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8342B - 散熱鰭片組 - Google Patents
散熱鰭片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68342B TWI568342B TW103122426A TW103122426A TWI568342B TW I568342 B TWI568342 B TW I568342B TW 103122426 A TW103122426 A TW 103122426A TW 103122426 A TW103122426 A TW 103122426A TW I568342 B TWI568342 B TW I56834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sink
- adjacent
- fin set
- fa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826—Cooling at least part of the working fluid in a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08—Fluid driving means, e.g. pumps,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散熱鰭片組,特別係關於一種具除塵功能的散熱鰭片組。
隨著電子產品朝向高性能、高頻率、高速度與輕薄化的迅速發展,造成電子產品的發熱溫度越來越高,因而容易產生不穩定現象,影響產品可靠度,所以現有之電子產品常利用風扇作為散熱裝置。
以一般習知的散熱風扇而言,由於空氣中充滿灰塵及微粒,因此當散熱風扇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鄰近散熱鰭片組的出風口位置會聚集大量灰塵,灰塵將會影響散熱風扇的轉速及散熱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散熱鰭片組,可簡易達到除塵的功能,以提升散熱效率,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散熱鰭片組,可簡易達到除塵的功能,以提升散熱效率。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種散熱鰭片組,適與一風扇搭配應用,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內側端係鄰近於風
扇,外側端係遠離於風扇。散熱鰭片組包括一底板、複數第一散熱片、複數第二散熱片、一內蓋板以及一外蓋板,該些第一散熱片彼此並排設置於底板,且自內側端延伸至外側端,該些第二散熱片設置於底板且位於兩第一散熱片之間,內蓋板自內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相對於底板的另一側,該外蓋板自外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相對於底板的另一側,外蓋板與內蓋板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其中該些第二散熱片是自鄰近開口處延伸至外側端且該些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該些第二散熱片對應於該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斜邊是自內側端朝向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在一實施例中,風扇係為離心式風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風扇的扇框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
在一實施例中,鄰近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遠離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種散熱鰭片組,適與一風扇搭配
應用,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內側端係鄰近於風扇,外側端係遠離於風扇。散熱鰭片組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以及複數第二散熱片。各該些第一散熱片具有第一片體、第一底延伸部、第一內蓋延伸部以及第一外蓋延伸部,第一底延伸部自第一片體轉折延伸,第一內蓋延伸部自內側端連接於第一片體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第一外蓋延伸部自外側端連接於第一片體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具有第二片體、第二底延伸部、以及第二外蓋延伸部,第二底延伸部自第二片體轉折延伸,第二外蓋延伸部自外側端連接於第二片體相對於第二底延伸部的另一側。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且第二散熱片與第一散熱片並排設置,而第一內蓋延伸部與第一外蓋延伸部及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一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片體對應於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斜邊是自內側端朝向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在一實施例中,風扇係為離心式風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該些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
在一實施例中,風扇的扇框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
在一實施例中,鄰近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遠離通口的相鄰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
承上所述,本發明的散熱鰭片組的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散熱面積,散熱鰭片組更包括內蓋板及外蓋板,兩者為間隔設置以形成開口,灰塵可由此開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另一實施例中,同樣藉由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片體),而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片體及第二片體),以及藉由第一散熱片的第一內蓋延伸部與其本身的第一外蓋延伸部及第二散熱片的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開口,達到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以及從內側端吹入散熱鰭片組的灰塵則可由開口排出的功效。
1a、1b、1c、1d、1e、1f‧‧‧散熱裝置
11‧‧‧扇框
111‧‧‧入風口
112‧‧‧出風口
12‧‧‧葉輪
13‧‧‧馬達
14、14a、14b、14c、14d、14e、14f、14g、14h‧‧‧散熱鰭片組
141‧‧‧散熱片
1411‧‧‧第一散熱片
14111‧‧‧第一片體
14112‧‧‧第一底延伸部
14113‧‧‧第一內蓋延伸部
14114‧‧‧第一外蓋延伸部
1412‧‧‧第二散熱片
14121‧‧‧第二片體
14122‧‧‧第二底延伸部
14124‧‧‧第二外蓋延伸部
142‧‧‧底板
143‧‧‧內蓋板
144‧‧‧外蓋板
15、15a、15b、15c‧‧‧阻擋件
16‧‧‧遮蔽件
A-A‧‧‧剖面線
C‧‧‧出風通道
E1‧‧‧內側端
E2‧‧‧外側端
F、F1‧‧‧風扇
L‧‧‧斜邊
O1、O2‧‧‧通口
O3、O4‧‧‧開口
PO1‧‧‧第一開啟位置
PC1‧‧‧第一關閉位置
PO2‧‧‧第二開啟位置
PC2‧‧‧第二關閉位置
S‧‧‧側壁
