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9146B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79146B CN101779146B CN2009801001244A CN200980100124A CN101779146B CN 101779146 B CN101779146 B CN 101779146B CN 2009801001244 A CN2009801001244 A CN 2009801001244A CN 200980100124 A CN200980100124 A CN 200980100124A CN 101779146 B CN101779146 B CN 1017791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culate
- coating material
- blooming
- resin
- optical lay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06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0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2-Prope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859 micr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DKPFZGUDAPQIHT-UHFFFAOYSA-N but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C)=O DKPFZGUDAPQIH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1-hydroxycyclohex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1(O)CCCCC1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di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OC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7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06010018612 Gonorrho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125000002496 m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6353 Acryl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Isoprop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O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DKGAVHZHDRPRBM-UHFFFAOYSA-N Tert-But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DKGAVHZHDRPR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865 ionizing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0962 organ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2-But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428199 Musteli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TXBCBTDQIULDIA-UHFFFAOYSA-N 2-[[3-hydroxy-2,2-bis(hydroxymethyl)propoxy]methyl]-2-(hydroxymethyl)propane-1,3-diol Chemical compound OCC(CO)(CO)COCC(CO)(CO)CO TXBCBTDQIULDI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a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20 co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dimethyl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C[Si]C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Acet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1=CC=CC=C1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SJXEFYPDANLFS-UHFFFAOYSA-N Diacetyl Chemical group CC(=O)C(C)=O QSJXEFYPDANLF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0 Melamin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TIZESTWPVYFNL-UHFFFAOYSA-N Methyl isobutyl ket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O NTIZESTWPVYFN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IHCLUNTQKBZGK-UHFFFAOYSA-N Methyl isobutyl ketone Natural products CCC(C)C(C)=O UIHCLUNTQKBZ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1 NMR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71 adjuv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alpha-methacryl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8 antioxid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6708 antioxidan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16 antista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chloroethene;ethe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lC=C.CC(=O)OC=C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OC(N)=O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262 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s (FLC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11 light stabilis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XZMFSXDPGVJKK-UHFFFAOYSA-N pentaerythr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CO)(CO)CO WXZMFSXDPGVJK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34 thermosetting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124543 ultraviolet light absorbe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7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7553-56-2 Chemical compound [I]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21 Contact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3786 Dry sk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1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Meth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37710 Thioesterase 1/protease 1/lysophospholipase L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Trimethylol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SWHLOXLFJPTYTL-UHFFFAOYSA-N [2-methyl-3-(2-methylprop-2-enoyloxy)-2-(2-methylprop-2-enoyloxymethyl)propyl] 2-methyl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CC(C)(COC(=O)C(C)=C)COC(=O)C(C)=C SWHLOXLFJPTYT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anthraquinone Natural products CCC(=O)c1c(O)c2C(=O)C3C(C=CC=C3O)C(=O)c2cc1CC(=O)OC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056 anthraqui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WCCWEUUXYIKHB-UHFFFAOYSA-N benz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1=CC=CC=C1 RWCCWEUUXYIKH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65 benzophen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66 curta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5 dispers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221 fluorin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07 heat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4 inorgan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0 iod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30 iod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QNPFQTWMSNSAP-UHFFFAOYSA-N isobuty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KQNPFQTWMSNSA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MMWKPVZQRWMSS-UHFFFAOYSA-N isopropanol acetate Natural products CC(C)OC(C)=O JMMWKPVZQRWMS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11051 isopropyl acet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GWYFCOCPABKNJV-UHFFFAOYSA-N isovale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C(O)=O GWYFCOCPABKNJ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07 metal hal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309 metal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06 polyester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5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prop-2-enoyloxy prop-2-eneperox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OOC(=O)C=C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08 resin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41 surfac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4 viscosity adjus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10T428/24372—Particulate ma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膜,包括:基材;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光学层。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形状,且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涂覆材料;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且按重量计20%以下的聚合物;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且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且70%以下;以及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显示表面中的光学膜。
背景技术
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以及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各种显示器中,当将诸如荧光灯的的外部光反射到表面上时,可引起可视性显著下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近来,已经采用了以下的方法:采用了其中将光学多层膜或低折射率膜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表面上来减少反射的方法,以及采用了其中设置诸如其表面上具有细微凹凸的防眩膜的光学膜来漫反射外部光,从而使所反射的图像模糊的方法。
然而,前一种方法具有以下的问题,当使用这样的光学多层膜时,生产成本增加并且不能达到足够的防眩特性。即使通过使用低折射率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相对高的反射率,反射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用于通过使用其表面上具有细微凹凸的防眩膜的漫反射来使所反射的图像模糊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因为该方法具有低的成本和高的生产率。
