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6683U -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 Google Patents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16683U TWM516683U TW104215324U TW104215324U TWM516683U TW M516683 U TWM516683 U TW M516683U TW 104215324 U TW104215324 U TW 104215324U TW 104215324 U TW104215324 U TW 104215324U TW M516683 U TWM516683 U TW M5166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ting structure
- bump
- auxiliary
- release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16M11/10—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around a horizontal ax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8—Heads with mechanism for moving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43—Allowing translations
- F16M11/046—Allowing translations adapted to upward-downward translation mov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20—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 F16M11/24—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 F16M11/26—Undercarriages with or without wheels changeable in height or length of legs, also for transport only, e.g. by means of tubes screwed into each other by telescoping, with or without folding
- F16M11/28—Undercarriages for supports with one single telescoping pillar
- F16M11/30—Undercarriages for supports with one single telescoping pillar with co-moving side-stru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4—Balancing means
- F16M2200/041—Balancing means for balancing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he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4—Balancing means
- F16M2200/047—Balancing means for balancing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the he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2200/00—Details of stands or supports
- F16M2200/04—Balancing means
- F16M2200/048—Balancing means for balancing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the undercarri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升降結構,特別是一種可因應多種尺寸及重量的顯示器而調整其承載力之升降結構。
一種習知的支撐裝置如美國第2013/0233984A1號專利所揭露,該支撐裝置具有升降機構,使得顯示器掛載於該支撐裝置時,使用者可依需求調整顯示器的高度。而因為不同尺寸規格的顯示器之重量不同,故其承載力是可以調整的。前述之習知技術係採用多個且並排配置的彈簧,每個彈簧對應設有一個導力桿(可以是例如插梢或按鍵),使用者選擇性地操作該些導力桿之插入與否,實際上作為控制所述彈簧是否作動的開關。
詳言之,當任一導力桿被使用者按下,導力桿會插入使得所對應的彈簧與滑動支架連動,該些彈簧成為可作動的狀態,此時當顯示器上下移動時,其所對應的彈簧便會被拉伸。在習知技術中,所述彈簧可以是分別具有不同的承載能力,以獨立對應於不同重量的螢幕,讓使用者選擇啟動導力桿來選擇對應的彈簧;或者,也可設計為使用者是需要
啟動多個導力桿的組合,藉由累加所對應彈簧的彈力,以適用於更大尺寸及重量的顯示器。
然而,習知技術的結構以導力桿作為彈簧作動與否的開關,結構精準度不夠理想,且因為並排設置的彈簧及導力桿,使得支架的寬度尺寸無法縮小,供使用者操控的開關位置亦不便利,以上總總缺點限制了支架結構的設計彈性,導致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創作提供一種具有新穎結構的升降結構,在此產業中極具需求及發展潛力。
本創作之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除了具有一主要彈性元件可提供基本承載力之外,使用者更可視需求選擇性地啟動輔助彈性元件,當輔助彈性元件被致動,主要彈性元件與輔助彈性元件總和的彈力可承載尺寸更大、重量更重的顯示器。關於本創作之輔助彈性元件,使用者係操作一致動模組,利用凸塊之間的相互抵掣或滑動,來決定輔助彈性元件是否可被致動。因此,本創作之升降結構可適用於多種尺寸規格及重量的顯示器,以一個設於中央位置的主要彈性元件、配合二個設於兩側位置且可選擇性致動的輔助彈性元件為例,排列組合後將可提供多種承載力。藉由選定的彈力總和與顯示器的重量匹配,使用者可以調整顯示器於支撐裝置上的高度並具有隨停之效果。
