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9594B -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9594B TWI579594B TW103146144A TW103146144A TWI579594B TW I579594 B TWI579594 B TW I579594B TW 103146144 A TW103146144 A TW 103146144A TW 103146144 A TW103146144 A TW 103146144A TW I579594 B TWI579594 B TW I57959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layer
- optical
- curved surface
- lens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尤指一種運用於3D影像顯示的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習知的裸視3D原理係依據聚光及折射原理改變光行進的方向,觀視者左、右眼在影像光線集中的設定區域分別看到不同畫面,以達到3D立體視覺感受。而現有裸視3D液晶顯示器係為一般2D平面顯示的液晶顯示器結合一3D顯示層、3D顯示膜或3D顯示板。其中觀視者在觀視區內雙眼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圖像,而這些圖像具有視差,因而可在觀視者的大腦中合成一副3D立體影像。
但是,3D顯示層的柱透鏡例如為直條狀,並且柱透鏡之間緊密排列且與RGB像素結構有序排列設置,有序排列的RGB像素與有序排列的柱透鏡之間產生明顯的干涉條紋。其中,當3D顯示層的柱透鏡與顯示模組的RGB像素之間平行排列及對位時,可能會因3D顯示層與顯示模組的週期性排列結構而產生疊紋(Moire)現象。甚至,嚴重影響觀賞效果。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透過各柱狀透鏡(即為球面透鏡或非球面透鏡)具有不連續弧曲面(即為鋸齒狀結構曲面、不規則結構曲面或平滑面)的設計,藉此降低顯示模組透過3D顯示結構以輸出一3D影像的疊紋現象,而觀視者可裸視觀看較佳品質的3D影像。
本發明提供一種3D顯示層,用於與一透光層形成一3D顯示結構,3D顯示結構配置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3D顯示層包括:一基底構造及一3D光學構造。基底構造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3D光學構造形成於基底構造的第一面,3D光學構造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各柱狀透鏡的頂部朝向一第一方向凸出,且各柱狀透鏡具有一曲面。其中,各柱狀透鏡的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配置於各柱狀透鏡的頂部,且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三分之二。
本發明提供一種3D顯示結構,適用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3D顯示結構包括:一3D顯示層及一透光層。透光層具有一第一貼合面及相對於第一貼合面的一第二貼合面,第一貼合面連接第二面。
本發明提供一種3D顯示層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具有一基底構造,基底構造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於基底構造的第一面上塗覆一層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UV Resin);提供一滾壓模具,利用鑽石刀具加工滾壓模具,使其具有多個凹透鏡成型結構,各凹透鏡成型結構具有一不連續弧曲面成型區;及滾壓模具滾壓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經紫外線曝光而使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
成型為一3D光學構造,3D光學構造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各柱狀透鏡具有一曲面,各柱狀透鏡的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係對應不連續弧曲面成型區而形成於各柱狀透鏡,且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三分之二。
本發明的具體手段為利用一種3D顯示層或3D顯示結構,透過各柱狀透鏡頂端具有不連續弧曲面(即為鋸齒狀結構曲面、不規則結構曲面或平滑面)的設計,藉此顯示模組透過3D顯示結構可降低輸出一3D影像的疊紋現象,而觀視者可裸視觀看較佳品質的3D影像。再者,顯示模組輸出的光束經由不連續弧結構面區(即為鋸齒狀結構曲面、不規則結構曲面或平滑面),光束將產生散射光或折射光的狀況,而使觀視者可裸視觀看到降低或不具疊紋現象的3D影像。
以上之概述與接下來的實施例,皆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技術手段與達成功效,然所敘述之實施例與圖式僅提供參考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1、1a‧‧‧3D顯示結構
90‧‧‧顯示面
9‧‧‧顯示模組
10‧‧‧3D顯示層
101‧‧‧第一面
102‧‧‧第二面
103‧‧‧柱狀透鏡
12‧‧‧透光層
121‧‧‧第一光學層
122‧‧‧第二光學層
12s1‧‧‧第一貼合面
12s2‧‧‧第二貼合面
A1‧‧‧不連續弧結構面區
A2、A3‧‧‧光滑弧面區
A5‧‧‧平滑面
B1‧‧‧基底構造
B2‧‧‧3D光學構造
B2’‧‧‧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
B3‧‧‧保護層
C1‧‧‧曲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厚度
h2、ht1、ht2‧‧‧高度
ha1‧‧‧距離
T‧‧‧頂部
T1‧‧‧第一端
T2‧‧‧第二端
L、R‧‧‧RGB像素(L:左影像,R:右影像)
M1‧‧‧滾壓模具
MF‧‧‧凹透鏡成型結構
P1、P2‧‧‧寬度
i‧‧‧像素間距
z‧‧‧裸視3D顯示影像的最佳觀賞距離
e‧‧‧眼部間距
f‧‧‧焦距長度
UPL‧‧‧上偏光片
CF‧‧‧彩色濾光片
TFT‧‧‧TFT片
BL‧‧‧背光片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示意圖。
圖2為根據圖1之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A-A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柱狀透鏡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顯示3D影像之示意
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製作過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之流程圖。
圖10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之流程圖。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示意圖。圖2為根據圖1之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A-A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閱圖1、圖2及圖3。圖1所繪示一種3D顯示層10。3D顯示層10的3D光學構造B2例如為裸視3D的柱狀晶(Lenticular Lens)構造、陣列透鏡(Lens array)或是複眼式(Fly eyes)構造。本實施例不限制3D光學構造B2的態樣。
