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9685B - 雙總泵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雙總泵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9685B TWI729685B TW109102384A TW109102384A TWI729685B TW I729685 B TWI729685 B TW I729685B TW 109102384 A TW109102384 A TW 109102384A TW 109102384 A TW109102384 A TW 109102384A TW I729685 B TWI729685 B TW I72968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ter cylinder
- hole
- steering
- pivot
- opera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6—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uation by a turning handle or handleb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其藉由一轉向件具有一轉向孔,轉向件之轉向孔套於第一總泵之一轉向部,使轉向件樞接於轉向部,轉向件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一第二樞接部;一拉桿之前端樞接於第一樞接部,拉桿具有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交叉設置;一樞接件穿設於第二穿孔,樞接件對應第一穿孔而設有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一推桿穿設於第一穿孔與第一定位孔,並第一推桿之前端抵於第一總泵本體之一第一活塞;一第二總泵交叉設置於第一總泵;一第二推桿之前端抵於第二總泵之一第二活塞;以及一連接件之一端樞接於轉向件之第二樞接部,連接件之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推桿。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總泵操作裝置,其係尤指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
按,交通工具在一般日常生活當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於許多人而言,機車更是平常生活、工作、休閒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一般而言,機車具有簡易操縱、便利行動、價格低廉的特點,因而在日常生活、運輸、警政、軍事中被經常性的廣泛使用,在開發中國家也被普遍使用;機車,係來自於摩托車(motorcycle)一詞演化而來,主要是指二輪或三輪的機動車輛,大多機車型態係以二輪為主。
一般而言,機車主要由動力部分、傳動部分、行駛部分、操縱部分和電力設備所組成,茲敘述如下:
(一)動力部分:動力部分主要由引擎、燃料供給及排氣裝置、潤滑裝置、冷卻裝置、點火裝置組成,其中,引擎係將燃料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並產生動力,主要由氣缸、曲軸箱、活塞、連杆、曲軸、軸承、飛輪組成;燃料供給及排氣裝置係主要用於向引擎輸入燃料,並藉由排氣裝置將廢氣排出,由油箱、油壓總泵、燃料噴射裝置、空氣濾清器、化油器、排氣管、消聲器、觸媒轉化器...等組成;潤滑裝置係主要用於潤滑車輛機件,減少磨損及燃料損失;冷卻裝置係主要用於降低引擎溫度,防止
引擎過熱大致上可分為水冷、油冷、氣冷三種冷卻方式;點火裝置主要用於啟動引擎,有電容放電式點火(CDI)、壓燃式點火兩種。
(二)傳動部分:傳動部分由離合器、變速器、傳動鏈條等組成,其中,離合器係主要用於接合或分離動力和傳動裝置;變速器係用於將引擎動力傳遞給行駛裝備,分為手動變速器、自動變速器兩種,手動變速器由傳動軸、齒輪、換擋撥叉等...組成,利用手動變速器的機車又常稱為檔車,自動變速器由普力珠、普力盤、傳動皮帶等組成;傳動鏈條係主要用於將動力傳送至車輪,直接帶動車輪轉動。
(三)行駛部分:行駛部分由車架、前叉、避震器、輪胎組成,其中,車架係用於支撐車輛各組件及乘客;前叉係主要藉由上端與手把相連,下方安裝前車輪,用於改變車輛行進方向,一般而言,前叉上常裝有避震器及剎車鋼索,通常也裝有擋泥板;避震器主要用於將車輪在不平路面上受到的衝擊和震動減緩,以保證行車平穩及安全,由前、後避震及引擎吊架組成,一般而言,前避震經常使用液壓減震器作為主要前避震,後避震通常使用懸架式避震,並設有後搖臂與後輪相連;輪胎係直接與地面接觸,藉著與地面的摩擦力用於搭載車輛使之移動。
(四)操縱部分:目前機車操縱部分主要由由轉向裝置、變速裝置、制動裝置組成,其中,轉向裝置即所謂的手把,可用於操縱車輛行駛方向,一般手把上裝有節流閥、後視鏡、儀錶盤、點火開關、前制動卡鉗、離合器卡鉗及各種電子設備開關;離合器卡鉗係透過鋼索的拉緊和鬆開來操控離合;變速裝置即為俗稱的三角台,主要位於車輛下部左側或右側,用於操縱變速器;制動裝置主要用於對車輛實施制動,分為前制動及
後制動,由碟盤、剎車油管、剎車片(來令片)、剎車鼓、鼓式剎車皮組成。前制動卡鉗位於把手上,通過鋼索的拉緊和鬆開來操控剎車片,後制動踏板位於車輛下部左側或右側。
(五)電力設備:機車上的電力設備較多,例如點火裝置、行車信號燈具、照明燈具、喇叭、儀錶盤等...部分,一般機車的不同行車模式調節器、移動電台、二次循環裝備、ABS、防盜裝置等均屬於電力設備。
近年來由於台灣開放重型機車的進口,人們的交通工具除了較安全的汽車、大眾運輸外,也逐漸的形成一種騎乘重車的風潮。現今重型機車大多屬於需要自行打檔的打檔車,對於打檔車而言,制動裝置除了控制車輛的煞車之外,還可以用來穩定車身,即制動裝置可分為前煞車(前制動)和後煞車(後制動),前煞車的作用是在於減速,而後煞車的作用是在於穩定車身,現今大多車友喜歡騎重型機車走山路,狹谷蜿蜒的山路就有不少需要使用後煞車的機會,尤其是忽快忽慢的山路,更顯得後煞車的重要,如果發現近彎速度過快,導致車輛外拋,偏離路線,則可以使用後煞車來調整彎中的速度。舉例來說,保持油門穩定,然後用少量的後煞車來減少一些速度,並能讓行車的路線可以收回一點。相較之下,使用前煞車或收油,會將重量都移轉到前輪且影響輪胎的牽引力,這可能會導致摔車。在這情況下,使用後煞車可以讓車速降低,並能讓車慢慢的依照騎乘者要的路線轉。
