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712353B -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2353B
CN101712353B CN200910178718.9A CN200910178718A CN101712353B CN 101712353 B CN101712353 B CN 101712353B CN 200910178718 A CN200910178718 A CN 200910178718A CN 101712353 B CN101712353 B CN 101712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frame
battery pack
main frame
frame
electrica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87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2353A (zh
Inventor
捧太树
竹中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47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98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51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624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4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69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12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2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2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2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较大的电池组设置在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内,所述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配备有:前管,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并可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和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的电池组设置在由向下框架、枢转框架和主框架围起的空间(S1)内,所述向下框架连接到前管或主框架(14)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电动机设置在后轮的侧部,而不是设置在空间(S1)的侧部。

Description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在35U.S.C.§19下主张2008年9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254761号、第2008-255161号和第2008-25481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整体内容在此并入本文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所述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配备有:前管,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并可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和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
背景技术
JP-A第2003-182669号中已经公开了一种配备有位于主框架下方的电池组的摩托车,所述电池组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所述主框架从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
然而,在JP-A第2003-182669号公开的摩托车中,具有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的电动机的电动机单元连接在悬挂于主框架的前支架的下部与从主框架的后端向下延伸的枢转框架的下部之间,并且电池组设置在电动机单元与主框架之间的狭窄空间内,使得难以设置大的电池组。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设计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所述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在保持良好外观的同时可以配备有大的电池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包括:前管,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并可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和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的电池组设置在由向下框架、枢转框架和主框架围起的空间内,所述向下框架连接到前管或主框架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并且电动机设置在后轮的侧部,而不是设置在所述空间的侧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后轮通过轴颈连接到端部的摆动臂的前端部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枢转框架,并且电动机设置在摆动臂的后端部且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同轴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电池组箱具有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上相对应的上表面并设置在由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框架设置在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与枢转框架而支撑电池组箱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接收从电池组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的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侧盖内,所述侧盖设置在乘客座椅的下方,所述乘客座椅设置在连接到主框架并向后延伸的座椅导轨的上方,并且所述侧盖从侧面遮盖座椅导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除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结构之外,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一对左侧盖和右侧盖中的一个侧盖内,而用于给电池组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容纳在两个侧盖中的另一个侧盖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从上方看时,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在乘客座椅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设置在由主框架、乘客座椅和后框架围起的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动机设置在与由向下框架、枢转框架和主框架围起的空间不同的位置处,所述向下框架连接到前管或主框架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主框架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并且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的电池组设置在所述空间内,使得当从侧面看时电池组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框架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池组箱设置在由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内,所述电池组箱具有沿着主框架向后并向下的上表面,并且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框架设置在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与枢转框架而支撑电池组箱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电池组箱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向下框架具有上部向下框架和下部向下框架,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前管或主框架的前端部,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的下端部,并且下部向下框架可以在从上部向下框架向下延伸使得下框架的前部连接到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的位置、与使从下框架的前部分开的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向前旋转的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并且下部向下框架可旋转地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从侧面看时,在下框架的连接状态下,下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与电池组箱的下部重叠,并且下框架在电池组箱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侧设置在内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设置在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的前端,所述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在向前延伸的同时连接到枢转框架的下部,并且当从上方看时所述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与电池组的后部重叠,当从上方看时所述踏板位于电池组的两侧,并且电池组的底部形成为朝向前部向下形成阶梯,且所述底部具有后底部和前底部,当从侧面看时所述后底部设置在踏板框架的上方,所述前底部在踏板与向下框架之间设置在踏板框架的下方。
