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786A - 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9786A CN101459786A CNA2008101851797A CN200810185179A CN101459786A CN 101459786 A CN101459786 A CN 101459786A CN A2008101851797 A CNA2008101851797 A CN A2008101851797A CN 200810185179 A CN200810185179 A CN 200810185179A CN 101459786 A CN101459786 A CN 1014597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hielding layer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 conversion unit
- transmitting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7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454 recorded im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87 metal hyd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Substances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 nickel metal hydrid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ocu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元件包括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光电转换单元包括: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以及具有第二光透射区域的第二光屏蔽层。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和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第一光透射区域在第一光屏蔽层上向第一方向偏移,并且第二光透射区域在第二光屏蔽层上向第二方向偏移,在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第一光透射区域在第一光屏蔽层上向第二方向偏移,并且第二光透射区域在第二光屏蔽层上向第一方向偏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焦检测功能的图像拍摄元件以及与该图像拍摄元件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有技术在图像拍摄元件(固态图像拍摄元件)中结合了使用相差检测方法的对焦检测功能。
例如,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0-156823所公开的图像拍摄元件中,设有多个光接收元件和多个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布置在相应的光接收元件的入射侧。多个光电接收元件包括用于图像拍摄的光接收元件和用于相差检测的光接收元件,这两种类型的光接收元件都布置在相同布置表面(平面)上。
用于相差检测的光接收元件设有光屏蔽膜(光屏蔽板),光屏蔽膜在微透镜与光接收元件之间带有在预定方向上偏移的开口,使得来自预定方向的对象光由光接收元件接收,所述预定方向是在光瞳划分(pupiledivision)的情况下光被接收的方向。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的上述图像拍摄元件中,由于带有开口的光屏蔽板的数量是一个,所以不仅从预定方向进入的对象光穿过开口,而且从与该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进入的光也穿过开口。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来自与该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对象光被光接收元件接收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焦检测精度降低了。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技术,能够在光瞳划分的情况下避免来自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对象光被光接收元件接收,并能够提高具有对焦检测功能的图像拍摄元件中的对焦检测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拍摄元件,包括: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具有第二光透射区域的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拍摄元件,包括: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电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图像拍摄元件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拍摄设备,包括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图像拍摄元件包括: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广的那转换单元都包括:光接收元件,其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具有第二光透射区域的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电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拍摄设备,包括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图像拍摄元件包括: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电接收元件上方;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电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图像拍摄元件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
根据本发明的这些实施例,由于来自与使光被接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对象光被第二光屏蔽层屏蔽,所以可以抑制这部分对象光被光电接收元件接收,并可以提高对焦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的外部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的外部构造;
图3是图像拍摄设备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像拍摄设备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像拍摄设备的电构造的框图;
图6图示了图像拍摄元件的构造;
图7图示了图像拍摄元件的构造;
图8是AF像素11f的纵剖视图;
图9是AF像素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第二光屏蔽板的作用;
图11示出了AF线的像素输出;
图12示出了像素输出的移动量和失焦量;
图13示出了具有第一光屏蔽板和第二光屏蔽板的AF像素;
图14示出了对比示例中的AF像素的光接收元件能够接收对象光的范围;
图15示出了对比示例中的一对AF像素中的各个光接收元件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中的与该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之间的关系;
图16示出了第一AF像素的光接收元件能够接收对象光的范围;
图17示出了一对AF像素中的各个光接收元件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中的与该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之间的关系;
图18示出了视角;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AF像素;
图20示出了第二光屏蔽板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像拍摄设备1A的外部构造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1A的外部构造。这里,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正视图和后视图。
