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4081B - 基於發射場圖案之具有圖案化表面特徵的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於發射場圖案之具有圖案化表面特徵的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24081B TWI624081B TW103121268A TW103121268A TWI624081B TW I624081 B TWI624081 B TW I624081B TW 103121268 A TW103121268 A TW 103121268A TW 103121268 A TW103121268 A TW 103121268A TW I624081 B TWI624081 B TW I62408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scape
- light emitting
- slope
- featur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00 charge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1 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67 autono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29 laser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1—Bodies
- H10H20/819—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s
- H10H20/821—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s of the light-emitting regions, e.g. non-planar junc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H20/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bodies, e.g. forming semiconductor layers
- H10H20/01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bodies, e.g. forming semiconductor layers having light-emitting regions comprising only Group III-V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1—Bodies
- H10H20/819—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1—Bodies
- H10H20/819—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s
- H10H20/82—Roughened surfaces, e.g.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epitaxia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4—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s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H10H20/841—Reflective coatings,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發光元件之逸出表面包含:包含具有基於自該發光元件輸出之峰值光之方向之傾斜角度之斜坡表面之特徵。若該光輸出在不同方向展現若干個波瓣,則該等斜坡表面可具有對應數目個不同傾斜角度。為最小化光至毗鄰特徵中之再注入,毗鄰特徵可經定位以避免具有彼此直接面對之表面。該等特徵可經塑形或經定位以提供跨越該逸出表面之傾斜表面之一偽隨機分佈,且可使用多個粗糙化程序。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光學器件之領域,且特定而言係關於圖案在諸如一發光裝置之一表面之一光提取表面上之形成。
一習用半導體發光元件包含一個雙異質結構,該雙異質結構包含夾在一N型包覆層與一P型包覆層之間的一發光(「作用」)層。當電荷載子(電子及電洞)流動至作用層中時,此等電荷載子可相遇。當一電子遇到一電洞時,其進入一較低能量位準中,且以一光子之形式釋放能量。所形成光子可在任何方向上行進,且市售發光元件通常包含重新引導光以便退出發光元件之一意欲逸出表面之反射表面。然而,光可以實際上任何角度撞擊逸出表面,且光之一相當大部分可以超過表面之任一側上之材料之間的界面之一臨界角之一角度撞擊表面且經全內反射(TIR)。
該臨界角係藉由材料之間的一界面處之材料之折射率n1及n2來判定,且等於:arcsin(n2/n1), (方程式1)
其供光自具有一折射率n1之媒介行進至具有n2之一較低折射率之一媒介中。以大於臨界角之角度撞擊表面之光將經全內反射,且將不透過表面逸出。術語「逸出區」或「逸出錐體」用以界定光將透過
表面逸出之角度範圍。在表面上之任何點處之逸出錐體係在表面處具有一頂點之一錐體,該錐體之剖面對向兩倍於圍繞表面之一法線之臨界角之一角度。該逸出區係表面上所有點之逸出錐體之合成體。
儘管逸出區由立體角界定,但為易於呈現及理解,使用一個二維模型來呈現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自二維光學模型之以下分析得出之結論適用於使用一個三維模型之一更複雜分析。
已判定,與一光滑表面相比,粗糙化逸出表面允許更多光透過表面逸出。當光自光滑逸出表面經全內反射時,其將朝向發光元件之內部往回行進、藉由反射表面反射且朝向逸出表面往回重新引導。在大多數情形中,此程序經重複直至在LED內側完全吸收反射光為止。相反,由於一粗糙化表面將具有其表面相對於作用區域之表面成不同角度之部分,因此原本會在一光滑逸出表面之逸出區外側之光中之某些光將在粗糙化表面之一斜坡表面之逸出區內且將退出該粗糙化逸出表面;另外,可自粗糙化逸出表面反射之光中之某些光可在所期望方向上(例如正交於作用層)重新經引導以使得在下一反彈時退出逸出表面之可能性增大。
發光元件之逸出表面可使用各種技術中之任一者經粗糙化,該等技術中之某一技術形成一隨機粗糙化表面,且該等技術中之某一技術形成具有凹槽、缺口結構及諸如此類之一特定圖案之一表面。在「Recent Progress of GaN Based High Power LED」(2009年第十四屆光電子與通信會議)中,Hao-chung Kuo揭示其中逸出表面首先經圖案化、接著經歷一隨機粗糙化程序從而形成具有一粗糙化圖案之一逸出表面之粗糙化技術之一組合。
儘管粗糙化逸出表面改良光提取效率,但當退出粗糙化逸出表面上之一特徵之光撞擊一毗鄰特徵且「再注入」至發光元件中時此效率中之某些效率損失。另外,在一隨機粗糙化程序中,對所形成特徵
之形狀及密度之控制稍許受限,且因此難以控制或預測光退出表面之可能性及光再注入至表面中之可能性。
