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589421U - 可升降支撐座 - Google Patents

可升降支撐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9421U
TWM589421U TW108214196U TW108214196U TWM589421U TW M589421 U TWM589421 U TW M589421U TW 108214196 U TW108214196 U TW 108214196U TW 108214196 U TW108214196 U TW 108214196U TW M589421 U TWM589421 U TW M58942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locking plate
control unit
gear
r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41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人宜
Original Assignee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89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942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關於一種可升降支撐座,設置於一基座上,並用以承載一顯示裝置,主要包括一直立柱、至少一滑動件、至少一齧合機構、以及一控制單元。其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所述齧合機構咬合,所述滑動件停止於一最高位置與一最低位置之間的任一位置,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所述齧合機構分離,使所述該滑動件可於該最高位置與該最低位置之間作動。

Description

可升降支撐座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升降支撐座,尤指一種用於承載一顯示面板的可升降支撐座。
習知的服務式端點銷售系統(point of service system)包含一支撐裝置及一顯示裝置,且支撐裝置通常具有一煞車塊,使得顯示裝置得以穩固地隨停於任一特定高度。然而,通常需使用手碰觸顯示裝置進行操作,故額外的力不時地施加於支撐裝置上,可能會導致支撐裝置中的煞車塊效果變差,而無法於使用中提供穩固的支撐力以支撐顯示裝置,因而失去了使顯示裝置隨停於一特定高度的功能。
因此本創作提供了一種具有一齧合機構的可升降式支撐座,利用第一齒與第二齒選擇性地分離或咬合,可提供更穩固的支撐力,並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本創作之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用於承載顯示裝置的可升降支撐座,主要包括一直立柱,包含至少一軌道;至少一滑動件,該滑動件對應滑設於該軌道上;至少一齧合機構,設置於該直立柱與該滑動件上,並包含複數第一齒及複數第二齒;以及一控制單元,連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其中之一,並於一鎖定狀態以及一解鎖狀態之間轉換;其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而相對不動,滑動件停止於一最高位置與一最低位置之間的任一位置,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分離,使所述該滑動件可於該最高位置與該最低位置之間作動。。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所述軌道沿一第一軸延伸,所述滑動件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能相對沿一第一方向分離。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控制單元包含一按鍵,該按鍵連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其中之一,該按鍵傾向於保持在一原始位置,並能受一外力按壓脫離該原始位置,在該原始位置時,該控制單元為該鎖定狀態,該按鍵受一外力按壓而脫離該原始位置時,該控制單元為該解鎖狀態。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外力係沿一第二方向按壓該按鍵。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方向概略平行該第一軸,該第二方向概略垂直該第一軸。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控制單元更包含至少一回位彈簧,所述回位彈簧連接該直立柱與該按鍵,藉此使該按鍵傾向於保持在該原始位置。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控制單元更包括至少一導柱,所述導柱自該按鍵概略垂直該第一軸地突出,並供所述回位彈簧套設於其上。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可升降支撐座更包括至少一定力彈簧,所述定力彈簧包含一捲繞段及一拉伸段,所述捲繞段設置於所述軌道及所述滑動件其中之一,所述拉伸段設置於所述軌道及所述滑動件其中另一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複數第三齒、一第一卡止板、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一齒條,該第一卡止板可動地設於該直立柱上,該第一齒輪設置於該直立柱上,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滑動件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所述第三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恆與所述第三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分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靠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咬合。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條傳動,使得該滑動件可相對該直立柱於第一軸上於該最高位置及該最低位置之間往復滑動。