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4716B - 电连接器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14716B CN101714716B CN2008103047606A CN200810304760A CN101714716B CN 101714716 B CN101714716 B CN 101714716B CN 2008103047606 A CN2008103047606 A CN 2008103047606A CN 200810304760 A CN200810304760 A CN 200810304760A CN 101714716 B CN101714716 B CN 1017147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ducting terminal
- conducting
- electric connector
- actuator div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由此所述开口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活动连接起来;另外可以增加导引臂的弹性,且半封闭式的导引槽可提供两导电端子作动方向的限位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将晶片模组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电连接器端子,如美国专利第7025602号所揭示,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所述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所述弹性件置于上、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于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所述电连接器端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一般电连接器端子的上、下导电端子是通过卡钩与止挡部的配合而将上、下导电端子连接在一起,使得上、下导电端子组装繁琐;另外,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制造困难且制造成本较高;还有上、下导电端子配合的镂空区域会有测试接触的风险,影响电连接器端子正常的电性连接功能。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制造成本较低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作动部的导引臂分别与导接部之间设置开口,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活动连接起来,另外可以增加导引臂的弹性;且半封闭式的导引槽可提供两导电端子作动方向的限位作用,由此该电连接端子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性连接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右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电性连接晶片模组(未图示)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端子1,该电连接器端子1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第二导电端子3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2、3外围的弹性件4。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以垂直正交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弹性件4设于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之间。
第一导电端子2大致呈平板状结构,其包括竖向平板状导接部20。该导接部20顶端设有可与晶片模组(未图示)的导电片(未图示)导接的锥形触头201。所述导接部20的底端向两侧水平延伸出平板状挡止部21,用于抵持弹性件4。所述导接部20的底端向下凸伸设有作动部22。该作动部22包括两平行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导引臂221以及位于两导引臂221末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221的连接部222。所述两导引臂221和连接部222一起围设形成可供第二导电端子3上下运动的导引槽223。其中一个导引臂221顶端与所述导接部20之间设有便于第二导电端子3组入的开口23。另外该开口23的设置可以增强导引臂221的弹性,进而延长了电连接器端子1的使用寿命。
第二导电端子3与第一导电端子2相配合,并可于竖直方向上相对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3与第一导电端子2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其亦包括设有锥形触头301的导接部30、由导接部30向两侧水平延伸出的挡止部31、由导接部30向上延伸设置的作动部32。该作动部32包括导引臂321和连接部322。两导引臂321和连接部322一起围设形成可供第一导电端子2上下运动的导引槽323。其中一个导引臂321与导接部30之间设有便于第一导电端子2组入的开口33。所述位于导接部30下端的触头301用于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导电片(未图示)相导接。
弹性件4为弹簧,该弹性件4置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作动部2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作动部32的周围。该弹性件4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导电端子2的挡止部21及第二导电端子3的挡止部31,由此可将弹性件4固定于两导电端子2、3的挡止部21、31之间,由此可以限定弹性件4的运动范围。
组装时,先将弹性件4套设于第二导电端子3的作动部32上,然后将弹性件4向下压缩一定距离,直到第一导电端子2的作动部22的导引臂221通过设置于导引臂221与导接部20之间的开口23插入并穿过第二导电端子3的导引槽323,从而可以将第一导电端子2的作动部2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作动部32连接在一起。接着放松弹性件4,使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2的挡止部21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挡止部31相抵持,最终将第一导电端子1、第二导电端子2和弹性件3组装成整体的电连接器端子1。请重点参阅图3至图5所示,组装完毕,该电连接器端子1的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以垂直正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且彼此可以相对上下滑动。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作动部22、32分别卡持于对方的导引槽223、323内且可以分别沿着导引槽223、323上下滑动。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端子1在工作时,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3均处于可活动状态。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3受压时可以沿着对方的导引槽223、323相向滑动,并压缩弹性件4。当所述压力撤销时,抵持在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之间的弹性件4使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3恢复至初始状态。当电连接器端子1处于压缩状态时,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3的触头201、301分别用来与晶片模组(未图示)和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导电片(未图示)相导接。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端子1,具有以下优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作动部22、32的导引臂221、321分别与相应导接部20、30之间设置开口23、33,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活动连接起来,另外可以增加导引臂221、321的弹性,延长了该电连接器端子1的使用寿命;另外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彼此可以在对方半封闭式的导引槽223、323内上下滑动,该半封闭式的导引槽223、323可提供作动方向的限位作用,由此该电连接端子1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性连接性能。该电连接器端子1中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的半封闭式的导引槽223、323可以通过冲压挤制或蚀刻方式成型,能有效降低电连接器端子1的制造成本。
