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0082B - toy - Google Patents
toy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80082B TWI480082B TW100140581A TW100140581A TWI480082B TW I480082 B TWI480082 B TW I480082B TW 100140581 A TW100140581 A TW 100140581A TW 100140581 A TW100140581 A TW 100140581A TW I480082 B TWI480082 B TW I48008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
- operating
- toy
- operating member
- st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78 mim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003—Convertible toys, e.g. robots convertible into rockets or vehicles convertible into pla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20—Dolls with parts moved due to movements of other parts, e.g. limbs
Landscapes
- Toy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玩具之一部分會展開之玩具。
於先前之玩具中,已知一種一部分會展開且可將收容物收容於內部者。
例如,作為玩具,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人形體中,於形成為中空之軀幹部之一部分設置有開口,於上述開口之內部設置有收納箱。收納箱進行收納後由鎖定機構卡止,藉由活動人形體之臂等之活動部可將卡止解除,且利用賦能機構可使收納物向軀幹部之外側突出。
藉此,以人形體進行遊戲之人可取出收納於收納箱內之例如髮刷(hairbrush)或梳子等來梳理人形體之頭髮,或者佩戴髮飾進行遊戲。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118340號公報
然而,於如上所述之先前之玩具中,由於收納箱自軀幹部突出,故而雖對收納以人形體進行遊戲時所需之小道具而言為便利,但收納箱之突出僅意味著取出所收納之小道具,從而作為追求具有意外性之變化之玩具,尚有缺乏變化之改善之餘地。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富於具有意外性之變化之玩具。
本發明之玩具構成為包含:玩具本體;第1及第2開口,其設置於玩具本體;收容空間,其藉由上述第1及第2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第1封閉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可取得封閉上述第1開口之封閉狀態與開放第1開口之開放狀態;第2封閉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可取得封閉上述第2開口之封閉狀態與開放第2開口之開放狀態;第1賦能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對上述第1封閉構件向開放狀態賦能;第2賦能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對上述第2封閉構件向開放狀態賦能;第1保持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抵抗上述第1賦能機構之賦能而將上述第1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第2保持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抵抗上述第2賦能機構之賦能而將上述第2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操作部;及解除機構,其根據對上述操作部之操作,解除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及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上述解除機構於上述操作部中進行第1操作時,將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與上述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於不同時期解除;於進行第2操作時,可將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及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大致同時解除。
再者,第1開口與第2開口可成為物理上相離開之單個之開口,亦可將彼此之至少一部分連結而形成一個開口。此時,上述一個開口中,可藉由第1封閉構件取得封閉狀態、開放狀態之部分相當於第1開口,可藉由第2封閉構件取得封閉狀態、開放狀態之部分相當於第2開口。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封閉構件包含第1被卡合部,且上述第1保持機構包含第1卡合部,上述第1保持機構藉由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1封閉構件之第1被卡合部卡合而可將上述第1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上述第2封閉構件包含第2被卡合部,且上述第2保持機構包含第2卡合部,上述第2保持機構藉由上述第2卡合部與上述第2封閉構件之第2被卡合部卡合而可將上述第2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設置有:第1動作構件,其使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第1卡合部向將與上述第1封閉構件之第1被卡合部之卡合予以解除之方向移動;及第2動作構件,其使上述第2保持機構之第2卡合部向將與上述第2封閉構件之第2被卡合部之卡合予以解除之方向移動;藉由上述操作部之操作,上述第1動作構件相對於上述玩具本體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藉此使上述第1卡合部移動,藉由上述操作部之操作,上述第2動作構件相對於上述玩具本體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藉此使上述第2卡合部移動。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旋轉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旋轉之操作。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解除機構包含隨著上述操作部之旋轉而旋轉之凸輪構件,上述凸輪構件與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第2動作構件抵接,且設置有使上述第1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1凸輪部、及使第2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2凸輪部,上述第1凸輪部與上述第2凸輪部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不同於上述第1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1抵接位置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2抵接位置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於上述凸輪構件,設置有使上述第1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3凸輪部、及使上述第2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4凸輪部,上述第3凸輪部與上述第4凸輪部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等於上述第1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1抵接位置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2抵接位置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於自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上述第2動作構件均處於上述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上述操作部向上述第1方向旋轉時,上述第1凸輪部於上述第3凸輪部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且上述第2凸輪部於上述第4凸輪部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於自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上述第2動作構件均處於上述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上述操作部向上述第2方向旋轉時,上述第3凸輪部於上述第1凸輪部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且上述第4凸輪部於上述第2凸輪部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並且上述第3凸輪部與上述第4凸輪部大致同時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操作為將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移動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將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操作。