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44624B -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624B
TWI744624B TW108112934A TW108112934A TWI744624B TW I744624 B TWI744624 B TW I744624B TW 108112934 A TW108112934 A TW 108112934A TW 108112934 A TW108112934 A TW 108112934A TW I744624 B TWI744624 B TW I7446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lamping
clamping member
splicer
synthetic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3901A (zh
Inventor
林靖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3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6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1Portable or hand-held apparatus
    • B65H2402/414Manual tool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mounting or removing a bobbin, measuring tension or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具備接紗部1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分別具有夾持部23、33及支持夾持部23、33之支持部22、32,支持部22、32具有於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上配置於隔著夾持部23、33之位置之第1抵接面27b、37b及第2抵接面27c、37c,第2抵接面27c、37c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23、33之間,且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37b更靠上方之位置。

Description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作為先前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7214號公報)所記載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為,將兩根合成纖維紗之始端與末端朝相反方向拉齊而拉入空氣噴嘴內,按壓所拉入之紗線端部之空氣噴嘴外之兩側部分,使所按壓之兩側部分朝空氣噴嘴內之方向移動,藉此使所拉齊之紗線端部於空氣噴嘴內產生鬆弛,並藉由空氣噴嘴內之氣流進行接紗。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為,例如於捲取合成纖維之紗線捲取機中,用於對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末端與另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始端進行接紗。於紗線捲取機中,於對紗線賦予張力之同時將紗線捲取於筒管,而形成捲裝。因此,由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接紗後之紗線彼此之絡合部為,當施加張力時被拉伸。於紗線捲取機中,當於紗線之捲取中絡合部解開時,必須暫時停止捲取動作而進行作業,因此生產效率降低。因此,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被要求形成具有能夠耐受捲取張力之拉伸伸長率之絡合部。
本發明之一方面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本發明之一方面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為,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一方之紗線與另一方之紗線之接紗,具備:接紗部,其具有形成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能夠插通之空間之通路及向通路開口並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及一對夾持機構,其等設置於隔著接紗部之通路之位置,對插通於空間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予以夾持;且一對夾持機構分別具有:夾持部,其對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予以夾持;及支持部,其支持夾持部;支持部分別具有於一對夾持機構之對向方向上配置於隔著夾持部之位置之第1抵接面及第2抵接面,第2抵接面配置於接紗部與夾持部之間,並位於較第1抵接面靠上方之位置。
於本發明之一方面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由合成纖維構成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將夾持部作為固定點而於通路內擺動。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第2抵接面配置於接紗部與夾持部之間,並位於較第1抵接面靠上方之位置。於該構成中,於配置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時,藉由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之自重,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至少與第2抵接面抵接。於該狀態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由夾持部夾持,當朝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噴射流體時,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實質上將第2抵接面作為固定點而擺動。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擺動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難以產生因與支持部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亦可為,夾持部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夾持構件,第1抵接面及第2抵接面設置於一方之夾持構件與另一方之夾持構件抵接之位置。於該構成中,能夠使由一對夾持構件夾持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與第2抵接面可靠地抵接。因此,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將第2抵接面作為固定點而可靠地擺動。因此,擺動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不產生因與支持部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中,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亦可為,第2抵接面係沿著一對夾持機構之對向方向延伸之平坦面。於該構成中,於所擺動之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中,能夠進一步避免由於與支持部接觸而產生之摩擦。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亦可為,與第1抵接面與第2抵接面正交之方向上之第1抵接面與第2抵接面之間之尺寸為0.5 mm以上1.5 mm以下。於該構成中,能夠使一方之紗線及另一方之紗線與第2抵接面更可靠地抵接。