進一步改良一發光元件之一逸出表面之光提取效率將係有利的。使用經特徵化以基於該發光元件之光源之特定特性增大該光提取效率之一圖案化表面亦將係有利的。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為較佳地解決此等問題中之一或多者,一發光元件之逸出表面包含複數個特徵,每一特徵具有複數個表面,該複數個表面具有基於自光源輸出之峰值光之方向之傾斜角度。若該光輸出在不同方向展現若干個波瓣,則該複數個表面可具有對應數目個不同傾斜角度。為最小化光至毗鄰特徵中之再注入,毗鄰特徵可經定位以避免具有彼此直接面對之表面。
特定而言,一發光元件以一特定發射場圖案發射光,且包含該光自其發射之一逸出表面。為改良光提取效率,該逸出表面包含:包含具有取決於該發光元件之該特定角度發射場圖案之斜率之斜坡表面之表面特徵。該等表面特徵可包含(舉例而言)具有最大化能夠逸出該逸出表面之光量之斜率之錐形或稜錐特徵。該等表面特徵可藉由蝕刻、研磨或雷射切片形成。
該等斜坡表面與一外部媒介之間的界面展現界定在其外側光經全內反射或大部分經內反射之一逸出區之一臨界角,且該等斜率經判定以最大化撞擊該逸出區內之該等斜坡表面之一光量。
遠場角度發射場圖案可包含複數個波瓣,且該逸出表面上之該等特徵之該等斜率係基於此等波瓣之極定向來判定。在某些實施例中,不同表面特徵可經形成以提供具有不同斜率之斜坡表面,該等不同斜率取決於可在該特定發射場圖案中存在之該等不同波瓣。
為最小化所發射光重新進入該發光元件之可能性,該等表面特
徵配置於該表面上以使得一表面特徵之該等斜坡表面中沒有一者直接面對一鄰近表面特徵之任何斜坡表面。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一表面特徵之每一斜坡表面面對一鄰近表面特徵之一邊緣。
以類似方式,若一特定程序提供特定表面特徵之高效形成,或若已知特定表面特徵提供高提取效率及低重新插入可能性,則該發光裝置之該等元件可經配置以產生透過此等特定表面特徵實現最佳或接近最佳光提取效率之一角度發射場圖案。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粗糙化表面之該等表面特徵及該發光元件之該角度發射場圖案一致地經設計以為一發光元件提供高光提取效率。
10‧‧‧法線/軸
20‧‧‧軸
30‧‧‧所發射光
31‧‧‧角度
32‧‧‧角度
50‧‧‧發光表面
60‧‧‧斜坡表面/表面
65‧‧‧法向軸/法線
110‧‧‧正規化遠場發射圖案
120‧‧‧發射圖案
130‧‧‧圖案
140‧‧‧圖案
146‧‧‧發射
152‧‧‧峰值
156‧‧‧峰值
160‧‧‧圖案
162‧‧‧峰值
166‧‧‧峰值
200‧‧‧正規化遠場發射圖案
210‧‧‧波瓣
220‧‧‧波瓣
221‧‧‧波瓣
230‧‧‧波瓣
231‧‧‧波瓣
240‧‧‧波瓣
241‧‧‧波瓣
301‧‧‧區域
302‧‧‧發光區域/區域
303‧‧‧區域
310‧‧‧特徵
312‧‧‧斜坡表面/表面
314‧‧‧斜坡表面/表面
320‧‧‧發光表面/表面
400‧‧‧逸出表面/表面
410‧‧‧特徵
412‧‧‧壁
500‧‧‧逸出表面
510‧‧‧特徵/稜錐特徵
610‧‧‧光路徑
611‧‧‧光路徑
612‧‧‧光路徑
613‧‧‧光路徑
620‧‧‧光路徑
621‧‧‧光路徑
710‧‧‧特徵/主特徵
715‧‧‧空間/區域/平坦空間
810‧‧‧特徵/較小特徵/額外特徵/輔特徵
910‧‧‧特徵
950‧‧‧特徵
A‧‧‧斜坡表面/表面
B‧‧‧斜坡表面/表面
C‧‧‧斜坡表面/表面
D‧‧‧斜坡表面/表面
E‧‧‧斜坡表面/表面
F‧‧‧斜坡表面/表面
更詳細且藉由實例之方式參考隨附圖式闡釋本發明,其中:圖1圖解說明針對在發光層與一反射體之間具有各種距離之一實例性組光發射場圖案。
圖2A至圖2B圖解說明光發射場之實例性極座標圖。
圖3A至圖3C圖解說明基於光發射場中之峰值之實例性表面圖案輪廓。
圖4A至圖4B圖解說明形成為錐形特徵之實例性表面特徵。
圖5A至圖5B圖解說明形成為稜錐特徵之實例性表面特徵。
圖6A至圖6C圖解說明包含重新進入發光元件之光路徑之實例性光路徑。
圖7至圖10圖解說明減小光重新進入發光元件之可能性之表面特徵之實例性配置。
圖11圖解說明包括表面之一偽隨機配置之一實例性逸出表面。
圖12圖解說明包括特徵之一圓形配置之一實例性逸出表面。
圖13圖解說明一實例性發光表面及斜坡特徵。
在所有圖式中,相同參考編號指示類似或對應特徵或功能。圖式出於說明性目的而包含且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在以下說明中,出於解釋而非限制之目的,列舉諸如特定架構、界面、技術等之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本發明之概念之一透徹理解。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可在背離此等特定細節之其他實施例中實踐本發明。以類似方式,此說明之文字係針對如圖中所圖解說明之實例性實施例且不意欲限制超出明確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限制之所主張本發明。出於簡明及清晰之目的,省略對眾所周知裝置、電路及方法之詳細說明以便不用不必要之細節使本發明之說明模糊。
如上文所述,一習用發光元件可包含自作用層朝向逸出表面反射光之一反射表面。來自在一銀鏡附近之一作用層之光子輻射展現在一金屬平面附近之一電偶極之特性。所得遠場輻射圖案將係相對於所發射光之波長取決於作用層與反射鏡之間的距離以及光行進穿過之材料之折射率。在給定作用層與反射鏡之間的一距離D之情況下,一相對距離d可定義為:d=η * D/λ, (方程式2)
其中:η係作用層與反射鏡之間的材料之折射率;且λ係所發射光之波長。
圖1圖解說明針對在作用層與反射鏡之間具有相對距離d之不同值之一實例性組正規化遠場發射圖案110至200。在此實例中,作用層與反射鏡之間的材料係GaN,且反射鏡係一銀反射體。垂直軸表示正規化發射量值,且水平軸表示相對於發光表面之一法線之角度。
如可見,當反射鏡極接近於作用層(d=0.1)時,發射圖案並非顯
著不同於一朗伯(Lambertian)圖案,其中在與表面成法向或接近法向之角度時具有一峰值發射位準,且發射位準在角度遠離法線而增加時逐次降低。在相對距離增大時,行進穿過增大之距離D允許形成越來越複雜圖案之相互作用。
在相對距離自0.1增大至0.4時,較少光在法向方向上發射。如可見,在當相對距離係0.4(D=0.4*λ/η)時產生之圖案140中,在法向或接近法向之方向上存在極少發射,且在偏離法向60度或接近60度之方向上存在大量發射146。在相對距離朝向0.6(D=0.6*λ/η)之一相對距離進一步增大時,產生多個峰值(152、156)、(162、166),此乃因在法向方向上所發射之光量增大。在相對距離進一步增大時,多個峰值自法向進一步偏離,且形成額外峰值。
注意,可在不同情況下產生不同圖案。舉例而言,圖1中所圖解說明之圖案係假定來自反射鏡之反射接近完美而可產生之圖案;事實上,反射鏡表面係很少完美反射體。另外,各種其他參數可影響發射場圖案。圖2A及圖2B圖解說明針對其中考量不同參數之一發光裝置之兩個模型之兩個不同發射場圖案。圖2A圖解說明對應於(舉例而言)圖1之圖案160之使用一「簡單」模型之一所預測發射場圖案,而圖2B圖解說明相同發光裝置之一更複雜模型。
圖2A及圖2B提供遠場發射場圖案之一「極」表示,其中半圓上之點之軌跡表示相對於發光層之表面之角度,且距原點之距離表示以特定角度發射之振幅。在此一表示中,關於一峰值發射振幅之發射表現為「波瓣」。在圖2A中,指示三個波瓣210、220、221,但在三維空間中,波瓣220及221係具有約70度之一角度定向之相同「立體角波瓣」之剖面。在圖2B中,指示對應於處於約30度及70度之峰值發射角度之兩個立體角波瓣之四個波瓣230、240、231、241。為易於參考,術語「波瓣」在後文中用以指示「關於一峰值發射角度之發
射」。
