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5866U -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 Google Patents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25866U TWM525866U TW105201245U TW105201245U TWM525866U TW M525866 U TWM525866 U TW M525866U TW 105201245 U TW105201245 U TW 105201245U TW 105201245 U TW105201245 U TW 105201245U TW M525866 U TWM525866 U TW M52586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film
- light
- glass
- electrochromic filter
- electrochromic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調整裝置,係指一種將電致變色濾光薄膜,利用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明暗度調整,在未啟動電源呈現較暗狀態,啟動電源後會在玻璃上半部保留較暗狀態,其餘區域呈現透明視線,並藉由具有穩壓裝置之備用電源作為防呆,及可以自動或手動方式調整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一般汽車玻璃之遮陽或隔熱裝置大致以遮陽板、遮陽簾或隔熱紙等為主,其通常裝設於汽車前車窗玻璃、兩側之車窗玻璃、汽車天窗玻璃及後車窗玻璃等處上,藉此達到遮陽或隔熱的效果;然而,按遮陽或隔熱裝置結構者,如遮陽簾,於行車時無法裝設於汽車前車窗玻璃,亦即於行車時無法使用,不能為駕駛者阻擋在車外的光源,例如其他車輛所投射的車燈、陽光或路燈,因其會導致駕駛者產生眩光現象,進而影響視覺,尤其是在高速行駛中發生強光映入的情況下,更易導致行車危險;再者,遮陽或隔熱裝置結構者,如遮陽板,由於行車時易阻隔駕駛者
的視線,駕駛者須分心調整視線以觀察路況與來車,而且其大小與位置可調整的範圍有限,若遮蔽了駕駛者的視線高度將產生盲目駕駛之危險,亦即於行車時只能為駕駛者阻擋在車外的部分光源,並可能因此使駕駛者分心或阻隔駕駛者的視線,因而影響視覺,易導致行車危險;另外,習用之隔熱紙為鍍膜或有色之隔熱紙,因僅具有固定的明暗度而無法改變,故當隔熱紙顏色太暗時,造成玻璃太暗影響視線,進而危及行車安全;反之,倘隔熱紙不夠暗時,又無法阻擋光線;因此,在有限的能力之下,隔熱紙並無法對駕駛者提供可控制遮陽或隔熱的作用,又對於汽車後車窗透明玻璃於晚上後車燈強光照射時,會造成車內鏡對駕駛產生眩光,使得其在實用性上大打折扣,此乃為業者及消費者極欲突破之處,本創作人以此點為考量進行創作,終成一利用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明暗度調整之運作狀態,可改進習用遮陽或隔熱裝置之缺點,且在未啟動電源呈現較暗狀態,啟動電源後會在玻璃上半部保留較暗狀態,其餘區域呈現透明視線,並藉由具有穩壓裝置之備用電源作為防呆,及可以自動或手動方式調整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明暗(濾光)程度,以及做區塊(變色)的調整,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進達,白天時具有手動調整變色(濾光區塊)及明暗程度,夜晚則具有自動控制防車燈強光照射,有效提升其使用安全、舒適、隔熱、遮陽、隱密、防眩及節能
性的功效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為解決上述之現有技術不足之處,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在未啟動電源時狀能呈較暗狀態具有隔熱及隱私功能,並於啟動電源時係以自動或手動方式來控制電致變色材料產生明暗度變化,並據以防止強烈光線照射及形成日間遮陽之濾光運作狀態,以期克服現有技術中之難處。
本創作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在啟動電源後,會在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上半部變色區塊保留較暗狀態,其餘變色區塊呈現透明視線。
本創作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當隨著天候因素陽光逐漸照射以致影響駕駛者有刺眼或曝曬感覺不舒適,駕駛者可以手動方式調整明暗(濾光)程度,以乃做區塊(變色)的調整。
本創作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係以自動控制功能,於夜晚行車或在隧道或地下道行車,能將對向來車的強烈燈光因電致變色濾光的作用而降低,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
本創作復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調整區域為影響駕駛者或副區域駕駛座,其他區域則呈現透明狀態,以保持良好的駕駛視線。
本創作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具有光線感應器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係設於汽車後車窗之透光玻璃,以替代汽車車內鏡防眩功能。
本創作所欲解決之問題,係由於習用品一般汽車玻璃之遮陽或隔熱裝置大致以遮陽板、遮陽簾或隔熱紙等為主,其通常裝設於汽車前車窗玻璃、兩側之車窗玻璃、汽車天窗玻璃及後車窗玻璃等處上,藉此達到遮陽或隔熱的效果;然而,按遮陽或隔熱裝置結構者,如遮陽簾,於行車時無法裝設於汽車前車窗玻璃,亦即於行車時無法使用,不能為駕駛者阻擋在車外的光源,例如其他車輛所投射的車燈、陽光或路燈,因其會導致駕駛者產生眩光現象,進而影響視覺,尤其是在高速行駛中發生強光映入的情況下,更易導致行車危險;再者,遮陽或隔熱裝置結構者,如遮陽板,由於行車時易阻隔駕駛者的視線,駕駛者須分心調整視線以觀察路況與來車,而且其大小與位置可調整的範圍有限,若遮蔽了駕駛者的視線高度將產生盲目駕駛之危險,亦即於行車時只能為駕駛者阻擋在車外的部分光源,並可能因此使駕駛者分心或阻隔駕駛者的視線,因而影響視覺,易導致行車危險;另外,習用之隔熱紙為鍍膜或有色之隔熱紙,因僅具有固定的明暗度而無法改變,故當隔熱紙顏色太暗時,造成玻璃太暗影響視線,進而危及行車安全;反之,倘隔熱紙不夠暗時,又無法阻擋光線;
