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2717A -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72717A CN101772717A CN200880101615A CN200880101615A CN101772717A CN 101772717 A CN101772717 A CN 101772717A CN 200880101615 A CN200880101615 A CN 200880101615A CN 200880101615 A CN200880101615 A CN 200880101615A CN 101772717 A CN101772717 A CN 1017727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iffusing film
- resin
- film
- diff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07—Of polycarbon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光漫射层(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等)的光漫射膜,该光漫射层包括:含有聚碳酸酯类树脂(数均分子量为15000~25000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连续相、含有聚丙烯类树脂(使用金属茂催化剂的聚丙烯类无规共聚物)的分散相,可在光漫射层至少一侧的面上层压透明层。光漫射层实质上不含有增容剂。即使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也可均匀地形成分散相,因此适合作为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的部件。该光漫射性膜即使在高温下使用也可抑制光漫射特性的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透射光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地漫射的光漫射膜、及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
背景技术
在从背面对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组件等)进行照明的背部照明型显示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等)中,在显示面板的背面设置面光源组件(或背景光组件)。另外,为了使照射显示面板的照射光以面光源的形式实现均匀化、且提高液晶显示装置正面的亮度,使用漫射片、棱镜片、亮度增强片(除反射型偏振片以外)等。此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还可使用偏振片、相位差板及滤色器等作为液晶盒的构成部件。
更具体地,例如作为图像显示区域为平面(flat)的面型显示装置(平面型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已知装有面型显示组件(透射型液晶显示组件等)5和用于从背面侧对该组件进行照明的面光源组件的装置。该面光源组件具有1个或多个荧光放电管(冷阴极管)1,在上述荧光放电管1的背面侧设有用于反射光的反射板2,在荧光放电管1和显示组件5之间设有漫射板3用于漫射光均匀地照亮显示组件5,在该漫射板3的显示组件侧层压有棱镜片4。上述面型显示组件5为液晶显示组件时,其通过下述方法形成:依次层压第1偏光膜6a、第1玻璃基板7a、形成在该玻璃基板上的第1电极8a、层压在该电极上的第1取向膜9a、液晶层10、第2取向膜9b、第2电极8b、滤色器11、第2玻璃基板7b及第2偏光膜6b。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内装的荧光放电管(冷阴极管)1可以从背面直接对显示组件进行照明。近年来随着液晶电视的大型化,这种使用棒状光源(灯)的背部照明方式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
在使用这样的棒状光源等的灯的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棒状光源与显示组件邻近,由于显示组件被加热,故要求漫射片也具有耐热性。作为漫射片,已知有各向同性片等,所述各向同性片是通过在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基质相中分散由交联聚苯乙烯等球状交联树脂珠构成的球状分散相而形成的。但若基质相和/或分散相的热稳定性差,则由于热收缩有时会在基质相和分散相的界面处产生空隙、膜发生变形。因此,有时不能使来自光源的透射光各向同性地漫射。
另外,在上述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管状光源的轴方向和与该轴方向垂直方向的亮度分布不同,很难实现显示组件的均匀照明,因此很难扩大视场角。于是,使用光学上具有散射特性为各向异性的各向异性光漫射片作为漫射片,利用各向异性的散射特性使亮度均匀化。
另外,作为上述漫射片,还已知下述各向异性光漫射片: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连续相中,使长宽比大于1的分散相在特定方向发生取向并分散,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例如,在特开平11-270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由树脂构成的连续相中分散具有长宽比大于1的分散相形成的漫射膜,还记载了用选自链烯烃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及聚碳酸酯类树脂中的多种树脂也可形成漫射膜。在使用棒状光源等灯的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将这样的各向异性光漫射片按照分散相的长轴方向朝向管状光源的轴方向进行配置时,即使使用在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亮度分布不同的光源,也可利用各向异性的散射特性,使透射光的亮度均匀化。
在特开2003-9090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具有由连续相和分散相构成的光漫射层的光漫射膜中,上述分散相由平均长宽比0.8~1.2的球状分散相粒子和平均长宽比1.5以上的各向异性形状(異方形状)的分散相粒子构成。在该专利文献中,连续相及各向异性形状的分散相由选自聚烯烃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的透明热塑性树脂构成,还记载了球状分散相粒子由交联树脂构成。
但上述光漫射膜的耐热性低。于是,对于不使用导光板直接从背面进行光源照明的方式(直下型)的装置等而言,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光漫射片时,膜发生变形,或者在基质相的热稳定性低的情况下,由于伴随拉伸产生的应变导致发生收缩或分散相形态的变化,光漫射特性改变,无法达到透射光亮度的均匀化。
此外,作为耐热性及透明性高的树脂还已知聚碳酸酯类树脂。但由于聚碳酸酯类树脂熔融流动性差,很难通过熔融挤出成形等熔融成形法在工业上高效地制造光漫射膜。另外,由于聚碳酸酯类树脂与分散相成分的亲和性并不那么高,故容易在与分散相的界面处产生空隙,很难均匀地形成分散相。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荧光放电管、漫射板、棱镜片(根据需要还包括棱镜片的保护膜)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元件分数多,原材料成本、组装成本高,各元件间易混入杂质,不合格率增高。此外,也可以考虑除去杂质,但组装成本会更加提高。因此,期望低成本的液晶显示装置。
例如,在特开2001-31774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透射型光散射片:在由折射率彼此不同的树脂构成的海岛结构的光散射片中,岛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0.5~10μm,海聚合物和岛聚合物的比例为70/30~40/60(重量比),片厚度为5~200μm。该文献中还公开了:散射光在散射角度5~50°范围内定向漫射。
但在该膜中,显示装置的画面中显示图像时,必然残留有灯影像(起因于灯的形状的影像,模糊可见灯的存在的影像),显示均匀性低。另外,若彻底进行显示均匀化,则虽然灯影像减少,但亮度明显降低。
此外,特开2003-50306号公报(专利文献4)公开了下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其为可使入射光在光行进方向发生散射的光散射膜,在表示散射角θ和散射光强度F的关系的散射特性F(θ)中,将膜X轴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x(θ)、Y轴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y(θ)时,随着散射角θ角度的增大,Fx(θ)及Fy(θ)呈平缓降低的曲线,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1.01≤Fy(θ)/Fx(θ)≤100,散射角θ=18°时,1.1≤Fy(θ)/Fx(θ)≤20。
但为了制作无空隙产生、光散射特性好的膜,必须在该膜中混合增容剂(相溶化剤),很难制备片。而且所得膜的光散射特性也不充分。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706号公报(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2:特开2003-90906号公报(专利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3:特开2001-31774号公报(权利要求1、[0042]段)
专利文献4:特开2003-50306号公报(权利要求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面光源装置或显示装置),所述光漫射膜即使在高温下使用也可抑制光漫射特性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所述光漫射膜即使在使用流动性及亲和性低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情况下,也可均匀地形成分散相,使透射光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地发生光漫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所述光漫射膜无论是否进行拉伸,在高温下使用时都可保持光学各向异性的光漫射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即使在用于不使用导光板、直接进行光源照明方式的显示装置时,也可实现显示面上亮度的均匀化,而且可抑制灯影像(灯像)的产生。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即使用于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也可实现显示面上亮度的均匀化,而且可抑制灯影像(灯像)的产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可省去设于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灯前方的漫射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即使在不使用厚度为数毫米的以往的漫射板、在数十微米单位的薄片的情况下,也可提高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装有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即使使用于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应对装置的薄型化,并可简便地制造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经过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将特定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组合时,虽然聚碳酸酯类树脂缺乏流动性及亲和性,但也能够均匀地形成分散相,即使在高温下使用也可抑制光漫射特性发生变化,再将具有特定的各向异性和光漫射性(散射性或雾度)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用于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时,不仅可实现显示面亮度的均匀化,而且可抑制灯影像的产生,于是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包括连续相含有聚碳酸酯类树脂、和分散相含有聚丙烯类树脂的光漫射层。该光漫射膜的光漫射层实质上可不含有增容剂。此外,连续相中的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可以为数均分子量15000~25000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且根据ISO1133(300℃、1.2kg荷重)测定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熔融流动速率可以为5~30g/10分钟左右。分散相的聚丙烯类树脂可以是金属茂催化剂类树脂(使用金属茂催化剂得到的聚丙烯类树脂)、或聚丙烯类无规共聚物,根据JIS K7210(230℃、2.16kg荷重)测定的聚丙烯类树脂的熔融流动速率可以为3~20g/10分钟左右。光漫射层还可含有选自抗氧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使透射光各向同性地进行漫射,分散相可以为球状,也可以含有平均长宽比大于1、且长轴方向按照膜的一定方向取向的粒子状分散相,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在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中,粒子状分散相短轴的平均长度为0.01~10μm左右、粒子状分散相的平均长宽比为3~20000左右。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为可使透射光发生散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在表示透射光的散射角θ和散射光强度F关系的散射特性F(θ)中,将膜在X轴(MD)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x(θ)、将Y轴(幅)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y(θ)时,呈现出随着散射角θ的增大,Fx(θ)及Fy(θ)递减的曲线。需要说明的是,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具有下述光散射特性: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1.01≤Fy(θ)/Fx(θ),在散射角θ=18°时,20<Fy(θ)/Fx(θ)≤400。该光散射特性还可以是: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1.01≤Fy(θ)/Fx(θ)≤200,在散射角θ=18°时,25≤Fy(θ)/Fx(θ)≤50。