图1示出了传统防眩膜的结构。如图1所示,防眩膜101包括基体材料111和形成在基体材料111上的防眩层112。防眩层112由包含微粒113的树脂组成,其中微粒由非晶硅或树脂珠组成。通过将微粒113从防眩层112的表面突起而在表面上形成细微凹凸。该防眩膜101通过将含有微粒113、树脂、溶剂等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体材料111上并将该涂覆材料固化而形成。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防眩膜101,由于防眩层112的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将入射到防眩层112上的光散射,所以由于表面反射所导致的反射减少。
然而,防眩膜101的表面上的细微凹凸由在表面上突起的微粒113和以连续的斜率连接在微粒113的突起之间的粘合部构成。因此,尽管防眩膜101具有高的防眩特性,但是在垂直方向上透射通过防眩层112的光也被强烈地散射,导致透射图像的清晰度下降的问题。
因此,如图2所示,抑制透射图像的清晰度下降的可采用的途径是降低微粒在防眩层112的填充比率,从而增加防眩层112的表面上的凹凸的周期。然而,当增加防眩层112的表面上的凹凸的周期来获得平缓的(gentle)凹凸时,在微粒113的突起之间的粘合部形成平坦部分,从而导致防眩特性下降的问题。
如上所述,存在防眩特性与透射图像的清晰度之间的此消彼长,并且认为难以同时实现这两个特性。然而,近来,期望可抑制透光图像的清晰度降低并同时具有防眩特性的防眩膜。例如,已经披露了用于通过调节内部散射同时保持防眩特性来减少眩光并提高清晰度的技术(例如,日本专利第3,507,716以及第3,515,401号)。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存在透光图像的清晰度与防眩特性之间的此消彼长,所以难以在保持防眩特性的同时提高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专利文献1和2中所披露的技术来提高防眩特性和透射图像的清晰度,但是提高的程度不够,并且期望进一步提高这两个特性。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将用于提供机械的、热的、以及老化的保护以及设计功能的前表面板配置在(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以及其他显示装置的前表面(观看者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表面板的后表面(显示装置侧)具有平坦的形状,并且如果(例如)前表面板被变形并变得靠近于显示装置,则会引起牛顿环出现的问题。
此外,在将另一个后表面构件配置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侧时,构件的变形的问题会变得严重,导致牛顿环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显示装置与后表面侧构件之间的间隔随着显示装置的厚度的减小而变窄,此外,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加。将使用液晶显示器作为实例来进行描述。例如,在液晶显示器中,将使从光源发射的光的亮度在平面中均匀的漫射板、用于控制视角的透镜膜、以及使光偏振并分离以进行再利用的偏光分离反射膜等配置为后表面构件。然而,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后表面侧和这些后表面构件的前方的偏光板通常具有平坦的表面轮廓。因而,在薄的液晶显示器中,牛顿环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因此,期望可以抑制这样的牛顿环的出现的光学膜。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同时实现优良的防眩特性和透光图像清晰度的一种光学膜以及制造该光学膜的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振片以及显示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同时实现优良的防眩特性和图像清晰度并且还可以抑制牛顿环的出现一种光学膜以及制造该光学膜的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振片以及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所描述的问题,第一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膜,包括:
基材;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基材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并以微粒稀疏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比微粒密集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更显著地被收缩的这种方式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optical comb)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二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膜,包括:
基材;以及
防眩层,设置在基材上;
其中,该防眩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防眩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三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光学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并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
以微粒稀疏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比微粒密集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更显著地被收缩的这种方式固化该涂覆材料;
其中,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四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包括:
偏光片;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偏光片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五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侧上;
其中,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六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
前表面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第七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
后表面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在本发明中,表面轮廓由通过干燥、利用干燥之后的电离辐射或热量的照射而进行的固化所形成的粒子分布来形成。即,可通过控制微粒的分布(粒子的稀疏和密集)和树脂的固化收缩率来实现期望的表面粗糙度。
关于微粒的分布,在微粒密集存在的部分处,树脂的比率低并且这些微粒阻止固化,因而固化收缩小。相反,在微粒稀疏存在的部分处,树脂的比率高,因而树脂的固化收缩大。由于前述部分与后述之间的固化收缩率的差异,所以可在涂覆材料的表面上形成缓和的凹凸,并且防眩层的表面显现出防眩特性。
控制固化收缩率尤其地重要。根据通过本发明的发明者所进行的实验的发现,当以按重量计3%的量至按重量计20%的量(优选地,按重量计5%至按重量计15%)加入聚合物时,可以实现足够的固化收缩度,从而可在表面上形成所将期望的凹凸。如果聚合物的含量为小于按重量计3%,则固化收缩大,因而可增加表面的粗糙度。因此,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被增大,从而导致白浊度(不透明性,opacity)增强。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调节上述所描述的固化收缩而添加聚合物。然而,如果过多地添加聚合物而使其大于按重量计20%的量,即,如果树脂中阻止固化的物质的比率增加,则涂覆材料的粘性增强。结果,微粒的分散性劣化,并且微粒的稀疏和密集变得过于清晰可辨。因此,在稀疏部分与密集部分之间显著地出现固化收缩的差异,并且白浊度增加。此外,如果过多地添加聚合物而使其大于按重量计20%的量,则涂布膜的硬度显著地降低。
尽管本发明的光学膜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形状,但是它们具有高的透射清晰度。因此,本发明的光学膜可配置在显示装置的前表面上并可用作防眩层或防眩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膜还可用作防牛顿环层或防牛顿环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具有优良的防眩特性和透射图像清晰度的防眩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传统的防眩膜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传统的防眩膜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用于解释评价透射图像清晰度时使用的图像清晰度测量仪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了白色和黑色图像的显示的示意性示图;以及图5B是示出了透射图像的亮度曲线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图6所示的低折射率层14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ANR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是示出了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4的防眩膜的20°光泽度与60°光泽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了实施例1~21、实施例24~26以及比较例1~7的防眩膜的20°光泽度与60°光泽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8是实施例1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图19是实施例10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图20是比较例5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图21是比较例6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注意,在以下描述的示出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组件被赋予相同的标号。
(1)第一实施方式
(1-1)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发光的背光3、对背光3发出的光进行时间和空间调制以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2。偏光片2a和2b分别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两个表面上。防眩膜1设置在偏光片2b(其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显示表面侧)上。在本发明中,在一个主表面上具有防眩膜1或防眩层的偏光片2b称为防眩偏光片4。
例如,可以使用直下型背光,边缘型背光,或者平坦光源型背光作为背光3。背光3包括,例如,光源、反射板、光学膜等。例如,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热阴极荧光灯(HCFL)、有机电致发光(OEL)、无机电致发光(OEL)、发光二极管(LED)等作为光源。
可以用于液晶面板2的显示模式的实例包括扭转向列(TN)模式、超扭转向列(STN)模式、垂直取向(VA)模式、面内切换(IPS)模式、光学补偿双折射(OCB)模式、铁电液晶(FLC)模式、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DLC)模式以及相变宾主(PCGH)模式。
例如,偏光片2a和2b分别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两个表面上,使得其透射轴彼此正交。偏光片2a和2b中的每个只允许入射光的正交偏光成分中的一个通过,且通过吸收阻挡另一成分。偏光片2a和2b中的每个都可以是吸收了二色性物质(诸如碘或者二色性染料)的单轴拉伸亲水高分子膜,比如聚乙烯醇膜、部分定形化的聚乙烯醇膜,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部分皂化膜,等等。
(1-2)防眩膜的特性
根据JIS-K7105(塑料的光学特性的测试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图像清晰度测量仪器来评价防眩膜1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这里将参考附图4描述该评价方法。如图4所示,图像清晰度测量仪器包括光源31、狭缝32、透镜33、另一个透镜35、光梳36以及光接收器37。样本34(例如,防眩膜1)为要测量的物体,将其设置在透镜33与透镜35之间。狭缝32设置在透镜33的焦点位置,光梳36设置在透镜35的焦点位置。提供了具有例如2mm、1mm、0.5mm、0.25mm以及0.125mm的梳宽的光梳作为光梳36。从这些光梳36中选择并使用合适的光梳。
在这些测量方法中,通过狭缝32提取从光源31发出的光作为人造线光源,并且使从光源31发出的光通过透镜33,以作为平行光的光垂直地透射通过样本34。然后,使用透镜将光再次聚焦,用光接收器37接收穿过光梳36的光。亮度和暗度之间的对比度由计算确定。在不存在样本34或者样本34为光学均匀介质的情况下,光在光梳32的部分聚焦为狭缝32的尺寸。因此,如果光梳36的开口尺寸大于狭缝32的尺寸,在与光梳36的透明部相对应的位置接收的光量为100%,则在与光梳36的不透明部相对应的位置接收的光量为0%。相反地,在样本34造成模糊的情况下,由于模糊效应,聚焦在光梳36上的狭缝32的图像变宽。因此,狭缝32的图像的两端在与透明部对应的位置重叠了不透明部,因此,光量从100%降 低。另一方面,在与不透明部相对应的位置,光从重叠了狭缝图像的两端的不透明部泄漏了,因此光量从0%增加。
以此方式,基于在光梳36的透明部的透射光最大值M以及在其不透明部的透射光最小值m,由以下方程限定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C(%)={(M-m)/(M+m)}×100。高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表示透射图像清晰度高,低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表示图像包括所谓的模糊或者畸变。应该注意的是,在以下的描述中,根据JIS-K7105、用具有2mm的梳宽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2.0)适当地被称为“2-mm梳宽的值C(2.0)”。类似地,用具有1mm、0.5mm、0.25mm以及0.125mm的梳宽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适当地被称为“1-mm梳宽的值C(1.0)”,“0.5-mm梳宽的值C(0.5)”,“0.25-mm梳宽的值C(0.25)”,“0.125-mm梳宽的值C(0.125)”。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中,以如下方式设置根据JIS-K7105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从而为了在具有防眩特性的同时得到精细图像和高清晰图像而实现良好的对比度。
