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7264A - 連動煞車系統 - Google Patents
連動煞車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17264A TW201617264A TW103138496A TW103138496A TW201617264A TW 201617264 A TW201617264 A TW 201617264A TW 103138496 A TW103138496 A TW 103138496A TW 103138496 A TW103138496 A TW 103138496A TW 201617264 A TW201617264 A TW 20161726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base
- hole
- curved rod
- drum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連動煞車系統,包括有:第一煞車操作裝置、第一及第二鼓式煞車裝置、一連動機構、複數套管、第一及第二煞車導線。連動機構包括有一基座及一具有曲形面之曲形桿,曲形桿與基座之中端相互貼合。藉此,本發明僅操作第一煞車導線,即可使二鼓式煞車裝置同時作動,並利用具有曲形面之曲形桿與基座變化不同的支點位置,可使連動煞車系統的施力變化不會過度施力,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動煞車系統,尤指一種適用於機車之連動煞車系統。
台灣專利證號I301462所示之連動煞車系統,是一款僅施力一條煞車導線即可同時操作兩個鼓式煞車的連動煞車系統設計,此設計由於其連動機構中的支點是固定的,即其第一平衡板件與第二平衡板件係利用第一樞接部與第二樞接部來相對轉動,因此在同時控制兩個鼓式煞車系統的兩條煞車導線之施力情形時,其比值是線性的,亦即,如向第一煞車導線施力,其所控制的第一鼓式煞車裝置(即機車後輪)所產生的煞車力量,因為連動關係,會與第二鼓式煞車裝置(即機車前輪)所產生的煞車力量情形呈等比例同步增加或減少。
請參閱圖1係本發明與台灣專利證號I301462之煞車導線施力比較圖,其X軸表示第一煞車導線之施力,Y軸表示第二煞車導線之施力,台灣專利證號I301462之施力情況如圖一之線A所示,當第一煞車導線之施力隨力量
增加,因其連動關係,其相對的間距係呈一次線性,故連動端的第二煞車導線之施力也依一定比值增加。一般對於二輪機車的煞車系統,第一鼓式煞車裝置係控制機車後輪之煞車,第二鼓式煞車裝置係控制機車前輪煞車,且因對煞車導線之施力愈大,其產生之煞車力量也愈大,故採連動煞車系統之機車,其控制機車後輪之煞車力量將與控制機車前輪之煞車力量等比例增加。惟若施於前輪的煞車力力量若過大,容易發生打滑失控現象,為增加連動煞車系統安全性,有必要改善上述之缺失。
發明人緣因於此,本於積極發明創作之精神,亟思一種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之「連動煞車系統」,幾經研究實驗終至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連動煞車系統,俾能避免過度施力造成機車前輪發生打滑現象,以提高機車行駛的安全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連動煞車系統包括:一第一煞車操作裝置、一第一鼓式煞車裝置、一第二鼓式煞車裝置、一連動機構、複數套管、一第一煞車導線以及一第二煞車導線。其中,第一煞車操作裝置包括有一第一固定架及樞接於第一固定架上之一第一煞車槓桿;第一鼓式煞車裝置包括有一第一鼓煞基座及設置於第一鼓煞基座上之一第一煞車臂及一第一孔部;第二鼓式煞車裝置
包括有一第二鼓煞基座及設置於第二鼓煞基座上之一第二煞車臂及一第二孔部。
此外,連動機構包括有一基座及一具有曲形面之曲形桿,曲形桿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及一第二孔,基座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及一第四孔,曲形桿位於基座上方且二者部分相互貼合;第一煞車導線之二端分別連接第一煞車槓桿與第一煞車臂;第二煞車導線之二端分別連接曲形桿之第二孔與第二煞車臂。
藉此,本發明僅操作第一煞車導線,即可使第一鼓式煞車裝置及第二鼓式煞車裝置同時作動,並利用具有曲形面之曲形桿與基座變化不同的支點位置,可使連動煞車系統對煞車導線的施力變化不會過度施力,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本發明可更包括一第二煞車操作裝置及一第四套管,第二煞車操作裝置具有一第二固定架及樞接於第二固定架上之一第二煞車槓桿,該第二煞車導線穿設曲形桿之第二孔分別連接第二煞車槓桿與第二煞車臂;而第四套管之二端分別套設於第二固定架與曲形桿之第二孔之間。藉此,第二煞車槓桿藉由拉動第二煞車導線,僅能操作第二鼓式煞車裝置,而第一煞車槓桿之第一煞車導線則藉由連動機構,而可同時操作第一鼓式煞車裝置及第二鼓式煞車裝置。
上述連動機構可更包括有一支架及二滾動件,曲形桿與基座穿設於支架,二滾動件套設該支架上並
分別抵接該曲形桿與該基座,藉此可利用支架限制曲形桿與基座,使曲形桿與基座二者不會相互左右滑移。
上述連動機構之滾動件可為滾輪、或其他具有等效功能之結構件。
上述連動機構之曲形桿,其中端可呈弧狀平面,其二端可呈直線平面;另基座之中端可呈弧狀平面也可呈直線平面,基座之二端則可呈直線平面。上述曲形桿與基座之各種不同形狀皆可達到本發明之變化不同支點位置的功能。
上述曲形桿之底端可具有一開口朝下之內凹槽,而基座之二側可卡合於該內凹槽內,藉此可避免曲形桿與基座二者相互左右滑移。另,基座之頂端可具有一開口朝上之內凹槽,而曲形桿之二側卡合於該內凹槽內,藉此也可避免曲形桿與基座二者相互左右滑移。