此外,膜的X轴为膜的拉伸方向(MD方向或机械方向(機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Y轴为与MD方向呈垂直方向的宽方向。需要说明的是,Fx(θ)及Fy(θ)分别表示光以与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垂直的方向入射时散射角θ处透射光的散射光强度,y表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主要散射方向、x表示在各向异性光漫射膜面内与上述主要散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因此,Fy(θ)表示在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主要散射方向的散射光强度、Fx(θ)表示在各向异性光漫射膜面内与上述主要散射方向相垂直方向的散射光强度。此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X轴方向通常为粒子状分散相的长轴方向,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Y轴方向通常为粒子状分散相的短轴方向。因此,Fx(θ)表示膜分散相粒子的长轴方向的散射光强度,Fy(θ)表示膜的粒子状分散相的短轴方向的散射光强度。
另外,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比例为连续相/分散相=99/1~50/50(重量比)左右。
另外,光漫射膜可以单独由上述光漫射层(或单层片)构成,也可以由光漫射层和层压在该光漫射层的至少一侧面上的透明层(透明树脂层等)构成,并形成层压片。例如,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也可以包括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和层压在该光漫射层的至少一侧面上的透明层。上述透明层可以是含有选自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之一的树脂层。
光漫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即使厚度很薄,也可表现出高的光漫射性。因此,光漫射层的厚度为3~300μm左右、光漫射膜的全光线透射率为60%以上。
本发明还包括装有上述光漫射膜的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本发明尤其包括将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设置在面光源组件的出射光面侧的面光源装置。
另外,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包括显示组件和用于对该显示组件进行照明的上述面光源装置的透射型显示装置(例如,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等)。该显示装置尤其可以是使用并列设置的光源从背面对显示组件直接进行照明的直下型方式。在该显示装置中,光漫射膜可以是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另外,将显示组件的显示面的左右方向设为Y轴时,可以按照显示面的Y轴方向设置上述光漫射膜的Y轴。
在该装置中,可将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作为用于实现亮度均匀化的漫射膜使用,通过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可实现出射面亮度的均匀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可使光以适当的强度在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发生漫射,并抑制因棒状光源(灯)导致的显示亮度的变化,从而可以除去相当于棒状光源(灯)部分的亮度提高导致的灯影像。另外,通过在显示组件的上下方向也进行适当的散射,防止在上下方向产生的亮度不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各向异性过强,虽然可高度抑制灯影像,但亮度大幅降低。反之,若各向异性过弱,则虽然可提高亮度,但无法充分地抑制灯影像的形成。
此外,使用经适当调节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时,可用1片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代替以往使用的漫射片和棱镜片(根据需要与其保护片一起)的组合。因此,可减少面光源装置的原材料费用、减少组装加工成本、降低杂质混入等引起的不合格率,这不仅可实现面光源装置的大幅度成本降低,而且还可提高显示体的亮度并抑制灯影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膜”还包括片,且其厚度可以是任意的。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基质相(连续相)由聚碳酸酯类树脂构成、分散相由聚丙烯类树脂构成,故耐热性高,即使在高温下长时间使用也可抑制光漫射特性的变化。另外,即使使用流动性及亲和性低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也没有关系,仍可均匀地形成分散相,使透射光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另外,即使通过拉伸来赋予其光学各向异性的光漫射特性、或在高温下使用,均可保持光学各向异性的光漫射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具有特定的各向异性和光漫射性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用于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时,不仅可实现显示面亮度的均匀化,而且可抑制灯影像的呈现。也就是说,通过适当高的各向异性的光散射性,可以使来自棒状光源(荧光管)的光在不浪费的条件下适当地在与棒状光源的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散射,因此,可将亮度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并且可消除管状光源本身显现出的灯影像。特别是由于耐热性高,在不使用导光板的条件下,对于采用管状光源对漫射片直接进行照明的直下型照明方式的显示装置而言,可长时间地以均匀的亮度进行显示。因此,本发明的膜可用于大型液晶显示装置。并且,可省去设于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灯前方的漫射板,而且即使是数十微米单位(0.2mm程度)的薄片也可提高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另外,即使是大型液晶显示装置,也可应对装置的薄型化,简便地制造装置。也就是说,由于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厚度薄,可以用少量的材料容易地制造大面积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示出面光源装置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2]图2为示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图3]图3为示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图4]图4为用于说明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各向异性散射的示意图。
[图5]图5为用于说明光散射特性的测定方法的概略图。
具体实方式
[光漫射膜]
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具有连续相(基质相)含有聚碳酸酯类树脂、分散相含有聚丙烯类树脂的光漫射层,分散相可以是球状的,也可以是异形的。
对于聚碳酸酯类树脂而言,包括以双酚类作为基质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等。作为双酚类,可以列举例如,二羟基联苯等双酚类、双酚A、双酚F、双酚AD等二(羟基芳基)烷烃类、二(羟基苯基)环己烷等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4,4′-二(羟基苯基)醚等二(羟基苯基)醚类、4,4′-二(羟基苯基)酮等二(羟基苯基)酮类、双酚S等二(羟基苯基)亚砜类、二(羟基苯基)砜类、9,9-二(4-羟基苯基)芴等双酚芴类等。这些双酚类还可以是C2-4环氧化物的加成物。这些双酚类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聚碳酸酯类树脂还可以是二羧酸成分(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二羧酸或其酰基卤化物等)共聚而成的聚酯碳酸酯类树脂。这些聚碳酸酯类树脂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为以二(羟基苯基)C1-6烷烃类作为基质的树脂,例如双酚A型聚碳酸酯类树脂。
聚碳酸酯类树脂的数均分子量可在10000~50000(例如15000~30000)左右的范围内选择,例如12500~30000(例如15000~25000)、优选17000~25000(例如18000~22000)左右。若聚碳酸酯类树脂的分子量过小,则膜强度降低,若分子量过大,则熔融流动性及分散相的均匀分散性易降低。将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和特定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时,即使不使用增容剂,也可不产生空隙,从而形成长宽比高的分散相。
按照ISO1133(300℃、1.2kg荷重(11.8N))测定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熔融流动速率(MFR)可以在例如3~30g/10分钟(例如4~20g/10分钟)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通常为5~30g/10分钟(例如5~15g/10分钟)、优选6~25g/10分钟(例如7~20g/10分钟)、更优选8~15g/10分钟(例如9~12g/10分钟)左右。
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熔点或玻璃转化温度为例如130~280℃左右、优选140~270℃左右、更优选150~260℃左右。
这样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在产品目录中多分类为“中粘度品”、“低粘度品”、“高流速(ハイフロ一,highflow)”的等级。
对于形成分散相的聚丙烯类树脂而言,包括聚丙烯(均聚物)、丙烯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作为共聚性单体,可以列举链烯烃类(乙烯,以及丁烯、戊烯、庚烯、己烯等α-C4-10链烯烃等)、(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C1-10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脂肪酸乙烯基酯类(乙酸乙烯基酯等)、二烯类等。这些共聚性单体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这些共聚性单体中,多使用α-链烯烃类(乙烯、丁烯等)。
在多数情况下,丙烯类共聚物中丙烯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80~100摩尔%)、优选85摩尔%以上、更优选90摩尔%以上。丙烯类共聚物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物等,但通常多为无规共聚物。
优选聚丙烯类树脂为聚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等。作为聚丙烯类聚合物,使用聚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的情况居多。
聚丙烯类树脂可以是使用齐格勒(Ziegler)催化剂等的聚合物,但优选的是使用金属茂催化剂的金属茂催化剂类树脂。上述金属茂催化剂类树脂的特点是分子量分布狭窄、低分子量成分及低结晶成分少。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即使不使用增容剂,也可使聚丙烯类树脂相(分散相)均匀地分散在聚碳酸酯类树脂的基质相中。
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中,聚丙烯类树脂的分子量分布,例如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1~2.5(例如1.2~2.3)、优选1.3~2(例如1.5~1.8)左右,通常也可以为1.3~2.5(例如1.5~2.0)左右。聚丙烯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例如1×104~100×104、优选2×104~75×104(例如3×104~50×104)、更优选3×104~30×104左右。另外,在GPC测定中,分子量10000以下的低分子量成分的含量为例如1体积%以下、优选0.5体积%以下、更优选0.3体积%以下。此外,由GPC测得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使用装置:WatersAlliance GPCV-2000、色谱柱:PL20μm MIXED-A、检测器:RI、溶剂:邻-二氯苯,在温度:135℃下测定的。上述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使用单分散聚苯乙烯作为标准物质,并经广为应用的校正曲线法校正的聚丙烯换算值。
例如根据JIS K7210(230℃、2.16kg荷重(21.2N))测定的聚丙烯类树脂的MFR为例如3~20g/10分钟、优选4~15g/10分钟、更优选5~10g/10分钟左右。
聚丙烯类树脂可以是结晶性的,而结晶性聚丙烯类树脂的结晶度例如为10~80%左右、优选20~70%左右、更优选30~60%左右。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采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的熔融峰温度)为例如100~140℃、优选110~135℃、更优选115~130℃(例如120~130℃)左右。聚丙烯类树脂和构成连续相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熔点或玻璃转化温度之差为例如10~200℃、优选30~150℃、更优选50~120℃左右。
