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1776 五、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換向棘輪扳手,特別是關於一種可 縮減空轉所需迴轉角度的換向棘輪扳手。 【先前技術】 在手工具的技術領域令,棘輪扳手(ratchet wrench)為使 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棘輪扳手能在操作受限的空間 中,提供使用者在不需將扳手脫離緊固件的狀態下提供空 轉回拉的功能,以增進作業效率。棘輪扳手發展至今已是 相當成熟的技術,故亦發展出可換向的棘輪扳手。此等可 換向棘輪扳手通常藉由在扳手上的—撥料,來調整板手 的空轉回拉方向,目而此種扳手在不翻轉面向的狀況下, 可以同時提供兩種旋轉方向,對於使用者來說更加便利。 棘輪扳手此-技術領域中已有為數不少的專利發表,屬於 擁擠的技術領域_wded⑽)。例如,台灣發明公 ⑽加號揭露一避免崩齒的可換向棘動扳手,美國:利 公告第刪細B2號專利提供一種改良棘 輪扳手等等。 门棘 吹-1谀向棘輪扳手仍有其缺點。例如, 為受限的操作空間下,拓丰 扳手空轉回拉的角度亦極為巧 限’如此造成板手掣子在六鐘㈤知士 在工轉口拉時能跳過的棘齒數 少,使得使用者必須辦知始Μm 肩增加紅轉緊固件/空轉回拉的次 能完成工作,造成工作效牽描贫 ± 革落。另外’由於習知的車 輪扳手在使用者瞬間的大.柽 J來 】们大力#作時,仍有棘齒與掣子莽 162741.doc M431776 法同時配合旋轉且維持相對位置關係,致使棘齒與掣子 瞬間相對滑移鬆脫致扳手損壞,甚至因而造成工作危險的 情況。有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能在極為有限操作空間 中增進工作效率,且同時能夠確保棘齒與擎子之相對位置 關係在任何使用狀態下皆能保持不變的棘輪扳手。 【新型内容】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能在有限操作空間中增進工 作效率的棘輪扳手。 a 本創作之另-目的在提妈一能確保棘齒與擎子之相對 位置關係在任何使用狀態下不變動的棘輪扳手。 根據本創作之一態樣,本創作提供-種棘輪扳手,包 握柄;-頭冑’該頭部界定一第一隔室及一第二隔 至該第一隔室及第二隔室藉由-中間部分互相連通; -驅動頭’包含容置於該第一隔室中的一環狀驅動齒部 及—驅動端;-方向撥鈕’容置於該第二隔室中,該方 :撥紐可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一第一 2及第一拏子,分別具有用以嚙合該環狀驅動齒的 複數個棘齒,該等掣子係疊置以容置於該中間部分中, :向撥鈕迫使該等掣子抵頂或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 :中該第-擎子與該第二孽子具有齒差,使該第一擎子 ,产:―隼子之一者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及另-者抵靠 :讀驅動齒部;其中當該方向撥紐位於該第一位置 =該方向撥㈣性地追使該第—掣子及該第二擎子抵 …貝部位於該中間部分之内壁的一側,使該扳手可沿 162741.doc 第-方向空轉,當該方向撥鈕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 位2撥紐彈性地迫使該第—掣子及第二掣子抵靠該頭: 广中間部分之内壁相對於該側之另一側,使該扳手 n沿一第二方向空轉。 t據本創作之另-態樣,本創作提供之棘輪扳手其第 -隔室靠近握柄側之内壁具有一盲孔,一第三抵頂桿藉 由一第三彈性件插置於該盲孔中,該第三抵頂桿彈性地 抵頂該方向撥知之一後表面。 本創作將進一步參考附圖來說明,其中該等附圖係概 要第顯示依照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應了解,本創作在 任何方面皆為侷限於較佳實施例。 【實施方式】 圖1顯示本創作之換向棘輪扳手i之零件爆炸圖,其中棘 輪扳手1具有一握柄1〇,及連接於握柄10之一端的頭部 12。為便於了解頭部12之結構,圖丨中所示之頭部12係為 部分斷面圖。