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7376B - Banded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 Google Patents
Banded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97376B TWI297376B TW095122911A TW95122911A TWI297376B TW I297376 B TWI297376 B TW I297376B TW 095122911 A TW095122911 A TW 095122911A TW 95122911 A TW95122911 A TW 95122911A TW I297376 B TWI297376 B TW I29737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fabric
- layer
- load carrying
- belt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16G5/0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Belt Conveyors (AREA)
Description
129737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V型橡膠動力傳送皮帶,且特別是一 -種橡膠V型皮帶,其具有一或多層的織物帶,用以覆蓋皮 • 帶的外部驅動表面。 【先前技術】 包覆的或束帶的動力傳送V型皮帶,其一般的結構為具 龜有一橡膠外層,或圍繞皮帶核心的摻入織物的其他聚合 、體。此覆蓋物提供許多功能,包含:保護皮帶免受環境因 素的影響、控制皮帶的摩擦特性、以及在接觸¥型皮帶驅 動裝置的槽輪(滑輪)時抵抗皮帶磨損。這些完全覆蓋式的 v型皮帶,其典型的製造方式是以織物外層的一邊緣覆蓋 在另一邊緣上。這樣的重疊進行在整個皮帶的全長上。有 一些皮帶具有多層的織物。具有兩層織物的皮帶,可以具 有一層堆疊在另一層上方的重疊部位。典型的習知束帶V _型皮帶結構是顯示於圖7中,其中,内層帶丨丨在元件符 號15、的位置重璺於皮帶的頂表面上,而外層帶13則是在 凡件符號17的位置重疊於皮帶的頂表面上,以形成堆疊 的重疊部位。這些重疊部位會對皮帶的核心產生厚度變 化’導致該層張力構件19會自其正常水平方向產生扭曲。 由於負載攜帶區的張力簾線(c〇rd)是負責傳送皮帶上 的動力所以,簾線中的扭曲會導致張力構件中的不均勻 分佈。當相較於其中具有均勻受載簾線的皮帶時,這樣的 不均勻負載會降低皮帶傳送動力的能力。而且,先前技術 ^xp/mmmmmmm/95A〇/95i229n 5 1297376 中的皮帶,其可以會在. -重疊部位,可展現出二::或最下表面上具有 6Λ ^ , ^ ^回的抗穹曲性。如此的抗彎曲性 導二:是在利用相對小直徑槽輪的驅動裝置中,會 導致皮帶壽命的降低。 Τ曰 ♦面楹徂種束’ V型皮帶結構,能對於皮帶的驅動 == 圭的,性,且對於植入的張力簾線能提二 η ㈣將織物材質的使用縮減至最小,以限制 =:,且避免使用重疊部位,因為此種重疊部位會導 中的扭曲以及張力構件中的不均勻負載分佈。 【發明内容】 ::明在一型態令是關於一種單股式束帶動力傳送V 巧贡,包含-由橡膠形成的大致梯形本體,其含有—壓 細區、一張力區、以及一負載攜帶區。皮帶本體具有頂表 面、底表面、以及側表面,側表面是傾斜且朝向彼此匯聚, 亚且’負載攜帶區實質上平行於頂表面與底表面的至少之 表面而延伸,且在頂表面與底表面的中間相交於側表 面。至少設有-層帶織物,其係橫貫皮帶本體的底表面以 f各個側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侧表面之位置上覆 盍住負載攜帶區。此層帶織物本身並未重疊。 在另一型態中,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單股式束帶動力傳送 v型皮帶,包含一由橡膠形成的大致梯形皮帶本體,其含 有一壓縮區、一張力區、以及一負載攜帶區。皮帶本體具 有頂表面、底表面、以及侧表面,侧表面是傾斜且朝向彼 此匯聚。並且,負載攜帶區延伸實質上平行於頂表面與底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6 1297376 表$的至少之一表面而延伸,且在頂表面與底表面的中間 相交於側表面。皮帶本體亦具有大致為倒u形的第一層帶 織物,其係、橫貫並黏接到皮帶本體的頂表面以及各個側表 面’且向下延伸於侧Iφ,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側表面 之位置上覆蓋住負載攜帶區。第一層帶織物本身並未重 疊。皮帶本體具有大致為u形的第二層帶織物,其係橫貫 並黏接到皮帶本體的底表面以及各個側表面,且向上延= 於侧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側表面之位置上覆蓋負 載攜帶區,且其中,第二層帶織物沿著側表面 ;二 層’但是其本身並未重疊。 ” # 【貫施方式】 本發明之較佳型態將參考隨附圖式加以說明,其中,相 類同的元件符號代表各圖中相類同的部件。 首先,參考圖1與圖2,—典型的動力傳送驅動系統1〇 是顯示成包含:一驅動槽輪12、一從動槽輪14、一繞著 上述槽輪且以驅動關係嵌入其中的V型皮帶18、以2一 平坦表面的惰輪16 ’此惰輪16可卡合皮帶的頂側或 侧,以維持皮帶上的張力,且去除槽輪之間的鬆弛情形、。 =力傳k皮f 18疋V字型,其具有—橡膠或類似橡膠 材質所形成的大致梯形皮帶本體2(),且包含—擠屢區 22、-張力區24、以及—負載攜帶區26。雖然本發明: V型皮帶可使用於各種應用i,包含用於在互補形狀的槽 輪或滑輪之間的汽車與工業用動力傳送,但是本發明的^ 帶V型皮帶特別是用於工業上的應用。適用於本發明皮帶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7 1297376 的標準單股式工業用v型皮帶剖面,包含工業標準尺寸 A、B、C、及 D,2L、3L、及 4L,及 3V、5V、8V,以及公 ;制尺寸SPZ、SPA、SPB、及SPC。