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3930B - 四通道自动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四通道自动切换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3930B CN101163930B CN2006800132254A CN200680013225A CN101163930B CN 101163930 B CN101163930 B CN 101163930B CN 2006800132254 A CN2006800132254 A CN 2006800132254A CN 200680013225 A CN200680013225 A CN 200680013225A CN 101163930 B CN101163930 B CN 1011639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ir
- valve
- plate
- ser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5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7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6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8000010926 purge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claims 3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1873 di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530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78 acidif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18 binary compos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57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SWCOQWTEOXDQX-MQQKCMAXSA-M (E,E)-sorb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O-])=O WSWCOQWTEOXDQX-MQQKCMAXSA-M 0.000 description 1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O Ammonium Chemical compound [NH4+]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O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1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56 adsorb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 amine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74 desic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TXKMVPPZCYKFAC-UHFFFAOYSA-N disulfur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S TXKMVPPZCYKF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3 krypt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NNSSWSSYDEUBZ-UHFFFAOYSA-N krypt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Kr] DNNSSWSSYDEU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4 ne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ne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e]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JGQUHMNIGDVPM-UHFFFAOYSA-N nitrogen group Chemical group [N] QJGQUHMNIGDVP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78 per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4 precipi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5554 sorb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94 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TQHKBHJIVJGKJ-UHFFFAOYSA-N sulfur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O XTQHKBHJIVJGK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06 ternary compos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 F16K11/05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e.g. butterfly valves
- F16K11/052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e.g. butterfly valves the closure members being pivoted around an essentially central ax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10—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air supply, or exhaust, through perforated wall, floor or ceil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493—Multi-way valve unit
- Y10T137/86549—Selective reciprocation or rot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493—Multi-way valve unit
- Y10T137/86863—Rotary valve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可将流路切换时所产生的静压变动以及流量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且可将因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或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等所导致的显著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进而,此外可同时改善气密性能与隔热性能。该自动切换阀具有:框体部,其在内部具有空间部;框形分隔板,其具有将该空间部划分为4个小室的开口部;板状转动阀体,其打开或封闭该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四通道,即经常使设置于该经过划分的4个小室的气体流入的流入通道、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1)、经常使气体流出的流出通道、及与上述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2);以及驱动装置,其使上述板状转动阀体沿转动轴周围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在含有2系列的废气处理装置等中,切换再生操作与吸附操作的通气模式时使用。具体而言,是关于一种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在安装于适用有例如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变温吸附)的废气处理装置、溶剂回收装置、空气净化装置、以及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等中,安装有所述装置且将空气或氮气等处理气体所通过的吸附材料单元从吸附操作切换为再生操作,而将再生气体所通过的吸附材料单元由再生操作切换为吸附操作,以此切换其通气模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适于半导体制造工厂、液晶显示器制造工厂、太阳能电池制造工厂等最尖端的电子产业中所使用的洁净的作业空间,例如无尘室、净化室、迷你洁净环境等超洁净作业空间内使用的空气供给装置,如下装置已得到实用化,即,使用吸附材料、且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例如铵成分、胺化合物成分、氧化硫成分、有机化合物成分、钠成分、钾成分、金属成分、水、过氧化物成分等污染物质进行吸附与再生,且可半永久性地使用,连续除去空气中该分子状污染物质且将洁净空气连续供给至洁净作业空间的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或连续除去空气中的水分的旋转式减湿空气供给装置(干燥剂吸附式)。
然而,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本质上存在有后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实现更高度洁净的空气环境。因此,虽基本上最好使用有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的空气净化装置或减湿空气供给装置,但该方式下,因也未解决以下说明的较难的技术性课题故而并未得到实用化。
(现有的批次式变温装置)
作为连续供给适合于洁净作业空间的空气的装置,批次式变温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通常含有第一系列与第二系列的吸附材料单元,且利用第一系列吸附而实施净化及除湿操作,其间,利用第二系列进行吸附物质的脱离及再生,并且,该装置中发挥该净化功能或除湿功能与吸附物质的脱离、再生功能的装置部分必须尽可能为紧密而小型的装置。而且,进而,极为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有如下功能,即,作为该批次式操作的必需操作,进行第一系列与第二系列的吸附操作与再生操作的“通气模式切换”时,供给气体的流量、静压、压差不产生实质性的变动。
然而,现有具有2系列的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尚未解决如下问题,即,无法成为紧密而小型的装置,并且,当进行吸附与再生的通气模式切换时,无法将供给气体的流量变动、静压变动、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可认为,只要使用批次式装置即无法避免切换时产生如此的变动。
(通气模式切换)
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装置中的所谓“通气模式切换”是指如下操作,具体而言,首先,在将处理气体(指欲处理的气体,即含有应通过吸附而除去的污染物质或水分等的空气等气体。)通入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而实施吸附操作时,将再生气体(指在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后,用于脱离所吸附的物质、水分等并再生的气体。)通入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而进行吸附材料再生操作,直至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吸附能力到达极限为止,对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吸附材料进行加热且使其脱离再生,其次,进行冷却且在再生操作结束时,将通入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处理气体切换为再生气体,同时将通入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再生气体切换为处理气体。
而且,理所当然,下一切换操作的通气模式切换则为,在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由再生气体切换为处理气体,在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从处理气体切换为再生气体。
图6中表示现有的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以下对于该现有的装置,详细说明其为何难以达到小型紧密,以及为何无法避免通气模式切换时产生流量变动、静压变动、以及压差变动。
图6为现有的批次式变温吸附式空气净化装置200,其具有2系列将活性炭的蜂窝状成形体作为吸附材料而积层于容器中所形成的吸附材料单元,用于除去空气中的分子状有机性污染物质。
(正常运转时的操作)
处理空气从处理空气口101流入,通过处理空气导管106并经过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过滤器102、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而流入至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二系列导管117的分岐/合流点T1。
当对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通气且进行吸附操作,并将再生空气通入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而进行再生操作时,第一系列侧的开关阀V1处于开阀状态而第二系列侧开关阀V4处于关阀状态。
处理空气流过处理空气导管106内,经过分岐/合流点T1、开关阀V1、分岐/合流点T2而流入连接于第一系列导管的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109a、109b)。通过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a、109b时,除去分子状有机性污染物质,从处于开阀状态的开关阀V2经过分岐/合流点T4而流入至供给空气导管115,通过供给空气过滤器128而成为经过净化的供给空气,且从供给空气口116流出。此时,因阀V2处于开阀状态,故而开关阀V3以及V6处于关阀状态。
另一方面,再生空气从再生空气口119经过再生空气过滤器121而由再生空气鼓风机122抽吸且由此输入至空气净化装置200内,流过再生空气导管120内且通过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冷却器125、加热器127而流入至连接于第一系列导管110以及第二系列导管117的分岐/合流点T8。
对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118a、118b)进行再生操作时,再生空气经过处于开阀状态的开关阀V7而从分岐/合流点T5流过第二系列导管117内且流入至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
在对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所吸附的吸附物进行脱离操作期间,利用加热器127加热再生空气。其间,冷却器125停止运行。吸附物脱离后将处于升温状态的第二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冷却的操作期间,使冷却器125运行。其间,加热器127停止运行。
已通过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的再生空气,从分岐/合流点T6经过处于开阀状态的开关阀V8,进而经过分岐/合流点T7,且流过排出空气导管113内,成为排出空气,从排出空气口114排出至系统外部。此时,因为开关阀V8处于开阀状态,故而开关阀V4以及V5处于关阀状态。
此外,因开关阀V4处于关阀状态,故而再生空气不会流入至处理空气导管106的分岐/合流点T1。
(通气模式切换的困难性)
将处于以上状态的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a、109b,从吸附操作切换为再生操作,将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从再生操作切换为吸附操作,如此的通气模式切换必须在极短时间(例如0.8秒)内完成,故而该操作的难度极大。
即,必须使处于开阀状态的四个阀(V1、V2、V7以及V8)瞬间变换为关阀状态,并且,同时使处于关阀状态的四个阀(V3、V4、V5以及V6)瞬间变换为开阀状态。
如上所述,在使用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现有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200中,若欲同时进行吸附与再生操作且连续供给洁净空气,则必须防止处理空气、供给空气、再生空气、排出空气相互混入,且必须将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a、109b与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18a、118b,分别与所述空气流过的导管相连接。故而,必须在吸附材料单元的上游侧配置:处理空气及排出空气流过的2系统导管;输入处理空气且分别对在第一系列与第二系列的吸附材料单元产生分岐的分岐/合流点T1;与将排出空气从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二系列导管117导入至排出空气口114的排出空气导管113相连接的导管分岐/合流点T7;以及分别配置于T1与T7两侧的用于开关导管回路的阀V1、V4、V5、V8。
此外,必须在吸附材料单元的下游侧配置:供给空气及再生空气流过的2系统导管;与从用于取出供给空气的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二系列导管117导入至供给空气口116的供给空气导管115相连接的导管的分岐/合流点T4;将再生空气分别对于第一系列与第二系列的吸附单元产生分支的分岐/合流点T8;以及分别配置于T4与T8两侧的用于开关导管的开关阀V2、V3、V6、V7。
