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6626B - 散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散熱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26626B TWI526626B TW103122425A TW103122425A TWI526626B TW I526626 B TWI526626 B TW I526626B TW 103122425 A TW103122425 A TW 103122425A TW 103122425 A TW103122425 A TW 103122425A TW I526626 B TWI526626 B TW I52662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fins
- heat dissipation
- heat sink
- adjac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3—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thrott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散熱裝置,特別係關於一種具除塵功能的散熱裝置。
隨著電子產品朝向高性能、高頻率、高速度與輕薄化的迅速發展,造成電子產品的發熱溫度越來越高,因而容易產生不穩定現象,影響產品可靠度,所以現有之電子產品常利用風扇作為散熱裝置。
以一般習知的散熱風扇而言,由於空氣中充滿灰塵及微粒,因此當散熱風扇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鄰近散熱鰭片組的出風口位置會聚集大量灰塵,灰塵將會影響散熱風扇的轉速及散熱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散熱裝置,可簡易達到除塵的功能,以提升散熱效率,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散熱裝置,可簡易達到除塵的功能,以提升散熱效率。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風扇、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阻擋件。風扇包括一扇框、一葉輪以及一馬達。
扇框具有一出風口。葉輪容置於扇框內。馬達裝設於扇框內,連結並驅動葉輪轉動。散熱鰭片組設置於出風口,具有多片並排而設的散熱片,該些散熱片形成複數出風通道。阻擋件與散熱鰭片組可活動地連接,以於一第一開啟位置及一第一關閉位置活動,當阻擋件位於第一關閉位置時,阻擋件遮蔽該些出風通道。扇框的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
在一實施例中,阻擋件是遮蔽散熱鰭片組鄰近葉輪的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阻擋件是遮蔽散熱鰭片組遠離葉輪的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葉輪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為朝下時,通口設置於側壁的左側。
在一實施例中,葉輪以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為朝下時,通口設置於側壁的右側。
在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遮蔽件,可活動地連結於通口的周緣,以於一第二開啟位置及一第二關閉位置活動,當遮蔽件位於第二關閉位置時,遮蔽件遮蔽通口。
在一實施例中,阻擋件位於第一關閉位置時,遮蔽件位於第二開啟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阻擋件位於第一開啟位置時,遮蔽件位於第二關閉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內側端係鄰近於風扇,外側端係遠離風扇,該些散熱片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及複數第二散熱片,該些第一散熱片彼此並排設置,該些第一
散熱片自鄰近散熱裝置的內側端延伸至外側端,該些第二散熱片設置於兩第一散熱片之間且鄰設於外側端,該些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更包括一底板、一內蓋板及一外蓋板,該些第一散熱片及該些第二散熱片設置於底板,內蓋板自內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相對於底板的另一側,外蓋板自外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相對於底板的另一側,外蓋板與內蓋板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該些第二散熱片是自鄰近開口處延伸至外側端。
在一實施例中,各該些第一散熱片具有第一片體、第一底延伸部、第一內蓋延伸部以及第一外蓋延伸部,第一底延伸部自第一片體轉折延伸,第一內蓋延伸部自內側端連接於第一片體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第一外蓋延伸部自外側端連接於第一片體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具有第二片體、第二底延伸部、以及第二外蓋延伸部,第二底延伸部自第二片體轉折延伸,第二外蓋延伸部自外側端連接於第二片體相對於第二底延伸部的另一側。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且第二散熱片與第一散熱片並排設置,而第一內蓋延伸部與第一外蓋延伸部及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一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對應於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斜邊是自內側端朝向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片體對應於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斜邊是自內側端朝向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該些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鄰近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遠離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
承上所述,本發明的散熱裝置,藉由阻擋件遮蔽散熱鰭片組的出風通道,使散熱裝置內的風無法從出風通道排出,並藉由在扇框的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設有一通口,使原先會堆積於出風口的灰塵,順著風向從通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另一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的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散熱面積,散熱鰭片組更包括內蓋板及外蓋板,兩者為間隔設置以形成開口,灰塵可由此開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1a、1b、1c、1d、1e、1f‧‧‧散熱裝置
11‧‧‧扇框
111‧‧‧入風口
112‧‧‧出風口
12‧‧‧葉輪
13‧‧‧馬達
14、14a、14b、14c、14d、14e、14f、14g、14h‧‧‧散熱鰭片組
141‧‧‧散熱片
1411‧‧‧第一散熱片
14111‧‧‧第一片體
14112‧‧‧第一底延伸部
14113‧‧‧第一內蓋延伸部
14114‧‧‧第一外蓋延伸部
1412‧‧‧第二散熱片
14121‧‧‧第二片體
14122‧‧‧第二底延伸部
14124‧‧‧第二外蓋延伸部
142‧‧‧底板
143‧‧‧內蓋板
144‧‧‧外蓋板
15、15a、15b、15c‧‧‧阻擋件
16‧‧‧遮蔽件
A-A‧‧‧剖面線
C‧‧‧出風通道
E1‧‧‧內側端
E2‧‧‧外側端
F、F1‧‧‧風扇
L‧‧‧斜邊
O1、O2‧‧‧通口
O3、O4‧‧‧開口
PO1‧‧‧第一開啟位置
PC1‧‧‧第一關閉位置