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旋轉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之操作。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包含可收容於上述收容空間內之收容構件。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於上述收容構件設置有演出機構,上述演出機構根據上述第1封閉構件或上述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而執行演出。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演出機構包含可於相對於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接近之位置與離開之位置之間活動之活動構件、及對上述活動構件向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離開之方向賦能之彈性構件,上述活動構件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為封閉狀態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而抵抗彈性構件,向接近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之方向移動,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時,利用上述彈性構件之彈性向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離開之方向移動。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演出機構包含發光部與按壓開關,上述按壓開關可於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突出之接通狀態與相對於表面被壓下之斷開狀態之間轉變,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為封閉狀態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而相對於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被壓下,藉此成為斷開狀態,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時,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突出而成為接通狀態,上述發光部於上述按壓開關為斷開狀態時成為發光待機狀態,於上述按壓開關自斷開狀態變為接通狀態時成為發光狀態。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收容構件至少包含第1收容構件與第2收容構件。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收容空間包含藉由上述第1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之第1收容空間、及藉由上述第2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之第2收容空間,上述第1收容構件可收容於上述第1收容空間內,上述第2收容構件可收容於上述第2收容空間內。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收容構件及第2收容構件藉由相互結合而構成模仿人形玩偶、動物、汽車等之形象物之至少一部分。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玩具本體包含設置有操作部之中心構件、及可與上述中心構件連接之周邊構件,且至少上述第1開口設置於上述周邊構件。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第1動作構件包含存在於上述中心構件側之中心側部分、及存在於上述周邊構件側之周邊側部分,上述中心側部分與周邊側部分於上述中心構件與上述周邊構件相連接時可連動。
又,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上述中心側部分於上述中心構件與上述周邊構件相連接時,藉由與上述周邊側部分抵接,而可與上述周邊側部分連動。
進而,本發明之玩具亦可構成為玩具本體形成模仿包含軀幹部與肢部之人形玩偶或動物之形狀,上述中心構件形成上述軀幹部,上述周邊構件形成上述肢部。
根據本發明之玩具,藉由操作部之操作可執行不同之變化,因此可提供一種富於具有意外性之變化之玩具。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玩具10包含玩具本體20,該玩具本體20包含作為中心構件之軀幹部21、作為以活動狀態安裝於軀幹部21之周邊構件即肢部之左右一對臂部22(22L、22R)及左右一對腿部23(23L、23R)、以及安裝於軀幹部21之上方之頭部24。
左右之臂部22L、22R及左右之腿部23L、23R係由設置於軀幹部21之左右側面及底面之各部保持部30保持為可裝卸且可旋轉(參照圖4)。
於軀幹部21之背面,旋轉自如地安裝有構成操作部50之旋轉把手51。上述旋轉把手51連接於解除後述之保持機構29之保持之解除機構52。
如圖3所示,臂部22、腿部23、軀幹部21均包含開口25、藉由開口25而與玩具本體20之外部連通之收容空間26、及設置於開口25且可取得封閉上述開口25之封閉狀態及開放開口25之開放狀態之封閉構件即門27。
圖5係開放狀態之軀幹部21之立體圖,圖6(A)係表示軀幹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圖6(B)示出了表示鉸鏈部之構成之放大圖。
如圖5及圖6所示,於軀幹部本體211之前表面下部之兩個部位,向玩具本體20之前側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12。對應於軀幹部本體211之軸承部212,於門27之下端部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71。兩軸承部212、271配置成相互夾著對方,且貫通兩軸承部212、271而安裝有旋轉軸31。又,於旋轉軸31,安裝有一直向打開門27之方向(開放狀態)賦能之賦能機構即彈簧28。
因此,門27於向玩具本體20之前側突出之方向(朝向開放狀態之方向)上一直被賦能。
於軀幹部本體211之上壁213之前表面,設置有構成抵抗彈簧28之賦能力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之保持機構29之卡合部即卡合爪214。卡合爪214一直受到彈簧等賦能機構(省略圖示)向卡合方向(圖中A方向)之賦能,但藉由使門27向關閉門27之方向(成為封閉狀態之方向)折返,該卡合爪214與於門27之上端面構成同一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抵接,而可抵抗賦能機構之賦能,向解放方向(圖中B方向)移動。又,卡合爪214於被卡合部272越過卡合爪214時,藉由賦能機構而再次向卡合方向移動,與被卡合部272卡合。因此,藉由關閉門27(成為封閉狀態),卡合爪214與被卡合部272自動地成為卡合狀態,從而門27被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卡合爪214可藉由軀幹部動作構件553而向解放方向移動,詳情於之後敍述。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於門27之上端面,設置有構成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被卡合部272藉由與軀幹部本體211之卡合爪214卡合,成為卡合狀態,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於被卡合部272與卡合爪214卡合之封閉狀態時,若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使卡合爪214向圖中B方向(解放方向)移動,則被卡合部272自與卡合爪214之卡合狀態被解放。即,門27之藉由卡合爪214及被卡合部272(即,保持機構29)之保持被解除,因此門27利用彈簧28之賦能力向前方打開,而成為開放狀態。
圖7示出了右臂部22R之構成圖,圖8示出了左臂部22L之構成圖,圖9示出了右臂部22R之概略構成圖。再者,由於左右之臂部22中包含共同之構成,故而對右臂22R進行說明。