图像拍摄设备1A被构造成例如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并包括相机体10和用作图像拍摄镜头的可更换镜头2,该镜头2能够安装到相机体10以及从相机体10拆卸。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相机体10的正面设有:安装单元301,其中可更换镜头2安装在正面的大体中心处;镜头释放按钮302,其布置在安装单元301的右侧;握持单元303,可以通过该单元进行握持;模式设定转盘305,其布置在正面的左上区域;控制值设定转盘306,布置在正面的右上区域;快门按钮307,其布置在握持单元303的顶表面上。
可更换镜头2用作镜头窗,也用作图像拍摄光学系统,所述镜头窗用于接收来自对象的光(对象光),所述图像拍摄光学系统用于将对象光导向布置在相机体10内部的图像拍摄元件101。
更具体而言,可更换镜头2包括透镜组21,透镜组21由沿光轴LT以串联方式布置的多个透镜形成(见图5)。透镜组21包括用于调节焦点的对焦透镜211(图5)以及用于执行倍率变化的变焦透镜212(图5)。由于这些透镜沿光轴LT的方向受到驱动,对焦调节和倍率变化分别得以执行。可更换镜头2设有操作环,操作环可在镜筒的适当的外周位置处沿外周表面旋转。根据手动操作或自动操作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变焦透镜21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变焦透镜212被设定在与移动目的地的位置对应的变焦放大率(图像拍摄放大率)。
安装单元301设有连接器Ec(见图5)和耦合器75(图5),连接器Ec用于与所安装的可更换镜头2进行电连接,耦合器75用于进行机械连接。
镜头更换按钮302是在要将安装在安装单元301中的可更换镜头2拆卸时按压的按钮。
握持单元303是在图像拍摄过程中由图像拍摄者(用户)对图像拍摄设备1A进行握持的部分。握持单元303设有表面槽,这些槽与手指形状相配以提高舒适度。电池舱和卡舱(未示出)设在握持单元303内部。电池舱容纳有电池69B(见图5),电池69B作为用于图像拍摄设备1A的电源,卡舱以可安装存储卡67并可将存储卡67拆卸的方式容纳有存储卡67(图5),存储卡67用于记录所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握持单元303可以设有握持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已经握持了握持单元303。
模式设定转盘305和控制值设定转盘306由大体上盘状、并能够在与相机体10的顶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的构件制成。模式设定转盘305用于选择各种模式(图像拍摄设备1A中搭载的各种图像拍摄模式(人像图像拍摄模式、风景图像拍摄模式、全自动图像拍摄模式等)、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回放的回放模式、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模式等)。另一方面,控制值设定转盘306用来设定在图像拍摄设备1A中搭载的各种功能的控制值。
快门按钮307是按压开关,能够对快门按钮307被按压到半途的“半按压状态”和快门按钮307受到进一步按压的“全按压状态”进行检测。在图像拍摄模式中当快门按钮307被半按压(S1)时,执行用于拍摄对象的静止图像的预备操作(预备操作,例如设定曝光控制值和对焦检测)。当快门按钮307受到全按压(S2)时,执行图像拍摄操作(用于对图像拍摄元件101(见图3)进行曝光、对通过曝光所获得的图像信号执行预定图像处理、并将图像信号记录在存储卡中等的一系列操作)。
如图2所示,相机体10的背面设有:液晶显示器(LCD)311,其用作显示单元;取景器窗口316,其布置在LCD 311上方;目罩321,其围绕取景器窗口316;主开关317,其布置在取景器窗口316的左侧;曝光校正按钮323和AE锁定按钮324,其布置在取景器窗口316的右侧;闪光单元318,其布置在取景器窗口316上方;连接端子单元319,其布置在取景器窗口316上方。相机体10的背面设有:设定按钮组312,其布置在LCD 311的左侧;方向选择键314,其布置在LCD 311的右侧;按压按钮315,其布置在方向选择键314的中央;显示选择器开关85,其布置在方向选择键314的右下方。
LCD 311包括彩色液晶面板,该面板能够执行图像显示,从而显示用图像拍摄元件101(见图3)拍摄的图像,或者回放和显示所记录的图像,或者显示用于对图像拍摄设备1A中搭载的功能和模式进行设定的屏幕。也可以用有机EL显示装置或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来代替LCD 311。
取景器窗口(目镜窗口)316形成光学取景器(OVF),并且经过可更换镜头2而形成对象图像的光(对象光)被导向取景器窗口316。通过观看取景器窗口316,用户可以目视识别由图像拍摄元件101实际拍摄的对象图像。
主开关317由横向滑动的两点接触式滑动开关形成。当主开关317被设定到左侧时,图像拍摄设备1A的电源被接通;当主开关317被设定到右侧时,电源被关断。
闪光单元318被构造为弹出式内置闪光灯。另一方面,在要将外部闪光灯等安装在相机体10中时,用连接端子单元319进行连接。
目罩321是U形的光屏蔽部件,该部件对外部光入侵取景器窗口316进行抑制。
曝光校正按钮323是用于对曝光值(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进行手动调节的按钮。AE锁定按钮324是用于对曝光进行固定的按钮。
设定按钮组312包括用于针对图像拍摄设备1A中搭载的各种功能执行操作的按钮。设定按钮组312的示例包括菜单按钮和菜单切换按钮,菜单按钮用于在LCD 311上显示菜单屏幕,菜单切换按钮用于在菜单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之间进行切换。
方向选择键314具有环形部件,该环形部件包括沿周向以固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按压单元(图中的三角形标记),从而利用以与各个按压单元对应的方式设置的触点(开关)(未示出)来检测按压单元的按压操作。按压按钮315布置在方向选择键314的中心。方向选择键314和按压按钮315用于输入指令,以改变图像拍摄放大率(变焦透镜212(见图5)在广角方向或增距方向上的移动)、使LCD 311等上回放的记录图像的图帧前进、以及设定图像拍摄条件(光圈值、快门速度、是否存在闪光灯照明等)。
显示选择器开关85由两点式滑动开关形成。当触点被设定在上部区域中的“光学”位置时,选择光学取景器模式(也称为“OVF模式”),并在光学取景器的视场内显示对象图像。结果,用户可以经由取景器窗口316,通过目视识别显示在光学取景器的视场内的对象图像来执行构图确定操作(取景)。
另一方面,当显示选择器开关85的触点被设定在下部区域中的“监视器”位置时,选择电子取景器模式(也称为“EVF模式”或“实时取景模式”),并以类似于电影的模式在LCD 311上显示与对象图像相关的实时图像。由此,用户可以通过目视识别显示在LCD 311上的实时图像来执行取景。
如上所述,用户可以通过对显示选择器开关85进行操作来切换取景器模式。在图像拍摄设备1A中,可以通过电子取景器或光学取景器来执行对象的构图确定,其中在电子取景器中执行的是实时取景显示。图像拍摄设备1A的内部构造
下面将说明图像拍摄设备1A的内部构造,图3和图4是图像拍摄设备1A的纵剖视图。如图3所示,相机体10内部设有图像拍摄元件101、取景器单元102(取景器光学系统)、反射镜单元103、相差AF模块(也简称为“AF模块”)107等。
在相机体10中安装了可更换镜头2的情况下,图像拍摄元件101与可更换镜头2中设置的透镜组21的光轴LT垂直地布置在光轴LT上。对于图像拍摄单元101,例如使用CMOS彩色面传感器(CMOS图像拍摄元件),在该传感器中,多个像素以二维方式布置成阵列,每个像素都具有光电二极管。图像拍摄元件101产生R(红色)、G(绿色)和B(蓝色)各个色彩成分的模拟电信号(图像信号),并输出R、G、B各个色彩的图像信号,这些色彩分量与穿过可更换镜头2后形成为图像的对象图像相关。
此外,图像拍摄元件101具有用于对图像拍摄平面上的相差进行检测的像素,其详细情况将在下文中说明。
在光轴LT中,反射镜单元103布置在使对象光朝向取景器单元102反射的位置。穿过可更换镜头2的对象光由反射镜单元103(主反射镜1031(下文中将说明))向上反射,另外,对象光中的一部分透射穿过反射镜单元103。
取景器单元102包括五棱镜105、目镜106和取景器窗口316。五棱镜105是截面具有五边形状的棱镜,利用该棱镜,由进入棱镜底面的光形成的对象图像的上下和左右通过内部的反射而翻转,并形成倒像。目镜106把由五角棱镜105形成倒像的对象图像的光导向取景器窗口316的外部。通过这样的构造,取景器单元102用作光学取景器,用于在实际图像拍摄之前的图像拍摄等待时间确认对象视野。
反射镜单元103包括主反射镜1031和副反射镜1032。在主反射镜1031的背面,以可朝向主反射镜1031的背面倒下的方式旋转地设置副反射镜1032。穿过主反射镜1031的对象光的一部分由副反射镜1032反射,所反射的对象光进入AF模块107。
反射镜单元103被构造成所谓的快速返回反射镜。例如,在曝光时间过程中(在实际图像拍摄过程中)(参见图4),反射镜单元103通过利用作为支点的旋转轴1033向上跳起,并到达从对象光的光路退避的状态(反射镜升起状态)。此时,当反射镜单元103停在五棱镜105下方的位置时,副反射镜1032折叠成与主反射镜1031大体平行。由此,来自可更换镜头2的对象光在不受反射镜单元103阻挡的情况下到达图像拍摄单元101,图像拍摄元件101受到曝光。当图像拍摄元件101中的图像拍摄操作完成时,反射镜单元103返回初始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并到达反射镜落下状态。