圖1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4A為圖3所示之散熱裝置於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
圖4B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5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另一實施態樣剖面示意圖。
圖5B為圖5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6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又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圖6B為圖6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7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再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圖7B為圖7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
圖8為圖3所示之遮蔽件的操作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10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B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搭配風扇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C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搭配風扇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0D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0E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1A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1B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1C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再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12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圖12B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一種散熱鰭片組,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圖1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1a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之散熱裝置1a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先同時參照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散熱裝置1a包括一風扇F、一散熱鰭片組14以及一阻擋件15。風扇F包
括一扇框11、一葉輪12以及一馬達13,馬達13裝設於扇框11內,葉輪12套設於馬達13外,馬達13連結葉輪12並驅動葉輪12轉動。扇框11具有一入風口111及一出風口112,散熱鰭片組14是設置於出風口112的位置,以進行散熱。散熱鰭片組14由多片並排而設的散熱片141所組成,任兩片散熱片141可共同形成一出風通道C,因此,散熱鰭片組14包含有複數個出風通道C,出風通道C用以供散熱裝置1a將熱能排出。在實際應用上,由於空氣中具有大量灰塵,當散熱裝置1a內的風經由散熱鰭片組14排出時,灰塵會聚積在散熱鰭片組14鄰近於葉輪12的一側,也就是灰塵會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的位置。
接著,請同時參照圖2及圖3,於此特別說明,為使清楚以便瞭解,圖3省略部分元件(部分扇框)。為了進行除塵,在本實施例中,阻擋件15遮蔽該些出風通道C,使原先會從出風通道C排出的風無法排出。在實際應用上,阻擋件15可與散熱鰭片組14活動連接,其詳細態樣將於後段進行敘述。當然,阻擋件15也可不與散熱鰭片組14連接,而是阻擋件15為一獨立構件,並以緊靠散熱鰭片組14的方式遮蔽出風通道C,另外,阻擋件15亦可為其它裝置的一部分,同樣藉由緊靠出風通道C以遮蔽該些出風通道C。
請繼續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扇框11的側壁S鄰近於出風口112的位置具有一通口O1,由於阻擋件15將使散熱裝置1a內的風無法從出風通道C排出,因此,原先會從出風通道C排出的風將持續在散熱裝置1a中流動,以形成風壓較高的區域,而與散熱裝置1a外部貫通的通口O1處則形成風壓較低的區域,利用風自高壓區域吹向低壓區域的原理,可順勢將原先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
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並由通口O1排出,以達到除塵的目的。
圖4A為圖3所示之散熱裝置1a於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圖4B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4A及圖4B,阻擋件15與散熱鰭片組14為可活動地連接,阻擋件15可於第一開啟位置PO1及第一關閉位置PC1之間活動,當阻擋件15a位於第一關閉位置PC1時(如圖5A),阻擋件15將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如圖2),以阻擋散熱裝置1a內的風從出風通道C排出。
圖5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另一實施態樣剖面示意圖,圖5B為圖5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5A及圖5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a為一類似安全帽蓋片的阻擋結構,其包括一軌道及一蓋片,並利用人為手動或電路控制等方式,使蓋片沿軌道往下移動以遮蔽散熱鰭片組14。
圖6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又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圖6B為圖6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6A及圖6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b為一類似電捲門式的阻擋結構,其是以直接向下移動的方式遮蔽散熱鰭片組14。當然,阻擋件15b移動的控制手段亦可為人為手動或藉由電路控制,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圖7A為圖4A所示之散熱裝置再一實施態樣的剖面示意圖,圖7B為圖7A所示之散熱裝置的操作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7A及圖7B,與前述實施態樣(圖4A)不同的地方在於,阻擋件15c為一類似百葉窗式的阻擋結構,其是以旋轉蓋下的方式遮蔽散熱鰭片組14。
當然,阻擋件15c轉動的控制手段可為人為手動或藉由電路控制,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阻擋件15、15a、15b、15c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遠離葉輪12的一側,詳言之,阻擋件15、15a、15b、15c是將出風通道C的出風口遮蔽起來。在其它實施例中,阻擋件15、15a、15b、15c亦可以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鄰近葉輪12的一側,也就是阻擋件15、15a、15b、15c也可以是將出風通道C的入風口遮蔽起來。無論阻擋件15、15a、15b、15c是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口或入風口,皆可阻擋散熱裝置1a內的風從出風通道C排出,搭配通口的設置可進一步達到除塵的功效。