圖2係為圖1之A-A剖面之3D顯示層10示意圖。詳細來說,圖2之3D顯示層10包括一基底構造B1及一3D光學構造B2。
在實務上,基底構造B1具有一第一面101及一第二面102。其中,第二面102係用以連接透光層(未繪示)。而3D光學構造B2形成於基底構造B1的第一面101,3D光學構造B2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103,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朝向一第一方向D1凸出,且各柱狀透鏡103具有一曲面C1。
基底構造B1具有一厚度h1,且基底構造B1例如為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本實施例不限
制基底構造B1的態樣。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之第一方向D1係以約垂直於顯示模組(未繪示)的顯示面(未繪示)上的方向來說明,而第二方向D2係以約與第一方向D1垂直交錯的方向來說明。本實施例不限制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的態樣。
進一步來說,各柱狀透鏡103的曲面C1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與兩個光滑弧面區A2、A3。在實務上,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配置於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例如為一鋸齒狀結構曲面、一粗糙結構曲面、一不規則結構曲面或一平滑面。而兩個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配置於各柱狀透鏡103的兩側部。簡單來說,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位於兩個光滑弧面區A2、A3之間。其中,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小於或等於為單根柱狀透鏡103之寬度P1(Lens Pitch)的三分之二。
進一步來說,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係用以將顯示模組的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散射或折射,使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能擴散聚焦範圍至觀視者的眼部,藉此達到光能量的平均分布,並降低3D顯示產生的疊紋干擾現象。反之,光滑弧面區A2、A3係用以將顯示模組的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聚焦,使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能分別聚焦至觀視者的左眼或右眼部,藉此達到3D顯示的功效。
當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大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時,此時2D的顯示效果將大於3D的顯示效果,使觀看者無法清楚觀賞3D的影像,因此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需要小於或等於
三分之二的單根柱狀透鏡103的寬度P1。
一般各柱狀透鏡的曲面或頂部的曲面係為光滑弧面,用以使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能分別聚焦至觀視者的左眼及右眼部,藉此觀視者可觀看到3D顯示影像。但是,過多或過少的光束聚焦將使觀視者觀看到具有明顯疊紋現象的3D顯示影像。所以,本實施例係將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的曲面設計為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藉此擴散光束聚焦至觀視者眼部的範圍,使得投射到眼睛的光能量能更平均分布。
換句話說,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的曲面係例如為2D顯示影像的曲面。而各柱狀透鏡103的兩側部的曲面係例如為3D顯示影像的曲面。所以,本實施例透過各柱狀透鏡103具有2D顯示影像的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以及3D顯示影像的光滑弧面區A2、A3之光學設計,以達到降低3D顯示的疊紋干擾現象,並達到良好的3D顯示效果。
當然,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與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全部曲面C1的比例是可調整的。本實施例係以「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小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來說明。其中,若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超過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時,3D顯示層10反而會降低3D顯示影像的功效。
在其他實施例中,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可小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其他數值。本實施例不限制「不連續
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佔據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小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即大致相似於「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全部曲面C1的比例小於或等於二分之一」。也就是說,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全部曲面C1的比例小於或等於二分之一,即可降低3D顯示的疊紋干擾現象,並達到良好的3D顯示效果。
其中,若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全部曲面C1的比例超過二分之一時,3D顯示層10反而會降低3D顯示影像的功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據本發明技術手段,可自由設計「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與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全部曲面C1的比例」。
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之柱狀透鏡示意圖。請參閱圖4及圖3。圖4與圖3中之3D顯示層10a、10具有相似的3D顯示影像以及降低3D顯示疊紋干擾現象的功效。但是,圖4與圖3中之3D顯示層10a、10之間的差異在於:3D顯示層10a的各柱狀透鏡103具有一平滑面A5。
詳細來說,一種3D顯示層10a,用於與一透光層(未顯示)形成一3D顯示結構,3D顯示結構配置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3D顯示層10a包括一基底構造B1及一3D光學構造B2。其中,3D光學構造B2形成於基底構造B1的第一面101,3D光
