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86B - 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字数据传送方法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386B CN1016386B CN88109268A CN88109268A CN1016386B CN 1016386 B CN1016386 B CN 1016386B CN 88109268 A CN88109268 A CN 88109268A CN 88109268 A CN88109268 A CN 88109268A CN 1016386 B CN1016386 B CN 10163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d
- data
- word group
- bit
- add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8 persiste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00 radioactive tra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06—Pulse code modulation systems for audio signals
- G11B20/1809—Pulse code modulation systems for audio signals by interleav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2—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tap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5/92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在数字数据记录和/或重放的方法中,比如,数字音频信号同时记录,分解由多个比特组成的取样数据为高位比特和低位比特,仅用多个各自取样的取样数据的高位比特和低位比来构成误差校正编码,附加上一个同步字和字组地址。由于一个字组地址是用两个或更多的地址数据形成的。
在所说的同步字中至少设置一个识别位,在特定的字组地址中的用以识别比特(位),作为编辑识别标志,是与每个数字信号的编辑点相结合设置的,因此简化了编辑点的识别,以减少数据报废率。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关于记录和重放数字数据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数字数据的传送方法,例如与视频信号同时记录的数字音频信号。
作为记录数字音频信号的方法,迄今所知道的方法在现在代理人申请的公开号为36410/1982和104714/1984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了,其中数字信号的取样频率是32KHZ、44.1KHZ和48KHZ,因此每个取样由16比特形成,这些数字信号记录在一些数字音频磁迹上,两个模拟音频磁迹,以及每一个时间编码磁迹和控制磁迹,这些磁迹都是沿着磁带运动方向伸展的。
然而,由于用户设备也使用相同的取样频率,因为每个取样包括16比特,因此实际上在性能方面用户设备和专业设备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例子,这些专业设备通常用于这些用户设备所形成的软件程序。在该程序形成过程中,需要对记录的音频信号进行编辑。可是,在这样编辑时,通常音频信号在声音质量上会受到损坏。出于这样的考虑,就要求在专业设备中每个取样数据要从16比特扩展到20比特,为了使AD变换器性能的提高和克服编辑时声音质量的破坏。当今,在该方法中采用比如AD变换器装置越来越实用了。
在用来记录和重放数字视频信号的数字视频磁带录象机(VTRS)中,音频信号是以数字形式记录的。在转让给本受让人的公开号为199179/1987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揭示了一种VTR,其中电视信号是以数字形式记录的。虽然该现有技术显示了三种音频信号
记录方式,但它们都是用固定磁头来进行音频信号的数字记录的。除这些方式之外,应考虑的是用于记录电视信号的VTR的磁带运行速度相当高,几乎达到805mm/秒。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地优选考虑每个取样数据从16比特扩展到20比特。
为了完成这种比特扩展,但又不放弃基本的16比特模式,那么一个取样数据20个比特,比如可以分为16比特和4比特,以确保与最初的16比特数据格式的兼容性。
