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6802B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6802B TWI426802B TW096140844A TW96140844A TWI426802B TW I426802 B TWI426802 B TW I426802B TW 096140844 A TW096140844 A TW 096140844A TW 96140844 A TW96140844 A TW 96140844A TW I426802 B TWI426802 B TW I42680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equipment
- network
- random access
- message
- identifi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60358 Eno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尤指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
在根據非同步行動通訊系統標準(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之寬頻分碼多重存取(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統中,自一網路(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傳送資料到一使用者設備的一下鏈傳輸通道的範例包括傳送系統資訊的一廣播通道(BCH,Broadcast Channel),及傳送使用者交通或控制訊息之一下鏈共享通道(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鏈多播或廣播服務(MBMS,Multimedia Broadcasting and Multicast Service;多媒體廣播及多播服務)的交通或控制訊息可經由DL-SCH或一個別的多播通道(MCH,multicast channel)來傳送。同時,自一使用者設備傳送資料到一網路之一上鏈傳輸通道之範例包括一隨機存取通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其可傳送初始控制訊息,及一上鏈共享通道(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其可傳送使用者交通或控制訊息。
以下將說明在WCDMA系統中的RACH。RACH用於傳送短長度的資料到一上鏈,且一些RRC訊息,例如RRC連接請求訊息、細胞更新訊息及URA更新訊息,皆可經由RACH傳送。再者,一共用控制通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一專屬控制通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或一專屬交通通道(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其為邏輯通道之一,可對映到傳輸通道之一的RACH。再者,為傳輸通道之一的RACH再次地對映於實體通道之一的一實體隨機存取通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如果一使用者設備的一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命令該使用者設備的一實體層去執行PRACH傳輸,則該使用者設備的實體層選擇一存取槽及一簽章,並根據所選擇之結果傳送PRACH前言到上鏈。該前言在一長度為1.33ms的存取槽時段被傳送,及在16種簽章中選出一個簽章,並在該存取槽的一第一特定長度時段傳送該簽章。
如果該使用者設備傳送該前言,則一基地台經由為一下鏈實體通道之一取得指標通道(AICH,Acquisition Indicator Channel)傳送一回應信號。回應於該前言所傳送的AICH將傳送由在一存取槽的一第一特定時段的前言所選擇的簽章,該存取槽為對應於該前言所要傳送到的該存取槽。此時,該基地台經由傳送自AICH的簽章傳送知會(ACK)或未知會(NACK)。如果該使用者設備接收到ACK,則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對應於所傳送的簽章之一正交可變展開因子(OVSF,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碼傳送10ms或20ms之訊息部份。如果該使用者設備接收NACK,則該UE的MAC再次命令該使用者設備的實體層在一適當時間之後執行PRACH傳輸。同時,如果該使用者設備並不接收對應於所傳送前言的AICH,則該使用者設備在一給定存取槽之後以高於先前前言一個位準之功率傳送一新的前言。
以下將說明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WCDMA系統中之RACH傳送訊息之範例。
對於該第一範例,處於待機模式的使用者設備經由RACH傳送一初始控制訊息到一網路。概言之,該使用者設備在當其暫時同步於該網路及其想要取得無線電資源來傳送資料到一上鏈時即使用該RACH。例如,如果該使用者設備被開機,並首次存取一新細胞,則該使用者設備大致同步於一下鏈,並在該使用者設備想要存取的一細胞中接收系統資訊。在接收到系統資訊之後,該使用者設備傳送一RRC連接存取請求訊息。但是,由於該使用者設備暫時並未同步於該網路,且尚未取得該上鏈的無線電資源,因此該使用者設備使用該RACH。換言之,該使用者設備請求該網路提供無線電資源,以經由RACH傳輸一連接請求訊息。已被請求來提供對應的無線電資源的基地台配置適當的無線電資源給該使用者設備,使得該使用者設備可傳送RRC連接請求訊息。然後,該使用者設備可經由該無線電資源傳送RRC連接請求訊息到該網路。
對於該第二範例,在該使用者設備以一種RRC連接該網路的狀態下,在一RRC連接的模式中的該使用者設備使用該RACH。在此例中,該使用者設備根據該網路的無線電資源排程配置予無線電資源,並經由所配置的無線電資源傳送資料到該網路。但是,如果要傳送的資料不再維持在該使用者設備的一緩衝器中,則該網路將不會再配置該上鏈的無線電資源。此係因為配置該上鏈的無線電資源給無資料要傳送的使用者設備係沒有效率。
該使用者設備的緩衝器狀態定期性或每當發生一特定事件時即回報給該網路。如果新的資料發生在不具有無線電資源之使用者設備的緩衝器中時,由於該上鏈無線電資源並未配置給該使用者設備,因此該使用者設備使用該RACH。換言之,該使用者設備請求該網路經由該RACH提供資料傳輸所需要的無線電資源。
該RACH為一上鏈共用通道,且為所有想要嘗試初始存取到該網路之使用者設備可用到的一通道。因此,如果同時兩個或以上的使用者設備使用該RACH,將發生碰撞。如果由於兩個或以上的使用者設備而發生碰撞,則該網路應該選擇該等使用者設備之一來執行一正常程序,且在解決由該碰撞造成的一問題之後應該執行另外其它使用者設備之接下來程序。在此例中,在所選擇的使用者設備之隨機存取之後,其必須定義一程序來避免程序中的延遲,並解決了由於另外其它使用者設備的碰撞所產生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其實質上可降低由於相關技術之限制與缺點造成的一個以上之問題。
本發明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之方法,其中隨機存取係用於避免在該無線通訊系統中不必要的延遲。
本發明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之方法,其中無線電資源在該無線通訊系統中可有效率地使用。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及其它優點並根據本發明之目的,如此處所實施及廣泛說明,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使用多重載波之一使用者設備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傳送用於隨機存取之一前言到一網路,回應該前言而自該網路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傳送一連接設定請求訊息到該網路,該連接設定請求訊息請求建立與該網路之連接,及自該網路接收一第一訊息,該第一訊息包括連接設定資訊,及在一隨機存取程序中之競爭解決資訊。如果該使用者設備的一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係包括在該訊息中,該使用者設備即瞭解到其已成功進行隨機存取,並根據該連接設定資訊執行下一程序。如果該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並未包括在該訊息中,該使用者設備即瞭解到其未達到隨機存取,並於經過一預定時段之後再次傳送一隨機存取前言到該網路。