实施例的主电池组与本发明的电池组相对应,用于实施例的主电池组的电池与用于本发明的电池组的电池相对应,实施例的主电池组箱与本发明的电池组箱相对应,以及实施例的第一空间与本发明的空间相对应。
本发明的效果包括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将电动机设置在后轮的侧部而不是设置在由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的侧部增加了所述空间,并且通过将电池组设置在增加的空间内可以设置较大的电池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电动机连接到摆动臂的后端部,且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同轴布置,所以可以在确保用于电池组的安装空间的同时紧凑地设置电动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用于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所以可以将用于电池组的更多的电池容纳在电池组箱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框架的分开状态下,可以向下拉出电池组箱,使得便于电池组的维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将电动机设置在与由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不同的位置处可增加所述空间。此外,通过将电池组设置在增加的空间内可以设置较大的电池组。另外,通过将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设置在乘客座椅下方并从侧面遮盖座椅导轨的侧盖内可以改进外观,使得从外面不会看到驱动电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左侧盖和右侧盖中的一个内,而充电电路装置容纳在另一个侧盖内,所以通过有效地使用两个侧盖内的空间可以保持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并且在获得良好外观的同时设置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当从上方看时,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在乘客座椅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内侧,所以可以在不妨碍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的脚的情况下设置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并且可以通过乘客座椅保护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利用主框架、乘客座椅和后框架包围并保护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将电动机设置在与由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不同的位置处可增加所述空间。此外,通过将电池组设置在增加的空间内可以设置较大的电池组。另外,因为当从侧面看时,电池组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框架重叠,所以可以通过向上延伸电池组来增加电池组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组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所以可以将更多的电池组电池容纳在电池组箱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框架的分开状态下,可以向下拉出电池组箱,使得便于电池组的维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框架的分开状态下,通过向前旋转向下框架的下部向下框架,可以向前倾斜地向下拉出电池组箱,使得可以容易地拉出电池组箱。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从侧面看时,在下框架的连接状态下,在电池组箱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侧设置在内侧的下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与电池组箱的下部重叠,使得可以防止由于设置下框架而增加车辆的宽度,并且可以确保距离底面的最小高度。可以通过向上延伸电池组,使得当从侧面看时电池组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框架重叠,来补偿由于在电池组箱的下侧形成凹入部以容纳连接状态下的下框架而减小的体积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当从上方看时设置在电池组两侧的踏板设置在当从上方看时与电池组的后部重叠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的前端,所以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舒适地放脚,而不需要增加踏板框架之间的厚度。此外,因为电池组的底部形成为朝向前部向下形成阶梯,且所述底部具有当从侧面看时定位于踏板框架上方的后底部和定位于踏板框架下方的前底部,所以可以防止电池组的尺寸减小,同时防止两个踏板框架之间的宽度增加。
本发明的进一步应用范围将从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变得清楚。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因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虽然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具体实例仅以示例的方式给出,然而应该会理解该详细说明和具体实例。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所述详细说明和附图仅以示例的方式给出,因此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从图1中的附图标记2指示的箭头方向看时的视图;
图3是在车身盖被移走的情况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附图标记5指示的箭头方向看时的视图;
图5是显示电池组的连接和拆卸的视图;
图6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7是根据另外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8是从由图7中的附图标记2指示的箭头方向看时的视图;
图9是沿着图7中的线3-3截得的剖面图;
图10是显示电池组的连接和拆卸的视图;以及
图11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4中,作为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A包括:前管13,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WF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11,并可操纵地支撑连接到前叉件11的上部的棒形转向把手12;管形主框架14,所述管形主框架从前管13向下并向后延伸;枢转框架16,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一对左后框架和右后框架17,所述一对左后框架和右后框架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后延伸;和一对左座椅导轨和右座椅导轨18,所述一对座椅导轨设置在主框架14的后部与两个后框架17的中间部分之间,并且向上且向后倾斜。
后框架17每一个都具有从主框架14的后端部向上并向后延伸的倾斜部分17a和从倾斜部分17a的后端水平向后延伸的水平部分17b,所述倾斜部分和所述水平部分一体形成,并且水平部分17b的后部相互连接。此外,座椅导轨18的后端连接到后框架17的倾斜部分17a的后上部。
从上方遮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20连接到前叉件11,而从上方遮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21连接到后框架17。此外,主支架22可旋转地连接到枢转框架16的下部。此外,后轮WR通过轴颈连接到后端部的摆动臂23的前端部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枢转框架16,并且后减震单元24设置在后框架17的水平部分17b的前部与摆动臂23的后部之间。此外,负载承载台25设置在后框架17的水平部分17b上。
乘客座椅28设置在负载承载台25的前面,并通过座椅支撑框架19被支撑到座椅导轨18,使得如图5中所示,乘客座椅28被座椅支撑框架19可向前旋转地支撑。因此,座椅支撑框架19具有支撑乘客座椅28的水平座椅支撑部19a、从座椅支撑部19a的前部向下延伸的前支腿19b、和从座椅支撑部19a的后部向下延伸的后支腿19c,其中前支腿19b的下端固定到座椅导轨18的前部,而后支腿19c的下端固定到后框架17的倾斜部分17a的后部。
