述燃料箱上形成有收纳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凹部,使得由所述燃料箱覆盖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表面及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侧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驾驶员的就座位置位于比燃料箱靠车辆长度方向前方的位置,在凹部收纳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从而由燃料箱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前表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缓冲件支承部设置成使加强部件从座椅框架延伸出,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至少上表面并且从车宽中心侧与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连结。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燃料箱具有通过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方且延伸至座椅框架的鼓出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燃料箱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支承片部,座椅框架为钢管制的框架,在该钢管制的框架上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箱支承支架,在该箱支承支架上紧固支承片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燃料箱是通过将具有凸缘部的上半体与具有凸缘部的下半体上下对接并将上下的凸缘部接合而一体化的容器,凹部形成在下半体,支承片部从凸缘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在燃料箱形成凹部且在该凹部收纳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因此能够增长后缓冲单元且增大燃料箱的容积。
即,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满足增加箱容量和增长后缓冲单元这两个要求。
此外,由燃料箱从上方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表面及车宽中心侧的侧面。座椅位于燃料箱的上方,驾驶员乘坐在该座椅上。后缓冲单元产生的声音被燃料箱隔断,因此难以到达驾驶员。尤其在燃料箱中充满燃料时,隔音性能非常高。由此,能够有效地隔断可能到达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驾驶员的就座位置位于比燃料箱靠车辆长度方向前方的位置,由燃料箱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前表面。
由于通过燃料箱隔断或衰减可能到达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隔音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缓冲件支承部设置成使加强部件从座椅框架延伸出,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至少上表面并且从车宽中心侧与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连结。
由于通过加强部件加强缓冲件支承部,因此能够实现缓冲件支承部的小型、轻量化。
此外,由于通过加强部件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至少上表面,因此能够通过加强部件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燃料箱具有将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方延伸至座椅框架的鼓出部。
通过鼓出部能够有助于增加箱容量,能够实现燃料箱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鼓出部大范围覆盖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该鼓出部进一步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燃料箱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支承片部,座椅框架为钢管制的框架,在该钢管制的框架上设置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箱支承支架,在该箱支承支架上紧固支承片部。
当箱支承支架从座椅框架向车宽中心侧延伸时,需要燃料箱的左右壁从座椅框架靠向车宽中心侧,从而难以确保箱容量。即使箱支承支架设置在座椅框架的上表面,也难以大幅地增加箱容量。
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由于箱支承支架向座椅框架的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因此能够使燃料箱的左右壁尽可能地接近座椅框架,能够大幅地增加箱容量。
此外,通过使燃料箱的左右壁尽可能地接近座椅框架,能够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燃料箱是通过将具有凸缘部的上半体与具有凸缘部的下半体上下对接并将上下的凸缘部接合而一体化的容器,凹部形成在下半体,支承片部从凸缘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
由于将凹部仅设置在下半部,因此该凹部可以在下半体的塑性加工时或注射模塑成型时同时形成,凹部的形成变得极其容易。
另外,支承片部能够从凸缘部一体地延伸,能够削减或降低支承片部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车辆的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机动二轮车)
14后轮
23摆臂
24后缓冲单元
31座椅
34燃料箱
43座椅框架
45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
45a上端部的上表面
45b上端部的侧面
45c上端部的前表面
54缓冲件支承部
55螺栓
60加强部件
66凹部
68、71凸缘部
69上半体
72下半体
76箱支承支架
79支承片部
82鼓出部
83后缓冲单元的下端部
84座椅的就座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中,以“机动二轮车”为例对“车辆”进行说明,但当然也可以是具备后摆臂、后缓冲单元的跨骑型三轮车或跨骑型四轮车。
另外,在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机动二轮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此外,附图沿符号的方向观察。
[实施例]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备车架11、转动自如地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端部且支承前轮12的前轮悬架装置13、将后轮14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后轮悬架装置15。
前轮悬架装置13由前叉18和转向车把19构成,其中,所述前叉18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在车架11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17上,且其上安装有前轮12,所述转向车把19固接在该前叉18的上端部且供驾驶员施加转向力,所述悬架装置13伸缩自如且将前轮12支承为转向自如。