頭部12之一表面121上界定貫穿頭部12的一 第一隔室125及一第二隔室127。第一隔室125與第二隔室 127藉由一中間部分129(見圖5a)彼此連通,故該第二隔室 127與中間部分129可共同形成一位於該第一隔室ι25下方 的一空間。第一隔室125、第二隔室127及中間部分129在 頭部12相對於表面121的表面123(見圓5a)中形成可容置零 件的一凹穴。 第一隔至12 5係用以谷置一驅動頭總成2 0 ’驅動頭總成 20包含一壓桿22及驅動頭24。驅動頭具有一環狀驅動齒部 162741.doc -6· M431776 242及自該環狀驅動齒部242突伸之一驅動端244,驅動頭 24沿軸向形成一通孔240,通孔246可由下而上依序容置一 彈性件224、一鋼珠222及該壓桿22。驅動端244之一表面 上沿徑向形成與通孔246連通的一穿孔248 ’用以容置一鋼 珠250,且穿孔248經構形以使得鋼珠25〇至多僅能有部分 外露於該穿孔248所在的表面之外。藉此,當壓桿22處於 一未下壓位置時,彈性件224抵頂鋼珠222,使其位於該通 孔246中與位於穿孔248中之鋼珠25〇齊平之位置,此時鋼 珠222迫使鋼珠250抵緊穿孔248於驅動端248之表面開口而 部分外露,且此時外力無法將鋼珠25〇朝向穿孔248内壓 入。而當壓桿22向下壓到達一下壓位置時,壓桿22及鋼珠 222壓縮彈性件224,致使鋼珠222離開在通孔246與穿孔 248齊平之位置,此時鋼珠25〇可因外力縮入穿孔248中, 且受壓桿22的阻礙而不至於完全掉入通孔2扦中而僅有 部分位於通孔246中。藉此,操作人員可藉由按壓麗桿 22,而將驅動頭總成2〇套入習知的套筒中,隨後釋放塵桿 22使鋼珠250卡掣習知套筒結構中的相應凹穴,以利於進 行一緊固件的鎖固或鬆脫作業。 當然,驅動頭24的驅動端244並非必須是圖j中所示的型 態’驅動端244可以是内#角起子型 <、梅花起子形式等 等所有適於旋固/旋鬆現有緊固件的工具頭型式。又或者 驅動頭24可以不具有突伸於頭部12外的驅動端,與壓桿 22、鋼珠224等構件,而改以將環狀驅動齒242内部(即通 孔246)形成一驅動孔,該驅動孔可以呈現梅花扳手型式等 I62741.doc M431776 等所有適於旋固/旋鬆現有緊固件的扳手驅動孔型式。 圖2為圖1之部分放大圖,其中方向撥鈕3〇包括頂部撥桿 32、中柱34及底板36。方向撥鈕30係容置於第二隔室127 中’且頂部撥桿、中柱34及底板36可以是一體成型。方向 撥钮30藉由撥動頂部撥桿32,可在如圖仏與讣所示的第一 位置與第一位置間移動,以定義扳手之第一空轉方向及第 二空轉方向。中柱34於面對第一隔室125之前側係相對於 . 底板36内縮’使底板34前側上方具有一内縮之空間342, 前側内縮之中柱34更具有一凹槽344(見圖4b),上下疊置之 籲 兩抵頂桿384在彈性件382分別插入該等抵頂桿384之後方 容槽386後,再插入容置於凹槽344中,藉此彈性件382在 未壓縮狀態下抵住凹槽344之底壁,而抵頂桿突伸於凹槽 344之外》中柱34之後側界定一後表面346,其可為相應於 第二隔室127之壁面曲線之弧面。又第二隔室ι27靠近握柄 10之一侧的内侧壁面上形成有一盲孔131,一抵頂桿133後 方容槽135插入一彈性件137後,抵頂桿133插置於盲孔131 籲 中,藉此彈性件138在未壓縮狀態下抵住盲孔131之底壁, 而抵頂桿133突伸於盲礼131之外。在方向撥紐30安裝至第 二隔室127中時,需將抵頂桿133下壓,以使得方向撥鈕3〇 * 之中柱34之後表面346抵靠抵頂桿133,而在安裝之後抵頂 桿133得以藉由彈性件137的彈力在任何時候皆頂靠後表面 · 346並施加一抵靠力。 圖3a及圖3b分別繪示掣子40之立體結構圖及仰視圖。如 圖所示’擎子40具有複數個棘齒412,其大致朝兩側延伸 162741.doc M431776 而呈現可定義一半徑的弧狀,棘齒412可以連續佈滿掣子 40的一側,亦可僅佈設於該側之部分長度上。掣子4〇在相 對於複數個棘齒412之另一侧形成一凹座414,凹座414之 中央可以僅略微突出以形成一脊部4〇2,並以脊部4〇2為軸 線而大致成兩側對稱。凹座414自脊部4〇2開始向兩側延 伸,並依序界定滑動面404與抵頂面406,隨後形成角部 41 〇。掣子40的兩外側緣形成抵靠面4〇8,而底部則具有一 缺口部41 6。 