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打印机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外观进行说明。图1、图2、图3及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说明图。图1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局部剖开,从侧面观察的状态。图2表示从斜上方向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状态。图3中局部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表示将局部分解从斜上方向观察的状态。图4表示将图3所示打印机再次分解从斜上方向观察的状态。
图1、图2、图3及图4中,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具备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处理的记录部101。记录部101设置在沿着打印机100宽度方向(图中的纸面内外方向)对置配置的一对下部侧架201及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下部侧架201上的一对上部侧架202之间。记录部101进行例如喷墨式的记录处理。喷墨式的记录部101具备冲击打印头102和台板103。
冲击打印头102设置为能够沿以打印机100宽度方向为轴心方向的滑架轴04往复移动。台板103在冲击打印头102的整个移动范围与冲击打印头102对置设置。冲击打印头102由上部侧架202支承,台板103由固定在下部侧架201上的前侧底架203支承。关于冲击打印头102的构成省略了图示。
冲击打印头102具备成束的多个针(金属丝)。冲击打印头102的多个针(金属丝)前端排列成矩阵状。多个针(丝)分别独立,能够突出到台板103侧。采用冲击方式的记录部101进行记录处理时,在冲击打印头102和台板103之间夹有被记录介质(参照图5中的符号501)及墨带。
并且,将冲击打印头102具备的多个针(金属丝)选择性地向被记录介质击打,打印出小点(dot)。冲击方式的记录部101通过连续地小点(点)从而表示文字等。该实施方式中,所谓记录并不限定于利用打印的小点(点)表示文字的情况,也包含表示如记号、符号、图形等文字以外的情况。
记录部101并不限定于冲击方式,可以采用非冲击方式进行记录处理。非冲击方式的记录部101采用例如感热方式、热复印方式、喷墨方式、激光方式等进行记录处理。这种情况下,记录部101取代冲击打印头102,具备适于各打字方式的打印头。关于采用感热方式、热复印方式、喷墨方式、激光(电子照片)方式等各种方式及采用该各种方式进行记录处理的打印头的构成,是公知的技术,因而省略其说明。
打印机100具备供排纸口105。供排纸口105在打印机100上朝向使用该打印机100的使用者侧的一侧开口,接受被记录介质的插入。供排纸口105形成以打印机100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狭缝状。该实施方式中,以后以使用打印机100的使用者侧的一侧作为“前面侧”,以打印机100中与前面侧相反侧的一侧作为“背面侧”进行说明。
被记录介质是能够利用记录部101的记录处理记录信息的介质,具体地说,例如能够采用纸制、布(纺织布、无纺布)制、塑料制的片状构件等。被记录介质既可以形成一张一张地独立的片状,也可以将多块片状构件装订成册子。作为形成册子的被记录介质可以举出如记录金融机构的使用经历等的存折等。
使用形成册子的被记录介质时,该被记录介质能够以例如左右方向作为展开的方向使用。这种被记录介质沿着与展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装订片状构件的装订线的方向插入。另外,使用形成册子的被记录介质时,该被记录介质能够以例如上下方向(从面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作为展开的方向使用。这种被记录介质沿着展开方向、即与装订片状构件的装订线正交的方向插入。
供排纸口105在被记录介质上的信息记录面朝上(图1中纸面上下方向朝上)的状态下,接收该被记录介质的插入。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被导入到输送路径106内。输送路径106所形成的路径是将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引导到记录部101,同时,将经记录部101进行记录处理后的被记录介质引导到供排纸口105。
输送路径106以前面侧和背面侧的对置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以与打印机100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输送路径106的宽度方向是指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及与在输送路径106中输送的被记录介质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的纸面内外方向)。
另外,输送路径106从供排纸口105经由记录部101,延伸到比记录部101靠背面侧。从而,被记录介质的整个记录面都能够在利用记录部101进行记录的位置(以下称为“记录位置”)上通过,能够将整个记录面作为可记录范围。
在打印机100中,由于被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从供排纸口105排出,因而,输送路径106中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在被记录介质通过记录部101之前和之后是不同的。如果是在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通过记录部101之前,则被记录介质从供排纸口105侧向记录部101侧移动的方向成为输送方向,供排纸口105侧比记录部101侧靠上游侧,记录部101侧比供排纸口105侧靠下游侧。
