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8522B - 醫療器材 - Google Patents
醫療器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8522B TWI758522B TW107126880A TW107126880A TWI758522B TW I758522 B TWI758522 B TW I758522B TW 107126880 A TW107126880 A TW 107126880A TW 107126880 A TW107126880 A TW 107126880A TW I758522 B TWI758522 B TW I7585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cal device
- operation wire
- device body
- wire
- hollow tub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774 Perfluoro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Vi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OC=C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949 i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6 thermo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8—Tip steering devices having flexible regions as a result of weakened outer material, e.g. slots, slits, cuts, joints or co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61M2025/015—Details of the distal fixation of the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08—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using radio-opaque or ultrasound mark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醫療器材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在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第1操作線和第2操作線在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第1操作線和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醫療器材。 本申請基於2017年8月2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7-150210號及日本專利申請2017-150211號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作為能夠進行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之導管等長形醫療器材,已知有具有操作線之類型的醫療器材(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在中央管腔的周圍配置有複數個中空管,在隔著中央管腔而相向之兩根中空管的內部分別插穿有操作線。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操作線的前端固定於前述導管的前端部。專利文獻1的導管構成為能夠對操作線的後端進行牽引操作。藉此,藉由選擇操作線進行牽引而能夠使導管的前端部折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4871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在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折彎時,能夠容易使其向彎曲的內側方向折彎,但不易使其向外側方向折彎。 其理由係,若欲牽引位於彎曲的外線(Out Course)側之操作線而使導管的前端向外側方向折彎,則導管會在彎曲之血管內向被牽引之操作線的路徑變短之方向繞前述導管的軸進行旋轉。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提供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之結構的導管等醫療器材。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提供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其構成為包括長形樹脂管和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長形樹脂管具有管腔,該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沿前述樹脂管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之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之前端部, 形成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 前述第1操作線的前端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使用圖式進行說明。所有圖式中,對相同的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適宜地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各種構成要素無需分別獨立地存在,而容許複數個構成要素作為一個構件而形成、一個構成要素由複數個構件形成、某一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的一部分、某一構成要素的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的一部分重複等。
若無特別聲明,則在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時所使用之詞彙定義如下。 實施形態的說明中,有時使用前端部及基端部等詞彙。前端部係指醫療器材的各部中包括醫療器材的插入前端側的一端(遠端)之既定長度區域。又,基端部係指醫療器材的各部中包括醫療器材的基端側的一端(近端)之既定長度區域。 又,軸心係指沿醫療器材本體的長邊方向之中心軸。 醫療器材的縱剖面係指沿軸心剖開醫療器材之剖面。 醫療器材的横剖面係指用相對於軸心正交之平面來剖開醫療器材之剖面。
〔第1-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8(b),對第1-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係沿圖2的1A-1A線之剖面圖。 圖5(a)及圖5(b)係用於說明沿圖4的箭頭1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5(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5(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7中,使折彎操作部180的框體186局部中斷而示出框體186內部的結構。 圖8(a)、圖8(b)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8(a)及圖8(b)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之旋轉相位差90度。
如圖1至圖8(b)中的任一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110;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180(圖6、圖7),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操作。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12及基端部113(圖6、圖7),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1,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在此,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匯合係指,第1操作線141的前端141a和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2a彼此接近。第1操作線141的前端141a和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2a宜為以小於後述之樹脂管1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
依本實施形態,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兩者,能夠如圖5(a)及圖5(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由第1操作線141來牽引之荷重與由第2操作線1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第1操作線141或第2操作線1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10繞軸旋轉之現象。 藉此,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111折彎時,亦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1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如本實施形態的情況,醫療器材1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兩個,且該等操作線匯合之情況下,藉由操作線的牽引而能夠使前端部111折彎之方向成為一個方向。
醫療器材1100典型而言係導管。
醫療器材本體110具備內腔成為管腔121之樹脂管120。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樹脂管120成為如下層結構,其包括:中空管形狀的內層122,內腔成為管腔121;及中空管形狀的外層123,與內層122同軸且形成於內層122的外周。內層122及外層123分別由樹脂材料構成。外層123的內周面接合至內層122的外周面。 構成內層122之樹脂材料和構成外層123之樹脂材料可彼此不同,亦可彼此相同。 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外表層上亦可依據需要而形成有親水性塗層。 管腔121從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遍及至基端而連續形成,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和基端分別開口。
醫療器材本體1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第1中空管131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141,第2中空管132中插穿有第2操作線142。 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分別為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為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141、第2操作線142)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的內徑小於管腔121的內徑。 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由於避開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時成為內線側之位置而配置有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前端部111的折彎。尤其,越靠近前端部111中之基端側,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越遠離內線側,因此折彎變得容易。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1中空管131內的第1操作線141和第2中空管132內的第2操作線1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彼此未交叉。又,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彼此未交叉。
如此,醫療器材本體110構成為包括樹脂管120和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該樹脂管120具有管腔121,該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1,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將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區域稱作彎曲區域115。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係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朝向彼此的方向開始彎曲之位置,彎曲區域115的前端位置115b係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朝向彼此的方向結束彎曲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彎曲區域115的前端位置115b係配置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1a、142a之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第1操作線141的前端141a從第1中空管131的前端131a突出。同樣地,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2a從第2中空管132的前端132a突出。 例如前端141a位於前端131a的附近,前端142a位於前端132a的附近。
醫療器材本體110具備例如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編織線層151。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10藉由編織線層151而被補強。編織線層151藉由編織複數根線而構成。編織線層151例如配置於內層122的周圍。 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例如配置於比編織線層151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徑向外側(遠離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之位置)。
醫療器材本體1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捲繞線152。捲繞線152在比編織線層151、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徑向外側捲繞。捲繞線152例如將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束縛於編織線層151。
在彎曲區域115,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分別沿編織線層151的外周配置(參閱圖3、圖4)。 在彎曲區域115,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131與第2中空管132的距離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並且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的距離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 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例如在比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更靠前端側分別塑造成彎曲形狀。在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可分別固定於編織線層151或內層122中的至少一者,亦可捲繞線152的前端配置於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從而在比基端位置115a更靠前端側,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不受捲繞線152的束縛。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12及基端部113,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例如如圖2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中間部112,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以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部113及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亦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12、基端部113及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的相位差為180度。 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的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15中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位置115b,例如前述相位差成為幾乎為零。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在彎曲區域115中分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旋轉90度。 然而,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係指,並不限定於該例,而表示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120度以上。