圖3c及圖3d分別繪示掣子42之立體結構圖及仰視圖。如 圖所示,掣子42具有複數個棘齒432,其大致朝兩側延伸 而呈現可定義一半徑的弧狀,棘齒432可以連續佈滿掣子 42的一側,亦可僅佈設於該側之部分長度上。掣子42在相 對於複數個棘齒432之另一侧形成一凹座434,凹座434之 中央係略微突出以形成一脊部422,並以脊部422為軸線而 大致成兩側對稱。凹座434自脊部422開始向兩側延伸,並 依序界定滑動面424與抵頂面426,隨後形成角部43〇。掣 子42的兩外側緣形成抵靠面428。 掣子40之凹座414之輪廓與掣子42之凹座43 4之輪廓可大 致相同。然而,掣子4〇之棘齒412之配置係與掣子42之棘 齒432具有齒差。例如,掣子4〇之棘齒412在通過脊部4〇2 的中軸a上係為齒峰,而掣子42之棘齒432在通過脊部422 的中軸b上係為齒谷,故兩者之棘齒配置具有半個齒距 差。另外’掣子40與掣子42兩者棘齒延伸的長度可以相 同,亦可以不同。換言之,兩者的棘齒數目不必然一定為 162741.doc M431776 相同的數目,抑或掣子40與掣子42自中軸向兩.側弧狀延伸 的長度不同。 根據圖1,掣子42係疊置在掣子40之上方,並安裳至第 一隔室125中的驅動頭總成20之驅動頭24之環狀驅動齒部 242,以及第二隔室127中的方向撥鈕30之中柱34之間。換 s之’安裝完成的掣子40及42係位於連通該第一隔室125 及第二隔室127的中間部分129中。圖4a與4b為掣子安袋後 與驅動頭總成20及方向撥紐3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掣子40及42疊置安裝置扳手頭部後,凹座414及434分別頂 壓方向撥鈕30之抵頂桿384,並壓縮彈性件382。因此,彈 性件382可施加彈力至抵頂桿384,致使抵頂桿384將凹座 414及434朝第一隔室ns的方向抵頂(可參看圖5a) ’使掣子 40及42抵靠環狀驅動齒部242。此時,由於棘齒412與432 具有齒差的緣故,掣子40及42的棘齒412及432之一者將喃 合環狀驅動齒部242,另一者將抵頂環狀驅動齒部242而不 與之嚙合。在圖4a與圖4b所顯示的狀態中,掣子4〇的棘齒 412嚙合環狀驅動齒部242,而掣子42的棘齒432則抵頂環 狀驅動齒部242,並不與之嚙合。當然,亦可以是掣子42 的棘齒432則嚙合環狀驅動齒部242,掣子4〇的棘齒412抵 頂環狀驅動齒部242(如圖5b)。換言之,本創作的扳手在同 一時間點上,掣子40與42的棘齒僅有其中一者會嚙合環狀 驅動齒部242。值得注意的是,掣子牝的缺口部416在掣子 女裝後恰可對應於方向撥紅30的底板36,以避免方向撥紐 3〇在第位置及第一位置之間移動時,底板36與與掣子4〇 162741.doc -10- M431776 產生干涉。 掣子40及42安裝至扳手頭部12後,扳手1之結構主體已 大致完成。此時可以具有一開口 501的封板50封蓋扳手頭 部12之第一隔室125、第二隔室127及中間部分129在頭部 12相對於表面121的表面123中形成之凹穴,並使驅動頭總 成20的驅動端244穿過開口 501外露。一箍環52係進一步安 裝在封板50上並抵靠第一隔室125的側壁頂緣,以固定封 板50。為減少驅動頭242與頭部12與封板50的表面摩擦,
亦可以在驅動頭242的上表面與下表面分別置放〇形環5〇3 與 505。
由於掣子40與42具有齒差的緣故,本創作所揭示的棘輪 扳手1可具有縮減迴轉角度的功效。圖5&及5b分別為掣子 40及掣子42嚙合驅動頭24之環狀驅動齒部242的結構示意 圖。在圖5a中,方向撥鈕30係位於第一位置,彈性件列2 施加彈力頂推抵頂桿384,使其頂靠掣子4〇之凹座414 一侧 之抵頂面4〇6,進而使位於同側之掣子4〇之頂靠面4〇8迫緊 頂靠於中間部分129的-側壁1291上,此時掣子4()的棘齒 412唾合環狀驅動齒部242。又另—彈性件如施加彈力於 另-抵頂桿384,使其頂推掣子42之凹座434之一側的抵頂 面426’進而使位於同側之掣子42之頂靠面似同樣迫緊頂 靠於甲間部分m的侧壁1291上。然而因掣子仏之棘齒與 掣子40之棘齒具有齒差之故,擎 、 手十42之棘齒432不嚙合環 狀驅動齒部242,且掣子Μ與掣子4〇略為錯開。 