這些皮帶均具有標準的 梯形形狀,具有大致平行的頂表面28以及底表面30,以 •及個別的側表面32、34,如圖2所示,此兩侧表面是傾 斜且朝向彼此匯聚。另一方面,側表面32、%也可以稍 微呈凹面狀,且,頂表面28及底表面30可以微微隆起, •或假設為其他習知形狀。 • 皮帶本體20是由橡膠形成的,且,「橡膠」一詞意味著 種可父叉鏈結的天然或合成彈性體,其可以在諸如混合 機上以固體形式處理。這類的橡膠典型地是以生膠或未硫 化形式混合適當的添加劑、增量劑、強化劑、促進劑、填 充劑、如硫磺或防腐劑等硫化劑或類似物,且在適當的批 人或連差只式混合機中產生混合,這一點在橡膠加工工業中 早為已知。可用於本發明的典型合成橡膠包括:聚氯丁二 •稀、乙稀與丙稀的共聚物、乙稀丙稀二稀系單體三元共聚 物(例如’麵)、丁苯橡膠、刪卜娜、石夕橡膠、含氟 弹性體、上述材質的混合物、以及上述材質的推雜物或混 合物、或者混合有適當的熱塑性或熱固 態可加工橡膠、或者「塑性 取 &芩塑r生體」、聚乙烯、聚酯(Hytrel ^DUP〇nt 的註冊商標)、或例 % SantQPrene(Advanced E止laSt〇raer Systems,Lp的註冊商標)等材質。由液體鱗 &所形成的液態可加工彈性體材質,其可應用於許多形式 的聚氨醋,則不在此限,且本發明並未思及這類材質。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〇 1297376 擠壓區22、張力區24、以及膠原料層25之各種層中任 一層的夾層形態(sandwiching),而其中嵌入有負載攜帶 區26的螺旋捲繞構件27,可以由任何一種上述橡膠材質 形成’而一般是在一成形筒(building drum)上成層膠合 而製成,以便作為其中具有或不具有織物強化件的原料層 或壓光薄片。圖2的V型皮帶之核心或皮帶本體,可以包 含加入纖維的橡膠原料,例如,棉花與聚酯纖維、或諸如 癱芳族聚醯胺(aramid)的任何適當纖維之複合物,且可以被 •放置在擠壓區以及張力區之一或兩者内。在圖2的皮帶之 情形中,最外面的張力區層24以及擠壓層之該層36,均 適當的加入纖維強化件。 大約設置在皮帶的中性軸線處之負載攜帶區26,最好 是由單一單元簾線(^沉^張力構件27所形成的,當其在 一成形上成層膠合製成時,它已經以螺旋式捲繞在皮帶 的底下橡膠層上,被夾在適當型式的黏接劑膠層25之 #間。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皮帶中所使用的橡膠是聚氯丁二 烯,且可用於擠壓區、張力區、以及負載攜帶原料區等所 有部位内。另—方面,特別是用於超長的皮帶,負載攜帶 區可以由多單元簾線而形成,例如,輪胎簾線(tirec〇rd) 的壓光薄片(藉由隔開的緯紗簾線以纖維形式固持在一起 的負載攜帶經紗簾線),且捲繞在成形筒的周圍數次,以 便形成構成負載攜帶區的多數層。 不管是否負載攜帶區是由單—單元張力簾線或多重單 元簾線所形成的,負載攜帶區實質上平行於皮帶的頂表面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9 1297376 或底表面的至少_ I & & 以作A -政# 表面而延伸,且相交於皮帶的侧表面, 乍為几件付號37所顯示的「邊緣簾線」。 的3:;=撐層23是被恰好放置在負載攜帶區26 廉線支撐層23可以包含一或多個輪胎簾線的茂 光薄片,以橫向於張力篚綠9 7 ^ 提供橫向支稽力。、、 較粗經紗簾線’ 本發明’皮帶本體2〇連同這樣的邊緣簾線3 物38加⑽蓋,其係橫貫且㈣於皮帶^ :二的底表面30以及各個側表面32、34,以便在相交 曰、=體20側表面之位置37上,覆蓋住負载攜帶區。 取好、織物38,如圖所示,僅覆蓋皮帶的側表面犯、 Γ =伸在線A~A所示的簾線上方1且,最好是延伸到 皮贡的頂部角洛。然而’可允許帶織物層38橫貫並覆蓋 頂表面28的—部份,只要織物層38本身並未重疊即可(= 一點與圖7所示的習知皮帶相同,其具有重疊部位15及/ 或 17)。 束帶層38是由織物形成,也就是,由紗線、纖維或细 線交互編、織而製成的平面式紡織結構。織物可以是諸如方 格編^織物、斜紋織物、編織物、穗帶等之類的編織織物, 或者是諸如毛氈或針刺羊毛織物等不織物。對於多種工業 應用,最好使用編織織物,其中,在經紗與緯紗之間的角 度會超過標準的90度夾角,且最好是在大約95。至大約 125°的範圍内,且最佳的角度乃是大約1〇〇。到大約 120的範圍,以便以一個角度α施加到皮帶上。此夾角 312ΧΡ/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0 1297376 疋被運用於覆蓋住圖2的皮帶側表面之束帶層38,且亦 用為圖3的實施例十所使用的頂部束帶層織物39。使用 ;經紗與緯紗之間的角度在120。的範圍内(在運用於皮帶 •之剷會有伸細)之束帶層織物,在Mi tche 11氏的美國專 利第2,519,5 9 0號中有詳細的說明。 < 束帶層38典型地是在面對皮帶本體2〇的至少内側上加 2橡膠處理,以便黏接至該處。外表面可以維持成裸露狀 傷態,以便於離合(clutching)運用,或者根據需要加以橡 • 膠處理。 只要有單一束帶層38(圖2的層38)覆蓋並延伸超過簾 線A-A的話,就已足夠。例如,可以使用圖2的帶結構, 且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一倒ϋ字形皮帶’其橫貫皮帶的 頂表面28且捲繞在張力區24的側邊周圍,在束帶層38 的内側或外侧,而沒有覆蓋或向下延伸到簾線 (cordline)A-A 〇 • 圖3的V型皮帶是類似於圖2的皮帶’除了它使用一較 窄較高的剖面之外,且使用多層(兩層)帶織物來覆蓋皮帶 的外表面。圖3的皮帶之核心本體2〇a之結構,實質上是 與圖2的結構相同。其設計與結構將藉由作為皮;二徵= 特殊應用加以描述。 兩層帶織物,第一層39以及第二層41是被運用在圖3 的皮帶内。第一層或内部束帶層39大致是倒u字形,且 橫貫並黏接於核心皮帶本體的頂表面28a,而被黏接到皮 帶的侧表面32a以及34a。織物層39沿著側壁以及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1 1297376 34a向下延伸至少通過簾線B_B,且最好如圖所示實質上 延伸到皮帶的底部角g。