此外,聚碳酸酯类树脂的上述MFR和聚丙烯类树脂的上述MFR的比例为前者/后者=0.8/1~2.5/1(例如0.9/1~2.3/1)、优选1/1~2/1、更优选1.2/1~1.7/1左右。
为了赋予光漫射性,连续相和分散相由彼此折射率不同的成分构成。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例如0.001以上(例如0.001~0.3左右)、优选0.01~0.3左右、更优选0.01~0.1左右。
作为聚丙烯类树脂,优选共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等)、使用金属茂催化剂的金属茂类树脂,特别优选金属茂类共聚物。
将这样的聚丙烯类树脂与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组合时,如上所述,即使实质上不含有增容剂,也可不产生空隙地形成分散相(具有规定长宽比的分散相等)。
在光漫射层中,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比例可根据树脂的种类、熔融粘度、光漫射性等,例如从前者/后者(重量比)=99/1~30/70(例如95/5~40/60)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例如也可以是99/1~50/50(例如95/5~50/50)、优选99/1~75/25(例如93/7~70/30)、更优选95/5~60/40左右,特别优选90/10~75/25左右。
将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组合时,可以得到下述膜,该膜不仅具有实用的热稳定性、且在单向拉伸温度等的取向处理温度下分散相也容易发生变形、并且各向异性地对透射光进行漫射。而且,通过挤出成形步骤中的拉伸比、单向拉伸等取向处理而控制分散相粒子的长宽比,从而可容易地形成长宽比大的分散相。另外,由于连续层由聚碳酸酯类树脂构成,因此,还可提高耐热性、耐粘连性。
根据需要,光漫射层还可含有增容剂。使用增容剂时,可以提高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混和性及亲和性,即使对膜进行取向处理,也可防止产生缺陷(空隙等缺陷),可防止膜透明性的降低。另外,还可提高连续相和分散相的粘合性,即使对膜进行单向拉伸,也可降低分散相对拉伸装置的粘附。
作为增容剂,可以列举例如二噁唑啉化合物、经改性基团(羧基、酸酐基、环氧基、噁唑啉基等)改性的改性链烯烃类树脂、二烯或含有橡胶的聚合物[例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等二烯类单体的均聚物、或二烯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等)共聚得到的二烯类共聚物(无规共聚物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等二烯类接枝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SB)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SB)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氢化(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等二烯类嵌段共聚物或这些的氢化物等]、经上述改性基团(环氧基等)改性的二烯或含有橡胶的聚合物(上述嵌段共聚物等)等。这些增容剂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二烯类单体,可以列举,共轭二烯、例如丁二烯、异戊二烯、1,3-戊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间戊二烯(1,3-戊二烯)、3-丁基-1,3-辛二烯、苯基-1,3-丁二烯等可任选被取代的C4-20共轭二烯。共轭二烯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在这些共轭二烯中,优选丁二烯、异戊二烯。作为上述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对甲基苯乙烯等)、对叔丁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类等。在这些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中,优选苯乙烯。这些单体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另外,改性可通过使与改性基团相对应的单体(例如羧基改性时采用(甲基)丙烯酸等含有羧基的单体、酸酐基改性时采用马来酸酐、酯基改性时采用(甲基)丙烯酸类单体、马来酰亚胺基改性时采用马来酰亚胺类单体、环氧基改性时采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的单体)共聚来进行。此外,环氧基改性也可以通过不饱和双键的环氧化来进行。
作为增容剂,通常可以使用具有与聚合物混合物体系的构成树脂相同成分或通用(common)成分的聚合物(无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与聚合物混合物体系的构成树脂具有亲和性的聚合物(无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等。
优选的增容剂是未改性或改性二烯类共聚物、特别优选的是改性嵌段共聚物(例如环氧化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等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或环氧基改性二烯类嵌段共聚物)。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不仅透明性高,而且软化温度约高达70℃左右,使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发生相容化,分散相可均匀地分散。
上述嵌段共聚物可由例如共轭二烯嵌段或其部分加氢嵌段、和芳香族乙烯基嵌段构成。在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中,上述共轭二烯嵌段的双键部分或全部被环氧化。芳香族乙烯基嵌段和共轭二烯嵌段(或其加氢嵌段)的比例(重量比)例如前者/后者=5/95~80/20左右(例如25/75~80/20左右)、更优选10/90~70/30左右(例如30/70~70/30左右),通常为50/50~80/20左右。
嵌段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例如可从5,000~1,000,000左右、优选7,000~900,000左右、更优选10,000~800,000左右的范围内选择。分子量分布[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例如10以下(1~10左右)、优选1~5左右。
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可以是直线状、分支状、放射状或这些形状的组合。作为嵌段共聚物的嵌段结构,可以列举例如,单嵌段结构(monoblock)、星型嵌段结构(tereblock)等多嵌段(multiblock)结构、三链放射状星型嵌段结构(trichain-radial tereblock structure)、四链放射状星型嵌段结构(tetrachain-radial tereblock structure)等。作为这样的嵌段结构,以芳香族乙烯基嵌段为X、共轭二烯嵌段为Y时,可以列举例如,X-Y型、X-Y-X型、Y-X-Y型、Y-X-Y-X型、X-Y-X-Y型、X-Y-X-Y-X型、Y-X-Y-X-Y型、(X-Y-)4Si型、(Y-X-)4Si型等。
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中环氧基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环氧乙烷中的氧浓度,例如为0.1~8重量%左右、优选0.5~6重量%左右、更优选1~5重量%左右。环氧化嵌段共聚物中环氧基的当量(JIS K 7236)例如,为300~1000左右、优选500~900左右、更优选600~800左右。
此外,增容剂(环氧化嵌段共聚物等)的折射率可与聚丙烯类树脂大致相同(例如与聚丙烯类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0.01左右、优选0~0.005左右)。
上述环氧化嵌段共聚物可通过下述方法制造,即利用惯用的环氧化方法使二烯类嵌段共聚物(或部分加氢的嵌段共聚物)进行环氧化,例如在非活性溶剂中,通过环氧化剂(过酸类、氢过氧化物类等)使上述嵌段共聚物进行环氧化。
相对于聚碳酸酯类树脂及聚丙烯类树脂的总量,增容剂的用量例如,可从0.1~20重量%、优选0.5~15重量%、更优选1~10重量%左右的范围内选择。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特定的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和特定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即使在不含有增容剂的情况下也可使分散相均匀地分散。而且,即使进行单向拉伸等取向处理,也可不产生空隙地形成透射率高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在优选的光漫射膜中连续相、分散相、及增容剂的比例可列举如下。
(1)连续相/分散相(重量比)=99/1~50/50左右、优选97/3~60/40左右、更优选95/5~70/30左右、特别优选90/10~80/20左右
(2)分散相/增容剂(重量比)=100/0~50/50左右、优选99/1~70/30左右、更优选98/2~80/20左右。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和上述聚丙烯类树脂组合,即使在不含有增容剂的情况下,也可使分散相均匀地分散。
按照这样的比例使用各成分时,即使不预先对各成分进行混合化,直接将各成分的颗粒熔融混炼,也可使分散相均匀地分散,通过单向拉伸等取向处理可防止产生空隙,可得到透射率高、具有各向异性的光漫射膜。
更具体地,例如使用以上述比例含有作为连续相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和作为分散相的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时,易于混合化,仅供给原材料便可边混合化边进行熔融制膜,即使单向拉伸也可形成无空隙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此外,在不影响光漫射特性的范围内,可使用聚乙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芳香族聚酯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烷撑二醇酯、聚萘二甲酸烷撑二醇酯等聚芳香族酸烷撑二醇均聚酯、聚芳香族酸烷撑二醇酯单元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的共聚酯、液晶性芳香族聚酯等)、聚酰胺类树脂(聚酰胺46、聚酰胺6、聚酰胺66等脂肪族聚酰胺等)等聚合物、二氧化硅等无机粒子作为分散相的成分。
另外,光漫射层还可含有惯用的添加剂、例如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等)、增塑剂、防静电剂、阻燃剂等。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列举,酚类抗氧化剂、氢醌类抗氧化剂、喹啉类抗氧化剂、硫类抗氧化剂等。在酚类抗氧化剂中,优选受阻酚类、例如2,6-二叔丁基对甲酚、2,2’-甲撑-二(4-甲基-6-叔丁基酚)、2,2’-硫联二(4-甲基-6-叔丁基酚)等烷基酚类抗氧化剂;正十八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等C10-35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等C2-10链烷二醇-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三乙二醇-二[3-(3-叔丁基-5-甲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等氧联C2-4烷撑二醇-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甘油三[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等C3-8烷撑三醇-三[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等C4-8烷撑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N,N’-六亚甲基二(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酰胺(ヒドロシンナマミド,hydrocinnamide))等N,N’-C2-10烷撑二(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酰胺)等。
胺类抗氧化剂中包括受阻胺类,例如,1,2-二(2,2,6,6-四甲基-4-哌啶基氧基)乙烷、苯基萘胺、N,N′-二苯基-1,4-苯二胺、N-苯基-N′-环己基-1,4-苯二胺等。
氢醌类抗氧化剂中包括例如2,5-二叔丁基氢醌等,喹啉类抗氧化剂包括例如6-乙氧基-2,2,4-三甲基-1,2-二氢喹啉等。另外,硫类抗氧化剂包括例如硫代二丙酸双十二烷基酯、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等。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列举例如,水杨酸苯酯、2,4-二叔丁基苯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酯等水杨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3-叔丁基-2-羟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5-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α,α-二甲基苯甲基)苯基)苯并三唑、辛基-3-[3-叔丁基-4-羟基-(5-氯-2H-苯并三唑-2-基)苯基]丙酸酯、2-(2H-苯并三唑-2-基)-4,6-二(1-甲基-1-苯基乙基)酚、2-(2H-苯并三唑-2-基)-6-(1-甲基-1-苯基乙基)-4-(1,1,3,3-四甲基丁基)酚等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2-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类紫外线吸收剂;2-(4,6-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基)-5-羟基苯基和环氧乙烷的反应产物、2-(2,4-二羟基苯基)-4,6-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和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酸酯的反应产物、2,4-二[2-羟基-4-丁氧基苯基]-6-(2,4-二丁氧基苯基)-1,3,5-三嗪等羟基苯基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等。
