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Academia.eduAcademia.edu

循化撒拉族駱駝泉主題公園:文化展示與地方再製的共構

※發表於2014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學)處境,2014年10月7日 在第一條思路「文化的展示」中,主要關注展示(display)對於文化的影響。展示與展演(performance),讓文化變成可讀的(legible)、具有可參觀性(visibility) 或可觀看性(viewability) 的,兩者緊繫身體感官經驗,宣布或彰顯某物具有某種文化價值,甚至透過可參觀性,文化的意義可以被製造出來。主題公園提供大量可參觀的文化展示,文化的可讀性提供大量安排過的、精心規畫的訊息,而這又對當地文化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值得思索。 在第二條思路「地方的再製」中,主要考察藉由主題公園,「地方」(place)如何再生產。這意味著,地方的內涵會隨著主題公園的建立而改變。因為地方感是我們主觀和情感上,對於一地的依附,而地方是使我們的世界有意義,是我們認識世界、經驗世界、理解世界與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方式,這些對地方的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係透過各種文化過程而被型塑。 兩者結合,串起我對「主題公園」的檢視角度:透過主題公園的文化展示,地方如何生產/再生產。透過各種文化過程,地方感被型塑了出來,而在此研究中,我主要就是關注「文化展示」此一文化過程。本文中的「地方」一詞,並非僅指稱空間上的一個座標、區位,而是指稱對人而由,有社會文化意義附著的空間,這點必須多加說明。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循化撒拉族駱駝泉主題公園: 文化展示與地方再製的共構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陳韋辰 摘要 在第一條思路「文化的展示」中,主要關注展示(display)對於文化的影響。 展示與展演(performance) ,讓文化變成可讀的(legible) 、具有可參觀性(visibility) 或可觀看性(viewability) 的,兩者緊繫身體感官經驗,宣布或彰顯某物具有某 種文化價值,甚至透過可參觀性,文化的意義可以被製造出來。主題公園提供大 量可參觀的文化展示,文化的可讀性提供大量安排過的、精心規畫的訊息,而這 又對當地文化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值得思索。 在第二條思路「地方的再製」中,主要考察藉由主題公園, 「地方」 (place) 如何再生產。這意味著,地方的內涵會隨著主題公園的建立而改變。因為地方感 是我們主觀和情感上,對於一地的依附,而地方是使我們的世界有意義,是我們 認識世界、經驗世界、理解世界與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方式,這些 對地方的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係透過各種文化過程而被型塑。 兩者結合,串 起我對「主題公園」的檢視角度:透過主題公園的文化展示,地方如何生產/再 生產。透過各種文化過程,地方感被型塑了出來,而在此研究中,我主要就是關 注「文化展示」此一文化過程。本文中的「地方」一詞,並非僅指稱空間上的一 個座標、區位,而是指稱對人而由,有社會文化意義附著的空間,這點必須多加 說明。 關鍵詞:撒拉族、主題公園、文化展示、地方、再製 前言 我關心的核心母題是現代性(modernity) 。現代性被用來描述「現代」的狀 態,亦形塑現代社會的種種特色,如:理性化、世俗化、工業化、異化、商品化、 去脈絡化、同質化、機械化…等,而全球化也被認為是現代性的結果。Giddens 在其著作《現代性的結果》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中指出,現代性無可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避免地將轉變成為全球化,並將地理距離遙遠的兩地以特殊的方式相連結1。 現代性的一項重要特徵是時間、空間的轉變。啟蒙理性的誕生,讓人們日漸 意欲掌握世界,機械鐘錶日益精準、地圖技術也日益精湛。前現代社會以工作衡 量時間,現代社會則以時間衡量工作;時間和空間急速地被理性化的理解,其結 果是統一的標準運行全球尺度,時間和空間被從其原生的地方中抽離出來,並加 快全球化的腳步。時空性質的轉變,伴隨著工業化、數位化、科技化,人、物質、 資訊的流動範圍與流動速率都大幅提升,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更成為 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現象。去疆域化,是指地理和社會區域內,文化關係本質之消 逝;這並非意味著人們脫離真實的在地生活,而是指涉在前述作用的影響下,現 代地方越來越捉摸不定。 地方(place) ,不同於純粹物理性質的空間(space) ,而是人類創造的有意 2 義空間、有意義的區位(a meaningful location) 。John Agnew 進一步勾勒出地 方作為有意義區位的三個基本面向:區位3、場所4、地方感5,而其所謂的地方感, 是指人類對於地方有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6。地方是使我們的世界有意義,是我 們認識世界、經驗世界、理解世界與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方式,這 些對地方的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係透過各種文化過程而被型塑,並被用來宣稱 某些事物。如 David Harvey 就說,地方常常被視為「集體記憶的所在」 : 地方感的保存或建構,是一種從記憶到希望,從過往到未來的旅途中的積極 時刻。而且,地方的重構可以揭露隱藏的記憶,替不同的未來提供前景。建 築裡所謂的「批判地域主義」 (critical regionalism) ,經常召喚起鄉土傳統和 地方圖像,被認為是反對商品流動和貨幣化的抵抗政治基礎。7 因此我們要提問的是: 「地方是經由甚麼樣的(多重)社會過程而建構的?」8, 對人類學者而言,不同社會如何製造了不同的地方觀念,這才是有意義的命題。 在去疆域化的作用下,地方透過再製、重塑、再生產的過程,重新凝聚地方感與 地方意識,以抵抗現代性、全球化、去疆域化。