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709735A - 防眩膜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735A
CN110709735A CN201880037156.3A CN201880037156A CN110709735A CN 110709735 A CN110709735 A CN 110709735A CN 201880037156 A CN201880037156 A CN 201880037156A CN 110709735 A CN110709735 A CN 110709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film
resin
valu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71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原庆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523373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70973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09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7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006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D133/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09D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D159/00 - C09D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09D7/62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modified by treatment with othe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9Particle size larger than 1000 n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防眩层,该防眩层的雾度值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该防眩层的内部雾度值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在将所述防眩层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的状态下,所述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为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Description

防眩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表面的映入的防眩膜。
背景技术
防眩膜是具有例如通过表面粗糙化而在表面形成有凹凸的防眩层的膜,其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使外部光线散射而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表面的映入。
然而,如果在具有高精细像素的显示器等的表面安装防眩膜,则有时会由于透过防眩膜的来自显示器的光因防眩层的表面凹凸而发生折射、或因防眩层的表面凹凸所引起的透镜效果而使得显示器的像素被放大地观察到,而引发显示器的刺目、变得难以观察到图像。
为此,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通过在防眩层中分散粒径较小的微粒而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从而谋求显示器刺目的抑制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97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仅在防眩层中分散微粒的情况下,存在例如防眩膜以带有黄色感等色感的方式而着色、导致经由防眩膜的显示器的色彩再现性降低的风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易着色、具有良好的防眩性、并且能够抑制显示器的刺目的防眩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防眩膜具备防眩层,该防眩层的雾度值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内部雾度值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在将所述防眩层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的状态下,所述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为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具有上述构成的防眩膜的防眩层中,将内部雾度值抑制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同时,雾度值因外部雾度值而被保持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
通过这样地构成防眩层,即使不提高防眩层的内部雾度值,也能够将防眩层的表面适当地粗面化而调节外部雾度值,得到良好的防眩性。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入射至防眩膜内的光因防眩层中的微粒而以广角散射。因此,能够防止入射至防眩膜内的给定波长的光以广角散射而导致防眩膜着色(例如,蓝色光等低波长光散射而导致防眩膜以带有黄色感的方式着色)。
此外,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表示显示器上的亮点的不规则程度,成为能够定量地评价显示器的刺目的客观性指标。因此,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该标准偏差设定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能够在防止防眩膜的着色的同时良好地抑制显示器的刺目。
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可以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这样,通过设定防眩膜的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能够良好地防止防眩膜带有色感。
所述防眩层可以包含多种树脂成分,且具有通过所述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共连续相结构。由此,可以在抑制防眩层的内部雾度值的同时,在防眩层的表面利用共连续相结构而形成凹凸,由此适当地设定防眩层的雾度值,从而易于抑制显示器的刺目。
所述防眩层可以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且所述微粒与所述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
这样,通过将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为给定范围、在基体树脂中分散多个微粒,从而能够在确保良好的防眩性的同时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并且能够通过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而良好地抑制入射至防眩膜的光以广角散射,可防止防眩膜的着色。
所述防眩层的所述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所述防眩层中包含的所述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的比G2/G1可以为0.07以上且0.20以下范围的值。能够良好地制造出具有在基体树脂中分散有多个微粒的结构的防眩层的所述防眩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不易着色、具有良好的防眩性、同时能够抑制显示器的刺目的防眩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刺目检查机的简图。
符号说明
1 防眩性膜
3,33 防眩层
16a 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构成的剖面图。防眩膜1安装于显示装置16(参照图3)的显示器16a的表面。防眩膜1具备基材膜2、防眩层3、及粘合层4。
基材膜2配置于显示器16a和防眩层3之间,支撑防眩层3。粘合层4配置于显示器16a和基材膜2之间,将防眩膜1固定在显示器16a的表面。粘合层4例如为光学糊,由不易对防眩膜1的光学特性产生影响的材质构成。
防眩层3形成在基材膜2的至少一面。防眩层3对防眩膜1赋予防眩性,使外部光线发生散射反射而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16a的表面映入。防眩层3也作为保护显示器16a的表面的硬涂(HC)层而发挥功能。作为一个实例,防眩层3包含可发生相分离的多种树脂成分。
防眩层3的雾度值设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并且,内部雾度值设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
雾度值可在上述范围内内适当设定,但更优选为70%以上且85%以下范围的值。此外,内部雾度值也可在上述范围内内适当设定,但优选为0.5%以上且8.0%以下范围的值。
本实施方式的雾度值是通过基于JIS K7136的方法而测得的值。外部雾度值相当于从雾度值减去内部雾度值而得到的值。内部雾度值可通过下述方式测定:在防眩层3上涂覆树脂层等、或在防眩层3上经由透明粘合层而贴合平滑的透明膜,由此使防眩层3的表面平坦化而测定雾度值。
这样,防眩膜1的防眩层3中,将内部雾度值抑制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同时通过外部雾度值将雾度值保持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通过这样地构成防眩层3,即使提高防眩层3的内部雾度值也能使防眩层的表面适当地粗面化而调节外部雾度值,从而得到良好的防眩性。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入射至防眩膜内的光因防眩层中的微粒而以广角散射。因此,能够防止入射至防眩膜1内的给定波长的光以广角散射而导致防眩膜1着色(例如,蓝色光等低波长光散射而导致防眩膜以带有黄色感的方式着色)。
此外,防眩膜1在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被设定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这样,通过设定防眩膜1的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能够良好地防止防眩膜1带有色感。
此外,就防眩层3而言,详细内容如后所述,包含多种树脂成分,且具有由于该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共连续相结构。由此,可在抑制防眩层3的内部雾度值的同时在防眩层3的表面通过共连续相结构而形成凹凸,由此能够对防眩层3的雾度值进行适当设定,易于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