在转让给本受让人的公开号为30108/1982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揭示了一种扩展技术,它将由用户VTR记录的音频PCM的每字14比特的数据格式扩展为每字14比特的数据格式。在该技术中,在它的数据格式中,字长为14比特的6个取样数据字,P和Q奇偶字和16比特的CRCC(循环冗余校验码)排列在标准的NTSC制电视信号的一个水平周期(1H)内,当这种数据格式扩展到16比特字时,每一7个取样数据字的14比特和P奇偶字排列在最初字位置,而这7字的两个剩余比特排列在同一序列中,以形成14比特数据,它排列在Q奇偶字的字位置。
当该14比特部分和剩余的两比特部分聚集地排列在相应每一水平周期的一个字组中时,所出现的问题在于与这些部分相关的临界状况不能进行误差校正。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它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它可以在比如与数据临界状况相关联的一个字组接一个字组的误差校验过程中很容易地完成合适的误差校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即使每字组只有少量的地址比特,它也可以获得大量的比特的字组地址。
本发明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它可很容易地确定某一给定点是否是数字数据的编辑点。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由多个比特组成的各个数字数据分为相应的高位比特和低位比特;构成第一种字组,每个字组都包括第1个预定字的数量,而每个字包括所说的每个数字数据的高位比特的第二个预定数量,构成第2种字组,每个都包括所说第1个预定数量的字,而每个字由所说的各个数字数据的低位比特的第3个预定数量组成;对所说的第1种和第2种字组的所说字进行误差检测或校正码编码,以产生冗余数据;并且传送所说的数字数据和用于误差检测或校正码的所说的冗余数据。
按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它包括构成各个字组的步骤,每个字组都包括多个数字数据;产生顺序变化的各个地址数据;将所说的各个地址分为2个或更多的地址数据单元;给每一个所说的各个地址数据单元提供每一个各个字组的预定位置,并且给传送所说的各个字组提供所说的各个地址单元。
按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构成各个字组,每个都包括多个数字数据和字组地址数据,在预定数量的字组处编辑所说的数字数据,并且给传送所说的各个字组提供所说的各个识别数据。
附图的简述:
图1是一个示意图,它表示了按照本发明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在磁带上形成的记录磁迹模式的一个例子;
图2是一个示意图,它表示按照本发明数字数据传输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以数字音频数据字组的数据排列图;
图3是表示数字VTR音频信号记录/重放系统例子的方框图,它使用了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图4是表示误差校正编码的示意图,该编码采用了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图5是表示误差校正编码字组的示意图,该字组是由图4所示的误差校正编码构成的;
图6是表示同步字例子的示意图,该同步字附加到图5所示的误差校正编码字组中;
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同步字中地址和识别字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至图10是表示当编辑音频信号时在编辑点附近的字组状况的示意图。
最佳实施例的详述:
参考附图,下面将详细描述按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图1显示了在磁带MT上记录视频和音频磁迹的一种记录模式的例子。数字视频信号由旋转的磁头以许多互相平行并与磁带MT纵向方向倾斜的视频磁迹TV形式记录。由4个组合在一起的磁头组成的2组磁头以互成180°角地安装在一个旋转的磁鼓上。磁带沿着箭头A所指方向导向,它大约以330°角环绕磁鼓。磁鼓转速是7200转/分即120周/秒,那么在每场磁鼓转两周的期间,就形成并记录了16条视频磁迹TV。图中箭头B表示旋转磁头相对于磁带MT的前进方向。而且,8个信道的数字音频信号由一个固定的
磁头记录在8个磁迹TA1至TA8上,它们互相平行地在磁带MT的边缘处形成,沿着箭头A所指磁带方向前进。在磁带MT上沿着箭头A所指磁带前进方向还有一条时间码磁迹TT′C、一条控制磁迹TCTL和一条检索磁迹TQ。场脉冲被记录在控制磁迹TCTL上。如图2所示,在电视信号的3个场周期或3个垂直周期内,分配有50个数字音频数据大字组,每个大字组包括48个字长为20比特的取样。因此,3场包括2400个取样而每场由800个取样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信号的场频是60HZ,音频信号的取样频率是48KHZ。每个大字组由5个子字组形成,而每个子字组又由12个字符形成,每个字符包括16个比特。对于5个子字组#0至#4及D0至D47的48个取样数据,取样数据D0至D47的16个高位比特数据顺序地排列在4个字块#0至#3的开始端。而取样数据D0至D47的4个低位比特顺序地排列在最后一个字组#4中。4×12=48个取样的低位4比特安排在最后一个字组#4的12个字符中,因此取样数据的4个低位比特从每字符16比特的最低有效位(LSB)到最高有效位(MSB)顺序地安排。在这种方法中,字长为20比特的取样数据分成16个高位比特和4个低位比特,48个取样的16个高位比特安排在具有60个字符的大字组中的4个字组的48个字符中。而48个取样的4个低位比特安排在剩下的一个字组的12个字符中。如上所述数据格式的每个字符都要进行误差较正编码,由上述的一个字组用于交替的延迟单元。
