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8616B -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38616B TWI438616B TW100118617A TW100118617A TWI438616B TW I438616 B TWI438616 B TW I438616B TW 100118617 A TW100118617 A TW 100118617A TW 100118617 A TW100118617 A TW 100118617A TW I438616 B TWI438616 B TW I43861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pivot
- electronic device
- power
- management st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7—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detecting open or closed state or particular intermediate positions assumed by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e.g. detection of display lid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main body in a laptop, detection of opening of the cover of battery compart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尤指一種藉由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之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
在現代化的今日資訊社會,電腦系統已經成為多數人不可或缺的資訊工具之一,而不論是桌上型個人電腦、筆記型個人電腦或是伺服器等,其運作時脈越來越高,應用層面也日益廣泛。依據習知進階組態及電源管理介面(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ACPI)所制訂的規格,依據電腦系統之省電狀態,電腦系統可區分為S0、S1、S2、S3、S4、S5狀態,其中S1、S2、S3狀態係皆為啟動狀態,其不同之處在於處理器之運作時脈與各元件之開關狀態;S3狀態係為一待機狀態,意即電腦系統會將存在記憶體中之所有資料保存不動(suspend to RAM,STR);S4狀態係為一休眠狀態,電腦系統必須結束目前正在執行中的程式及常駐程式,並將目前系統組態暫存於硬碟中(suspend to disk,STD);S5狀態係為一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意即此時會關掉所有非關鍵性系統電源。一般來說,目前電源管理狀態多採取以軟體控制方式或是以按壓電源鍵之方式來進行切換控制,然而當使用者欲將筆記型電腦闔蓋而進行關閉電源動作時,若未能關機成功或忘記按下電源鍵時則會造成闔蓋後之燒機,此除了造成電力耗費之外,亦容易對電腦主機本身造成損害,而降低元件壽命與穩定度。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藉由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之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係揭露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模組,其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一電源控制單元,其係耦合於該第一導電元件。該電子裝置另包含有一第二模組、一第一樞紐,其係用來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以及一第一連動臂,其係連接於該第一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係另揭露一種電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一樞紐帶動一第二模組相對於一第一模組樞轉;判斷連接於該第一樞紐之一第一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組之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本發明係可藉由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此應用可於電子裝置闔蓋時強制將系統初始電源全部關閉或者部分關閉,藉以避免闔蓋後的悶燒燒機,如此一來除了可節省電力之外,亦可延長元件壽命與穩定度;再者於電源開關控制方面,由於可直接以樞紐連動開關取代系統電源開關,故在開機動作上可省略按壓電源開關之動作,而使得開機更為迅速。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電子裝置50之外觀示意圖,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之功能方塊示意圖,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之內部結構示意圖。電子裝置50係可為一可攜式電腦裝置,如一筆記型電腦等,電子裝置50包含有一第一模組52,其係可為一主機模組,第一模組52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元件54與一第二導電元件56,第一導電元件54與第二導電元件56係可分別為一導電彈片;第一模組52另包含有一電源控制單元58,其係耦合於第一導電元件54與第二導電元件56,電源控制單元58係用來控制電子裝置50之電源管理狀態,如依據進階組態及電源管理介面所制訂的規格,而處於S0、S1、S2、S3、S4、S5之省電狀態,且於不同之系統狀態下(啟動狀態、待機狀態、休眠狀態、關機狀態等)會控制電源供應器供應相對應不同之操作電壓。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二模組60,其係樞接於第一模組52,第二模組60係可為一顯示模組;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樞紐62與一第二樞紐64,其係用來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此外,請參閱第3圖至第5圖,第4圖與第5圖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處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連動臂66與一第二連動臂68,其係分別連接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藉以分別與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同動樞轉。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輸入介面70,其係用來分別輸入一第一致能訊號與一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輸入介面70係可以硬體或軟體之方式實現,例如以操控按鍵或應用程式等方式呈現。
請參閱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藉由轉軸旋轉連動以執行系統開機之流程圖,其包含有下列步驟:
步驟100:電子裝置50處於關機初始狀態。
步驟102:判斷是否利用輸入介面70輸入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行步驟104;若否則回到步驟100。
步驟104: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
步驟106:判斷第二連動臂68於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
步驟108: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二連動臂68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步驟110:判斷是否利用輸入介面70輸入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行步驟112;若否則跳到步驟116。
步驟112:判斷第一連動臂66於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
步驟114: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一連動臂66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步驟116:結束。
於此對上述步驟作更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藉由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之電源控制方法,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作動係賦予啟動或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且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作動係賦予啟動或關閉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係可為一開關機動作,且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係可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S5狀態),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與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可不侷限於上述電源控制機制,端視實際設計需求而定。此外,藉由輸入介面70所輸入之該第一致能訊號與該第二致能訊號則分別作為是否啟動上述功能之依據。再者,本發明亦可僅單獨採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或是單獨採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端視實際設計需求而定。