由於現今打檔車的後煞車大多是使用腳踩的,有時行車路線的彎道太彎時,騎乘者在過彎時,容易會因為膝蓋過低而不太容易使用後煞車,若騎乘者腳受傷或是腳的力量不夠時,也會降低過彎的速度,甚至
可能會因此摔車。
基於上述原因,有業者推出”拇指煞車’,顧名思義,係利用拇指進行後煞車,然而,由於欲使用後煞車需要撐開拇指去控制後煞車,而剩下的指頭需要控制離合器,此種控制方式,對於騎乘者並不能夠直覺地反應進行,進而影響使用煞車時機,甚至可能會有摔車的機會。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其操作簡單即可控制後煞車及離合器,進而達到使用方便的目的。
為了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包含一第一總泵、一轉向件、一拉桿、一樞接件、一第一推桿、一第二總泵、一第二推桿與一連接件。轉向件具有一轉向孔,轉向件之轉向孔套於第一總泵之一轉向部,使轉向件樞接於轉向部,轉向件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一第二樞接部;拉桿之前端樞接於第一樞接部,拉桿具有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交叉設置;樞接件穿設於第二穿孔,樞接件對應第一穿孔而設有一第一定位孔;第一推桿穿設於第一穿孔與第一定位孔,並第一推桿之前端抵於第一總泵本體之一第一活塞;第二總泵交叉設置於第一總泵;第二推桿之前端抵於第二總泵之一第二活塞;連接件之一端樞接於轉向件之第二樞接部,連接件之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推桿。
再者,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更包含一軸承。軸承設置於第一總泵之轉向部與轉向件之轉向孔之間。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提供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其藉由轉向件之轉向孔套於第一總泵之轉向部,使轉向件樞接於轉向部,並藉由轉向件
之第一樞接部與第二樞接部而控制第一總泵與第二總泵,使得騎乘者可內壓拉桿而控制第一總泵,而下壓拉桿可控制第二總泵,以達到利用一個拉桿可同時控制第一總泵與第二總泵,進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靈敏度。
本創作之另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其藉由軸承設置於第一總泵之轉向部與轉向件之轉向孔之間,以降低轉向件與第一總泵之間的摩擦力,進而增加控制的順暢度。
1:雙總泵操作裝置
10:第一總泵
100:轉向部
102:第一總泵本體
1020:第一容置空間
104:第一復位結構
1040:第一彈簧座
1042:第一復位彈簧
106:第一活塞
108:第一上蓋
1080:穿孔
20:轉向件
200:轉向孔
202:第一樞接部
2020:第一翼片
2022:第二翼片
2024:第一樞設孔
2026:第二樞設孔
204:第二樞接部
25:軸承
30:拉桿
300:第一穿孔
302:第二穿孔
304:樞接孔
35:固定件
40:樞接件
400:第一定位孔
50:第一推桿
60:第二總泵
602:第二總泵本體
6020:第二容置空間
604:第二復位結構
606:第二活塞
608:第二上蓋
6080:穿孔
62:C型扣環
64:停止片
70:第二推桿
80:連接件
800:樞接桿
802:魚眼座
90:第一旋鈕
95:第二旋鈕
第1圖為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的部分分解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一第一總泵與一第二總泵的結構分解圖。
第4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一總泵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二總泵的剖面示意圖。
第6A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一總泵的作動示意圖。
第6B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一總泵的作動示意圖。
第7A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二總泵的作動示意圖。
第7B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二總泵的作動示意
圖。
以下結合本發明實施例的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並非全部。基於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後」、「左」、「右」、「頂」、「底」、「內」、「順時鐘」、「逆時鐘」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圖式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解釋,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成型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
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意。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徵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徵不是直接而是通過他們之間的另外接的觸處。而且,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徵水準高度高於第二特徵。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徵水準高度低於第二特徵。