又,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中間部112、基端部113及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以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12、基端部113及彎曲區域115的基端位置115a,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的相位差為180度。前述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15中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
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設置有由不透輻射線性金屬材料構成之環狀標記物170。 標記物170與管腔121同軸且配置於管腔121的周圍。 標記物170例如配置於編織線層151的周圍。
第1操作線141的前端141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1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170。 同樣地,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2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1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170。 第1固定部171及第2固定部172例如配置於標記物1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141的前端141a和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2a彼此連結。亦即,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1固定部171和第2固定部172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1固定部171和第2固定部172成為一體。 前端141a和前端142a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170。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設置於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部之輪轂190進行說明。 輪轂190具有用於從前述輪轂190的基端插入未圖示的注入器(注射器)的連結部193。連結部193的外周形成有螺紋槽,以便能夠將注射器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固定。 輪轂190的外周具有隔著輪轂190的軸心而彼此相向之兩片葉片部192。 輪轂190的前端部插入固定有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部。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內側的管腔121與輪轂190的內部空間相互連通。 藉由使葉片部192以輪轂190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能夠進行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整體進行軸旋轉之扭矩操作。 輪轂190的前端側連接固定有後述之折彎操作部180的框體186。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醫療器材1100所具備之折彎操作部180進行說明。
醫療器材1100具備折彎操作部180,該折彎操作部1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操作。
折彎操作部180構成為具備:旋轉構件1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並且固定有第1操作線1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142的基端部;及移動機構,使旋轉構件181向牽引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旋轉構件181例如係滑輪。
移動機構構成為包括進退構件182和小齒輪183。 進退構件182具備:保持部182a,將旋轉構件181保持成能夠旋轉;及棒狀部182b,從保持部182a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側延伸。 在棒狀部182b形成有齒條部182c。
折彎操作部180還具備:框體186,其係折彎操作部180的本體部;旋鈕操作部184,能夠旋轉地樞支於框體186;小齒輪183,與旋鈕操作部184設置成一體;及導件185,設置於框體186的內表面,並將棒狀部182b向前述棒狀部182b的長邊方向進行導引(例如前後一對導件185)。 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部113穿過框體186的內部而導引至框體186的基端側,並插入固定於輪轂190的前端部。 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在相對於框體186內的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延伸。 小齒輪183在旋鈕操作部184的一面側與旋鈕操作部18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小齒輪183的外周的齒輪與進退構件182的齒條部182c的齒輪嚙合。 旋鈕操作部18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1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1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1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184旋轉之操作。
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在框體1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110導出。 第1操作線1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181一圈半,前述第1操作線141的基端藉由第1固定部181a(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181。 同樣地,第2操作線142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181一圈半,前述第2操作線142的基端藉由第2固定部181b(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181。 對於旋轉構件181而言之第1操作線1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142的捲繞方向彼此成為相反的方向,因此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141的張力與第2操作線1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進行醫療器材1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186或輪轂190使旋鈕操作部184進行旋轉,藉此,與旋鈕操作部184一體的小齒輪183進行軸旋轉,與此同時,具有齒條部182c之進退構件182相對於框體186相對地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前進(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側移動)或後退(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側移動)。 圖6中,藉由使旋鈕操作部1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進退構件182及旋轉構件181進行後退,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側被牽引。
如此,藉由對折彎操作部180之操作,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一同被牽引。 在此,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一同被牽引係指存在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兩者一同被牽引之時序,而不限於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開始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又,不限於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結束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
例如如圖8(a)所示,當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為直線狀的形狀時,圖8(b)中若使旋鈕操作部1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一個方向折彎。 若使旋鈕操作部184從圖8(b)的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進退構件182及旋轉構件181前進,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張力鬆弛,因此容許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恢復成直線狀。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180構成為如下:由旋轉機構(旋鈕操作部184)來接收基於使用者之操作,並藉由由小齒輪183及齒條(齒條部182c)構成之轉換機構,將藉由該操作而施加於旋轉機構之力轉換成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進退運動。
接著,對醫療器材1100的各部的材料的例子進行說明。 作為內層122的材料,能夠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作為外層123的材料,除了聚醯亞胺(PI)、聚醯胺亞醯胺(PAI)、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外,還能夠使用聚乙烯(PE)、聚醯胺(PA)、尼龍彈性體、聚氨酯(PU)、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等樹脂材料。 作為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構成編織線層151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構成捲繞線152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依據如以上所述之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兩者而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由第1操作線141來牽引之荷重與由第2操作線1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第1操作線141或第2操作線1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10繞軸旋轉之現象。 藉此,能夠更確實地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第1-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9至圖11(b),對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進行說明。 圖11(a)及圖11(b)係用於說明沿圖10的箭頭1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1(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1(b)表示折彎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前端位置115b)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1a、1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16。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10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121之樹脂管120,樹脂管120的管腔121的周圍插穿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在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115的前端(前端位置115b),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以小於樹脂管1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前端位置115b)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1a、1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16。 在並列區域116,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100還具備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環狀構件160。 環狀構件160構成為比樹脂管120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樹脂管120的壁厚的外徑(參閱圖10)。 而且,環狀構件160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 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路徑的變動。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環狀構件1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10構成為包括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之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環狀構件1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在彎曲區域115,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環狀構件160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但環狀構件160例如能夠由金屬或硬質樹脂等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兩者,能夠如圖11(a)及圖11(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 此時,與彎曲區域115中的折彎角度相比,並列區域116中的折彎角度變得更急遽。
就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與從彎曲區域115的基端(基端位置1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1L1)相比,從彎曲區域115的前端(前端位置115b)至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1a、1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1L2)較長。 依據該等構成,前端部111能夠更容易折彎。 又,前端部111的折彎能夠主要在並列區域116中產生。因此,無論前端部1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彎曲區域115中之第1操作線141與第1中空管1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142與第2中空管132的摩擦維持成大致恆定,因此無論前端部1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所需之力的大小維持成大致恆定。