此外,在将防眩膜1安装于显示器16a的表面的状态下,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以下,也称为刺目值)设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
这里,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表示显示器16a上的亮点的不规则程度,成为能够定量地评价显示器16a的刺目的客观性指标。因此,通过将所述标准偏差的值设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能够在防止防眩膜1的着色的同时,良好地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以下,对于基材膜2及防眩层3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作为基材膜2的材质,可举出玻璃、陶瓷、及树脂。作为所述树脂,可使用与防眩层3的材质同样的树脂。作为优选的基材膜2的材质,可举出透明性聚合物,例如:纤维素衍生物(三乙酸纤维素(TAC)、二乙酸纤维素等乙酸纤维素等)、聚酯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芳酯类树脂等)、聚砜类树脂(聚砜、聚醚砜(PES)等)、聚醚酮类树脂(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等)、聚碳酸酯类树脂(PC)、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环状聚烯烃类树脂(JSR株式会社制膜[ARTON](注册商标)、日本瑞翁株式会社制膜[ZEONEX](注册商标)等)、含卤素树脂(聚偏氯乙烯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等)、乙酸乙烯酯或乙烯醇类树脂(聚乙烯醇等)。
基材膜2可经过了单轴或双轴拉伸,优选为光学各向同性且低折射率的膜。作为光学各向同性的基材膜2,可举出未拉伸膜。
基材膜2的厚度尺寸可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5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5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范围的值。
[防眩层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具有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结构。作为一个实例,防眩层3通过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结构而在表面形成有多个细长状(绳状或线状)凸部。细长状凸部发生支化,以致密的状态形成了共连续相结构。
防眩层3通过多个细长状凸部、和位于相邻的细长状凸部间的凹部而表现出防眩性。防眩膜1通过具备这样的防眩层3而成为雾度值与透射图像清晰度(映像性)之间的平衡优异的膜。防眩层3的表面因细长状凸部形成为大致网状而具有网状结构、即具有连续或部分缺失的不规则的多个环构造。
就防眩层3的表面而言,可通过形成上述结构而防止透镜状(海岛状)的凸部的形成。由此,可防止透过防眩层3的来自显示器16a的光因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而发生折射、或因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所引起的透镜效果而使得显示器16a的像素被放大地观察到,从而可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由此,即使将防眩膜1安装于具有高精细像素的显示器16a,也能够在确保防眩性的同时高度地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还能够抑制文字/图像的模糊。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细长状凸部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连接在一起。防眩层3的相分离结如下所述,可使用成为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湿式旋节线分解)而形成。对于防眩层3的详细情况,例如可参照日本特愿2012-231496的记载。
[防眩层的材质]
防眩层3包含的多种树脂成分是可发生相分离的物质即可,从得到形成有细长状凸部并且具有高耐擦伤性的防眩层3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
作为防眩层3包含的聚合物,可举出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有机酸乙烯酯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含卤素树脂、烯烃类树脂(包含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砜、聚砜等)、聚苯醚类树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等)、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纤维素醚类等)、有机硅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等)、橡胶或弹性体(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二烯类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有机硅橡胶等)等。这些热塑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此外,作为聚合物,还可举出具有参与固化反应的官能团、或与固化性化合物反应的官能团的物质。该聚合物可以在主链或侧链具有官能团。
作为所述官能团,可举出:缩合性基团、反应性基团(例如羟基、酸酐基、羧基、氨基或亚氨基、环氧基、缩水甘油基、异氰酸酯基等)、聚合性基团(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烯丙基等C2-6烯基、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C2-6炔基、乙烯叉等C2-6烯叉、或具有这些聚合性基团的基团((甲基)丙烯酰基等)等)等。这些官能团中,优选聚合性基团。
此外,防眩层3也可以包含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上述的各聚合物可以是可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发生相分离,也可以相互不相容。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包含的第1聚合物和第2聚合物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在加工温度附近相互不相容的物质。
例如,在第1聚合物为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的情况下,作为第2聚合物,可举出: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类)、(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等)、脂环式烯烃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C2-4亚烷基芳酯类共聚酯等)等。
此外,例如,在第1聚合物为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的纤维素酯类)的情况下,作为第2聚合物,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C2-4亚烷基芳酯类共聚酯等)等。
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可至少包含纤维素酯类(例如,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C2-4烷基羧酸酯类)。
此处,防眩层3的相分离结构可通过在制造防眩层3时使多种树脂成分中包含的固化性树脂的前体因活性能量射线(紫外线或电子束等)、热等发生固化而得以固定。此外,通过这样的固化性树脂,可赋予防眩层3以耐擦伤性及耐久性。
从得到防眩层3的耐擦伤性的观点出发,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包含的至少一种聚合物优选为在侧链具有可与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的官能团的聚合物。作为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除所述相互不相容的两种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其他聚合物。第1聚合物的重量M1与第2聚合物的重量M2的重量比M1/M2、及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适当设定。
作为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举出:具有因活性能量射线(紫外线或电子束等)、热等而发生反应的官能团、并可通过该官能团发生固化或交联而形成树脂(特别是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的固化性化合物。
作为这样的化合物,可举出热固性化合物或热固性树脂(具有环氧基、聚合性基团、异氰酸酯基、烷氧基甲硅烷基、硅烷醇基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环氧类树脂、不饱和聚酯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等))、因紫外线、电子束等而固化的光固化性(电离放射线固化性)化合物(光固化性单体、低聚物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等)等。
作为优选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举出因紫外线、电子束等而在短时间内固化的光固化性化合物。其中,特别是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是实用的。为了提高耐擦伤性等耐性,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在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优选2~15个,进一步优选4~10个左右)的聚合性不饱和键。具体而言,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至少具有2个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多官能性单体。
固化性树脂前体中也可以包含与其种类相应的固化剂。例如,在热固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胺类、多元羧酸类等的固化剂,在光固化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惯用的成分,例如苯乙酮类或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酰基氧化膦类等。
此外,固化性树脂前体中也可以包含固化促进剂。例如,在光固化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光固化促进剂,例如叔胺类(二烷基氨基苯甲酸酯等)、膦类光聚合促进剂等。