如圖7及圖9所示,於臂部本體221之前表面上部及下部之兩個部位,向玩具本體20之外側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22。對應於臂部本體221之軸承部222,於門27之上部及下部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71。兩軸承部222、271配置成相互夾著對方,且貫通兩軸承部222、271而安裝有旋轉軸31。
又,於旋轉軸31,安裝有一直向打開門27之方向(開放狀態)賦能之賦能機構即彈簧28。
因此,門27於向玩具本體20之外側突出之方向(朝向開放狀態之方向)上一直被賦能。
於臂部本體221之側壁223之前表面,設置有構成抵抗彈簧28之賦能力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之保持機構29之卡合部即卡合爪224。卡合爪224一直受到彈簧等賦能機構(省略圖示)向卡合方向(圖中A方向)之賦能,但藉由使門27向關閉門27之方向(成為封閉狀態之方向)折返,該卡合爪224與於門27之端面構成同一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抵接,而可抵抗賦能機構之賦能,向解放方向(圖中B方向)移動。又,卡合爪224於被卡合部272越過卡合爪224時,藉由賦能機構而再次向卡合方向移動,與被卡合部272卡合。因此,藉由關閉門27(成為封閉狀態),卡合爪224與被卡合部272自動地成為卡合狀態,從而門27被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卡合爪224可藉由臂動作構件552、554而向解放方向移動,詳情於之後敍述。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於門27之端面,設置有構成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被卡合部272藉由與臂部本體221之卡合爪224卡合,成為卡合狀態,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於被卡合部272與卡合爪224卡合之封閉狀態時,若臂動作構件552、554之周邊側部分552B、554B使卡合爪224向圖中B方向(解放方向)移動,則被卡合部272自與卡合爪224之卡合狀態被開放。即,門27之藉由卡合爪224及被卡合部272(即,保持機構29)之保持被解除,因此門27利用彈簧28之賦能力向外側打開,而成為開放狀態。
圖10係右腿部23R之開放狀態下之立體圖,圖11係左腿部23L之開放狀態下之立體圖,圖12(A)係右腿部22R之立體圖,圖12(B)示出了鉸鏈部之放大圖。
再者,由於左右之腿部23L、23R中包含共同之構成,故而對右腿23R進行說明。
如圖10及圖12所示,於腿部本體231之前表面上部及下部之兩個部位,向玩具本體20之外側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32。對應於腿部本體231之軸承部232,於門27之上部及下部突出地設置有軸承部271。兩軸承部232、271配置成相互夾著對方,且貫通兩軸承部232、271而安裝有旋轉軸31。
又,於旋轉軸31,安裝有一直向打開門27之方向(開放狀態)賦能之賦能機構即彈簧28。
因此,門27於向玩具本體20之外側突出之方向(朝向開放狀態之方向)上一直被賦能。
於腿部本體231之上壁233之前表面,設置有構成抵抗彈簧28之賦能力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之保持機構29之卡合部即卡合爪234。卡合爪234一直受到彈簧等賦能機構(省略圖示)向卡合方向(圖中A方向)之賦能,但藉由使門27向關閉門27之方向(成為封閉狀態之方向)折返,該卡合爪234與於門27之上端面構成同一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抵接,而可抵抗賦能機構之賦能,向解放方向(圖中B方向)移動。又,卡合爪234於被卡合部272越過卡合爪234時,藉由賦能機構而再次向卡合方向移動,與被卡合部272卡合。因此,藉由關閉門27(成為封閉狀態),卡合爪234與被卡合部272自動地成為卡合狀態,從而門27被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卡合爪234可藉由腿動作構件551、555而向解放方向移動,詳情於之後敍述。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於門27之上端面,設置有構成保持機構29之被卡合部272。被卡合部272藉由與腿部本體231之卡合爪234卡合,成為卡合狀態,而將門27保持為封閉狀態。
又,於被卡合部272與卡合爪234卡合之封閉狀態時,若臂動作構件551、555之周邊側部分551B、555B使卡合爪234向圖中B方向移動,則被卡合部272自與卡合爪234之卡合狀態被開放。即,門27之藉由卡合爪234及被卡合部272(即,保持機構29)之保持被解除,因此利用彈簧28之賦能力向外側打開,而成為開放狀態。
其次,對解除保持機構29對門27之保持之解除機構52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3、圖14及圖16所示,於軀幹部21之內部,旋轉自如地設置有旋轉軸53,旋轉軸53之後端自軀幹部21向背後突出且安裝有旋轉把手51,藉由轉動旋轉把手51,而使旋轉軸53旋轉。旋轉軸53可向自玩具10之背後來看之順時針方向(CW1)及逆時針方向(CW2)旋轉。
又,於旋轉軸53,隔著分隔件531層疊地一體安裝有複數片凸輪構件54,上述複數片凸輪構件54可隨著旋轉軸53之旋轉而旋轉。又,複數片凸輪構件54分別與構成解除機構52之複數個動作構件55中之一個對應。
另外,動作構件55包含軀幹部動作構件553、左臂動作構件552、右臂動作構件554、左腿動作構件551、右腿動作構件555。軀幹部動作構件553為如下構件:包含動作桿553A及自動作桿553A向右彎折之周邊側傳遞構件553E,使軀幹部21之卡合爪214向解放方向移動,將被卡合部272自卡合狀態開放,而解除保持機構29(卡合爪214及被卡合部272)對門27於封閉狀態下之保持。
左臂動作構件552、右臂動作構件554、左腿動作構件551、右腿動作構件555分別包含作為中心構件之軀幹部21中所包含之動作桿552A、554A、551A、555A及中心側傳遞構件552B、554B、551B、555B、以及作為周邊構件之臂部22及腿部23中所包含之周邊側傳遞構件552E、554E、
551E(未圖示)、555E。又,左臂動作構件552、右臂動作構件554、左腿動作構件551、右腿動作構件555分別為如下構件:使左臂22L之卡合爪224、右臂22R之卡合爪224、左腿23L之卡合爪234、右腿23R之卡合爪234向解放方向移動,將被卡合部272自卡合狀態開放,而使保持機構29對門27保持封閉狀態予以解除。
再者,動作桿551A、552A、554A、555A及中心側傳遞構件551B、552B、554B、555B、以及周邊側傳遞構件551E、552E、554E、555E分別設置於作為中心構件之軀幹部21、作為周邊構件之臂部22或腿部23,因此藉由將臂部22或腿部23自軀幹部21分離,可彼此分離。又,於將臂部22或腿部23安裝於軀幹部21時(連接時),中心側傳遞構件551B、552B、554B、555B、與周邊側傳遞構件551E、552E、554E、555E相抵接(圖13、圖14、圖15所示之狀態),且兩構件可連動。
圖14係說明左臂動作構件552與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動作之圖。再者,對於右臂動作構件554,由於為與左臂動作構件552相同之動作,故而省略說明。
對左臂動作構件552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應於左臂動作構件552之凸輪構件54抵接於構成左臂動作構件552之動作桿552A,使動作桿552A朝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其次,與動作桿552A抵接之從動構件552C以軸552D為中心進行旋轉。藉此,中心側傳遞構件552B向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與該中心側傳遞構件552B抵接之周邊側傳遞構件552E以軸552F為中心進行旋轉(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卡合爪22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即,藉由構成右臂動作構件552之動作桿552A、中心側傳遞構件552B、周邊側傳遞構件552E分別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而卡合爪22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因此卡合爪224與被卡合部272之卡合狀態被解除,門27之封閉狀態下之保持被解除。
其次,對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應於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凸輪構件54抵接於構成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動作桿553,使動作桿553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於是,與動作桿553抵接之周邊側傳遞構件553E以軸553F為中心進行旋轉(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卡合爪21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即,藉由構成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動作桿553A、周邊側傳遞構件553E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卡合爪21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因此卡合爪214與被卡合部272之卡合狀態被解除,門27之封閉狀態下之保持被解除。