另一方面,后轮WR被由电动机29产生的动力旋转驱动,并且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主电池组30设置在由主框架14、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围起的第一空间S1(见图1和3)中,所述向下框架形成车身框架FA的一部分,并在向下延伸的同时连接到前管13或主框架14的前端部(在此实施例中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电动机29设置在与第一空间S1不同的位置处,并且在此实施例中,电动机29在第一空间S1的后方设置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处且该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WR同轴布置。
主电池组30由用于主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31构成,并且用于主电池组的每一个电池31都具有基本上与车身框架FA的主框架24相对应的上表面,并且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主电池组箱32内,从而与主电池组箱32的形状相对应,其中所述主电池组箱设置在由主框架14、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
因此,主电池组箱32的上表面形成为与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主框架14的下表面相对应,并且在此实施例中,所述上表面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下降。
此外,下框架33设置在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可在连接状态与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下框架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与枢转框架16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而在所述分开状态下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在此实施例中,下框架33的后部通过主轴34可摆动地连接到枢转框架16的下部,而下框架33的前部通过可拆卸的连接销35或类似部件可拆卸地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下部。即,下框架33可在下框架的前部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连接状态与前框架的前部与向下框架15分离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使得如图5中所示在分开状态下可以通过向下旋转下框架33的前部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
此外,弹性部件36被置于由连接状态下的下框架33支撑的主电池组箱32的上表面与车身框架FA之间。
此外,从枢转框架16向前延伸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37连接到枢转框架16的下部,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38设置在踏板框架37的前端。
因此,如图2和图4中所示在平面图中,容纳主电池组30的主电池组箱32不与踏板框架37和踏板38重叠,并且在此实施例中,主电池组箱32(即,主电池组30)的后部宽度被设置成比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的宽度窄,从而与设置在主电池组箱32的两个后侧的踏板框架37和踏板38相对应。此外,为了增加主电池组30的容量,主电池组箱32形成为向后延伸,使得在侧视图中后端部与踏板框架37重叠。
此外,代替主电池组30,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由主框架14和座椅导轨18围起的第二空间S2中,并且定位于乘客座椅28的下方,使得如图5中所示在向前旋转乘客座椅28的情况下可以从第二空间S2拉出所述副电池组,并且副电池组40由座椅支撑框架19包围。因此,与第一空间S1不同,电动机29设置在第一空间S1的后面并定位于摆动臂23的后端部处,使得所述电动机设置在与第二空间S2不同的位置处。
副电池组40由用于副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41构成,并且用于副电池组的电池41形成为与第二空间S2相对应,并且排成行地布置在设置在第二空间S2中的副电池组箱42中,从而与副电池组箱42的形状相对应。
将被主电池组30加热的空气吸入到第一空间S1的后侧并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面排放的第一冷却风扇43由车身框架FA的座椅导轨18支撑,并且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的主电池组箱32形成为使得来自摩托车的前部区域的移动空气可以从前侧引入并通过后上部排放。
此外,从第二空间S2吸入被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的副电池组箱42加热的空气并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面排放的第二冷却风扇44由车身框架FA的座椅支撑框架19的后支腿19c支撑。
同时,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的两条腿从前侧被腿部挡板45遮盖,并且腿部挡板45与合成树脂中心盖46一体形成,以便在从上方遮盖主框架14的同时从两侧遮盖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另一方面,座椅导轨18、座椅支撑框架19、副电池组箱42和第二冷却风扇44从两侧被设置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一对左合成树脂侧盖和右合成树脂侧盖47遮盖,并且合成树脂侧盖47连接到中心盖46并与中心盖46一起形成车身盖48。
此外,接收从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以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中的一个内,而用于给主电池组30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侧盖47中的另一个内。此外,充电线51容纳在乘客座椅28与副电池组箱42之间。
此外,当从上方看时,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在乘客座椅28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内侧,并且设置在由主框架14、乘客座椅28和后框架17围起的空间内。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因为将电力供应给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电动机29的主电池组30设置在由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的向下框架15、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的枢转框架16、和主框架14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并且电动机29设置在与第一空间S1不同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空间S1而设置较大的主电池组30,以将主电池组30设置在增加的第一空间S1内。
此外,因为后轮WR通过轴颈连接到后端部的摆动臂23的前端部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枢转臂16,并且电动机29设置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处且具有与后轮WR同轴布置的旋转轴线,因此在确保用于主电池组30的安装空间的同时可以紧凑地设置电动机29。
另外,由于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与枢转框架16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的下框架33设置在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的下部之间,因此在下框架33的分开状态下,可以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并便于主电池组30的维修。
此外,主电池组30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而代替主电池组30的、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所述第二空间由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上且向后延伸的后框架17、在连接主框架14的后部与后框架17的中间部分的同时支撑乘客座椅28的座椅导轨18、和主框架14围起,并且电动机29设置在与第二空间S2不同的位置处。因此,通过将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设置在由于没有设置电动机29而可以被形成得更大的第一和第二空间S1、S2内,可以设置更大的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并且当主电池组30放电时,代替主电池组30从副电池组40给电动机29供应电力。
主电池组30由用于主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31构成,用于主电池组的电池31具有与主框架14的下表面基本上相对应的上表面,并且布置在主电池组箱32内,从而与主电池组箱32的形状相对应,其中所述主电池组箱设置在由主框架14、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副电池组40由用于副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41构成,并且用于副电池组的电池41形成为与第二空间S2相对应,并且排成行地布置在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的副电池组箱42中,从而与副电池组箱42的形状相对应。因此,可以将用于主电池组的更多的电池31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并将用于副电池组的更多的电池41容纳在副电池组箱42内。
此外,从侧面遮盖座椅导轨18的侧盖47设置在乘客座椅28的下方,所述乘客座椅28设置在座椅导轨18的上方,并且接收从主电池组30或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内。因此,从外部不会看到驱动电路装置49,可以改进外观。
