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8245B - 自動駐車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動駐車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98245B TWI498245B TW102104241A TW102104241A TWI498245B TW I498245 B TWI498245 B TW I498245B TW 102104241 A TW102104241 A TW 102104241A TW 102104241 A TW102104241 A TW 102104241A TW I498245 B TWI498245 B TW I4982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transmission gear
- parking device
- housing
- automatic park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自動駐車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設置於機車的腳踏板內之自動駐車裝置。
目前市面上的機車在駐車時,大多係由駕駛者踩踏主支架的腳架,並利用槓桿原理來撐起機車的車身,但這種駐車方式非常耗費氣力,並不受女性駕駛者青睞。大多數的女性駕駛者若非必要,於駐車時大多傾向採用較不費力的側腳架來駐車。然而,在擁擠的城市中,機車停車位通常狹小或被迫與鄰車比肩相擠,此時主車架的駐車方式會較側腳架來的節省空間,故主支架的存在仍有其必要性。因此,為了提供駕駛者一個省力的駐車方式,相關業者提供了具有自動駐車功能的主支架。
請參照第1圖,有業者於中華民國發明第I250101號專利中揭露一種習知駐車裝置1。習知駐車裝置1包含馬達10、傳動齒輪裝置12、驅動軸14以及腳架16。傳動齒輪裝置12進一步包含蝸桿120、蝸輪122以及驅動齒輪124,且蝸輪122與驅動齒輪124設置於同一軸上。當機車需駐車時,馬達10帶動傳動齒輪裝置12的蝸桿120轉動,蝸桿120帶動蝸輪122轉動,驅動齒輪124隨蝸輪122一起轉動,並帶動驅動軸14轉動,同時腳架16亦被帶動而使機車成為駐車狀態。
上述習知駐車裝置1雖具有自動駐車功能,但由於馬
達10的動力軸、傳動齒輪裝置12的傳動軸與驅動軸14之間的排列設置並非相互平行,故習知駐車裝置1所需的體積較大(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此一缺陷將不利於機車的車體設計,使得設計者可能被迫採取較高的車身或犧牲其他部件的空間(如置物箱或引擎位置)才能裝配習知駐車裝置1。
退一步而言,若設計者真的選擇採用較高的車身以容納習知駐車裝置1,則必然會影響該車種的足著性(此處,所謂的足著性是指腳踩踏於地面上的方便性)。身材較嬌小的女性在停車時雙腳可能無法確實的踩踏於地面上。
再進一步論述,各種車種的車體外型、車高及車重皆不盡相同,而在垂直方向上佔體積的習知駐車裝置1必然無法適用於各式車種。此問題勢必嚴重影響自動駐車裝置的市場接受度,也連帶降低未來商品化的可能性。
另外,習知駐車裝置1撐起車身時係以馬達10旋轉驅動,欲放下車身時則將馬達10反轉。此設計衍生出許多缺失,茲說明如下:
一、腳架16藉由馬達10驅動而升起車身,亦須藉由馬達10反轉來將腳架16收回。由於扭力設計需求,腳架16升起時的速度必然無法太快。連帶地,收回腳架16時的速度亦緩慢,耽誤駕駛者的時間。
二、在駐車時,機車多半處於熄火狀態,而以馬達10反轉收回腳架16時,仍須耗費電瓶電量,此時對電瓶壽命的影響較大,亦不符合經濟及環保效益。
三、有些地形可能表面較光滑、凹陷或突起,而馬達
10所輸出的扭力設定皆為定值,不一定能克服特殊地形而產生足夠的反作用力來令腳架16回收,如此可能造成駕駛者陷入無法放下車身的窘態。
由以上三點缺失可知,在駕駛者欲收回腳架16以放下車身時,藉由馬達10反轉自動收回主支架其實具有諸多缺點。
綜上所述,習知駐車裝置1理論上雖可實現,但卻因體積過大而無法令設計者及消費者所接受,從而使商品化的目標難以實現。再者,習知駐車裝置1除了必須解決體積過大的問題外,也必須同時能克服收回腳架16時產生的緩慢、耗電及不適用特殊地形等課題,如此方能提供駕駛者最佳的使用方式。
(1)一種自動駐車裝置,其係設置於機車的腳踏部內。自動駐車裝置包含殼體、動力組件、傳動齒輪組件以及主支架。殼體具有容置空間。動力組件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並包含動力源以及驅動齒輪。動力源具有動力軸。驅動齒輪設置於動力軸上。傳動齒輪組件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並與驅動齒輪相嚙合。傳動齒輪組件包含傳動軸。傳動軸樞接至殼體。主支架包含輸出軸、輸出齒輪以及駐車腳架。輸出軸樞接於殼體內。輸出齒輪設置於輸出軸上,並與傳動齒輪組件相嚙合。駐車腳架連接輸出軸,並伸出殼體外。動力組件,經由傳動齒輪組件來驅動主支架,使該主支架相對於殼體作轉動,並且動力軸、傳動軸與輸出
軸的軸心係相互平行。
若根據上述(1)的發明,其係具有可使自動駐車裝置的外型呈扁平狀的功效。因此,可避免自動駐車裝置的體積朝向機車車體的鉛直方向增加,並可不佔空間地安裝於機車的腳踏部內。
(2)針對上述(1)的發明,其中上述的動力軸、傳動軸與輸出軸的其中兩者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係平行於腳踏部的腳踏平面。
若根據上述(2)的發明,除了上述(1)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具有可使動力軸、傳動軸與輸出軸三者於殼體內的相對位置更緊湊(compact)的功效。因此,殼體的體積可再進一步縮小,相對地增加機車其他部件的使用空間。