在本發明另一態樣中,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使用多重載波的一使用者設備實施隨機存取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在該使用者設備連接該網路的狀態下傳送用於隨機存取的一前言到一網路,回應該前言而自該網路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包括該使用者設備的一暫時使用者設備識別項,請求該網路來配置上鏈資源,及藉由使用該暫時使用者設備識別項及該使用者設備的一私有使用者設備識別項自該網路接收一資源給予訊息及一競爭解決訊息中至少一項。
接下來,本發明之結構、運作及其它特徵將可由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立即瞭解,其範例係例示於附屬圖面中。稍後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為範例,其中本發明的技術特徵係應用到E-UMTS(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展開型通用行動通信系統)。
第1圖例示一E-UMTS之網路結構。一E-UMTS為由習用WCDMA UMTS所演進的一系統,且其基本標準目前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所管理。E-UMTS亦可稱之為一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化)系統。3GPP技術規格(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技術規格群組無線電存取網路)的第7版與第8版可視為取得關於UMTS及E-UMTS之詳細資訊。
請參照第1圖,一E-UTRAN包括基地台(以下稱之為‘eNode B’或‘eNB’),其中個別的eNBs經由X2介面彼此連接。同時,每個eNBs經由一無線電介面連接於一使用者設備(UE),並經由S1介面連接EPC(Evolved Packet Core,展開型封包核心)。EPC包括一行動管理個體/系統架構演進(MME/SA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閘道器。
在一UE與一網路之間一無線電介面協定之層可基於通訊系統中所熟知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標準模式之三個低層分類成一第一層L1,一第二層L2及一第三層L3。屬於第一層L1之一實體層提供使用一實體通道之一資訊傳送服務。位在該第三層之一無線電資源控制(以下簡稱為‘RRC’)扮演的角色為控制UE與網路之間的無線電資源。為此目的,RRC層使得RRC訊息可在該UE與該網路之間交換。RRC層可分散式位在網路節點處,包括節點B、一AG及類似者,或在節點B或AG處。
第2圖例示一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展開型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之架構圖。在第2圖中,一影線部份代表一使用者平面的功能性實體,而一非影線部份代表一控制平面的功能性實體。
第3A圖及第3B圖例示一使用者設備(UE)與E-UTRAN之間一無線電介面協定結構,其中第3A圖為一控制平面協定架構圖,而第3B圖為一使用者平面協定架構圖。請參照第3A圖及第3B圖,一無線電介面協定垂直地包括一實體層、一資料鏈結層、及一網路層,及水平地包括一用於資料資訊傳輸的使用者平面,與一用於發信傳輸的控制平面。第3A圖及第3B圖中的協定層可基於通訊系統中熟知的開放系統互連(OSI)標準模式之三個低層分類成L1(第一層)、L2(第二層)及L3(第三層)。
做為第一層之實體層提供資訊傳送服務給使用實體通道的一上方層。實體層(PHY)經由輸送通道連接到該實體層之上的一媒體存取控制(以下簡稱為MAC)層。資料透過該等輸送通道在媒體存取控制層與實體層之間傳送。再者,資料在不同實體層之間傳送,更特定而言係透過該等實體通道在一傳送側的一實體層與一接收側的另一個實體層之間傳送。E-UMTS之實體通道根據一正交分頻多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調變,而時間與頻率做為無線電資源。
第二層的媒體存取控制(以下簡稱為MAC)層經由邏輯通道提供一服務給MAC層以上之一無線電鏈結控制(以下簡稱為RLC)。第二層之RLC層支援可靠的資料傳送。為了有效地在具有一狹窄頻寬的一無線電通訊周期內傳送IP封包(如IPv4或IPv6),第二層(L2)之一PDCP層實施標頭壓縮,以減少包含不必要控制資訊的一相當大的IP封包標頭的大小。
位在第三層之最低部份上的一無線電資源控制(以下簡稱為RRC)層僅定義在該控制平面中,並關連於配置、重新配置及要負責控制邏輯、輸送及實體通道之無線電承載(以下簡稱為RB)之釋放。在此例中,RB代表由第二層所提供的服務,用於在UE與UTRAN之間的資料傳送。
因為下鏈輸送通道承載自該網路到UE之資料,其提供一廣播通道(BCH)承載系統資訊、一呼叫通道(PCH,paging channel)承載呼叫訊息,及一下鏈共享通道(SCH)承載使用者交通或控制訊息。一下鏈多播或廣播服務的交通或控制訊息可經由該下鏈SCH或一額外下鏈多播通道(MCH)傳送。同時,因為上鏈輸送通道承載UE到網路之資料,其提供一隨機存取通道(RACH)承載一初始控制訊息,及一上鏈共享通道(UL-SCH)承載使用者交通或控制訊息。
當邏輯通道位在該等輸送通道之上,並對映於該等輸送通道,其提供一廣播通道(BCCH,broadcast channel)、一呼叫控制通道(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一共用控制通道(CCCH)、一多播控制通道(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及一多播交通通道(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
在E-UMTS系統中,一OFDM用於該下鏈,而一單一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用於該上鏈。使用多重載波之OFDM方式藉由包括一載波群組之多重次載波之單元配置資源,並利用一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做為一存取方式。
一使用OFDM或OFDMA方式之實體層將啟用載波區分成為複數群組,並傳送個別群組到不同的接收側。由一二維球面上一時間-頻率區域所定義的配置給每個UE之無線電資源包含連續的次載波。在使用OFDM或OFDMA方式之一時間-頻率區域為以時間與次載波座標分段的一長方形形式。換言之,一時間-頻率區域可為在一時間軸上至少一符號及在一頻率軸上次載波所分段的一長方形形式。這種時間-頻率區域可以配置給一特定UE之一上鏈,或者一eNB可傳送該時間-頻率區域到一下鏈中一特定UE。為了在該二維球面上定義這種時間-頻率區域,OFDM符號的數目及自與一參考點具有一偏移之一點開始的連續次載波之數目皆必須給定。
目前正在討論的E-UMTS使用包含20個次訊框之10ms無線電訊框。也就是說,一次訊框具有0.5ms的長度。一資源區塊包含一次訊框及12個次載波,其每一個為15 kHz。一次訊框包含複數OFDM符號,且該複數OFDM符號之一部份(例如第一符號)可用於傳輸L1/L2控制資訊。
第4圖例示E-UMTS系統中實體通道一結構的圖式。在第4圖中,一次訊框包含一L1/L2控制資訊傳輸區域(該影線部份)及一資料傳輸區域(該非影線部份)。
第5圖例示根據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一程序的流程圖。在第5圖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係應用到在待機模式的一使用者設備之初始隨機存取之程序。
請參照第5圖,該使用者設備傳送一隨機存取前言到一基地台eNB[S51]。換言之,該使用者設備經由一存取槽在複數簽章當中選擇一特定簽章,並傳送所選擇的簽章到該基地台。此時,該隨機存取前言可包括上鏈訊息資訊或通道測量資訊,所以該基地台可實施上鏈訊息傳輸之資源配置。在此例中,如果至少兩個使用者設備同時藉由使用例如相同的簽章之相同無線電資源實施隨機存取前言的上鏈傳輸,即會發生碰撞。
該基地台回應於該隨機存取前言傳送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S52]。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包括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該隨機存取前言傳輸之給予或拒絕資訊、配置給該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細胞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項(暫時C-RNTI),及關於RRC連接請求訊息之傳輸的控制資訊等。關於RRC連接請求訊息之傳輸的控制資訊包括無線電資源配置資訊、一訊息大小、及用於RRC連接請求訊息的傳輸之無線電參數(調變及編碼資訊及複合ARQ資訊)。