此外,一对左侧盖和右侧盖47设置在座椅导轨18的左侧和右侧,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中的一个内,而用于给主电池组30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两个侧盖47中的另一个内。因此,在保持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的同时可以设置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从而有效地使用两个侧盖47内的空间并获得良好的外观。
另外,将被主电池组30加热的空气吸入到第一空间S1的后侧并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放的第一冷却风扇43由车身框架FA的座椅导轨18支撑,并且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的主电池组箱32形成为使得来自摩托车的前部区域的移动空气可以从前面引入并从后上部排出。因此,由主电池组30产生的热量可以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出。
此外,因为当从上方看时,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在乘客座椅28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内侧,因此在不妨碍横跨乘客座椅28的乘客的脚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并且可以由乘客座椅28保护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因为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设置在由主框架14、乘客座椅28和后框架17围起的空间内,因此可以通过利用主框架14、乘客座椅28和后框架17包围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来保护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和充电电路装置。
另外,因为主电池组箱32形成为使得可以从前面引入来自摩托车的前部区域的移动空气并从后上部排放所述移动空气,并且主电池组30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因此可以有效地排放主电池组箱32内的空气,并且通过操作第一冷却风扇43可以有效地冷却主电池组箱32内的主电池组30。
此外,代替主电池组将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由后框架17、座椅导轨18和主框架14围起的第二空间S2内,并且从第二空间S2吸入被副电池组箱40加热的空气并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放的第二冷却风扇44由车身框架FA的座椅支撑框架19的后支腿19c支撑。因此,可以将由副电池组40产生的热量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放。
此外,因为在平面图中,在使两个踏板框架37和设置在两个踏板框架37的前端的踏板38不重叠的情况下将主电池组30和主电池组箱32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所以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舒适地放脚,而不需要增加两个踏板框架37之间的宽度。此外,通过设置两个踏板框架37和两个踏板38,虽然主电池组30的宽度在乘客横跨乘客座椅28的地方必须减小,但是主电池组30的宽度在位于距离两个踏板框架37和两个踏板38更向前的部分处增加。因此,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加舒适地放脚,并且可以通过将用于主电池组的更多的电池31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而显著地增加主电池组箱32的容量并增加主电池组30的尺寸。
图6显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与图1-5中的实施例相对应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提供详细说明。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B包括:前管13,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WF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11,并可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12;管形主框架14,所述管形主框架从前管13向下并向后延伸;和后框架52,所述后框架52可左右分离并且连接到主框架13的下部。后框架52整体地具有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并向下延伸的枢转框架53,并且具有支撑乘客座椅28的座椅导轨和从上面遮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的功能。
从枢转框架53向前延伸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37连接到枢转框架53的下部,并且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38设置在踏板框架37的前端。
后轮WR通过轴颈连接到由枢转框架53的下部可摆动地支撑的摆动臂23的后部,并且设置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电动机29,且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WR同轴布置。
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主电池组30由用于主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31构成并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并且主电池组箱32设置在由主框架14、连接到前管13或主框架14的前端部(在此实施例中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的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53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而在平面图中踏板框架37和踏板38不重叠,其中主电池组箱32的上表面与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主框架14的下表面相对应,并且形成为朝向后方逐渐下降。
此外,下框架33设置在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53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与枢转框架53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所述断开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因此,由于下框架33可在前部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连接状态与前部与向下框架15分离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所以可以通过在分开状态下向下旋转下框架33的前部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
另外,代替主电池组30而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所述第二空间由主框架14和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用作座椅导轨的后框架52围起。副电池组40由用于副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41构成,并且用于副电池组的电池41形成为与第二空间S2相对应,并且排成行地布置在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的副电池组箱42中,从而与副电池组箱42的形状相对应。
将由主电池组30加热的空气吸入到第一空间S1的后侧并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放的第一冷却风扇43由车身框架FB的后框架52支撑,并且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的主电池组箱32形成为使得来自摩托车的前部区域的移动空气可以从前面被引入并从后上部排出。
此外,吸入被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的副电池组40加热的空气并且将所述空气朝向乘客座椅28的后方排放的第二冷却风扇44由车身框架FB的后框架52支撑。
另外,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的两条左右腿从前面被腿部挡板45遮盖,并且腿部挡板45与合成树脂中心盖46一体形成,以便在从上面遮盖主框架14的同时从两侧遮盖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另一方面,副电池组箱42和第二冷却风扇44从两侧被设置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一对左合成树脂侧盖和右合成树脂侧盖54遮盖,并且合成树脂侧盖54连接到中心盖46和后框架52。
此外,接收从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和用于给主电池组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后框架52内。
图7-10显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7是摩托车的左视图,图8是从由图7的附图标记2指示的箭头方向看时的视图,图9是沿图7的线3-3截得的横截面图,以及图10是显示电池组的连接和拆卸的视图。
在图7-10中所示的与在图1-5中所示的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提供详细说明。
