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2620B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電動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92620B TWI392620B TW098131743A TW98131743A TWI392620B TW I392620 B TWI392620 B TW I392620B TW 098131743 A TW098131743 A TW 098131743A TW 98131743 A TW98131743 A TW 98131743A TW I392620 B TWI392620 B TW I39262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battery
- straight
- main
- sp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跨坐型電動車輛,其設有:頭管,其係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而使前輪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操控手把;主要車架,其係從頭管向下及向後延伸;以及,電動馬達,用以產生旋轉驅動後輪的電力。
在日本專利申請案2003-182669中已經揭露一種機車,其具有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上的電池,此電池係位於一個從頭管向下及向後延伸的主要車架底下。
然而,在日本專利申請案2003-182669所揭露的機車中,具有產生旋轉驅動後輪用的電力的電動馬達的馬達單元,係附接於懸垂自主要車架的前托架之下部與從主要車架之後端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之下部之間,而且,電池係放置於馬達單元與主要車架之間的一個狹窄空間內,致使,難以放置大型電池。
有鑒於上述問題,因而設計出本發明,而且,本發明之目的是要提出一種跨坐型電動車輛,其裝設有大型電池,而同時維持良好的外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種跨坐型電動車輛包括:頭管,其係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而使前輪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操控手把;主要車架,其係自頭管向下及向後延伸;以及,電動馬達,用以產生旋轉驅動後輪的電力。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的電池係放置於一空間內,此空間是由連接至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並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down frame)、連接到主要車架之後端部並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及主要車架所圍成,而且,電動馬達係放置於後輪之一側而非該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擺臂之前端部,連同以軸頸連接到一端部的後輪,係可上下擺動地連接到樞軸車架,而且,電動馬達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同軸的方式設置於擺臂之後端部。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一個電池箱內,此電池箱具有實質上對應於主要車架之下表面的上表面,且被放置在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該空間內,而對應於電池箱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個下方車架,其可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係設置於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的諸下部之間,而該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而支撐電池箱,該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主要電池箱得以向下抽出。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接受電池所供應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的驅動電路手段,係容置於一個側蓋內,此側蓋係設置於位在座椅軌條上方的座椅底下,且從一側覆蓋住座椅軌條,而該座椅軌條係連接至主要車架並向後延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除了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結構之外,驅動電路手段係容置於一對左右側蓋之其中一側蓋,而且,用於使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手段係容置於此兩個側蓋之另一側蓋內。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當從上方看來時,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係放置在座椅之寬度方向內側。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係放置於一個由主要車架、座椅、及後車架所圍成的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電動馬達係放置在不同於一個空間的位置上,此空間是由連接到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並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連接到主要車架之後端部並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及主要車架所圍成;而且,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的電池係放置在此空間內,致使,從側邊觀看時,電池上端之至少一部分係重疊於主要車架。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個電池箱,其上表面係沿著主要車架向後及向下延伸,係放置於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空間內;而且,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電池箱中,對應於電池箱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個下方車架,其可以在連接狀態及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係設置於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的諸下部之間,而該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而支撐電池箱,該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電池箱得以向下抽出。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直下車架具有一個較高直下車架及一個較低直下車架,較高直下車架之上端部係連接至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而較低直下車架之上端部則連接到較高直下車架之下端部;而且,較低直下車架可以在一個從較高直下車架向下延伸而使下方車架之前部連接到較低直下車架之下部的位置、與一個向前旋轉而使較低直下車架之下部與下方車架之前部分離的位置之間作選擇,而且,可旋轉地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當從側邊看來時,在下方車架的連接狀態下,至少一部分下方車架重疊於電池箱之下部,而且,下方車架係以電池箱之寬度方向從兩側放置在內側。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個供坐在座椅上的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係設置於一對左右踏板架之前端上,而此對左右踏板架係連接至樞軸車架之下部,同時向前延伸,而且,當從上方觀看時,會與電池之後部相重疊,當從上方看來時,係放置在電池之兩側;而且,電池之底部被成型為向下到前部呈階梯狀,當從一側看來時,具有一個設置於踏板架上方的後底部、及一個放置在踏板架底下而位在踏板與直下車架之間的前底部。
實施例中的主要電池30對應於本發明的電池,實施例中用於主要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31對應於本發明的電池單元,實施例中的主要電池箱32對應於本發明的電池箱,而且,實施例中的第一空間S1對應於本發明的空間。