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直立柱與該第一卡止板,並傾向於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該按鍵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頂抵面,該第一卡止板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抵掣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頂抵面推頂該抵掣面,使該第一卡止板鄰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頂抵面與該抵掣面相互錯位滑動,該復位彈簧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分離。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所述第一卡止板具有至少一長形穿孔以及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過所述長形穿孔並設置於該直立柱,該第一卡止板可相對該直立柱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按鍵更具有一突出部,該突出部沿該第一軸延伸,該頂抵面形成於該突出部。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齒、一第一卡止板、一第一齒輪、以及一第一齒條,該第一卡止板可動地設置於該滑動件上,該第一齒輪設置於該滑動件上,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直立柱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所述第三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恆與所述第三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分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靠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咬合。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條傳動,使得滑動件可相對該直立柱於第一軸上於該最高位置及該最低位置之間往復滑動。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滑動件與該第一卡止板,並傾向於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該按鍵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頂抵面,該第一卡止板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抵掣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頂抵面推頂該抵掣面,使該第一卡止板鄰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頂抵面與該抵掣面相互錯位滑動,該復位彈簧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分離。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所述第一卡止板具有至少一長形穿孔以及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過所述長形穿孔並設置於所述滑動件上,該第一卡止板可相對所述滑動件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按鍵更具有一突出部,該突出部沿該第一軸延伸,該頂抵面形成於該突出部。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第一齒條及一第二齒條,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滑動件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該第二齒條設置於該直立柱上,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二齒條。
於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滑動件與該第一齒條,並傾向於使該第一齒條遠離該第二齒條。
請參圖1以及圖2,分別繪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升降支撐座1000的使用狀態以及圖2的立體示意圖,該可升降支撐座包括一直立柱1、兩個滑動件2、兩個齧合機構3、一控制單元4、以及兩個定力彈簧5。該可升降支撐座1000係用於承載一顯示裝置2000。於本創作中,該顯示裝置2000為顯示面板,而於本創作其他實施態樣中,該顯示裝置2000不限於顯示面板,可依照需求調整及替換成其他顯示設備。
請一併參考圖3所繪示的可升降支撐座1000的立體爆炸圖,該直立柱1為一中空圓柱,具有相互連通的一開口11及一容置空間12、以及兩個軌道13,所述軌道13分別位於該容置空間12的兩側,且沿一第一軸X延伸,可供所述滑動件2分別設置於其上。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動件2是可滑動地設置於所述軌道13上,並沿第一軸X於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間往復滑動(即圖2的上下方向)。每一所述滑動件2具有一板體21、兩個包覆套22、以及一個固定座23,該板體21分別於兩側具有兩個接合部211,且所述接合部211與所述包覆套22接合,故所述滑動件2滑設於對應的所述軌道13上時,是以所述包覆套22與所述軌道13接觸。另外,該固定座23連接於板體21下方。
於本實施例中,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包括複數個第一齒31、複數個第二齒32、複數個第三齒33、一第一卡止板34、一第一齒輪35、一第一齒條36、以及一復位彈簧37。其中,所述第一齒31形成於該第一齒輪35上;所述第二齒32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34上;而所述第三齒33形成於該第一齒條36上。
