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5958B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15958B CN101815958B CN200980100123XA CN200980100123A CN101815958B CN 101815958 B CN101815958 B CN 101815958B CN 200980100123X A CN200980100123X A CN 200980100123XA CN 200980100123 A CN200980100123 A CN 200980100123A CN 101815958 B CN101815958 B CN 1018159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culate
- coating material
- optical layers
- resin
- antigla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8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2-Prope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859 micr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0058 poly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OC(N)=O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125000000524 functiona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125000002496 m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428199 Musteli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216 antista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865 ionizing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a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Isoprop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O KFZMGEQAYNKO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DKGAVHZHDRPRBM-UHFFFAOYSA-N Tert-But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DKGAVHZHDRPR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08 ionic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0962 organ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4 inorgan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DKPFZGUDAPQIHT-UHFFFAOYSA-N but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C)=O DKPFZGUDAPQIH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TXBCBTDQIULDIA-UHFFFAOYSA-N 2-[[3-hydroxy-2,2-bis(hydroxymethyl)propoxy]methyl]-2-(hydroxymethyl)propane-1,3-diol Chemical compound OCC(CO)(CO)COCC(CO)(CO)CO TXBCBTDQIULDI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877 Melam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Methacr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6708 antioxidan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dimethyl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C[Si]C JZZIHCLFHIXE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11 light stabilis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75 main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nitrogen Substances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40124543 ultraviolet light absorbe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7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1-hydroxycyclohex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1(O)CCCCC1 QNODIIQQMGDS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Acet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1=CC=CC=C1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0 Melamin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TIZESTWPVYFNL-UHFFFAOYSA-N Methyl isobutyl ket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O NTIZESTWPVYFN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IHCLUNTQKBZGK-UHFFFAOYSA-N Methyl isobutyl ketone Natural products CCC(C)C(C)=O UIHCLUNTQKBZ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1 NMR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83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71 adjuv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450 an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8 antioxid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chloroethene;ethe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lC=C.CC(=O)OC=C HGAZMNJKRQFZK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772 conduction elect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4 diacet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di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OC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07 heat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60 magnetic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XZMFSXDPGVJKK-UHFFFAOYSA-N pentaerythr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CO)(CO)CO WXZMFSXDPGVJK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41 surfac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94 surface-a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34 thermosetting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SYGHMBJXWRQFD-UHFFFAOYSA-N 2-(2-sulfanylacetyl)oxyethyl 2-sulfanyl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SCC(=O)OCCOC(=O)CS PSYGHMBJXWRQ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2-But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7553-56-2 Chemical compound [I]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3 Acryl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21 Contact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Flu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142 PO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171 Poly (ethylene 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5 Sokala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Sulfur Chemical group [S]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37710 Thioesterase 1/protease 1/lysophospholipase L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413 T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Trimethylol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807 Urea-formaldehy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SWHLOXLFJPTYTL-UHFFFAOYSA-N [2-methyl-3-(2-methylprop-2-enoyloxy)-2-(2-methylprop-2-enoyloxymethyl)propyl] 2-methyl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CC(C)(COC(=O)C(C)=C)COC(=O)C(C)=C SWHLOXLFJPTYT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12 ami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anthraquinone Natural products CCC(=O)c1c(O)c2C(=O)C3C(C=CC=C3O)C(=O)c2cc1CC(=O)OC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056 anthraqui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7 antimon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antimony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b]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44 bleach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767 catio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768 cat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66 curta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JVSVVKPKFFKQW-UHFFFAOYSA-N cyclohexane 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OC(=O)C=C.C1CCCCC1 VJVSVVKPKFFKQ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7 die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113 dietary fatty acid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94 fatty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95729 fatty acid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BHEPBYXIRTUNPN-UHFFFAOYSA-N hydridophosphorus(.) (triplet) Chemical class [PH] BHEPBYXIRTUNP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77 hydrophilic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0 iod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30 iod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QNPFQTWMSNSAP-UHFFFAOYSA-N