於第6圖中,首先電子裝置50係處於關機初始狀態,當使用者欲執行開機動作時,可將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掀起,以使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之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透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出該第二致能訊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之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後續旋轉作動並不會對電子裝置50之電源管理狀態造成影響,意即只要電子裝置50一連接上外部電源,系統初始電源即會對系統進行供電,其中藉由該第二致能訊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之機制係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
於啟動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功能之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二連動臂68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由零度樞轉至小於該第二角度(如30°)時持續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且電源控制單元58係於第二連動臂68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時不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而當第二連動臂68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大於該第二角度時分離於第二導電元件56,且電源控制單元58係用來於第二連動臂68分離於第二導電元件56時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也就是說可設計當該第二致能訊號確認啟動轉軸控制機制與第二連動臂68分離於第二導電元件56之條件兩者同時成立時,電源控制單元58方會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此可藉由AND電路實現之。舉例來說,當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間之夾角小於該第二角度時,第二連動臂68是持續接觸著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之訊號可為低準位;反之當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打開至大於該第二角度時,第二連動臂68便不再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之訊號可切換為高準位,若同時電源控制單元58接收到相對應啟動之高位準該第二致能訊號,則可藉此傳遞至主機板控制線路來達到控制系統初始電源的目的(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此外,可另外將上述控制機制額外連接於鍵盤控制器,當電子裝置50有連接至外部電源時該鍵盤控制器會輸入相對應之致能訊號而與上述機制共同進行AND判斷,意即當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之訊號切換為高準位、電源控制單元58接收到相對應啟動之高位準該第二致能訊號、以及該鍵盤控制器輸入相對應之致能訊號時方可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S5狀態)。
再者,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之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透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出該第一致能訊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之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後續旋轉作動並不會對電子裝置50之電源管理狀態造成影響,其中藉由該第一致能訊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之機制係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
於啟動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功能之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一連動臂66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小於該第一角度(如60°)時不持續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且電源控制單元58係於第一連動臂66不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時不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而當第一連動臂66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係接觸於第一導電元件54,且電源控制單元58係用來於第一連動臂66接觸於第一導電元件54時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也就是說可設計當該第一致能訊號確認啟動轉軸控制機制與第一連動臂66接觸於第一導電元件54之條件兩者同時成立時,電源控制單元58方會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此可藉由AND電路實現之。舉例來說,當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間之夾角小於該第一角度時,第一連動臂68是無法接觸於第一導電元件54,此時等同於未按下電源開關(power button),且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之訊號可為低準位;反之當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打開至該第一角度時,第一連動臂66會刷過第一導電元件54,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之訊號可為高準位之觸發訊號,而等同於按下電源開關以執行開機動作(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而於上述實施例中,該第二角度係小於該第一角度,此乃因當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掀開時,會先判斷是否要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S5狀態),而後再判斷是否要執行開機動作,意即當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間夾角掀開至小於該第二角度時,係尚未對電子裝置50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與執行開機動作;當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間夾角掀開至大於該第二角度且小於該第一角度時,電子裝置50係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但未執行開機動作;而當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間夾角掀開至大於該第一角度時,電子裝置50係已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且對電子裝置50執行開機動作。
請參閱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藉由轉軸旋轉連動以執行系統關機之流程圖,其包含有下列步驟:
步驟200:電子裝置50處於開機初始狀態。
步驟202:判斷是否利用輸入介面70輸入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行步驟204;若否則回到步驟200。
步驟204: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
步驟206:判斷第一連動臂66於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
步驟208: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一連動臂66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步驟210:判斷是否利用輸入介面70輸入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行步驟212;若否則跳到步驟216。
步驟212:判斷第二連動臂68於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該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
步驟214: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二連動臂68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步驟216:結束。
電子裝置50藉由轉軸旋轉連動以執行系統關機之流程係相似於開機流程,於此作更進一步說明,於第7圖中,首先電子裝置50係處於開機初始狀態,當使用者欲執行關機動作時,可將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進行闔蓋,以使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同理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之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透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出該第一致能訊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之該第一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後續旋轉作動並不會對電子裝置50之電源管理狀態造成影響,其中藉由該第一致能訊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之機制係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