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中,該第一卡止板34具有兩個長形穿孔341、一傾斜的抵掣面342(如圖4所示)、兩個固定柱343、兩個墊片344、以及一卡止板體345,所述長形穿孔341沿該第一軸X延伸地形成於該卡止板體345,藉由所述固定柱343穿過直立柱1、所述長形穿孔341、以及所述墊片344,該卡止板體345設置於該直立柱1的內表面上,然所述固定柱343並未將該卡止板體345鎖死,因此,該卡止板體345可藉由所述長形穿孔341相對該直立柱1沿該第一軸X小幅度地往復移動,使得所述第二齒32可與所述第一齒31咬合或分離。
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中,該第一齒輪35設置於該直立柱1的內表面上,並鄰近該直立柱1的該開口11。該第一齒條36設置於該滑動件2上,且形成於該第一齒條36上的所述第三齒33與形成於該第一齒輪35上的所述第一齒31相互咬合,故該第一齒條36隨著該滑動件2滑動時,與該第一齒輪35傳動。
請參照圖2,每一所述復位彈簧37的一端固定於該第一卡止板34上,另一端則固定在該直立柱1上,並於該第一軸X方向有一預拉伸的收縮力(也就是說復位彈簧37是拉簧),傾向使該第一卡止板34遠離該第一齒輪35。
請參照圖4,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中,當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咬合時,該第一齒輪35無法轉動,故無法與所第一齒條36彼此傳動,進而限制了該滑動件2的滑動,使其固定於某一位置。然而,請參照圖5,當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沿一第一方向D1(概略平行該第一軸X)分離時,該第一齒輪35可與該第一齒條36傳動而轉動,使得該滑動件2可相對該直立柱1沿該第一軸X往復滑動。
該控制單元4設置於該直立柱1的容置空間12中,且部分地由該開口11外露,該控制單元4包括一按鍵41、兩個回位彈簧42、一外殼43、以及兩個導柱44,該按鍵41具有沿該第一軸X向上延伸的兩個突出部411、以及兩個與該第一軸X斜交傾斜的頂抵面412,所述頂抵面412形成於所述突出部411上,所述頂抵面412抵掣所述第一卡止板34的抵掣面342,所述回位彈簧42套設於自該按鍵41朝一第二方向D2突出的所述導柱44上,並抵頂於該按鍵41與該直立柱1(的內表面),藉此使該按鍵41傾向於保持在一原始位置,該外殼43覆蓋該按鍵41顯露於該直立柱1開口11的部位,並供使用者施力於其上,此時,該控制單元4處於一鎖定狀態。而當一外力於該第二方向D2(略垂直於該第一軸X)按壓該按鍵41時,該按鍵41脫離該原始位置,所述回位彈簧42被壓縮(如圖5所示) ,所述第一卡止板34及所述突出部411會沿頂抵面412與抵掣面342產生錯位作動,此時,該控制單元4處於一解鎖狀態;而當該外力移除時,所述回位彈簧42釋放彈力並使得該按鍵41回彈至該原始位置 (如圖4所示),而該控制單元4則轉換為該鎖定狀態。
每一所述定力彈簧5包含一捲繞段251及一拉伸段52,該捲繞段51設置於該固定座23上,而該拉伸段52設置於該直立柱1上。當所述滑動件2帶動所述定力彈簧5的捲繞段51一同沿該第一軸X向上移動時,每一所述定力彈簧5分配於該拉伸段52的長度漸減,分配於該捲繞段51的長度漸增,相反地,當所述滑動件2帶動所述定力彈簧5沿該第一軸X向下移動時,每一所述定力彈簧5分配於該拉伸段52的長度漸增,分配於該捲繞段51的長度漸減。所述定力彈簧5恆提供一彈力。於其他實施態樣中,定力彈簧的數量不受限制,可依照所需的支撐彈力而調整。
詳細而言,該控制單元4能在一鎖定狀態及一解鎖狀態間變換,請再參照圖4所示的剖面圖,在未有外力之下(即常態狀況下),該控制單元4是在該鎖定狀態,此時,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相互咬合,因此,所述第一齒條36、所述第一齒輪35、與所述第一卡止板34之間相互無法傳動,進而鎖定所述滑動件2的位置而無法滑動。
而如圖5所示,當一外力於該第二方向D2按壓該控制單元4的該按鍵41時,該按鍵41朝該第二方向D2位移,壓縮所述回位彈簧42,而該按鍵41與所述第一卡止板34之間彼此抵掣的所述頂抵面412與所述抵掣面342產生錯位,故所述第一卡止板34會因為經預拉伸的所述復位彈簧42所提供的收縮力而沿該第一方向D1往下方移動。而移動後的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分離,此時,該控制單元4脫離其原始位置,並處於該解鎖狀態,所述第一齒條36可與所述第一齒輪35傳動。因此,使用者可施予外力,使得所述滑動件2沿著該第一軸X於該外軌13中於該最高位置(如圖6所示)以及該最低位置(如圖2及圖4所示)之間往復滑動,且此時,由於所述定力彈簧5恆提供該彈力以支撐該滑動件2、承載該顯示裝置2000的承載板(圖未示)、以及該顯示裝置2000,使用者可輕易的移動該滑動件2以調整其高度位置。
接著,如圖6所示,當調整該滑動件2至所需位置時(圖6繪示其最高位置),則移除按壓該控制單元4的外力,該按鍵41因所述回位彈簧42釋放的彈力而朝與該第二方向D2相反的方向移動以回到原始位置,同時,該按鍵41的所述頂抵面412推擠所述第一卡止板34的所述抵掣面342,使得所述第一卡止板34朝相反於該第一方向D1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第二齒32及所述第一齒31咬合,進而固定該第一齒輪35及該第一齒條36。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態樣中,所述第一卡止板34與該控制單元4直接固接或一體成形,於本實施例中,相關元件會再做適當的調整,使其同樣能達到以一外力按壓該控制單元4使其脫離原始位置並達到解鎖狀態,而當該外力移除時,該控制單元4回彈至原始位置並回到該鎖定狀態,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7,其繪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可升降支撐座3000的剖面圖,本實施例的可升降支撐座3000中,該直立柱1、所述滑動件2、及所述定力彈簧5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均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故不在此贅述。而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該控制單元4設置於所述滑動件2上,並隨著所述滑動件2而往復滑動,而所述第一卡止板34以及所述第一齒輪35同該控制單元4一併設置於所述滑動件2上,而所述第一齒條36則是固設於該直立柱1上。