(3)針對上述(1)的發明,其中上述的傳動齒輪組件進一步包含第一傳動齒輪以及第二傳動齒輪。第一傳動齒輪設置於傳動軸上,並與驅動齒輪相嚙合。第二傳動齒輪設置於傳動軸上,並與輸出齒輪相嚙合。
若根據上述(3)的發明,除了上述(1)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具有使輸出齒輪的轉速相對於驅動齒輪的轉速作兩次減速的功效。因此,動力組件用以驅動主支架轉動所需的扭力需求即可減少,並可採用尺寸與輸出扭力較小的動力源。
(4)針對上述(3)的發明,其中上述的傳動齒輪組件進一步包含單向軸承。單向軸承設置於第一傳動齒輪與傳動軸之間。
若根據上述(4)的發明,除了上述(3)的發明的功效之
外,更具有僅允許第一傳動齒輪往單一旋轉方向轉動時才能帶動傳動軸一起轉動的功效。因此,當主支架相對於殼體處於駐車位置時,駕駛者可將機車朝車頭方向前推,即可使主支架相對於殼體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進而達到快速解定的目的。換言之,習知使動力源逆轉動力軸,進而驅動主支架相對於殼體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的方式,即可被上述(4)的發明取代。
(5)針對上述(3)的發明,其中上述的傳動齒輪組件進一步包含單向軸承。單向軸承設置於第二傳動齒輪與傳動軸之間。
若根據上述(5)的發明,除了上述(3)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具有僅允許傳動軸往單一旋轉方向轉動時才能帶動第二傳動齒輪一起轉動的功效。因此,當主支架相對於殼體處於駐車位置時,駕駛者可將機車朝車頭方向前推,即可使主支架相對於殼體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進而達到快速解定的目的。換言之,習知使動力源逆轉動力軸,進而驅動主支架相對於殼體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的方式,即可被上述(5)的發明取代。
(6)針對上述(1)的發明,其中上述的駐車腳架進一步包含兩連桿以及兩支撐柱。兩連桿分別連接輸出軸的兩端,並伸出殼體外。兩支撐柱位於殼體外,並分別連接兩連桿。
若根據上述(6)的發明,除了上述(1)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具有使駐車腳架相對於輸出軸的力臂長度增加的功效。因此,駕駛者僅需施加較小的力量將機車朝車頭方向
前推,即可使主支架相對於殼體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
(7)針對上述(6)的發明,其中上述的兩支撐柱相互連接且一體成型為一桿件。
若根據上述(7)的發明,除了上述(6)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可使一體成型為一桿件的兩支撐柱具有更好的結構強度的功效。
(8)針對上述(6)的發明,其中上述的每一支撐柱分別包含連接部以及螺栓。每一連桿可拆卸地連接對應之連接部,並且每一螺栓將對應之連桿鎖接於對應之連接部上。
若根據上述(8)的發明,除了上述(6)的發明的功效之外,藉由更換適當長度的連桿或支撐柱的作法,即可使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達到適用於各式車種的功效。
(9)針對上述(1)的發明,其中上述的駐車腳架包含兩支撐柱。兩支撐柱分別連接輸出軸的兩端。兩支撐柱與輸出軸一體成型為一桿件。輸出齒輪為非全齒齒輪,並具有缺口。輸出軸係通過缺口而固定至輸出齒輪的軸心處。
若根據上述(9)的發明,除了上述(1)的發明的功效之外,除了可使一體成型為一桿件的兩支撐柱具有更好的結構強度的功效之外,更具有精簡主支架的部件數量與組裝程序的功效。
(10)針對上述(1)的發明,其中上述的殼體具有兩鎖接板。兩鎖接板分別由殼體的兩相對側沿平行動力軸、傳動軸與輸出軸的一方向朝外延伸成型,並且殼體經由兩鎖接板鎖接於腳踏部內。
若根據上述(10)的發明,除了上述(1)的發明的功效之外,更具有可使自動駐車裝置穩固地固定於機車2的腳踏部20內的功效。
綜上所述,採用本發明之自動駐車裝置的機車,於車體設計時並不會影響置物箱及其他部件的使用空間,除了可提供駕駛者較佳的足著性,還能適用於各式車種,有利於實現本創作商品化的目標。此外,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可產生快速解定的功能,其係具有以下優點:(1)主支架可迅速收回。(2)省電、延長電池壽命、增加經濟及環保效益。(3)在不同地形上,駕駛者可自行以手動方式確實產生反作用力,使主支架順利收回。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
請參照第2A圖、第2B圖以及第3圖。第2A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設置有自動駐車裝置3之機車2的示意圖,其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主支架36位於收合位置。第2B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機車2的另一示意圖,其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主支架36位於駐車位置。第3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機車2的部分部件示意圖。