因此,在有限的能力之下,隔熱紙並無法對駕駛者提供可控制遮陽或隔熱的作用,又對於汽車後車窗透明玻璃於晚上後車燈強光照射時,會造成車內鏡對駕駛產生眩光,使得其在實用性上大打折扣。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係應用於透光玻璃,包括:一備用電源,係提供一電壓;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係與備用電源連接並設於透光玻璃,其可對施加其上次電壓產生對應之明暗度變化;一光線感應器,其係與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接連,用以感測射向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的光線,並輸出對應於所感測之光線強度的信號;一控制裝置,其係分別與該光線感應器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接連,用以接收來自該光線感應器之信號,俾判斷該信號強度有否超越一預定值,當所接收到之信號強度超過該預定值時,即由該控制裝置發出一控制信號至一與該光線感應器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電性耦接之電源,以令該電源施加一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使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產生明暗變化。
更進一步,本創作光線感應器設有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照射角度裝置及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3至5段
上、下變色區塊與6至10段左、右變色區塊。
更進一步,本創作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
更進一步,本創作控制裝置設有一微調設定裝置。
更進一步,本創作控制裝置包括:
一微處理器,用以執行對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之濾光處理程式及對該控制裝置之控制程式;一資料接收裝置,用以接收來自結構內微電腦輸出的信號,並將信號輸出至微處理器;一記憶體單元,用以接收儲存由該資料接收裝置結構內微電腦所輸出的資料及該控制裝置的控制程式,並儲存用以與來自該光線感應器所輸出的信號進行比較之一預定值;一濾光處理電路,根據該微處理器接收到的資料,用以對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執行施加電壓處理用以驅動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調整明暗度之運作狀態。
較佳者,本創作控制裝置係可採用自動控制光感測模式或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之一者,作為控制玻璃變色之手段,該玻璃變色之明暗程度係可作微調,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設定不同之變色範圍,該自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可作微調,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設定不同之變色範圍。
較佳者,本創作控制裝置其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以觸控調整或懸浮手勢控制模式。
更進一步,本創作控制裝置裝設一與微處理器接連之旋鈕,該旋鈕可提供駕駛者操作用以進行不同情境之設定,該旋鈕設有一刻度,該刻度可因使用者轉動該旋鈕而與其他刻度形成對應,該旋鈕亦能利用至少一按鍵來
取代。
較佳者,本創作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係裝設於汽車玻璃。
更進一步,本創作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與透光玻璃黏貼之黏貼介質。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藉此,本創作利用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明暗度調整之運作狀態,可改進習用遮陽或隔熱裝置之缺點,且在未啟動電源呈現較暗狀態,啟動電源後會在玻璃上半部保留較暗狀態,其餘區塊呈現透明視線,並藉由具有穩壓裝置之備用電源作為防呆,及可以自動或手動方式調整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明暗(濾光)程度,以及做區塊(變色)的調整,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進達,白天時具有手動調整變色(濾光區塊)及明暗程度,夜晚則具有自動控制防車燈強光照射,有效提升其使用安全、舒適、隔熱、遮陽、隱密、防眩及節能性的功效,符合進步、實用與使用者之所需,足見其增益之處。
(10)‧‧‧光線感應器
(101)‧‧‧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照射角度裝置
(11)‧‧‧控制裝置
(110)‧‧‧微處理器
(111)‧‧‧記憶體單元
(112)‧‧‧濾光處理電路
(113)‧‧‧資料接收裝置
(114)‧‧‧旋鈕
(1141)‧‧‧刻度
(115)‧‧‧按鍵
(12)‧‧‧電致變色濾光薄膜
(120)‧‧‧變色區塊
(121)‧‧‧備用電源
(122)‧‧‧留白區塊
(123)‧‧‧穩壓系統裝置
(124)‧‧‧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
(13)‧‧‧透明遮陽板
(14)‧‧‧透明遮陽板
(15)‧‧‧微調設定裝置
(A)‧‧‧遮陽區域
(B)‧‧‧駕駛者區域
(C)‧‧‧副駕駛者區域
(SW1)‧‧‧開關裝置
(a)‧‧‧刻度1
(b)‧‧‧刻度4
(a1)‧‧‧最深區域
(b1)‧‧‧最淺區域
第1-A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1-B圖:為本創作之立體組合圖。
第1-C圖:為本創作之架構方塊圖。
第1-D圖:為本創作未啟動電源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呈暗具遮陽之實施例圖。
第1-E圖:為本創作可依日曬程度做不同區塊遮陽之實施例圖。
第1-F圖:為本創作會車時可做區塊防強光照射之實施例
圖。
第1-G圖:為本創作可手動明暗調整及分段區塊調整之實施例圖。
第2圖:為本創作之詳細架構方塊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正視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正視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正視圖。
第6圖:為本創作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與濾光處理電路間設有一開關裝置之架構方塊圖。
第7圖:為本創作旋鈕之示意圖。
第8圖:為本創作以梯形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駕駛者區域及副駕駛者區域之示意圖。