本創作之升降結構在結構上更有防止因使用者操作順序錯誤而造成卡死或構件損壞的設計。詳言之,若使用者先掛載顯示器而僅拉伸主要彈性元件,然後才發現承載力不足而需要啟動輔助彈性元件,由於此時操作致動模組時已無法致動輔助彈性元件,除了先將承載顯示器之承載座復位後,重新選擇所欲致動的彈性元件組合之外,於本創作之結構設計中,即使如前述的誤操作狀態,復位的過程不需先解除致動模組,因結構上已經考慮到此種可能性,復位過程中透過凸塊之間的斜面設計,凸塊之間可以自行錯位後復位而不會彼此干涉。待回復至初始位置(通常是指回復到升降結構的頂部)後,結構可自動定位至正確位置,再次操作顯示器至使用者所欲之預定位置的過程,輔助彈性元件即已被拉伸而致動。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承載力可調配之升降結構,包括一主體、一承載座、一主定力彈簧及至少一輔助定力彈簧。該主體包含至少一滑軌;該承載座連接至所述滑軌且可沿所述滑軌移動;該主定力彈簧設置於該主體上且連接至該承載座以恆提供一主彈力;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具有一輔助彈力且包含一本體部及一固定端。其中,當該固定端未被固定至該主體時,該本體部及該固定端皆隨該承載座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不對該承載座提供該輔助彈力;當該固定端被固定至該主體時,只有該本體部隨該承載
座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對該承載座提供該輔助彈力。
於一實施例中,該主體更包含至少一致動模組,可選擇性地於一致動位置及一非致動位置之間切換;當所述致動模組位於該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的固定端被固定至該主體上,當所述致動模組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的該本體部及該固定端皆隨該承載座同步移動。
本創作之升降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連動模組,所述連動模組包含一柱體、一上元件及一下元件,該柱體之一端部連接至該承載座、且貫穿該上元件並以相對之另一端部連接至該下元件,所述輔助定力彈簧的該固定端及該本體部分別固設於該上元件與該下元件上,且該上元件能帶動該固定端沿該柱體移動。
該主體更包含一釋放模組,該釋放模組包含一釋放件及連接至該釋放件之一第一復位彈簧,該第一復位彈簧於一第一方向上頂推該釋放件,當所述致動模組自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所述致動模組頂推該釋放模組,使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的彈力並於該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致動模組更包含一致動卡塊及連接至該致動卡塊之一第二復位彈簧,該第二復位彈簧於一第二方向上頂推該致動卡塊,當操作該致動卡塊克服該第二復位彈簧的彈力後,該致動卡塊可於該第二方向上移動並選擇性地抵掣於該釋放
件或該上元件。
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且該承載座自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移動時,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同步隨該柱體移動且所述輔助定力彈簧係維持於一原始狀態;當該致動卡塊驅動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而移動至該致動位置且該承載座自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移動時,該致動卡塊限制該上元件,而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之該本體部同步隨該柱體移動,使所述輔助定力彈簧被拉伸而該輔助彈力傳遞至該承載座。
該上元件延伸出一上凸塊,該釋放件延伸出一釋放凸塊,該致動卡塊延伸出一第一凸塊及一第二凸塊,該第一凸塊可與該上凸塊相對抵掣或滑動,該第二凸塊可與該釋放凸塊抵掣或相對滑動。其中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抵掣面及一第一斜面,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第二抵掣面及一第二斜面,該上凸塊具有一第三抵掣面及一第三斜面,該釋放凸塊具有一第四抵掣面及一第四斜面。
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時,該上凸塊與該第一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係彼此錯開。當該致動卡塊受力由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該第二斜面係與該第四斜面相對滑動,以驅動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至該第二凸塊與該釋放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錯開
後,該第一復位彈簧復位該釋放件,使該第二抵掣面與該第四抵掣面因第二復位彈簧之作用而彼此抵掣接觸。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致動位置,該第一抵掣面與該第三抵掣面彼此抵掣接觸而限制該上元件。當該釋放件接受一外力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而驅動該釋放件移動至該釋放凸塊與該第二凸塊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錯開後,該第二復位彈簧驅動該致動卡塊回復至該非致動位置。
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該承載座遠離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同步帶動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移動後,該致動卡塊始受力自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然後該柱體驅動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復位時,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三斜面彼此接觸而相對滑動,以驅動該致動卡塊克服該第二復位彈簧之彈力,至該第一凸塊與該上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錯開後,該第二復位彈簧驅動該致動卡塊回復至該致動位置。