相同於開機程序,於啟動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功能之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一連動臂66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如60°)時刷過第一導電元件54,此時等同於按下電源開關以執行關機動作,此時系統將進行關機動作。接下來,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之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透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出該第二致能訊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則可藉由輸入介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之該第二致能訊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後續旋轉作動並不會對電子裝置50之電源管理狀態造成影響。
再者,於啟動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之功能之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二連動臂68於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組60相對於第一模組52樞轉至小於該第二角度(如30°)時開始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電源控制單元58便會接續進行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此外,為了確保系統關機時不會因為闔蓋速度過快而造成太快移除系統初始電源,會等到系統確定關機完成之後且鍵盤控制器之訊號被除能,才會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也就是說,雖然將第一模組52與第二模組60蓋闔以執行關機動作,但系統電源不會因而立刻切斷電源,而是等到系統確實關機後才將系統初始電源(S5電源)切斷,而斷開電源路徑可避免系統不正常吃電,也可避免燒機意外。由上可知,本發明可將系統初始電源藉由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之機構設計加以隔開,目的為當電子裝置50外接於外部電源時可選擇性地多節省出系統初始電源的功耗,以達到省電的作用。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係可藉由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此應用可於電子裝置闔蓋時強制將系統初始電源全部關閉或者部分關閉,藉以避免闔蓋後的悶燒燒機,如此一來除了可節省電力之外,亦可延長元件壽命與穩定度;再者於電源開關控制方面,由於可直接以樞紐連動開關取代系統電源開關,故在開機動作上可省略按壓電源開關之動作,而使得開機更為迅速。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50...電子裝置
52...第一模組
54...第一導電元件
56...第二導電元件
58‧‧‧電源控制單元
60‧‧‧第二模組
62‧‧‧第一樞紐
64‧‧‧第二樞紐
66‧‧‧第一連動臂
68‧‧‧第二連動臂
70‧‧‧輸入介面
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200、202、204、206、208、210、212、214、216‧‧‧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外觀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功能方塊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內部結構示意圖。
第4圖與第5圖分別為本發明實施例於第一樞紐與第二樞紐處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藉由轉軸旋轉連動以執行系統開機之流程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子裝置藉由轉軸旋轉連動以執行系統關機之流程圖。
54...第一導電元件
56...第二導電元件
62...第一樞紐
64...第二樞紐
66...第一連動臂
68...第二連動臂
Claims (20)
-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模組,其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元件、一第二導電元件,以及一電源控制單元,該第一導電元件與該第二導電元件係耦合於該電源控制單元;一第二模組;一第一樞紐;一第二樞紐,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係用來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一第一連動臂,其係連接於該第一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以及一第二連動臂,其係連接於該第二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執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 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於該第一連動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小於該第一角度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於該第一連動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不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另包含一輸入介面,其係用來輸入一第一致能訊號至該電源控制單元,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依據該第一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與該第一致能訊號決定是否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2、3或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係為一開關機動作。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大於該第二角度時分離於該第二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於該第二連動臂分離於該第二導電元件時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臂係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小於該第二角度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於該第二連動臂接觸該第 二導電元件時不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角度係小於該第一角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另包含一輸入介面,其係用來輸入一第二致能訊號至該電源控制單元,該電源控制單元係用來依據該第二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與該第二致能訊號決定是否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6、7、8或9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係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S5狀態)。
- 一種電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一樞紐與一第二樞紐共同帶動一第二模組相對於一第一模組樞轉;判斷連接於該第一樞紐之一第一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組之一第一導電元件;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判斷連接於該第二樞紐之一第二連動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組之一第 二導電元件;以及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包含於該第一連動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小於該第一角度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包含於該第一連動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不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輸入一第一致能訊號,且依據該第一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之狀態與該第一致能訊號決定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1、12、13或14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係為一開關機動作。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大於該第二角度時分離於該第二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包含於該第二連動臂分離於該第二導電元件時,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連動臂係於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組相對於該第一模組樞轉至小於該第二角度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控制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包含於該第二連動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時,不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角度係小於該第一角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輸入一第二致能訊號,且依據該第二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之狀態與該第二致能訊號決定是否於該電子裝置執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