該基地台傳送發信資訊,用於經由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該發信資訊包括一隨機存取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項(RA-RNTI),代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之傳輸,與關於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之傳輸的傳輸參數。因為RA-RNTI先前由該使用者設備經由系統資訊等轉送到該基地台,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RA-RNTI經由L1/L2控制通道取得該發信資訊,並藉由使用所取得的發信資訊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及簽章傳輸之給予資訊係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傳送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到該基地台[S53]。此時,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該上鏈無線電資源配置資訊、該訊息大小及該無線電參數傳送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到該基地台,其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包括用於識別該使用者設備之一使用者設備識別項。該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之範例包括寬頻UE識別項,例如一國際行動用戶識別(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或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及該簽章傳輸之拒絕資訊皆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或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未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在某一特定時間之後重新傳送該隨機存取前言,而不傳送該RRC連接請求訊息。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接收到該RRC連接請求訊息時,則該基地台之RRC層傳送該RRC連接設定訊息或RRC競爭解決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較佳的是,該RRC層傳送一RRC訊息,其包括該RRC連接設定訊息及該RRC競爭解決訊息。在另一範例中,於傳送該RRC連接設定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之後,該基地台可傳送該RRC競爭解決訊息。
如果傳送了包括該RRC連接設定訊息及該RRC競爭解決訊息的一RRC訊息,則可以降低包括在該訊息中的拉長,藉此可有效率地使用無線電資源。該RRC訊息包括已經成功實施隨機存取之一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設備識別項。較佳的是,該使用者設備識別項為包括在該RRC連接請求訊息中一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例如IMSI及TMSI。
如果複數使用者設備在該隨機存取前言或RRC連接設定訊息之一傳輸程序期間彼此碰撞,則僅有一個已經成功實施隨機存取之使用者設備可根據該RRC連接設定訊息操作。在此例中,已經成功實施隨機存取之使用者設備的成功代表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該隨機存取前言已經成功地由該基地台接收,然後該RRC連接請求已經成功地實施。
如上所述,包括在RRC訊息中的RRC連接設定訊息包括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例如已經成功實施該隨機存取之使用者設備的IMSI及TMSI。該使用者設備接收藉由使用其暫時C-RNTI經由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RRC訊息所需要的控制資訊。例如,該使用者設備可根據藉由使用該暫時C-RNTI的特定通道之循環冗餘碼(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測試的結果識別L1/L2控制通道之一特定通道是否傳送給它自己。對於另一範例,如果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暫時C-RNTI時,則該使用者設備接收由該暫時C-RNTI所代表的一訊息。如果該特定通道被傳送到該使用者設備,則該使用者設備接收被傳送到一資料區域的一下鏈通道之RRC訊息,例如藉由使用經由該特定通道傳送的控制資訊之一下鏈共享通道(DL-SCH)。
如果經由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傳送的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包括在該RRC連接設定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可瞭解其已經成功實施該隨機存取,並認知該RRC連接設定訊息做為其訊息。此時,該使用者設備使用該暫時使用者設備識別項(暫時C-RNTI)做為一私有C-RNTI,用於稍後實施與一網路的通訊。
如果經由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傳送的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並未包括在該RRC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可瞭解其之該隨機存取已經失敗。同時,如果包括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之RRC訊息在某一特定時間中並未被接收,則該使用者設備瞭解到其之該隨機存取已經失敗。此時,該使用者設備於某一特定時間之後再次藉由重新傳送該隨機存取前言到該基地台來開始一隨機存取程序。
前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可以應用在無線電鏈結失敗或遞交之後實施的初始存取的一隨機存取程序。
第6圖例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之一程序的流程圖。在第6圖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係應用到在一RRC連接模式的一使用者設備之隨機存取程序。例如,如果要傳送到該基地台之資料的無線電資源並未配置給該使用者設備,則該使用者設備可經由該RACH藉由該隨機存取程序傳送資料。以下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可以應用到該基地台並未上鏈同步於該使用者設備的狀況,即使其具有下鏈資料要傳送到在RRC連接模式中的該使用者設備時也一樣。
請參照第6圖,該使用者設備傳送一隨機存取前言至該基地台eNB[S61],並回應於該隨機存取前言自該基地台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S62]。因為步驟S61及S62係相同於第5圖之S51及S52,故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及簽章傳輸之給予資訊係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傳送一MAC排程請求訊息到該基地台[S63]。此時,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該上鏈無線電資源配置資訊、該訊息大小及該無線電參數傳送該MAC排程請求訊息到該基地台,其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較佳的是,該MAC排程請求訊息包括用於識別該使用者設備之一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該使用者設備識別項之範例包括寬頻UE識別項,例如國際行動用戶識別(IMSI)或暫時行動用戶識別(TMSI)。第6圖之具體實施例不同於第5圖之處為排程請求及競爭解決程序由該MAC層所實施。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及該簽章傳輸之拒絕資訊皆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或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未包括在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在某一特定時間之後重新傳送該隨機存取前言,而不傳送該MAC排程請求訊息。
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接收到該MAC排程請求訊息時,則該基地台之MAC層傳送一資源給予訊息及MAC競爭解決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S64]。該基地台可同時傳送該資源給予訊息及該MAC競爭解決訊息,或在傳送該資源給予訊息之後可傳送該MAC競爭解決訊息。