請再次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假設葉輪12是朝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112為朝下時,通口O1對應設置於側壁S的左側且鄰近於出風口112的位置,如此,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便可順著順時針的風向從通口O1排出,而達到除塵的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裝置1a更包括一遮蔽件16,遮蔽件16可活動地連結於通口O1的周緣,進一步言之,遮蔽件16可設置於側壁S且鄰近於通口O1的位置。遮蔽件16可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及第二關閉位置PC2(如圖8)之間活動,當遮蔽件16位於第二關閉位置PC2時,遮蔽件16將遮蔽通口O1,如圖8所示,圖8為圖3所示之遮蔽件16的操作示意圖。另外,遮蔽件16同樣可藉由人為手動控制或電路控制的方式,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如圖3)及第二關閉位置PC2之間移動。
在實際應用上,若散熱裝置1a需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將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而遮蔽件16將不遮蔽通口O1,以將原先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並由通口O1排出,以達到除塵的目的。以圖4A、圖5A、圖6A、圖7A舉例來說,當散熱裝置1a需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15a、15b、15c將位於第一關閉位置PC1,而遮蔽件16則位於第二開啟位置PO2(如圖3)。
若散熱裝置1a於一般使用情況,而不特別進行除塵時,請參照圖8,阻擋件15(如圖2)將不遮蔽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而遮蔽件16將遮蔽通口O1。以圖4B、圖5B、圖6B、圖7B舉例來說,當散熱裝置1a不特別進行除塵時,阻擋件15、15a、15b、15c將位於第一開啟位置PO1,而遮蔽件16則位於第二關閉位置PC2(如圖8),使散熱裝置1a可利用散熱鰭片組14的出風通道C排出熱風以進行散熱。
圖9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與前述實施例(圖3,散熱裝置1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1b其葉輪12是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通口O2是設置於側壁S的右側,意即,當葉輪12是朝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且出風口112為朝下時,通口O2對應設置於側壁S的右側且鄰近於出風口112的位置,如此,聚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相接位置的灰塵便可順著逆時針的風向,從通口O2排出,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段落,於此不再贅述。於此需特別說明的是,扇框11可同時具有設置於側壁S左側的通口O1(圖3)與設置於側壁S右側的通口O2(圖8),以搭配葉輪12不同旋轉方向時進行除塵。
圖10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鰭片組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0B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搭配風扇的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請先參照圖10A及圖10B,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a適與一風扇F搭配應用,以形成散熱裝置1c,風扇F較佳為離心式風扇。散熱鰭片組14a包括一底板142、複數第一散熱片1411、複數第二散熱片1412、一內蓋板143及一外蓋板144。散熱鰭片組14a具有一內側端E1以及一外側端E2,內側端E1係鄰近於風扇F,外側端E2係遠離於風扇F。第一散熱片1411並排設置於底板142,且自內側端E1延伸至外側端E2。第二散熱片1412並排設置於底板142且位於兩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詳言之,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分別設有一第二散熱片1412。內蓋板143自內側端E1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1411相對於底板142的另一側,外蓋板144自外側端E2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1412相對於底板142的另一側,且外蓋板144與內蓋板143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O3,而第二散熱片1412是自鄰近開口O3的位置延伸至外側端E2,且第一散熱片1411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1412,於此,「長度」分別是指第一散熱片1411及第二散熱片1412自內側端E1至外側端E2方向的長度。藉由上述之結構,散熱鰭片組14a的內側端E1形成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外側端E2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E1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於散熱鰭片組14a與出風口112的交接處,而外側端E2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而從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a的灰塵則可由開口O3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散熱片1412對應於開口O3的位置可具有一斜邊L。斜邊L是自內側端E1朝向外側端E2的方向向上斜切,如此,灰塵即可順著斜邊L而更容易從開口O3的位置排出。
圖10C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搭配風扇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前述實施例(圖10B,散熱裝置1c)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1d,風扇F1的側壁S設有通口O1,且散熱鰭片組14a的外側端E2設有阻擋件15。阻擋件15可遮蔽散熱鰭片組14a的出風通道,使堆積在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a相接位置的灰塵吹往通口O1,另外,其它從散熱鰭片組14a的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a的灰塵則可藉由開口O3排出,達到雙重除塵的功效。其它相關內容,請參照前述,於此不再贅述。