學構造B2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103,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朝向一第一方向D1凸出。各柱狀透鏡103包括一平滑面A5以及兩光滑弧面區A2、A3。而兩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配置於各柱狀透鏡103的兩側部,光滑弧面區A2、A3根據一預設中點(即為弧長的中點)以形成弧形曲面,如圖4所繪示。
換句話說,本實施例係採用「將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刪除聚焦功能」的技術手段,使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形成一平滑面A5。當然,顯示模組的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經由平滑面A5而折射光束,使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能擴散聚焦至觀視者的眼部,藉此達到降低3D顯示的疊紋干擾現象。反之,光滑弧面區A2、A3係用以將顯示模組的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聚焦,使RGB像素所輸出的光束能分別聚焦至觀視者的左眼及右眼部,藉此達到3D顯示的功效。
同理可知,平滑面A5與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佔據各柱狀透鏡103的投影寬度的比例是可調整的。本實施例係以「平滑面A5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小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來說明。即為光滑弧面區A2、A3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大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一。
其中,若平滑面A5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超過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三分之二時,3D顯示層10反而會降低3D顯示影像的功效。
在其他實施例中,平滑面A5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P2可小於或等於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其他數值。本實施例不限制「平滑面A5投影至第一面
101的寬度P2佔據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P1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各柱狀透鏡103的第一端T1與第一面101的最短距離為一第一高度ht1,各柱狀透鏡103的第二端T2與第一面101之間的最短距離為一第二高度ht2,第一高度ht1等於或不等於第二高度ht2。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之第一高度ht1係等於第二高度ht2來說明。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高度ht1可小於或大於第二高度ht2。即平滑面A5未平行於第一面101,或是平滑面A5相對於第二方向D2傾斜一角度,並自第一端T1延伸至第二端T2。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顯示3D影像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之示意圖。請參閱圖5及圖6。圖6所繪示一種3D顯示結構1,適用於一具有一顯示面90的顯示模組9。3D顯示結構1包括一3D顯示層10及一透光層12。其中,透光層12連接於3D顯示層10與顯示模組9之間。
為了方便說明,本實施例之顯示模組9係以一液晶顯示模組(LCD Module,LCM)來說明,而3D顯示結構1例如透過一3D顯示面板或一3D顯示膜片來實現。在他實施例中,顯示模組9例如為LCD面板、數位電視的觸控顯示器、筆記型電腦的顯示器或觸控顯示器、ATM提款機的顯示器或觸控顯示器、遊戲機的觸控顯示器、商業廣告機或是其他家用設備的顯示器或觸控顯示器,本實施例不限制3D顯示結構1及顯示模組9的態樣。
接下來,透光層12具有一第一貼合面12s1及相對於第一貼
合面12s1的一第二貼合面12s2。第一貼合面12s1連接3D顯示層10的第二面102,且第二貼合面12s2連接於顯示模組9的顯示面90。在實務上,透光層12例如為一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或為一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因此,顯示模組9透過RGB像素L、R所輸出的光束經由透光層12而進入3D顯示層10。之後,光束經由3D顯示層10折射、散射而被觀視者的眼睛所接收。所以,觀視者可裸視而看見或欣賞3D影像。
進一步來說,圖5所繪示為一可裸視3D顯示影像的原理及重要數據參數。其中,觀視者雙眼的間距e、可裸視3D顯示影像的最佳觀賞距離z、3D顯示結構1的焦距長度f、RGB像素L、R的間距i以及兩相鄰柱狀透鏡103之間的間距P1均為顯示3D影像的重要因素。其中,RGB像素L、R所輸出的光束經由3D顯示結構1的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散射以及光滑弧面區A2、A3折射,而使觀視者左、右雙眼部能接受到對應RGB像素L、R的光束。
因此,顯示模組9透過3D顯示結構1以輸出一3D影像,而觀視者可裸視觀看3D影像。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之示意圖。請參閱圖7及圖5。圖7與圖6中的3D顯示結構1a、1二者結構相似,例如顯示模組9透過3D顯示結構1以輸出一3D影像,而觀視者可裸視而看見或欣賞3D影像。而3D顯示結構1a、1二者的差異在於:透光層12包括一第一光學層121與一第二光學層122。
詳細來說,圖7所繪示一3D顯示結構1a包括一3D顯示層10及一透光層12。其中,透光層12具有一第一貼合面12s1及相
對於第一貼合面12s1的一第二貼合面12s2。第一貼合面12s1連接3D顯示層10的第二面102。而第一光學層121連接於第二光學層122與3D顯示層10之間。第一光學層121例如為一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或為一透明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
第二光學層122例如為一玻璃、一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一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s,PC)。本實施例不限制第一及第二光學層121、122的態樣。此外,本實施例不限制圖6或圖7之3D顯示結構1、1a的態樣。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自由設計3D顯示結構1、1a。第二光學層122可與顯示模組9結合或保持一空隙,其中第二光學層122與顯示模組9的顯示面90可利用感壓膠(PSA)或透明光學膠(OCA)或光學透明樹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結合(未繪示)。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3D顯示層10製作方法、細部流程與步驟。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製作過程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之流程圖。請參閱圖8及圖9。一種3D顯示層10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於步驟S901中,提供具有一基底構造B1,基底構造B1具有一第一面101及一第二面102。在實務上,基底構造B1例如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接著,於步驟S903中,於基底構造B1的第一面101上塗覆一層紫外線(UV)光學樹脂結構層B2’。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例如為可形成棱鏡或柱狀透鏡103的光學