該資源給予訊息可經由L1/L2控制通道傳送,或藉由使用一實體通道進行資源配置經由L1發信來傳送,例如一絕對給予通道(AGCH,Absolute Grant Channel)或一相對給予通道(RGCH,Relative Grant Channel)。反之,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可在MAC控制PDU中傳送。另外,該基地台可以在一種MAC控制PDU中藉由將兩者彼此結合來傳送該資源給予訊息及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再者,可以考慮一種經由L1/L2控制通道傳送該資源給予訊息及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到該使用者設備之方法。該MAC控制PDU包括一標頭及一有效負載,其中該標頭可包括代表該MAC控制PDU之資訊,及一指標,代表該資源給予訊息或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係包括在該MAC控制PDU中。該有效負載可包括該資源給予訊息或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之內容。
如果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在一種MAC控制PDU中傳送,則該MAC控制PDU包括已經成功實施隨機存取之使用者設備的一私有C-RNTI。如果該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包括在一MAC控制PDU中,則會發生浪費無線電資源的問題。因此,已經在某一特定時段內成功地實施隨機存取之複數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可包括在一MAC競爭解決訊息中。
因為在RRC連接模式中的使用者設備在嘗試隨機存取之前事先知道其私有C-RNTI,故該基地台傳送該資源給予訊息,其包括已經通過競爭之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如果該資源給予訊息經由L1發信傳送,則該使用者設備在當經由該資源配置通道或該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資源給予訊息(其中包括該私有C-RNTI)時,認知該資源給予訊息做為其訊息。但是,當經由該資源配置通道或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資源給予訊息(其並未包括該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時,該使用者設備並未認知該資源給予訊息做為其訊息。
如果該資源給予訊息在一種MAC控制PDU中傳送,則包括在該L1/L2控制通道中的控制資訊包括該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來指示該MAC控制PDU之傳輸。因此,該使用者設備僅在當該私有C-RNTI被包括在該L1/L2控制通道中時接收該資源給予訊息。
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自該基地台傳送的該控制資訊來指示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之傳輸包括該暫時C-RNTI。因此,該使用者設備僅在當該暫時C-RNTI被包括在該L1/L2控制通道中時接收該MAC競爭解決訊息。該暫時C-RNTI為經由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自該基地台配置的一使用者設備識別項。如果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暫時C-RNTI時,則該使用者設備藉由使用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傳送的控制資訊接收該MAC競爭解決訊息。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包括已經通過競爭的一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項。
在該資源給予訊息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傳送到該使用者設備及該MAC競爭解決訊息經由該資料區域傳送到該使用者設備的情況下,該使用者設備的運作將在以下說明。
如果該使用者設備之暫時C-RNTI在接收來自該基地台的資源給予訊息之前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被接收,及接收由該暫時C-RNTI所表示的該MAC競爭解決訊息,則該使用者設備識別該MAC競爭解決訊息是否包括該使用者設備的該私有C-RNTI。如果該使用者設備之私有C-RNTI包括在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認知到其已經成功實施該隨機存取,並監視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之該資源給予訊息的接收,其包括該使用者設備的私有C-RNTI。如果在先前設定的某一特定時段內並未接收到該資源給予訊息,則該使用者設備再次開始該隨機存取程序。如果在該某特定時段內接收到該資源給予訊息,則該使用者設備經由該資源給予訊息所配置的無線電資源傳送上鏈資料到該基地台。
如果該使用者設備在接收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之前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接收該資源給予訊息,其包含私有C-RNTI,則該使用者設備可瞭解到其已經成功地實施該隨機存取,不論是否接收到該MAC競爭解決訊息,並經由該資源給予訊息所配置的無線電資源傳送上鏈資料到該基地台。如果該使用者設備在接收該資源給予訊息之後經由該L1/L2控制通道接收其暫時C-RNTI,則該使用者設備忽略由該暫時C-RNTI所代表的封包資料。
在第5圖及第6圖中,該競爭解決訊息及該連接設定訊息或該資源給予訊息可包括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簽章,並包括在關於該隨機存取前言所使用的該無線電資源的該隨機存取前言或資訊中。在另一範例中,該競爭解決訊息及該連接設定訊息或該資源給予訊息可包括關於用於傳送該連接請求訊息或該排程請求訊息之無線電資源的資訊。該等無線電資源包括關於頻率及/或時間之資訊。此時,如果自該使用者設備傳送的該前言簽章或關於該等無線電資源之資訊係包括在該競爭解決訊息及該連接設定訊息或該資源給予訊息中,則該使用者設備認知該競爭解決訊息及該連接設定訊息或該資源給予訊息做為其訊息,並根據該競爭解決訊息及該連接設定訊息或該資源給予訊息之內容來運作。
前述的具體實施例由一預定種類的本發明之結構性元件及特徵之組合來達到。該等結構性元件或特徵之每一項必須選擇性地考量,除非單獨指定。該等結構性元件或特徵之每一項可被實施,而未結合於其它結構性元件或特徵。同時,一些結構性元件及/或特徵可以彼此結合來構成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在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可以改變。一具體實施例的一些結構性元件或特徵可以包括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或為另一具體實施例之相對應結構性元件或特徵所取代。再者,將可瞭解到參照到特定申請專利範圍之一些申請專利範圍可以結合參照到其它申請專利範圍而非特定申請專利範圍之其它申請專利範圍來構成該具體實施例,或藉由在立案該申請案之後藉由修正來加入新的申請專利範圍。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基於該基地台與該使用者設備之間的資料傳輸與接收來說明。在此例中,該基地台代表一網路的一終端節點,其實施與該使用者設備之直接通訊。已經說明的由該基地台實施的一特定作業可由該基地台之一上方節點所實施,如此例所述。換言之,其將可瞭解到用於與在該網路中之使用者設備實施通訊的多種作業,其包括複數網路節點以及該基地台,其可由該基地台或除了該基地台之外的網路節點所實施。該基地台可利用術語來取代,例如一固定台、節點B、eNode B(eNB)及存取點。同時,該使用者設備可由像是行動台及行動用戶站的術語所取代。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可藉由多種手段來實施,例如硬體、韌體、軟體或它們的組合。如果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可由硬體實施,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隨機存取方法可由一或多個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數位信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數位信號處理裝置(DSPD,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s)、可程式化邏輯裝置(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場域可程式閘極陣列(FPGA,field program mable gate arrays)、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等所實施。
