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6071A - 卡匣、卡匣系統及調整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卡匣、卡匣系統及調整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36071A TW202136071A TW110110821A TW110110821A TW202136071A TW 202136071 A TW202136071 A TW 202136071A TW 110110821 A TW110110821 A TW 110110821A TW 110110821 A TW110110821 A TW 110110821A TW 202136071 A TW202136071 A TW 20213607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sette
- core
- engaging portion
- torque
- tap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providing current or voltage to the thermal head
- B41J2/355—Control circuits for heating-element selection
- B41J2/36—Print density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縮小捲取芯之徑之卡匣。本發明之卡匣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且具備:卡匣盒,其構成卡匣之外殼,並收容印刷帶、捲繞有印刷帶之帶芯、墨色帶及捲取芯;芯凹部,其設置於卡匣盒,且當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供芯凸部自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其等於芯凸部已插入至芯凹部時,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卡合,藉此使轉矩切換機構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供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芯之卡匣及帶印刷裝置。
先前,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般,已知有雙筒構造之第1動力傳遞軸及第2動力傳遞軸以相對於中心軸可相互獨立地旋轉之方式設置之印字裝置。經由離合器彈簧自驅動齒輪向第1動力傳遞軸傳遞第1轉矩,經由另一離合器彈簧自驅動齒輪向第2動力傳遞軸傳遞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當將收容有寬幅尺寸之墨色帶之卡匣安裝於印字裝置時,第1動力傳遞軸與色帶捲取卷軸卡合,以第1轉矩將墨色帶捲取於色帶捲取卷軸。當將收容有窄幅尺寸之墨色帶之卡匣安裝於印字裝置時,第2動力傳遞軸與色帶捲取卷軸卡合,以第2轉矩將墨色帶捲取於色帶捲取卷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6-22710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先前之印字裝置中,具備雙筒構造之第1動力傳遞軸及第2動力傳遞軸,因此,色帶捲取卷軸之徑變大,而導致卡匣大型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卡匣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安裝具備供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芯之卡匣;捲取轉子,其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捲取芯卡合;芯凸部,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向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芯凸部之開口部,設置於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具有設置有裝置側卡合部之切換作動件,並可變為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上述卡匣具備:卡匣盒,其構成卡匣之外殼,並收容印刷帶、捲繞有印刷帶之帶芯、墨色帶及捲取芯;芯凹部,其設置於卡匣盒,且當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供芯凸部自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及卡匣側卡合部,其於芯凸部已插入至芯凹部時,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藉此使轉矩切換機構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
本發明之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擇一性地安裝第1卡匣與第2卡匣,該等第1卡匣與第2卡匣係具備印刷帶、捲繞有印刷帶之帶芯、墨色帶、供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芯、收容有印刷帶、帶芯、墨色帶及捲取芯之卡匣盒、以及設置於卡匣盒之芯凹部的卡匣,且墨色帶之寬度不同;捲取轉子,其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捲取芯卡合;附階部之圓筒狀芯凸部,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且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自卡匣之安裝方向裏側插入至芯凹部;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芯凸部之開口部,設置於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具有設置有裝置側卡合部之切換作動件,並可變為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且第1卡匣及第2卡匣之任一者具備當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之卡匣側卡合部,轉矩切換機構藉由於第1卡匣及第2卡匣中之具備卡匣側卡合部之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而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帶印刷裝置及卡匣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圖式中,顯示XYZ正交座標系統,但其僅係為了便於說明,並不對以下之實施形態進行任何限定。又,表示各部之個數等之數值均僅為例示,並不對以下之實施形態進行任何限定。
[帶印刷裝置、帶卡匣及色帶卡匣之概要]
如圖1至圖3所示,帶印刷裝置1具備擇一性地安裝帶卡匣101及色帶卡匣201之卡匣安裝部2。再者,雖省略了圖示,但帶印刷裝置1具備將卡匣安裝部2打開及關閉之安裝部蓋。
如圖1所示,帶卡匣101具備帶芯102、第1壓紙滾筒103、第1捲出芯104、第1捲取芯105、及第1卡匣盒106。於帶芯102,捲繞有第1印刷帶107。自帶芯102捲出之第1印刷帶107自設置於第1卡匣盒106之-X側之周壁部之帶送出口108,向第1卡匣盒106外送出。於第1捲出芯104,捲繞有第1墨色帶109。自第1捲出芯104捲出之第1墨色帶109被捲取於第1捲取芯105。第1卡匣盒106構成帶卡匣101之外殼,並收容有帶芯102、第1壓紙滾筒103、第1捲出芯104、第1捲取芯105、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第1頭插通孔111於Z方向上貫通於第1卡匣盒106而設。
如圖2所示,色帶卡匣201具備第2壓紙滾筒203、第2捲出芯204、第2捲取芯205、及第2卡匣盒206。於第2捲出芯204,捲繞有第2墨色帶209。自第2捲出芯204捲出之第2墨色帶209被捲取於第2捲取芯205。第2卡匣盒206構成色帶卡匣201之外殼,並收容有第2壓紙滾筒203、第2捲出芯204、第2捲取芯205、及第2墨色帶209。於第2卡匣盒206,在安裝方向上貫通地設置有第2頭插通孔211。又,於第2卡匣盒206,設置有第2帶路徑212。雖省略了圖示,但於第2帶路徑212中導入自設置於帶印刷裝置1外之帶輥捲出之第2印刷帶。
再者,未使用狀態之帶輥中之第2印刷帶之長度及收容於未使用狀態之色帶卡匣201之第2墨色帶209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長於收容於未使用狀態之帶卡匣101之第1印刷帶107之長度及第1墨色帶109之長度。因此,例如,於一次性製成大量標籤之情形時,將色帶卡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
如圖3及圖4所示,卡匣安裝部2形成為+Z側開放之凹狀。於卡匣安裝部2之底面即-Z側之面亦即安裝底面3,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地設置有頭部4及芯凸部5。頭部4具備印刷頭6、以及覆蓋印刷頭6之至少+X側、-Y側及+Z側之頭蓋7。印刷頭6係具備發熱元件之熱敏頭。於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頭蓋7被插通至第1頭插通孔111,而引導帶卡匣101之安裝。又,於色帶卡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頭蓋7被插通至第2頭插通孔211,而引導色帶卡匣201之安裝。再者,關於芯凸部5,將於下文進行說明。
又,於安裝底面3,自-X側依序向+Z側突出地設置有壓紙軸8、第1捲取軸11、第1捲出軸9、第2捲出軸12、及第2捲取軸13。
壓紙軸8係設置於印刷頭6之+Y側。與第1捲出軸9、第1捲取軸11、第2捲出軸12及第2捲取軸13相比,壓紙軸8向安裝方向近前側之突出量更大。於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壓紙軸8被插通至第1壓紙滾筒103,而與頭蓋7一起引導帶卡匣101之安裝。又,於色帶卡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壓紙軸8被插通至第2壓紙滾筒203,而與頭蓋7一起引導色帶卡匣201之安裝。再者,以下,將帶卡匣101或色帶卡匣201之安裝方向簡稱為安裝方向。安裝方向與壓紙軸8之延伸方向、即Z方向平行。又,所謂安裝方向近前側,係指+Z側,所謂安裝方向裏側,係指-Z側。
壓紙轉子14(參照圖6)、第1捲出轉子15、第1捲取轉子16、第2捲出轉子17及第2捲取轉子18以可旋轉之方式分別由壓紙軸8、第1捲出軸9、第1捲取軸11、第2捲出軸12及第2捲取軸13支持。當將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帶卡匣101之第1壓紙滾筒103、第1捲出芯104及第1捲取芯105分別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壓紙轉子14、第1捲出轉子15及第1捲取轉子16卡合。又,當將色帶卡匣2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色帶卡匣201之第2壓紙滾筒203、第2捲出芯204及第2捲取芯205分別與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壓紙轉子14、第2捲出轉子17及第2捲取轉子18卡合。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進給輪系19而傳遞至壓紙轉子14、第1捲出轉子15、第1捲取轉子16、第2捲出轉子17及第2捲取轉子18。
