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7211B -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 Google Patents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7211B TWI417211B TW099117774A TW99117774A TWI417211B TW I417211 B TWI417211 B TW I417211B TW 099117774 A TW099117774 A TW 099117774A TW 99117774 A TW99117774 A TW 99117774A TW I417211 B TWI417211 B TW I41721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osed
- actuator
- width direction
- body frame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是具備有:車體框架、動力單元、致動器、加速位置感應器、以及油門驅動器;上述車體框架,具有:將前輪軸支承的前叉、可轉向地支承轉向車把的頭管、及從該頭管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上述動力單元,包含引擎及可發揮將後輪驅動的動力的驅動馬達,配置在上述主框架的下方且搭載於上述車體框架;上述致動器,將在上述引擎具備的進氣裝置處設置的油門閥予以開閉驅動;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用來檢測乘坐者的油門操作量;上述油門驅動器,因應於該加速位置感應器的檢測值來使上述致動器作動。
習知的專利文獻1等的油電混合式機車,是從引擎及電動馬達的兩種系統來將驅動力施加在後輪。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044495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油電混合式車輛,具備有DBW(Drive By Wire)系統,會因應於乘坐者的油門把手操作量,以致動器將油門閥開閉驅動,可發揮用來驅動後輪的動力的驅動馬達,配置在由車寬中心朝一側偏置的位置。在這種油電混合式車輛,由於驅動馬達是高輸出類型,所以容易產生磁場,構成上述DBW系統的一部分的加速位置感應器或油門驅動器等的電子機器,若配置在驅動馬達附近的話,則上述磁場導致的雜訊可能會對電子機器造成影響。
本發明鑑於該情形,其目的要提供一種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要防止驅動馬達所產生的磁場對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造成影響。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特徵為:本發明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是具備有:車體框架、動力單元、致動器、加速位置感應器、以及油門驅動器;上述車體框架,具有:將前輪軸支承的前叉、可轉向地支承轉向車把的頭管、及從該頭管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上述動力單元,包含引擎及可發揮將後輪驅動的動力的驅動馬達,配置在上述主框架的下方且搭載於上述車體框架;上述致動器,將在上述引擎具備的進氣裝置處設置的油門閥予以開閉驅動;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用來檢測乘坐者的油門操作量;上述油門驅動器,因應於該加速位置感應器的檢測值來使上述致動器作動;在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其中一側配置上述驅動馬達,在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配置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及上述油門驅動器。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特徵之外,第2特徵為:用來驅動上述驅動馬達的動力驅動單元,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中央而被上述車體框架所支承,在上述車寬方向其中一側從上述動力驅動單元延伸出去而配置在上述車寬方向其中一側的高壓配線,連接於上述驅動馬達。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或2特徵之外,第3特徵為:上述致動器的重心配置在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2或3特徵之外,第4特徵為:在上述引擎的曲軸箱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曲軸,該曲軸具有沿著車寬方向的軸線,在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是在上述曲軸的端部固定有發電機的轉子。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4特徵之外,第5特徵為: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及上述油門驅動器,是配置在:從側面觀察在較上述車體框架的下緣更上方處,被支承於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的側面。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4或5特徵之外,第6特徵為:讓上述引擎所具備的氣缸頭朝向前方配置而將上述引擎搭載於上述車體框架,配置在上述曲軸箱的上方的啟動馬達的重心,配置成:相對於車寬方向的車體中心線朝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偏置。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6特徵之外,第7特徵為:上述致動器的重心及上述啟動馬達的重心,配置在較沿著發電機外殼的車寬方向的外端更內側處,該發電機外殼,以在與上述曲軸箱之間收容上述發電機的方式,結合於該曲軸箱。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7特徵之外,第8特徵為:上述致動器的重心及上述啟動馬達的重心,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上述車體框架的寬度內。