作为光稳定剂(HALS),可以列举,具有2,2,6,6-四甲基哌啶骨架、1,2,2,6,6-五甲基-4-哌啶骨架的化合物,例如N,N’,N”,N”’-四(4,6-二(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氨基)三嗪-2-基)-4,7-二氮杂癸烷-1,10-二胺、癸二酸二(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哌啶氧基(ピペリジニルオキシ,piperidinyloxy))酯、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基]甲基]丁基丙二酸酯、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与这些二羧酸酯对应的C4-20烷烃-二羧酸酯(丙二酸酯、己二酸酯等)、芳烃二羧酸酯(对苯二甲酸酯等)等。
作为热稳定剂,可以列举例如,亚磷酸酯类稳定剂(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等三(支链烷基苯基)亚磷酸酯、二(烷基芳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等)等磷类稳定剂(或磷酸酯)、硫类热稳定剂、羟胺类热稳定剂等。
这些稳定剂(例如光稳定剂等)可以是低分量型,也可以是高分子量型。此外,稳定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以组合了二种以上成分的形式(例如抗氧化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组合、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的组合、抗氧化剂和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光稳定剂的组合等)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构成光漫射层的树脂成分,各稳定剂的用量多为0.01~2.5重量份左右、优选0.03~2重量份(例如0.05~1.5重量份)左右、更优选0.07~1重量份(例如0.1~0.7重量份)左右,通常为0.07~0.5重量份(例如0.1~0.3重量份)左右。更具体地,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成分,抗氧化剂的量为0.05~1重量份(例如0.08~0.3重量份)左右,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成分,紫外线吸收剂的量为0.1~2重量份(例如0.2~0.7重量份)左右,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成分,光稳定剂的量为0.03~0.5重量份(例如0.05~0.25重量份)左右。此外,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成分,上述稳定剂的总量为0.05~3重量份(例如0.1~2重量份)、优选0.1~1重量份左右。另外,组合使用多种稳定剂的情况下,第1稳定剂(例如抗氧化剂)和第2稳定剂(例如紫外线吸收剂)的比例可在前者/后者(重量比)=95/5~10/90(例如90/10~30/70)左右的范围内选择。
此外,将组合了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的合金类熔融挤出成形或进行混合化时,部分挤出物随即以眼屎状(目やに状,eye mucus-likestate)堆积在模唇(尤其是与模唇开口部相邻的壁部),该堆积物不断成长并与由模唇挤出的熔融片相接触,则形成不均匀的片。因此,无法连续制造均匀的片及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含有上述稳定剂(例如抗氧化剂和/或紫外线吸收剂)、尤其是选自抗氧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抗氧化剂单独、紫外线吸收剂单独、抗氧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等),可明显防止上述堆积物产生及其成长,可连续制造均匀的片及膜。此外,与模唇接触的光漫射层中可含有抗氧化剂和/或紫外线吸收剂、尤其是至少含有抗氧化剂,或者在具有层压(或多层)结构的光漫射膜中,可含有层压在光漫射层上的透明树脂层,或含有光漫射层及透明树脂层。光漫射层,通常,大多含有选自抗氧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光漫射层中分散相的形态可以是长轴的平均长度L与短轴的平均长度W之比(平均长宽比、L/W)为1~1.25左右的球体状、橄榄球型形状(旋转椭圆体等椭圆体)、扁平体、长方体状、纤维状或丝状体等。分散相的长宽比通常大于1(例如1.01~20000)、例如3~20000(例如5~15000)左右、优选10~12000(例如50~10000)左右、更优选100~9000(例如200~8000)左右。尤其是为了提高各向异性,优选分散相的长宽比为10~15000(例如100~10000)左右、更优选1000~9000(例如3000~8000)左右。这些分散相粒子的长宽比越大,各向异性的光散射性越高。在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的光漫射层中,分散相的长轴方向按照膜的规定方向、即X轴方向(拉取方向或机械方向)发生取向,形成粒子状分散相。
需要说明的是,分散相长轴的平均长度L为例如0.1~2000μm(例如0.5~1500μm)左右、优选1~1200μm(例如1.5~1000μm)左右、尤其是2~900μm(例如5~800μm)左右,通常为100~1000μm(例如300~800μm)左右。此外,分散相短轴的平均长度W为例如0.01~10μm(例如0.02~5μm)左右、优选0.03~5μm(例如0.05~3μm)左右、更优选0.07~1μm(例如0.1~0.5μm)左右。
作为取向度的分散相粒子的取向系数为例如0.34以上(0.34~1左右)、优选0.4~1(例如0.5~1)左右、更优选0.7~1左右。分散相粒子的取向系数越高,越可赋予散射光以高的各向异性。此外,取向系数可根据下述式算出。
取向系数=(3<cos2θ>-1)/2
(式中,θ表示粒子状分散相长轴与膜X轴间的角度(在长轴和X轴平行的情况下,θ=0°)、<cos2θ>表示针对各分散相粒子算出的cos2θ的平均值,以下述式表示)。
<cos2θ>=∫n(θ)·cos2θ·dθ
(式中,n(θ)表示在全部分散相粒子中具有角度θ的分散相粒子的比例(重量))。
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可以具有漫射光的指向性。也就是说,具有指向性是指各向异性的漫射光在散射强的方向,具有显示散射强度极大的角度。漫射光具有指向性的情况下,在后述图5的测定装置中,以漫射光强度F对漫射角度θ作图时,图曲线在特定漫射角度θ范围(除去θ=0°的角度范围)内具有极大值或肩峰(シヨルダ一,shoulder)(尤其是极大值等拐点)。赋予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以指向性的情况下,分散相粒子长轴的平均长度例如10~100μm左右、优选20~60μm左右。
光漫射层的厚度为3~500μm(例如3~300μm)左右、优选5~200μm(例如10~200μm)左右、更优选15~150μm(例如30~120μm)左右。
光漫射膜可以是单独的上述光漫射层(例如可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发生光漫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单层膜,也可以是在光漫射层(例如可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发生光漫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的至少一侧的面上层压了透明层构成的层压体,作为透明层,可使用各种透明基体材料(例如玻璃等),并不限于树脂层。透明层通常多由透明树脂层形成。此外,在具有层压结构的光漫射膜中,并不限于光漫射层的一面,可在两面层压透明树脂层。
透明树脂层为透明性高的树脂,包括例如热塑性树脂[链烯烃类树脂、环状链烯烃类树脂、含有卤素的树脂(包括氟类树脂)、乙烯醇类树脂、脂肪酸乙烯基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砜、聚砜等)、聚苯醚类树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等)、纤维素酯类、有机硅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等)、弹性体(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有机硅橡胶等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等)等]、及热硬化性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等)等。优选的树脂为热塑性树脂。透明性高的树脂也可以是非结晶性树脂。
在链烯烃类树脂中,可以列举例如,聚丙烯类树脂、α-C2-6链烯烃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其盐(例如离聚物树脂)等共聚物。作为环状烯烃类树脂,可以列举,环状烯烃(降冰片烯、二环戊二烯等)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立体上刚性的三环癸烷等具有脂环式烃基的聚合物等)、上述环状烯烃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等)等。此外,构成透明树脂层的聚丙烯类树脂与构成上述光漫射层的聚丙烯类树脂相比,种类、分子量及其分布、熔融流动速率等可以不同,也可以是同种或至少部分共聚成分通用的同系列(或同一)树脂。
作为含有卤素的树脂,可以列举,卤素化乙烯基类树脂(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等含卤素单体的均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含卤素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等)、偏卤乙烯(ハロゲン化ビニリデン,halogen-containing vinylidene)类树脂(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偏卤代乙烯单体与其它单体的共聚物)等。
作为脂肪酸乙烯基酯类树脂,可以列举,乙烯基酯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聚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乙酸乙烯酯-乙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或这些的衍生物。脂肪酸乙烯基酯类树脂的衍生物包括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作为(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甲基)丙烯酸C1-10烷基酯;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腈;三环癸烷等具有脂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在共聚性单体中,可以列举苯乙烯类单体等。这些单体可单独使用或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等。作为优选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可以列举,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成分(50~100重量%、优选70~100重量%左右)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
苯乙烯类树脂包括苯乙烯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聚苯乙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等)、苯乙烯类单体与其它重合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马来酸酐、马来酰亚胺类单体、二烯类等)的共聚物等。作为苯乙烯类共聚物,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树脂)、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优选的苯乙烯类树脂包括聚苯乙烯、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成分的共聚物]、AS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
在聚酯类树脂中,可以列举,芳香族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含有聚对苯二甲酸C2-4烷撑二醇酯、聚萘二甲酸C2-4烷撑二醇酯等均聚酯、C2-4烷撑二醇芳香酸酯单元(对苯二甲酸C2-4烷撑二醇酯和/或萘二甲酸C2-4烷撑二醇酯单元)为主成分(例如50摩尔%以上、优选75~100摩尔%、更优选80~100摩尔%)的共聚酯等)等。作为共聚酯包括:C2-4烷撑二醇的一部份被聚氧C2-4烷撑二醇、C6-10烷撑二醇、脂环式二醇(环己烷二甲醇、氢化双酚A等)、双酚A、双酚A-环氧化物加成物等)等代替形成的共聚酯;芳香族二羧酸的一部分被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非对称芳香族二羧酸、己二酸等脂肪族C6-12二羧酸等代替形成的共聚酯。聚酯类树脂还包括聚芳酯类树脂、使用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的脂肪族聚酯、ε-己内酯等内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优选的聚酯类树脂通常如非结晶性共聚酯(例如C2-4烷撑二醇芳香酸酯类共聚酯等)等那样的是非结晶性的。
作为聚酰胺类树脂,可以列举,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12等脂肪族聚酰胺,二羧酸(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己二酸等)及二胺(例如六亚甲基二胺、间苯二甲基二胺)中的至少一种成分为芳香族化合物的聚酰胺(亚二甲苯基己二酰二胺(MXD-6)等芳香族聚酰胺等)等。聚酰胺类树脂包括ε-己内酰胺(ε-カプロラクトン,ε-caprolactam)等内酰胺(ラクトン,lactam)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不限于均聚酰胺,还包括共聚酰胺。