后轮悬架装置15由动力单元23和后缓冲单元24构成,其中,所述动力单元23经由连杆机构22从车架11向后方延伸设置且兼作后摆臂,并且在后端部安装有后轮14,所述后缓冲单元24夹在该动力单元23与车架11之间,动力单元23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车架11上。动力单元23中包括发动机25及变速机构26。发动机25具备工作缸27,在该工作缸27上连结有节气门28,在该节气门28上连结有空气滤清器单元29。
机动二轮车10具备:配置在前轮12与后轮14之间且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31;设置在该座椅31的下方且上部开口32由座椅31开闭的作为储物部(日语原文:物入れ)的收纳箱33;配置该收纳箱33的后方的燃料箱34,该机动二轮车10是供驾驶员跨座椅31而乘坐的跨骑型车辆。此外,在收纳箱33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25的工作缸27。
覆盖车架11的车身罩36由前部盖37、与该前部盖37连续而向后方延伸的中间盖38、与该中间盖38连续而向中间盖38的后方延伸的后盖39构成。在后轮14的后部上方设有后挡泥板41。
车架11的主要要素为:从头管17向斜下方延伸后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车架42;从该主车架42的后部斜向上方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座椅框架43;在上述座椅框架43的长度方向中途沿车宽方向架设的横梁44。
使用图2,详细说明上述机动二轮车10的后部结构。
如图2所示,在座椅框架43上安装收纳箱33,在该收纳箱33的车辆后方位置且在座椅框架43上安装有燃料箱34。并且,在该燃料箱34的车辆长度方向中心附近,在座椅框架43上连结有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
燃料箱34以前部低且后部高的方式在座椅框架43上安装成前低后高的状态,且在前部具备燃料泵46,在后部具备燃料盖47。
如图3所示,座椅框架43例如为钢管制的中空框架,车宽方向外侧面(车宽方向上外侧的面)51局部地向车宽中心侧凹陷成形,从凹陷部52向车宽方向内侧面(车宽中心侧的面)53插入由筒部件构成的缓冲件支承部54,通过螺栓55将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连结在该缓冲件支承部54的车宽中心侧面。
通过设置凹陷部52,能够使缓冲件支承部5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54a与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51的通常面大致对齐。在没有设置凹陷部52的情况下,缓冲件支承部5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面54a向车辆外方大幅突出,因此影响外观性。通过凹陷部52能够消除或减轻这种影响。
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由筒形状的缓冲件支承部54悬臂支承,因此存在容易弯曲的倾向。若通过其它部件加强突出部56的前端,则有效减轻弯曲。
因此,准备由前壁部57、后壁部58、将前壁部57与后壁部58的前端彼此相连的桥部59构成且平面截面呈U字形的加强部件60,将前壁部57与后壁部58焊接在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53,用桥部59支承螺栓55的前端。具体而言,通过使螺栓55的前端与盖形螺母63螺合,从而将螺栓55固定于桥部59。若预先将盖形螺母63焊接于桥部59,则仅通过从车身外侧安装螺栓55即可,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在存在前壁部57和后壁部58可能沿车辆长度方向振动的情况下,可以使三角支架64从前壁部57向车辆前方延伸,将该三角支架64焊接在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53,并使三角支架65从后壁部58向车辆后方延伸,将该三角支架65焊接在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53。通过三角支架64、64将加强部件60更加牢固地结合于座椅框架43。
接下来,说明燃料箱34的形状,燃料箱34基本上突出到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53的附近。其中,在与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干涉的部位形成有向车宽中央侧凹陷的凹部66。该凹部66如图所示,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并且收纳螺栓55的突出部56。
参照图4,补充说明凹部66的形态与加强部件60的形态。
如图4所示,燃料箱34是通过将具有凸缘部68的上半体69与具有另一凸缘部71的下半体72上下对接并将上下的凸缘部68、71接合而一体化的容器。并且,凹部66仅形成在下半体72。
另外,在由座椅框架43支承燃料箱34的情况下,若座椅框架43的上表面为平坦面,则能够直接支承燃料箱34,但在像本例那样座椅框架43为圆截面的钢管制框架的情况下,优选在座椅框架43上安装具有平坦面的箱承受部件73,通过该箱承受部件73承受凸缘部71。
另外,可以使顶盖部(日语:屋根部)74从桥部59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将该顶盖部74的前端与箱承受部件73相连。也可以通过将一片钢板压弯而形成顶盖部74和桥部59。
加强部件6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由座机框架43封闭,因此成为仅下表面打开的箱体,从而刚体提高。
此外,在要求加强部件60的轻量化或简单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后壁部58、前壁部(图3,符号57)或三角支架(图3,符号64、65)。
另外,如图5所示,使箱支承支架76从箱承受部件73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箱支承支架76由与箱承受部件73的上表面大致同一面的支承部77、将该支承部77与箱支承支架76相连的臂部78构成。此外,臂部78也可以直接焊接在座椅框架43上。
使支承片部79从燃料箱34的凸缘部68、71的一部分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并且,将燃料箱34的支承片部79通过螺栓81与该箱支承支架76结合。
箱支承支架76设置在比座椅框架43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增大燃料箱34的箱容积。
即,能够使下半体72尽可能地接近座椅框架43。此外,上半体79能够在座椅框架43的上方鼓出到车宽方向外侧面51的附近。得到的鼓出部82有助于增加箱容量。
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如下所述。
首先,如图1所示,本发明以如下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为前提,即,所述车辆的后部结构具备: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座椅框架43;由所述座椅框架43支承且驾驶员乘坐的座椅3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支承后轮14的摆臂(动力单元)23;上端部45与座椅框架43连结且下端部83与摆臂23连结的后缓冲单元24;在座椅31的下方位置安装在座椅框架43上且贮存燃料的燃料箱34。
并且,如图4所示,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从车宽中心侧与在左右的座椅框架43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中心侧设置的缓冲件支承部54连结,在燃料箱34上形成有收纳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凹部66,使得由燃料箱34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上表面45a及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侧面45b。
在燃料箱34上形成有凹部66,且在该凹部66收纳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因此能够增长后缓冲单元24且增大燃料箱34的容积。