[進給輪系]
如圖5至圖7所示,進給輪系19具備馬達側輪系21、壓紙側輪系22、色帶側輪系23、單向離合器單元24、捲出側輪系25、第1捲取側輪系26、及第2捲取側輪系27。
馬達側輪系21將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壓紙側輪系22及色帶側輪系23。壓紙側輪系22將經由馬達側輪系21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壓紙轉子14。色帶側輪系23將經由馬達側輪系21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單向離合器單元24。
單向離合器單元24將經由色帶側輪系23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之傳遞目標,根據進給馬達20之旋轉方向而切換為捲出側輪系25與第1捲取側輪系26及第2捲取側輪系27。即,於進給馬達20向第1方向旋轉時,單向離合器單元24不將經由色帶側輪系23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捲出側輪系25,而傳遞至第1捲取側輪系26及第2捲取側輪系27。因此,於進給馬達20向第1方向旋轉時,第1捲出轉子15及第2捲出轉子17不旋轉,而第1捲取轉子16及第2捲取轉子18旋轉。再者,所謂第1方向,係指圖6及圖7中成為順時針方向之旋轉之方向。於進給馬達向第1方向旋轉時,第1捲取轉子16及第2捲取轉子18成為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之旋轉、即逆時針方向之旋轉。
另一方面,於進給馬達20向與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旋轉時,單向離合器單元24將經由色帶側輪系23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捲出側輪系25,而不傳遞至第1捲取側輪系26及第2捲取側輪系27。因此,於進給馬達20向第2方向旋轉時,第1捲出轉子15及第2捲出轉子17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第1捲取轉子16及第2捲取轉子18不旋轉。再者,雖省略了圖示,但單向離合器單元24具備2個單向離合器。
捲出側輪系25將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24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第1捲出轉子15及第2捲出轉子17。
第1捲取側輪系26將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24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第1捲取側輪系26具備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24而被輸入有進給馬達20之旋轉之第1捲取側第1齒輪28、與第1捲取側第1齒輪28嚙合之第1捲取側第2齒輪29、及第1轉矩切換機構31。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係用以切換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者。再者,關於第1轉矩切換機構31,將於下文進行說明。
第2捲取側輪系27將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24輸入之進給馬達20之旋轉傳遞至第2捲取轉子18。第2捲取側輪系27具備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24而被輸入有進給馬達20之旋轉之第2捲取側第1齒輪32、與第2捲取側第1齒輪32嚙合之第2捲取側第2齒輪33、及與第1轉矩切換機構31同樣地構成之第2轉矩切換機構34。
[帶卡匣安裝時之印刷處理]
如圖1所示,當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帶卡匣101之第1壓紙滾筒103、第1捲出芯104及第1捲取芯105分別與圖3所示之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壓紙轉子14、第1捲出轉子15及第1捲取轉子16卡合。藉此,進給馬達20之旋轉能夠傳遞至第1壓紙滾筒103、第1捲出芯104及第1捲取芯105。
又,當將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頭部4插通至設置於帶卡匣101之第1頭插通孔111。將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後,當安裝部蓋關閉後,利用頭移動機構35(參照圖5)使印刷頭6朝向壓紙軸8移動。藉此,於印刷頭6與第1壓紙滾筒103之間夾持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
於該狀態下,當進給馬達20向第1方向旋轉時,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進給輪系19而傳遞至壓紙轉子14及第1捲取轉子16,第1壓紙滾筒103向進給方向旋轉,同時第1捲取芯105向捲取方向旋轉。此處,所謂第1壓紙滾筒103之進給方向,係指第1壓紙滾筒103以將第1印刷帶107朝向帶送出口108進給之方式旋轉之方向。又,所謂第1捲取芯105之捲取方向,係指第1捲取芯105以自第1捲出芯104捲出之第1墨色帶109被捲取於第1捲取芯105之方式旋轉之方向。換言之,於圖1中,第1壓紙滾筒103之進給方向係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向,第1捲取芯105之捲取方向係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向。
又,當進給馬達20向第2方向旋轉時,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進給輪系19而傳遞至壓紙轉子14及第1捲出轉子15,第1壓紙滾筒103向回拉方向旋轉,同時第1捲出芯104向回捲方向旋轉。此處,所謂第1壓紙滾筒103之回拉方向,係指第1壓紙滾筒103以對於朝向帶送出口108進給之第1印刷帶107進行回拉之方式旋轉之方向。又,所謂第1捲出芯104之回捲方向,係指第1捲出芯104以將自第1捲出芯104捲出之第1墨色帶109回捲至第1捲出芯104之方式旋轉之方向。換言之,於圖1中,第1壓紙滾筒103之回拉方向及第1捲出芯104之回捲方向均為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向。
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進給馬達20向第1方向旋轉之同時使印刷頭6發熱,而一面進給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一面將自省略圖示之鍵盤等輸入之印刷資訊印刷於第1印刷帶107。印刷結束後,帶印刷裝置1使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與帶排出口之間的省略了圖示之切割器進行切斷動作,而將第1印刷帶107之印刷完成部分切斷。然後,帶印刷裝置1藉由使進給馬達20向第2方向旋轉,而回拉第1印刷帶107,直至第1印刷帶107之前端到達印刷頭6與第1壓紙滾筒103之夾持位置附近為止。藉此,能夠縮短於後續印刷之第1印刷帶107之長度方向前方產生之空白。
再者,於色帶卡匣201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帶印刷裝置1亦以相同之方式進行印刷處理。即,帶印刷裝置1一面進給夾持於印刷頭6與第2壓紙滾筒203之間之第2印刷帶及第2墨色帶209,一面對第2印刷帶進行印刷。
[帶卡匣]
帶卡匣101準備有如圖8所示般收容有寬幅之例如50 mm寬之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之第1帶卡匣101a、以及如圖9所示般收容有窄幅之例如36 mm寬之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之第2帶卡匣101b。再者,於圖9中,省略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之圖示。以下,於無須區別第1帶卡匣101a與第2帶卡匣101b之情形時,簡稱為帶卡匣101。第1帶卡匣101a與第2帶卡匣101b大致同樣地構成,關於共通之構成,將以第1帶卡匣101a之圖式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10所示,帶卡匣101具備近前側芯心軸112,該近前側芯心軸112自第1卡匣盒106之安裝方向近前側之壁部之內表面向安裝方向裏側呈略圓筒狀突出。又,帶卡匣101具備裏側芯心軸113,該裏側芯心軸113自第1卡匣盒106之安裝方向裏側之壁部之內表面向安裝方向近前側呈略附階部之圓筒狀突出。近前側芯心軸112與裏側芯心軸113於Z方向上相互對向而設置。近前側芯心軸112與裏側芯心軸113支持帶芯102並使帶芯102可旋轉。
於近前側芯心軸112及裏側芯心軸113之內部,設置有防逆轉彈簧114。防逆轉彈簧114例如由壓縮盤簧構成,其藉由使安裝方向裏側之端部與帶芯102卡合來防止在帶卡匣101未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之狀態下帶芯102進行逆旋轉。當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芯凸部5插入至設置於帶卡匣101之裏側芯心軸113之內部即下述芯凹部115。藉此,設置於近前側芯心軸112及裏側芯心軸113之內部之防逆轉彈簧114被壓縮,而防逆轉彈簧114與帶芯102之卡合被解除,藉此帶芯102能夠自由旋轉。
如圖11所示,芯凹部115向安裝方向近前側陷入而設置於第1卡匣盒106之安裝方向裏側之壁部之外表面。芯凹部115係由裏側芯心軸113之內部空間構成。芯凹部115具備安裝方向裏側之台座凹部116、及安裝方向近前側之插入凹部117。台座凹部116自第1卡匣盒106之安裝方向裏側之壁部之外表面呈略圓形狀陷入。插入凹部117自台座凹部116之底面呈較台座凹部116小徑之略圓形狀陷入。於台座凹部116內,設置有自插入凹部117之內周面向安裝方向裏側突出之環狀凸部118。
此處,於第1帶卡匣101a與第2帶卡匣101b中,台座凹部116內之構造不同。即,於第2帶卡匣101b中,如圖12所示,以將環狀凸部118之外周面與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之間連接之方式,設置有-X側之連接凸部119、+X側之連接凹部121、-Y側之第1連接部(省略圖示)、及+Y側之第2連接部123。連接凸部119、連接凹部121、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123於台座凹部116之圓周方向上大致等間隔地設置。該等連接凸部119、連接凹部121、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123之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例如,亦可將連接凸部119設於-Y側,將連接凹部121設於+Y側,將第1連接部設於+X側,將第2連接部123設於-X側。藉由變更該等連接凸部119、連接凹部121、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123之配置,能夠用於例如第1印刷帶107之規格根據販賣第2帶卡匣101b之國家或地域而不同之情形時之識別等。
相對於此,於第1帶卡匣101a中,如圖13所示,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位於連接凸部119、連接凹部121、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123之安裝方向裏側,自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突出而設置。即,於第1帶卡匣101a與第2帶卡匣101b中,於有無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之方面不同。藉由將卡匣側卡合部124設置於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從而,於第1帶卡匣101a掉落時,亦能夠抑制卡匣側卡合部124破損。