圖10D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0D,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b,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至少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可設置更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如此,內側端E1將形成更大的間隔,灰塵更容易吹入散熱鰭片組14b當中,並藉由開口O3排出。
圖10E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0E,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c,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1412,以圖10E圖面為例,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則設有三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第二散熱片1412的數量及不同數量與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配置關係,皆可依實際應
用需要進行調整。
圖11A為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圖10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散熱鰭片組14d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1411及複數第二散熱片1412,各第一散熱片1411具有第一片體14111、第一底延伸部14112、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以及第一外蓋延伸部14114。第一底延伸部14112自第一片體14111轉折延伸,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自內側端E1連接於第一片體14111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14112的另一側,第一外蓋延伸部14114自外側端E2連接於第一片體14111相對於第一底延伸部14112的另一側。而各第二散熱片1412則具有第二片體14121、第二底延伸部14122以及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第二底延伸部14122自第二片體14121轉折延伸,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自外側端E2連接於第二片體14121相對於第二底延伸部14122的另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片1411的長度大於第二散熱片1412的長度,於此,「長度」分別是指第一散熱片1411及第二散熱片1412自內側端E1至外側端E2方向的長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片1411與第二散熱片1412為並排設置,於此是以相鄰兩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者設有一第二散熱片1412為舉例。實作上,第一散熱片1411與第二散熱片1412之間可藉由鉚合的方式並排設置。藉由並排組合而設,該些第一內蓋延伸部14113與該些第一外蓋延伸部14114及第二外蓋延伸部14124之間會形成開口O4。藉由上述之結構,散熱鰭片組14d的內側端E1形成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片體),而外側端E2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片體及第二片體)。內側端E1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而外側
端E2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從內側端E1吹入散熱鰭片組14d的灰塵則可由開口O4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同樣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片體14121對應於開口O4的位置可具有一斜邊L。斜邊L是自內側端E1朝向外側端E2的方向向上斜切,如此,吹入散熱鰭片組14d的灰塵即可順著斜邊L而更容易從開口O4的位置排出。
圖11B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又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與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d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e,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可設置更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如此,鄰近風扇的內側端E1將形成更大的間隔,灰塵更容易吹入散熱鰭片組14e當中,並藉由開口O4排出。
圖11C為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的再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與圖11B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e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態樣的散熱鰭片組14f,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第二散熱片1412,以圖11C圖面為例,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二片第二散熱片1412,部分相鄰的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則設有三片第二散熱片1412,當然,第二散熱片1412的數量及不同數量與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配置關係,皆可依實際應用需要進行調整。
圖12A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參照圖12A,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g是與圖10C所示的
風扇F1搭配應用,形成散熱裝置1e,關於風扇F1的內容請參照前述。而散熱鰭片組14g與圖10C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a不同的地方在於,鄰近通口O1處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1412,遠離通口O1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由於通口O1具有除塵的功能,意即鄰近通口O1的位置本身具有較佳的除塵能力,因此可允許設置較密的第一散熱片1411。而遠離通口O1的位置較難依賴通口O1進行除塵,也就是說,遠離通口O1的位置本身的除塵能力較差,較容易於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g交接的位置堆積灰塵,因此,此位置藉由在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置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可使灰塵較容易被吹入散熱鰭片組14g並從開口O3排出,以增加遠離通口O1處的除塵能力。