此外,由燃料箱34从上方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上表面45a及车宽中心侧的侧面45b。如图1所示,座椅31位于燃料箱34的上方,驾驶员乘坐在该座椅31上。后缓冲单元24产生的声音被燃料箱34隔断,因此难以到达驾驶员。尤其在燃料箱中充满燃料时,由于燃料发挥隔音作用及吸音作用,因此隔音性能非常高。由此,能够有效地隔断可能到达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进而,如图1所示,称作臀部点的驾驶员的就座位置84位于比燃料箱34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比凹部66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凹部66收纳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由燃料箱34的凹部66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前表面45c。
由于能够由燃料箱34隔断或衰减可能到达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隔音性能。
另外,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60设置成从座椅框架43延伸出,其中该加强部件60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至少上表面45a且从车宽中心侧与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连结。此外,在实施例中将加强部件60的一部分与箱承受部件73连结,但由于该箱承受部件73为座椅框架43的附属品,因此实际上使加强部件60从座椅框架43延伸。
由加强部件60加强缓冲件支承部54且由加强部件60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至少上表面45a,因此能够由加强部件60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另外,燃料箱34具有将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上方延伸至座椅框架43的鼓出部82。
通过鼓出部82能够有助于增加箱容量,能够实现燃料箱34的大型化。
进而,由于鼓出部82大范围覆盖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该鼓出部82进一步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另外,如图5所示,燃料箱34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支承片部79,座椅框架43为钢管制的框架,且在该钢管制的框架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箱支承支架76,在该箱支承支架76上紧固支承片部79。
当箱支承支架76从座椅框架43向车宽中心侧延伸时,需要使燃料箱34的左右壁87从座椅框架43靠向车宽中心侧,从而难以确保箱容量。即使箱支承支架76设置在座椅框架43的上表面,也难以大幅地增加箱容量。
关于这点,在本发明中,由于箱支承支架76向座椅框架43的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因此能够使燃料箱34的左右壁87尽可能地接近座椅框架43,能够大幅地增加箱容量。
此外,通过使燃料箱34的左右壁87尽可能地接近座椅框架43,能够隔断或衰减朝向驾驶员的后缓冲单元声。
另外,如图4所示,燃料箱34是通过将具有凸缘部68的上半体69与具有凸缘部71的下半体72上下对接并将上下的凸缘部68、71接合而一体化的容器,凹部66仅形成在下半体72。
由于仅在下半部设有凹部66,因此该凹部66可以在下半体72的塑性加工时或注射模塑成型时同时形成,凹部66的形成变得极其容易。
另外,如图5所示,支承片部79从凸缘部68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
支承片部79能够从凸缘部68一体地延伸,能够削减或降低支承片部79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
此外,在图4中,例示了在左座椅框架43上安装有缓冲件支承部54及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的方式,但缓冲件支承部54及后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45也可以仅安装在右座椅框架43上,也可以安装在左右的座椅框架43上。
在安装于左右的座椅框架43的一方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凹部66,在安装在左右的座椅框架43这两方的情况下,形成两个凹部66。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后部结构适用于机动二轮车。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后部结构,其具备:
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座椅框架;
由所述座椅框架支承且驾驶员乘坐的座椅;
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支承后轮的摆臂;
上端部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且下端部与所述摆臂连结的后缓冲单元;
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位置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上且贮存燃料的燃料箱,
所述车辆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与在所述左右的座椅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车宽中心侧设置的缓冲件支承部连结,
在所述燃料箱上形成有收纳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凹部,使得由所述燃料箱覆盖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表面及车宽方向中心侧的侧面,所述缓冲件支承部设置成使加强部件从所述座椅框架延伸出,其中,所述加强部件覆盖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至少上表面并且从车宽中心侧与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员的就座位置位于比所述燃料箱靠车辆长度方向前方的位置,在所述凹部收纳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从而由所述燃料箱覆盖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前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具有通过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的上方且延伸至所述座椅框架的鼓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支承片部,
所述座椅框架为钢管制的框架,在该钢管制的框架上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箱支承支架,
在该箱支承支架上紧固所述支承片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是通过将具有凸缘部的上半体与具有凸缘部的下半体上下对接并将上下的凸缘部接合而一体化的容器,
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下半体,所述支承片部从所述凸缘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18872 | 2010-01-29 | ||
JP2010018872A JP5593079B2 (ja) | 2010-01-29 | 2010-01-29 | 車両の後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9727A CN102139727A (zh) | 2011-08-03 |