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於台座凹部116之圓周方向上大致等間隔地設置。卡匣側卡合部124自台座凹部116之開口部附近,朝向台座凹部116之底面,向安裝方向近前側延伸。將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中之-X側之卡匣側卡合部124稱為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將+X側之卡匣側卡合部124稱為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將-Y側之卡匣側卡合部124稱為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將+Y側之卡匣側卡合部124稱為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於無須區別該等之情形時,簡稱為卡匣側卡合部124。如圖11所示,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於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時設置於相對於芯凹部115之中心相互點對稱之位置。同樣地,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與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於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時設置於相對於芯凹部115之中心相互點對稱之位置。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與下述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參照圖15)對應而設置,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與下述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參照圖15)對應而設置。
[芯凸部]
如圖3、圖4及圖14所示,芯凸部5整體上形成為略附階部之圓筒狀,且具備安裝方向裏側之台座凸部36、及安裝方向近前側之插入凸部37。台座凸部36自卡匣安裝部2之底面呈略圓筒狀突出。插入凸部37自台座凸部36之前端面呈較台座凸部36小徑之略圓筒狀突出。
於台座凸部36,設置有4個台座開口部38。各台座開口部38係以將台座凸部36之前端面與周面之角部切除之方式形成。4個台座開口部38於台座凸部36之圓周方向上大致等間隔地設置。以下,將4個台座開口部38中之-X側之台座開口部38稱為第1台座開口部38a,將+X側之台座開口部38稱為第2台座開口部38b,將-Y側之台座開口部38稱為第3台座開口部38c,將+Y側之台座開口部38稱為第4台座開口部38d。於無須區別該等之情形時,簡稱為台座開口部38。如圖3所示,第1台座開口部38a與第2台座開口部38b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設置於相對於芯凸部5之中心相互點對稱之位置。同樣地,第3台座開口部38c與第4台座開口部38d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設置於相對於芯凸部5之中心相互點對稱之位置。
如圖15及圖16所示,當將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卡匣安裝部2之芯凸部5自安裝方向裏側插入至設置於帶卡匣101之芯凹部115。即,台座凸部36插入至台座凹部116,插入凸部37插入至插入凹部117。
此處,如圖15所示,於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設置於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之卡匣側卡合部124經由台座開口部38進入至台座凸部36內。藉此,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中之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與下述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又,如圖14所示,當第1帶卡匣101a自卡匣安裝部2卸除時,卡匣側卡合部124經由台座開口部38退出至台座凸部36外。藉此,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自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脫離。
另一方面,如圖16所示,於不具有卡匣側卡合部124之第2帶卡匣101b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台座凹部116不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
[第1轉矩切換機構]
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係用於在第1帶卡匣101a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將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自第2轉矩切換為大於第2轉矩之第1轉矩者。即,當將收容有寬幅之第1墨色帶109之第1帶卡匣101a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藉由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而切換為大於第2轉矩之第1轉矩。因此,能夠將與第1印刷帶107一起夾持於印刷頭6與第1壓紙滾筒103之間之寬幅之第1墨色帶109自第1印刷帶107適當地剝離或進行捲取。另一方面,於安裝有收容有窄幅之第1墨色帶109之第2帶卡匣101b時,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不自未安裝帶卡匣101之狀態進行轉矩切換,而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因此,能夠抑制窄幅之第1墨色帶109破損。
如圖17及圖18所示,第1轉矩切換機構31具備第1捲取齒輪41、第2捲取齒輪42、第1滑簧43、及第2滑簧44。又,第1轉矩切換機構31具備下述可動齒輪46、2個切換作動件47、及齒輪支持部48(參照圖19及圖20)。
第1捲取齒輪41可旋轉地由第1捲取軸11支持。即,第1捲取齒輪41位於較第1捲取轉子16更靠安裝方向裏側,與第1捲取轉子16設置於同軸上。第1捲取齒輪41經由第1滑簧43與第1捲取轉子16連結,使第1捲取轉子16旋轉。
第2捲取齒輪42可旋轉地由第1捲取軸11支持。即,第2捲取齒輪42位於較第1捲取齒輪41更靠安裝方向裏側,與第1捲取轉子16設置於同軸上。第2捲取齒輪42經由第2滑簧44與第1捲取齒輪41連結,經由第1捲取齒輪41使第1捲取轉子16旋轉。
第1滑簧43設置於第1捲取齒輪41與第1捲取轉子16之間。第1滑簧43將自第1捲取齒輪41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限制為第1轉矩。第2滑簧44設置於第2捲取齒輪42與第1捲取齒輪41之間。第2滑簧44將自第2捲取齒輪42傳遞至第1捲取齒輪41之轉矩限制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再者,自第2捲取齒輪42傳遞至第1捲取齒輪41之轉矩不超過第1轉矩,因此,經由第1滑簧43進而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再者,第1滑簧43係「第1轉矩限制器」之一例。第2滑簧44係「第2轉矩限制器」之一例。
可動齒輪46相對於第1捲取齒輪41卡合及脫離,相對於此,第1捲取側第2齒輪29相對於第2捲取齒輪42始終嚙合。因此,當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而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可動齒輪46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41時,利用第1滑簧43將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限制為第1轉矩。另一方面,當可動齒輪46自第1捲取齒輪41脫離,而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第2捲取齒輪42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41時,利用第2滑簧44將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限制為第2轉矩。
如圖19及圖20所示,可動齒輪46可旋轉地由齒輪支持部48支持,並相對於第1捲取齒輪41可卡合及脫離。又,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側第1齒輪28始終嚙合(參照圖6及圖7)。
於各切換作動件47,設置有於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與卡匣側卡合部124卡合之裝置側卡合部49。此處,將2個裝置側卡合部49中之-X側之裝置側卡合部49稱為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將+X側之裝置側卡合部49稱為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於無須區別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情形時,簡稱為裝置側卡合部49。又,將2個切換作動件47中之設置有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之切換作動件47稱為第1切換作動件47a,將設置有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切換作動件47稱為第2切換作動件47b。於無須區別第1切換作動件47a與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情形時,簡稱為切換作動件47。
第1切換作動件47a可旋動地設置於省略圖示之作動件軸。第1切換作動件47a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大致「L」字狀。於第1切換作動件47a之+Y側之端部,設置有插通有第1作動件軸(省略圖示)之第1作動件側軸插通部51。於第1切換作動件47a之+X側之端部,設置有向安裝方向裏側突出之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與下述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67卡合。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位於第1作動件側軸插通部51之-X側且-Y側,並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於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設置有以安裝方向裏側成為-X側之方式傾斜之第1卡合斜面54、及自第1卡合斜面54之安裝方向裏側之端部向安裝方向裏側延伸之第1作動面55。