圖15係說明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動作之圖。再者,左腿動作構件551為與右腿動作構件555相同之動作,因此省略說明。
對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應於右腿動作構件554之凸輪構件54抵接於構成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動作桿555A,使動作桿555A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其次,與動作桿555A抵接之自動構件555C以軸555D為中心進行旋轉。藉此,中心側傳遞構件555B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與該中心側傳遞構件555B抵接之周邊側傳遞構件555E以軸555F為中心進行旋轉,因此卡合爪23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即,藉由構成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動作桿555A、中心側傳遞構件555B、周邊側傳遞構件555E分別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而卡合爪234被迫向解放方向移動,因此卡合爪234與被卡合部272之卡合狀態被解除,門27之封閉狀態下之保持被解除。
如圖13及圖16所示,各動作構件55之動作桿551A、552A、553A、554A、555A分別抵接於各自所對應之凸輪構件54,且如上所述,自初始位置向將被卡合部自與卡合爪之卡合狀態解放而解除門27之封閉狀態下之保持之動作位置移動。
再者,動作桿551A、552A、553A、554A、555A一直受到賦能機構即彈簧(省略圖示)向初始位置側之賦能,且於凸輪構件54之閉區域54C(較低之區域,參照圖16)恢復到初始位置。
如圖16所示,移動用以解除左腿之門27之保持之左腿動作構件551之凸輪板541包含凸輪部541A,該凸輪部541A於相對於圖示之基準位置(左腿動作構件551所存在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CW1僅旋轉角度θ1時,使左腿動作構件551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上述凸輪板541包含凸輪部541B,該凸輪部541B於相對於上述基準位置,向逆時針方向CW2僅旋轉角度Φ
1時,使左腿動作構件551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
此處,例如可設為θ1=45°、Φ
1=175°。
如圖17所示,移動用以解除左臂之門27之保持之左臂動作構件552之凸輪板542包含凸輪部542A,該凸輪部542A於相對於圖示之基準位置(左臂動作構件552所存在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CW1僅旋轉角度θ2時,使左臂動作構件552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上述凸輪板542包含凸輪部542B,該凸輪部542B於相對於上述基準位置,向逆時針方向CW2僅旋轉角度Φ
2時,使左臂動作構件552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
此處,例如可設為θ2=45°、Φ
2=45°。
如圖18所示,移動用以解除軀幹部21之門27之保持之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凸輪板543包含凸輪部543A,該凸輪部543A於相對於圖示之基準位置(軀幹部動作構件553所存在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CW1僅旋轉角度θ3時,使軀幹部動作構件553進行動作(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上述凸輪板543包含凸輪部543B,該凸輪部543B於相對於上述基準位置,向逆時針方向CW2僅旋轉角度Φ
3時,使軀幹部動作構件553進行動作(向軀幹部21外側移動,即,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
此處,例如可設為θ3=45°、Φ
3=285°。
如圖19所示,移動用以解除右臂之門27之保持之右臂動作構件554之凸輪板544包含凸輪部544A,該凸輪部544A於相對於圖示之基準位置(右臂動作構件554所存在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CW1僅旋轉角度θ4時,使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上述凸輪板544包含凸輪部544B,該凸輪部544B於相對於上述基準位置,向逆時針方向CW2僅旋轉角度Φ
4時,使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
此處,例如可設為θ4=45°、Φ
4=105°。
如圖20所示,移動用以解除右腿之門27之保持之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凸輪板545包含凸輪部545A,該凸輪部545A於相對於圖示之基準位置(右腿動作構件555所存在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CW1僅旋轉角度θ5時,使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上述凸輪板545包含凸輪部545B,該凸輪部545B於相對於上述基準位置,向逆時針方向CW2僅旋轉角度Φ
5時,使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
此處,例如可設為θ5=45°、Φ
5=225°。
以下,對如圖20所示般例如將右臂動作構件554作為本發明中所說之第1動作構件、右腿動作構件555作為本發明中所說之第2動作構件時之動作進行說明。再者,對於其他動作構件55亦同樣地進行考慮。
使作為第1動作構件之右臂動作構件554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凸輪板544包含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使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之第1凸輪部即凸輪部544B、及向逆時針方向CW2旋轉時使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之第3凸輪部544A。
又,使作為第2動作構件之右腿動作構件555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凸輪板545包含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使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之第2凸輪部即凸輪部545B、及向逆時針方向CW2旋轉時使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之第4凸輪部545A。
首先,說明對操作部50進行第1操作之情形,即,使旋轉把手51向作為第1方向之順時針方向CW1旋轉之情形。
本實施例中,構成為使凸輪構件54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之作為第1凸輪部之凸輪部544B與作為第2凸輪部之凸輪部545B之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L1與下述圓心角L2不同,即,作為第1動作構件之右臂動作構件554抵接於凸輪板544之第1抵接位置P1與作為第2動作構件之右腿動作構件555抵接於凸輪板545之第2抵接位置P2之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L2。即,L1≠L2。
因此,於使凸輪構件54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即,對作為操作部50之旋轉把手51進行第1操作時(向第1方向旋轉時)),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之時期與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之時期產生偏差(即,不同)。
另一方面,說明對操作部50進行第2操作之情形,即,說明使旋轉把手51向作為第2方向之逆時針方向CW2旋轉
之情形。
本實施例中,構成為使凸輪構件54向逆時針方向CW2旋轉時之作為第3凸輪部之凸輪部544A與作為第4凸輪部之凸輪部545A之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L3、與第1抵接位置P1與第2抵接位置P2之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L2相同。即,L3=L2。
因此,於使凸輪構件54向逆時針方向CW2旋轉時(即,對作為操作部50之旋轉把手51進行第2操作時(向第2方向旋轉時)),右臂動作構件554進行動作之時期與右腿動作構件555進行動作之時期為同時。