較佳地,該釋放件更包含一釋放鈕,當該釋放鈕被按壓而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該釋放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所述滑軌係包含二滑軌、所述連動模組包含二連動模組、所述致動模組係包含二致動模組、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包含二輔助定力彈簧,分別設置於該升降結構之相對二側。
本創作之該升降結構係用於一支撐裝置,該支撐
裝置更包含一底座及一接合板,其中該升降結構之該主體更包含一支架連接於該底座以供所述滑軌鎖固,該升降結構之該承載座連接至該接合板。
為讓上述目的、技術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係以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100‧‧‧升降結構
1‧‧‧主體
10‧‧‧滑軌
40‧‧‧連動模組
41‧‧‧柱體
42‧‧‧上元件
421‧‧‧上凸塊
4211‧‧‧第三抵掣面
4213‧‧‧第三斜面
43‧‧‧下元件
50‧‧‧釋放模組
51‧‧‧釋放件
512‧‧‧釋放凸塊
5121‧‧‧第四抵掣面
5123‧‧‧第四斜面
515‧‧‧釋放鈕
55‧‧‧第一復位彈簧
60‧‧‧致動模組
61‧‧‧致動卡塊
611‧‧‧第一凸塊
615‧‧‧致動鈕
6111‧‧‧第一抵掣面
6113‧‧‧第一斜面
612‧‧‧第二凸塊
6121‧‧‧第二抵掣面
6123‧‧‧第二斜面
615‧‧‧致動鈕
65‧‧‧第二復位彈簧
70‧‧‧基板
80‧‧‧中央立柱
90‧‧‧支架
901‧‧‧前板
902‧‧‧後板
2‧‧‧承載座
3‧‧‧主定力彈簧
4‧‧‧輔助定力彈簧
4a‧‧‧本體部
4b‧‧‧固定端
200‧‧‧底座
400‧‧‧接合板
1000‧‧‧支撐裝置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第1圖為本創作支撐裝置之立體圖;第2圖為本創作支撐裝置之爆炸圖;第3圖為本創作升降結構之立體圖;第4圖為本創作升降結構之局部仰視圖;第5圖為本創作升降結構部分元件之立體圖;第6圖為致動模組於非致動位置時,升降結構之局部立體圖;第7圖為沿第6圖之A-A’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8圖為沿第6圖之B-B’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9圖為致動模組於非致動位置時,升降結構之作動立體圖;第10圖為致動模組切換至致動位置的過程中,升降結構之局部立體圖;第11圖為沿第10圖之C-C’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12圖為沿第10圖之D-D’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13圖為致動模組於致動位置時,升降結構之局部立體圖;第14圖為沿第13圖之E-E’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
第15圖為沿第13圖之F-F’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16圖為升降結構於致動位置之立體圖;第17圖為按壓釋放鈕時,釋放凸塊與第二凸塊之剖面示意圖;第18圖為升降結構於誤操作狀態之立體圖;第19圖為沿第18圖之G-G’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第20圖為升降結構於誤操作後的復位過程之局部立體圖;第21圖為沿第20圖之H-H’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以及第22圖為沿第20圖之I-I’剖面線之剖面示意圖。
請先參閱第1圖及第2圖,所示為支撐裝置1000之立體圖及爆炸圖,支撐裝置1000包含本創作之升降結構100、一底座200、及一接合板400,其中,本創作之升降結構100包括一主體1,該主體1包含連接於該底座200之一支架90,其係由相互組配之一前板901及一後板902所組成,而該接合板400實際上是與該升降結構100連接。支撐裝置1000可以做為顯示器(圖未繪示)之支架,接合板400即是鎖固於顯示器之背面。藉由支撐裝置1000的升降結構100,顯示器可相對於支撐裝置1000升降而調整高度,且本創作之升降結構100可依據所掛載顯示器之重量而調整適當的承載力,詳如後所述。
請進一步參閱第3圖,所示為本創作之升降結構100之示意圖。該升降結構100更包括一承載座2、一主定力彈簧3、二連動模組40及二輔助定力彈簧4,該主體1更包含二滑
軌10、一釋放模組50、二致動模組60、一基板70及一中央立柱80,各連動模組40分別包含一柱體41、一上元件42及一下元件43。以下主要針對其中一組的滑軌10、柱體41、上元件42、下元件43、輔助定力彈簧4及致動模組60進行說明。然而,實施時若滑軌10、柱體41、上元件42、下元件43、輔助定力彈簧4及致動模組60各僅有一組或有多組均可達到本創作升降結構100所欲發揮的功能,故其數量不作限制。
所述滑軌10間隔地設置於該支架90的後板902兩側,承載座2夾設於所述滑軌10之間,並讓中央立柱80穿設,使得該承載座2可沿中央立柱80及所述滑軌10移動,承載座2連接至接合板400(前板901僅是外殼,不與承載座2或接合板400實體連接,但具有凹槽,讓承載座2能夠移動)。該基板70及中央立柱80固定於該支架90,如圖所示,該基板70係固定於後板902中段的突起部。該主定力彈簧3係設於該支架90的後板902頂部並連接於該承載座2,如圖所示,主定力彈簧3的本體設置於該主體上並以一自由端連接至承載座2,以恆提供一主彈力,也就是說當該承載座2沿所述滑軌10移動時,該主定力彈簧3進一步被拉伸而恆提供將承載座2往上拉的定值主彈力。
接下來針對一組的柱體41、上元件42、下元件43及輔助定力彈簧4進行說明。該柱體41之一上端部連接至該承載座2、該柱體41貫穿該上元件42並以相對之下端部連接至該
下元件43,使該上元件42可在該柱體41上滑動,該輔助定力彈簧4包含一本體部4a及自該本體部4a延伸之一固定端4b,該本體部4a固設於該下元件43(如貼附於該下元件43之一底部)而受該下元件43驅動,該固定端4b則連接至該上元件42,使該上元件42能帶動該固定端4b沿該柱體41移動。可以想見地,當該固定端4b未被固定於該主體1時,該本體部4a及固定端4b皆隨該承載座2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4不對該承載座2提供該輔助彈力;當該固定端4b間接地被固定至該主體1時,只有該本體部4a會隨該承載座2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4對該承載座2提供該輔助彈力。