isobuty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KQNPFQTWMSNSA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MMWKPVZQRWMSS-UHFFFAOYSA-N isopropanol acetate Natural products CC(C)OC(C)=O JMMWKPVZQRWMS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11051 isopropyl acet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GWYFCOCPABKNJV-UHFFFAOYSA-N isovale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C(O)=O GWYFCOCPABKNJ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21 macromolecu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07 metal hal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309 metal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5641 methacr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WSFSSNUMVMOOMR-BJUDXGSMSA-N methanone Chemical class O=[11CH2] WSFSSNUMVMOOMR-BJUDXGSM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TQCVIMYMUTLFT-UHFFFAOYSA-N nitro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N+](=O)OS(=O)(=O)C(F)(F)F XTQCVIMYMUTL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22 pa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2 phosph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YFCBTPGUUZFHI-UHFFFAOYSA-O phosphonium Chemical compound [PH4+] XYFCBTPGUUZFHI-UHFFFAOYSA-O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84 polyacryl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06 polyester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5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prop-2-enoyloxy prop-2-eneperox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O)OOOC(=O)C=C KCTAWXVAICEBS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53 quaternary ammonium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42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35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846 sugar alcohol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3 sulf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4 viscosity adjus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WOMRZKBDFBMHP-UHFFFAOYSA-N zinc antimony(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Sb+3] OWOMRZKBDFBMH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10T428/24372—Particulate matter
- Y10T428/24405—Polymer or resin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93—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包括:基材;以及形成在基材上的光学层,并且在光学层的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并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涂覆材料;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8μm以下;而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18μm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显示表面使用的防眩膜。
背景技术
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显示器)中,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在显示表面侧设置防眩膜以利用该膜使光漫射,从而赋予防眩性并且减少由于表面反射导致的反射。在传统的防眩膜中,防眩性是通过设置在表面上的凹凸形状赋予的。
图1示出了传统防眩膜101的结构。如图1所示,防眩膜101包括基材111和设置在基材111上的防眩层112。防眩层112包含微粒113。这些微粒113从防眩层112的表面突起,从而在表面上形成凹凸形状。通过将含有诸如凹凸形状的二氧化硅微粒或有机微粒的微粒113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111上并将该涂覆材料干燥来形成防眩膜101。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防眩膜,从防眩层112突起的微粒113将入射到防眩层112上的光散射,由此,由表面反射所导致的反射减少。
迄今为止,已对用于有效赋予防眩膜的防眩性的凹凸形状进行了研究。例如,日本专利第3,821,956号提出了凹凸形状的中心线平 均粗糙度和平均峰谷间隔分别从0.08μm至0.5μm的范围和20μm至80μm的范围来选择,以防止眩光。此外,日本专利第3,374,299号提出,为了实现良好的防眩性,设置粗糙的凹凸形状和微细的凹凸形状(fine irregularity,微细凹凸),其中,在其上具有这些凹凸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和平均间隔Sm分别控制在0.1μm~1.0μm和20μm~120μm,粗糙的凹凸形状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和平均间隔Sm分别控制在0.5μm~1.5μm和100μm~300μm,而微细的凹凸形状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和平均间隔Sm分别控制在0.05μm~0.5μm和20μm~70μm。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两个方案均针对的是在宽角度范围的散射光。表面的凹凸形状具有微小的周期并且表面轮廓具有陡角度成分。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显示装置的整个画面出现白褐色(whitish brown),也就是说,对比度降低。
可想到的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是增加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周期。然而,如果以这种方式增加周期,则防止反射就变得不可行。即,对比度和防眩性是不兼容的特性,难于同时满足这两个特性。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出于提供机械保护、热保护以及老化保护以及设计功能的目的,将前表面板布置在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以及其它显示装置的前表面(观看者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表面板的后表面(显示装置侧)是平坦的,并且如果(例如)前表面板弯曲(deflect)并变得靠近显示装置,则会引起出现牛顿环的问题。
此外,在将另一个后表面构件布置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侧的情况下,构件弯曲的问题会变得严重,导致出现牛顿环的问题。这是因为显示装置与后侧构件之间的间隔随着显示装置的厚度减小而变窄,此外,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大。将使用液晶显示器作为实例来进行描述。例如,在液晶显示器中,使光源发射的光的照度在平面内均匀的漫射板、用于控制视角的透镜膜、以及使光偏振并分离以再利用的偏光分离反射膜等布置为后表面构件。然而,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后表面侧和这些后表面构件的前方的偏光板通常具有平坦的表面轮廓(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小于0.03μm,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小于0.01)。因而,在薄的液晶显示器中,牛顿环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因此,期望有能够抑制这样的牛顿环出现的光学膜。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同时实现良好的对比度和防眩性的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以同时实现良好的防眩性和图像清晰度并且还可以抑制牛顿环的出现的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方案
经过大量的研究,本发明的发明者发现:良好的防眩性和对比度不能通过从表面突起的各个粒子引起的表面散射来实现,而可以通过具有长而平缓的周期以及受控的角度成分的凹凸形状引起的表面散射来实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包括:
基材;以及
设置在基材上的光学层;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第二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防眩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
干燥涂覆材料以在该涂覆材料中产生对流,并利用该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以及
将其中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的涂覆材料固化,以形成光学层;
其中,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第三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包括:
基材;以及
设置在基材上的防眩层;
其中,该防眩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防眩层的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18μm以下。
第四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包括:
偏光片;以及
设置在偏光片上的光学层;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第五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侧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第六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
前表面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以及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第七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
后表面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该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该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该涂覆材料;
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在本发明中,这样形成表面轮廓,先干燥形成粒子分布,在干燥后通过电离辐射的照射或热量进行固化。即,可通过控制微粒的分布(粒子的稀疏和密集)和树脂的固化收缩率来达到期望的表面粗糙度。
就微粒的分布而论,在微粒密集存在的部分处,树脂的比率低并且这些微粒抑制固化,因而固化收缩率小。相反,在微粒稀疏存在的部分处,树脂的比率高,因而树脂的固化收缩率大。由于前者部分与后者部分之间的固化收缩率的差异,所以在涂覆材料的表面上形成缓和的凹凸形状(moderate irregularity),并且光学层的表面或防眩层的表面显现出防眩性。
控制固化收缩率尤其地重要。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所进行的实验发现,相对于树脂的总量,以重量计,加入3%至20%、优选5%至15%的聚合物时,可以达到足够的固化收缩度,从而可将期望的凹凸形状形成在表面上。如果聚合物的比例以重量计小于3%,则固化收缩率很大,因而表面粗糙度增加。因此,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增大,导致不透明度增大。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如上所述地调节固化收缩率,添加聚合物。然而,如果过多地添加聚合物而使其大于以重量计的20%的量,即,如果树脂中抑制固化的物质的比率增加,则涂覆材料的粘性增强。结果,微粒的分散性降低,并且微粒的稀疏和密集变得清晰可辨并超过所必要的程度。因此,固化收缩率在稀疏部分与密集部分之间出现显著差异,并且不透明度增大。此外,如果过多地添加聚合物而使其大于以重量计的20%的量,则涂覆膜的硬度显著地降低。