以此方式,皮帶的負载攜帶區 26a,其係在37a的位置處相交於皮帶本體的側表面,將 完全被内部束帶層39加以覆蓋。束帶層39最好經過橡膠 處理,例如,如同在壓光操作中藉由摩擦或輕掠過適當的 橡膠’使其黏接且可被硫化至橡膠核心2〇a。最好,束帶 $ 39在其外表面上帶有一摩擦或輕掠塗層,其可形成皮 帶的最終頂表面43,如此可提供足夠的摩擦係數,以便 卡合於一個推擠其背侧的裝置,例如,圖i所示的平面滑 輪或張力器16。然而,在其中皮帶背面上需要較無侵略 性表面或需要離合的其他應用中,束帶層39的外表面可 以僅裸露織物本身,具有或不具有適#的塗層均可。 u形的第二層帶織物41橫貫且黏接到皮帶本體的底表 面3〇a ’且朝上延伸於皮帶的侧表面32a與34a,以便在 位置B-B覆蓋住負載攜帶區,該處其與皮帶本體側表 ::…。與第一束帶層39的情形一樣,外部束帶層ο 束帶本體的整個周圍,或在其上方重疊。外部 以橡膠處理,以便黏接到 =面上加 A1 ±伐川哔束贡層39。有利地,第二 θ 、 面並未具有任何橡膠塗層,且最好是# :的,而非帶有適當的織物處理。以此方:=.裸 所代表的侧表面之槽輪的摩擦特二二 允許相對於其中有皮帶卡合的槽輪12、14產2 一些滑動,例如,用於離合或震動負载驅動。另一方產面生 1297376 束可以在其内表面與外表面上加以橡膠處理。 到用曰於夕^表面上對内部束帶層39進行橡膠處理,以達 合或類2工業用皮帶的背側摩擦特性,且,藉由用於離 -;寺殊::用之外層41的露背結構’皮帶也可以設置成 而皮、:ιΐ雙色調顏色’使皮帶43的背部是黑色的, 與底部則使用與黑色不同的其他顏色,以便 產生τ人滿思的雙色調的顏色組合。 此織物結構亦屬於本發明的範嘴。圖4至6顯示 、著古::結構範例。在圖4中,兩層帶織物45、47覆 的皮帶本體2。或2。:。=構;別=2與圖3 ^ ^ ^ ^ ^ ^ 中第一層▼織物是大致u 到皮帶本體20b上’而第二、外層”則是被放 一揭沾I 45上方’在皮帶的側表面上覆蓋該第一層。 廷樣的結構基本上是圖3所示的結構的相反。 =5中’顯示三層覆蓋結構,其中,前兩層 # ^為U形,且橫貫並黏接於皮帶本體2〇c的底表面與側
Hi二層53為一大致倒V形的帶,覆蓋頂部並重 豐料向上延伸部位,並沿著皮帶的側表面-14兩層蓋生重豐。 /、 另-個三層帶織物覆蓋結構,顯示於圖6中。此 似於圖5的結構,除了大致_結構的第—層55是° = 並黏接到皮帶本體20d的底部與側表面以外。思、貝 是大致倒II字形,沿著皮帶的側表面與第—層55—層= 疊,而第三及最後一層59則是大Μ字形,其係沿著: 312ΧΡ/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n 1297376 帶本體20d的側表面覆蓋並黏接到至少第二層57。 由圖4至6所顯示的所有這類結構,均具有至少—層, ;此層在相交於皮帶本體侧表面的位置上,延伸接近或超過 負載攜帶區26。以此方式,至少一織物束帶層會覆蓋住 邊緣簾線,類似於圖2與圖3所示的邊緣簾線37、37a。 而且,可以適當地剪裁圖4至6中的不同帶織物,以便提 供用於皮帶的所需摩擦與撓曲特性,且在不同層之間提供 _適當的黏接。與先前實施例相㈤,可以透過使用適當的涂 .層,藉由織物處理而產生這些變化,而且,不管織物是^ 已經藉由壓光或類似方式而摻入橡膠。對於熟知此項技術 者來說,使用本發明的原理,將可構思出圖2至6所示的 束帶層結構以外之其他束帶層結構,藉此,可避免在皮帶 的頂表面與底表面發生重疊,且將足夠數量的束帶層放= 成緊靠著皮帶侧壁,而在侧壁中重疊,以便提供適當的抗 磨耗性,且能保護免受環境的影響。上述效果是藉:沿^ 鲁皮帶的頂表面與底表面設置之最少數量的層而達成,°致 使,能減少抗彎曲性。設置在皮帶本體兩侧表面上的帶織 物層之總數,超過在皮帶本體之頂部加上底部表面的帶織 物層數之總合。降低的抗彎曲性也轉變成增加皮帶驅動裝 置的能力,以便容納圖丨所示的並列槽輪12與14之間= 某些不對齊現象。 、 根據其不同的實施例,本發明的皮帶可以藉由使用習知 方法加以製造,這些方法並未構成本發明的一部份,二對 於熟知此項技術者來說早為已知。在此類的一個方法中,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4 1297376 皮帶是以一顛倒方式成形在一筒上。因此,關於圖2的皮 帶,在具有想要尺寸的一壓光薄片中之上簾線24的該 •層’疋在成形同上成層膠合製成,接著是黏膠25的該層。 然後,單一單元張力簾線27從一個釋放裝置以適當的間 隔與張力,螺旋式地鋪設到黏膠層的外部。另一層黏膠在 此簾線之後被添加。然後,在形成黏膠層時,在張力簾線 上鋪設一交叉簾線壓光薄片23,而此壓光薄片可以由以 春重疊形式互相黏接到一適當的Banner Table τΜ之一連串 薄片而製成的(Banner 是 Burrows Manufacturing Ltd· 的注冊商標)。然後,藉由捲繞此加入纖維的壓光層而 鋪叹於此層,且最後在该層上成層膠合製成擠壓橡膠層 22。然後,將完全成形起來的套筒,藉由一刀子或其他^ 割裝置而形成其輪廓,以便產生個別的生膠(未硫化)皮帶 本體,而帶織物層38只有鋪設於三邊而已(底部與侧 邊)。束V層38可以在一壓光結構或者在其中需要露背的 _結構中,以橡膠在其兩側上摩擦,或以橡膠在其内侧上輕 掠過,以便被定位在皮帶本體20的附近,且在其外表= 上維持裸露,而此外表面將卡合驅動槽輪與從動槽輪的兩 側。個別的未硫化皮帶股,可以在升高的溫度與壓力下, 例如,以高壓蒸氣消毒法,藉由習知方式加以硫化,以便 達成元全整體硫化的皮帶,以便於後續使用。 、 用以達成硫化的實際硬化裝置,可以典型地是一熟知的 環形模,其中,個別的未硫化皮帶股被設置在金屬模與環 狀構件所限定的個別凹穴内,Schwabauer氏的美國專利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5 1297376 第4, 095, 480號揭示出此裝置之一範例。另一方面,特別 疋用於超長皮帶,也可以使用熟知的階段硬化法,例如, ;Stecklein氏的美國專利第4, 332, 576號中所揭示之方 法。 以下的加工範例提供了關於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進一 步細節,且展現出可歸因於本發明所製成的皮帶之優點。 (實施例I ) φ 實質上符合圖形中圖3的具體例之V型皮帶,以及除了 束帶層結構以外其他均相同而製成的比較用皮帶,兩者是 以下列方式構成。