第1切換作動件47a藉由作動件彈簧56(參照圖6)而於向順時針方向旋動之方向上受到施力。作動件彈簧56之一端固定套設於第1捲取側第2齒輪29之心軸(省略圖示),另一端固定套設於第1切換作動件47a之+X側之端部。作為作動件彈簧56,例如可使用扭轉盤簧。再者,所謂順時針方向,係指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之順時針方向。同樣地,所謂逆時針方向,係指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之逆時針方向。
第2切換作動件47b可旋動地設置於第2作動件軸(省略圖示)。第2切換作動件47b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形成為略三角形狀。於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Y側之端部,設置有插通有第2作動件軸之第2作動件側軸插通部57。又,於第2切換作動件47b,設置有位於第2作動件側軸插通部57之+X側且+Y側並向安裝方向裏側突出之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58。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58與下述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69卡合。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位於第2作動件側軸插通部57之-X側且+Y側,並向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於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設置有以安裝方向裏側成為+X側之方式傾斜之第2卡合斜面61、及自第2卡合斜面61之安裝方向裏側之端部向安裝方向裏側延伸之第2作動面62。再者,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代替第1卡合斜面54及第2卡合斜面61而於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設置斜面。
如圖14所示,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係設置於台座凸部36之內部。即,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分別相對於第1台座開口部38a及第2台座開口部38b而設置於安裝方向裏側。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分別與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對應而設置。於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大致同時地分別與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卡合。又,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於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時設置於相對於芯凸部5之中心相互點對稱之位置(參照圖3)。
如圖6、圖7、圖19及圖20所示,齒輪支持部48係以可旋動之方式構成,以使可旋轉地被支持之可動齒輪46可相對於第1捲取齒輪41接近及遠離。齒輪支持部48具備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及支持部彈簧65。
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可旋動地設置於離合器軸45,該離合器軸45與第2作動件軸設置於大致同軸上(參照圖5)。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之+Y側之端部,呈略圓筒狀地設置有插通有離合器軸45之支持部側第1軸插通部66。可動齒輪46可旋轉地被支持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之-Y側之端部。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之大致中間部,設置有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67。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67與上述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卡合。
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可旋動地設置於離合器軸45,於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大致中間部,呈略短圓筒狀地設置有插通有離合器軸45之支持部側第2軸插通部68。支持部側第1軸插通部66自安裝方向裏側插入至支持部側第2軸插通部68。於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Y側之端部,設置有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69。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69與上述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58卡合。
支持部彈簧65將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彈性地連接。支持部彈簧65設置於離合器軸45,一端固定套設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另一端固定套設於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已固定之情形時,支持部彈簧65對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施力以使其向順時針方向旋動。作為支持部彈簧65,例如可使用扭轉盤簧。再者,支持部彈簧65係「彈性構件」之一例。
[第1轉矩切換機構之狀態變化]
當第1帶卡匣101a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如上所述,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參照圖15)。
此時,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依第1卡合斜面54及第1作動面55之順序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卡合。藉此,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被向+X側按壓。其結果,第1切換作動件47a自圖22所示之狀態,如圖21所示般抵抗作動件彈簧56之彈性力而向逆時針方向旋動。此時,第1切換作動件47a之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移動至+X側,因此,於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之-X側與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卡合之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67能夠移動至+X側。藉此,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能夠向逆時針方向、即由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支持之可動齒輪46靠近第1捲取齒輪41之方向旋動。如此,第1切換作動件47a藉由當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卡合時向逆時針方向旋動,而容許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逆時針方向旋動。
又,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依第2卡合斜面61及第2作動面62之順序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藉此,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被向-X側按壓。其結果,第2切換作動件47b自圖22所示之狀態,如圖21所示般向逆時針方向旋動。此時,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58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69向-X側按壓,因此,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向逆時針方向旋動。當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向逆時針方向旋動時,經由支持部彈簧65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彈性地連接之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逆時針方向、即由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支持之可動齒輪46靠近第1捲取齒輪41之方向旋動。其結果,如圖6所示,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如此,第2切換作動件47b藉由當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時向逆時針方向旋動,而使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逆時針方向旋動。
此處,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藉由支持部彈簧65而彈性地連接。因此,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能夠自圖22所示之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嚙合旋動量θ,於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之後,亦相對於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抵抗支持部彈簧65之彈性力而向逆時針方向進而旋動附加旋動量α。此處,所謂嚙合旋動量θ,係指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時所需之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旋動量之最小值。因此,只要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旋動量為嚙合旋動量θ以上且嚙合旋動量θ與附加旋動量α之和(θ+α)以下,則會以適度負載將可動齒輪46壓抵於第1捲取齒輪41。因此,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旋動量之設計值設定為大於θ且小於(θ+α)之值即可。藉此,即便由於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等之尺寸偏差而致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旋動量產生偏差,只要其值為θ以上且(θ+α)以下,則能夠使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適當地嚙合。即,能夠利用支持部彈簧65吸收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等之尺寸偏差。
