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092A - 等离子体显示屏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47092A CN101047092A CNA200610142186XA CN200610142186A CN101047092A CN 101047092 A CN101047092 A CN 101047092A CN A200610142186X A CNA200610142186X A CN A200610142186XA CN 200610142186 A CN200610142186 A CN 200610142186A CN 101047092 A CN101047092 A CN 1010470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electrodes
- pdp
- bus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WMWLMWRWZQELOS-UHFFFAOYSA-N bismuth(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Bi]O[Bi]=O WMWLMWRWZQELO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5902 Bi 2 O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0617 PbO—B2O3—SiO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83 SiO 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13 electron-beam-induced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4 ne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ne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e]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8—Dielectric or insulating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6—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with respect to cell parameters, e.g. electrodes within the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提高了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它包括:后衬底;面对后衬底的前衬底;插在前衬底和后衬底之间并分隔多个放电单元的多个阻挡肋;在面对后衬底的前衬底上排列成相互隔开的多对维持电极,每一对维持电极都包括X电极和Y电极;以及覆盖维持电极对并且在放电单元的每一个中具有至少两个凹槽的前电介质层;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阻挡肋的高度。
Description
优先权请求
本申请参照、合并以及要求先先于2006年3月28日提交给韩国知识产权局且受让号为10-2006-0028052的专利申请“THE PLASMA DISPLAY”根据35U.S.C.§119而产生的所有权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尤其涉及具有提高了发光效率的PDP。
背景技术
近年来,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已作为传统阴极射线管(CRT)的替代物而受到公众的注意。在PDP中,在其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的两块衬底之间注入放电气体,把放电电压提供给电极,由于放电电压产生紫外线而激励以预定图案形成的磷光体,并且显示所要求的图像。
人们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以试图增加PDP的发光效率并降低所需要的放电电压。换言之,重要的是,设计一种可以在比预定驱动电压更低的电压下工作而同时仍具有提高的发光效率的PDP。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了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屏(PDP)。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提供的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包括:后衬底;面对后衬底的前衬底;插在前衬底和后衬底之间并将多个放电单元隔开的多个阻挡肋;在面对后衬底的前衬底上排列成相互隔开的多个维持电极对,各对维持电极都包括X电极和Y电极;以及覆盖维持电极对并在各个放电单元中具有至少两个凹槽的前电介质层;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阻挡肋的高度。
凹槽最好对应于X电极和Y电极。最好在每一个放电单元中形成两个凹槽,并且这两个凹槽分别对应于X电极中的每一个和Y电极中的每一个。每个放电单元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最好等于或大于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并且最好等于或小于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的外侧之间的距离。
X电极中的每一个最好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Y电极中的每一个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凹槽对应于透明电极。X电极中的每一个最好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Y电极中的每一个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各凹槽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总线电极中的每一个。
在每个放电单元中的凹槽最好相互对应,并且最好相对于排列在它们之间的对称虚平面而相互对称,并且最好与每个维持电极对的X电极和Y电极平行。
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最好在110μm(微米)和260μm之间的范围内。
放电单元最好呈矩形,并且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最好在各个放电单元的长边长度的1/4和1/2之间的范围内。
前电介质层最好包括基于铋(Bi)的材料。前电介质层最好包括Bi2O3。前电介质层最好包括Bi2O3、B2O3和ZnO。
在各个放电单元中最好把凹槽排列成间断形式。凹槽具有矩形横截面。各个凹槽的横截面的长边最好在180μm和240μm之间的范围内。各个凹槽的横截面的短边最好在80μm和120μm之间的范围内。
阻挡肋最好分别包括与维持电极对平行的第一阻挡肋部分和连接第一阻挡肋部分的第二阻挡肋部分。