防眩膜1的“0.125-mm梳宽的值C(0.125)”45以上且100以下,优选地,55以上且98以下,更为优选地,65以上且98以下。通过将0.125-mm梳宽的值C(0.125)控制为45以上,可以为微小间距的透射图像得到具有高对比度的图像,当防眩膜1应用于具有微小间距的像素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实现防止闪耀的表面处理。
防眩膜1的0.125-mm梳宽的值C(0.125)与2-mm梳宽的值C(2.0)之间的比率,即([C(0.125)/C(2.0)]×100),优选地,为50%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地,为65%以上且100%以下,最优选地,为80%以上且100%以下。应该注意的是,作为测量值得到的比率([C(0.125)/C(2.0)]×100)可能超过100,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该 比率视为100。可以通过将比率控制在50%以上来抑制反射图像的粗糙度的感觉。两个值之间的比率小意味着,当宏观地(可以分辨2.0mm的程度)观察表面时,以及当微观地(可以分辨0.125mm的程度)观察表面时,粗糙度是彼此不同的。在此情况下,形成局部突起的可能性高,而当图像在这种表面上被反射时,出现的图像粗糙。
分别用具有0.125mm、0.5mm、1.0mm以及2.0mm的梳宽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的和,即,(C(0.125)+C(0.5)+C(1.0)+C(2.0)),优选地,为220以上且400以下,更优选地,为270以上且400以下,进一步优选地,为300以上且400以下。通过将该和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为任何类型的图像得到具有高对比度感觉的显示。使用具有大宽度的梳测量的值与使用具有小宽度的梳测量的值相比,没有显著降低。因此,在和为220的情况下,2.0-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最小为55。在对比度值低于该值时,图像出现模糊。
通过上述方式设置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可以得到具有高对比度的高清晰图像。现在将参考图5A和图5B描述其理由。应该注意的是,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描述显示黑色和白色图像的情况。
图5A示出了黑色和白色图像的显示,由箭头示出的边缘部E表示黑色和白色图像之间的边界。图5B示出了透射图像的亮度曲线。图5B中的亮度曲线分别代表以下亮度曲线。亮度曲线f:当在没有设置防眩膜的屏幕上显示黑色和白色图像时得到的亮度曲线,亮度曲线h:当在设置了传统的防眩膜的屏幕上显示黑色和白色图像时得到的亮度曲线,亮度曲线g和i:当在设置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屏幕上显示黑色和白色图像时得到的亮度曲线。
这里,传统防眩膜为图1中示出的防眩膜101。
在没有在显示屏幕上设置防眩膜的情况下,如亮度线曲线f所示,在黑色和白色图像的边缘部E处,亮度急剧地变化,且曲线是陡峭的。因此,当观察显示屏幕时,观看者感到黑色和白色图像的对比度很高。
当在显示屏幕上设置防眩膜101的情况下,如亮度曲线h所示,在边缘部E处,亮度没有急剧地变化,且曲线是平缓的。因此,边缘不清晰,且产生图像出现模糊的问题。在表现由亮度曲线h所示的透射图像的亮度的情况下,2-mm梳宽(其为相对较大的梳宽)的值C(2.0)以及0.125-mm梳宽(其为相对较小的梳宽)的值C(0.125)彼此之间显著地不同。因此,这些值之间的比率,即,C(0.125)/C(2.0)小于0.5。
与此相反,在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设置在显示屏幕上的情况下,如亮度曲线g或i所示,亮度在除了边缘部E的其他部分平缓地变化,而在边缘部E处急剧地变化。因此,即使当除了边缘部E外的其他部分稍微模糊时,观看者仍会感到对比度很高。因此,即使当光梳宽度稍有变化时,透射图像清晰度值C的差异也很小,且0.125-mm梳宽的值C(0.125)与2-mm梳宽的值C(2.0)的比率C(0.125)/C(2.0)为0.5以下.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定了作为0.125-mm梳宽的值C(0.125)与2-mm梳宽的值C(2.0)的比率的特征。该特征意味着透射图像清晰度在大间距和小间距之间没有显著的变化。
另外,认为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与传统防眩膜相比,在较小间距的清晰度方面非常卓越,所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精细图像,从而强调边缘,并且可以得到具有高对比度的图像。
在大表面雾度(surface haze)的情况下,入射到显示装置上的外部光是作为漫反射光被观察的,因此在整个表面发生黑色漂浮(black floating),从而形成模糊图像。因此,优选地,表面雾度应尽可能的低,最优选地为0。另一方面,完全平坦的表面造成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图像的问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提供不能测量为表面雾度的平滑起伏轮廓,可以同时防止反射和黑色漂浮。为了将本发明的光学膜的雾度划分为内部雾度和表面雾度,将TAC膜结合至膜表面,其间具有光学胶粘剂,以测量雾度。测量值大于本发明的光学膜单独的雾度,但是其原因不明。因此,尽管表面雾度计算出来为负值,在本发明中将负表面雾度视为0。应注意,已经确认的是,具有粘结在其表面上的另一TAC(其间具有光学胶粘剂)的TAC的雾度为0.5%以下。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特征在于,当本发明的光学膜的20°光泽度与传统光学膜相同时,本发明的光学膜的60°光泽度高于传统光学膜。普通显示装置很难从高角度观察,且通常从约20°的低角度(即从基本垂直的方向)观察。因此,为了抑制反射图像,优选地,20°光泽度要低。另外,当60°光泽度很低时,从60°的方向入射的外部光的镜面反射很低,即,漫反射增加了。因此,外部光在观看者一侧被反射(该观看者在显示装置前方),这会导致对比度的降低。为了抑制这样的对比度的降低,本发明的发明人对20°光泽度与60°光泽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当用Gs(20°)表示20°光泽度,Gs(60°)表示60°光泽度时,优选地,Gs(20°)和Gs(60°)满足以下式(1)表示的关系:
Gs(60°)>Gs(20°)×0.75+48…(1)
(其中,优选地,Gs(20°)在Gs(20°)≤40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在10≤Gs(20°)≤40的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20°光泽度低,具体地,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35以下,进一步优选30以下。这是因为,如上所述,通过将20°光泽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抑制反射图像。优选地,白浊度为1.0以下,更优选为0.8以下。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比度,有必要抑制漫反射。因此,20°光泽度高达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同时实现高对比度和防眩特性,优选地,20°光泽度Gs(20°)和60°光泽度Gs(60°)满足由以下式(2)表示的关系:
Gs(60°)>Gs(20°)×0.25+72…(2)
(其中,优选地,Gs(20°)在40≤Gs(20°)≤80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在50≤Gs(20°)≤7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地,在50≤Gs(20°)≤65的范围内。)
(1-3)防眩膜的结构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结构的实例的放大截面图。如图6所示,防眩膜1包括基材11以及设置在基材11上的防眩层12。防眩层12包括微粒13,以及在防眩层12的表面形成细微凹凸。
(防眩层)
优选地,防眩层的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且25μm以下,更优选地,9μm以上且1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地,10μm以上且14μm以下。当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时,可以实现足够的硬度。当平均膜厚为25μm以下时,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卷曲。然而,通过构建安装有可以校正卷曲的轧辊(pass-roll)的专用线作为用于在随后的步骤中形成防眩板的线,可以将防眩膜形成为偏光板。当平均膜厚为8μm以下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卷曲。然而,可以不用准备用于随后的步骤上述专用线而将防眩膜形成为偏光板。当平均膜厚为14μm以下时,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卷曲,且可以提供高质量偏光片等。
例如,可以使用球形或平坦有机微粒作为微粒13。微粒13的微粒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且8μm以下,更优选地,4μm以上且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地,5μm以上且8μm以下。这样的原因如下。如果微粒平均粒径小于2μm,则微粒13在涂覆材料中可能保持为聚集微粒,这是因为难以实现微粒13的分散。因此,即使当调整了膜厚时,还是很难控制合适的表面外形。如果微粒平均粒径超过了8μm,当微粒13用于高分辨率显示器时,可能无法抑制眩光。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用多微孔电阻方法测量微粒13的微粒平均粒径。
优选地,每100重量份的树脂总量中,添加的微粒13的数量为8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地,为10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地,为10重量份以上且20重量份以下。如果添加的微粒13的数量为8重量份以下,则面内方向的微粒13的稀疏和密集变得清晰可辨。因此,增加了粗糙度,且无法得到清晰的图像。相反地,如果添加的微粒13的数量超过了50重量份,则雾度增加,图像清晰度值减小,因此显示装置的图像对比度也减小。然而,可以通过降低微粒13和母体(matrix)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异来抑制光的散射。因此,优选地,根据期望的图像对比度,调整添加的微粒13的数量以及微粒13和母体树脂之间的折射率的差。优选地,微粒13和母体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小于等于0.03,且优选小于等于0.02。
例如,丙烯酸树脂微粒、包含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微粒以及苯乙烯微粒可以用作有机微粒。然而,优选包含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微粒,尤其优选包含具有1.50至1.56的折射率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微粒。这是因为微粒13可以密集地分布在一些区域,且稀疏地分布在其他区域。
即使在使用通过控制具有不同结构或不同数量的官能团的丙烯酸树脂的混合率而不使用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不加入苯乙烯)来调整的丙烯酸树脂微粒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对微粒的表面进行亲水化或疏水化处理来控制在干燥过程中形成的微粒的分布。
在稍微极化的微粒(诸如丙烯酸树脂微粒)用作微粒13的情况下,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的涂覆材料中的对流减小。因此,微粒分散,并且难以形成期望的微粒分布。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必须使用具有高表面张力的溶剂。然而,这样的溶剂具有高沸点,并且所得的涂布膜不易干燥,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处理困难。因此,优选地,使用其中混合了诸如苯乙烯的非极性树脂的微粒。对于包含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微粒,可以通过在合成过程中改变丙烯酸酯类和苯乙烯的比率来改变表面能。在包含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微粒中,那些具有实现1.50至1.56的折射率的混合率是优选的,那些具有实现1.505至1.545的折射率的混合率是尤其优选的。这是因为,可以实现期望的微粒分布,并且通过增加控制固化收缩的处理,可以得到期望的表面轮廓。
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防眩层的平均膜厚T之间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且70%以下。这样的原因如下。如果比率小于20%,表面容易成为平坦的,而难以控制适当的起伏轮廓。如果比率超过70%,则微粒13从表面突出,因此增加了白浊度。
(基材)
例如,具有透明性的膜、片或者基板可以用作基材11。例如,可以使用已知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基材11。已知的聚合材料的实例包括三乙酰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PAR)、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尿素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三聚氰胺树脂。从生产率的角度考虑,优选地,基材11的厚度为38μm至100μm,但是并不特别地局限于这个范围。
优选地,基材11具有作为偏光片2b的保护膜的功能。这是因为不需要在偏光片2b上单独地设置保护膜,并且因此可以减小具有防眩膜1的偏光片2b的厚度。
(1-3)防眩膜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基材11涂布包含微粒13、树脂以及溶剂的涂覆材料,对溶剂进行干燥,然后固化树脂。
(涂覆材料的准备)
首先,例如,在诸如分散器的搅拌器或者诸如砂磨机的分散机中混合树脂、微粒13以及溶剂,以得到微粒13分散的涂覆材料。在该步骤中,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等。另外,还可以添加硅石微粒等作为粘度调节剂。
例如,可以使用溶解所用的树脂材料、对微粒13具有良好润湿性、以及不使基材11白化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叔丁醇、乙酸异丙酯等。
该树脂包含高聚物以及低聚物和/或单体,优选地,包含高聚物以及低聚物。具体地,该树脂包含3%重量份以上且20%重量份以下的高聚物,以及80%重量份以上且97%重量份以下的低聚物和/或单体,更优选地,包含5%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份以下的高聚物,以及84%重量份以上且95%重量份以下的低聚物和/或单体。添加高聚物是为了调整固化收缩。如果高聚物含量小于3%重量份,则固化收缩大,并且表面粗糙,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增大,并且白浊度增大。相反地,当以大于20%重量份的量过度地添加高聚物时,树脂中阻止固化的物质的比率增加,且涂覆材料的粘度增加。因此,微粒13的分散性劣化,微粒的稀疏和密集变得过于清晰可辨。因此,在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之间显著地出现了固化收缩的差异,从而增加了白浊度。另外,当以大于20%重量份的量过度地添加高聚物时,防眩层12的硬度降低变得显著。
优选地,防眩层12的马氏硬度(Martens hardness)为220N/mm2以上,当以大于20重量份的量添加高聚物时,难以实现220N/mm2以上的马氏硬度。
在本发明中,马氏硬度由以下评价方法确定。
在基材11上形成防眩层12。选择不存在微粒13的部分,并且在以下条件下,通过压痕法来测量表面硬度。
测量装置:PICODENTOR HM-500(Fischer Instruments K.K.)