圖1及圖2A至圖2B之實例僅意欲圖解說明取決於製作技術及參數,習用發光裝置可展現非朗伯發射圖案。如將在下文顯而易見,本發明不限於用以引入任何特定發射圖案之偶極反射鏡效應之使用;而是,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本發明不取決於用以形成特定發射場圖案之任何特定技術。
儘管圖1之實例圖解說明遠場發射場圖案可藉由控制反射體與作用層之間的距離來控制以使得可視需要避免偏離法向峰值,但在諸多例項中,製作程序本質上受不允許對發射場圖案之控制之因素約束。然而,任何特定製作技術將通常產生一對應特定發射場圖案,且測試可經執行以判定藉由給定技術產生之裝置之特定發射場圖案(或波瓣組)。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一給定發光裝置或某種發光裝置之發射場圖案經判定,且發光裝置之逸出表面基於所判定發射場圖案經圖案化以減小在表面處由以大於偏離逸出表面之法線之臨界角之角度撞擊表面之光引起之全內反射(TIR)。
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一給定組逸出表面特徵之角度光提取效率經判定,且基於所判定角度光提取效率來設計一發光元件之發射場圖案。在某些實施例中,逸出表面特徵及發射場圖案一致地經設計以達成一高光提取效率。為易於參考及呈現,使用設計逸出表面特徵以最佳化一給定發射場圖案之光提取效率之範例來呈現以下揭示內容。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使用此範例所呈現之原理適用於其他上文所提及之設計序列。
亦為易於參考及呈現,使用發射場圖案之前述二維模型且使用其中逸出區內之所有光退出表面且在逸出區外側之所有光經全內反射之全內反射之一理想化模型來呈現以下實例。
圖3A圖解說明具有其中之每一者包含斜坡表面312、314之特徵310之一實例性表面輪廓。在此輪廓中,一發光區域302夾在n型區域301與p型區域303之間。斜坡表面312、314形成於區域303中。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此等區域301、302、303中之每一者可包含多個材料層,包含觸點及諸如此類(未圖解說明)。
在此實例中,斜坡表面312、314係相對於發光區域302之表面320成一45度角。自表面320以45度所發射之光將以法向於斜坡表面之一角度撞擊斜坡表面312、314中之每一者且將退出該表面。尤其應注意,在斜坡表面312、314處之臨界角將係相對於此等表面312、314之法線,該臨界角自發光表面320之法線成一45度角。
以自發光表面320偏離法向30度所發射之光將以15度之一角度撞擊斜坡表面312、314中之每一者,以偏離法向60度所發射之光亦如此。若臨界角係至少15度,則撞擊表面312、314之以30度與60度之間的角度所發射之光將退出此等表面。反之,以0度(法向於發光層)所發射之光將以45度之一角度撞擊表面312、314,且可在臨界角小於45度之情況下經全內反射。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斜坡表面312、314之斜率可經判定以便基於發光裝置內所發射之光之發射圖案最小化經全內反射之光量。
若一發光裝置經判定以展示類似於圖1中之圖案140之一發射圖案,則(舉例而言)一顯著光量將以偏離法向60度或接近60度之角度經發射(亦即在三維發射圖案之二維「剖面」中以約60度及-60度呈現一波瓣;在三維中,此波瓣圍繞正交於發光表面之一軸旋轉)。若逸出表面平行於發光層之表面,且逸出表面之臨界角係(舉例而言)40度,則所發射光之一相當大部分將在逸出表面之逸出區之外側,且將在其撞擊逸出表面時經全內反射。
為增大將退出逸出表面之光量,表面可經圖案化以形成提供囊
括所發射光之一顯著部分之逸出區之表面特徵。舉例而言,若如在上文實例中,以偏離發光表面之法線60度呈現一波瓣,特徵可形成於呈現相對於發光表面之平面成60度斜坡之表面區域之表面上。藉助此一斜坡表面,逸出區之中心將在與60度處之波瓣之峰值相同方向上定向,且在60度+/-臨界角內撞擊此斜坡表面之光將能夠透過斜坡表面逸出。由於一顯著量之所發射光將處於60度之一角度+/-波瓣之寬度,因此撞擊斜坡表面之波瓣內之一顯著量之所發射光將透過斜坡表面逸出。
若如在上文實例中,臨界角係40度,則以高於20度所發射且撞擊成60度斜坡表面特徵之光將退出逸出表面。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若一裝置展現類似於圖案140之一圖案,則幾乎所有所發射光以高於20度之角度發射。因此,撞擊表面特徵之幾乎所有所發射光能夠退出逸出表面。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所發射光在相對於三維之一方向上發射,且一發射之方向可在此三維系統中由關於兩個正交軸之角度來標記,如圖13中所圖解說明。在此實例中,所發射光30係相對於法向於發光表面50之軸10成一角度31,與在圖1及圖2中提及之角度一致。其他角度32係相對於發光表面50上之一參考線(軸)20之一角度。以類似方式,一斜坡表面60之定向可相對於此等相同兩個軸來標記。亦即,除相對於發光表面50之一法線10成斜坡之外,表面60亦將自相對於發光表面上之軸20之一給定方向「面對」發光表面。
關於斜坡表面60之逸出區,所發射光30在斜坡表面60上之交叉角度將係相對於正交於斜坡表面60之一法向軸65且將係相對於發光表面之軸之發射角度及斜坡角度一組合。另外,若斜坡表面彎曲,則法線65將跨越所彎曲表面變化。撞擊斜坡表面60上之一點之光僅將在相對於點處之法線65之此合成交叉角度在斜坡表面60之逸出區內之情況
下逸出。
模擬及分析系統通常用於基於相對於表面之一法線之臨界角判定來自一給定3D方向之光是否將退出在另一方向上定向之一表面。然而,如上文所述,為易於闡釋及理解,使用表面特徵相對於發射表面之平面之前述二維定向呈現本發明之原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一個三維分析將遵從相同原理;惟交叉角度將係基於諸如圖13中所圖解說明之一個三維模型。
返回至二維分析,應注意,斜坡表面不需要嚴格垂直於波瓣之角度。在上文實例中,在40度之一臨界角及60度之一峰值發射角度之情況下,成50度斜坡之一表面將允許以高於10度之角度發射且撞擊表面之所有光退出逸出表面;成45度斜坡之一表面將允許在5度與85度(45+/-臨界角)之間所發射之光退出。表面之特定斜率較佳地經選擇以基於包含於來自發光裝置之發射場圖案之斜坡表面之逸出區內之光量最佳化將退出彼表面之所發射光量。
若(舉例而言)發光裝置展現類似於圖1之圖案130之一圖案,其中峰值/波瓣在約55度處出現,則注意,處於小於55度之角度比處於大於55度之角度發射實質上更多光。因此,表面之逸出區可朝向較大發射角度偏置(諸如至45度),即使峰值/波瓣在約55度處出現。以此方式,儘管處於波瓣之較高角度之光中之某些光可不包含於此較小斜坡表面之逸出區中,但在較低波瓣角度時所發射之潛在地較大光量可預期包含於逸出區中且將因此退出逸出表面。
再次使用圖案130及40度之一臨界角作為實例,70度與80度之間的所發射光量表現為小於0度與10度之間的所發射光量。因此,若特徵表面成30度斜坡,則可預期逸出區允許撞擊表面之以-10度與+70度之間的角度所發射之光退出逸出表面,而以高於70度所發射之光將並非在逸出區內且將經內反射。由於在此二維實例中,在0度與-10度之
間所發射之光量大於在70度與80度之間所發射之光量,因此更多所發射光將撞擊臨界角內之特徵表面且能夠退出逸出表面。