如果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由韌體或軟體所實施,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隨機存取方法可由一種模組、一程序、或一功能來實施,其可執行上述的功能或作業。一軟體碼可以儲存在一記憶體單元中,然後可由一處理器驅動。該記憶體單元可位在該處理器之內或之外經由所熟知的多種手段來傳送資料到該處理器及自其接收資料。
根據本發明,在該無線通訊系統之隨機存取程序中可避免不必要的延遲,且該等無線電資源可有效率地使用。
熟知該項技藝者將可瞭解到本發明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與基本特性之下,以其它特定的型式實施。因此,以上的具體實施例在各個態樣中皆應視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本發明的範疇必須由附屬申請專利範圍之合理解譯來決定,而在本發明之同等範疇內所做的所有改變皆包含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本發明可使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例如一行動通訊系統或一無線網際網路系統。
第1圖例示一E-UMTS(Evolved-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展開型通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網路架構;第2圖例示一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展開型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的架構圖;第3A圖及第3B圖例示一使用者設備(UE)與E-UTRAN之間一無線電介面協定的結構,其中第3A圖為一控制平面協定的架構圖,而第3B圖為一使用者平面協定的架構圖;第4圖例示用於一E-UMTS系統中實體通道的結構之一範例;第5圖例示根據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一程序的一流程圖;及第6圖例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之一程序的一流程圖。
Claims (10)
- 一種在使用多重載波之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一使用者設備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傳送用於隨機存取的一前言到一網路,以建立與一網路之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連接;回應該前言而自該網路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包含上鏈資源配置資訊與該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識別符;在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之後,透過上鏈資源傳送一RRC連接請求訊息到該網路,該上鏈資源根據該上鏈資源配置資訊而配置,該RRC連接請求訊息請求與該網路建立連接,其中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包含一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在一控制通道上自該網路接收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包含一第二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當該第二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等於該使用者設備之該暫時識別符時,使用該控制資訊自該網路接收一競爭解決訊息;及回應該RRC連接請求訊息,自該網路接收一RRC連接訊息,其中當該競爭解決訊息包含由該使用者設備透過該RRC連接請求訊息發送之該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時,該使用者設備認為該隨機存取程序成功,並將該使用者設備之該暫時識別符使用為與該網路實行通 訊之一私人使用者設備識別符(C-RNT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係為一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係為一國際行動用戶識別(IMSI)或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TMS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接收信號資訊,該信號資訊對於使用先前由該網路配置之一隨機存取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符(RA-RNTI)在該控制通道上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係為必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當該競爭解決訊息不包含由該使用者設備透過該RRC連接請求訊息發送之該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時,從該使用者設備發送一隨機存取前言至該網路。
- 一種在使用多重載波之一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使用者設備,該使用者設備經配置以: 傳送用於隨機存取的一前言到一網路,以建立與一網路之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連接;回應該前言而自該網路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訊息,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包含上鏈資源配置資訊與該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識別符;在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之後,透過上鏈資源傳送一RRC連接請求訊息到該網路,該上鏈資源根據該上鏈資源配置資訊而配置,該RRC連接請求訊息請求與該網路建立連接,其中該RRC連接請求訊息包含一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在一控制通道上自該網路接收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包含一第二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當該第二使用者設備識別符等於該使用者設備之該暫時識別符時,使用該控制資訊自該網路接收一競爭解決訊息;及回應該RRC連接請求訊息,自該網路接收一RRC連接訊息,其中當該競爭解決訊息包含由該使用者設備透過該RRC連接請求訊息發送之該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時,該使用者設備認為該隨機存取程序成功,並將該使用者設備之該暫時識別符使用為與該網路實行通訊之一私人使用者設備識別符(C-RNT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第 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係為一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寬頻使用者設備識別符係為一國際行動用戶識別(IMSI)或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TMS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使用者設備進一步經配置以:接收信號資訊,該信號資訊對於使用先前由該網路配置之一隨機存取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符(RA-RNTI)在該控制通道上接收該隨機存取回應訊息係為必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使用者設備進一步經配置以:當該競爭解決訊息不包含由該使用者設備透過該RRC連接請求訊息發送之該第一使用者設備識別符時,從該使用者設備發送一隨機存取前言至該網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6354506P | 2006-10-30 | 2006-10-30 | |