本發明的效果包括如下: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藉由將電動馬達放置在後輪一側而非此空間內,可以增加此一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空間,而且,藉由將電池放置在此一增加的空間內,可以放置大型電池。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電動馬達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同軸的方式配置於擺動臂之後端部,所以,能夠緊實地放置電動馬達,同時確保電池用的安裝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電池箱內而對應於電池箱之形狀,所以,可以在電池箱內容納更多電池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下方車架之分離狀態下,可以向下抽出電池箱,以便利於電池的維修保養。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空間,係藉由將電動馬達放置在不同於此空間的位置上而得以增加。而且,藉由將電池放置在此增加的空間內,可以放置一個更大的電池。此外,藉由將驅動電路手段容置於位在座椅底下且從側邊覆蓋住座椅軌條的側蓋內,可以改進外觀,致使,從外界無法看到驅動電路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驅動電路手段係容置於左右側蓋其中之一內,而充電電路手段則容置於另一側蓋內,所以,藉由有效地利用兩側蓋內的空間,可以維持左右兩邊的重量平衡,並且可設置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同時達成良好的外觀。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當從上方看來時,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係放置於座椅之寬度方向上的內側,所以,可以設置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而不會妨礙坐在座椅上的騎乘者雙腳,而且,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可以被座椅所保護。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利用主要車架、座椅、及後車架圍繞並保護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空間,係藉由將電動馬達放置在不同於此空間的位置上而得以增加。而且,藉由將電池放置在此增加的空間內,可以放置一個大的電池。此外,由於,從一側看來時,至少一部分的電池上端與主要車架重疊,所以,可藉由向上延伸電池而增加電池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電池箱內而對應於電池箱之形狀,所以,可將更多電池單元放置在電池箱內。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下方車架之分離狀態下,可以向下抽出電池箱,以便利於電池的維修保養。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下方車架之分離狀態下,藉由向前旋轉直下車架之較低直下車架,可以傾斜地向下向前抽出電池箱,致使,可以輕易地抽出電池箱。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電池箱之寬度方向上從兩側放置於內側的至少一部分下方車架,當從一側看來時,係在下方車架之連接狀態下重疊於電池箱之下部,致使,能夠防止由於設置下方車架而增加車輛寬度,且可以確保與地面的最小高度。藉由向上延伸電池,使其從一側看來至少一部分的電池上端重疊於主要車架,而可以補償為了在電池箱之下側成型有凹陷部位以容納在連接狀態下的下方車架所減少的體積量。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由於,當從上方看來時,電池兩側上所放置的踏板係設置於一對左右踏板架之前端上,當從上方看來時,此對左右踏板架係被電池之後部所覆蓋,所以,對於騎乘者來說,可以更加舒適地擱置雙腿,而不用增加踏板架之間的寬度。而且,由於電池之底部係向下到前部呈階梯狀,當從一側看來時,具有一個位於踏板架上方的後底部、及一個位於踏板架底下的前底部,所以,可以避免減少電池的尺寸,同時防止增加踏板架之間的寬度。
從以下的詳細說明中,可以更加清楚理解本發明的其他應用範圍。然而,要知道的是,描述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及所顯示的範例,僅作為說明之用而已,熟習此項技術者仍可以根據此詳細說明在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內構思出其他不同的變化與修改。
從以下伴隨附圖所作的詳細說明中,可以更加清楚理解本發明,這些圖式僅作為範例之用,並非用以侷限本發明。
首先,在圖1至圖4中,作為跨坐型電動車輛的機車之車輛本體車架FA包括:頭管13,其係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11,而使前輪WF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連接至前叉11之上部的棒狀操控手把12;從頭管13向下及向後延伸的管狀主要車架14;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且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16;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且向後延伸的一對左右後車架17;以及,設置於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與兩個後車架17之中間部位之間且向上及向後傾斜的一對左右座椅軌條18。
諸後車架17各具有從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向上及向後延伸的傾斜部17a、及從傾斜部17a之後端水平地向後延伸的水平部17b,這些部位係一體成型,且水平部17b之後部為彼此相連。而且,座椅軌條18之後端係連接至後車架17之傾斜部17a之後上部。
從上方覆蓋前輪WF的前擋泥板20係裝附於前叉11,而從上方覆蓋後輪WR的後擋泥板21則裝附於後車架17。而且,主要立架22係可旋轉地裝配至樞軸車架16之下部。此外,擺臂23之前端部,連同以軸頸連接到後端部的後輪WR,係以可上下擺動的方式連接至樞軸車架16,而且,後緩衝單元24設置於後車架17之水平部17b之前部與擺臂23之後部之間。再者,載物平台25設置於後車架17之水平部17b上。
座椅28設置於載物平台25前面,且透過座椅支撐架19而被支撐於座椅軌條18上,致使,如圖5所示,座椅28被座椅支撐架19可旋轉地向前支撐。因此,座椅支撐架19具有一個支撐住座椅28的水平座椅支撐部19a、從座椅支撐部19a之前部向下延伸的前腿19b、及從座椅支撐部19a之後部向下延伸的後腿19c;其中,前腿19b的下端固定至座椅軌條18的前部,而且,後腿19c的下端固定至後車架17的傾斜部17a的後部。
另一方面,後輪WR是由電動馬達29所產生的動力所驅動而作旋轉,而且,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主要電池30係放置於第一空間S1內(參考圖1及圖3),此第一空間S1是由主要車架14、直下車架(down frame)15、及樞軸車架16所圍成,其中的直下車架15係形成為車輛本體車架FA之一部分,且連接至頭管13或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在此實施例中,為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同時向下延伸。另一方面,電動馬達29係設置在不同於第一空間S1的位置上,而且,在此實施例中,電動馬達29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WR同軸對齊的方式,設置於第一空間S1後面的擺臂23之後端部上。
主要電池30由多個彼此組合的主要電池單元31所組成,這些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各具有實質上對應於車輛本體車架FA之主要車架14的上表面,而且,這些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位在第一空間S1內的主要電池箱32內,而該第一空間S1則是由主要車架14、直下車架15、及樞軸車架16所圍成,對應於主要電池箱32之形狀。
因此,主要電池箱32之上表面係對應於向下及向後延伸的主要車架14之下表面,而且,在此實施例中,係逐漸向後方下降。
此外,一個可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的下方車架33,係設置於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之諸下部之間,其中的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而支撐住主要電池箱32,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使主要電池箱32得以向下抽出。在此實施例中,下方車架33之後部係透過心軸34而可擺動地連接到樞軸車架16之下部,而且,下方車架33之前部係藉由可拆卸的連接銷35或類似物而可拆卸地連接到直下車架15之下部。亦即,下方車架33可以在使下方車架之前部連接到直下車架15的連接狀態、與使前車架之前部與直下車架15分離的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致使,如圖5所示,可以藉由向下旋轉處於分離狀態的下方車架33而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
另外,彈性構件36插入於處於連接狀態而由下方車架33所支撐的主要電池箱32之上表面與車輛本體車架FA之間。
另外,從樞軸車架16向前延伸的一對左右踏板架37,係連接到樞軸車架16之下部,而且,可供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38,係設置在踏板架37之前端。