反之,在10度與20度之間所發射之光量不表現為大於在60度與70度之間所發射之光量。因此,將特徵斜率設定為在20度,以使得逸出區包含在10度與20度之間所發射之光,且排除在60度與70度之間所發射之光,將不增大將在斜坡表面之逸出區內之總光量,且在此二維實例中,與成30度之一特徵斜率相比將減小退出表面之光量。如上文所述,將包含於逸出區內之實際所發射光量將取決於相對於給定發射圖案之特徵斜率之三維定向。上文二維實例僅用以圖解說明一最大光量可包含於不與最大發射之特定角度對準(尤其在發射圖案並非關於此最大發射角度對稱之情況下)之一逸出區內。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不同斜坡表面之一組合可經提供以最佳化將包含於此等表面之逸出區內之光量。舉例而言,在實例性發射圖案120及40度之一實例性臨界角之情況下,所發射光之一顯著部分以小於40度之角度發射。因此,平行於發射表面之一表面之逸出錐體將包含處於小於40度之所有此所發射光,且因此退出表面中之某一者可保留「未經特徵化」(平坦)以使得此光能夠逸出。為允許處於大於40度之光退出表面,特徵可提供有成(舉例而言)50度之斜率,以使得在此等斜坡表面處之逸出區將囊括在10度及90度內所發射之光。
以類似方式,若發射圖案展現多個峰值/波瓣,則斜坡表面之一組合可對應於此等波瓣而提供以實質上增大能夠退出逸出表面之光量,如圖3B及圖3C之實例性輪廓中所圖解說明。如在上文單個特徵表面實例中,多個表面之斜率可經選擇以最佳化可預期撞擊其臨界角內之表面特徵之總光量。然而,在此判定中,應注意針對一個波瓣成斜坡之表面之區域可不利地影響其他波瓣內所發射之光。
在某些實施例中,具有一給定斜坡之表面區域之比例可與關聯
於對應於彼斜坡之波瓣之功率成比例。舉例而言,若一主波瓣提供總功率之80%,且另一波瓣提供總功率之20%,則逸出表面區域之80%可包含具有經設計以最大化光自主波瓣之提取之一斜坡之特徵,且逸出表面之20%可包含具有經設計以最大化光自其他波瓣之提取之一斜坡之特徵。
啟發式技術可用以通常基於對較少及較輕微斜坡之一偏好判定可能對一給定發射場圖案高效之一組斜率。另一選擇係,習用模型化技術可應用於基於與發光裝置相關聯之所預期、預測或已知發射場圖案判定此等表面特徵之一最佳數目及斜率。
可使用各種技術中之任一者提供圖3A至圖3C之特徵。圖3A至圖3C之輪廓可表示(舉例而言)沿著一對角剖面觀看之複數個同心槽之輪廓。以類似方式,圖3A至圖3C之輪廓可表示形成於逸出表面上之一錐體陣列之輪廓。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圖3A至圖3C之輪廓亦可表示其他形狀。
特徵之大小可在寬度及高度上變化。在某些實施例中,特徵之寬度介於1um與10um之間且高度介於1um與10um之間。
圖4A、圖4B分別圖解說明包含特徵410之一實例性逸出表面400之一部分之一俯視圖及剖面圖。在此實例中,特徵410係以一週期性或偽週期圖案配置之一錐形凹坑陣列。基於發光裝置之發射場圖案形成特徵410之壁412之主要斜坡,如上文詳述。凹坑可藉由表面400之一圖案化蝕刻形成,且壁412之主要斜坡可藉由使用之蝕刻劑之特定蝕刻特性來控制。舉例而言,一快速作用蝕刻劑可形成比一較緩慢作用蝕刻劑較陡之一斜坡。以類似方式,斜坡可在蝕刻程序期間基於特徵410之直徑以及環境條件而變化。
特徵410之圖案可變化。在某些實施例中,平均中心至中心間距(「節距」)小於特徵410之直徑之兩倍,然而,未經特徵化(平坦)區域
對表面之經特徵化區域之所要比率可導致一較大節距。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特徵410亦可係錐形結構而非錐形凹坑。
圖5A、圖5B分別圖解說明包含特徵510之一實例性逸出表面500之一部分之一俯視圖及剖面圖。在此實例中,特徵510係具有斜坡表面A、B、C之一稜錐陣列。如上文詳述,較佳地,表面A、B、C之斜率可基於發光裝置之發射場圖案來判定以減小將在此等表面處經全內反射之光量。如在圖4A至圖4B之實例中,圖案化蝕刻可用以形成此等特徵510。
取決於特徵510之大小,一研磨程序或雷射蝕刻程序亦可用以形成此等特徵510。舉例而言,沿著表面A、B及C中之每一者之平面成角度之一系列之控制深度雷射片將形成所圖解說明稜錐特徵510。以類似方式,一V形狀塊可用以研磨特徵510之表面對A-A、B-B、C-C,V形狀塊之斜率係基於發光裝置之發射場圖案。
儘管所圖解說明實例性特徵510係等邊稜錐,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亦可形成不規則形狀稜錐。此等不規則形狀可(舉例而言)用以提供多個斜坡來適應一個多波瓣發射場圖案。
在尤其具有相對陡斜坡之彼等形狀之某些實施例中,退出斜坡表面之光中之某些光可撞擊一毗鄰斜坡表面且重新進入發光裝置,如圖6A至圖6C中所圖解說明。
在圖6A中,舉例而言,退出斜坡表面之光中之大部分將繼續遠離發光裝置行進,如由光路徑610、611、612、613所圖解說明。然而,退出斜坡表面之光之中之某些光可撞擊一毗鄰表面且重新進入發光裝置,如由光路徑620、621所圖解說明。取決於光如何撞擊毗鄰表面,其可以臨界角內之一角度撞擊斜坡表面,如由光路徑620所圖解說明。然而,光可再次重新進入發光裝置,且光中之某些光可朝向發
光層向後引導且可最終經吸收,如由光路徑621所圖解說明。
光重新進入發光裝置之可能性將取決於特徵之特定配置。圖6B及圖6C中所圖解說明之特徵(舉例而言)將由於較陡斜坡之間的較大分離展示光重新進入發光裝置之一較小可能性,即使某些重新進入可發生。
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表面特徵經形成以減小退出表面之光之全內反射及重新進入兩者。如圖4A中所圖解說明,若特徵之斜坡表面緊接近彼此面對,則光重新進入一毗鄰特徵之可能性可係顯著的。儘管重新進入光中之某些光可退出毗鄰特徵,但此重新進入光中之至少某些光可能被吸入於發光裝置內。
圖7圖解說明圖5A之特徵510之一實例性替代配置。在此實例中,不形成圖5A之特徵510中之某些特徵,藉此在圖7之所形成特徵710之間提供空間715。此額外間距減小光重新進入鄰近特徵710之可能性,此乃因僅極淺角度光將在行進此較長距離之後低於鄰近特徵710之高度。
另外,在圖7之實例中,兩個類似表面不彼此直接面對。在圖5A之實例中,每一表面A面對一類似表面A;每一表面B面對一類似表面B;且每一表面C面對一類似表面C。出於本發明之目的,若來自表面中之每一者之一法線位於一共同平面中或位於一共同平面之百分之十之一角度內,則可以說兩個表面彼此直接面對。
在圖7之實例中,在自表面A所發射之光之路徑中之表面區域僅包含兩個鄰近特徵710之斜坡表面B及C。來自表面A之一法線將不位於表面B或C之一法線之任一平面之百分之十內。撞擊表面B或C之來自表面A之光將重新進入鄰近特徵,而來自表面A之較少光可能撞擊表面B或C,此乃因此等斜坡表面B及C形成自表面A所發射之光可無阻礙地行進穿過之一「穀」(或空隙)。關於表面B及C中之每一者之一
類似分析將展示用於自此等表面之無阻礙光傳播之類似穀。
然而,特徵710在表面700上之配置之一潛在缺點可係保持平坦之表面700之區域715。若發射場圖案包含與發光表面成法向或接近法向之一波瓣,則此等平坦空間715將促進光自彼波瓣之退出,但若發射場圖案(諸如圖1之圖案140)指示極少光法向於發光表面發射,則此等平坦空間將增大來自發光裝置之光經全內反射之可能性。儘管此全內反射可藉由粗糙化此等平坦空間715來減小,但此粗糙化可引入如上文所提及之某些光之再注入。
用於減小非斜坡表面量之一種技術係包含主特徵710之間的空間715內之額外特徵810,如圖8之實例中所圖解說明。在此實例中,特徵710之每一表面A、B、C分別面對特徵810之表面對B-C、C-A及A-B之邊緣。儘管額外特徵810與由用於自表面A所發射之光之斜坡表面B及C產生之前述「穀」介接,但此等較小特徵810之減小之高度減小自特徵710之表面A所發射之光將撞擊特徵810之表面之可能性。