上述第一煞車槓桿被按壓拉動時,連動機構之曲形桿拉動該第二煞車導線,即第一鼓式煞車裝置與第二鼓式煞車裝置皆會產生煞車動作。另,第二煞車槓桿被按壓拉動時,連動機構之曲形桿不會拉動第一煞車導線,即僅有第二鼓式煞車裝置會產生煞車動作,第一鼓式煞車裝置不會產生煞車動作。
1‧‧‧第一煞車操作裝置
11‧‧‧第一煞車槓桿
12‧‧‧第一固定架
2‧‧‧第二煞車操作裝置
21‧‧‧第二煞車槓桿
22‧‧‧第二固定架
3‧‧‧第一鼓式煞車裝置
30‧‧‧第一鼓煞基座
31‧‧‧第一煞車臂
32‧‧‧第一孔部
4‧‧‧第二鼓式煞車裝置
40‧‧‧第二鼓煞基座
41‧‧‧第二煞車臂
42‧‧‧第二孔部
51‧‧‧第一煞車導線
52‧‧‧第一套管
53‧‧‧第二套管
61‧‧‧第二煞車導線
62‧‧‧第三套管
71‧‧‧第二煞車導線
72‧‧‧第四套管
81,181,281,381‧‧‧曲形桿
811,1811,2811,3811‧‧‧第一孔
812,1812,2812,3812‧‧‧第二孔
813,1813,2813,3813‧‧‧曲形面
82,182,282,382‧‧‧基座
821,1821,2821,3821‧‧‧第三孔
822,1822,2822,3822‧‧‧第四孔
83‧‧‧滾動件
84‧‧‧滾動件
85‧‧‧支架
9‧‧‧車架
圖1係本發明與台灣專利證號I301462之煞車導線施力
比較圖。
圖2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之平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平面示意圖。
圖4係圖3之AA剖視圖。
圖5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作動之平面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之平面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平面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平面示意圖。
圖9係圖8之BB剖視圖。
圖10係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平面示意圖。
圖11係圖10之CC剖視圖。
請參閱圖2、圖3及圖4,其分別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之平面示意圖、連動機構之平面示意圖及圖3之AA剖視圖。本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包括有:一第一煞車操作裝置1、一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一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一連動機構、複數套管、一第一煞車導線51及一第二煞車導線61。
第一煞車操作裝置1具有一第一固定架12及樞接於該第一固定架12上之一第一煞車槓桿11。第一鼓式
煞車裝置3具有一第一鼓煞基座30及設置於該第一鼓煞基座30上之一第一煞車臂31及一第一孔部32,當第一煞車臂31作動時,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會產生煞車動作。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具有一第二鼓煞基座40及設置於該第二鼓煞基座40上之一第二煞車臂41及一第二孔部42,同樣地,當第二煞車臂41作動時,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會產生煞車動作。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係設置於機車後輪,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係設置於機車前輪。
如圖3、4所示,連動機構包括有一基座82、一具有一曲形面813之曲形桿81、一支架85及二滾動件83,84。曲形桿81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811及一第二孔812,基座82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821及一第四孔822,該曲形桿81與該基座82之中端相互貼合並穿設於支架85,該二滾動件83,84套設於該支架85上並分別抵接該曲形桿81與該基座82之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該曲形桿81之中端係呈弧狀平面,該曲形桿81之二端係呈直線平面,該基座82係呈矩形,因此,曲形桿81之曲形面813會與基座82表面抵觸,隨曲形桿81與基座82不同的角度變化在曲形面813會有不同位置的抵觸點變化。另,二滾動件83,84與支架85則可將曲形桿81與基座82結合一起,避免發生脫離現象。在本實施例中,該滾動件83,84係為滾輪。
複數套管包括有:一第一套管52、一第二套管53及一第三套管62。其中,第一套管52之二端分別套設於
第一煞車操作裝置1之第一固定架12與曲形桿81之第一孔811之間,第二套管53之二端分別套設於基座82之第三孔821與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之第一孔部32之間,第三套管62之二端分別套設於基座82之第四孔822與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之第二孔部4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套管52、第二套管53及一第三套管62皆由具有適度剛性之材料所製成。