藉由本發明的第1特徵,由於將驅動馬達、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分開配置在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兩側,所以能避免驅動馬達的磁場對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的影響。
藉由本發明的第2特徵,由於將動力驅動單元及驅動馬達之間予以連接的高壓配線也配置在車寬方向其中一側,所以能防止高壓配線影響到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
藉由本發明的第3特徵,將油門閥開閉驅動的致動器,與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同樣地配置在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所以來自驅動馬達的磁場也不容易影響到致動器。
藉由本發明的第4特徵,在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的其中一側配置驅動馬達,在寬度方向另一側配置發電機,所以可以調整左右的重量平衡。
藉由本發明的第5特徵,從側面觀察配置在較車體框架的下緣更上方的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被支承於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也就是被支承於驅動馬達的相反側的側面,所以更有效地能防止驅動馬達的磁場影響到加速位置感應器及油門驅動器。
藉由本發明的第6特徵,於曲軸箱的上方處配置的啟動馬達的重心,是配置成相對於車體中心線朝車體框架的寬度方向另一側(驅動馬達的相反側)偏置,所以可以調整左右的重量平衡。
藉由本發明的第7特徵,致動器的重心及啟動馬達的重心,配置在較沿著發電機外殼的車寬方向的外端更內側處,藉由本發明的第8特徵,將致動器的重心及啟動馬達的重心,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車體框架的寬度內,所以可以考慮左右的重量平衡,能將質量集中在車寬方向的車輛中心。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考第1圖~第10圖來說明,首先在第1圖,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的油電混合式機車的車體框架F,具備有:可轉向地支承前叉15的頭管16、從該頭管16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7、從主框架17的後端朝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樞支板18…、在該樞支板18…的連設部更前方,與上述主框架17的後部連設而朝斜後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以及將上述兩樞支板18…的中間部及上述座墊框架19…的中間部之間予以連結的副框架20…;在上述前叉15的下端軸支承著前輪WF,在前叉15的上部連結著桿狀的轉向車把21。
一同參考第2圖,在上述車體框架F,將引擎E的引擎主體22搭載成:讓構成其引擎主體22的一部分的氣缸頭30朝向前方且讓氣缸軸線朝稍斜前上方的姿勢,配置在上述主框架17的下方,是以:該引擎E、內建於上述引擎主體22的變速機T(參考第3圖)、與附設於引擎主體22的驅動馬達M,來構成動力單元P。
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樞支板18…,隔介著支軸24而可擺動地支承著搖臂23的前端部,在該搖臂23的後端部軸支承著後輪WR的車軸25。在車體框架F的座墊框架19…的後部及上述搖臂23的後部之間設置有左右的一對後避震單元26…。
一同參考第3圖,構成上述引擎主體22的一部分的曲軸箱27,是將左右的殼體半體27L、27R結合所構成,在該曲軸箱27的後部,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輸出軸28,來自動力單元P的動力,隔介著在上述輸出軸28及上述後輪WR的車軸25之間設置的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
在引擎主體22的上述氣缸頭30的下部側壁,連接著排氣裝置31,該排氣裝置31,是具備有:從上述氣缸頭30的下部側壁通過引擎主體22的下方而朝後方延伸的排氣管32、以及配置在後輪WR的右側而連接於上述排氣管32的排氣滅音器33。
一同參考第4圖,在上述氣缸頭30的上部側壁連接著進氣裝置34,該進氣裝置34,是具備有:配置在上述氣缸頭30的斜前上方且被上述主框架17支承的空氣濾清器35、具有進氣通路38而與上述空氣濾清器35連接的油門體36、以及將該油門體36及氣缸頭30的上部側壁之間予以連結的進氣管37。
再一同參考第5圖及第6圖,上述油門體36,是以讓車寬方向的車體中心線CL橫切過油門體36的方式,配置於車寬方向的中央部,在該油門體36,軸支承著用來將上述進氣通路38開閉的油門閥39的閥軸40,並且附設有:將燃料噴射到較油門閥39更下游側的進氣通路38的燃料噴射閥41。
上述油門閥39,是以致動器42所開閉驅動,該致動器42,具備有:具有與包含上述車體中心線CL的鉛直面正交的軸線而配置在油門體36的後方的電動馬達43、以及中介設置在該電動馬達43及上述閥軸40之間的減速齒輪機構44;減速齒輪機構44,收容於:配置在較上述車體中心線CL更左側的致動器殼體45。致動器42的重心42G,配置在朝較上述車體中心線CL更左側偏置的位置,致動器42全體,配置成相對於上述車體中心線CL在車寬方向靠近左側。
在第1圖,在上述後輪WR的上方且上述兩座墊框架19…的後部之間,配置有:對上述引擎E也就是燃料噴射閥41供給燃料的油箱46,該油箱46的上方,可開閉地覆蓋著例如雙人型的乘車用座墊47。
在車體框架F安裝有合成樹脂製的車體外殼48,該車體外殼48將該車體框架F、上述引擎主體22的一部分、上述進氣裝置34、及上述油箱46予以覆蓋,該車體外殼48的一部分也就是座墊外殼49,從前方及左右兩側將上述乘車用座墊47的下方予以覆蓋,形成為具有朝後方開啟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上述油箱46也被座墊外殼49所覆蓋。
參考第3圖,在引擎主體22的曲軸箱27,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具有沿著車寬方向的軸線的曲軸51,以固定在該曲軸51的左端部的轉子53、及固定在發電機外殼55的定子54來構成發電機(ACG)52,上述發電機外殼55結合於曲軸箱27的左箱體半體27L。
與上述轉子53之間中介有單向離合器105的齒輪106,是可相對旋轉地被上述曲軸51所支承,用來將啟動用旋轉動力施加到上述曲軸51的啟動馬達107,與上述齒輪106連動、連結且固定配置於上述曲軸箱27的上方。在軸方向內側鄰接於上述齒輪106的驅動鏈輪108是固定於上述曲軸51,在上述驅動鏈輪108繞掛有凸輪鏈條109,該凸輪鏈條109,用來將來自於曲軸51的旋轉動力,以1/2的減速比來傳達到,配設於上述氣缸頭30側的閥門裝置的凸輪軸(沒有圖示)。在曲軸箱27的右箱體半體27R,結合著曲軸箱外殼56,在該曲軸箱外殼56結合著離合器外殼57。