又,就另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從彎曲區域115的基端(基端位置1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1L1)比從彎曲區域115的前端(前端位置115b)至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前端141a、1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1L2)更長。 依該等構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前端部111的折彎性。 又,能夠和緩彎曲區域115中之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和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的彎曲,因此能夠減小彎曲區域115中之第1操作線141與第1中空管1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142與第2中空管132的摩擦。 又,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中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彼此接近且並進之長度區域亦即剛性高的長度區域變短,因此,可獲得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良好的血管選擇性等)。
距離1L1和距離1L2可相同。該情況下,能夠以良好的平衡獲得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的順暢度、以及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
〔第1-3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2至圖18(c),對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進行說明。 圖16(a)及圖16(b)係用於說明沿圖15的箭頭1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6(c)及圖16(d)係用於說明沿圖15的箭頭1B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c)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d)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8(a)、圖18(b)及圖18(c)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18(a)、圖18(b)及圖18(c)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之旋轉相位差90度。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具備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同樣地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醫療器材本體1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第3中空管133及第4中空管134。第3中空管133中插穿有第3操作線143,第4中空管134中插穿有第4操作線144。 第3中空管133及第4中空管134係與第1中空管131及第2中空管132相同的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係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3操作線143、第4操作線144)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3中空管133及第4中空管134的內徑小於管腔121的內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中間部112,第1中空管131和第3中空管133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132和第4中空管1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參閱圖13)。 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基端部,第1中空管131和第3中空管133亦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132和第4中空管1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彎曲區域115,第3中空管133和第4中空管13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3中空管133內的第3操作線143和第4中空管134內的第4操作線1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彎曲區域115中,第3中空管133及第3操作線143彎曲之方向係與第1中空管131及第1操作線141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同樣地,在彎曲區域115中,第4中空管134及第4操作線144彎曲之方向係與第2中空管132及第2操作線142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各中空管(第1中空管131、第2中空管132、第3中空管133及第4中空管134)未與其他中空管交叉。又,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141、第2操作線142、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未與其他操作線交叉。
在並列區域116中,與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 又,在並列區域116中,與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中空管133和第4中空管134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第3操作線143的前端143a從第3中空管133的前端突出。同樣地,第4操作線144的前端144a從第4中空管134的前端突出。
第3操作線143的前端143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3固定部173而被固定於標記物170(圖15)。 同樣地,第4操作線144的前端144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4固定部174而被固定於標記物170。 第3固定部173及第4固定部174例如配置於標記物1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配置有第3固定部173及第4固定部174之區域和配置有第1固定部171及第2固定部172之區域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3操作線143的前端143a和第4操作線144的前端144a彼此連結。亦即,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3固定部173和第4固定部174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3固定部173和第4固定部174成為一體。 前端143a和前端144a亦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170。
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第1環狀構件161,以代替環狀構件160。第1環狀構件161係與第1-2實施形態中之環狀構件160相同者,第1環狀構件161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131和第2中空管132。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120中之第2環狀構件162。第2環狀構件162係與第1環狀構件161相同者。第2環狀構件162中插穿有第3中空管133和第4中空管134。 第1環狀構件161和第2環狀構件162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兩者,能夠如圖16(a)及圖16(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一個方向折彎。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藉由牽引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兩者,能夠如圖16(c)及圖16(d)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如圖17及圖18(a)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180具備:第1折彎操作部11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操作;及第2折彎操作部1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操作。
第1折彎操作部1180具備第1旋轉構件1181、第1進退構件1182、第1小齒輪1183、第1旋鈕操作部1184及第1導件1185。第1旋轉構件1181、第1進退構件1182、第1小齒輪1183、第1旋鈕操作部1184及第1導件1185分別相當於第1-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之旋轉構件181、進退構件182、小齒輪183、旋鈕操作部184及導件185。 從而,第1進退構件1182具備分別相當於保持部182a、棒狀部182b及齒條部182c之第1保持部1182a、第1棒狀部1182b及第1齒條部1182c。 第1-1實施形態中,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捲繞並固定於旋轉構件181同樣地,第1旋轉構件11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
第2折彎操作部1280具備第2旋轉構件1281、第2進退構件1282、第2小齒輪1283、第2旋鈕操作部1284及第2導件1285。第2旋轉構件1281、第2進退構件1282、第2小齒輪1283、第2旋鈕操作部1284及第2導件1285係與第1旋轉構件1181、第1進退構件1182、第1小齒輪1183、第1旋鈕操作部1184及第1導件1185相同者。 第2進退構件1282具備與第1保持部1182a、第1棒狀部1182b及第1齒條部1182c分別相同的第2保持部1282a、第2棒狀部1282b及第2齒條部1282c。 與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捲繞並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181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12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 例如第2折彎操作部1280在圖17中配置成相對於第1折彎操作部1180上下對稱。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使第1旋鈕操作部1184旋轉而使第1進退構件1182及第1旋轉構件11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一個方向折彎(圖18(b))。 又,使第2旋鈕操作部1284旋轉而使第2進退構件1282及第2旋轉構件12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圖18(c))。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100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1280,該第2折彎操作部1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143及第4操作線144的牽引而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折彎操作。 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12及基端部,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1,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又,藉由對第2折彎操作部1280之操作,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一同被牽引。
〔第1-4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9(a)及圖19(b),對第1-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1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10。 藉此,前端部1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141或第2操作線1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19(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10。 藉此,前端部111的折彎性進一步提高。
易折彎部1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1。 缺口形狀部1111例如如圖19(b)所示能夠設為凹陷成弧形之形狀。 藉此,能夠使前端部111折彎得更急遽。
〔第1-5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0(a)及圖20(b),對第1-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1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10。 藉此,前端部1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141及第2操作線1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141或第2操作線1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20(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之間的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10,在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未形成有易折彎部1110。 然而,易折彎部1110亦可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的周向上形成於第1操作線141與第2操作線1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
易折彎部1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1。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10具有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110的軸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複數個缺口形狀部1111。該等缺口形狀部1111在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周向上為長條,剖面形狀為楔形。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在折彎的初始階段容易折彎,但若達到某一程度的折彎角度,則楔形傾斜面彼此接觸而不易進一步折彎(若達到一定程度的折彎角度,則剛性變高)。 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10的前端部111在推入體腔時對軸向的壓縮之耐變形性良好,因此醫療器材1100的血管選擇性良好。
以上,參閱圖式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係本發明的例示,亦能夠採用除上述以外的各種構成。