因此,容納有主要電池30的主要電池箱32在平面視圖中(如圖2與圖4所示)並不會重疊於踏板架37和踏板38,而且,在本實施例中,主要電池箱32之後方寬度,亦即,主要電池30被設定成比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之寬度為窄,而對應於主要電池箱32之兩後側上所放置的踏板架37和踏板38。此外,為了增加主要電池30的容量,主要電池箱32被成型為向後延伸,致使,在側視圖中,後端部重疊於踏板架37上。
另外,取代主要電池30而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第二空間S2內,而此第二空間S2是由主要車架14及座椅軌條18所圍成,且位於座椅28底下,致使,如圖5所示,藉由座椅28向前旋轉,副電池40便可以從第二空間S2抽出;而且,副電池40被座椅支撐架19所圍繞。因此,不同於第一空間S1,電動馬達29係設置於第一空間S1後面,且位於擺臂23之後端部,致使,電動馬達29係設置在一個不同於第二空間S2的位置上。
副電池4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副電池單元41所組成,這些用於副電池的電池單元41被形成為對應於第二空間S2,且對齊地配置於位在第二空間的副電池箱42中,對應於副電池箱42之形狀。
第一冷卻風扇43,其係用以將主要電池30所加熱的空氣吸至第一空間S1之後側,且將此空氣朝向座椅28後方排出,係被車輛本體車架FA之座椅軌條18所支撐,而且,設置於第一空間S1內的主要電池箱32,被成型為使得來自機車前方區域的移動空氣從前方引進,而透過後方上部排出。
另外,第二冷卻風扇44,其係用以將放置在第二空間S2內的副電池箱42所加熱的空氣從第二空間S2吸出,且將此空氣朝向座椅28後方排出,係被車輛本體車架FA之座椅支撐架19之後腿19c所支撐。
同時,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雙腿被腿部擋板45從前方覆蓋,而且,腿部擋板45與一個合成樹脂中央蓋46一體成型,以便從兩側覆蓋住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同時,從上方覆蓋主要車架14。另一方面,座椅軌條18、座椅支撐架19、副電池箱42、及第二冷卻風扇44被位於座椅28底下的一對左右合成樹脂側蓋47從兩側覆蓋,而且,這些合成樹脂側蓋47被連接至中央蓋46,且連同中央蓋46一起形成一個車輛本體蓋48。
此外,接受來自主要電池30與副電池40的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納於其中一個側蓋47內,而且,用以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係容納於另一個側蓋47內。另外,充電線51被容納於座椅28與副電池箱42之間。
另外,驅動電路手段49和充電電路手段50從上方看來係設置於座椅28之寬度方向內側,且被放置在由主要車架14、座椅28及後車架17所圍成的空間內。
以下,將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由於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以便對後輪WR產生旋轉驅動力的主要電池30,係放置於由連接到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且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15、連接到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且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16、及主要車架14所圍成的第一空間S1內,而且,電動馬達29被放置在不同於第一空間S1的位置,所以,可藉由增加第一空間S1而將主要電池30放置在此增加的第一空間S1內,而放置大型的主要電池30。
另外,由於,連同以軸頸連接到後端部的後輪WR,擺臂23之前端部係以可上下擺動的方式連接到樞軸臂16上,而且,電動馬達29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WR同軸的方式放置於擺臂23之後端部,所以,可以緊密地放置電動馬達29,同時確保主要電池30用的安裝空間。
另外,由於,可以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的下方車架33,在下方車架33處於分離狀態時係放置於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之下部之間,而該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而支撐主要電池箱32,該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主要電池箱32被向下抽出,所以,可以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且便利於主要電池30之維修保養。
另外,主要電池30係放置於第一空間S1中,然則,取代主要電池30以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第二空間S2中,而此第二空間S2係由連接到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並向上及向後延伸的後車架17、支撐座椅28而同時連接主要車架14之後部與後車架17之中間部的座椅軌條18、及主要車架14所圍成,而且,電動馬達29係放置於一個不同於第二空間S2的位置上。於是,藉由將主要電池30和副電池40分別放置在第一和第二空間S1、S2內,而此等空間係藉由不放置電動馬達29而使其形成為更大,是故,可以放置更大的主要電池30和副電池40,並且,當主要電池30被卸下時,可以取代主要電池30而從副電池40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
主要電池3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主要電池單元31所組成,而這些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具有實質上對應於主要車架14之下表面的上表面,且被配置於位在第一空間S1內的主要電池箱32中,而此第一空間S1是由主要車架14、直下車架15、及樞軸車架16所圍成,對應於主要電池箱32之形狀;副電池40則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副電池單元41所組成,而且,這些用於副電池的單元41係被形成為對應於第二空間S2,並對齊地配置於位在第二空間S2中的副電池箱42中,對應於副電池箱42之形狀。因此,可以在主要電池箱32中容納更多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且在副電池箱42中容納更多用於副電池的電池單元41。
另外,從兩側覆蓋住座椅軌條18的側蓋47,係設置於位在座椅軌條18上方的座椅28底下;而且,接受來自主要電池30或副電池40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置於側蓋47內。因此,無法從外界看到驅動電路手段49,而且,可改進外觀。
此外,該對左右側蓋47係放置在座椅軌條18之左右兩側,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納於其中一個側蓋47內,而且,用於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係容納於另一個側蓋47內。因此,可以放置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同時維持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有效地利用兩側蓋47內的空間,並達到良好的外觀。
另外,將主要電池30所加熱的空氣吸到第一空間S1之後側並將此空氣朝座椅28後方排出的第一冷卻風扇43,係被車輛本體車架FA之座椅軌條18所支撐;而且,設置於第一空間S1內的主要電池箱32,其係被形成為使得來自機車前方區域的移動空氣可以從前方引入而從後上部排出。因此,主要電池30所產生的熱可以朝向座椅28後方排出。
另外,由於,從上方看來時,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係設置於座椅28之寬度方向內側,所以,可以放置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而不會妨礙跨坐於座椅28上的騎乘者雙腳,而且,可藉由座椅28以保護驅動電路手段49和充電電路手段50。由於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係設置於由主要車架14、座椅28及後車架17所圍成的空間內,所以,藉由使主要車架14、座椅28、及後車架17圍繞著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可以保護驅動電路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
此外,由於,主要電池箱32被形成為使得來自機車前方區域的移動空氣可以從前方引入且從後上部排出,而且,主要電池30係容納於主要電池箱32內,所以,可以有效排出主要電池箱32中的空氣,而且,藉由操作第一冷卻風扇43,可以有效冷卻主要電池箱32內的主要電池30。
另外,可以取代主要電池而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後車架17、座椅軌條18、及主要車架14所圍成的第二空間S2中;而且,吸收來自第二空間S2而被副電池箱40所加熱的空氣、且將此空氣朝座椅28的後方排出的第二冷卻風扇44,係由車輛本體車架FA之座椅支撐架19之後腿19c所支撐。因此,可以朝向座椅28後方排出副電池40所產生的熱量。