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於圖式之說明中,對於相同或者相當之要素賦予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所示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係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第1紗線(一方之紗線)Y1(參照圖7)之紗線端部與由合成纖維構成之第2紗線(另一方之紗線)Y2(參照圖7)之紗線端部之接紗之裝置。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為,例如於自供給筒管捲取紗線而形成捲裝之紗線捲取機中,用於進行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末端與另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始端之接紗。於本實施形態中,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係所謂之手動捻接器。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具備本體3及接紗機構5。本體3係保持接紗機構5之框體。本體3由第1本體部3a及第2本體部3b構成。自側面觀察,本體3例如呈大致L字形狀。
第1本體部3a係於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時由作業者把持之部分。第1本體部3a例如呈大致長方體形狀。於第1本體部3a設置有操作部7。操作部7係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進行接紗作業時被操作之按鈕。於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7於第1本體部3a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第2本體部3b側),設置於第1本體部3a由作業者把持時位於食指之活動範圍內之部位。
於第1本體部3a之下端部(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設置有連接部9。於連接部9連接有供給壓縮空氣(流體)(以下,亦簡稱為「空氣」。)之管(省略圖示)。於第1本體部3a亦可收容與操作部7之動作連動之開關、及使經由連接部9供給之壓縮空氣分支之零件等。
於第2本體部3b設置有接紗機構5。第2本體部3b例如呈大致長方體形狀。第2本體部3b設置於第1本體部3a之一端部。具體而言,第2本體部3b以第2本體部3b之長度方向與第1本體部3a之長度方向成為特定之角度(例如90°以下)之方式與第1本體部3a一體地設置。第2本體部3b使接紗機構5露出。於第2本體部3b收容有使後述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驅動之驅動部等(例如,缸體等)。
如圖2或者圖3所示,接紗機構5具備接紗部1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設置於隔著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位置。
如圖4所示,接紗部10具有接紗噴嘴12、腔室(通路)14及空氣流路16。
接紗噴嘴12係由金屬或者陶瓷材料形成之塊體。於接紗噴嘴12上設置有狹縫13。狹縫13係向腔室14導入紗線之部分。於狹縫13之上部設置有傾斜面15。傾斜面15將紗線向狹縫13引導。傾斜面15呈自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朝向狹縫13前端變細之錐形。
腔室14係供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插通之通路。如圖5所示,腔室14貫通接紗噴嘴12之一方之側面12b與另一方之側面12c。腔室14形成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能夠插通之空間。如圖4所示,自側面12b、12c觀察,腔室14呈圓形狀。圓形狀包括正圓形狀、橢圓形狀等。腔室14之直徑根據設計適當設定即可。
空氣流路16供向腔室14供給之空氣流通。空氣流路16具有朝腔室14開口之噴射孔16a。噴射孔16a使空氣流路16與腔室14連通。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噴射孔16a於腔室14中之位置及直徑根據設計適當設定即可。於空氣流路16之上游側(與噴射孔16a相反側)設置有連接部18。於連接部18連接有供給空氣之供給管等。
如圖2及圖3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具有支持部22及夾持部23。第1夾持機構20對插通於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紗線予以夾持(夾住)。
支持部22呈長方體形狀(角柱狀)。如圖5所示,支持部22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主面22a、22b、及相互對向之一對側面22c、22d。側面22d係與接紗噴嘴12之側面12b對向之面。
支持部22保持夾持部23。支持部22被設置成能夠擺動。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支持部22之基端部(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軸21。軸21固定於未圖示之框架等。支持部22以軸21為中心進行擺動。支持部22於前端部(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接近接紗部10之第2位置P2(參照圖6B)、與前端部較第2位置P2更自接紗部10遠離之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間移動。即,第1夾持機構20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移動。支持部22例如藉由缸體等驅動部(省略圖示)之驅動而移動。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般,於支持部22中,將設置有軸2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為基端部,將該一端部相反側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設為前端部。
於支持部22設置有凹部25。凹部25設置於支持部22之前端部側。凹部25於支持部22之主面22a及一對側面22c、22d上開口。凹部25使夾持部23之一部分露出。如圖2所示,自支持部22之主面22a側觀察,凹部25呈矩形形狀。如圖3所示,自支持部22之側面22c側觀察,凹部25呈矩形形狀。
如圖5所示,支持部22具有將夾持部23之後述之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可滑動地支持之支持面27a。支持面27a於支持部22之一對側面22c、22d之對向方向上設置於中央部。支持面27a呈與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之外周面之形狀相應而朝下方彎曲為凸狀之形狀(半圓形狀)。支持面27a沿著支持部22之長度方向延伸。
支持部22於沿著一對側面22c、22d之對向方向(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隔著支持面27a之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27b與第2抵接面27c。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構成凹部25之底面。第1抵接面27b係能夠與由夾持部23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所謂能夠抵接意味著包括由夾持部23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1抵接面27b抵接之情形、及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1抵接面27b不抵接之情形。第2抵接面27c係與由夾持部23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如圖2所示,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至少設置於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所抵接之位置。