X电极中的每一个最好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Y电极中的每一个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总线电极中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第一阻挡肋部分。X电极中的每一个最好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Y电极中的每一个包括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在朝向放电单元中心的方向上,总线电极与第一阻挡肋部分分隔开预定距离。
PDP最好还包括:跨越维持电极对并排列在面对前衬底的后衬底上的寻址电极;覆盖寻址电极和后衬底的后电介质层;以及排列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的磷光体层。
附图说明
在参照附图阅读了下述详细说明后,读者将能更好地完整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交流(AC)三电极表面放电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的横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PDP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沿图2中线III-III取得的图2所示PDP的横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PDP的布局图,说明放电单元、X电极、Y电极和寻址电极以及第一、第二凹槽的配置;
图5a和5b是使用每对维持电极对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距离的多个值而测量到的图1所示PDP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PDP的第一修改型式的布局图;
图7a和7b是图1所示模型化PDP和本发明的模型化PDP的模拟放电的各个图像;
图8a到8c是在两个比较PDP例子中和根据本发明的PDP中各自放电路径的模拟图像;
图9是图2所示模型化PDP的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的曲线图,是在改变第一、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时模拟得到的;以及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PDP的第二修改型式的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示出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来实施本发明,并且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揭示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把本发明的概念彻底地传达给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交流(AC)三电极表面放电等离子体显示屏(PDP)10的横截面图。参考图1,PDP 10包括相互平行耦合的前板50和后板60。在前板50的前衬底11上放置每个都由X电极31和Y电极32构成的维持电极对12。寻址电极22放置在面对前衬底11的后衬底21上,并且寻址电极22跨越X电极31和Y电极32。X电极3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31a和总线电极31b,Y电极3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32a和总线电极32b。单位放电单元是通过各个寻址电极22与包括X电极31和Y电极32的每对维持电极12的交叉而形成的一个空间。分别在前衬底11和后衬底21上形成前电介质层15和后电介质层21以覆盖各电极。在前电介质层15上形成MgO保护层16,并且在后电介质层21的前表面上形成分隔放电单元和防止放电单元之间的串扰的阻挡肋30。在阻挡肋30的侧壁上以及在未形成阻挡肋30的后电介质层25的一部分前表面上涂覆磷光体层26。
这种PDP 10具有高驱动电压和低发光效率。
图2到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屏(PDP)100的各种图。具体说来,图2是PDP 100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为沿图2中线III-III取得的图2的PDP 100的横截面图。此外,图4是图2所示PDP 100的布局图,说明放电单元180、X电极、Y电极和寻址电极131、132和122、以及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的配置。
参考图2,PDP 100包括相互平行耦合的前板150和后板160。前板150包括前衬底111、前电介质层115、维持电极对112以及保护层116。后板160包括后衬底121、寻址电极122、后电介质层125、阻挡肋130以及磷光体层126。
前衬底111和后衬底121相互分开预定距离并且在它们之间限定了一个发生放电的放电空间。可以用具有高可见光透射率的玻璃来构成前衬底111和后衬底121,并且可以着色以增强明亮场所的对比度。
在前衬底111和后衬底121之间插入阻挡肋130。更具体地说,在后电介质层125上形成阻挡肋130。阻挡肋130把前衬底111和后衬底121之间的放电空间分成一些放电单元180,并防止放电单元180之间的电和光的串扰。
参考图2,阻挡肋130分开呈矩形横截面和按矩阵图案排列的放电单元180。阻挡肋130分别包括与维持电极对112平行的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和连接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的第二阻挡肋部分130b。一对相互面对的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和一对相互面对的第二阻挡肋部分130b包围各个放电单元180。因此,阻挡肋130具有封闭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封闭结构。可以以封闭结构来排列阻挡肋130以使放电单元180具有多边形(例如,三角形或五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横截面。另一方面,阻挡肋130可以排列成开放结构,诸如条状图案。阻挡肋130也可以以格栅结构或三角形图案来隔开放电单元180。
各个放电单元180具有沿维持电极对112延伸的方向而延伸的短边A和沿与维持电极对112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边B。通过阻挡肋130的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和第二阻挡肋部分130b的顶端表面来限定包围各个放电单元180的长、短边B和A。
在面对后衬底121的前衬底111上放置维持电极对112。维持电极对11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维持电极对,即,用作为维持电极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维持电极对112相互隔开预定距离,并且在前衬底111上排列成相互平行。
X电极131用作维持电极,而Y电极132用作扫描电极。本实施例中,直接在前衬底111上放置维持电极对112。然而,可以以不同方式排列维持电极对112。例如,在从前衬底111到后衬底121的方向上可以使维持电极对112隔开预定距离。