参见图3,它表示了数字VTR中的1个信道的音频信号记录和重放系统,模拟音频信号通过输入端11传送到AD转换器12,而数字音频信号通过输入端13传送到数字系列输入电路14。从AD
转换器12和数字系列输入电路14的输出连接到具有编辑功能的输入选择电路15,例如混合。来自输入选择电路15的数字音频信号在记录编码器16处进行误差较正编码,在此同步和地址信号附加到该信号中,而且在转换为预定调制制式的记录信号之后,其结果信号通过记录放大器17传送到固定记录磁头18,以便记录在磁带MT的长度方向磁迹上。记录在磁带MT上的数字音频信号由一个固定的重放磁头重放并通过重放放大器22和均衡器23传送到同步分离电路24,以提取同步信号或时钟成份。其结果信号在解码器25处进行解码操作,包括解调和误差较正,以便传送给输入选择电路15。来自输入选择电路15的数字音频信号通过DA转换器26在输出端27,也还通过数字系列输出电路28在输出端29取出。
在输入选择电路15中,重放信号被切换为连接到输入端子11和13的信号或者反过来作为一个编辑操作。
图4显示了在上述的编码器处进行的误差校正编码,最重要的是在该方法中1个字组或子字组的12个字符是交替的。
在该图中,当连续的一些字符顺序排列时,以图2所示具有5个字组的一个大字组单元的60个字符为重复的周期(或者48个符号以20比特字长为单位),将1个字组的12个字符顺序指定为字W(1)至W(12)。这些12个字符分为奇数字W(1)、W(3)……W(11)和偶数字W(2)、W(4)……W(12),并且产生第一次奇偶字P1和P2并将它安排到每一个奇数和偶数系列中。将奇数系列和偶数系列的数据进行预定的延迟和交替,然后将产生第二次奇偶字Q1和Q2,并将它们安排到每个如此处理的数据系列中。当延迟和交替是在奇数和偶数数据系列之间完成时,这些数据还要进行一个预定的延迟,以产生误差校
正码数据系列。从误差校正编码过程的输出数据对于每个奇数和偶数数据系列形成8个字符,因为每个字组包括16个字符,而且P和Q奇偶字也附加到每个系列中了。作为这些输出数据的具体例子,奇偶系列数据由下面的字的序列组成:
W(1)
W(5-D×12)
W(9-2D×12)
P(1-3D×12)
Q(1-4D×12)
W(3-5D×12)
W(7-6D×12)
W(11-7D×12)
偶数系列数据由下面的字的序列组成:
W(2-D×12)
W(6-D×12-D×12)
W(10-2D×12-D×12)
P(2-3D×12-D×12)
Q(2-4D×12-D×12)
W(4-5D×12-D×12)
W(8-6D×12-D×12)
W(12-7D×12-D×12)
在上面的公式中,D和D的定义如下:
D=17字组=17×12字符
D=9D=9×17×12字符。
在图4中,d表示2个字组或24个字符。
在上述的误差校正编码之后,在对应于下面一个字组的记录输出数据(16个字符)中,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记录字组。其中,由16个比特组成的同步字置于记录字组的开始端,后面交替地跟着偶数数据和奇数数据,最后是一个误差校正码CRCC。P和Q奇偶字排列在字组的4个中间字符处。16个字符的数据和奇偶部分以如下顺序排列:
W(12-7D×12-D×12)
W(11-7D×12)
W(8-6D×12-D×12)
W(7-6D×12)
W(4-5D×12-D×12)
W(3-5D×12)
Q(2-4D×12-D×12)
Q(1-4D×12)
P(2-3D×12-D×12)
P(1-3D×12)
W(10-2D×12-D×12)
W(9-2D×12)
W(6-D×12-D×12)
W(5-D×15)
W(2-D×12)
W(1)
图6示出了置于记录字组开始端的16比特同步字的排列情况。
图6的16比特同步字的前边11比特表示同步模式,而后边的5比特表示4比特的字组地址和1比特的标志。在上面的同步模式中,以比特周期为T,在以首端算起的1.5T、6.0T和10.5T位置处顺序地发生过渡或反转。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字W和奇偶字P和Q是被调制的,比如用叫做HDM-1的调制制式。按照这种调制制式,转换是在过渡范围从最短的1.5T间隔到最长的4.5T间隔之间反转,因为最长的转换间隔4.5T不会连续发生。但是在上面的同步模式中,4.5T的过渡转换是连续地发生了。因此,上述同步模式叫做超规则模式,它违反了上述预定调制制式,这样就有可能互相区分为同步信号字和数据字。