如圖5所示,第1抵接面27b係與支持面27a之一端(側面22c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第2抵接面27c係與支持面27a之另一端(側面22d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即,於支持部22中,自一對主面22a、22b之對向方向觀察,自接紗部10側起按照第2抵接面27c、支持面27a及第1抵接面27b之順序設置有各面。即,第2抵接面27c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23之間。第2抵接面27c於將接紗部10夾於之間而對向之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上位於內側,第1抵接面27b於該對向方向上位於外側。
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27b遍及支持面27a與側面22c設置。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27c遍及支持面27a與側面22d設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抵接面27b與第2抵接面27c於支持部22之一對主面22a、22b之對向方向上之位置不同。第2抵接面27c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更靠上方之位置。此處所謂之上方,係指於相對於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及後述之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對向方向(夾持方向)正交之方向上,被導入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側。即,表示圖5所示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第1抵接面27b位於較第2抵接面27c更靠主面22b側。第2抵接面27c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更靠主面22a側。
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b之間之距離D1較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b之間之距離D2短。換言之,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b之間之距離D2較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b之間之距離D1長。改變角度觀察時,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a之間之距離較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a之間之距離長。換言之,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a之間之距離較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a之間之距離短。
第1抵接面27b與第2抵接面27c於一對主面22a、22b之對向方向上之差G,例如為0.5 mm以上1.5 mm以下。差G係與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正交之方向上之第1抵接面27b與第2抵接面27c之間之尺寸。差G係根據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之直徑等適當設定即可。例如,當縮短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b之間之距離D1而增大差G時,能夠縮短由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長度。當由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長度變短時,於夾持部23中,有可能無法穩定地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虞。因此,較佳基於實驗等將差G適當地設定為於夾持部23中能夠穩定地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程度。
第2抵接面27c與側面22d成為大致90°之角度。由第2抵接面27c與側面22d形成之角之頂部較佳進行表面研磨。於該構成中,於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自上述頂部遠離時,能夠抑制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受到損傷。
如圖2所示,夾持部23具有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分別呈圓柱狀。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分別例如由具有耐磨損性之SUS等金屬形成。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各自之直徑適當設定即可。
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於支持部22中被配置為,各自之端面對向。具體而言,第1夾持構件24配置於支持部22之前端部側,第2夾持構件26配置於較第1夾持構件24靠支持部22之基端部側。於第1夾持機構20中,於夾持部23中,藉由於第1夾持構件24之端面與第2夾持構件26之端面之間夾持紗線,藉此對紗線進行保持。
第1夾持構件24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22,第1夾持構件24之一部分於支持部22之凹部25中露出。第1夾持構件24可以固定於支持部22,亦可設置成於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對向方向(以下,亦簡稱為「對向方向」)上移動自如(能夠於支持面27a上滑動)。
第2夾持構件26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22,第2夾持構件26之一部分於支持部22之凹部25中露出。第2夾持構件26於支持部22中設置成能夠移動。第2夾持構件26於上述對向方向上移動。第2夾持構件26由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朝向第1夾持構件24施力。即,第2夾持構件26與第1夾持構件24為,於未對第2夾持構件26作用施力構件以外之力之狀態下,藉由施力構件之施加力而彼此之端面抵接。
第2夾持構件26與支持部22之移動連動而進行移動。第2夾持構件26藉由支持部22自第2位置P2(參照圖6B)朝第1位置P1(圖6A)之移動,而向自第1夾持構件24遠離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當支持部22自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動時,藉由未圖示之凸輪機構等,將第2夾持構件26朝與施力構件之施力方向相反之方向按下。藉此,於夾持部23中,於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間形成間隙(空間)。再者,第2夾持構件26之移動亦可不與支持部22之移動連動。
如圖2及圖3所示,第2夾持機構30具有支持部32及夾持部33。第2夾持機構30對插通於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紗線予以夾持(夾住)。
支持部32呈長方體形狀(角柱狀)。如圖5所示,支持部32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主面32a、32b、及相互對向之一對側面32c、32d。側面32d係與接紗噴嘴12之側面12c對向之面。
