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6516C - 纸张供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纸张供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66516C CN100366516C CNB2005100795847A CN200510079584A CN100366516C CN 100366516 C CN100366516 C CN 100366516C CN B2005100795847 A CNB2005100795847 A CN B2005100795847A CN 200510079584 A CN200510079584 A CN 200510079584A CN 100366516 C CN100366516 C CN 10036651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intake roller
- leaf spring
- guide portion
- feed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07—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 B65H3/5215—Non-driven retainers, e.g. movable retainers being moved by the motion of the articl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und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top of the pile
- B65H3/5223—Retainers of the pad-type, e.g. friction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1—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for separating inclined-stacked articles with separator rollers above the stac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65H2402/31—Pivoting support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50—Machine elements
- B65H2402/54—Springs, e.g. helical or lea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纸张供应装置,其配有被设置用来安放多张堆叠的纸张的纸盘。此纸盘倾斜,使得多张纸的前端低于其后端。另外还配有进纸辊,此进纸辊正对安放在纸盘上的多张纸中最上面的一张以和其压靠接触。进纸辊被驱动旋转,从而将最上面的纸输送。另外还配有纸张引导装置,其具有设置在进纸辊前面的至少一个引导部。该引导部倾斜,使得多张纸的前端借助其自身重量而移向进纸辊。如此设置引导部,使得引导部的倾斜度根据多张纸的数量而变化。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要求2004年6月25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04-18844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主题内容作为参考被包含于本专利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到在诸如打印设备(例如:打印机、传真设备、多功能外围设备等)或扫描设备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纸张供应装置,用以将纸逐张输送进成像装置中。
背景技术
传统上,纸张供应装置已经众所周知并被广为使用。这样的纸张供应装置典型地被设置为:多页纸被堆叠在纸盘上,堆叠的纸张前端侧面部分的上表面与进纸辊按压接触。进纸辊旋转而将记录纸逐张输送进成像装置中。在这种传统的纸张供应装置中,无论堆叠的纸张数量有多少,堆叠的纸张上表面都应与进纸辊按压接触。为保证实现上述接触,纸盘被制做成可朝向或远离进纸辊移动,并使用弹簧之类的配件使纸盘被推向进纸辊。在这样一种传统构造中,需要一定的空间以允许与记录纸张尺寸基本相同的纸盘在一定的可移动范围内移动。当缩小成像装置尺寸时要提供这样的空间会遇到问题。
为解决上述缺点,日本专利临时申请No.HEI 10-101241公开了一种如下设置的纸张供应装置。成摞的纸张被堆叠在纸盘上,使得纸堆的前端部分朝向前部下侧,并使得堆叠的纸张前端侧与支撑单元相接触。此申请中的支撑单元被设置为使得记录纸可借助于自身重量朝向进纸辊移动。即,记录纸堆被移向进纸辊并于此实现按压接触。利用此申请中所述的配置,没有必要提供允许纸盘移动的空间。由此,可以缩小整个设备的尺寸。
根据申请No.HEI 10-101241中公开的结构,因为支撑单元的倾斜角度被固定,所以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大时,借助于纸张的重量而施加到进纸辊上的压力也会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多张纸在被进给时会重叠。
另一方面,如果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小,因为其较轻的重量纸张未被充分按压接触,因此纸张可能不会被进纸辊进给或适当的进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各方面的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纸张供应装置和/或采用这样一种纸张供应装置的成像装置,其可以无需考虑堆叠的纸张数量上的变化,以稳定的方式逐张输送纸盘上堆叠的纸张,因而能够缩小整个设备的尺寸。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包括于也可以不被包括于各种不同的实施装置/改进装置中。另外,应该注意到的是,在接下来的说明中,各元件间具有各种不同的连接。应该注意到的是,如无另行说明,通常这些连接可以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并且本说明无意对此方面进行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纸张供应装置。此种纸张供应装置配有被设置用来堆叠安放多张纸的纸盘,该纸盘倾斜,使得多张纸的沿进纸方向的前端低于其后端,面对纸盘上安放的多张纸最上面的一张纸的进纸辊与此张最上面的纸压靠接触,进纸辊被驱动旋转,从而将此张最上面的纸输送出去,在进纸辊前面有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部的纸张引导机构,此引导部倾斜,使得多张纸的前端借助于其自身重量而移向进纸辊,如此设置引导部,使得引导部的倾斜度随纸张的数量而变化,从而无需考虑纸盘上的纸张数量,就可以引导纸张中最上面的纸与进纸辊接触。