如果是在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通过记录部101之后,则被记录介质从记录部101侧向供排纸口105侧移动的方向成为输送方向,记录部101侧比供排纸口105侧靠上游侧,供排纸口105侧比记录部101侧靠下游侧。
在输送路径106中供排纸口105附近设置插入检测传感器,该插入检测传感器在被记录介质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时输出发生变化(省略图示)。插入检测传感器能够利用例如光电传感器来实现。光电传感器具备发光元件和接收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的受光元件,其输出随着受光元件中受光量的变化而变化。
利用光电传感器实现插入检测传感器时,由于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形成的光路被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遮住,从而使受光元件中受光量发生变化,基于该变化能够检测被记录介质插入到了供排纸口105中。插入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供排纸口105到输送方向上前面侧的辊对110A之间。
在输送路径106中设置引导被记录介质输送位置的导向构件107。导向构件107由沿着被记录介质厚度方向(图1中纸面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对置的多对板状构件构成。多对板状构件各对中分别以大于作为打印机100记录对象的被记录介质最大厚度尺寸的间隔对置配置。
具体地说,例如以存折等册子作为记录对象时,合上状态的存折厚度为最大尺寸。导向构件107在输送路径106中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至少在比记录部101靠前面侧及背面侧设置各1对。
输送路径106中设有辊对110A、110B。辊对110A、110B沿着输送路径106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多个。另外,辊对110A、110B在输送路径106中的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分别设置多个。辊对110A设置在输送路径106中的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记录部101靠前面侧。辊对110B设置在比记录部110靠背面侧。
辊对110A、110B由沿着被记录介质厚度方向,隔着输送路径106而对置配置的2个辊111、112构成。形成辊对110A、110B的各辊111、112将其相互外周面抵接从而构成捏夹部113。
各辊111、112中,隔着输送路径106而设置在冲击打印头102侧的辊(上辊)111比记录部101靠前面侧及比记录部101靠背面侧,分别设置在相同的旋转轴301上。
该实施方式中,在位置比记录部101靠前面侧的旋转轴301及位置比记录部101靠背面侧的旋转轴301上,分别设置各6个辊111。辊111随着各旋转轴301的旋转而朝向与该旋转轴301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各旋转轴301分别被固定位置,且分别在一定位置上旋转。从而,辊111分别在一定位置上旋转。
在各旋转轴301中,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齿轮302。该齿轮302随着各旋转轴301的旋转而朝向与该旋转轴301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在一对下部侧架201中,在支承各旋转轴301的设置有齿轮302的一侧端部的下部侧架201上设有与齿轮302连结的齿轮列303。齿轮列303由与马达205具备的驱动轴相连结的多个齿轮构成。齿轮列303将马达205的驱动力传递给齿轮。
马达205被安装在设有齿轮列303的下部侧架201或该下部侧架201附近。马达205的驱动力经由齿轮列303传递给各齿轮302,并使旋转轴301旋转。辊111利用旋转轴301旋转而旋转。
构成辊对110A、110B的各辊111、112中,隔着输送路径106而设置在台板103侧的辊(下辊)112通过施力构件(参照图6中符号601)施力,以使其与隔着输送路径106而设置在冲击打印头102侧的辊111抵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辊112能够实现可动辊。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实现可动辊的辊112的外周面所抵接的辊111能够实现旋转体。再有,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实现旋转体的辊111的外周面中位于输送路径106中的外周面能够实现输送面。
辊112能够通过例如压缩弹簧或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等构件进行施力。具体地说,压缩弹簧和弹性构件等施力构件将一端部固定在中心架304下部设置的前侧底架203及后侧底架204上,将另一端与支承辊112的旋转轴401抵接,从而能够对辊112施力。
辊112与辊111设置为相同数量,以使一个一个地分别与多个辊111抵接。各辊112随着分别抵接的辊111的旋转而向与抵接着的辊111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旋转。
辊112与辊111的旋转轴301在输送方向上为同一位置,且设置在以与对置的辊111的旋转轴301平行的方向为轴心方向的旋转轴401上。辊112的旋转轴401在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利用万向接头(参照图5中的符号406)连结相邻的旋转轴401。
辊112设置在被分割的多个旋转轴401中任意一个旋转轴401上。该实施方式中,在除了一端以外的3个旋转轴上设置各2个总共6个辊112。各旋转轴401随着其本身支承的辊112的旋转而与该辊112一起旋转。