九O年代,台灣推動之社區總體 營造,意圖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即是凝聚地方 1 2 3 4 5 6 7 8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pp.63 Tim Cress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 (台北:群學出版,2006) , 頁 14。 區位(location) ,指空間中的一點,與空間裡的其他點有特定關係。參看:Tim Cresswell, "Place". [ed.]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Paul Cloke.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London : Arnold, 1999), pp. 226. 場所(locale) ,指社會關係的較廣泛脈絡,包括營造的和社會的。參看:Tim Cresswell, "Place". [ed.]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Paul Cloke.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pp. 226. 地方感(sense of place) ,指涉與某個地方有關的主觀感受。參看:Tim Cresswell, "Place". [ed.]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Paul Cloke.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pp. 226. Tim Cress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頁 15。 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pp. 306. 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pp. 261.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感以再製地方之典型行動。 地方在當代世界,並沒有因為全球化的浪潮而失去地位,反而更加重要。對 於真實社區感、以及與自然之間真實關係的追尋,反映人們這種對地方「寓居」 (dwelling)越加顧慮之傾向。本文的田野,以中國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 駱駝泉主題公園為主,核心宗旨是分析撒拉族的地方建構過程。我以「文化的展 示」 、 「地方的再製」兩條思路,檢視駱駝泉主題公園的相關效應及其影響,並進 一步論述其與當地地方建構之辯證關係。 在第一條思路「文化的展示」中,主要關注展示(display)對於文化的影響。 展示與展演(performance) ,讓文化變成可讀的(legible) 、具有可參觀性(visibility) 9 10 或可觀看性(viewability) 的,兩者緊繫身體感官經驗,宣布或彰顯某物具有 某種文化價值,甚至透過可參觀性,文化的意義可以被製造出來。主題公園提供 大量可參觀的文化展示,文化的可讀性提供大量安排過的、精心規畫的訊息,而 這又對當地文化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值得思索。 在第二條思路「地方的再製」中,主要考察藉由主題公園, 「地方」 (place) 如何再生產。這意味著,地方的內涵會隨著主題公園的建立而改變。因為地方感 是我們主觀和情感上,對於一地的依附,而地方是使我們的世界有意義,是我們 認識世界、經驗世界、理解世界與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方式,這些 對地方的主觀和情感上的依附,係透過各種文化過程而被型塑。 兩者結合,串起我對「主題公園」的檢視角度:透過主題公園的文化展示, 地方如何生產/再生產。透過各種文化過程,地方感被型塑了出來,而在此研究 中,我主要就是關注「文化展示」此一文化過程。本文中的「地方」一詞,並非 僅指稱空間上的一個座標、區位,而是指稱對人而由,有社會文化意義附著的空 間,這點必須多加說明。 一、撒拉族的 撒拉族的族源傳說 族源傳說歷史記憶 傳說歷史記憶 撒拉族是中國十個穆斯林民族中,唯一具有族源傳說的民族。據撒拉族口碑 傳說與循化縣街子地區的文化遺存,明洪武三年(1370 年) ,尕勒莽、阿合莽兄 9 可參觀性(visibility)指稱公共空間、商店和機構對「參觀者有好性」的生產。可參觀性的生 產,是指在這些背景中刻意用文化來吸引遊客目光的方式,可參觀性也因此同時是一種經濟和 文化現象。參看:Bella Dicks 著,馮悅譯, 《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頁 210。 10 可觀看性(viewability)指稱場所用以吸引消費者、參觀者和遊客的能力。場所要具備可觀看 性,就需要配備標誌清楚、連貫且清晰可讀的一套自然風光、街景、場面、建築、區域等等, 使得參觀者能容易、快速地定位其公開的文化身分。參看:Bella Dicks 著,馮悅譯, 《被展示 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 ,頁 210。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弟率領撒魯爾人,自中亞撒馬爾罕一帶跋涉至街子地區定居,成為撒拉先民;有 部分人則留居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圓珠溝11。這段遷徙歷史化為傳說, 《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中記載了這則傳說: 以前,在撒馬爾罕地區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兩兄弟,兄弟兩人在伊斯蘭教中很 有威望。但奸臣當道,哥倆無法忍受當權者的壓迫,便離開了故土──中亞 撒馬爾罕王國。臨行,他們率領部分同族兄弟共十八人,牽了一峰白駱駝, 駝著故鄉的土、水和一本《古蘭經》 ,去尋找新的樂土。他們跋山涉水,披 荊斬棘。經過天山北路,進嘉峪關,經甘肅的肅州(酒泉) 、甘州(張掖) 、 涼州(武威) ,到達寧夏,再到天水、轉到臨潭、合作,然後經過拉卜楞, 進入夏河縣的甘家灘。兄弟兩人離開故土不久,又有同族兄弟四十五人尾隨 而來,他們經過天山南路進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東行,先到貴德,又到同 仁縣的龍車,之後又折到元珠溝。有些人已經體力不支,便在元珠溝留下, 共十二人。其餘的人在甘家灘與尕勒莽和阿合莽率領的隊伍會合了。