图5A和5B是使用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的多个值而测得的图1所示PDP 10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具体说来,图5A是当PDP 10的放电气体是百分之4的Xe时测得的PDP 10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图5B是当PDP 10的放电气体是百分之13的Xe时测得的PDP 10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此外,在图5A中,当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为80μm、150μm、200μm、300μm、500μm、和800μm时测量PDP 10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在图5B中,当每对维持电极对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为80μm、150μm、200μm、300μm和500μm时测量PDP 10的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
参考图5A和5B,当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增加时,PDP 10的发光效率也增加。此外,当距离G增加时,寻址电极22和X、Y电极31和32之间的距离变得与距离G更近似。当开始和维持放电时,在X、Y电极和寻址电极31、32和22之间发生扩散放电。因此,不仅在前板50中发生放电,而且还扩散到后板60,从而提高了PDP 10的发光效率。因此,必须增加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以提高PDP 10的发光效率。
从图5A和5B的曲线可以看出,当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距离G增加时,驱动电压也增加。换言之,当在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提供恒定电压并且增加距离G时,在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积累的电荷量减少。结果,减少了PDP 10的电容量,因此对于每对维持电极12的X电极31和Y电极32之间的有效放电需要高的维持电压。
因此,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使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大于阻挡肋130的高度H以提高PDP 100的发光效率。在此情形中,参考图5A和5B,每对维持电极对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可以在110μm和260μm之间,以防止驱动电压超过预定电压(例如,约300V)。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可以在放电单元180的长边B的1/4和1/2之间。
再回到图4,X电极13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131a和总线电极131b,Y电极13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132a和总线电极132b。由透明导电材料,诸如氧化铟锡(ITO),来构成透明电极131a和132a,该材料可以发生放电并把从磷光体层126辐射的光发送到前衬底111。然而,当用ITO构成时,沿透明电极131a和132a发生大的电压降。因此,需要高驱动电压,并且PDP 100的响应时间较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透明电极131a和132a上放置用金属精细地构成的总线电极131b和132b。总线电极131b和132b可以是由诸如Ag(银)、Al(铝)或Cu(铜)等金属构成的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可以使用光刻或照相平版印刷法来形成透明电极131a和132a和总线电极131b和132b。
下面参考图4更详细地描述每对维持电极对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的形状和配置。总线电极131b和132b相互分开预定距离,并且在各个放电单元180中排列成相互平行。总线电极131b和132b跨越沿一个方向放置的放电单元180。尤其是,排列总线电极131b和132b使之离开从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的边缘向着放电单元180中心有一个预定距离。
如上所述,透明电极131a和132a分别电连接到总线电极131b和132b。在各个放电单元180中使矩形透明电极131a和132a间断地放置。透明电极131a和132a中的每一个的横向部分都连接到总线电极131b和132b中的每一个,并且透明电极131a和132a中的每一个的其它部分都面对放电单元180的中心。
透明电极131a和132a可以有各种形状。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PDP 100的第一种修改型式的布局图。参考图6,按锤子的图案来排列X电极231和Y电极232。X电极23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231a和总线电极231b,而Y电极23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232a和总线电极232b。透明电极231a中的每一个包括与向着相应放电单元180中心的X电极231的各个总线电极231b而隔开的放电部分231aa以及把放电部分231aa连接到X电极231的各个总线电极231b的连接部分231ab。此外,Y电极232的透明电极232a中的每一个包括与向着相应放电单元180中心的Y电极232的各个总线电极232b隔开的放电部分232aa以及把放电部分232aa连接到Y电极232的各个总线电极232b的连接部分232ab。由于X、Y电极231和232的放电部分231aa和232aa只隔开一个小间隙,所以可以降低PDP 100的放电电压。此外,由于可以减小透明电极231a和232a的总体尺寸,所以可以提高可见光的透射。
参考图2和图3,在前衬底111上形成前电介质层115以覆盖维持电极对112。前电介质层115防止每对维持电极112的相邻X电极131和Y电极132相互电连接,并且防止带电粒子或电子直接碰撞而因此损坏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此外,前电介质层115感应电荷。
参考图2到图4,前电介质层115中形成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至预定深度。考虑由等离子体放电、壁电荷沉积、放电电压大小等导致的对前电介质层115的损坏的可能性来确定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的深度。
一个第一凹槽145和一个第二凹槽146与每个放电单元180相对应。由于通过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减小了前电介质层115的总厚度,所以可以增加所透射的可见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具有矩形横截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矩形横截面。可以形成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使之具有各种形状的横截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的横截面的长边P可以在180μm和240μm之间,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的横截面的短边Q可以在80μm和120μm之间。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可以相对于位于每个放电单元180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虚拟对称平面C-C而对称。