各旋转轴401被支承在设置于下部侧架201间的中心架304上。中心架304上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各旋转轴401两端部的轴承部402。轴承部402能够通过例如朝向下侧(图1中的纸面上下方向上侧)开口的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来实现。
这样一来,由轴承部402轴支承设有辊112的各旋转轴401,在装入中心架304之前将各旋转轴401从中心架304的开口部放入,由此能够将各旋转轴401安装在中心架304上。并且能够由此实现打印机100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利用朝向下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实现轴承部402,从而各旋转轴401可以从该轴承部402向辊111侧移动。各辊112由施力构件(参照图6的符号601)施力,从而成为分别与辊111抵接的状态。从而,即使在能够将各旋转轴401即辊112从轴承部402向辊111移动的情况也能够稳定地旋转各辊112。
当对各旋转轴401所设置的2个辊112中任意一个辊112施加使该辊112向离开辊111方向的力时,旋转轴401相对于旋转轴301倾斜,以仅使被施力的辊112向离开辊111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说,在例如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是以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展开方向的册子时,对该册子的第1页进行记录处理的状况中等,有时右侧和左侧被记录介质厚度不同。在这种状况中,各旋转轴401随着各个旋转轴401位置上的被记录介质厚度不同,而像上述那样相对于旋转轴301倾斜。
图5是关于在被记录介质输送中辊112的动作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5表示输送在输送路径106的宽度方向上由于部位不同而厚度不同的被记录介质的状况。图5中,辊112被以将被记录介质501夹在它与辊111之间的状态向与辊111抵接的方向施力。因而,若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上的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在中央部分发生变化,则支承该辊112b的旋转轴401b成为相对于旋转轴301倾斜的状态。
旋转轴401在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4个,从而当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上的被记录介质501厚度没有变化时,支承该辊112a、112c的旋转轴401a、401c维持与旋转轴301平行的状态。该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辊112的旋转轴401维持始终与旋转轴301平行的状态。
从而,即使在输送例如以宽度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种宽度方向上的厚度随着部位而不同的被记录介质501时,也能够对该被记录介质501施力,以使被记录介质501不管辊112的直径如何都始终与辊111抵接。由于辊111位置固定,从而通过使记录面与位置固定的辊111抵接,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由记录部101进行的记录处理,能够确保良好的记录品质。
在辊112上设置罩构件120A、120B。罩构件120A、120B是辊112外周面中位于输送路径106中的外周面,覆盖除了与辊111的抵接位置或该抵接位置附近位置以外的规定区域。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辊对110A及罩构件120A实现输送机构。另外,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辊对110B及罩构件120B实现输送机构。
罩构件120A、120B具有倾斜面部121、122。倾斜面部121、122倾斜为在输送方向上靠近捏夹部113的位置比远离捏夹部113的位置靠近辊111。罩构件120A、120B利用倾斜面部121、122覆盖辊112外周面的规定区域。
倾斜面部121、122优选设置在输送方向上至少比辊112靠上游侧。该实施方式中,倾斜面部121、122不管被记录介质501的输送方向如何都分别设置在比辊112靠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位置。
在打印机100中,将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且通过了记录部101的被记录介质501从供排纸口105排出,从而,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根据被记录介质501通过记录部101之前和之后而反转。由于倾斜面部121、122不管被记录介质501的输送方向如何都分别设置在比辊112靠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始终从与该辊112靠上游侧覆盖辊112的外周面。
罩构件120A、120B具备分别设置在比辊112靠上游侧及下游侧位置的倾斜面部121、122和覆盖辊112侧方的壁部403。罩构件120A、120B中,利用倾斜面部121、122及壁部403形成开口404。该开口404开口时使辊112上与辊111抵接的部分及其附近在输送路径106中露出。
罩构件120A、120B设有多个,且以单独覆盖多个辊112的方式分别设置于每个辊112。在各罩构件120A、120B的壁部403上设有图1中纸面上下方向的下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切口部405。