当用上述的固定磁头在数字VTR中记录音频PCM信号时,因为视频信号记录范围在磁带上占用了很大范围,因此除视频信号磁迹外,就限制了沿磁带前进方向形成的磁迹数量。因此,要提供一个用于地址的磁迹是很困难的。尽管对于数字音频信号将地址加到磁迹中是必须的,增加地址比特数量就会导致增加多余的信息。那么,偶数地址字组的4个字组地址比特(以传送顺序排列的B3、B2、B1和B0)和奇数地址字组的4个字组地址比特形成一个有效的地址。采用这种结构是考虑到要识别250个字组(50个大字组)必须要8比特字组的地址,该250个字组形成一个重复周期,如图2所示的数据格式,而在上面的同步信号字中的地址范围由4比特形成。因为A0、A1……A7的8个字组地址比特看成是LSB的序列,当A0(=1)、A4、A5和A6被安排到奇数地址字组的B0至B3比特时,A0(=0)、A1、A2和A3被安排到偶数地址字组的B0至B3比特位上。最后一位比特用于识别标志F,用以指示突出
编辑开始点和编辑结束点的开始/停止等等。用16个字组作为一个周期,就有可能表明16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图7显示了4字组地址比特B0至B3和识别比特F的一个实际例子。在该图中,为了表明形成一个重复周期的250个字组的字组地址#0至#249,前面提到的4比特B0至B3是用来横穿两个相邻字组。用字组地址比特的最低位A0必须配置到最低位比特B0,而6个字组地址比特A1至A6可由两个连续字组的3个字组地址比特B1至B3指示。尽管这些7位比特A0至A6在16进制计数制中只能表示OOH、至7FH,在10进制计数制中只能表示0至127,但由于重复的周期是250个字组(占用的地址为#0至#249),所以即使最高有效位A7被忽略,在重放时间,复原还是能很容易做到。这就是说,当地址#0至#249在十进制中由7位比特表示时,0至127在16进制中OOH至7FH和128以及下列等等在16进制中由OOH以及下列等等表示。当字组地址达到249并回到0时,在16进制计算制中,变化是从79H到OOH,因此可与从7FH到OOH的变化区分开来,7FH到OOH相应于十进制计数制中的从127到128的变化。因此,最高有效位A7可以直接地依据16进制数字组地址的OOH的前面是7FH或79H来识别。
当重放记录的数字音频信号时,上述的同步信号字的同步模式由图3中的同步分离电路24检测,以识别记录字组的起头位置。然后,由解码器25对每一个字进行去交替或误差校正解码,以恢复如图2所示的最初数据排列。对于比如恢复的数据排列,由P奇偶字对每个字组进行误差校验。当存在多于不可误差校正的预定数量时,则认为
该重放的数据缺乏保真度,因此可用噪声抑制来完成。在进行误差检验时,图2所示大字组中的最后一个子字组#4不需要进行误差校验,因为图2中所示大字组中的子字组#4是由20比特数据的4个低位比特组成,在这些低位比特中发生的任何误差都可不考虑。应用这种方法,相对于误差来说可从总体上提高音频数据的持久性是可能的,并可将字组误差产生比率基本上减到4/5。换句话说,如果字组误差产生比率是n%,那么误差产生的实际比率可减少到4n/5%。
下面解释用在同步字中设置识别位来识别编辑点的方法。
当使用上述的固定磁头磁带数字音频信号记录系统在VTR中进行音频记录时,数字音频信号必须在相对于视频磁迹进行磁头磁迹调整之后进行编辑,这就使得在编辑点处数据字组发生间断。因此,来自用飞轮型计数操作的内部字组地址计数器的地址值与重放的字组地址不重合。通常认为这是忽视由CRCC进行误差检测的结果,而相应的字组数据被废弃了。可是,如果不重合连续不断地发生两次,认为这是由于字组位移或偏移引起的,而且数据的重现是在内部字组地址计数器进行校正之后重新开始的。因此,重现的字组地址与来自内部计数器的地址之间的不重合可以归因于忽视由CRCC进行误差检测而产生的错误字组地址,并影响了在编辑点处的字组连续性。可是,两种引起字组地址不重合的原因可以互相辨别出来,只要检查一下不重合是否连续不断地发生过两次。
为了清楚地识别编辑点,编辑点识别信号应记录在磁带上,但是,为编辑点识别信号提供一个附加磁迹,或改变伺服磁迹信号频率以在编辑点进行磁带运行控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使用了上述的识别比特来识别编辑点,参见图7、16个
字组的第2个和第4个的识别位F分别用作为编辑结束识别和编辑开始点识别,而第一个字组的识别位F用作为加重识别。因此,字组地址为1、17……的字组的识别位F用作为编辑结束点识别,字组地址为3、19……的字组的识别位F用作为编辑起始点识别,以及字组地址为0、16……的字组的识别位F用作为加重识别。
在编辑点之后的编辑的邻近的字组的状态将参考图8至10及关于上述的编辑点识别来解释。
在图8所示的情况中,在编辑时,编辑记录部分在磁带上的记录内容是最佳连续的,而没有字组或子字组的位置移动。更确切地说,A表示的是至少3场电视信号的场参考信号,B表示的是从磁带上重放出的数字音频信号,C表示的是用于编辑的插入记录部分,D表示的是从磁带上重放的经编辑以后的数字音频信号,以及E表示的是来自叫做飞轮计数器的字组地址。在图8中的8B至D数字音频信号字组由上述的字组地址表示。在该图中,图8中,C表示在插入部分也保持了字组地址的连续性,而且编辑是在无字组位移的情况下完成的。
可是,在下面描述的所谓的视频磁迹调整之后,数字音频信号的重放就会有位移,例如,其中相对于视频场参考信号位移范围是几个字组或子字组。图9就显示了一个例子,其中A至E分别对应于图8中的A至E。
