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799251A -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9251A
CN102799251A CN2011101571478A CN201110157147A CN102799251A CN 102799251 A CN102799251 A CN 102799251A CN 2011101571478 A CN2011101571478 A CN 2011101571478A CN 201110157147 A CN201110157147 A CN 201110157147A CN 102799251 A CN102799251 A CN 102799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nductive element
hinge
electronic device
power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571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9251B (zh
Inventor
林楷宸
李昌明
沈忠信
蔡少槐
蔡耀德
黄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99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9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7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detecting open or closed state or particular intermediate positions assumed by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e.g. detection of display lid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main body in a laptop, detection of opening of the cover of battery compart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电子装置包含有一第一模块,其包含有一第一导电元件,以及一电源控制单元,其耦合于该第一导电元件。该电子装置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块、一第一枢纽,其用来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以及一第一连动臂,其连接于该第一枢纽,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依据该第一连动臂于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与电源控制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转轴旋转角度控制电源管理状态的电子装置与电源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的今日资讯社会,电脑系统已经成为多数人不可或缺的资讯工具之一,而不论是桌上型个人电脑、笔记型个人电脑或是伺服器等,其运作时脉越来越高,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依据现有进阶组态及电源管理界面(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ACPI)所制订的规格,依据电脑系统的省电状态,电脑系统可区分为S0、S1、S2、S3、S4、S5状态,其中S1、S2、S3状态皆为启动状态,其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器的运作时脉与各元件的开关状态;S3状态为一待机状态,意即电脑系统会将存在存储器中的所有数据保存不动(suspend to RAM,STR);S4状态为一休眠状态,电脑系统必须结束目前正在执行中的程序及常驻程序,并将目前系统组态暂存于硬盘中(suspend to disk,STD);S5状态为一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意即此时会关掉所有非关键性系统电源。一般来说,目前电源管理状态多采取以软体控制方式或是以按压电源键的方式来进行切换控制,然而当使用者欲将笔记型电脑合(阖)盖而进行关闭电源动作时,若未能关机成功或忘记按下电源键时则会造成合盖后的烧机,此除了造成电力耗费之外,也容易对电脑主机本身造成损害,而降低元件寿命与稳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转轴旋转角度控制电源管理状态的电子装置与电源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揭露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模块,其包含有一第一导电元件,以及一电源控制单元,其耦合于该第一导电元件。该电子装置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块、一第一枢纽,其用来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以及一第一连动臂,其连接于该第一枢纽,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依据该第一连动臂于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本发明的另揭露一种电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骤:一电子装置的一第一枢纽带动一第二模块相对于一第一模块枢转;判断连接于该第一枢纽的一第一连动臂于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模块的一第一导电元件;以及依据该第一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于该电子装置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本发明可通过转轴旋转角度控制电源管理状态,此应用可于电子装置合盖时强制将系统初始电源全部关闭或者部分关闭,用于避免合盖后的闷烧烧机,如此一来除了可节省电力之外,也可延长元件寿命与稳定度;再者于电源开关控制方面,由于可直接以枢纽连动开关取代系统电源开关,故在开机动作上可省略按压电源开关的动作,而使得开机更为迅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功能方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与图5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于第一枢纽与第二枢纽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通过转轴旋转连动以执行系统开机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通过转轴旋转连动以执行系统关机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50    电子装置        52    第一模块
54    第一导电元件    56    第二导电元件
58    电源控制单元    60    第二模块
62    第一枢纽        64    第二枢纽
66    第一连动臂    68    第二连动臂
70    输入界面
步骤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200、202、204、206、208、210、212、214、216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电子装置50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50的功能方块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5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电子装置50可为一可携式电脑装置,如一笔记型电脑等,电子装置50包含有一第一模块52,其可为一主机模块,第一模块52包含有一第一导电元件54与一第二导电元件56,第一导电元件54与第二导电元件56可分别为一导电弹片;第一模块52另包含有一电源控制单元58,其耦合于第一导电元件54与第二导电元件56,电源控制单元58用来控制电子装置50的电源管理状态,如依据进阶组态及电源管理界面所制订的规格,而处于S0、S1、S2、S3、S4、S5的省电状态,且于不同的系统状态下(启动状态、待机状态、休眠状态、关机状态等)会控制电源供应器供应相对应不同的操作电压。电子装置50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块60,其枢接于第一模块52,第二模块60可为一显示模块;电子装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枢纽62与一第二枢纽64,其用来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此外,请参阅图3至图5,图4与图5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电子装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连动臂66与一第二连动臂68,其分别连接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用于分别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同动枢转。电子装置50另包含有一输入界面70,其用来分别输入一第一致能信号与一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输入界面70可以硬件或软体的方式实现,例如以操控按键或应用程序等方式呈现。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50通过转轴旋转连动以执行系统开机的流程图,其包含有下列步骤:
步骤100:电子装置50处于关机初始状态。
步骤102:判断是否利用输入界面70输入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若是执行步骤104;若否则回到步骤100。
步骤104: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
步骤106:判断第二连动臂68于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一第二角度时是否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
