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8293C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08293C CN100508293C CNB2006101646789A CN200610164678A CN100508293C CN 100508293 C CN100508293 C CN 100508293C CN B2006101646789 A CNB2006101646789 A CN B2006101646789A CN 200610164678 A CN200610164678 A CN 200610164678A CN 100508293 C CN100508293 C CN 10050829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groove
- socket
- recess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20)和插座连接器(25)。插座连接器(25)包括固定部(272),其被连续地形成在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的末端处,从而使得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被布置成与该接触部的一端平行。连接器(25)的插座壳体(26)将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一对相对的保持槽之间,并且将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一对相对的引导槽之间,从而使得该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只能沿着包括各个槽的上述相对表面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涉及这样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彼此之间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第2004-55463中就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连接器1包括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15。
该插头连接器10被设计成具有插头壳体11和插头接触件12,其中该插头壳体11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电绝缘材料制成,且所述每个插头接触件12都是由金属板制成。该壳体11被制成细长箱体的形状,该箱体具有底板和沿插入方向的四个侧壁(侧部)。接触件12按照规定的间距布置且固定在壳体11的纵向的侧壁111和112上。也就是说,弯折所述每个接触件12以使得纵向侧壁的两侧表面被夹置在该接触件12的两个弯折部之间,然后,再将所述各个接触件固定到侧壁上。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例中,壳体11保持P形的接触件12,所述每个接触件的根部123经壳体11上的通孔从侧面伸出,该根部例如作为与印刷电路板相连的引线。
插座连接器15被设计成具有插座壳体16和弹性的插座接触件17,该插座壳体16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而所述各个接触件则是由金属板制成。该壳体16被制成细长箱体的形状,且该箱体的四个侧壁包围着壳体11的侧壁,且该壳体16的底部封闭该壳体11的开口。该接触件17按照上述的规定间距布置且固定在壳体16的纵向侧壁161和162上。具体而言,壳体16包括连接凹部165和166,其形成为使得固定接触件12的侧壁111和112分别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到该凹部165和166中,并且可从该凹部165和166中拔出。每个接触件17形成为包括接触部171、固定部172、以及引线部分173。接触部171被弯折以使得插入到对应连接凹部中的接触件12被夹置在接触部171的两端之间,且接触部的两端与接触件12相接触。因而,当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15如图1B所示相互结合时,各个弹性的接触部171将弹性变形,以将对应的接触件12夹置在接触部171的两端之间,从而与接触件12相接触,同时,增大了弹性变形的回复力。在接触部171的一端1711的末端处连续地形成固定部172,从而使得固定部172的一部分(一端)1721被布置成与该接触部171的一端1711平行。在固定部172的一部分1721的末端处连续地形成引线部分173,以使该引线部分从侧面伸出,并且例如与印刷电路板连接。此外,如图2A所示,包围各个纵向侧壁(参见图2A中的侧壁161)在壳体16上以对应于上述的规定间距间隔形成有沟槽(参见图2A中的沟槽161a),所述沟槽各自单独地容置着接触件17。因而,可阻止各个接触件17沿纵向移动。
但是,如图2B和图2C所示,在这样的结构中,即,每个接触件17都将纵向的侧壁夹置在接触部171的一端1711与固定部172的一部分1721之间,且在固定部172的一部分1721上的突伸部1725和1726被压入到对应的沟槽(参见图2B的沟槽161a)中,其仍然不能阻止各个接触件17围绕与纵向侧壁垂直的方向转动。当至少一个接触件17如图2B和图2C那样倾斜时,引线部分173就不能被正确地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此外,接触件17与对应的接触件12之间的接触状态也会变得不稳定,且当将接触件17插入到连接凹部中时,还会向接触件17施加不利的载荷。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将至少一个插座接触件正确地固定到插座壳体上。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由插头壳体和至少一个插头接触件构成。插头壳体包括沿着插入方向的侧壁。插头接触件被弯折以使得侧壁的两侧表面被夹置在该接触件的两弯折部之间,且被固定到侧壁上。插座连接器由插座壳体和至少一个弹性的插座接触件构成。插座壳体包括连接凹部,其形成为使得固定插头接触件的侧壁能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到该凹部中并且从该凹部中拔出。该插座接触件包括接触部,其被弯折以使得插入到凹部中的插头接触件被夹置在该接触部的两端之间,且该接触部的两端与插头接触件相接触。插座接触件还包括固定部,其连续地形成在接触部的一端的末端处,从而使得固定部的一部分被布置成与接触部的一端平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沿着插入方向,在凹部的相对表面上,插座壳体分别形成有一对相对的保持槽以及一对相对的引导槽。插座壳体将固定部的一部分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保持槽之间,并且将接触部的一端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两引导槽之间,从而使得接触部的一端只能沿着凹部中的上述相对表面运动。