另外,由於,從平面圖看來,主要電池30及主要電池箱32係放置於第一空間S1內,而不會重疊於踏板架37和踏板架37前端所設置的踏板38,所以,對於騎乘者來說,可以更加舒適地擱置雙腳而不用增加踏板架37之間的寬度。再者,藉由設置兩個踏板架37和兩個踏板38,雖然必須減少騎乘者跨坐於座椅28上所在位置的主要電池30之寬度,但是,在踏板架37與踏板38之更向前的位置上,卻可增加主要電池30之寬度。因此,對於騎乘者來說,可以更加舒適地擱置雙腿,顯著地增加主要電池箱32之容量,且藉由將更多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容置於主要電池箱32內,而增加主要電池30之尺寸。
圖6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其中對應於圖1至5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部件係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且省略其詳細敘述。
機車的車輛本體車架FB包括:頭管13,其係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11,而使前輪WF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操控手把12;管狀主要車架14,係自頭管13向下及向後延伸;以及,後車架52,其可以分開至左右,且連接至主要車架13之下部。後車架52整體地具有一個樞軸車架53,而此樞軸車架53係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並向下延伸,且具有支撐座椅28的座椅軌條及從上方覆蓋住後輪WR的後擋板之功能。
從樞軸車架53向前延伸的一對左右踏板架37,係連接至樞軸車架53之下部,而且,在踏板架37之前端設有供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38。
後輪WR係以軸頸連接至擺臂23之後部,而此擺臂係可擺動地被樞軸車架53之下部所支撐,而且,產生用於旋轉驅動後輪WR的動力的電動馬達29,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WR同軸的方式配置。
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29的主要電池3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主要電池單元31所組成,且容置於主要電池箱32中;而且,主要電池箱32係放置於第一空間S1中,此第一空間S1是由主要車架14、連接到頭管13或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在本實施例中,為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且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15、及樞軸車架53所圍成,而不會在平面圖中重疊於踏板架37及踏板38,其中,主要電池箱32之上表面對應於向下及向後延伸的主要車架14之下表面,且成型為逐漸向後方下降。
此外,可以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選擇的下方車架33,係設置於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53之諸下部之間,其中的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53而支撐住主要電池箱32,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允許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因此,由於下方車架33可以在使前部連接到直下車架15的連接狀態、與使前部與直下車架15分離的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所以,藉由在分離狀態時向下旋轉下方車架33之前部,可以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
另外,取代主要電池30而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由主要車架14、及作為座椅軌條的後車架52所圍成的第二空間S2中,而位於座椅28底下。副電池4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副電池單元41所組成,而且,這些用於副電池的電池單元41被形成為對應於第二空間S2,且對齊地設置於位在第二空間S2中的副電池箱42內,對應於副電池箱42之形狀。
將主要電池30所加熱的空氣吸到第一空間S1之後側並將此空氣朝座椅28後方排出的第一冷卻風扇43,係被車輛本體車架FB之後車架52所支撐;而且,設置於第一空間S1內的主要電池箱32,其被形成為使得來自機車前方區域的移動空氣可以從前方引入而從後上部排出。
另外,吸取第二空間S2內的副電池40所加熱的空氣並將此空氣朝向座椅28後方排出的第二冷卻風扇44,係被車輛本體車架FB之後車架52支撐。
順便一提,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之左右兩腿,係被腿部擋板45從前方覆蓋;而且,腿部擋板45係與一個合成樹脂中央蓋46一體成形,以便從兩側覆蓋住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同時從上方覆蓋住主要車架14。另一方面,副電池箱42和第二冷卻風扇44被座椅28底下的一對左右合成樹脂側蓋54從兩側覆蓋,而且,合成樹脂側蓋54係連接至中央蓋46和後車架52。
此外,接受從主要電池30和副電池40所供應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及用於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兩者係容納於後車架52內側。
圖7至10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其中圖7是機車的左側視圖,圖8是從圖7中以箭號2的方向所看來的視圖,圖9是沿著圖7之線3-3所作的剖面圖,而圖10是顯示拆裝電池的示意圖。
圖7至10中所示對應於圖1至圖5所示實施例的部件,係以相同元件符號表示且省略其說明。
此外,可以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選擇的一對左右下方車架33,係設置於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之諸下部之間,其中的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而支撐住主要電池箱32,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主要電池箱32被向下抽出。在此實施例中,下方車架33之後部係透過心軸34而可擺動地連接至樞軸車架16之下部,而且,下方車架33之前部係藉由可拆卸的連接銷35等物件而可拆卸地連接至直下車架15之下部。也就是說,下方車架33可以在使前部連接到下方車架15的分離狀態、與使諸前部與直下車架分離的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
因此,兩個下方車架33可以藉由上面安裝有主要電池箱32的支撐板36而相連,而且,在兩個下方車架33的分離狀態下,如圖4所示,可以旋轉下方車架33而使諸前部向下移動。
此外,直下車架15係由多個較高直下車架15a及多個較低直下車架15b所組成,而這些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上端部係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上端部則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下端部。較低直下車架15b可以在一個從較高直下車架15a向下延伸而使諸下方車架33之前端藉由連接銷35連接到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下部的位置、與一個向前旋轉而使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下部與下方車架33之前端分離的位置之間作選擇,且透過銷26而可旋轉地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下端部。
因此,在下方車架33的分離狀態下,如圖10所示,藉由向前旋轉直下車架15之較低直下車架15b,電池箱32可以傾斜地向下向前抽出。
另外,對至少部分的下方車架33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處於連接狀態的下方車架33之前部,當從一側看來時,係重疊於電池箱32之下部,且在電池箱32之寬度方向上係從兩側放置於其內側。容納連接狀態下的直下車架33之前部的凹陷部32a,係形成於電池箱32之前部之兩個較低側。
另外,由處於連接狀態的下方車架33和支撐板36所支撐的主要電池箱32及電池30之上端之至少一些部位,係在主要車架14之兩側向上延伸,同時,當從兩側看來時,重疊於主要車架14;而且,數個彈性構件37e被插入於主要電池箱32之上端部與主要車架14之間。
另外,從樞軸車架16向前延伸的一對左右踏板架37,係連接至樞軸車架16之下部,而且,在踏板架37之前端設有供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38。此外,兩個踏板架37被定位成從上方看來時會與主要電池30及主要電池箱32之後部重疊,而且,當從上方看來時,踏板38係位於主要電池30及主要電池箱32之兩側。