压头:Vickers压头
最大压痕深度:涂布膜厚(AG层的厚度)的10%以下
从制造方便的角度考虑,优选地,树脂为通过紫外线或者电子束进行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或者为通过加热进行固化的热固 性树脂。最优选地,为可以通过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这种感光树脂的实例包括诸如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羟基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以及三聚氰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树脂。对于固化后的特性,尤其优选的是,从良好的图像透射特性的角度考虑表现出良好的透光特性的树脂,以及从防刮擦性的角度考虑具有高硬度的树脂。可以合适地选择这种树脂。应该注意,电离辐射固化树脂不特别地限于紫外线固化树脂,且可以使用具有透光特性的任何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然而,不会引起由于着色和雾度造成的透射光色调以及透射光量的显著改变的树脂是优选的。
可以通过混合聚合引发剂和有机材料(比如可以形成树脂的单体、低聚物以及高聚物)得到这种感光树脂。例如,通过使聚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单体反应,然后使所得的反应产物与包含羟基的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反应,来生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包含在感光树脂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括二苯甲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以及蒽醌衍生物。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还可以合适地选择并且与感光树脂混合改善涂布膜的形成的成分,例如,丙烯酸树脂。
另外,可以适当地与感光树脂相混合并且使用至少可以通过干燥固定的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酸烯树脂、苯乙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或者纤维素树脂、或者电离辐射固化低聚物、或者热固性低聚物。通过合适地混合这样的树脂,可以调整防眩层12的硬度和卷曲。这些树脂不限于上述几种。优选地,可以使用具有电离辐射敏感基(如丙烯酸双键)或者热固性基(如-OH基)的高聚物。
另外,优选地,调整微粒13和树脂之间的表面张力的差异。这是因为,可以在树脂的干燥以及固化过程中,控制连接在微粒13之间的固化树脂的形状。
(涂布)
接下来,将如上所述得到的涂覆材料涂布在基材11上。将涂覆材料进行涂布,以使得干燥后的平均膜厚优选为8μm以上且25μm以下,更优选为9μm以上且1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14μm以下。这是因为,在过分小的平均厚度处,无法实现足够的硬度,而在过分大的平均厚度处,在制造过程中的固化树脂的步骤中发生卷曲。对涂布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且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涂布方法。已知的涂布方法的实例包括,微凹版印刷涂布法、拉丝锭(wire bar)涂布法、直接凹版印刷涂布法、压模涂布法、浸渍法、喷射涂布法、逆转辊涂布法、幕帘涂布法、间歇涂布(commacoating)法、刮刀涂布法以及旋涂法。
(干燥以及固化)
在涂布了涂覆材料之后,进行干燥以及固化以得到防眩层12,在这个步骤中,在防眩层12的表面上,形成与传统防眩层相比具有更长周期且较为缓和(即,均方根斜率RΔq足够小)的凹凸形状。在这个步骤中,通过在干燥过程中的对流,各个微粒13并未均一地分散,而是有意地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他部分稀疏地分布。微粒13密集地聚集的部分形成一个峰,因此,形成了具有平滑起伏的表面轮廓。另外,基于包含在涂覆材料中的溶剂的沸点,可以合适地确定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基材11的耐热性,优选将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设置在基材11不会发生由于热收缩造成的变形的范围内。
以下将具体描述干燥步骤和固化步骤。
首先,以预定温度对涂布于基材11上的涂覆材料进行干燥,以在涂覆材料中产生对流,并且通过该对流,使微粒13密集地分布在一些区域中,而稀疏地分布在其他区域中。
例如通过合适地调节溶剂的表面张力以及微粒13的表面能,可以选择微粒13的分布程度,分布包括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另外,基于包含在涂覆材料中的溶剂的沸点,可以合适地设置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基材11的耐热性,优选将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设置在基材11不会发生由于热收缩造成的变形的范围内。
对干燥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制。干燥可以是自然干燥或者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可以合适地调节的人工干燥。然而,在干燥过程中涂覆材料暴露在气流中的情况下,优选地,不要涂布膜表面上形成气流波纹。这样的原因如下。如果形成了气流波纹,则在防眩层的表面上不易于形成期望的平缓起伏的凹凸形状,因此,难以同时实现防眩特性和对比度。
接下来,在基材11上干燥的树脂通过例如电离辐射的照射或加热来固化。因此,由于微粒13密集地分布的部分和微粒13稀疏地分布的部分的固化收缩率的不同,在涂覆材料的表面上形成了平缓的凹凸。即,微粒13密集地分布的部分形成一个峰,因此形成了具有大周期的起伏。即,在防眩层12的表面,形成了与传统防眩层相比具有更长周期的并且较为平缓的凹凸形状。
例如,电子束、紫外线、可见光、γ射线、电子束等可用作电离辐射。从生产设备的角度来看,紫外线是优选的。可以使用的紫外线源的实例包括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氙弧,和金属卤化物灯。优选地,考虑到树脂的固化特性、抑制树脂及基材11变黄等,合适地选择综合曝光量。照射气氛的实例包括空气以及诸如氮气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气氛。
由此,获得所需的防眩膜。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在基材11上涂布微粒13和树脂、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微粒13而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微粒13、以及进行固化来得到防眩层12,使得微粒13稀疏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与微粒13密集地分布的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相比,显著地收缩。在这里,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且按重量计20%以下的聚合物,以及按重量计80%以上且按重量计97%以下的低聚物和/或单体,微粒13是具有2μm以上且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并且微粒13的平均粒径D与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且70%以下。使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为45以上。因此,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的防眩特性以及透射图像清晰度的防眩膜1。
(2)第二实施方式
(2-1)防眩膜的结构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7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因为在防眩膜12上还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由于基材11和防眩层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材和防眩层是相同的,它们被赋予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其描述。
如图7所示,低折射率层14优选地设置为跟随防眩层表面上的起伏。更优选地,低折射率层14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厚度,并且防反射层表面的起伏具有与防眩层表面的起伏基本相同的平缓的起伏。根据此结构,即使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也可以同时实现对比度和防眩特性。应注意,虽然如上所述低折射率层14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是理想的,但是不必在防眩层12的整个区域上设置低折射率层14。只要低折射率层在防眩层12的不包括突起部分的大部分上,即在具有高反射率的相对比较平坦和平滑的部分上基本均匀地设置,就可以实现足够的对比度。
图8是图7所示的低折射率层14的放大截面图。如图8所示,低折射率层14包括,例如,树脂和空心微粒15。空心微粒15优选地在防眩层12的整个表面上分散。此外,优选地,空心微粒15嵌入低折射率层14中,并且嵌入的空心微粒15形成空心微粒15的层,其中,大约2至3个粒子在低折射率层14的厚度方向上重叠。
(2-2)防眩膜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该步骤在形成防眩层的步骤之后进行。因此,以下将只描述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
(涂覆材料的制备)
首先,例如,在诸如分散器的搅拌器或者诸如砂磨机的分散机中混合空心微粒15、树脂以及溶剂,以制备涂覆材料。此外,如果需要,还可以加入诸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的添加剂。
作为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可通过光、电子束等的照射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和可通过热固化的热固性树脂。从便于制造的角度来看,可通过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是最优选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优选地包含90%以上的多官能团单体。多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多元醇和(甲基)丙烯酸的酯。具体地,其实例包括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酯、1,4-双环己烷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2,3-环己烷四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以及聚酯聚丙烯酸酯。
空心微粒15的实例包括诸如硅石和氧化铝的无机微粒,以及诸如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类的有机微粒。硅石微粒是特别地优选的。由于空心微粒15内部包含空气,其折射率比普通微粒的折射率低。例如,硅石微粒的折射率是1.46,而空心硅石微粒的折射率为1.45以下。
空心微粒15的平均粒径优选地为10nm至200nm,更优选地为30nm到60nm。如果平均粒径超过200nm,那么其大小与可见光的波长相比是不可忽略的,并且因此光在低折射率层14的表面发生散射。因此,透明性劣化并且显示表面等发白。如果平均粒径小于10nm,那么空心微粒15会趋于聚集。此外,从改善与树脂的相容性的角度考虑,诸如空心硅石微粒的空心微粒15优选在其表面上具有可用电离辐射聚合的(甲基)丙烯酰基。
例如,改性的硅丙烯酸酯化合物等可用作添加剂。其具体实例包括在二甲基硅分子中至少具有一个有机基团的化合物。结合至二甲基硅的有机基团的当量优选为1630g/mol以上。关于测量有机基团当量的方法,可以利用核磁共振(NMR)测量方法,由二甲基硅分子中甲基组1H和有机基团的1H的峰强度比来计算出有机基团的当量。有机基团的实例包括甲基丙烯醛基、丙烯醛基和巯基。
溶解所使用的树脂但不溶解下面的防眩层12的溶剂优选作为溶剂。这样的溶剂的实例包括有机溶剂,诸如叔丁醇、甲苯、甲乙酮(丁酮,MEK)、异丙醇(IPA)和甲基异丁基酮(MIBK)。
(涂布)
接着,将如上述制备的涂覆材料涂布到防眩层12上。涂覆材料的涂布方法的实例包括凹版印刷涂布机、棒涂机、压模涂布机、刮刀涂布机、间歇涂布机、喷射涂布机和幕帘涂布机。应注意,涂布 方法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这些方法,而是只要可以将涂覆材料均匀地涂布成具有预定的厚度,就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干燥和固化)
接着,干燥和固化涂布在防眩层12上的涂覆材料。因此,在防眩层12上形成具有平缓的凹凸形状的低折射率层14。可以采用与在制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层的上述过程中使用的那些方法相同的干燥和固化方法。
由此,获得了所需的防眩膜1。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防眩层12上进一步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反射率可以进一步降低。
(3)第三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9所示,防眩膜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防眩层12上设置了多层防反射层。由于基材11和防眩层1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同,所以为它们赋予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多层防反射层16是包括低折射率层16L和高折射率层16H的层叠膜。优选地,根据需要的特性适当地选择低折射率层16L的层叠数和高折射率层16H的层叠数。可用于低折射率层16L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地限于SiOx、SiO2、Al2O3和它们的混合物。可根据低折射率层16L所需要的特性从已知的低折射率材料中合适地选择材料并且使用该材料。可用于高折射率层16H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特别地限于TiO2、Nb2O5、Ta2O5、WO3和它们的混合物。可根据高折射率层16H所需要的特性从已知的高折射率材料中合适地选 择材料并且使用该材料。优选使用溅射法作为沉积低折射率层16L和高折射率层16H的方法,但方法不仅限于此。
此外,如图9所示,例如,从抑制防眩膜1的表面上的附着污染的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需要在多层防反射层16上进一步设置防污层17。优选使用氟系化合物作为防污层17,但防污层17不限于此。
根据此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在防眩层12上进一步设置了多层防反射层16,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反射率可进一步降低。
(4)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作防眩膜的光学膜用作为“防牛顿环(ANR)膜”(下文中称为“ANR膜”)。
图10和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每个显示装置均包括显示单元21,和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构件22。例如,在显示单元21和前表面构件22之间形成空气层。ANR膜23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特别地,图10示出了在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另一方面,图11示出了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均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的实例。从抑制牛顿环产生的角度来看,优选在显示单元21的显示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均设置ANR膜23。ANR膜23利用粘结剂等结合至前表面构件22或显示单元21。应注意,在本发明中,“前表面”是用作显示表面的表面,即,位于观看者侧的表面,而“后表面”是与显示表面相反的表面。