如此,當第1帶卡匣101a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藉此,齒輪支持部48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其結果,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變為使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可動齒輪46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41之狀態、即、使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
繼而,對將第1帶卡匣101a卸除時之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之狀態變化進行說明。當第1帶卡匣101a自卡匣安裝部2卸除時,如上所述,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自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脫離。
當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之卡合被解除時,自圖21所示之狀態,如圖22所示般,第1切換作動件47a藉由作動件彈簧56之彈性力而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藉此,第1切換作動件47a之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52將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之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67向-X側按壓。因此,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順時針方向、即由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支持之可動齒輪46遠離第1捲取齒輪41之方向旋動。其結果,如圖7所示,可動齒輪46自第1捲取齒輪41脫離。如此,第1切換作動件47a藉由當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自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脫離時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使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順時針方向旋動,阻止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逆時針方向旋動。
當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向順時針方向旋動時,經由支持部彈簧65與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3彈性地連接之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藉此,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之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69將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58向+X側按壓。此時,如上所述,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卡合被解除,藉此,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能夠移動至+X側,即第2切換作動件47b能夠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因此,第2切換作動件47被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64按壓而向順時針方向旋動。
如此,當將第1帶卡匣101a自卡匣安裝部2卸除時,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自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脫離。藉此,齒輪支持部48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可動齒輪46自第1捲取齒輪41脫離。其結果,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變為使進給馬達20之旋轉經由第2捲取齒輪42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41之狀態、即、使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為第2轉矩之第2狀態。
再者,如上所述,於第2帶卡匣101b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連接凸部119及連接凹部121分別不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參照圖16)。因此,於第2帶卡匣101b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保持第2狀態,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保持第2轉矩。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第1帶卡匣101a及帶印刷裝置1,當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分別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藉此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自第2狀態向第1狀態變化。藉此,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自第2轉矩切換為第1轉矩。因此,與第1捲取轉子16為雙筒構造之情形相比,能夠縮小第1捲取芯105之徑,而能夠使第1帶卡匣101a小型化。又,與第1捲取轉子16為雙筒構造之情形相比,第1捲取轉子16相對於第1捲取軸11之鬆動量變小。因此,能夠使第1捲取芯105之中心與第1捲取軸11之中心大致一致,因此,能夠將第1墨色帶109適當地捲取於第1捲取芯105。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第1帶卡匣101a及帶印刷裝置1,第1帶卡匣101a與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不僅於1個部位卡合,而是於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2個部位卡合。因此,因卡合產生之負載平衡性良好地作用於第1帶卡匣101a,能夠抑制第1帶卡匣101a相對於卡匣安裝部2之傾斜,能夠提昇第1印刷帶107及第1墨色帶109之移行性。
再者,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並不限定於如本實施形態般相對於芯凹部115之中心點對稱地配置之構成,只要能夠分別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即可。例如,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與芯凹部115之中心之間之尺寸和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與芯凹部115之中心之間之尺寸亦可不同。又,亦可為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芯凹部115之中心、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時並非配置於一直線上之構成。即,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只要處於能夠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卡合之範圍,則隔著芯凹部115之中心對向配置即可。又,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時隔著芯凹部115之中心對向配置之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之形狀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之形狀亦可不同。同樣地,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亦並不限定於相對於芯凸部5之中心點對稱地配置之構成。又,較佳為利用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按壓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之方向與利用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按壓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方向彼此相反。
[其他變化例]
當然,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宗旨之範圍內採用各種構成。例如,上述實施形態除了上述形態以外,亦可變更為如下形態。
卡匣側卡合部124並不限定於形成於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之構成,只要能夠與裝置側卡合部49卡合,則可設置於帶卡匣101之任一部位。例如,亦可為如下構成,即,如圖23所示般,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設置於芯凹部115之緣部,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時一部分與芯凹部115重疊。即,卡匣側卡合部124亦可為設置於第1卡匣盒106之安裝方向裏側之外表面之構成。再者,圖23所示之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為略長方形板狀,但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為長圓形板狀、半球狀等。又,卡匣側卡合部124亦可為自台座凹部116之底面向安裝方向裏側突出之構成。此時,卡匣側卡合部124可與台座凹部116之內周面一體地形成,亦可不一體地形成。
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並不限定於在安裝有帶卡匣101時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之構成,亦可為於安裝有帶卡匣101時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之構成,上述第2狀態係使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為相對較小之第2轉矩,上述第1狀態係使傳遞至第1捲取轉子16之轉矩為相對較大之第1轉矩。