詳細而言,所述第一卡止板34以及所述第一齒輪35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中,所述第一齒31形成於該第一齒輪35上,所述第二齒32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34上,所述第三齒33形成於該第一齒條36上,該第一卡止板34具有兩個長形穿孔(圖未示)以及一傾斜的抵掣面342,藉由對應穿設於所述長形穿孔(圖未示)的兩個固定柱343,該第一卡止板34設置於所述滑動件2上,並可相對所述滑動件2沿該第一軸X小幅度地往復移動,使得所述第二齒32可與所述第一齒31於一第一方向D1分離或於相反該第一方向D1的方向咬合,而當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於一第一方向D1分離,所述第一齒31與所述第三齒33相互咬合,而與該第一齒條36彼此傳動時,該第一齒輪35可隨著該滑動件2相對該直立柱1滑動。
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中,所述復位彈簧(圖未示)的一端固定於該第一卡止板34上,另一端則固定在所述滑動件2上,並於該第一軸X方向有一預拉伸的力,傾向使所述第一卡止板34遠離所述第一齒輪35。
該控制單元4位於該直立柱1的容置空間12中,並連接至所述滑動件2上,該控制單元4大致上與實施例1相同,然其所包含的所述回位彈簧42設置於該按鍵41與所述滑動件2之間,並抵頂該按鍵41與所述滑動件2,藉此使該按鍵41傾向於保持在一原始位置。因此,如圖8所繪示,當一外力於一第二方向D2(略垂直於該第一軸X)按壓該按鍵41,使其脫離該原始位置時,所述回位彈簧42被壓縮;而當該外力移除時,所述回位彈簧42釋放彈力並使得該按鍵41回彈至該原始位置 (如圖7所示)。
該控制單元4能在一鎖定狀態(如圖7所示)及一解鎖狀態(如圖8所示)間變換,請參照圖7所示的剖面圖,在未有外力之下(即常態狀況下),該控制單元4是在該鎖定狀態,此時,所述第二齒32與所述第一齒31相互咬合,因此,所述第一齒條36、所述第一齒輪35、與所述第一卡止板34之間相互無法傳動,進而鎖定所述滑動件2的位置而無法滑動。
而當一外力於該第二方向D2按壓該控制單元4的按鍵41時,該按鍵41壓縮所述回位彈簧42,且該按鍵41與所述第一卡止板34之間彼此抵掣的所述頂抵面412與所述抵掣面342產生錯位,故所述第一卡止板34會因為經預拉伸的所述復位彈簧(圖未示)所提供的收縮力而沿該第一方向D1分離,使得該控制單元4脫離其原始位置並處於該解鎖狀態,此時,所述第一齒輪35可與所述第一齒條36傳動,且使用者可施予外力,使得所述滑動件2沿著該第一軸X於該外軌13中於該最高位置(如圖8所示)以及該最低位置(如圖7所示)之間往復移動,而所述第一齒輪35、所述第一卡止板34、以及該控制單元4一併隨著所述滑動件2沿該第一軸X往復滑動。由於所述定力彈簧5恆提供一彈力以支撐該滑動件2、所述第一齒輪35、所述第一卡止板34、以及該控制單元4、承載顯示裝置2000的承載板(圖未示)、以及顯示裝置2000,使用者可輕易的移動該滑動件2以調整其高度位置。
接著,當所述滑動件2調整至所需位置時,則移除按壓該控制單元4的外力,該按鍵41因所述回位彈簧42的釋放彈力而朝與該第二方向D2相反的方向移動以回到原始 ,同時,該按鍵41的所述頂抵面412推擠所述第一卡止板34的所述抵掣面342,使得所述第一卡止板34沿相反於該第一方向D1的方向移動直至所述第一齒31與所述第二齒32咬合,以固定所述第一齒輪35及所述第一齒條36,使得控制單元4回到鎖定狀態。
請參照圖9,其繪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可升降支撐座4000的部分剖面圖。本實施例的可升降支撐座4000中,該直立柱1、所述滑動件2、以及所述定力彈簧5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均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故不再此贅述。而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每一所述齧合機構3包括複數個第一齒31、複數個第二齒32、一第一齒條36、一第二齒條38、以及一復位彈簧(圖未示)。其中,所述第一齒31形成於該第一齒條36上;所述第二齒32形成於該第二齒條38上。所述第一齒31與所述第二齒32可選擇性地相互咬合或分離。所述復位彈簧(圖未示)的一端固定於所述第一齒條36上,另一端則固定在該直立柱1上,並於垂直該第一軸X的方向上提供一復位彈力,傾向使該第一齒條36靠近該第二齒條38。
本實施例中的該控制單元(圖未示)大致上與實施例1相同,然在本實施例中,當未有外力之下(即常態狀況下),該控制單元4處於該鎖定狀態,此時,所述第一齒31與所述第二齒32相互咬合,進而鎖定所述滑動件2的位置而無法滑動。然而,如圖10所示,當一外力按壓該控制單元(圖未示)的按鍵(圖未示)使其脫離原始位置時,所述第一齒條36隨著該控制單元4往該第二方向D2的方向移動,而與所述第二齒條38分離,此時,該控制單元4處於該解鎖狀態,使用者可施力使得所述滑動件2相對所述外軌(圖未示)沿著該第一軸X滑動,並於該最高位置以及該最低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以調整其位置,而當所述滑動件2調整至所需位置時,移除按壓該按鍵(圖未示)的外力,所述復位彈簧釋放彈力使得該按鍵(圖未示)回到原始位置,同時,所述第一齒條36朝與該第二方向D2相反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一齒31及所述第二齒32咬合,該控制單元4即回到該鎖定狀態。
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創作的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創作的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的範圍,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00、3000、4000‧‧‧可升降支撐座 2000‧‧‧顯示裝置 1‧‧‧直立柱 11‧‧‧開口 12‧‧‧容置空間 13‧‧‧軌道 2‧‧‧滑動件 21‧‧‧板體 211‧‧‧接合部 22‧‧‧包覆套 3‧‧‧齧合機構 31‧‧‧第一齒 32‧‧‧第二齒 33‧‧‧第三齒 34‧‧‧第一卡止板 341‧‧‧長形穿孔 342‧‧‧抵掣面 343‧‧‧固定柱 344‧‧‧墊片 35‧‧‧第一齒輪 36‧‧‧第一齒條 37‧‧‧復位彈簧 38‧‧‧第二齒條 4‧‧‧控制單元 41‧‧‧按鍵 411‧‧‧突出部 412‧‧‧頂抵面 42‧‧‧回位彈簧 43‧‧‧外殼 44‧‧‧導柱 5‧‧‧定力彈簧 51‧‧‧捲繞段 52‧‧‧拉伸段 53‧‧‧固定座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X‧‧‧第一軸