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述的纸张可以是利用诸如打印机、传真设备、复印机之类的打印设备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纸、OHP(投影仪)纸等等。
借助于上述构造,引导部的倾斜度随纸盘上安放的纸张重量(即,数量)而变化。具体地,引导部的倾斜度在纸张重量(数量)相对大时则相对陡,而当纸张重量(数量)相对小时,此倾斜度相对平缓。因此,即使纸张数量相对小,即,重量相对小,但由于引导部较大的倾斜度而保证了纸张可以被引导并与进纸辊压靠接触。另一方面,当纸张数量相对大,并且重量相对大时,引导部的倾斜度变得平缓。随后,将纸张与进纸辊压靠接触的力被抑制。另外,没有采用任何推动纸张移向进纸辊的装置。所以,根据上述构造,纸张可以被平稳地输送,并且能够缩小纸张供应装置的尺寸大小。
可选地,纸张引导机构可以包括多个在垂直于进纸方向的纸宽方向上排列的引导部。另外,这多个引导部可以包括一对或多对都面对进纸辊的引导部。此外,这多个引导部可以相对于进纸辊轴向上的中心大体对称地排列。
利用此构造,多个引导部在宽度方向上排列,与只提供单独的一个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较,纸张可以被更平稳地输送。
可选地,引导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板簧,这种板簧在进纸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和下游侧端,此板簧倾斜使得其下游侧端低于上游侧端,此板簧被支撑着而围绕其上游侧端部分摆动,在靠近此板簧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引导面,此引导面倾斜度较板簧平缓,当沿进纸辊的轴向观察时,引导面的下游端与进纸辊的圆周表面交迭。另外,引导面可以被设置为相对于纸张供应装置的主体是不可移动的。
根据上述构造,如果纸张数量相对小,则板簧几乎不发生变形,此时纸张前端与板簧接触。随后纸张由于板簧的倾斜而与送纸辊压靠接触。如果纸张的数量相对大,板簧借助于纸张的重量发生弹性变形而向下移动,进而纸张前端与具有比引导部更为平缓的倾斜度的引导面接触。因此,当纸张数量相对大时,纸张借助于相对微弱的力就可以与进纸辊压靠接触。所以通过这种构造,可以实现具有相对简单结构的引导机构。
可选地,板簧可以包括引导部分和延伸部分,引导部分由板簧的上游端至进纸辊前端向进纸辊延伸,纸张前端从上方向靠在引导部分上,延伸部分由引导部分的下游侧端开始连接,并向进纸方向上的下游侧延伸。
通过上述构造,当纸被卡住,并以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抽拉时,延伸部分与进纸辊接合,从而可以防止板簧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形。如果纸张供应装置配有被设置用来将橡胶部件推向进纸辊的纸张分离垫,则纸张前端在接触到纸张分离垫并随后到达纸张分离垫的工作点处之前,纸张前端由板簧来引导。因此,即使纸张前端已经弯曲,也可以被平滑地送入。
另外,延伸部分可以相对于引导部分而弯曲,使得延伸部分下游侧部分远离进纸辊。
根据上述构造,即使纸张被卡住,并沿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抽拉时,纸张也不会与板簧下游侧部分接合。因此,板簧不会发生变形。
仍为可选地,板簧可以包括伸向进纸辊的引导部分,其由板簧上游端开始延伸,直至沿进纸辊轴向观察时引导表面下游端与进纸辊圆周表面交迭的位置处,纸张前端从上方靠在引导部分上,延伸部分从引导部分的下游侧端处连接,沿进纸方向的下游侧延伸。
通过此构造,即使纸盘上的纸张数量很小,纸张仍可以借助于同纸盘上堆叠的纸张重量变化相一致的适当的力而与进纸辊按压接触。
可选地,引导部可以包括限制机构,其与板簧的下游侧部分接合以限制板簧的摆动,这样板簧就不能超过预定位置更紧靠进纸辊运动,此预定位置是指当纸盘上没有安放纸张时板簧所处的位置。
通过此构造,当纸张被卡住,并从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对其抽拉时,纸张不会与板簧的下游侧部分接合。因此,板簧在卡纸被抽拉时不会发生变形。
仍为可选地,引导部可以倾斜,使得在进纸方向上其下游侧端低于上游侧端。另外,引导部可以被设置为绕其下游侧端摆动。
通过此构造,引导部摆动,使得其上游侧在纸张数量相对大时向下移动,同时在纸张数量相对大时此引导部发生摆动也使得倾斜度平缓。
或者,引导部可以被设置为绕其上游侧端摆动。
通过此构造,引导部摆动,使得在纸张数量相对小时倾斜度相对大,而在纸张数量相对大时引导部摆动使得倾斜度较平缓。
仍为可选地,引导部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部件,其被设置以摆动,使得下游侧由于其前端与第一引导部件接触的纸张的重量而降低;和第二引导部件,其具有预定的倾斜度,随着第一引导部件的下游侧被降低,纸张的前端则与第二引导部件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向,提供一种被设置用来在纸张上进行读取和打印图像中至少一项功能的成像装置,此成像装置包括一种将纸张输送进成像装置的纸张供应装置,其配有被设置用来安放多张堆叠的纸的纸盘,纸盘倾斜使得这些纸张沿进纸方向的前端低于其后端,面对放于纸盘上的多张纸最上面的一张纸的进纸辊与此张最上面的纸压靠接触,进纸辊被驱动旋转,从而将此张最上面的纸输送出去,纸张引导机构具有至少一个在进纸辊前面配置的的引导部,引导部沿进纸方向延伸,引导部倾斜,使得多张纸的前端借助其自身重量移向进纸辊,如此设置引导部,使得引导部倾斜度依多张纸的数量而变化,这样无需考虑纸盘上纸张的数量,纸盘上最上面的纸张便被引导而与进纸辊接触。