PO2‧‧‧第二開啟位置
PC2‧‧‧第二關閉位置
S‧‧‧側壁
圖1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4A為圖3所示之散熱裝置於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
圖4B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5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另一實施態樣剖面示意圖。
圖5B為圖5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6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又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圖6B為圖6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7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再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圖7B為圖7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8為圖3所示之遮蔽件的操作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10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B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搭配風扇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C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搭配風扇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D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0E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1A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1B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1C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再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2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12B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散熱裝置
,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圖1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1a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1a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先同時參照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散熱裝置1a包括一風扇F、一散熱鰭片組14以及一阻擋件15。風扇F包括一扇框11、一葉輪12以及一馬達13,馬達13裝設於扇框11內,葉輪12套設於馬達13外,馬達13連結葉輪12並驅動葉輪12轉動。
扇框11具有一入風口111及一出風口112,散熱鰭片組14是設置於出風口112的位置,以進行散熱。散熱鰭片組14由多片並排而設的散熱片141所組成,任兩片散熱片141可共同形成一出風通道C,因此,散熱鰭片組14包含有複數個出風通道C,出風通道C用以供散熱裝置1a將熱能排出。在實際應用上,由於空氣中具有大量灰塵,當散熱裝置1a內的風經由散熱鰭片組14排出時,灰塵會聚積在散熱鰭片組14鄰近於葉輪12的一側,也就是灰塵會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的位置。
接著,請同時參照圖2及圖3,於此特別說明,為使清楚以便瞭解,圖3省略部分元件(部分扇框)。為了進行除塵,在本實施例中,阻擋件15遮蔽該些出風通道C,使原先會從出風通道C排出的風無法排出。在實際應用上,阻擋件15可與散熱鰭片組14活動連接,其詳細態樣將於後段進行敘述。當然,阻擋件15也可不與散熱鰭片組14連接,而是阻擋件15為一獨立構件,並以緊靠散熱鰭片組14的方式遮蔽出風通道C,另外,阻擋件15亦可為其它裝置的一部分,同樣藉由緊靠出風通道C以遮蔽該些出風通道C。
請繼續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扇框11的側壁S鄰近於出風口
112的位置具有一通口O1,由於阻擋件15將使散熱裝置1a內的風無法從出風通道C排出,因此,原先會從出風通道C排出的風將持續在散熱裝置1a中流動,以形成風壓較高的區域,而與散熱裝置1a外部貫通的通口O1處則形成風壓較低的區域,利用風自高壓區域吹向低壓區域的原理,可順勢將原先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並由通口O1排出,以達到除塵的目的。
圖4A為圖3所示之散熱裝置1a於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圖4B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4A及圖4B,阻擋件15與散熱鰭片組14為可活動地連接,阻擋件15可於第一開啟位置PO1及第一關閉位置PC1之間活動,當阻擋件15a位於第一關閉位置PC1時(如圖5A),阻擋件15將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如圖2),以阻擋散熱裝置1a內的風從出風通道C排出。
圖5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另一實施態樣剖面示意圖,圖5B為圖5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5A及圖5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a為一類似安全帽蓋片的阻擋結構,其包括一軌道及一蓋片,並利用人為手動或電路控制等方式,使蓋片沿軌道往下移動以遮蔽散熱鰭片組14。
圖6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又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圖6B為圖6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6A及圖6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b為一類似電捲門式的阻擋結構,其是以直接向下移動的方式遮蔽散熱鰭片組14。當然,阻擋件15b移動的控制手段亦可為人為手動或藉由電路控制,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圖7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再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圖7B為圖7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7A及圖7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c為一類似百葉窗式的阻擋結構,其是以旋轉蓋下的方式遮蔽散熱鰭片組14。
當然,阻擋件15c轉動的控制手段可為人為手動或藉由電路控制,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阻擋件15、15a、15b、15c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遠離葉輪12的一側,詳言之,阻擋件15、15a、15b、15c是將出風通道C的出風口遮蔽起來。在其它實施例中,阻擋件15、15a、15b、15c亦可以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鄰近葉輪12的一側,也就是阻擋件15、15a、15b、15c也可以是將出風通道C的入風口遮蔽起來。無論阻擋件15、15a、15b、15c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口或入風口,皆可阻擋散熱裝置1a內的風從出風通道C排出,搭配通口的設置可進一步達到除塵的功效。