在一成形筒上,首先鋪設一 〇· 〇3〇英吋 (0.76mm)厚的壓光纖維填料24a,其係由聚氯丁二烯橡膠 所組成,其中添加有lmm長且非常細微直徑的純棉纖維, 而以1份棉纖維重量對5份聚氯丁二聚合物重量之比例添 加此外,3至5mm長度的聚酯纖維,也以1份聚酯纖維 重量對10份聚氯丁二烯聚合物重量之比例,與聚氯丁二 ⑩烯橡膠產生混合。然後,在此纖維填料層上,鋪設一片 0· 017英吋(〇· 43mm)厚度的聚氯丁二浠黏接膠,且在其層 頂部上,螺旋式盤繞單一單元張力簾線27。這些張力簾 線是由具有〇·〇55英吋(1.40mm)標準厚度的芳族聚醯胺 纖維(aramidfiber)所形成的,且具有塗抹於此簾線表面 上的二層連續塗層,分別敘述如下··第一個處理是具有標 準結構的底層塗料(primer),第二個處理是塗抹在此底層 塗料頂部上的間苯二酚曱醛乳膠(res〇rcin〇1 formaldehyde latex,RFL),且,第三與最後處理層是藉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 〇/95122911 16 1297376 由浸泡而散溶於一溶劑中的液態聚氯丁二烯黏合物。此簾 線為2500-1/5型,亦即,是由25〇〇dtex構成的,其係由 ;以4扭絞/英吋(〇· 16扭絞/mm)呈Z字形扭絞的個別紗線 ;所組成,然後,其中五條扭絞紗線,藉由以S方向以2扭 英吋(0· 08扭絞/mm)施以扭絞,而形成此簾線。於此 f線之後,則塗抹0·017英吋(〇43mm)厚度的另一層黏接 膠二在此黏接膠上,鋪設一 〇 〇3〇英吋(〇 76mm)稱為「輪 鲁胎簾線」(tire cord)的交叉簾線(cr〇ss c〇rd)織物與主 •簾線(Primary cord),兩者實質上垂直於張力簾線27而 延伸,而此張力簾線具有〇· 〇24英吋(〇· 61mm)的厚度。此 父叉簾線織物藉由RFL加以處理,且,多單元耐龍(nyl〇n) 輪胎簾線23a每英吋有36個主簾線端(亦即,每_有i 42 個簾線端)。下一層36a,其係鋪設於此交叉簾線的頂部 上,是一與該層24a相同的纖維填料,最後接著〇 〇42英 对(1· 07mm)厚度的聚氯丁二烯膠原料。 • 然後,上述成層膠合的未硫化成分之結構,被製作成個 別皮帶本體20a的輪廓,且然後,每一個這樣的皮帶本體 均予以顛倒或翻轉,且,束帶層鋪設於皮帶本體外部,如 下所述。第一束帶層39包含0·021英吋(〇53mm)厚的織 物,其被施以RFL處理,然後藉由聚氯丁二烯橡膠在其兩 侧上摩擦。此織物是一個處理過的棉—耐龍編織織物,其 經線纖維與緯線纖維之間具有120度的初始編織偏^ 角,以及105度施加到皮帶上的最終偏向角。此織物本身 由75%的棉與25%的耐龍之混合物所組成。將此束帶層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7 1297376 :倒ιι字賴,使此束帶層覆蓋皮帶本體2〇a 28,且向下延伸皮帶的侧邊32a與3乜實質上 =部角落,但是並未在角落周圍延伸,且並未延: 皮f本體30a的底部上。
第二層帶織物41是由與該層39所使用的織物相同之織 物材貝所形成的,除了在兩侧上摩擦的經肌處理過的織 物,僅在内表面上輕掠過而已,且並無橡膠鋪設於該層 41的外部,致使,它是一裸露的處理過的織斗勿,在其空 隙内並未摻人橡膠。第二層帶織物41是以圖3所示之大 致u字形鋪設,覆蓋皮帶本體的底部3Qa,且朝上延伸於 皮f的侧表面,實質上延伸至皮帶的頂部角 延伸至頂表面43,其本身也並未重疊。 仁疋亚未 然後,如此形成的個別未硫化單股皮帶,在壓力下於一 標準環形模中進行硫化,且在大約17〇χ的溫度持續大約 15刀知,以便凡成整合並硫化成用於測試的最終π剖面
工業用皮帶。根據本發明所製成的上述環形硬化皮帶,標 示成皮帶A。 厂、 與上述相同的第二組皮帶,是使用一標準階段硬化硫化 設備加以硫化,而非使用環形硬化。這些根據本發明所製 成的皮帶’標不成皮帶B。 比較用的皮π是使用與上述本發明的皮帶相同的材質 以及構成與硫化步驟而製成的,但除了以下的例外。鋪設 兩個織物束帶層,其中鋪設有對應於圖3的本發明皮帶内 層39之第一層或内層,致使,它亦橫貫於皮帶本體2〇a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8 1297376 的底表面30a,且在該處重疊於其上,在該皮帶的底部形 成一接缝。同樣地,在第一層帶織物周圍捲繞有對應於圖 ;3的本發明織物41之外層帶織物,且其本身在頂表面43 ;的中間完全重疊,致使,完成的皮帶在皮帶的底部具有一 重璺部位,且在皮帶頂部具有一重疊部位。這些皮帶是以 環形模硬化的。這些皮帶標示成比較用皮帶。 最終完成的皮帶A、皮帶B、與比較用皮帶,各取二個 鲁進行測试,使用具有4· 41英吋(112mm)相等直徑的兩個槽 •輪12、Μ ,此直徑是用於5V剖面工業用皮帶之微小級直 徑(subminimal diameter),而將這些皮帶組裝在一類似 於圖1所示之驅動裝置上。這些皮帶本身具有7〇 5英吋 (1791 mm)的長度。這些槽輪是以175〇 rpm,4 : 1的張力比 以及10馬力(HP)進行旋轉。 表1以小時為單位提供了經測試過的皮帶之平均壽命 皮帶的壽命結束即對應於皮帶斷裂的時間。從表1可以看 鲁出,如圖3所示的本發明之皮帶a,其係利用一環形模硬 化過程而加以硫化,具有比完全束帶的比較用皮帶多了大 約40%的壽命。本發明的階段硬化皮帶b,也具有超過環 形模硬化的比較用皮帶的壽命(通常預期一環型模硬化皮 帶是具有等於或大於由階段硬化過程所硫化的對應皮帶 之哥命)。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19 1297376 表1 皮帶 壽命(小時) A 168.7 B 12 7.2 比較用 120. 0 (實施例Π ) 在此測試中,與實施例I完全相同方式製成的皮帶A與 •比較用皮帶,均受到以下的測試,以便決定驅動槽輪丄2 與從動槽輪14的不對齊之容忍度。在此測試中,7〇· 5英 忖(1791 mm)長的5V剖面皮帶是運轉在兩個等直徑的槽輪 上,而各槽輪具有7· 1英吋(180mm)的標準尺寸,以 1750rpm、30HP的負載及4 : 1的張力比進行旋轉。兩槽 輪故意地不對齊3度。測試結果係提供於表2中,其顯示 出本發明的皮帶A大約比完全束帶的比較用皮帶多運轉 了 22%。 _表2 皮帶 壽命(小時) A 211.8 比較用 172. 7 雖然已經藉由上述實施例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但是, 要知道的是,上述細節僅作為範例說明之用,且對於=習 此項技術者來說,在不悖離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之本發明 的精神與範圍之前提下,仍可以產生出不同的變化。在缺 少文中並未特別揭露的任何元素之情形下,仍得以實施文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20 1297376 中例示說明的本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置之示意圖。 1之驅動裴置的V型皮帶 圖1是簡化的v型皮帶驅動裝 圖2是沿著剖面2-2所作的圖 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另一具體例的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另一種帶或覆蓋物結構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另一種帶結構的示意圖。 回 圖6是本發明另一種帶結構的示意圖。 圖7是習知V型皮帶的正立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動力傳送驅動系統 11 内層帶 12 (驅動)槽輪 13 外層帶 14 (從動)槽輪 15 重疊部位 16 惰輪;張力器 17 重疊部位 18 V型皮帶;皮帶 19 張力構件(層) 20 皮帶本體 20a 核心本體;皮帶本體;橡 20b 皮帶本體 膠^核心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21 1297376 20c 20d 22 23 23a 24 24a 25 .26 26a 27 28 28a 30 30a
32、34 329*、34a 36 36a 37 37a 38 39 41 皮帶本體 皮帶本體 擠壓區;擠壓橡膠層 簾線支撐層 輪胎簾線(層) 張力區(層);上簾線 (纖維)填料(層) 黏接劑膠層;膠原料層;黏膠(層) 負載攜帶區 負載攜帶區 張力簾線;張力構件;螺旋捲繞構件 頂表面 頂表面 底表面 底表面;底部 側表面 側表面;侧邊;側壁 擠壓層;壓光層 (纖維)填料(層) 邊緣簾線 邊緣簾線 束帶層織物;帶織物(層);織物層; 第一層(帶織物);内層;束帶層 第二層(帶織物);外層 束帶層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22 1297376 43 頂表面 45 第一層(帶織物); 内層 47 第二層(帶織物); 外層 49 第一層 51 第二層 53 第三層 55 第一層 57 第二層 59 第三層 a 偏向角
312XP/發明說明書(補件)/95-10/95122911 23
Claims (1)
1297376
• 月 II「Γ20Μ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一^ … 趣换本 1· 一種單股式束帶動力傳送v型皮帶,包含: (a) -由橡膠所形成的大致梯形皮帶本體,包括一擠壓 區、一張力區、以及一負載攜帶區; (b) «亥皮f本體具有頂表面、底表面、以及側表面,側 表面是傾斜且朝向彼此匯聚,並且,負載攜帶區實質上平 行於頂表面與底表面其中至少一表面而延仰,且在頂表面 與底表面的中間相交於側表面;以及 (c) 至少一層帶織物,其係橫貫並黏接到皮帶本體的底 表面以及各個侧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的侧表面之 位置上復盍住負載攜帶區,且其中,該層帶織物本身並未 重豐,且未橫貫頂表面之整個橫向範圍。 θ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V型皮帶,其中,該帶織物 是一具有經線與緯線的編織織物,且,介於經線與緯線之 間的夾角係大約95度到大約125度之間。 •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V型皮帶,其中,在皮帶側 表面上的帶織物,實質上未摻以橡膠。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ν型皮帶,其中,帶織物係 以一 RFL黏接促進劑之塗層加以處理。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ν型皮帶,其中,大致為倒 U字形的第二層帶織物橫貫並黏接到皮帶的頂表面,且, 向下延伸’而在負載攜帶區相交於側表面之一點或其下方 的位置上,在皮帶的各侧表面上重疊該一層帶織物。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V型皮帶,其中,除了該— 326\總檔\95\95122911\95122911(替換)-1 24
1297376 99 If 層f織物之外,還設有至少另一層帶織物,並 層帶織物的至少-部分周圍,致使,產生—或该一 帶織物所有重疊部位均位於皮帶諸側表面附近縫的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ν型皮帶,其中,負載 ,螺旋延伸的單-單元張力簾線所形成,在 有廉線織物’在其中,簾線織物的 於該等張力簾線㈣伸。 ^致上&貝