在图9的B中,由于进行了下面所描述的视频磁迹调整,数字音频信号的重放相对于图9A所示的场参考信号有2.4个字组的延迟。另一方面,由于在记录方面字组的记录是相对上面的场参考信号而进行字组定时的,所以即使重放的信号读出来可以达到字组地址的重合,但是由编辑插入的记录部分(图9C)要相对于图8的字组排列延迟
2个字组。因此,在编辑之后音频信号的字组排列如图9中的D所示,而且在插入最初信号中的编辑范围的之前和之后产生了0.6和0.4个不完整的字组。可是,因为所谓的飞轮计算器所计数的不完整字组长度不小于0.5个字段,所以图9中D所显示的编辑开始地址值与图9中E所示的来自飞轮计算器的输出地址值重合。因为编辑结束字组后面的一个不完整字组其字组长度小于0.5个字组,飞轮计数器计数不了。因此字组地址可达到重合。
可是,由于所谓颤动或机械不精密使得图9所示的字组不能获得连续性,而在编辑开始点处的不完整字组其字组长度小于0.5个字组。如图10中的D所示,因此,编辑开始字组的“3”的地址值与图10中E所示的来自飞轮的计数器的输出地址值“2”不能互相重合。在辨别不重合是由于忽视由CRCC进行误差检测引起的还是由于编辑引起的之前,至少需要两个字组,这些字组的数据被废弃了。
在本实施例中,编辑识别(标志)设置在编辑起始字组其地址值为“3”而编辑结束字组其地址值为“1”,因此上述的决定可以很快做出,废弃的数据可以减少到最小。
图8至10中的字组地址值的左上角处的符号*表示已设置了编辑识别(标志)。因此,编辑起始点识别(标志)设置在地址为“3”的字组处,而编辑结束点识别(标志)设置在地址为“1”的字组处。在重放期间,这些编辑识别(标志)被校验,以确定该点是否进行过编辑,因而可减少编辑点处的误差数。例如:如在本实施例中,当字组地址是用2个字组记录时,为获得字组地址就需要2个字组,因此需要4个字组才能完成上述的与飞轮计数器的比较,而且在该时间内数据被废弃了。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该点是编辑点,甚至当重放字组地址与来自飞轮
计数器的值不重合时,飞轮计数器的计数值的校正操作可立刻完成。因此,废弃的数据的数量可减少到一半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编辑开始点的识别区域是以一个字组间隔形式,这个字组也用于识别编辑结束点的识别,因此,当编辑开始点和编辑结束点同时存在在一相同字组中时,这是因为多次编辑的结果,仅在那些位于相结合的识别(标志)的字组之间只有一个字组,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个字组变成不稳定了。当用于识别编辑开始和结束点的识别(标志)设置在提供的低位字组地址的偶数字组中时,比如,在图7中的括弧中所示的第8和第6个字组,它可由无论是编辑开始点还是编辑结束点的字组地址来决定。
按照本发明传送数字数据的方法,对于每个字,比特数可以从16扩展到20比特,而不会影响数据格式的兼容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只包括高位比特和低位比特的字组,所进行的误差校验可用不同的校验电平和等级来完成。例如,对包括高位比特的字组进行确定的误差校验,而对包括低位比特的字组则不进行误差校验,这取决于不同字组的临界状况,因此提高了误差发生的可容许度。
本发明并不限于象上面所述的比特数从16扩展到20的情况,而可适应于任何其它类型的比特数扩展的情况,本发明也不限于比特数的扩展,而可适应于传送任何规定的比特数据,该比特数据划分成其他所需的高位和低位比特。
按照本发明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由于一个地址是用多个字组的地址信息形成的,甚至当每个字组地址区域的比特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由大数量比特组成的地址,因此,一个较宽的字组地址间隔很容易地实现。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数字信号,还适用于在以字组形式传送数字信号的时候形成字组地址。
按照本发明的数字数据传送方法,在带有规定的字组地址的字组中的识别标志可以用作为编辑识别标志,它可设置为数字信号的编辑功能,因此,当重放的字组地址与来自所谓的内部飞轮计数器的地址值不重合时,可以校验该编辑识别标志以决定不重合是忽视由于CRCC进行误差检测而引起的还是由于字组在编辑点处不连续引起的,由此,数据可以重现而不象在通常情况下,数据被废弃。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例如,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字组地址穿过两个相邻字组而记录的格式,在这格式中字组地址的记录不仅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字组。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VTR的数字场还适用于通常固定型音频磁带录音机的场。
Claims (1)
1、一种通过比特分割、编码和二进制转换对传输的数字数据进行误差校验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将由多个比特(位)组成的各自数字数据分成各自的高位比特和各自的低位比特;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