更明確而言,當上元件42與下元件43同時移動,輔助定力彈簧4維持一原始狀態而不會被進一步拉伸而整體隨承載座2、柱體41、上元件42及下元件43同步移動,此時輔助定力彈簧4所提供的輔助彈力僅會用以使得上元件42及下元件43緊密貼合。而當上元件42維持不動而僅有下元件43向下移動時(即上元件42逐漸與下元件43分離),該輔助定力彈簧4會因為該固定端4b連接至該上元件42,而本體部4a隨承載座2、柱體41及下元件43移動,故輔助定力彈簧4會進一步被拉伸,而此時由輔助定力彈簧4所提供的輔助彈力則會經由下元件43及柱體41而傳遞到承載座2。簡言之,本創作中之該承載座2自該升降結構100的頂部向下移動時,輔助定力彈簧4中至少該本體部4a會隨該承載座2而同步移動,而固定端4b是否
移動則視上元件42是否被限制維持不動而定。
接下來說針對釋放模組50進行說明,請一併參閱第3圖、第4圖及第5圖,其中第4圖為升降結構100於一視角之仰視圖,第5圖為升降結構100部分元件於另一後側視角之立體圖。釋放模組50係設置於該基板70上,釋放模組50包含一釋放件51及連接至該釋放件51之第一復位彈簧55,該第一復位彈簧55於第一方向D1(參第6圖)上頂推該釋放件51,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復位彈簧55是被預壓而持續在第一方向D1上對釋放件51施予一頂推的力量,第5圖為了清楚顯示第一復位彈簧55的細節,故省略的上方的抵靠件,惟可以理解地,第一復位彈簧55係被夾持及壓縮,故傾向將釋放件51沿第一方向推,以維持釋放件51定位。釋放件51更包含一釋放鈕515,該釋放鈕515在基板70的底面顯露,當使用者按壓該釋放鈕515時,將會驅動該釋放件51在該第一方向D1上略為向上抬升(此時該第一復位彈簧55將因該釋放件51位移而更進一步被壓縮),其目的在於解除輔助定力彈簧4使其不作動,相關作動細節後續將加以說明。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致動模組60,如第3圖所示,致動模組60選擇性地連接於該上元件42與該釋放模組50之間,其包含一致動卡塊61及連接至該致動卡塊61之一第二復位彈簧65,該第二復位彈簧65係被預壓而於一第二方向D2(參第6圖)上頂推該致動卡塊61,當操作該致動卡塊61進一步克
服該第二復位彈簧65的彈力後,該致動卡塊61可於該第二方向D2上移動並選擇性地抵掣於該釋放件51或該上元件42。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致動卡塊61更具有一致動鈕615,延伸至基板70的底面而供使用者操作,使用者藉由推動致動鈕615,可將致動卡塊61自一非致動位置更進一步壓縮第二復位彈簧65而移動至一致動位置,並藉由機構間的卡固而維持定位於該致動位置,而一旦限制解除,第二復位彈簧65則會隨即釋放彈力而將致動卡塊61自致動位置復位至非致動位置,藉此,該致動卡塊61可選擇性地於非致動位置及致動位置之間切換。而於本實施例的圖式中,為了清楚顯示第二復位彈簧65的細節,故省略了其另一端抵靠的固定面,惟可以理解地,第二復位彈簧65係一端抵靠於致動卡塊61而另一端抵靠於一固定面,使得第二復位彈簧65被夾持及壓縮,以對致動卡塊61施予頂推的力量。
當致動模組60位於該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4的固定端4b被固定至該主體1上,當所述致動模組60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40的該本體部4a及該固定端4b皆隨該承載座2同步移動。為清楚說明致動模組60的致動卡塊61在非致動位置及致動位置之間切換所產生的構件關係及效果,請接著參閱第6圖、第7圖及第8圖,其中第6圖為致動卡塊61位於非致動位置時本創作升降結構100之局部立體圖,該上元件42延伸出一上凸塊421,該釋放件51延伸出一釋放凸塊
512,該致動卡塊61延伸出一第一凸塊611及一第二凸塊612,該第一凸塊611可與該上凸塊421相對抵掣或滑動,該第二凸塊612可與該釋放凸塊512抵掣或相對滑動。第7圖所示為沿第6圖之A-A’剖面線之上凸塊421及第一凸塊611之剖面示意圖,而第8圖所示為沿第6圖之B-B’剖面線之釋放凸塊512及第二凸塊612之剖面示意圖。其中該第一凸塊611具有一第一抵掣面6111及一第一斜面6113,該第二凸塊612係分別具有具有一第二抵掣面6121及一第二斜面6123,該上凸塊421具有一第三抵掣面4211及一第三斜面4213,該釋放凸塊512具有一第四抵掣面5121及一第四斜面5123。
一併參閱第6圖至第8圖可以清楚理解,當致動卡塊61位於非致動位置時,上凸塊421與第一凸塊611在沿第一方向D1上是彼此錯開的,而第二凸塊612之第二斜面6123則與釋放凸塊512之第四斜面5123彼此抵靠。可以想見地,因上凸塊421與第一凸塊611在上元件42的移動路徑上係彼此錯開的,若承載座2沿第一方向D1下移,上凸塊421不會與第一凸塊611碰觸,故會帶動柱體41、上元件42、下元件43及輔助定力彈簧4同步一起向下移動。
比較第3圖及第9圖可知,當致動模組60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而該承載座2自該升降結構100的頂部驅使該柱體41移動時,由於該上元件42、該下元件43及該輔助定力彈簧4同步隨該柱體41及該承載座2移動,此時輔助定力彈簧4的固
定端4b並未被直接或間接地固定至該主體1,故輔助定力彈簧4移動的過程中不會被進一步拉伸而係維持原始狀態。而主定力彈簧3因其本體仍被固持承載於頂部而其自由端隨著承載座2移動,故主定力彈簧3會提供主彈力。此時,僅有主定力彈簧3的主彈力會傳遞至承載座2。由於主彈力為定值,所以可以讓一重量匹配的顯示器(重量為M1)在任一高度隨停。
接下來詳細說明使用者施力於凸出於基板70之底面的致動鈕615,以將致動模組60從非致動位置切換至致動位置之過程。請參請一併參閱第10圖至第12圖,所示致動模組60被操作的過程之示意圖,其中第11圖所示為沿第10圖之C-C’剖面線之上凸塊421及第一凸塊611之剖面示意圖,而第12圖所示為沿第10圖之D-D’剖面線之釋放凸塊512及第二凸塊612之剖面示意圖。
當致動卡塊61受力在第二方向D2上移動,需克服第二復位彈簧65之彈力而逐漸壓縮第二復位彈簧65,此時第一凸塊611與上凸塊421在第一方向D1上已局部錯位而交疊。另一方面,第二凸塊612之第二斜面6123與釋放凸塊512之第四斜面5123亦會產生相對滑動而錯位,使得釋放凸塊512被逐漸上頂,故施於致動卡塊61的外力,還需驅動該釋放件51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55之彈力。