进而,为了使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导管110流向排出空气导管113,且从第二系列导管117流向排出空气导管113,而必须具有分岐/合流点T2、T6;为了使再生空气从再生空气导管120流向第一系列导管110,且从再生空气导管120流向第二系列导管117,而必须具有分岐/合流点T3、T5。
结果,在吸附材料单元109、118上游侧与下游侧必须分别具有2系统、共计为4系统的导管,共计8个开关阀,共计8个分岐/合流点,且必须有共计为4系统的导管。
故而,将必需“缠绕”极其复杂且较长的导管。此处,作为本发明对象而在半导体工厂等中所使用的导管,并非直径50mm左右的小配管。而是例如500mm的剖面为正方形的导管(例如,处理空气量为100m3/min时,为了能够以约8m/s的流速流动,而使得正方形剖面导管的尺寸约为500mm。)。
由此,若上述“缠绕”为30m,则仅导管的占有空间就必须有6.2m3。处理空气量为20m3/min时若以相同约8m/s的流速,且缠绕同样为30m,则仅导管的占有空间就必须为1.3m3。
即,流过常压下的空气的导管的占有空间实际上非常大,因此,由于导管的分岐/合流点或导管的重迭、交差、弯曲、扩大(缩小)、开关阀、隔热材料的安装固定等而增加必须的占有空间,故而装置全体的占有空间将会变得极大。
此为难以使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紧密的第一个理由。当然在此情形下,可知最终不会成为紧密而小型的装置,如此课题并非容易解决。
进而,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因为必须同时切换吸附操作与再生操作,故有必要在不使处理空气以及供给空气的流动停止,且压力损失较小的前提下,使内径较大的共计8个开关阀同时开始动作并且同时停止动作,而且,必须使动作时间尽可能为短时间(例如1秒以下)。
然而,极难使8个开关阀全部同时、且在短时间内动作。而且,若任一开关阀有少许延迟,则将会产生如供给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产生变动等更大的问题。
例如,在图6中,开关阀V1从开形成关的动作的开始时刻与开关阀V4从关成为开的动作开始时刻间有0.1秒的延迟,而其它开关阀V5、V8、V2、V3、V6、V7全部无延迟时,将会产生处理空气的流动有瞬间(0.1秒)的停止且立即恢复的流量变动,此流量变动以与流速一致的速度在供给空气导管115内传播。
另一方面,关于压力变动,会产生从正常供给空气静压降至零静压,且在0.1秒后恢复正常供给空气静压的急剧压力变动。
而且,该急剧压力变动,实际上将会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无法预料的高速度而在导管内传播。即,该压力变动,在供给空气导管115内,以声速,即,大概以秒速为320m的高速传播。实际上,因为8个开关阀的开关动作时间各自不同,故而如此流量与压力将会产生多种变动状态。
在半导体等的制造制造方法中,必须大量、稳定且连续地供给适合于洁净作业空间的空气,但若如上所述,在进行切换时,供给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产生如此的变动,则该情形将会成为导致半导体制品良率显着下降的主要原因。故而,可能会出现如下的较大的问题,即,将伴随切换而表现出各种各样变动状态的流量以及压力的变动,特别是以声速等无法预料的高速度传播的压力变动实在难以抑制在容许精度内。
进而,其它问题在于,图6的现有装置中,因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处于8个开关阀与8个分岐/合流点间的导管内的空气,在该开关阀为关阀状态之时停止流动,故而在下一次开阀之前则成为滞留的沈淀处。
例如,会产生如下的较大问题:分岐/合流点T6与分岐/合流点T1之间的导管,及分岐/合流点T2与分岐/合流点T1之间的导管,将会成为再生开始后不久的含有高浓度过脱离污染物质的排出空气滞留的沈淀处,故而将会对吸附开始后不久的供给空气中的清洁度造成不良影响。
如此,上述批次式吸附装置中,存在有多个不易解决的大问题,故而,目前,根据完全不同的操作原理,采用连续运转且尽量避免批次式装置所固有的通气模式切换操作的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141274中,公开有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1-188224中,公开有旋转式减湿空气供给装置。然而,所述装置中也存在有以下较大问题。
即,所述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等中,使用的吸附转子个数不同,由于将2~3个转子串行连接使用,故而通常必需4个至6个鼓风机,且在转子上游侧与下游侧双方皆必须具有转子的吸附部、再生部、冷却部三区域各自专用的罩或盖。此外,必须使用过滤器、调节挡板、阀、加热器、冷却器,故而结果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或旋转式减湿空气供给装置中必须具有极多的构成机器与零件。
进而,转子的截面积大于与该转子连接的导管的截面积。再加上导管本身及分岐/合流点、导管的重迭、交差、弯曲、缠绕、扩大(缩小)、转子用罩等,因此,旋转式空气净化装置或旋转式减湿空气供给装置,必然会占据较大的占有空间,因而基本上难以使占有空间变小,且难以适用于迷你洁净环境。
此外,因旋转式装置的吸附材料转子进行旋转,故而安装于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各区域的罩,必须安装为接近于转子端面。因此,难以防止处理空气、供给空气、再生空气、冷却空气、或者处理过程中的空气等,出入于各转子的空气的漏出、漏入、或混入。尤其是,更加难以达成半导体产业中必需的,将分子状污染物质彻底除去至极低的浓度。此外,也存有空气易从转子附近漏出,且易于使污染扩散的问题。进而,若旋转式净化装置或旋转式除湿氮气供给装置使用的气体为氮气而非空气,则更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难题研制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可将进行气体流路切换时所引起的静压变动以及流量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且可将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或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等中的显著的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进而,又可同时改善气密性能与隔热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将该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作为第一阀、第二阀,而使用于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装置中,且大幅度减少批次式变温吸附(TSA)装置中的导管缠绕,并且削减用于实施通气模式切换而安装的8个开关阀的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进而提供现有所未实现的净化氮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或干燥氮气供给装置。
A.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以下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
(1)、一种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部,其在内部具有空间部;框形分隔板,其具有将该空间部划分为4个小室R1、R2、R3、以及R4的开口部;板状转动阀体,其打开或封闭该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四通道,包括经常使设置于该经过划分的4个小室的气体流入的流入通道L1、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1)L2、经常使气体流出的流出通道L3、及与上述L2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2)L4;以及,驱动装置,其使上述板状转动阀体在转动轴周围转动。
(2)、如(1)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将上述小室R1、R2、R3、以及R4以如下顺序进行配置,即,安装有上述流入通道L1的小室R1、以该R1为起点沿上述旋转轴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安装有上述流入/出通道(1)L2的小室R2、安装有上述流出通道L3的小室R3、以及安装有上述流入/出通道(2)L4的小室R4,并且,上述R1与上述R3配置于以气体流路切换时使从上述L1流入的气体向L3流出的方式构成的对向位置,进而,上述板状转动阀体,以配置于上述R2以及上述R4,或上述R1以及上述R3的方式而安装于上述旋转轴。
(3)、如(1)或(2)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部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在该开口部内缘周边部形成有框形阀座,且该开口部面积为具有选自上述流入通道L1截面积的20~120%范围内的面积。
(4)、如(1)至(3)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形状与上述开口部形状为相似形,且该板状转动阀体的板面面积在大于封闭该开口部的面积且小于该面积的1.3倍的范围内。
(5)、如(1)至(4)中任一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框体部含有侧板、顶板、以及底板,该侧板、顶板、与底板以及上述框形分隔板、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板状转动阀体具有隔热功能。
(6)、如(1)至(5)中任一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转动动作,是自起动至停止的动作时间选自0.1~20秒的范围内,并且,转动角度选自60°~122°范围内的往复转动。
(7)、如(1)至(6)中任一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部具有其开口率(%)变更装置,该开口率变更装置分别独立变更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且在上述板状转动阀体配置在上述R2以及上述R4之时可沿上述R1及/或上述R3的内壁面、而在上述板状转动阀体配置在上述R1以及上述R3之时可沿上述R2及/或上述R4的内壁面,分别在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移动。
(8)、如(1)至(7)中任一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率变更装置含有可动板及其驱动体,上述可动板的动作与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转动动作同步。
(9)、如(1)至(8)中任一记载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在上述流入通道L1及/或上述流出通道L3具有压力感测器。
B.此外,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以下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
(10)、一种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为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如(1)至(9)中任一记载的2个上述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作为第一阀与第二阀加以组合而安装于该吸附装置的2系列吸附单元;该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各自构成至少含有:使上述吸附材料单元的吸附能力再生的再生装置,分别处理气体静压、供给气体静压、再生气体静压、以及排出气体静压的测量·调整装置,再生气体流量及/或处理气体流量的测量·调整装置,以及控制使用上述第一阀以及第二阀实施的吸附操作与再生操作的切换(通气模式切换)的切换控制器。
(11)、如(10)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吸附材料单元,分别将使用用于吸附分子状污染物质的吸附材料而形成的单元、或将使用用于吸附水分的吸附材料而形成的单元串行配置。
(12)、如(10)或(11)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该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将来自上述第一阀以及上述第二阀所具有的压力感测器的测定信号输入至上述切换控制器。
(13)、如(10)至(12)中任一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再生装置具有再生用鼓风机,该再生用鼓风机可在处理气体流量的0.05~1.2倍范围内任意调整流量。
(14)、如(10)至(13)中任一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在进行上述通气模式切换之前,以处理气体流量与再生气体流量相等的方式对流量进行调整,进而,以处理气体的静压与再生气体的静压相等的方式对静压进行调整,而后进行该通气模式切换。
(15)、如(10)至(14)中任一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中,在进行上述通气模式切换之前,以处理气体从第一阀流入通道L1流入第二阀流出通道L3的流路上的流动压差(压力损失),再生气体从第二阀流入通道L1流入同阀的流出通道L3的流路上的流动压差(压力损失),以及再生气体从第二阀流入通道L1流入第一阀流出通道L3的流路上的流动压差(压力损失)相等的方式对压差调整进行调整。
(16)、如(10)至(15)中任一记载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为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净化氮气供给装置、干燥氮气供给装置、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
C.此外,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供给以下净化空气或干燥空气等的方法。
(17)、一种供给净化空气、干燥空气、洁净调温·调湿空气、净化氮气、干燥氮气、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的方法,该方法中将(16)中记载的任一装置,使用在至少含有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包含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显示器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ELD,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电激发光显示器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中的一者而构成的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中;从而供给净化空气、干燥空气、洁净调温·调湿空气、净化氮气、干燥氮气、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
D.此外,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以下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
(18)、一种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其至少含有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包含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显示器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中的一者,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16)记载的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净化氮气供给装置、干燥氮气供给装置、以及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中的一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可仅以2个该四通道自动切换阀,构筑与现有技术中必需使用8个开关阀、8处分岐/合流点及缠绕复杂且较长的导管者同等的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系统。并且,可大幅度减少占有空间较大的导管的缠绕。
进而,又可完全去除现有技术中导管的8处分岐/合流点。
由此,可去除因处理气体或再生气体不流动而滞留所造成的“积存”、“沈淀”。
因此,可实现非常简易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系统,且在使该系统装置化后的情形时使装置变得小型紧密且便宜。
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中,构成其框体部的顶板、底板、侧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板状转动阀体可具有隔热功能,故而即使该阀内高温再生气体与低温处理气体或供给气体同时邻接而流动,也可防止顶板、侧板、底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板状转动阀体成为热传递面而使热从高温气体向低温气体移动,因此吸附除去、脱离·再生不会受到影响而可同时实施。
此外,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之前,根据切换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将处理气体与再生气体的流量、压力(静压)、压差皆控制为相同流量、相同静压、相同压差,进而,使2个切换阀的驱动马达同时起动且同时停止,而且以0.1~20秒的短时间动作,故而进行切换时的流量与静压与压差的变动在容许精度内。