另外,主要電池箱32之底部40B被成型為向下呈階梯狀到前部,當從側邊看時,具有一個位於踏板架37上方的後底部40a,及一個位於踏板架37底下而位在踏板38與直下車架15之間的前底部40b。容置於主要電池箱32內的主要電池30之底部41B,亦被成型為向下呈階梯狀到前部,當從側邊看時,具有一個位於踏板架37上方的後底部41a,及一個位於踏板架37底下而位在踏板38與直下車架15之間的前底部41b,對應於主要電池箱32的形狀。
容納有主要電池30的主要電池箱32之後部之寬度,係被設定成比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之寬度為窄。
另外,在由主要車架14及座椅28底下的座椅軌條18所圍成的第二空間S2中,取代主要電池30而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成當座椅28向前旋轉時能夠從第二空間S2移出。副電池40被座椅支撐架19所圍繞。
同時,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之左右雙腿係從前方被腿部擋板45所覆蓋,而且,這些腿部擋板45係與一個合成樹脂中央蓋46一體成型,以便從兩側覆蓋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同時,從上方覆蓋主要車架14。另一方面,座椅軌條18、座椅支撐架19、及副電池40被位於座椅28底下的一對左右合成樹脂側蓋47從兩側覆蓋,而且,此等合成樹脂側蓋47連接到中央蓋46,且與此中央蓋46一起形成一個車輛本體蓋48。
此外,接受來自主要電池30和副電池40所提供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置於其中一個側蓋47中,而用於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則係容納於另一側蓋47中。
以下,將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由於,供應電力至產生旋轉驅動後輪WR的動力的電動馬達29的主要電池30,係被放置於第一空間S1內,而此第一空間S1是由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且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15、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且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16、及主要車架14所圍成,而且,電動馬達29係設置在不同於第一空間S1的位置上,所以,藉由增加第一空間S1而將主要電池30放置在此增加的第一空間S1中,便可以放置大型的主要電池30。
另外,由於,當從一側看來時,主要電池30之至少一部分的上端係重疊於主要車架14,所以,能夠藉由向上延伸主要電池30而增加尺寸。
另外,由於,連同以軸頸連接至後端部的後輪WR,擺臂23之前端部係可上下擺動地連接至樞軸車架16,且電動馬達29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WR同軸的方式設置於擺臂23之後端部,所以,可以緊密地放置電動馬達29,同時,確保用於主要電池30的安裝空間。
另外,主要電池30係設置於第一空間S1,然則,取代主要電池30以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第二空間S2內,而此第二空間S2是由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部且向上向後延伸的後車架17、支撐座椅28而同時連接主要車架14之後部與後車架17之中間部的座椅軌條18、及主要車架14所圍成;而且,電動馬達29並非設置於第二空間S2內。因此,藉由將主要電池30及副電池40分別設置在藉著未放入電動馬達29而變大的第一及第二空間S1、S2內,可以放置較大的主要電池30及副電池40,而且,在卸下主要電池30的時候,可以取代主要電池30而從副電池40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29。
主要電池3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主要電池單元31所組成,這些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具有實質上對應於主要表面14之下表面的上表面,且對齊地設置在第一空間S1內所放置的一個主要電池箱32中,而此第一空間S1是由主要車架14、直下車架15、及樞軸車架16所圍成,對應於主要電池箱32之形狀。因此,可以將更多用於主要電池的電池單元31放置於主要電池箱32內。
另外,從側邊覆蓋住座椅軌條18的側蓋47,係設置於位在座椅軌條18上方的座椅28底下;而且,接受來自主要電池30或副電池40所供應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納於側蓋47內。因此,並不會從外側看到驅動電路手段49,而可改進外觀。
此外,此對左右側蓋47係設置於座椅軌條18之左右兩側,驅動電路手段49係容納於其中一個側蓋47內,而且,用於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係容納於另一側蓋47內。因此,可以放置驅動手段49及充電電路手段50,而同時維持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有效地利用兩側蓋47內的空間,且達成良好的外觀。
另外,由於,可以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選擇的下方車架33,在此下方車架33之分離狀態下,係設置於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之間,而其中的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與樞軸車架16而支撐主要電池箱32,分離車架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允許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所以,可以向下抽出主要電池箱32,且便利於主要電池30的維修保養。
此外,直下車架15係由多個較高直下車架15a及多個較低直下車架15b所組成,而這些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上端部係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上端部則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下端部。較低直下車架15b可以在一個從較高直下車架15a向下延伸而使下方車架33之前端藉由數個連接銷35連接到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下部的位置、與一個向前旋轉而使較低直下車架15b之下部與下方車架33之前端分離的位置之間作選擇,且透過數個銷26而可旋轉地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15a之下端部。因此,在下方車架33之分離狀態下,藉由向前旋轉直下車架15之較低直下車架15b,電池箱32可以傾斜地向下向前抽出,藉此,可以輕易地抽出電池箱32。
另外,由於,在主要電池箱32之寬度方向上從兩側放置於內部的直下車架33之至少一些部位,在下方車架33之連接狀態下,當從一側看來時,係重疊於主要電池箱32之下部,所以,可以避免因設置下方車架33而增加車輛寬度,而且,可以確保與地面的最小高度。藉由,向上延伸主要電池30,致使從一側看來時,主要電池30上端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主要車架14,因而可以補償由於在電池箱32之兩較低側形成凹陷部32a以容納連接狀態下的直下車架33所減少的體積量。
另外,由於,當從上方看來時,設置於主要電池30兩側與主要電池箱32上的踏板38,係設置於該對左右踏板架37之前端,而此對左右踏板架37當從上方看來時係重疊於主要電池30和主要電池箱32之後部,所以,對於騎乘者來說,可以更加舒適地擱置雙腿,而不會增加踏板架37之間的寬度。
另外,藉由設置兩個踏板38,雖然,在騎乘者跨坐於座椅28上的位置處必須減少主要電池30之寬度,但是,在兩個踏板架37及兩個踏板38更往前的部位上,卻增加了主要電池30之寬度。因此,對騎乘者來說,可以更加舒適地擱置雙腿,顯著地增加了主要電池箱32之容量,且藉由在主要電池箱32內放置更多的電池單元31,而可以增加主要電池30之尺寸。
再者,由於電池30之底部41B被成型為向下呈階梯狀到前部,具有一個從一側看來位於踏板架37上方的後底部41a、及一個位於踏板架37底下的前底部41b,所以,可以避免減少主要電池30之尺寸,同時,避免兩個踏板架37之間的寬度增加。
圖11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其中,對應於先前實施例中的部件係以相同元件符號標示,且省略其相關說明。
機車之車輛本體車架FB包括頭管13,其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11,而使前輪WF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操控手把12;管狀主要車架14,其自頭管13向下及向後延伸;以及,後車架52,其可以分開至左右且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下部。後車架52整體地使樞軸車架53連接至主要車架14之後端並向下延伸,且具有支撐座椅28的座椅軌條、及從上方覆蓋後輪WR的後擋板之功能。
從樞軸車架53向前延伸的一對左右踏板架37,係連接至樞軸車架53的下部,而且,供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38,係設置於踏板架37之前端。
後輪WR係以軸頸連接至擺臂23之後部,而此擺臂23係可擺動地由樞軸車架53之下部所支撐;而且,用以產生旋轉驅動後輪WR用的動力的電動馬達29,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WR同軸的方式設置。