尽管本发明的光学膜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形状,但是他们具有高的透射清晰度。因此,本发明的光学膜可布置在显示装置的前表面并可用作防眩层或防眩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膜还可用作防牛顿环层或防牛顿环膜。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同时很好地获得两种相反的特性,即对比度和防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的防眩膜的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说明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示意性示图
图5是说明均方根斜率的示意性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低折射率层14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ANR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5是实施例1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图16是比较例5的防眩膜的透射微分干涉图像。
图17是示出实施例1与比较例6的粗糙度轮廓(roughnessprofile)的截面轮廓(sectional profile)的比较曲线图。
图18是示出由从实施例1的原始轮廓(primary profile)所获得的测量值所确定的每0.5μm的斜率(微分值)的频率的示图。
图19是示出由从比较例6的原始轮廓所获得的测量值所确定的每0.5μm的斜率(微分值)的频率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在图示说明下述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组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1)第一实施方式
(1-1)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设备包括发射光的背光3,对背光3发出的光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调制以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2。偏光片2a和2b分别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两个表面上。防眩膜1设置在偏光片2b上,而偏光片2b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表面侧。在本发明中,在其主表面上具有防眩膜1或防眩层的偏光片2b称为防眩偏光片4。
例如,可以使用直下型背光、边缘型背光或者平面光源型背光作为背光3。背光3包括,例如,光源、反射板、光学薄膜等。例如,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热阴极荧光灯(HCFL)、有机电致发光(OEL)、无机电致发光(IEL)、发光二极管(LED)等作为光源。
可以用于液晶面板2的显示模式的实例包括扭转向列(TN)模式、超扭转向列(STN)模式、垂直对齐(VA)模式、面内切换(IPS)模式、光学补偿双折射(OCB)模式、荧光液晶(FLC)模式、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模式以及换相宾主(PCGH)模式。
例如,偏光片2a和2b分别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的两个表面上,使得其透射轴彼此正交。偏光片2a和2b均只允许入射光的一个正交偏光分量通过,而通过吸收阻挡另一个分量。偏光片2a和2b都可以是吸收了二色性物质(例如碘或者二色性染料)的单轴拉伸亲水聚合物薄膜,例如聚乙烯醇薄膜、部分缩甲醛化(formalized)的聚乙烯醇薄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部分皂化薄膜等。
(1-2)防眩膜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3所示,防眩膜1包括基材11以及设置在基材11上的防眩层12。防眩层12包括微粒13,以及在防眩层12的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形状。
表面雾度(haze)优选地为0%至5%,更优选地为0%至1%。当表面雾度小于等于5%时,不透明的感觉降低。当表面雾度小于等于1%时,几乎不存在不透明的感觉。应该注意的是,表面雾度是通过检测表明散射而测量的值。表面雾度越高,不透明度越高。另一方面,并不特别地限制内部雾度,其由包含在防眩层12中的微粒13等决定。
总雾度优选地为3%至45%,更优选地为3%至40%,最优选地为3%至30%。在3%至45%的范围内,可以达到足够程度的防眩性,而不降低图像清晰度。也就是说,如果总雾度小于3%,难以达到足够的防眩性。如果总雾度超过45%,图像清晰度降低。应该注意的是,总雾度是表面雾度与内部雾度的和。
另外,通过在防眩膜1的后表面粘结黑色丙烯酸板(acrylicplate)来测量的不透明度优选小于等于1.1且大于等于0.9。当不透明度小于等于1.1时,可以抑制对比度的降低。当不透明度小于等于0.9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对比度。
(基材)
例如,可以使用具有透明性的塑料薄膜作为基材1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已知的聚合物薄膜作为透明塑料薄膜的材料。已知的聚合物薄膜的具体实例包括:三乙酰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 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PAR)、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尿素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三聚氰胺树脂。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基材11的厚度优选为38μm至100μm,但是并不特别限于这个范围。
(防眩层)
防眩层12包括微粒13和树脂。在防眩层12中,微粒13密集地分布在某些部分,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另外,如果需要,防眩层12可以包含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
在防眩层12的表面优选用树脂覆盖微粒13。以这种方式覆盖微粒13防止微粒13从防眩层12突出,并防止源自表面上的微粒本身的曲率的高角度分量的形成,由此可以抑制不透明度的增加。
当由T表示防眩层12的平均膜厚,由D表示微粒13的平均粒径时,比率R(=(D/T)×100)优选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70%,更优选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60%。如果比率R小于30%,防眩性降低。如果比率R超过70%,出现在接近表面处的微粒13的数量增加,导致不透明度增加且对比度下降。
防眩层的平均膜厚大于等于8μm且小于等于18μm,优选地,大于等于9μm且小于等于16μm,更优选大于等于11μm且小于等于13μm。这是由于,当平均膜厚小于8μm时,无法达到足够的硬度,当平均膜厚超过18μm时,在制造过程的树脂固化步骤中,发生显著的卷曲。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平均膜厚小于8μm,则无法得到足够的硬度,难以在显示设备的上表面设置防眩层12。
然而,不是在显示设备的表面使用防眩膜1的情况下,可以扩展表面硬度的允许范围,因此,防眩层平均膜厚可以大于等于6.4μm且小于等于18μm。注意,当平均膜厚小于6.4μm时,硬度进一步降低,且显著地出现干燥聚集。因此,表面变为桔皮状表面,从而导致眩光。
例如,可以使用球形或扁平有机微粒作为微粒13。微粒13的平均粒径大于等于2.4μm且小于等于8μm,以及大于等于4μm且小于等于6μm。随着微粒13的平均粒径的减小,出现在表面附近的微粒的数量增加,从而由于表面散射而提高了不透明度。在平均粒径小于2.4μm时,不透明度的增加变得显著。在平均粒径超过8μm时,在用于高清晰度显示器时,不能抑制眩光。注意,在本发明中,用细孔电阻(pore electrical resistance)方法测量微粒13的平均粒径。
如果平均膜厚小于6μm,即使当聚合物的含量以重量计为3%以上20%以下时,微粒从防眩层突出的频率也会增加,导致对比度的降低。
通过平衡三个参数,即,微粒的平均粒径、平均膜厚以及聚合物添加量,可以形成能够同时实现防眩性和对比度的表面轮廓。
微粒的平均粒径以及膜厚度表示微粒在防眩层中的覆盖状态。通过将平均粒径控制为大于等于2.4μm且小于等于8μm,大于等于4μm且小于等于6μm,将膜厚度控制为大于等于8μm且小于等于18μm,优选大于等于9μm且小于等于16μm,更优选大于等于11μm且小于等于13μm,抑制了微粒从表面突出,且可以得到期望的表面轮廓,也就是说,可以获得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03的RΔq。另外,为了调整固化收缩率,添加了聚合物。如果聚合物的成分以重量计小于等于3%,则固化收缩率增大,表面变得粗糙。也就是说,变得难以得到所期望的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 增大的表面轮廓。如果以大于20%(重量)的量过量添加聚合物,树脂中抑制固化的物质比率增加,且涂覆材料的粘度增加。因此,微粒13的分散度降低,微粒的稀疏度和密集度变得比需要的更为清晰可辨。结果,在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之间的固化收缩率出现显著差别,从而增大了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
当三个参数,即微粒的平均粒径、平均膜厚以及聚合物添加量,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指定的范围内时,可以获得所期望的表面轮廓,并且能够同时实现良好的防眩性和对比度。
每100重量份的树脂,优选地,微粒13的添加量大于等于8重量份且小于等于50重量份,更优选大于等于10重量份且小于等于3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10重量份且小于等于20重量份。如果微粒13的添加量小于8重量份,面内方向的微粒13的稀疏度和密集度变得清晰可辨。因此,增加了粗糙度,且无法得到鲜明(sharp)的图像。相反地,如果微粒13的添加量超过了50重量份,则雾度增加,图像清晰度值减小,结果显示设备的图像对比度也减小。然而,可以通过降低微粒13和基质之间折射率的差来抑制光的散射。因此,优选地,根据所期望的图像对比度,调整微粒13的添加量以及微粒13和基质树脂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微粒13和基质之间的折射率差优选小于等于0.03,更优选小于等于0.02。
例如,丙烯酸酯类粒子、包括作为主要成份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acryl/styrene)共聚物的微粒、以及苯乙烯粒子可以用作有机微粒。然而,优选包含作为主要成份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的微粒,尤其优选地,包含作为主要成份的具有1.50至1.56的折射率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的微粒。这是因为可以使微粒13密集地分布在某些部分,并稀疏地分别在另一些部分。
在略微极化的微粒(例如丙烯酸酯类树脂微粒)用作微粒13的情况下,在干燥过程中在涂覆材料中发生的对流减少。因此,微粒分散,难以形成所期望的微粒分布。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必须使用具有高表面张力的溶剂。然而,这样的溶剂具有高沸点,并且所得涂膜不易干燥,导致制造过程中的处理困难。因此,优选使用其中混合了诸如苯乙烯的非极性树脂的微粒。对于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的微粒,通过在合成中改变丙烯酸酯类和苯乙烯的比率,可以改变表面能量。在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的微粒中,优选具有可实现1.50至1.56的折射率的混合比率的微粒。这是因为可以实现所期望的微粒分布,通过增加控制固化收缩率的处理,可以得到所期望的表面轮廓。
即使在使用通过控制具有不同结构或不同数量的官能团的丙烯酸酯类树脂的混合率而没有结合苯乙烯来调整的丙烯酸酯类微粒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对微粒的表面进行亲水化或疏水化处理来控制干燥中形成的微粒分布。
防眩层12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等于0.03μm且小于等于0.15μm,更优选大于等于0.05μm且小于等于0.12μm。如果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0.03μm,防眩性降低。如果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0.15μm,对比度降低。
图4是说明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示图。如以下公式(1)所示,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采样长度中的Z(x)的绝对值的平均值,较小的Ra表示较高的平滑度。如果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0.03μm,防眩层表面接近镜面。这增大了相对于入射光的镜面反射分量,并且降低了防眩性。只要均方根斜率RΔq在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03的范围内,对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然而,根据实验,随着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增加,均方根斜率RΔq 也同时增加。因此,如果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0.15μm,均方根斜率RΔq超过0.03μm,则对比度降低。
(公式1)
另外,尽管如上所述,通过平均表面的角度分量得到的值由RΔq(θa)表示,但是仅控制RΔq(θa)还是不够的。通过形成均一的平缓表面,可以实现较高对比度。因此可以使用Ra作为指标。通过将RΔq控制在0.01至0.03的范围内并且将Ra控制在小于等于0.15的范围内,可以得到具有均一的平缓表面的薄膜。
图5是说明均方根斜率的示意图。粗糙度轮廓的均方根粗糙度RΔq为通过在微小区域中平均斜率得到的参数,且由以下公式(2)表示。
RΔq(或Rdq):粗糙度轮廓的均方根斜率
PΔq(或Pdq):原始轮廓的均方根斜率
WΔq(或Wdq):波纹度轮廓的均方根斜率
在采样长度中局部斜率dz/dx的均方根斜率