若使用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则不仅可达成将供给至无尘室、净化室、迷你洁净环境的分子状污染物质去除至达到ppb(part perbillion,十亿分之一)水准的空气或氮气净化装置,进而,也可对于除去分子状污染物质并调温·调湿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或去除水分后露点在-80℃以下的干燥空气或干燥氮气供给装置等,提供可将进行切换时的流量、静压、压差的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而供给的使用有批次式变温吸附(TSA)的小型紧密装置。
而且,若使用所述小型紧密且便宜的装置,不仅易于向设置于无尘室或半导体等的制造装置内的迷你洁净环境供给净化空气或氮气、干燥空气或氮气、以及洁净调温·调湿空气或氮气,而且对于含有无尘室、洁净棚、净化室、半导体或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显示器等的制造装置、洁净隧道、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保管库等多个机器,且通常需要洁净环境空间的电子零件制造设施·设备,也可易于从适当的位置供给上述空气或氮气,因此,大大有助于提高所述产品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将表示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一实施形态的侧面一部分作为纵剖视图的说明图。
图2为图1表示的阀沿X-X线的横剖视图。
图3为将图1以及图2所示的框形分隔板(A)、板状转动阀体(B)、框形阀座(C)、进而具体地通过立体图以及局部放大图进行表示的说明图。
图4表示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且为剖面为圆形而构成的侧面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阀沿X-X线的横剖视图。
图6为使用有现有批次式变温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说明图。
图7为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2种类型(α型以及β型)的横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内进行系列切换(吸附·再生系列的切换)时,处理气体流动状况的说明图,(A)为局部切开立体图,(B)为横剖视图。
图9为由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第一系列以及第二系列所构成的空气净化装置130的说明图。
图10(A)、(B)为表示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空气(处理空气以及再生空气)的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1(C)、(D)为表示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空气(处理空气以及再生空气)的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2(E)为表示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空气(处理空气以及再生空气)的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使用有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使用有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中,进行吸附·再生系统切换时供给空气的压力变动状况的图表。
元件符号说明
101 处理空气口
102 处理空气过滤器
103 处理空气鼓风机
104 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
105 处理空气调节挡板
106 处理空气导管
107 第一阀压力感测器
108 第一阀(第一系列阀)
109 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
110 第一系列导管
111 第二阀(第二系列阀)
112 第二阀压力感测器
113 排出空气导管
114 排出空气口
115 供给空气导管
116 供给空气口
117 第二系列导管
118 第二系列吸附材料单元
119 再生空气口
120 再生空气导管
121 再生空气过滤器
122 再生空气鼓风机
123 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
124 再生空气调节挡板
125 再生空气冷却器
126 再生空气预热器
127 再生空气加热器
128 供给空气过滤器
129 切换控制器
130 空气净化装置(图9)
131 驱动部(驱动装置)
132a~132d 框形分隔板
133、133a~133d 框形阀座
134、134a、134b 板状转动阀体
135 框体部
136 顶板
137 底板
138 旋转轴
139a~139d 开口部
140 电动马达
141 侧板
150 可动板
150a~150d 第一阀(第一系列阀)(压力调整用或开口率
变更用)可动板
150a’~150d’ 第二阀(第二系列阀)(压力调整用或开口率
变更用)可动板
151 驱动体
151a~151d 第一阀驱动体
151a’~151d’ 第二阀驱动体
154 垫圈槽
155 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
156 第一系列导管流入空气
157 第二系列导管流出空气
158 排出导管流入空气
159 第一系列导管流出空气
160 供给空气导管流入空气
161 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
162 第二系列导管流入空气
163a 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
163b 第二系列No.1除湿单元
164a 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
164b 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
165a 第一系列加热器
165b 第二系列加热器
166a 第一系列冷却器
166b 第二系列冷却器
167a 第一系列分配器
167b 第二系列分配器
168 第一开关阀
169 第二开关阀
170a 第一系列净化单元
170b 第二系列净化单元
171 处理空气冷却器
173 供给空气冷却器
174 供给空气加湿器
175 供给空气鼓风机
180 图13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
190 图14的洁净调温·湿度空气供给装置
200 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
F1、F2 流量的测量值
G1~G13 控制信号
L1 流入通道(流入专用通道)
L2 流入/出通道(1)(流入/流出两用通道)
L3 流出通道(流出专用通道)
L4 流入/出通道(2)(流入/流出两用通道)
P1、P2 静压的测量值
Pw 流入通道的压力
Px 流入/出通道(1)的压力
Py 流出通道的压力
Pz 流入/出通道(2)的压力
R1~R4 小室
T1~T8 分岐/合流点
V1~V8 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图1以及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一实施形态的图式。
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基本上具有:框体部,在其内部具有空间部;框形分隔板,其具有将该空间部划分为4个小室R1、R2、R3、以及R4的开口部;板状转动阀体,其打开或封闭(或堵塞)该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四通道,即,经常使设置于该经过划分的4个小室的气体流入的流入通道L1、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1)L2、经常使气体流出的流出通道L3、以及与上述L2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2)L4;以及,驱动装置,其使上述板状转动阀体在转动轴周围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其由以下部分构成:框体部135,其中安装有流入通道L1、流入/出通道(1)L2、流出通道L3、流入/出通道(2)L4;以及驱动部(驱动装置)131,其具备:在由顶板136、底板137、及侧板141包围的内部空间内划分为4个小室的框形分隔板132(132a、132b、132c、132d)与板状转动阀体134a及134b,以及安装有该板状转动阀体134的旋转轴138,设置于顶板136上的电动马达140。如图所示的框体部135形状为:在上端具有顶板136,且在下端具有底板137,且其剖面呈正方形,在4个侧板141分别安装有流入通道L1、流入/出通道(1)L2、流出通道L3、流入/出通道(2)L4。
(流入通道等的定义·功能)
现作以下定义。
所谓“流入通道”是指气体“经常流入”的通道,也可称为“流入专用通道”。
所谓“流出通道”是指气体“经常流出”的通道,也可称为“流出专用通道”。
所谓“流入/出通道”是指进行气体流入或流出中的任一者的通道,有时(某正常状态下的运转时)使气体流入,有时(其它正常状态的运转时)使气体流出,两种情形交替进行,也可称为“流入/流出两用通道”。
(正常状态下)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上述“流入专用通道”流入的气体,从该“流入/出通道”流出,此外,从该“流入/出通道”流入的气体,从上述“流出专用通道”流出。
而且,本发明的阀的特征尤其在于,气体从上述“流入通道”流向“流出通道”的情形,仅为切换流路时极短的瞬间。图8中表示该状态,详如后述。
所谓“气体”,通常为空气,此外也可为氮气,或进而也可为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惰性气体。以下记载中对处理空气的情形加以叙述,但是其说明的意图并非将气体限定为空气,而是也含有氮气等其它气体。
如此,将框体部135的内部空间沿旋转轴138周围由四个框形分隔板132a~132d分隔,且设置4个小室。(如图2所示,从上面看,小室沿顺时针方向分别为R1、R2、R3、以及R4。)。
如图1~图3所示,在四个框形分隔板132a~132d的例如中央部,分别设置开口部139a~139d,且在其内缘周边部形成有框形阀座133a~133d。进而,在旋转轴138,安装有打开或封闭其开口部的板状旋转阀体134a以及134b,且具有将从穿过顶板136中心的轴孔突出于旋转轴138上端部而设置于顶板136上的驱动部131所输出的电动力传导至旋转轴138的机构。
此外,图2中也表示出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的转动范围,其转动角度为90°。
进而,如图2所示,压力感测器107安装于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其中,当与流出通道L3连接的流路上安装有如此的压力感测器时,无需在该流出通道L3安装压力感测器107a。另外,可将压力感测器安装于通道上,也可安装在其附近。
此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沿小室R4内壁面安装有可在上下方向移动的可动板150(150c以及150d)及其驱动体151(151c以及151d)。
(隔热机构)
其次,对于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隔热功能加以说明。
图1以及图2所示的旋转轴138最好具有隔热功能。例如,使用不锈钢制的中空构造,进而,外表面受到研磨或镀金(电镀)加工使其具有隔热功能。
此外,最好以如下方式制作,即,构成如图所示框体部135的侧板141、顶板136、底板137、框形分隔板132(132a、32b、132c、132d)、板状转动阀体134(134a、134b)、框形阀座133(133a、133b、133c、133d)将框材与薄板材料作为主要构件而形成中空构造。最好所述材料使用导热率较小的不锈钢材料。最好与旋转轴138同样,对构成构件的表面进行研磨或镀金加工使其具有隔热功能。最好在中空部分装填耐热性隔热材料,由此发挥隔热功能。进而,若设计·制作为保持气密性与耐压性,则也可实施真空隔热处理。另一方面,最好在框体部外面固定安装隔热材料。
关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框形分隔板132、板状转动阀体134、框形阀座133,更具体的形态如图3(A)、(B)、(C)所示。
即,图3(A)为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框形分隔板132a~132d的立体图,图3(B)为板状转动阀体134的立体图,图3(C)为表示框形阀座133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3(C)所示的垫圈槽154,将2条(2根)热导系数低且具有耐热性的带状垫圈嵌入框形阀座133a~133d的全周。在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且嵌合于图2所示的框形分隔板132b以及132d后停止时,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与框形阀座133b以及133d,介隔该2条垫圈而接触,框形阀座133与板状转动阀体134的接触面积被缩减至极限。故而,框形分隔板132b以及132d与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之间的热移动量极少。
此外,框形分隔板132a~132d以及板状转动阀体134a及134b的形状与构造,并非仅限于图3所示的形状与构造,其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多种形状与构造。
(压力调整用可动板)
图4为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且剖面为圆形的与上述不同的其它实施形态的构成图,图5为其沿X-X线的横剖视图。
图式中为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安装于侧板141,而流入/出通道(1)L2与流入/出通道(2)L4安装于底板137的例示。可动板150b及150c安装为可沿小室R3内壁在水平方向移动,且板状转动阀体134(134a、134b)以配置于小室R2与小室R4的方式而安装于旋转轴138。
在通过图4以及图5所示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切换气体流路时,使板状转动阀体从封闭开口部139a与139c的位置起动,转动至封闭开口部139b与139d的位置。此时开口部139c已封闭,故不会影响从L2至L3的流动以及从L1至L4的流动,而在必须进行压差调整之时,最好首先使可动板150c移动至开口部139c面积的例如50%的位置。如此,板状转动阀体的动作时间,若例如为1秒,则可动板150c也于1秒内移动,而使该开口部139c面积恢复至100%。
(气体流路切换时的气体流动状况等,α型)
其次,使用图7与图8,进而对于将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配置于小室R2与小室R4的α型阀(以下有时简称为“α型”。),以及,将板状转动阀体配置于小室R1与小室R3的β型阀(以下有时简称为“β型”。)中,气体流路切换时的气体流动状况,以及在上下方向移动的可动板的移动位置与流量调整及静压调整加以说明。
在此,对于将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加以组合,而适用于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的阀的例示加以说明。此外,以下主要对第一阀进行说明,但因为对第二阀的说明也实质上同样,故而省略对于第二阀的详细说明。
图7所示的α型(其中,α型、β型中表示各部分的符号为共通。)中,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分别配置于小室R2以及小室R4内,且转动角度为90°。而且,将使板状转动阀体134a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b的开口部139b的位置、且使板状转动阀体134b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d的开口部139d的位置的情形作为板状转动阀体134的“n位置”,而将使板状转动阀体134a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a的开口部139a的位置、且使板状转动阀体134b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c的开口部139c的位置的情形作为板状转动阀体134的“s位置”。
所谓本发明的“气体流路切换”,是指变换板状转动阀体的位置,即,交替变换该n位置与s位置。此外,该流路切换与通气模式变换的含义相同。
进行气体流路切换时,若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n位置,则直至进行气体流路切换操作之前为止,使处理气体从流入专用通道L1流入且从流入/出通道L2流出。同时,再生气体从流入/出通道L4流入且从流出专用通道L3流出。
而且,对于从流入通道L1流入的流量与从流入/出通道L4流入的流量,通过流量测量·调整装置调整为相同流量。此外,因开口部139a处于100%开口状态,故而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a位于0%的移动位置,同样,因为开口部139c也处于100%开口状态,故而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c也位于0%位置关系。
所谓气体流路切换操作是指如上所述,使板状转动阀体134从n位置转动90°至s位置,使处理气体从流入专用通道L1流入且从流入/出通道L4流出,同时,使再生气体从流入/出通道L2流入且从流出通道L3流出。
从L1流入的流量与从L2流入的流量通过流量测量·调整装置而调整为相同流量。
本发明中,从位于n位置或s位置的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起动以变换位置,而离开框形阀座133b及133d的瞬间开始,为使至此之前一直流动的从L1至L2的流动、及从L4至L3的流动立刻停止,而通过该测量·调整装置调整静压。通过如此的静压调整,在进行该位置变换的较短时间内,产生从L1经过R1及R2至R3,进而从R3至L3的流动,与从L1经过R1以及R4至R3,进而从R3至L3的流动,即,从L1至L3的流动。
图8(A)、(B)表示仅在进行该切换时所产生的从流入专用通道L1至流出专用通道L2的流动的产生状况。其中,图8表示应转动90°的板状转动阀体134,在转动45°后恰好达到中间之时,从L1流入的处理气体的流动状况。
然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起动而产生从流入专用通道L1至流出专用通道L3的流动后,由于开口部成为139a、139b、139c、139d等4处,此状态下流出通道L3上的静压会上升,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停止,气体流路切换(位置变换)结束时静压会下降,而产生静压变化。因此,必须将L3上的静压保持为气体流路切换前从L2至L3的流动时的静压。