此外,一对左下框架和右下框架33设置在向下框架15的下部与枢转框架16之间,所述左下框架和右下框架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与枢转框架16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在此实施例中,下框架33的后部通过主轴34可摆动地连接到枢转框架16的下部,而下框架33的前部通过可拆卸的连接销35等可拆卸地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下部。即,下框架33可以在前部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连接状态与前部与向下框架15分离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
因此,两个下框架33通过在上面安装主电池组箱32的支撑板36连接,并且在两个下框架33的分开状态下,如图4中所示,下框架33可以旋转使得前部向下移动。
此外,向下框架15由上部向下框架15a和下部向下框架15b构成,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而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15a的下端部。下部向下框架15b可以在从上部向下框架15a向下延伸使得下框架33的前端通过连接销35连接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的位置、与通过从下框架33的前端分开的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向前旋转的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并且下部向下框架15b通过销26可旋转地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15a的下端部。
因此,在下框架33的分开状态下,如图10中所示,通过向前旋转向下框架15的下部向下框架15b,可以向前倾斜地向下拉出电池组箱32。
此外,当从侧面看时,处于连接状态的下框架33的至少一部分(在此实施例中为下框架33的前部)与电池组箱32的下部重叠,并且在电池组箱32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侧设置在内侧。容纳连接状态的下框架33的前部的凹入部32a形成在电池组箱32的前部的两个下侧。
另外,当从侧面看时,由连接状态下的下框架33和支撑板36支撑的主电池组箱32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和电池组30在与主框架14重叠的同时在主框架14的两侧向上延伸,并且弹性部件37e放入主电池组箱32的上端部与主框架14之间。
此外,从枢转框架16向前延伸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37连接到枢转框架16的下部,并且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38设置在踏板框架37的前端。此外,两个踏板框架37被定位成当从上方看时与主电池组30和主电池组箱32的后部重叠,并且当从上方看时,踏板38设置在主电池组30和主电池组箱32的两侧。
此外,主电池组箱32的底部40B形成为朝向前部向下形成阶梯,且当从侧面看时具有定位于踏板框架37的上方的后底部40a和在踏板38与向下框架15之间定位于踏板框架37下方的前底部40b。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的主电池组30的底部41也形成为朝向前部形成阶梯,且当从侧面看时具有定位于踏板框架37的上方的后底部41a和在踏板38与向下框架15之间定位于踏板框架37下方的前底部41b,从而与主电池组箱32的形状相对应。
容纳主电池组30的主电池组箱32的后部的宽度被设定为比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的宽度窄。
此外,在由主框架14和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座椅导轨18围起的第二空间S2内,可以代替主电池组30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被设置成在乘客座椅28向前旋转的情况下被从第二空间S2移走。副电池组40被座椅支撑框架19包围。
同时,位于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的两条左右腿从前侧被腿部挡板45遮盖,并且腿部挡板45与合成树脂中心盖46一体形成,以便在从上方遮盖主框架14的同时从两侧遮盖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另一方面,座椅导轨18、座椅支撑框架19和副电池组40从两侧被设置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一对左合成树脂侧盖和右合成树脂侧盖47遮盖,并且合成树脂侧盖47连接到中心盖46并与中心盖46一起形成车身盖48。
此外,接收从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中的一个内,而用于给主电池组30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侧盖47中的另一个内。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因为将电力供应给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电动机29的主电池组30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其中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的向下框架15、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的枢转框架16、和主框架14围起第一空间S1,并且电动机29设置在与第一空间S1不同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空间S1以将主电池组30设置在增加的第一空间S1内而设置较大的主电池组30。
此外,因为当从侧面看时,主电池组33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框架14重叠,因此可以通过向上延伸主电池组30而增加尺寸。
此外,因为后轮WR通过轴颈连接到后端部的摆动臂23的前端部可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枢转臂16,并且电动机29设置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处且该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WR同轴布置,因此在确保用于主电池组30的安装空间的同时可以紧凑地设置电动机29。
另外,主电池组30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而代替主电池组30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所述第二空间由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部并向上且向后延伸的后框架17、在连接主框架14的后部与后框架17的中间部分的同时支撑乘客座椅28的座椅导轨18、和主框架14围起,并且电动机29没有设置在第二空间S2中。因此,通过将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设置在由于没有设置电动机29而可以被形成得更大的第一和第二空间S1、S2内,可以设置更大的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并且当主电池组30放电时,代替主电池组30从副电池组40给电动机29供应电力。
主电池组30由用于主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31构成,用于主电池组的电池31具有与主框架14的下表面基本上相对应的上表面,并且排成行地布置在设置在由主框架14、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的主电池组箱32内,从而与主电池组箱32的形状相对应。因此,可以将用于主电池组的更多个电池31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
此外,从侧面遮盖座椅导轨18的侧盖47设置在乘客座椅28的下方,所述乘客座椅28设置在座椅导轨18的上方,并且接收从主电池组30或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内。因此,从外部不会看到驱动电路装置49,可以改进外观。
另外,一对左侧盖和右侧盖47设置在座椅导轨18的左侧和右侧,驱动电路装置49容纳在侧盖47中的一个内,而用于给主电池组30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两个侧盖47中的另一个内。因此,在保持良好的左右重量平衡的同时可以设置驱动电路装置49和充电电路装置50,从而有效地使用两个侧盖47内的空间,并获得良好的外观。
此外,因为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与枢转框架16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的下框架33设置在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16的下部之间,因此在下框架33的分开状态下可以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便于主电池组30的维修。
另外,向下框架15由上部向下框架15a和下部向下框架15b构成,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而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15a的下端部。下部向下框架15b可以在从上部向下框架15a向下延伸使得下框架33的前端通过连接销35连接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的位置、和使从下框架33的前端分开的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向前旋转的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并且通过销26可旋转地连接到上部向下框架15a的下端部。因此,在下框架33的分开状态下,通过向前旋转向下框架15的下部向下框架15b,可以向前倾斜地向下拉出电池组箱32,使得可以容易地拉出电池组箱32。