在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的元件。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硬體製造商可能會用不同的名詞來稱呼同一個元件。本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的準則。在通篇說明書及後續的請求項當中所提及的「包含」係為一開放式的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
請一併參閱第1圖與第2圖,其係為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的立體圖與部分分解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1包含一第一總泵10、一轉向件20、一拉桿30、一樞接件40、一第一推桿50、一第二總泵60、一第二推桿70與一連接件80。轉向件20具有一轉向孔200,轉向件20之轉向孔200套於第一總泵10之一轉向部100,使轉向件20樞接於轉向部100時,轉向件20以轉向部100之中心點為中心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轉向件20具有一第一樞接部202與一第二樞接部204。
拉桿30之前端樞接於第一樞接部202,拉桿30具有一第一穿
孔300與一第二穿孔302,第一穿孔300與第二穿孔302交叉設置。與本實施例中,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係垂直設置,但本發明並不侷限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垂直設置,只要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交叉設置皆是本發明所要保護的範圍。樞接件40穿設於第二穿孔302,樞接件40對應第一穿孔300而設有一第一定位孔400。第一推桿50穿設於第一穿孔300與第一定位孔400,並第一推桿50之前端抵於第一總泵10。
第二總泵60交叉設置於第一總泵10;第二推桿70之前端抵於第二總泵60。連接件80之一端樞接於轉向件20之第二樞接部204,連接件80之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推桿70。如此,本發明藉由轉向件20之轉向孔200套於第一總泵10之轉向部100,使轉向件20樞接於轉向部100,並藉由轉向件20之第一樞接部202與第二樞接部204而控制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使得騎乘者可內壓拉桿30而控制第一總泵10,而下壓拉桿30可控制第二總泵60,以達到利用一個拉桿30可同時控制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進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靈敏度。
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之第一樞接部202包含一第一翼片2020與一第二翼片2022。第一翼片2020設置於轉向件20之側邊,第一翼片2020之中間設有一第一樞設孔2024;第二翼片2022對應第一翼片2020而設置於轉向件20之側邊,第二翼片2022對應第一樞設孔2024而設有一第二樞設孔2026。其中,拉桿30之前端對應第一樞設孔2024與第二樞設孔2026而設有一樞接孔304,一固定件35穿設於第一樞設孔2024、第二樞設孔2026與樞接孔304,以達到拉桿30之前端樞接於第一樞接部202的目的。
此外,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更包含一軸承25。軸承25
設置於第一總泵10之轉向部100與轉向件20之轉向孔200之間。如此,本發明藉由軸承25設置於第一總泵10之轉向部100與轉向件20之轉向孔200之間,以降低轉向件20與第一總泵10之間的摩擦力,使得轉向件20在第一總泵10之轉向部100旋轉更為順暢,進而增加控制的順暢度。
另,本發明之連接件80包含一樞接桿800與一魚眼座802。樞接桿800連接於轉向件20之第二樞接部204。魚眼座802設有一魚眼孔8020,魚眼孔8020穿設第二推桿70。於本實施例中,由於樞接桿800係樞接於第二樞接部204,所以樞接桿800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並因為魚眼孔8020可360度旋轉,所以,魚眼孔8020穿設第二推桿70時,轉向件20進行旋轉時,第二樞接部204係經由連接件80而帶動第二推桿70前進,則不會因為角度問題而影響第二推桿70前進,以達到控制第二總泵60的順暢度。
此外,本發明之連接件80除了上述的結構之外,也可以為一萬向軸承、一萬向接頭、一魚眼軸承或一端桿軸承。
請一併參閱第3圖、第4圖與第5圖,其係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一第一總泵與一第二總泵的結構分解圖、第一總泵的剖面示意圖以及第二總泵的剖面示意圖。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本發明之第一總泵10包含一第一總泵本體102、一第一復位結構104、一第一活塞106與一第一上蓋108。第一總泵本體102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間1020(如第4圖所示)。第一復位結構104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020之底部。第一活塞106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020內,第一活塞106之底部抵於第一復位結構104。第一上蓋108具有一穿孔1080,第一上蓋108蓋於第一總泵10,第一推桿50穿過第一上蓋108之穿孔1080而抵於第一活塞106之頂端。
接上所述,本發明之第一復位結構104包含一第一彈簧座1040與一第一復位彈簧1042。第一彈簧座1040位於第一容置空間1020之底部。第一復位彈簧1042之一端設於第一彈簧座1040,第一復位彈簧1042之另一端抵於第一活塞106之底部。
如第3圖與第5圖所示,本發明之第二總泵60包含一第二總泵本體602、一第二復位結構604、一第二活塞606與一第二上蓋608。第二總泵本體602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6020(如第5圖所示)。第二復位結構604位於第二容置空間6020之底部。第二活塞606位於第二容置空間6020內,第二活塞606之底部抵於第二復位結構604。第二上蓋608具有一穿孔6080,第二上蓋608蓋於第二總泵本體602,第二推桿70穿過第二上蓋608之穿孔6080而抵於第二活塞606之頂端。
