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9406U - 换向棘轮扳手 - Google Patents
换向棘轮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79406U CN203779406U CN201420153532.4U CN201420153532U CN203779406U CN 203779406 U CN203779406 U CN 203779406U CN 201420153532 U CN201420153532 U CN 201420153532U CN 203779406 U CN203779406 U CN 2037794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llet
- ratchet
- tooth portion
- clockwise
-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向棘轮扳手,包含一个棘轮头、一个驱动头、一个掣子单元,及一个方向旋钮。该棘轮头包括一个环状驱动齿部。该驱动头包括一个对应该驱动齿部的容置空间。该掣子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掣子,及一个第二掣子。所述掣子分别具有一个可啮合该驱动齿部的棘齿部。所述掣子的棘齿部分别与该驱动齿部交互啮合。该方向旋钮可相对于该驱动头在一个顺、逆时针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顺时针位置时,该棘轮头与该驱动头可沿一个顺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一个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该棘轮头与该驱动头可沿该逆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该顺时针方向相对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换向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在手工具的领域中,扳手主要用于帮助使用者锁固或松脱一个紧固件,而棘轮扳手带给使用者最主要的便利性在于,它可让使用者在不需将扳手脱离锁固件的状态下提供空转回拉的功能,以增进锁固或松脱的工作效率。而后,更发展出一种无需翻转扳手即可达到换向驱动的换向棘轮扳手,使用上变得更加便利。
参阅图1,以往一种换向棘轮扳手,包含一个棘轮头10、一个驱动头20、一个掣子30、一个弹性元件40,及一个方向旋钮50。该棘轮头10包括一个内环状驱动齿部101。该驱动头20穿设于该棘轮头10,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对应该内环状驱动齿部101的容置空间201。该掣子30设置于该容置空间201内,并具有一个可与该内环状驱动齿部101相互啮合的棘齿部301。该弹性元件40将该掣子30弹性地推抵于该内环状驱动齿部101且偏位于该容置空间201的其中一侧,如此一来,即可达成单向驱动的功能。再通过转动该方向旋钮50可使该掣子30改偏位于该容置空间201的另一侧,而达成无需翻转扳手就能轻松达成反方向的单向驱动功能。但该换向棘轮扳手最小可空转回拉的齿数为一齿,若遇到较为狭窄的操作空间时,因最小空转回拉的齿数限制,使该换向棘轮扳手无法充分空转回拉,造成使用者必须增加来回旋转锁固的次数才能完成工作,而拉低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进在狭窄操作空间中的工作效率的换向棘轮扳手。
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包含一个棘轮头、一个驱动头、一个掣子单元,及一个方向旋钮。该棘轮头包括一个位于内部的环状驱动齿部,及一个由该环状驱动齿部所环绕界定出的贯穿孔。该驱动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贯穿孔,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对应该环状驱动齿部的容置空间。该掣子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掣子,及一个第二掣子。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上下叠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分别具有一个可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的棘齿部。当该第一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该第二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不啮合,当该第二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该第一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不啮合。该方向旋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驱动头上,并可相对于该驱动头在一个顺时针位置及一个逆时针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顺时针位置时,该棘轮头与该驱动头通过该掣子单元相互啮合且可沿一个顺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一个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该棘轮头与该驱动头通过该掣子单元相互啮合且可沿该逆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该顺时针方向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换向棘轮扳手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方向旋钮与该驱动头之间的弹性元件,该驱动头还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相反于该容置空间的滑移空间,及一个介于该容置空间与该滑移空间之间的顶抵壁,该容置空间与该滑移空间分别连通顶面,该顶抵壁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端部及一个逆时端部,该方向旋钮的转动轴穿设于该顶抵壁,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设置于该滑移空间的滑移柱,该弹性元件分别连接该滑移柱与该掣子单元,且使该掣子单元具有与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同一个端部的势能,在该顺时针位置时,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顺时端部,该掣子单元具有朝该顺时端部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逆时端部,该掣子单元具有朝该逆时端部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还具有一个相反于该棘齿部且可沿该顶抵壁移动地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靠抵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