會合後 的隊伍又向前走,經過循化的夕昌溝,跨過孟達山,上了街子的奧土斯山, 這時,天色已晚,個個精疲力盡,又缺水短糧,他們便休息在山上,到了後 半夜,醒來發現駱駝不見了。便點起火把到處尋找。山坡上人們燃起的火把, 點亮了整個山坡,因此這個山坡就叫「奧特貝呢赫」 (意為火坡) 。最後他們 找到一個沙坡,這時天剛破曉,因此又名此沙坡為「唐吉提」 (意為天亮了) 。 人們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清秀林蔭的地方。下了坡,發現一眼泉水,非常 清澈。而走失的白駱駝臥在清泉邊,走近一看,駱駝已變成石駱駝,大家非 常驚奇,試量了這裡的水、土,測試出的重量與所帶來的重量相同,於是他 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從此, 「駱駝泉」成為撒拉族的 象徵,在撒拉族人們當中至今還流傳著這個故事。12 當然,駱駝泉傳說作為一個母題(motif) ,在其口傳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諸 多變異,但整體而言,傳說的架構沒有太大的差別。駱駝泉族源傳說,使撒拉族 有別於中國其他穆斯林民族。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等域外穆斯林,在歷史 過程中,於中國在地化、族群化,原語言文化脫落者更進一步華化,形成使用漢 語為主、使用漢姓,但仍保有我群認同的回族是一例13;語言文化未有顯著脫落 之穆斯林,則形成許多非漢語穆斯林民族,如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東鄉、 保安…,以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撒拉族。 11 12 13 朱和雙、謝佐編,《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 , 頁 4-5。 朱和雙、謝佐編,《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頁 281-282。 張中復, 〈論族國體制與少數民族族群意識型塑的互動意義-以海峽兩岸「回族」認定為例的 探討〉,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冷戰時期海峽兩岸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8 年 05 月) ,頁 4。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如 Dru C. Gladney 所描述,中國的穆斯林民族帶有離散(diaspora)性格14, 張承志亦曾這麼說回族: 「自它以印度洋上遠航船隊的乘客、以絲綢之路上駱駝 商隊的主人身分進入中國開始,它便開始失去了故鄉。」15。大多數穆斯林民族 在離散、混合的過程中,除了語言可以判斷來歷之外,大多失去想像民族根源之 憑藉,而撒拉族則保有想像民族根源的族源傳說。駱駝泉族源傳說、遷徙口碑、 中亞的「原鄉」 ,提供了特殊的離散歷史境遇,維繫撒拉族的獨特性,以及與其 他穆斯林民族間的民族邊界。 傳說中駱駝泉所在的地點,在今街子地區,與街子清真大寺比鄰。街子清真 大寺,為青海第二大的清真寺,也是循化撒拉族地區興建最早的清真寺,在撒拉 語中稱「阿里提歐里米希提」 ,被稱作「撒拉族的祖寺」16,是前述撒拉族族源 記憶共構機制的一部分。在街子清真大寺對面,有一座手抄本《古蘭經》博物館, 相傳內所收藏之《古蘭經》 ,即為當年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一行人自撒馬爾罕駝 來之經;在街子清真大寺與手抄本《古蘭經》博物館旁,更有相傳是尕勒莽、阿 合莽兄弟的麻札。這些與撒拉族源相關的項目,具象了撒拉族的族源記憶。 圖一:撒拉族族源記憶主要藉由五個項目而具象化。 除了上述現存的項目外,早期撒拉族人根據駱駝泉傳說編了駱駝戲,撒拉語 稱為「多伊奧依納」 。它是撒拉族民俗婚禮中唯一一種娛樂性質的活動,駱駝戲 在清朝末期相當盛行。駱駝戲重現撒拉族的離散歷史,撒拉族人民也也透過駱駝 戲的再現,重新結構其歷史記憶。然而,在遵經革俗的伊赫瓦尼統治階層政策之 下,傳統文化藝術帶有娛樂性和功利性的部分,被視為違背了伊斯蘭教的宗教規 14 15 16 Dru C. Gladney,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London: C. Hurts & Company, 2004), pp. 110. 張承志,《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城之迷》, (台北:風雲時代,1997) ,頁 294。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745-746。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範,也致使某些傳統文化漸漸被人淡忘,駱駝戲就是其中之一。17 族源記憶並不等於歷史事實,而是相當程度地反映當代意識,反映了特定的 歷史脈絡與社會背景。馬海云認為,從法制史的角度來看,撒拉族之所以選擇循 化,是因為它屬於三不管地帶,是番律、內地法過渡使用的區域。這樣一個離國 家不太遠、又有足夠空間得以發展的地點,是撒拉族選擇循化的原因。駱駝帶領 族人走到泉水邊定居的傳說,是後來美化這段史實的創作18。 然而,傳說故事因為駱駝泉的地點實存而有了映照,手抄本《古蘭經》 、尕 勒莽、阿合莽兄弟麻札,也添加了駱駝泉族源傳說的「真實性」 。過去傳承歷史 記憶的駱駝戲雖然失傳,但族源的歷史記憶並未因此消散,依附在駱駝泉(實體) 的傳說(虛體)擔負了傳承歷史記憶的責任。虛體的歷史記憶、情感、認同,與 實體的地點、物件相互連結,是本文關注的重要現象;當族源傳說中的駱駝泉在 當代經整修而成為一個主題公園時,又如何對上述虛/實的共構產生影響?接下 來,我處理駱駝泉「主題公園化」的過程,作為進一步處理共構關係之鋪陳。 二、將駱駝泉傳說 駱駝泉傳說和撒拉族文化 傳說和撒拉族文化主題化 和撒拉族文化主題化 「主題公園」 (theme park) ,是當代特別突出的一種文化現象,主題公園根 據設計目的,主要可分為五類:情境模擬、遊樂、觀光、主題、風情體驗。主題 公園的現象並非憑空誕生,而是有其發展脈絡。主題公園具有濃烈的現代性特色, 現代性伴隨啟蒙理性,在意的是如何控制、掌握客觀世界,主題公園透過再現這 些被掌握的知識而得以運作。在現代性的相關分析中,博物學的出現,即是顯露 了人類對客觀世界掌握的慾望。 早期的博物館以珍罕奇特的自然物、文物為主,是富豪、貴族炫富的方式。 啟蒙時代開始,公共博物館開始大量出現,博物館也從蒐奇轉為典藏、研究、保 護一些具有科學、藝術、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讓公眾觀看這些物件。 