材料層。本實施例之3D顯示層10係透過曝光滾壓成型技術,以使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形成於一基底構造B1上。其中,步驟S901及步驟S903係對應於圖8最左區塊的製作過程。
於步驟S905中,提供一滾壓模具M1,利用鑽石刀具在滾壓模具M1加工,使其具有多個凹透鏡成型結構MF,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在實務上,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係用以滾壓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以使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成型為一3D光學構造B2。其中,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的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可透過鑽石刀具刻紋技術來實現。本實施例不限制滾壓模具M1、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及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的態樣。
於步驟S907中,滾壓模具M1滾壓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經紫外線曝光而使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成型為一3D光學構造B2,3D光學構造B2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103,各柱狀透鏡103具有一曲面,各柱狀透鏡103的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係對應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而形成於各柱狀透鏡103,且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的三分之二,其中各柱狀透鏡103的不連續弧結構面區A1為一鋸齒狀結構曲面或一不規則結構曲面。而各柱狀透鏡103的曲面具有兩個光滑弧面區A2、A3,分別配置於各柱狀透鏡103的兩側部。其中,步驟S905及步驟S907係對應於圖8之左二區塊的製作過程。
於步驟S909中,以紫外線曝光3D光學構造B2,以固化3D光學構造B2。在實務上,紫外線固化、乾燥、接著技術(UV Curing)
上係使用「紫外線(UV)固化樹脂」等光固化型材料。而紫外線(UV)固化樹脂等光固化材料,依據固化機構的不同,可分成游離基化合型與陽離子化合型二大類。本實施例不限制紫外線固化、乾燥、接著技術(UV Curing)及其使用的光固化材料的態樣。
其中,步驟S909係對應於圖8之左三區塊的製作過程。
之後,於步驟S911中,於基底構造B1的第二面102提供一離型層B4,及3D光學構造B2提供一保護層B3。在實務上,離型層B4及保護層B3例如分別為保護3D顯示層10的離型膜或保護膜。本實施例不限制離型層B4及保護層B3的態樣。其中,步驟S911係對應於圖8之最右區塊的製作過程。本實施例不限制圖9之步驟流程。
圖10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3D顯示結構製作方法之流程圖。請參閱圖10。一種3D顯示層10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於步驟S1001中,提供具有一基底構造B1,基底構造B1具有一第一面101及一第二面102。並於步驟S1003中,於基底構造B1的第一面101上塗覆一層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其中,步驟S1001及步驟S1003係對應於圖8之最左區塊的製作過程。
於步驟S1005中,提供一滾壓模具M1,利用鑽石刀具加工滾壓模具M1,使其具有多個凹透鏡成型結構MF,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其中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係為平滑面成型區。在實務上,各凹透鏡成型結構MF的平滑面成型區可透過鑽石刀具刻紋技術來實現。接著,於步驟S1007中,滾壓模具M1滾壓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經紫外線曝光
而使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B2’成型為一3D光學構造B2,3D光學構造B2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103,各柱狀透鏡103的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係對應不連續弧結構面成型區而形成於各柱狀透鏡103,且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第一面101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單根柱狀透鏡103寬度的三分之二,其中各柱狀透鏡103的頂部T自一第一端T1延伸至一第二端T2以形成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而各柱狀透鏡103的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為一平滑面A5,平滑面A5係對應平滑面成型區而形成於各柱狀透鏡103。其中,步驟S1003及步驟S1005係對應於圖8之左二區塊的製作過程。
於步驟S1009中,以紫外光曝光3D光學構造B2,以固化3D光學構造B2。其中,步驟S1009係對應於圖8之左三區塊的製作過程。於步驟S1011中,於基底構造B1的第二面102提供一離型層B4,以及於3D光學構造B2提供一保護層B3。其中,步驟S1011係對應於圖8之最右區塊的製作過程。本實施例不限制圖10之步驟流程。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利用一種3D顯示層,透過各柱狀透鏡具有不連續弧結構面區(即為鋸齒狀結構曲面、不規則結構曲面或平滑面)的光學設計,藉此顯示模組透過3D顯示結構可降低輸出一3D影像的疊紋干擾現象,而觀視者可裸視觀看較佳品質的3D影像。再者,顯示模組輸出的光束經由不連續弧結構面區,光束將產生散射光或折射光的狀況,而使觀視者可裸視觀看到降低或不具疊紋現象的3D影像。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以不連續弧結構面區投影至第一面的寬度佔據各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比例、或是「將
各柱狀透鏡的頂部刪除聚焦功能之部分」佔據各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比例,來降低3D顯示層產生3D影像的疊紋以及達到良好的3D視覺效果。