請再次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假設葉輪12是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112為朝下時,通口O1對應設置於側壁S的左側且鄰近於出風口112的位置,如此,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便可順著順時針的風向從通口O1排出,而達到除塵的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裝置1a更包括一遮蔽件16,遮蔽件16可活動地連結於通口O1的周緣,進一步言之,遮蔽件16可設置於側壁S且鄰近於通口O1的位置。遮蔽件16可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及第二關閉位置PC2(如圖8)之間活動,當遮蔽件16位於第二關閉位置PC2時,遮蔽件16將遮蔽通口O1,如圖8所示,圖8為圖3所示之遮
蔽件16的操作示意圖。另外,遮蔽件16同樣可藉由人為手動控制或電路控制的方式,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如圖3)及第二關閉位置PC2之間移動。
在實際應用上,若散熱裝置1a需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將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而遮蔽件16將不遮蔽通口O1,以將原先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並由通口O1排出,以達到除塵的目的。以圖4A、圖5A、圖6A、圖7A舉例來說,當散熱裝置1a需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15a、15b、15c將位於第一關閉位置PC1,而遮蔽件16則位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如圖3)。
若散熱裝置1a於一般使用情況,而不特別進行除塵時,請參照圖8,阻擋件15(如圖2)將不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而遮蔽件16將遮蔽通口O1。以圖4B、圖5B、圖6B、圖7B舉例來說,當散熱裝置1a不特別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15a、15b、15c將位於第一開啟位置PO1,而遮蔽件16則位於第二關閉位置PC2(如圖8),使散熱裝置1a可利用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排出熱風以進行散熱。
圖9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與前述實施例(圖3,散熱裝置1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1b其葉輪12是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通口O2是設置於側壁S的右側,意即,當葉輪12是朝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112為朝下時,通口O2對應設置於側壁S的右側且鄰近於出風口112的位置,如此,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便可順著逆時針的風向,從通口O2排出,其它相關內容請參
照前述段落,於此不再贅述。於此需特別說明的是,扇框11可同時具有設置於側壁S左側的通口O1(圖3)與設置於側壁S右側的通口O2(圖9),以搭配葉輪12不同旋轉方向時進行除塵。
圖10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0B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搭配風扇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請先參照圖10A及圖10B,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a適與一風扇F搭配應用,以形成散熱裝置1c,風扇F較佳為離心式風扇。散熱鰭片組14a包括一底板142、複數第一散熱片1411、複數第二散熱片1412、一內蓋板143及一外蓋板144。散熱鰭片組14a具有一內側端E1以及一外側端E2,內側端E1係鄰近於風扇F,外側端E2係遠離於風扇F,第一散熱片1411並排設置於底板142,且自內側端E1延伸至的外側端E2。第二散熱片1412並排設置於底板142且位於兩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詳言之,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分別設有一第二散熱片1412。內蓋板143自內側端E1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1411相對於底板142的另一側,外蓋板144自外側端E2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1412相對於底板142的另一側,且外蓋板144與內蓋板143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O3,而第二散熱片1412是自鄰近開口O3的位置延伸至外側端E2,且第一散熱片1411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1412,於此,「長度」分別是指第一散熱片1411及第二散熱片1412自內側端E1至外側端E2方向的長度。藉由上述之結構,散熱鰭片組14a的內側端E1形成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外側端E2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E1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於散熱鰭片組14a與出風口112的交接處,而外側端E2排列
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而從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a的灰塵則可由開口O3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散熱片1412對應於開口O3的位置可具有一斜邊L。斜邊L是自內側端E1朝向外側端E2的方向向上斜切,如此,灰塵即可順著斜邊L而更容易從開口O3的位置排出。
圖10C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搭配風扇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前述實施例(圖10B,散熱裝置1c)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1d,風扇F1的側壁S設有通口O1,且散熱鰭片組14a的外側端E2設有阻擋件15。阻擋件15可遮蔽散熱鰭片組14a的出風通道,使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a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另外,其它從散熱鰭片組14a的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a的灰塵則可藉由開口O3排出,達到雙重除塵的功效。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圖10D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0D,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b,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至少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可設置更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如此,內側端E1將形成更大的間隔,灰塵更容易吹入散熱鰭片組14b當中,並藉由開口O3排出。