构成第1字组,每个字组包括第1预定的若干字,而每个字由第2预定的若干个所说的各自数字数据的高位比特组成;
构成第2字组,每个字组包括所说的第1预定的若干字,而每个字由第3预定的若干个所说的各自数字数据的低位比特组成;
对所说的第1和第2字组的字进行误差检测或校正或代码的编码,以产生冗余数据(P;Q:CRCC);
传送所说的数字数据以及传送用于误差检测或校正码的冗余数据;
接收被传送的、用于所说的误差检测或校正码的数字数据和冗余数据(P;Q:CRCC);
用所说的冗余数据对所说的第1和第2字组的字进行误差检测或校正或代码的解码;
从每个所说的第一字组中分离所说的第1预定的若干字,而每个字由第2预定的若干个所说的各自数字数据的较高位比特组成;
从每个所说的第2字组中分离所说的第1预定的若干字,而每个字由第3预定的若干个所说的各自数字数据的较低位比特组成;和
使各个高位比特和各个低位比特结合,以产生由所由的多个比特组成的各个数字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35305/87 | 1987-12-29 | ||
JP62335304A JP2860984B2 (ja) | 1987-12-29 | 1987-12-29 | 誤り訂正符号化方法 |
JP335304/87 | 1987-12-29 | ||
JP1225288A JPH01189088A (ja) | 1988-01-22 | 1988-01-22 | ディジタル信号の編集方法 |
JP012252/88 | 1988-01-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36A CN1038536A (zh) | 1990-01-03 |
CN1016386B true CN1016386B (zh) | 1992-04-22 |
Family
ID=2634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88109268A Expired CN1016386B (zh) | 1987-12-29 | 1988-12-29 | 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355132A (zh) |
EP (1) | EP0323119B1 (zh) |
KR (1) | KR100187543B1 (zh) |
CN (1) | CN1016386B (zh) |
AU (1) | AU606773B2 (zh) |
CA (1) | CA1339956C (zh) |
DE (1) | DE3850761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65260A (en) * | 1988-01-22 | 1991-11-12 | Sony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expanded digital signals in conventional format |
JP2969782B2 (ja) * | 1990-05-09 | 1999-11-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データ編集方法及び符号化データ編集装置 |
JPH07105638A (ja) * | 1993-10-05 | 1995-04-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データの記録再生装置 |
WO1997017111A1 (en) | 1995-11-09 | 1997-05-15 | Omni Rehab Systems, Inc. | Interactive touchscreen workstation for generating patient-specific physical therapy videotapes |
US6674549B1 (en) * | 1999-02-10 | 2004-01-06 | Mustek Systems, Inc. |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image |
WO2002086869A1 (fr) * | 2001-04-19 | 2002-10-31 | Sony Corporation | Appareil lecteur/enregistreur numerique |
US8019194B2 (en) * | 2004-04-05 | 2011-09-13 | S. two Corp. | Digital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 and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
US7813070B2 (en) * | 2008-02-19 | 2010-10-1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rror correction capability for longitudinal position data in a tape storage system |