罩构件120A、120B通过将切口部405与旋转轴401卡合,从而被支承在旋转轴401上。具体地说,罩构件120A、120B将形成例如大致U字形状的切口部405从图1中纸面上下方向的上侧落入,将切口部405嵌入旋转轴410上从而将罩构件120A、120B支承在旋转轴401上。
根据该实施方式,切口部405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由此能够通过落入将罩构件120A、120B安装在旋转轴401上。从而,能够实现罩构件120A、120B安装作业的简单化。
由于利用各旋转轴401支承各罩构件120A、120B,从而各罩构件120A、120B分别随着辊112的移动而移动。多个旋转轴401a、401b、401c能够分别以对应被记录介质厚度的角度而移动及倾斜,从而,各罩构件120A、120B分别随着辊112的移动而移动与辊112移动量对应的距离。
各罩构件120A、120B设置为能够分别相对于支承其本身的旋转轴401(401a、401b、401c)转动。当旋转轴401(401a、401b、401c)随着辊112的旋转而转动时,各罩构件120A、120B相对于支承其本身的401(401a、401b、401c)转动。从而,能够形成将在辊112上与形成捏夹部113有关的部分始终面向输送路径106中的状态。
打印机100具备执行整个打印机100控制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部具备微机,微机由存储各个控制程序的存储器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控制程序的CPU等构成。控制部与各种控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驱动控制各种控制电路,各种控制电路用来驱动控制作为使辊111旋转的驱动源的马达205、作为沿着滑架轴104往复移动冲击打印头的驱动源的马达(省略图示)、作为选择性对被记录介质501击打打印头上多个针(金属丝)的驱动源的螺线管(省略图示)等。控制部连接有省略图示的操作按钮和上述插入检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控制部根据来自操作按钮的操作信号和来自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驱动控制上述各种控制电路。
在上述结构中,若打印机100的控制部检测到向供排纸口105插入被记录介质501,插入检测传感器的光轴被插入的被记录介质501隔断时,则判断被记录介质501被插入到了供排纸口105中。并且,在判断被记录介质501被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时,驱动马达205使辊111旋转。
打印机100在检测到被记录介质501插入到了供排纸口105中时,驱动马达205以使辊111沿着图1中逆时针环绕方向旋转。辊112随着辊111的旋转而沿着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成为能够进行输送被记录介质501的状态。
接下来,对与被记录介质501输送有关的各部动作进行说明。图6及图7是表示与被记录介质501的输送有关的各部动作的说明图。图6及图7中,插入到供排纸口105中的被记录介质501从位于最靠背面侧的端部、即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抵接到罩构件120A的倾斜面部121。并且,在抵接到倾斜面部121的状态下,通过打印机100使用者的手等按压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而使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沿着倾斜面部121向背面侧移动,从而向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引导。
此时,利用打印机100使用者的手等按压的被记录介质501与倾斜面部121接触而产生的阻力,罩构件120A以旋转轴401为中心相对于旋转轴401转动。具体地说,罩构件120A向图7所示箭头700方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倾斜面部121的背面侧端部向捏夹部113接近,依靠倾斜面部121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前端引导至最靠近捏夹部113处。
若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被引导到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则辊112被引导到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的被记录介质501推动,向背离辊111的方向移动与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对应的距离。
此时,旋转轴401被施力构件601向辊112与辊111抵接的方向施力,从而辊112不会从被记录介质501脱离,而向背离辊111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输送被记录介质501。罩构件120A随着由于辊112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轴401的移动,而与旋转轴401一起向背离辊111的方向移动。
如此,由于按照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移动辊112,从而不管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如何,都能够在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可靠地保持插入的被记录介质501。另外,由于与旋转轴401一起移动罩构件120A,从而,不管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如何都始终能够可靠地形成捏夹部113,因此能够在捏夹部113上可靠保持被记录介质501。