此外,通过在实际图像拍摄(用于图像记录的图像拍摄)之前使反射镜单元103到达反射镜升起状态,图像拍摄设备1A可以执行实时取景(预览)显示,在这种显示中,根据由图像拍摄单元101依次产生的图像信号而以像电影一样的模式在LCD 311上显示对象。
AF模块被构造成由测距元件形成的所谓AF传感器(也称为“测距传感器”),以检测对象的对焦信息。AF模块布置在反射镜单元103的底部,并具有相差检测功能,该功能产生与对象图像的对焦程度相对应的相差检测信号。即,在图像拍摄等待时间期间用户要通过取景器窗口316确认对象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以主反射镜1031和副反射镜1032落下的状态将对象光导向AF模块107,并从AF模块107输出相差检测信号。
在图像拍摄元件101的沿光轴方向的前方,布置有快门单元40。快门单元40包括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幕帘,并被构造成机械式焦平面快门,用于对沿光轴LT导向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对象光执行光路打开操作和光路屏蔽操作。在图像拍摄元件101是允许完全电子式快门的图像拍摄元件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快门单元40。
图像拍摄设备1A的电构造
图5是示出图像拍摄设备1A的电构造的框图。这里,与图1至图4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为了说明目的,将说明可更换镜头2的电构造。
可更换镜头2除了组成上述图像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组21之外,还包括透镜驱动机构24、透镜位置检测器25、镜头控制器26和光圈驱动机构27。
在透镜组21中,对焦透镜211、变焦透镜212和用于对进入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量进行调节的光圈23在光轴LT(图3)的方向上保持在镜筒内。由透镜组21接收的对象光在图像拍摄元件101中形成为图像。在自动对焦(AF)控制中,由对焦透镜211执行对焦调节,由可更换镜头2内部的AF致动器71M沿光轴LT的方向驱动对焦透镜211。
根据从中央控制器62经镜头控制器26供应的AF控制信号,对焦驱动控制器71A产生使对焦透镜211移动到对焦位置所需的驱动控制信号,并用该驱动控制信号控制AF致动器71M。AF致动器71M由步进电机等形成,并向透镜驱动机构24供应透镜驱动力。
透镜驱动机构24例如由螺纹件(helicoid)和使螺纹件旋转的齿轮(未示出)形成。通过从AF致动器71M接收力,透镜驱动机构24使对焦透镜211等沿与光轴LT平行的方向受到驱动。对焦透镜211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分别与AF致动器71M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相对应。
透镜位置检测器25包括编码板和编码器刷,并在透镜组21要受到调节时检测移动量,其中,在编码板上,在透镜组21的移动范围内沿光轴LT的方向以预定节距形成有多个编码图案,编码器刷随着透镜一体移动并同时以可滑动方式接触编码板。透镜位置检测器24检测到的透镜位置例如以脉冲数的形式输出。
镜头控制器26由微计算机构成,在微计算机中结合有例如存储控制程序的ROM或存储与状态信息相关的数据的存储器(例如闪存)。
镜头控制器26具有经由连接器Ec而与相机体10的中央控制器62执行通信的通信功能。由此,例如,可以向中央控制器62传送状态信息数据(例如焦距、光圈值、合焦(in-focus)距离、或透镜组21的周围光量状态)、以及由镜头位置检测器25检测到的与对焦透镜211相关的位置信息。另外,例如,可以从中央控制器62接收与对焦透镜211的驱动量相关的数据。
在通过耦合器75从光圈驱动致动器76M接收到驱动力时,光圈驱动机构27改变光圈23的光圈直径。
下面将说明相机体10的电构造。相机体10除了上述图像拍摄元件101、快门单元40等之外,还包括模拟前端(AFE)5、图像处理器61、图像存储器614、中央控制器62、闪光电路63、操作单元64、VRAM65、卡I/F 66、存储卡67、通信I/F 68、电源电路69、电池69B、反射镜驱动控制器72A、快门驱动控制器73A和光圈驱动控制器76A。
如前所述,图像拍摄元件101由CMOS彩色面传感器形成。定时控制电路519(下文中说明)控制图像拍摄操作,例如图像拍摄元件101的曝光操作的开始(和结束)、对图像拍摄元件101中设置的各个像素的输出的选择、以及像素信号的读取。
AFE 5具有向图像拍摄元件101供应定时脉冲(在该定时脉冲时执行预定操作)、对从图像拍摄元件101输出的图像信号执行预定信号处理使该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向图像处理器61输出该数字信号的功能。AFE 5被构造成具有定时控制电路51、信号处理器52、A/D转换器53等。
定时控制电路51根据来自中央控制器62的基准时钟输出而产生预定的定时脉冲(用于产生垂直扫描脉冲φVn、水平扫描脉冲φVm、复位信号φVr等),并向图像拍摄元件101输出定时信号,从而控制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图像拍摄操作。通过向信号处理器52和A/D转换器53分别输出预定的定时脉冲,来控制信号处理器52和A/D转换器53的操作。
信号处理器52对从图像拍摄元件10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执行预定的模拟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器52包括相关双取样(CDS)电路、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箝位电路等。根据从定时控制电路51输出的定时脉冲,A/D转换器53将从信号处理器52输出的R、G、B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由多个位(例如12位)组成的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器61通过对从AFE 5输出的图像数据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而创建图像文件。图像处理器61被构造成具有黑水平(black level)校正电路611、白平衡控制电路612、伽马校正电路613等。由图像处理器61接收的图像数据以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读取同步的方式被一次写入图像存储器614中。随后,对写入图像存储器614中的图像数据进行访问,并在图像处理器61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执行处理。
黑水平校正电路611将受到A/D转换器53的A/D转换的R、G、B的各个数字图像信号的黑水平校正到基准黑水平。
根据与光源相应的白色的基准,白平衡控制电路612对R(红色)、G(绿色)和B(蓝色)各个色彩分量的数字信号执行水平(level)转换(白平衡(WB)调节)。更具体而言,根据从中央控制器62供应的WB调节数据,白平衡控制电路612根据亮度数据、色饱和数据等识别图像拍摄对象中估计原本为白色的部分,确定该部分的R、G、B各个成分的平均值、G/R比、G/B比,并用这些比作为R和B的校正增益来执行水平校正。
伽马校正电路613对经过WB调节的图像数据的灰度特性进行校正。更具体而言,利用预设的伽马校正表,伽马校正电路613对于各个色彩成分执行图像数据的非线性水平转换以及偏移调节(offset adjustment)。
图像存储器614是用作工作区域的存储器,在图像拍摄模式期间,从图像处理器61输出的图像数据被临时存储在所述工作区域中,并且由中央处理器62在所述工作区域中对图像数据执行预定处理。此外,在回放模式期间,从存储卡67读取的图像数据被临时存储。
中央控制器62被构造成微计算机,该微计算机主要包括CPU、存储器、ROM等。中央控制器62读取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并使CPU执行该程序,从而实施图像拍摄设备1A的各种功能。
通过执行这些程序,中央控制器62以功能性的方式实现了显示控制器62A、相差AF控制器62B和对比AF控制器62C。
显示控制器62A对LCD 311上的显示内容进行控制。例如,显示控制器62A使由图像拍摄元件101连续获得的多个图像中的每个以实时取景图像的形式在LCD 311上顺序地显示。
此外,显示控制器62A还将用于获取对焦信息(其用于AF操作)的区域(也称为“AF区域”、“测距区域”或“对焦区域”)Ef(见图6)与实时取景图像合并,使它们以重叠方式显示,其细节将在下文中说明。
相差AF控制器62B通过利用相差检测方法执行对焦位置检测,并执行自动对焦操作。更具体而言,根据由AF模块107获得的相差检测信号或来自相差AF计算电路77(下文中说明)的输出信号,相差AF控制器62B执行对焦透镜位置指定操作,该操作指定了合焦期间图像拍摄透镜(更具体地说,对焦透镜)的位置(对焦透镜位置)。
对比AF控制器62C通过利用对比检测方法执行对焦位置检测,来执行自动对焦操作(也称为“对比AF操作”)。更具体而言,对比AF控制器62C执行评估值计算操作和对焦透镜位置指定操作,其中,评估值计算操作用于分别对不同镜头位置处获得的多个拍摄图像根据对象图像的对比度来确定评估值,而对焦透镜位置指定操作用于将使评估值最优化(例如最小化)的透镜位置指定为对焦透镜位置。