CN105194695A (zh) * | 2015-10-28 | 2015-12-30 | 湖南工程学院 | 一种耦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100426B (zh) * | 2018-07-13 | 2021-08-10 | 贵州绿源天鑫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超声横波耦合剂的配置方法 |
CN111178008A (zh) * | 2019-12-19 | 2020-05-19 | 清华大学 | 一种面向数字字符的数据编码方法、解析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15335A (en) * | 1977-12-28 | 1980-07-29 | Sony Corporation |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
JPS5654140A (en) * | 1979-10-09 | 1981-05-14 | Sony Corp |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cm signal |
US4368988A (en) * | 1979-12-12 | 1983-01-18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Electronic timepiece having recording function |
JPS5736476A (en) * | 1980-08-08 | 1982-02-27 | Sony Corp | Pcm signal recorder and reproducer |
US4394762A (en) * | 1981-01-06 | 1983-07-19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Pulse-code modulation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
JPS59140738A (ja) * | 1983-01-31 | 1984-08-13 | Sony Corp | Pcm信号の処理装置 |
US4637023A (en) * | 1983-02-14 | 1987-01-13 | Prime Computer, Inc. | Digital data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H0634301B2 (ja) * | 1983-07-30 | 1994-05-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イスク再生装置 |
US4553206A (en) * | 1983-10-03 | 1985-11-12 | Wang Laboratories, Inc. | Image storage and retrieval |
US4675754A (en) * | 1984-02-21 | 1987-06-2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agnetic recorder/reproducer |
JPS60185263A (ja) * | 1984-03-02 | 1985-09-20 | Hitachi Ltd | エラ−訂正方式 |
JPS60262279A (ja) * | 1984-06-08 | 1985-12-25 | Hitachi Ltd | データ変換方法 |
JPS6173424A (ja) * | 1984-09-19 | 1986-04-15 | Hitachi Ltd | 2値デ−タ変換方式 |
JPH0664862B2 (ja) * | 1984-09-19 | 1994-08-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デイジタル画像記録再生装置 |
JPS62239487A (ja) * | 1986-04-10 | 1987-10-20 | Sony Corp | デイジタルオ−デイオ信号の記録装置 |
JPH0690853B2 (ja) * | 1986-12-23 | 1994-11-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イジタル信号の時間軸補正装置 |
JP2692096B2 (ja) * | 1987-12-24 | 1997-12-1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符号誤り訂正回路 |
-
1988