支持部32保持夾持部33。支持部32被設置成能夠擺動。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支持部32之基端部(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軸31。軸31固定於未圖示之框架等。支持部32以軸31為中心進行擺動。支持部32於前端部(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接近接紗部10之第2位置P2(參照圖6B)、與前端部較第2位置P2更自接紗部10遠離之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間移動。即,第1夾持機構20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移動。支持部32例如藉由缸體等驅動部(省略圖示)之驅動而移動。該驅動部可以與驅動支持部22之驅動部相同,亦可另行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般,於支持部32中,將設置有軸3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為基端部,將與該一端部相反側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設為前端部。
於支持部32設置有凹部35。凹部35設置於支持部32之前端部側。凹部35於支持部32之主面32a及一對側面32c、32d上開口。凹部35使夾持部33之一部分露出。如圖2所示,支持部32之主面32a側觀察,凹部35自呈矩形形狀。自支持部32之側面32c、32d側觀察,凹部35呈矩形形狀。
如圖5所示,支持部32具有將夾持部33之後述之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可滑動地支持之支持面37a。支持面37a於支持部32之一對側面32c、32d之對向方向上設置於中央部。支持面37a呈與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之外周面之形狀相應而朝下方彎曲為凸狀之形狀(半圓形狀)。支持面37a沿著支持部32之長度方向延伸。
支持部32於沿著一對側面32c、32d之對向方向隔著支持面37a之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37b與第2抵接面37c。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構成凹部35之底面。第1抵接面37b係能夠與由夾持部33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第2抵接面37c係與由夾持部33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如圖2所示,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至少設置於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抵接之位置。
如圖5所示,第1抵接面37b係與支持面37a之一端(側面32c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第2抵接面37c係與支持面37a之另一端(側面32d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即,於支持部32中,自一對主面32a、32b之對向方向觀察,自接紗部10側起按照第2抵接面37c、支持面37a及第1抵接面37b之順序設置有各面。即,第2抵接面37c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33之間。第2抵接面37c於將接紗部10夾於之間而對向之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上位於內側,第1抵接面37b於該對向方向上位於外側。
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37b遍及支持面37a與側面32c設置。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37c遍及支持面37a與側面32d設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抵接面37b與第2抵接面37c於支持部32之一對主面32a、32b之對向方向上之位置不同。第2抵接面37c位於較第1抵接面37b靠上方之位置。第1抵接面37b位於較第2抵接面37c靠主面32b側之位置。第2抵接面37c位於較第1抵接面37b靠主面32a側之位置。
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b之間之距離D1較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b之間之距離D2短。換言之,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b之間之距離D2較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b之間之距離D1長。改變角度觀察時,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a之間之距離較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a之間之距離長。換言之,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a之間之距離較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a之間之距離短。第1抵接面37b與第1夾持機構20之第1抵接面27b為相同位置,第2抵接面37c與第1夾持機構20之第2抵接面27c為相同位置。
第1抵接面37b與第2抵接面37c於一對主面32a、32b之對向方向上之差G,例如為0.5 mm以上1.5 mm以下。差G根據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之直徑等適當設定即可。
第2抵接面37c與側面32d成為大致90°之角度。由第2抵接面37c與側面32d形成之角之頂部較佳進行表面研磨。
如圖2所示,夾持部33具有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分別呈圓柱狀。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分別例如由具有耐磨損性之SUS等金屬形成。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各自之直徑適當設定即可。
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於支持部32中被配置成,各自之端面對向。具體而言,第1夾持構件34配置於支持部32之前端部側,第2夾持構件36配置於較第1夾持構件34靠支持部32之基端部側。於第2夾持機構30中,於夾持部33中,藉由於第1夾持構件34之端面與第2夾持構件36之端面之間夾持紗線,藉此對紗線進行保持。
第1夾持構件34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32,第1夾持構件34之一部分於支持部32之凹部35中露出。第1夾持構件34可以固定於支持部32,亦可設置成於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對向方向上移動自如(能夠於支持面37a上滑動)。
第2夾持構件36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32,第2夾持構件36之一部分於支持部32之凹部35中露出。第2夾持構件36於支持部32中設置成能夠移動。第2夾持構件36於上述對向方向上移動。第2夾持構件36由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朝向第1夾持構件34施力。即,第2夾持構件36與第1夾持構件34為,於未對第2夾持構件36作用施力構件以外之力之狀態下,藉由施力構件之施加力而彼此之端面抵接。
第2夾持構件36與支持部32之移動連動而進行移動。第2夾持構件36藉由支持部32自第2位置P2(參照圖6B)朝第1位置P1(圖6A)之移動,而向自第1夾持構件34遠離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當支持部32自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動時,藉由未圖示之凸輪機構等,將第2夾持構件36朝與施力構件之施力方向相反之方向按下。藉此,於夾持部33中,於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間形成間隙(空間)。再者,第2夾持構件36之移動亦可不與支持部32之移動連動。