由此,博物館提供了一條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Benedict Anderson 在《想像 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將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列為殖民地政 府想像其領地的三項重要機制19,博物館的展示提供了想像的憑藉與實體的對象, 也透過展示使共同意識得以凝聚與散布,一個共同體逐漸被公眾想像出來。 17 18 19 雷波, 〈駱駝泉傳說:撒拉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22 卷第 4 期,2008 年 8 月) ,頁 37。 馬海云,2014 年 1 月 2 日,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出 版,1999) ,頁 183。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從博物館到主題公園,文化展示其所運用的即是「沉浸」 (immersion) ,並 透過主題化──規劃、展示、空間營造而再現。傳統博物館提供的是物件與視覺 這條單純感受路徑,而主題公園則透過主題化(themelization) ,提供一個讓人沉 浸的特殊文化空間,並透過沉浸,達到其設計之目的。主題化是一種技術效果, 其目的是透過採用一連串可讀的符號象徵與再現,讓環境擁有連貫的主題;主題 公園的設置,象徵著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再現。 文化透過可讀性的展示,主題公園內處處安置著精心準備的資訊,而這些資 訊是經過挑選的。這正如我們探討歷史記憶的情形一般,透過強調某些歷史經驗 與結構性失憶,來選擇並塑造新的認同或我群觀。主題公園的營造,正是透過選 擇與安排,來強化某些文化意義、或者淡忘某些文化意義──也就是意義的生產 與再生產,來彰顯其所欲要彰顯的事。 Dru C. Gladney 在其著作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中,主要採用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和 Homi Bhabha 的後殖民主義觀點來分析文化認同的建構,他認為民族文化主題公園是 當代中國塑造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曲徑之一,也是中國再現少數民族(minorities) 與主題民族(majorities)關係、透過紀念碑化(monumentalization)來本質化 (essentalization)族群屬性的方式20。 將駱駝泉定位為一個主題公園,表示它具備下列幾個特色:一、一個明確的 地點與空間;二、經由人為的設計/建築/裝置/整修而成;三、透過連貫或相 關項目物件、陳設,來彰顯某個特定主題。駱駝泉主題公園的園區景觀設計,其 目的就是透過一連串主題性的文化意義呈現,營造一個沉浸的特殊空間,讓參觀 者得以感受到精心安排的文化意義。 圖二:虛體附著於實體之上,使無意義的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地方。 駱駝泉最初的地景樣貌為何,已不得而知。據《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載, 在八O年代時,政府曾重修駱駝泉的圍牆與大門, 「泉邊用花崗岩雕刻三個不同 20 Dru C. Gladney,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pp.46-47.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的駱駝石像,種花草樹木,建水榭碑亭。…精雕細琢的石駱駝,佇立泉旁,昂首 崢嶸,栩栩如生。離駱駝泉不盈百步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大寺和始祖尕勒莽、 阿合莽古墓…」21。駱駝石像的豎立,把傳說具象化了,離散記憶與中亞原鄉鄉 愁,在可觸摸、可造訪的地景上有了實體的存在。 2007 年,青海白駝肉業公司成功招標駱駝泉主題公園開發案,該年 8 月, 縣政府正式下達《同意開發駱駝泉景區旅遊專案的批復》 ,主要建設包含:景區 大門、停車場、管理用房、遊客接待中心、廣場及雕塑、浮雕牆、撒拉族民俗展 覽館、駱駝泉改造、農家樂、清真寺、陵墓修繕及景區道路、供電、給排水、綠 化等輔助工程22,並於 2009 年完工。 青海白駝肉業公司負責人韓有忠,為街子工街子清真寺哲瑪提的撒拉族,曾 開發孟達天池旅遊業,目前從事肉品製造業,經營白駝賓館、駱駝泉景區等。因 從小生活於駱駝泉周圍,與駱駝泉的聯繫及情感相當濃厚,並看見駱駝泉在文化 大革命期間所遭遇的破壞,故產生投入該開發案的想法。開發過程並非由該公司 全權負責及執行,在內容、展示等部分,由撒拉族研究會協助規劃,包含由非物 質遺產傳承人韓占祥設計之八幅撒拉族東遷史浮雕石畫、由孟達村完整移至園區 內保存之明清兩代籬笆樓等,並運用傳統民居作為展示空間,期待呈現撒拉族文 化的全貌。在青海白駝肉業公司的策畫下,原先不起眼的駱駝泉主題化而成為一 個主題公園。駱駝泉主題公園景區的平面圖,繪製如下圖三: 圖三:駱駝泉主題公園園區平面示意圖23。 21 22 23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頁 698。 行遊天下:http://yoozjy.com/index.php/sheying/show/532.html,檢索日期:2014/1/26。 「唐瓶」應為「湯瓶」,因其碑刻使用「唐瓶」,故依其寫法,以此說明。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將駱駝泉主題公園內的項目依其與駱駝泉主題的關聯性分類,得下圖。 圖四:駱駝泉主題公園裝置項目關聯性圖示。 位於最核心的,自然就是駱駝泉、駱駝像、及其相關碑刻,如遷徙故事石雕 牆、駱駝泉誌、駱駝頌碑等。相傳,泉水中間原有駱駝化石,但文化大革命時, 政府為了破除迷信要毀壞,但民眾相信化石有治病功能,就把化石都偷走了。自 族源傳說向外擴展,與其最密切相關的是撒拉族民俗風情展示館,內部包含撒拉 族東遷歷史與駱駝泉傳說的介紹、撒拉族人口分布圖、撒拉族老照片、手抄本古 蘭經的介紹與模型展示;除此之外,展示館二樓也收藏許多書畫藝術作品,部分 與駱駝泉相關、大多數是古蘭經經文的書法作品;再向外擴延,為撒拉族「傳統」 建築明代籬笆樓、清代籬笆樓、清代四合院的展示,園區內的明代籬笆樓原來是 在孟達村,因為要蓋水壩,所以把整棟房移到這裡來重建,這種籬笆樓的一樓是 客廳,二樓是房間跟儲藏室,而且是有錢人家才能蓋雙層,一般人家只有一層樓; 而與駱駝泉主題關聯性最低的,為民俗器物如唐瓶(湯瓶) 、膠皮馬車,這些民 俗器物也非撒拉族所獨有,因此對駱駝泉或撒拉族文化而言,其關聯性都是最低 的。 