各个第一凹槽145对应于X电极131的各个总线电极131b的一部分和X电极131的各个透明电极131a的一部分,并且沿从各个放电单元180中心向外的方向延伸。与此类似,各个第二凹槽146对应于Y电极132的各个透明电极132a的一部分和Y电极132的各个总线电极132b的一部分,并且沿从各个放电单元180中心向外的方向延伸。然而,可以在各种位置上形成第一凹槽145。例如,第一凹槽145可以对应于也可以不对应于透明电极131a。同样,可以在各种位置上形成第二凹槽146。
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形成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例如,可以在前衬底111上扩散电介质材料然后从前衬底111蚀刻出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来形成第一和第二凹槽145和146。这个方法不仅省钱而且简单。一般用于PDP的电介质材料是基于Pb(铅)的硼硅酸铅组合物PbO-B2O3-SiO2。电介质材料包含高于足够水平的SiO2以控制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电介质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以及电介质材料与总线电极132a和132b的反应性。含Pb的电介质材料对人是有害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电介质层115可以包含基于Bi的材料,并且基于Bi的材料可以包含Bi2O3。因此,可以用Bi2O3-B2O3-ZnO来形成前电介质层115。
前电介质层115由保护层116覆盖。在等离子体放电期间,保护层116防止带电粒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并由此而损坏前电介质层115。保护层116还发射大量二次电子来促进平滑的等离子体放电。用具有高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和优良可见光透射率的材料来形成执行这些功能的保护层116。在形成前电介质层115之后,使用溅射法或电子束沉积法来形成如同薄膜的保护层116。
在面对前衬底111的后衬底121上放置寻址电极122。寻址电极122越过放电单元180并越过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而延伸。
使用寻址电极122来产生寻址放电,以促进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维持放电。更具体地说,寻址电极122使产生维持放电所需要的电压降低。寻址放电发生在Y电极132和寻址电极122之间。
在后衬底121上形成后电介质层125以覆盖寻址电极122。用可以在放电期间防止带电粒子或电子相互碰撞因此而损坏寻址电极122并同时可以感应电荷的电介质材料来形成后电介质层125。这种电介质材料的一个例子是Bi2O3-B2O3-ZnO组合物。
根据放电单元180所要求的颜色,在各个阻挡肋130的面向内侧的侧壁上以及在未形成阻挡肋130的后电介质层125的一部分前表面上形成红色、绿色或蓝色磷光体层126。磷光体层126包括可以吸收紫外线和因而能发射可见光的磷光体材料。具体说来,红色磷光体层包括诸如Y(V,P)O4:Eu的磷光体材料,绿色磷光体层包括诸如Zn2SiO4:Mn和YBO3:Tb的磷光体材料,而蓝色磷光体层包括诸如BAM:Eu的磷光体材料。
在放电单元180中充满包含Ne(氖)和Xe(氙)混合的放电气体。当放电单元180中充满了这种放电气体时,密封前、后衬底111和121,并使用沿前、后衬底111和121的边界形成的诸如玻璃料等密封件使之相互耦合。
下面是配置如上的PDP 100的操作。
在PDP 100中发生的等离子体放电主要可分类成寻址放电或维持放电。当在寻址电极122和Y电极132之间提供寻址电压时发生寻址放电。根据寻址放电,从放电单元180中选择出将发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
然后,在所选择的放电单元180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提供维持电压。由于电场集中在前电介质层115中形成的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中,所以降低了放电电压。这是因为X、Y电极131和132之间的放电路径较短,强电场产生并集中在放电路径上,并且电荷、带电粒子和受激物质(excited species)的密度较高。下面会更全面地描述这个现象。
当维持期间激励的放电气体下降到较低能量水平时,放电气体产生紫外线。紫外线激励形成在放电单元180中的磷光体层126。当受激的磷光体层126下降到较低能量水平时,发射可见光,并且透射通过前电介质层115和前衬底111以形成图像。
下面详细描述由于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引起的PDP 100的发光效率的增加。
图7A和7B是分别说明模型化PDP 10和本实施例的模型化PDP 100的模拟放电的图。图7A是PDP 10的模拟照片,而图7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的模拟照片。图7A和7B说明在维持放电周期期间,放电单元中对于预定时间段种的电子密度。为了使模型简化,假定除了PDP 100还包括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外,PDP 10与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相同。在模拟中,X电极31和131以及Y电极32和132之间各自的距离G和S是110μm,而维持电压是230V。
参考图7A,在PDP 10中,在X、Y电极31和32之间开始的放电随时间向X电极和Y电极31和32以外的区域扩散。然而,由于X电极和Y电极31和32以外区域中的电子密度很低,不能期望有效的等离子体放电。因此,不能有效地使用长的、非常有效的放电路径。尤其是,当放电路径较短时,不能有效地使用包括在放电气体中的Xe的受激物质,这又阻碍了发光效率。
参考图7B,在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中,当放电扩散时,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中的电子密度大大地增加。因此,电场集中在具有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的前电介质层115的区域中。此外,由于在非常有效的、长的放电路径上发生放电,大大地提高了PDP 100的发光效率。
由于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的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便于扩散放电的电位差小于PDP 10的X电极和Y电极31和32之间的电位差。因此,当前实施例的PDP 100在向放电单元180的两端扩散放电方面更为有效。因此,使用长的放电路径和低的维持电压可以提高PDP 100的发光效率。在模拟之后,PDP 100的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是26.47%,这比PDP 10的22.77%约高16%。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用消耗每单位能量产生的真空紫外线能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图8A到8C是分别详细说明在两个比较PDP例子中和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中的放电路径的模拟图像。通过使本实施例、第一、第二比较例子模型化来进行模拟。除了在第一、第二比较例子中的每个放电单元中分别在前电介质层115a和115b中形成各个凹槽145a和各个凹槽145b之外,在第一、第二比较例子中的PDP的结构与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的结构相同。尤其是,在第一比较例子中形成凹槽145a来暴露前衬底,如图8a中所示,以及在第二比较例子中形成凹槽145b达前电介质层115b的预定深度,如图8b中所示。