在上述曲軸箱外殼56內且在上述曲軸51,可相對自由旋轉地支承著:一次驅動齒輪58、與圍繞曲軸51的筒軸59,在曲軸箱外殼56及離合器外殼57內所收容的二段離心離合器60,中介安裝於上述曲軸51及上述筒軸59之間。
上述二段離心離合器60,在曲軸51的轉數小於第一預定轉數的狀態,則不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傳達到上述筒軸59,若曲軸51的轉數達到第一預定轉數的話,則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一邊減速一邊傳達到上述筒軸59,並且若曲軸51的轉數達到較第一預定轉數更大的第二預定轉數的話,則不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減速而傳達到上述筒軸59。
在上述曲軸箱外殼56,一體地設置有馬達支承部56a,該馬達支承部56a位於上述引擎主體22的氣缸體50的右側方,具有與曲軸51的平行的軸線的驅動馬達M的馬達殼體61,其一部分伸入於上述馬達支承部56a內而鎖裝於馬達支承部56a。也就是說驅動馬達M,是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其中一側,在該實施方式是配置在上述寬度方向右側,而安裝於曲軸箱外殼56的馬達支承部56a。
於驅動馬達M的旋轉軸62處固定的驅動齒輪63,以與上述一次驅動齒輪58一起旋轉的方式,與固定於一次驅動齒輪58的被動齒輪64嚙合,在該被動齒輪64及上述筒軸59之間,中介安裝有:當筒軸59的轉數大於上述被動齒輪64的轉數時,從筒軸59將動力傳達到上述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側的單向離合器65。
上述發電機52的轉子53,固定於:具有沿著車寬方向的軸線的曲軸51的左端部,所以相對於上述驅動馬達M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其中一側,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配置有發電機52。而在曲軸箱27的上方處配置的上述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是上述致動器42的重心42G,並且相對於車寬方向的車體中心線CL,是朝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偏置,並且配置在較上述發電機外殼55的沿著車寬方向的外端更內側處。並且最好將上述致動器42的重心42G及上述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主軸17的寬度內。
上述變速機T,設置在曲軸箱27內,而在上述輸出軸28、與具有與該輸出軸28及上述曲軸51平行的軸線的輸入軸66之間,設置有:可擇一性地確定的複數例如兩段的齒輪列G1、G2。並且在傳動構件67是隔介著阻尼橡膠68而連結支承著一次被動齒輪69,傳動構件67是不能相對旋轉地結合於上述輸入軸66;一次被動齒輪69嚙合於一次驅動齒輪58。而在具有與上述輸出軸28平行的軸線而被上述曲軸箱27所支承的軸部110,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與上述輸出軸28的旋轉連動而旋轉的齒輪111,用來檢測該齒輪111的轉數的轉數感應器112是安裝於曲軸箱27的右箱體半體27R。
在該動力單元P,能夠用以下的兩條傳達路線,將動力朝後輪WR側傳達。
第一傳達路線,是將引擎E的動力傳達到後輪WR的路線,曲軸51的旋轉動力,是經由:二段離心離合器60、筒軸59、單向離合器65、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一次被動齒輪69、阻尼橡膠68、傳動構件67、變速機T及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此時,可以分別在二段離心離合器60及變速機T,來進行二階段的變速。當在以第一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所進行的行駛時,藉由使驅動馬達M作動而可以進行動力輔助,而使用驅動馬達M也可以進行再生充電。
第二傳達路線,是將驅動馬達M的動力傳達到後輪WR的路線,驅動馬達M的動力,是經由:驅動齒輪63、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一次被動齒輪69、阻尼橡膠68、傳動構件67、變速機T及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此時驅動馬達M的動力,藉由單向離合器65的空轉而不會傳達到曲軸51側,在以該第二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所進行的行駛中,能以變速機T進行二階段的變速。
第一及第二傳達路線的切換,是藉由單向離合器65所進行,如果筒軸59的轉數大於被動齒輪64的轉數的話,則進行第一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如果被動齒輪64的轉數大於筒軸59的轉數的話,則進行第二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
在第1圖及第7圖,上述驅動馬達M是藉由動力驅動單元70所驅動,該動力驅動單元70,其至少一部分(在該實施方式是大部分)從俯視方向觀察是在上述兩座墊框架19、19之間,且從側面觀察,是配置在:上述油箱46的前方且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部及座墊框架19之間,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而被車體框架F所支承。並且藉由上述車體外殼48的座墊外殼49從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動力驅動單元70。
在轉向車把21的右端部可轉動地安裝著油門柄(沒有圖示),乘坐者操作油門柄的操作量是以加速位置感應器71檢測出,而用來將上述油門閥39開閉驅動的致動器42的電動馬達43,因應於油門位置感應器71的檢測值而藉由油門驅動器72而被作動。
一同參考第8圖,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安裝在:較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更前方處且在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的後部左側。也就是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配置於車體框架F的左側。
繞掛連結著與上述油門柄相連的纜線的油門鼓113,是配置在上述啟動馬達117的上方且在上述主框架17的左側,可自由轉動地支承著該油門鼓113並且從外側覆蓋該油門鼓113的支承殼體114,以複數的支架115、115…安裝於上述主框架17,在該支承殼體114及上述油門鼓113之間設置有回復彈簧116。