(公式2)
使均方根斜率RΔq和光学特性(对比度(不透明感)以及防眩性)彼此相关。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均方根斜率RΔq,可以控制对比度和防眩性。具体地讲,当均方根斜率RΔq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03时,可以同时达到良好的对比度和防眩性。
使均方根斜率RΔq和不透明感彼此相关。由于均方根斜率RΔq是微小区域中斜率的平均值,如果均方根斜率RΔq超过0.03,表面散射增加,即,如果陡坡包含在构成表面的分量中,由此,不透明感增加。也就是说,适光对比度(photopic contrast)降低。如果RΔq小于等于0.01μm,表面接近镜面,镜面反射分量增加,因此,防眩性显著降低。与均方根斜率RΔq类似的表面轮廓参数是平均倾斜角度θa(JIS B 0601-1994)。平均倾斜角度θa也类似地表示倾斜度。然而,在以上确定均方根斜率RΔq的公式中,确定的是微小区域的微分值的均方根。因此,强调了较大角度分量(其影响不透明度)。因此,与平均倾斜角度θa相比,均方根斜率RΔq对不透明度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使粗糙度轮廓的平均宽度RSm与具有怎样的防眩性相关联。粗糙度轮廓的平均宽度是采样长度中的轮廓要素的长度Xs的平均值,具体地讲,由以下公式(3)表示。
(公式3)
粗糙度轮廓的平均宽度RSm优选大于等于0.05mm且小于等于0.2mm,更优选大于等于0.08mm且小于等于0.15mm。如果RSm小于0.05mm,倾向于不利于防眩性。如果RSm超过0.2mm,表面倾向于视觉可分辨的粗糙程度。通过将RSm控制在大于等于 0.08mm且小于等于0.15mm的范围内,即使在强光垂直入射到液晶显示设备上的环境中,也可以展现良好的防眩性。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均方根斜率RΔq小于传统防眩膜的均方根斜率RΔq。考虑到均方根斜率RΔq是通过平均微小区域中的斜率而确定的参数,这具体表示下述情况。即,如图3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具有连续的、平缓的凹凸形状,而传统的防眩膜为包含陡峭的角度分量的凹凸形状(如图1所示)。因此,该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可以在宽的角度范围内抑制光的散射,并且防止显示屏幕变得不透明,而传统防眩膜在宽的角度范围内使光散射,因此显示屏幕变得不透明。注意,图1示出的传统防眩膜技术,由微粒尺寸和微粒的突出量来确定凹凸形状。
例如,可以使用导电性碳、无机微粒、无机微粉、表面活性剂、离子性液体等作为抗静电剂。这些抗静电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无机微粒和无机微粉的材料实例包括,包含导电金属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锡、氧化铟、掺杂锑的氧化锡(ATO)、掺杂铟的氧化锡(ITO)以及锑锌氧化物等作为导电金属氧化物。另外,当使用无机微粒作为抗静电剂时,构成聚集体的微粒13的至少部分微粒优选为用作抗静电剂的无机微粒。
表面活性剂的实例包括阴离子或两性化合物,例如羧酸化合物以及磷酸盐;阳离子化合物,例如胺化合物以及季铵盐;非离子化合物,例如脂肪酸多元醇酯化合物以及聚氧乙烯加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合物,例如聚丙烯酸衍生物。离子液体为在室温下为液体的熔融盐。优选与溶剂和树脂具有相容性并且在下述干燥步骤中溶剂蒸发后也以与树脂相同的状态存在的离子液体。另外,优选具有小表面活性效果并且在其添加至涂覆材料后不会影响微粒13的对流和聚集的离子液体。离子对的阳离子种类的具体实例包括由含氮鎓组 成的脂肪族季铵阳离子、具有含氮杂环结构的季铵阳离子、由含磷鎓盐组成的鏻阳离子以及由含硫鎓组成的锍阳离子。离子对的阴离子种类包括卤素阴离子、有机羧基阴离子以及有机含氟阴离子。具体地,阴离子优选有机含氟阴离子,例如三(三氟甲基磺酰基)硝酸,因为这些阴离在常温下容易形成液体离子对。另外,优选在离子对中不含长链烷基的离子液体。如果离子对中包含长链烷基,表面活性效果增加,且影响微粒13的聚集。另外,可以组合使用多种类型的离子液体。
(1-3)制造防眩膜的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防眩膜1的方法的实例。制造防眩膜1的方法包括,将包含微粒13、树脂以及溶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11上,干燥溶剂,然后固化树脂。
(制备涂覆材料)
首先,例如,在诸如分散器的搅拌器或者诸如珠磨机的分散机中混合树脂、微粒13以及溶剂,以得到微粒13被分散的涂覆材料。在该步骤中,如果需要,可以加入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另外,还可以添加二氧化硅微粒作为粘度调节剂。
例如,可以使用可溶解所用的树脂材料、对微粒13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并且不会漂白基材11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叔丁醇、乙酸异丙酯等。
相对于树脂总量,树脂优选包含大于等于3%(重量)且小于等于20%(重量)的聚合物以及大于等于80%(重量)且小于等于97%(重量)的低聚物和/或单体,更优选包含大于等于5%(重量)且小于等于15%(重量)的聚合物以及大于等于85%(重量) 且小于等于95%(重量)的低聚物和/或单体。添加聚合物以调整固化收缩率。如果聚合物含量小于3%(重量),固化收缩率较大,并且表面粗糙,均方根斜率RΔq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增大,不透明度增大。相反地,当以大于20%(重量)的量过量添加聚合物时,树脂中抑制固化的物质比率增加,且涂覆材料的粘度增大。结果,微粒13的分散度降低,微粒13的稀疏度和密集度变得比需要的更为清晰可辨。结果,在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之间的固化收缩率的出现显著差别,由此不透明度增加。此外,当以大于20%(重量)的量过量添加聚合物时,防眩层12的硬度降低变得显著。
防眩层12的马氏硬度(martens hardness)优选大于等于220N/mm2,当以大于20%(重量)的量添加聚合物时,难以达到大于等于220N/mm2的马氏硬度。
在本发明中,马氏硬度由以下评估方法确定。
在基材11上形成防眩层12,选择没有微粒13的部分,在以下条件下,通过压痕法来测量表面硬度。
测量装置:PICODENTOR HM-500(Fischer Instruments K.K.)
压头:维氏压头(Vickers indenter)
最大压痕深度:小于等于AG层厚度的10%
从容易制造的角度考虑,树脂优选为通过紫外线或者电子束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或者为通过加热固化的热固性树脂。最优选能够通过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这种感光树脂的实例包括诸如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以及三聚氰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酯树脂。对于固化后的特性,考虑到良好的图像透过性,尤其优选具有良好的光透射性 的树脂,而考虑到抗刮擦性,尤其优选具有高硬度的树脂。可以适当地选择这样的树脂。注意,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并不特别地限于紫外线固化树脂,可以使用任何具有光透射性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然而,优选不会造成透射光色调的显著变化并且不会由于着色和雾度造成透射光量改变的树脂。
可以通过混合光聚合引发剂和可以形成树脂的有机材料(例如单体、低聚物以及聚合物)得到这样的感光树脂。例如,通过让聚酯型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单体或预聚物反应,然后让得到的反应产物与含羟基的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酸酯反应,可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包含在感光树脂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括苯甲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以及蒽醌衍生物。这些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还可以适当地选择改善涂覆薄膜形成的成分,例如,丙烯酸酯类树脂,并且将其与感光树脂混合。
另外,至少可以通过干燥固定的聚氨酯树脂、丙烯酸酯类树脂,甲基丙酸烯树脂、苯乙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或者纤维树脂,或者电离辐射固化低聚物,或者热硬化低聚物,可以适当地与感光树脂相混合并且使用。通过适当地混合这样的树脂,可以调整防眩层12的硬度和卷曲。这些树脂不限于上述几种。优选使用具有电离辐射敏感性基团(例如丙烯酸双键)或者热固化基团(例如OH基团)的聚合物。
关于由此制备的涂覆材料,优选在涂布之前调整微粒13和液体成分之间的比重差,使得微粒13的充分固定和/或聚集。这是因为,在涂布之后,可以在涂覆薄膜表面上形成所期望的微细凹凸形状,其中混合了具有倾斜角相对低的低角度反射部分以及具有倾斜的宽角度反射部分。此外,优选调整微粒13和树脂之间的表面张力差。 这是因为,在树脂的干燥和固化过程中,可以控制在微粒13之间连接的固化树脂的形状。
(涂布)
接下来,将如上所述地得到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11上。涂布涂覆材料,使得干燥后的平均膜厚优选大于等于8μm且小于等于18μm,更优选大于等于9μm且小于等于16μm,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11μm且小于等于13μm。这是因为,过小的平均膜厚处,不能实现足够的硬度,而过大的平均膜厚,在制造过程中的固化树脂步骤发生卷曲。
对涂布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涂布方法。已知的涂布方法的实例包括,微凹版式涂覆法、拉丝锭(wire bar)涂覆方法、直接凹版式涂覆法、口模式涂覆(die coating)法、浸渍法、喷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幕涂法、间歇式涂覆(comma coating)法、刮刀涂布法以及旋涂法。
(干燥以及固化)
在涂布了涂覆材料之后,进行干燥和固化以得到防眩层12,在此步骤,与相关技术相比,在防眩层12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较长周期且较为平缓(即均方根斜率RΔq足够小)的凹凸形状。在此步骤,各微粒13并未均一地分散,而是通过在干燥过程中的对流有意地分布,使得形成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微粒13密集聚集的部分形成一个峰,因此,形成了具有平滑起伏的表面轮廓。另外,基于包含在涂覆材料中的溶剂的沸点,可以适当地确定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基材11的耐热性,将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设置在基材11不会发生由于热收缩造成的变形的范围内。
以下将具体描述干燥步骤和固化步骤。
首先,将涂布在基材11上的涂覆材料以预定温度干燥,以在涂覆材料中产生对流,并通过对流将微粒13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
可以选择微粒13的分布的程度(该分布包括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例如,通过适当地调节溶剂的表面张力和微粒13的表面能。此外,可以基于包含在涂覆材料中的溶剂的沸点适当地确定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基材11的耐热性,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优选设置在不会发生由于热收缩而引起基材11变形的范围。
干燥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制。干燥可以是自然干燥或者可调整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人工干燥。然而,在干燥过程中涂层表面暴露于风中的情况下,优选不会在涂覆薄膜表面上形成风纹。原因如下:如果形成风纹,就会倾向于不会在防眩层表面上形成所期望的缓和波状凹凸形状,由此,很难同时实现防眩性和对比特性。
接着,例如,通过电离辐射的照射或加热,固化在基材11上干燥的树脂。结果,由于在微粒13密集分布的部分和微粒13稀疏分布的部分之间的固化收缩率的差异,而在涂覆材料的表面形成平缓的凹凸形状。即,微粒13密集分布的部分形成一个峰,因此形成具有长周期的起伏。即,与相关技术相比,在防眩层12的表面形成具有更长周期并且缓和的凹凸形状。
例如,电子束、紫外线、可见光、γ射线、电子束等可用作电离辐射。从生产设备的角度来看,优选紫外线。可以使用的紫外线源的实例包括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氙弧和金属卤化物灯。优选地,考虑到树脂的固化特性、抑制树脂以及基材11变黄等,适当地选择积分照射剂量。辐照气氛的实例包括空气以及诸如氮气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气氛。
结果,获得目标防眩膜。
如上所述,根据此第一实施方式,将包含微粒13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于基材11上,并干燥涂覆材料,由此在涂覆材料中产生对流,微粒13由于对流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然后固化微粒13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的涂覆材料。相对于树脂的总量,树脂包含以重量计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0%的聚合物,微粒13的平均粒径大于等于2.4μm且小于等于8μm,并且防眩层12的平均膜厚大于等于8μm且小于等于18μm。由此,可以实现具有高对比度和良好的防眩性的防眩膜。
(2)第二实施方式
(2-1)防眩膜结构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防眩层12上还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由于基材11和防眩层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材和防眩层是相同的,所以它们被分配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其描述。