防眩层3的制造工序中,将成为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中包含的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中的至少两种成分以在加工温度附近会相互发生相分离的组合而使用。作为发生相分离的组合,例如可举出:(a)使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互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b)使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或(c)使多种固化性树脂前体彼此互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等。这些组合中,通常可举出(a)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的组合、(b)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组合,特别优选为(a)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的组合。
这里,通常,聚合物与由固化性树脂前体通过固化而生成的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之间,具有相互不同的折射率。此外,通常,多个种类的聚合物(第1聚合物和第2聚合物)的折射率也相互不同。聚合物与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及多个种类的聚合物(第1聚合物和第2聚合物)的折射率之差例如优选为0以上且0.04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2以下范围的值。
防眩层3也可以包含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填料)。微粒可以是有机类微粒及无机类微粒中的任意微粒,多个微粒可包含多个种类的微粒。
作为有机类微粒,可举出交联丙烯酸粒子、交联苯乙烯粒子。此外,作为无机类微粒,可举出二氧化硅粒子及氧化铝粒子。此外,作为一个实例,防眩层3中包含的微粒与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可设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该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微粒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该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范围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平均粒径是库尔特计数法中的50%体积平均粒径(以下所述的平均粒径也同样)。微粒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如果微粒的平均粒径过小,则难以得到防眩性,如果过大,则存在显示器的刺目增大的隐患,故需注意。
防眩层3的厚度尺寸可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0.3μm以上且2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15μm以下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范围的值。通常,可设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范围的值(特别是3μm以上且7μm以下范围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将基材膜2省略了的防眩膜,该情况下的防眩层3的厚度尺寸例如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
防眩层3中,可以在不损害光学特性的范围内包含惯用的添加剂,例如有机或无机粒子、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表面活性剂、水溶性高分子、填充剂、交联剂、偶联剂、着色剂、阻燃剂、润滑剂、蜡、防腐剂、粘度调整剂、增粘剂、流平剂、消泡剂等.
就第1实施方式中的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而言,作为一个实例,包括下述工序:制备成为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以下,也简称为溶液)的制备工序;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涂布于给定的支撑体(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膜2)的表面,使溶液中的溶剂蒸发,同时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形成相分离结构的形成工序;以及在形成工序后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的固化工序。
[制备工序]
制备工序中,制备包含溶剂和用于构成防眩层3的树脂组合物的溶液。溶剂可根据上述防眩层3中包含的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及溶解性而进行选择。溶剂是至少能够将固体成分(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其它添加剂)均匀溶解的溶剂即可。
作为溶剂,例如可举出:酮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
Figure BDA0002302432190000091
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碳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溶纤剂乙酸酯类、亚砜类(二甲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此外,溶剂也可以是混合溶剂。
作为树脂组合物,优选包含上述热塑性树脂、光固化性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上述热塑性树脂、及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组合物。或者,作为树脂组合物,优选包含上述互不相容的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光固化性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的组合物。
溶液中的溶质(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其它添加剂)的浓度可以在会发生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的范围、及不会损害溶液的流延性、涂布性等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此处,防眩层3的雾度值及内部雾度值、防眩膜1的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及表面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刺目值),会根据溶液中的树脂组合物的组合、重量比、或者制备工序、形成工序及固化工序的施工条件等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各条件而形成防眩层、从而对得到的防眩层的物性进行预先测定/把握,来得到具有目标物性的防眩膜。
[形成工序]
形成工序中,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此处作为一个实例为基材膜2)的表面。作为溶液的流延方法或涂布方法,可举出惯用的方法,例如:喷涂机、旋涂机、辊涂机、气刀涂布机、刮涂机、棒涂机、反向涂布机、绕线棒涂布器、缺角轮涂布机、浸涂机、浸渍挤压涂布机、模涂机、凹版涂布机、微型凹版涂布机、丝网涂布机等。
从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的表面的溶液中,通过干燥使溶剂蒸发而除去。伴随该蒸发过程中的溶液的浓缩,会发生多种树脂成分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引起的相分离,形成相间距离(间距或网眼直径)比较规则的相分离结构。细长状凸部的共连续相结构,可通过设定可使溶剂蒸发后的树脂成分的熔融流动性一定程度地提高的干燥条件、配比而形成。
就溶剂的蒸发而言,从防眩层3的表面易于形成细长状凸部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加热干燥而进行。如果干燥温度过低、或干燥时间过短,则存在对于树脂成分的热量的赋予不充分、树脂成分的熔融流动性降低、细长状凸部的形成变得困难的隐患,故需注意。
另一方面,如果干燥温度过高、或干燥时间过长,则存在暂时形成的细长状凸部流动而导致高度降低的情况,但是细长状凸部的结构得到保持。因此,作为改变细长状凸部的高度而调整防眩层3的防眩性、滑动性的手段,可利用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此外,在形成工序中,可通过提高溶剂的蒸发温度、或在树脂成分中使用粘性低的成分,来形成相分离结构相连的共连续相结构。
在伴随着由多种树脂成分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引起的相分离的进行而形成共连续相结构、发生粗大化时,会导致连续相发生非连续化、形成液滴相结构(球状、正球状、圆盘状、椭圆体状等的独立相的海岛结构)。在此,根据相分离的程度不同,也会形成共连续相结构和液滴相结构的中间性结构(从共连续相向液滴相转移的过程的相结构)。溶剂除去后,会形成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的层。
这样,通过由相分离而在层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即使不使微粒分散于防眩层3中也能够对防眩层3的雾度值进行调整。此外,由于即使不使微粒分散于防眩层3中亦可,因此相比于外部雾度值,能够在抑制内部雾度值的同时易于对防眩层3的雾度值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制备工序中在溶液中添加微粒,能够形成包含微粒的防眩层3,但在该情况下,如果防眩层3中的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较大则存在导致防眩层3着色的风险,因此需要注意。
[固化工序]
固化工序中,通过使溶液中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从而将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相分离结构固定化、形成防眩层3。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固化,根据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通过加热或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进行。照射的活性能量射线根据光固化成分等的种类而进行选择。
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可以在不活泼气体氛围中进行。在活性能量射线为紫外线的情况下,作为光源,可使用:远紫外线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卤素灯、激光光源(氦-镉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等光源)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粘合层4的情况下,制备包含粘合成分的溶液后,可通过惯用的方法、例如在形成工序中所述的流延方法或涂布方法,将溶液在基材膜2的另一面进行涂布/干燥,从而能够形成粘合层4。