上述第1-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180的旋轉機構係旋鈕操作部184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180的旋轉機構亦可以係除旋鈕操作部184以外(例如旋轉式把手等)的機構。 又,上述第1-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180的轉換機構構成為具備齒條(齒條部182c)和小齒輪183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180亦可構成為具備其他轉換機構(例如凸輪、連桿機構或銷和帶槽導件等)。 其他實施形態中亦相同。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141和第2操作線142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前述1條細線可在前端141a、142a折返。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143和第4操作線144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前述1條細線可在前端143a、144a折返。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1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142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折彎操作部1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141的基端和第2操作線142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折彎操作部1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旋轉構件1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1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144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第2折彎操作部12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143的基端和第4操作線144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第2折彎操作部12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第2旋轉構件12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第2-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21至圖28(b)對第2-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21係沿圖22的2A-2A線之剖面圖。 圖25(a)及圖25(b)係用於說明沿圖24的箭頭2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25(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25(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27中,使折彎操作部280的框體286局部中斷而示出框體286的內部的結構。 圖28(a)、圖28(b)中,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28(a)及圖28(b)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2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如圖21至圖28(b)中的任一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210,其構成為包括長形樹脂管220和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該長形樹脂管220具有管腔221,該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沿樹脂管220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及折彎操作部280(圖26、圖27),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操作。 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分別為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為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241、第2操作線242)插穿於副管腔中。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213(圖26、圖27),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在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211形成有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215。第1操作線241的前端241a和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2a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醫療器材本體210。
依本實施形態,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兩者,能夠如圖25(a)及圖25(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由第1操作線241來牽引之荷重與由第2操作線2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241或第2操作線2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210繞軸旋轉之現象。 藉此,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211折彎時,亦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2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如本實施形態的情況,醫療器材2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兩個,且該等操作線匯合之情況下,藉由操作線的牽引而能夠使前端部211折彎之方向成為一個方向。
又,由於避開醫療器材本體210折彎時成為內線側之部分的中心位置(成為折彎的腹部之位置)而配置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因此能夠抑制第1中空管231及外層223的剛性阻礙醫療器材本體210的折彎,且醫療器材本體210能夠更容易折彎。尤其越靠近前端部211中之基端側,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越遠離內線側,因此折彎變得容易。 藉此,能夠抑制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操作所需之力的增大,且更確實地使前端部2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又,第1操作線241的前端241a和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2a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因此能夠和緩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彎曲。藉此,能夠抑制第1中空管231與第1操作線241的摩擦阻力以及第2中空管232與第2操作線242的摩擦阻力的增大。
在此,在製造醫療器材2100時,例如在預先將子芯線(未圖示)分別插穿於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之狀態下熱成型樹脂管220的後述之外層223,之後,分別牽引並拔除子芯線,並且進行將前述子芯線替換成分別連結於前述子芯線之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之製程。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能夠和緩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彎曲,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子芯線的拔除。
醫療器材2100典型而言係導管。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樹脂管220成為如下層結構,其包括:中空管形狀的內層222,內腔成為管腔221;及中空管形狀的外層223,與內層222同軸且形成於內層222的外周。內層222及外層223分別由樹脂材料構成。外層223的內周面接合至內層222的外周面。 構成內層222之樹脂材料和構成外層223之樹脂材料可彼此不同,亦可彼此相同。 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外表層上亦可依據需要而形成有親水性塗層。 管腔221從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遍及至基端而連續形成,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和基端分別開口。 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內徑小於管腔221的內徑。 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211,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1中空管231內的第1操作線241和第2中空管232內的第2操作線2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彼此未交叉。又,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彼此未交叉。
在本說明書中,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將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區域稱作彎曲區域215。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係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朝向彼此的方向開始彎曲之位置,彎曲區域215的前端位置215b係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朝向彼此的方向結束彎曲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彎曲區域215的前端位置215b係配置有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1a、242a之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第1操作線241的前端241a從第1中空管231的前端231a突出。同樣地,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2a從第2中空管232的前端232a突出。 例如前端241a位於前端231a的附近,前端242a位於前端232a的附近。
醫療器材本體210具備例如埋設於樹脂管220中之編織線層251。藉此,醫療器材本體210藉由編織線層251而被補強。編織線層251藉由編織複數根線而構成。編織線層251例如配置於內層222的周圍。 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例如配置於比編織線層251更靠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徑向外側(遠離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之位置)。
醫療器材本體2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20中之捲繞線252。捲繞線252在比編織線層251、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更靠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徑向外側捲繞。捲繞線252例如將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束縛於編織線層251。
在彎曲區域215,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分別沿編織線層251的外周配置(參閱圖23、圖24)。 在彎曲區域215,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231與第2中空管232的距離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並且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的距離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 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例如在比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更靠前端側分別塑造成彎曲形狀。在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可分別固定於編織線層251或內層222中的至少一者,亦可捲繞線252的前端配置於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從而在比基端位置215a更靠前端側,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不受捲繞線252的束縛。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213,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例如如圖22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以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部213及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亦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212、基端部213及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的相位差為180度。 然而,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係指,並不限定於該例,而表示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120度以上。 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的相位差在彎曲區域215中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 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在彎曲區域215中,分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以30度以上的角度進行旋轉(彎曲)為較佳,以45度以上的角度進行旋轉(彎曲)為進一步較佳。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在彎曲區域215中,分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以小於90度的角度進行旋轉(彎曲)。
又,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基端部213及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以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212、基端部213及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的相位差為180度。前述相位差在彎曲區域215中朝向前端側逐漸縮小。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基端部213及彎曲區域215的基端位置215a,若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以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以小於180度的角度相向,則能夠和緩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彎曲,因此容易從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拔除子芯線。
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設置有由不透輻射線性金屬材料構成之環狀標記物270。 標記物270與管腔221同軸且配置於管腔221的周圍。 標記物270例如配置於編織線層251的周圍。
第1操作線241的前端241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2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270。 同樣地,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2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2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270。 第1固定部271及第2固定部272例如配置於標記物2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第1固定部271和第2固定部272在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
第1操作線241的前端241a和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2a例如以小於樹脂管220的壁厚的距離分開。
接著,使用圖26及圖27對設置於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部之輪轂290進行說明。 輪轂290具有用於從前述輪轂290的基端插入未圖示的注入器(注射器)的連結部293。連結部293的外周形成有螺紋槽,以便能夠將注射器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固定。 輪轂290的外周具有隔著輪轂290的軸心而彼此相向之兩片葉片部292。 輪轂290的前端部插入固定有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部。藉此,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內側的管腔221與輪轂290的內部空間相互連通。 藉由使葉片部292以輪轂290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能夠進行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整體進行軸旋轉之扭矩操作。 輪轂290的前端側連接固定有後述之折彎操作部280的框體286。