如图6所示,优选随着防眩层表面的起伏来设置低折射率层14。更优选地,低折射率层14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厚度,并且防反射层表面的起伏具有与防眩层表面的起伏基本相同的平缓的起伏。根据此结构,即使设置低折射率层14,也可以同时实现对比度和防眩性。注意,尽管如上所述低折射率层14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是理想的,但是不必在防眩层12的整个区域上设置低折射率层14。只要低折射率层在防眩层12的不包括突起部分的大多数部分上(即在具有高反射率的相对平整和光滑的部分)基本相同地设置,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对比度。
图7是图6所示的低折射率层14的放大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低折射率层14包括,例如,树脂和中空微粒15。中空微粒15优选分散在防眩层12的整个表面。此外,中空微粒15优选嵌入在低折射率层14中,并且嵌入的中空微粒15形成中空微粒15的层,其中,大约2至3个粒子在低折射率层14的厚度方向上重叠。
(2-2)制造防眩膜的方法
接着,将描述用于制造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方法的一个实例。这种用于制造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方法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在形成防眩层的步骤之后进行该步骤。因此,以下将只描述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
(涂覆材料的制备)
首先,例如,将中空微粒15、树脂和溶剂在搅拌器(例如分散器)或分散机(例如珠磨机)中混合,以制备涂覆材料。此外,如果需要,可以添加诸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剂。
作为树脂,可通过光或电子束的照射而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和可通过热固化的热固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从便于制造的角度来看,最优选可以通过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电离辐射固化树脂优选地包含90%以上的多官能单体。多官能单体的实例包括多元醇和(甲基)丙烯酸的酯。具体地,其实例包括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双环己烷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2,3-环己烷四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 (polyurethane polyacrylate)以及聚酯丙烯酸酯(polyesterpolyacrylate)。
中空微粒15的实例包括诸如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无机微粒,以及诸如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类的有机微粒。二氧化硅微粒是特别优选的。由于中空微粒15内部包含空气,其折射率比普通微粒的折射率低。例如,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是1.46,而中空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为1.45以下。
中空微粒15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nm至200nm,更优选为30nm到60nm。如果平均粒径超过200nm,那么其大小与可见光的波长相比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光在低折射率层14的表面分散。结果,透明度降低,并且显示表面等发白。如果平均粒径小于10nm,那么中空微粒15倾向于聚集。此外,从改善与树脂的相容性的角度来看,诸如中空二氧化硅微粒的中空微粒15优选地在其表面具有可用电离辐射聚合的(甲基)丙烯酰基。
例如,改性硅丙烯酸酯化合物等可用作添加剂。其具体实例包括在二甲基硅分子中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的化合物。结合至二甲基硅的有机基团的当量优选为1630g/mol以上。关于测量有机基团当量的方法,可以使用核磁共振(NMR)测量法由甲基的1H与二甲基硅分子的有机基团的1H峰强度比计算出有机基团的当量。有机基团的实例包括甲基丙烯醛基(methacryl)、丙烯醛基和巯基。
可溶解所用树脂但不溶解下面的防眩层12的溶剂是优选的溶剂。这样的溶剂实例包括有机溶剂,例如叔丁醇、甲苯、甲乙酮(MEK)、异丙醇(IPA)和甲基异丁基酮(MIBK)。
(涂布)
接着,将如上述制备的涂覆材料涂布到防眩层12上。涂布涂覆材料的方法的实例包括凹版涂布机、刮条涂布机、口模涂布机(diecoater)、刮刀涂布机、间歇式涂布机(comma coater)、喷雾涂布机、和幕涂机。应当指出,涂布方法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那些方法,只要能够涂布预定量的涂覆材料使得具有同样的厚度,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干燥及固化)
接着,干燥并固化涂布于防眩层12的涂覆材料。从而在防眩层12上形成具有平缓的凹凸形状的低折射率层14。可以使用与在制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层的过程中使用的相同的干燥和固化方法。
结果,获得目标防眩膜1。
根据此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防眩层12上还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反射率。
(3)第三实施方式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8所示,防眩膜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防眩层12上设置了多层防反射层。由于基材11和防眩层1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同,所以为它们分配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多层防反射层16是包括低折射率层16L和高折射率层16H的层叠膜。根据所期望的特性,优选适当地选择低折射率层16L和高 折射率层16H的层叠数。可用于低折射率层16L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具体限于,SiOx、二氧化硅、氧化铝及其混合物。可根据低折射率层16L所需要的特性从已知的低折射率材料中适当地选择使用该材料。可用于高折射率层16H的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具体限于,TiO2、Nb2O3、Ta2O5、WO3,及其混合物。可根据高折射率层16H所需要的特性从已知的高折射率材料中适当地选择使用该材料。溅射法优选地用作沉积低折射率层16L和高折射率层16H的方法,但该方法不仅限于此。
此外,如图8所示,例如,从抑制防眩膜1的表面上的附着污染物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需要在多层防反射层16上进一步设置防污层17。氟类化合物优选用作防污层17,但防污层17不限于此。
根据这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在防眩层12上进一步设置了多层防反射层16,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可进一步降低反射率。
(4)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作防眩膜的光学膜被用作“防牛顿环(ANR)膜”(下文中称为“ANR膜”)。
图9和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每个显示装置均包括显示单元21和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构件22。例如,在显示单元21和前表面构件22之间形成空气层。ANR膜23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具体地讲,图9示出在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的实例。
另一方面,图10示出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均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的实例。从抑制牛顿环发生的角度来看,ANR膜23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显示表面侧和前 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ANR膜23利用粘结剂等粘结至前表面构件22或显示单元21。注意,在本发明中,“前表面”是用作显示表面的表面,即,位于观看者一侧的表面,而“后表面”是与显示表面相反的表面。
可以使用的显示单元21的实例包括液晶显示器、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等离子显示面板(PDP)、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无机EL显示器、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和场致发射显示器(FED)。
前表面构件22用于对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观看者侧)提供机械的保护、热保护和耐候性保护以及设计功能。例如,前表面构件22是片状、膜状或板状。可用于前表面构件22的材料的实例包括:玻璃、三乙酰氧基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香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以及聚碳酸酯(PC)。然而,该材料不特别限于这些材料,可以使用任何透明材料。
图11示出ANR膜的结构的一个实例。ANR膜23在显示装置中抑制牛顿环的发生。如图11所示,ANR膜23包括基材24和设置在基材24上的ANR层25。将ANR膜23用粘合层26粘结至例如前表面构件22的粘附体上。粘合层26包括作为主要成分的粘合剂。例如,在光学膜技术领域中使用的已知粘合剂可用作该粘合剂。应当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压敏粘合剂(PSA)的胶粘剂也被认为是粘合剂的一种。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眩膜1相同的膜可用作ANR膜23。具体地讲,可以使用分别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材11和ANR层12相同的基材24和ANR层25。
应当注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由于在此第四实施方式中,光学膜的ANR膜23不是在显示装置的顶表面使用,所以可扩大表面硬度的容许范围。因此,ANR层12的平均膜厚大于等于6.4μm且小于等于18μm,更优选大于等于9μm且小于等于16μm,最优选大于等于11μm且小于等于13μm。在平均膜厚小于6.4μm时,硬度减小,并且难以在显示装置中设置该层作为ANR层12,显著地出现干燥聚集,由此,该表面变成桔皮状表面,从而引起眩光。当平均膜厚超过18μm时,在制造过程的固化树脂步骤中,显著地出现卷曲。
此外,如图11所示,从减少反射光的角度来看,优选在ANR层25上进一步设置防反射(AR)层27。AR层27可以是干型层或湿型层,但优选为湿型层。湿型AR层27的实例包括包含氟类树脂的层和包含诸如二氧化硅的中空微粒的层。
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通过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ANR膜23,可以抑制牛顿环的出现或可以将牛顿环的出现减少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5)第五实施方式
图12和1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实例。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21、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的后表面构件26以及设置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的ANR膜23。
具体地讲,图12示出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上包括ANR膜23的显示装置的实例。另一方面,图13示出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上分别包括ANR膜23的显示 装置的实例。注意,将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组件分配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后表面构件26是例如片状、膜状或板状。当显示单元是液晶显示器时,后表面构件26是例如使得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照度在平面内均匀的漫射板或漫射片、用于控制视角的透镜膜、偏振并分离来自光源的光以再利用的偏光分离反射膜等。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设置ANR膜23,可以抑制牛顿环的出现,或可以将牛顿环的出现减少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6)第六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实例。第六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ANR层25直接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形成,而没有使用粘合剂等。图14示出其中ANR层25在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上直接形成的实例。将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组件分配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注意,在第五实施方式中,ANR层25也可以在显示单元21的后表面侧和后表面构件26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直接形成。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由于ANR层25直接在显示单元21的前表面侧和前表面构件22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侧上形成,因此,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可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及生产过程。