根据本发明,该固定部的一部分的两侧被夹置并固定在保持槽之间,且接触部的一端的两侧被夹置并容纳在引导槽之间,从而使得接触部的一端只能沿着凹部中的上述相对表面运动,因而,可防止插座接触件围绕与侧壁垂直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说,插座接触件可被正确地固定到插座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插座壳体还包括通槽,其具有相对的表面,该相对表面作为上述凹部中的相对表面。该通槽形成于底部以及凹部的另外的相对表面上,并且包括位于其底侧的通孔。此外,插座接触件被安装到通槽中,且保持槽和引导槽的朝向插入方向开口。与插座接触件与连接凹部的底部相接触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发明的结构,无需增大插座壳体在插入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可以增大插座接触件在该插入方向上的尺寸。因而,可延长插头接触件在插座接触件的接触部中的插入深度。此外,由于可以在无需缩小插座接触件尺寸的前提下实现插座壳体的紧凑化,所以,在插座壳体按照这种方式实现紧凑化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由插座接触件的缩小而造成的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案,各个引导槽的宽度大于接触部的一端的厚度,并且当固定插头接触件的侧壁没有插入到凹部中时,在与保持槽相邻的一侧,该引导槽具有缓冲间隙。根据本发明,当固定插头接触件的侧壁被插入到凹部中、以及从凹部中拔出时,不会在插座接触件上施加不利的载荷。此外,还能防止插座接触件出现过度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案,接触部的一端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引导凸起,其分别沿着引导槽被引导,且与引导槽进行充分地接触。此外,固定部的一部分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沿着保持槽被引导的引导凸起,以及一对保持凸起,其中该保持凸起被分别压入到对应的保持槽中。根据本发明,插座接触件可被正确地固定到插座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该插头壳体还包括沿着插入方向的另一侧壁,且所述另一侧壁的端面上形成有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卡台。该插座壳体还包括容置凹部,上述的另一侧壁被容置到该容置凹部中。容置凹部的底面上形成有一对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卡台止动件,从而当固定插头接触件的侧壁被插入到连接凹部中时,卡台的末端将被夹置在止动件之间。根据本发明,插头壳体与插座壳体相互紧固地固定。此外,每一个承受应力的卡台止动件的周围由于该止动件的厚度而增强,且由于采用简单的拉拔结构,成型工作非常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更为详细地描述,参照下文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是构成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A、图2B和图2C分别是插座连接器的放大剖视图、沿图2A中的A-A线的剖视图、和沿图2A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和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该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A和图7B是该实施例中插座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8是该实施例中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在相互结合起来时的剖视图;
图9A和图9B是该实施例的容置凹部的剖视图;
图10A、图10B和图10C分别是该实施例中插座壳体的放大剖视图、沿图10A中的C-C线的剖视图、以及沿图10A中的D-D线的剖视图;以及
图11A、图11B和图11C分别是该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放大剖视图、沿图11A中的E-E线的剖视图、以及沿图11A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即,示出了一种连接器2。该连接器2包括插头连接器20和插座连接器25。
该插头连接器20由插头壳体21和插头接触件22构成,其中,该插头壳体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电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每个插头接触件22都是由导电的金属板制成。
如图3和图5所述,插头壳体21形成为细长箱体的形状,其具有底部210和四个沿插入方向的侧壁(侧部)211-214。插头壳体21的四个拐角上还设置有附接端子23,其例如被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
例如通过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法将插头接触件22按照规定的间距布置且固定在插头壳体21的纵向侧壁211和212上。也就是说,每个插头接触件22都被进行弯折,以使得纵向侧壁的两侧表面被夹置在插头接触件22的两个弯折部之间,然后将插头接触件固定到侧壁上。在图3-图5所示的实例中,插头壳体21保持P形的插头接触件22,所述每个插头接触件22的根部223都从插头壳体21上的通孔横向伸出,该根部例如作为引线而与印刷电路板连接。此外,各个插头接触件22的头部的一端(末端)上设置有卡爪221a,其形成为使得可以限制插头接触件22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运动,同时,头部的另一端222上形成有凹槽222a,在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上,该凹槽为V形。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插座连接器25是由插座壳体26和弹性的插座接触件27构成的,其中插座壳体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电绝缘材料制成,而插座接触件27则是由导电的金属板制成。
插座壳体26被制成细长箱体的形状,其四个侧壁261-264包围插头壳体21的侧壁211-214,且该插座壳体26的底部260封闭插头壳体21的开口。插座壳体26中的底部(底面)260上还形成有岛体(island)260a,并且底部260、岛体260a、以及侧壁261-264形成连接凹部265、266以及容置凹部267、268,固定插头接触件22的侧壁211、212被插入到该连接凹部中,而侧壁213、214则被插入到该容置凹部中。
插座接触件27按照上述的规定间距布置且固定在插座壳体26的纵向侧壁261、262上。如图3、图4、图7A和图7B所示,每个插座接触件27形成为包括U形的接触部271、L形的固定部272、以及I形的引线部分273。