於該構成中,例如,將卡匣側卡合部124設置於第2帶卡匣101b,而不設置於第1帶卡匣101a。又,第1轉矩切換機構31具備鎖定為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之狀態之鎖定部。而且,於第2帶卡匣101b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卡匣側卡合部124與裝置側卡合部49卡合,藉此鎖定部之鎖定被解除,可動齒輪46自第1捲取齒輪41脫離。又,於第2帶卡匣101b自卡匣安裝部2卸除時,利用鎖定部鎖定為可動齒輪46與第1捲取齒輪41嚙合之狀態。藉此,於第2帶卡匣101b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又,於第2帶卡匣101b自卡匣安裝部2卸除時,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另一方面,於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第1轉矩切換機構31保持第1狀態。
帶印刷裝置1亦可為如下構成,即第1切換作動件47a及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一者具備設置於第3台座開口部38c之安裝方向裏側之裝置側第3卡合部,第1切換作動件47a及第2切換作動件47b之另一者具備設置於第4台座開口部38d之安裝方向裏側之裝置側第4卡合部。即,帶印刷裝置1亦可為具備與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對應而設置之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與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對應而設置之裝置側第4卡合部作為裝置側卡合部49之構成。換言之,帶印刷裝置1除了將對向之2個裝置側卡合部49如上述實施形態般設置於+X側及-X側以外,亦可設置於+Y側及-Y側。
於該構成中,亦藉由於第1帶卡匣101a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時,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及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分別與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卡合,而使第1轉矩切換機構31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如此,第1帶卡匣101a藉由具備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及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而能夠應對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帶印刷裝置1,亦能夠應對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之帶印刷裝置1。因此,帶印刷裝置1可為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作為裝置側卡合部49之構成,亦可為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之構成,因此,能夠提高裝置側卡合部49之配置之自由度。
再者,第1帶卡匣101a亦可為僅具備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中之卡匣側第1卡合部124a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124b之構成,以用於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49a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49b之帶印刷裝置1。又,第1帶卡匣101a亦可為僅具備4個卡匣側卡合部124中之卡匣側第3卡合部124c及卡匣側第4卡合部124d之構成,以用於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之帶印刷裝置1。
裝置側卡合部49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亦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卡匣側卡合部124之數量並不限定於4個。例如,於裝置側卡合部49之數量為2個之情形時,卡匣側卡合部124之數量只要為2個以上即可,進而,若為1個卡匣側卡合部124與2個裝置側卡合部49卡合之構成,則卡匣側卡合部124之數量亦可為1個。
帶卡匣101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代替形成有卡匣側卡合部124之台座凹部116,而具備附件安裝部,且將設置有形成有卡匣側卡合部124之台座凹部116之附件可裝卸地安裝於附件安裝部。於該構成中,附件藉由安裝於帶卡匣101之附件安裝部,而作為用於與裝置側卡合部49卡合之調整裝置發揮功能。此時,亦可形成如下之實施形態,即,將具備帶卡匣101及安裝於帶卡匣101之附件安裝部之附件的卡匣系統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或者,又可將附件預先安裝於帶印刷裝置1之芯凸部5後,將帶卡匣101安裝於卡匣安裝部2。又,附件例如亦可形成為於安裝方向裏側設置凸緣部以將第1卡匣盒106之壁部之一部分填補這樣的形狀。
卡匣安裝部2並不限定於擇一性地安裝帶卡匣101與色帶卡匣201之構成,亦可為僅安裝帶卡匣101之構成。
又,亦可為將上述實施形態或變化例分別組合而成之構成。
[附記]
以下,對卡匣及帶印刷裝置進行附記。
卡匣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安裝具備供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芯之卡匣;捲取轉子,其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捲取芯卡合;芯凸部,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並向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芯凸部之開口部,設置於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具有設置有裝置側卡合部之切換作動件,並可變為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上述卡匣具備:卡匣盒,其構成卡匣之外殼,並收容印刷帶、捲繞有印刷帶之帶芯、墨色帶及捲取芯;芯凹部,其設置於卡匣盒,且當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供芯凸部自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及卡匣側卡合部,其於芯凸部已插入至芯凹部時,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藉此使轉矩切換機構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
根據該構成,當卡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藉此轉矩切換機構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藉此,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自第2轉矩切換為第1轉矩、或自第1轉矩切換為第2轉矩。因此,無須將捲取轉子設為雙筒構造,因此,能夠縮小捲取芯之徑,而能夠使卡匣小型化。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帶印刷裝置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作為裝置側卡合部,且卡匣具備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卡匣側第2卡合部作為卡匣側卡合部,與卡匣側第1卡合部卡匣側第2卡合部於自安裝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芯凹部之中心點對稱地設置。
根據該構成,卡匣與轉矩切換機構不僅於1個部位卡合,而是於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1卡合部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之2個部位卡合。而且,該等2個部位之卡合部位相對於芯凹部之中心點對稱地配置。因此,因卡合產生之負載平衡性良好地作用於卡匣,能夠抑制卡匣相對於卡匣安裝部之傾斜,能夠提昇印刷帶及墨色帶之移行性。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其他帶印刷裝置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作為裝置側卡合部,且卡匣具備卡匣側第1卡合部、卡匣側第2卡合部、與裝置側第3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卡匣側第3卡合部、及與裝置側第4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卡匣側第4卡合部作為卡匣側卡合部,卡匣側第3卡合部與卡匣側第4卡合部於自安裝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芯凹部之中心點對稱地設置。
根據該構成,能夠應對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之帶印刷裝置,亦能夠應對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之帶印刷裝置。因此,帶印刷裝置可為具備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作為裝置側卡合部之構成,亦可為具備裝置側第3卡合部及裝置側第4卡合部之構成,因此,能夠提高裝置側卡合部之配置之自由度。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卡匣側卡合部設置於芯凹部之內周面。
根據該構成,於卡匣掉落時,亦能夠抑制卡匣側卡合部破損。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卡匣側卡合部設置於芯凹部之緣部,於自安裝方向觀察時一部分與芯凹部重疊。
根據該構成,能夠使設置於芯凹部之外之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
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擇一性地安裝第1卡匣與第2卡匣,該等第1卡匣與第2卡匣係具備印刷帶、捲繞有印刷帶之帶芯、墨色帶、供捲取墨色帶之捲取芯、收容有印刷帶、帶芯、墨色帶及捲取芯之卡匣盒、以及設置於卡匣盒之芯凹部的卡匣,且墨色帶之寬度不同;捲取轉子,其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捲取芯卡合;附階部之圓筒狀芯凸部,其設置於卡匣安裝部,且於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自卡匣之安裝方向裏側插入至芯凹部;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芯凸部之開口部,設置於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具有設置有裝置側卡合部之切換作動件,並可變為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使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為小於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且第1卡匣及第2卡匣之任一者具備當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之卡匣側卡合部,轉矩切換機構藉由於第1卡匣及第2卡匣中之具備卡匣側卡合部之卡匣已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而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