此外,因为当从侧面看时,在下框架33的连接状态下,在主电池组箱32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侧设置在内侧的下框架33的至少一部分与主电池组箱32的下部重叠,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设置下框架33而增加车辆宽度,并且可以确保与地面的最小高度。可以通过向上延伸主电池组30使得当从侧面看时主电池组30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主框架14重叠,来补偿由于在电池组箱32的两个下侧形成凹入部32a以容纳连接状态下的下框架33而减小的体积量。
另外,因为当从上方看时设置在主电池组30和主电池组箱32的两侧的踏板38设置在当从上方看时与主电池组30和主电池组箱32的后部重叠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37的前端,因此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加舒适地放脚,而不需要增加两个踏板框架37之间的宽度。
此外,通过设置两个踏板38,虽然主电池组30的宽度在乘客横跨乘客座椅28的地方必须减小,但是主电池组30的宽度在位于距离两个踏板框架37和两个踏板38更向前的部分处增加。因此,对于乘客来说可以更加舒适地放脚,并且可以显著地增加主电池组箱32的容量,并且通过将用于主电池组的更多的电池31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而增加主电池组30的尺寸。
另外,因为电池组30的底部41B被形成为朝向前部向下形成阶梯,且当从侧面看时具有定位于踏板框架37上方的后底部41a和定位于踏板框架38下方的前底部41b,因此可以在防止两个踏板框架38之间的宽度增加的同时防止主电池组30的尺寸减小。
图11显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与上述实施例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再给出详细说明。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B包括:前管13,所述前管可操纵地支撑前轮WF通过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11,并可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12;管形主框架14,所述管形主框架从前管13向下并向后延伸;和后框架52,所述后框架52可左右分离并且连接到主框架13的下部。后框架52整体地具有连接到主框架14的后端并向下延伸的枢转框架53,并且具有支撑乘客座椅28的座椅导轨和从上面遮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的功能。
从枢转框架53向前延伸的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37连接到枢转框架53的下部,并且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38设置在踏板框架37的前端。
后轮WR通过轴颈连接到由枢转框架53的下部可摆动地支撑的摆动臂23的后部,并且设置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电动机29且该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后轮WR同轴布置。
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主电池组30由用于主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多个电池31构成并容纳在主电池组箱32内,并且主电池组箱32设置在由主框架14、连接到前管13或主框架14的前端部(在此实施例中连接到主框架14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的向下框架15、和枢转框架53围起的第一空间S1内,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其中主电池组箱32的上表面与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主框架14的下表面相对应,并且形成为逐渐下降到后部。
此外,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向下框架15由通过销26连接的上部向下框架15a和下部向下框架15b构成,并且下框架33设置在枢转框架53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可在通过连接向下框架15的下部向下框架15b与枢转框架53而支撑主电池组箱32的连接状态与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因为下框架33可以在前部连接到向下框架15的连接状态与前部与向下框架15分离的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所以可以通过向下旋转断开状态下的下框架33的前部而向前倾斜地向下拉出主电池组箱32。
另外,代替主电池组30可以将电力供应给电动机29的副电池组40设置在由主框架14和位于乘客座椅28下方的用作座椅导轨的后框架52围起的第二空间S2内。
此外,坐在乘客座椅28上的乘客的两条左右腿从前面被腿部挡板45遮盖,并且腿部挡板45与合成树脂中心盖46一体形成,以便在从上面遮盖主框架14的同时从两侧遮盖主电池组箱32的前部。另一方面,副电池组箱42从两侧被设置在乘客座椅28下方的一对左合成树脂侧盖和右合成树脂侧盖54遮盖,并且合成树脂侧盖54连接到中心盖46和后框架52。
另外,接收从主电池组30和副电池组40供应的电力并驱动电动机29的驱动电路装置49和用于给主电池组30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50容纳在后框架52内。
虽然已经如此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本发明。这种改变不被认为是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所有这种修改被认为是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包括:
前管,所述前管能够操纵地支撑前轮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并能够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和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
其中,电池组将电力供应给所述电动机,用于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所述电池组的多个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所述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电池组箱具有沿着所述主框架向后并向下的上表面,以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上相对应,所述电池组箱设置在由所述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S1)内,所述向下框架连接到所述前管或所述主框架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其中,能够在连接状态与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的下框架设置在所述向下框架和所述枢转框架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在所述连接状态下通过连接所述向下框架与所述枢转框架而支撑所述电池组箱,而所述下框架在所述分开状态下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所述电池组箱,其中,由所述主框架、向下框架、枢转框架和下框架围起的空间(S1)位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
所述电动机设置在所述后轮的侧部,而不是设置在所述空间(S1)的侧部;
所述向下框架具有上部向下框架和下部向下框架,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所述前管或所述主框架的所述前端部,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下端部;以及
所述下部向下框架能够在从所述上部向下框架向下延伸使得所述下框架的前部连接到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的位置、与使从所述下框架的所述前部分开的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向前旋转的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并能够旋转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向下框架,
其中,所述下框架(33)的后部可摆动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框架(16)的下部,所述下框架(33)的前部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并且
其中,只要将所述下框架(33)的前部与所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分开,就能够从车辆上拆卸下所述电池组箱(32),而无需将所述下框架(33)从车辆上拆卸下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所述后轮轴颈连接到后端部的摆动臂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框架,并且所述电动机设置在所述摆动臂的后端部,且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后轮同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还包括:
驱动电路装置,所述驱动电路装置接收从所述电池组供应的电力并驱动所述电动机,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侧盖内,所述侧盖设置在乘客座椅的下方,所述乘客座椅设置在连接到所述主框架并向后延伸的座椅导轨的上方,并且所述侧盖从侧面遮盖所述座椅导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一对左侧盖和右侧盖中的一个侧盖内;以及