圖城示的棘輪扳手1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因擎子4〇 162741 .doc M431776 的頂靠面408抵靠侧壁1291,因此棘齒412持續嚙合環狀驅 動齒部242,而帶動驅動端與緊固件之旋轉。反之,當棘 輪扳手1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環狀驅動齒部242朝抵頂桿 384的方向頂推掣子4〇及42,使掣子4〇及u反向回壓抵頂 桿384及彈性件382,而達成棘輪扳手丨空轉回拉。 同樣地,在圖5b中,方向撥鈕3〇亦位於 件382施加彈力頂推抵頂桿384,使其頂靠掣子“之凹肩 434—側之抵頂面426,進而使位於同側之掣子心之頂靠话 428迫緊頂#於中間部分129的一側壁1291上,此時掣子* 的棘齒432嚙合環狀驅動齒部242。又另一彈性件382施办 彈力於另一抵頂桿384,使其頂推掣子4〇之一側凹座414之 抵頂面406,it而使位於同側之擎子4〇之頂靠面彻同樣这 緊頂靠於中間部分129的側壁1291上。然而因擎子4〇之輔 齒與掣子42之棘齒具有齒差之故,掣子40之棘齒412不唾 合環狀驅動齒部242,且掣子40與掣子42略為錯開。 圖5b所示的棘輪扳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因掣子μ 的頂靠面428抵靠侧壁1291,因此棘齒432持續嗤合環狀驅 動齒部242,而帶動緊固件之旋轉。反之,當棘輪扳手⑽ 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環狀驅動齒部242朝抵頂桿384的方向 頂推掣子40及42,使掣子4〇及42反向回麼抵頂桿384及彈 性件382,而達成棘輪扳手1空轉回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發明中的擎子4〇之棘齒與擎子心之 棘齒的齒差可為半個齒距。因此’當圖⑽的棘輪板手空 轉回拉半個齒距時,挈子4〇的棘齒412脫離環狀驅動齒部 162741.doc M431776 242而不再嚙合之,此時由於掣子40及42的棘齒具有半個 齒距差,故掣子42的棘齒432嚙合環狀驅動齒部M2,而成 為圖5b所示的狀態,此時藉由掣子心可繼續旋轉緊固件。 換。之在扳手空轉回拉的過程中,每相隔半個齒距掣子 4〇與擎子42便交替喃合環狀驅動窗部242。此-結構的優 勢在於,相較於只有單一寧子的換向棘輪扳手,本創作的 換向棘輪扳手可有效節省空轉回拉的角度。詳言之,只有 早一掣子的棘輪扳手在空轉回拉時,必須拉滿一個齒距的 角度才能使掣子跳動嗜合至環狀驅動齒部的下一齒,而本 創作之棘輪扳手僅需回拉半個齒距的角度即可使擎子跳動 喃合至環狀驅動齒部的下-齒。例如,當環狀驅動齒部的 :有60齒時’單—擎子的棘輪扳手必須回拉才能跳過 環狀驅動齒部的一齒,而本創作之扳手僅需回拉3。便能 跳料狀驅動齒部的-齒。因此,本創作之結構其效果等 同早-掣子扳手結構下’環狀驅動齒部具有⑽齒之效 果。本創作之扳手回㈣合環狀驅動齒部所需角度是單一 擎子結構的二分之一’故可有效增進操作效率。另外本創 =結構因可節省空轉回拉之行程,故在扳手操作空間狹 乍時特別利於使用。 圖6a及6b分別為本創作方向撥㈣位於第一位置及第二 :置的扳手結構示意圖。在圖㈣,在第一位置的方向撥 ::掣子_42推抵至中間部分129與第二隔室127所形 成的二間的第一側,而棘輪 蕤“以… 而棘輪扳手1可繞順時針方向旋轉而 藉由象子㈣辦遞力矩以旋轉緊固件,並且可以逆時針 162741.doc -13- M431776 旋轉達成空轉回拉。若欲改變扳手1的操作方向,只要將 方向撥桿38撥動到如圖6b所示的第二位置,即可使棘輪 手1之頭部12内的f子4()及42橫向移動到圖㈣所示的位 置(即位在相對於巾間部分129與第二隔室127所形成的空 間的第—側之"第二側),使扳手1可繞逆時針方向旋轉而 藉由掣子40或42傳遞力矩以旋轉緊固件,並且可以順時針 旋轉達成空轉回拉。詳言之,當方向撥鈕3〇位於第一位置 時,抵頂桿384分別頂推掣子40的抵頂面4〇6及掣子42的抵 頂面426,使掣子40一側的頂靠面408及掣子42同側的頂靠 面428頂靠頭部12之中間部分129的内壁1291 (為便於繪示 及了解,掣子42的抵頂面426及頂靠面428不標註於圖6a 中)。