當外力再持續施於致動鈕615而最終將致動卡塊61移動至致動位置時,將如第13圖至第15圖所示,其中第13
圖為致動卡塊61已移動至致動位置時本創作升降結構100之局部立體圖,第14圖所示為沿第13圖之E-E’剖面線之上凸塊421及第一凸塊611之剖面示意圖,而第15圖所示為沿第13圖之F-F’剖面線之釋放凸塊512及第二凸塊612之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當第二斜面6123與第四斜面5123持續滑動,至該第二凸塊612與該釋放凸塊512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錯開後,第二凸塊612之第二斜面6123已完全越過釋放凸塊512之第四斜面5123而不再存在相對滑動的關係,此時施於第一復位彈簧55的外力卸除,故第一復位彈簧55將立即釋放彈力而將釋放件51復位。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此時該第二凸塊612與該釋放凸塊512之間改以第二抵掣面6121與第四抵掣面5121相接觸,而第一凸塊611與上凸塊421在第一方向D1上交疊。
需說明的是,由於致動卡塊61已移動至致動位置而會壓縮第二復位彈簧65,故當該第一復位彈簧55復位該釋放件51後,該第二凸塊612之第二抵掣面6121與該釋放凸塊512之第四抵掣面5121因為第二復位彈簧65持續在第二方向D2上持續對致動卡塊61施力而彼此緊密地抵掣接觸。請進一步參閱第16圖,此時第一凸塊611與上凸塊421在第一方向D1上交疊,故當柱體41下移,第一凸塊611之第一抵掣面6111與上凸塊421之第三抵掣面4211會彼此抵掣接觸而限制該上元件42。
更明確而言,該承載座2自該升降結構100的頂部
驅使該柱體41移動時,由於上元件42受到該致動卡塊61之限制,而輔助定力彈簧4之固定端4b係連接至該上元件42,故輔助定力彈簧4之固定端4b透過該上元件42而固定至該主體1之致動卡塊61,僅該下元件43及該輔助定力彈簧4之該本體部4a會同步隨該承載座2及該柱體41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4會被拉伸,而將該輔助彈力經由該柱體41傳遞至該承載座2。加上原本的主彈力,此時即可匹配一重量更大的顯示器(重量為M2,其中M2大於M1)在任一高度隨停。
接下來將說明關於當使用者認為不再需要輔助彈力,按壓釋放鈕515以解除輔助定力彈簧4的相關技術內容。於本實施例中,由於釋放鈕515是顯露於基板70的底面,因此使用者按壓釋放鈕515時實際上是沿第一方向D1向上頂推該釋放鈕515,使得釋放件51在該第一方向D1向上抬升。詳言之,當該釋放件51之釋放鈕515接受一外力,使該釋放件51進一步壓縮該第一復位彈簧55時,該釋放件51及其釋放凸塊512會在第一方向D1上移動,如第17圖所示,直至該釋放凸塊512與該第二凸塊612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錯開。因為第二凸塊612之第二抵掣面6121與該釋放凸塊512之第四抵掣面5121錯開後不再相互抵掣,該第二復位彈簧65會隨即釋放其彈力,而驅動該致動卡塊61回復至該非致動位置,此時上凸塊42、致動卡塊61及釋放件51的相對位置關係,便可回復到如第6圖至第8圖所示之初始狀態。
由於只有在承載座2位於升降結構100之最頂部時按壓致動鈕615,輔助定力彈簧4才會被正確地致動,因此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說明當承載座2不在升降結構100之最頂部時致動鈕615即被按壓,其回到升降結構100之最頂部的過程中如何閃避結構上的衝突並自動歸位,使得承載座2再次自升降結構100之最頂部下移時,輔助定力彈簧4已能正確作動,故本創作之升降結構100更具有防誤操作之特點。
詳言之,如第18圖所示,當使用者並未依照前述實施例的方式操作,例如該致動卡塊61尚在非致動位置時,使用者就已經將重量為M2的顯示器掛載於承載座2,該承載座2會遠離該升降結構100的頂部並驅使該柱體41同步帶動該上元件42、該下元件43及該輔助定力彈簧4沿第一方向D1向下移動,此時輔助定力彈簧4並未被作動。若使用者此時才發現承載力不足而按壓致動鈕615使該致動卡塊61始受力自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因為上元件42先前已向下移動,故即使按壓了致動鈕615,輔助定力彈簧4仍不會有作用。按壓致動鈕615後,釋放凸塊512及第二凸塊612之對應關係已如第15圖所示不再贅述。第19圖係為沿第18圖中G-G’剖面線之上凸塊421及第一凸塊611之剖面示意圖,而第一凸塊611與上凸塊421之相對關係,由第19圖可以明顯看出,上凸塊421與第一凸塊611在第一方向D1上是交疊的。
調整承載座2回到升降結構100之頂部的過程請
進一步參閱第20圖至第22圖,其中第20圖為升降結構100之局部立體圖,第21圖所示為沿第20圖之H-H’剖面線之上凸塊421及第一凸塊611之剖面示意圖,而第22圖所示為沿第20圖之I-I’剖面線之釋放凸塊512及第二凸塊612之剖面示意圖。從第21圖可以清楚理解,該第一凸塊611之第一斜面6113與該上凸塊421之第三斜面4213彼此接觸而產生相對滑動錯位,因此上凸塊421會逐漸頂推第一凸塊611,使其朝向第二方向D2移動以驅動該致動卡塊61更進一步壓縮該第二復位彈簧65。如第22圖所示,此時第二凸塊612會朝第二方向D2上遠離釋放凸塊512。
直至該第一凸塊611與該上凸塊421在第一方向D1上完全錯開後,上凸塊421之第三斜面4213已完全越過第一凸塊611之第一斜面6113而不再存在相對滑動的關係,故第二復位彈簧65隨即驅動該致動卡塊61回復至該致動位置,此時升降結構100中各元件的配置如第13圖所示,其中上凸塊421與第一凸塊611之間、及該釋放凸塊512與第二凸塊612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不另贅述。
因此,使用者若不慎誤操作,回復至初始狀態時元件間的衝突會被自動排除而定位,且使用者先前已按壓致動鈕615使該致動卡塊61至致動位置仍然有效。
另需說明的是,前述實施例中雖然主要僅單側的的致動模組60、柱體41、上元件42、下元件43及輔助定力彈
簧4進行說明,惟前文及圖式中亦已提到二側的結構係對應,可供使用者分別視需要操作。此外,二個輔助定力彈簧4可選用不同規格,分別具有第一輔助彈力及第二輔助彈力,如此一來升降結構100共可排列組合出4種承載力,包含:(1)僅主彈力、(2)主彈力與第一輔助彈力之總和、(3)主彈力與第二輔助彈力之總和、以及(4)主彈力、第一輔助彈力與第二輔助彈力之總和,使用者可依據需求調整並選擇適當的承載力。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升降結構除了可提供基本承載力之外,使用者更可視需求選擇性地啟動輔助彈性元件,故其整體承載力可調。而升降結構在結構上更有防止因使用者操作順序錯誤而造成結構損壞的設計,且在復位的過程可以自行錯位而不會彼此干涉。