根據該構成,當卡匣安裝於卡匣安裝部時,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藉此轉矩切換機構自第2狀態變為第1狀態、或自第1狀態變為第2狀態。藉此,傳遞至捲取轉子之轉矩自第2轉矩切換為第1轉矩、或自第1轉矩切換為第2轉矩。因此,無須將捲取轉子設為雙筒構造,因此,能夠縮小捲取芯之徑,而能夠使卡匣小型化。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第1卡匣及第2卡匣之任一者具備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作為卡匣側卡合部,帶印刷裝置包含與卡匣側第1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對應而設置之裝置側第2卡合部作為裝置側卡合部,於未安裝卡匣之狀態下,裝置側第1卡合部與裝置側第2卡合部於自安裝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芯凸部之中心點對稱地設置。
根據該構成,卡匣與轉矩切換機構不僅於1個部位卡合,而是於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1卡合部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之2個部位卡合。而且,該等2個部位之卡合部位相對於芯凸部之中心點對稱地配置。因此,因卡合產生之負載平衡性良好地作用於卡匣,能夠抑制卡匣相對於卡匣安裝部之傾斜,能夠提昇印刷帶及墨色帶之移行性。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轉矩切換機構具有:第1捲取齒輪,其與捲取轉子設置於同軸上,使捲取轉子旋轉;第2捲取齒輪,其與捲取轉子設置於同軸上,於第1狀態及第2狀態之任一者下均被輸入有進給馬達之旋轉,經由第1捲取齒輪使捲取轉子旋轉;第1轉矩限制器,其將自第1捲取齒輪向捲取轉子傳遞之轉矩限制為第1轉矩;第2轉矩限制器,其將自第2捲取齒輪向第1捲取齒輪傳遞之轉矩限制為第2轉矩;及可動齒輪,其相對於第1捲取齒輪可卡合及脫離;且切換作動件於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時,使可動齒輪與第1捲取齒輪嚙合,於卡匣側卡合部自裝置側卡合部脫離時,使可動齒輪遠離第1捲取齒輪。
根據該構成,藉由使卡匣側卡合部與裝置側卡合部卡合,可動齒輪與第1捲取齒輪嚙合,而使轉矩切換機構變為使進給馬達之旋轉經由可動齒輪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之狀態、即第1狀態。另一方面,藉由使卡匣側卡合部自裝置側卡合部脫離,可動齒輪自第1捲取齒輪脫離,而使轉矩切換機構變為使進給馬達之旋轉經由第2捲取齒輪輸入至第1捲取齒輪之狀態、即第2狀態。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轉矩切換機構具有齒輪支持部,該齒輪支持部係以可旋動之方式構成,以使可旋轉地被支持之可動齒輪可相對於第1捲取齒輪接近及遠離,且切換作動件具有:第1切換作動件,其設置有裝置側第1卡合部,當裝置側第1卡合部與卡匣側第1卡合部卡合時,容許齒輪支持部向使可動齒輪靠近第1捲取齒輪之方向旋動,當裝置側第1卡合部自卡匣側第1卡合部脫離時,阻止齒輪支持部向使可動齒輪靠近第1捲取齒輪之方向旋動;及第2切換作動件,其設置有裝置側第2卡合部,當裝置側第2卡合部與卡匣側第2卡合部卡合時,使齒輪支持部向使可動齒輪靠近第1捲取齒輪之方向旋動。
根據該構成,當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分別與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卡合時,齒輪支持部向使可動齒輪靠近第1捲取齒輪之方向旋動,藉此轉矩切換機構變為第1狀態。另一方面,當卡匣側第1卡合部及卡匣側第2卡合部自裝置側第1卡合部及裝置側第2卡合部脫離時,齒輪支持部向使可動齒輪遠離第1捲取齒輪之方向旋動,藉此轉矩切換機構變為第2狀態。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齒輪支持部包含: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其以可旋動之方式設置,且支持可動齒輪並使可動齒輪可旋轉;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其可旋動地設置,且與第2切換作動件卡合;及彈性構件,其將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與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彈性地連接。
根據該構成,即便由於裝置側第2卡合部等之尺寸偏差而致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之旋動量產生偏差,亦能夠利用彈性構件吸收其旋動量之偏差。藉此,能夠使可動齒輪與第1捲取齒輪適當地嚙合。
1:帶印刷裝置
2:卡匣安裝部
3:安裝底面
4:頭部
5:芯凸部
6:印刷頭
7:頭蓋
8:壓紙軸
9:第1捲出軸
11:第1捲取軸
12:第2捲出軸
13:第2捲取軸
14:壓紙轉子
15:第1捲出轉子
16:第1捲取轉子
17:第2捲出轉子
18:第2捲取轉子
19:進給輪系
20:進給馬達
21:馬達側輪系
22:壓紙側輪系
23:色帶側輪系
24:單向離合器單元
25:捲出側輪系
26:第1捲取側輪系
27:第2捲取側輪系
28:第1捲取側第1齒輪
29:第1捲取側第2齒輪
31:第1轉矩切換機構
32:第2捲取側第1齒輪
33:第2捲取側第2齒輪
34:第2轉矩切換機構
35:頭移動機構
36:台座凸部
37:插入凸部
38:台座開口部
38a:第1台座開口部
38b:第2台座開口部
38c:第3台座開口部
38d:第4台座開口部
41:第1捲取齒輪
42:第2捲取齒輪
43:第1滑簧
44:第2滑簧
45:離合器軸
46:可動齒輪
47:切換作動件
47a:第1切換作動件
47b:第2切換作動件
48:齒輪支持部
49:裝置側卡合部
49a:裝置側第1卡合部
49b:裝置側第2卡合部
51:第1作動件側軸插通部
52:第1作動件側卡合部
54:第1卡合斜面
55:第1作動面
56:作動件彈簧
57:第2作動件側軸插通部
58:第2作動件側卡合部
61:第2卡合斜面
62:第2作動面
63:第1作動件側支持構件
64:第2作動件側支持構件
65:支持部彈簧
66:支持部側第1軸插通部
67:支持部側第1卡合部
68:支持部側第2軸插通部
69:支持部側第2卡合部
101:帶卡匣
101a:第1帶卡匣
101b:第2帶卡匣
102:帶芯
103:第1壓紙滾筒
104:第1捲出芯
105:第1捲取芯
106:第1卡匣盒
107:第1印刷帶
108:帶送出口
109:第1墨色帶
111:第1頭插通孔
112:近前側芯心軸
113:裏側芯心軸
114:防逆轉彈簧
115:芯凹部
116:台座凹部
117:插入凹部
118:環狀凸部
119:連接凸部
121:連接凹部
123:第2連接部
124:卡匣側卡合部
124a:卡匣側第1卡合部
124b:卡匣側第2卡合部
124c:卡匣側第3卡合部
124d:卡匣側第4卡合部
201:色帶卡匣
203:第2壓紙滾筒
204:第2捲出芯
205:第2捲取芯
206:第2卡匣盒
209:第2墨色帶
211:第2頭插通孔
212:第2帶路徑
圖1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於卡匣安裝部安裝有帶卡匣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所得之圖。
圖2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於卡匣安裝部安裝有色帶卡匣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所得之圖。
圖3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未於卡匣安裝部安裝帶卡匣及色帶卡匣之任一者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所得之圖。
圖4係未於卡匣安裝部安裝帶卡匣及色帶卡匣之任一者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之立體圖。
圖5係進給輪系之立體圖。
圖6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進給輪系所得之圖且表示可動齒輪與第1捲取齒輪嚙合之狀態之圖。
圖7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進給輪系所得之圖且表示可動齒輪自第1捲取齒輪脫離之狀態之圖。
圖8係第1帶卡匣之立體圖。
圖9係第2帶卡匣之立體圖。
圖10係第1帶卡匣之剖視圖。
圖11係自安裝方向裏側觀察第1帶卡匣所得之圖。
圖12係表示芯凹部之第2帶卡匣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3係表示芯凹部之第1帶卡匣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4係未於卡匣安裝部安裝帶卡匣及色帶卡匣之任一者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之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5係於卡匣安裝部安裝有第1帶卡匣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之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6係於卡匣安裝部安裝有第2帶卡匣之狀態下之帶印刷裝置之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7係第1捲取轉子周圍之立體圖。
圖18係第1捲取轉子周圍之分解圖。
圖19係第1轉矩切換機構之立體圖。
圖20係去除了第1切換作動件及第2切換作動件之第1轉矩切換機構之立體圖。
圖21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安裝有第1帶卡匣時之第1轉矩切換機構所得之圖。
圖22係自安裝方向近前側觀察卸除了第1帶卡匣時之第1轉矩切換機構所得之圖。
圖23係表示設置有變化例之卡匣側卡合部之芯凹部的第1帶卡匣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2:卡匣安裝部
5:芯凸部
37:插入凸部
49a:裝置側第1卡合部
49b:裝置側第2卡合部
101a:第1帶卡匣
117:插入凹部
124a:卡匣側第1卡合部
124b:卡匣側第2卡合部
Claims (8)
- 一種卡匣,其係安裝於帶印刷裝置者,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收容墨色帶之卡匣安裝;芯凸部,其設置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且向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一對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上述芯凸部之複數個開口部,設置於上述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可變為捲取上述墨色帶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小於上述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且其特徵在於具備: 卡匣盒,其構成上述卡匣之外殼,並收容印刷帶、捲繞有上述印刷帶之帶芯、及捲繞有上述墨色帶之帶芯; 芯凹部,其設置於上述卡匣盒,且當安裝於上述卡匣安裝部時,供上述芯凸部自上述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及 一對卡匣側卡合部,其於上述芯凸部插入至上述芯凹部時,經由複數個上述開口部進入至上述芯凸部內,且與一對上述裝置側卡合部卡合。