可以使用的显示单元21的实例包括液晶显示器、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有机电致发光(EL)显 示器、无机EL显示器、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显示器(SED)和场发射显示器(FEDs)。
前表面构件22用于提供机械的、热的和老化保护以及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观看者侧)的设计功能的目的。例如,前表面构件22是片状、膜状或板状。可用于前表面构件22的材料的实例包括:玻璃、三乙酰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以及聚碳酸酯(PC)。然而,该材料并不特别限于这些材料,而可以使用任何具有透明性的材料。
图12示出了ANR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ANR膜23抑制了在显示装置中牛顿环的产生。如图12所示,ANR膜23包括基材24和设置在基材24上的ANR层25。ANR膜23利用其间的粘合层26结合至诸如前表面构件22的粘附体上。粘合层26包括粘合剂作为主要成分。例如,在光学膜技术领域中使用的已知的粘合剂可用作该粘合剂。应当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压敏粘合剂(PSA)的胶粘剂也认为是粘合剂的一种。
可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眩膜1相同的膜作为ANR膜23。具体地,基材24和ANR层25分别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基材11和ANR层12相同。
此外,如图12所示,优选地,从减少反射光的角度考虑,在ANR层25上进一步形成防反射(AR)层27。AR层27可以是干型层或湿型层,但优选地为湿型层。湿型AR层27的实例包括包含氟类树脂的层和包含诸如硅石的空心微粒的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通过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ANR膜23,可以抑制牛顿环的产生或可以将牛顿环的产生减少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5)第五实施方式
图13和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21、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的后表面构件26、以及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的ANR膜23。
具体地,图13示出了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上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的实例。另一方面,图14示出了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上分别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应注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组件被赋予了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例如,后表面构件26是片状、膜状或板状。当显示单元是液晶显示器时,例如,后表面构件26是使得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照度在平面内均匀的扩散板或扩散片、用于控制视角的透镜膜、使来自光源的光偏振并分离以进行再利用的偏光分离反射膜等。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通过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ANR膜23,可以抑制牛顿环的产生,或可以将牛顿环的产生减少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6)第六实施方式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这第六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显 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直接形成了ANR层25,而没有使用粘合剂等。图15示出了在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直接形成了ANR层25的实例。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组件被赋予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应注意,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直接形成ANR层25。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由于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直接形成了ANR层25,所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可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和生产过程。
[实施例]
现在将通过实施例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如下测量微粒的平均粒径和防眩层的干燥膜厚。
(微粒平均粒径)
通过使用库尔特粒度分析仪(Coulter Multisizer)测量微粒的平均粒径并平均所得数据来确定微粒的平均粒径。
(防眩层的干燥膜厚)
如下使用接触式厚度测定器(由TESA K.K.生产)来确定防眩层的干燥膜厚(平均膜厚)。具有6mm的直径的圆柱形探针可用作接触探针。首先,将圆柱形探针以使防眩层不会断裂的低负载与防眩层接触。接着,在任意的五个点测量执行测量以确定防眩膜的总厚度的平均值DA。此外,测量同一基材的未涂布的部分的厚度以确 定基材的厚度DB。通过从平均值DA减去基材的厚度DB计算出的值被定义为防眩层的厚度。在不能得到未涂布的部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切片机技术等制备防眩膜的截面来测量基材的厚度。然而,由于这样测量的厚度是微观的膜厚,所以优选如前一种方法所述,确定作为平均膜厚的膜厚。
(实施例1)
首先,以下将在涂覆材料成分所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所得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使用压模涂布机以20m/min的速度将获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着,将由此所得的膜在干燥炉中以80℃干燥2分钟,然后使用紫外线以500mJ/cm2进行照射,以形成具有10.9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leveling agent)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bead)(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12.5重量份
(实施例2)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2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1.6μm。
(实施例3)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3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2.8μm。
(实施例4)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4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4.4μm。
(实施例5)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5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6.3μm。
(实施例6)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3.0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6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7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bead)(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12.5重量份
(实施例7)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7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膜形成速度控制为30m/min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0.2μm。
(实施例8)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0.2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8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并且将涂布速度控制为30m/min。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0重量份
(实施例9)
如在实施例8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9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9.4μm。
(实施例10)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4.3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0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2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5重量份
(实施例11)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4.1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0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2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8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氟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5重量份
(实施例12)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所得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80线的微凹版印刷涂布机以30m/min的速度,将所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着,在干燥箱中在80℃下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mJ/cm2进行照射以形成具有22.3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2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7.5重量份
(实施例13)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所得的混合物搅拌1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拉丝锭涂布机,将所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着,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以形成具有17.2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3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9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7)27.5重量份
(实施例14)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机来获得具有15.3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4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9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0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27.5重量份
(实施例15)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机来获得具有14.6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5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9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0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37.5重量份
(实施例16)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机来获得具有14.1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6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9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Techpolymer),折射率1.50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42.5重量份
(实施例17)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所得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100线的微凹版印刷涂布机30m/min的速度,将所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着,在干燥箱中在80℃下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 mJ/cm2进行照射以形成具有11.5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7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0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2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NV60)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5重量份
(实施例18)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0.5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18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NV50)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10.0重量份
(实施例19)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所得的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压模涂布机以20m/min的速度,将所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着,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以形成具有11.7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由此,获得了实施例13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7)10.0重量份