应该注意到的是,纸张可以是利用诸如打印机、传真设备、复印机之类的打印设备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纸、OHP(投影仪)纸等等。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成像装置”可以是一种诸如扫描仪的图像读取设备和/或诸如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传真设备构造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传真设备的送纸单元的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送纸单元的纸张分离单元的透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板簧部件的透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取走进纸辊的纸张分离单元的透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小时板簧状态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大时板簧状态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小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簧的状态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给出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大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簧的状态的横截面放大图;和
图10为当堆叠的纸张数量相对小时,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板簧的状态的横截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根据本发明的例证性实施方式,对一种传真设备进行详细描述。应该注意到的是:此传真设备仅仅是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采用此种纸张供应装置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
<第一实施例>
首先,根据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7描述传真设备1。传真设备1仅仅是按照热转印印刷法进行印刷操作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图1的右手侧被称为传真设备1的前侧,并且将堆叠和安放在纸盘7上的记录纸3的进给方向称为进纸方向(或送纸方向)。
传真设备整体构造
图1为传真设备1的横截面侧视图。传真设备1由原稿2读取图像,随后将读取的图像作为传真数据通过电话线传输给另外的传真设备。传真设备1也通过电话线接收由另外的传真设备传输过来的传真数据,并在记录纸3上形成(打印出)与所接收到的数据相一致的图像。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真设备1也可以通过打印线或无线传输装置(例如:红外线信号)从个人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接收打印数据并打印出与所接收的打印数据相一致的图像。
在传真设备1的主机壳4的一个表面上配有电话听筒(图中未示出)。在主机壳4上部的上方配有上盖5,其由主机壳4上表面后端的轴5a旋转支撑并将覆盖主机壳。在上盖5上表面的前部装配具有按键开关6a和LCD(液晶显示器)6b的操作板6。在主机壳4上表面的后部,盖5的后部配有一个纸盘7,其上以较陡的方式倾斜安放着成摞记录纸3。主机壳4的中心位置处配有原稿纸盘8。
在操作板6下面,主机壳4上,原稿进纸辊9a将原稿纸盘8上堆叠的原稿2输送进去的而且压板9b推向原稿输辊9a。在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10读取面的上方配有CIS10和原稿压板11。还可以配有一对出纸辊12。在主机壳4内,纸盘7的下面,配有纸张进给机构16,其包括用来将记录纸3逐张由纸盘7输送出去的进纸辊13和借助弹簧14而被推向进纸辊13的圆周表面下部的纸张分离垫15。纸张分离垫15被旋转地支撑,使得纸张分离垫上游侧端(进纸方向上的)可围绕其下游侧端摆动。在纸张分离垫15的表面上固定着橡胶部件15a。
在纸张进给机构16的下游侧上,配有辊形的压纸滚筒17和热能头20。热能头20被安装在印台19上,印台19被弹簧18推向压纸滚筒17的下表面。另外,在纸张进给机构16下面形成用来容纳色带盒21的容纳部分22。
如此布置容纳部分22内的色带盒21,使得色带供应卷轴24定位在主机壳4的后侧,而色带缠绕(卷起)卷轴25定位在主机壳4的前侧。另外,色带盒21被倾斜,以便色带供应卷轴24处于较高的位置上,而色带缠绕卷轴25则处于较低的位置上。利用这种构造,容纳部分22的下部就位于主机壳4的后部下侧。因此,连同色带盒21的构造,在主机壳4的后部下侧形成相对大的空间。在此空间内(即,容纳部分22的后部下侧),装有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
从色带供应卷轴24处被抽拉到色带缠绕卷轴25的色带纸23经过热能头20和色带分离板部件26的最高表面位置处,到达色带缠绕卷轴25的圆周表面的下部。在这种状态下,色带纸23带有墨的表面为上表面。当图像在打印部(记录纸3被夹在压纸滚筒17和热能头20之间处)上被打印时,记录纸由上方(即,在带有墨的表面上)与色带纸23交迭。经过打印部后,记录纸经过隔板27(配置在色带缠绕卷轴25的上方,提供进给槽的功能)上方,借助于出纸辊12记录纸3被导出到主机壳4前侧的外面。色带纸23在色带分离板26最高表面处被向下弯曲,从隔板27下面经过,进而被色带卷轴25卷起。
纸盘和纸张进给机构的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纸盘7和纸张进给机构16(在下文中,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称作送纸单元40)。图2为送纸单元40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1)进纸盘
在纸盘7上堆叠安放多张记录纸3。这些堆叠的记录纸3被如此布置,使得记录纸在进纸方向上向下倾斜。即,记录纸3前端的位置比其后端低。纸盘7具有主体30和可拆卸连接的盖单元31(见图2)。在主体30的上表面上,进纸部分32处,形成有每一个都在进纸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条32a。被输送的记录纸3放置在这些肋条32a的上表面上。固定部分记录纸3的金属固定部件33可拆卸地接合在主体30上。在进纸部分32的两侧,在纸宽方向(即,与进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进纸方向延伸的侧壁32b和32b被抬高。