包含: 體,包括一擠壓 8.種單股式束帶動力傳送V型皮帶, (a)—由橡膠所形成的大致梯形皮帶本 區、一張力區、以及一負載攜帶區; ⑻▲皮▼本體具有頂表面、底表面、以及側表面,彻 表面是傾斜且朝向彼此匯聚,並且,負載攜帶區實質上斗 行於頂表面與底表面其中至少—表面而延伸,且在頂表面 與底表面的中間相交於側表面; ⑹-大致呈倒U字形的第-層帶織物,其係橫貫並黏 馨接到皮帶本體的頂表面以及各個侧表面,且向下延伸於側 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的側表面之位置上覆蓋住負 載攜帶區,且其中,該帛一㈣織物本身並未重疊了以及 册(d)—大致u形的第二層帶織物,其係橫貫並黏接到皮 帶本體的底表面以及各個側表面,且向上延伸於側表面, 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的側表面之位置上覆蓋住負載攜 帶區,且其中,該第二層帶織物本身並未重疊。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v型皮帶,其中,該第一層 帶織物在其兩側上施以橡膠處理,致使,皮帶本體的頂表 326\總槽\95\9512291A95122911(替換)-1 25 1297376 面上载有一層橡膠。 〆十, • -.tM-.-ic -.i* V:. ·ν.ν:.·ν^:ϊ:.Γ.- tan--. ^如中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U皮帶,其中 層 贡織物形成皮帶側表面之外邱,日兮笙丨丨+ —步曰 以橡膠。 °卩且3亥專侧表面貫質上未摻 U.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V型皮帶,1中,今第— :::物是-具有經線與緯線的編織織物,且,介: 吳緯線之間的夾角係大約1〇〇度到大約12〇度之間。 乂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η項之v型皮帶,其中,該第二 :::物是一具有經線與緯線的編織織物,且,介於經線 …”“之間的夾角係大約刚度到大約120度之間。 第W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V型皮帶,其中,除了該 二峨t之外,還設有至少另-層帶織物,其 ^該第一與第二層帶織物的至少一部分周圍,致 諸=一或多條接縫的帶織物所有重疊部位均位於皮帶 遺側表面附近。 如中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v型皮帶,其t, 延伸的單一單元張力簾線所形成,在其下方 孙j 〃、”、、哉物,在其中,簾線織物的該等簾線大致上横 貝於該等張力簾線而延伸。 /、 15·—種單股式束帶動力傳送V型皮帶,包含·· α (a)由橡膠所形成的大致梯形皮帶本體,包括一擠壓 區、一張力區、以及一負載攜帶區; (2該皮f本體具有頂表面、底表面、以及側表面,側 "面是傾斜且朝向彼此匯聚,並且,負载攜帶區實質上平 326\_95\951229m95l229ii(替換)」 26 1297376 —— , 1¾年i月丨1日修(曼)正替換頁 行於頂表面與底表面其中至少一表面而 與底表面的中間相交於側表面; (C)至少一層帶織物,其係橫貫皮帶本體的頂表面以及 :f個側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的侧表面之位置上覆 盖住負載攜帶區,且其中,該層帶織物本身並未重疊; (d) 至少一第二層帶織物,其係橫貫皮帶本體的底表面 以及各個側表面,以便在相交於皮帶本體的侧表面之位置 癱上覆蓋住負載攜帶區,且其中,該第二層帶織物本身並未 重疊;以及 (e) 設置在皮帶本體兩侧表面上的帶織物層之總數,超 過设置在皮帶本體之頂部加上底部表面上的帶織物層數 之總合。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v型皮帶,其中,該二層 帶織物被設置並重疊在該皮帶本體的側表面上,且,一層 帶織物被設置在皮帶本體的各頂表面與底表面上。 參17. 一種V型皮帶驅動裝置,包含··一驅動槽輪、一從 動槽輪、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V型皮帶,該¥型 皮帶是以驅動關係繞著該驅動槽輪與從動槽輪。
326\|§檔\95\95122911\95122911(替換)-1 2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1/167,779 US7942773B2 (en) | 2005-06-27 | 2005-06-27 | Banded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14819A TW200714819A (en) | 2007-04-16 |
TWI297376B true TWI297376B (en) | 2008-06-01 |
Family
ID=3710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5122911A TWI297376B (en) | 2005-06-27 | 2006-06-26 | Banded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42773B2 (zh) |
EP (1) | EP1896749B1 (zh) |
JP (1) | JP4694622B2 (zh) |
KR (1) | KR100916625B1 (zh) |
CN (1) | CN101208537B (zh) |
AU (1) | AU2006261718B2 (zh) |
BR (1) | BRPI0613151B1 (zh) |
CA (1) | CA2613505C (zh) |
MX (1) | MX2008000791A (zh) |
TW (1) | TWI297376B (zh) |
WO (1) | WO20070027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42316B2 (en) * | 2006-12-05 | 2012-03-27 | Veyance Technologies, Inc. | Power transmission belts |
JPWO2015194116A1 (ja) * | 2014-06-18 | 2017-04-20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DE102016209633A1 (de) * | 2016-06-02 | 2017-12-07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Keilrieme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