通过经由以上的各工序,可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具有剥离性的支撑体作为支撑体的情况下,通过将防眩层3从支撑体剥离,能够得到仅由防眩层3构成的防眩膜。此外,在使用非剥离性支撑体(优选为基材膜2等透明支撑体)作为支撑体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支撑体(基材膜2)和防眩层3的叠层结构的防眩膜1。
此处,作为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的方法,例如可考虑缩小防眩层的表面凹凸,但存在导致防眩膜的防眩性降低的隐患。然而,通过不仅将防眩层的凹凸缩小,还在提高防眩层的凹凸的倾斜而使凹凸陡峭化的同时增加凹凸的数量,能够在抑制显示器的刺目的同时提高防眩性。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的旋节线分解,能够在防眩层形成这样的凹凸,通过其它的方法也能够在防眩层形成这样的凹凸。例如在如第2实施方式所述那样为了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凹凸而使用多个微粒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得防眩层形成时微粒与其以外的树脂、溶剂之间的斥力相互作用增强的方式进行材料选定,能够引起微粒的适度的凝聚、在防眩层形成陡峭并且数量密度高的凹凸的分布结构。因此,以下,对于其它实施方式的防眩层,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防眩层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微粒可以形成为正球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实质上的球状、椭圆体状。此外,微粒可以形成为实心的,也可以形成为中空的。在微粒形成为中空的情况下,在微粒的中空部可以填充有空气或者其它的气体。防眩层中,各微粒可以以初级粒子的形式分散,也可以分散有多个微粒凝聚而形成的多种二次粒子。
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定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该折射率之差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微粒的平均粒径设定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微粒的平均粒径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范围的值。
此外,微粒粒径的偏差优选较小,例如,防眩层中包含的微粒的粒径分布中,防眩层中包含的微粒的50重量%以上的平均粒径优选控制为1.0μm以内的偏差。
这样,利用粒径较为均一且平均粒径被设定为上述范围的微粒,可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均匀且适度的凹凸。由此,能够在确保防眩性的同时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此外,通过将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为上述范围内,可以防止入射至防眩膜内的给定波长的光以广角散射而导致防眩膜着色。
防眩层中的基体树脂的重量与多个微粒的总重量的比可以适当设定。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眩层的所述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所述防眩层中包含的所述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的比G2/G1,设为0.07以上且0.20以下范围的值。比G2/G1优选为0.1以上且0.20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12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
基体树脂中分散的微粒可以为无机类及有机类中的任意微粒,优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作为有机类微粒,可举出塑料珠。作为塑料珠,可举出:苯乙烯珠(折射率1.59)、三聚氰胺珠(折射率1.57)、丙烯酸珠(折射率1.49)、丙烯酸-苯乙烯珠(折射率1.54)、聚碳酸酯珠、聚乙烯珠等。苯乙烯珠可以为交联苯乙烯珠,丙烯酸珠可以为交联丙烯酸珠。塑料珠优选在表面具有疏水基团。作为这样的塑料珠,可举出苯乙烯珠。
作为基体树脂,可举出通过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光固化性树脂、通过涂布时添加的溶剂的干燥而固化的溶剂干燥型树脂、及热固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光固化性树脂,可举出: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树脂、例如比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结缩树脂(spiroacetal resin)、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低聚物、预聚物、反应性稀释剂。
作为这些的具体例,可举出:(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单官能单体以及多官能单体、例如聚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在光固化性树脂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氏苯甲酰苯甲酸酯(Michlerbenzoylbenzoate)、α-戊基肟酯、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噻吨酮类。此外,也优选在光固化性树脂中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光敏剂,可举出正丁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举出公知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该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乙酸乙烯酯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含卤素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有机硅类树脂、及橡胶或弹性体等。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优选为在有机溶剂中可溶的树脂,特别是优选为在有机溶剂中可溶且成形性、制膜性、透明性及耐候性优异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
此处,在基材膜2的材质为三乙酸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纤维素类树脂。该纤维素类树脂可举出:硝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乙酸丁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通过使用纤维素类树脂,能够使基材膜2与防眩层3良好地密合,同时,可得到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防眩膜1。
此外,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另外还可举出:乙烯基类树脂、缩醛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等。
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举出: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在作为基体树脂而使用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将交联剂、聚合引发剂等固化剂、聚合促进剂、溶剂、及粘度调整剂等的至少任一种组合使用。
作为一个实例,第2实施方式中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制备成为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的制备工序;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涂布于给定的支撑体(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膜2)的表面的涂布工序;以及使涂布的溶液中的树脂固化的固化工序。
[制备工序]
制备工序中,制备包含溶剂、用于构成防眩层的树脂组合物、及微粒的溶液。作为溶剂,可举出:醇类(异丙醇、甲醇、乙醇等)、酮类(甲乙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环己酮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卤代烃、芳香族烃(甲苯、二甲苯等)中的至少一种。溶液中,可以进一步添加公知的流平剂。例如,通过使用氟类、有机硅类的流平剂,能够赋予防眩层以良好的耐擦伤性。
[涂布/固化工序]
涂布工序中,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此处作为一个实例为基材膜2)的表面。从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的表面的溶液中通过干燥使溶剂蒸发而除去。
在基体树脂为光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在涂布工序后,作为一个实例,进行基于紫外线或电子束的固化工序。作为紫外线源,可举出:各种水银灯、紫外线碳弧灯、黑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的光源。此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域,例如可举出190nm以上且380nm以下范围的波长域。
此外,作为电子束源,可举出公知的电子束加速器。具体而言,可举出:范德格拉夫型、科克罗夫-瓦耳顿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直线型、高频高压(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束加速器。
通过使溶液中包含的基体树脂固化,可使基体树脂中的微粒的位置得到固定。由此,可形成在基体树脂中分散有多个微粒、在表面形成有基于微粒的凹凸的结构的防眩层。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通过将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为给定范围、在基体树脂中分散多个微粒,由此能够在确保良好的防眩性的同时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并且可通过基体树脂和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而良好地抑制入射至防眩膜的光以广角散射,从而防止防眩膜的着色。
此外,由于比G2/G1设定在了0.07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因此能够良好地制造具有在基体树脂中分散有多个微粒的结构的防眩层的防眩膜。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防眩层33具有在与基材膜侧相反一侧的表面赋形了凹凸形状的结构。防眩层33由树脂层构成。作为一个实例,该树脂层由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体树脂同样的材质形成。