闪光电路63控制闪光单元318或连接到连接端子单元319的外部闪光灯的发光量,以将其设定为由中央控制器62设定的发光量。
操作单元64包括模式设定转盘305、控制值设定转盘306、快门按钮307、设定按钮组312、方向选择键314、按压按钮315、主开关317等,并用于向中央控制器62输入操作信息。
VRAM 65是中央控制器62与LCD 311之间的缓冲存储器,并具有与LCD 311的像素数相对应的图像信号存储容量。卡I/F 66是用于使存储卡67与中央控制器62之间能够进行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接口。存储卡67是用于对由中央控制器62产生的图像数据进行存储的记录介质。通信I/F68是用于使图像数据等能够传送到个人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的接口。
电源电路69例如由恒压电路等形成,并产生用于对整个图像拍摄设备1A(例如控制器(例如中央控制器62)、图像拍摄元件101、以及其他各种驱动单元)进行驱动的电压。向图像拍摄元件101供电的控制是根据从中央控制器62向电源电路69供应的控制信号来执行的。电池69B是由原电池(例如碱性干电池)或二次电池(例如镍金属氢化物可充电电池)形成的电源,并向整个图像拍摄设备1A供应电能。
反射镜驱动控制器72A根据取景器模式的切换或图像拍摄操作的定时来产生用于对反射镜驱动致动器72M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反射镜驱动致动器72M是使反射镜单元103(快速返回反射镜)旋转到水平姿态或倾斜姿态的致动器。
快门驱动控制器73A根据从中央控制器62供应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快门驱动致动器73M的驱动控制信号。快门驱动致动器73M是用于对快门单元40的打开/关闭进行驱动的致动器。
光圈驱动控制器76A根据从中央控制器62供应的控制信号,产生用于光圈驱动致动器76M的驱动控制信号。光圈驱动致动器76M经由耦合器75向光圈驱动机构27供应驱动力。
相机体10包括相差AF计算电路77,该电路用于根据从黑水平校正电路611输出的、已经经过黑水平校正的图像数据来执行自动对焦(AF)控制时所需的计算。
下面将详细说明使用来自相差AF计算电路77的输出信号进行的相差AF操作,还将说明能够由图像拍摄设备1A执行的AF操作。
图像拍摄元件101
图像拍摄设备1A以这样的方式构造:由图像拍摄元件101接收从图像拍摄镜头的出射瞳内的不同部分经过(透射穿过)的光,从而可以进行相差AF。下面首先说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构造和利用图像拍摄元件101的相差AF的原理。图6和图7图示了图像拍摄元件101的构造。
如图6所示,图像拍摄元件101以这样的方式构造:在其图像拍摄平面101f中具有以阵列形式界定的AF区域Ef,使得可以对每个AF区域Ef进行相差检测方法的对焦检测。
在每个AF区域Ef中,设有由R像素111、G像素112和B像素113形成的常规像素110(其中R(红色)、G(绿色)和B(蓝色)各自的色彩滤波器布置在光电二极管中),并设有用于执行相差AF的像素(下文中也称为“AF像素”或“光电转换单元”)(图7)。
这样,在AF区域Ef中形成了作为常规像素的水平线的Gr线L1和Gb线L2,在Gr线L1中,G像素112和R像素111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布置,而在Gb线L2中,B像素113和G像素112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布置。通过使Gr线L1和Gb线L2在竖直方向上交替布置,形成了Bayer布局。
此外,在AF区域Ef中,例如形成有AF线Lf,在AF线Lf中,在水平方向上每隔常规像素的六个水平线布置AF像素11f。
下面将详细说明利用AF线Lf进行的相差AF的原理。
图8是AF像素11f的纵剖视图。图9是AF像素11f(这里是第一AF像素11a(下文中说明))的俯视图。在图9中,略去了用于在光接收元件PD中聚集对象光的微透镜ML以及光屏蔽板AS1和AS2的光屏蔽区域,而示出了光屏蔽板AS1和AS2的开口(也称为“光透射区域”)OP1和OP2。图10示出了第二光屏蔽板AS2的作用。在图10中,为了简化附图,示出了其中略去微透镜ML的AF像素11f。
在AF线Lf中,一对像素11a和11b(见图8)沿水平方向布置,接收对于可更换镜头2而言来自出射瞳的右侧部分Qa的光通量Ta和来自其左侧部分Qb的光通量Tb。更具体地说,AF像素(也称为“第一AF像素”)11a包括第一光屏蔽板(也称为“第一光屏蔽膜”)AS1和第二光屏蔽板(也称为“第二光屏蔽膜”)AS2,第一光屏蔽板AS1具有用于把来自出射瞳的光通量分开的狭缝(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OP1,第二光屏蔽板AS2布置在第一光屏蔽板AS1下方并具有狭缝(矩形)形状的第二开口OP2。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OP1(图9中由倾斜线所示阴影区域)设置在以光电转换器(也称为“光接收元件”或“光电二极管”)的中心CP作为基准(原点)向指定方向(这里是右侧方向(+X方向))偏移的位置处。第二开口OP2(图9中由水平线所示的阴影区域)设置在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作为基准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这里是左侧方向(—X方向))偏移的位置处。更具体而言,在第一AF像素11a中,在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沿Z轴方向投影在光接收元件PD的顶面上的情况下,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CP为基准,第一开口OP1设置在指定方向上,而第二开口OP2设置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另一方面,AF像素(下文中也称为“第二AF像素”)11b包括第一光屏蔽板AS1和第二光屏蔽板AS2,在第一光屏蔽板AS1中,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为基准,第一开口OP1设置在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处,而在第二光屏蔽板AS2中,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为基准,第二开口OP2设在向指定方向偏移的位置处。更具体而言,在第二AF像素11b中,在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沿Z轴方向投影在光电接收元件PD的顶面上的情况下,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CP为基准,第一开口OP1设置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而第二开口OP2设置在所述指定方向上。
即,在这对AF像素11a和11b中,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以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
AF像素11f中的第二光屏蔽板AS2也可以表示为布置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处:在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向第一光屏蔽板AS1照射的情况下,把已透射经过第一开口OP1的全部光PL1屏蔽的位置(见图10)。
在这对AF像素11a和11b中,来自出射瞳的右侧部分Qa的光通量Ta经过微透镜ML和第一光屏蔽板AS1的第一开口OP1。此外,光通量Ta在其受到第二光屏蔽板AS2的限制之后,由第一AF像素11a的光接收元件PD接收。来自出射瞳的左侧部分Qb的光通量Tb经过微透镜ML和第二光屏蔽板AS2的第一开口OP1。此外,光通量Tb在其受到第二光屏蔽板AS2的限制之后,由第二AF像素11b的光接收元件PD接收。
如上所述,在这对AF像素11a和11b中的每个光接收元件PD中,已经穿过可更换镜头2的出射瞳的右侧部分Qa和左侧部分Qb(一对部分区域)透射的对象光的光通量Ta和Tb分别被接收,并产生与所接收的光通量Ta和Tb对应的测距信号。
此外,在这对AF像素11a和11b中,由于来自出射瞳的光通量能够被恰当地分离(光瞳划分)和接收,所以提高了对焦检测精度,其具体情况将在下文中说明。
下面,第一AF像素11a的像素输出将被称为“序列a的像素输出”,第二AF像素11b的像素输出将被称为“序列b的像素输出”。例如,将说明序列a的像素输出与序列b的像素输出之间的关系,这些像素输出是由布置在图7中的一条AF线Lf1中的AF像素11f的像素布局获得的。图11示出了AF线Lf1的像素输出。图12示出了像素输出的移动量Sf和失焦(defocus)量Df。
在AF线Lf1中,来自出射瞳两侧的光通量Ta和Tb分别由第一AF像素11a和第二AF像素11b接收。这样,包括序列a的像素a1至a3的AF线Lf1中的序列a的像素输出由图11中的图线Ga(用实线示出)表示。另一方面,包括序列b的像素b1至b3的AF线Lf1中的序列b的像素输出由图线Gb(用虚线示出)表示。
将图11所示图线Ga和图线Gb相比可以看到,对于序列a的像素输出和序列b的像素输出,在AF线Lf1的线方向(即AF像素11f的交替布置方向)上的偏移量(移动量)Sf中产生了相差。