一对引导部件34和34被分别配置在侧壁部分32b和32b的内侧。这对引导部件34和34被设置为可以在引导位置和内缩位置间移动,在引导位置处,引导部件34和34靠近侧壁部分32b和32b,以引导记录纸3,而在内缩位置处,引导部件34和34则被缩回(折叠)到进纸部分32的底面上。通过将引导部件34和34设置到合适的位置处,纸盘7能够安放两种具有不同宽度的记录纸。在纸盘7主体30的底面上突起一对钩状部件(图中未示出)。该钩状部件与接合部分41和41(见图3)啮合,由此纸盘7被牢牢地固定到纸张进给机构16上。
(2) 纸张进给机构
图3为纸张进给机构16的纸张分离部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进纸辊13被设置为,当纸盘7被接合到纸张进给机构16上时,使该进纸辊紧邻纸盘7的底端。当驱动电动机或是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产生的驱动力通过辊轴13a传送给进纸辊13时,进纸辊13被驱动而旋转。进纸辊13沿进纸方向逐张地将记录纸3输进。由此,输进的记录纸3被送进图1所示的传真设备1内部。
纸张进给机构16配有多个定位单元42,其以预定间隔沿宽度方向(即,与进纸辊13的轴平行的方向)排列。每个定位单元42的上表面42a大致水平,但略微倾斜,当记录纸3数量较大时,纸盘7上堆叠的记录纸3的前端与定位单元42相接触(以后将详细描述)。根据此实施例,定位单元42相对于进纸辊13对称排布。靠近进纸辊13的两个定位单元42的高度高于另外(即较远的)两个定位单元42的高度。当由与进纸辊13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定位单元42的上表面基本上略微与进纸辊13的外圆周交迭(见图6)。
(3)板簧部件
根据本实施例,板簧部件50被设置成紧紧面对进纸辊13。通过板簧部件50的弹性变形,可以改变朝向进纸辊13引导堆叠的记录纸13的角度。如图4所示,为板簧50设置一对板簧部5 1和51及连接这对板簧部51和51的连接部52,它们合为一体而形成板簧部件。例如:可以通过弯曲单个的金属板而形成板簧部件50。
如图4所示,连接部52大体呈矩形。在连接部52的上侧形成有一对狭缝52a和52a,这一对狭缝分别沿板簧部51和51内侧的延长线而形成。另外,夹在狭缝52a和52a之间的连接部52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切口部分52b。连接部52的下侧在对应于凹入部分52b的位置上形成有狭缝52c和52c。夹在狭缝52c和52c之间的下端部分52d被弯向板簧部51和51延伸的同一侧。按如上所述而形成的板簧部件50被放置在图5所示的纸张进给机构的主体4的板簧接收部44(见图6)内。
具体地,板簧50被放置在板簧接收部44内,其中板簧部51和51沿进纸方向朝向下游侧。连接部52的两端被板簧接收部44内表面上形成的固定凹槽45和45固定住。接合爪46a和46b在板簧接收部44的后表面上形成。连接部52的上端侧52b与接合爪46a接合,连接部52的下端侧52e与接合爪46b接合。通过此连接,板簧50在上下方向上被准确定位,并牢牢地固定在板簧接收部44内。
当板簧部件50按如上所述被固定的时候,每个板簧部51的末端(即下游侧端)可围绕其上游侧端旋转。每一个板簧部51都具有引导部51a和延伸部51b。引导部51a由其固定端(即上游侧端)向位于斜向下位置处的进纸辊13的下表面倾斜,其倾斜角度比定位单元42的上表面42a的倾斜角度要陡。延伸部51b由引导部51a处开始连接,沿进纸方向延伸,其倾斜度比引导部51a更陡。
如图6所示,引导部51a的长度和倾斜角度被如此设计,即使得当沿进纸辊的旋转轴观察时,引导部51a的下游侧端在松弛状态(neutral state)(即,在没有施加记录纸的重量时)刚好位于进纸辊13的圆周表面下部的前面,并且此下游侧端在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的上方(或轻微地交迭在上表面42a上)。延伸部51b延伸以便其下游侧端位于进纸辊13与纸张分离垫15接触的位置前面。延伸部51b被弯曲为拱形,以便与进纸辊13接触的延伸部51b的尖端与进纸辊13的旋转轴13a隔开一定的距离。利用上述构造,板簧被如此设置,使得延伸部51b和51b的尖端在松弛状态时与进纸辊13的两个轴端相接触(见图3)。
根据该实施例,纸盘7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线大约为70度。当记录纸3的尺寸为A4时,板簧50的引导部51a和51a的角度相对于水平线在10到20度的范围内,优选相对于水平线大约为20度。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的倾斜角度大概在0至5度的范围内,优选相对于水平线大约为5度。
参照图6和图7描述该实施例的效果。
当在纸盘7上安放预定数量的记录纸3时,记录纸3的前端与板簧50的引导部51a接触,由此对应于记录纸3的重量被施加到引导部51a和51a上。如图7所示,通过这种构造,板簧50倾斜使得其下游侧端围绕其上游侧端向下旋转。通过此倾斜,记录纸3的前端与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接触,该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板簧50的倾斜角度平缓。在这种情况下,引导记录纸3前端的角度与下面将描述的情况下的角度相比较相对平缓,该情况即为记录纸3的数量较少,并且对进纸辊13的推力被抑制。在对应于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的倾斜角度和记录纸3的重量的推力作用下,最上面的纸张3与进纸辊13压靠接触,随后最上面的记录纸3(即最靠近进纸辊13的记录纸3)通过纸张分离垫15的橡胶部件15a被进纸辊13输送到接触位置上,由此记录纸3被无误地逐张输入。
当纸盘7上安放的记录纸3数量减少时,纸张3的总重量减少。随后,板簧50的引导部51a和51a向它们的松弛位置返回(即,抬起)。接着其前端位于定位部42上表面42a的近端和进纸辊13之间的记录纸3被引导部51a和51a导向进纸辊13,此时引导部51a的倾斜角度大于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的倾斜角度。利用这种构造,即使记录纸3的数量比较小,最上面的记录纸3仍可以由板簧50的引导部51a和51a而被导向进纸辊13。随后记录纸3被进一步地引导至到进纸辊13和纸张分离垫15的橡胶部件15a的接触位置处,由此记录纸3被逐张输入。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当安放在纸盘7上的记录纸3数量相对较大时,板簧50的引导部51a借助于记录纸3的重量而被降低。然后,记录纸3的前端与具有相对平缓倾斜角度的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接触,进而记录纸被引导至进纸辊13。当记录纸3的数量相对较小时,板簧50的引导部51a向上返回,记录纸3的前端以较定位部42的上表面42a的倾斜角度更陡的角度被引导至进纸辊。利用上述构造,无需考虑记录纸3的数量,便可平稳地输送记录纸3。另外,如上所述,因为没有采用推动纸盘7的任何机构,所以整个设备的尺寸可以被减少。