又,自作為第1動作構件之右臂動作構件554及作為第2動作構件之右腿動作構件555均處於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旋轉把手51向作為第1方向之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作為第1凸輪部之凸輪部544B會於作為第3凸輪部之凸輪部544A移動右臂動作構件554之前移動右臂動作構件554,且作為第2凸輪部之凸輪部545B會於作為第4凸輪部之凸輪部545A移動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前移動右腿動作構件555。其原因在於構成為(360°-θ4)>4、(360°-θ5)>5。
又,自作為第1動作構件之右臂動作構件554及作為第2動作構件之右腿動作構件555均處於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旋轉把手51向作為第2方向之逆時針方向CW2旋轉時,作為第3凸輪部之凸輪部544A會於作為第1凸輪部之凸輪部544B移動右臂動作構件554之前移動右臂動作構件554,且作為第4凸輪部之凸輪部545A會於作為第2凸輪部之凸輪部545B移動右腿動作構件555之前移動右腿動作構件555。其原因在於構成為(360°-Φ
4>θ4,(360°-Φ
5)>θ5。
又,如上所述,作為第3凸輪部之凸輪部544A與作為第4凸輪部之凸輪部545A大致同時移動右臂動作構件554與右腿動作構件555。
再者,以上,僅說明了將右臂動作構件554作為本發明中所說之第1動作構件、右腿動作構件555作為本發明中所說之第2動作構件之情形之動作,但本實施例中,應容易理解為將左腿動作構件551、左臂動作構件552、軀幹部動作構件553、右臂動作構件554、右腿動作構件555中之任一者作為本發明中所說之第1動作構件、第2動作構件,均只要分別採用適當之凸輪部作為第1凸輪部、第2凸輪部、第3凸輪部、第4凸輪部便成為相同之動作。
以上述內容為前提,對使作為操作部50之旋轉把手51旋轉時之玩具10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若使旋轉把手51向逆時針方向CW2旋轉45°(進行第2操作,即,向第2方向旋轉),則由於θi=45°(i=1~5),故而所有動作構件55均藉由凸輪構件54而大致同時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藉此,於軀幹部21、臂部22、腿部23之所有中,軀幹部動作構件553、左臂動作構件552、右臂動作構件554、左腿動作構件551、右腿動作構件555分別使卡合爪214、224、224、234、234向解放方向移動,因此軀幹部21、臂部22、腿部23之所有門27之封閉狀態下之保持大致同時被解除。因此,所有門27大致同時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另一方面,若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45°(進行第1操作,即,向第1方向旋轉),則由於Φ
2=45°且Φ
2<Φ
4<Φ
1<Φ
5<Φ
3,故而於其他動作構件之前,首先左臂動作構件552藉由凸輪板542之凸輪部542B而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左臂22L之門27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若繼而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60°,則由於Φ
4=105°且Φ
4<Φ
1<Φ
5<Φ
3,故而於左腿動作構件551、右腿動作構件555、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前,右臂動作構件554藉由凸輪板544之凸輪部544B而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右臂22R之門27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若進一步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70°,則由於Φ
1=175°且Φ
1<Φ
5<Φ
3,故而於右腿動作構件555、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前,左腿動作構件551藉由凸輪板541之凸輪部541B而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左腿23L之門27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若繼而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50°,則由於Φ
5=225°且Φ
5<Φ
3,故而於軀幹部動作構件553之前,右腿動作構件555藉由凸輪板545之凸輪部545B而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右腿23R之門27展開。
若進一步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60°,則軀幹部動作構件553藉由凸輪板543之凸輪部543B而向動作位置移動,因此軀幹部21之門27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即,於使旋轉把手51向順時針方向CW1旋轉時(進行第1操作時、進行向第1方向旋轉之操作時),左臂、右臂、左腿、右腿、軀幹部之各部之門27錯開時期(即,於不同時期、時序)依序展開(成為開放狀態)。
又,於軀幹部21、臂部22、腿部23之收容空間26內,可收容各種收容構件40。
如圖21所示,例如於軀幹部21之收容空間26內可收容巡邏車41之車身,於臂部22及腿部23之收容空間26內可分別收容巡邏車41之設置有車輪42(形成有機關槍)之車輪部。再者,圖21中省略了門27。
如上所述,於收容空間26內收容車身、車輪部且使門27成為封閉狀態之後,若如上所述般對旋轉把手51進行旋轉操作,則門27成為開放狀態,收容於收容空間26內之巡邏車41之車身及形成有機關槍之車輪42於玩具10之表面露出(參照圖22),因此可使玩具之形態變化為自門27處於封閉狀態時來看難以預料者。
又,亦可於巡邏車41之車身設置作為演出機構之發光部(巡邏燈411)及發聲裝置,對應於門27成為開放狀態,進行一邊使警報器鳴響一邊使巡邏燈411亮滅之演出。
此時,預先於巡邏車41之車身設置成為上述演出之執行開關之按壓開關412。按壓開關412可於自巡邏車41之車身之表面突出之接通狀態、與相對於表面被壓下之斷開狀態之間轉變。又,軀幹部21之門27於朝向封閉狀態之中途,與突出之接通狀態之按壓開關412抵接,相對於車身表面將該按壓開關412壓下,於該門27成為封閉狀態時,可保持該按壓開關412之斷開狀態。
於是,於門27為封閉狀態時,按壓開關412藉由抵接於門27而被壓下,成為斷開狀態。繼而,於門27成為開放狀態時,按壓開關412自巡邏車41之表面突出而成為接通狀態。因此,執行巡邏燈411亮滅且自發聲裝置鳴響警報器之演出。
又,收容於收容空間26內之巡邏車41之車身、車輪部可相互結合,藉由結合而構成如圖23所示之巡邏車41。
再者,亦可於車輪部亦設置作為演出機構之發光部、發聲裝置,藉由設置與車身相同之按壓開關,對應於門27成為開放狀態,執行一邊使機關槍亮滅一邊發出發射聲音之演出。
又,作為其他收容構件之例,對作為演出機構之設置有可於相對於收容構件之表面接近之位置與離開之位置之間活動之活動構件之部分進行說明。例如將活動構件設為翼43,將收容構件設為形成有上述翼43之翼部。又,關於翼部,準備設置有左翼43L之左翼部、設置有右翼43R之右翼部,且設為可分別收容於玩具10之右臂、左臂之收容空間26內(參照圖24)。兩翼43L、43R分別可於相對於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接近之位置與離開之位置之間活動,且分別受到彈性構件向自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離開之方向之賦能。即,於不作用外力之狀態下,兩翼43L、43R會自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離開,而成為展開成翼狀之狀態(參照圖24),且當收容於收容空間26內時,藉由抵接於朝向封閉狀態之門27,而抵抗彈性構件之彈性,一邊摺疊,一邊被迫向相對於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接近之位置活動。繼而,於門27處於封閉狀態時,藉由抵接於門27,而被保持於將翼摺疊之狀態下相對於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接近之位置上(參照圖25,再者,圖25中省略了門27)。
若自上述狀態起,操作旋轉把手51,使門27成為開放狀態,則兩翼43L、43R利用彈性構件之彈性而分別向自左翼部、右翼部之表面離開之方向活動,執行成為展開成翼狀之狀態之演出。自門27處於封閉狀態之玩具10之形態來看,難以預料到43L、43R會自左臂、右臂之收容空間26展開,因此可進行具有意外性之變化。
再者,左翼部、右翼部亦可相互結合,而構成如圖26所示之龍43之一部分即脊背部分。此時,龍43之除脊背部分(由左翼部、右翼部所構成之部分)以外之部分亦可適當分割,而收容於軀幹部21、腿部23之收容空間26內(參照圖24、25)。如上所述,亦可藉由使各部之收容空間26內所收容之收容構件相互結合,而形成模仿人形玩偶、動物、汽車等之形象物(例如,巡邏車41、龍43)之一部分或整體。藉此,不僅可將收容構件用於玩具10之形狀之變化,亦可藉由相互結合而作為巡邏車41、龍43等與玩具10獨立之玩具來進行其他遊戲。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玩具10,於玩具本體20之內部設置有收容空間26,且經由開口25而與玩具外部相連。於開口25處,設置有一直受到彈簧28向作為開放狀態之開放側賦能之門27,藉由抵抗彈簧28而關閉門27且以保持機構29加以保持,從而成為封閉狀態。