這些相關聯的裝置項目,串起了駱駝泉景區的主題性,將其主題化為主題公 園,營造一個讓人得以沉浸於撒拉族文化的特殊空間:三個駱駝雕像與眾多的相 關碑刻,一再強調駱駝泉傳說的真實性;石雕牆上的浮雕,描繪撒拉族先祖的遷 徙歷史,確認撒拉族的離散性質;撒拉族民俗風情展示館中的展示,也不斷再現 撒拉族本身,撒拉族遷徙史、人口分布圖等陳設,讓參觀者得以在歷史、地理、 社會文化等領域中劃出界限或使界限浮現,給予共同體的想像有了明確的、實體 化的疆域;明代籬笆樓、清代籬笆樓、清代四合院的建築展示,也打造撒拉族的 歷史性。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除此之外,隱藏在族源歷史記憶之下的,是伊斯蘭的宗教性。在駱駝泉主題 公園內,被凸顯的是駱駝與泉水,尕勒莽、阿合莽兄弟相較之下乏人問津,介於 兩者之間的,則是駱駝駝著《古蘭經》而來的意象。駱駝駝著伊斯蘭教最重要的 經典《古蘭經》 ,從中亞帶來撒拉族和伊斯蘭信仰,而手抄本《古蘭經》也因為 其歷史性而具有信仰上的重要地位24。而駱駝泉旁的祈雨亭,則傳說一位阿訇曾 拿著《古蘭經》去那邊祈雨,安拉即賜甘霖的克拉麥提。 《古蘭經》的阿拉伯語 為‫اﻟﻘﺮآن‬,不過,在駱駝泉主題公園內的白駱駝雕像上,其背上刻著缺少定冠詞 的‫ﻗﺮآن‬,削弱了其宗教神聖性,因此呈現出來的是帶有宗教性的半神聖空間。 圖五:白駱駝雕像上缺少定冠詞的‫。ﻗﺮآن‬ 駱駝泉被主題化為一個主題公園,其所含有之空間風貌大抵上可以分為四層: 撒拉族族源的離散鄉愁空間、撒拉族歷史記憶的再造空間、伊斯蘭宗教的半神聖 空間、商品化的文化消費空間(觀光空間) 。多元的空間和文化意義的疊合,在 實際運作中,這四層空間風貌經常錯落重疊,依隨著行動者主體性的差異而有所 偏重。 三、撒拉族地方 撒拉族地方的 地方的想像與建構 空間本身是一種社會關係──空間是社會的建構、社會也由空間所構成。過 24 〈中國最古老的手抄本《古蘭經》得到妥善保存〉 ,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601/c40733-21698128.html。檢索日期:2014 年 1 月 27 日。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去社會文化的建構,是一個與空間穩定疊合的結構,以中古世紀的歐洲世界為例, 其由小型的本土鄉間共同體如村莊、教區所組成,居民聚落相當固定,又與其他 共同體隔絕,大多數的鄉民都是土生土長,一輩子都在這個區域內經歷生老病死, 也只和此共同體內的人熟識。 然而在現代性進入後,關係之間的裂解,使得建構一個穩定疊合的結構成為 一件難事。過去的社會受限於地理、交通運輸能力、生態環境等因素,族群文化 之間的交流相較於現代社會而言,是困難許多的。而在現代性之下, 「族群從原 本封閉於地方性的瓶中精靈脫身而出,在國家和邊界的裂縫間遊走。」25,也因 此,群體間的互動規模越來越大,密度越來越高,從而打破了群體的地域性,也 改變了群體的想像與建構模式。 對穆斯林社會而言,哲瑪提(‫ ﺟﻤﺎﻋﺔ‬- Jamā’at)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哲瑪提被 視為是「擁有所屬信眾完全的認同與歸屬」26,根據其阿拉伯語原意,哲瑪提有 「聚集、集體、團結、共同體、社區」等意涵27。馬東平認為,哲瑪提是個「社 會民俗組織」 ,且它首先是個地域實體,再來是個認同實體。趙秋蒂亦提到「 『坊 上』的稱呼有時也用『本坊』 、 『寺坊』 ,過去是指圍寺而居的信眾,意義與『哲 瑪提』相同,但是現今哲瑪提除了具象的『坊上』外,又多了『虛擬』的認同組 合。」28。 此外,馬東平也表示, 「在八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社區的變 遷,員來首先是地域實體的哲麻爾提的認同性質越來越明顯了。」29,這樣一個 從地域實體到認同實體的過程,勢必涉及到社群建構性質的變遷。從以上討論可 以發現,哲瑪提有從地緣建構基礎轉為認同建構基礎的現象。馬強30著作《流動 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 ,為人類學的穆斯林哲瑪 提研究立了典範,然他引用德國社會學者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對社區 (gemeinschaft)的概念,認為哲瑪提應回到精神認同的本質,根本上消除了哲 瑪提的地域性質。 從上述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哲瑪提係以地域實體轉變而來。這樣僅以「精神 認同屬性」看待哲瑪提的做法,忽略了人地關係。在趙秋蒂31的田野案例中,可 以清楚看出,八坊人在使用哲瑪提一詞時,會與某個清真寺作連結,這表示哲瑪 25 26 27 28 29 30 31 Arjun Appadurai 著,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 (台北:群學出版社,2009) ,頁 57。 趙秋蒂,《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 ,(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09) ,頁 145。 馬東平,《八坊民俗志──對甘肅臨夏回族城鎮社區民俗的描述與闡釋》 ,(蘭州:西北民族大 學博士論文,2008) ,頁 72。 趙秋蒂,《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 ,頁 145。 馬東平,《八坊民俗志──對甘肅臨夏回族城鎮社區民俗的描述與闡釋》 ,頁 72。 馬強, 《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6) ,頁 420-424。 趙秋蒂,《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 ,頁 145。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提社群雖是人群團體,但其也必須依附於自「寺坊」而來的地緣關係。因此雖然 哲瑪提歷經結構轉變,其地緣性因素亦是社群建構的重要部分。 圖六:撒拉族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 然而,我在循化進行田野時,發現哲瑪提在當地社會的重要性,並沒有在臨 夏市那樣重要或顯著。圖六中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對於撒拉族的社會互動而言 更具意義,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以奧依其(家)為中心向外擴展,屬於同樣的阿 格乃(aka-ini)或是孔木散(kumsen) ,關係就會比較親近。