KR1020070012749A KR101233181B1 (ko) | 2006-10-30 | 2007-02-07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랜덤 억세스 방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35366A TW200835366A (en) | 2008-08-16 |
TWI426802B true TWI426802B (zh) | 2014-02-11 |
Family
ID=3964750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6141115A TWI429311B (zh) | 2006-10-30 | 2007-10-30 | 用以傳輸隨機存取通道訊息和回應訊息之方法和行動通訊終端 |
TW096140865A TWI426805B (zh) | 2006-10-30 | 2007-10-30 | 用於上鏈存取之重新導向的方法 |
TW096140844A TWI426802B (zh) | 2006-10-30 | 2007-10-30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6141115A TWI429311B (zh) | 2006-10-30 | 2007-10-30 | 用以傳輸隨機存取通道訊息和回應訊息之方法和行動通訊終端 |
TW096140865A TWI426805B (zh) | 2006-10-30 | 2007-10-30 | 用於上鏈存取之重新導向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75823B2 (zh) |
KR (2) | KR100902897B1 (zh) |
CN (3) | CN101690374B (zh) |
ES (1) | ES2620801T3 (zh) |
TW (3) | TWI42931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12145B1 (ko) * | 2007-02-09 | 2012-0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랜덤 액세스 프로시져에서 경쟁의 감지 방법 및 장치 |
US8543089B2 (en) | 2007-04-30 | 2013-09-2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n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during establishment of wireless call connection |
EP2015478B1 (en) | 2007-06-18 | 2013-07-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performing uplink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463300B2 (en) | 2007-06-18 | 2013-06-11 | Lg Electronics Inc. | Pag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effective call setup |
KR101594359B1 (ko) | 2008-01-31 | 2016-0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랜덤 접속에서 백오프 정보를 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
EP2086276B1 (en) | 2008-01-31 | 2016-11-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ignaling back-off information in random access |
WO2009110551A1 (ja) | 2008-03-07 | 2009-09-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GB2461159B (en) | 2008-06-18 | 2012-01-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ac PDUs |
GB2461780B (en) | 2008-06-18 | 2011-0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failures of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
US9125164B2 (en) | 2008-06-18 | 2015-09-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61158B (en) | 2008-06-18 | 2011-03-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and terminal therof |
US11272449B2 (en) | 2008-06-18 | 2022-03-08 |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
US7957298B2 (en) | 2008-06-18 | 2011-06-0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failures of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
KR100968020B1 (ko) | 2008-06-18 | 2010-07-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랜덤 액세스 절차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 |
US8824389B2 (en) | 2008-10-15 | 2014-09-02 | Lg Electronics Inc. |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device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
KR100949972B1 (ko) * | 2009-01-02 | 2010-03-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의 임의접속 수행 기법 |
KR101122095B1 (ko) | 2009-01-05 | 2012-03-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불필요한 재전송 방지를 위한 임의접속 기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
WO2010093180A2 (ko) * | 2009-02-11 | 2010-08-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 능력을 인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8411647B2 (en) | 2009-04-24 | 2013-04-0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Random access system for using multi-carrier structur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5450838B2 (ja) * | 2010-02-12 | 2014-03-26 |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 マシン・タイプ通信のためのネットワーク・アクセス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CN102457981B (zh) * | 2010-10-22 | 2015-04-08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通讯装置、系统、以及连线建立方法 |