於玩具本體20設置有操作部50,若以操作部50之操作進行第1操作,則解除機構52使第1保持機構29之解除與其他保持機構29之解除於不同時期執行。又,若進行第2操作,則使第1保持機構29之解除及其他保持機構29之解除大致同時進行。
因此,由於藉由操作部50之操作而進行不同之變化,故而可提供一種具有意外性之玩具10。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行了詳述,但本發明之玩具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形、變化。
10‧‧‧玩具
20‧‧‧玩具本體
21‧‧‧軀幹部(中心構件)
22‧‧‧臂部(周邊構件、肢部)
23‧‧‧腿部(周邊構件、肢部)
25‧‧‧開口
26‧‧‧收容空間
27‧‧‧門(封閉構件)
28‧‧‧彈簧(賦能機構)
29‧‧‧保持機構
40‧‧‧收容構件
43L、43R‧‧‧翼(活動構件)
50‧‧‧操作部
52‧‧‧解除機構
53‧‧‧旋轉軸
54‧‧‧凸輪構件
55‧‧‧動作構件
214、224、234‧‧‧卡合爪(卡合部)
272‧‧‧被卡合部
411‧‧‧燈(發光部)
412‧‧‧按壓開關
541、542、543、544、545‧‧‧凸輪板
541A、541B、542A、542B、543A、543B、544A、544B、545A、545B‧‧‧凸輪部
551、555‧‧‧腿動作構件
551A、552A、553A、554A、555A‧‧‧動作桿
551B、552B、554B、555B‧‧‧中心側傳遞構件
552、554‧‧‧臂動作構件
552E、553E、554E‧‧‧周邊側傳遞構件
553‧‧‧軀幹部動作構件
CW1‧‧‧順時針方向
CW2‧‧‧逆時針方向
L、L1、L2、L3‧‧‧圓心角
P1‧‧‧第1抵接位置
P2‧‧‧第2抵接位置
5、θ5‧‧‧角度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玩具之封閉狀態下之前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玩具之封閉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玩具之展開狀態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4係軀幹部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軀幹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
圖6(A)係表示軀幹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圖6(B)係表示鉸鏈部之構成之放大圖。
圖7係表示右臂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左臂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
圖9(A)係表示右臂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圖9(B)係表示鉸鏈部之構成之放大圖。
圖10係表示右腿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左腿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
圖12(A)係表示右腿部之開放狀態之立體圖,圖12(B)係表示鉸鏈部之構成之放大圖。
圖13係解除機構之構成圖。
圖14係說明左臂動作構件與軀幹部動作構件之動作之圖。
圖15係說明右腿動作構件之動作之圖。
圖16係表示左腿動作構件與凸輪板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17係表示左臂動作構件與凸輪板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18係表示軀幹部動作構件與凸輪板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19係表示右臂部動作構件與凸輪板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20係表示右腿部動作構件與凸輪板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21係收容有收容構件之一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2係收容有收容構件之一例且門27為開放狀態時之立體圖。
圖23係使收容構件之一例相互結合而成者之立體圖。
圖24係收容有收容構件之另一例且門27為開放狀態時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收容有收容構件之另一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6係使收容構件之另一例相互結合而成者之立體圖。
53‧‧‧旋轉軸
541、542、543、544、545‧‧‧凸輪板
544A、544B、545A、545B‧‧‧凸輪部
551、555‧‧‧腿動作構件
552、554‧‧‧臂動作構件
553‧‧‧軀幹部動作構件
555A‧‧‧動作桿
CW1‧‧‧順時針方向
CW2‧‧‧逆時針方向
L1、L2、L3‧‧‧圓心角
P1‧‧‧第1抵接位置
P2‧‧‧第2抵接位置
5、θ5‧‧‧角度
Claims (22)
- 一種玩具,其特徵在於包含:玩具本體;第1及第2開口,其設置於玩具本體;收容空間,其藉由上述第1及第2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第1封閉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可取得封閉上述第1開口之封閉狀態與開放上述第1開口之開放狀態;第2封閉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可取得封閉上述第2開口之封閉狀態與開放上述第2開口之開放狀態;第1賦能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對上述第1封閉構件向開放狀態賦能;第2賦能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對上述第2封閉構件向開放狀態賦能;第1保持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1開口,抵抗上述第1賦能機構之賦能而將上述第1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第2保持機構,其設置於上述第2開口,抵抗上述第2賦能機構之賦能而將上述第2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操作部;及解除機構,其根據對上述操作部之操作,解除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及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上述解除機構於在上述操作部進行第1操作時,將上 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與上述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於不同時期解除;於進行第2操作時,可將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保持及第2保持機構之保持同時解除。
- 如請求項1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封閉構件包含第1被卡合部,且上述第1保持機構包含第1卡合部;上述第1保持機構係藉由上述第1卡合部與上述第1封閉構件之第1被卡合部卡合而可將上述第1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上述第2封閉構件包含第2被卡合部,且上述第2保持機構包含第2卡合部;上述第2保持機構係藉由上述第2卡合部與上述第2封閉構件之第2被卡合部卡合而可將上述第2封閉構件保持為封閉狀態。
- 如請求項2之玩具,其中設置有:第1動作構件,其使上述第1保持機構之第1卡合部向將與上述第1封閉構件之第1被卡合部之卡合予以解除之方向移動;及第2動作構件,其使上述第2保持機構之第2卡合部向將與上述第2封閉構件之第2被卡合部之卡合予以解除之方向移動;藉由上述操作部之操作,使上述第1動作構件相對於上述玩具本體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藉此使上述第1卡合部移動; 藉由上述操作部之操作,使上述第2動作構件相對於上述玩具本體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藉此使上述第2卡合部移動。
- 如請求項3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旋轉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旋轉之操作。
- 如請求項4之玩具,其中上述解除機構包含隨著上述操作部之旋轉而旋轉之凸輪構件,上述凸輪構件係將與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第2動作構件分別抵接之複數片凸輪板層疊地一體安裝而成;分別於相異之上述凸輪板設置有使上述第1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1凸輪部、及使第2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之第2凸輪部;上述第1凸輪部與上述第2凸輪部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不同於上述第1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1抵接位置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2抵接位置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