另一方面,上述移动量Sf与焦平面相对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图像拍摄平面失焦的量(失焦量)Df之间的关系由图12所示基函数的图线Gc表示。图线Gc的斜率可以预先通过工厂测试等方式获得。
因此,在根据来自图像拍摄元件101的AF线Lf的输出由相差AF计算电路77确定了移动量Sf之后,相差AF控制器62B根据图12的图线Gc计算失焦量Df,并向对焦透镜211提供与所计算出的失焦量Df对应的驱动量,使得能够使对焦透镜211移动到合焦位置的相差AF成为可能。
如上所述,利用来自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上所带的AF像素11f的输出信号,图像拍摄设备1A可以执行相差检测方法的自动对焦操作(也称为图像拍摄元件101的“相差AF操作”)。
关于AF像素11f
下面将详细说明AF像素11f。图13示出了分别具有第一光屏蔽板AS1和第二光屏蔽板AS2的AF像素11f(第一AF像素11a和第二AF像素11b)。
如上所述,图像拍摄元件101中包括的AF像素11f具有第一光屏蔽板AS1和第二光屏蔽板AS2(见图13)。
来自图像拍摄光学系统的对象光进入第一AF像素11a的微透镜ML,该对象光受到第一光屏蔽板AS1的限制。更具体而言,第一光屏蔽板AS1对进入第一光屏蔽板AS1的光屏蔽区域的对象光进行屏蔽,并允许进入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通过。第一开口OP1以在第一光屏蔽板AS1中向指定方向(AF像素11f的交替布置方向之一)偏移的方式设置。因此,透射通过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的大部分将穿过出射瞳中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区域。
然后,已经穿过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受到第二光屏蔽板AS2进一步限制,穿过第二光屏蔽板AS2的第二开口OP2的对象光由光接收元件PD接收。更具体而言,由于第二开口OP2以在第二光屏蔽板AS2中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所以穿过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穿过出射瞳中的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FL1被第二光屏蔽板AS2的光屏蔽区域屏蔽(图13)。相比而言,穿过出射瞳中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FL2将穿过第二开口OP2。
在第二AF像素11b中,由于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各自以与第一AF像素11a相反的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所以穿过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穿过出射瞳中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FL3将被第二光屏蔽区域AS2的光屏蔽区域屏蔽。然后,穿过第一开口OP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穿过出射瞳中的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FL4穿过第二开口OP2并由光接收元件PD接收。
如上所述,第一光屏蔽板AS1和第二光屏蔽板AS2布置在已经穿过微透镜ML透射的对象光的光路中,并且第二光屏蔽板AS2中设有第二开口OP2,第二开口OP2向着与第一光屏蔽板AS1中的第一开口OP1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根据以上情况,由于已经穿过与期望方向(接收的光在出射瞳中所处的方向)(期望方向也被称为“光接收目标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FL1和对象光FL3能够被屏蔽,所以可以恰当地将来自出射瞳的光通量分离。即,在形成一对的AF像素11a和11b的各自的光接收元件PD中,可以接收经过图像拍摄镜头的出射瞳内的不同部分的对象光。
此外,两个光屏蔽板AS1和AS2还可以表示为具有对使光能够由光接收元件PD接收的范围(也称为“光接收范围”)进行限制的功能。下面将说明这样的情况:具有一个光屏蔽板ASr的AF像素11r用作比较示例,并与本实施例的AF像素11f进行比较;还将说明对使光由两个光屏蔽板AS1和AS2接收的范围进行限制的功能。图14示出了比较示例中的AF像素11r的光接收元件PD能够接收对象光的范围。图15示出了比较示例中的一对AF像素11r中各个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中的与该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之间的关系。图16示出了第一AF像素11a的光接收元件PD能够接收对象光的范围。图17示出了一对AF像素11f中的各个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中的与该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之间的关系。
如图14所示,在仅具有光屏蔽板ASr的AF像素11r(这里是第一AF像素11ra)中,光接收元件PDr的光接收范围是由双向箭头LMr表示的范围。更具体而言,光接收范围是由平面Fr1和平面Fr2界定的范围,所述平面Fr1包括光屏蔽板ASr的右侧RHr和光接收元件PDr的左侧LP,所述平面Fr2包括光屏蔽板ASr的左侧LHr和光电接收元件PDr的右侧RP。
这里,形成一对的第一AF像素11ra和第二AF像素11rb的各个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EY之间的关系如图15所示。更具体而言,第一AF像素11ra的光接收元件PD可以接收经过出射瞳EY中向指定方向偏移的区域Ea2的对象光。第二AF像素11rb的光电接收元件PD可以接收经过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的区域Eb2的对象光。但是,如图15所示,在出射瞳EY中,与第一AF像素11ra的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Ea2的大部分和与第二AF像素11rb的光接收范围相对应的区域Eb2重叠。因此,这对AF像素11ra和11rb的各个光接收元件PD接收了经过出射瞳EY的共同部分的大部分对象光,而不能以高精度对已经进入这对AF像素11ra和11rb的光通量中的相差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有两个光屏蔽板AS1和AS2的AF像素11f(这里是第一AF像素11a)中,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是用双向箭头LM表示的范围。更具体而言,光接收范围是由平面FK1和平面FK2界定的范围,所述平面FK1包括第一开口OP1的右侧RH1(见图9)和第二开口OP2的左侧LH2,所述平面FK2包括第一开口OP1的左侧LH1和第二开口OP2的右侧RH2。
这里,形成一对的第一AF像素11a和第二AF像素11b的各个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与出射瞳EY之间的关系如图17所示。第一AF像素11a的光接收元件PD可以接收经过出射瞳EY中指定方向的区域Ea1的对象光,第二AF像素11b的光电接收元件PD可以接收经过出瞳EY中的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Eb1的对象光。即,这对AF像素11a和11b的各个光接收元件PD接收经过出射瞳EY中不同区域(部分)的对象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AF像素11f中,从与第一光屏蔽板AS1中的第一开口OP1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进入的对象光被第二光屏蔽板AS2的光屏蔽区域屏蔽,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得到了限制。
AF像素11f中的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可以用视角(staringangle)AG来表示。图18示出了视角AG。
更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视角AG的大小θ可以如表达式(1)中那样,用第一开口OP1对于光接收目标方向的宽度与第二开口对于光接收目标方向的宽度之和(开口宽度之和)DW、以及第一光屏蔽板AS1和第二光屏蔽板AS2之间的距离(也称为“光屏蔽板间距”)DT来表示。
如表达式(1)所示,可以通过改变开口宽度之和DW和/或光屏蔽板间距DT,来调节视角AG,即光接收元件PD的光接收范围。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1B中,两个光屏蔽板AH1和AH2中的开口OH1和OH2的相对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开口OP1和OP2的相对位置不同。图19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AF像素11h。图20示出了第二光屏蔽板AH2的作用。在图20中,为了简化附图,示出了其中略去微透镜ML的AF像素11h。