承上所述,本發明之第二復位結構604包含一第二彈簧座6040與一第二復位彈簧6042。第二彈簧座6040位於第二容置空間6020之底部。第二復位彈簧6042之一端設於第二彈簧座6040,第二復位彈簧6042之另一端抵於第二活塞606之底部。
請復參閱第3圖,本發明之第二總泵60更包含一C型扣環62與一停止片64。C型扣環62設於第二總泵本體602內,並位於第二上蓋608與第二活塞606之間。停止片64設於第二總泵本體602內,並位於C型扣環62與第二活塞606之間,以限制第二推桿70向內推,進而保護第二活塞606。
此外,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1更包含一第一旋鈕90與一第二旋鈕95。第一旋鈕90固設於第一推桿50之尾端,以調整第一推桿50的位置。同理,第二旋鈕95固設於第二推桿70之尾端,以調整第二推桿70的
位置。
請一併參閱第6A圖與第6B圖,其係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一總泵的作動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為第一總泵10的作動方式,其係由騎乘者利用手指內壓拉桿30,而驅使拉桿30往一把手移動,進而帶動第一推桿50往第一總泵10推,以推動第一活塞106往內移動(如第6B圖所示);反之,當騎乘者放手後,拉桿30復位則驅使第一推桿50復位,第一活塞106也因為第一復位結構104而復位(如第6A圖所示)。
請一併參閱第7A圖與第7B圖,其係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雙總泵操作裝置之第二總泵的作動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為第二總泵60的作動方式,其係由騎乘者利用手指下壓拉桿30,而驅使轉向件20以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第二推桿70向第二總泵60內推進(如第7B圖所示);反之,當騎乘者放手後,拉桿30復位則驅使第二推桿70復位,第二活塞606也因為第二復位結構604而復位(如第7A圖所示)。
由上述第6A圖、第6B圖、第7A圖與第7B圖可以明顯地得知,本發明藉由轉向件20之轉向孔200套於第一總泵10之轉向部100,使轉向件20樞接於轉向部100,並藉由轉向件20之第一樞接部202與第二樞接部204而控制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使得騎乘者可內壓拉桿30而控制第一總泵10(如第6A圖與第6B圖所示),而下壓拉桿30可控制第二總泵60(如第7A圖與第7B圖所示),以達到利用一個拉桿30可同時控制第一總泵10與第二總泵60,進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靈敏度。
另外,本發明之雙總泵操作裝置1一般係安裝於機車的左邊手把,而第一總泵10通常應用於離合器,即稱為離合器總泵;而第二總泵
60應用於煞車,即稱為煞車總泵,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的應用方式,只要是同時應雙總泵的操作裝置即是本發明所要保護的專利權範圍。
本發明係實為一具有新穎性、進步性及可供產業利用者,應符合我國專利法所規定之專利申請要件無疑,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祈 鈞局早日賜准專利,至感為禱。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舉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雙總泵操作裝置
10:第一總泵
100:轉向部
20:轉向件
200:轉向孔
202:第一樞接部
2020:第一翼片
2022:第二翼片
2024:第一樞設孔
2026:第二樞設孔
204:第二樞接部
25:軸承
30:拉桿
300:第一穿孔
302:第二穿孔
304:樞接孔
35:固定件
40:樞接件
400:第一定位孔
50:第一推桿
60:第二總泵
70:第二推桿
80:連接件
800:樞接桿
802:魚眼座
90:第一旋鈕
95:第二旋鈕
Claims (10)
- 一種雙總泵操作裝置,其包含:一第一總泵;一轉向件,具有一轉向孔,該轉向件之該轉向孔套於該第一總泵之一轉向部,使該轉向件樞接於該轉向部,該轉向件具有一第一樞接部與一第二樞接部;一拉桿,其前端樞接於該第一樞接部,該拉桿具有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交叉設置;一樞接件,穿設於該第二穿孔,該樞接件對應該第一穿孔而設有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一推桿,穿設於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一定位孔,並該第一推桿之前端抵於該第一總泵;一第二總泵,交叉設置於該第一總泵;一第二推桿,其前端抵於該第二總泵;以及一連接件,其一端樞接於該轉向件之該第二樞接部,該連接件之另一端連接於該第二推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更包含一軸承,該軸承設置於該第一總泵之該轉向部與該轉向件之該轉向孔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總泵與該第二總泵係垂直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樞接部包含:一第一翼片,設置於該轉向件之側邊,該第一翼片之中間設有一第一樞 