第9圖:為本創作以近似半圓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駕駛者區域及副駕駛者區域之示意圖。
第10圖:為本創作以條狀區塊方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整個汽車前車窗玻璃之示意圖。
第11圖:為本創作以區塊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原遮陽板左右兩側區域,於變色後可取代汽車上原有不透明遮陽板之示意圖。
第12圖:為本創作以按鍵來取代旋鈕之示意圖。
第13圖;為本創作設於汽車後車窗透光玻璃且於免上後車燈強光照射時自動隨強光調整濾光和明暗之實施例圖。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創作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於文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專利範圍,合先敘明。
如第1-A、1-B、--C、1-D、1-E、1-F、1-G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本創作之立體組合圖、本創作之架構方塊圖、本創作未啟動電源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呈暗具遮陽之實施例圖、本創作可依日曬程度做不同區塊遮陽之實施例圖、本創作會車時可做區塊防強光照射之實施例圖、本創作可手動明暗調整及分段區塊調整之實施例圖,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係應於透光玻璃,其可裝設於璃,但並不以此限制本創作,其亦可設於除了汽車前車窗玻璃外之汽車任何位置汽車玻璃或各種透光玻璃,都屬本創作的保護範圍,於一較佳之實施例中係包括:一備用電源121、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一光線感應器10、一控制裝置11。
該一備用電源121,係提供一電壓。
該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係與備用電源121連接並設於透光玻璃,其可對施加其上次電壓產生對應之明暗度變化,又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與透光玻璃黏貼之噴水黏貼介質,即類似售後遮陽膜的設計利用噴水作為黏貼介質相黏貼,或者亦可於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一面設有與透光玻璃黏貼之黏膠作為黏貼介質,即類似售後遮陽膜的設計利用其一面所設黏膠與透光玻璃黏貼之黏貼介質,或者利用除了二種黏貼介質以外之各種黏貼介質與
透光玻璃黏貼,都屬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該一光線感應器10,其係與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接連,用以感測射向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的光線,並輸出對應於所感測之光線強度的信號。
該一控制裝置11,其係分別與該光線感應器10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接連,用以接收來自該光線感應器10之信號,俾判斷該信號強度有否超越一預定值,當所接收到之信號強度超過該預定值時,即由該控制裝置11發出一控制信號至一與該光線感應器10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電性耦接之電源(未於圖式),以令該電源施加一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使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產生明暗變化。
本創作備用電源121,係為了防止汽車碰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設於汽車其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無法變色時,由於其設有一備用電源121,於本實施例係為電池,以使電控失效時仍能保持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留白區塊122保持透明狀態;而本創作啟動電源後,會在設於汽車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一定面積呈現透明之留白區塊122,即其上半部保留較暗狀態,其餘區域則呈現透明視線(如第1-E圖所示),又本創作主要考量各國對前車窗玻璃要求,故不會整片可設於前車窗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變暗,所以仍會保留一定面積呈現透明之留白區塊122,以確保駕駛者的視線能保持清晰及安全。
又本創作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一穩壓系統裝置123,由於本創作其開啟電壓時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會呈現透明狀態,為達到省電目的,剛啟動時需要較大電壓,當達到透明狀態時,則利用該穩壓系統裝置123保持電壓之穩定,所以能以較低電壓保持電致變色濾光薄膜
12呈現透明留白區塊122,以達到節能省電的目的。
再者,本創作光線感應器10設有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照射角度裝置101,故在駕駛者開啟電源的同時,可以自動判別及啟動設於透光玻璃其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如第1-E圖),使駕駛者可以輕鬆達到隔熱防曬及不刺眼又舒適安全的駕駛狀態,於本實施例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3至5段上、下變色區塊120,但並不以此限制本創作,其亦可為除了3至5段之變色區塊120以外之各種段數之變色區塊120,都屬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又當隨著天候因素陽光逐漸照射,由於本創作除了具有自動調整設於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作明暗(濾光)程度,以及做區塊(變色)的調整,若其仍致影響駕駛者有刺眼或曝曬有的感覺時不舒適,駕駛者即可以手動方式調整設於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明暗(濾光)程度,以及做區塊(變色)的調整(如第1-F圖),而該手動調整部分係為觸控制模式或懸浮手勢控制模式,使駕駛者在開車的同時,無須分心在各種旋鈕或按鍵控制上,即可完成可設於透光玻璃的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變色區塊120及濾光變色明暗調整的控制,以避免行車的危險。