除了开口OH1和OH2的相对位置方面不同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1B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拍摄设备1A几乎相同的构造和功能(见图1至图5)。共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将略去其说明。
如图19所示,图像拍摄设备1B的AF像素11h(更具体而言,第一AF像素11Ha和第二AF像素11Hb)具有包括第一开口OH1的第一光屏蔽板AH1和包括第二开口OH2的第二光屏蔽板AH2。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CP为基准,第一开口OH1设在向指定方向(这里是右侧)偏移的位置处。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为基准,第二开口OH2设在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这里是左侧)偏移的位置处。
这里,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AF像素11f中,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设在这样的位置处:所述位置使得在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沿Z轴方向投影在光接收元件PD的顶面上的情况下,这些开口彼此不重叠。相比之下,在第二实施例的AF像素11h中,第一开口OH1和第二开口OH2设在这样的位置处:所述位置使得在第一开口OH1和第二开口OH2沿Z轴方向投影在光接收元件PD的顶面上的情况下,这些开口彼此部分地重叠。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AF像素11Ha中,第一开口OH1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附近为基准(原点)向指定方向偏移;第二开口OH2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光电接收元件PD的中心附近为基准(原点)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此外,在第二AF像素11Hb中,第一开口OH1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附近为基准,其向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第二开口OH2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附近为基准,其向所述指定方向偏移。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一AF像素11Ha中,经过第一开口OH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经过出射瞳中的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HL1被第二光屏蔽板AH2的光屏蔽区域屏蔽的可能性较高。相比之下,经过第一开口OH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经过出射瞳中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HL2由光接收元件PD接收。
此外,在第二AF像素11Hb中,经过第一开口OH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经过出射瞳中的在所述指定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HL3被第二光屏蔽板AH2的光屏蔽区域屏蔽的可能性较高。相比之下,经过第一开口OH1的对象光中的、已经经过出射瞳中的在与所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HL4由光电接收元件PD接收。
如上所述,在AF像素11h中,从与使光被接收的期望方向(光接收目标方向)相反的方向进入的对象光被第二光屏蔽板AH2屏蔽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到达光接收元件PD的对象光中,可以增大经过出射瞳的在光接收目标方向上的区域的对象光的比率。
第二光屏蔽板AH2可以表示为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向第一光屏蔽板AH1照射的情况下,所述位置使已经经过第一开口OH1透射的光PL1中在光接收目标方向上的透射光PL2被屏蔽(见图20)。
修改方案
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情况。
例如,在每种实施例中,第一开口OP1和OH1以及第二开口OP2和OH2的位置是用光接收元件PD的中心CP为基准来定义的。不限于上述情况,第一开口OP1和OH1以及第二开口OP2和OH2的位置也可以用微透镜ML的光学中心或AF像素11f的中心为基准(原点)来定义。
在每种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第二开口OH2的第二光屏蔽板AS2和AH2,但是这些实施例不限于此。更具体而言,第二光屏蔽板可以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用不具有开口的光屏蔽板作为第二光屏蔽板、并且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从图像拍摄元件101的光接收表面向第一光屏蔽板AS1和AH1照射的情况下,所述位置使得已经经过第一开口OP1和OH1透射的光被屏蔽。更具体而言,第二光屏蔽板AS2和AH2中存在于与光接收目标方向相反那侧的光屏蔽区域对于从与光接收目标方向相反的方向进入的对象光的光屏蔽没有贡献。因此,也可以用只在光接收目标方向上具有光屏蔽区域的光屏蔽板作为第二光屏蔽板AS2和AH2。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含义的范围内,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有各种变更、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形式。
本申请包含与2007年12月11日递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319665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0)
1.一种图像拍摄元件,包括:
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
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
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和
具有第二光透射区域的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和
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中心附近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中心附近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
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中心附近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中心附近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光接收元件的中心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中心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
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光接收元件的中心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以将所述中心作为原点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方聚集所述对象光。
5.一种图像拍摄元件,包括:
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
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
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和
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图像拍摄元件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和