具体而言,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可通过在基材膜上形成包含固化性树脂的涂层、对该涂层的表面赋形凹凸形状后使涂层固化而制造。图2是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的实例中,作为固化性树脂而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树脂。
如图2所示,在该制造方法中,基材膜20a从未图示的开卷辊开卷、沿给定方向运送。基材膜20a的运送方向下游端部向一对辊21、22的辊隙点N1插入并通过。
在辊22的周面上,被从与辊22邻接地发生轴支撑的辊23的周面附着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当基材膜20a通过辊隙点N1时,该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被涂布于基材膜20a的一面。
被涂布于基材膜20a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的层(以下,称为涂层)在辊21、24的辊隙点与基材膜20a一同被挤压。辊24是在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辊状模具(压花辊),在通过辊21、24的辊隙点N2时,凹凸形状转印于涂层的表面。
通过辊24而在表面转印了凹凸形状的涂层可通过由辊21、24的下方设置的紫外线灯26照射的紫外线而固化。由此,可形成防眩层33。这样制造的防眩膜通过与辊24邻接地发生轴支撑的辊25而从辊24被释放,向给定方向运送。
这里,辊24的表面的凹凸部是通过喷射法使给定粒径的喷射粒子进行击打而形成的,通过调整喷射粒径,能够调整在防眩膜的涂层形成的凹凸形状。
基材膜20a可以优选使用:PET(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膜、TAC(三乙酸纤维素)膜、COP(环烯烃聚合物)膜、丙烯酸树脂膜、聚碳酸酯树脂膜。
这样,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基材膜涂布固化性树脂前体的步骤(a);使喷射粒子进行击打而制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辊状模具的步骤(b);使用该辊状模具在涂布于基材膜的固化性树脂前体的表面转印凹凸形状的步骤(c);以及使转印了凹凸形状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形成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步骤(d)。
步骤(b)中使用的喷射粒子的平均粒径可适当设定,但作为一个实例,可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喷射粒子的平均粒径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45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由此,可得到表面被赋形了凹凸形状的防眩层33。
需要说明的是,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模具除了可以是辊状模具以外,还可以是例如板状模具(压花板)。此外,可以在基材膜的一面形成涂层(树脂层)后,利用模具而对该涂层的表面赋形,使涂层固化,从而形成防眩层33。此外,上述实例中,是在将涂层的表面赋形后使涂层发生了固化,但也可以同时进行涂层的赋形与固化。
就模具的材质而言,作为一个实例,可举出金属、塑料、及木材。模具的与涂层的接触面上,为了提高模具的耐久性(耐磨耗性),可以设置被膜。作为一个实例,喷射粒子的材质可举出金属、二氧化硅、氧化铝、及玻璃。喷射粒子例如可以通过气体或液体的压力而对模具的表面进行击打。此外,如果固化树脂前体为电子束固化型的,则可以替代紫外线灯26而利用电子束加速器等电子束源,如果为热固性的,则可以替代紫外线灯26而利用加热器等加热源。
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中,可以使微粒分散在防眩层33中,因此向防眩膜内入射的光会由于防眩层中的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而以广角散射,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防眩膜着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防眩层还可以进一步具有配置在与基材膜2侧相反一侧的表面的上层。通过设置该上层,能够易于调整防眩层的外部雾度,并且能够易于从外部保护防眩膜。
上层的厚度可适当设定,例如,可设为10nm以上且2μm以下范围的值。上层的厚度优选为50n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70nm以上且500nm以下范围的值。以下,对用于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防眩膜进行检查/评价的刺目检查机和刺目评价方法依次进行说明。
(刺目检查机)
图3为刺目检查机10的简图。刺目检查机10是对表面安装有防眩膜1等膜的显示装置16中的显示器16a的刺目进行评价的装置,其具备:筐体11、拍摄装置12、保持部13、拍摄装置用支架14、显示装置用支架15、及图像处理装置17。作为市售的刺目检查机10,可举出KOMATSU NTC株式会社制[膜刺目检查机]。
筐体11具有用于通过拍摄装置12对显示器16a进行拍摄的暗室。筐体11内收纳有:拍摄装置12、保持部13、拍摄装置用支架14、显示装置用支架15、及评价对象的显示装置16。
作为一个实例,拍摄装置12是具有透镜18和拍摄元件的区域相机(Areacamera),其对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进行拍摄。拍摄装置12与图像处理装置17连接,以使得透镜18与显示器16a相对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13。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17。
保持部13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固定于拍摄装置用支架14,同时对拍摄装置12进行保持。保持部13以可通过使拍摄装置12沿相对于显示装置16的垂直方向相对移动而改变显示器16a与透镜18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方式对拍摄装置12进行保持。
显示装置16在使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与拍摄装置12相对的状态下载置于显示装置用支架15的上面。显示装置用支架15以使得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表面与拍摄装置12相对并且成为水平面的方式进行支撑,同时使显示装置16沿相对于拍摄装置12垂直的方向相对移动。
刺目检查机10中,通过调整拍摄装置12与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可对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例如1像素)所拍摄的、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的像素尺寸进行调整。
图像处理装置17进行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的数据处理。具体而言,图像处理装置17根据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求得显示器16a的亮度的标准偏差。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7具备:输入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的输入部、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以及将由图像处理部处理得到的结果输出至显示装置或印刷装置等的输出部等。
作为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时的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例如1像素)所拍摄的图像的像素尺寸的调整方法,除了改变拍摄装置12与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方法之外,在拍摄装置12具备的透镜18为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可采用改变拍摄装置12的焦点距离的方法。
(刺目评价方法)
接下来,对使用了刺目检查机10的显示器16a的刺目评价方法进行说明。该刺目评价方法中,为了便于评价,使表面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预先以单色(作为一个实例为绿色)均匀地发光而进行显示。
接下来,进行对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所拍摄的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像素尺寸进行调整的调节步骤。调整步骤中,根据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有效像素数,将拍摄装置12与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调整至下述程度:使得在拍摄装置12拍摄的图像中没有基于像素的亮线、或者即使有基于像素的亮线也不会对显示器16a的刺目的评价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拍摄装置12与显示装置16之间的相对距离,优选考虑显示装置16的使用方式(例如,使用者的眼睛与显示器16a的表面之间的相对距离)而进行设定。
进行了调整步骤后,进行设定对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刺目进行评价的测定区域的设定步骤。设定步骤中,测定区域例如根据显示器16a的尺寸等进行适当设定。
进行了调整步骤后,进行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测定区域的拍摄步骤。此时,作为一个实例,对拍摄装置12的曝光时间或显示器16a的全像素的亮度中的至少一者进行调整,以得到8位灰度显示且平均亮度为170灰阶的灰阶图像形式的图像数据。拍摄步骤中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被输入至图像处理装置17。
拍摄步骤后,图像处理装置17,进行使用图像数据而求出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测定区域中的亮度的不均的演算步骤。该演算步骤中,亮度的不均作为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而被数值化。
此处,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亮度的不均越大,则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刺目越大。由此,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越小,则越可以定量地评价为显示器16a的刺目小。此外,由于调整步骤中调整到了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亮线不会对显示器16a的刺目的评价造成影响的程度,因此能够抑制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进行显示器16a的准确的刺目评价。通过经由以上的各步骤,能够求出表面安装有膜的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并通过该值来评价显示器16a的刺目。
(实施例及比较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6中,以相分离结构作为基本结构而形成防眩层3。