更進一步,本創作因考量駕駛台有駕駛座及乘客副駕駛座,亦考量到因駕駛及副駕駛者,對於可設於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濾光明暗調及變色區塊120調整,可以依個人需要不同,可以分別針對駕駛及副駕駛分別進行調整控制,於本實施例係以1/2及2/3前車窗面積來劃分為駕駛監控區及副駕駛監控區,於本實施例係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3至5段上、下變色區塊120及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6至10段左、右變色區塊120;當開進如隧道地下道等情形時,能將對向來車強光照射影響駕視線時,其能自動監測及調整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
濾光變色及變色區塊120調整,並將對向來車的強烈燈光因電致變色濾光的作用而降低,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其調整的變色區塊120為影響駕駛者或副駕駛座之乘客,其他變色區塊120則呈現透明狀態,以保持最好的駕駛視線(如第1-G圖),即夜晚行車或在隧道及地下道行車時,當遇到對向來車強光照射影響駕駛視線時,本創作即會自動監測及調整設於透光玻璃其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濾光變色及變色區塊120調整,將對向來車的強烈燈光因電致變色濾光的作用而降低,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
又由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有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124,同時利用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124,以使在自動調整濾光變色及啟動變色區塊120面積時做為判別,如判別只要駕駛者時則只會在影響駕駛者的變色區塊120做濾光變色調整,如判別除駕駛者外尚有副駕駛座乘客,則濾光變色調整變色區塊120,即會擴大到副駕駛座乘客部分;進者,本創作控制裝置11設有一微調設定裝置15,駕駛者可以事先依據個人的需要不同設定由最淺至最暗不同的設定,避免過暗影響駕駛者視線清晰及不適。
另由於一般使用隔熱紙並將之貼於汽車車窗玻璃做為隔熱與遮陽,並無法調整其明暗度,本創作則以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來取代之,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係選自可為透光的有機化合物、過度金屬氧化物、普魯士藍及聚合物材料之一者為主成份,其係為一種可藉由改變材料中的懸浮粒子之排列,以控制光線的穿透而作明暗度之轉換的材料;在施加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時,可因施加一個電壓差而導致電致變色材料由原本的透明無色狀態成為有色狀態之過程,此種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C)特性,使原來無色之材料,放出人類
肉眼可辨識的波長(400-700nm),來改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由透明變暗,具有較佳之控制效果,且因其電致變色的效率好、顏色清晰、反應時間快且對比高,可以看清楚所顯示的頻色,故提供更佳之防止日曬及強光照射的功效。
是以,該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包括:一備用電源121,係提供電壓;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係與備用電源121連接並設於透光玻璃,係為一種可藉由改變材料中的懸浮粒子之排列,以控制光線的穿透而作明暗度之轉換的無色之產色材料;一光線感應器10,其係與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接連,用以感測射向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中之光源強度,並輸出對應所感測到的光線強度信號,使得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之明暗度調整可隨光線強弱做階段式變化,該光線感應器10之安裝位置係可選自車內後視鏡上、前車窗頂部及兩側車窗玻璃下延;一控制裝置11,分別與該光線感應器10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接連,用以接收來自光線感應器10之輸出信號,俾判斷該信號強度有否超越一預定值,當所接收到之信號強度超越該預定值時,即由該控制裝置11發出一控制信號至一與該光線感應器10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電性耦接之電源,以令該電源施加一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使用者亦可手動操作控制裝置11,施加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上,利用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之電致變色特色,使其進行明暗度調整之運作狀態,該控制裝置11係採用透明軟性排線之設計,用以安裝於前車窗頂部或/及前車窗下延。
所謂「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c)」係指施加一個電壓差而導致電致變色材料由原本的透明無色狀態轉變成有色狀態的過程;如果將電壓的方向反轉,又會從有色
狀態變成無色。這樣的動作可以重複做數千次而不會降低電致變色成有色狀態的工作效能。
因此,利用電致變色特色之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進行明暗度調整之運作狀態,可改進習用遮陽或隔熱裝置之缺點,並增進防止強光照射的功效。
換言之,當該光線感應器10感測有光線時,則輸出相對於光線強度的信號至該控制裝置11中,若該控制裝置11判斷該光線強度未超越一項定值,則不對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施加電壓,使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呈現明暗度無變化之自然狀態,此時,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未進行明暗變化模式之切換。