如第2A圖至第3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機車2至少包含腳踏部20以及腳踏骨架22。一般來說,機車2的腳踏部20為塑膠殼所製成,並具有腳踏平面200。機車2的腳踏骨架22受腳踏部20包覆,藉以提供腳踏部20足夠的結構強度。腳踏部20的腳踏平面200可供駕駛者放置雙腳或承載物品。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3包含殼體30以及主支架36。自動駐車裝置3的殼體30設置於機車2的腳踏部20內,並固定至腳踏骨架22上。自動駐車裝置3的主支架36由殼體30延伸出,並外露於機車2的腳踏部20的底部。自動駐車裝置3於殼體30內所設置的部件,可驅動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第2A圖所示的收合位置轉動至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以下將針對自動駐車裝置3設置於殼體30內的各部件進行說明。
請參照第4圖以及第5圖。第4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自動駐車裝置3的示意圖。第5圖為繪示第4圖中之自動駐車裝置3的部分部件爆炸圖。
如第4圖與第5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殼體30具有容置空間300以及至少一鏤空部302。自動駐車裝置3進一步包含動力組件32以及傳動齒輪組件34。自動駐車裝置3的動力組件32設置於殼體30的容置空間300內,並包含動力源320以及驅動齒輪322。動力組件32的動力源320具有動力軸320a。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設置於動力軸320a上。當動力組件32的動力源320驅動動力軸320a轉動時,動力軸320a可同時帶動驅動齒輪322一起轉動。於本實施方式中,動力組件
32的動力源320為馬達,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自動駐車裝置3的傳動齒輪組件34設置於殼體30的容置空間300內,並包含傳動軸340、第一傳動齒輪342以及第二傳動齒輪344。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樞接至殼體30。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一傳動齒輪342設置於傳動軸340上,並與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相嚙合。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二傳動齒輪344設置於傳動軸340上。當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轉動時,與驅動齒輪322相嚙合的第一傳動齒輪342會同時帶動傳動軸340與第二傳動齒輪344一起轉動。
自動駐車裝置3的主支架36包含輸出軸360、輸出齒輪362以及駐車腳架364。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設置於殼體30內,並樞接至殼體30。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設置於輸出軸360上,並與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二傳動齒輪344相嚙合。主支架36的駐車腳架364連接輸出軸360,並穿過殼體30的鏤空部302而伸出殼體30外。當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二傳動齒輪344轉動時,與第二傳動齒輪344相嚙合的輸出齒輪362會同時帶動輸出軸360與駐車腳架364一起轉動。
藉此,自動駐車裝置3的動力組件32即可經由傳動齒輪組件34傳遞動力至主支架36,致使主支架36受驅動而相對於殼體30作轉動。並且,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320a、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軸心係相互平行並緊密排列。
於一實施方式中,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320a的軸心、
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的軸心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軸心係位於同一平面上,但本發明並不已此為限。藉此,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3可具有扁平的外型,除了可避免體積朝向機車2車體的鉛直方向增加之外,還可不佔空間地安裝於機車2的腳踏部20內。
另外要說明的是,於本實施方式中,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的尺寸小於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一傳動齒輪342的尺寸,且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二傳動齒輪344的尺寸小於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的尺寸。因此,在動力組件32經由傳動齒輪組件34驅動主支架36轉動的期間,輸出齒輪362的轉速相對於驅動齒輪322的轉速已經過兩次減速。藉此,動力組件32用以驅動主支架36轉動所需的扭力需求即可減少,並可採用尺寸與輸出扭力較小的動力源320。