WO2012115445A2 (en) * | 2011-02-22 | 2012-08-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User equipment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
WO2013062357A2 (ko) * | 2011-10-27 | 2013-05-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임의 접속 과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9167557B2 (en) * | 2011-11-01 | 2015-10-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mi non-DRx mod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RU2572612C1 (ru) * | 2012-01-13 | 2016-01-20 | Фудзицу Лимитед | Радиотерминал,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
US9226274B2 (en) * | 2012-07-05 | 2015-12-2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roviding a proximity-based service for public safety |
EP2926493B1 (en) | 2012-12-03 | 2018-09-05 | Sony Corporation | Group based pdcch capability for lte |
CN105451363B (zh) * | 2014-09-22 | 2018-09-21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窄带系统中随机接入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10531433B2 (en) * | 2014-10-29 | 2020-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user uplink access |
KR101685301B1 (ko) * | 2015-08-28 | 2016-12-09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임의접속 과정을 통한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
US11197315B2 (en) | 2015-11-09 | 2021-12-07 |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 Random acces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EP3451780B1 (en) * | 2016-05-12 | 2022-11-3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s utilizing random access,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
US10827529B2 (en) * | 2016-06-24 | 2020-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collision reduction based on multiple uplink grants |
US11122644B2 (en) | 2016-08-11 | 2021-09-14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and method of redirect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MX2019001997A (es) | 2016-08-19 | 2019-06-13 | Nec Corp | Metodo para la activacion o desactivacion por conexion del plano de usuario por sesion. |
US10028304B2 (en) * | 2016-10-07 | 2018-07-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correspondence indication, UE calibration indic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information for TDD RACH procedure |
US10568130B2 (en) | 2016-12-22 | 2020-02-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multiple types of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ACH) transmission utilization |
CA3049040A1 (en) * | 2017-01-05 | 2018-07-12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and terminal device |
WO2018195975A1 (en) | 2017-04-28 | 2018-11-01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s, terminal devices, network elements and apparatuses for random access process |
CN109495975A (zh) * | 2017-09-11 | 2019-03-1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方法、基站设备及用户设备 |
KR102588435B1 (ko) | 2017-09-08 | 2023-10-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리소스 결정, 리소스 구성, 랜덤 액세스 프리엠블 송신 및 랜덤 엑세스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JP7037645B2 (ja) * | 2017-09-28 | 2022-03-1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人航空機のためのプリアンブル管理 |
CN109451835B (zh) * | 2017-12-11 | 2022-04-1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用于缩短接入时延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
KR102031433B1 (ko) * | 2017-12-14 | 2019-11-27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무선 이동 통신망의 랜덤 액세스 수행 방법, 그 랜덤 액세스를 수행하는 단말 및 기지국 |
EP3777437A1 (en) | 2018-04-05 | 2021-02-1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Transmission of a short contention resolution identifier |
WO2020204283A1 (ko) * | 2019-04-02 | 2020-10-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네트워크 장애를 대처하기 위한 방안 |
EP3964005B1 (en) | 2019-04-30 | 2024-08-21 | ZTE Corporation | Resource indication in random access |
CN117062159A (zh) * | 2022-05-05 | 2023-11-14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88344B1 (en) * | 1999-05-26 | 2004-01-07 | Nokia Corporation | Random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
KR100383603B1 (ko) * | 1999-07-07 | 2003-05-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공통패킷채널의 채널할당장치 및 방법 |
US7079507B2 (en) * | 2000-02-25 | 2006-07-1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packet channel assignment |