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的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使得所述透射的光全部被屏蔽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的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使得所述透射的光全部被屏蔽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的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使得所述透射的光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透射光被屏蔽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的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使得所述透射的光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透射光被屏蔽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拍摄元件,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方聚集所述对象光。
9.一种图像拍摄设备,包括:
图像拍摄元件,
其中,所述图像拍摄元件包括:
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
光接收元件,其被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
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和
具有第二光透射区域的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电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和
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二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
10.一种图像拍摄设备,包括:
图像拍摄元件,
其中,所述图像拍摄元件包括:
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对象光进行光瞳划分并输出测距信号,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中的每个光电转换单元都包括:
光接收元件,其设置成接收所述对象光并产生测距信号,
具有第一光透射区域的第一光屏蔽层,所述第一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上方,和
第二光屏蔽层,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在所述光接收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光电转换单元包括:
第一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图像拍摄元件的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和
第二光电转换单元,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单元中,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在所述第一光屏蔽层上向所述第二方向偏移,并且所述第二光屏蔽层布置的位置使得当与所述光接收表面垂直的光束向所述第一光屏蔽层照射时,已经透射经过所述第一光透射区域的光束中的光被屏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19665A JP4973478B2 (ja) | 2007-12-11 | 2007-12-11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2007319665 | 2007-12-11 | ||
JP2007-319665 | 2007-12-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9786A true CN101459786A (zh) | 2009-06-17 |
CN101459786B CN101459786B (zh) | 2011-02-16 |
Family
ID=40430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517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9786B (zh) | 2007-12-11 | 2008-12-11 | 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99217B2 (zh) |
EP (1) | EP2071830A3 (zh) |
JP (1) | JP4973478B2 (zh) |
KR (1) | KR20090061590A (zh) |
CN (1) | CN101459786B (zh) |
TW (1) | TW200931965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5293A (zh) * | 2010-08-18 | 2012-03-14 | 索尼公司 | 成像器件和成像装置 |
CN102595028A (zh) * | 2011-01-11 | 2012-07-18 | 索尼公司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捕获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
CN102647548A (zh) * | 2011-02-21 | 2012-08-22 | 索尼公司 | 成像器件和成像装置 |
CN103843320A (zh) * | 2011-09-28 | 2014-06-0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图像传感器和成像装置 |
CN105659054A (zh) * | 2013-10-23 | 2016-06-08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相位差检测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4884B2 (ja) | 2010-08-16 | 2015-08-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589760B2 (ja) | 2010-10-27 | 2014-09-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655543B2 (ja) | 2010-12-20 | 2015-01-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589857B2 (ja) | 2011-01-11 | 2014-09-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526287B2 (ja) * | 2011-04-28 | 2014-06-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
WO2013161944A1 (ja) | 2012-04-25 | 2013-10-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焦点検出装置、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
JP6222949B2 (ja) * | 2013-03-15 | 2017-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6017399B2 (ja) | 2013-10-23 | 2016-11-0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位相差検出方法 |
CN108431958B (zh) | 2015-12-25 | 2023-03-31 | 株式会社尼康 | 拍摄元件以及拍摄装置 |
US11546490B2 (en) * | 2019-06-07 | 2023-01-0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imag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
JP7595480B2 (ja) * | 2021-02-17 | 2024-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46476A (en) * | 1979-04-12 | 1981-01-20 | Honeywell Inc. | Automatic focus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a plurality of lenses |
JP2893768B2 (ja) * | 1989-12-01 | 1999-05-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焦点検出装置 |