設孔;以及一第二翼片,對應該第一翼片而設置於該轉向件之側邊,該第二翼片對應該第一樞設孔而設有一第二樞設孔;其中,該拉桿之前端對應該第一樞設孔與該第二樞設孔而設有一樞接孔,一固定件穿設於該第一樞設孔、該第二樞設孔與該樞接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連接件包含:一樞接桿,連接於該轉向件之該第二樞接部;以及一魚眼座,設有一魚眼孔,該魚眼孔穿設該第二推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總泵包含:一第一總泵本體,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間;一第一復位結構,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之底部;一第一活塞,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內,該第一活塞之底部抵於該第一復位結構;以及一第一上蓋,具有一穿孔,該第一上蓋蓋於該第一總泵,該第一推桿穿過該第一上蓋之該穿孔而抵於該第一活塞之頂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一復位結構包含:一第一彈簧座,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之底部;以及一第一復位彈簧,其一端設於該第一彈簧座,該第一復位彈簧之另一端抵於該第一活塞之底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總泵包含:一第二總泵本體,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一第二復位結構,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之底部;一第二活塞,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內,該第二活塞之底部抵於該第二復位結構;以及一第二上蓋,具有一穿孔,該第二上蓋蓋於該第二總泵,該第二推桿穿過該第二上蓋之該穿孔而抵於該第二活塞之頂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該第二復位結構包含:一第二彈簧座,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之底部;以及一第二復位彈簧,其一端設於該第二彈簧座,該第二復位彈簧之另一端抵於該第二活塞之底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雙總泵操作裝置,其中更包含:一C型扣環,設於該第二總泵本體內,並位於該第二上蓋與該第二活塞之間;以及一停止片,設於該第二總泵本體內,並位於該第二上蓋與該第二活塞之間,以限制該第二推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2384A TWI729685B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雙總泵操作裝置 |
CN202010358028.8A CN111547183B (zh) | 2020-01-22 | 2020-04-29 | 双总泵操作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2384A TWI729685B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雙總泵操作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29685B true TWI729685B (zh) | 2021-06-01 |
TW202128470A TW202128470A (zh) | 2021-08-01 |
Family
ID=7200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2384A TWI729685B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雙總泵操作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47183B (zh) |
TW (1) | TWI729685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26038A (en) * | 1982-02-25 | 1986-12-02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luid brake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
US5372408A (en) * | 1992-03-06 | 1994-12-1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brake system having dual master cylinder proportioning |
TWM369302U (en) * | 2009-07-23 | 2009-11-21 | zhong-yi Hong | Lever device for hydraulic brake |
CN206068063U (zh) * | 2016-07-12 | 2017-04-05 |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液压联动制动系统 |
TWI597203B (zh) * | 2016-07-22 | 2017-09-01 | 張瑞龍 |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二) |
TWI628100B (zh) * | 2010-10-12 | 2018-07-01 | Hb執行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操作煞車總泵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45999Y (zh) * | 2000-08-24 | 2001-09-05 | 阮志成 | 夹臂式油压刹车装置 |
US7062989B2 (en) * | 2003-07-30 | 2006-06-20 | Shimano Inc.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
EP1736404A1 (en) * | 2005-06-24 | 2006-12-27 | Campagnolo S.R.L. | Integrated control device for bicycle derailleur and brake |
TW201247474A (en) * | 2011-05-31 | 2012-12-01 | Tektro Technology Corp | Hydraulic lever set with two pistons |