EP1148689B1 (en) * | 2000-04-18 | 2006-06-14 | Motorola, Inc. | Downloading web pages |
JP3413833B2 (ja) * | 2000-05-18 | 2003-06-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ス制御方法と基地局装置 |
KR20020030367A (ko) * | 2000-10-17 | 2002-04-25 | 오길록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임의접속채널의 전송방법 |
JP3931093B2 (ja) * | 2002-02-14 | 2007-06-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機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移動体通信機 |
US6917602B2 (en) | 2002-05-29 | 2005-07-12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capture with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
KR100488801B1 (ko) * | 2002-12-04 | 2005-05-1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기반의 버스트한 패킷 데이터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
EP1517565B1 (en) * | 2003-09-16 | 2019-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tatus information for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0512535C (zh) * | 2004-07-09 | 2009-07-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td-scdma系统多载频覆盖的随机接入方法 |
CN100393168C (zh) * | 2004-08-04 | 2008-06-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码分多址系统随机接入门限多径选择方法 |
CN100442916C (zh) * | 2005-03-15 | 2008-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主叫的方法 |
-
2007
- 2007-02-07 KR KR1020070012576A patent/KR10090289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2-07 KR KR1020070012749A patent/KR10123318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10-30 TW TW096141115A patent/TWI42931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10-30 JP JP2009533259A patent/JP4975823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0-30 TW TW096140865A patent/TWI426805B/zh active
- 2007-10-30 CN CN2007800406846A patent/CN101690374B/zh active Active
- 2007-10-30 ES ES07833694.8T patent/ES2620801T3/es active Active
- 2007-10-30 CN CN2007800406920A patent/CN101682591B/zh active Active
- 2007-10-30 CN CN2007800387934A patent/CN101529748B/zh active Active
- 2007-10-30 TW TW096140844A patent/TWI426802B/zh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Ericsson," Initial,Random Access and Identity Handling"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51;R2-060592;February 13-17,200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902897B1 (ko) | 2009-06-15 |
CN101690374B (zh) | 2012-12-26 |
KR20080039176A (ko) | 2008-05-07 |
ES2620801T3 (es) | 2017-06-29 |
CN101529748B (zh) | 2013-03-27 |
TW200835367A (en) | 2008-08-16 |
TW200836503A (en) | 2008-09-01 |
CN101690374A (zh) | 2010-03-31 |
TWI426805B (zh) | 2014-02-11 |
KR101233181B1 (ko) | 2013-02-15 |
TW200835366A (en) | 2008-08-16 |
KR20080039177A (ko) | 2008-05-07 |
CN101529748A (zh) | 2009-09-09 |
CN101682591A (zh) | 2010-03-24 |
TWI429311B (zh) | 2014-03-01 |
JP2010507322A (ja) | 2010-03-04 |
JP4975823B2 (ja) | 2012-07-11 |
CN101682591B (zh) | 2012-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6802B (zh)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實施隨機存取的方法 | |
US8428013B2 (en) | Method of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cation system | |
KR101467789B1 (ko) | 휴지 단말의 상향 접속 제어 방법 | |
US8665802B2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resource information | |
KR101422031B1 (ko) | 방송 및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를 위한 랜덤 억세스 방법 | |
US8213370B2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n a random access channel based on parameter relating to performance of persistence test | |
TWI407739B (zh)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隨機存取程序的方法 | |
JP4837128B2 (ja) | ランダム接続でバックオフ情報をシグナリングする方法 | |
EP1982438B1 (en) | Method for avoiding collision using identifier in mobile network | |
EP2432290B1 (en) |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347174B2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error detection code decoded using equipment identifiers and group identifiers | |
JP2010504687A (ja) | 上り接続のリディレクション方法 | |
US8493854B2 (en) | Method for avoiding collision using identifier in mobile network | |
KR20090017995A (ko) | 방송/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 카운팅을 위한 통신 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