[实施例]
现在将利用实施例具体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微粒的平均粒径和防眩层的干燥膜厚如下测量。
(微粒的平均粒径)
通过用Coulter Multisizer测量粒径并且对获得的数据求平均值来确定微粒的平均粒径。
(防眩层的干燥膜厚)
用接触厚度测量仪(由TESA K.K.生产)如下确定防眩层的干燥膜厚(平均膜厚)。具有6mm直径的圆柱形探针被用作接触探针。首先,使圆柱形探针以防眩层不会破裂的小负载与防眩层接触。接着,在任意五个点进行测量,以确定防眩层的总厚度的平均值DA。此外,测量相同基材的未涂覆部分的厚度以确定基材的厚度DB。将从平均值DA减去基材的厚度DB而计算出的值定义为防眩层的厚度。在不能获得这样的未涂覆部分的情况下,可以由超薄切片技术等通过准备防眩膜的横截面来测量基材的厚度。然而,由于如此测量的厚度是微观厚度,所以较佳的是以上述前一方法所确定的膜厚作为平均膜厚。
(实施例1)
首先,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用磁力搅拌器将所得混合物搅拌一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刮条涂布机将获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厚度为80μm的TAC膜(由FujifilmCorporation生产)上。在80℃的干燥炉中将所得膜干燥两分钟, 然后用1J/cm2的紫外线照射以形成具有13.2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从而,获得了目标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 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酯 53重量份
硅类匀染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实施例2)
除了下述的微粒按以下添加量混合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6.3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实施例3)
如实施例1中一样通过相同的处理利用相同的材料(具体地讲,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9.4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实施例4)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00,平均粒径5.5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实施例5)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45,平均粒径2.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实施例6)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7.3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8μm,变异系数8)15重量份
(实施例7)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7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3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实施例8)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实施例9)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8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实施例10)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80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20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实施例11)
首先,如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3.2μm的平均膜厚)的防眩膜。接着,用刮条涂布机将包含中空二氧化硅的低折射率涂覆材料涂布到获得的防眩膜,使得具有120μm的厚度, 然后进行固化。因此,在防眩层上形成了低折射率层(防反射涂层)。结果,得到了目标防眩膜。
(实施例12)
首先,如实施例1中一样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3.2μm的平均膜厚)的防眩膜。接着,通过溅射法将具有5nm膜厚的SiOx膜、具有10nm膜厚的Nb2O5膜、具有30nm膜厚的SiO2膜、具有100nm膜厚的Nb2O5膜以及具有90nm膜厚的SiO2膜依次堆叠在防眩层上,因此,在防眩层上形成多层防反射层。结果,获得了目标防眩膜。
(实施例13)
将在下面的涂覆材料成分中示出的材料混合,并且用磁力搅拌器将所得混合物搅拌一小时以获得涂覆材料。接着,用刮条涂布机将获得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厚度为80μm的TAC膜(由FujifilmCorporation生产)上。在80℃的干燥炉中将所得膜干燥两分钟,然后用500mJ/cm2的紫外线照射,以形成具有8μm的干燥膜厚的防眩层。因此,获得了实施例13的光学膜。
<涂覆材料成分>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引发剂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65重量份
碳酸二甲基酯 53重量份
硅类匀染剂 0.0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珠(由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生产,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7) 9重量份
(实施例14)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 9重量份
(实施例15)
首先,如实施例14中一样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μm的平均膜厚)的防眩膜。接着,用刮条涂布机将包含中空二氧化硅的低折射率涂覆材料涂布到获得的防眩膜,使得具有120μm的厚度,然后进行固化。因此,在防眩层上形成了低折射率层(防反射涂层)。结果,得到了目标防眩膜。
(实施例16)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6.4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4.0μm,变异系数8) 9重量份
(实施例17)
如实施例13中一样(除了微粒采用具有如下折射率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珠(由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生产,折射率1.560,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7) 9重量份
(比较例1)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将干燥膜厚控制在7.3μm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7.3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比较例2)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5,平均粒径1.8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比较例3)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比较例4)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7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25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10,平均粒径4.5μm,变异系数8) 15重量份
(比较例5)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5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495,平均粒径8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比较例6)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8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90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0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60,平均粒径6μm,变异系数30) 6重量份
(比较例7)
如实施例13中一样(除了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0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49,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比较例8)
如实施例13中一样(除了混合以下的树脂和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11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六官能团尿烷丙烯酸低聚物 88重量份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22重量份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7,平均粒径5.0μm,变异系数8) 10重量份
(比较例9)
如实施例16中一样(除了以如下的添加量来混合以下的微粒之外)来获得包括防眩层(具有5μm的平均膜厚)的光学膜。
交联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的Techpolymer,折射率1.525,平均粒径4.0μm,变异系数8) 9重量份
(比较例10)
如实施例1中一样(除了将防眩层的平均膜厚控制为19μm之外)来获得防眩膜。
如下评价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粗糙度、不透明度、防眩性、马氏硬度以及微粒状态。
(粗糙度评价)
测量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表面粗糙度。从而为二维原始轮廓获得粗糙度轮廓,并且计算算术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轮廓的均方根斜率RΔq以及轮廓要素(profile element)的平均宽度RSm来作为粗糙度参数。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测量条件遵照JISB0601:2001。测量设备和测量条件如下。
测量设备:全自动微细形状测量仪,Surfcorder ET4000A(由Kosaka Laboratory,Ltd.生产)
λc=0.8mm,评价长度4mm,截止(cutoff)×5倍
数据采样间隔0.5μm
(不透明度)
测量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不透明度。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当在防眩层表面散射的反射光被感知(sense,检出)到时,则感觉到不透明感。这里,使用市售分光光度计,通过模拟产生上述现象,并且将量化值定义为不透明度。注意,通过实验证实,这里测量的不透明度与视觉上观测到的不透明感是相关的。
下面将描述用于测量不透明度的具体方法。首先,为了抑制后表面反射的影响并且评价防眩膜自身的漫反射,用置于中间的胶粘剂将黑色丙烯酸板(由Mitsubishi Rayon Co.,Ltd.生产的Acrylite L502)粘结至各个防眩膜的后表面。接下来,在d/8°的光学系统中利用D65光源、由X-Rite Inc.生产的积分球分光光度计SP64来进行测量,在d/8°的光学系统中,漫射光被施加在样品表面并且反射光用定位在相对于样品法线方向倾斜8°的位置的检测器来测量。在SPEX模式中,去除了镜面反射分量并且仅检测漫反射分量,使用SPEX模式获得测量值,并且在2°的检测视角实施测量。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确定漫反射强度对光源强度的比率。
(防眩性的评价1)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防眩性评价如下。首先,用中间的胶粘层将防眩膜粘结至黑色丙烯酸板(A4尺寸)以制作评价样品。接着,在照度为200lux的室内将防眩膜(板)垂直地设置在观察者眼睛的高度,使得观测者的脸部被反射到防眩膜。在这种情况下,防眩膜与观测者的脸部之间的距离是50cm,通过以下标准来评价该反射图像的反射程度。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
A:不能识别反射图像的眼睛。
B: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眼睛,但是其轮廓模糊。
C:眼睛被直接反射。
(防眩性的评价2)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的防眩性评价如下。
用置于中间的胶粘剂将各个防眩膜粘结至黑色丙烯酸板。与该板相距2m远的荧光灯(300lux)被垂直反射,比较荧光管的边缘的反射程度。通过以下标准来评价反射程度。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
A:不能识别荧光管的边缘。
B:不能容易地识别荧光管的边缘。
C:荧光管被直接反射。
(马氏硬度)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选择没有微粒存在的部分并且在下列条件下通过压痕法测量表面硬度。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
测量设备:PICODENTOR HM-500(Fischer Instruments K.K.)
压头:维氏(Vickers)压头
最大压痕深度:涂覆膜的厚度(AG层的厚度)的10%以下