阿格乃是以父系血 緣為基礎的近親組織,俗稱「兄弟」 、 「黨家子」 ,孔木散則是關係較遠的宗族組 織,原指「遠房」 、 「一姓人」之意。由於屬於親屬組織,阿格乃和孔木散的擴張 是根據婚姻與生殖而來,婚配法則是阿格乃外婚嚴禁內婚,孔木散外婚但亦可內 婚。孔木散聚族而居,形成一個地緣性的居住區域,一個擴大的孔木散、或數個 孔木散,即可形成一個阿格勒(agil,村落)32。 對此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而言,穩定運作的最大的共同體為「工」 ,約等於 鄉鎮。撒拉族的工約成形於清雍正年間,最早出現工的名稱,是在清雍正八年征 桌子山,調兵三千協剿,才以循化縣城為中心分為十二工,分為上六工(街子工、 草灘壩工、蘇只工、別列工、查加工、查汗都斯工) 、下六工(清水工、速達古 工、孟達工、張尕工、夕廠工、崖曼工) 。清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起義失敗 後,村莊遭毀而人口銳減,十二工纏減為八工33。 32 33 羋一之,《撒拉族政治社會史》 ,(香港:黃河文化出版社,1990) ,頁 286-297。何星亮,《中 華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3)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頁 551-553。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頁 734。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圖七:撒拉族的工,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質。 在工層級之上的共同體則是撒拉族,工與工之間的關係維繫著撒拉族的共同 體意識,而工又是從奧依其、阿格乃、孔木散擴展而來。在撒拉族社會中,自寺 坊而來的哲瑪提並不是其社群的根基,對臨夏穆斯林而言,清真寺與宗派具有獨 特、單一、排他的歸屬性;然而在撒拉族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街子清真大寺由 新教老教共同管理、團結開教,以及嘎的林耶明源堂拉邊拱北所述「四門通行」 的現象,工的地域歸屬強過哲瑪提的宗派意識,這在臨夏穆斯林社會是見不著 的。 相較於臨夏穆斯林社會,循化撒拉族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與空間緊密附著, 社會文化的建構也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質,使其呈現地域實體的樣貌。職是之故, 撒拉族對於地方的想像與建構,是依附在其社會結構與社群性質之上的,也與地 方發展的歷史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四、撒拉族地方 撒拉族地方的 地方的多層次認同與再製 多層次認同與再製 地方是附著著認同的空間,認同也不是單一的、平面的、固定的,而是具有 錯縱的層次。撒拉族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是多層次認同的重要認知,同樣的一 個地點承載著不同層級社群的認同感、歷史記憶或共同體意識,使得地方的分析 複雜了起來。人們對地方具有情感與記憶,並不必然對該地方產生地方認同,地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方認同源自主體的生命歷程與地方共構的意義化過程,這個過程使主體產生依附 在地方之上的身份認同意識,進而形塑出地方感。 地方感給予人們獨特的意義,往往能帶給具有地方認同者安全感與歸屬感。 地方感的形塑與撒拉族的社群建構密切相關,而地方認同的想像、建構、再製, 必帶有當代意識的投射與合理化解讀。駱駝泉主題公園的出線,是我探討地方認 同再製過程的重要案例。 在 2001 年由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輯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中,記載循化地區的特色景觀,可以分為老八景與新八景,老八景包含筆架旭日 (筆架山) 、黃河飲馬(黃河) 、石巷聞雞(石巷) 、仙洞鳴鯨(神仙洞) 、步雲縱 鴿(步雲樓) 、河源古廟、什浚急湍(公伯峽) 、托壩清泉(托壩村泉水) ,新八 景包括狐峽禹斧(積石峽、孟達峽) 、積石聳翠(小積石山) 、天池秀色(孟達天 池) 、白駝映泉(駱駝泉) 、班禪故居、五山池奇觀(達里加山主峰東南側) 、喜 34 饒紀念堂、尕楞松濤(尕楞鄉松柏林) 。 地方奇景正如地圖、報紙,擁有帶給人們想像共同體的力量,是地方意識想 像的標的與地方認同的歸屬,如同龜山島被視為宜蘭人的鄉愁之島與宜蘭精神的 象徵35,地方奇景同時是實質景觀與也是地方的象徵符號。然而,駱駝泉這樣一 個重要的族源傳說地點,卻沒有被列入老八景之中,反而在新的八景中才將駱駝 泉列入。此現象也反映在文獻資料之上:關於駱駝泉的文獻資料,幾乎都以族源 傳說的記載為主。1984 年「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的《循化撒拉 族自治縣概況》 ,只記載撒拉族族源傳說與發展,並無駱駝泉主題公園舊址的相 關資料;1990 年羋一之著作《撒拉族政治社會史》 ,同樣只有傳說、不見駱駝泉 的介紹。 然而,到了 1999 年出版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型態研究》 ,雖只有短短兩行, 但駱駝泉已被視為「名勝古蹟」 ;2001 年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也將其列入 循化地區的新八景之中。既然駱駝泉具有如此的重要性,為什麼早期文獻資料所 呈現的樣貌卻似乎不是如此?既然駱駝泉傳說位居撒拉族歷史記憶的核心,為什 麼傳說的「真實」地點卻被忽視? 我認為,這與駱駝泉主題公園化、空間商品化有所關連,也可以看到現代性 進入循化地區的足跡。我們在街子工上坊村,也是就是駱駝泉上方的村落中,遇 到報導人 R。R 為村裡少見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從小在駱駝泉周圍成長、屬於街 子清真寺的哲瑪提,他說駱駝泉原先並沒有圍牆,只是一攤池子,小時候每天都 會去那玩水。R 認為,過去數百年來駱駝泉都是公共的、不屬於任何人,主要由 34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北京:中華書局,2001) ,頁 696-699。 