相反的,當該光線感應器10感測有光線時,則輸出一信號至該控制裝置11中,而該控制裝置11會判斷該光線強已超越該預定值時,即由該控制裝置11發出一控制信號至一與該光線感應器10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電性耦接之電源(未於圖示),施加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造成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內懸浮粒子間之排列產生變化。
其中,懸浮粒子之排列改變,將使得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產生濾光變化,使入射光線在通過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時被過濾,而在短時間內作連續無段式的變化,所以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可自動濾過強光,或由駕駛者手動操作濾過適當的光線,進而使得駕駛者可依需求不同作調整,因而能夠有效地避免眩光現象。
因此,利用具有電致變色特色之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進行明暗度調整之運作狀態,可改進習用遮陽或隔熱裝置之缺點,增進防止日曬及強光照射的功效,使行車時更為安全與舒適。
如第2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詳細架構方塊圖,
其中,該控制裝置11包括設於印刷電路板(未於圖示)之微處理器110、記憶體單元111、濾光處理電路112及資料接收裝置113等,並以電池或汽車電源作為供電來源(未於圖示);該微處理器110用以執行儲存於上述印刷電路板上記憶體或晶片之控制程式,並且對光線感應器10及資料接收裝置113所傳來的訊號或資料進行處理及分析;該記憶體單元111可燒入有關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的設定驅動程式,用以指定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於進行明暗變化模式時之切換位置,以及儲存一控制程式,用以與來自該光線感應器10所輸出的信號進行比較之一預定值,使得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在進行明暗變化模式時,亦可依設定值或手動調整;該資料接收裝置113,用以接收車內微電腦(未於圖示)所輸出的資料並將其傳送至該微處理器110;該記憶體單元111用以儲存由該資料接收裝置113或該光線感應器10所傳來至該微處理器110的資料或信號,該記憶體單元111內儲存一控制程式,用以對傳來的資料或訊號與儲存其中的預定值進行比對,再輸出至該微處理器110;該濾光處理電路112係根據該微處理器110接收到由該資料接收裝置113所傳來的資料,判斷訊號大於該預定值時,則施加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以驅動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進行相對應之明暗變化。
因此,由於將該資料接收裝置113接收到的車內各裝置所產生之運作資料(即車內微電腦之資料輸出的端子)後,使行駛中的駕駛者藉由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即可進行明暗變化模式切換,而可輕易及快速地配合光感測的設定自動或手動的達成控制穿透玻璃光線量之運作,在日間可防曬並隔熱,在夜間則可防對方來車強光及遠光燈照射。
如第3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正視
圖,並參看第2圖,本創作以駕駛者位於右駕為例,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於遮陽區域(A)、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之汽車前車窗玻璃上;由該控制裝置11對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產生控制控制信號後,使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進行明暗變化模式。如圖所示,在汽車前車窗玻璃上的遮陽區域(A)、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這些區域係根據該資料接收裝置113接收由該光線感應器10所產生的資料訊息來相對地進行明暗變化處理;其中,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雖可設置於汽車前車窗玻璃,但僅針對遮陽區域(A)、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進行明暗度調整,因此,即使產生濾光變化也只限於前述設定的區域內,不至於使整片玻璃變暗而影響行車安全,故在行車中過程中,駕駛者於各該設定的區域內可選擇:1)白天遮陽模式2)晚上防強光照射模式。且該選擇模式可採用裝設於方向盤之快撥鍵(圖未示出)或其他控制單元(圖未示出),予以進行操作。
如第4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正視圖,並參看第2圖,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係呈現「工」字形區域設定於汽車前車窗玻璃者,並於其他部位保有如同第3圖設計之遮陽區域(A)、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其中,「工」字形區域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為全透明,其目的在於日間做為全面隔離陽光的照射或兼有隔熱的作用;遮陽區域(A)、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分別設在三個區域進行明暗變化模式切換,其目的在於夜間時防止對方來車強光及遠光燈照射;該「工」字形區域與該三個區域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可分別獨立作用,同時依駕駛者之需求可自動或手動的來調節明暗。
如第5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正視
圖,並參看第2圖,另外以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製成車用透明遮陽板13及14造型,取代汽車上原有不透明的遮陽板,目的在於日間做為隔離陽光的照射或夜間時防止對方來車強光及遠光燈照射。同時,因為車用透明遮陽板13及14係為透明的,因此即使在進行明暗變化模式時亦不會阻隔駕駛者的視線,駕駛者無須分心調整視線以觀察路況與來車,而且可輕易及快速地配合光感測的設定來自動或手動的達成明暗度調整變化之控制。