- 如請求項11、16、17、18或19所述之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係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18617A TWI438616B (zh) | 2011-05-27 | 2011-05-27 |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
CN201110157147.8A CN102799251B (zh) | 2011-05-27 | 2011-06-13 |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
US13/439,856 US9323293B2 (en) | 2011-05-27 | 2012-04-05 |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18617A TWI438616B (zh) | 2011-05-27 | 2011-05-27 |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48380A TW201248380A (en) | 2012-12-01 |
TWI438616B true TWI438616B (zh) | 2014-05-21 |
Family
ID=47198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18617A TWI438616B (zh) | 2011-05-27 | 2011-05-27 |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3293B2 (zh) |
CN (1) | CN102799251B (zh) |
TW (1) | TWI4386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94540A1 (en) * | 2014-01-13 | 2015-07-15 | Ares Trading S.A. | Medical device connection station |
TWI611321B (zh) * | 2016-04-29 | 2018-01-1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12708B2 (ja) * | 1998-03-16 | 2009-01-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US6700774B2 (en) * | 2002-02-13 | 2004-03-02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keyboard module which can be rotated and hidden |
KR100568176B1 (ko) * | 2003-06-07 | 2006-04-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컴퓨터 |
TWI225980B (en) * | 2003-10-24 | 2005-01-01 | Asustek Comp Inc | Apparatus with hidden latch |
CN100432874C (zh) * | 2004-12-06 | 2008-11-12 | 玴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的省电方法 |
CN101162399B (zh) * | 2006-10-13 | 2011-05-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笔记本电脑卡合装置 |
US8174837B2 (en) * | 2007-04-27 | 2012-05-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Wireless enable/disable locking system |
CN101488090B (zh) * | 2008-01-16 | 2012-05-30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开机方法及其电脑系统 |
US7477508B1 (en) * | 2008-04-29 | 2009-01-1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mbination keyboard and digital tablet |
TWM380697U (en) | 2009-10-20 | 2010-05-11 | Wistron Corp | Switching unit and cover-lifting type electronic device |
-
2011
- 2011-05-27 TW TW100118617A patent/TWI438616B/zh active
- 2011-06-13 CN CN201110157147.8A patent/CN102799251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4-05 US US13/439,856 patent/US932329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99251A (zh) | 2012-11-28 |
CN102799251B (zh) | 2015-08-12 |
US20120299394A1 (en) | 2012-11-29 |
US9323293B2 (en) | 2016-04-26 |
TW201248380A (en) | 2012-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18323B1 (ko) | 하이브리드-셧다운 및 고속 시동 프로세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
TWI467375B (zh) | 具有修復毀損bios資料功能之電腦系統及其修復方法 | |
TWI425337B (zh) | 具超/降頻控制功能之電腦系統及其相關控制方法 | |
JP2005316855A (ja) |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起動方法およびその起動プログラム | |
CN101727368A (zh) | 开关机测试方法及开关机测试系统 | |
CN103838349A (zh) | 电源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 |
TWI431464B (zh) | Computer system with power control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 |
US8954800B1 (en) | Recovery button for automatically entering recovery mode | |
US20190172457A1 (en) | Notebook computer and driving method of voice assistant system | |
WO2007076644A1 (fr) | Systeme informatique portable et procede de reception de paquets de donnees | |
US747229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ng ACPI functionality and power button functionality into a single power key | |
TWI438616B (zh) |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 |
TWI693513B (zh) | 伺服器系統及其省電方法 | |
US7251738B2 (en) | Method of remotely controlling power to a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via a peripheral bus after a loss of power | |
JP2014102609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JP4846862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省電力制御方法 | |
CN101281416A (zh) | 确保系统关机完成的方法 | |
US20160085563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aking up operating system thereof | |
TW201624192A (zh) | 電腦系統、可適性休眠控制模組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6155372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 |
JP2007206839A (ja) | 電子機器及び動作制御方法 | |
JP5269170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20120017103A1 (en) | Electrically isolating a system from an external power source | |
TW200937177A (en) | Method for switching work states of a computer | |
TWI751501B (zh) | 鏈路狀態轉換的控制設定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電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