接著,對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之絡合部之形成方法(接紗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6A所示,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設置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具體而言,使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經由接紗部10之狹縫13位於腔室14,並且配置於位於第1位置P1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更詳細而言,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第1夾持機構20之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間,並且配置於第2夾持機構30之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間。藉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被載置於第1夾持機構20之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上,並且被載置於第2夾持機構30之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上。
當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設置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時,對操作部7進行操作(按下)。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驅動部作動,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動作。
具體而言,於第1夾持機構20中,藉由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又,於第2夾持機構30中,藉由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後,如圖6B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朝第2位置P2移動。藉此,如圖7所示,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夾持部23與夾持部33之間以鬆弛之狀態被保持。又,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以至少與第2抵接面27c及第2抵接面37c抵接之狀態被保持。
又,當操作部7被操作時,經由空氣流路16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藉此,位於腔室14內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藉由空氣之作用而被接紗,並形成絡合部。
接著,解除操作部7之操作。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停止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之空氣噴射,並且,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動作。
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動。伴隨該動作,於第1夾持機構20中,第2夾持構件26朝自第1夾持構件24遠離之方向移動,解除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於第2夾持機構30中亦同樣,第2夾持構件36朝自第1夾持構件34遠離之方向移動,解除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再者,亦可於第1夾持機構20自第2位置P2移動至第1位置P1之後,解除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同樣,亦可於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移動至第1位置P1之後,解除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藉由以上,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接紗完成。藉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成為一根紗線。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於比較例之接紗機構5A之第1夾持機構20A中,支持部22A之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之位置關係,與本實施形態之第1夾持機構20之支持部22中之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相反。即,第2抵接面27c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靠下方之位置。第2夾持機構30A之支持部32A亦係相同之構成。
於該構成中,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藉由空氣之噴射而將夾持部23、33作為固定點於腔室14內擺動時,有時會與第2抵接面27c、37c接觸。如此,當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2抵接面27c、37c接觸時,由於接觸而產生摩擦。藉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有可能受到某種損傷而無法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其結果,於比較例之構成中,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會降低。
與此相對,於圖7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第2抵接面27c、37c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37b靠上方之位置。於該構成中,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將夾持部23、33作為固定點而於腔室14內擺動。此處,第2抵接面27c、37c位於較第1抵接面27b、37b靠上方之位置,因此,於配置有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時,藉由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自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至少與第2抵接面27c、37c抵接。該狀態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由夾持部23及夾持部33夾持,當朝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噴射空氣時,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實質上將第2抵接面27c、37c作為固定點而擺動。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擺動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難以產生由於與支持部22、32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具體地,基於實施例及比較例對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之效果進行說明。於圖9A~圖9D中,將未形成絡合部之合成纖維之拉伸伸長率之測定值作為基準值,對於實施例及比較例表示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實施例表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形成絡合部之紗線之結果。比較例表示藉由具備圖8所示之接紗機構5A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形成絡合部之紗線之結果。使用USTER公司製之TENSORAPID4(商品名),對粗細、分子構造不同之四種紗線(紗線A~紗線D)進行了測定。各紗線係預取向紗線(POY:Pre Oriented Yarn)。