为了保持静压,在使板状转动阀体134起动之前,预先移动调整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b以及150d,使其开口部139b以及139d具有必要的开口率的位置即可。例如,若开口率必须设为70%,则预先使可动板150b以及150d移动至开口率缩小30%的位置。
如此,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具有如下的重大特性,即,在气体流路切换时(通气模式变换时),即便移动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b以及150d,也在丝毫会影响从L1至L2的流动状况以及从L4至L3的流动状况下,而可顺利进行。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因具有如此的特性,故而不仅可用于构筑空气净化装置,进而也可构筑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或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等后述的使用有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各种装置。
本发明中,如此,因为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转动90°后到达s位置之时,开口部139b以及139d的开口率必须为100%,故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的动作时间内,使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b以及150d与板状转动阀体134的动作同步,而从30%位置移动至0%位置。
为了进行位置变换,而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从而产生从L1至L3的流动时,若L3上的静压变动仍较小,则仅利用2片可动板150b或150d中的任1片可动板便可充分调整开口部。
因作为可动板驱动装置的驱动体分别安装于各可动板,且个别驱动所述驱动体,故而可同时驱动2片可动板,也可驱动任1片可动板。
相反,板状转动阀体位于s位置且进行气体流路切换的时,在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之前,通过流量的测量·调整装置调整从流入通道L1流入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与从流入/出通道(1)L2流入的再生气体的流量,此外,使用静压测量·调整装置进行调整,使从流入通道L1至流入/出通道(2)L4的流动、与从流入/出通道(1)L2至流出通道L3的流动停止。
进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起动时与停止时,调整而移动可动板150a以及150c,使开口部139a以及139c位于可保持L3上的静压所必需的开口率的位置。
(气体流路切换时的气体的流动状况等,β型)
在图7所示的β型中,基本上与α型相同,但为求周详,以下进一步加以详细说明。该β型中,将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配置于小室R3与小室R1内,且转动角度为90°。而且,将板状转动阀体134a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b的开口部139b的位置上、且板状转动阀体134b位于封闭框形分隔板132d的开口部139d的位置上的情形作为板状转动阀体134的n位置,将板状转动阀体134a位于闭塞框形分隔板132a的开口部139a的位置、且板状转动阀体134b位于闭塞框形分隔板132c的开口部139c的位置的情形作为板状转动阀体134的s位置。
β型的情形与上述α型的情形完全相同,板状转动阀体134也位于n位置,且在直至气体流路切换操作之前为止,处理气体从L1流入且从L2流出。同时,再生气体从L4流入且从L3流出。而且,将从L1流入的流量与从L4流入的流量通过流量测量·调整装置调整为相同流量。
此外,因为开口部139a开口率为100%,故而,可动板1 50a位于0%的移动位置,开口部139c的开口率也为100%,故而可动板150c也位于0%的移动位置。
气体流路切换操作为:使板状转动阀体134从n位置转动90°至s位置,处理气体从L1流入且从L4流出,同时,再生气体从L2流入且从L3流出。
而且,以如下的方式通过静压测量·调整装置进行静压调整,即,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起动,且从离开框形阀座133b以及133d的瞬间开始,使从L1至L2的流动与从L4至L3的流动停止。通过如此调整,产生从L1至L3的流动。
然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起动而产生从L1至L3的流动时,开口部成为139a、139b、139c、139d所述4处,故而,此状态下L3上的静压上升,且在板状转动阀体134停止的气体流路切换结束时静压下降,而产生静压变动。必须使L3上的静压保持为流路切换前从L2至L3的流动的静压。因为β型阀中,板状转动阀体134a在小室R3内转动、且板状转动阀体134b在小室R1内转动,故而与α型相比,其静压变动较大。特别是当板状转动阀体转动至45°时静压变动最大。
为了保持静压而在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之前,预先移动调整可动板150b以及150d,使其到达开口部139b以及139d具有必要的开口率的位置。
例如,若必须将开口率设为60%,则预先使可动板150b以及150d,移动至开口率缩小40%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具有如下的重大特性,即,在使可动板150b以及150d移动时,在不影响从L1至L2的流动状况以及从L4至L3的流动状况下,即可顺利进行。β型阀也同样,此特性可构筑使用有各种批次式变温吸附的装置。
而且,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转动90°而到达s位置之时,开口部139b以及139d的开口率必须为100%,故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的动作时间内,使可动板150b以及150d与板状转动阀体134同步从40%位置移动至0%位置。
若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而产生从L1至L3的流动,而L3的静压变动仍较小之时,通过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b或150d中的任1片可动板便可充分调整开口部。
由于安装有个别可动板的驱动体(驱动装置),且对所述进行个别驱动,故而可同时驱动2片可动板,也可驱动任1片可动板。
相反,当板状转动阀体位于s位置且进行流路切换之时,在起动板状转动阀体134之前,对于从L1流入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与从L2流入的再生气体的流量通过流量测量·调整装置进行调整,此外,使用静压测量·调整装置进行调整,使得从L1至L4的流动与从L2至L3的流动停止。
进而在板状转动阀体134起动时与停止时,调整移动可动板150a以及可动板150c的位置,使开口部139a以及139c具有可保持L3的静压所必需的开口率。在进行该调整时,在丝毫不影响从L1至L4的流动与从L2至L3的流动状况下,即可顺利进行。
(第一阀以及第二阀的组合使用)
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无论是α型还是β型均具有如上所述的流路切换功能(通气模式变换功能),但最好在实际上进行使用之时,将2个阀加以组合使用。
图10~图12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适用例的使用有包括图9所示的第一系列、第二系列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中,第一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以下称为“第一阀”。)、及第二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以下也称为“第二阀”。)内在通气模式切换时的处理空气导管、再生空气导管、第一系列导管、第二系列导管、供给空气导管、排出空气导管以及存在于各自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说明图。
另外,在此,将第一阀、第二阀均设为α型。此外,开口部形状为正方形,其面积为流入通道L1截面积的85%,板状转动阀体面积为其开口部面积的1.2倍。其中,图10~12为将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的情形。
此外,因将处理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为第一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为第二系列的情形与图10~图12同样,故而省略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将处理空气或再生空气的通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或者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称为通气模式切换。
在图10(A)所示的第一阀(第一系列阀)108,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55,从第一阀流入专用通道L1流入,且从与第一系列导管连接的第一阀流入/出通道(1)L2流出。另一方面,第二系列导管流出空气157,从第一阀流入/出通道(2)L4流入,且从第一阀流出通道L3流出。此时,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如图10(A)所示,位于0°的n位置且为静止。
而且,关于图10(A)所示的第二阀(第二系列的阀)111,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61从第二阀流入专用通道L1流入,且从与第二系列导管连接的第二阀流入/出通道(2)L4流出。另一方面,第一系列导管流出空气159,从第二阀流入/出通道(1)L2流入,且从第二阀流出通道L3流出。此时,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如图10(A)所示,位于0°的s位置且为静止。
在图10~图12所示的第一阀108、第二阀111的任一阀,Pw表示流入通道L1上的压力,Px表示流入/出通道L2上的压力,Py表示流出通道L3上的压力,Pz表示流入/出通道L4上的压力。
其次,为了进行用于流路切换的位置变换,使作为第一阀108以及第二阀111的驱动装置的电动马达140同时作动,且使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正旋转),使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负旋转)。图10(B)中表示,两阀的电动马达开始运行,且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22.5°,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22.5°的状态。
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之前,如上所述,使用压力感测器107、112分别测量第一阀108、第二阀11 1的处理空气的静压,并将所述静压调整为相等,且调整流量使处理空气与再生空气的流量相等。因此,如图9所示,处理空气从第一阀108的流入/出通道(1)L2经过第一系列导管110而达到第二阀111的流入/出通道(1)L2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损失,与再生空气从第二阀111的流入/出通道(2)L4经过第二系列导管117至第一阀108的流入/出通道(2)L4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损失相等。
故而,开始进行通气模式切换的操作且从第一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以及第二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分别由框形分隔板间隔开的瞬间开始,第一阀与第二阀间的第一系列侧以及第二系列侧的静压变为相等,且流经第一系列导管110以及第二系列导管117的空气的流动停止。
而且,处理空气立即从第一阀流入通道L1流入,且从第一阀流出通道L3流出。另一方面,再生空气也立即从第二阀流入通道L1流入,且从第二阀流出通道L3流出。该机制如先前使用图7~图8的说明。
其为例如在使用有批次式变温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将2个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加以组合而使用时,以在完成上述通气模式切换操作时所产生的现象(效应),使与通气模式切换操作前相同流量的空气无间断地从两阀(第一阀以及第二阀)的流出通道L3流出。可以说,如此的现象具有上述图6所示的现有切换阀(以及使用其的切换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显着效果。
即,图10(B)的状态下,第一阀流入/出通道(1)L2与流入/出通道(2)L4,以及第二阀流入/出通道(1)L2与流入/出通道(2)L4的流动停止。
(转动角度45°~67.5°)
其次,图11(C)表示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以及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的位置分别达到+45°、-45°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流经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间的第一系列导管110及第二系列导管117的空气的流动处于停止状态。而且,保持处理空气以及再生空气的流动。
进而,将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以及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的位置,分别到达+67.5°、-67.5°的状态表示于图11(D)。该状态下,流经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间的第一系列导管110及第二系列导管117的空气的流动也与图11(C)的状态相同。而且,保持处理空气以及再生空气的流动。
(通气模式变换完成)
图12(E)中表示通气模式切换操作结束的状态,即,第一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90°的状态、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90°的状态(第一阀完成从n至s的变换,第二阀完成从s至n的变换。)。在同图的第一阀108,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55,从第一阀流入通道L1流入,且从与第二系列导管连接的第一阀流入/出通道(2)L4流出。另一方面,第一系列导管流出空气159,从第一阀流入/出通道(1)L2流入,且从第一阀流出通道L3流出。
而且,关于图12(E)中所示的第二阀111,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61从第二阀流入通道L1流入,且从与第一系列导管连接的第二阀流入/出通道(1)L2流出。另一方面,第二系列导管流出空气157从第二阀流入/出通道(2)L4流入,且从第二阀流出通道L3流出。
在图12(E)的状态下,处理空气、再生空气的静压以及流量也保持为与图10(A)同等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一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90°后停止,且第二阀板状转动阀体134旋转至-90°后停止。
此外,从通气模式切换操作开始至结束的时间,因压力变动、流量变动的容许精度不同而不同故而无法统一限定,但由于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的过程中,从第一阀的流出通道L3流至排出空气导管的空气为处理空气,从第二阀的流出通道L3流至供给空气导管的空气为再生空气,故而时间越短越好,通常为0.1~20秒,较好是0.1~10秒,更好是0.1~5秒,最好是0.1~1秒。
另一方面,从设计·制作方面而言,关于α型阀,较妥当的是框形分隔板132b与132c,或132d与132a的交差角度为60°至120°的范围内。若未达60°,则难以安装通道。故而,板状转动阀体134的转动角度会成为120°至60°,由此加上用以将板状转动阀体134密接于框形阀座133的挤压角度2°,则实际转动角度成为62°~122°。
此外,如图10(B)、图11(C)、(D)所示,α型阀中,在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离开框形分隔板132a~132d的状态下,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与开口部139a~139d的位置关系,第一阀108中相对于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55的开度不可能经常达到100%,且,第二阀111中相对于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61的开度不可能经常达到100%。即,产生较佳的隔板效应,即,成为使板状转动阀体134a以及134b对于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55、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61的流动增加压力损失的隔板,且使通过第一阀108的处理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55的压力损失增大。此外,使通过第二阀111的再生空气导管流出空气161的压力损失增大。
(正常运转期间与通气模式切换时的压力变动)