作为聚碳酸酯类树脂,可以列举与上述相同的树脂。此外,构成透明树脂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与构成上述光漫射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相比较,在其种类、分子量、熔融流动速率等方面可以不同,但在使用同种或具有通用骨架的同系列(或同一)树脂时,有时也可提高与光漫射层的密合性。作为聚碳酸酯类树脂,优选双酚A等以二(羟基芳基)C1-6烷烃作为基质的聚碳酸酯类树脂。
作为纤维素酯类,可以列举例如,脂肪族有机酸酯(纤维素二乙酸酯、纤维素三乙酸酯等纤维素乙酸酯;纤维素丙酸酯、纤维素丁酸酯、纤维素乙酸酯丙酸酯、纤维素乙酸酯丁酸酯等C1-6有机酸酯等)、芳香族有机酸酯(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纤维素苯甲酸酯等C7-12芳香族羧酸酯),也可以是乙酸-硝酸纤维素酯等混合酸酯。
构成透明树脂层的优选成分包括链烯烃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优选的透明树脂层可由聚碳酸酯类树脂构成。只要不影响密合性、机械特性等,构成透明树脂层的树脂可使用与构成上述光漫射层的连续相和/或分散相的树脂相同或不同的树脂,但通常优选与连续相的树脂相同或通用(或同系列)的树脂。
为了提高构成透明树脂层的透明树脂的耐热性、耐粘连性,优选耐热性树脂(玻璃转化温度或熔点高的树脂等)、结晶性树脂等。构成透明树脂层的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或熔点为例如130~280℃左右、优选140~270℃左右、更优选150~260℃左右。
另外,透明树脂层还可含有惯用的添加剂、例如、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等)、增塑剂、防静电剂、阻燃剂等。特别优选透明层由含有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的树脂层构成,优选由含有选自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紫外线吸收剂单独、光稳定剂单独、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的树脂层构成,特别优选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的树脂层构成。作为稳定剂,可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成分,相对于100重量份构成透明树脂层的树脂成分,各稳定剂的用量及稳定剂的总量可在与构成上述光漫射层的树脂成分的比例相同的范围内选择。此外,组合使用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的情况下,两者的比例可在前者/后者(重量比)=95/5~50/50(例如90/10~70/30)左右的范围内选择。
各透明树脂层的厚度可与上述光漫射层相同,例如光漫射层的厚度为3~300μm左右的情况下,透明树脂层的厚度可在3~150μm左右的范围选择。光漫射层和各透明树脂层的厚度之比为例如光漫射层/透明树脂层=5/95~99/1左右、优选30/70~99/1左右、更优选40/60~95/5左右。层压膜的厚度为例如6~600μm左右、优选10~400μm左右、更优选20~250μm左右。
此外,以往使用具有数毫米厚的漫射板,而在本发明中,在不使用具有这样厚度的漫射板的情况下,即使是数十微米单位的薄片也可有效地实现光漫射,且可提高显示装置的亮度。尤其是使用各向异性光漫射膜时,即使是装有管状光源的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也可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亮度。
光漫射膜(或光漫射层)的全光线透射率为例如50%以上(例如50~100%)左右、优选60%以上(例如60~100%)左右、特别优选70~95%(例如75~90%)左右。另外,光漫射膜(或光漫射层)的雾度值为80%以上(例如80~99.9%)、优选90%以上(例如90~99.8%)、更优选93~99.5%左右、特别优选95~99%左右。若全光线透射率小,则亮度易降低,若雾度值小,则光无法均匀地漫射,显示品质降低。
此外,在不防碍光学特性的范围内,可在光漫射膜的表面涂布硅油等脱模剂,也可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另外,还可在光漫射膜上沿膜的X轴方向(分散相的长轴方向)形成延伸的凹凸部。形成这样的凹凸部时,则可通过膜赋予高的各向异性的光散射性。
图2为示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截面图。单层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17由彼此折射率不同的多种树脂构成,具有粒子状分散相17b分散在连续层17a中形成的相分离结构(或海岛结构)。
图3为示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截面图。在该例子中,光漫射膜28具有层压结构,所述层压结构包括光漫射层27和层压在该光漫射层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的透明树脂层29。另外,光漫射层27由彼此折射率不同的多种树脂构成,具有粒子状分散相27b分散在连续层27a中形成的相分离结构(或海岛结构)。在这样的层压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中,用透明树脂层29将光漫射层27保护起来,可防止分散相粒子的脱落、附着,提高膜的耐损伤性、制造稳定性,而且可提高膜的强度、操作性。
图4是用于说明光漫射的各向异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7包括由用树脂构成的连续相37a、分散在该连续相中的各向异性形状的分散相37b。因此,关于光漫射的各向异性,在表示散射角θ和散射光强度F的关系的散射特性F(θ)中,将膜X的轴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x(θ)、将与X轴方向垂直的Y的轴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y(θ)时,随着散射角θ角度的增大,散射特性Fx(θ)及Fy(θ)呈现出光强度平滑递减的曲线。此外,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Fy(θ)/Fx(θ)的值为1.01以上,例如1.01~200左右、优选1.1~150左右。此外,在散射角θ=18°时,Fy(θ)/Fx(θ)的值为大于20且为400以下的值(例如大于20且为100以下),优选大于20且为80以下、更优选大于20且为50以下(尤其是21~50)左右。
使用这样的具有光学特性的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时,通过设置使光在与棒状光源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发生散射,则在将亮度降低量抑制到最小限度的情况下可达到如下效果,即消除因棒状光源本身产生的可识别的灯影像。需要说明的是,若Fy(θ)/Fx(θ)的值及散射角θ=18°时的Fy(θ)/Fx(θ)的值过大,则虽然可抑制灯影像的呈现,但亮度又大幅降低,反之在这些值过小的情况下,虽然可抑制亮度的降低,但又呈现出灯影像。
为了制备具有这样的散射特性的膜,构成连续相及分散相的成分(尤其是树脂)的选定、成形条件、尤其是挤出温度、成形后的拉伸比及冷却温度是很重要的,通过在后述的种类及条件下制作膜,则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的光漫射特性的膜。
此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7的X轴方向通常为分散相37b的长轴方向。因此,将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X轴方向设置成与面光源组件的管状光源的轴方向(Y轴方向)略垂直的方向。此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X轴方向没有必要完全与面光源组件的管状光源的轴方向(Y轴方向)垂直,例如可在角度为±15°(例如±10°、尤其是±5°)左右的范围内于倾斜方向设置。
此外,散射特性F(θ)可用例如图5所示测定装置进行测定。该装置装有:用于对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7进行激光照射的激光照射装置(例如NIHONKAGAKU ENG NEO-20MS)38、用于测定透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7的激光的强度的检测器39。而且,通过以90°的角度(垂直地)对光漫射膜37的面进行激光照射,对散射角θ测定(或作图)由膜漫射的光的强度(散射光强度)F,可以求得光散射特性。
就各向异性光漫射膜而言,若提高光散射的各向异性,则可进一步降低规定方向的散射角度依赖性,因此,也可进一步降低亮度的角度依赖性。就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而言,将与显示面垂直的角度(90°)设为0°时,与显示面所成角度大于20°、角度为40°以上的角度也可抑制亮度的降低。
[光漫射膜的制造方法]
光漫射膜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即在构成连续相的树脂中分散构成分散相的树脂成分,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可通过使构成分散相的树脂成分变形而发生取向来制备。例如,将聚碳酸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以及视需要的增容剂等成分通过根据需要选择的惯用方法(例如熔融混合法、转鼓法等)进行混合,熔融混合,由T型模头、环型模头等挤出,进行膜成形,从而可使分散相分散。此外,还可通过利用下述方法进行成形来制造光漫射膜:在基体材料(基体材料膜等)上涂布由作为光散射成分的粒子状聚丙烯类树脂和聚碳酸酯类树脂构成的组合物的涂布法、将上述组合物进行层压的层压法、流延法、挤出成形法等惯用的膜成形法。通常多采用挤出成形法进行膜成形,制造光漫射膜。
此外,包含由光漫射层和层压在该漫射层的至少一侧面上的透明树脂层构成的层压结构的漫射膜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将包含与光漫射层对应的成分的树脂组合物和包含与透明树脂层对应的成分的树脂组合物共挤出成形,进行成膜的共挤出成形法;在预先制作的一侧层上挤出层压另一侧的层来进行层压的方法;将分别制作的光漫射层和透明树脂层进行层压的干式叠层法等。
各向同性光漫射膜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通过上述挤出成形条件(例如以小的拉伸比进行抻拉、在不拉伸处理等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挤出成形等)、挤出成形后膜的加热处理(用于缓解伴随挤出而在分散相中产生的翘曲的加热处理等),将分散相的形态缓和为球形。
就各向异性光漫射层而言,分散相的取向处理可通过例如下述方法进行:(1)边拉伸挤出成形片边进行制膜的方法、(2)将挤出成形片进行单向拉伸的方法、(3)将上述(1)的方法和(2)的方法进行组合的方法、(4)将上述各成分进行溶液混合,通过流延法来成膜的方法等。
熔融温度可在例如150~270℃左右、优选200~260℃左右、更优选230~255℃左右。
为了表现出适当的各向异性,优选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在熔融制膜的过程中边拉伸挤出成形片边进行制膜。为了使其表现出规定的各向异性光漫射特性,调整挤出后的拉伸比是很重要的。拉伸比(拉伸倍数)可根据挤出机模头的开度、树脂的种类、层结构等在1.5~50倍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虽然不可一概而论,但在单层的情况下,可在例如4~40倍左右、优选5~35倍左右、更优选8~30倍(尤其是10~25倍)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上述各向异性参数在上述范围内。为层压体的情况下,由于具有比单层高的各向异性,故拉伸比可以为例如3.5~20倍左右、优选4~18倍左右、更优选5~16倍(尤其是6~15倍)左右。
流延辊等的冷却温度为例如30~110℃左右、优选40~100℃左右、更优选60~90℃左右。另外,本发明的光漫射膜还可进行拉伸(单向或双向拉伸、尤其是单向拉伸)。光漫射膜的拉伸倍数可根据分散相的长宽比来进行选择,例如,在一方向的拉伸倍数为1.1~10倍左右、优选1.2~5倍左右、更优选1.5~3倍左右。
在本发明的光漫射膜中,由于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折射率差,透射光发生散射,漫射。尤其是在分散相的长宽比大的情况下,可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因此,本发明的光漫射膜可用于各种光学用途。例如,各向同性光漫射膜即使在使用局部光源的情况下,也可使来自光源的透射光以均匀的亮度进行光漫射。尤其是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即使是利用在亮度方面具有各向异性的管状光源等的情况下,也可使来自光源的透射光以均匀的亮度进行光漫射。因此,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时,可均匀地照亮显示面全体。因此,本发明的光漫射膜作为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图像显示区域为扁平(平面)的面型显示装置(平面型显示装置))的构成部件是有用的。基于上述图1,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如下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
在示出液晶显示装置概况的图1中,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作为被照射体的面型显示组件(透射型液晶显示组件或液晶显示面板等)5和面光源组件,所述面型显示组件具有封入了液晶的液晶盒,所述面光源组件设置在该显示组件(或面板)的背面侧,用于照亮上述显示组件5。
上述面光源组件包括:由设置在上述显示组件5正下方的1个或并列设置的多个荧光放电管(冷阴极管)等构成的管状光源1、和用于将来自管状光源1的光反射向前方方向(显示组件侧)并导入显示组件5的反射板2。在上述管状光源1的前方依次层压设有:设置在管状光源1前方的支持板(图中未示出);位于该支持板出射面侧(面光源组件的出光面侧),用于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散射的漫射板(例如,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位于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的显示面侧,断面为三角形状的微小棱镜沿规定方向并列形成的棱镜片4。来自上述管状光源1的光通过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发生漫射,实现均匀化,同时通过棱镜片4聚光在前方,提高了亮度,照亮显示组件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持板是用于保护作为薄膜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而形成的透明板。