圖1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 圖2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爆炸圖; 圖4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5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的作動剖面圖; 圖6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一實施例於最高位置的立體圖; 圖7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8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二實施例的作動剖面圖; 圖9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座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以及 圖10為本創作可升降支撐做第三實施例的部分作動剖面圖。
1000‧‧‧可升降支撐座
1‧‧‧直立柱
2‧‧‧滑動件
3‧‧‧齧合機構
31‧‧‧第一齒
32‧‧‧第二齒
33‧‧‧第三齒
34‧‧‧第一卡止板
35‧‧‧第一齒輪
36‧‧‧第一齒條
37‧‧‧復位彈簧
4‧‧‧控制單元
5‧‧‧定力彈簧
X‧‧‧第一軸

Claims (20)

  1. 一種承載顯示裝置的可升降支撐座,包括: 一直立柱,包含至少一軌道; 至少一滑動件,該滑動件對應滑設於該軌道上; 至少一齧合機構,設置於該直立柱與該滑動件上,並包含複數第一齒及複數第二齒;以及 一控制單元,連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其中之一,並於一鎖定狀態以及一解鎖狀態之間轉換; 其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而相對不動,滑動件停止於一最高位置與一最低位置之間的任一位置,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分離,使所述該滑動件可於該最高位置與該最低位置之間作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所述軌道沿一第一軸延伸,所述滑動件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能相對沿一第一方向分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控制單元包含一按鍵,該按鍵連動所述第一齒及所述第二齒其中之一,該按鍵傾向於保持在一原始位置,並能受一外力按壓脫離該原始位置,在該原始位置時,該控制單元為該鎖定狀態,該按鍵受一外力按壓而脫離該原始位置時,該控制單元為該解鎖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外力係沿一第二方向按壓該按鍵。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第一方向概略平行該第一軸,該第二方向概略垂直該第一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控制單元更包含至少一回位彈簧,所述回位彈簧連接該直立柱與該按鍵,藉此使該按鍵傾向於保持在該原始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控制單元更包括至少一導柱,所述導柱自該按鍵概略垂直該第一軸地突出,並供所述回位彈簧套設於其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更包括至少一定力彈簧,所述定力彈簧包含一捲繞段及一拉伸段,所述捲繞段設置於所述軌道及所述滑動件其中之一,所述拉伸段設置於所述軌道及所述滑動件其中另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複數第三齒、一第一卡止板、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一齒條,該第一卡止板可動地設於該直立柱上,該第一齒輪設置於該直立柱上,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滑動件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所述第三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恆與所述第三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分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靠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二齒與所述第一齒咬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條傳動,使得該滑動件可相對該直立柱於第一軸上於該最高位置及該最低位置之間往復滑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直立柱與該第一卡止板,並傾向於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該按鍵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頂抵面,該第一卡止板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抵掣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頂抵面推頂該抵掣面,使該第一卡止板鄰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頂抵面與該抵掣面相互錯位滑動,該復位彈簧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分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所述第一卡止板具有至少一長形穿孔以及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過所述長形穿孔並設置於該直立柱,該第一卡止板可相對該直立柱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按鍵更具有一突出部,該突出部沿該第一軸延伸,該頂抵面形成於該突出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括複數個第三齒、一第一卡止板、一第一齒輪、以及一第一齒條,該第一卡止板可動地設置於該滑動件上,該第一齒輪設置於該滑動件上,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直立柱