CN102139727B true CN102139727B (zh) | 2013-03-06 |
Family
ID=43975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025294 Active CN102139727B (zh) | 2010-01-29 | 2011-01-20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93079B2 (zh) |
CN (1) | CN102139727B (zh) |
FR (1) | FR2955826B1 (zh) |
IT (1) | IT1403445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24782A (ja) * | 2013-07-29 | 2015-02-0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
JP2018140746A (ja) * | 2017-02-28 | 2018-09-1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JP7009427B2 (ja) * | 2019-09-24 | 2022-0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03991U (ja) * | 1982-01-08 | 1983-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二,三輪車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上残留燃料の処理装置 |
JPH0647397B2 (ja) * | 1982-01-28 | 1994-06-2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 |
JPH0690831B2 (ja) * | 1987-04-09 | 1994-11-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テ−プカセツト装填装置 |
JPH0790831B2 (ja) * | 1993-12-27 | 1995-10-04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 |
JP3397973B2 (ja) * | 1996-05-31 | 2003-04-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
JP4153120B2 (ja) * | 1999-03-31 | 2008-09-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007015641A (ja) * | 2005-07-11 | 2007-01-25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自転車 |
JP4584790B2 (ja) * | 2005-07-29 | 2010-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揺動三輪車の燃料供給構造 |
JP4739038B2 (ja) * | 2006-01-31 | 2011-08-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クッション配置構造 |
JP5086059B2 (ja) * | 2007-12-28 | 2012-1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
JP5046992B2 (ja) * | 2008-02-22 | 2012-10-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燃料ポンプカバー構造 |
JP2009221896A (ja) * | 2008-03-13 | 2009-10-01 | Honda Motor Co Ltd | 燃料ポンプのタンク取付構造 |
JP4564083B2 (ja) * | 2008-07-07 | 2010-10-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燃料系配置構造 |
-
2010
- 2010-01-29 JP JP2010018872A patent/JP55930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19 IT ITTO2011A000028A patent/IT1403445B1/it active
- 2011-01-20 CN CN 201110025294 patent/CN102139727B/zh active Active
- 2011-01-25 FR FR1150582A patent/FR2955826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9727A (zh) | 2011-08-03 |
FR2955826B1 (fr) | 2016-12-23 |
IT1403445B1 (it) | 2013-10-17 |
ITTO20110028A1 (it) | 2011-07-30 |
JP2011156929A (ja) | 2011-08-18 |
JP5593079B2 (ja) | 2014-09-17 |
FR2955826A1 (fr) | 2011-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30861A (zh) | 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 |
CN102139727B (zh)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
JP5683441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
JP546052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
CN102139728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318254C (zh) | 两轮车或三轮车的车架和备有该车架的两轮车或三轮车 | |
CN101990378A (zh) |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 |
CN101508319B (zh) | 自动两轮车 | |
WO2003000540A1 (fr) | Structure d'un cadre d'un motocycle | |
JP4786947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 |
CN102398645B (zh) | 座椅铰链构造 | |
CN102050176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 | |
CN101934838B (zh) | 机动二轮车的盖安装构造 | |
JP2006096132A (ja) | グラブレール及びマフラ支持構造 | |
JP576518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CN105531183A (zh) | 摩托车 | |
CN101332843B (zh) | 低底板车辆 | |
JP424783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 |
JP3676798B2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476265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CN104925182A (zh) | 摩托车 | |
CN104417688B (zh) |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 |
CN10576478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框架结构 | |
JP5453127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271671A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