另外像这样,由于设置罩构件120A,而罩构件120A具备始终覆盖辊112外周面中位于输送路径106中的外周面的倾斜面部121、122,从而即使减小辊112直径时,也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始终引导到捏夹部113。即,由于设置罩构件120A,从而不管辊112外周面与导向构件107所成的角度如何,都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始终引导到捏夹部113。
图8及图9是表示与该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比较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8及图9分别表示在没有设置罩构件120A、120B的打印机中输送被记录介质501的状态。如图8所示,当没有设置罩构件120A、120B的打印机采用辊801的外周面和导向构件107所成的角度θ1为钝角这样的结构时,能够利用辊801的旋转将与辊801的外周面抵接的被记录介质501前端引导至捏夹部113。
另一方面,不管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如何,为了形成位于输送路径106中的外周面和导向构件107所成的角度始终为钝角这样的结构,即使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变小时,也必须使辊801的直径足够大以使角度θ1为钝角,因而在辊801的小型化上产生限制。
另外,如图9所示,为了实现没有设置罩构件120A、120B的打印机100的输送机构的小型化,而减小辊901的直径直到辊901的外周面与导向构件107所成的角度为锐角时,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有时进入形成锐角θ2的凹处。此时,在进入到凹处部分的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作用使其向背面侧移动的力和利用辊901的旋转而要将其推回前面侧的力。
其结果是被记录介质501发生弯折等损伤。如此,现有的打印机100很难同时实现维持被记录介质501的品质、即确保与输送有关的可靠性和输送机构的小型化。对此,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不管辊112的直径如何,都能够利用倾斜面部121将被记录介质501的前端始终引导至捏夹部113。
若被记录介质501被保持在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则罩构件120A以旋转轴401为中心相对于旋转轴401向与图7所示箭头700相反的方向(图1的逆时针环绕方向)转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被保持在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上的被记录介质501,依靠辊111的旋转力从前面侧向背面侧输送。辊112随着从前面侧向背面侧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向图1的绕顺时针方向旋转。
记录部101对通过前面侧辊对110A输送来的被记录介质501进行记录处理。关于记录部101的记录处理,由于是众所周知的技术,因而省略其说明。进行记录处理、通过了记录位置的被记录介质501依靠辊111的旋转力再从前面侧向背面侧输送。
通过了记录位置的被记录介质501前端,若抵接背面侧的罩构件120B的倾斜面部121,则在抵接倾斜面部121的状态下,依靠辊111的旋转力沿着倾斜面部121向背面侧移动,向辊110B的捏夹部113引导。
此时,也与罩构件120A同样,在依靠辊111的旋转力推动的被记录介质501与罩构件120B的倾斜面部121接触而产生的阻力作用下,罩构件120B以旋转轴401为中心相对于旋转轴401转动。具体地说,罩构件120B在图1中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倾斜面部121的背面侧端部向辊对110B的捏夹部113接近,能够利用倾斜面部121引导被记录介质501前端直到最靠近辊对110B捏夹部113处。
在输送例如以输送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种输送方向上的厚度随着部位而不同的被记录介质501时,辊对110A、110B的捏夹部113上的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在输送途中发生变化。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施力构件601对旋转轴401施力以使辊112始终与辊111抵接,因而即使在构成辊对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在途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在各捏夹部113上保持被记录介质501。
控制部在判断被记录介质501的前面侧端面即被记录介质501的后端通过了记录位置时,驱动马达205使辊111反转。打印机100在判断被记录介质501后端通过了记录位置时,驱动马达205使辊111在图1中绕顺时针方向旋转。
打印机100在被记录介质501由背面侧辊对110B保持期间使马达205反转。被记录介质501是否由背面侧辊对110B保持,例如能够通过计数被记录介质501后端通过像记录位置等这种基准位置之后驱动马达205的脉冲数来判断。
在被记录介质501由背面侧辊对110B保持期间,马达205反转,从而被记录介质501从背面侧向前面侧输送。辊112随着从背面侧向前面侧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背面侧向前面侧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通过记录部101顶到前面侧罩构件120A的背面侧倾斜面部122。打印机100可以对从背面侧向前面侧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进行记录处理。