CN106594173B (zh) * | 2016-12-28 | 2018-08-03 | 浙江四海橡胶有限公司 | 一种包布传动带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218350A (zh) * | 2017-06-29 | 2017-09-29 | 航天南洋(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 传导机构的皮带结构 |
US11028900B2 (en) * | 2017-12-13 | 2021-06-08 | Gates Corporation | Banded fri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JP6690047B1 (ja) * | 2018-12-06 | 2020-04-28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A3148251A1 (en) * | 2019-07-23 | 2021-01-28 | Gates Corporation | Center cord-line v-bel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392373A (en) * | 1941-04-12 | 1946-01-08 | Dayton Rubber Mfg Co | Belt |
US2414822A (en) * | 1943-06-25 | 1947-01-28 | Dayton Rubber Mfg Co | Wire reinforced belt |
US2554917A (en) * | 1945-10-01 | 1951-05-29 | Goodrich Co B F | V-belt |
US2519590A (en) * | 1949-12-27 | 1950-08-22 | Gates Rubber Co |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cover |
FR1096305A (fr) | 1952-11-06 | 1955-06-17 | Dayton Rubber Company | Courroie d'entraînement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cette courroie |
US2783818A (en) * | 1952-11-06 | 1957-03-05 | Dayton Rubber Company | Smooth top v-bel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DE943023C (de) | 1952-11-25 | 1956-05-09 |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 Keilremen mit Gewebeumlagen |
US3563103A (en) * | 1969-04-18 | 1971-02-16 | Uniroyal Inc | Transmission belt |
BE759825A (fr) * | 1969-12-03 | 1971-05-17 | Semperit Ag | Courroie trapezoidale |
US3847029A (en) * | 1972-12-11 | 1974-11-12 | Dayco Corp | End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US3863515A (en) * | 1973-04-19 | 1975-02-04 | Dayco Corp | End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US4095480A (en) * | 1975-09-29 | 1978-06-20 | The Gates Rubber Company | Method for making power transmission belting |
US3996813A (en) * | 1976-02-13 | 1976-12-14 | Dayco Corporation | End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US4244234A (en) * | 1978-10-10 | 1981-01-13 | Dayco Corporation |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JPS5615841U (zh) * | 1979-07-16 | 1981-02-10 | ||
US4332576A (en) | 1980-01-11 | 1982-06-01 | The Gates Rubber Company | V-Belt |
JPS59217034A (ja) | 1983-05-23 | 1984-12-07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伝動用ラツプドコグ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H0122992Y2 (zh) * | 1984-12-25 | 1989-07-13 | ||
JPH03216329A (ja) * | 1990-01-22 | 1991-09-24 |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 繊維強化複合ベルト |
CN2122263U (zh) * | 1991-06-04 | 1992-11-18 | 山东省诸城市第二橡胶制品厂 | 齿型带 |