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71,作成用來檢測上述油門鼓113的轉動量而安裝於上述支承殼體114的外面。上述油門驅動器72,在上述油門位置感應器71的後方安裝於上述主框架17的左側面。並且如第2圖所示,上述油門位置感應器71及上述油門驅動器72,配置在從側面觀察較上述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的下緣更上方處,被支承於該主框架17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的側面,在該實施方式是被支承於主框架17的左側面。
動力驅動單元70,收容、固定於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是以車體框架F所支承。
一同參考第9圖及第10圖,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是以:具有朝上方開放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而配置在兩座墊框架19、19之間的下殼體75、具有朝下方開放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而配置在下殼體75的上方的上殼體76、以及將下殼體75及上殼體76之間連結的中間殼體77所構成;下殼體75及中間殼體77被焊接,上殼體76的下部從上方嵌合於中間殼體77的上部。並且從中間殼體77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7a、77a、從上殼體76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6a、76a,是相互間中介著圓筒狀的隔墊78、78而以螺栓79、79鎖裝。在中間殼體77的前部,設置有:將其前部左右兩側之間連結而朝前方突出的限制壁77b。
在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前後開放的上收容室80、前後開放並且上部與上收容室80相連的下收容室81,形成為:下收容室81的寬度小於上收容室80的寬度。動力驅動單元70,是以上述限制壁77b限制其前端而收容固定於上收容室80內,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表面、與動力驅動單元70的內面之間,形成有使空氣流通的風路82。並且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表面之中的下部表面,朝前後方向延伸地設置有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的複數的冷卻葉片83、83…。
在車體框架F的兩座墊框架19…的前部之間設置有橫向構件84,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及收容固定於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動力驅動單元70的前方且朝上下延伸的支架85的下端部,在沿著車寬方向的上述橫向構件84的中央部,以在與該橫向構件84之間中介著安裝橡膠86的方式,而藉由螺栓87所固定。
上述支架85的上端部,經由鉸鏈銷89而連結於: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上殼體76的前部上面處設置的托架88,上述鉸鏈銷89的兩端固定在鉸鏈構件90,上述鉸鏈構件90與上述托架88及上述鉸鏈銷89一起構成鉸鏈機構91。鉸鏈構件90是安裝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端底部,乘車用座墊47,可轉動地被鉸鏈機構91所支承,該鉸鏈機構91朝向上述支架85的上端部。
在上述兩座墊框架19…的中間部設置有托架92…,從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中間殼體77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7a、77a的後端,是在與上述托架92…之間中介有安裝橡膠93…而藉由螺栓94…所固定。
在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上收容室80所收容固定的動力驅動單元70,從其沿著車寬方向的右側前部下端起,延伸出高壓配線95,該高壓配線90,通過車體框架F的車寬方向右側而連接於驅動馬達M。
在從前方及左右兩側將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及動力驅動單元70覆蓋的座墊外殼49的前部,上下隔著間隔地設置有朝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的開口部96、96…,而在座墊外殼49,一體地連設有:從各開口部96、96…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97、97…。
在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下收容室81,作成配置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19之間的方式,收容固定有鉛蓄電池也就是低電壓電池98。另一方面,Li離子電池也就是高電壓電池99,如第1圖所示,配置在後輪WR的左側,收容固定於電池殼體100內,電池殼體100被座墊框架19所支承。
接著針對該實施方式的作用來說明,用來儲存對引擎E供給的燃料的油箱46,是配置在:車體框架F之中用來支承乘車用座墊47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的後部之間,將驅動馬達M驅動的動力驅動單元70,其至少一部分(在該實施方式是大部分)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上述兩座墊框架19、19之間,並且從側面觀察在上述油箱46前方且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部及座墊框架19之間,在乘車用座墊47的下方,且從前方及左右兩側來覆蓋動力驅動單元70的座墊外殼49的前部,設置有:將行駛氣流朝向動力驅動單元70側導引的開口部96、96…,所以能達到良好重量平衡地配置油箱46及動力驅動單元70,並且由於來自在座墊外殼49的前部處設置的開口部96、96…的行駛氣流會被朝動力驅動單元70側導引,所以能有效地冷卻動力驅動單元70。
複數的上述開口部96、96…是在上下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並且朝車寬方向延伸,而設置在座墊外殼49的前部,所以容易讓行駛氣流接觸到動力驅動單元70全體,而可提高冷卻效果。並且從各開口部96、96…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97、97…是連設於座墊外殼49,能夠以各葉片97、97…將行駛氣流整流且能防止雨水等進入到座墊外殼49內。