如第6圖所示,係為本創作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與濾光處理電路間設有一開關裝置之架構方塊圖;該電致濾光薄膜12與第2圖相同的部份將省略說明。其中,於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與該濾光處理電路112之間設置一開關裝置SW1,駕駛者可自行切換該開關裝置SW1,以便於決定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開啟/關閉自動濾光功能。
如第2圖及第7圖至第12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詳細架構方塊圖及本創作旋鈕之示意圖、本創作以梯形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駕駛者區域及副駕駛者區域之示意圖、本創作以近似半圓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駕駛者區域及副駕駛者區域之示意圖、本創作以條狀區塊方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整個汽車前車窗玻璃之示意圖、本創作以區塊形式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應用於原遮陽板左右兩側區域,於變色後可取代汽車上原有不透明遮陽板之示意圖、本創作以按鍵來取代旋鈕之示意圖;該旋鈕114係與微處理器110接連,該旋鈕114設有一刻度1411,故駕駛者得以藉由操作該旋鈕114來進行不同情境之設定,其情境如下:
1、倘將刻度1141對應刻度F2時,能將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即斜線區)於變色後以梯形形式應用於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請參照第7圖、第8圖)。
2、倘將刻度1141對應刻度F3時,能將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即斜線區)於變色後以半圓形式應用於駕駛者區域(B)及副駕駛者區域(C)(請參照第7圖、第9圖)。
3、將刻度1141分別對應刻度1(a)至刻度4(b)時,刻度1(a)係表示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顏色為最深區域(a1),刻度4(b)係表示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即斜線區)顏色為最淺區域(b1),倘將刻度1141對應刻度F4時,能將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即斜線區)顏色由最深至最淺全部以漸層式排列呈現於整個汽車前車窗玻璃上,亦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係可以條狀區塊方式呈現漸層式排列應用於整個汽車前車窗玻璃(請參照請第7圖、第10圖)。
4、倘將刻度1141對應刻度F1時,能將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即斜線區)於變色後可取代汽車上原有不透明遮陽板(請參照第7圖、第11圖)。
5、當旋鈕114被下壓時,本創作設定會被重置歸零(請參照第7圖)。
6、當旋鈕114向上被拉起時,可用以顯示其他模式(請參照第7圖)。
7、如第7圖及第12圖所示,該旋鈕114亦能利用至少一按鍵115來取代,以提供駕駛者進行與該旋鈕114相同之操作。
如第13圖所,係為本創作設於汽車後車窗透光玻璃且於免上後車燈強光照射時自動隨強光調整濾光和明暗之實施例圖,由於本創作其亦可將具有光線感應器10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設於汽車後車窗,當晚上後車燈強光照射時,設有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之後車窗透光玻璃,其光線感應器10會啟動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之變色區塊120上半部,自動隨後車強光調整濾光和明暗,替代汽車其車內鏡防眩光功能。
本創作所提供之顯著功效,符合進步、實用與使用者之所需,足見其增益之處。可以歸納如下:
1、本創作未啟動電源其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呈現較暗狀態,能具有隔熱效果及隱私。
2、本創作其設有備用電源121,當碰到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可設於透光玻璃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無法電致變色時,可利用該備用電源121以防止電控失效時仍能保持留白區塊122呈透明狀態而達到防呆功效。
3、本創作設有穩壓系統裝置123,能以較低及穩定的電壓來保持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保持透明狀態,以達到節能省電的目的。
4、本創作設有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陽光照射角度裝置101,以使駕駛開啟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其電源時,可以自動判別及啟動變色濾光及明暗程調整,以及自動調整變色區塊120,使駕駛者可以輕鬆達到隔熱防曬及不刺眼又舒適安全的駕駛狀態。
5、本創作當隨著天候因素陽光逐漸照射,以致影響駕駛者有刺眼或曝曬有感覺時不舒適,可以手動之觸控控制模式及懸浮手勢控制模式調整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的明暗(濾光)程度,以及做變色區塊120(變色)的調整,其亦可針對駕駛及副駕駛分別進行調整。
6、當駕駛將車開進如隧道、地下道,其能自動控制將對向來車的強烈燈光因電致變色濾光的作用而降低,同時可隨光線強弱自動調整,調整變色區塊120為影響駕駛者或副駕駛座,其他區塊則呈現透明保持最好的駕駛視線。
7、本創作設有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124,以便能自動調整濾光變色及啟動變色區塊120面積時做為判別,如判別只要駕駛者時,則會在影響駕駛者的變色區塊120做濾光變色調整,如判別除駕駛者外尚有副駕駛座乘客則
濾光變色調整區塊則會擴大到副駕駛座乘客部分。
8、本創作其控制裝置11設有微調設定裝置15,駕駛者可事先依據個人的需要不同設定,由最淺至最暗不同的設定,並避免電致變色濾光薄膜12過暗而影響駕駛人視線清晰及不適。
9、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可自動或手動切換為進行濾光之明暗變化模式,並在同時可輕易及快速地配合光感測的設定達成明暗變化控制之情況下,提供一種具防止強烈陽光照射之明暗度調整裝置,因而改善習知遮陽或隔熱裝置的缺失,以及提供使用者更便利舒適的環境。