比较例1中,形成了利用通常使用的高折射率珠(聚苯乙烯珠)而提高了雾度值的防眩层。比较例2中,形成了利用高折射率的纳米粒子(氧化锆微粒)而提高了雾度值的防眩层。比较例3中,形成了以相分离结构作为基本结构、利用低折射率的纳米粒子(中空二氧化硅凝胶粒子)而提高了雾度值的防眩层。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中记载的折射率,对于会通过交联而固化的物质而言,表示交联后(固化后)的折射率。
[实施例1]
将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共聚物(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12.5重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4重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会社制,UVHC7800G)150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81重量份、1-丁醇24重量份、1-甲氧基-2-丙醇13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20)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1的防眩膜。
[实施例2]
将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共聚物(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15.0重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3重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UV)固化性化合物(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会社制,UVHC7800G)150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01重量份和1-丁醇24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20)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2的防眩膜。
[实施例3]
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共聚物(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12.5重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4重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制,HP-1004)209.3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31重量份、1-丁醇25重量份、1-甲氧基-2-丙醇12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20)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3的防眩膜。
[实施例4]
将丙烯酸聚合物(TAISEI FINE CHEMICAL株式会社制,8KX-078)34.2重量份、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株式会社东洋纺制,UR-3200)20重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会社制,UVHC7800G)131.7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213重量份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6)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4的防眩膜。
[实施例5]
将丙烯酸聚合物(TAISEI FINE CHEMICAL株式会社制,8KX-078)34.2重量份、氨基甲酸酯改性共聚聚酯树脂(株式会社东洋纺制,UR-3200)20重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会社制,UVHC7800G)131.7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5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213重量份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6)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5的防眩膜。
[实施例6]
将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共聚物(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47.5重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1.5重量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UA-53H)79.5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75重量份、1-丁醇28重量份、1-甲氧基-2-丙醇2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4)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6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6的防眩膜。
[比较例1]
将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株式会社TOKUSHIKI制,AU-230,折射率1.52)39重量份、硅类硬涂材料(株式会社TOKUSHIKI制,AS-201S)15.7重量份、PMMA珠(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SSX-115,折射率1.50)0.3重量份、交联苯乙烯珠(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SX-130H,折射率1.59)6.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38重量份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4)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上流延后,在10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6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得到了比较例1的防眩膜。
[比较例2]
将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DPHA,折射率1.52)50重量份、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PETRA,折射率1.52)50重量份、氧化锆微粒(折射率约2.0)分散液(TOYOINK株式会社制,LIODURAS TYZ)100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2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16重量份、1-丁醇19重量份、1-甲氧基-2-丙醇58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4)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6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得到了比较例2的防眩膜。
[比较例3]
将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共聚物(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12.5重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4重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DPHA)125重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1重量份、中空二氧化硅凝胶(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制,THRULYA,折射率1.25)75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184)1重量份、光引发剂(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IRGACURE 907)1重量份,溶解于甲乙酮56重量份、1-丁醇11重量份、1-甲氧基-2-丙醇10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液。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20)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高压水银灯对涂层照射约5秒钟紫外线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得到了比较例3的防眩膜。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1~6及比较例1~3的各防眩膜,测定以下的项目而进行了评价。在雾度及总透光率、60度光泽度、表面结构、透过色相(a*,b*)的测定中,省略了粘合层。
[雾度及总透光率]
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株式会社制,NDH-5000W),基于JIS K7136而进行了测定。以使得防眩层的具有凹凸结构的表面为受光器侧的方式进行配置而测定了雾度。在防眩层的具有凹凸结构的表面经由透明粘合层而贴合平滑的透明膜而测定了内部雾度。
[60度光泽度]
使用光泽度计(株式会社掘场制作所制,IG-320),基于JIS K7105,以角度60°进行了测定。
[表面结构]
使用接触式表面粗糙度计(东京精密株式会社制,SURFCOM570A),基于JIS B0601,在扫描范围3mm、扫描次数2次的条件下,对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平均峰谷间隔(Sm)进行了测定。
[透射色相(a*,b*)]
使用分光光度计(株式会社HITACHI HIGH-TECH SCIENCE制,U-3010),基于JISZ8781进行了测定。
[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刺目值)]
作为显示装置16,使用智能手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制[Galaxy S4]),在其显示器16a的表面通过粘合层(光学糊)粘贴各样品的防眩膜。使用KOMATSU NTC株式会社制的膜刺目检查机10,经由各样品的防眩膜测定了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刺目σ:刺目值)。该测定时,对拍摄装置12的曝光时间或显示器16a的全像素的亮度中的至少一种进行调整,以得到8位灰度显示且平均亮度为170灰阶的灰阶图像形式的图像数据。