35 李素月, 〈誰的龜山島與冬山河?──地方意象與地方感的再現政治〉 ,王志弘編, 《文化治理與 空間政治》 ,(台北:群學出版,2011) ,頁 76-111。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街子清真寺的寺管會管理。在過去,周圍每家每戶都能接取駱駝泉泉水,甚至能 在池裡游泳,但現在都圍起來了。後來政府要開發駱駝泉為主題公園景區,標給 韓有忠的青海白駝肉業公司承攬工程,為了擴建主題公園,將許多原居戶遷走, R 認為駱駝泉是族源傳說的寶地,對此作法並不贊同。 不過,R 對駱駝泉仍然存有相當濃厚的情感與認同,他仍認為駱駝泉對撒拉 族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標──即使它被圍起來、成為一個觀光景點。R 也認 為,駱駝泉應該要取消門票,因為它是讓人瞭解撒拉族與伊斯蘭文化的地方,也 認為廣場要開放給大眾使用。R 的觀點反映了世居在駱駝泉周圍的居民,對於駱 駝泉主題公園化變遷的前後映照36。與 R 的訪談中,幾個重要的歷史脈絡浮現出 來,對照駱駝泉主題公園在文獻中的現身,反映了至少在 2000 年之前,觀光產 業的發展加劇,循化迫切需要開闢新的地點以擴展其規模,具有歷史意義的駱駝 泉遂成為一個潛力點。 我們與循化當地政府官員訪談時,也感受到觀光旅遊為目前循化亟欲發展的 產業。如司法局韓建功局長認為,駱駝泉是撒拉族人的心靈故鄉,可以與旅遊結 合,將街子區的優勢展現。過去的駱駝泉園區太小,無法構成旅遊要素,且園區 內部太過單調,歷史文化訊息少,所以他很肯定外包廠商的工程37。 縣文化館馬曉紅館長則認為,駱駝泉確實是觀光重點項目,目前駱駝泉主題 公園內的人文色彩太淡,可以增加撒拉族文學、服飾等介紹,而清真寺的手抄本 古蘭經則太單調,可以再與其它特色結合、重新整合規劃,透過現代科技的方式 來展現。但其規劃案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主題公園若要擴大、遷移,對當地民眾 的直接影響太大,撒拉族人很樸實,受制於伊斯蘭教信仰的緣故,也不能接受歌 舞形式的表演。然而,身為文化館主管,馬曉紅仍認為駱駝泉所具有的歷史、民 族文化意義,是相當重要、需要保存,也值得推廣的38。 韓有忠同樣屬於街子工與街子清真寺哲瑪提,他當初下標案的原因就是因為 對駱駝泉帶有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駱駝泉是撒拉族最重要的文化資產,應該讓好 好包裝、讓更多人認識撒拉族。他認為,現階段收取門票費,是為了補足投資之 資本,未來收支平衡後,為了宣傳撒拉族的文化歷史,考慮將門票減免39。 撒拉族非物質遺產國家級傳承人40、也是駱駝泉主題公園中「遷徙故事石雕 牆」設計者韓占祥,對於撒拉族文化具有相當的熱誠,也熱衷於推行文化保存與 創作。他為駱駝泉主題公園的設計與規劃提供許多建議,並認為駱駝泉的傳說故 36 R,撒拉族,2013 年 7 月 4 日訪談,於上坊村 R 先生住所。 韓建功,撒拉族,2013 年 7 月 3 日訪談,於循化賓館。 38 馬曉紅,回族,2013 年 7 月 4 日訪談,於循化賓館。 39 韓有忠,撒拉族,2013 年 7 月 3 日訪談,於白駝賓館。 40 韓占祥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撒拉族婚禮」傳承人,為青海省 57 名傳承人之一。參看「中 國民族宗教網」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67936-2.htm 37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事很偉大,能夠彰顯撒拉族的特殊性41。 雖然同屬於街子工,我在石頭坡村內訪談關於駱駝泉的相關討論時,卻沒有 得到如報導人 R 或韓有忠這樣濃烈的情感與認同。石頭坡村的村民對駱駝泉的 傳說自然是熟捻的,但對於駱駝泉本身的情感並不強烈,最多就是認為駱駝泉主 題公園修的很漂亮,是值得一探的觀光景點,除此之外並無特別緊密的認同感與 歸屬感。 在這些田野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以空間為參照點時,其所附著的意義是 多重複雜的;以行動者為參照點時,其對地方之認同亦是多層次的,隨著行動者 主體性的差異而有所偏重。認同是一種身分選擇,是涉及「內/外」、「你/我」 的分野而產生的我群─他群觀。以族群意識而言,認同是單選的、排他的;但對 地方感而言,認同可以是複數的、多選的,因此在撒拉族同心圓的社會結構下, 對屬於不同阿格勒─工的行動者而言,一個地方也因此可能具有相當多樣的地方 認同,也可能不具認同、而具有獨特意義與情感。 駱駝泉主題公園與其主題化的過程,顯現地方再製與地方認同交融的複雜關 係。地方感的實體(地點、物件、建築…)與虛體(歷史記憶、情感、認同…) 是雙向的、共構的,在兩者之間的不斷參照過程中成形,而當實體產生變異時, 與其依存的虛體也會跟著再生產。主題公園透過主題化與文化展示,駱駝泉「族 源傳說」這個特定主題被彰顯了,其所附著的地方感也隨之再製,而駱駝的意象 也被框入各種表意體系之中,以召喚撒拉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的集體意識、駱駝泉 作為離散記憶的心靈故鄉,產生對家園的依附與對地方的認同。如韓有忠的青海 「白駝」肉業公司、 「白駝」賓館,即不斷使用「白駝」的意象再現地方認同與 族群意識。又如循化獨特的藝術品「黃河石藝」 ,運用黃河石豐富的形狀與色彩 進行創作,駱駝泉傳說即成為作品的重要元素。 41 韓占祥,撒拉族,2013 年 7 月 6 日訪談,於韓占祥住所。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圖八:以駱駝泉傳說為主題的黃河石工藝作品。 實體與虛體、文化展示與地方再製的互動過程中,民族學者更需特別注意菁 英族群文化的建構展演,以及在地知識的話語權問題。後現代強調的是去中心化、 質疑典範和權威,然而我們在看駱駝泉主題公園與其主題化過程時,會發現在地 知識的話語權,幾乎掌握在知識分子或是菁英階層手上。如馬曉紅提及,一般民 眾則對於文化自覺與文化保存沒有太大的想法,也沒有太多的感覺,認為民族文 化就是學者的事情,自己關心的是經濟、子女就業問題等42。韓有忠也表示,自 己沒有太多學識,規劃駱駝泉主題公園時,必須諮詢專家學者的權威意見,如馬 成俊老師及其撒拉族研究會是為代表;韓有忠也希望未來若有機會,能夠增進循 化地區教育機會、設立名牌大學,把人才留在撒拉族43。 在現代性步入的進程中,現代性的去疆域化作用所帶來的地域消融,使地方 文化與地方感面臨侵蝕危機。然而,駱駝泉在觀光產業的發展下轉型為一個主題 公園,並透過文化展示重新凝聚撒拉族的共同體意識與地方認同──帶有地域性 質的認同是實在的,它最後會轉化為一股為地方付出的力量。 42 43 馬曉紅,回族,2013 年 7 月 4 日訪談,於循化賓館。 