接著,使用圖26及圖27,對醫療器材2100所具備之折彎操作部280進行說明。
醫療器材2100具備折彎操作部280,該折彎操作部2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操作。
折彎操作部280構成為具備:旋轉構件2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並且固定有第1操作線2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242的基端部;及移動機構,使旋轉構件281向牽引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旋轉構件281例如係滑輪。
移動機構構成為包括進退構件282和小齒輪283。 進退構件282具備:保持部282a,將旋轉構件281保持成能夠旋轉;及棒狀部282b,從保持部282a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側延伸。 棒狀部282b形成有齒條部282c。
折彎操作部280還具備:框體286,其係折彎操作部280的本體部;旋鈕操作部284,能夠旋轉地樞支於框體286;小齒輪283,與旋鈕操作部284設置成一體;及導件285(例如前後一對導件285),設置於框體286的內表面,並將棒狀部282b向前述棒狀部282b的長邊方向進行導引。 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部213穿過框體286的內部而導引至框體286的基端側,並插入固定於輪轂290的前端部。 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在與框體286內的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延伸。 小齒輪283在旋鈕操作部284的一面側與旋鈕操作部28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小齒輪283的外周的齒輪與進退構件282的齒條部282c的齒輪嚙合。 旋鈕操作部28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2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2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2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284旋轉之操作。
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在框體2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210導出。 第1操作線2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281一圈半,前述第1操作線241的基端藉由第1固定部281a(圖2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281。 同樣地,第2操作線242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281一圈半,前述第2操作線242的基端藉由第2固定部281b(圖2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281。 對於旋轉構件281而言之第1操作線2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242的捲繞方向彼此成為相反的方向,因此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241的張力與第2操作線2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進行醫療器材2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286或輪轂290使旋鈕操作部284進行旋轉,藉此,與旋鈕操作部284一體的小齒輪283進行軸旋轉,與此同時,具有齒條部282c之進退構件282相對於框體286相對地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前進(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側移動)或後退(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側移動)。 圖26中,藉由使旋鈕操作部2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進退構件282及旋轉構件281進行後退,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側被牽引。
如此,藉由對折彎操作部280之操作,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一同被牽引。 在此,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一同被牽引係指存在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兩者一同被牽引之時序,而不限於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開始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又,不限於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結束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
例如如圖28(a)所示,當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為直線狀的形狀時,圖28(b)中若使旋鈕操作部2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一個方向折彎。 若使旋鈕操作部284從圖28(b)的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進退構件282及旋轉構件281前進,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張力鬆弛,因此容許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恢復成直線狀。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280構成為如下:由旋轉機構(旋鈕操作部284)來接收基於使用者之操作,並藉由由小齒輪283及齒條(齒條部282c)構成之轉換機構,將藉由該操作而施加於旋轉機構之力轉換成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進退運動。
接著,對醫療器材2100的各部的材料的例子進行說明。 作為內層222的材料,能夠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作為外層223的材料,除了聚醯亞胺(PI)、聚醯胺亞醯胺(PAI)、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外,還能夠使用聚乙烯(PE)、聚醯胺(PA)、尼龍彈性體、聚氨酯(PU)、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等樹脂材料。 作為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構成編織線層251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構成捲繞線252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依據如以上所述之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兩者而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由第1操作線241來牽引之荷重與由第2操作線2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241或第2操作線2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2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所以,能夠更確實地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又,由於避開醫療器材本體210折彎時成為內線側之部分的中心位置(成為折彎的腹部之位置)而配置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因此能夠抑制第1中空管231及外層223的剛性阻礙醫療器材本體210的折彎,且醫療器材本體210能夠更容易折彎。尤其越靠近前端部211中之基端側,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越遠離內線側,因此折彎變得容易。
又,在製造醫療器材2100時,在預先將子芯線(未圖示)分別插穿於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之狀態下熱成型樹脂管220的後述之外層223,之後,分別牽引並拔除子芯線,並且在將前述子芯線替換成分別連結於前述子芯線之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之情況下,能夠容易進行子芯線的拔除。
〔第2-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9至圖31(b),對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進行說明。 圖31(a)及圖31(b)係用於說明從圖30的箭頭2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31(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31(b)表示折彎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前端位置215b)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1a、2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彼此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216。
亦即,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211形成有並列區域216,該並列區域216中,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側以比在中間部212及基端部213中的它們的距離接近的方式彼此並列延伸。 在並列區域216,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以比在中間部212及基端部213中的它們的距離接近的方式彼此並列延伸。
又,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前端位置215b),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以在樹脂管220的周向上小於在樹脂管22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213中的距離接近,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1a、2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216。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2100還具備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20中之環狀構件。 環狀構件構成為比樹脂管220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樹脂管220的壁厚的外徑(參閱圖30)。 環狀構件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 所以,能夠更確實地抑制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路徑的變動。
在此,可以在共同的一個環狀構件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但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樹脂管220中埋設有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這兩個環狀構件,在第1環狀構件261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241,在第2環狀構件262中插穿有第2操作線242。
只要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相互分開,則第1環狀構件261和第2環狀構件262可以相互接觸。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環狀構件261和第2環狀構件262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配置。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環狀構件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在彎曲區域215,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此,可以在共同的一個環狀構件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但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樹脂管220埋設有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這兩個環狀構件,在第1環狀構件261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231,在第2環狀構件262中插穿有第2中空管232。
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定,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例如能夠由金屬或硬質樹脂等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兩者,能夠如圖31(a)及圖31(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折彎。 此時,與彎曲區域215中的折彎角度相比,並列區域216中的折彎角度變得更急遽。
就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與從彎曲區域215的基端(基端位置215a)至前端(前端位置215b)的距離(圖29所示之距離2L1)相比,從彎曲區域215的前端(前端位置215b)至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1a、242a的距離(圖29所示之距離2L2)較長。 依據該等構成,前端部211能夠更容易折彎。 又,前端部211的折彎能夠主要在並列區域216中產生。因此,無論前端部2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操作線241與第1中空管2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242與第2中空管232的摩擦維持成大致恆定,因此無論前端部2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所需之力的大小維持成大致恆定。
又,就另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從彎曲區域215的基端(基端位置215a)至前端(前端位置215b)的距離(圖29所示之距離2L1)比從彎曲區域215的前端(前端位置215b)至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前端241a、242a的距離(圖29所示之距離2L2)更長。 依該等構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前端部211的折彎性。 又,能夠和緩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和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的彎曲,因此能夠減小彎曲區域215中之第1操作線241與第1中空管2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242與第2中空管232的摩擦。 又,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中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彼此接近且並進之長度區域亦即剛性高的長度區域變短,因此,可獲得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良好的血管選擇性等)。
距離2L1和距離2L2可相同。該情況下,能夠以良好的平衡獲得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的順暢度、以及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