(比較例1、實施例1) 紗線A係135[dtex]-72[f]之紗線。於比較例1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A之基準值(129.2%),測定值為115.4%,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13.8%」。於實施例1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A之基準值,測定值為120.3%,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8.9%」。
(比較例2、實施例2) 紗線B係88[dtex]-48[f]-CD之紗線(陽離子可染紗線)。於比較例2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B之基準值(137.3%),測定值為120.0%,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17.3%」。於實施例2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B之基準值,測定值為124.5%,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12.8%」。
(比較例3、實施例3) 紗線C係84[dtex]-36[f]之紗線。於比較例3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C之基準值(119.7%),測定值為107.6%,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12.1%」。於實施例3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C之基準值,測定值為109.8%,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9.9%」。
(比較例4、實施例4) 紗線D係90[dtex]-36[f]之紗線。於比較例4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D之基準值(103.4%),測定值為97.1%,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6.3%」。於實施例4中,得到如下結果:相對於紗線D之基準值,測定值為101.9%,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為「-1.5%」。
如以上般,於粗細、分子構造不同之四種紗線(紗線A~紗線D)中,於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形成絡合部之情形時,與比較例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均較小。因此,能夠確認,於藉由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形成絡合部之情形時,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再者,於一般情形時,於紗線之種類(例如粗細、長絲數量)不同之情形時,拉伸伸長率之值不同,因此所允許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比例亦不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夾持部23、33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夾持構件24、34及第2夾持構件26、36。第1抵接面27b、37b及第2抵接面27c、37c設置於第1夾持構件24、34與第2夾持構件26、36抵接之位置。於該構成中,能夠使由第1夾持構件24、34與第2夾持構件26、36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2抵接面27c、37c可靠地抵接。因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可靠地將第2抵接面27c、37c作為固定點而擺動。因此,於所擺動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中,不產生由於與支持部22、32接觸而產生之摩擦。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第2抵接面27c、37c係沿著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延伸之平坦面。於該構成中,於所擺動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中,能夠進一步避免由於與支持部22、32接觸而產生之摩擦。
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第1抵接面27b、37b與第2抵接面27c、37c之間之差G為0.5 mm以上1.5 mm以下。於該構成中,能夠使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更可靠地與第2抵接面27c、37c抵接。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具體地,基於測定結果對由第1抵接面27b、37b與第2抵接面27c、37c之間之差G所帶來之效果進行說明。於圖10A及圖10B中表示對於差G為0 mm、0.5 mm、1.0 mm及1.5 mm之情形進行了測定之結果。於圖10A及圖10B中,將未形成絡合部之合成纖維之拉伸伸長率之測定值設為基準值,對於各差G表示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於測定中使用USTER公司製之TENSORAPID4(商品名)。於圖10A中,表示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腔室14之直徑為
Figure 02_image001
6.0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
Figure 02_image001
1.3 mm之構成中之結果。於圖10B中,表示於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中,腔室14之直徑為
Figure 02_image001
3.5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之構成中之結果。於圖10A及圖10B中,對於差G為0 mm、0.5 mm、1.0 mm及1.5 mm之情形分別進行了六次測定。
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於差G為0 mm之情形時,即,於第1抵接面27b、37b與第2抵接面27c、37c之高度位置不存在差之情形(為相同之高度位置之情形)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產生偏差。具體而言,於差G為0 mm之情形時,於圖10A所示之測定結果中,降低量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7.0%,於圖10B所示之測定結果中,降低量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10.1%。與此相對,於差G為0.5 mm、1.0 mm及1.5 mm之情形時,與差G為0 mm之情形相較,降低量之偏差均較小。又,於差G為0.5 mm、1.0 mm及1.5 mm之情形時,與差G為0 mm之情形相較,拉伸伸長率之平均降低量均較小。