- 如請求項1之卡匣,其中一對上述卡匣側卡合部於自上述安裝方向觀察時,隔著上述芯凹部之中心對向配置。
- 如請求項1或2之卡匣,其中一對上述卡匣側卡合部設置於上述芯凹部之內周面。
- 如請求項1或2之卡匣,其中一對上述卡匣側卡合部設置於上述卡匣盒之上述安裝方向裏側之外表面。
- 如請求項1或2之卡匣,其中一對上述卡匣側卡合部自上述芯凹部之底面向上述安裝方向裏側突出。
- 一種卡匣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安裝於帶印刷裝置之卡匣及附件; 上述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收容墨色帶之卡匣安裝;芯凸部,其設置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且向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一對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上述芯凸部之複數個開口部,設置於上述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可變為捲取上述墨色帶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小於上述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 上述附件安裝於上述卡匣之附件安裝部,且設置有形成與一對上述裝置側卡合部卡合之卡匣側卡合部之台座凹部。
- 一種調整裝置,其係安裝於安裝在帶印刷裝置之卡匣之附件安裝部者,且上述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收容墨色帶之卡匣安裝;芯凸部,其設置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且向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一對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上述芯凸部之複數個開口部,設置於上述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可變為捲取上述墨色帶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小於上述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且其特徵在於具備: 台座凹部,其在與上述卡匣一起安裝於上述卡匣安裝部時,供上述芯凸部自上述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及 卡匣側卡合部,其於上述芯凸部插入至上述台座凹部時,經由複數個上述開口部進入至上述芯凸部內,且與一對上述裝置側卡合部卡合。
- 一種調整裝置,其係於將卡匣安裝於帶印刷裝置之卡匣安裝部之前被安裝者,且上述帶印刷裝置具備:卡匣安裝部,其供收容墨色帶之卡匣安裝;芯凸部,其設置於上述卡匣安裝部,且向上述卡匣之安裝方向近前側突出;一對裝置側卡合部,其相對於設置於上述芯凸部之複數個開口部,設置於上述安裝方向裏側;及轉矩切換機構,其可變為捲取上述墨色帶之轉矩為第1轉矩之第1狀態、與小於上述第1轉矩之第2轉矩之第2狀態;且其特徵在於具備: 台座凹部,其供上述芯凸部自上述安裝方向裏側插入;及 卡匣側卡合部,其於上述芯凸部插入至上述台座凹部時,經由複數個上述開口部進入至上述芯凸部內,且與一對上述裝置側卡合部卡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51755 | 2019-03-19 | ||
JP2019-051755 | 2019-03-19 | ||
JP2019-144704 | 2019-08-06 | ||
JP2019144704A JP7287860B2 (ja) | 2019-03-19 | 2019-08-06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6071A true TW202136071A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2520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10821A TW202136071A (zh) | 2019-03-19 | 2020-03-16 | 卡匣、卡匣系統及調整裝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43040B2 (zh) |
EP (1) | EP3943310B8 (zh) |
TW (1) | TW202136071A (zh) |
WO (1) | WO202018962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85911B2 (ja) | 1992-01-08 | 1999-12-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におけるテープカセット装着構造 |
JP3066555B2 (ja) | 1993-01-29 | 2000-07-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巻取り機構 |
JP3918210B2 (ja) | 1996-09-12 | 2007-05-2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巻取装置 |
WO1998008764A1 (en) | 1996-08-27 | 1998-03-05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Tape winding devices |
JP3640793B2 (ja) * | 1998-03-20 | 2005-04-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JP3472203B2 (ja) | 1999-07-14 | 2003-12-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
WO2006013466A2 (en) * | 2004-07-30 | 2006-02-09 | Dymo | Cassette locking and ejecting arrangement |
GB0706786D0 (en) * | 2007-04-05 | 2007-05-16 | Dymo Nv | Label printer |
JP6397719B2 (ja) | 2014-10-16 | 2018-09-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561492B2 (ja) * | 2015-02-23 | 2019-08-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JP7069706B2 (ja) * | 2017-04-13 | 2022-05-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リボン巻取り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CN108724992B (zh) * | 2017-04-13 | 2020-05-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带收卷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
-
2020
- 2020-03-16 TW TW110110821A patent/TW202136071A/zh unknown
- 2020-03-16 US US17/439,137 patent/US1204304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3-16 WO PCT/JP2020/011479 patent/WO2020189626A1/ja unknown
- 2020-03-16 EP EP20772709.0A patent/EP3943310B8/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43040B2 (en) | 2024-07-23 |
EP3943310B1 (en) | 2024-11-20 |
WO2020189626A1 (ja) | 2020-09-24 |
EP3943310A4 (en) | 2022-11-23 |
EP3943310B8 (en) | 2024-12-25 |
EP3943310A1 (en) | 2022-01-26 |
US20220153035A1 (en) | 2022-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71754B2 (en) | Coating film transfer tool | |
EP3272546B1 (en) | Tape cartridge | |
CN107073982A (zh) | 带盒 | |
EP0852184B1 (en) | Ink ribbon cartridge retention device for a recording apparatus | |
TWI648174B (zh) | Belt and belt printing device | |
JP2023164500A (ja) | 印刷装置 | |
EP1293352B1 (en) | Ink film holding device and ink film reel | |
CN107206811A (zh) | 带印刷装置和带印刷系统 | |
TWI725776B (zh) | 卡匣及帶印刷裝置 | |
CN108724992B (zh) | 墨带收卷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 |
TW202136071A (zh) | 卡匣、卡匣系統及調整裝置 | |
WO2011030579A1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7272030B2 (ja) | リボン送り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US12162273B2 (en) | Cassette including pressure portion for switching rotation speed of platen roller upon attachment of cassette to printing device | |
JP2020151918A (ja) | リボン送り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2008137225A (ja) | プリンタ | |
JP3612819B2 (ja) | テープ巻戻構造 | |
JP7484513B2 (ja) | リボン巻取り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6452869B2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6498805B2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4434988A (zh) | 打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