在第一阀108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n位置,第二阀111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s位置,且用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用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的期间,图9所示的处理空气,从第一阀108的流入通道L1经过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而流至第一系列导管110且通过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从第二阀111的流入/出通道(1)L2流至同阀的流出通道L3。其间的压力损失ΔP1为第一阀流入通道L1上的压力Pw1与第二阀流出通道L3上的压力Py2的差:ΔP1=Pw1-Py2。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在该通气模式切换之前,通过上述的静压的测量·调整装置将第一阀的流入通道L1的压力,即,处理空气的压力Pw1与第二阀的流入通道L1的压力,即,再生空气的压力Pw2调整为相等。故而,通气模式切换时,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与同阀的流出通道L3间的压力损失ΔP2为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上的压力Pw2与通气模式切换时的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上的压力Py2的差:ΔP2=Pw2-Py2=Pw1-Py2。此外,处理空气与再生空气的流量,也通过流量测量·调整装置而调整为相等。
当然,由于ΔP1>ΔP2,故而Py1<Py2。即,通常通气模式切换会导致产生压差变动,即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上的压力上升,此非常不佳的变动。
然而,在将本发明的2个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加以组合使用的图9的装置中,通过第一系列吸附材料单元109a以及109b之间的压力损失,小于后述的图13所示的[适用例2]及图14所示的[适用例3]。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板状转动阀体134转动时,第二阀111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产生的隔板效果,因而Py2Py1,故而无论Py2如何变大,均可将压差变动幅度抑制在容许精度内。
此外,将第二阀111设为β型时,与上述α型的情形相比Py2较大。进而,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与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的压差变动的同时,第一阀108的流出通道L3中也在排出空气的流动时产生压差变动,但可通过同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转动时所产生的隔板效果,而将压差变动幅度抑制在充分容许精度内。
(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的可动板的作用)
图13表示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也表示适用于该装置时的压力调整用可动板的作用。
在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有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第一系列冷却器166a、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及第一系列分配器167a,此外,在第二系列导管117中,连接有第二系列No.1除湿单元163b、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第二系列冷却器166b、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164b、及第二系列分配器167b。
图13所示的处理空气,从第一阀108的流入通道L1经过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流入第一系列导管110且通过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第一系列冷却器166a、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第一系列分配器167a,从第二阀111的流入/出通道(1)L2流至同阀的流出通道L3。其间的压力损失ΔP1为第一阀流入通道L1的压力Pw1与第二阀流出通道L3的压力Py2的差:ΔP1=Pw1-Py2。
另一方面,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之前,通过上述静压测量·调整装置将第一阀的流入通道L1的压力,即处理空气的压力Pw1,与第二阀的流入通道L1的压力,即再生空气的压力Pw2调整为相等。以使通气模式切换前的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的压力Py1,与通气模式切换时的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的压力Py2成为相等的方式,使可动板150a与150c移动且调整为通气模式切换前的压差。由此,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与同阀的流出通道L3间的压力损失ΔP2,在通气模式切换前与通气模式切换时相等,为ΔP2=Pw2-Py2=Pw1-Py2。如此,可将通气模式切换时的压差变动,抑制于容许精度内。此外,直至通气模式切换结束,使可动板150a与150c与板状转动阀体134的动作同步而分别移动至0%位置,使得开口部139a与139c的开口面积成为100%。
若以在通气模式切换前不使可动板150a与150c移动,而在开口部139a与139c的开口面积保持为100%之下,实行通气模式切换,则ΔP1>ΔP2,故而Py1<Py2,而产生压差变动,即,产生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的压力上升的变动,故非常不佳。
此外,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时,与第二阀111的流出通道L3的压差变动的同时,也在第一阀108的流出通道L3在排出空气的流动时产生压差变动。为了抑制此变动,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之前使可动板150b与150d移动且进行压差调整。进而直至通气模式切换结束,使可动板150b与150d与板状转动阀体134的动作同步而分别移动至0%位置,使得开口部139b与139d的开口面积成为100%。
(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
图14表示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也可将该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的通气模式切换时的压差变动,与上述图13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的情形同样抑制在容许精度内。
如以上详述,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最好具有图1~图2以及图4~图5所示的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及其驱动体(驱动装置)151,如此,成为具有可变更开口部的开口率的机构,故而可获得具有现有的切换阀所不具有的新颖特性的划时代性切换阀,即在进行切换操作开始之前,在丝毫不扰乱该时刻的流动状态下即可设定为特定开口率,且可将静压变动、压差变动、流量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
[适用例1](对空气净化装置的适用例)
图9系表示将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适用于含有第一系列以及第二系列的空气净化装置130的例示,且作为该第一系列阀(称为“第一阀”108。)与第二系列阀(称为“第二阀”111。)而加以适用。
该第一阀108的流入通道L1与处理空气导管106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且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排出空气导管113连接。
此外,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与再生空气导管12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供给空气导管115连接。
进而,在处理空气导管106配设有处理空气口101、处理空气过滤器102、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及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
进而,在第一系列导管110,配设有第一系列吸附剂单元109a以及109b。此外,第一系列吸附剂单元109a为收纳具有选择性吸附除去碱性分子状污染物质的性能的蜂窝状、褶状、波状吸附剂的容器,且第一系列吸附剂单元109b为收纳具有选择性吸附除去酸性及/或有机性分子状污染物质的性能的蜂窝状、褶状、波状吸附剂的容器。选择性吸附碱性物质的材料,可使用含有钛以及硅的二元系复合氧化物,含有钛以及锆的二元系复合氧化物,或含有钛、硅、锆的三元系复合氧化物等。此外,作为选择性吸附有机性物质及/或酸性物质的材料,可使用活性炭、活性焦炭、石墨碳、活性碳纤维、沸石、硅胶等。
在第二系列导管117,配设有第二系列吸附剂单元118a以及118b。第二系列吸附剂单元118a以及118b的构成也与第一系列相同。
此外,在图9的空气净化装置130,根据上述理由,未必需要压力调整用可动板与其驱动体,故而使用2个不具备所述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所述均为α型。
(再生空气、供给空气、排出空气、处理空气)
在与再生空气相关的再生空气导管120,配设有再生空气口119、再生空气过滤器121、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及再生空气加热器127,而构成再生装置。
在与供给空气相关的供给空气导管115,配设有供给过滤器128与供给空气口116,此外,在与排出空气相关的排出空气导管113配设有排出空气口114。为了自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且将压力、流量的变动抑制于容许精度内,而具有切换控制器129。
处理空气,如图9所示,从处理空气口101流入空气净化装置130且从第一阀108流过第一系列导管110,经过第二阀111而从供给空气口116供给。
再生空气,从再生空气口119流入空气净化装置130,调整为既定的流量、温度且从第二阀111流过第二系列导管117,经过第一阀108,而从排出空气口114排出。
如以上图9所明示,若根据使用2个本发明四通道从动切换阀的本发明中的空气净化装置构成,则可完全不需要图6所示的现有空气净化装置所必需的8个开关阀与8处分岐/合流点。此外,也不需要图6的现有装置中吸附单元上游侧与下游侧所必需的各2个系统导管。
(正常操作)
在图9,目前,因正常操作为用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用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的通气模式,故而从第一阀108流入第一系列导管110的处理空气,在通过第一系列吸附剂单元109b以及109a期间,吸附除去分子状污染物质至既定浓度,而将其净化。
另一方面,将从第二阀111流入第二系列导管117的再生空气,在进行脱离操作时利用再生空气加热器127加热至既定温度,使通过第二系列吸附剂单元118a以及118b期间所吸附的分子状污染物质脱离,而从第一阀108流入排出空气导管113并从排出空气口114排出。
其间,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停止。进行下一冷却操作时,再生空气由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冷却至既定温度且在通过吸附剂单元118a以及118b期间,进行脱离操作时实施加热且将升温的吸附剂冷却至处理空气温度附近。
构成第一阀108以及第二阀111框体部的侧板、顶板、底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及板状转动阀体,最好具有隔热功能,由此可抑制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之间的热移动。
(通气模式的切换)
此外,在图9中,通气模式的切换操作为使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使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且进行通气的操作,且为自动地进行使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根据切换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在设定时刻同时且短时间作动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进行切换操作之前,通过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第一阀压力感测器107、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第二阀压力感测器112、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的测量·调整装置与切换控制器129,自动地将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调整为如下。
在调整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时,将通过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测出的流量测量值F1与通过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测出的流量测量值F2输入至切换控制器129,此外,将通过第一阀压力感测器107测出的压力测量值P1与通过第二阀压力感测器112测出的压力测量值P2输入至切换控制器129。
基于所述测量值进行运算处理,且将控制信号G4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将控制信号G3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此外,将控制信号G7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再生空气鼓风机122,且将控制信号G6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
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的调整结束后,同时将驱动用控制信号G1与G2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第一阀108的电动马达与第二阀111的电动马达,使第一阀108的板状转动阀体逆时针起动,此外,同时使第二阀111的板状转动阀体顺时针起动,且在0.75秒转动90°并同时停止,而结束通气模式切换操作。
在该0.75秒的切换期间内将供给空气的流量变动、压力变动均抑制在5%以内。
通过该切换使再生空气流动至第一系列,使处理空气流动至第二系列。而且完全不会产生处理空气或再生空气不流动而滞留的所谓“积存”或“沈淀”处。
此外,将处理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的通气模式切换操作,显然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故而省略详细说明。
[适用例2](对通过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的适用例)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适用于利用含有第一系列以及第二系列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的例示,且为具有2个该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的说明图,该2个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作为第一系列阀(第一阀108)以及第二系列阀(第二阀111)。
(处理空气、排出空气、再生空气、供给空气)
第一阀108的流入通道L1与处理空气导管106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排出空气导管113连接。
此外,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与再生空气导管12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供给空气导管115连接。
此外,在图13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中,使用2个具有可动板与其驱动体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均为α型。
进而,在处理空气导管106,配设有处理空气口101、处理空气过滤器102、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及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
此外,在第一系列导管110,配设有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该No.2除湿单元164a、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该冷却器166a、第一系列分配器167a,且在第二系列导管117,配设有与第一系列相同的机器。
各除湿单元为收纳具有吸附除去空气中水分的性能的蜂窝状、褶状、波状吸附剂的容器。作为如此吸附剂,可使用沸石、硅胶、氧化铝等。
以使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二系列导管117的两导管分岐且吸入的方式配置导管。即,在设置于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下游的第一系列分配器(分岐点)167a,分岐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一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a。将第一开关阀168设置于第一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a中。
同样,在设置于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164b下游的第二系列分配器(分岐点)167b,分岐第二系列导管117与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将第二开关阀169设置于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