图8A和8B是第一、第二比较例子中的PDP的各个模拟图。由于电场集中在形成于放电单元当中的各个凹槽145a和145b中,所以放电路径也集中在放电单元的当中,并且较短。然而,参考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PDP 100的模拟结果的图8C,由于存在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电场不但集中在当中,而且还集中在各个放电单元180的横向区域中。因此,PDP 100中的放电路径较长。因此,可以使用放电单元180中的每一个的整个空间来产生放电。
图9是说明本实施例的模型化的PDP 100的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的曲线图,它是在改变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时模拟的,如图4所示。在该模拟中,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是110μm,而每对维持电极对112的各个X电极131和Y电极132的宽度是155μm。为了进行比较,图9的曲线图说明前电介质层15中不包括凹槽的PDP 10的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作为参考值。以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起始的模拟是110μm,其值等于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然后,在8次改变了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的同时进行模拟,直到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达到420μm的最大值,该值等于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在图9所示的曲线上用方形标志来表示模拟结果。图9中示出的曲线f是基于模拟结果的曲线拟合结果。
根据模拟结果,当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增加时,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也增加。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距离L的峰值在270μm和300μm之间,然后开始下降。当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在100μm和420μm之间时,本实施例的PDP 100的真空紫外线转换效率比PDP 10的真空紫外线转换效率要高。从模拟结果可以理解,当各个第一凹槽145从各个X电极131的外侧向放电单元180的外缘横向延伸时以及当各个第二凹槽146从各个Y电极132的外侧向放电单元180的外缘横向延伸时,PDP 100的真空紫外线转换效率为最高。换言之,当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之间的距离L等于或大于每对维持电极112的X电极131和Y电极132之间的距离S,并且等于或小于X电极131的外端和Y电极132的外端之间的距离时,当前实施例的PDP 100展现出比PDP 10更高的发光效率。
因此,很明显,第一、第二凹槽145和146有助于提高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此外,由于当真空紫外线的转换效率增加时真空紫外线的量增加,相应地提高了PDP 100的发光效率。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PDP 100的第二修改型式的布局图。
图10所示第二修改型式的PDP 100具有与图2所示PDP 100的实施例的X电极和Y电极331和332的不同配置。参考图10,X电极331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331a和总线电极331b,Y电极332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透明电极332a和总线电极332b。总线电极331b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以及总线电极332b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对应于第一阻挡肋部分130a中的每一个。此外,在放电单元180的每一个中,每个第一凹槽345对应于总线电极331b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以及透明电极331a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并且每个第二凹槽346对应于总线电极332b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以及透明电极332a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
考虑到总线电极331b和332b一般是用不透明材料形成的,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修改型式的PDP 100中,减少了由各个总线电极331b和332b占据的各个放电单元180中的一部分。因此,孔径比急剧增加。此外,由于X电极和Y电极331和332之间的距离S’较大,可以导致长的放电间隙。尤其是,使用第一、第二凹槽345和346可以解决由于长间隙放电而引起的驱动电压增加的问题。因此,可以降低驱动电压,同时相应地增加PDP的总发光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PDP具有显著提高了的发光效率。
尽管上文中参考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特别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修改而不偏离如下述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包括:
后衬底;
面对所述后衬底的前衬底;
介于所述前衬底和后衬底之间并分隔多个放电单元的多个阻挡肋;
在面对所述后衬底的所述前衬底上排列成相互隔开的多对维持电极,每对维持电极都包括X电极和Y电极;以及
覆盖所述维持电极对并在每一放电单元中具有至少两个凹槽的前电介质层;