接触部271被弯折,以使得插入到对应连接凹部中的插头接触件22被夹置在接触部271一端2711的半圆形末端与接触部271另一端2712的钩形末端之间,且两末端与插头接触件22相接触。另一端2712的钩形末端具有凸起的曲面,其与对应的插头接触件22上的凹槽222a的开口边缘相接触。因此,当插头接触件22与插座接触件27相互接触时,即使有异物粘附到插头接触件22的头部的另一端222上、或插座接触件27的接触部271的另一端2712上,该异物也会被该另一端2712的钩形末端推走,从而掉落到插头接触件22的凹槽222a中。因而,由于可防止将异物夹在插头接触件22与插座接触件27之间,所以可以提高两连接器20、25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如图3所示,接触部271形成为使得接触部271一侧的末端(另一端2712)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且另一端2712的钩形末端的一部分从通槽269(下文将要描述)中突出到对应的插头接触件22的插入通路(insert route)中。如图8和图4所示,当连接器20的侧壁211-214被对应地插入到连接器25的凹部265-268中时,插头接触件22的卡爪221a越过(climb over)插座接触件27的半圆形末端,且插座接触件27的钩形末端配合到插头接触件22的凹槽222a中。此时能感觉到卡嗒的结合感。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各个弹性接触部271都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将两端2711与2712分开,进而将对应的插头接触件22夹置在两端2711与2712之间,两端的末端与插头接触件22实现接触,同时还增大了弹性变形的回复力。
固定部272连续地形成在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的末端处,从而使得固定部272的一部分(一端)2721与该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平行。
在该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的末端处连续地形成引线部分273,以使得该引线部分273从横向伸出,从而例如与印刷电路板进行连接。
如图5、图6、图9A和图9B所示,为了将插头壳体21与插座壳体26牢固地相互固定起来,插头壳体21上形成有卡台(rack)213a和214a,而插座壳体26上则形成有一对卡台止动件267a、267b和另一对卡台止动件268a、268b,其分别用于固定卡台213a和214a。卡台213a和214a被形成为分别从宽度方向的侧壁213和214的端面伸出。且卡台止动件267a和267b被形成为从插座壳体26的底部(即容置凹部267)中伸出,并且当连接器20与25结合时,插入到容置凹部267中的卡台213a的末端被夹置并固定在卡台止动件267a与267b之间。卡台止动件268a和268b也形成为从插座壳体26的底部(即容置凹部268)伸出,且当连接器20与25结合时,插入到容置凹部268中的卡台214a的末端被夹置并固定在卡台止动件268a与268b之间。从而,插头壳体21与插座壳体26可被牢固地相互固定起来,特别是可以防止连接器20与25中的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在宽度方向上移位,并通过卡台和卡台止动件来吸收应力,从而可提高连接器2的机械强度。此外,每一个承受应力的卡台止动件的周围由于该卡台止动件的厚度而被增强。且由于采用了简单的拉拔结构,因此成型也是简单的。
如图6、图10A、图10B、图10C以及图11A所示,为了将各个插座接触件27正确地固定到插座壳体26上,在插座壳体26上还设置有沿插入方向的贯通通槽269。各个通槽269的尺寸大于各个插座接触件27的宽度尺寸(宽度尺寸不包括下文将要提到的各个凸起),且通槽沿插入方向具有一对相对的保持槽269a和269b、以及一对相对的引导槽269c和269d,这些沟槽位于形成连接凹部的相对表面上。也就是说,每个连接凹部265和266中都形成有通槽269,穿过该连接凹部,沿插入方向在底部(底面)260和连接凹部的纵向相对表面上进行扩孔而形成该通槽269。每个沟槽的开口都朝向插入方向。
如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每个插座接触件27上都形成有一对引导凸起2723和2724、以及一对保持凸起2725和2726,上述各对凸起分别位于该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的两侧。引导凸起2723和2724的端面包括斜角切割区域,以利于插入,并与对应的保持槽269a和269b的底面实现充分地接触,且沿着保持槽269a和269b被引导。保持凸起2725、2726形成为从引导凸起2723、2724的中部伸出,并包括斜角切割区域,以利于插入。具体而言,引导凸起2723、2724端面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保持槽269a、269b底面之间的距离。相反地,保持凸起2725、2726端面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保持槽269a、269b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因而,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的两侧被挤压到对应的通槽269的保持槽269a和269b中。每个插座接触件27上还形成有一对引导凸起2713和2714,它们位于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的两侧上。引导凸起2713、2714的端面包括斜角切割区域,以利于插入,并分别与对应的引导槽269c和269d的底面实现充分地接触,且沿着该引导槽269c和269d被引导。也就是说,引导凸起2713、1714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引导槽269c、269d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按照这种方式形成的插座接触件27从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安装到插座壳体26上的对应的通槽269中。此时,插座接触件27的引导凸起2723和2724分别沿着通槽269的保持槽269a和269b被引导,同时,插座接触件27的引导凸起2713和2714则分别沿着通槽269的引导槽269c和269d被引导,并且,固定部272的一部分2721的两侧,即保持凸起2725、2726被同时分别压入到通槽269的保持槽269a和269b中。尤其是,在固定部272的引导凸起2723、2724的端面与插座壳体26上的保持槽269a和269b的底面实现充分接触的状态下,固定部272的保持凸起2725、2726凹入到保持槽269a和269b的底部中,从而将插座接触件27牢固地保持在插座壳体26上。此外,插座壳体26将接触部272的一端2711的两侧夹置并容置在引导槽269c和269d之间,从而使得接触部272的一端2711只能沿着通槽269中带有上述沟槽的表面移动。特别是,该接触部272的一端2711上的引导凸起2713、2714的端面与引导槽269c、269d的底面实现充分地接触,从而阻止接触部271沿插座壳体26的长度方向移动。因而,由于各个插座接触件27可阻止围绕与插座壳体26的纵向侧壁相垂直的方向转动,所以可将各个插座接触件27正确地固定到插座壳体26上。
此外,各个通槽269的引导槽269c、269d的宽度大于各个接触部271的一端2711的厚度,并且当插头连接器20与插座连接器25分开时,在邻近保持槽269a、269b的侧部,该引导槽具有缓冲间隙。因而,如图8所示,当各个插座接触件27的钩形末端的一部分(另一端2712)通过固定在插头壳体21上的插头接触件22而被朝向插入方向推进时,该另一端2712可进一步地沿着插入方向缩回,因而能降低结合或分开两连接器20和25时的操作力。
尽管上文已经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悖离本发明核心思想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多种改型和变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插头连接器,其由插头壳体和至少一个插头接触件构成,所述插头壳体包括沿着插入方向的侧壁,所述插头接触件被弯折以使得所述侧壁的两表面被夹置在所述插头接触件的两弯折部之间,然后所述插头接触件被固定到所述侧壁上;以及