〔第2-3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32至圖38(c),對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進行說明。 圖36(a)及圖36(b)係用於說明從圖35的箭頭2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36(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36(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36(c)及圖36(d)係用於說明從圖35的箭頭2B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36(c)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36(d)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38(a)、圖38(b)及圖38(c)中,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38(a)、圖38(b)及圖38(c)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2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210構成為包括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之第3中空管233及第4中空管234。 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同樣地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第3中空管233及第4中空管234係與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相同的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係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3操作線243、第4操作線244)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3中空管233及第4中空管234的內徑小於管腔221的內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第1中空管231和第3中空管233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232和第4中空管2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參閱圖33)。 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基端部,第1中空管231和第3中空管233亦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232和第4中空管2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以小於180度的角度分開。因此與第2-1實施形態相比,從第1中空管231及第2中空管232容易拔除子芯線。 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第3中空管233和第4中空管234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以小於180度的角度分開。因此亦能夠容易從第3中空管233及第4中空管234拔除子芯線。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彎曲區域215,第3中空管233和第4中空管23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3中空管233內的第3操作線243和第4中空管234內的第4操作線2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彎曲區域215中,第3中空管233及第3操作線243彎曲之方向係與第1中空管231及第1操作線241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同樣地,在彎曲區域215中,第4中空管234及第4操作線244彎曲之方向係與第2中空管232及第2操作線242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各中空管(第1中空管231、第2中空管232、第3中空管233及第4中空管234)未與其他中空管交叉。又,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241、第2操作線242、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未與其他操作線交叉。
在並列區域216中,與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彼此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彼此並列延伸。 又,在並列區域216中,與第1中空管231和第2中空管232彼此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中空管233和第4中空管234彼此並列延伸。 第3操作線243的前端243a從第3中空管233的前端突出。同樣地,第4操作線244的前端244a從第4中空管234的前端突出。
第3操作線243的前端243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3固定部273而被固定於標記物270(圖35)。 同樣地,第4操作線244的前端244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4固定部274而被固定於標記物270。 第3固定部273及第4固定部274例如配置於標記物2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第3固定部273和第4固定部274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配置。 配置有第3固定部273及第4固定部274之區域和配置有第1固定部271及第2固定部272之區域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
如圖3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2100具備在彎曲區域2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20中之第3環狀構件263及第4環狀構件264。第3環狀構件263及第4環狀構件264係與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相同者。 第3環狀構件263中插穿有第3中空管233,第4環狀構件264中插穿有第4中空管234。 只要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相互分開,則第3環狀構件263和第4環狀構件264可以相互接觸。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3環狀構件263和第4環狀構件264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配置。 配置有第3環狀構件263及第4環狀構件264之區域和配置有第1環狀構件261及第2環狀構件262之區域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241和第2操作線242兩者,能夠如圖36(a)及圖36(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一個方向折彎。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藉由牽引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兩者,能夠如圖36(c)及圖36(d)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如圖37及圖38(a)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280具備:第1折彎操作部21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操作;及第2折彎操作部2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操作。
第1折彎操作部2180具備第1旋轉構件2181、第1進退構件2182、第1小齒輪2183、第1旋鈕操作部2184及第1導件2185。第1旋轉構件2181、第1進退構件2182、第1小齒輪2183、第1旋鈕操作部2184及第1導件2185分別相當於第2-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之旋轉構件281、進退構件282、小齒輪283、旋鈕操作部284及導件285。 從而,第1進退構件2182具備分別相當於保持部282a、棒狀部282b及齒條部282c之第1保持部2182a、第1棒狀部2182b及第1齒條部2182c。 第2-1實施形態中,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捲繞並固定於旋轉構件281同樣地,第1旋轉構件2181上捲繞及固定有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
第2折彎操作部2280具備第2旋轉構件2281、第2進退構件2282、第2小齒輪2283、第2旋鈕操作部2284及第2導件2285。第2旋轉構件2281、第2進退構件2282、第2小齒輪2283、第2旋鈕操作部2284及第2導件2285係與第1旋轉構件2181、第1進退構件2182、第1小齒輪2183、第1旋鈕操作部2184及第1導件2185相同者。 第2進退構件2282具備與第1保持部2182a、第1棒狀部2182b及第1齒條部2182c分別相同的第2保持部2282a、第2棒狀部2282b及第2齒條部2282c。 與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捲繞並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2181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22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 例如第2折彎操作部2280在圖37中配置成相對於第1折彎操作部2180上下對稱。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使第1旋鈕操作部2184旋轉而使第1進退構件2182及第1旋轉構件21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而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一個方向折彎(圖38(b))。 又,使第2旋鈕操作部2284旋轉而使第2進退構件2282及第2旋轉構件22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而使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圖38(c))。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2100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2280,該第2折彎操作部2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243及第4操作線244的牽引而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折彎操作。 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212及基端部,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彎曲區域215,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第3操作線243的前端243a和第4操作線244的前端244a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醫療器材本體210。
又,藉由對第2折彎操作部2280之操作,第3操作線243和第4操作線244一同被牽引。
〔第2-4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39(a)及圖39(b),對第2-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2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2110。 藉此,前端部2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241或第2操作線2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2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39(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2110。 藉此,前端部211的折彎性進一步提高。
易折彎部2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2111。 缺口形狀部2111例如如圖39(b)所示能夠設為凹陷成弧形之形狀。 藉此,能夠使前端部211折彎得更急遽。
〔第2-5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40(a)及圖40(b),對第2-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2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2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2110。 藉此,前端部2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241及第2操作線2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241或第2操作線2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2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40(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之間的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2110,在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未形成有易折彎部2110。 然而,易折彎部2110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的周向上亦可形成於第1操作線241與第2操作線2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
易折彎部2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2111。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210具有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210的軸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複數個缺口形狀部2111。該等缺口形狀部2111在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周向上為長條,剖面形狀為楔形。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在折彎的初始階段容易折彎,但若達到某一程度的折彎角度,則楔形傾斜面彼此接觸而不易進一步折彎(若達到一定程度的折彎角度,則剛性變高)。 因此,醫療器材本體210的前端部211在推入體腔時對軸向的壓縮之耐變形性良好,因此醫療器材2100的血管選擇性良好。
以上,參閱圖式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係本發明的例示,亦能夠採用除上述以外的各種構成。
上述第2-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280的旋轉機構係旋鈕操作部284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280的旋轉機構亦可以係除旋鈕操作部284以外(例如旋轉式把手等)的機構。 又,上述第2-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280的轉換機構構成為具備齒條(齒條部282c)和小齒輪283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280亦可構成為具備其他轉換機構(例如凸輪、連桿機構或銷和帶槽導件等)。 其他實施形態中亦相同。
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2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242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折彎操作部2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241的基端和第2操作線242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折彎操作部2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旋轉構件2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2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244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第2折彎操作部22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243的基端和第4操作線244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第2折彎操作部22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第2旋轉構件22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適宜地進行組合。