韓有忠,撒拉族,2013 年 7 月 3 日訪談,於白駝賓館。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結語 社會學者 Georg Simmel 認為,人永遠都在尋求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現 代性步入循化撒拉族社會,致使原先穩定的社會文化建構受到衝擊,慣以獲得日 常生活意義和目的的價值觀、目標體系,面臨可能瓦解與退化的狀況,認同危機 (identity crisis)也隨之產生。然而,來自地方的抵抗出現了,透過各種文化過 程,地方重塑、再製,地方意識與地方認同也重新凝聚,抵抗現代性帶來的去疆 域化與認同危機。 民族學者關注的,是民族文化在地方再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分析撒拉 族駱駝泉主題公園及其主題化的過程,指出族群的社會文化在面對地方再製過程 的重要性:撒拉族透過阿格勒─工的社會結構理解地方意識,並以族源傳說的文 化展示重新凝聚共同體意識與地方認同。在駱駝泉主題公園的塑造中,我看到民 族文化的策略性作用,在全球化的作用下追求地方獨特性的地域競爭、地方意象 與地域認同的塑造,以及地方發展的策略、地方文化的商品化;也看到文化的衝 突性展現,包含文化治理的空間政治,使駱駝泉這獨特的空間,成為塑造地方獨 特性的媒介44。 「有了駱駝泉就有了撒拉族的歷史」45,駱駝泉主題公園的浮現,重新穩定 了撒拉族的族源記憶結構,持續反映當代社會文化意識,並給予當代撒拉族族群 認同深刻的影響。 44 45 王志弘,〈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 ,王志弘編,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頁 14-15。 張中復,2014 年 1 月 7 日,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參考資料 (一)英文 Cresswell, Tim 1999 "Place". [ed.]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Paul Cloke.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London : Arnold, pp. 226-234. Giddens, Anthony 1990 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ladney, Dru C. 2004 Dislocating China: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vey, David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二)中文 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出版。 Appadurai, Arjun 著,鄭義愷譯 2009 《消失的現代性》 ,台北:群學出版社。 Cresswell, Tim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台北:群學出版。 Dicks, Bella 著,馮悅譯 2012 《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志弘 2011 〈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 ,王志弘編,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 治》 。台北:群學出版。頁 10-28。 朱和雙、謝佐編 2004 《撒拉族:青海循化縣石頭坡村調查》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李素月 2011 〈誰的龜山島與冬山河?──地方意象與地方感的再現政治〉 ,王志弘 編,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台北:群學出版。頁 76-111。 李春生 2005 〈我國城市主題公園的發展與創新〉 , 《城市問題》 (第 128 期) ,2005 年第 6 期,北京: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羋一之 1990 《撒拉族政治社會史》 ,香港:黃河文化出版社。 2014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當代人類( 當代人類(學)處境 會議論文‧請勿引用 張中復 2008 〈論族國體制與少數民族族群意識型塑的互動意義-以海峽兩岸「回 族」認定為例的探討〉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冷戰 時期海峽兩岸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 張承志 1997 《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城之迷》 ,台北:風雲時代。 雷波 2008 〈駱駝泉傳說:撒拉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第 22 卷第 4 期) ,2008 年 8 月。大同市:大同大 學。 馬強 2006 《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馬東平 2008 《八坊民俗志─對甘肅臨夏回族城鎮社區民俗的描述與闡釋》 ,蘭州: 西北民族大學博士論文。 趙秋蒂 2009 《中國西北穆斯林宗教派別多元化研究──以臨夏為論述中心》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2001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志》 ,北京:中華書局。 (三)網路資料 1. http://yoozjy.com/index.php/sheying/show/532.html,檢索日期:2014/1/26。 2.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601/c40733-21698128.html,檢索日 期:2014 年 1 月 27 日。 3.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67936-2.htm,檢索日期:2014 年 1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