步骤108:电源控制单元58依据第二连动臂68是否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步骤110:判断是否利用输入界面70输入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若是执行步骤112;若否则跳到步骤116。
步骤112:判断第一连动臂66于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
步骤114:电源控制单元58依据第一连动臂66是否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步骤116:结束。
于此对上述步骤作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转轴旋转角度控制电源管理状态的电源控制方法,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作动赋予启动或关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且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作动赋予启动或关闭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其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可为一开关机动作,且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可为一启动或关闭系统初始电源状态(S5状态),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与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可不局限于上述电源控制机制,端视实际设计需求而定。此外,通过输入界面70所输入的该第一致能信号与该第二致能信号则分别作为是否启动上述功能的依据。再者,本发明也可仅单独采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启动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或是单独采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启动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端视实际设计需求而定。
于图6中,首先电子装置50处于关机初始状态,当使用者欲执行开机动作时,可将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掀起,以使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启动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启动的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举例来说可通过键盘与键盘控制器发出该第二致能信号;反之,若使用者无须利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启动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关闭的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如此一来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后续旋转作动并不会对电子装置50的电源管理状态造成影响,意即只要电子装置50一连接上外部电源,系统初始电源即会对系统进行供电,其中通过该第二致能信号确认是否启动转轴控制的机制可为一选择性配置,端视实际设计而定。
在启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功能的情况下,可设计当第二连动臂68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由零度枢转至小于该第二角度(如30°)时持续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且电源控制单元58于第二连动臂68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时不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而当第二连动臂68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大于该第二角度时分离于第二导电元件56,且电源控制单元58用来于第二连动臂68分离于第二导电元件56时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也就是说可设计当该第二致能信号确认启动转轴控制机制与第二连动臂68分离于第二导电元件56的条件两者同时成立时,电源控制单元58方会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此可通过AND电路实现之。举例来说,当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二角度时,第二连动臂68是持续接触着第二导电元件56,此时输入电源控制单元58的信号可为低准位;反之当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打开至大于该第二角度时,第二连动臂68便不再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此时输入电源控制单元58的信号可切换为高准位,若同时电源控制单元58接收到相对应启动的高位准该第二致能信号,则可由此传递至主机板控制线路来达到控制系统初始电源的目的(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此外,可另外将上述控制机制额外连接于键盘控制器,当电子装置50有连接至外部电源时该键盘控制器会输入相对应的致能信号而与上述机制共同进行AND判断,意即当输入电源控制单元58的信号切换为高准位、电源控制单元58接收到相对应启动的高位准该第二致能信号、以及该键盘控制器输入相对应的致能信号时方可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S5状态)。
再者,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启动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启动的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举例来说可通过键盘与键盘控制器发出该第一致能信号;反之,若使用者无须利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启动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关闭的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如此一来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后续旋转作动并不会对电子装置50的电源管理状态造成影响,其中通过该第一致能信号确认是否启动转轴控制的机制可为一选择性配置,端视实际设计而定。
在启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功能的情况下,可设计当第一连动臂66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小于该第一角度(如60°)时不持续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且电源控制单元58于第一连动臂66不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时不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而当第一连动臂66于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该第一角度时接触于第一导电元件54,且电源控制单元58用来于第一连动臂66接触于第一导电元件54时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也就是说可设计当该第一致能信号确认启动转轴控制机制与第一连动臂66接触于第一导电元件54的条件两者同时成立时,电源控制单元58方会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此可通过AND电路实现之。举例来说,当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一角度时,第一连动臂68是无法接触于第一导电元件54,此时等同于未按下电源开关(power button),且输入电源控制单元58的信号可为低准位;反之当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打开至该第一角度时,第一连动臂66会刷过第一导电元件54,此时输入电源控制单元58的信号可为高准位的触发信号,而等同于按下电源开关以执行开机动作(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而于上述实施例中,该第二角度小于该第一角度,此乃因当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掀开时,会先判断是否要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S5状态),而后再判断是否要执行开机动作,意即当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间夹角掀开至小于该第二角度时,尚未对电子装置50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与执行开机动作;当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间夹角掀开至大于该第二角度且小于该第一角度时,电子装置50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但未执行开机动作;而当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间夹角掀开至大于该第一角度时,电子装置50已启动系统初始电源状态且对电子装置50执行开机动作。
请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装置50通过转轴旋转连动以执行系统关机的流程图,其包含有下列步骤:
步骤200:电子装置50处于开机初始状态。
步骤202:判断是否利用输入界面70输入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若是执行步骤204;若否则回到步骤200。
步骤204: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
步骤206:判断第一连动臂66于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该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