本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2)如(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3)如(1)或(2)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彼此連結。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樹脂管和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樹脂管具有管腔,該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網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移動機構,使前述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前述第1操作線與前述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8)如(7)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之樹脂管, 在前述樹脂管的前述管腔的周圍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 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的前端,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以小於前述樹脂管的壁厚的距離接近, 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與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之間,形成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 (10)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11)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12)如(9)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還具備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 前述環狀構件構成為比前述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前述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 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 (13)如(12)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 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 在前述彎曲區域,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14)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具備: 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15)如(14)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16)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其構成為包括長形樹脂管和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長形樹脂管具有管腔,該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沿前述樹脂管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 形成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 前述第1操作線的前端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 (17)如(16)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18)如(16)或(17)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形成有並列區域,該並列區域中,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側以比在前述中間部及前述基端部中的距離接近的方式彼此並列延伸。 (19)如(18)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20)如(1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21)如(18)至(20)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還具備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 前述環狀構件構成為比前述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前述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 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 (22)如(2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 在前述彎曲區域,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23)如(16)至(22)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24)如(16)至(2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彎曲區域,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25)如(16)至(24)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移動機構,使前述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26)如(16)至(25)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前述第1操作線與前述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而位於前述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27)如(26)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28)如(16)至(27)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之第3中空管及第4中空管, 前述醫療器材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該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彎曲區域,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前述第3操作線的前端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前端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 (29)如(28)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之結構的醫療器材。
110‧‧‧醫療器材本體111‧‧‧前端部112‧‧‧中間部113‧‧‧基端部115‧‧‧彎曲區域115a‧‧‧基端位置115b‧‧‧前端位置116‧‧‧並列區域120‧‧‧樹脂管121‧‧‧管腔122‧‧‧內層123‧‧‧外層131‧‧‧第1中空管131a‧‧‧前端132‧‧‧第2中空管132a‧‧‧前端133‧‧‧第3中空管134‧‧‧第4中空管141‧‧‧第1操作線141a‧‧‧前端142‧‧‧第2操作線142a‧‧‧前端143‧‧‧第3操作線143a‧‧‧前端144‧‧‧第4操作線144a‧‧‧前端151‧‧‧編織線層152‧‧‧捲繞線160‧‧‧環狀構件161‧‧‧第1環狀構件162‧‧‧第2環狀構件170‧‧‧標記物171‧‧‧第1固定部172‧‧‧第2固定部173‧‧‧第3固定部174‧‧‧第4固定部180‧‧‧折彎操作部181‧‧‧旋轉構件181a‧‧‧第1固定部181b‧‧‧第2固定部18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182a‧‧‧保持部182b‧‧‧棒狀部182c‧‧‧齒條部183‧‧‧小齒輪(移動機構)184‧‧‧旋鈕操作部185‧‧‧導件186‧‧‧框體1180‧‧‧第1折彎操作部1181‧‧‧第1旋轉構件1182‧‧‧第1進退構件(移動機構)1182a‧‧‧第1保持部1182b‧‧‧第1棒狀部1182c‧‧‧第1齒條部1183‧‧‧第1小齒輪(移動機構)1184‧‧‧第1旋鈕操作部1185‧‧‧第1導件1280‧‧‧第2折彎操作部1281‧‧‧第2旋轉構件1282‧‧‧第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1282a‧‧‧第2保持部1282b‧‧‧第2棒狀部1282c‧‧‧第2齒條部1283‧‧‧第2小齒輪(移動機構)1284‧‧‧第2旋鈕操作部1285‧‧‧第2導件190‧‧‧輪轂192‧‧‧葉片部193‧‧‧連結部1100‧‧‧醫療器材1110‧‧‧易折彎部1111‧‧‧缺口形狀部210‧‧‧醫療器材本體211‧‧‧前端部212‧‧‧中間部213‧‧‧基端部215‧‧‧彎曲區域215a‧‧‧基端位置215b‧‧‧前端位置216‧‧‧並列區域220‧‧‧樹脂管221‧‧‧管腔222‧‧‧內層223‧‧‧外層231‧‧‧第1中空管231a‧‧‧前端232‧‧‧第2中空管232a‧‧‧前端233‧‧‧第3中空管234‧‧‧第4中空管241‧‧‧第1操作線241a‧‧‧前端242‧‧‧第2操作線242a‧‧‧前端243‧‧‧第3操作線243a‧‧‧前端244‧‧‧第4操作線244a‧‧‧前端251‧‧‧編織線層252‧‧‧捲繞線261‧‧‧第1環狀構件262‧‧‧第2環狀構件263‧‧‧第3環狀構件264‧‧‧第4環狀構件270‧‧‧標記物271‧‧‧第1固定部272‧‧‧第2固定部273‧‧‧第3固定部274‧‧‧第4固定部280‧‧‧折彎操作部281‧‧‧旋轉構件281a‧‧‧第1固定部281b‧‧‧第2固定部28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282a‧‧‧保持部282b‧‧‧棒狀部282c‧‧‧齒條部283‧‧‧小齒輪(移動機構)284‧‧‧旋鈕操作部285‧‧‧導件286‧‧‧框體2180‧‧‧第1折彎操作部2181‧‧‧第1旋轉構件2182‧‧‧第1進退構件(移動機構)2182a‧‧‧第1保持部2182b‧‧‧第1棒狀部2182c‧‧‧第1齒條部2183‧‧‧第1小齒輪(移動機構)2184‧‧‧第1旋鈕操作部2185‧‧‧第1導件2280‧‧‧第2折彎操作部2281‧‧‧第2旋轉構件2282‧‧‧第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2282a‧‧‧第2保持部2282b‧‧‧第2棒狀部2282c‧‧‧第2齒條部2283‧‧‧第2小齒輪(移動機構)2284‧‧‧第2旋鈕操作部2285‧‧‧第2導件290‧‧‧輪轂292‧‧‧葉片部293‧‧‧連結部2100‧‧‧醫療器材2110‧‧‧易折彎部2111‧‧‧缺口形狀部
圖1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2係沿圖1的1A-1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3係沿圖1的1B-1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4係沿圖1的1C-1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5中,圖5(a)及圖5(b)係用於說明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6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俯視圖。 圖7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8中,圖8(a)係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8(b)係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9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10係沿圖9的1A-1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1中,圖11(a)及圖11(b)係用於說明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12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13係沿圖12的1A-1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4係沿圖12的1B-1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5係沿圖12的1C-1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6中,圖16(a)、圖16(b)、圖16(c)及圖16(d)係用於說明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17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18中,圖18(a)係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18(b)係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圖18(c)係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另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19中,圖19(a)及圖19(b)係第1-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19(a)係俯視圖,圖19(b)係側視圖。 圖20中,圖20(a)及圖20(b)係第1-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20(a)係俯視圖,圖20(b)係側視圖。 圖21係表示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22係沿圖21的2A-2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23係沿圖21的2B-2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24係沿圖21的2C-2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25中,圖25(a)及圖25(b)係用於說明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26係表示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俯視圖。 圖27係表示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28中,圖28(a)係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28(b)係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29係表示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30係沿圖29的2A-2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31中,圖31(a)及圖31(b)係用於說明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32係表示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33係沿圖32的2A-2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34係沿圖32的2B-2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35係沿圖32的2C-2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横剖面圖。 圖36中,圖36(a)、圖36(b)、圖36(c)及圖36(d)係用於說明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37係表示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38中,圖38(a)係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38(b)係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圖38(c)係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另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39中,圖39(a)及圖39(b)係第2-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39(a)係俯視圖,圖39(b)係側視圖。 圖40中,圖40(a)及圖40(b)係第2-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40(a)係俯視圖,圖40(b)係側視圖。