另外,结构的主体部分可以由单个金属板制成的板簧5构成。因此,可以简化结构,进而减少制造成本。
此外,板簧50的一对板簧部51相对于进纸辊13轴向上的中心对称排列。这样,与只配有一个板簧51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防止记录纸发生歪斜,进而可以平稳地输送纸张3。
如果发生了卡纸,要将被卡的记录纸3沿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由打印机100中被抽拉出来时,延伸部分51b与进纸辊接合。利用这种构造,板簧51将不会发生大程度的变形。另外,在被推向进纸辊13的纸张分离垫15的固定器15b内,配有一个具有较大摩擦阻力的橡胶部件15a。因此,如果纸3在输入时前端弯曲,由于纸张3和橡胶部件15a之间的摩擦阻力,纸张3的前端会在那个位置处被夹住,这就会导致卡纸。为避免发生卡纸,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纸张3被输送到纸张分离垫15处之前,利用摩擦阻力较小的的弹簧部件50和进纸辊13将纸张3的前端压平。因此,即使在采用橡胶部件15a时,仍可以很好地抑制卡纸。在记录纸3的数量相对较小时,这样结构特别有效。
将板簧50的下游侧端制成沿远离进纸辊13的旋转轴方向弯曲。因此,当纸张3沿进纸方向被拖动时,板簧部51的下游部分不会与纸张3接合。这样的构造保证板簧部51不会因记录纸的输入运动而发生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和图9给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进纸辊13周围的部分的横截面侧视图。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方式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板簧的形状,而第二实施例的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几乎相同。因此,在图8和图9中,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在第二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中,将忽略或是简化对它们的描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一种替代板簧50的改型板簧60。如图8所示,板簧60具有弹簧部61,其被形成以便当沿进纸辊13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时,引导部61a的下游侧端延伸至进纸辊13和定位部42的末端形成的辊隙位置处。即,记录纸3被夹在进纸辊13和板簧60的引导部61a的下游侧端之间。板簧具有分别与引导部61a连接,并从引导部61a延伸的延伸部61b。延伸部61b在与引导部61a连接的部分处被弯曲,使得延伸部61b朝向远离进纸辊13的方向。另外,延伸部61b的末端沿进纸方向被弯曲。如图8所示,在送纸单元40的底面上形成有接合部件44a。此接合部件44a限制末端部分的向上运动。
根据第二实施例,即使记录纸3的数量相对较小,通过延伸而与进纸辊13接触的引导部61a的倾斜,可以保证最上面的纸张3与进纸辊接触。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延伸部61b的向上运动通过延伸部61b的末端部分与接合部件44a之间的接合而被限制。利用这种构造,例如当被卡住的纸3沿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抽拉时,板簧部件60将不会发生很大变形。
<第三实施例>
图10给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进纸辊的周围部分的横截面侧视图。根据第三实施例,板簧部的下游侧端被固定到单元40上,而板簧的上游侧端可以自由运动。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以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将忽略其相关描述。
如图10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配置板簧70。板簧70包括引导部71a,记录纸3的前端与该引导部相接。引导部71a的上游侧端被设置为自由端(即,可移动端)。引导部71a倾斜延伸,使得引导部71a的下游侧端接触进纸辊13。由引导部71a处开始连接的延伸部71b在连接位置处沿着使延伸部71b远离进纸辊13的方向被弯曲。延伸部71b的下游端通过固定部44b被固定在单元40的底面上。利用此构造,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受到记录纸3的作用,引导部71a的上游侧端以下游侧端作为支撑点而发生变形,进而向下移动。在此实施例中,在单元40的上部内表面上形成接合部分,以限制引导部71a向上运动。
根据第三实施例,当记录纸3的数量相对大时,引导部71a发生变形而向下移动,由此其倾斜角度变得平缓。当记录纸3的数量相对小时,引导部71a的倾斜角度较陡。因此,倾斜角度随纸张的数量而变化,无论记录纸3的数量多少,都能够确保安放的纸张3中最上面的那张纸3接触到进纸辊。
在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中,引导部71a的下游侧端延伸而与进纸辊13接触。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定为此种构造,引导部71a的下游侧端也可以不接触进纸辊13,像第一实施例中的引导部51a那样。
<改进>
应该注意到的是,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定为上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条件下,可以做各种不同的改进。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引导部由一对板簧而形成。可以对这种构造进行如此改进,例如引导部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板簧。