在某些實施例中,主特徵710及輔特徵810可彼此反轉。亦即,主特徵710可係自表面向上延伸之稜錐,而輔特徵810可係在表面下面向下延伸之凹坑或反之亦然,如圖3B中所圖解說明。以類似方式,圖中之任一者之特定特徵中之任一者可代替稜錐係凹坑;舉例而言,特徵中之每隔一列可係毗鄰列之一反轉。此等及其他變化將鑒於本發明對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
圖9圖解說明針對可不具有與發光表面成法向或接近法向之一顯著波瓣之發射場圖案之減小未成斜坡表面區域之量之特徵910之一實例性替代配置。如在特徵710之實例性配置中,特徵910經配置以使得無兩個表面彼此直接面對。
圖10圖解說明具有可係相同或不同於表面A、B及C之斜率之斜坡表面D、E、F之其他特徵950之一添加。此等額外特徵進一步增大逸
出表面上之非斜坡區域。在此實例性實施例中,若特徵950經設計以用於容納發射場圖案中之一第二波瓣,且表面D、E、F之斜率係相對輕微的(諸如小於30度),則光透過特徵910、950重新進入發光裝置之可能性亦可係相對微小的,即使表面A直接面對(較小)表面D,表面B面對表面F,且表面C面對表面E。儘管表面D、E、F係與表面A、B、C處於相同斜率,但由斜坡表面產生之「穀」及特徵950之減小之高度實質上減小所發射光重新進入特徵910、950之可能性,如與圖5A至圖5B中所圖解說明之實例性配置相比。
儘管已在圖式及前述說明中詳細圖解說明及闡述本發明,但此圖解說明及說明將視為說明性的或例示性的且非限制性的;本發明不限於所揭示之實施例。
舉例而言,儘管在此等實例中使用稜錐形狀,但亦可使用其他形狀。圖11圖解說明包括成不同角度之各種表面之一偽隨機配置之(舉例而言)適合於具有一多波瓣發射場圖案之一發光裝置之一實例性表面。
以類似方式,圖12圖解說明包括配置成一圓形狀圖案之複數個特徵之一實例性表面。此實例亦圖解說明不同大小之特徵之使用。
所揭示實施例之其他變化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自對圖式、揭示內容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一研究在實踐所主張本發明時理解及實現。舉例而言,用於改進光提取效率之斜坡表面之使用可與包含(舉例而言)粗糙化某些或所有表面特徵之用於改進光提取效率之其他技術組合。
如上文所述,逸出表面上之特徵之較佳斜率可基於一給定角度發射場圖案來判定,或一較佳角度發射場圖案可基於逸出表面上之特徵之斜率來判定,或特徵之斜率及角度發射場圖案兩者可彼此一致地基於一選擇角度發射場圖案與逸出表面上之特徵之選擇斜率之組合經
判定以最佳化光提取效率。為易於參考,片語「對應於發射場圖案之斜率」意欲獨立於判定斜率或發射場圖案之任何特定次序。
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措辭「包括」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驟,且不定冠詞「一(a)」或「一(an)」不排除複數個。特定措施在互不相同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陳述之事實本身不指示無法有利地使用此等措施之一組合。申請專利範圍中之任何參考符號不應解釋為限制該範疇。
Claims (20)
-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一發光元件,其包括:一N型區域,一P型區域,一發光層,其夾(sandwiched)在該N型區域與該P型區域之間,及一逸出表面(escape surface),其在平行於該發光層之一平面中,且自該發光層所發射之光自該逸出表面散出(exited);其中:光以在一峰值發射角度具有至少一波瓣(lobe)之一角度發射場圖案(angular emission field pattern)在該發光元件內發射,其實質上不與該發光層正交,且該逸出表面包含:包含具有對應於該發光元件之該發射場圖案之斜率之斜坡表面之表面特徵,其使得該峰值發射角度之-20度與0度之內發射之實質上所有的光透過該斜坡表面直接傳輸。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斜坡表面與一外部媒介之間的一界面展現在其外側光經全內反射之一逸出區,且該等斜率經配置以最大化撞擊該逸出區內之該等斜坡表面之一光量。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射場圖案包含複數個波瓣,至少一個波瓣對應於一峰值發射角度,且基於該峰值發射角度配置該等斜率。
- 如請求項3之發光裝置,其包含:包含具有對應於該發光元件之該發射場圖案之其他波瓣之其他斜率之其他斜坡表面之其他表面特徵。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包含自該發光層朝向該逸出表面反射光之一反射體且經配置以使得該發射場圖案取決於該反射體與該發光層之間的一距離。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表面特徵包含錐形特徵。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表面特徵包含稜錐特徵。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表面特徵配置於該表面上以使得一表面特徵之該等斜坡表面中沒有一者直接面對一鄰近表面特徵之任何斜坡表面。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一表面特徵之每一斜坡表面面對一鄰近表面特徵之一邊緣。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逸出表面之一部分經粗糙化。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表面特徵包含:在該逸出表面之該平面上面延伸之結構及在該表面之該平面下面延伸之凹坑。
-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該等表面特徵係隨機分佈於該逸出表面上。
- 一種製造一發光裝置之方法,其包括:判定與一發光元件相關聯之一發射場圖案,該發光元件包含一逸出表面,自該發光元件發射之光自該逸出表面散出,該發射場圖案在一峰值發射角度具有至少一波瓣,其實質上不與該逸出表面正交;判定一或多個表面特徵,每一表面特徵包含具有對應於該發光元件之該發射場圖案之一斜率之至少一個斜坡表面,其使得該峰值發射角度之-20度與0度之內發射之實質上所有的光透過該斜坡表面直接傳輸,及在該發光元件之該逸出表面上形成複數個該一或多個表面特徵。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形成該複數個表面特徵包含蝕刻、研磨及雷射切片中之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表面特徵包含錐形結構。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表面特徵包含稜錐結構。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等表面特徵配置於該表面上以使得一表面特徵之該等斜坡表面中沒有一者直接面對一鄰近表面特徵之任何斜坡表面。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等斜坡表面與一外部媒介之間的一界面展現在其外側光經全內反射之一逸出區,且該等斜率經配置以最大化撞擊該逸出區內之該等斜坡表面之一光量。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發射場圖案包含複數個波瓣,至少一個波瓣對應於一峰值發射角度,且基於該峰值發射角度判定該等斜率。