於另一實施方式中,傳動齒輪組件34亦可僅包含單一傳動齒輪(圖未示)而分別與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及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相嚙合。只要該傳動齒輪的尺寸大於驅動齒輪322的尺寸並小於輸出齒輪362的尺寸,同樣能使輸出齒輪362相對於驅動齒輪322具有減速效果,並可採用尺寸與輸出扭力較小的動力源320。
於再一實施方式中,若不考慮動力源320的尺寸大小以及輸出扭力大小,自動駐車裝置3亦可將傳動齒輪組件34整個省略,並直接使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與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相嚙合,同樣能達到使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作轉動的目的。
請參照第6圖,其為繪示第3圖中之腳踏骨架22的示意圖。
如第4圖與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殼體30還具有兩鎖接板304。殼體30的兩鎖接板304分別由殼體30的兩相對側沿平行動力源320的動力軸320a、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一方向朝外延伸成型。另外,腳踏部20內的腳踏骨架22上具有複數個鎖接部220,對應殼體30的兩鎖接板304而設置。藉此,自動駐車裝置3的殼體30即可利用螺絲或螺栓(圖未示)等鎖接元件經由兩鎖接板304分別鎖接至腳踏骨架22上的鎖接部220。藉此,自動駐車裝置3即可穩固地固定於機車2的腳踏部20內。
請參照第7圖、第8圖以及第9圖。第7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3設置於腳踏部20內的剖視圖。第8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3設置於腳踏部20內的剖視圖。第9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3設置於腳踏部20內的剖視圖。
如第7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320a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P1,係平行於腳踏部20的腳踏平面200,而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偏移至虛擬平面P1之下。如第8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P2,係平行於腳踏部20的腳踏平面200,而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
320a偏移至虛擬平面P2之下。如第9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320a與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P3,係平行於腳踏部20的腳踏平面200,而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偏移至虛擬平面P3之下。
由上述三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設置於機車2的腳踏部20內的自動駐車裝置3,可進一步設計使動力組件32的動力軸320a、傳動齒輪組件34的傳動軸340與主支架36的輸出軸360的其中兩者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P1、P2、P3平行於腳踏部20的腳踏平面200。藉此,動力軸320a、傳動軸340與輸出軸360三者於殼體30內的相對位置即可更緊湊(compact),進而可使殼體30的體積縮小,相對地增加機車2其他部件的使用空間。
再回到第5圖,並配合參照第7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傳動齒輪組件34進一步包含單向軸承346。傳動齒輪組件34的單向軸承346設置於第一傳動齒輪342與傳動軸340之間。傳動齒輪組件34的單向軸承346僅允許第一傳動齒輪342往單一旋轉方向(如第7圖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才能帶動傳動軸340一起轉動。當傳動齒輪組件34的第一傳動齒輪342往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單向軸承346並不會將第一傳動齒輪342的旋轉動力傳遞至傳動軸340,因此傳動軸340並不會與第一傳動齒輪342一起轉動。
進一步詳細說明,當動力組件32的動力源320經由動力軸320a帶動驅動齒輪322往順時針方向轉動之後,傳動
齒輪組件34的第一傳動齒輪342會被驅動齒輪322驅動而往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經由單向軸承346帶動傳動軸340與第二傳動齒輪344一起轉動。接著,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會被第二傳動齒輪344驅動而往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帶動整個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第2A圖所示的收合位置轉動至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