圖10E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0E,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c,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不同數
量的第二散熱片1412,以圖10E圖面為例,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則設有三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第二散熱片1412的數量及不同數量與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配置關係,皆可依實際應用需要進行調整。
圖11A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鰭片組14d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1411及複數第二散熱片1412,各第一散熱片1411具有第一片體14111、第一底延伸部14112、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以及第一外蓋延伸部14114。第一底延伸部14112自第一片體14111轉折延伸,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自內側端E1連接於第一片體14111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14112的另一側,第一外蓋延伸部14114自外側端E2連接於第一片體14111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14112的另一側。而各第二散熱片1412則具有第二片體14121、第二底延伸部14122以及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第二底延伸部14122自第二片體14121轉折延伸,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自外側端E2連接於第二片體14121相對於第二底延伸部14122的另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片1411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1412的長度,於此,「長度」分別是指第一散熱片1411及第二散熱片1412自內側端E1至外側端E2方向的長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片1411與第二散熱片1412為並排設置,於此是以相鄰兩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者設有一第二散熱片1412為舉例。實作上,第一散熱片1411與第二散熱片1412之間可藉由鉚合的方式並排設置。藉由並排組合而設,該些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與該些第一外蓋延伸部
14114及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之間會形成開口O4。藉由上述之結構,散熱鰭片組14d的內側端E1形成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片體),而外側端E2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片體及第二片體)。內側端E1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而外側端E2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從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d的灰塵則可由開口O4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同樣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片體14121對應於開口O4的位置可具有一斜邊L。斜邊L是自內側端E1朝向外側端E2的方向向上斜切,如此,吹入散熱鰭片組14d的灰塵即可順著斜邊L而更容易從開口O4的位置排出。
圖11B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與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d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e,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可設置更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如此,鄰近風扇的內側端E1將形成更大的間隔,灰塵更容易吹入散熱鰭片組14e當中,並藉由開口O4排出。
圖11C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再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與圖11B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e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f,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1412,以圖11C圖面為例,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則設有三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第二散熱片1412的數量及不同數量與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配置關係,皆可依實際應用需要進行調整
。
圖12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參照圖12A,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g是與圖10C所示的風扇F1搭配應用,形成散熱裝置1e,關於風扇F1的內容請參照前述。而散熱鰭片組14g與圖10C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鄰近通口O1處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1412,遠離通口O1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由於通口O1具有除塵的功能,意即鄰近通口O1的位置本身具有較佳的除塵能力,因此可允許設置較密的第一散熱片1411。而遠離通口O1的位置較難依賴通口O1進行除塵,也就是說,遠離通口O1的位置本身的除塵能力較差,較容易於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g交接的位置堆積灰塵,因此,此位置藉由在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置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可使灰塵較容易被吹入散熱鰭片組14g並從開口O3排出,以增加遠離通口O1處的除塵能力。
圖12B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參照圖12B,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h是與圖10C所示的風扇F1搭配應用,關於風扇F1的內容請參照前述。而散熱鰭片組14h與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d不同的地方在於,鄰近通口O1處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1412,遠離通口O1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由於通口O1具有除塵的功能,意即鄰近通口O1的位置本身具有較佳的除塵能力,因此可允許設置較密的第一散熱片1411。而遠離通口O1的位置較難依賴通口O1進行除塵,也就是說,遠