(微粒状态)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防眩膜,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有机微粒的分布状态。在表1至表3中示出结果。应当注意的是,当有机微粒在某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时,样品被评价为“○”,而当有机微粒不是以这种在某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的方式分布,而有机微粒是均匀地分布时,光学膜被评价为“×”。
此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5中,作为有代表性的例子,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5的防眩膜的透过微分干涉图像分别在图15至图16中示出。
观察条件如下。
观察条件:由Olympus Corporation生产的光学显微镜BX51,放大率20倍,透过图像
(牛顿环)
接着,将各个防眩膜放置在黑色丙烯酸板上,使得防眩层表面与黑色丙烯酸板相接触。接下来,从防眩层的相反面施加300g/cm2的负载,通过视觉观察评价牛顿环的存在和不存在。结果示于表1至表5中。
(眩光)
将丙烯酸板设置在带13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笔记本PC的前表面上,其间有空气层。用胶粘剂将各个光学膜粘结在丙烯酸板的液晶显示器侧上。接下来,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单色的白色以评价是否出现眩光。在表1至表5中示出结果。
从表1和表5可以理解下列内容。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7中,在树脂中的聚合物含量以重量计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20%,微粒平均粒径大于等于2μm且小于等于8μm,并且防眩层的平均膜厚大于等于6.4μm且小于等于18μm。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内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内。因此,可以同时实现对比度和防眩性。
此外,在实施例10和实施例12中,由于分别在防眩层上形成低反射层和防反射层,所以与实施例1相比较,能够降低不透明度。
在比较例1中,防眩层的干燥膜厚在8μm至18μm的范围之外,并且比率R在30%至70%的范围之外。因此,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尽管能够达到好的防眩性,但是不透明度增加。
在比较例2中,粒径超出范围,并且比率R在范围30%至70%之外。因此,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尽管能够实现好的防眩性,但是不透明度增加。
在比较例3中,聚合物含量以重量计在3%至20%的范围之外。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尽管能够实现好的防眩性,但是不透明度增加。
在比较例4中,聚合物含量以重量计在3%至20%的范围之外。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尽管能够实现好的防眩性,但是不透明度增加。另外,与实施例7至实施例10相比,由于聚合物含量过大,所以马氏硬度低。
在比较例5中,由于将丙烯酸酯类粒子用作有机微粒,微粒的分布不是在某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尽管不透明度减小,但防眩性却很差。
在比较例6中,由于没有加入聚合物,所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因此,不透明度增加。
在比较例7中,由于将丙烯酸酯类粒子用作有机微粒,微粒的分布不是在某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出现防牛顿环。
在比较例8中,由于聚合物的添加量少于3重量份,所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出现眩光。
在比较例9中,平均膜厚小于6.5μm,并且比率R(粒径/膜厚)超过70%。从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在0.03μm至0.15μm的范围之外并且均方根斜率RΔq在0.01至0.03的范围之外。因此,出现眩光,并且马氏硬度降低。
在比较例10中,出现明显卷曲,并且防眩膜在静态下具有圆柱形状。因此,在粘结至丙烯酸板过程中,包含了气泡。因此,该膜没有进行评价。
图17示出了比较实施例1和比较例6的粗糙度轮廓的截面轮廓的图示,注意,在图17中,曲线l1示出了实施例1的粗糙度轮廓的截面轮廓(cross-sectional profile),而曲线l2示出了比较例6的粗糙 度轮廓的截面轮廓。从轮廓确定的Ra和RΔq是下列值,如各表所述。
实施例1:Ra=0.073(μm),RΔq=0.017
比较例6:Ra=0.192(μm),RΔq=0.017
图18和图19是示出每0.5μm由测量值(从二维原始轮廓获得)确定的斜率的频率(微分值)。与比较例5相比较,在实施例1中,0.01以下的微分值的频率很低,即镜面反射强度低。因此,尽管RΔq是相同的值,但是却获得了具有高防眩性的膜。另外,在实施例1中,分布集中在0.01至0.03的范围中,并且与比较例6相比,轮廓是由均匀、低角度倾斜构成的。斜率的分布(柱状图)基本上能由粗糙度参数Ra代替。通过控制RΔq=0.01至0.03并且Ra=0.015(μm)以下,能够获得由图18所代表的表面特性。
上文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进行各种变化。
例如,在以上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等仅仅是例子,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所有与上述的不同的其它数值、形状、材料、结构等。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已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到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表面上的光学膜的实例以及用于制造这样的光学膜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应用到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例如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电致发光(EL)显示器以及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的显示表面上的光学膜,并且可以应用到用于制造这样的光学膜的方法中。
Claims (12)
1.一种光学膜,包括:
基材;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基材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述基材上,利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当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用T表示、并且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用D表示时,比率R(=(D/T)×100)为30%以上7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粒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共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微粒的折射率为1.50以上1.56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以及以重量计80%以上97%以下的低聚物和/或单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以及以重量计80%以上97%以下的低聚物。
7.一种用于制造光学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基材上;
干燥所述涂覆材料以在所述涂覆材料中产生对流,并利用所述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以及
将其中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的所述涂覆材料固化,以形成光学层;
其中,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并且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8.一种防眩膜,包括:
基材;以及
防眩层,设置在所述基材上;
其中,所述防眩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将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涂布到所述基材上,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
所述防眩层的平均膜厚为8μm以上18μm以下;并且
所述防眩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9.一种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包括:
偏光片;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偏光片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并且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显示表面侧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并且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1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
前表面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前表面侧和所述前表面构件的后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而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以及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显示图像;
后表面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后表面侧上;以及
光学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所述后表面侧和所述后表面构件的前表面侧中的至少一个上;
其中,所述光学层在其表面上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凹凸形状通过以下过程来获得:涂布含有微粒和树脂的涂覆材料,利用在所述涂覆材料中出现的对流将所述微粒在一些部分密集地分布并在其它部分稀疏地分布,并固化所述涂覆材料;
所述树脂包含以重量计3%以上20%以下的聚合物;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4μm以上8μm以下;
所述光学层的平均膜厚为6.4μm以上18μm以下;并且
所述光学层的表面的粗糙度轮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3μm以上0.15μm以下,并且其均方根斜率RΔq为0.01以上0.03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51140 | 2008-06-09 | ||
JP2008-151140 | 2008-06-09 | ||
JP2008208796A JP2010020268A (ja) | 2008-06-09 | 2008-08-13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JP2008-208796 | 2008-08-13 | ||
PCT/JP2009/060572 WO2009151067A1 (ja) | 2008-06-09 | 2009-06-03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5958A CN101815958A (zh) | 2010-08-25 |
CN101815958B true CN101815958B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1416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01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5958B (zh) | 2008-06-09 | 2009-06-03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82204B2 (zh) |
EP (1) | EP2284579A1 (zh) |
JP (1) | JP2010020268A (zh) |
KR (1) | KR20110027636A (zh) |
CN (1) | CN101815958B (zh) |
BR (1) | BRPI0903915A2 (zh) |
RU (1) | RU2010104445A (zh) |
TW (1) | TW201002523A (zh) |
WO (1) | WO20091510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0081A1 (en) * | 2007-09-20 | 2009-03-26 | Katsumi Inoeu |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5501800B2 (ja) * | 2010-02-25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透明導電性膜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5801062B2 (ja) * | 2010-03-11 | 2015-10-28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偏光板 |
US9290666B2 (en) * | 2010-03-31 | 2016-03-22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2343698B (zh) * | 2010-07-26 | 2015-01-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硬质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JP5520752B2 (ja) * | 2010-09-01 | 2014-06-1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を用いた光学部材,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KR20120123963A (ko) | 2011-05-02 | 2012-11-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