此時掣子40及掣子42相對於内壁1291的角部410及 430位於中柱34之内縮空間342中。當方向撥鈕30由第一位 置撥動到第二位置時’抵頂桿384分別自掣子40及絮子42 一側的抵頂面406及426,沿著凹座414及434的壁緣滑動經 過滑動面404及424、脊部402及422,再經過掣子4〇及掣子 42相對側之滑動面4〇4及424而到達相對側之抵頂面4〇6及 426(如圖6b所示)。在抵頂桿384沿著掣子之凹座的滑動過 程中,掣子40及42同時從圖6a所示的位置在中間部分丨29 中’°著環狀驅動齒部242側向滑動位移至如圖6b所示的 位置,最終使掣子4〇及42另一侧的頂靠面408及428頂靠中 間部分129相對於内壁1291的内壁1292,而完成棘輪扳手1 的換向動作。在圖6b中’掣子40及42相對於内壁1292的角 部410及430位於中柱34之内縮空間342中。由於擎子40及 162741.doc M431776 42的脊部402及422,係分別在凹座414及434的中央略微突 伸,因此抵頂桿384在滑動至脊部4〇2及422時,方向撥鈕 30的撥動阻力略大,而可獲得一明確的換向手感。另外, 在方向撥鈕30的移動過程中,掣子4〇之棘齒412與掣子42 之棘齒432的移位仍持續嚙合或抵頂驅動頭2〇的環狀驅動 齒部’故不會有滑脫的狀況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本創作之扳手頭部12之第二隔室 127靠近握柄1G之-側的内側壁面上的抵頂桿133藉由彈性 件138的彈力,在任何時候皆頂靠方向撥鈕3〇之中柱“的 後表面346並施加-抵靠力,可保證方向撥㈣的抵頂桿 384將掣子40及424合或抵靠驅動頭24之環狀驅動齒部 242,而不會在靜止時或操作時滑脫。因此,本創作之結 構可避免習知棘輪扳手在長時間使用I、換向時或瞬間大 力操作時棘輪與環狀驅動齒部的嚙合或抵頂之滑脫,故可 避免棘輪扳手損壞的可能性,進而增進操作的安全性。 本創作之具體實施㈣說明如上’惟本領域之技藝者當 可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τ,對本創作做任何的修改及二 飾,然此等修改及潤飾當仍屬本創作所界定之範圍。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根縣創作之換向棘輪扳手之零件爆炸圖; 圖2為圖1之部分放大圖; 圖h及圖儿分別繪示掣子4G之立體結構®及仰視圖; 圖3c及圖3d分別繪示掣子42之立體結_及仰視圖,· 圖4a與4b為掣子安錢與㈣頭總心及方向撥紐%的 16274I.doc M431776 結構不意圖, 圖5 a及5b為掣子嚙合驅動頭之環狀驅動齒部的結構示意 圖, 圖6a及6b分別為本創作方向撥鈕位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 置的板手結構不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棘輪扳手 10 握柄 12 頭部 20 驅動頭總成 22 壓桿 24 驅動頭 30 方向撥紐 32 撥桿 34 中柱 36 底板 40 掣子 42 掣子 50 封板 52 箍環 121 表面 123 表面 125 第一隔室 127 第二隔室 162741.doc -16- M431776
129 中間部分 131 盲孔 133 抵頂桿 135 容槽 137 彈性件 222 鋼珠 224 彈性件 242 環狀驅動齒部 244 驅動端 246 通孔 248 穿孔 250 鋼珠 342 空間 344 凹槽 346 後表面 382 彈性件 384 抵頂桿 386 容槽 402 脊部 404 滑動面 406 抵頂面 408 抵靠面 410 角部 412 棘齒 162741.doc -17- M431776 414 凹座 416 缺口部 422 脊部 424 滑動面 426 抵頂面 428 抵靠面 430 角部 432 棘齒 434 凹座 501 開口 503 0形環 505 0形環 1291 内壁 1292 内壁 a 中軸 b 中軸 •18 16274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