换向棘轮扳手还包含两个抵顶杆,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抵顶杆的弹性元件,该驱动头还包括一个上下贯穿且连通该容置空间的轴孔,及一个上下贯穿该容置空间的枢轴,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以该枢轴为枢转中心枢转,该方向旋钮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穿设于该轴孔的旋转轴柱,该旋转轴柱具有两个分别对应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径向凹槽,所述抵顶杆分别通过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径向凹槽,且分别抵顶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使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还具有一个邻近该轴孔的凹部,每一个棘齿部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棘齿区及一个逆时棘齿区,在该顺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一侧,该第一掣子的顺时棘齿区与该第二掣子的顺时棘齿区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另一侧,该第一掣子的逆时棘齿区与该第二掣子的逆时棘齿区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每一个凹部具有一个邻近该顺时棘齿区的顺时凹区、一个邻近该逆时棘齿区的逆时凹区,及一个介于该顺时凹区与该逆时凹区之间的中央脊区,在该顺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顺时凹区,在逆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逆时凹区。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述换向棘轮扳手,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具有半个齿距的齿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第一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第二掣子的棘齿部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啮合,而可使该换向棘轮扳手的最小可空转回拉的齿数不到一齿,进而能够在狭窄的操作空间中增加空转回拉的齿数,以有效减少使用者来回旋转锁固的次数而增进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平面剖视图,说明以往一种换向棘轮扳手;
图2是一个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平面剖视图,说明一个方向旋钮在一个顺时针位置;
图4是一个类似于该图3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沿一个逆时针方向旋动;
图5是一个类似于该图3的视图,说明该方向旋钮在一个逆时针位置;
图6是一个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7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平面剖视图,说明该方向旋钮在该顺时针位置;
图8是一个类似于该图7的视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沿该逆时针方向旋动;及
图9是一个类似于该图7的视图,说明该方向旋钮在该逆时针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的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手柄1、一个棘轮头2、一个驱动单元3、一个掣子单元4、一个方向旋钮5、一个弹性元件6,及一个卡合环7。
该棘轮头2连接于该手柄1的一端,并包括一个位于内部的环状驱动齿部21,及一个由该环状驱动齿部21所环绕界定出的贯穿孔22。
该驱动单元3包括一个驱动头31、一个压杆33,及一个钢珠34。该驱动头31可转动地穿设于该贯穿孔22,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对应该环状驱动齿部21的容置空间311、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相反于该容置空间311的滑移空间312、一个介于该容置空间311与该滑移空间312之间的顶抵壁313、一个位于下方的驱动端314,及一个形成于该顶抵壁313顶面且贯穿该驱动端314的轴孔315。该容置空间311与该滑移空间312分别连通顶面。该顶抵壁313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端部316及一个逆时端部317。该驱动端314具有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连通该轴孔315的径向穿孔318。该压杆33轴向弹性地穿设于该轴孔315。该钢珠34容置于该径向穿孔318内。由于该压杆33及该钢珠34搭配该驱动端314进行锁固或松脱一个紧固件(图未示)的手段为熟悉此项技术领域的人士所易于了解,且其并非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所在,所以在此不赘述其详细结构及运作。
该掣子单元4包括分别上下叠置于该容置空间311内的一个第一掣子41及一个第二掣子42。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分别具有一个可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相互啮合的棘齿部411、421,及一个相反于该棘齿部411、421且可沿该顶抵壁313移动地靠抵于该顶抵壁313的靠抵部412、422。当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相互啮合,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当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相互啮合,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具有半个齿距的齿差。
该方向旋钮5可转动地设置于该驱动头31上,且转动轴穿设于该顶抵壁313,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设置于该滑移空间312的滑移柱51。该方向旋钮5可相对于该驱动头31在一个顺时针位置及一个逆时针位置之间转动。
该弹性元件6设置于该方向旋钮5与该驱动头31之间,且分别连接该方向旋钮5的滑移柱51与该掣子单元4,且使该掣子单元4具有与该滑移柱51靠抵于该顶抵壁313的同一端部的势能。
该卡合环7卡合于该驱动头31的外露于该棘轮头2的外缘,并顶抵于该棘轮头2的底面,使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的轴向相对位置固定。