以上之概述與接下來的實施例,皆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技術手段與達成功效,然所敘述之實施例與圖式僅提供參考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101‧‧‧第一面
102‧‧‧第二面
103‧‧‧柱狀透鏡
A1‧‧‧不連續弧結構面區
A2、A3‧‧‧光滑弧面區
B1‧‧‧基底構造
B2‧‧‧3D光學構造
C1‧‧‧曲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厚度
h2‧‧‧高度
P1、P2‧‧‧寬度
T‧‧‧頂部
Claims (12)
- 一種3D顯示層,用於與一透光層形成一3D顯示結構,該3D顯示結構配置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該3D顯示層包括:一基底構造,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及一3D光學構造,形成於該基底構造的該第一面,該3D光學構造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朝向一第一方向凸出,且各該柱狀透鏡具有一曲面;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且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該第一面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該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三分之二;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兩個光滑弧面區,分別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兩側部,而各該柱狀透鏡的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為一鋸齒狀結構曲面或一不規則結構曲面,該鋸齒狀結構曲面上的鋸齒結構的高低差值分佈為0.01um~1um。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3D顯示層,其中該基底構造具有一厚度,且該基底構造為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 一種3D顯示層,用於與一透光層形成一3D顯示結構,該3D顯示結構配置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該3D顯示層包括:一基底構造,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及 一3D光學構造,形成於該基底構造的該第一面,該3D光學構造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朝向一第一方向凸出,且各該柱狀透鏡具有一曲面;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且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該第一面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該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三分之二;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兩個光滑弧面區,分別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兩側部,且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自一第一端延伸至一第二端以形成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而各該柱狀透鏡的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為一平滑面。
-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3D顯示層,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第一端與該第一面的最短距離為一第一高度,各該柱狀透鏡的該第二端與該第一面之間的最短距離為一第二高度,該第一高度等於或不等於該第二高度。
-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3D顯示層,其中該基底構造具有一厚度,且該基底構造為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 一種3D顯示結構,適用於一具有一顯示面的顯示模組上,該3D顯示結構包括:一如請求項1至5其中之一所述之3D顯示層;及一透光層,具有一第一貼合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貼合面的一第二貼合面,該第一貼合面連接該第二面。
-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3D顯示結構,其中該透光層為一感壓膠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或透明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該透光層的該第二貼合面連接於該顯示模組的該顯示面。
-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3D顯示結構,其中該透光層包括一第一光學層與一第二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連接於該第二光學層與該3D顯示層之間,該第一光學層為一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或透明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該第二光學層為一玻璃、一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一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s,PC)。
- 一種3D顯示層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具有一基底構造,該基底構造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於該基底構造的該第一面上塗覆一層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提供一滾壓模具,利用鑽石刀具加工該滾壓模具,使其具有多個凹透鏡成型結構,各該凹透鏡成型結構具有一不連續弧曲面成型區;及該滾壓模具滾壓該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經紫外線曝光而使該紫外線光學樹脂結構層成型為一3D光學構造,該3D光學構造包括多數個柱狀透鏡,各該柱狀透鏡具有一曲面,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一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係對應該不連續弧曲面成型區而形成於各該柱狀透鏡,且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的弧長投影至該第 一面的寬度小於或等於為各該單根柱狀透鏡寬度的三分之二。
- 如請求項第9項所述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更包括:以紫外線曝光該3D光學構造,以固化該3D光學構造;及於該基底構造的該第二面提供一離型層,以及於該3D光學構造提供一保護層。