-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包含粗糙化該逸出表面之至少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836775P | 2013-06-19 | 2013-06-19 | |
US61/836,775 | 2013-06-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5265A TW201515265A (zh) | 2015-04-16 |
TWI624081B true TWI624081B (zh) | 2018-05-11 |
Family
ID=51033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1268A TWI624081B (zh) | 2013-06-19 | 2014-06-19 | 基於發射場圖案之具有圖案化表面特徵的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9876141B2 (zh) |
EP (1) | EP3011604B1 (zh) |
JP (2) | JP2016526787A (zh) |
KR (1) | KR102222860B1 (zh) |
CN (1) | CN105283969B (zh) |
TW (1) | TWI624081B (zh) |
WO (1) | WO20142031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154973A1 (ja) * | 2016-03-08 | 2017-09-14 | 株式会社 東芝 |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190198709A1 (en) | 2017-12-22 | 2019-06-27 | Lumileds Llc | Iii-nitride multi-color on wafer micro-led enabled by tunnel junctions |
US11264530B2 (en) | 2019-12-19 | 2022-03-01 | Lumileds Llc |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devices with nucleation layer |
US11211527B2 (en) | 2019-12-19 | 2021-12-28 | Lumileds Llc |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devices with high density textures |
US11289630B2 (en) | 2019-12-20 | 2022-03-29 | Lumileds Llc | Tunable lighting system with preferred color rendering |
KR20220119485A (ko) * | 2020-02-12 | 2022-08-29 |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의사 랜덤 도트 패턴 및 그 작성 방법 |
CN113436983B (zh) | 2020-03-19 | 2024-08-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μLED基板及制备方法、EL检测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20789A1 (de) * | 2010-05-18 | 2011-11-24 |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chip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EP2602836A1 (en) * | 2010-08-06 | 2013-06-1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51393A (en) * | 1977-09-29 | 1979-04-23 | Nec Corp | Light emitting diode |
US5779924A (en) * | 1996-03-22 | 1998-07-1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Ordered interface texturing for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
US20020047131A1 (en) * | 1999-12-22 | 2002-04-25 | Ludowise Michael J. | Selective placement of quantum wells in flipchip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
US6903376B2 (en) * | 1999-12-22 | 2005-06-07 |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 Selective placement of quantum wells in flipchip light emitting diodes for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
US6987613B2 (en) * | 2001-03-30 | 2006-01-17 |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 Forming an optical element on the surface of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for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
JP4046118B2 (ja) | 2002-05-28 | 2008-02-13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及び面発光照明装置 |
US7329029B2 (en) * | 2003-05-13 | 2008-02-12 | Light Prescriptions Innovators, Llc | Optical device for LED-based lamp |
TWI227063B (en) * | 2004-03-19 | 2005-01-21 | Ind Tech Res Inst |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
US7897420B2 (en) * | 2005-01-11 | 2011-03-01 | SemiLEDs Optoelectronics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with improved light extraction by roughening |