各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30243219000024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6的防眩层3中,将雾度值设为67.8%以上且91.49%以下范围的值,同时将内部雾度值设为比比较例1~3的内部雾度值小的3.3%以上且13.0%以下范围的值。此外,与比较例1~3的防眩层的60度光泽度(%)的值相比,实施例1~6的防眩层3的60度光泽度(%)的值得到了充分抑制。此外,就实施例1~6及比较例1~3的防眩膜而言,显示器16a的刺目值(刺目σ)均被抑制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
可知,如表1所示,实施例1~6中,能够在将显示器16a的刺目值抑制为与比较例1~3同等的程度的同时,发挥出与比较例1~3相比更良好的防眩性,并且能够抑制b*值而有效防止防眩膜的着色。
作为其理由,可认为,实施例1~6中,由于防眩层3的表面的凹凸结构基本由相分离结构而形成,并且防眩层3中以形成相分离结构的方式而组合的树脂彼此的折射率之差得到了抑制(这里,各折射率值设为相等),因此防眩层3尽管具有比较高的雾度值,但在其内部,可防止透射光以广角散射。
此外,可认为,实施例1~5的防眩层3虽包含微粒(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但由于形成相分离结构的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值基本相等(0.07以下),因此可防止透射光向广角的散射,可防止防眩膜1的着色。
此外,根据实施例1~6显示的特性的倾向、和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其他探讨,可认为,在将雾度值设为60%以上且小于67.8%、或大于91.49%且95%以下范围的值、将内部雾度值设为0.5%以上且小于3.3%、或大于13.0%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将刺目值设为0以上且小于4.34、或9.01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与实施例1~6同样的效果。
可知,与实施例1~6相比,比较例1~3的内部雾度值较大,并且b*值也较大。可认为,比较例1中,在防眩层中,由于基体树脂与相对于基体树脂而较多地添加的珠之间的折射率之差,会导致透射光中易于发生散射的低波长光(蓝色光)向广角的散射较多地发生,防眩膜以带有黄色感的方式而发生了着色。
比较例2中,由于在防眩层中添加了具有较高折射率的微粒(纳米粒子)而导致了内部雾度值上升,比较例3中,由于添加了与具有相分离结构的防眩层相比更低的折射率的微粒(纳米粒子)而导致了内部雾度值上升。
然而,在比较例2、3中,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较大,可认为,会与比较例1同样的较多地发生低透射光向广角的散射,导致防眩膜以带有黄色感的方式着色。
此外,由实施例1~5及比较例3的结果可知,即使在以相分离结构作为基本结构而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由于防眩层中的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较大,在发生透射光向广角的散射时,也存在防眩膜着色的风险。
因此可认为,在防眩层中添加微粒的情况下,为了防止防眩膜的着色,优选对形成相分离结构的树脂或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进行抑制。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对其方案或方法进行变更、追加、或削除。例如,也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或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中分散第2实施方式的微粒。

Claims (5)

1.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防眩层,该防眩层的雾度值为60%以上且95%以下范围的值,内部雾度值为0.5%以上且15.0%以下范围的值,在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的状态下,所述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为0以上且10以下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L*a*b*色彩系统中的b*值为0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包含多种树脂成分,且具有由于所述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共连续相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
所述微粒与所述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的所述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所述防眩层中包含的所述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的比G2/G1为0.07以上且0.20以下范围的值。
CN201880037156.3A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Pending CN1107097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1494 2017-08-04
JP2017151494 2017-08-04
PCT/JP2018/023938 WO2019026466A1 (ja)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735A true CN110709735A (zh) 2020-01-17

Family

ID=65233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156.3A Pending CN110709735A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976214B2 (zh)
JP (4) JP6721794B2 (zh)
KR (1) KR102282055B1 (zh)
CN (1) CN110709735A (zh)
WO (1) WO201902646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47636A (zh) * 2022-12-20 2023-05-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防彩虹纹、防眩光的薄膜
CN118033795A (zh) * 2022-09-30 202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使用所述光学膜的偏光板、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所述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选定方法
CN118625427A (zh) * 2022-04-27 2024-09-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图像显示面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9735A (zh) 2017-08-04 2020-01-17 株式会社大赛璐 防眩膜
JP7196851B2 (ja) * 2017-09-29 2022-12-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11407901B2 (en) * 2018-06-13 2022-08-09 The Boeing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 surface from UV radiation
US11454748B2 (en) * 2018-11-13 2022-09-27 Europtec USA, Inc. Low sparkle articles and display system stacks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US12032121B2 (en) 2021-09-17 2024-07-09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High-haze anti-glare film and high-haze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CN118140162A (zh) * 2021-10-28 2024-06-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偏振片、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7347627B2 (ja) * 2021-10-28 2023-09-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343422A (zh) * 2022-02-28 2023-11-01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Oled顯示裝置用光學積層體
JP2023144750A (ja) 2022-03-28 2023-10-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水素製造システム
KR20250053211A (ko) * 2022-04-27 2025-04-2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필름, 화상 표시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8625428A (zh) 2022-04-27 2024-09-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图像显示面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JP7343024B1 (ja) 2022-09-30 2023-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並びに、指紋拭き取り性の評価方法
KR20250063794A (ko) 2022-09-30 2025-05-08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필름,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을 사용한 편광판, 표면판, 화상 표시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광학 필름의 선정 방법, 그리고, 지문 닦아내기성의 평가 방법
JP7343023B1 (ja) 2022-09-30 2023-09-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表面板、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前記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6328A (ja) * 2003-04-03 2004-11-04 Daicel Chem Ind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WO2006049287A1 (en) * 2004-11-04 2006-05-11 Fujifil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polarizer compris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olarizer