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主要電池30係由多個彼此組合的主要電池單元31所組成,且容納於主要電池箱32內;而且,主要電池箱32係設置於第一空間S1中,而此第一空間S1如同先前的實施例一樣,是由主要車架14、連接到頭管13或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在本實施例中為主要車架14之前端部)且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15、及樞軸車架53所圍成,其中,主要電池箱32之上表面係對應於向下及向後延伸的主要車架14之下表面,且被成型為逐漸向前部下降。
另外,如先前的實施例一樣,直下車架15係由由多個銷26相連接的較高直下車架15a及較低直下車架15b;而且,可以在連接狀態與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的下方車架33,係設置於樞軸車架53之諸下部之間,而其中的分離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15之較低直下車架15b與樞軸車架53而支撐主要電池箱32,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允許主要電池箱32向下抽出。因此,由於下方車架33可以在使前部連接到直下車架15的連接狀態,與使前部與直下車架15分離的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所以,如先前實施例一樣,藉由向下旋轉分離狀態的直下車架33之前部,可以傾斜地向下向前抽出主要電池箱32。
另外,取代主要電池30以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29的副電池40,係設置於第二空間S2內,而此第二空間S2是由主要車架14及具有座椅軌條功能的後車架52所圍成,且位於座椅28底下。
順便一提,坐在座椅28上的騎乘者的左右雙腿被前方的腿部擋板45所覆蓋,而且,腿部擋板45係與一個合成樹脂中央蓋46一體成型,以便從兩側覆蓋主要電池箱32之前部,而同時從上方覆蓋主要車架14。另一方面,副電池箱42被位於座椅28底下的一對左右合成樹脂側蓋54從兩側覆蓋,而且,合成樹脂側蓋54係連接至中央蓋46及後車架52。
此外,接受主要電池30和副電池40所供應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29的驅動電路手段49、及用於充電主要電池30的充電電路手段50,係容置於後車架52內側。
雖然已經描述了本發明,但顯然仍可運用許多其他方式加以變化。這些變化並不會被認為違背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而且,對於熟知此項技術者來說,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範圍內,仍可以輕易構思出許多修改。
本發明係主張2008年9月30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2008-254761、2008-255161、及2008-254810之優先權,該等申請案的內容在此併入作為參考。
11...前叉
12...操控手把
13...頭管
14...主要車架
15...直下車架
15a...較高直下車架
15b...較低直下車架
16...樞軸車架;樞軸臂
17...後車架
17a...傾斜部
17b...水平部
18...座椅軌條
19...座椅支撐架
19a...(水平)座椅支撐部
19b...前腿
19c...後腿
20...前擋泥板
21...後擋泥板
22...主要立架
23...擺臂
24...後緩衝單元
25...載物平台
26...銷
28...座椅
29...電動馬達
30...(主要)電池
31...(主要)電池單元
32...(主要)電池箱
32a...凹陷部
33...下方車架
34...心軸
35...連接銷
36...彈性構件;支撐板
37...踏板架
37e...彈性構件
38...踏板
40...(副)電池
40B...底部
40a...後底部
40b...前底部
41...(副)電池單元
41B...底部
41a...後底部
41b...前底部
42...(副)電池箱
43...(第一)冷卻風扇
44...(第二)冷卻風扇
45...腿部擋板
46...中央蓋
47...側蓋
48...車輛本體蓋
49...驅動電路手段
50...充電電路手段
51...充電線
52...後車架
53...樞軸車架
54...側蓋
FA...本體車架
FB...本體車架
WF...前輪
WR...後輪
S1...(第一)空間
S2...(第二)空間
圖1是依據實施例的機車的左側視圖。
圖2是從圖1的箭號2所指的方向看來的視圖。
圖3是機車移除車輛本體蓋後的左側視圖。
圖4是從圖3的箭號4所指的方向看來的視圖。
圖5是顯示電池裝配與拆卸的示意圖。
圖6是依據另一實施例的機車的左側視圖。
圖7是依據另一實施例的機車的左側視圖。
圖8是從圖7的箭號2所指的方向看來的視圖。
圖9是沿著圖7之線3-3所作的剖面圖。
圖10是顯示電池裝配與拆卸的示意圖。
圖11是依據另一實施例的機車的左側視圖。
11...前叉
12...操控手把
13...頭管
14...主要車架
15...直下車架
16...樞軸車架;樞軸臂
17...後車架
17a...傾斜部
17b...水平部
18...座椅軌條
19...座椅支撐架
20...前擋泥板
21...後擋泥板
22...主要立架
23...擺臂
24...後緩衝單元
25...載物平台
28...座椅
29...電動馬達
30...(主要)電池
31...(主要)電池單元
32...(主要)電池箱
33...下方車架
34...心軸
35...連接銷
36...彈性構件;支撐板
37...踏板架
38...踏板
40...(副)電池
41...(副)電池單元
42...(副)電池箱
43...(第一)冷卻風扇
44...(第二)冷卻風扇
45...腿部擋板
46...中央蓋
47...側蓋
48...車輛本體蓋
49...驅動電路手段
50...充電電路手段
51...充電線
FA...本體車架
WF...前輪
WR...後輪
S1...(第一)空間
Claims (15)
- 一種跨坐型電動車輛,包括:頭管,以可操控的方式支撐前叉,而使前輪以軸頸連接到下端部,及操控手把;主要車架,自頭管向下及向後延伸;以及電動馬達,用以產生旋轉驅動後輪的電力,其中,供應電力到電動馬達的電池係放置於一空間(S1)內,而該空間是由連接至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並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連接到主要車架之後端部並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及主要車架所圍成;且該電動馬達係放置於該後輪之一側而非該空間(S1)內;直下車架係以實質上垂直於車輛之縱向的方向延伸;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一個電池箱內,該電池箱具有實質上對應於主要車架之下表面的上表面,且被放置在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該空間(S1)內,而對應於電池箱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一擺臂之前端部,連同以軸頸連接到後端部的後輪,係可上下擺動地連接到樞軸車架,而且,電動馬達係以其旋轉軸線與後輪同軸的方式設置於該擺臂之後端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一個電池 箱內,該電池箱具有實質上對應於主要車架之下表面的上表面,且被放置在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該空間(S1)內,而對應於電池箱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一個下方車架,其可在連接狀態及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係設置於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之諸下部之間,而該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而支撐電池箱,該分離狀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主要電池箱得以向下抽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更包括:接受電池所供應的電力並驅動電動馬達的驅動電路手段,其被容置於一個側蓋內,該側蓋係設置於位在座椅軌條上方的座椅底下,且從一側覆蓋住座椅軌條,而該座椅軌條係連接至主要車架並向後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驅動電路手段係容置於一對左右側蓋之其中一側蓋;且用於對電池充電的充電電路手段係容置於該兩側蓋之另一側蓋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當從上方看來時,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係放置在座椅之寬度方向內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驅動電路手段及充電電路手段係放置於一個由主要車架、座椅、 