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部表面,將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的複數的冷卻葉片83、83…突出設置成朝前後方向延伸,所以藉由各冷卻葉片83、83…可以提高動力驅動單元70的冷卻效率,並且藉由各冷卻葉片83、83…將來自前方的行駛氣流予以整流,所以能更提高冷卻效果。
與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連結而支承動力驅動單元70的支架85,配置成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前方而朝上下延伸,在該支架85的上端部,設置有:可轉動地支承乘車用座墊47的鉸鏈機構91,所以是以共通的支架85來支承動力驅動單元70及乘車用座墊47,而能有助於減少零件數量。
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之間,配置低電壓電池98,所以低電壓電池98是配置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兩座墊框架19…之間,除了動力驅動單元70及油箱46之外,藉由將重量物也就是低電壓電池98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則能更提高重量平衡性。
動力驅動單元70收容固定於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內,而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與動力驅動單元70之間形成有:使來自上述開口部96、96…的行駛氣流流通的風路82,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被車體框架F所支承,所以可謀求對動力驅動單元70的更好的冷卻效率。
用來將在引擎E具備的進氣裝置34處設置的油門閥39進行開閉驅動的致動器42,因應於檢測出乘坐者的油門操作量的加速位置感應器71的檢測值,藉由油門驅動器72而被作動,而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右側配置有驅動馬達M,相對的,將致動器42、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左側,所以可減少驅動馬達M的磁場對致動器42、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造成的影響。
並且從側面觀察配置在較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的下緣更上方的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是被上述主框架17的左側面支承,所以能夠有效地抑制驅動馬達M的磁場對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造成的影響。
用來將驅動馬達M驅動的動力驅動單元70,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而被車體框架F支承,而在上述車寬方向右側從動力驅動單元70延伸出去且朝向配置驅動馬達M的方向而配置在車寬方向右側的高壓配線95,連接於驅動馬達M,所以可謀求配線、電力輸送的高效率化,並且可以避免來自高壓配線的雜訊影響到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
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右側配置有驅動馬達M,相對的,在寬度方向左側配置有發電機52,配置在曲軸箱27上方的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是相對於車體中心線CL偏置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驅動馬達M的相反側),所以可以調整左右的重量平衡。
致動器42的重心42G及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是配置在較發電機外殼55的沿著車寬方向的外端更內側處,而最好是將致動器42的重心42G及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的寬度內,所以可以考慮左右的重量平衡,可以使質量集中在車寬方向的車輛中心。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並不被上述實施例所限定,只要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記載的本發明,則可進行各種設計上的變更。
15...前叉
16...頭管
17...主框架
21...轉向車把
30...氣缸頭
34...進氣裝置
39...油門閥
42...致動器
42G...致動器的重心
52...發電機
53...轉子
55...發電機外殼
70...動力驅動單元
71...加速位置感應器
72...油門驅動器
95...高壓配線
107...啟動馬達
107G...啟動馬達的重心
F...車體框架
E...引擎
M...驅動馬達
P...動力單元
WF...前輪
WR...後輪
第1圖是機車的局部缺口左側視圖。
第2圖是第1圖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第3圖是動力單元的橫剖俯視圖。
第4圖是從右前方觀察動力單元的立體圖。
第5圖是從與第3圖相同方向來觀察油門體及致動器的俯視圖。
第6圖是從第5圖的箭頭6觀察的側視圖。
第7圖是車體中央部附近的縱剖左側視圖。
第8圖是從第2圖的箭頭8觀察的視圖。
第9圖是第7圖的9-9線剖面圖。
第10圖是顯示動力驅動單元殼體的立體圖。
36...油門體
42...致動器
43...電動馬達
45...致動器殼體
Claims (5)