離通口O1的位置本身的除塵能力較差,較容易於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h交接的位置堆積灰塵,因此,此位置藉由在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置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可使灰塵較容易被吹入散熱鰭片組14h並從開口O4排出,以增加遠離通口O1處的除塵能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散熱裝置,藉由阻擋件遮蔽散熱鰭片組的出風通道,使散熱裝置內的風無法從出風通道排出,並藉由在扇框的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設有一通口,使原先會堆積於出風口的灰塵,順著風向從通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另一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的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的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散熱面積,散熱鰭片組更包括內蓋板及外蓋板,兩者為間隔設置以形成開口,灰塵可由此開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a‧‧‧散熱裝置
11‧‧‧扇框
111‧‧‧入風口
112‧‧‧出風口
12‧‧‧葉輪
13‧‧‧馬達
14‧‧‧散熱鰭片組
141‧‧‧散熱片
15‧‧‧阻擋件
16‧‧‧遮蔽件
C‧‧‧出風通道
F‧‧‧風扇
O1‧‧‧通口
S‧‧‧側壁
Claims (15)
-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風扇,包括:一扇框,具有一出風口;一葉輪,容置於該扇框內;及一馬達,裝設於該扇框內,連結並驅動該葉輪轉動;一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出風口,該散熱鰭片組具有多片並排而設的散熱片,該些散熱片形成複數出風通道;以及一阻擋件,與該散熱鰭片組可活動地連接,以於一第一開啟位置及一第一關閉位置活動,當該阻擋件位於該第一關閉位置時,該阻擋件遮蔽該些出風通道;其中該扇框的側壁鄰近於該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該散熱裝置更包括一遮蔽件,可活動地連結於該通口的周緣,以於一第二開啟位置及一第二關閉位置活動,當該遮蔽件位於該第二關閉位置時,該遮蔽件遮蔽該通口,當該阻擋件位於該第一關閉位置時,該遮蔽件位於該第二開啟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阻擋件是遮蔽該散熱鰭片組鄰近該葉輪的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阻擋件是遮蔽該散熱鰭片組遠離該葉輪的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當該葉輪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且該出風口為朝下時,該通口設置於該側壁的左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當該葉輪以逆時針方向轉動且該出風口為朝下時,該通口設置於該側壁的右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當該阻擋件位於該第一開啟位置時,該遮蔽件位於該第二關閉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該內側端係鄰近於該風扇,該外側端係遠離於該風扇,該些散熱片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及複數第二散熱片,該些第一散熱片彼此並排設置,該些第一散熱片自該內側端延伸至外側端,該些第二散熱片設置於兩第一散熱片之間且鄰設於該外側端,該些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鰭片組更包括一底板、一內蓋板及一外蓋板,該些第一散熱片及該些第二散熱片設置於該底板,該內蓋板自該內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相對於該底板的另一側,該外蓋板自該外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相對於該底板的另一側,該外蓋板與該內蓋板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該些第二散熱片是自鄰近該開口處延伸至該外側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各該些第一散熱片具有一第一片體、一第一底延伸部、一第一內蓋延伸部以及一第一外蓋延伸部,該第一底延伸部自該第一片體轉折延伸,該第一內蓋延伸部自鄰近該風扇的內側端連接於該第一片體相對於該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該第一外蓋延伸部自遠離該風扇的外側端連接於該第一片體相對於該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具有一第二片體、一第二底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外蓋延伸部,該第二底延伸部自該第二片體轉折延伸,該第二外蓋延伸部自遠離該風扇的外側端連接於該第二片體相對於該第二底延伸部 的另一側,該些第一內蓋延伸部與該些第一外蓋延伸部及該些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一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對應於該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該斜邊是自該內側端朝向該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些第二片體對應於該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該斜邊是自該內側端朝向該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該些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鄰近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該些第二散熱片,遠離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22425A TWI526626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裝置 |
CN201410482340.2A CN105257560B (zh) | 2014-06-27 | 2014-09-19 | 散热装置 |
US14/700,824 US20150382500A1 (en) | 2014-06-27 | 2015-04-30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22425A TWI526626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00733A TW201600733A (zh) | 2016-01-01 |
TWI526626B true TWI526626B (zh) | 2016-03-21 |
Family
ID=54932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2425A TWI526626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382500A1 (zh) |
CN (1) | CN105257560B (zh) |
TW (1) | TWI5266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60956S1 (en) * | 2017-03-31 | 2019-09-24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Impeller |