步骤208:电源控制单元58依据第一连动臂66是否接触第一导电元件54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步骤210:判断是否利用输入界面70输入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若是执行步骤212;若否则跳到步骤216。
步骤212:判断第二连动臂68于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该第二角度时是否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
步骤214:电源控制单元58依据第二连动臂68是否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步骤216:结束。
电子装置50通过转轴旋转连动以执行系统关机的流程相似于开机流程,于此作更进一步说明,在图7中,首先电子装置50处于开机初始状态,当使用者欲执行关机动作时,可将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进行合盖,以使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同理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关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启动的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举例来说可通过键盘与键盘控制器发出该第一致能信号;反之,若使用者无须利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关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关闭的该第一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如此一来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后续旋转作动并不会对电子装置50的电源管理状态造成影响,其中通过该第一致能信号确认是否启动转轴控制的机制可为一选择性配置,端视实际设计而定。
相同于开机程序,在启动第一枢纽62与第一连动臂66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功能的情况下,可设计当第一连动臂66在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该第一角度(如60°)时刷过第一导电元件54,此时等同于按下电源开关以执行关机动作,此时系统将进行关机动作。接下来,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启动的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举例来说可通过键盘与键盘控制器发出该第二致能信号;反之,若使用者无须利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则可通过输入界面70输入相对应关闭的该第二致能信号至电源控制单元58,如此一来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后续旋转作动并不会对电子装置50的电源管理状态造成影响。
再者,在启动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旋转作动而达到控制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的功能的情况下,可设计当第二连动臂68在第一枢纽62与第二枢纽64共同带动第二模块60相对于第一模块52枢转至小于该第二角度(如30°)时开始接触第二导电元件56,此时电源控制单元58便会接续进行关闭系统初始电源状态。此外,为了确保系统关机时不会因为合盖速度过快而造成太快移除系统初始电源,会等到系统确定关机完成之后且键盘控制器的信号被除能,才会关闭系统初始电源状态。也就是说,虽然将第一模块52与第二模块60盖合以执行关机动作,但系统电源不会因而立刻切断电源,而是等到系统确实关机后才将系统初始电源(S5电源)切断,而断开电源路径可避免系统不正常吃电,也可避免烧机意外。由上可知,本发明可将系统初始电源通过第二枢纽64与第二连动臂68的机构设计加以隔开,目的为当电子装置50外接于外部电源时可选择性地多节省出系统初始电源的功耗,以达到省电的作用。
相比较于背景技术,本发明可通过转轴旋转角度控制电源管理状态,此应用可在电子装置合盖时强制将系统初始电源全部关闭或者部分关闭,用于避免合盖后的闷烧烧机,如此一来除了可节省电力之外,也可延长元件寿命与稳定度;再者在电源开关控制方面,由于可直接以枢纽连动开关取代系统电源开关,故在开机动作上可省略按压电源开关的动作,而使得开机更为迅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2)

1.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有:
第一模块,其包含有第一导电元件,以及电源控制单元,其耦合于该第一导电元件;
第二模块;
第一枢纽,其用来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以及
第一连动臂,其连接于该第一枢纽,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依据该第一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该第一角度时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且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在该第一连动臂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时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小于该第一角度时不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且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在该第一连动臂不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时不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另包含输入界面,其用来输入第一致能信号至该电源控制单元,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依据该第一连接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与该第一致能信号决定是否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为一开关机动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模块另包含有第二导电元件,其耦合于该电源控制单元,该电子装置另包含有:
第二枢纽,其用来与该第一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以及
第二连动臂,其连接于该第二枢纽,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依据该第二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二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执行一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大于该第二角度时分离于该第二导电元件,且该电源控制单元用来在该第二连动臂分离于该第二导电元件时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连动臂是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小于该第二角度时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且该电源控制单元是用来在该第二连动臂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时不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角度小于该第一角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另包含一输入界面,其用来输入一第二致能信号至该电源控制单元,该电源控制单元是用来依据该第二连接臂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与该第二致能信号决定是否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11.如权利要求6、7、8、9或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为一启动或关闭系统初始电源状态(S5状态)。
12.一种电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骤:
电子装置的一第一枢纽带动一第二模块相对于一第一模块枢转;
判断连接于该第一枢纽的一第一连动臂于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一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模块的一第一导电元件;以及
依据该第一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于该电子装置执行一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该第一角度时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且依据该第一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包含于该第一连动臂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时,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小于该第一角度时不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且依据该第一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包含于该第一连动臂不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时,不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输入一第一致能信号,且依据该第一连接臂是否接触该第一导电元件的状态与该第一致能信号决定是否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2、13、14或15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电源管理状态为一开关机动作。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