若从背面侧向前面侧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通过记录部101抵接前面侧罩构件120A的背面侧倾斜面部122,则被记录介质501在辊111的旋转力作用下沿着倾斜面部122向前面侧移动,向前面侧的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引导。
此时,在依靠辊111的旋转力推动的被记录介质501与倾斜面部122接触而产生的阻力作用下,罩构件120A以旋转轴401为中心相对于旋转轴401转动。具体地说,此时的罩构件120A在图1中绕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罩构件120A的背面侧倾斜面部122的前面侧端部向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接近,能够利用倾斜面部122引导被记录介质501前端直到最靠近辊对110A捏夹部113处。
若被记录介质501的后端被引导到辊对110B的捏夹部113,则辊112被引导到辊对110A的捏夹部113的被记录介质501推动,向背离辊111的方向移动与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对应的距离。罩构件120A随着由于辊112的移动产生的旋转轴401的移动,而与旋转轴401一起向背离辊111的方向移动。其后,被记录介质501的后端从给排出口105向打印机100外排出。
被记录介质501是否完全被排出到打印机100外,能够根据插入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断。例如在检测到被记录介质501后端之后经过规定时间还保持插入检测传感器的光轴被隔断的情况下,打印机100鸣响警报音等,以促使被记录介质501的回收。
另外,例如在检测到被记录介质501后端之后经过规定时间还保持插入检测传感器的光轴被隔断的情况下,打印机100驱动马达205向逆时针环绕方向旋转辊111,由此可以将被记录介质501回收到打印机100内。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打印机100内设置保存回收的被记录介质501的保存部。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包括辊111、辊112和罩构件120A、120B,辊111是作为旋转体的一例,具有位于被记录介质501输送路径106中的输送面,能够使该输送面从被记录介质501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这样旋转,辊112是作为可动辊的一例,能够以将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作为轴心方向的旋转轴401为中心旋转,且具有外周面,在输送路径106中将该外周面与输送面抵接从而与辊111构成捏夹部113,并且能够从输送面向背离外周面的方向移动,罩构件120A、120B被支承在旋转轴401上使其随着辊112的移动而移动,覆盖位于输送路径106中的外周面。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的特征在于,其罩构件120A、120B具有倾斜面部121、122,该倾斜面部121、122倾斜为在输送方向上靠近捏夹部113的位置比离开捏夹部113的位置靠近辊111,利用该倾斜面部121、122覆盖外周面的规定区域。
根据如此由辊对110A及罩构件120A构成的输送机构及由辊对110B及罩构件120B构成的输送机构,通过使被记录介质501前端沿着倾斜面部121、122,从而不管辊112的直径如何都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引导到捏夹部11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通过在捏夹部113上按照被记录介质501的厚度移动辊112而调整其与辊111的间隔,由此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影响地以被记录介质501保持在捏夹部113上的状态进行输送。
再有,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通过随着辊112的移动来移动罩构件120A、120B,由此能够使被记录介质501不受损伤且以可靠保持在辊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的状态进行输送。
从而,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左右,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实现输送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罩构件120A、120B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旋转轴410上,从而,在输送被记录介质501时,在与倾斜面部121、122接触的阻力作用下,罩构件120A、120B相对于旋转轴401转动,能够引导被记录介质501直到最靠近辊对110A、110B各捏夹部113处。
从而,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左右,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谋求输送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旋转轴401在输送路径106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辊112在旋转轴401上至少设置各一个,且能够在每个旋转轴401上移动,罩构件120A、120B随着辊112的移动而在每个旋转轴401上移动地被支承在旋转轴401上。