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創作的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創作的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的範圍,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0‧‧‧升降結構
1‧‧‧主體
10‧‧‧滑軌
40‧‧‧連動模組
41‧‧‧柱體
42‧‧‧上元件
421‧‧‧上凸塊
43‧‧‧下元件
50‧‧‧釋放模組
51‧‧‧釋放件
60‧‧‧致動模組
61‧‧‧致動卡塊
611‧‧‧第一凸塊
65‧‧‧第二復位彈簧
70‧‧‧基板
80‧‧‧中央立柱
2‧‧‧承載座
3‧‧‧主定力彈簧
4‧‧‧輔助定力彈簧
4a‧‧‧本體部
4b‧‧‧固定端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Claims (16)
- 一種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包括:一主體,包含至少一滑軌;一承載座,連接至所述滑軌且可沿所述滑軌移動;一主定力彈簧,設置於該主體上且連接至該承載座,恆提供一主彈力;及至少一輔助定力彈簧,具有一輔助彈力,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包含一本體部及一固定端;其中,當該固定端未被固定至該主體時,該本體部及該固定端皆隨該承載座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不對該承載座提供該輔助彈力;當該固定端被固定至該主體時,該輔助定力彈簧只有該本體部隨該承載座同步移動,此時該輔助定力彈簧對該承載座提供該輔助彈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主體更包含至少一致動模組,可選擇性地於一致動位置及一非致動位置之間切換;當所述致動模組位於該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的固定端被固定至該主體上,當所述致動模組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該輔助定力彈簧的該本體部及該固定端皆隨該承載座同步移動。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升降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連動模組,所述連動模組包含一柱體、一上元件及一下元件,該柱體之一端部連接至該承載座、且貫穿該上元件並以相對之另一端部連接至該下元件,所述輔助定力彈簧的該固定端及該本體部分別固設於該上元件與該下元件上,且該上元件能帶動該固定 端沿該柱體移動。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主體更包含一釋放模組,該釋放模組包含一釋放件及連接至該釋放件之一第一復位彈簧,該第一復位彈簧於一第一方向上頂推該釋放件,當所述致動模組自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所述致動模組頂推該釋放模組,使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的彈力並於該第一方向上移動。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所述致動模組包含一致動卡塊及連接至該致動卡塊之一第二復位彈簧,該第二復位彈簧於一第二方向上頂推該致動卡塊,當操作該致動卡塊克服該第二復位彈簧的彈力後,該致動卡塊可於該第二方向上移動並選擇性地抵掣於該釋放件或該上元件。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且該承載座自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移動時,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同步隨該柱體移動且所述輔助定力彈簧係維持於一原始狀態;當該致動卡塊驅動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而移動至該致動位置且該承載座自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移動時,該致動卡塊限制該上元件,而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之該本體部同步隨該柱體移動,使所述輔助定力彈簧被拉伸而該輔助彈力傳遞至該承載座。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上元件延伸出一上凸塊,該釋放件延伸出一釋放凸塊,該致動卡塊延伸出一第一凸塊及一第二凸塊,該第一凸塊可與該上凸塊相對抵掣或滑 動,該第二凸塊可與該釋放凸塊抵掣或相對滑動。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抵掣面及一第一斜面,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第二抵掣面及一第二斜面,該上凸塊具有一第三抵掣面及一第三斜面,該釋放凸塊具有一第四抵掣面及一第四斜面。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時,該上凸塊與該第一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係彼此錯開。
-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致動卡塊受力由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該第二斜面係與該第四斜面相對滑動,以驅動該釋放件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至該第二凸塊與該釋放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錯開後,該第一復位彈簧復位該釋放件,使該第二抵掣面與該第四抵掣面因第二復位彈簧之作用而彼此抵掣接觸。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致動位置,該第一抵掣面與該第三抵掣面彼此抵掣接觸而限制該上元件。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釋放件接受一外力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而驅動該釋放件移動至該釋放凸塊與該第二凸塊在該第二方向上彼此錯開後,該第二復位彈簧驅動該致動卡塊回復至該非致動位置。