10、透過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即可輕易及快速地達成明暗變化之控制,提供一種不會阻礙使用者之視線且提供安全、方便的環境。
11、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可做連續無段式的明暗變化控制,如此使用者不致因明暗的快速變化出現暫時眩光現象,應用於交通工具時更有利於行車安全。
12、本創作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可重複做數千次的動作而不會降低電致變色成有色狀態的工作效能,利用電致變色特色之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調整明暗度之運作狀態,可增進防止日曬及強光照射、防眩的功效,應用於交通工具時使行車時更為安全與舒適。
綜觀上述可知,本創作在突破先前之技術結構下,確實已達到所欲增進之功效,且也非熟悉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再者,本創作申請前未曾公開,其所具之進步性、實用性,顯已符合創作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創作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創作專利申請案,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
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0)‧‧‧光線感應器
(101)‧‧‧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照射角度裝置
(11)‧‧‧控制裝置
(110)‧‧‧微處理器
(111)‧‧‧記憶體單元
(112)‧‧‧濾光處理電路
(113)‧‧‧資料接收裝置
(12)‧‧‧電致變色濾光薄膜
(120)‧‧‧變色區塊
(121)‧‧‧備用電源
(122)‧‧‧留白區塊
(123)‧‧‧穩壓系統裝置
(124)‧‧‧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
(15)‧‧‧微調設定裝置
Claims (12)
- 一種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係應用於透光玻璃,包括:一備用電源,係提供一電壓;一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係與備用電源連接並設於透光玻璃,其可對施加其上次電壓產生對應之明暗度變化;一光線感應器,其係與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接連,用以感測射向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的光線,並輸出對應於所感測之光線強度的信號;一控制裝置,其係分別與該光線感應器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接連,用以接收來自該光線感應器之信號,俾判斷該信號強度有否超越一預定值,當所接收到之信號強度超過該預定值時,即由該控制裝置發出一控制信號至一與該光線感應器以及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電性耦接之電源,以令該電源施加一電壓至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使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產生明暗變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包括:一微處理器,用以執行對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之濾光處理程式及對該控制裝置之控制程式;一資料接收裝置,用以接收來自結構內微電腦輸出的信號,並將信號輸出至微處理器;一記憶體單元,用以接收儲存由該資料接收裝置結構內微電腦所輸出的資料及該控制裝置的控制程式,並儲存用以與來自該光線感應器所輸出的信號進行比較之一預定 值;一濾光處理電路,根據該微處理器接收到的資料,用以對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執行施加電壓處理用以驅動該電致變色濾光薄膜進行調整明暗度之運作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光線感應器設有自動判別陽光強弱及照射角度裝置及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3至5段上、下變色區塊與6至10段左、右變色區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自動判別駕駛及副駕駛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控制裝置設有一微調設定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控制裝置係可採用自動控制光感測模式或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之一者,作為控制玻璃變色之手段,該玻璃變色之明暗程度係可作微調,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設定不同之變色範圍,該自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可作微調,用以提供使用者依需求而設定不同之變色範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為手動調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為觸控模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 中,手動控制光感測模式係為懸浮手勢控制模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進一步裝設一與微處理器接連之旋鈕,該旋鈕可提供駕駛者操作用以進行不同情境之設定,該旋鈕設有一刻度,該刻度可因使用者轉動該旋鈕而與其他刻度形成對應,該旋鈕亦能利用至少一按鍵來取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電致變色濾光薄膜係裝設於汽車玻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其中,電致變色濾光薄膜設有與透光玻璃黏貼之黏貼介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201245U TWM52586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201245U TWM52586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25866U true TWM525866U (zh) | 2016-07-21 |