US10362711B2 (en) | 2017-11-29 | 2019-07-23 | Listan Gmbh & Co. Kg | Fan mounting arrangement in a power supply |
US10285306B1 (en) * | 2017-11-29 | 2019-05-07 | Listan Gmbh & Co. Kg | Power supply |
CN112684862B (zh) * | 2020-12-29 | 2023-05-02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装置和服务器 |
CN112904960B (zh) * | 2021-02-04 | 2022-06-14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
CN114689910B (zh) * | 2022-05-27 | 2022-08-16 | 苏州联讯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芯片可靠性测试装置 |
CN115268603B (zh) * | 2022-07-22 | 2023-06-23 | 深圳市安卓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迷你电脑主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829C (zh) * | 1999-07-26 | 2003-12-03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展开型便携式计算机散热装置 |
DE20015931U1 (de) * | 2000-09-14 | 2001-01-04 | Lin, Liken, Tu-Cheng, Taipeh | CPU-Kühlvorrichtung |
TWI220914B (en) * | 2003-05-23 | 2004-09-11 | Inventor Prec Co Ltd | Heat dissipating fan |
TWI262759B (en) * | 2004-05-10 | 2006-09-21 | Asustek Comp Inc | Heat spreader with filtering function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
JP4493611B2 (ja) * | 2005-12-13 | 2010-06-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TW200823637A (en) * | 2006-11-23 | 2008-06-01 | Inventec Corp | Heat-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dust-disposal mechanism |
TWI342484B (en) * | 2007-12-06 | 2011-05-21 | Wistron Corp | Electronic device |
TW201001141A (en) * | 2008-06-25 | 2010-01-01 | Micro Star Int Co Ltd | Wind guiding structure |
CN101685332B (zh) * | 2008-09-25 | 2013-04-24 | 索尼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电子装置和送风装置 |
CN201476670U (zh) * | 2009-04-30 | 2010-05-19 | 昆山市德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散热鳍片组、散热片和散热装置 |
CN201407208Y (zh) * | 2009-05-13 | 2010-02-17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离心式风扇的壳体、离心式风扇及具有该风扇的电子装置 |
TWI493116B (zh) * | 2010-12-28 | 2015-07-21 | Acer Inc | 具有排塵機構之風扇裝置以及電子設備之排塵方法 |
CN102635574A (zh) * | 2011-02-15 | 2012-08-15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风扇及其扇框 |
JP5950228B2 (ja) * | 2011-07-19 | 2016-07-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5919568B2 (ja) * | 2011-07-25 | 2016-05-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TWI537481B (zh) * | 2012-10-08 | 2016-06-11 |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離心風扇 |
CN103796463B (zh) * | 2012-10-31 | 2016-12-21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模块、电子装置及其除尘方法 |
TW201424563A (zh) * | 2012-12-13 | 2014-06-16 | Asustek Comp Inc | 結合天線之散熱裝置及其所應用之電子系統 |
-
2014
- 2014-06-27 TW TW103122425A patent/TWI526626B/zh active
- 2014-09-19 CN CN201410482340.2A patent/CN105257560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30 US US14/700,824 patent/US2015038250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00733A (zh) | 2016-01-01 |
US20150382500A1 (en) | 2015-12-31 |
CN105257560B (zh) | 2018-10-16 |
CN105257560A (zh) | 2016-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26626B (zh) | 散熱裝置 | |
TWI568342B (zh) | 散熱鰭片組 | |
TWI463939B (zh) | 電子裝置 | |
TWI437951B (zh) | 散熱裝置 | |
US8355253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TW201814428A (zh) | 電子設備 | |
WO2021129443A1 (zh) | 无线充电设备 | |
JP6336364B2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TW201311128A (zh) | 散熱裝置 | |
TWM525399U (zh) | 風扇模組及電子裝置 | |
JPWO2021193879A5 (zh) | ||
US11009301B2 (en) | Heat dissipating fin assembly | |
TWI461607B (zh) | 抽氣式散熱裝置 | |
JP6156913B2 (ja) | 電子装置 | |
CN103369926A (zh) | 散热模块 | |
WO2019150577A1 (ja) | 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4330015B2 (ja) |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 |
JP6128490B2 (ja) | 冷却装置 | |
JP2017153166A (ja) | 電気機器収納盤 | |
JP6733078B2 (ja) | 冷蔵庫 | |
KR101839644B1 (ko) | 전자기기의 캐비닛 | |
TW201736795A (zh) | 均溫板結構 | |
CN117242904B (zh) | 利用浮力增强冷却的电气设备 | |
CA2966939C (en) | Microwave oven | |
CN102159053B (zh) | 热交换单元、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密闭式电器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