-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當該致動卡塊位於該非致動位置,該承載座遠離該升降結構的該頂部驅使該柱體同步帶動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移動後,該致 動卡塊始受力自該非致動位置移動至該致動位置,然後該柱體驅動該上元件、該下元件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復位時,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三斜面彼此接觸而相對滑動,以驅動該致動卡塊克服該第二復位彈簧之彈力,至該第一凸塊與該上凸塊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錯開後,該第二復位彈簧驅動該致動卡塊回復至該致動位置。
- 如請求項4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釋放件更包含一釋放鈕,當該釋放鈕被按壓而克服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彈力,該釋放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
- 如請求項3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所述滑軌係包含二滑軌、所述連動模組包含二連動模組、所述致動模組係包含二致動模組、及所述輔助定力彈簧包含二輔助定力彈簧,分別設置於該升降結構之相對二側。
-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升降結構,其中該升降結構係用於一支撐裝置,該支撐裝置更包含一底座及一接合板,其中該升降結構之該主體更包含一支架連接於該底座以供所述滑軌鎖固,該升降結構之該承載座連接至該接合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5324U TWM516683U (zh) | 2015-09-23 | 2015-09-23 |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
US15/003,162 US9857020B2 (en) | 2015-09-23 | 2016-01-21 | Lifting structure with adjustable bearing capacit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5324U TWM516683U (zh) | 2015-09-23 | 2015-09-23 |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16683U true TWM516683U (zh) | 2016-02-01 |
Family
ID=55810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5324U TWM516683U (zh) | 2015-09-23 | 2015-09-23 |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7020B2 (zh) |
TW (1) | TWM516683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553536U (zh) * | 2017-06-26 | 2017-12-21 |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撐模組 |
CN107477322B (zh) * | 2017-07-25 | 2020-05-22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升降支撑装置 |
KR102393729B1 (ko) * | 2017-08-31 | 2022-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209262585U (zh) * | 2018-01-19 | 2019-08-16 | 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装置 |
CN109106396B (zh) * | 2018-08-31 | 2024-07-26 | 珠海西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恒力升降控制的牙科x射线机 |
USD960147S1 (en) | 2019-01-25 | 2022-08-09 | Kiosk Group, Inc. | Kiosk display apparatus |
WO2021006987A1 (en) * | 2019-07-10 | 2021-01-14 | Ergotron, Inc. | Display mounting system and method |
TWM602332U (zh) * | 2019-11-27 | 2020-10-01 |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快拆結構 |
CN114867963A (zh) | 2019-11-27 | 2022-08-05 | 德康有限公司 | 姿势矫正用显示器安装装置以及利用其的显示器安装控制系统 |
TWM613067U (zh) * | 2020-08-12 | 2021-06-11 |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研磨裝置 |
US11320088B1 (en) * | 2020-12-07 | 2022-05-03 | Ubtech North Americ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rp | Display stand with height adjustment and tilt adjustment |
