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00386 五、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創作係與棘輪扳手結構有關,係指棘輪 驅f係_設結構,該苐二體二有 【先前技術】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之棘 案號:2 7 0 8 8 5 5,該專 =,如吴國專利 該本體作用端係設有第—容槽,心在於:一本體, 設有直徑較小之第二容槽,該第—容样^槽一侧近柄部處 通’該本體柄部處係設有一四角狀之: 槽14係供另-凸伸四角頭之板手套人二"合 係樞設於第-容槽内,該棘輪外周緣:右棘輪’該棘輪 輪部,該棘輪中央設有套合部,=有環狀排列齒之榦 供套合螺合件旋動之;—制齒;“’呈多角槽狀以 容槽内,該制齒另端係設有單齒狀之二八^係拖設於第二 之 結:合齒與棘輪部相偏呈單向旋動=專::: 此種結構之棘輪扳手之本體係 =此結叙棘触手係㈣^專 該本體係 :成型狀’該本體係無法有角度上之調整 M400386 ' 結構,當另一扳手套合於套合槽1 4旋動時,如公報之第 ' 一圖所示,第一圖所示之扳手係為F柄,F柄本身係可調 整角度,整體套合後係可藉由F柄而調整角度,但有些扳 手,如一般之套筒扳手,其本體亦係為一體成型,套筒扳 . 手套合鴨掌後僅係呈一水平角度旋動,此係為鴨掌結構之 缺失。 有鑑於上述習用專利案棘輪扳手結構,本創作人藉多 年從事相關行業之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棘輪 • 板手結構之產品問世。 【新型内容】 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棘輪扳手係設有第一本體及第 二本體且二者間係為相極設結構’該弟二本體係設有驅動 頭。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 括:一第一本體作用端設有第一容槽,該第一容槽一側近 I 柄部處設有第二容槽,該第一容槽與第二容槽係呈相通 狀,第一本體柄部係設有第一樞部;一棘輪係樞設於第一 • 容槽内,該棘輪外周緣設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該棘輪 - 中央設有套合部;一制齒係容置於第一本體之第二容槽 内,該制齒前側係設有複數咬合齒,該咬合齒係與棘輪之 棘輪部相嚙合;一彈性元件係設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第 一端係抵於第二容槽壁面上,該第二端係容抵於制齒後 側;一第二本體作用端係設有驅動部,該驅動部係呈四角 槽狀,該第一本體係設有第二樞部,該第二枢部係與第一 M400386 樞部相樞設。 把4=5"功效:該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間係呈 :,又狀’因此無論任一具四角頭之扳手套合第二本體之驅 動:而由容設於第一本體内之棘輪旋動螺合件時均可呈 度之功效’操作者之手部與螺合件間係具較佳之旋 :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施:成: ^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 、本 =神下’所作—變更皆仍應二:: 【實施方式】 -圖2:=第—圖所示,係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第 —圖係制齒(3 〇 ) !士椹#钟^ ^ 昂 之立體組合圖,本到^ 一"圖’第二圖係本創作 括: <P iT、哪# —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 一第一本體(1〇), 有貫穿之第一容槽(11):\^本體(1〇)作用端設 柄部處設有直徑較小 样^槽(1 1 ) 一側近 U之圓心係位於第—容;槽(f)’該第二容槽(1 (1 P ) , I h ( 1 1 )範圍内,該第二容槽 (12)上、下二側呈封閉 二容槽(12)係呈相通狀 弟4 (il)與弟 通狀料—容槽(11)上方近 5 M400386 開口處设有凹環槽(1 ?) 