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辊112及罩构件120A、120B在每个旋转轴401上移动,因此即使在输送例如以宽度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种宽度方向上的厚度随着部位而不同的被记录介质501时,不管辊112的直径如何都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引导到捏夹部113,同时能够在辊对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保持被记录介质501的状态进行输送。
从而,即使在输送例如以输送路径106的宽度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样的被记录介质501时,也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影响,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实现输送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辊112具备施力构件601,施力构件601向辊112向与辊111抵接的方向对辊112施力。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输送例如以输送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种输送方向上的厚度随着部位而不同的被记录介质501时,辊对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的被记录介质501厚度途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不管辊112的直径如何也能够将被记录介质501引导到捏夹部113,同时能够使被记录介质113可靠保持在捏夹部113上的状态进行输送。
从而,即使在输送例如以输送方向作为展开方向的册子这样的被记录介质501时,也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左右,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实现输送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倾斜面部121、122在输送方向上至少比辊112靠上游侧,因而,能够将靠近辊对110A、110B各捏夹部113的方向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前端以沿着罩构件120A、120B的倾斜面部121、122的状态可靠地引导到辊对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另外,能够将引导到辊对110A、110B的各捏夹部113上的被记录介质501以保持在各捏夹部113上的状态稳定输送。
从而,能够不受被记录介质501厚度影响,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实现输送机构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辊112设置为在辊111和辊112的对置方向上比辊111向输送路径106中突出。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由罩构件120A、120B覆盖的辊112比辊111向输送路径106中突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并且能够减小辊112的直径实现输送机构的小型化,同时能够实现输送被记录介质501时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具备由罩构件120A、120B覆盖的辊112,对被记录介质501进行记录处理设置在由该输送机构输送的被记录介质501的输送方向上比输送机构靠下游侧或上游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采用实现了小型化的输送机构输送被记录介质501,从而能够防止输送时被记录介质501损伤,能够实现打印机100的小型化。从而能够提供小型且可靠性高的打印机100。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是将具备大致U字形状切口部405的罩构件120A、120B从中心架304上方落入从而将罩构件120A、120B安装在旋转轴401上,不过并不限定于此。
可以取代例如大致U字形状的切口部405,而采用在壁部403上形成旋转轴401贯通的贯通孔的罩构件120A、120BA。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中心架304的轴承部402支承安装用辊112及罩构件120A、120B的旋转轴410。从而,能够实现打印机100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辊111位置固定而使辊112能够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固定辊112位置,而使辊111能够移动。这种情况下,施力构件601对旋转轴301施力以使辊111与辊112抵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辊111实现旋转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例如环状带实现辊111,环状带111缠绕在通过传递来自马达205等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齿轮(或辊)和中间齿轮(或中间辊)之间。关于这种构成,由于采用众所周知的技术就能够容易实现,因而省略图示及说明。
工业可行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输送机构及打印机适用于以输送状况或输送途中厚度变化的被记录介质作为输送对象的输送机构及具备该输送机构的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