圖12B為本發明之一散熱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示意圖,請參照圖12B,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14h是與圖10C所示的風扇F1搭配應用,關於風扇F1的內容請參照前述。而散熱鰭片組14h與圖11A所示之散熱鰭片組14d不同的地方在於,鄰近通口O1處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第二散熱片1412,遠離通口O1的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由於通口O1具有除塵的功能,意即鄰近通口O1的位置本身具有較佳的除塵能力,因此可允許設置較密的第一散熱片1411。而遠離通口O1的位置較難依賴通口O1進行除塵,也就是說,遠離通口O1的位置本身的除塵能力較差,較容易於出風口112與散熱鰭片組14h交接的位置堆積灰塵,因此,此位置藉由在相鄰第一散熱片1411之間設置數量較多的第二散熱片1412,可使灰塵較
容易被吹入散熱鰭片組14h並從開口O4排出,以增加遠離通口O1處的除塵能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散熱鰭片組的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散熱片),而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散熱片及第二散熱片),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散熱面積,散熱鰭片組更包括內蓋板及外蓋板,兩者為間隔設置以形成開口,灰塵可由此開口排出,以達到除塵及提升散熱效率的功效。
在另一實施例中,同樣藉由內側端具有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第一片體),而外側端則具有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含第一片體及第二片體),以及藉由第一散熱片的第一內蓋延伸部與其本身的第一外蓋延伸部及第二散熱片的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開口,達到內側端排列較疏的散熱結構可避免灰塵堆積,外側端排列較密的散熱結構可維持較大的散熱面積,以及從內側端吹入散熱鰭片組的灰塵則可由開口排出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4a‧‧‧散熱鰭片組
1411‧‧‧第一散熱片
1412‧‧‧第二散熱片
142‧‧‧底板
143‧‧‧內蓋板
144‧‧‧外蓋板
E1‧‧‧內側端
E2‧‧‧外側端
L‧‧‧斜邊
O3‧‧‧開口
Claims (16)
- 一種散熱鰭片組,適與一風扇搭配應用,該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該內側端係鄰近於該風扇,該外側端係遠離於該風扇,該散熱鰭片組包括:一底板;複數第一散熱片,彼此並排設置於該底板,且自該內側端延伸至該外側端;複數第二散熱片,設置於該底板且位於兩第一散熱片之間;一內蓋板,自該內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一散熱片相對於該底板的另一側,且該內蓋板遮蓋於該些第一散熱片上;以及一外蓋板,自該外側端連接於該些第二散熱片相對於該底板的另一側,該外蓋板遮蓋於該些第一散熱片與該些第二散熱片上,且該外蓋板與該內蓋板間隔設置以形成一開口,其中該些第二散熱片是自鄰近該開口處延伸至該外側端且該些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些第二散熱片對應於該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該斜邊是自該內側端朝向該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風扇係為離心式風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該些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風扇的扇框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鄰近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該些第二散熱片,遠離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 一種散熱鰭片組,適與一風扇搭配應用,該散熱鰭片組具有一內側端及一外側端,該內側端係鄰近於該風扇,該外側端係遠離於該風扇,該散熱鰭片組包括:複數第一散熱片,各該些第一散熱片具有一第一片體、一第一底延伸部、一第一內蓋延伸部以及一第一外蓋延伸部,該第一底延伸部自該第一片體轉折延伸,該第一內蓋延伸部自該內側端連接於該第一片體相對於該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該第一外蓋延伸部自該外側端連接於該第一片體相對於該第一底延伸部的另一側,且該第一外蓋延伸部遮蓋於該第一散熱片上;以及複數第二散熱片,各該些第二散熱片具有一第二片體、一第二底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外蓋延伸部,該第二底延伸部自該第二片體轉折延伸,該第二外蓋延伸部自該外側端連接於該第二片體相對於該第二底延伸部的另一側,且該第二外蓋延伸部遮蓋於該一散熱片與該第二散熱片上;其中該些第一散熱片的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散熱片,且該些第二散 熱片與該些第一散熱片並排設置,而該些第一內蓋延伸部與該些第一外蓋延伸部及該些第二外蓋延伸部之間形成一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些第二片體對應於該開口的位置具有一斜邊,該斜邊是自該內側端朝向該外側端的方向向上斜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風扇係為離心式風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分別設有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該些第二散熱片之至少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相鄰的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不同數量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該風扇的扇框側壁鄰近於出風口的位置具有一通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散熱鰭片組,其中鄰近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少的該些第二散熱片,遠離該通口的相鄰該些第一散熱片之間設有數量較多的該些第二散熱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22426A TWI568342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鰭片組 |
CN201410481902.1A CN105283034B (zh) | 2014-06-27 | 2014-09-19 | 散热鳍片组 |
US14/675,119 US20150377564A1 (en) | 2014-06-27 | 2015-03-31 | Heat dissipating fin assembly |
US16/667,272 US11009301B2 (en) | 2014-06-27 | 2019-10-29 | Heat dissipating fin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22426A TWI568342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鰭片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01620A TW201601620A (zh) | 2016-01-01 |
TWI568342B true TWI568342B (zh) | 2017-01-21 |
Family
ID=5493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2426A TWI568342B (zh) | 2014-06-27 | 2014-06-27 | 散熱鰭片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377564A1 (zh) |