引导部可以由树脂板(优选具有比橡胶部件低的摩擦阻力)和被设置以将树脂板推向进纸辊13的推动装置(例如橡胶部件或弹簧部件)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来限制延伸部分51b向上运动的限制部件是可选配置。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纸张供应装置,包括:
纸盘,其被设置来安放多张堆叠的纸张,该纸盘是倾斜的,使得在进纸方向上,所述多张纸的前端低于所述多张纸的后端;
进纸辊,该进纸辊面对安放于纸盘上的多张纸中最上面的一张纸,以和最上面的这张纸压靠接触,所述进纸辊被驱动而旋转,从而将最上而的纸送入;和
纸张引导机构,其具有设置在进纸辊前面的至少一个引导部,该引导部在进纸方向上延伸,该引导部是倾斜的,使得所述多张纸的前端由于其自身重量而移向进纸辊,该引导部的结构使得引导部的倾斜程度根据所述多张纸的数量而变化,从而使得无论纸盘上纸张的数量是多少,纸盘上的纸张中最上面的一张都可以被引导以接触进纸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纸张引导机构包括在与进纸方向垂直的纸宽方向上布置的多个引导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多个引导部包括全部都面对进纸辊的一对或多对引导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引导部相对于进纸辊在轴向上的中心大体对称布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
至少一个板簧,所述板簧在进纸方向上具有上游侧端和下游侧端,所述板簧是倾斜的,使得所述下游侧端低于所述上游侧端,所述板簧被支撑,以围绕其上游侧端部摆动;和
靠近所述板簧设置的至少一个引导面,所述引导面的倾斜度比所述板簧的倾斜度平缓,当从进纸辊的轴向观看时,所述引导面的下游端与进纸辊的圆周表面交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面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纸张供应装置的主体运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板簧包括引导部分和延伸部分,所述引导部分从板簧的上游端朝着进纸辊延伸至进纸辊的前面,多张纸的前端从上方向靠着所述引导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从所述引导部分的下游侧端处连接,并在进纸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延伸部分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分而被弯曲,使得所述延伸部分在下游侧上的一部分远离进纸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板簧包括朝向进纸辊延伸的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由板簧上游端开始延伸,延伸至从进纸辊的轴向观察时引导面下游端与进纸辊圆周表面交迭的位置处,纸张前端从上方向靠着所述引导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从所述引导部分的下游侧端处连接,并在进纸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延伸。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板簧的下游侧部分接合以限制板簧摆动的限制机构,使得所述板簧在移近进纸辊时不能超过预定的位置,该预定位置是当纸盘上没有安放纸张时所述板簧所处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倾斜,从而使得在进纸方向上,下游侧端低于上游侧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被设置为绕其下游侧端摆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被设置为绕其上游侧端摆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
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
第一引导部件,其被设置来摆动,使得下游侧由于纸张的重量而被降低,所述纸张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接触;和
第二引导部件,其具有预定的倾斜度,当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的下游侧被降低时,所述纸张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接触。
15.一种被设置用来在纸张上进行读取图像和打印图像中至少一项功能的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纸张供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88440 | 2004-06-25 | ||
JP2004188440A JP3960322B2 (ja) | 2004-06-25 | 2004-06-25 | 被記録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2342A CN1712342A (zh) | 2005-12-28 |
CN100366516C true CN100366516C (zh) | 2008-02-06 |
Family
ID=34978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958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516C (zh) | 2004-06-25 | 2005-06-24 | 纸张供应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31177B2 (zh) |
EP (1) | EP1609748B1 (zh) |
JP (1) | JP3960322B2 (zh) |
CN (1) | CN100366516C (zh) |