相對地,當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處於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時,駕駛者可將機車2朝車頭方向前推而使整個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往逆時針方向轉動,即可使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轉動至第2A圖所示的收合位置。因此,本發明的的傳動齒輪組件34可使主支架36產生快速解定的功能。
由此可知,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3於收合主支架36時,駕駛者可自行以手動方式確實產生反作用力,使主支架36順利收回,因此在任何地形上收合主支架36皆很輕易與方便。並且,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3係以手動方式收合主支架36,而非藉由使動力源320逆轉動力軸320a的方式收合主支架36,因此除了不需要額外設計使動力軸320a逆轉的電路之外,更可具有省電、延長電池壽命、增加經濟及環保效益等優點。
請參照第第10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3的部分部件組合圖。
如第10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主要是針對第5圖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的傳動齒輪組件34進行改良,而動力組件32與主支架36皆與第5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贅
述。於本實施方式中,傳動齒輪組件44係將單向軸承446設置於第二傳動齒輪444與傳動軸440之間,而非設置於第一傳動齒輪442與傳動軸440之間。傳動齒輪組件44的單向軸承446僅允許傳動軸440往單一旋轉方向轉動時才能帶動第二傳動齒輪444一起轉動。當傳動齒輪組件44的傳動軸440往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單向軸承446並不會將傳動軸440的旋轉動力傳遞至第二傳動齒輪444,因此第二傳動齒輪444並不會與傳動軸440一起轉動。
由此可知,相較於第5圖所示之實施方式的傳動齒輪組件34,本實施方式的傳動齒輪組件44同樣可使主支架36產生快速解定的功能。
請參照第11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3的部分部件組合圖。
如第11圖所示,若不考慮上述有關動力維護因素以及地形因素,於本實施方式中,自動駐車裝置3的傳動齒輪組件54僅包含第一傳動齒輪542、傳動軸540以及第二傳動齒輪544。傳動齒輪組件54的第一傳動齒輪542設置於傳動軸540上,並與動力組件32的驅動齒輪322相嚙合。傳動齒輪組件54的第二傳動齒輪544設置於傳動軸540上,並與主支架36的輸出齒輪362相嚙合。因此,動力組件32的動力源320可正轉(亦即,順時針方向轉動)動力軸320a,進而經由本實施方式的傳動齒輪組件54驅動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第2A圖所示的收合位置轉動至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或者,動力組件32的動力源320可逆轉(亦即,逆時針方向轉動)動力軸320a,進而經由本實施
方式的傳動齒輪組件54驅動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第2B圖所示的駐車位置轉動至第2A圖所示的收合位置。
再回到第4圖與第5圖,於本實施方式中,主支架36的駐車腳架364進一步包含兩連桿364a以及兩支撐柱364b。駐車腳架364的兩連桿364a分別連接輸出軸360的兩端,並穿過殼體30的鏤空部302而伸出殼體30外。駐車腳架364的兩支撐柱364b位於殼體30外,並分別連接兩連桿364a。藉由駐車腳架364的兩支撐柱364b分別連接兩連桿364a的作法,可使得駐車腳架364相對於輸出軸360的力臂長度增加,因此駕駛者僅需施加較小的力量將機車2朝車頭方向前推,即可使主支架36相對於殼體30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
特別來說,駐車腳架364的兩支撐柱364b相互連接且一體成型為一桿件。藉此,相互連接且一體成型為一桿件的兩支撐柱364b,即可具有更好的結構強度。
在組裝主支架36時,可先將輸出齒輪362套設於輸出軸360上,再將兩連桿364a連接輸出軸360的兩端(例如,以焊接的方式)。接著,再將兩連桿364a分別連接至兩駐車腳架364。
此外,於本實施方式中,駐車腳架364的每一支撐柱364b包含連接部364b1以及螺栓364b2。每一連桿364a可拆卸地連接對應之連接部364b1,並且每一螺栓364b2將對應之連桿364a鎖接於對應之連接部364b1上。在此要說明的是,設置於腳踏部20內的自動駐車裝置3相對於地面的距離,可能會因應機車2種類的不同而相異。然而,藉
由更換適當長度的連桿364a或支撐柱364b的作法,即可使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3達到適用於各式車種的功效。