JP2006278751A (ja) * | 2005-03-29 | 2006-10-12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GaN系半導体発光素子 |
JP2006287113A (ja) * | 2005-04-04 | 2006-10-19 | Toyoda Gosei Co Ltd |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 |
KR100631133B1 (ko) * | 2005-05-31 | 2006-10-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수직구조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 다이오드 |
JP2007150072A (ja) * | 2005-11-29 | 2007-06-14 | Kyocera Corp | インプリント用スタンパ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
US8729580B2 (en) * | 2005-12-06 | 2014-05-20 | Toshiba Techno Center, Inc. | Light emitter with metal-oxide coating |
JP5044992B2 (ja) * | 2006-05-26 | 2012-10-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8153634A (ja) * | 2006-11-24 | 2008-07-03 | Sony Corp |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製造方法、発光ダイオード、光源セルユニット、発光ダイオードバックライト、発光ダイオード照明装置、発光ダイオード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電子機器 |
TW201448263A (zh) * | 2006-12-11 | 2014-12-16 | Univ California | 透明發光二極體 |
JP4276684B2 (ja) * | 2007-03-27 | 2009-06-10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270431A (ja) * | 2007-04-18 | 2008-11-06 | Sony Corp |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窒化物系iii−v族化合物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5532930B2 (ja) * | 2008-02-15 | 2014-06-25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エピタキシャル成長用基板、GaN系半導体膜の製造方法、GaN系半導体膜、GaN系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GaN系半導体発光素子 |
KR100986557B1 (ko) * | 2008-04-22 | 2010-10-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20110005734A (ko) * | 2008-05-12 | 2011-01-18 | 더 리전츠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캘리포니아 | P-면이 위쪽인 GaN계 발광 다이오드들의 광전기화학적 조면화 |
JP5166146B2 (ja) * | 2008-07-10 | 2013-03-21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398020B (zh) * | 2008-12-01 | 2013-06-01 | Ind Tech Res Inst | 發光裝置 |
CN101582479B (zh) * | 2009-06-10 | 2011-09-14 |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芯片结构的制造方法 |
US8084776B2 (en) * | 2010-02-25 | 2011-12-27 | Lg Innotek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lighting system |
WO2012002240A1 (ja) * | 2010-06-28 | 2012-01-05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サファイア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
JP5516191B2 (ja) * | 2010-07-28 | 2014-06-1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基板、及び発光素子 |
EP2624283B1 (en) * | 2010-08-06 | 2021-07-07 | Nichia Corporation | Sapphire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
TWI422068B (zh) * | 2011-02-18 | 2014-01-01 | Univ Nat Cheng Kung | 粗化方法及具粗化表面之發光二極體製備方法 |
US8906712B2 (en) * | 2011-05-20 | 2014-12-09 | Tsmc Solid State Lighting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
TWM420049U (en) * | 2011-07-27 | 2012-01-01 | Sino American Silicon Prod Inc | LED substrate and LED |
US8624279B2 (en) * | 2011-06-02 | 2014-01-07 | Sino-American Silicon Products Inc. | Light emitting diode substrat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
CN103180974A (zh) | 2011-06-27 | 2013-06-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氮化物类半导体发光元件 |
US8685774B2 (en) * | 2011-12-27 | 2014-04-01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ree-dimensional gallium nitride structures with planar surfaces |
WO2013105683A1 (ko) * | 2012-01-13 | 2013-07-1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마이크로 렌즈 어레이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