US9797433B2 (en) * | 2015-06-30 | 2017-10-24 | Crank Brothers, Inc. | Remote control lever assembly |
FR3046594B1 (fr) * | 2016-01-12 | 2018-02-09 | Decathlon | Dispositif de freinage pour un vehicule comportant un guidon et un cable de frein |
US10124855B2 (en) * | 2016-11-14 | 2018-11-13 | Lee Chi Enterprises Company Ltd. | Disc brake caliper of bicycle |
CN208715399U (zh) * | 2018-08-09 | 2019-04-09 | 瑞安市爱得利液压制动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摩托车直推上泵活塞顶杆连接结构 |
CN110588873A (zh) * | 2019-09-29 | 2019-12-20 | 温州力邦企业有限公司 | 摩托车刹车总成 |
-
2020
- 2020-01-22 TW TW109102384A patent/TWI729685B/zh active
- 2020-04-29 CN CN202010358028.8A patent/CN1115471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26038A (en) * | 1982-02-25 | 1986-12-02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luid brake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
US5372408A (en) * | 1992-03-06 | 1994-12-1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brake system having dual master cylinder proportioning |
TWM369302U (en) * | 2009-07-23 | 2009-11-21 | zhong-yi Hong | Lever device for hydraulic brake |
TWI628100B (zh) * | 2010-10-12 | 2018-07-01 | Hb執行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操作煞車總泵之方法 |
CN206068063U (zh) * | 2016-07-12 | 2017-04-05 |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液压联动制动系统 |
TWI597203B (zh) * | 2016-07-22 | 2017-09-01 | 張瑞龍 |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二)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47183B (zh) | 2021-06-01 |
TW202128470A (zh) | 2021-08-01 |
CN111547183A (zh) | 2020-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81395B2 (en) | Snow vehicle | |
US6725962B1 (en) | Transmission lock for all-terrain vehicle | |
US6705446B2 (en) | Automatic clutch with manual override control mechanism | |
US20030221890A1 (en) |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WO2008106830A1 (fr) | Véhicule hors route plus particulièrement conçu pour rouler dans le sable | |
JPH1179054A (ja) | 自動二輪車 | |
US6109383A (en) | Power unit for motorcycle | |
US8905168B2 (en) | Utility vehicle | |
TWI729685B (zh) | 雙總泵操作裝置 | |
WO2014190757A1 (zh) | 用脚控制、车身可倾斜三轮摩托车 | |
JP4691929B2 (ja) | バックトルク低減装置 | |
JP3381442B2 (ja) | 車両用クラッチ機構の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 |
JP3140538B2 (ja)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動力伝達装置の構成部品配設構造 | |
EP1903257A2 (en) |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a contin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CN104136315A (zh) | 车辆 | |
CN110901825B (zh) | 一种雪橇车 | |
TWM554078U (zh) | 機車搖臂裝置改良 | |
CN211032872U (zh) | 提升马达效率的电动机车结构 | |
JP3093453B2 (ja) | Vベルト変速装置の変速操作機構 | |
US20220128101A1 (en) | Clutch locking mechanism | |
JP3093452B2 (ja) | Vベルト変速装置のベルトテンション機構 | |
KR970008054B1 (ko) | 자동변속기용 시프트레버의 로킹장치 | |
JPH1182019A (ja) | 水冷エンジンのサーモスタット取付け構造 | |
JPS62279159A (ja) | 車両リタ−ダ | |
JP3185619B2 (ja) | 車両用クラッチの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