CN (1) | CN105283034B (zh) |
TW (1) | TWI56834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6884B (zh) * | 2018-12-03 | 2019-11-11 |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721338S1 (en) * | 2012-06-10 | 2015-01-20 | Apple Inc. | Thermal device |
USD821564S1 (en) * | 2016-04-25 | 2018-06-26 |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 Fan blade |
US10362711B2 (en) | 2017-11-29 | 2019-07-23 | Listan Gmbh & Co. Kg | Fan mounting arrangement in a power supply |
US10285306B1 (en) * | 2017-11-29 | 2019-05-07 | Listan Gmbh & Co. Kg | Power supply |
CN111212544A (zh) * | 2018-11-21 | 2020-05-29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92736U (en) * | 2006-01-05 | 2006-06-21 | Neng Tyi Prec Ind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
TW200636169A (en) * | 2005-04-01 | 2006-10-16 | Shwin-Chung Wong | A flow distributor for a fan |
US20070131383A1 (en) * | 2005-12-13 | 2007-06-14 | Fujitsu Limited |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removable dust catcher |
TWM315850U (en) * | 2007-01-15 | 2007-07-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Computer enclosure with guiding bracket |
TWM320113U (en) * | 2007-01-12 | 2007-10-01 | Neng Tyi Prec Ind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apable of presetting a vent structure |
TW200823636A (en) * | 2006-11-23 | 2008-06-01 | Inventec Corp | Heat-dissipation device with dust-disposal function |
TW200903225A (en) * | 2007-07-02 | 2009-01-16 | Ama Precision Inc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
TW200911097A (en) * | 2007-08-27 | 2009-03-01 | Inventec Corp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dust removal mechanism |
TW201002946A (en) * | 2008-07-04 | 2010-01-16 | Inventec Corp | Wind guiding cover |
US20100048120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Wistron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air vent device for a computer housing, and assembly of a computer housing and the adjustable air vent device |
TW201016124A (en) * | 2008-10-15 | 2010-04-16 | Micro Star Int Co Ltd | Air-exhausting device |
TW201029554A (en) * | 2009-01-21 | 2010-08-01 | Wistron Corp | A dust-proofing metho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the electronic device |
TW201138273A (en) * | 2010-04-21 | 2011-11-01 | Foxconn Tech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entrifugal fan thereof |
CN202565650U (zh) * | 2012-03-22 | 2012-11-28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块 |
CN102958325A (zh) * | 2011-08-29 | 2013-03-06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TW201424562A (zh) * | 2012-12-12 | 2014-06-16 | Inventec Corp | 散熱模組、電子裝置及其除塵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26233B1 (en) * | 2002-01-03 | 2003-09-30 | Thermal Corp. | Bi-level heat sink |
US6935419B2 (en) * | 2002-02-20 | 2005-08-3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Heat sink apparatus with air duct |
CN1767182A (zh) * | 2004-10-26 | 2006-05-03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及其流向控制结构 |
CN1870878A (zh) * | 2005-05-26 | 2006-11-29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器 |
CN101370370B (zh) * | 2007-08-17 | 2011-11-09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 |
US20110277969A1 (en) * | 2007-09-28 | 2011-11-17 | Neng Tyi Precision Industries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hich is pre-built with an air vent structure |
JP2011233849A (ja) * | 2010-04-30 | 2011-11-17 | Sony Corp | 冷却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ヒートシンク |
US8325480B2 (en) * | 2010-05-20 | 2012-12-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Heat sink for distributing a thermal load |
CN102402263A (zh) * | 2010-09-10 | 2012-04-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TW201229729A (en) * | 2011-01-06 | 2012-07-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Diversion divice and cooling module having the diversion device |