然而,駐車腳架364的兩支撐柱364b連接兩連桿364a的方式並不以此為限,亦可採用焊接的方式直接將兩連桿364a分別焊接至兩支撐柱364b。
請參照第12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主支架66的示意圖。
如第12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主支架66包含輸出軸660、輸出齒輪662以及駐車腳架664。主支架66的輸出齒輪662設置於輸出軸660上。主支架66的駐車腳架664包含兩連桿664a以及兩支撐柱664b。駐車腳架664的兩連桿664a分別連接輸出軸660的兩端。駐車腳架664的兩支撐柱664b分別連接兩連桿664a。藉由駐車腳架664的兩支撐柱664b分別連接兩連桿664a的作法,可使得駐車腳架664相對於輸出軸660的力臂長度增加,因此駕駛者僅需施加較小的力量將機車2朝車頭方向前推,即可使主支架66相對於殼體3由駐車位置轉動至收合位置。
特別來說,駐車腳架664的兩支撐柱664b相互獨立且不連接。藉此,若所採用的輸出齒輪662的尺寸發生過大的狀況,兩支撐柱664b之間的間隔可允許輸出齒輪662穿越。
同樣地,於本實施方式中,駐車腳架664的每一支撐柱664b包含連接部664b1以及螺栓664b2。每一連桿664a可拆卸地連接對應之連接部664b1,並且每一螺栓664b2將對應之連桿664a鎖接於對應之連接部664b1上。
請參照第13圖,其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主支架76的示意圖。
如第13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主支架76包含輸出軸760、輸出齒輪762以及駐車腳架764。主支架76的駐車腳架764包含兩連桿764a。駐車腳架764的兩支撐柱764a分別連接輸出軸760的兩端。特別來說,駐車腳架764的兩支撐柱764a與輸出軸760一體成型為一桿件。藉此,相互連接且一體成型為一桿件的兩支撐柱764a,即可具有更好的結構強度。
由於兩支撐柱764a與輸出軸760一體成型的桿件為彎曲桿件,若主支架76的輸出齒輪762為標準齒輪,勢必無法套設於輸出軸760上。因此,於本實施方式中,主支架76所採用的輸出齒輪762為非全齒齒輪,並具有缺口762a。輸出齒輪762的缺口762a朝內延伸至輸出齒輪762的軸心處。藉此,在組裝主支架76時,僅需將輸出軸760通過輸出齒輪762的缺口762a而固定至輸出齒輪762的軸心處即可完成,並不需要額外增設第5圖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的連桿364a、連接部364b1與螺栓364b2等部件,且組裝程序也可精簡。
由以上對於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發明所提供的自動駐車裝置的一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動力組件的驅動軸、傳動齒輪組件的傳動軸以及主支架的輸出軸係平行設置並緊密排列(其中兩者的軸心所形成的虛擬平面,平行於機車腳踏部的腳踏平面更佳)。因此,本發明外型體積扁平的自動駐車裝置可避免體積朝
向機車車體的鉛直方向增加,並可不佔空間地安裝於機車的腳踏部內。由此可知,採用本發明之自動駐車裝置的機車,於車體設計時並不會影響置物箱及其他部件的使用空間,除了可提供駕駛者較佳的足著性,還能適用於各式車種,有利於實現本創作商品化的目標。此外,本發明所提供的自動駐車裝置的另一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傳動齒輪組件中設置有單向軸承。藉由單向軸承的設置,本發明的自動駐車裝置可產生快速解定的功能,其係具有以下優點:(1)主支架可迅速收回。(2)省電、延長電池壽命、增加經濟及環保效益。(3)在不同地形上,使用者可自行以手動方式確實產生反作用力,使主支架順利收回。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習知駐車裝置
10‧‧‧馬達
12‧‧‧傳動齒輪裝置
120‧‧‧蝸桿
122‧‧‧蝸輪
124‧‧‧驅動齒輪
364‧‧‧駐車腳架
364a‧‧‧連桿
364b‧‧‧支撐柱
364b1‧‧‧連接部
364b2‧‧‧螺栓
44‧‧‧傳動齒輪組件
14‧‧‧驅動軸
16‧‧‧腳架
2‧‧‧機車
20‧‧‧腳踏部
200‧‧‧腳踏平面
22‧‧‧腳踏骨架
220‧‧‧鎖接部
3‧‧‧自動駐車裝置
30‧‧‧殼體
300‧‧‧容置空間
302‧‧‧鏤空部
304‧‧‧鎖接板
32‧‧‧動力組件
320‧‧‧動力源
320a‧‧‧動力軸
322‧‧‧驅動齒輪
34‧‧‧傳動齒輪組件
340‧‧‧傳動軸
342‧‧‧第一傳動齒輪
344‧‧‧第二傳動齒輪
346‧‧‧單向軸承
36‧‧‧主支架
360‧‧‧輸出軸
362‧‧‧輸出齒輪
440‧‧‧傳動軸
442‧‧‧第一傳動齒輪
444‧‧‧第二傳動齒輪
446‧‧‧單向軸承
54‧‧‧傳動齒輪組件
540‧‧‧傳動軸
542‧‧‧第一傳動齒輪
544‧‧‧第二傳動齒輪
66‧‧‧主支架
660‧‧‧輸出軸
662‧‧‧輸出齒輪
664‧‧‧駐車腳架
664a‧‧‧連桿
664b‧‧‧支撐柱
664b1‧‧‧連接部
664b2‧‧‧螺栓
76‧‧‧主支架
760‧‧‧輸出軸
762‧‧‧輸出齒輪
762a‧‧‧缺口
764‧‧‧駐車腳架
764a‧‧‧支撐柱
P1、P2、P3‧‧‧平面
第1圖為繪示習知駐車裝置於駐車時的示意圖。
第2A圖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設置有自動駐車裝置之機車的示意圖,其中自動駐車裝置的主支架位於收合位置。