插座连接器,其由插座壳体和至少一个弹性的插座接触件构成,所述插座壳体包括连接凹部,其形成为使得固定所述插头接触件的侧壁能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到该凹部中并能从该凹部中拔出,所述插座接触件包括接触部,其被弯折以使得插入到该凹部中的所述插头接触件夹置在该接触部的两端之间,且该接触部的两端与插头接触件相接触;
其中,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固定部,其连续地形成在该接触部的一端的末端处,从而使得该固定部的一部分设置成与该接触部的一端平行;以及
该插座壳体沿着插入方向形成有一对相对的保持槽以及一对相对的引导槽,各所述槽分别位于该凹部中的相对表面上,所述插座壳体将该固定部的一部分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该保持槽之间,所述插座壳体还将该接触部的一端的两侧夹置并保持在该引导槽之间,从而使得该接触部的一端只能沿着该凹部中的上述相对表面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插座壳体还包括沿插入方向的贯通通槽,所述通槽的相对表面作为所述凹部的相对表面,且所述通槽形成在该凹部的底部及另外的相对表面上;
该插座接触件被安装到该通槽中;以及
该保持槽和该引导槽朝向该插入方向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个引导槽的宽度大于该接触部的一端的厚度,并且当固定该插头接触件的侧壁没有插入到该凹部中时,在与该保持槽相邻的一侧,该引导槽具有缓冲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该接触部的一端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引导凸起,其分别沿着该引导槽被引导,且与该引导槽实现充分地接触;
该固定部的一部分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引导凸起,其沿着该保持槽被引导,以及一对保持凸起,其被压入到对应的该保持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该插头壳体还包括沿着插入方向的另一侧壁,且所述另一侧壁的端面上形成有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卡台;以及
该插座壳体还包括容置凹部,所述另一侧壁被容置到该容置凹部中,该容置凹部的底面上形成有一对沿插入方向伸出的卡台止动件,从而当固定该插头接触件的侧壁被插入到该容置凹部中时,该卡台的末端将被夹置在该止动件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62173 | 2005-12-15 | ||
JP2005362173A JP4207952B2 (ja) | 2005-12-15 | 2005-12-15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3731A CN1983731A (zh) | 2007-06-20 |
CN100508293C true CN100508293C (zh) | 2009-07-01 |
Family
ID=3789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620147883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94015Y (zh) | 2005-12-15 | 2006-12-15 | 连接器 |
CNB2006101646789A Active CN100508293C (zh) | 2005-12-15 | 2006-12-15 | 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620147883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94015Y (zh) | 2005-12-15 | 2006-12-15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10364B2 (zh) |
EP (1) | EP1798825B1 (zh) |
JP (1) | JP4207952B2 (zh) |
KR (1) | KR100862020B1 (zh) |
CN (2) | CN200994015Y (zh) |
DE (1) | DE602006002951D1 (zh) |
TW (1) | TWI3184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37463B1 (en) * | 2006-11-08 | 2009-05-26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echanically interconnected foil contact arr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US7987594B1 (en) | 2006-11-08 | 2011-08-0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terconnected foil contact array |
DE102007038221B3 (de) * | 2007-08-13 | 2008-10-16 | Erni Electronics Gmbh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hermaphroditischen Kontaktelementen |
JP4574692B2 (ja) * | 2008-02-29 | 2010-11-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TWM349125U (en) * | 2008-05-26 | 2009-01-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180705B2 (ja) * | 2008-07-02 | 2013-04-10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4784673B2 (ja) * | 2009-03-24 | 2011-10-05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688944B2 (ja) * | 2009-04-21 | 2011-05-2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TWM371330U (en) * | 2009-06-08 | 2009-12-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I396340B (zh) * | 2009-07-31 | 2013-05-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連接器 |