110‧‧‧醫療器材本體
111‧‧‧前端部
112‧‧‧中間部
115‧‧‧彎曲區域
115a‧‧‧基端位置
115b‧‧‧前端位置
120‧‧‧樹脂管
121‧‧‧管腔
122‧‧‧內層
123‧‧‧外層
131‧‧‧第1中空管
131a‧‧‧前端
132‧‧‧第2中空管
132a‧‧‧前端
141‧‧‧第1操作線
141a‧‧‧前端
142‧‧‧第2操作線
142a‧‧‧前端
151‧‧‧編織線層
152‧‧‧捲繞線
170‧‧‧標記物
171‧‧‧第1固定部
172‧‧‧第2固定部
1100‧‧‧醫療器材
Claims (29)
- 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彼此連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樹脂管和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樹脂管具有管腔,該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 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移動機構,使該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該第1操作線與該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之樹脂管, 在該樹脂管的該管腔的周圍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 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的前端,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以小於該樹脂管的壁厚的距離接近, 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與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之間,形成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還具備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 該環狀構件構成為比該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該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 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 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 在該彎曲區域,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具備: 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 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其構成為包括長形樹脂管和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長形樹脂管具有管腔,該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沿該樹脂管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 形成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 該第1操作線的前端和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該醫療器材本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形成有並列區域,該並列區域中,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側以比在該中間部及該基端部中的距離接近的方式彼此並列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還具備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 該環狀構件構成為比該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該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 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 在該彎曲區域,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彎曲區域,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移動機構,使該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該第1操作線與該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埋設且分別插穿有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之第3中空管及第4中空管, 該醫療器材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該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該彎曲區域,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該第3操作線的前端和該第4操作線的前端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並固定於該醫療器材本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50211A JP7462378B2 (ja) | 2017-08-02 | 2017-08-02 | 医療機器 |
JP2017-150211 | 2017-08-02 | ||
JP2017-150210 | 2017-08-02 | ||
JP2017150210 | 2017-08-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9952A TW201909952A (zh) | 2019-03-16 |
TWI758522B true TWI758522B (zh) | 2022-03-21 |
Family
ID=65232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6880A TWI758522B (zh) | 2017-08-02 | 2018-08-02 | 醫療器材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1549B2 (zh) |
EP (1) | EP3662961A4 (zh) |
CN (1) | CN110891643A (zh) |
IL (1) | IL272186B2 (zh) |
TW (1) | TWI758522B (zh) |
WO (1) | WO20190270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65048B2 (ja) | 2020-03-30 | 2024-10-10 | 国立大学法人滋賀医科大学 | フランジハブ、細長体、器具 |
WO2023287637A1 (en) * | 2021-07-12 | 2023-01-19 |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 Radially clocked steerable catheter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65926A (ja) * | 2012-02-17 | 2013-08-29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医療機器 |
JP2014188212A (ja) * | 2013-03-27 | 2014-10-06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医療用機器および医療用機器の製造方法 |
TW201607573A (zh) * | 2014-05-01 | 2016-03-01 | 瑞斯邁加濕科技有限公司 | 用於增濕可吸入氣體之增濕腔室 |
WO2016090025A1 (en) * | 2014-12-05 | 2016-06-09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pull wire |
CN106102814A (zh) * | 2014-03-18 | 2016-11-09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3107A (en) * | 1994-02-16 | 1995-05-09 | Tetrad Corporation | Ultrasonic probe having articulated structure and rotatable transducer head |
US6527779B1 (en) | 2000-07-10 | 2003-03-04 | Endotex Interventional Systems, Inc. | Stent delivery device |
US9320503B2 (en) * | 2001-11-28 | 2016-04-26 | Medtronic Vascular, Inc. | Devices, system, and methods for guiding an operative tool into an interior body region |
US7594903B2 (en) * | 2002-09-25 | 2009-09-29 |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 Controlling shaft bending moment and whipping in a tendon deflection or other tendon system |
US20060252993A1 (en) | 2005-03-23 | 2006-11-09 | Freed David I | Medical devices and systems |
US7771416B2 (en) * | 2007-06-14 | 2010-08-10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Control mechanism for flexible endoscopi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
JP5747449B2 (ja) * | 2010-06-04 | 2015-07-15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カテーテル |
JP2013048711A (ja) | 2011-08-31 | 2013-03-14 | Japan Lifeline Co Ltd |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
US9101269B2 (en) | 2011-12-15 | 2015-08-11 | Biosense Webster (Israel), Ltd. | Self-holding medical device control handle with cam actuated clutch mechanism |
WO2014093457A1 (en) | 2012-12-13 | 2014-06-19 | Imricor Medical Systems, Inc. | Mri compatible handle and steerable sheath |
JP6440926B2 (ja) * | 2012-08-03 | 2018-12-19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医療機器 |
US9095682B2 (en) | 2013-04-30 | 2015-08-04 | St. Jude Medical Luxembourg Holding S.À.R.L. | Control handles for catheters |
JP6265859B2 (ja) | 2014-07-28 | 2018-01-2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処置具駆動装置 |
US10188833B2 (en) | 2015-01-21 | 2019-01-29 | Medtronic Vascular, Inc. | Guide catheter with steering mechanisms |
JP6713197B2 (ja) | 2016-02-24 | 2020-06-24 |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 高架橋 |
JP2017150210A (ja) | 2016-02-24 | 2017-08-31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給水装置、紫外線照射ユニット |
IL270695B2 (en) * | 2017-05-26 | 2024-01-01 | Sumitomo Bakelite Co | Catheter |
-
2018
- 2018-08-02 WO PCT/JP2018/029101 patent/WO2019027013A1/ja unknown
- 2018-08-02 US US16/631,242 patent/US115715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02 CN CN201880046861.XA patent/CN11089164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8-02 EP EP18842393.3A patent/EP3662961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8-02 IL IL272186A patent/IL272186B2/en unknown
- 2018-08-02 TW TW107126880A patent/TWI75852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65926A (ja) * | 2012-02-17 | 2013-08-29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医療機器 |
JP2014188212A (ja) * | 2013-03-27 | 2014-10-06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医療用機器および医療用機器の製造方法 |
CN106102814A (zh) * | 2014-03-18 | 2016-11-09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导管 |
TW201607573A (zh) * | 2014-05-01 | 2016-03-01 | 瑞斯邁加濕科技有限公司 | 用於增濕可吸入氣體之增濕腔室 |
WO2016090025A1 (en) * | 2014-12-05 | 2016-06-09 |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oration | Steerable catheter with pull wi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27013A1 (ja) | 2019-02-07 |
EP3662961A4 (en) | 2021-05-05 |
CN110891643A (zh) | 2020-03-17 |
IL272186A (en) | 2020-03-31 |
US11571549B2 (en) | 2023-02-07 |
IL272186B1 (en) | 2023-11-01 |
IL272186B2 (en) | 2024-03-01 |
EP3662961A1 (en) | 2020-06-10 |
US20200215308A1 (en) | 2020-07-09 |
TW201909952A (zh) | 2019-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06319B2 (en) | Steerable cathete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 |
US11793392B2 (en) | External working channels | |
JP2023529307A (ja) | 剛性付与デバイス | |
TW201438661A (zh) | 醫療機器 | |
US20170259034A1 (en) | Cathete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 |
TWI758522B (zh) | 醫療器材 | |
TWI827545B (zh) | 醫療器材 | |
JP6289019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6192951B2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2011062320A (ja) | 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 |
US20240033473A1 (en) | Slotted liners for medical device | |
WO2019026995A1 (ja) | 医療機器 | |
JP6882484B2 (ja) | アンチカニュレーションウェブ | |
WO2014049825A1 (ja) |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 |
JP7462378B2 (ja) | 医療機器 | |
WO2023120329A1 (ja) | 医療機器 | |
JP7043858B2 (ja) | 医療機器 | |
JP2023094820A (ja) | カテーテル | |
JP2019013484A (ja) | 医療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