DE (1) | DE602005017538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37559A (ja) * | 2005-11-16 | 2007-06-07 | Ricoh Co Ltd | 給紙装置 |
JP2007290794A (ja) * | 2006-04-21 | 2007-11-08 | Noritsu Koki Co Ltd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JP2008011466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11004B2 (ja) * | 2009-03-31 | 2011-06-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 |
JP5495681B2 (ja) * | 2009-09-07 | 2014-05-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6258B2 (ja) * | 2012-08-17 | 2017-01-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状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6218105B2 (ja) * | 2013-06-20 | 2017-10-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材分離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18472B2 (ja) * | 2013-07-22 | 2017-10-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4032B2 (ja) * | 2013-12-27 | 2018-01-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分離装置 |
JP6156183B2 (ja) * | 2014-02-21 | 2017-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分離装置 |
JP6452031B2 (ja) | 2014-03-05 | 2019-0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40086B2 (ja) * | 2014-03-17 | 2018-1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87470B2 (ja) * | 2014-03-28 | 2018-03-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6078983A (ja) * | 2014-10-16 | 2016-05-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758324B2 (en) * | 2014-12-04 | 2017-09-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86544B2 (ja) * | 2015-05-15 | 2020-04-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被記録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332333B2 (en) | 2018-01-19 | 2022-05-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pring kicker element |
JP7245460B2 (ja) | 2018-09-13 | 2023-03-24 | ローレルバン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 紙葉類処理装置 |
CN110217447B (zh) * | 2019-07-05 | 2020-12-11 | 郑州市新视明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全自动眼贴分片包装机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8355A (en) * | 1996-10-14 | 1999-08-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er and printer fitted with sheet feeder |
US20020060396A1 (en) * | 2000-09-01 | 2002-05-23 | Hironori Tanaka | Paper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US20030062668A1 (en) * | 2001-09-03 | 2003-04-03 | Hiroshi Shibat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44618A (ja) * | 1992-11-04 | 1994-05-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給紙分離装置 |
CH689671A5 (fr) | 1994-03-07 | 1999-08-13 | Ocd Sa | Dispositif d'introduction de feuilles ou d'enveloppes à imprimer. |
JP3567609B2 (ja) | 1996-05-20 | 2004-09-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原稿の分離機構、ファクシミリ |
JPH10101241A (ja) | 1996-09-30 | 1998-04-21 | Oki Data:Kk | 給紙装置 |
JP4032518B2 (ja) | 1998-07-24 | 2008-0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用紙分離装置 |
US6371477B1 (en) * | 1999-03-17 | 2002-04-16 | Avision, Inc. | Automatic paper feeding mechanism |