用于给所述电池组充电的充电电路装置容纳在所述两个侧盖中的另一个侧盖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当从上方看时,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和所述充电电路装置在所述乘客座椅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和所述充电电路装置设置在由所述主框架、所述乘客座椅和后框架围起的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所述电池组设置为使得当从侧面看时,所述电池组的所述上端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框架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
当从侧面看时,在所述下框架的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下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池组箱的所述下部重叠;以及
所述下框架在所述电池组箱的宽度方向上从两侧设置在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
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放脚的踏板设置在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的前端,所述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在向前延伸的同时连接到所述枢转框架的下部,并且当从上方看时,所述一对左踏板框架和右踏板框架与所述电池组的后部重叠,当从上方看时,所述踏板定位于所述电池组的两侧;以及
所述电池组的底部形成为朝向所述前部向下形成阶梯,且所述底部具有后底部和前底部,当从侧面看时所述后底部设置在所述踏板框架的上方,所述前底部在所述踏板与所述向下框架之间设置在所述踏板框架的下方。
10.一种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包括:
前管,所述前管能够操纵地支撑前轮轴颈连接到下端部的前叉件,并能够操纵地支撑转向把手;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前管向下并向后延伸;和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产生用于旋转驱动后轮的动力,
其中,电池组将电力供应给所述电动机,用于电池组的、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所述电池组的多个电池排成行地布置在电池组箱内,从而与所述电池组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电池组箱具有沿着所述主框架向后并向下的上表面,以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上相对应,所述电池组箱设置在由所述主框架、向下框架和枢转框架围起的空间(S1)内,所述向下框架连接到所述前管或所述主框架的前端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枢转框架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端部并向下延伸;其中,能够在连接状态与分开状态之间进行选择的下框架设置在所述向下框架和所述枢转框架的下部之间,所述下框架在所述连接状态下通过连接所述向下框架与所述枢转框架而支撑所述电池组箱,而所述下框架在所述分开状态下通过断开所述连接允许向下拉出所述电池组箱,其中,由所述主框架、向下框架、枢转框架和下框架围起的空间(S1)位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以及
所述电动机设置在所述后轮的侧部,而不是设置在所述空间(S1)的侧部,
其中,所述向下框架沿着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车辆的纵向的方向延伸,
所述向下框架具有上部向下框架和下部向下框架,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所述前管或所述主框架的所述前端部,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上端部连接到所述上部向下框架的下端部;以及
所述下部向下框架能够在从所述上部向下框架向下延伸使得所述下框架的前部连接到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的位置、与使从所述下框架的所述前部分开的所述下部向下框架的下部向前旋转的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并能够旋转地连接到所述上部向下框架,
其中,所述下框架(33)的后部可摆动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框架(16)的下部,所述下框架(33)的前部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并且
其中,只要将所述下框架(33)的前部与所述下部向下框架(15b)的下部分开,就能够从车辆上拆卸下所述电池组箱(32),而无需将所述下框架(33)从车辆上拆卸下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其中,所述后轮轴颈连接到后端部的摆动臂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连接到所述枢转框架,并且所述电动机设置在所述摆动臂的后端部处,且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后轮同轴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还包括:
驱动电路装置,所述驱动电路装置接收从所述电池组供应的电力并驱动所述电动机,所述驱动电路装置容纳在侧盖内,所述侧盖设置在乘客座椅的下方,所述乘客座椅设置在连接到所述主框架并向后延伸的座椅导轨的上方,并且所述侧盖从侧面遮盖所述座椅导轨。
CN200910178718.9A 2008-09-30 2009-09-28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Active CN101712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4761A JP5329895B2 (ja) 2008-09-30 2008-09-30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08-254761 2008-09-30
JP2008-255161 2008-09-30
JP2008-254810 2008-09-30
JP2008255161A JP5162402B2 (ja) 2008-09-30 2008-09-30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08254810A JP5276944B2 (ja) 2008-09-30 2008-09-30 鞍乗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2353A CN101712353A (zh) 2010-05-26
CN101712353B true CN101712353B (zh) 2013-08-28

Family

ID=4140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8718.9A Active CN101712353B (zh) 2008-09-30 2009-09-28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76075B2 (zh)
EP (1) EP2168863B1 (zh)
CN (1) CN101712353B (zh)
CA (1) CA2678993C (zh)
ES (1) ES2540974T3 (zh)
TW (1) TWI3926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6108A (zh) * 2011-12-28 2014-07-2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0087B (zh) * 2010-08-27 2014-11-11 Kwang Yang Motor Co Electric car
KR101286397B1 (ko) * 2010-08-31 2013-07-15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JP5715642B2 (ja) * 2010-11-05 2015-05-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2144178A (ja) * 2011-01-13 2012-08-0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5715430B2 (ja) * 2011-02-02 2015-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ーツタイプの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5595311B2 (ja) * 2011-03-14 2014-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722089B2 (ja) * 2011-03-14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643687B2 (ja) * 2011-03-15 2014-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728328B2 (ja) * 2011-08-04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電装品収納構造
US9308829B2 (en) * 2011-10-28 2016-04-1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electric vehicle
JP5889336B2 (ja) * 2011-12-22 2016-03-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600668B2 (ja) * 2011-12-28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916463B2 (ja) * 2012-03-26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2013203545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onda Motor Co Ltd 集配管理システム