JP4911735B2 (ja) * | 2009-08-18 | 2012-04-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5049361B2 (ja) * | 2010-02-10 | 2012-10-1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ソケ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JP5232202B2 (ja) * | 2010-08-03 | 2013-07-1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927754U (zh) * | 2010-11-16 | 2011-08-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KR101770631B1 (ko) * | 2010-11-22 | 2017-08-2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소켓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JP5270703B2 (ja) * | 2011-02-17 | 2013-08-2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8183155B1 (en) * | 2011-03-30 | 2012-05-2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Lower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
JP5763447B2 (ja) * | 2011-06-29 | 2015-08-12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20130137307A1 (en) * | 2011-11-24 | 2013-05-30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8469722B2 (en) * | 2011-11-24 | 2013-06-25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JP5955097B2 (ja) * | 2012-05-23 | 2016-07-20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
JP5637505B2 (ja) * | 2012-09-28 | 2014-12-10 | Smk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US8888506B2 (en) * | 2013-01-29 | 2014-11-18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CN104137344B (zh) * | 2013-02-27 | 2017-06-30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
CN103117466B (zh) * | 2013-02-28 | 2015-09-09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US8851933B2 (en) * | 2013-03-11 | 2014-10-07 | Kerdea Technologies, Inc. | Releas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
TWM464876U (zh) * | 2013-04-26 | 2013-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板對板連接器 |
US9325107B2 (en) * | 2013-10-17 | 2016-04-26 | Neuralynx,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neural monito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CN105493356B (zh) * | 2013-10-31 | 2018-01-02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插口件、使用该插口件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件 |
US10026630B2 (en) * | 2014-05-27 | 2018-07-17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Retention and insulation features for lamp |
JP6327973B2 (ja) | 2014-06-30 | 2018-05-23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068405B2 (ja) * | 2014-08-27 | 2017-01-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513509B2 (ja) * | 2015-07-01 | 2019-05-1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
US10084265B2 (en) | 2015-07-29 | 2018-09-25 | Dai-Ichi Seiko Co., Ltd. | Board-connecting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
JP2017204433A (ja) * | 2016-05-13 | 2017-11-1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WO2018025875A1 (ja) * | 2016-08-04 | 2018-02-0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 |
JP6761736B2 (ja) * | 2016-11-11 | 2020-09-3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012245B2 (ja) * | 2017-03-10 | 2022-0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ソケット、ヘッダ、及び接続装置 |
CN108933365B (zh) * | 2017-05-26 | 2021-06-1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6941000B2 (ja) * | 2017-08-09 | 2021-09-2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959884B2 (ja) * | 2018-03-13 | 2021-11-0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
JP7411882B2 (ja) | 2019-08-08 | 2024-01-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353123B2 (ja) * | 2019-10-11 | 2023-09-29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2023023054A (ja) * | 2021-08-04 | 2023-02-1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5092A (en) * | 1996-06-21 | 1999-03-23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gistration characteristics |