US20220390060A1 (en) * | 2021-06-03 | 2022-12-08 | Oxti Corporation | Screen support frame |
CN114033944B (zh) * | 2021-11-30 | 2023-06-2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811291B (zh) * | 2022-04-02 | 2023-07-14 |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可自动匹配不同显示屏的支撑结构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12321B1 (en) * | 2003-05-21 | 2004-03-30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Adjustable supporting device for a display panel |
CN101276650B (zh) * | 2007-03-30 | 2010-09-29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高度调节装置及采用该高度调节装置的显示装置 |
CN101286371B (zh) * | 2007-04-13 | 2010-09-29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高度调节装置及采用该高度调节装置的显示装置 |
TWI334118B (en) * | 2007-08-10 | 2010-12-01 | Benq Corp | Elevating mechanism with an elasticity compensating function and related display device |
CN101463938B (zh) * | 2007-12-20 | 2011-07-2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升降机构 |
US7780125B2 (en) * | 2008-07-14 | 2010-08-24 | Syncmold Enterprise Corp. | Support frame for a variety kinds of display devices |
TWM437014U (en) | 2012-03-07 | 2012-09-01 | Syncmold Entpr Corp | Scree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apparatus |
-
2015
- 2015-09-23 TW TW104215324U patent/TWM516683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6
- 2016-01-21 US US15/003,162 patent/US985702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57020B2 (en) | 2018-01-02 |
US20170082237A1 (en) | 2017-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16683U (zh) | 承載力可調之升降結構 | |
JP4001882B2 (ja) | 角度調整可能な表示装置支え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 |
US9681746B1 (en) | Platform on desktop with elevation function | |
US20160128476A1 (en) | Locking regulation device for drawer slide rail | |
US8840410B2 (en) | Pop-up mechanism having a sliding pushing pillar coupled to a spring | |
EP2735245A1 (en) |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rmrest | |
TW201339803A (zh) | 具有復歸機構之插接裝置 | |
US20140339860A1 (en) | Composite chair | |
US9044093B1 (en) | Height-adjustable handrest | |
CN104102084A (zh) | 投影机及其升降机构 | |
US8305753B2 (en) | Adjustabl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adjustable mechanism | |
US7669820B2 (en) | Suppor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8919970B2 (en) | Adjustabl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projector therewith | |
US8057050B2 (en) |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projection device | |
US20130214114A1 (en) | Portable device stand | |
CN205037037U (zh) | 承载力可调的升降结构 | |
US9836092B2 (en) | Supporting elemen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upporting element | |
TWM482833U (zh) | 按鍵結構 | |
TWM589421U (zh) | 可升降支撐座 | |
CN108065642B (zh) | 滑轨的托架装置 | |
TWM501596U (zh) | 可調整按壓行程之按鍵結構及具有該按鍵結構的電子裝置 | |
CN111281725B (zh) | 夹持机构 | |
CN103325604B (zh) | 按键及应用其的键盘 | |
CN109177430B (zh) | 一种按压式辅料贴合装置 | |
TWI699793B (zh) | 可調整按壓行程的按鍵及其鍵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