参阅图3,因此,欲沿一个顺时针方向A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图未示)时,旋动该方向旋钮5使该方向旋钮5在该顺时针位置,此时,该滑移柱51靠抵于该顶抵壁313的顺时端部316,该掣子单元4具有朝该顺时端部316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在图3中,初始状态使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且该第一掣子41已靠抵于该容置空间311的极限位置,无法再朝该顺时端部316移动。
当使用者手持该手柄1,并使该手柄1沿该顺时针方向A旋动时,该手柄1带动该环状驱动齿部21沿该顺时针方向A转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的第一掣子41被该环状驱动齿部21带动而欲朝该顺时端部316持续靠抵,但因该第一掣子41已移动至该容置空间311的极限,所以该第一掣子41持续啮合该环状驱动齿部21并带动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顺时针方向A同时转动,而使该驱动头31的驱动端314(见图2)与该紧固件顺时针旋转。
参阅图4,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一个逆时针方向B旋动时,该手柄1带动该环状驱动齿部21沿该逆时针方向B转动,该掣子单元4被该环状驱动齿部21带动而欲朝该逆时端部317移动,但因该弹性元件6使该掣子单元4具有朝该顺时端部316靠抵的势能,所以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与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脱离,且持续沿该逆时针方向B转动半齿后,转而与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啮合,再转动半齿后,又与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啮合。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如此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使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逆时针方向B相对转动,达到逆时针空转回拉的功能,以进行下一次的顺时针旋转锁固或松脱的动作。如此顺、逆时针操作的交互循环,直到完成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
参阅图5,同理可知,欲沿该逆时针方向B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时,旋动该方向旋钮5使该方向旋钮5在该逆时针位置,此时,该滑移柱51靠抵于该顶抵壁313的逆时端部317,该掣子单元4具有朝该逆时端部317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在图5中,初始状态使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且该第二掣子42已靠抵于该容置空间311的极限位置,无法再朝该逆时端部317移动。
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该逆时针方向B旋动时,该第二掣子42持续啮合该环状驱动齿部21并带动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逆时针方向B同时转动,而使该驱动头31的驱动端314(见图2)与该紧固件逆时针旋转。
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该顺时针方向A(见图3)旋动时,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使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顺时针方向A(见图3)相对转动,达到顺时针空转回拉的功能,以进行下一次的逆时针旋转锁固或松脱的动作。如此顺、逆时针操作的交互循环,直到完成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为分开独立制造的两个元件,但也可一体成型成一个元件。
通过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可使该换向棘轮扳手的最小可空转回拉的齿数不到一齿。一般的扳手设计中,该环状驱动齿部21的总齿数为60齿,在本实施例中,最小空转回拉的齿数为半齿,也就是说使60齿的该环状驱动齿部21可供空转回拉的总齿数倍增至120齿,进而能够在有限的操作空间中增加空转回拉的齿数,以有效减少使用者来回旋转锁固的次数而增进工作效率,尤其在狭窄的操作空间时特别有利于使用。
参阅图6与图7,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似,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手柄1、一个棘轮头2、一个驱动单元3、一个掣子单元4、一个方向旋钮5、两个抵顶杆8、两个弹性元件6,及一个卡合环7,差异在于:
该驱动单元3的驱动头31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对应该环状驱动齿部21的容置空间311、一个上下贯穿且连通该容置空间311的轴孔315,及一个上下贯穿该容置空间311的枢轴319。
该掣子单元4的第一掣子41与第二掣子42分别上下叠置于该容置空间311内,且分别以该枢轴319为枢转中心枢转。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分别具有一个可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相互啮合的棘齿部411、421,及一个邻近该轴孔315的凹部413、423。每一个棘齿部411、421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棘齿区414、424及一个逆时棘齿区415、425。每一个凹部413、423具有一个邻近该顺时棘齿区414、424的顺时凹区416、426、一个邻近该逆时棘齿区415、425的逆时凹区417、427,及一个介于该顺时凹区416、426与该逆时凹区417、427之间的中央脊区418、42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具有半个齿距的齿差。
该方向旋钮5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穿设于该轴孔315的旋转轴柱52。该旋转轴柱52具有两个分别对应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的径向凹槽521。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驱动单元3的压杆33(见图2)与该方向旋钮5一体成型,也就是说该旋转轴柱52。
所述弹性元件6分别设置于所述径向凹槽521。
所述抵顶杆8分别连接所述弹性元件6,且分别通过所述弹性元件6设置于所述径向凹槽521,且分别抵顶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使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21。