其中,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阻挡肋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对应于所述X电极和Y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一放电单元中形成两个凹槽,所述两个凹槽分别对应于每一所述X电极和每一所述Y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放电单元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每对维持电极的所述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并且等于或小于每对维持电极的所述X电极和Y电极的外侧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X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所述Y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其中,所述凹槽对应于所述透明电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X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所述Y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其中,所述凹槽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所述总线电极中的每一个。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一放电单元中,所述凹槽相互对应,并且相对于排列在其间的对称虚拟平面相互对称,并且平行于所述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在110μm和260μm之间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呈矩形,并且所述每对维持电极的X电极和Y电极之间的距离在所述放电单元中每一个的长边长度的1/4和1/2之间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介质层包含基于铋的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介质层包括Bi2O3。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介质层包括Bi2O3、B2O3和ZnO。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单元的每一个中间歇排列所述凹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矩形横截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凹槽的横截面的长边在180μm和240μm之间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凹槽的横截面的短边在80μm和120μm之间的范围内。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肋分别包含与所述维持电极对平行的第一阻挡肋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阻挡肋部分的第二阻挡肋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X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所述Y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其中,所述总线电极中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一阻挡肋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所述X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并且所述Y电极中的每一个都包含总线电极和排列在所述总线电极上的透明电极,其中,所述总线电极在朝向所述放电单元中心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阻挡肋部分隔开预定的距离。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DP,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
跨越所述维持电极对并排列在面对所述前衬底的所述后衬底上的寻址电极;
覆盖所述寻址电极和所述后衬底的后电介质层;以及
排列在每一放电单元中的磷光体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60028052 | 2006-03-28 | ||
KR1020060028052A KR100730213B1 (ko) | 2006-03-28 | 2006-03-28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7092A true CN101047092A (zh) | 2007-10-03 |
Family
ID=3824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42186XA Pending CN101047092A (zh) | 2006-03-28 | 2006-09-28 | 等离子体显示屏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81968B2 (zh) |
EP (1) | EP1840929B1 (zh) |
JP (1) | JP2007265957A (zh) |
KR (1) | KR100730213B1 (zh) |
CN (1) | CN101047092A (zh) |
DE (1) | DE602006004698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83796B1 (ko) * | 2005-08-31 | 2007-02-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KR100768216B1 (ko) * | 2006-03-30 | 2007-10-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EP1890315A3 (en) * | 2006-08-18 | 2009-07-01 | LG Electronics Inc. | Filter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CN102496549A (zh) * | 2011-12-31 | 2012-06-13 |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等离子显示屏及其前基板介质层的制作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17279B2 (ja) | 1988-11-30 | 1999-07-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ガス放電パネル |
JP3259253B2 (ja) * | 1990-11-28 | 2002-02-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型表示装置の階調駆動方法及び階調駆動装置 |
US6097357A (en) * | 1990-11-28 | 2000-08-01 | Fujitsu Limited | Full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
DE69229684T2 (de) * | 1991-12-20 | 1999-12-02 | Fujitsu Ltd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r Anzeigetafel |