- 1988-12-21 DE DE3850761T patent/DE3850761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8-12-21 EP EP88312121A patent/EP032311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8-12-22 CA CA000586772A patent/CA133995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8-12-23 AU AU27549/88A patent/AU606773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88-12-27 KR KR1019880017554A patent/KR10018754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88-12-29 CN CN88109268A patent/CN101638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1992
- 1992-10-13 US US07/960,260 patent/US535513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754988A (en) | 1989-06-29 |
KR100187543B1 (ko) | 1999-06-01 |
EP0323119A3 (en) | 1990-12-19 |
DE3850761T2 (de) | 1994-11-24 |
DE3850761D1 (de) | 1994-08-25 |
KR890011264A (ko) | 1989-08-14 |
CN1038536A (zh) | 1990-01-03 |
EP0323119A2 (en) | 1989-07-05 |
EP0323119B1 (en) | 1994-07-20 |
AU606773B2 (en) | 1991-02-14 |
CA1339956C (en) | 1998-07-14 |
US5355132A (en) | 1994-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092C (zh) | 信息信号的记录、重放方法及装置 | |
US8295688B2 (en) | Transmitting and recording metho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of information and its recording medium | |
CN1016386B (zh) | 数字数据传送方法 | |
CN1031847C (zh) | 数字记录和重放系统 | |
CN1055192C (zh) | 复制数字视频信号的方法 | |
CN86103308A (zh) | 同步信号检测电路 | |
CN1076848C (zh) | 数字信号的记录和重放的方法以及为此所用的记录介质 | |
CN1148742C (zh) | 数字信号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 | |
CN1269576A (zh) | 数字信号记录方法和装置及其为此的记录媒体 | |
CN1076507C (zh) | 一种记录数据的方法 | |
CN1137479C (zh) | 数字信号的记录与重放 | |
CN1069429C (zh) | 数据记录方法与设备 | |
CN1251196A (zh) | 记录和重放具有第一位速率的第一信号和具有大于第一位速率的第二位速率的第二信息信号 | |
CN1125563C (zh) | 数据记录方法 | |
CN1145150C (zh) | 数据流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及记录媒体 | |
CN1216479C (zh) | 采样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EP0411835A2 (en) | Decoder apparatus | |
CN1100318C (zh) | 螺线式扫描数据记录设备和螺线式扫描数据再现设备 | |
JP2860984B2 (ja) | 誤り訂正符号化方法 | |
CN1010624B (zh) | 存储盘重放系统 | |
JP3716849B2 (ja) | 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 |
CN1327681A (zh) | 在记录载体上记录特技播放信号 | |
JPS586511A (ja) | デイジタル記録再生方式 | |
JPS6018864A (ja) | 記録方式 | |
JP2006012407A (ja) | 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3 | Decision | ||
GR02 |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5 |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 ||
OR01 | Other related matters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