该电子装置的一第二枢纽与该第一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
判断连接于该第二枢纽的一第二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一第二角度时,是否接触该第一模块的一第二导电元件;以及
依据该第二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在该电子装置执行一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二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大于该第二角度时分离于该第二导电元件,且依据该第二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于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包含在该第二连动臂分离于该第二导电元件时,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二连动臂在该第一枢纽与该第二枢纽共同带动该第二模块相对于该第一模块枢转至小于该第二角度时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且依据该第二连动臂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控制是否于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包含于该第二连动臂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时,不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二角度小于该第一角度。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输入一第二致能信号,且依据该第二连接臂是否接触该第二导电元件的状态与该第二致能信号决定是否在该电子装置执行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
22.如权利要求17、18、19、20或21所述的电源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二电源管理状态为一启动或关闭系统初始电源状态。
CN201110157147.8A 2011-05-27 2011-06-13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799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8617 2011-05-27
TW100118617A TWI438616B (zh) 2011-05-27 2011-05-27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9251A true CN102799251A (zh) 2012-11-28
CN102799251B CN102799251B (zh) 2015-08-12

Family

ID=47198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57147.8A Active CN102799251B (zh) 2011-05-27 2011-06-13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23293B2 (zh)
CN (1) CN102799251B (zh)
TW (1) TWI4386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94540A1 (en) * 2014-01-13 2015-07-15 Ares Trading S.A. Medical device connection station
TWI611321B (zh) * 2016-04-29 2018-01-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2874C (zh) * 2004-12-06 2008-11-12 玴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省电方法
CN101488090A (zh) * 2008-01-16 2009-07-2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开机方法及其电脑系统
US20110090644A1 (en) * 2009-10-20 2011-04-21 Wistron Corporation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Pivotable C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2708B2 (ja) * 1998-03-16 2009-0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6700774B2 (en) * 2002-02-13 2004-03-02 Compal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keyboard module which can be rotated and hidden
KR100568176B1 (ko) * 2003-06-07 2006-04-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컴퓨터
TWI225980B (en) * 2003-10-24 2005-01-01 Asustek Comp Inc Apparatus with hidden latch
CN101162399B (zh) * 2006-10-13 2011-05-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卡合装置
US8174837B2 (en) * 2007-04-27 2012-05-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ireless enable/disable locking system
US7477508B1 (en) * 2008-04-29 2009-0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keyboard and digital table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2874C (zh) * 2004-12-06 2008-11-12 玴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省电方法
CN101488090A (zh) * 2008-01-16 2009-07-22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开机方法及其电脑系统
US20110090644A1 (en) * 2009-10-20 2011-04-21 Wistron Corporation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Pivotable Co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9251B (zh) 2015-08-12
TW201248380A (en) 2012-12-01
TWI438616B (zh) 2014-05-21
US20120299394A1 (en) 2012-11-29
US9323293B2 (en) 2016-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5368B (zh) 電源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TWI567541B (zh) 於運算裝置執行電力關閉狀態之技術
CN104182243B (zh) 休眠状态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及其休眠状态检测的方法
TWI431464B (zh) Computer system with power control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TWI528154B (zh) 掀蓋式電子裝置、開關模組以及開關方法
CN102799251B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控制方法
US2016008556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aking up operating system thereof
JP2014102609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01211269A (zh) 信息处理设备、电源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3970253B (zh) 省电操作方法与电子装置
CN101408792A (zh) 电源管理装置与其管理方法
CN102156523B (zh) 电源管理方法及计算机系统
JP5269170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TWI751501B (zh) 鏈路狀態轉換的控制設定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電子裝置
CN101609351A (zh) 笔记本电脑
CN203350872U (zh) 计算机处理模块
CN101872233A (zh) 自动开关机排程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1819461A (zh) 具电子书模式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存取电子书数据的方法
CN104348514B (zh) 集成电路、电子装置与其运作方法
US1222898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 power supply unit (PSU) during a low power state
US20100017590A1 (en) Method and Related Computer System Capable of Executing Programs for a Computer System
CN100583037C (zh) At电源兼容acpi操作系统的方法
CN101261535A (zh) 具有电源控制的摄影机的计算机及摄影机的电源控制方法
TW201740238A (zh) 微小型電腦風扇控制方法
CN102681736B (zh) 计算机系统与其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