(实施例20)
如在实施例19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20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3.0μm。
(实施例21)
如在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压模涂布来获得具有11.8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21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0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10.0重量份
(实施例22)
首先,如在实施例18中一样来获得防眩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3.6μm。接着,用120线的微凹版印刷涂布机以20m/min的涂布速度将包含空心硅石的低折射率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获得的防眩膜上。接下来,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通过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来固化,从而在防眩层上形成具有120nm干燥膜厚的低折射率层(防反射涂层)。从而,获得了实施例22的光学膜。
(实施例23)
首先,如在实施例19中一样来获得防眩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8.8μm。接着,用120线的微凹版印刷涂布机以20m/min的涂布速度将包含空心硅石的低折射率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获得的防眩膜上。接下来,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通过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来固化,从而在防眩层上形成具有120nm干燥膜厚的低折射率层(防反射涂层)。从而,获得了实施例23的光学膜。
(实施例24)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来获得具有13.5μm的干燥膜厚的实施例24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5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甲苯 89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73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7)27.5重量份
(实施例25)
如在实施例24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25的光学膜,只是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5.4μm。
(实施例26)
如在实施例24中一样来获得实施例25的光学膜,只是将干燥膜厚控制为17.3μm。
(比较例1)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得到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80线的微凹版印刷涂布机以20m/min的速度,将获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下来,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从而形成具有6.1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从而,获得了比较例1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95重量份
丙烯酸多元醇酯类聚合物 5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7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47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60,平均粒径5.2μm,变异系数31)7.5重量份
(比较例2)
如在比较例1中一样来获得比较例2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凹版的周速比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7.4μm。
(比较例3)
如在比较例1中一样来获得比较例3的光学膜,只是通过调整压模间隙、正在提供的涂覆材料的流速以及背压而将干燥膜厚控制为7.3μm。
(比较例4)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将得到混合物搅拌2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90线的微凹版印刷 涂布机以30m/min的速度,将获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film Corporation生产)上。接下来,在干燥箱中在80℃将所得的膜干燥2分钟,然后用紫外线以500mJ/cm2照射以形成具有13.7μm干燥膜厚的防眩层。从而,获得了比较例4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NV50)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7.5重量份
(比较例5)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来获得具有11.9μm的干燥膜厚的比较例5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75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5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139重量份(NV45)
碳酸二甲酯 20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7)27.5重量份
(比较例6)
如在实施例13中一样通过拉丝锭涂布来获得具有13.5μm的干燥膜厚的比较例6的光学膜,只是使用了下面描述的涂覆材料成分。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 87重量份
丙烯酸类聚合物 13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59重量份(NV55)
碳酸二甲酯 49重量份
硅类均化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MS珠(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495,平均粒径5μm,变异系数8)27.5重量份
如下来评价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泽度、白浊度(不透明性)、卷曲的产生和不产生、图像清晰度、雾度(haze)、微粒的状态、防眩特性、牛顿环的产生和不产生、以及防眩膜的眩光。
(光泽度)
如下测量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光泽度。为了抑制后表面反射的影响并且为了评价防眩膜的光泽度,将各个制备的防眩膜用具有0.5%以下的雾度的光学胶粘剂结合至具有3mm厚度的黑色丙烯酸酯(树脂)板(由Mitsubishi Rayon Co.,Ltd.生产的聚丙烯酸酯塑料Acrylite L 502)。光泽度用由BYK-Gardner Inc.生产的光泽度计(Micro-Tri-Gloss)来测量。在表1中示出了结果。
另外,图16示出了实施例1至实施例16和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防眩膜的20°光泽度和60°光泽度之间的关系。
另外,图17示出了实施例1至实施例21、实施例24至实施例26、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7的防眩膜的20°光泽度和60°光泽度之间的关系。
(白浊度)
测量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白浊度。在表1中示出了结果。当检测到在防眩层表面漫射的反射光时,就感觉到白浊感。这里,使用市售的光谱色度计,通过模拟产生上述现象,并且定义量化的值作为白浊度。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实验确定,这里测量的白浊度与视觉上观察到的白浊感是相关的。
下面将描述用于测量白浊度的具体方法。首先,为了抑制后表面反射的影响并且为了评价防眩膜自身的漫反射,用其间的光学胶粘剂将黑色丙烯酸酯板(由Mitsubishi Rayon Co.,Ltd.生产的聚丙烯 酸酯塑料Acrylite L 502)结合至制备的防眩膜的后表面。接下来,用由X-Rite Inc.生产的积分球型光谱色度计SP64、利用D65光源在d/8°光学系统中进行测量,在该光学系统中,漫射光被施加至样品的表面并且用定位在相对于样品的法线方向倾斜8°的位置的检测器来测量反射光。消除镜面反射成分并且仅检测漫反射成分的SPEX模式用于测量值,并且在2°的检测视角执行测量。
(卷曲的产生和不产生)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个防眩膜,基于以下标准来确定卷曲的产生和不产生。
⊙:几乎不产生卷曲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卷曲。然而,即使当没有为随后的步骤准备专用线时,通过仔细操作仍能将防反射膜形成为偏光片。
△:明显产生卷曲。然而,通过构造能够校正卷曲的配备有轧辊(pass-roll)专用线作为用于在随后的步骤中形成偏光片的线,也能够将防眩膜形成为偏光片。
(图像清晰度)
为了评价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个防眩膜的微间距图像的透射清晰度,透射图像清晰度根据JIS-K7105、利用具有2mm、1mm、0.5mm、0.25mm以及0.125mm的梳宽的光梳来评价。用于评价的测量装置(型号:ICM-1T)由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生产。
表2示出了0.125mm梳宽的值C(0.125)与2mm梳宽的值C(2.0)的比率C(0.125)/C(2.0)。还示出了用具有2mm、1mm、0.5mm和0.125mm的梳宽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的总和。
(雾度)
测量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表面雾度和内部雾度。在表2中示出了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总雾度是表面雾度和内部雾度的总和。
评价仪器:雾度测量仪,型号HM-150,由Murakami ColorResearch Laboratory Co.,Ltd.生产。
评价条件:JIS K7136
为了将实施例的光学膜的雾度分成内部雾度和表面雾度,用其间的光学胶粘剂将TAC膜结合至各个膜的表面以测量雾度。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值大于实施例的光学膜单独的雾度,但是这个的原因并不清楚。因此,尽管表面雾度计算出来是负值,但是在实施例中认为负的表面雾度是0。应当注意的是,可以确定,具有结合在其表面上的另一TAC(其间具有光学胶粘剂)的TAC的雾度为0.5%以下。
(微粒的状态)
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有机微粒的分布状态。在表2中示出了结果。应注意,当有机微粒在一些区域中密集分布而在其他区域中稀疏分布,光学膜被评价为“○”,而当有机微粒不是以这种在一次而区域中密集分布而在其他区域中稀疏分布的方式分布,而粒子是均匀地分布时,光学膜被评价为“×”。
此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26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6中,作为代表性的实施例,实施例1和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5和比较例6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分别在图18至图21中示出。
(防眩特性)
对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26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6的各个光学膜,为了抑制后表面反射的影响并且为了评价光学膜自身的防眩特性,用其间的光学胶粘剂将各个光学膜的后表面结合至黑色丙烯酸酯板(由Mitsubishi Rayon Co.,Ltd.生产的聚丙烯酸酯塑料Acrylite L502)。此后,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评价防反射特性。在第一种方法中,在300lux的环境亮度中从50cm距离观察观看者的反射图像,并且评价了观看者是否能够发现它们正在观看哪里。在第二种方法中,利用平行配置的作为光源的两个无遮挡的荧光灯、从镜面反射的方向可视地观察各个防眩膜反射的图像,并且评价荧光灯的反射的产生或不产生。
A:观看者不能够发现它们正在观看哪里,并且图像模糊到两个荧光灯被看作是一个荧光灯的程度。
B:观看者不能够发现它们正在观看哪里。两个荧光灯是可识别的,但是其轮廓是模糊的。
C:观看者不能够发现它们正在观看哪里,但是这些荧光灯的轮廓是可识别的。
D:观看者不能够发现它们正在观看哪里,并且这些荧光灯的轮廓也照其原样地被反射。
(牛顿环的产生和不产生)
对于实施例18和实施例23以及比较例1和比较例7的各个光学片,通过以下方法评价牛顿环的产生可不产生。首先,将各个光学片放置在黑色丙烯酸酯板上使得光学膜的表面(其上具有光学层 的表面)与黑色丙烯酸酯板相接触。从与光学层相反的表面施加300g/cm2的负荷,并且通过视觉观察评价牛顿环的产生和不产生。
应当注意的是,在表2和表4中的“○”和“×”表示以下评价结果。
○:未观察到牛顿环的产生。
×:观察到了牛顿环的产生。
(眩光)
对于实施例19和实施例23以及比较例1和比较例7的各个光学片,通过以下方法评价眩光的产生和不产生。将黑色丙烯酸酯板设置在笔记本PC(包括13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的前表面上,其间具有空气层。将各个光学膜利用其间的胶粘剂结合到丙烯酸酯板的液晶显示器侧上。显示出单色的白色来评价是否产生了眩光。
应当注意的是,在表2和表4中的“○”和“×”表示以下评价结果。
○:未观察到眩光的产生。
×:观察到了眩光的产生。
表1至表4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评价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8中,(1)有机微粒在一些区域中密集分布而在其他区域中稀疏分布(参照图18和图19),(2)聚合物的含量为按重量计3%以上且按重量计20%以下,(3)有机微粒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且8μm以下,以及(4)微粒的平均粒径D对于平均膜厚T的比率为20%以上且70%以下。因此,可以使利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为45以上。
相反,对于比较例1至比较例3,尽管就(1)和(3)而言比较例1至比较例3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相同,但是就(4)而言它们是不同的。因此,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小于45。
对于比较例4,尽管就(1)而言比较例4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是相同的,但是就(2)而言其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是不相同的。因此,透射图像清晰度小于45并且白浊度也超过1.0。其原因如下。在比较例4中,利用MS填料形成适当的粒子分布。然而,由于没有添加聚合物,固化收缩大并且表面粗糙不平。
对于比较例5,尽管就(1)、(3)以及(4)而言比较例5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是相同的,但是就(2)而言其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是不相同的。因此,透射图像清晰度小于45并且白浊度明显超过1.0。其原因如下。当添加的聚合物的量过大时,得到的涂覆材料的粘性增加,导致粒子的扩散劣化(参见图20),从而,微粒的稀疏和密集变得过于清晰可辨。因此,在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间明显地产生固化收缩的差异。