US9029890B2 (en) * | 2012-07-12 | 2015-05-12 | Epistar Corporation |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patterned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8896008B2 (en) * | 2013-04-23 | 2014-11-25 | Cree, Inc. | Light emitting diodes having group III nitride surface features defined by a mask and crystal planes |
JP2014229648A (ja) * | 2013-05-20 | 2014-1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
2014
- 2014-06-12 JP JP2016520777A patent/JP2016526787A/ja active Pending
- 2014-06-12 WO PCT/IB2014/062150 patent/WO201420312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6-12 CN CN201480035017.9A patent/CN105283969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12 EP EP14734234.9A patent/EP3011604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2 US US14/900,143 patent/US98761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2 KR KR1020167001322A patent/KR102222860B1/ko active Active
- 2014-06-19 TW TW103121268A patent/TWI624081B/zh active
-
2017
- 2017-10-11 US US15/730,459 patent/US10608140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28 JP JP2019155143A patent/JP691625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03 US US16/808,119 patent/US1120126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20789A1 (de) * | 2010-05-18 | 2011-11-24 |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chip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EP2602836A1 (en) * | 2010-08-06 | 2013-06-1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60021276A (ko) | 2016-02-24 |
EP3011604A1 (en) | 2016-04-27 |
US20160149082A1 (en) | 2016-05-26 |
TW201515265A (zh) | 2015-04-16 |
JP2016526787A (ja) | 2016-09-05 |
JP2019220704A (ja) | 2019-12-26 |
US20180033916A1 (en) | 2018-02-01 |
WO2014203123A1 (en) | 2014-12-24 |
CN105283969B (zh) | 2019-12-17 |
US9876141B2 (en) | 2018-01-23 |
US20200203571A1 (en) | 2020-06-25 |
US11201264B2 (en) | 2021-12-14 |
US10608140B2 (en) | 2020-03-31 |
CN105283969A (zh) | 2016-01-27 |
KR102222860B1 (ko) | 2021-03-04 |
EP3011604B1 (en) | 2020-04-22 |
JP6916251B2 (ja) | 2021-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24081B (zh) | 基於發射場圖案之具有圖案化表面特徵的發光二極體及其製造方法 | |
JP6694815B2 (ja) | 発光デバイス | |
KR101249233B1 (ko) | Led를 위한 구조화된 기판 | |
US20080080166A1 (en) | LED system and method | |
US20160033712A1 (en) | Light guide and lighting assembly with array of micro-optical element groupings | |
CN101614839A (zh) | 背光模块及导光板 | |
US20210226102A1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Chen et al. | Study of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flip-chip GaN-based LEDs with different periodic arrays | |
US20160141452A1 (en) | Lighting emit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1079415B1 (ko) |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100105270A1 (en) | Fabric structure | |
KR20220153076A (ko) | 마이크로 led 장치 | |
TWI464910B (zh) | 半導體發光結構 | |
Kumar et al. | Analytical treatment of light extraction from textured surfaces using classical ray optics | |
US20150340557A1 (en) | Shaped led for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 |
Qin et al. | Light extraction analysis of AlGaInP based LED with surface texture | |
KR102558858B1 (ko) | 유기발광장치의 광추출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2005347637A (ja) | 発光効率を高めた発光装置 | |
TW201719948A (zh) | 發光裝置 | |
KR20160000206U (ko) | 도광판 구조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