其次,将第一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a与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加以集合而作为再生空气导管120。在再生空气导管120,配设有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预热器126、及再生空气加热器127。
在供给空气导管115,配设有供给空气过滤器128与供给空气鼓风机175、供给空气口116,在排出空气导管113配设有排出空气口114。
进而,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具备有切换控制器129,该切换控制器129用于自动地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且将压力与流量及压差的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
(处理空气)
如图13所示,使处理空气从处理空气口101流入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且从第一阀108流至第一系列导管110,经过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第一系列冷却器166a、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利用第一系列分配器167a分成两部分且以等流量流至第一系列导管110与第一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a。处理空气,在通过两除湿单元163a、164a期间其水分将被除去至既定露点,例如-100℃的湿度,进而,流过第一系列导管110且经过第二阀111,成为供给空气。将该供给空气,从供给空气口116供给至下一装置。此外,供给空气鼓风机175为根据需要而安装。安装其之时,最好选定不会从机器外吸收外部空气的高机密性机种。
(再生空气)
图13表示以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以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分配器167a流入第一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a且向下流过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开关阀168,并从与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的合流点流入再生空气导管120,经过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预热器126、再生空气加热器127,从第二阀111流入第二系列导管117。
在图13中,再生空气经过第二系列分配器167b,顺次向下流过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164b、第二系列冷却器166b、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第二系列No.1除湿单元163b,且流入第一阀108。再生空气从第一阀108流入排出空气导管113,且经过再生空气预热器126从排出空气口114排出至系统外部。此时,因为第二开关阀169处于关闭状态,故而再生空气不会流入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内。将该状况用虚线表示于图13。
在图13,为以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以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的通气模式的状态,故而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的加热停止,且第一系列冷却器166a的冷却作动。此外,以第二系列进行的再生操作为脱离操作之时,再生空气加热器127作动,第二系列冷却器166b的冷却停止,且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的加热作动。
进而,以第二系列进行的再生操作为冷却操作之时,再生空气冷却器125与第二系列冷却器166b作动,而再生空气加热器127与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停止。
此外,因为在图13中,流入第一阀108以及第二阀111的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的温度也有较大差异,故而通常会产生热移动。然而,在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中,设该阀的侧板、顶板、底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板状转动阀体的较佳构成为具有隔热功能,故而实质上可抑制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之间的热移动。
(通气模式的切换)
通气模式的切换操作,在图13的装置中,为使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为第二系列、使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为第一系列且进行通气的操作,且为自动地进行使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通过切换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在设定时刻同时且短期间作动的操作。
另一方面,将以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以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的通气模式,切换为以第一系列进行再生操作、以第二系列进行吸附操作的通气模式时,在进行切换操作之前,通过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第一阀压力感测器107、第二阀压力感测器112、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的测量·调整装置与切换控制器129,将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自动地调整为如下。
即,在调整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时,将通过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测出的流量测量值F1与通过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未图示)测出的流量测量值F2(未图示)输入至切换控制器129,此外,将通过第一阀压力感测器107测出的压力测量值P1与通过第二阀压力感测器112测出的压力测量值P2输入至切换控制器129。
基于所述测量值进行运算处理,且分别将控制信号G3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将控制信号G8从切换控制器129输出至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
其次,将第一阀的流入通道L1与同阀的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根据切换控制器129的输出信号G7,使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n位置的第一阀的压力调整用可动板150b与150d移动至既定位置,以此方式进行调整。此外,将第二阀的流入通道L1与同阀的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以板状转动阀体134处于s位置的第二阀的可动板150a′与150c′通过来自切换控制器129的输出信号G10移动至既定位置的方式进行调整。其后,因为通过切换控制器129使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同时且短时间作动,将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故而可将供给空气的流量变动以及压力变动暨压差变动抑制在5%以内。5%以内的变动为通常操作时的变动精度,且设定为供给空气的所述变动不会对下一步骤的操作产生影响的值。
此外,将处理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的通气模式切换操作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
(作用以及效果)
因将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164b以及第二系列No.1除湿单元163b的吸附剂用于进行脱离再生,且流入第一阀108的再生空气的温度通常为50℃以上,故而使该再生空气流入排出空气导管113后,通过再生空气预热器126,与从再生空气导管120流入空气预热器126的常温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可进行使再生空气升温的预热。另一方面进行使成为排出空气的再生空气降温的热回收。因此,可通过设置此操作,而节约再生空气加热器127的加热量并省能。
另一方面,具有2个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中,因为将通过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的空气分成两部分,且从第一系列导管110流入第二阀111并成为供给空气的空气的水分浓度(绝对湿度)与切换时流入第二阀111的再生空气的水分浓度(绝对湿度)为同一,故而完全不会因通气模式切换操作而导致产生水分浓度变动。此外,滞留在图13的第二系列再生空气导管120b内的空气也与供给空气的水分浓度(绝对湿度)相同,故而完全不会因通气模式切换操作而导致产生水分浓度变动。
此外,因为将通过第一系列No.2除湿单元164a的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加热之后通入第二系列No.2除湿单元164b以及No.1除湿单元163b且用于脱离,故而可实施彻底的脱离·再生,且作为供给空气的干燥空气的水分浓度稳定,可经常供给露点-80℃以下的空气。
[适用例3](适用于利用批次式变温吸附的洁净调湿·调温空气供给装置)
图14为将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适用于含有第一系列以及第二系列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的例示,且作为该第一系列阀(称为“第一阀”108。)与第二系列阀(称为“第二阀”111。)而适用。
第一阀流入通道L1,与处理空气导管106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排出空气导管113连接。
此外,第二阀流入通道L1与再生空气导管12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1)L2与第一系列导管110连接,同阀的流入/出通道(2)L4与第二系列导管117连接,同阀的流出通道L3与供给空气导管115连接。
此外,在图14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的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使用具有可动板与其驱动体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设所述均为α型。
(再生空气、供给空气、处理空气、再生空气)
此外,在第一系列导管110,配设有第一系列净化单元170a、该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及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
在再生空气导管120,配设有再生空气口119、再生空气过滤器121、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再生空气冷却器125、再生空气加热器127、及再生空气预热器126,而构成再生装置。
在供给空气导管115配设有供给空气冷却器173、供给空气加湿器174、供给空气鼓风机175、及供给空气口116,且在排出空气导管113配设有再生空气预热器126与排出空气口114。
进而,具有2个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中,为自动地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且将压力与流量及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而具有切换控制器129。
在图14中,使处理空气从处理空气口101流入洁净调湿·调温空气供给装置190,且从第一阀108向下流至第一系列导管110,经过第一系列净化单元170a、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流至第一系列No.1除湿单元163a。处理空气,在通过该净化单元170a期间将分子状污染物质除去至既定浓度,进而在通过该除湿单元163a期间也将水分除去至既定露点湿度以下,且经过第二阀111以供给空气冷却器173进行调温,以供给空气加湿器174进行湿度调整,以供给空气鼓风机175进行升压之后,成为供给空气并从供给空气口116供给。
在图14的洁净调湿·调温空气供给装置190中所使用的净化单元170a、170b,为收纳有与图6以及图9所使用的净化单元109、118同样的蜂窝状吸附剂的容器。此外,除湿单元163,为收纳有与图13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180所使用的No.1除湿单元163a、163b同样的蜂窝状除湿用吸附剂的容器。
再生空气从再生空气口119流入洁净调湿·调温空气供给装置190且调整为既定流量、温度,并从第二阀111流过第二系列导管117,经过第一阀108从排出空气口114排出。
在图14中,因以第一系列进行吸附操作、以第二系列进行再生操作,故而第一系列加热器165a的加热停止,且第二系列的再生操作为脱离操作之时,再生空气加热器127与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的加热作动。此外,以第二系列进行的再生操作为冷却操作之时,再生空气冷却器125作动,但是再生空气加热器127与第二系列加热器165b停止。
进而,与适用于上述装置的情形同样,图14的装置中,流入、流出至第一阀108、第二阀111的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排出空气)的温度也相差很大,故而会产生热移动。
然而,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因构成该阀框体部的侧板、顶板、底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板状转动阀体较佳的构成是具有隔热功能,故而可实质抑制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排出空气)之间的热移动。
此外,因为第一阀108以及第二阀111的板状转动阀体134(参照图3)与框形阀座133(参照图3)经由嵌入设置于框形阀座133的2条垫圈槽154的垫圈而密接,故而处理空气(供给空气)与再生空气(排出空气)即使压力不同也不会产生从压力较高侧向较低侧泄漏。进而,板状转动阀体134与框形分隔板132之间的热移动较小。
(通气模式切换)
通气模式的切换操作,在图14中,为使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将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且进行通气的操作,且为自动地进行使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通过来自切换控制器129的输出信号,在设定时刻同时且短时间作动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进行切换操作之前,通过处理空气流量感测器104、再生空气流量感测器123、第一阀压力感测器107、第二阀压力感测器112、处理空气鼓风机103、处理空气调节挡板105、处理空气冷却器171、再生空气鼓风机122、再生空气调节挡板124、再生空气冷却器125、流量与压力的测量·调整装置与切换控制器129,自动地调整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
对切换控制器129的测量信号的输入、控制信号的输出,与对适用例1以及适用例2所进行的详述同样。
进而,因为第一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n位置(参照图7),故而可通过第一阀的可动板150b自动地调整第一阀的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另一方面,因为第二阀的板状转动阀体134位于s位置(参照图7),故而可通过第二阀的可动板150c′自动地调整第二阀的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图14中虽未阐述阐述,但是也将大气压、相对湿度、温度等测量信号输入至切换控制器129。
(作用以及效果)
具有本发明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装置,以此方式,对处理空气的流量与压力、以及再生空气的流量与压力进行调整,进而,对第一阀的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以及第二阀的流入通道L1与流出通道L3间的压差进行调整,通过切换控制器129使第一阀108与第二阀111同时且短时间作动,且使处理空气从第一系列切换至第二系列、使再生空气从第二系列切换至第一系列,由此可将供给空气的压力变动,与适用例1以及适用例2同样,抑制在数%以内。此外,也可将供给空气的温度变动抑制在±1℃以内。进而,因为图14所示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190中无沈淀处,故而分子状污染物的浓度变动也为容许精度内。
(实测数据)
图15表示具有2个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图14所示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的实际数据,且为表示以下的图表:在第二阀111的流入通道L1以及流出通道L3安装具有高速取样功能的压力传感器,且从进行通气模式切换操作开始至结束的期间所测量·记录的压力变动状况。
在图15中,Pw为第二阀L1的静压,Py为第二阀L3的静压。该图表显示,如所明示般,本发明的阀即使实行切换时间为0.775秒、转动角度为92°的切换操作,也可将再生空气的静压(=供给空气的静压)的变动抑制在仅5%以内,此外,也可将压差:Pw-Py的变动抑制在5%以内。
进而,因为在进行切换操作之前进行流量的测量·调整,故而流动变动为容许精度内。如此,压差:Pw-Py在切换时间内大致固定的表示将流量保持为固定。