第2B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機車的另一示意圖,其中自動駐車裝置的主支架位於駐車位置。
第3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機車的部分部件示意圖。
第4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自動駐車裝置的示意圖。
第5圖為繪示第4圖中之自動駐車裝置的部分部件爆炸圖。
第6圖為繪示第3圖中之腳踏骨架的示意圖。
第7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設置於腳踏部內的剖視圖。
第8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設置於腳踏部內的剖視圖。
第9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設置於腳踏部內的剖視圖。
第10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的部分部件組合圖。
第11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駐車裝置的部分部件組合圖。
第12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主支架的示意圖。
第13圖為繪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之主支架的示意圖。
3‧‧‧自動駐車裝置
30‧‧‧殼體
300‧‧‧容置空間
302‧‧‧鏤空部
304‧‧‧鎖接板
32‧‧‧動力組件
320‧‧‧動力源
320a‧‧‧動力軸
322‧‧‧驅動齒輪
34‧‧‧傳動齒輪組件
340‧‧‧傳動軸
342‧‧‧第一傳動齒輪
344‧‧‧第二傳動齒輪
346‧‧‧單向軸承
36‧‧‧主支架
360‧‧‧輸出軸
362‧‧‧輸出齒輪
364‧‧‧駐車腳架
Claims (9)
- 一種自動駐車裝置,設置於一機車的一腳踏部內,該自動駐車裝置包含:一殼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動力組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動力組件包含:一動力源,具有一動力軸;以及一驅動齒輪,設置於該動力軸上;一傳動齒輪組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並與該驅動齒輪相嚙合,該傳動齒輪組件包含一傳動軸,該傳動軸樞接至該殼體;以及一主支架,包含:一輸出軸,樞接於該殼體內;一輸出齒輪,設置於該輸出軸上,並與該傳動齒輪組件相嚙合;以及一駐車腳架,連接該輸出軸,並伸出該殼體外,其中該動力組件,經由該傳動齒輪組件來驅動該主支架,使該主支架相對於該殼體作轉動,進而驅動該駐車腳架由一收合位置切換至一駐車位置,並且該動力軸、該傳動軸與該輸出軸的軸心係相互平行,並且,該動力軸、該傳動軸與該輸出軸的其中兩者的軸心所形成的一虛擬平面,係平行於該腳踏部的一腳踏平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件還包含:一第一傳動齒輪,設置於該傳動軸上,並與該驅動齒輪相嚙合;以及一第二傳動齒輪,設置於該傳動軸上,並與該輸出齒輪相嚙合。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件還包含一單向軸承,設置於該第一傳動齒輪與該傳動軸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傳動齒輪組件還包含一單向軸承,設置於該第二傳動齒輪與該傳動軸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駐車腳架包含:兩連桿,分別連接該輸出軸的兩端,並伸出該殼體外;以及兩支撐柱,位於該殼體外,並分別連接該些連桿。
-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些支撐 柱相互連接且一體成型為一桿件。
-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每一該些支撐柱包含一連接部以及一螺栓,每一該些連桿可拆卸地連接對應之該連接部,並且每一該些螺栓將對應之該連桿鎖接於對應之該連接部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駐車腳架包含兩支撐柱,分別連接該輸出軸的兩端,該些支撐柱與該輸出軸一體成型為一桿件,該輸出齒輪為一非全齒齒輪,並具有一缺口,並且該輸出軸係通過該缺口而固定至該輸出齒輪的軸心處。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駐車裝置,其中該殼體具有兩鎖接板,分別由該殼體的兩相對側沿平行該動力軸、該傳動軸與該輸出軸的一方向朝外延伸成型,並且該殼體經由該些鎖接板鎖接於該腳踏部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04241A TWI498245B (zh) | 2013-02-04 | 2013-02-04 | 自動駐車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04241A TWI498245B (zh) | 2013-02-04 | 2013-02-04 | 自動駐車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31731A TW201431731A (zh) | 2014-08-16 |