JP3116300B2 (ja) | 1996-06-21 | 2000-12-11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3617220B2 (ja) * | 1996-11-26 | 2005-02-02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6338630B1 (en) * | 2000-07-28 | 2002-01-15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US6729890B2 (en) * | 2000-12-29 | 2004-05-04 | Molex Incorporated | Reduced-siz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KR100349824B1 (ko) * | 2000-12-29 | 2002-08-24 |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 두 인쇄회로기판 통전용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JP4441157B2 (ja) | 2002-01-28 | 2010-03-31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595938B2 (ja) * | 2002-01-29 | 2004-12-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ゲージ |
JP3969229B2 (ja) | 2002-07-23 | 2007-09-05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949064B2 (ja) * | 2003-02-06 | 2007-07-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6881075B2 (en) * | 2003-07-08 | 2005-04-19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US6793506B1 (en) * | 2003-08-27 | 2004-09-21 | Molex Incorporated |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JP2005294034A (ja) | 2004-03-31 | 2005-10-20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
2005
- 2005-12-15 JP JP2005362173A patent/JP420795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12-04 TW TW095144968A patent/TWI318481B/zh active
- 2006-12-05 DE DE602006002951T patent/DE602006002951D1/de active Active
- 2006-12-05 EP EP06025120A patent/EP179882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12-06 US US11/634,115 patent/US7410364B2/en active Active
- 2006-12-15 CN CNU200620147883XU patent/CN20099401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12-15 KR KR1020060128523A patent/KR1008620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12-15 CN CNB2006101646789A patent/CN100508293C/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318481B (en) | 2009-12-11 |
EP1798825A2 (en) | 2007-06-20 |
CN200994015Y (zh) | 2007-12-19 |
DE602006002951D1 (de) | 2008-11-13 |
KR20070064285A (ko) | 2007-06-20 |
KR100862020B1 (ko) | 2008-10-07 |
US7410364B2 (en) | 2008-08-12 |
JP4207952B2 (ja) | 2009-01-14 |
JP2007165194A (ja) | 2007-06-28 |
CN1983731A (zh) | 2007-06-20 |
EP1798825B1 (en) | 2008-10-01 |
TW200723609A (en) | 2007-06-16 |
EP1798825A3 (en) | 2007-07-11 |
US20070141866A1 (en) | 2007-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08293C (zh) | 连接器 | |
CN201112668Y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US692127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 |
CN1233349B (zh) | 矮外形接插件 | |
TWI394327B (zh) | 電連接器 | |
US20160268732A1 (en) | Connector | |
US20100267288A1 (en) | Modular connector | |
MX2007013960A (es) | Conector electrico con particularidades de soporte de carga. | |
US7789699B2 (en) |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and slider | |
CN2582209Y (zh) | 低插入力电连接器 | |
CN201178143Y (zh) | 卡连接器 | |
CN101490907B (zh) | 电缆连接器 | |
US6186833B1 (en) |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 |
CN110600932A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1430263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7611671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377466U (zh) | 一种便于弯折连接的汽车线束 | |
CN209544768U (zh) | 具有稳固插接功能的rj45带灯连接器 | |
KR100711980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CN201178237Y (zh) | 内存条连接器 | |
WO198600047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ocket | |
CN201204276Y (zh) | 卡连接器 | |
CN212908171U (zh) | 滑盖式连接座结构 | |
CN221486855U (zh) | 一种DDR4内存插槽金属Key结构及DDR4连接器 | |
CN100367569C (zh) | 矮外形接插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