EP0554172B1 (en) * | 1992-01-28 | 1998-04-29 | Fujitsu Limited | Color surface discharge type plasma display device |
JP3025598B2 (ja) * | 1993-04-30 | 2000-03-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表示駆動装置及び表示駆動方法 |
JP2891280B2 (ja) * | 1993-12-10 | 1999-05-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平面表示装置の駆動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
JP3163563B2 (ja) * | 1995-08-25 | 2001-05-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845183B2 (ja) | 1995-10-20 | 1999-01-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ガス放電パネル |
WO1998043270A1 (fr) | 1997-03-21 | 1998-10-01 | Hitachi, Ltd. | Ecran a plasma |
JP3698856B2 (ja) | 1997-05-15 | 2005-09-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466092B2 (ja) | 1997-08-19 | 2003-11-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ガス放電パネル |
KR100512796B1 (ko) * | 1998-01-12 | 2005-11-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표시장치의 유지전극구조 |
JPH11297209A (ja) | 1998-04-13 | 1999-10-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H11317172A (ja) | 1998-05-01 | 1999-11-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424587B2 (ja) * | 1998-06-18 | 2003-07-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US6445120B1 (en) * | 1998-10-28 | 2002-09-03 | Lg Electronics Inc. |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of discharge electrode and dielectric layer |
US6376995B1 (en) * | 1998-12-25 | 2002-04-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Plasma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KR100322071B1 (ko) | 1999-03-31 | 2002-02-04 | 김순택 |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전계집중부를 가진 유전체층 제조방법 |
JP4030685B2 (ja) | 1999-07-30 | 2008-01-09 |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096466B2 (ja) | 1999-08-03 | 2008-06-0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
JP2001126625A (ja) | 1999-10-25 | 2001-05-11 | Hitachi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3523186B2 (ja) * | 1999-11-24 | 2004-04-26 | エルジー電子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2001176405A (ja) | 1999-12-22 | 2001-06-29 | Fujitsu Ltd |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2001325888A (ja) | 2000-03-09 | 2001-11-22 |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282185A (ja) | 2000-03-31 | 2001-10-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
JP3701185B2 (ja) * | 2000-09-06 | 2005-09-28 | 富士通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JP3442069B2 (ja) * | 2001-05-28 | 2003-09-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転写フィルム |
FR2831709A1 (fr) | 2001-10-29 | 2003-05-02 | Thomson Licensing Sa | Dalle de panneau a plasma comprenant des moyens pour re-diffuser les rayonnements emis par les decharges |
US6787239B2 (en) * | 2001-11-30 | 2004-09-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Electrode material, dielectric material and plasma display panel using them |
JP4145054B2 (ja) * | 2002-02-06 | 2008-09-03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2003234070A (ja) * | 2002-02-06 | 2003-08-22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JP2003282008A (ja) | 2002-03-25 | 2003-10-03 | Nec Kagoshima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006307A (ja) | 2002-04-18 | 2004-0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2004284934A (ja) | 2002-04-24 | 2004-10-14 | Central Glass Co Ltd | 無鉛低融点ガラス |
FR2841378A1 (fr) | 2002-06-24 | 2003-12-26 | Thomson Plasma | Dalle de decharges coplanaires pour panneau de visualisation a plasma apportant une distribution de potentiel de surface adaptee |