若细查图15的数据,则可得出本发明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的结论,即在将2个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组合使用的批次式变温吸附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等系统,适用上述通气模式切换方法,由此可将作为现有批次式变温吸附的各种系统实用上最大难题的切换时流量变动、压力变动、以及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以内。
此外,本发明适于使用如下的方法,即,对于至少含有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含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显示器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中之一而构成的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供给净化空气、干燥空气、洁净调温·调湿空气、净化氮气、干燥氮气、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
此外,本发明的较佳对象为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其至少包括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含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制造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中的之一,且含有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净化氮气供给装置、干燥氮气供给装置、以及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中之一。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可仅通过2个该阀,而构筑具有2系列同等的吸附材料单元的批次式变温吸附(TSA)系统。
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因构成其框体部的顶板、底板、侧板、框形分隔板、旋转轴、板状转动阀体可具有隔热功能,故而即便该阀内的高温再生气体与低温处理气体或供给气体同时邻接而流动,也可抑制从高温气体向低温气体的热移动,且吸附除去、脱离·再生不会受到影响,而可同时实施。
此外,在进行通气模式切换之前,根据切换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将处理气体与再生气体的流量、压力(静压)、压差均控制为相同流量、相同静压、相同压差,进而,使2个切换阀的驱动马达同时起动,且同时停止,而且在0.1~20秒的短时间内进行动作,由此切换时的流量与静压与压差的变动为容许精度内。
使用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可对于除去供给至无尘室、净化室、迷你洁净环境的分子状污染物质直至达到ppb水平的空气或氮气净化装置,除去分子状污染物质进而进行调温·调湿的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或供给去除水分后直至露点-80℃以下的干燥空气或干燥氮气的装置,可提供能够将切换时的流量、静压、压差变动抑制在容许精度内而进行供给的使用有批次式变温吸附的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产业上可利用性非常大。
Claims (16)
1.一种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是一种在切换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的通气模式时使用的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部,其由顶板、侧板及底板构成,在内部具有空间部;框形分隔板,其具有将该空间部划分为4个小室R1、R2、R3、以及R4的开口部;板状转动阀体,其打开或封闭该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四通道,包括经常使设置于该经过划分的4个小室的气体流入的流入通道L1、交替使气体的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1)L2、经常使气体流出的流出通道L3、及与上述L2交替使气体流入与流出的流入/出通道(2)L4;以及,驱动装置,其使上述板状转动阀体在转动轴周围转动;
(i)将上述小室R1、R2、R3、以及R4以如下顺序进行配置,即,安装有上述流入通道L1的小室R1、以该R1为起点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安装有上述流入/出通道(1)L2的小室R2、安装有上述流出通道L3的小室R3、以及安装有上述流入/出通道(2)L4的小室R4,且,上述R1与上述R3配置于以气体流路切换时使从上述L1流入的气体流出至L3的方式构成的对向位置,进而,上述板状转动阀体,以配置于上述R2以及上述R4,或上述R1以及上述R3的方式而安装于上述旋转轴,
(ii)所述板状转动阀体是具有上缘、侧缘、下缘的板状阀体,在切换气体流路前封闭所述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
(a)气体流路切换时,所述板状转动阀体启动,从处于封闭状态的所述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开始打开至旋转预定角度封闭对向的开口部为止(位置变换)的期间,上述流入/出通道(1)L2及上述流入/出通道(2)L4的气体流入/流出停止,
(b)(1)所述板状转动阀体的上述上缘和所述顶板之间、(m)所述板状转动阀体的上述侧缘和所述侧板之间、(n)所述板状转动阀体的上述下缘和所述底板之间,分别设置使从所述流入通道L1流入的气体的一部分流通的间隙(或者空隙),从所述流入通道L1流入的气体,通过(l)所述板状转动阀体的所述上缘和所述顶板的间隙(或者空隙)、(m)板状转动阀体的所述侧缘和所述侧板的间隙(或者空隙)、(n)板状转动阀体的所述下缘和所述底板的间隙(或者空隙)以及(o)由所述板状转动阀体打开的所述框形分隔板的开口部,从L1经由R1、R2、R3的流动和从L1经由R1、R4、R3的流动,构成了流出至流出通道L3,
(iii)在该位置变换的前后,所述流入通道L1的压力Pw和所述流出通道L3的压力Py,均没有实质性的变动。
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部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在该开口部的内缘周边部形成有框形阀座,且该开口部面积为选自上述流入通道L1截面积的20~120%范围内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形状,与上述开口部形状为相似形,且该板状转动阀体的板面面积为选自大于封闭该开口部的面积且小于其面积1.3倍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框体部含有侧板、顶板、以及底板,该侧板、顶板、与底板以及上述框形分隔板、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板状转动阀体具有隔热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转动动作,是从起动至停止的动作时间选自0.1~20秒的范围内,并且,转动角度选自60°~122°的范围内的往复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部中,具有开口率(%)的变更装置,该开口率变更装置分别独立变更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且在上述板状转动阀体配置于上述R2以及上述R4之时可沿上述R1及/或上述R3的内壁面、而在上述板状转动阀体配置于上述R1以及上述R3之时可沿上述R2及/或上述R4的内壁面,分别在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移动,上述开口率变更装置由可动板和其驱动体构成,上述可动板的动作与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转动动作同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上述开口率变更装置含有可动板及其驱动体,上述可动板的动作与上述板状转动阀体的转动动作同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其中,在上述流入通道L1及/或上述流出通道L3具有压力感测器。
9.一种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为具有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将流入该2系列的吸附材料单元的处理空气或者再生空气,通过切换阀交替进行切换,交替进行吸附操作或再生操作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个上述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作为第一阀与第二阀加以组合,而作为所述切换阀安装于该吸附装置的2系列吸附单元;该2系列吸附材料单元的构成分别至少具有:使上述吸附材料单元的吸附能力再生的再生装置,分别处理气体的静压、供给气体的静压、再生气体的静压、以及排出气体的静压的测量·调整装置,再生气体流量及/或处理气体流量的测量·调整装置,以及控制使用上述第一阀以及第二阀实施的吸附操作与再生操作的切换(通气模式切换)的切换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吸附材料单元,分别将使用用于吸附分子状污染物质的吸附材料而形成的单元,或使用用于吸附水分的吸附材料而形成的单元串连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将来自上述第一阀以及上述第二阀所具有的压力感测器的测定信号输入至上述切换控制器。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再生装置具有再生用鼓风机,该再生用鼓风机可在处理气体流量的0.05~1.2倍的范围内任意调整流量。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在进行上述通气模式切换之前,以处理气体流量与再生气体流量相等的方式对流量进行调整,进而,以处理气体的静压与再生气体的静压相等的方式对静压进行调整,而后实施该通气模式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其中,上述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为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净化氮气供给装置、干燥氮气供给装置、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
15.一种供给净化空气、干燥空气、洁净调温·调湿空气、净化氮气、干燥氮气、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的方法,该方法中将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使用2个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用四通道自动切换阀的批次式变温吸附装置中的任一装置,使用在至少包括具有: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显示器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的其中之一而构成的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中;从而供给净化空气、干燥空气、洁净调温·调湿空气、净化氮气、干燥氮气、或洁净调温·调湿氮气。
16.一种洁净电子零件制造·设施或洁净半导体制造设施·设备,其至少包括具有无尘室,洁净棚,洁净台,半导体制造装置、液晶显示器制造装置、有机EL显示器制造装置的电子零件的制造中所相关的装置,洁净隧道,洁净加热炉,处理基板保护用保管库,随附于保管库、制造装置的移载装置,装载机/卸载机,外壳,检查装置,以及装置辅助机械的其中之一;其特征在于:至少含有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干燥空气供给装置、洁净调温·调湿空气供给装置、净化氮气供给装置、干燥氮气供给装置、以及洁净调温·调湿氮气供给装置的其中之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21362A JP4644517B2 (ja) | 2005-04-19 | 2005-04-19 | 4ポート自動切換えバルブ |
JP121362/2005 | 2005-04-19 | ||
PCT/JP2006/308498 WO2006112534A1 (ja) | 2005-04-19 | 2006-04-18 | 4ポート自動切替えバルブ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3930A CN101163930A (zh) | 2008-04-16 |
CN101163930B true CN101163930B (zh) | 2011-06-01 |
Family
ID=37115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322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3930B (zh) | 2005-04-19 | 2006-04-18 | 四通道自动切换阀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46239B2 (zh) |
EP (1) | EP1873462B1 (zh) |
JP (1) | JP4644517B2 (zh) |
KR (1) | KR101311698B1 (zh) |
CN (1) | CN101163930B (zh) |
TW (1) | TW200706815A (zh) |
WO (1) | WO20061125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85115B2 (ja) * | 2007-11-26 | 2012-02-29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レジスト処理工程排気の清浄化方法 |
JP5303140B2 (ja) * | 2007-11-26 | 2013-10-02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基板処理工程排気の清浄化方法 |
JP5202934B2 (ja) * | 2007-12-04 | 2013-06-05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超高純度空気の調製方法 |
JP5303143B2 (ja) * | 2007-12-04 | 2013-10-02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ンルーム排気を超高純度空気に調製する方法 |
ITMI20080115A1 (it) * | 2008-01-25 | 2009-07-26 | Polaris Srl | Apparecchio e metodo per distribuire una pluralita' di correnti di fluido attraverso una pluralita' di camere, in particolare per attuare processi di adsorbimento. |
EP2283224B1 (en) * | 2008-03-31 | 2015-12-02 | Borgwarner Inc. | Multi-port valve |
IL192499A (en) * | 2008-06-29 | 2013-03-24 | S E S Solar Energy Solutions Ltd | Solar collector |
US8227648B2 (en) | 2008-12-17 | 2012-07-24 | Uop Llc | Combin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water adsorption and two stage heat pump process for fuel ethanol dehydration |
US8226746B2 (en) | 2008-12-17 | 2012-07-24 | Uop Llc | Indirectly heat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ber for sorbate recovery |
US8067646B2 (en) | 2008-12-17 | 2011-11-29 | Uop Llc | Combin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ption and heat pump process for fuel ethanol dehydration |
US8936727B2 (en) | 2009-03-06 | 2015-01-20 | Uop Llc | Multiple bed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ption |
JP2011058426A (ja) * | 2009-09-10 | 2011-03-24 | Ihi Corp | 調整バルブ及び過給装置 |
US7795479B1 (en) | 2009-12-15 | 2010-09-14 | Uop Llc |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dsorption multi-step regeneration cycle |
DE102010009617A1 (de) * | 2010-02-27 | 2011-09-01 | Allmineral Aufbereitungstechnik Gmbh & Co Kg | Pulsventil |
KR101219657B1 (ko) * | 2010-04-15 | 2013-01-08 |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 창호 성능 시험장치용 압력제어 시스템 |
CN102266618B (zh) * | 2010-12-31 | 2014-06-11 | 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气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WO2012161828A1 (en) * | 2011-03-01 | 2012-11-29 |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 Apparatus and systems having a rotary valve assembly and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es related thereto |