- 一種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是具備有:車體框架(F)、動力單元(P)、致動器(42)、加速位置感應器(71)、以及油門驅動器(72);且將發電機(52)的轉子(53)固定在曲軸(51)的端部,上述車體框架(F),具有:將前輪(WF)軸支承的前叉(15)、可轉向地支承轉向車把(21)的頭管(16)、及從該頭管(16)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7);上述動力單元(P),包含將氣缸頭(30)配置成朝向前方的引擎(E)、及可發揮將後輪(WR)驅動的動力的驅動馬達(M),配置在上述主框架(17)的下方且搭載於上述車體框架(F);上述致動器(42),將在上述引擎(E)具備的進氣裝置(34)處設置的油門閥(39)予以開閉驅動;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71),用來檢測乘坐者的油門操作量;上述油門驅動器(72),因應於該加速位置感應器(71)的檢測值來使上述致動器(42)作動;上述曲軸(51)具有沿著車寬方向的軸線,且可自由旋轉地由前述引擎(E)的曲軸箱(27)所支承,其特徵為: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其中一側,配置上述驅動馬達(M),另外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配置上述發電機(52)的上述轉子(53)、上述加速位 置感應器(71)及上述油門驅動器(72),用來收容上述致動器(42)所具備之減速齒輪機構(44)的致動器殼體(45),是較車寬方向的車體中心線(CL)更配置在上述寬度方向的另一側,該致動器(42)的重心(42G)配置在上述車體框架(F)之上述寬度方向的另一側,此外,被配置於上述曲軸箱(27)上方的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配置成:相對於相對於上述車體中心線(CL)朝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偏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用來驅動上述驅動馬達(M)的動力驅動單元(70),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中央而被上述車體框架(F)所支承,在上述車寬方向其中一側從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延伸出去而配置在上述車寬方向其中一側的高壓配線(95),連接於上述驅動馬達(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上述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上述油門驅動器(72),是配置在:從側面觀察在較上述車體框架(F)的下緣更上方處,被支承於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的側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上述致動器(42)的重心(42G)及上述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較沿著發電機外殼(55)的車寬 方向的外端更內側處,該發電機外殼(55)是以在與上述曲軸箱(27)之間收容上述發電機(52)的方式,結合於該曲軸箱(2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上述致動器(42)的重心(42G)及上述啟動馬達(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寬度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61562A JP2011016414A (ja) | 2009-07-08 | 2009-07-08 |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1205A TW201111205A (en) | 2011-04-01 |
TWI417211B true TWI417211B (zh) | 2013-12-01 |
Family
ID=43451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17774A TWI417211B (zh) | 2009-07-08 | 2010-06-02 |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016414A (zh) |
CN (1) | CN101947997B (zh) |
TW (1) | TWI41721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06249B2 (ja) * | 2011-06-29 | 2015-04-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
JP6062650B2 (ja) * | 2012-04-12 | 2017-01-1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スロットル装置 |
JP6356459B2 (ja) * | 2014-03-31 | 2018-07-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781225B2 (ja) * | 2018-09-25 | 2020-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
WO2020189708A1 (ja) | 2019-03-19 | 2020-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自動二輪車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5973U (ja) * | 1991-04-04 | 1993-04-02 | 株式会社ミクニアデツク | 車輌用同期モータ |
JPH10270237A (ja) * | 1997-03-27 | 1998-10-09 | Super Silicon Kenkyusho:Kk | 機器又は素子の取り付け位置及び配置方向決定方法 |
US20010013731A1 (en) * | 1999-12-17 | 2001-08-16 | Keiichi Shinohara | Motor |
US20010024996A1 (en) * | 2000-03-22 | 2001-09-27 | Jatco Transtechnology Ltd. | Transmission unit for hybrid vehicle |
JP2008080986A (ja) * | 2006-09-28 | 2008-04-10 | Honda Motor Co Ltd |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
EP1972770A1 (en) * | 2007-02-20 | 2008-09-24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uel injection control device, engin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19725A1 (de) * | 1980-05-23 | 1981-12-03 | Sachs Systemtechnik Gmbh, 8720 Schweinfurt | Drehzahlregler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JPS5979050A (ja) * | 1982-10-27 | 1984-05-08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輪のスリツプ防止装置 |