KR100471980B1 (ko) | 2002-06-28 | 2005-03-1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격벽이 내장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 격벽의제조 방법 |
DE60323453D1 (de) | 2002-12-31 | 2008-10-23 | Samsung Sdi Co Ltd | Plasmaanzeigetafel mit Aufrechterhaltungselektroden mit Doppelspalt |
JP2005005189A (ja) | 2003-06-13 | 2005-0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
JP2005011743A (ja) | 2003-06-20 | 2005-01-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KR100517965B1 (ko) | 2003-08-09 | 2005-09-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JP4329460B2 (ja) | 2003-09-03 | 2009-09-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CN1875450A (zh) | 2003-10-30 | 2006-12-0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KR20050051039A (ko) * | 2003-11-26 | 2005-06-0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US20050242725A1 (en) * | 2004-04-26 | 2005-11-03 | Shinya Hasegawa | Glass composition and paste composition suitable for a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panel |
KR20060019696A (ko) * | 2004-08-28 | 2006-03-0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JP2006222035A (ja) * | 2005-02-14 | 2006-08-24 |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KR100719551B1 (ko) | 2005-06-18 | 2007-05-1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전계 집중부를 구비하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2006
- 2006-03-28 KR KR1020060028052A patent/KR100730213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29 US US11/511,255 patent/US778196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31 JP JP2006236641A patent/JP2007265957A/ja active Pending
- 2006-09-28 CN CNA200610142186XA patent/CN101047092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9-29 EP EP06121505A patent/EP184092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9-29 DE DE602006004698T patent/DE602006004698D1/de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730213B1 (ko) | 2007-06-19 |
US7781968B2 (en) | 2010-08-24 |
US20070228953A1 (en) | 2007-10-04 |
EP1840929A2 (en) | 2007-10-03 |
DE602006004698D1 (de) | 2009-02-26 |
EP1840929A3 (en) | 2007-10-31 |
EP1840929B1 (en) | 2009-01-07 |
JP2007265957A (ja) | 2007-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12280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CN1691257A (zh) |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55349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01047092A (zh) | 等离子体显示屏 | |
CN1783405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CN1722350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681067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681069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691254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CN1815673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00555524C (zh) | 等离子显示板 | |
CN1737982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38367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801442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CN1925094A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 | |
KR100768217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면 표시 장치 | |
CN1848356A (zh) | 介电层结构和具有所述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CN1697116A (zh) | 等离子显示板 | |
CN1838368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
KR100730214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JP2006351533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KR100795806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CN1909146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 | |
KR100795807B1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CN1737981A (zh)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