此外,上述面型显示组件(液晶显示组件)5是通过依次层压下述部件形成的:第1偏光膜6a、第1玻璃基板7a、形成在该玻璃基板上的第1电极8a、层压在该电极上的第1取向膜9a、液晶层10、第2取向膜9b、第2电极8b、滤色器11、第2玻璃基板7b、及第2偏光膜6b。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可通过内置装的荧光放电管(冷阴极管)等管状光源1从背面直接对显示组件进行照明。因此,近年来随着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画面的大型化,使用管状光源(灯)的背景光式面光源装置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重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通常来自管状光源1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不均匀,并垂直于管状光源1的轴方向的方向的亮度分布不均匀。尤其是设置在显示组件(液晶显示组件)5正下方的管状光源本身可从显示面侧观察到,在显示面上残留有灯影像。因此,即使使用管状光源,也必须实现显示面亮度的均匀化。由于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与管状光源1邻近,特别要求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光漫射性。
而且,将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用于背部照明型面光源组件或液晶显示装置时,不仅可实现显示面亮度的均匀化,而且可抑制灯影像的呈现。也就是说,使分散相的长轴方向与管状光源1的长轴方向一致地设置各向异性光漫射膜3时,由于各向异性的光散射性,可使来自管状光源(荧光管)1的光沿与棒状光源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散射,将亮度的降低控制在最小限度,而且可使出射面的亮度均匀化,均匀地照亮显示面。此外,通过各向异性光漫射,可消除因管状光源1本身产生的可识别的灯影像。另外,即使是数十微米单位(0.2mm左右)的薄片,也可提高背部照明型液晶显示装置显示面的亮度。此外,即使是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应对装置的薄型化,简便地制造装置。也就是说,即使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厚度较薄,也可以以高亮度均匀地照亮大面积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特别是由于连续相及分散相是由规定树脂构成的,故耐热性高,即使是邻近管状光源1、高温作用的直下型面光源组件也可在长时间内保持规定的各向异性地光漫射。
此外,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并不限于各向异性,也可以是各向同性光漫射膜。另外,上述光漫射膜(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等)可位于从面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出射面)出射的光路内,即介于面光源组件和显示组件之间即可,视需要也可用粘接剂设置成层压在出光面(出射面)上的层压形态。更具体地,光漫射膜(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等)可设置在面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出射面)侧或显示组件的入射面侧,还可设置在面光源组件的出射面和显示组件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没有必要层压在上述面光源组件的出射面上。此外,没有必要将上述棱镜片和亮度提高片组合使用,但上述棱镜片使漫射光发生聚光,对照亮显示组件是有用的。组合使用棱镜片和光漫射膜的情况下,通常将棱镜片也可设置成与光漫射膜相比在光路中更下流侧。此外,光漫射膜还可与相位差膜、偏光膜、滤色器等组合(例如层压)使用。
另外,在面光源组件中,管状光源不是必须位于显示组件的正下方,也可位于侧部。在该情况下,来自侧部管状光源的光从导光板的侧部入射,在该导光板中从与显示组件对置形成的出射面出射,照亮显示组件。此外,管状光源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显示面的大小等适当选择。
此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X轴方向通常为分散相的长轴方向。因此,就各向异性光漫射膜而言,可将其X轴方向沿着与面光源组件的管状光源的轴方向(Y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设置。此外,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X轴方向没有必要与面光源组件的管状光源的轴方向(Y轴方向)是完全垂直的,例如,可以在角度±15°(例如±10°、尤其是±5°)左右的范围内对于倾斜方向设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光漫射膜耐热性高,即使在高温下长时间使用也可抑制光散射特性的变化,可通过背景光组件(面光源组件)均匀地照亮显示组件。因此,作为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背部照明型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的部件是有用的。尤其是在光源设置在显示组件正下方的直下型背景光组件(面光源组件)中,可应对各种画面大小、尤其是具有大画面显示组件的显示装置,因此可优选作为这样的大画面显示组件或背景光组件的构成部件。显示组件的画面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20英寸以上(例如23~300英寸、优选30~200英寸)左右。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而且,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以及使用这些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面光源装置的特性是按下述方法进行评价的。
[全光线透射率TT(%)及雾度(%)]
按JIS K 7301标准,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造,NDH-500)测定了膜的全光线透射率及雾度。
[长宽比]
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截面,对于5个分散相粒子测定分散相粒子的长轴长度和短轴长度,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出平均长宽比。
[各向异性度]
使用图5的测定装置,测定对散射角θ的散射光强度F。而且,以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拉伸方向为X轴方向,以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为Y轴方向。作为各向异性的程度,θ=18°的R(θ)=Fy(θ)/Fx(θ)的值示于表1。
[面光源装置的正面亮度的定量评价]
作为评价使用直下型光源装置,对背面具有直下型光源装置的市售液晶TV(三菱电机(株),REAL-LCD-H32MX60)进行改造后使用。对于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使Y方向与冷阴极间的长方向基本垂直,于其上配置三角棱镜片,并使得棱镜阵列位置于冷阴极管的长方向平行。正面亮度如下测定:使用亮度计(KONICA MINOLTA(株)制,LS-110),在短方向中心线上等间隔地测定100个点的亮度,并求出亮度平均值。
[加热处理]
从市售的15英寸大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上分离液晶盒组件并将其拆解,在配置于背景光部的导光板上的漫射片、棱镜片及保护片中,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代替保护片来进行配置,从而构建了不具备液晶盒的背景光组件(面光源组件)。将该背景光组件在高温加热炉中,70℃加热30分钟、90℃加热30分钟和110℃加热30分钟。对于这些经过了加热处理的片如下进行亮度不均及形状变化的评价。
[亮度不均]
对于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分离的背景光组件,用实施例及比较例所得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代替保护片来进行配置,开启灯光,从正面目测背景光组件面上的亮度不均,并按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对于初期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及经过了上述加热处理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进行这样的亮度不均的实验。而且,对于经过了耐热性实验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在加热刚结束后(刚从加热炉中取出)立即开启灯光,在基本上与耐热性实验温度相近的状态下目测观察亮度不均。
○:没有亮度不均
△:有少许亮度不均
×:亮度不均显著。
[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形状变化]
在进行上述加热处理后,放置冷却,拆解背景光组件并取出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目测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形状变化,按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褶皱
△:有少许褶皱(褶皱为1~2条)
×:显著发生褶皱(褶皱为3条以上)。
[灯影像]
对于亮度不均实验中使用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透过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目测观察用作背景光用光源的直管荧光灯(灯)的像(影像),按下述基准来评价是否可见。
○:灯像不可见
△:灯像模糊
×:灯像清晰可见。
实施例1
将作为构成连续相的树脂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中粘度品IUPILON S-2000”、数均分子量18000~20000、熔融流动速率9~12g/10分钟)84重量份、作为构成分散相的树脂的聚丙烯类树脂(Japan Polypropylene(株)制、“WINTEC WFX-4”、使用金属茂催化剂的丙烯类无规共聚物、熔融流动速率7g/10分钟)16重量份、抗氧化剂(受阻酚类抗氧化剂、Ciba Japan(株)、“IRGANOX 1010”)0.1重量份、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TINUVIN234”)0.5重量份混合,使用挤出成形机,在树脂温度250℃、模头开口度1.3mm的条件下从模头进行熔融挤出,使得拉伸比(拉伸倍数)为19倍,使用油控温3根流延辊在80℃进行冷却,制作了厚度9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对截面进行观察时,该漫射膜中,聚丙烯形成了散射体(scatterer)(粒子状分散相),粒子状分散相的形状为椭圆体状(或细长的线状),短轴的平均长度(厚度)0.09μm,长轴的平均长度700μm(长宽比7800)。
实施例2
为了制作两种材料三层的光漫射板(以各向异性光漫射层为中间层、在该中间层的两面层压作为表层的透明树脂层而得到的光漫射板),作为表层用树脂组合物,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 S-2000”)100重量份、紫外线吸收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TINUVIN234”)0.5重量份及光稳定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CHIMASSORB944FD”)0.1重量份;作为中间层用树脂组合物,使用作为基质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S-2000”)84重量份、作为构成分散相的树脂的聚丙烯类树脂(JapanPolypropylene(株)制、“WINTEC WFX-4”)16重量份及抗氧化剂(受阻酚类抗氧化剂、Ciba Japan(株)、“IRGANOX 1010”)0.1重量份。将构成各层的树脂组合物混合,使用多层挤出成形机在树脂温度250℃、模头开口度1.3mm的条件下,从模头进行熔融共挤出,使拉伸比(拉伸倍数)为12倍,使用油控温3根流延辊于80℃进行冷却,制作了具有两种材料三层结构、厚度11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厚度比例=1∶3∶1)。在这些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中,中间层中的聚丙烯类树脂形成了散射体(粒子状分散相),粒子状分散相的形状为椭圆体状(或细长的线状),短轴的平均长度0.15μm,长轴的平均长度700μm(长宽比4700)。
实施例3~8
为了制作两种材料三层的光漫射板(以各向异性散射层为中间层、在该中间层的两面层压作为表层的透明树脂层而得到的光漫射板),作为表层用树脂组合物,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S-2000”)100重量份及紫外线吸收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TINUVIN234”)0.5重量份;作为中间层用树脂组合物,按表1所示的比例使用作为基质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 S-2000”)和作为构成分散相的树脂的聚丙烯类树脂(JapanPolypropylene(株)制、“WINTEC WFX-4”)。在中间层用树脂组合物中添加了抗氧化剂(受阻酚类抗氧化剂、Ciba Japan(株)、“IRGANOX 1010”)0.1重量份。将构成各层的树脂组合物混合,使用多层挤出成形机在树脂温度250℃、模头开口度1.3mm的条件下,从模头进行熔融共挤出,使得拉伸比(拉伸倍数)为12倍,使用油控温3根流延辊于80℃进行冷却,制作了具有两种材料三层结构、厚度11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厚度比例=1∶3∶1)。这些各向异性光漫射膜中,中间层中的聚丙烯类树脂形成了散射体(粒子状分散相),粒子状分散相的形状为椭圆体状(或细长的线状)。