JP4409664B2 (ja) * | 1999-05-14 | 2010-02-03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ゴムベルト |
DE10203015A1 (de) * | 2002-01-26 | 2003-08-07 | Arntz Beteiligungs Gmbh & Co | Keilriemen aus einem thermoplastischen Elastomer |
DE102004021524A1 (de) * | 2004-05-03 | 2005-12-08 | Arntz Beteiligungs Gmbh & Co. Kg | Kraftübertragungsriem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
2005
- 2005-06-27 US US11/167,779 patent/US7942773B2/en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6-26 TW TW095122911A patent/TWI297376B/zh active
- 2006-06-26 WO PCT/US2006/025061 patent/WO200700270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6-26 AU AU2006261718A patent/AU2006261718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6-26 BR BRPI0613151A patent/BRPI061315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06-26 JP JP2008517234A patent/JP469462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06-26 EP EP06774137A patent/EP1896749B1/en active Active
- 2006-06-26 KR KR1020087000773A patent/KR1009166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06-26 CA CA2613505A patent/CA2613505C/en active Active
- 2006-06-26 MX MX2008000791A patent/MX2008000791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06-26 CN CN2006800230308A patent/CN10120853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8537A (zh) | 2008-06-25 |
MX2008000791A (es) | 2008-03-25 |
US20060293140A1 (en) | 2006-12-28 |
CN101208537B (zh) | 2012-03-21 |
BRPI0613151B1 (pt) | 2018-07-17 |
CA2613505A1 (en) | 2007-01-04 |
WO2007002704A1 (en) | 2007-01-04 |
KR100916625B1 (ko) | 2009-09-08 |
AU2006261718A1 (en) | 2007-01-04 |
BRPI0613151A2 (pt) | 2010-12-21 |
TW200714819A (en) | 2007-04-16 |
EP1896749B1 (en) | 2013-02-13 |
KR20080015933A (ko) | 2008-02-20 |
JP2008546960A (ja) | 2008-12-25 |
JP4694622B2 (ja) | 2011-06-08 |
US7942773B2 (en) | 2011-05-17 |
EP1896749A1 (en) | 2008-03-12 |
AU2006261718B2 (en) | 2010-03-04 |
CA2613505C (en) | 2011-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97376B (en) | Banded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 |
JP4694616B2 (ja) | 改良された荷重分担コードを有する無端ベルト | |
US8197372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 |
CN106170640B (zh) | 传动带和具备该传动带的带传动装置 | |
US10174807B2 (en) | Hybrid power transmission cord | |
CN1938460A (zh) | 动力传输带 | |
US6595883B1 (en) | V-belt for clutching drive applications | |
US2726976A (en) | V-belt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JPS59217034A (ja) | 伝動用ラツプドコグ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JP7334330B2 (ja) | センターコードラインvベルト | |
JPS596278Y2 (ja) | Vベルト | |
WO2016194570A1 (ja) | ゴム製品用補強層 | |
JPH04113051A (ja) | 高負荷伝動ベルト | |
JPH06280944A (ja) | 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
JPH0842638A (ja) | Vリブドベル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