由于对于比较例6,尽管就(2)至(4)而言比较例6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18是相同的,但是就(1)而言其与实施例1至实施 例18是不相同的。因此,20°光泽度超过40。其原因如下。由于在比较例6中使用了丙烯酸酯粒子,所以粒子是均匀地扩散的(参见图21)并且丙烯酸酯粒子不能形成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因此,防眩层的表面是平坦的。
由于实施例19至实施例26如在实施例(1)至(18)中一样满足(1)至(4),所以可以使利用具有0.125mm的宽度的光梳测量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值为45以上。
此外,从实施例19和实施例23以及比较例1和比较例6(对于它们评价了牛顿环和眩光的产生和不产生)可以了解到下述内容。
由于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满足(1)至(4),所以能够抑制牛顿环和眩光的产生。
相反,尽管比较例1与实施例19和实施例23一样满足(1)至(3),但是比较例1与实施例19和实施例23不同的是其不满足(4)。因此,能够抑制牛顿环的产生,但是不能抑制眩光的产生。
此外,尽管就(2)至(4)而言比较例6与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是相同的,但是就(1)而言其与实施例19至实施例23是不相同的。因此,能够抑制眩光的产生,但是不能抑制牛顿环的产生。
另外,从图16能够了解到以下内容。
当20°光泽度Gs(20°)和60°光泽度Gs(60°)满足下式(1)表示的关系时,能够抑制反射并且能够实现高的适光对比。
Gs(60°)>Gs(20°)×0.75+48…(1)
(这里,Gs(20°)优选在Gs(20°)≤4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Gs(20°)≤40的范围内。)
而且,从图17能够了解到以下内容。
当20°光泽度Gs(20°)和60°光泽度Gs(60°)满足下式(1)表示的关系时,反射是可忽略的,并且能够实现非常高的明暗对比。
Gs(60°)>Gs(20°)×0.25+72…(2)
(这里,Gs(20°)优选在40≤Gs(20°)≤8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0≤Gs(20°)≤65的范围内。)
上面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并且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等仅是实例,而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与上述不同其他数值、形状、材料、结构等。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已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到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表面上的光学膜的实例以及这样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个,而可以应用于用在各种显示装置(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等离子体(PDP)显示面板、电致发光(EL)显示器、以及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器显示器(SED))的显示表面上的光学膜,并且可以应用于这样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已描述了将本发明的光学膜用作防眩膜和防牛顿环膜的实例。然而,本发明的光学膜的用途并不限于这些,并且本发明的光学膜还可应用于各种期望高的透射清晰度和凹凸形状的其他用途。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已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显示装置的实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触摸板。
Claims (19)
1.一种光学膜,包括:
基材;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基材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述基材上、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粒包含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C(0.125)与用具有2.0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C(2.0)的比率[C(0.125)/C(2.0)]×100为5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用具有0.125mm、0.5mm、1.0mm以及2.0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的总和为22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光学膜的表面雾度为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当用Gs(20°)表示20°光泽度、而用Gs(60°)表示60°光泽度时,Gs(20°)和Gs(60°)满足以下式(1)所表示的关系:
Gs(60°)>Gs(20°)×0.75+48… (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20°光泽度为4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当用Gs(20°)表示20°光泽度、而用Gs(60°)表示60°光泽度时,Gs(20°)和Gs(60°)满足以下式(2)所表示的关系:
Gs(60°)>Gs(20°)×0.25+72… (2)
其中,Gs(20°)在40≤Gs(20°)≤80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粒添加量为每100重量份的所述树脂中8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包含在所述光学层中的所述微粒与所述树脂之间的折射率的差为0.03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25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以及按重量计80%以上97%以下的低聚物和/或单聚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以及按重量计80%以上97%以下的低聚物。
14.一种防眩膜,包括:
基材;以及
防眩层,设置在所述基材上;
其中,所述防眩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述基材上、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防眩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15.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并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
以所述微粒稀疏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比所述微粒密集分布的区域中的涂覆材料更显著地被收缩的这种方式固化所述涂覆材料,以形成光学层;
其中,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16.一种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包括:
偏光层;以及
光学膜,设置在所述偏光层上,所述光学膜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光学层;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对于所述光学膜,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1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以及
光学膜,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侧上,所述光学膜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光学层;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对于所述光学膜,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18.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
前表面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膜,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所述前表面侧和所述前表面构件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光学膜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光学层;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对于所述光学膜,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1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
后表面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膜,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所述后表面侧和所述后表面构件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光学膜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光学层;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分布并在其他区域稀疏地分布、以及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按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高聚物;
所述微粒是具有2μm以上8μm以下的平均粒径的有机微粒;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D与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T的比率(D/T)×100为20%以上70%以下;以及
对于所述光学膜,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梳测得的透射图像的清晰度值为45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51139 | 2008-06-09 | ||
JP2008151139 | 2008-06-09 | ||
JP2008-208794 | 2008-08-13 | ||
JP2008208794A JP2010020267A (ja) | 2008-06-09 | 2008-08-13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PCT/JP2009/060573 WO2009151068A1 (ja) | 2008-06-09 | 2009-06-03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79146A CN101779146A (zh) | 2010-07-14 |
CN101779146B true CN101779146B (zh) | 2012-08-15 |
Family
ID=41416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012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79146B (zh) | 2008-06-09 | 2009-06-03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72492B2 (zh) |
EP (1) | EP2284580A4 (zh) |
JP (1) | JP2010020267A (zh) |
KR (1) | KR20110018286A (zh) |
CN (1) | CN101779146B (zh) |
BR (1) | BRPI0903916A2 (zh) |
RU (1) | RU2507548C2 (zh) |
TW (1) | TWI431330B (zh) |
WO (1) | WO20091510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56851A (ja) * | 2009-03-30 | 2010-11-11 |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KR101743785B1 (ko) * | 2009-03-30 | 2017-06-05 | 닛뽄세이시가부시끼가이샤 | 방현 하드코트 필름 |
JP5515748B2 (ja) * | 2010-01-06 | 2014-06-11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を評価する評価方法 |
CN102343698B (zh) * | 2010-07-26 | 2015-01-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硬质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979914A (zh) * | 2010-09-21 | 2011-02-23 | 浙江池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背光源模块 |
JP2012072275A (ja) * | 2010-09-28 | 2012-04-12 | Fujifilm Corp | ハードコート層形成用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US9618656B2 (en) | 2010-10-04 | 2017-04-1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12212120A (ja) * | 2011-03-18 | 2012-11-01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
JP2012212122A (ja) * | 2011-03-18 | 2012-11-01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
JP2012212119A (ja) * | 2011-03-18 | 2012-11-01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
JP6046367B2 (ja) * | 2011-04-12 | 2016-12-14 | 恵和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930803A (zh) * | 2011-07-18 | 2014-07-16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具有高的对比度的防眩膜及其制备方法 |
US20140146454A1 (en) * | 2011-07-26 | 2014-05-29 | Kimoto Co., Ltd. |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Type Touch Panel and Anti-Glare Film |
US9618680B2 (en) * | 2012-04-05 | 2017-04-11 | Corning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isplay components |
JP6212844B2 (ja) * | 2012-09-14 | 2017-10-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915286B1 (ko) * | 2012-12-11 | 2018-11-05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방현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편광판 |