底端係設有—直徑較小之抵緣槽(1 1 )開口處 向貫穿之孔狀;"15),弟-樞部(15)係呈橫 (1 1 2 0 ) ’該棘輪(2 ◦)係樞設於第-容样 Q 1 1)内,該棘輪(? m 布奋糟 輪部(川,該棘輪(20^ 套合部(2 2 )係呈多角样狀二有套合部(2 2 ), =(2〇)係設有扣環槽…),該扣環槽以 =凹環槽U3)位置相對正,該棘輪(2〇)= =較小之抵部(24),抵部(24)係抵於抵緣心 -制齒:3〇),該制齒(3〇)係容置於第一本體 〇)之弟-谷槽(1 2 )内-側,該制齒(3 0 )前 側係設有複數咬合齒(3 1 )、複數凸弧齒(3 2 )及第 =面(3 3 )’該咬合齒(3 1 )係與棘輪(2 0 )之棘 輪部(2 1 )相嗜合,連接該咬合齒(3丄)之齒谷係為 一圓弧A,該圓弧Α係與棘輪(2 〇 )及第一容槽(i i ) 王同直徑狀,該圓弧A係設有圓心a ;[以及中& A 2, 中心線A2亦為第一本體(10)之中心線,該咬、:齒(23 1 )過中心線A 2係設有至少二齒,該咬合齒(3 i ) 一 側係設有複數凸弧齒(3 2 ),該凸弧齒(3 2 )係為四 個’母一凸弧齒(3 2)係容設於棘輪部(2 1 )之每一 齒内’連接遠咬合齒(3 1 )之齒峰係為一圓狐c,圓弧 6 M400386
A及®弧c間叹有圓弧d ’圓弧D之半徑係為圓弧A及圓 弧C相加除以二’該凸弧齒(3 2 )之弧線係與圓弧〇相 切且係與棘輪部(2 〇 )之齒之邊面相切,以圓心A工為 中心點’該凸弧齒(3 2 )係具夾角N工,該失角N工係 為度,該凸弧齒(3 2 )一側係設有第三面(3 3 ), 垓第二面(3 3 )係呈弧狀’該制齒(3 〇 )後側係設有 弧抵面(34)及容彈部(3 5),該弧抵面(3 4) 一 側係設有邊弧面(341),該邊弧面(341)係位於 °乂合齒(3 1)後側,以該圓心A i為令心點,該邊弧面 (34 1 )係具夾角N2,失角N2約為十度至二十度 一’一。亥攻弧面(3 4 1 )係構成圓弧B上,圓弧B係與第 一^曰(1 2)同直從,該邊弧面(3 4丄)係靠抵於第 了令槽(1 2 )壁面上’圓弧B與弧抵面(3 4 )末端間 係具一距離Η 1,Η 1之距離係大於咬合齒(3工)之齒 深以供退齒距離’該容彈部(3 5 )係位於凸弧齒(3 2 ) 後側’該容彈部(3 5 )之中軸線及中心線Α 2間係具一 夾角N3,N3係大於四十度,容彈邹(3 5 )之中轴線 :、中〜線A 2之父點係與圓弧Β之圓心相同點,亦即係與 第二容槽(1 2 )之圓心同一點; 一彈性元件(4 0),該彈性元件(4〇)係設有第 -端(4 1 )及第二端(4 2 ),該第一端(川直秤 係大於第二端(42)直徑,該第一端(41)及第二: (4 2)係因直徑差’使該彈性元件(4 0)係呈錐形彈 體狀,該第1(4 直徑係略㈣第二容槽(1 = 7 M400386 寬度’使該彈性元件(4 Ο )不易於第二容槽(1 0、 、丄2 )内 上下位移,該第一端(4 1 )係抵於第二容槽(^ 2 )后辛 面上’該第二端(4 2 )係容抵於制齒(3 0)之容彈= (3 5 )内’該容彈部(3 5 )具有角度N 3,使該彈^ - 元件(4 0 )係以N 3角度頂抵於制齒(3 〇 )後側, • 該制齒(3 0 )之邊弧面(3 4 1 )係更靠抵第二容样( 2)壁面上,制齒(3 0)之咬合齒(3 1 )與棘輪部( 1 )相σ齒合; • -扣環(5 0 ) ’該扣環(5 0 )係呈C形狀之 且略具彈性,扣環(5 〇 )係容設於凹環槽 〇 ^及扣 壤槽(2 3 )内,使該棘輪(2 〇 )枢設於第一容槽 一第二本體(6 〇 ),該第二本體(6 0 )作用端係 設有驅動部(6 1 )’該驅動部(6 1 )係呈四角槽狀以 供凸伸四角頭之扳手套合,該第一本體(6 0)係設有第 • 二樞部(6 2 ),該第二樞部(6 2 )係與第一樞部(f • 5)相樞設; 樞没件(7 0 ),該樞設件(7 〇 )係穿伸於第— 樞郤(1 5)及第一樞部(6 2)内後播壓該樞設件(7 0 )〃二端係形成樞設端(7 i ),使該樞設件(7 〇 )係 將第一本體(1 0)及第二本體(6 0 )相樞設為一體呈 錫設結構。 