- 如請求項第9項所述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兩個光滑弧面區,分別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兩側部,而各該柱狀透鏡的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為一鋸齒狀結構曲面或一不規則結構曲面,該鋸齒狀結構曲面上的鋸齒結構的高低差值分佈為0.01um~1um。
- 如請求項第9項所述之3D顯示層製作方法,其中各該柱狀透鏡的該曲面具有兩個光滑弧面區,分別配置於各該柱狀透鏡的兩側部,且各該柱狀透鏡的頂部自一第一端延伸至一第二端以形成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而各該柱狀透鏡的該不連續弧結構面區為一平滑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46144A TWI579594B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46144A TWI579594B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24056A TW201624056A (zh) | 2016-07-01 |
TWI579594B true TWI579594B (zh) | 2017-04-21 |
Family
ID=56984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46144A TWI579594B (zh) | 2014-12-29 | 2014-12-29 |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79594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16826A (en) * | 2007-10-04 | 2009-04-16 | Exploit Technology Co Ltd | 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US20120314028A1 (en) * | 2010-02-09 | 2012-12-13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3d video format detection |
TW201251425A (en) * | 2011-04-13 | 2012-12-16 | Stereo Screen Systems Pty Ltd | Method, system and app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 dimensional (3D) imagery |
TWM505616U (zh) * | 2014-12-29 | 2015-07-21 | Ytdiamond Co Ltd | 3d顯示層及3d顯示結構 |
-
2014
- 2014-12-29 TW TW103146144A patent/TWI57959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16826A (en) * | 2007-10-04 | 2009-04-16 | Exploit Technology Co Ltd | 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US20120314028A1 (en) * | 2010-02-09 | 2012-12-13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3d video format detection |
TW201251425A (en) * | 2011-04-13 | 2012-12-16 | Stereo Screen Systems Pty Ltd | Method, system and app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 dimensional (3D) imagery |
TWM505616U (zh) * | 2014-12-29 | 2015-07-21 | Ytdiamond Co Ltd | 3d顯示層及3d顯示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24056A (zh) | 2016-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32170B1 (ko) | 마이크로 렌즈 겸용 렌티큘러 렌즈 시트 | |
JP4283339B2 (ja)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
US11143794B2 (en) | Optical film | |
KR101396612B1 (ko) | 광학 시트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JP5539545B2 (ja) | 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5983979B2 (ja) | レンズシート、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 |
US9557454B2 (en) | Laminated diffraction optical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
TWI417583B (zh) | 微結構光相位膜及柱狀透鏡 | |
CN110832381A (zh) | 具有结构化表面的虚拟和增强现实设备 | |
CN104614864A (zh) |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 |
CN111599835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19303A (zh) | 彩色滤光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液晶显示面板 | |
CN113302550A (zh) | 具有梯度的透镜 | |
TWM505616U (zh) | 3d顯示層及3d顯示結構 | |
CN104597607A (zh) | 3d显示层、3d显示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
JP5659660B2 (ja) | 立体画像表示用光学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CN204374526U (zh) | 3d显示层及3d显示结构 | |
TWI579594B (zh) | 3d顯示層、3d顯示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
CN104808850B (zh) | 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WO2015127705A1 (zh) | 显示装置 | |
CN106646902A (zh) | 一种裸眼3d显示的双胶合微柱透镜光栅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12185500A (ja) | マイクロ構造光位相シフトフィルムとレンズ | |
JP2012181221A (ja) | 立体画像表示用柱状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JP5310268B2 (ja) |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JP5066957B2 (ja) | 光学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