参阅图7,因此,欲沿该顺时针方向A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图未示)时,旋动该方向旋钮5使该方向旋钮5在该顺时针位置,此时,所述抵顶杆8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的凹部413、423的顺时凹区416、426,该第一掣子41的顺时棘齿区414与该第二掣子42的顺时棘齿区424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且所述弹性元件6使该掣子单元4具有沿该顺时针方向A枢转的势能,在图7中,初始状态使该第一掣子41的顺时棘齿区414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该第二掣子42的顺时棘齿区424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且该第一掣子41已沿该顺时针方向A枢转至极限位置,无法再朝该顺时针方向A枢转。
当使用者手持该手柄1,并使该手柄1沿该顺时针方向A旋动时,该手柄1带动该环状驱动齿部21沿该顺时针方向A转动,该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的第一掣子41被该环状驱动齿部21带动而欲朝该顺时针方向A转动,但因该第一掣子41已无法再沿该顺时针方向A枢转,所以该第一掣子41持续啮合该环状驱动齿部21并带动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顺时针方向A同时转动,而使该驱动头31的驱动端314(见图6)与该紧固件顺时针旋转。
参阅图8,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该逆时针方向B旋动时,该手柄1带动该环状驱动齿部21沿该逆时针方向B转动,该掣子单元4被该环状驱动齿部21带动而欲朝该逆时针方向B转动,但因所述弹性元件6持续使该掣子单元4具有沿该顺时针方向A(见图7)枢转的势能,所以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与该第一掣子41的顺时棘齿区414脱离,在该环状驱动齿部21沿该逆时针方向B转动半齿后,转而与该第二掣子42的顺时棘齿区424啮合,再转动半齿后,又与该第一掣子41的顺时棘齿区414啮合。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如此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使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逆时针方向B相对转动,达到逆时针空转回拉的功能,以进行下一次的顺时针旋转锁固或松脱的动作。如此顺、逆时针操作的交互循环,直到完成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
参阅图9,同理可知,欲沿该逆时针方向B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时,旋动该方向旋钮5使该方向旋钮5在该逆时针位置,此时,所述抵顶杆8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的凹部413、423的逆时凹区417、427,该第一掣子41的逆时棘齿区415与该第二掣子42的逆时棘齿区425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在图9中,初始状态使该第一掣子41的逆时棘齿区415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不啮合,该第二掣子42的逆时棘齿区425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且该第二掣子42已沿该逆时针方向B枢转至极限位置,无法再朝该逆时针方向B枢转。
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该逆时针方向B旋动时,该第二掣子42持续啮合该环状驱动齿部21并带动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逆时针方向B同时转动,而使该驱动头31的驱动端314(见图6)与该紧固件逆时针旋转。
当使用者使该手柄1沿该顺时针方向A(见图7)旋动时,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使该驱动头31与该棘轮头2沿该顺时针方向A(见图7)相对转动,达到顺时针空转回拉的功能,以进行下一次的逆时针旋转锁固或松脱的动作。如此顺、逆时针操作的交互循环,直到完成锁固或松脱该紧固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掣子41与该第二掣子42为分开独立制造的两个元件,但也可一体成型成一个元件,此时,相对应的弹性元件6、抵顶杆8及该旋转轴柱52的径向凹槽521的数目皆也可仅为一个。
如此,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也可达到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换向棘轮扳手通过该第一掣子41的棘齿部411与该第二掣子42的棘齿部421相互交错与该环状驱动齿部21啮合,而可使该换向棘轮扳手的最小可空转回拉的齿数不到一齿,进而能够在有限的操作空间中增加空转回拉的齿数,以有效减少使用者来回旋转锁固的次数而增进工作效率,尤其在狭窄的操作空间时特别有利于使用,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8)
1.一种换向棘轮扳手,包含:
一个棘轮头,包括一个位于内部的环状驱动齿部,及一个由该环状驱动齿部所环绕界定出的贯穿孔;
一个驱动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贯穿孔,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对应该环状驱动齿部的容置空间;
一个掣子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及
一个方向旋钮,可转动地设置于该驱动头上,并可相对于该驱动头在一个顺时针位置及一个逆时针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顺时针位置时,该驱动头与该棘轮头通过该掣子单元相互啮合且可沿一个顺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一个逆时针方向相对转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该驱动头与该棘轮头通过该掣子单元相互啮合且可沿该逆时针方向同时转动,可沿该顺时针方向相对转动;
其特征在于:
该掣子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掣子,及一个第二掣子,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上下叠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分别具有一个可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的棘齿部,当该第一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该第二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不啮合,当该第二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相互啮合,该第一掣子的棘齿部与该环状驱动齿部不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棘轮扳手还包含一个设置于该方向旋钮与该驱动头之间的弹性元件,该驱动头还包括一个形成于外周面且相反于该容置空间的滑移空间,及一个介于该容置空间与该滑移空间之间的顶抵壁,该容置空间与该滑移空间分别连通顶面,该顶抵壁