Family
ID=56996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201245U TWM525866U (zh) | 2016-01-27 | 2016-01-27 |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25866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5614A (zh) * | 2017-08-24 | 2018-02-13 | 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遮阳玻璃及其遮阳方法 |
CN108319094A (zh) * | 2018-03-30 | 2018-07-24 | 五邑大学 | 基于可控光照实验箱的模拟拍摄系统及其视觉测试方法 |
CN108819677A (zh) * | 2018-08-21 | 2018-11-16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防炫目系统及汽车 |
CN110053571A (zh) * | 2019-04-08 | 2019-07-2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减弱后车远光灯系统及方法 |
CN110641259A (zh) * | 2018-06-26 | 2020-01-03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电子遮阳板、电子遮阳板系统及车辆 |
CN110834523A (zh) * | 2019-11-26 | 2020-02-25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的电子遮阳板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016596A (zh) * | 2019-12-24 | 2020-04-17 |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
CN111796445A (zh) * | 2020-07-14 | 2020-10-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度调节系统、方法及汽车 |
-
2016
- 2016-01-27 TW TW105201245U patent/TWM525866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5614A (zh) * | 2017-08-24 | 2018-02-13 | 东风延锋(十堰)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遮阳玻璃及其遮阳方法 |
CN108319094A (zh) * | 2018-03-30 | 2018-07-24 | 五邑大学 | 基于可控光照实验箱的模拟拍摄系统及其视觉测试方法 |
CN110641259A (zh) * | 2018-06-26 | 2020-01-03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电子遮阳板、电子遮阳板系统及车辆 |
CN108819677A (zh) * | 2018-08-21 | 2018-11-16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防炫目系统及汽车 |
CN110053571A (zh) * | 2019-04-08 | 2019-07-2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减弱后车远光灯系统及方法 |
CN110834523A (zh) * | 2019-11-26 | 2020-02-25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的电子遮阳板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016596A (zh) * | 2019-12-24 | 2020-04-17 |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
CN111796445A (zh) * | 2020-07-14 | 2020-10-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度调节系统、方法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25866U (zh) | 玻璃明暗度調整裝置 | |
JP3146008U (ja) | ガラス明暗度調整装置 | |
CN201127131Y (zh) | 玻璃明暗度调整装置 | |
CN103171409B (zh) | 一种防炫目玻璃通透调节系统 | |
US20150253594A1 (en) | Adjustable Tint | |
CZ37701U1 (cs) | Stínicí zařízení, zejména pro vozidla | |
CN104626937A (zh) | 遮阳防眩装置 | |
CN212148341U (zh) | 车辆 | |
CN205468454U (zh) | 一种汽车用智能遮阳板 | |
CN109835149B (zh) | 一种防眩夹层玻璃 | |
CN106994885A (zh) | 汽车用智能遮阳板 | |
TW201432643A (zh) | 防眩後視鏡及其變色方法 | |
KR200490000Y1 (ko) | 자동차용 선바이저 램프의 점멸장치 | |
GB2562248A (en) | Driver anti-blinding system | |
CN203580579U (zh) | 遮阳防眩装置 | |
JP6277698B2 (ja) | 車両用投影装置 | |
KR20130062518A (ko) | 차량의 차광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214164705U (zh) | 一种智能遮阳板 | |
JP2015160534A (ja) | 車両用調光装置 | |
CN214564517U (zh) | 一种遮阳装置和汽车 | |
CN110626152B (zh) | 一种夜间防汽车强光方法及装置 | |
KR20180096126A (ko) | 투과도의 자동 조절을 통해 운전자의 시야를 보호할 수 있는 차량용 차광판 | |
JP2018024364A (ja) | サンバイザー | |
TWM344266U (en) | Brightness adjustment device for glass | |
JP5252727B2 (ja) | 車室内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