- 如請求項5之玩具,其中於上述凸輪構件,設置有使上述第1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與上述第1凸輪部設置於相同上述凸輪板之第3凸輪部、及使上述第2動作構件自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且與上述第2凸輪部設置於相同上述凸輪板之第4凸輪部;上述第3凸輪部與上述第4凸輪部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等於上述第1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1 抵接位置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抵接於上述凸輪構件之第2抵接位置之上述凸輪構件上之圓心角。
- 如請求項6之玩具,其中於自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上述第2動作構件均處於上述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上述操作部向上述第1方向旋轉時,上述第1凸輪部於上述第3凸輪部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且上述第2凸輪部於上述第4凸輪部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
- 如請求項7之玩具,其中於自上述第1動作構件及上述第2動作構件均處於上述初始位置之狀態起,使上述操作部向上述第2方向旋轉時,上述第3凸輪部於上述第1凸輪部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且上述第4凸輪部於上述第2凸輪部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之前移動上述第2動作構件,並且上述第3凸輪部與上述第4凸輪部同時移動上述第1動作構件與上述第2動作構件。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操作為將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移動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將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操作。
- 如請求項1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第1方向旋轉之操作,上述第2操作為使上述操作部向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之操作。
- 如請求項10之玩具,其包含可收容於上述收容空間內之收容構件。
- 如請求項11之玩具,其中於上述收容構件設置有演出機構,上述演出機構對應於上述第1封閉構件或上述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而執行演出。
- 如請求項12之玩具,其中上述演出機構包含可於相對於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接近之位置與離開之位置之間活動之活動構件、及對上述活動構件向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離開之方向賦能之彈性構件;上述活動構件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為封閉狀態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而抵抗彈性構件,向接近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之方向移動,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時,利用上述彈性構件之彈性向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離開之方向移動。
- 如請求項12之玩具,其中上述演出機構包含發光部與按壓開關;上述按壓開關可於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突出之接通狀態與相對於表面被壓下之斷開狀態之間轉變,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為封閉狀態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而相對於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被壓下,藉此成為斷開狀態,於上述第1及/或第2封閉構件成為開放狀態時,自上述收容構件之表面突出而成為接通狀態;上述發光部於上述按壓開關為斷開狀態時成為發光待機狀態,於上述按壓開關自斷開狀態變為接通狀態時成為發光狀態。
-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玩具,其中上述收容構件包含第1收容構件與第2收容構件。
- 如請求項15之玩具,其中上述收容空間包含藉由上述第1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之第1收容空間、及藉由上述第2開口而與玩具本體之外部連通之第2收容空間,上述第1收容構件可收容於上述第1收容空間內,上述第2收容構件可收容於上述第2收容空間內。
- 如請求項15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收容構件及第2收容構件藉由相互結合而構成模仿人形玩偶、動物、汽車之形象物之至少一部分。
- 如請求項16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收容構件及第2收容構件藉由相互結合而構成模仿人形玩偶、動物、汽車之形象物之至少一部分。
- 如請求項3之玩具,其中玩具本體包含設置有操作部之中心構件、及可與上述中心構件連接之周邊構件,至少上述第1開口設置於上述周邊構件。
- 如請求項19之玩具,其中上述第1動作構件包含存在於上述中心構件側之中心側部分、及存在於上述周邊構件側之周邊側部分,上述中心側部分與周邊側部分於上述中心構件與上述周邊構件相連接時可連動。
- 如請求項20之玩具,其中上述中心側部分於上述中心構件與上述周邊構件相連接時,藉由與上述周邊側部分抵接,而可與上述周邊側部分連動。
- 如請求項19至21中任一項之玩具,其中玩具本體形成為模仿包含軀幹部與肢部之人形玩偶或動物之形狀,上述 中心構件形成上述軀幹部,上述周邊構件形成上述肢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68236A JP4908623B1 (ja) | 2010-12-01 | 2010-12-01 | 玩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3609A TW201223609A (en) | 2012-06-16 |
TWI480082B true TWI480082B (zh) | 2015-04-11 |
Family
ID=4509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40581A TWI480082B (zh) | 2010-12-01 | 2011-11-07 | toy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142247A1 (zh) |
EP (1) | EP2460575B1 (zh) |
JP (1) | JP4908623B1 (zh) |
KR (1) | KR101306999B1 (zh) |
CN (1) | CN102500109B (zh) |
ES (1) | ES2437170T3 (zh) |
HK (1) | HK1168571A1 (zh) |
PL (1) | PL2460575T3 (zh) |
TW (1) | TWI4800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33233B2 (en) * | 2012-03-12 | 2017-01-03 | Mattel, Inc. | Grapp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US9067147B1 (en) | 2013-02-28 | 2015-06-30 | Hasbro, Inc. | Toy figure combiners |
JP5995299B1 (ja) * | 2015-07-14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玩具 |
JP6738684B2 (ja) * | 2016-08-18 | 2020-08-12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玩具 |
US11103800B1 (en) * | 2017-02-17 | 2021-08-31 | Hasbro, Inc. | Toy robot with programmable and movable appendages |
JP6481013B1 (ja) * | 2017-11-14 | 2019-03-13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変形玩具、及び変形玩具セット |