TWI486749B (zh) * | 2013-01-30 | 2015-06-01 | Wistron Corp | 散熱組件 |
-
2014
- 2014-06-27 TW TW103122426A patent/TWI568342B/zh active
- 2014-09-19 CN CN201410481902.1A patent/CN105283034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31 US US14/675,119 patent/US2015037756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636169A (en) * | 2005-04-01 | 2006-10-16 | Shwin-Chung Wong | A flow distributor for a fan |
US20070131383A1 (en) * | 2005-12-13 | 2007-06-14 | Fujitsu Limited |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removable dust catcher |
TWM292736U (en) * | 2006-01-05 | 2006-06-21 | Neng Tyi Prec Ind Co Ltd | Multi-directional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
TW200823636A (en) * | 2006-11-23 | 2008-06-01 | Inventec Corp | Heat-dissipation device with dust-disposal function |
TWM320113U (en) * | 2007-01-12 | 2007-10-01 | Neng Tyi Prec Ind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apable of presetting a vent structure |
TWM315850U (en) * | 2007-01-15 | 2007-07-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Computer enclosure with guiding bracket |
TW200903225A (en) * | 2007-07-02 | 2009-01-16 | Ama Precision Inc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
TW200911097A (en) * | 2007-08-27 | 2009-03-01 | Inventec Corp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dust removal mechanism |
TW201002946A (en) * | 2008-07-04 | 2010-01-16 | Inventec Corp | Wind guiding cover |
US20100048120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Wistron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air vent device for a computer housing, and assembly of a computer housing and the adjustable air vent device |
TW201016124A (en) * | 2008-10-15 | 2010-04-16 | Micro Star Int Co Ltd | Air-exhausting device |
TW201029554A (en) * | 2009-01-21 | 2010-08-01 | Wistron Corp | A dust-proofing metho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the electronic device |
TW201138273A (en) * | 2010-04-21 | 2011-11-01 | Foxconn Tech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entrifugal fan thereof |
CN102958325A (zh) * | 2011-08-29 | 2013-03-06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CN202565650U (zh) * | 2012-03-22 | 2012-11-28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块 |
TW201424562A (zh) * | 2012-12-12 | 2014-06-16 | Inventec Corp | 散熱模組、電子裝置及其除塵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6884B (zh) * | 2018-12-03 | 2019-11-11 |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83034A (zh) | 2016-01-27 |
CN105283034B (zh) | 2018-02-09 |
US20150377564A1 (en) | 2015-12-31 |
TW201601620A (zh) | 2016-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26626B (zh) | 散熱裝置 | |
TWI568342B (zh) | 散熱鰭片組 | |
TWI463939B (zh) | 電子裝置 | |
US20140014308A1 (en) | Heat Sink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Applying the Same | |
US8355253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TWI437951B (zh) | 散熱裝置 | |
EP4064503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 |
JP6336364B2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JPWO2021193879A5 (zh) | ||
TW201328570A (zh) | 散熱模組 | |
TWI461607B (zh) | 抽氣式散熱裝置 | |
US11009301B2 (en) | Heat dissipating fin assembly | |
JP6156913B2 (ja) | 電子装置 | |
CN103369926A (zh) | 散热模块 | |
CN101742878A (zh) | 电子装置的散热结构 | |
CN106888566A (zh) | 冷却装置和电力转换装置 | |
CN117242904B (zh) | 利用浮力增强冷却的电气设备 | |
TW201736795A (zh) | 均溫板結構 | |
JP2006310742A (ja) |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 |
KR101839644B1 (ko) | 전자기기의 캐비닛 | |
CN102159053B (zh) | 热交换单元、热交换装置及应用其的密闭式电器设备 | |
JP6128490B2 (ja) | 冷却装置 | |
US20140016267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insulation layer | |
TWI636723B (zh) | 電子裝置 | |
TWI511656B (zh) | 伺服模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