及後車架所圍成的空間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電動馬達係放置在不同於空間(S1)的位置上,而該空間是由連接到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並向下延伸的直下車架、連接到該主要車架之後端部並向下延伸的樞軸車架、及主要車架所圍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供應電力至電動馬達的電池係放置在空間(S1)內,致使,從側邊觀看時,該電池上端之至少一部分係重疊於主要車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一個電池箱,其上表面係沿著主要車架向後及向下延伸,係放置於由主要車架、直下車架、及樞軸車架所圍成的空間(S1)內;且彼此組合以形成電池的多個電池單元,係對齊地配置於電池箱中,對應於電池箱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一個下方車架,其可以在連接狀態及分離狀態之間作選擇,係設置於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之諸下部之間,而該連接狀態係藉由連接直下車架與樞軸車架而支撐電池箱,該分離狀態則係藉由切斷連接而讓電池箱得以向下抽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直下車架具有一個較高直下車架及一個較低直下車架,該較高 直下車架之上端部係連接至頭管或主要車架之前端部,而該較低直下車架之上端部則連接到該較高直下車架之下端部;且較低直下車架可以在一個從較高直下車架向下延伸而使下方車架之前部連接到較低直下車架之下部的位置、與一個向前旋轉而使較低直下車架之下部與下方車架之前部分離的位置之間作選擇,而且,可旋轉地連接至較高直下車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當從側邊看來時,在下方車架的連接狀態下,至少一部分下方車架重疊於電池箱之下部;且下方車架係以電池箱之寬度方向從兩側放置在內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電動車輛,其中,一個供坐在座椅上的一騎乘者擱置雙腿的踏板,係設置於一對左右踏板架之前端上,而該對左右踏板架係連接至樞軸車架之下部,同時向前延伸,而且,當從上方觀看時,會與電池之後部相重疊,當從上方看來時,係放置在電池之兩側;且電池之底部被成型為向下到該前部呈階梯狀,當從一側看來時,具有一個設置於該等踏板架上方的後底部、及一個放置在該等踏板架底下而位在踏板與直下車架之間的前底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54761A JP5329895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JP2008254810A JP5276944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JP2008255161A JP5162402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6558A TW201026558A (en) | 2010-07-16 |
TWI392620B true TWI392620B (zh) | 2013-04-11 |
Family
ID=4140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8131743A TWI392620B (zh) | 2008-09-30 | 2009-09-21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6075B2 (zh) |
EP (1) | EP2168863B1 (zh) |
CN (1) | CN101712353B (zh) |
CA (1) | CA2678993C (zh) |
ES (1) | ES2540974T3 (zh) |
TW (1) | TWI392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60087B (zh) * | 2010-08-27 | 2014-11-11 | Kwang Yang Motor Co | Electric car |
KR101286397B1 (ko) * | 2010-08-31 | 2013-07-15 |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
US9010476B2 (en) * | 2010-11-05 | 2015-04-21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
JP2012144178A (ja) * | 2011-01-13 | 2012-08-02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 |
JP5715430B2 (ja) * | 2011-02-02 | 2015-05-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ポーツタイプの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
JP5595311B2 (ja) * | 2011-03-14 | 2014-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5722089B2 (ja) * | 2011-03-14 | 2015-05-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5643687B2 (ja) * | 2011-03-15 | 2014-1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JP5728328B2 (ja) * | 2011-08-04 | 2015-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電装品収納構造 |
JP5603504B2 (ja) * | 2011-10-28 | 2014-10-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EP2796350A4 (en) * | 2011-12-22 | 2014-12-31 | Yamaha Motor Co Ltd | ELECTRIC VEHICLE OF THE TYPE TO DISPENSE |
JP5600668B2 (ja) * | 2011-12-28 | 2014-10-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
CN103946108B (zh) * | 2011-12-28 | 2016-08-24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跨乘式电动车辆 |
JP5916463B2 (ja) * | 2012-03-26 | 2016-05-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JP2013203545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集配管理システム |
JP6193304B2 (ja) * | 2015-05-29 | 2017-09-0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EP3345815B1 (en) * | 2015-08-31 | 2020-03-04 | Honda Motor Co., Ltd. | Battery case structure for electric-powered vehicles |
US10967721B2 (en) | 2016-03-31 | 2021-04-06 |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 Vehicle having separable driver and propulsion modules |
JP6433031B2 (ja) * | 2016-09-29 | 2018-12-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固定構造 |
US11142285B2 (en) * | 2017-09-11 | 2021-10-12 | Honda Motor Co., Ltd. | Electric motorcycle |
WO2019064493A1 (ja) * | 2017-09-29 | 2019-04-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配置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
TWI653180B (zh) * | 2018-01-31 | 2019-03-1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動車的電池盒構造 |
TWI663089B (zh) * | 2018-01-31 | 2019-06-2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動車輛的電池盒鎖定裝置 |
US11390350B2 (en) * | 2018-08-07 | 2022-07-19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 Seat caddy for charging cable |
CN113573951B (zh) * | 2019-03-24 | 2024-09-06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动原动机的车辆 |
JP6825169B1 (ja) * | 2019-07-10 | 2021-02-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JP2022015496A (ja) * | 2020-07-09 | 2022-01-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電動スノーモビル |