JP3592147B2 (ja) | 1998-08-20 | 2004-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 |
JP2001004909A (ja) * | 1999-06-18 | 2001-01-12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を有するカメラ |
JP2001124983A (ja) * | 1999-10-25 | 2001-05-11 | Asahi Optical Co Ltd | 多点焦点検出装置 |
US6995800B2 (en) * | 2000-01-27 | 2006-0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tilizing a plurality of converging lenses |
JP3853562B2 (ja) * | 2000-02-23 | 2006-12-0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増幅型固体撮像装置 |
JP2001250931A (ja) * | 2000-03-07 | 2001-09-14 | Canon Inc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システム |
US20020025156A1 (en) * | 2000-04-03 | 2002-02-28 | Nikon Corporation | Focal point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focal point detection module |
US7355154B2 (en) * | 2005-04-11 | 2008-04-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light flux spl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DE102006004802B4 (de) * | 2006-01-23 | 2008-09-25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Bilderfass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mindestens eines Bilderfassungssystems |
US7751700B2 (en) * | 2006-03-01 | 2010-07-06 | Nikon Corporation | Focus adjustment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focus adjustment method |
JP4807131B2 (ja) * | 2006-04-05 | 2011-11-02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2007310009A (ja) * | 2006-05-16 | 2007-11-29 | Olympus Imaging Corp |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US7700689B2 (en) | 2006-05-31 | 2010-04-20 | Bridgestone Sports Co., Ltd. | Golf ball material, golf bal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golf ball material |
-
2007
- 2007-12-11 JP JP2007319665A patent/JP4973478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11-14 TW TW097144236A patent/TW200931965A/zh unknown
- 2008-11-17 US US12/272,294 patent/US79992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2-10 KR KR1020080124984A patent/KR2009006159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12-10 EP EP08171264A patent/EP2071830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2-11 CN CN2008101851797A patent/CN10145978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5293A (zh) * | 2010-08-18 | 2012-03-14 | 索尼公司 | 成像器件和成像装置 |
CN102595028A (zh) * | 2011-01-11 | 2012-07-18 | 索尼公司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捕获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
CN102647548A (zh) * | 2011-02-21 | 2012-08-22 | 索尼公司 | 成像器件和成像装置 |
CN103843320A (zh) * | 2011-09-28 | 2014-06-0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图像传感器和成像装置 |
CN103843320B (zh) * | 2011-09-28 | 2015-11-25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图像传感器和成像装置 |
CN105659054A (zh) * | 2013-10-23 | 2016-06-08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相位差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71830A2 (en) | 2009-06-17 |
US7999217B2 (en) | 2011-08-16 |
US20090146046A1 (en) | 2009-06-11 |
JP2009145401A (ja) | 2009-07-02 |
CN101459786B (zh) | 2011-02-16 |
JP4973478B2 (ja) | 2012-07-11 |
KR20090061590A (ko) | 2009-06-16 |
EP2071830A3 (en) | 2011-05-04 |
TW200931965A (en) | 2009-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73478B2 (ja)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3697256B2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 |
JP5040700B2 (ja)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
US8218962B2 (en) |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 |
JP5109641B2 (ja)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5169144B2 (ja) | 撮像装置 | |
US8102433B2 (en) | Displaying availability of auto-focus areas in a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 |
KR101481831B1 (ko) | 촬상 장치 | |
JP4863370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910989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040638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9198684A (ja) | 撮像装置 | |
JP5157525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9272735A (ja) | 撮像装置、測光値補正方法および測光値補正プログラム | |
JP2009150978A (ja) |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4143622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194577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194542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110152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9204965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