US20140146454A1 (en) * | 2011-07-26 | 2014-05-29 | Kimoto Co., Ltd. |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Type Touch Panel and Anti-Glare Film |
WO2013062122A1 (ja) | 2011-10-24 | 2013-05-02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表面形状を規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表面形状規定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US9568646B2 (en) * | 2011-11-04 | 2017-02-14 | Cam Holding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reducing diffuse reflection of nanostructu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and touch panels made of the same |
JP6078938B2 (ja) * | 2012-03-15 | 2017-02-1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610041B1 (ko) * | 2012-08-31 | 2016-04-07 | 오지 홀딩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인쇄용 시트, 가식 시트 및 점착성 가식 시트 |
JP2015231667A (ja) * | 2012-09-27 | 2015-12-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機能性フィルム |
US20140272368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Celanese Acetate Llc | Cellulose diester films for playing cards |
WO2014149182A1 (en) * | 2013-03-15 | 2014-09-25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chuck repair and refurbishment |
JP6526380B2 (ja) * | 2013-12-03 | 2019-06-0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
WO2015081531A1 (zh) * | 2013-12-05 | 2015-06-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异构网络节能方法及装置 |
JP6826803B2 (ja) * | 2014-08-26 | 2021-02-10 | 中国塗料株式会社 |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形成される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WO2016047059A1 (ja) * | 2014-09-22 | 2017-07-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部材 |
KR20160040922A (ko) * | 2014-10-06 | 2016-04-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방현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A3011337A1 (en) * | 2016-01-20 | 2017-07-27 | AGC Inc. | Transparent substrate with non-transparent film |
WO2017204119A1 (ja) * | 2016-05-23 | 2017-11-30 |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 形状測定装置及び形状測定方法 |
JPWO2018105213A1 (ja) * | 2016-12-06 | 2019-10-24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学バリアフィルム、色変換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JP6881172B2 (ja) * | 2017-09-13 | 2021-06-02 | Agc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膜付透明基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WO2019156076A1 (ja) * | 2018-02-08 | 2019-08-15 | Agc株式会社 | 防眩膜付き透明基体 |
JP7442345B2 (ja) * | 2020-03-06 | 2024-03-04 | 株式会社きもと | 低反射材 |
WO2021246499A1 (ja) * | 2020-06-04 | 2021-12-09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15236778B (zh) * | 2021-04-23 | 2025-03-28 |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散射膜、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TWI789017B (zh) * | 2021-09-17 | 2023-01-01 |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
CN118318190A (zh) * | 2022-04-27 | 2024-07-0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膜、图像显示面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37134C (zh) * | 2001-10-03 | 2007-09-1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和具有偏振片的液晶显示器 |
CN101074996A (zh) * | 2006-05-16 | 2007-11-2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WO2008020587A1 (fr) * | 2006-08-14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Stratifié optique antireflet |
CN101163993A (zh) * | 2005-02-21 | 2008-04-1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75727A (ja) | 1990-11-09 | 1992-06-23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374299B2 (ja) | 1994-04-20 | 2003-02-0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 |
JP3674146B2 (ja) | 1996-05-07 | 2005-07-2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光学フィルタ装置 |
JP3821956B2 (ja) | 1998-07-28 | 2006-09-13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拡散層、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425920B2 (ja) | 2004-07-22 | 2010-03-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基地局および移動機 |
TWI406770B (zh) | 2005-02-21 | 2013-09-0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
CN101067667A (zh) | 2006-05-03 | 2007-11-07 | 三星康宁株式会社 | 显示滤光器和具有该显示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
WO2008020612A1 (fr) * | 2006-08-18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stratifié optique, équipement de fabrication, stratifié optique, plaque de polarisation et appareil d'affichage d'images |
-
2008
- 2008-08-13 JP JP2008208796A patent/JP2010020268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5-25 TW TW098117325A patent/TW201002523A/zh unknown
- 2009-06-03 US US12/672,640 patent/US8582204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6-03 RU RU2010104445/28A patent/RU2010104445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06-03 WO PCT/JP2009/060572 patent/WO20091510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03 CN CN200980100123XA patent/CN1018159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03 KR KR1020107002927A patent/KR20110027636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6-03 BR BRPI0903915-5A patent/BRPI0903915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6-03 EP EP09762497A patent/EP228457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37134C (zh) * | 2001-10-03 | 2007-09-1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和具有偏振片的液晶显示器 |
CN101163993A (zh) * | 2005-02-21 | 2008-04-1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光学层合体 |
CN101074996A (zh) * | 2006-05-16 | 2007-11-2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WO2008020587A1 (fr) * | 2006-08-14 | 2008-02-21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Stratifié optique antirefle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84579A1 (en) | 2011-02-16 |
CN101815958A (zh) | 2010-08-25 |
KR20110027636A (ko) | 2011-03-16 |
WO2009151067A1 (ja) | 2009-12-17 |
US8582204B2 (en) | 2013-11-12 |
RU2010104445A (ru) | 2011-08-20 |
US20120008206A1 (en) | 2012-01-12 |
JP2010020268A (ja) | 2010-01-28 |
BRPI0903915A2 (pt) | 2015-06-30 |
TW201002523A (en) | 2010-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5958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650447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1779146B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 |
KR100942537B1 (ko) |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 |
CN101344602B (zh) |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2640020B (zh) | 光学层积体及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 | |
KR101934607B1 (ko) |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방현 시트 | |
KR101471692B1 (ko) |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
CN102985498A (zh) | 硬涂层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硬涂薄膜、偏振片及显示面板 | |
JP6167480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EP1962111A1 (en) |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13238867A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層付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
KR20150140670A (ko) | 광 확산 소자 및 광 확산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4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