CN112874678B (zh) * | 2020-11-10 | 2022-08-16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性好的电动摩托车 |
US20240166284A1 (en) * | 2021-03-31 | 2024-05-23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
USD1066145S1 (en) * | 2021-11-19 | 2025-03-11 | Cake Mobility As | Electric motorbike |
US11850969B1 (en) | 2022-08-23 | 2023-12-26 | Intercontinental Mobility Company | Portable motorized vehicle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05143A (ja) * | 1991-10-18 | 1993-04-2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二輪車 |
EP0539269A1 (en) * | 1991-10-19 | 1993-04-2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attery unit in an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CN1579877A (zh) * | 2003-08-11 | 2005-02-16 | 刘奥宇 | 跨式电动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082868A5 (zh) * | 1970-03-31 | 1971-12-10 | Motobecane Ateliers | |
US5305513A (en) * | 1992-09-24 | 1994-04-26 | Ford Motor Company | Vehicle battery decking device |
JPH06278667A (ja) * | 1993-01-26 | 1994-10-04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 |
JP3450078B2 (ja) * | 1995-01-30 | 2003-09-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
JP3622021B2 (ja) * | 1996-07-31 | 2005-02-2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脱着式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ロック機構 |
US6155369A (en) * | 1998-03-26 | 2000-12-05 | Whittaker; Ronald W. | Electric bicycle |
JP3949446B2 (ja) | 2001-12-20 | 2007-07-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US6722460B2 (en) * | 2002-09-16 | 2004-04-20 | Asia Pacific Fuel Cell Technologies, Ltd. | Electric scooter with fuel cell engine assembly |
JP4353415B2 (ja) * | 2004-01-16 | 2009-10-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AT9328U1 (de) * | 2006-02-27 | 2007-08-15 |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Fahrzeug mit elektrischem antrieb |
JP2008254810A (ja) | 2007-04-02 | 2008-10-23 | Yasukuni Kishimoto | トレイ容器等の供給補助機。 |
JP5256639B2 (ja) | 2007-04-02 | 2013-08-0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8254761A (ja) | 2007-04-03 | 2008-10-23 | Takara Kosan Kk | 風船のラッピング装置 |
-
2009
- 2009-09-16 US US12/560,970 patent/US83760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9-17 CA CA2678993A patent/CA2678993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9-21 TW TW098131743A patent/TWI39262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9-28 EP EP09171483.2A patent/EP216886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9-28 ES ES09171483.2T patent/ES2540974T3/es active Active
- 2009-09-28 CN CN200910178718.9A patent/CN1017123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05143A (ja) * | 1991-10-18 | 1993-04-2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二輪車 |
EP0539269A1 (en) * | 1991-10-19 | 1993-04-2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attery unit in an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CN1579877A (zh) * | 2003-08-11 | 2005-02-16 | 刘奥宇 | 跨式电动摩托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540974T3 (es) | 2015-07-15 |
CA2678993C (en) | 2013-05-28 |
US20100078236A1 (en) | 2010-04-01 |
TW201026558A (en) | 2010-07-16 |
EP2168863B1 (en) | 2015-06-24 |
EP2168863A1 (en) | 2010-03-31 |
CA2678993A1 (en) | 2010-03-30 |
US8376075B2 (en) | 2013-02-19 |
CN101712353A (zh) | 2010-05-26 |
CN101712353B (zh) | 2013-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92620B (zh)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
US8418795B2 (en) | Saddle-ride electric vehicle | |
EP2168864B1 (en) | Saddle-ride type electric vehicle | |
JP5253951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US20020066610A1 (en) | Electric scooter providing improved layout of battery set | |
JP2010083333A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TWI751486B (zh) | 跨坐型電動車輛 | |
JP3239499U (ja) | 電動バイク | |
JP5329895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5162402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5528905B2 (ja)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 |
JPWO2020188706A1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5276944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WO2020183500A1 (en) | Modular vehicle | |
JP7513933B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437167B2 (ja)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 |
WO2024202074A1 (ja) | 電動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 |
JP2021084570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09202847A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H0631040B2 (ja) | 自動二輪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