比较例1
使用了作为连续相树脂的结晶性聚丙烯类树脂PP(Grand Polymer(株)制F133,折射率1.503)91重量份、作为分散相树脂的聚苯乙烯类树脂GPPS(常用聚苯乙烯类树脂、Daicel化学工业(株)制GPPS#30、折射率1.589)7重量份、和作为增容剂的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Daicel化学工业(株)制EPOFRIEND AT202;苯乙烯/丁二烯=70/30(重量比)环氧基当量750、折射率约1.57)1重量份。而且,两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86。
将连续相树脂和分散相树脂于70℃干燥约4小时,用密炼机进行混炼,将用于形成中心层的混炼物、以及用于形成表面层的透明树脂(聚丙烯类树脂)用多层用挤出机在约240℃进行熔融,从T模头以拉伸比约4倍挤出到表面温度25℃的冷却鼓(冷辊)上,在60μm中心层的两面上各层压60μm表面层(透明树脂层:日本Polychem(株)制、共聚合物PP FG-4),制作了三层结构的层压片(总厚度180μm)。而且,冷辊使用具有消光面的辊,在非冷却面侧使用了表面粗糙化处理的橡胶辊,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两面进行了适度的粗糙化。
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所得各向异性光漫射膜的中心层时,上述中心层中,分散相以接近球状(长宽比约为1、平均粒径约5μm)至小长宽比的橄榄球状(长宽比约为4,长轴长度约12μm、短轴长度约3μm)的形状进行了分散。
比较例2
将与比较例1同样的方式制作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切割成薄片,在高温加热炉中,90℃热处理8小时,得到了经过热处理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符号等的含义如下。
PC:聚碳酸酯类树脂、PP:聚丙烯类树脂、GPPS:聚苯乙烯类树脂、环氧基改性树脂:环氧化二烯类嵌段共聚物、TT:全光线透射率(%)。
比较例3
将作为基质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 S-2000”)80重量份和作为构成分散相的树脂的环状烯烃类树脂(TOPAS ADVANCED POLYMERS社制“TOPAS 6015”)20重量份混合,使用双轴挤出机于280℃熔融混炼并挤出,拉伸共振大,无法得到指定的颗粒。
比较例4
使用作为基质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 S-2000”)90重量份和作为构成分散相的树脂的环状烯烃类树脂(TOPAS ADVANCED POLYMERS社制“TOPAS 6015”)1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比较例3同样方式进行熔融混炼并挤出,拉伸共振大,无法得到指定的颗粒。
比较例5
除了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S-2000”)20重量份和环状烯烃类树脂(TOPAS ADVANCED POLYMERS社制“TOPAS 6015”)80重量份之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进行熔融混炼并挤出,进行水冷,得到了复合颗粒。使用挤出成形机将该颗粒在树脂温度260℃进行片成形时,生成了许多凝胶,仅能得到不均匀的片。
比较例6
除了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三菱Engineering塑料(株)制、“IUPILONS-2000”)75重量份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三菱Rayon(株)“ACRYPET”)25重量份之外,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式进行熔融混炼并挤出,进行水冷,得到了复合颗粒。使用挤出成形机,将该颗粒在树脂温度260℃进行片成形时,随着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的分解,片上出现了茶褐色烧痕(burn mark),仅能得到不均匀的片。
比较例7
使用市售的导光板用漫射片((株)Tsujiden制、D123)作为比较例。不仅灯影像未充分消失,而且还确认到亮度显著降低。
实施例9
除了拉伸比(拉伸倍数)为8倍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厚度16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比较例8
使用厚度2mm的市售PC制漫射板(Tsutsunaka Plastic Industry(株)制、OPTMAX)作为比较例。发现灯影像虽完全消失,但亮度大幅降低。
实施例10
不同的是:除了拉伸比(拉伸倍数)为3倍,树脂温度为280℃,流延辊的冷却温度为120℃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厚度16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实施例11
除了拉伸比(拉伸倍数)为19倍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厚度80μm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
比较例7~8及实施例9~11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的结果可知:使用实施例的膜,则灯影像没有残存,且获得了高亮度;而使用比较例的膜,则灯影像有残存,或者亮度显著降低。
Claims (16)
1.一种光漫射膜,其包括光漫射层,所述光漫射层包括含有聚碳酸酯类树脂的连续相和含有聚丙烯类树脂的分散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光漫射膜,其中,聚碳酸酯类树脂包含数均分子量15000~25000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且聚丙烯类树脂包含金属茂催化剂类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漫射膜,其中,光漫射层实质上不含有增容剂,分散相含有聚丙烯类无规共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漫射膜,其中,根据ISO1133在300℃、1.2kg荷重条件下测定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熔融流动速率为5~30g/10分钟,根据JIS K7210在230℃、2.16kg荷重条件下测定的聚丙烯类树脂的熔融流动速率为3~20g/1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光漫射层还含有选自抗氧化剂及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分散相包含平均长宽比大于1且长轴方向按照膜的一定方向进行取向的粒子状分散相,并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漫射膜,其中,粒子状分散相短轴的平均长度为0.01~10μm、粒子状分散相的平均长宽比为3~2000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为可使入射光在光行进方向上发生散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膜,在表示散射角θ和散射光强度F关系的散射特性F(θ)中,将膜在X轴(MD)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x(θ)、将Y轴(宽)方向的散射特性设为Fy(θ)时,呈现出随着散射角θ的增大,Fx(θ)及Fy(θ)递减的曲线,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1.01≤Fy(θ)/Fx(θ),在散射角θ=18°时,20<Fy(θ)/Fx(θ)≤400。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在散射角θ=4~30°的范围内,1.01≤Fy(θ)/Fx(θ)≤200,在散射角θ=18°时,25≤Fy(θ)/Fx(θ)≤50。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连续相和分散相的重量比为连续相/分散相=99/1~50/50。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所述光漫射层是使透射光各向异性地进行光漫射的各向异性光漫射层,而且该光漫射膜还包含层压在上述光漫射层的至少一侧的面上的透明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光漫射膜,其中,透明层为包含选自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的树脂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光漫射膜,其中,光漫射层的厚度为3~300μm、膜的全光线透射率为60%以上。
14.一种面光源装置,其装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漫射膜。
15.一种显示装置,其装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漫射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显示装置,其为使用并列设置的光源从背面直接对显示组件进行照明的直下型方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02129 | 2007-08-02 | ||
JP202129/07 | 2007-08-02 | ||
JP335076/07 | 2007-12-26 | ||
JP2007335076 | 2007-12-26 | ||
PCT/JP2008/063005 WO2009016975A1 (ja) | 2007-08-02 | 2008-07-18 |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72717A true CN101772717A (zh) | 2010-07-07 |
CN101772717B CN101772717B (zh) | 2012-09-19 |
Family
ID=40304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161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72717B (zh) | 2007-08-02 | 2008-07-18 |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95313A1 (zh) |
JP (1) | JP5244797B2 (zh) |
KR (1) | KR101475548B1 (zh) |
CN (1) | CN101772717B (zh) |
DE (1) | DE112008002087T5 (zh) |
TW (1) | TWI470281B (zh) |
WO (1) | WO2009016975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30952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漫射板 |
CN104007503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惠和株式会社 | 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
CN104330842A (zh) * | 2014-10-22 | 2015-02-04 | 上海大学 | 一种新型的增亮散射膜 |
CN106249428A (zh) * | 2016-04-11 | 2016-12-21 | 台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消光镜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07852787A (zh) * | 2015-07-27 | 2018-03-27 | 索尼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0168278A (zh) * | 2017-01-05 | 2019-08-23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照明光学系统 |
CN110967780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膜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91930B (zh) * | 2009-04-15 | 2015-07-11 | 3M新設資產公司 | 光學膜 |
JP4623239B1 (ja) * | 2009-09-29 | 2011-02-02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 |
JP3163988U (ja) * | 2010-07-30 | 2010-11-11 | ミンテイジ株式会社 | 照明器具 |
TWI475723B (zh) * | 2010-12-16 | 2015-03-01 | Ind Tech Res Inst | 發光元件 |
TWM417573U (en) * | 2010-12-30 | 2011-12-01 | Wistron Corp | Lighting penetrating device with appearance of bionic texture |
KR101375917B1 (ko) * | 2011-03-29 | 2014-03-18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엣지 라이트형 백 라이트용 백색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 라이트 |
US8691915B2 (en) | 2012-04-23 | 2014-04-08 |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 Copolymers and polymer blends having improved refractive indices |
KR102014827B1 (ko) * | 2012-06-12 | 2019-08-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 표시 장치 |
EP2878877A4 (en) | 2012-07-27 | 2016-03-30 | Sakamoto Jun | LIGHT GUIDE PLATE, ITS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