JP6193304B2 (ja) 2015-05-29 2017-09-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588985B2 (ja) * 2015-08-31 2019-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ケース構造及び電動車両
CN109070957B (zh) 2016-03-31 2021-09-17 庞巴迪动力产品公司 具有可分离的驾驶员模块和推进模块的车辆
JP6433031B2 (ja) * 2016-09-29 2018-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固定構造
CN111094118B (zh) * 2017-09-11 2022-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
WO2019064493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配置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TWI653180B (zh) * 2018-01-31 2019-03-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的電池盒構造
TWI663089B (zh) * 2018-01-31 2019-06-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輛的電池盒鎖定裝置
US11390350B2 (en) * 2018-08-07 2022-07-19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Seat caddy for charging cable
WO2020194329A2 (en) * 2019-03-24 2020-10-01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vehicle with an electric prime mover
JP6825169B1 (ja) * 2019-07-10 2021-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22015496A (ja) * 2020-07-09 2022-01-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スノーモビル
EP3939821A1 (en) * 2020-07-17 2022-01-19 Win Life Electric Vehicles, S.L. Battery set for electric motorcycles
WO2022099910A1 (zh) * 2020-11-10 2022-05-19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摩托车
JP7574335B2 (ja) * 2021-02-09 2024-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走行用車両
WO2022209407A1 (ja) * 2021-03-31 2022-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USD1066145S1 (en) * 2021-11-19 2025-03-11 Cake Mobility As Electric motorbike
US11850969B1 (en) 2022-08-23 2023-12-26 Intercontinental Mobility Company Portable motorized vehicle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9269A1 (en) * 1991-10-19 1993-04-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in an electric motor vehicle
CN164075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082868A5 (zh) * 1970-03-31 1971-12-10 Motobecane Ateliers
JP3172951B2 (ja) 1991-10-18 2001-06-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US5305513A (en) * 1992-09-24 1994-04-26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battery decking device
JPH06278667A (ja) * 1993-01-26 1994-10-0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3450078B2 (ja) * 1995-01-30 2003-09-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JP3622021B2 (ja) * 1996-07-31 2005-02-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脱着式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ロック機構
US6155369A (en) * 1998-03-26 2000-12-05 Whittaker; Ronald W. Electric bicycle
JP3949446B2 (ja) 2001-12-20 2007-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US6722460B2 (en) * 2002-09-16 2004-04-20 Asia Pacific Fuel Cell Technologies, Ltd. Electric scooter with fuel cell engine assembly
CN1579877A (zh) * 2003-08-11 2005-02-16 刘奥宇 跨式电动摩托车
AT9328U1 (de) * 2006-02-27 2007-08-15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Fahrzeug mit elektrischem antrieb
JP2008254810A (ja) 2007-04-02 2008-10-23 Yasukuni Kishimoto トレイ容器等の供給補助機。
JP5256639B2 (ja) 2007-04-02 2013-08-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54761A (ja) 2007-04-03 2008-10-23 Takara Kosan Kk 風船のラッピ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9269A1 (en) * 1991-10-19 1993-04-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in an electric motor vehicle
CN164075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105143A 1993.04.27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6108A (zh) * 2011-12-28 2014-07-2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103946108B (zh) * 2011-12-28 2016-08-24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678993C (en) 2013-05-28
ES2540974T3 (es) 2015-07-15
TW201026558A (en) 2010-07-16
EP2168863A1 (en) 2010-03-31
US20100078236A1 (en) 2010-04-01
CA2678993A1 (en) 2010-03-30
EP2168863B1 (en) 2015-06-24
CN101712353A (zh) 2010-05-26
US8376075B2 (en) 2013-02-19
TWI392620B (zh)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2353B (zh) 鞍形座骑乘式电动车辆
US8418795B2 (en) Saddle-ride electric vehicle
CN102753424B (zh) 踏板摩托车型电动车辆
JP5253951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EP2168864B1 (en) Saddle-ride type electric vehicle
CN103237718B (zh) 电动摩托车
JP5778885B2 (ja) 電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装置
TWI411551B (zh) 電動二輪或三輪機車之配線構造
CN101683872B (zh) 电动车辆中的蓄电池配置结构
US11345438B2 (en) Vehicle with a power unit
JP2010083333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TWI751486B (zh) 跨坐型電動車輛
JP2011162152A (ja) 電動車両用の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JP4986684B2 (ja) 鞍乗り型4輪車
JP5329895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528905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5162402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TWI771349B (zh) 電動車
JP7676514B1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201008333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WO2024202074A1 (ja) 電動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JPH08142963A (ja) パワーアシスト三輪自転車
WO2025079561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25060292A (ja) 電動車両
KR20110123403A (ko) 승용차형 4륜 자전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