所述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形状结构相同,且两导电端子2、3的作动部22、32的弹性臂221、321与导接部20、30之间均设有开口23、33以便于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连接起来。其实,也可以仅在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中的一个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与导接部之间设置开口,另外一个形成封闭导引槽,也可以将第一导电端子2和第二导电端子3活动连接起来。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结构,两导电端子亦可采用不同的结构,两导电端子的作动部只要可以相互配合并上下滑动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围设于两导电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设有导接部以及由导接部凸伸设置的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包括两导引臂及设于两导引臂底端用于连接两导引臂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导电端子的作动部末端向两侧水平延伸出挡止部,所述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持于两导电端子的挡止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的作动部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所述两导引臂和连接部一起围设形成半封闭式的导引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中至少一个端子的作动部通过该开口插入并穿过另外一个端子的导引槽,两导电端子可活动连接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作动部均设有位于导引臂与导接部之间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两导引臂分别平行相对且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的结构相同,且两导电端子的作动部分别卡持于对方的导引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以垂直正交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导电端子的导接部均凸伸设有锥形触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3047606A CN101714716B (zh) | 2008-10-07 | 2008-10-07 | 电连接器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3047606A CN101714716B (zh) | 2008-10-07 | 2008-10-07 | 电连接器端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4716A CN101714716A (zh) | 2010-05-26 |
CN101714716B true CN101714716B (zh) | 2011-11-16 |
Family
ID=42418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30476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4716B (zh) | 2008-10-07 | 2008-10-07 | 电连接器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147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1200B2 (ja) * | 2016-11-28 | 2020-08-19 | Smk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63547A (en) * | 1978-05-10 | 1981-04-21 | The Superior Electric Company | Test probe and terminal |
US4385754A (en) * | 1981-03-16 | 1983-05-31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Spring-biased lost-motion link assembly |
CN1301062A (zh) * | 1999-12-23 | 2001-06-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00959404Y (zh) * | 2006-09-13 | 2007-10-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 |
CN201029138Y (zh) * | 2007-02-08 | 2008-02-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 |
-
2008
- 2008-10-07 CN CN2008103047606A patent/CN10171471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63547A (en) * | 1978-05-10 | 1981-04-21 | The Superior Electric Company | Test probe and terminal |
US4385754A (en) * | 1981-03-16 | 1983-05-31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Spring-biased lost-motion link assembly |
CN1301062A (zh) * | 1999-12-23 | 2001-06-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卡连接器 |
CN200959404Y (zh) * | 2006-09-13 | 2007-10-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 |
CN201029138Y (zh) * | 2007-02-08 | 2008-02-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4716A (zh) | 2010-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29131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36318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4151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66708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029138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04682052A (zh) | 电池连接器及其电池连接器端子 | |
CN101714716B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230025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10994298B (zh) | 同轴开关 | |
CN113036485B (zh) | 一种应用于宽带接入rj45插座模块中的线簧弹性支撑结构 | |
CN201303096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10416789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52765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970775B (zh) | 同轴开关 | |
CN201181770Y (zh) | 电子装置 | |
CN211957953U (zh) | 一种耐用可靠的接触弹片 | |
CN201178237Y (zh) | 内存条连接器 | |
CN208589574U (zh) | 具有两个弹性插针的电源连接器 | |
CN102025066A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07887735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1323290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266709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49867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290657A (zh) | 具有落料式插座端子的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266712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3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