因此,能夠確認於藉由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形成絡合部之情形時,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之偏差,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一定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能夠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本體3之形狀,將圖1所示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本體3之形狀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形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第1夾持構件24、34及第2夾持構件26、36呈圓柱狀、即第1夾持構件24、34及第2夾持構件26、36之剖面呈圓形狀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第1夾持構件及第2夾持構件只要係能夠夾持紗線之形狀,則不限定於圓柱狀,能夠成為各種形狀(例如,角柱狀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支持部22、32藉由以軸21、31為中心進行擺動而朝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移動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支持部22、32例如亦可於相互平行之狀態下朝相互接近之方向及相互遠離之方向移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如下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於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位於第1位置P1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後,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朝第2位置P2移動,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而形成絡合部。但,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之絡合部之形成方法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於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位於第2位置P2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後,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朝第1位置P1移動,並且於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移動至第2位置P2之後,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而形成絡合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1係由作業者把持而使用之手動捻接器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亦可設置於裝置等。
1‧‧‧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3‧‧‧本體 3a‧‧‧第1本體部 3b‧‧‧第2本體部 5‧‧‧接紗機構 7‧‧‧操作部 9‧‧‧連接部 10‧‧‧接紗部 12‧‧‧接紗噴嘴 12a‧‧‧上表面 12b‧‧‧一方之側面 12c‧‧‧另一方之側面 13‧‧‧狹縫 14‧‧‧腔室(通路) 14a‧‧‧內周面 15‧‧‧傾斜面 16‧‧‧空氣流路 16a‧‧‧噴射孔 18‧‧‧連接部 20‧‧‧第1夾持機構 20A‧‧‧第1夾持機構 22‧‧‧支持部 22a‧‧‧主面 22b‧‧‧主面 22c‧‧‧側面 22d‧‧‧側面 23‧‧‧夾持部 24‧‧‧第1夾持構件 25‧‧‧夾持部 26‧‧‧第2夾持構件 27a‧‧‧支持面 27b‧‧‧第1抵接面 27c‧‧‧第2抵接面 30‧‧‧第2夾持機構 30A‧‧‧第2夾持機構 32‧‧‧支持部 32A‧‧‧支持部 32a‧‧‧主面 32b‧‧‧主面 32c‧‧‧側面 32d‧‧‧側面 33‧‧‧夾持部 34‧‧‧第1夾持構件 35‧‧‧凹部 36‧‧‧第2夾持構件 37a‧‧‧支持面 37b‧‧‧第1抵接面 37c‧‧‧第2抵接面 D1‧‧‧距離 D2‧‧‧距離 G‧‧‧差 P1‧‧‧第1位置 P2‧‧‧第2位置 Y1‧‧‧第1紗線(一方之紗線) Y2‧‧‧第2紗線(另一方之紗線)
圖1係表示一個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接紗機構之圖。 圖3係接紗機構之側視圖。 圖4係接紗部之剖視圖。 圖5係沿著圖2中之V-V線之剖視圖。 圖6A係表示接紗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6B係表示接紗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7係表示接紗機構保持有紗線之狀態之圖。 圖8係表示比較例之接紗機構之圖。 圖9A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圖。 圖9B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圖。 圖9C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圖。 圖9D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圖。 圖10A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0B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5‧‧‧接紗機構
10‧‧‧接紗部
12‧‧‧接紗噴嘴
12a‧‧‧上表面
12b‧‧‧一方之側面
12c‧‧‧另一方之側面
14‧‧‧腔室(通路)
16a‧‧‧噴射孔
20‧‧‧第1夾持機構
22‧‧‧支持部
22a‧‧‧主面
22b‧‧‧主面
22c‧‧‧側面
22d‧‧‧側面
23‧‧‧夾持部
24‧‧‧第1夾持構件
25‧‧‧夾持部
27a‧‧‧支持面
27b‧‧‧第1抵接面
27c‧‧‧第2抵接面
30‧‧‧第1夾持機構
32‧‧‧支持部
32a‧‧‧主面
32b‧‧‧主面
32c‧‧‧側面
32d‧‧‧側面
33‧‧‧夾持部
34‧‧‧第1夾持構件
35‧‧‧凹部
37a‧‧‧支持面
37b‧‧‧第1抵接面
37c‧‧‧第2抵接面
D1‧‧‧距離
D2‧‧‧距離
G‧‧‧差

Claims (5)

  1. 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其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一方之紗線與另一方之紗線之接紗,且具備:接紗部,其具有形成可供上述一方之紗線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插通之空間之通路、及向上述通路開口並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及一對夾持機構,其等設置於隔著上述接紗部之上述通路之位置,對插通於上述空間之上述一方之紗線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予以夾持;且一對上述夾持機構分別具有:夾持部,其對上述一方之紗線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予以夾持;及支持部,其支持上述夾持部;且上述支持部分別具有於一對上述夾持機構之對向方向上配置於隔著上述夾持部之位置之第1抵接面及第2抵接面,上述第2抵接面配置於上述接紗部與上述夾持部之間,且位於較上述第1抵接面更靠上方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其中,上述夾持部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夾持構件,上述第1抵接面及上述第2抵接面設置於一方之上述夾持構件與另一方之上述夾持構件抵接之位置。
  3. 如請求項1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其中,上述第2抵接面係沿著一對上述夾持機構之上述對向方向延伸之平坦面。