JP5845388B2 (ja) * | 2011-03-10 | 2016-01-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JP5845389B2 (ja) * | 2011-03-14 | 2016-01-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FR2983532B1 (fr) * | 2011-12-01 | 2015-02-13 | Valeo Sys Controle Moteur Sas | Vanne pour un circuit de circulation de gaz dans un vehicule |
JP5453490B2 (ja) | 2011-12-21 | 2014-03-26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除湿と離脱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CN103711942B (zh) * | 2013-12-27 | 2016-02-17 | 王斌 | 多塔空气除湿机的旋转循环切换风阀 |
CN104359209A (zh) * | 2014-10-29 | 2015-02-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出风口切换装置及空调器 |
CN105135000A (zh) * | 2015-08-14 | 2015-12-09 | 叶立英 | 一种流体流道转换方法及其装置 |
CN106369794A (zh) * | 2016-10-26 | 2017-02-01 | 仓敏伟 | 转板式自动内外通风转换装置 |
CN107120450B (zh) * | 2017-05-08 | 2020-12-01 | 深圳市鸿效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式余热回收系统 |
KR101992954B1 (ko) * | 2019-03-05 | 2019-06-26 | (주)대성마리프 | 멀티 덕트 연결용 기체 흐름 방향 전환 장치 |
CN109730606B (zh) * | 2019-03-13 | 2024-07-12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洗碗机的喷臂组件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
CN111854128B (zh) | 2019-04-29 | 2025-03-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风道组件及空调一体机 |
CN111854129A (zh) * | 2019-04-29 | 2020-10-3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
CN110117538B (zh) * | 2019-05-29 | 2022-04-01 | 新乡医学院 | 一种细胞培养采样装置 |
CN110822582B (zh) * | 2019-11-18 | 2021-03-16 | 西北大学 | 一种室内co2空气净化的装置与方法 |
CN114087701A (zh) * | 2020-07-10 | 2022-02-25 | 北京同方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 双通道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
CN111964067B (zh) * | 2020-08-20 | 2022-11-29 |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油气两用锅炉燃料自动切换控制系统 |
CN112413171A (zh) * | 2020-12-06 | 2021-02-26 | 山西维斯塔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自然能系统流道调整装置 |
CN112729949B (zh) * | 2020-12-22 | 2023-01-03 | 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 | 水质采样器及检测机器人 |
JP7578972B2 (ja) * | 2020-12-22 | 2024-11-07 | アクア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CN113719895B (zh) * | 2021-08-16 | 2022-12-13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基于空调器的空气净化方法及空调器 |
CN117065126B (zh) * | 2023-10-13 | 2023-12-22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一种家畜外阴清洁装置及清洁方法 |
CN117643669B (zh) * | 2024-01-26 | 2024-04-02 | 山东冠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呼吸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62548C (zh) * | 1944-03-09 | |||
US2561441A (en) * | 1949-02-04 | 1951-07-24 | Cargocaire Engineering Corp | Control means for dehumidifying apparatus |
US3204388A (en) * | 1960-02-01 | 1965-09-07 | Atlantic Res Corp | Buffer bed dehumidification |
US3193985A (en) * | 1960-07-11 | 1965-07-13 | Atlantic Res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ication of gases |
US3228653A (en) * | 1962-08-15 | 1966-01-11 | Lea G Trimmer | Butterfly valve device having particular seal and split-body structure |
JPS509104B2 (zh) * | 1972-04-04 | 1975-04-10 | ||
JPS49118126U (zh) * | 1973-02-03 | 1974-10-09 | ||
JPS55104623A (en) | 1979-02-07 | 1980-08-11 | Hitachi Ltd | Fractionation of gaseous mixture |
US4329158A (en) | 1980-06-13 | 1982-05-11 |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 Air fractionation b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
DE3340400C2 (de) * | 1983-11-09 | 1985-12-19 | Kalvo-Vogler GmbH, 5650 Solingen | Drehschieber |
JPS61131756A (ja) | 1984-11-30 | 1986-06-19 | 鳥取大学長 | 呼吸同調送気式濃縮酸素供給装置 |
JPH0356846Y2 (zh) * | 1986-04-02 | 1991-12-24 | ||
JPH062735Y2 (ja) * | 1986-10-07 | 1994-01-26 | 食品環境開発株式会社 | 歯科医療用除湿乾燥空気生成装置 |
JPS63187046A (ja) * | 1987-01-28 | 1988-08-02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空調用グリル |
JPH0424466A (ja) * | 1990-05-16 | 1992-01-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風路切換用シャッタ装置 |
US5122355A (en) * | 1990-06-06 | 1992-06-16 | Union Carbide Industrial Gase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mbrane nitrogen process and system |
JPH04118024A (ja) | 1990-09-07 | 1992-04-20 | Kobe Steel Ltd | 溶剤回収装置 |
US5114441A (en) * | 1990-11-02 | 1992-05-19 | Ryder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Oxygen concentrator system and valve structure |
TW227597B (zh) * | 1992-07-22 | 1994-08-01 | Nippon Nesyoro Kogyo Kk | |
JPH06265032A (ja) * | 1993-03-05 | 1994-09-20 | Otto:Kk | 流路切換え弁 |
US5534186A (en) * | 1993-12-15 | 1996-07-09 | Gel Sciences, Inc. | Gel-based vapor extractor and methods |
US5403385A (en) | 1994-02-08 | 1995-04-04 | Alberta Research Council | Serial flow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 for gas separation |
JP3254324B2 (ja) * | 1994-03-09 | 2002-02-04 | 日本ファーネス工業株式会社 | 4方向流路切替装置 |
JPH09184645A (ja) * | 1995-12-28 | 1997-07-15 | Daiwa House Ind Co Ltd | 多数室可変風量換気装置 |
JPH10160236A (ja) * | 1996-11-29 | 1998-06-19 | Shinko Kogyo Co Ltd | 空調用空気流の制御装置 |
WO1998029182A1 (en) * | 1996-12-31 | 1998-07-09 | Keefer Bowie | High frequenc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
US5988165A (en) * | 1997-10-01 | 1999-11-23 | Invacare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oxygen-enriched gas and compression thereof for high-pressure mobile storage utilization |
JP2002504419A (ja) | 1998-02-27 | 2002-02-12 | プラクスエア・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吸着剤を用いるvpsa法 |
JP3924377B2 (ja) * | 1998-05-19 | 2007-06-0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通風装置 |
JP3610253B2 (ja) | 1999-01-20 | 2005-01-12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混合ガス吸着分離方法 |
DE29916786U1 (de) * | 1999-09-23 | 2001-02-15 | Berkenbusch, Stefan, 65197 Wiesbaden | Armatur zur Umkehr der Strömungsrichtung eines Mediums |
DE29916784U1 (de) | 1999-09-23 | 2000-03-09 | Holz, Christian, 38667 Bad Harzburg | Kombi-Lippenstift |
JP2002048084A (ja) * | 2000-08-02 | 2002-02-15 |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 空気調和機用排水ポンプ |
JP2002310310A (ja) * | 2001-04-12 | 2002-10-23 | Ohbayashi Corp | 5方向切替バルブ |
CN1239253C (zh) | 2001-08-29 | 2006-02-01 |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 用于从氧气·氮气混合气体中分离氮气的吸附剂以及使用它的氮气制造方法 |
JP3798338B2 (ja) * | 2002-05-09 | 2006-07-19 | エア・ウォーター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ンドライエアー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
JP2004019966A (ja) * | 2002-06-12 | 2004-01-22 | Toshiba Kyaria Kk | 換気装置 |
JP4096646B2 (ja) * | 2002-07-09 | 2008-06-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却システム |
JP3748109B2 (ja) * | 2003-04-22 | 2006-02-22 |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 空調用ダンパ装置 |
-
2005
- 2005-04-19 JP JP2005121362A patent/JP46445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18 KR KR1020077023957A patent/KR101311698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8 WO PCT/JP2006/308498 patent/WO20061125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18 US US11/912,030 patent/US7846239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4-18 CN CN2006800132254A patent/CN10116393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8 EP EP06732256.0A patent/EP1873462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04-19 TW TW095113875A patent/TW200706815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332565B (zh) | 2010-11-01 |
KR101311698B1 (ko) | 2013-10-14 |
US20090032129A1 (en) | 2009-02-05 |
EP1873462B1 (en) | 2016-03-09 |
WO2006112534A1 (ja) | 2006-10-26 |
US7846239B2 (en) | 2010-12-07 |
KR20080014961A (ko) | 2008-02-15 |
JP4644517B2 (ja) | 2011-03-02 |
CN101163930A (zh) | 2008-04-16 |
EP1873462A1 (en) | 2008-01-02 |
TW200706815A (en) | 2007-02-16 |
JP2006300394A (ja) | 2006-11-02 |
EP1873462A4 (en) | 2011-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3930B (zh) | 四通道自动切换阀 | |
CN111439092A (zh) | 车辆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A318648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inuous gas adsorbate capture using adsorption/regeneration cycle | |
KR101658773B1 (ko) | 에어필터 자동 청소형 배기열 회수 환기장치 | |
KR101207947B1 (ko) | 제습 냉방 장치 | |
AU2008277190B2 (en) |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 |
CN109499274B (zh) | 气体置换用干燥房 | |
JP5303143B2 (ja) | クリーンルーム排気を超高純度空気に調製する方法 | |
JP2016040506A (ja) | デシカントブロック装置およびデシカント空気調和機 | |
JP2015100793A (ja) | 再生型圧縮空気乾燥装置及び除湿再生ユニット | |
JP4181078B2 (ja) | 空気清浄化装置 | |
WO2013115143A1 (ja) | 静止型デシカント空調機および運転方法 | |
KR102539338B1 (ko) | 가스 치환용 드라이룸 | |
TWI816980B (zh) | 氣體置換用乾燥室 | |
JP2009138975A (ja) | クリーンルーム排気の清浄化方法 | |
JP2013155941A (ja) | 静止型デシカント空調機 | |
JP2012096165A (ja) | 低露点空気発生装置 | |
JPH07185248A (ja) | 吸着装置 | |
KR101447022B1 (ko) | 유로절환장치를 이용한 물질 교환기 | |
JP6754578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TWI783701B (zh) | 用於列印之系統 | |
KR102786469B1 (ko) | 제습 및 재생의 수행을 위해 단일 팬을 사용하는 습도 조절 장비 | |
KR20100060500A (ko) | 제습 냉방 장치 | |
JP2013184086A (ja) | 吸着式除湿機 | |
KR20110096620A (ko) | 건식제습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