TWI605272B (zh) * | 2012-11-29 | 2017-11-11 |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異方性光學膜 |
FR3006092B1 (fr) * | 2013-05-23 | 2016-12-09 | Jcdecaux Sa | Panneau d'affichage retroeclaire |
CN105247411A (zh) * | 2013-06-04 | 2016-01-13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JP6160421B2 (ja) * | 2013-10-03 | 2017-07-12 | 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
JP6424030B2 (ja) * | 2014-07-11 | 2018-11-14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 |
CN107077058B (zh) * | 2014-10-27 | 2019-06-14 | Agc株式会社 | 透射型透明屏幕、影像显示系统和影像显示方法 |
JP6540325B2 (ja) * | 2015-01-22 | 2019-07-10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半透明性延伸フィルム |
US20190169376A1 (en) * | 2016-06-29 | 2019-06-06 |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Method to Improve Remote Phosphor Optical Properties in Polycarbonate |
US10739501B2 (en) * | 2016-09-14 | 2020-08-11 | Tomoegawa Co., Ltd. | Light diffusion film laminate for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JP6264493B1 (ja) * | 2017-05-19 | 2018-01-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EP3470892A3 (en) * | 2017-10-11 | 2019-07-17 | Agc Inc. | Transparent screen |
KR101980050B1 (ko) * | 2018-09-28 | 2019-05-17 | 조만귀 | 광확산판용 폴리프로필렌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프로필렌(pp) 광확산판 제조 방법 |
KR101999925B1 (ko) * | 2018-09-28 | 2019-07-12 | 조만귀 | 광확산판용 폴리스틸렌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폴리스티렌(ps) 광확산판 제조 방법 |
EP3885802B1 (en) * | 2018-11-22 | 2025-01-15 | Toray Advanced Materials Korea Inc. | Optical bod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
JP2022182093A (ja) * | 2021-05-27 | 2022-12-08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 樹脂膜、樹脂膜の作成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
TW202405481A (zh) * | 2022-01-24 | 2024-02-01 |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的反射型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11402A (ja) * | 1996-10-04 | 1998-04-28 | Gunze Ltd | 光拡散性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H112706A (ja) | 1997-06-12 | 1999-01-06 | Daicel Chem Ind Ltd | 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H11223711A (ja) * | 1998-02-06 | 1999-08-17 | Teijin Ltd | 透過光散乱性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1031774A (ja) | 1999-07-21 | 2001-02-06 | Daicel Chem Ind Ltd | 透過型光散乱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122847A (ja) * | 2000-10-16 | 2002-04-26 | Toray Ind Inc | 液晶表示素子用基板及び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2196114A (ja) * | 2000-12-26 | 2002-07-10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前方散乱シート、それを含む積層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181794B2 (ja) * | 2001-06-01 | 2008-11-19 |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 |
WO2002099474A1 (fr) * | 2001-06-01 | 2002-12-12 |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Film de diffusion de lumiere, dispositif d'eclairage de surfac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
JP2003090906A (ja) | 2001-09-18 | 2003-03-28 | Daicel Chem Ind Ltd |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
JP2004103335A (ja) * | 2002-09-06 | 2004-04-02 | Daicel Chem Ind Ltd | 面状光源装置 |
RU2005131595A (ru) * | 2003-03-12 | 2006-02-20 | Эвери Деннисон Копэрейшн (Us) | Светопропускающий фильтр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светопропускающего фильтра (варианты) |
KR101050982B1 (ko) * | 2003-06-17 | 2011-07-21 | 테이진 카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직하형 백라이트식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광확산판 |
JP2006251395A (ja) * | 2005-03-10 | 2006-09-21 | Daicel Chem Ind Ltd | 異方性散乱シート |
MX2009003414A (es) * | 2006-12-15 | 2009-04-09 | Fina Technology | Pelicula soplada de polipropileno. |
-
2008
- 2008-07-18 US US12/668,824 patent/US2010019531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7-18 JP JP2009525340A patent/JP524479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18 DE DE112008002087T patent/DE112008002087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7-18 CN CN2008801016156A patent/CN1017727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18 KR KR1020107004418A patent/KR101475548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18 WO PCT/JP2008/063005 patent/WO20090169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8-01 TW TW97129167A patent/TWI47028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30952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漫射板 |
CN103630952B (zh) * | 2012-08-24 | 2017-11-14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漫射板 |
CN104007503A (zh) * | 2013-02-25 | 2014-08-27 | 惠和株式会社 | 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
CN104330842A (zh) * | 2014-10-22 | 2015-02-04 | 上海大学 | 一种新型的增亮散射膜 |
CN107852787A (zh) * | 2015-07-27 | 2018-03-27 | 索尼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6249428A (zh) * | 2016-04-11 | 2016-12-21 | 台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消光镜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110168278A (zh) * | 2017-01-05 | 2019-08-23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照明光学系统 |
CN110967780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195313A1 (en) | 2010-08-05 |
WO2009016975A1 (ja) | 2009-02-05 |
KR20100066462A (ko) | 2010-06-17 |
CN101772717B (zh) | 2012-09-19 |
TW200914882A (en) | 2009-04-01 |
JPWO2009016975A1 (ja) | 2010-10-14 |
DE112008002087T5 (de) | 2010-06-10 |
TWI470281B (zh) | 2015-01-21 |
JP5244797B2 (ja) | 2013-07-24 |
KR101475548B1 (ko) | 2014-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2717A (zh) | 光漫射膜及装有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 |
KR100693991B1 (ko) | 이방성 광산란 필름 | |
EP1329746B1 (en) | Anisotropic scattering sheet and its use | |
EP1832898A2 (en) | Anisotropic scattering sheet | |
JP4253472B2 (ja) | 偏光素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TW200903036A (en) | Anisotropic diffusion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with it | |
JP4181794B2 (ja) |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 | |
TW201013231A (en) | Light control sheet and us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JP4033700B2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 | |
JP2010044320A (ja) |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2010044319A (ja) |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4156222B2 (ja) | 面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過型表示装置 | |
JP4205388B2 (ja) |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 |
JP4205359B2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H112706A (ja) | 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
KR20110086797A (ko) | 광학 필름,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TW201015118A (en) | Light diffusing plate,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TW201013230A (en) | Light diffusing plate having antistatic properties | |
KR20110084503A (ko) | 광학 필름, 그의 제조 방법,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TW201009397A (en) | Light control film and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CEL Corp.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