JP3440067B2 (ja) | 2000-09-29 | 2003-08-25 | パナソニック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
JP3720706B2 (ja) * | 2000-12-18 | 2005-1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
US7100914B2 (en) * | 2004-01-15 | 2006-09-0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heet media input |
-
2004
- 2004-06-25 JP JP2004188440A patent/JP396032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6-24 US US11/165,116 patent/US7731177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6-24 CN CNB2005100795847A patent/CN10036651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7 EP EP05253989A patent/EP1609748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6-27 DE DE602005017538T patent/DE602005017538D1/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8355A (en) * | 1996-10-14 | 1999-08-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er and printer fitted with sheet feeder |
US20020060396A1 (en) * | 2000-09-01 | 2002-05-23 | Hironori Tanaka | Paper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US20030062668A1 (en) * | 2001-09-03 | 2003-04-03 | Hiroshi Shibat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731177B2 (en) | 2010-06-08 |
JP3960322B2 (ja) | 2007-08-15 |
DE602005017538D1 (de) | 2009-12-24 |
EP1609748B1 (en) | 2009-11-11 |
US20050285329A1 (en) | 2005-12-29 |
JP2006008330A (ja) | 2006-01-12 |
EP1609748A1 (en) | 2005-12-28 |
CN1712342A (zh) | 2005-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66516C (zh) | 纸张供应装置 | |
CN100536521C (zh) | 扫描仪和铰链 | |
US8333523B2 (en) | Recording device with link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link path changing unit to feed roller arm | |
JP4508244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07331337A (ja) | 開閉型物品 | |
US9049326B2 (en) |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scanner unit offset from recording sheet tray | |
US9315348B2 (en) | Sheet conveyor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 |
US1212677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085425B2 (en) |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 | |
US7607663B2 (en) |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1974930B1 (en)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
US20240064247A1 (en) | Document feeding, image read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lidable document supports with one constituting part of an upper surface of the apparatus | |
US8647000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2015211415A (ja) | 複合機 | |
US8991822B2 (en) | Sheet conveyor device | |
JP2006231820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385941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765151B2 (ja) | 複合機 | |
US8251363B2 (en) | Image reader | |
US20220329708A1 (en) | Reading apparatus | |
CN102530594A (zh) | 自动馈纸装置 | |
JP2004203511A (ja) |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 |
US20080179815A1 (en) | Job separato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JP2007030388A (ja) | ケーブルの配線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559020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