CN101156089A (zh) * 2005-03-30 2008-04-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341427A (zh) * 2006-08-14 2009-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726768A (zh) * 2008-10-23 2010-06-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CN103097928A (zh) * 2010-06-22 2013-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其制备方法、和包括该光学膜的偏振片、图像显示设备和立体图像显示系统
JP2015172837A (ja) * 2014-03-11 2015-10-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6111A (ja) 2000-12-25 2002-07-10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JP4017147B2 (ja) 2001-09-10 2007-12-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113561A (ja) 2004-09-16 2006-04-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該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54791A (ja) 2004-11-04 2006-06-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41495A (ja) 2004-11-30 2007-02-15 Fujifilm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該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406770B (zh) * 2005-02-21 2013-09-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JP2007045142A (ja) 2005-02-22 2007-02-22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699783B2 (ja) * 2005-03-22 2011-06-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7111026A1 (ja) * 2006-03-29 2007-10-04 Tomoegawa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
CN101416077B (zh) * 2006-03-31 2011-08-24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光扩散性薄膜
CN101506691B (zh) * 2006-08-18 2011-11-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制造装置、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607231B (zh) * 2007-07-04 2017-12-01 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硬被覆膜
JP5109585B2 (ja) 2007-10-30 2012-12-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2009175041A (ja) 2008-01-25 2009-08-06 Asahi Kasei Corp 表示画像のギラツキ評価方法
JP2009179651A (ja) * 2008-01-29 2009-08-13 Fujifilm Corp フィルム
JP2009180886A (ja) * 2008-01-30 2009-08-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JP2009244465A (ja) 2008-03-31 2009-10-22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22560A (ja) 2008-11-21 2010-06-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5544269B2 (ja) * 2010-10-13 2014-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98368A (ja) * 2010-10-29 2012-05-2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34917A (ja) 2011-12-27 2013-07-08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6190581B2 (ja) 2012-10-19 2017-08-3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15377B2 (ja) 2014-03-11 2019-05-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313096B2 (ja) 2014-04-02 2018-04-1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
JP6458408B2 (ja) 2014-08-28 2019-01-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ギラツキ発生の評価方法
JP6059695B2 (ja) 2014-09-01 2017-01-1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体の製造方法
CN107076878A (zh) 2014-10-31 2017-08-18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均匀织构化表面和低闪耀的抗眩目基材及其制造方法
JP6711002B2 (ja) 2015-03-13 2020-06-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
WO2017048957A1 (en) * 2015-09-15 2017-03-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ow sparkle matte coa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JPWO2017110038A1 (ja) * 2015-12-25 2018-10-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と、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10709734B (zh) * 2017-08-04 2021-11-09 株式会社大赛璐 防眩膜
CN110709735A (zh) 2017-08-04 2020-01-17 株式会社大赛璐 防眩膜
JP7537211B2 (ja) * 2020-09-29 2024-08-21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示体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6328A (ja) * 2003-04-03 2004-11-04 Daicel Chem Ind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WO2006049287A1 (en) * 2004-11-04 2006-05-11 Fujifil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polarizer compris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olarizer
CN101156089A (zh) * 2005-03-30 2008-04-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341427A (zh) * 2006-08-14 2009-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CN101726768A (zh) * 2008-10-23 2010-06-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防眩性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3097928A (zh) * 2010-06-22 2013-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其制备方法、和包括该光学膜的偏振片、图像显示设备和立体图像显示系统
JP2015172837A (ja) * 2014-03-11 2015-10-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625427A (zh) * 2022-04-27 2024-09-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图像显示面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8033795A (zh) * 2022-09-30 202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使用所述光学膜的偏光板、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所述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选定方法
CN116047636A (zh) * 2022-12-20 2023-05-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防彩虹纹、防眩光的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82055B1 (ko) 2021-07-28
JP7262633B2 (ja) 2023-04-21
JP2022051877A (ja) 2022-04-01
JPWO2019026466A1 (ja) 2020-01-23
JP2020173452A (ja) 2020-10-22
JP7023327B2 (ja) 2022-02-21
JP6721794B2 (ja) 2020-07-15
JP2023085532A (ja) 2023-06-20
WO2019026466A1 (ja) 2019-02-07
KR20200008608A (ko) 2020-01-28
US20200166677A1 (en) 2020-05-28
US11976214B2 (en) 2024-05-07
US20240240030A1 (en) 2024-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263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CN114167530B (zh) 防眩膜
CN114347578B (zh) 防眩膜
JP7698617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102282255B1 (ko) 방현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