JPH08210189A (ja) * | 1995-02-01 | 1996-08-20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子制御キャブレター |
CN2364225Y (zh) * | 1999-04-28 | 2000-02-16 | 高毅 | 摩托车节油化油器 |
CN2462370Y (zh) * | 2001-01-18 | 2001-11-28 | 应城市神风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数字模块控制汽油发动机工况的装置 |
CN2705611Y (zh) * | 2004-05-17 | 2005-06-22 | 江门中裕摩托集团有限公司 | 环保节能摩托车 |
-
2009
- 2009-07-08 JP JP2009161562A patent/JP2011016414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6-02 TW TW099117774A patent/TWI41721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7-06 CN CN2010102242098A patent/CN1019479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5973U (ja) * | 1991-04-04 | 1993-04-02 | 株式会社ミクニアデツク | 車輌用同期モータ |
JPH10270237A (ja) * | 1997-03-27 | 1998-10-09 | Super Silicon Kenkyusho:Kk | 機器又は素子の取り付け位置及び配置方向決定方法 |
US20010013731A1 (en) * | 1999-12-17 | 2001-08-16 | Keiichi Shinohara | Motor |
US20010024996A1 (en) * | 2000-03-22 | 2001-09-27 | Jatco Transtechnology Ltd. | Transmission unit for hybrid vehicle |
JP2008080986A (ja) * | 2006-09-28 | 2008-04-10 | Honda Motor Co Ltd |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
EP1972770A1 (en) * | 2007-02-20 | 2008-09-24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Fuel injection control device, engin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1205A (en) | 2011-04-01 |
CN101947997A (zh) | 2011-01-19 |
JP2011016414A (ja) | 2011-01-27 |
CN101947997B (zh) | 2013-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788155B2 (ja) |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 |
JP7177223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51930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797775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4401286B2 (ja) | 電動二輪車のハーネス構造 | |
JP4278158B2 (ja)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
TWI415763B (zh) |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 |
JP554687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I417211B (zh) |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 |
JP2010235056A5 (zh) | ||
JP5184503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4531029B2 (ja) | V型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 |
US8151766B2 (en) |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engine | |
JP3942773B2 (ja) |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 |
JP3942772B2 (ja) |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 |
WO2005063559A1 (ja) | 電動車両 | |
TWI266708B (en) | Battery holding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 |
JP3942774B2 (ja) |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 |
EP3591211B1 (en) | Work vehicle | |
JP466477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変速用電動モータの配置構造 | |
JP3890898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2次空気供給装置 | |
JP2005194930A (ja) | スウィングアー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車両 | |
JP5856215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01213380A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601131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