TWI498245B true TWI498245B (zh) | 2015-09-01 |
Family
ID=51797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04241A TWI498245B (zh) | 2013-02-04 | 2013-02-04 | 自動駐車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982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22120B (zh) * | 2019-10-14 | 2022-07-19 | 全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机车的电动驻车架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76452A (en) * | 1988-05-06 | 1990-12-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and device for two wheeled vehicles |
CN1050331C (zh) * | 1995-01-30 | 2000-03-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瓶车的辅助装置 |
TWM248689U (en) * | 2003-01-22 | 2004-11-01 | Da-Wei Jang | Electric parking stand for motorbike |
TW201116435A (en) * | 2009-11-05 | 2011-05-16 | China Motor Corp | Vehicle stand device |
-
2013
- 2013-02-04 TW TW102104241A patent/TWI49824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76452A (en) * | 1988-05-06 | 1990-12-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and device for two wheeled vehicles |
CN1050331C (zh) * | 1995-01-30 | 2000-03-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瓶车的辅助装置 |
TWM248689U (en) * | 2003-01-22 | 2004-11-01 | Da-Wei Jang | Electric parking stand for motorbike |
TW201116435A (en) * | 2009-11-05 | 2011-05-16 | China Motor Corp | Vehicle stand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31731A (zh) | 2014-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67249B2 (ja) | 自動駐輪装置 | |
CN101722791B (zh) | 径向伸缩式车轮机构 | |
WO2012088858A1 (zh) | 汽车起重机 | |
TWI498245B (zh) | 自動駐車裝置 | |
CN212073871U (zh) | 一种车用折叠式电动踏板 | |
CN203450274U (zh) | 折叠式电动助力自行车 | |
CN204548365U (zh) | 一种用于健身娱乐的折叠式自行车 | |
CN201932311U (zh) | 电动可伸缩自行车 | |
CN204432868U (zh) | 速克达机车的连动构造 | |
CN103407470B (zh) | 用于组合式折叠拖车的后车架组件 | |
CN112937684B (zh) |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系统 | |
CN104627297A (zh) | 自动折叠电动自行车 | |
KR20150018497A (ko) | 회전 가능한 접이식 차대 | |
CN210139929U (zh) |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 |
CN203958495U (zh) | 折叠车的新型折叠机构 | |
CN104149904A (zh) | 折叠车的新型折叠机构 | |
CN220974400U (zh) | 一种自行车脚架 | |
CN207225559U (zh) | 一种折叠结构及其折叠电动三轮车 | |
CN208024028U (zh) | 一种双层停车结构 | |
CN111862651A (zh) | 一种自适应斜坡的折叠式移动信号灯 | |
CN218892654U (zh) |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 |
TWI570010B (zh) | The structure of the speed | |
CN110027659A (zh) | 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 |
CN220135124U (zh) | 一种公共安全设备用显示设备 | |
CN222663542U (zh) | 一种新型折叠式婴儿推车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