凊參閱第三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 0)及第二本體 (6 〇)間係呈枢設狀,因此無論任—具四角頭之板手套 8 二弟二本體(6 Ο )之驅動部(6 i )而由棘輪(2 ο ) ^動螺合件時料具鮮角度之錢,祕者之手部與螺 含件間係具-較佳之旋動角度’此係為本創作之最 點。 〜請繼續錢第四圖所示,係本創作之側視圖,第五圖 “四D處剖視圖’該棘輪(2〇)係樞設於第 和ίΓ(i0)之第一容槽(11)内,該制齒(3 〇) 不谷設於第二容槽(1 2 ) S,該彈性it件(4 0 )之第 -端(4 1 )係抵於第一本體(丄〇)之第二容槽(丄2) 壁面上,該第二端(4 2)係容抵於制齒(3 〇 )之容彈 部(35)内,使該㈣(3〇)之咬合齒(31)虚棘 輪部(2 1 )㈣合,該邊弧面(3 4丄)係抵於第二容 槽(1 2)壁面上’當旋動時除咬合齒(3丄)與棘 (2 1 )相喷合外,此喝合狀態係與習用。齒合狀態相同, 該每一凸弧齒(3 2)係相切於棘輪部(2 i )之每一齒 上,該複數凸狐齒(3 2 )係壓抵於棘輪部(2工)之2 上亦具旋動扭力;複數凸^(32)以之㈣力矩係 為本創作m相較於其它棘輪扳手係有較多承受 力矩。 請繼續參閱第六圖所示,係本創作之上視圖,第七圖 係為第六圖之E〜E處剖視圖,該棘輪(2 〇)之扣環槽 (2 3)係與本體(1())之凹環槽(13)位置相對正: 該抵部(2 4)係抵於抵緣(1 4)上,該扣環(5〇) 係容設於凹環槽(i 3 )及扣環槽(2 3 uv該棘輪(2 M400386 Ο)係樞設於第一容槽(1 1 )内,該樞設件(7 〇)係 穿伸於第一樞部(1 5)&第二本體(6 〇)之第二框部 (6 2) β後擠壓樞設件(7 ◦)二端形成外擴之樞設端 (7 1 ) ’使該第一本體(1 〇)及第二本體(6 〇)相 框設。 #退轉時,該第一本體(10)係逆時針轉動,該制 齒(3 0 )之凸弧齒(3 2)係與棘輪(2 〇)之棘輪部 (2 1 )之齒呈相切狀’該制# ( 3 〇)退齒時係以左下 方移位,相切且凸弧狀之結構係使該凸弧齒(3 2 )即與 棘輪部(2 1 )之齒呈相切而左下位移脫開,制齒(3 〇 ) 之咬合齒(3 1 )及凸弧齒(3 2 )即與棘輪部(2丄) 相脫開而完成退齒狀態,凸孤齒(3 2 )與棘輪部(2丄) 間退齒之困擾,該制齒(3 〇 )結構設有咬合齒⑴) 及凸狐齒(3 2 ),如此該複數凸弧齒(3 2 )多出之旋 動力巨f吏.亥本創作之棘輪扳手係有較多之承受力矩,且 •複數::齒(3 2)係與棘輪部(川之齒呈相切狀, 和·w勿完成左下角移位退齒之動作,本創作之制遙 3 0)結構於扭力及退齒下即具二全結構,此係本創作 第二優點。 °月繼續參閱第八圖所示’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立體 IS η該實施例中’係增設一連接塊(8 0 ),該樞設 )係為二個,該連接塊(8 0)二端係成门形開 二二該,塊(8〇) 一端係與第一樞部(15)相配 ΰ樞叹,δ衾另端係與第二樞部(6 2)相配合樞設,該連 10 接塊(80)係將第-本體(10)及第二本體(60) 相樞設。 請繼續參閱第九圖所示,係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圖,請 輔以第八圖1二實_之纟時圖純之,該實施例中, 為連接塊(8 Q )-端係、里q形開口與第—樞部(1 5) ,,該另端係呈凸柱狀與第二樞部(6 2 )相配合樞 5X ° 八”請繼續參閱第十圖所示,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立體 刀解圖帛+圖係為剖視圖,該實施例中,該制窗(3 〇 )之容彈部(3 5 )係呈凸柱狀,且制齒(3 0 ) 一側 =設有凸狐齒(32),亦即該制齒(3〇)前側僅設 一:合齒(3 1 ),該彈性元件(4 0 ) -端係容抵於第 •^槽(1 2 )壁面之槽孔内,另端係套設於凸柱狀之容 "" 3 5 )上使忒咬合齒(3 1 )與棘輪部(2 1 ) 相鳴合。 • μ繼續參閱第十二圖所示,係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立 .,r Q 〇次戶'祀別中,該第一本體(1 0)係設有控制 午(9 0 )’該控制件(9 〇 )係控制第一本 之正逆旋動。 μ繼續參閱第十三圖所示’係、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分 望圖^第二本體(6 〇 )之第二拖部(6 2 )處係設有 7、""σ[5 ( 6 2 1 ),樞設件(7 〇 )係設有第二螺合 2 ) ’第二螺合部(7 2)係與第一螺合部(6 2 相螺合,第-本體(工〇)及第二本體(6 〇 )係呈 樞設結構。 C 一實施例’該棘輪(2 〇)之套合部(2 2 ) 筒,該套I:Γ為四角形之四角頭,該四角頭係供套合套 螺合件,二if 2 )係可為齒輪形以供套合多種形狀之 套筒。.w 5部(22)係、為適當形狀以供套合穿透式 (2^],作_實施例,輪(2 Q )係、不設有扣環槽 之第-上盍’ 4上1'係蓋合於第―本體(1 〇) 弟一讀(11)處,虹蓋較有 遠扣環(50)係扣合於凹環 (23) (23)處。 ““ 13)及上盍之扣環槽 理在於:該第—本體(1 0)及第二本體(6 以糸王樞設狀,因此無論任一 創作之棘輪扳手旋_合# =手套。本 創作第-圖之棘輪(20)、制lTf=角 〇 )及扣環(5〇)係二IV ^ 丁八劓1乍人另一專利申請案之处 解說,固此棘輪(2G)與“(30)_如^ 動或雙向旋動係非本創作訴求之重點,棘輪( =°)間如何控制單向或雙向旋動均應本創作之保ί 二性、_ 攻。 唧生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 12 M400386 【圖式簡單說明】 第- H t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係本劍作制齒設計結構之示意圖。 ㈤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Ϊ四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側視圖。 *五圖、係本創作第四圖之D-D處剖視圖。
第’、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上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㈣六圖之Ε-Ε處剖視圖。 :八圖係、本創作苐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九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帛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第一本體 (12)第二容槽 (14)抵緣 (2 0 )棘輪 (2 2 )套合部 (2 4)抵部 (3 0 )制齒 (3 2)凸弧齒 (3 4)弧抵面 (11)第一容槽 (13)凹環槽 (1 5 )第一樞部 (21)棘輪部 (2 3 )扣環槽 (31)咬合齒 (3 3 )第三面 (3 4 1 )邊弧面 13 M400386 (3 5 )容彈部 (4 Ο )彈性元件 (4 2 )第二端 (5 0 )扣環 . (6 0 )第二本體 _ ( 6 2 )第二樞部 (7 0 )枢設件 (7 2 )第二螺合部 • ( 8 0 )連接塊 (4 1 )第一端 (61)驅動部 (6 2 1 )第一 (71)極設端(9 0 )控制件 螺合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