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一卡止板,所述第三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恆與所述第三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分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第一卡止板靠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咬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齒條傳動,使得滑動件可相對該直立柱於第一軸上於該最高位置及該最低位置之間往復滑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滑動件與該第一卡止板,並傾向於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該按鍵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頂抵面,該第一卡止板具有與該第一軸斜交的一抵掣面;當該控制單元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頂抵面推頂該抵掣面,使該第一卡止板鄰近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咬合;當該控制單元於該解鎖狀態時,該頂抵面與該抵掣面相互錯位滑動,該復位彈簧使該第一卡止板遠離該第一齒輪,藉此使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相互分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所述第一卡止板具有至少一長形穿孔以及至少一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過所述長形穿孔並設置於所述滑動件上,該第一卡止板可相對所述滑動件沿該第一軸往復移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按鍵更具有一突出部,該突出部沿該第一軸延伸,該頂抵面形成於該突出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第一齒條及一第二齒條,該第一齒條設置於該滑動件上,所述第一齒形成於該第一齒條,該第二齒條設置於該直立柱上,所述第二齒形成於該第二齒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可升降支撐座,其中,該齧合機構更包含一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該滑動件與該第一齒條,並傾向於使該第一齒條遠離該第二齒條。
TW108214196U 2019-02-01 2019-10-28 可升降支撐座 TWM5894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00068P 2019-02-01 2019-02-01
US62/800068 2019-02-01
US201962833229P 2019-04-12 2019-04-12
US62/833229 2019-04-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9421U true TWM589421U (zh) 2020-01-11

Family

ID=69944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4196U TWM589421U (zh) 2019-02-01 2019-10-28 可升降支撐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0723U (zh)
TW (1) TWM58942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2164A (zh) * 2022-05-12 2022-08-26 山东大学 一种雾霾颗粒物的收集检测及统计分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0723U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0050B2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アセンブリ
US7744174B2 (en) Latch mechanism for slide rail assembly
TWM589421U (zh) 可升降支撐座
CN209781406U (zh) 弹出装置和显示屏
CN109407755B (zh) 具有间隙补偿功能的扩充座
KR102177120B1 (ko) 클램핑 기구
TWI604442B (zh) 推拉式快拆機構
JP6759404B2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アセンブリ
KR100704574B1 (ko) 파이프 길이조절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품
KR20160114589A (ko) 결합 시스템
TWI614782B (zh) 可調整按鍵高度之鍵盤
US8456822B2 (en) Support assembly and computer keyboard using the same
JPH0140103Y2 (zh)
JP2019063037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のロック装置
JP3919888B2 (ja) スーツケース用の伸縮式ハンドル
JP2019063038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のロック装置
TWM548352U (zh) 字鍵、具有該字鍵的模組及鍵盤
TWI625750B (zh) Button device for elevator
JP6925471B1 (ja) 書籍前揃え装置及び書籍前揃え装置を備える本棚
CN108065642B (zh) 滑轨的托架装置
CN100396989C (zh) 电子装置及其调整机构
CN205037037U (zh) 承载力可调的升降结构
JP2008099777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の自動係止装置
CN104350506A (zh) 用于移动读卡器的装置
CN111281725B (zh) 夹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