  4. 如請求項2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其中,上述第2抵接面係沿著一對上述夾持機構之上述對向方向延伸之平坦面。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其中,與上述第1抵接面及上述第2抵接面正交之方向上之上述第1抵接面與上述第2抵接面之間之尺寸為0.5mm以上1.5mm以下。
TW108112934A 2018-04-12 2019-04-12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TWI7446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685A JP7026560B2 (ja) 2018-04-12 2018-04-12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JP2018-076685 2018-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901A TW201943901A (zh) 2019-11-16
TWI744624B true TWI744624B (zh) 2021-11-01

Family

ID=66101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934A TWI744624B (zh) 2018-04-12 2019-04-12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53006B1 (zh)
JP (1) JP7026560B2 (zh)
CN (1) CN110371790B (zh)
TW (1) TWI7446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53009B1 (en) * 2018-04-12 2022-03-30 TMT Machinery, Inc. Synthetic yarn splic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4645A (zh) * 2014-02-13 2015-12-01 Gtw Developments Ltd 纖維編接器及用於編接纖維的方法
CN206395598U (zh) * 2016-12-23 2017-08-11 杭州广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快装式络筒架
CN107236998A (zh) * 2017-08-14 2017-10-1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单喷头静电纺丝设备的喷头固定装置
TW201943904A (zh) * 2018-04-12 2019-11-16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27212C (zh) * 1962-11-14
US3407583A (en) * 1967-06-12 1968-10-29 Techniservice Corp Splicing of textile strands
GB1251514A (zh) * 1968-10-28 1971-10-27
JPS5939662A (ja) * 1982-08-27 1984-03-05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JPH0482928A (ja) * 1990-07-19 1992-03-16 Murata Mach Ltd ダブルツイスタの糸継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809071B2 (ja) * 1993-11-05 1998-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端の解撚ノズル及び糸端の解撚方法
JPH1017214A (ja) 1996-06-27 1998-01-20 Murata Mach Ltd ハンドスプライサ
DE10124832A1 (de) * 2001-05-22 2002-11-28 Schlafhorst & Co W Fadenspleissvorrichtung
JP4110415B2 (ja) * 2004-03-30 2008-07-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ハンディー型スプライサー
JP2006052043A (ja) 2004-08-10 2006-02-23 Murata Mach Ltd スプライサーノズル
JP2006176254A (ja) 2004-12-21 2006-07-06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
EP2141105B1 (en) * 2007-03-22 2013-05-1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Splice head, splicing device and splicing method
JP2009190853A (ja) * 2008-02-15 2009-08-27 Murata Mach Ltd スプライサ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CN201890671U (zh) * 2010-09-10 2011-07-06 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 高速空气捻接器捻接块结构
CN203682769U (zh) * 2014-01-20 2014-07-02 无锡市三达纺配有限公司 自动络筒机包芯纱夹纱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4645A (zh) * 2014-02-13 2015-12-01 Gtw Developments Ltd 纖維編接器及用於編接纖維的方法
CN206395598U (zh) * 2016-12-23 2017-08-11 杭州广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快装式络筒架
CN107236998A (zh) * 2017-08-14 2017-10-1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单喷头静电纺丝设备的喷头固定装置
TW201943904A (zh) * 2018-04-12 2019-11-16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3006B1 (en) 2021-06-09
CN110371790B (zh) 2022-06-14
TW201943901A (zh) 2019-11-16
CN110371790A (zh) 2019-10-25
JP7026560B2 (ja) 2022-02-28
JP2019182612A (ja) 2019-10-24
EP3553006A1 (en)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2956B2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TWI744624B (zh)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TWI829982B (zh) 絲線處理裝置
TWI787495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TWI746960B (zh)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US5044148A (en) Yarn splicing method
JP7073194B2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JP2019112211A (ja) 糸継装置
JP6461705B2 (ja) 糸切断装置
JP2021042508A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機
JP2010030707A (ja) スプライサ装置
JP2010030706A (ja) スプライサ装置
TW202403135A (zh) 纖維機械
JP2006009169A (ja) 弾性糸のクランプカッター装置
JP2010030708A (ja) スプライ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