CN109876463A (zh) * | 2019-02-28 | 2019-06-14 | 乐森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变形机器人 |
KR102335482B1 (ko) | 2020-01-08 | 2021-12-07 | 대원미디어 주식회사 | 완구 세트 |
JP6859474B2 (ja) * | 2020-07-20 | 2021-04-14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玩具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0595U (zh) * | 1985-10-23 | 1987-05-06 | ||
US4946413A (en) * | 1988-09-23 | 1990-08-07 | Lehmann Roger W | Multi-use toy |
CN201537388U (zh) * | 2009-11-16 | 2010-08-04 | 郑阳 | 一种实用型玩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8990A (ja) * | 1982-07-07 | 1984-01-18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 形態変化ロボット玩具の脚部装置 |
GB2128489B (en) * | 1982-10-12 | 1986-08-20 | Takara Co Ltd | Reconfigurable toy assembly |
US4586911A (en) * | 1983-01-19 | 1986-05-06 | Kabushiki Kaisha Bandai | Transformable toy vehicle |
JPH046787Y2 (zh) * | 1985-10-23 | 1992-02-24 | ||
JPH0436870Y2 (zh) * | 1986-02-25 | 1992-08-31 | ||
USD301505S (en) * | 1986-11-04 | 1989-06-06 | Takara Co., Ltd. | Reconfigurable toy vehicle |
JPH063675Y2 (ja) * | 1987-04-30 | 1994-02-02 | 株式会社タカラ | 合体変形玩具 |
USD311043S (en) * | 1988-01-25 | 1990-10-02 | Takara Co., Ltd. | Reconfigurable toy vehicle |
KR980006779U (ko) * | 1996-07-16 | 1998-04-30 | 한용규 | 유아용 완구 |
JPH10118340A (ja) * | 1996-10-21 | 1998-05-12 | Takara Co Ltd | 人 形 |
JP3150652B2 (ja) | 1997-07-17 | 2001-03-26 | 株式会社プレックス | 可変装置 |
US6540580B1 (en) * | 2000-01-21 | 2003-04-01 | Mattel, Inc. | Yo yo having removable toy figures and container playset |
GB2367766A (en) * | 2000-10-16 | 2002-04-17 | Genie Toys Plc | Compressible toy figure and container. |
USD469828S1 (en) * | 2002-03-27 | 2003-02-04 | Wen-Ho Tsai | Toy car with variable appearances |
CA2552383C (en) * | 2003-12-30 | 2010-02-23 | Mattel, Inc. | Toy play set |
JP4376721B2 (ja) | 2004-07-30 | 2009-12-02 |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形態変形玩具の腕部収納構造及び形態変形玩具 |
US20060270314A1 (en) * | 2005-05-24 | 2006-11-30 | Fraser Campbell | Reconfigurable toy extreme sport jumper |
JP2009189520A (ja) * | 2008-02-14 | 2009-08-27 | Tomy Co Ltd | 形態変化玩具 |
-
2010
- 2010-12-01 JP JP2010268236A patent/JP4908623B1/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0-31 KR KR1020110112111A patent/KR10130699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1-07 TW TW100140581A patent/TWI48008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11-15 EP EP11189202.2A patent/EP246057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11-15 ES ES11189202.2T patent/ES2437170T3/es active Active
- 2011-11-15 PL PL11189202T patent/PL2460575T3/pl unknown
- 2011-11-16 CN CN201110375035XA patent/CN10250010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1-22 US US13/302,111 patent/US2012014224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
- 2012-09-25 HK HK12109420.7A patent/HK1168571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0595U (zh) * | 1985-10-23 | 1987-05-06 | ||
US4946413A (en) * | 1988-09-23 | 1990-08-07 | Lehmann Roger W | Multi-use toy |
CN201537388U (zh) * | 2009-11-16 | 2010-08-04 | 郑阳 | 一种实用型玩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3609A (en) | 2012-06-16 |
CN102500109B (zh) | 2013-11-06 |
ES2437170T3 (es) | 2014-01-09 |
CN102500109A (zh) | 2012-06-20 |
HK1168571A1 (en) | 2013-01-04 |
JP4908623B1 (ja) | 2012-04-04 |
KR20120060141A (ko) | 2012-06-11 |
PL2460575T3 (pl) | 2014-03-31 |
JP2012115504A (ja) | 2012-06-21 |
EP2460575B1 (en) | 2013-10-30 |
KR101306999B1 (ko) | 2013-09-11 |
US20120142247A1 (en) | 2012-06-07 |
EP2460575A1 (en) | 2012-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80082B (zh) | toy | |
KR101859808B1 (ko) | 변신 완구 | |
JP3160157U (ja) | コマ玩具発射装置 | |
CN207822509U (zh) | 可弹射的玩具车 | |
CN101970069A (zh) | 玩具 | |
CN115177959A (zh) | 演出输出玩具 | |
CN109718564B (zh) | 玩具 | |
TWI652098B (zh) | 演出輸出玩具 | |
US9345976B2 (en) | Toy figurine with removable features | |
JP2019500988A (ja) | 2つの位置状態間で移行可能な物品及び該物品を2つ以上結合する方法 | |
JP5639603B2 (ja) | 玩具 | |
JP4920773B2 (ja) | 車両玩具 | |
JP2015006316A (ja) | 走行玩具 | |
CN221404068U (zh) | 一种可折叠玩具枪 | |
KR20090008437U (ko) | 장난감용 변신 전자총 | |
CN117516263A (zh) | 一种可折叠玩具枪 | |
EP2363183B1 (en) | Container for a movable toy and combination with a movable toy | |
JPH063675Y2 (ja) | 合体変形玩具 | |
JPH045914Y2 (zh) | ||
JP6348329B2 (ja) | ランダム・カード・ホルダ | |
JPH0533174Y2 (zh) | ||
JPH0615647Y2 (ja) | 変形玩具 | |
JPH0719500Y2 (ja) | スロットマシン玩具 | |
JPH076954Y2 (ja) | 走行玩具起動装置 | |
JPS62270191A (ja) | ゼンマイ利用変形玩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