KR101534337B1 (ko) * | 2012-12-18 | 2015-07-06 |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 방현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8933478B2 (en) | 2013-02-19 | 2015-01-13 | Cooledge Lighting Inc. | Engineered-phosphor LED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
US8754435B1 (en) | 2013-02-19 | 2014-06-17 | Cooledge Lighting Inc. | Engineered-phosphor LED package and related methods |
CN105264407B (zh) * | 2013-07-05 | 2018-01-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
JP5924311B2 (ja) * | 2013-07-05 | 2016-05-2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976602B2 (ja) * | 2013-07-19 | 2016-08-2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886338B2 (ja) * | 2014-02-21 | 2016-03-1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光板、光学部材セット及びタッチ入力式画像表示装置 |
CN111239880B (zh) * | 2014-04-03 | 2022-06-14 | 詹姆斯·M·加拉斯 | 评估和选择最小化眩光和色觉丧失的滤光器的装置 |
JP2015206837A (ja) * | 2014-04-17 | 2015-11-1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6907161B2 (ja) * | 2014-04-17 | 2021-07-2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TWI628457B (zh) * | 2014-04-17 | 2018-07-01 |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防眩膜、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
TWI702414B (zh) * | 2014-07-18 | 2020-08-21 |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膜及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
JP6435681B2 (ja) * | 2014-07-18 | 2018-12-1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 |
JP6481277B2 (ja) * | 2014-07-18 | 2019-03-1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 |
JP2016035575A (ja) * | 2014-08-01 | 2016-03-1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20060781A (ja) * | 2014-08-01 | 2020-04-1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6458408B2 (ja) * | 2014-08-28 | 2019-01-3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のギラツキ発生の評価方法 |
JP6500495B2 (ja) * | 2015-02-26 | 2019-04-17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CN107250963B (zh) * | 2015-02-26 | 2020-04-1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显示装置和光学片以及光学片的选择方法和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
JP6497126B2 (ja) * | 2015-02-26 | 2019-04-1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6627297B2 (ja) * | 2015-07-14 | 2020-01-0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6627298B2 (ja) * | 2015-07-14 | 2020-01-0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6540483B2 (ja) * | 2015-12-04 | 2019-07-1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
JP2016118788A (ja) * | 2015-12-25 | 2016-06-3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7049590A (ja) * | 2016-09-21 | 2017-03-09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体、壁材、建具、および日射遮蔽装置 |
KR101988549B1 (ko) | 2016-12-12 | 2019-06-1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
CN110050206B9 (zh) * | 2016-12-12 | 2022-05-2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光学膜和包括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
JP6336660B1 (ja) * | 2017-05-29 | 2018-06-06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CN110709735A (zh) * | 2017-08-04 | 2020-01-17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防眩膜 |
CN114347578B (zh) * | 2017-08-04 | 2024-09-06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防眩膜 |
EP3756046A4 (en) * | 2018-09-18 | 2021-10-2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VACY FILMS FOR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S |
EP3628758A1 (en) | 2018-09-27 | 2020-04-01 | Apple Inc. | Textured surface for titanium parts |
JPWO2020218056A1 (zh) * | 2019-04-25 | 2020-10-29 | ||
US11459668B2 (en) | 2020-05-06 | 2022-10-04 | Apple, Inc. | Titanium part having an anodized layer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74996A (zh) * | 2006-05-16 | 2007-11-2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WO2008020587A1 (fr) * | 2006-08-14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Stratifié optique antireflet |
CN101163993A (zh) * | 2005-02-21 | 2008-04-1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75727A (ja) | 1990-11-09 | 1992-06-23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618447B2 (ja) | 1996-03-13 | 2005-02-0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磁波漏洩防止フィルタ |
JP3674146B2 (ja) | 1996-05-07 | 2005-07-2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光学フィルタ装置 |
JP3507719B2 (ja) * | 1998-02-17 | 2004-03-1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
JP3311697B2 (ja) | 1998-11-12 | 2002-08-0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ター |
JP3515401B2 (ja) | 1998-12-18 | 2004-04-0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
JP4683747B2 (ja) | 2001-03-05 | 2011-05-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帯電防止防眩フィルム |
JP4010542B2 (ja) * | 2002-06-27 | 2007-11-2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拡散性シート、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4159314B2 (ja) * | 2002-06-28 | 2008-10-0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 |
JP2004341070A (ja) | 2003-05-13 | 2004-12-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
JP4425920B2 (ja) | 2004-07-22 | 2010-03-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基地局および移動機 |
JP4500159B2 (ja) | 2004-12-22 | 2010-07-1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 |
TWI406770B (zh) * | 2005-02-21 | 2013-09-0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
CN101067667A (zh) | 2006-05-03 | 2007-11-07 | 三星康宁株式会社 | 显示滤光器和具有该显示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
JP5103825B2 (ja) | 2006-08-18 | 2012-12-1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2008
- 2008-08-13 JP JP2008208794A patent/JP2010020267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5-27 TW TW098117865A patent/TWI43133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6-03 EP EP09762498.5A patent/EP228458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6-03 US US12/672,841 patent/US867249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03 KR KR1020107002896A patent/KR20110018286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6-03 BR BRPI0903916-3A patent/BRPI0903916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6-03 WO PCT/JP2009/060573 patent/WO20091510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03 RU RU2010104446/28A patent/RU2507548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6-03 CN CN2009801001244A patent/CN10177914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63993A (zh) * | 2005-02-21 | 2008-04-1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
CN101074996A (zh) * | 2006-05-16 | 2007-11-2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WO2008020587A1 (fr) * | 2006-08-14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Stratifié optique antirefle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31330B (zh) | 2014-03-21 |
US8672492B2 (en) | 2014-03-18 |
TW201013229A (en) | 2010-04-01 |
WO2009151068A1 (ja) | 2009-12-17 |
EP2284580A1 (en) | 2011-02-16 |
KR20110018286A (ko) | 2011-02-23 |
CN101779146A (zh) | 2010-07-14 |
EP2284580A4 (en) | 2014-04-02 |
RU2010104446A (ru) | 2011-08-20 |
RU2507548C2 (ru) | 2014-02-20 |
BRPI0903916A2 (pt) | 2015-06-30 |
JP2010020267A (ja) | 2010-01-28 |
US20120002282A1 (en) | 2012-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9146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650447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815958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344602B (zh) |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578538B (zh) | 光学膜、其制备方法、使用该光学膜的防眩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 |
JP4155337B1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
JP4848072B2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5653378B2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5476948B2 (ja) | 光学積層体及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CN103278871A (zh) | 光学器件、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
JP2008304638A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
JP2010256851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US11353629B2 (en) | Anti-glare film and polarizer with the same | |
JP2013238867A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
JP2013195606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2013257358A (ja) | 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14071396A (ja) | 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