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端部及一个逆时端部,该方向旋钮的转动轴穿设于该顶抵壁,并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设置于该滑移空间的滑移柱,该弹性元件分别连接该滑移柱与该掣子单元,且使该掣子单元具有与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同一个端部的势能,在该顺时针位置时,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顺时端部,该掣子单元具有朝该顺时端部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该滑移柱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逆时端部,该掣子单元具有朝该逆时端部靠抵的势能而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还具有一个相反于该棘齿部且可沿该顶抵壁移动地靠抵于该顶抵壁的靠抵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换向棘轮扳手还包含两个抵顶杆,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抵顶杆的弹性元件,该驱动头还包括一个上下贯穿且连通该容置空间的轴孔,及一个上下贯穿该容置空间的枢轴,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以该枢轴为枢转中心枢转,该方向旋钮包括一个形成于底面且穿设于该轴孔的旋转轴柱,该旋转轴柱具有两个分别对应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径向凹槽,所述抵顶杆分别通过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径向凹槽,且分别抵顶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使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分别还具有一个邻近该轴孔的凹部,每一个棘齿部具有相反地设置的一个顺时棘齿区及一个逆时棘齿区,在该顺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一侧,该第一掣子的顺时棘齿区与该第二掣子的顺时棘齿区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在该逆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另一侧,该第一掣子的逆时棘齿区与该第二掣子的逆时棘齿区分别弹性地推抵于该环状驱动齿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凹部具有一个邻近该顺时棘齿区的顺时凹区、一个邻近该逆时棘齿区的逆时凹区,及一个介于该顺时凹区与该逆时凹区之间的中央脊区,在该顺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顺时凹区,在逆时针位置时,所述抵顶杆分别抵顶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的凹部的逆时凹区。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一体成型。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掣子与该第二掣子具有半个齿距的齿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532.4U CN20377940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换向棘轮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532.4U CN20377940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换向棘轮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79406U true CN203779406U (zh) | 2014-08-20 |
Family
ID=51315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53532.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9406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换向棘轮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7940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6720A (zh) * | 2015-05-22 | 2016-11-30 | 胡厚飞 | 电动棘轮扳手 |
-
2014
- 2014-03-31 CN CN201420153532.4U patent/CN20377940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6720A (zh) * | 2015-05-22 | 2016-11-30 | 胡厚飞 | 电动棘轮扳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182346U (ja) | 小さい動作角で回動可能なラチェットレンチ | |
TWM485119U (zh) | 換向棘輪扳手 | |
TW201336630A (zh) | 換向棘輪扳手 | |
CN205572270U (zh) | 快速棘轮扳手改良结构 | |
US8544365B2 (en) | Ratchet tool | |
CN203779406U (zh) | 换向棘轮扳手 | |
CN103286717A (zh) | 换向棘轮扳手 | |
TW201302392A (zh) | 雙向離合器 | |
TWI672445B (zh) | 階梯插銷式單向軸承 | |
TWM431776U (en) | Direction-changeable ratchet wrench | |
TW201221309A (en) | Unidirectional ratchet device | |
JP2011201010A (ja) | レンチ | |
TWM515935U (zh) | 組合式棘輪扳手 | |
TW202023758A (zh) | 具有管彈簧的棘輪扳手 | |
CN202271308U (zh) | 扳手结构 | |
TWM505378U (zh) | 扳手結構 | |
TWM481791U (zh) | 單向棘輪扳手 | |
TWI494197B (zh) | Ratchet engagement device for ratchet tool | |
TWI583504B (zh) | Wrench structure that can be operated in a macro | |
CN203818046U (zh) | 单向棘轮扳手 | |
TWI472408B (zh) | A wrench tool with a catcher | |
CN108724067B (zh) | 无切换钮的换向式棘轮扳手 | |
US9021920B2 (en) | Geared clickless socket wrench | |
CN106363564B (zh) | 可微距操作的扳手结构 | |
TW201343336A (zh) | 棘輪扳手結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