此外,第一煞車導線51之二端分別連接第一煞車槓桿11與第一煞車臂31,第一煞車導線51被第一套管52及第二套管53包覆。另,第二煞車導線61之二端分別連接曲形桿81之第二孔812與第二煞車臂41,第二煞車導線61被第三套管62包覆。
請參閱圖5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作動之平面示意圖,當第一煞車槓桿11被按壓拉動時,第一煞車導線51將拉動第一煞車臂31,使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會產生煞車動作,即機車後輪會產生煞車動作,此時,由於第一套管52及第二套管53承受壓力使曲形桿81之第一孔811與基座82之第三孔821距離拉近,即二滾動件83與支架85同時向左(即向曲形桿81之第一孔811與基座82之第三孔821)滑移,進而促使曲形桿81拉動第二煞車導線61,使第二煞車臂41作動,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跟著產生煞車動作,即機車前輪也跟著會產生煞車動作。
由於曲形桿81是依靠其曲形面813抵觸於基座82的表面,因此,隨著曲形桿81與基座82不同的夾角,
曲形桿81之曲形面813與基座82表面的抵觸點會有不同的變化。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之施力情況變化如圖一之線B所示,本實施例之線B與台灣專利證號I301462之施力情況線A相較,可知本實施例第一煞車導線之施力(X軸)隨力量增加,第二煞車導線之施力(Y軸)剛開始係高於第一煞車導線之施力(X軸),但隨著力量增加,通過轉折點後,第二煞車導線之施力(Y軸)則係低於第一煞車導線之施力(X軸),故第二煞車導線不會有過度施力之情形,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所作用之機車前輪的煞車力量不會過大,亦即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請參閱圖6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連動煞車系統之平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結構配置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更包括有一第二煞車操作裝置2及一第四套管72。其中,第二煞車操作裝置2具有一第二固定架22及樞接於第二固定架22上之一第二煞車槓桿21,而第二煞車導線71穿設曲形桿81之第二孔812分別連接第二煞車槓桿與該二煞車臂41。另,第四套管72之二端分別套設於第二固定架22與曲形桿81之第二孔81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套管72也是由具有適度剛性之材料所製成。
藉此,當第一煞車槓桿11被按壓拉動時,如上所述,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與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皆會產生煞車動作。當第二煞車槓桿21被按壓拉動時,第二煞車導線71將拉動第二煞車臂41,使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產
生煞車動作,此時,該曲形桿81不會拉動該第一煞車導線51,即第一鼓式煞車裝置3不會產生任何煞車動作。
由上說明,第二實施例也如同第一實施例一樣,第二煞車導線71不會有過度施力之情形,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請參閱圖7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平面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5。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結構配置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之基座182與曲形桿181二者之中端皆呈弧狀平面,另其二端則皆呈直線平面,即基座182與曲形桿181二者呈對稱配置。而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基座82係呈直線平面,僅有曲形桿81之中端具有一曲形面813,其餘之結構配置則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曲形桿181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1811及一第二孔1812,基座182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1821及一第四孔1822,曲形桿181位於該基座182上方且二者部分相互貼合,該曲形桿181與該基座182之中端係呈弧狀平面,該曲形桿181與該基座182之二端係呈直線平面。且,曲形桿181與基座182並穿設於支架85,二滾動件83,84套設於該支架85上並分別抵接該曲形桿181與該基座182之表面。
藉此,曲形桿181之曲形面1813會與基座182表面抵觸,隨曲形桿181與基座182不同的角度變化在曲形面1813會有不同位置的抵觸點變化。因此,本實施例也如同第一實施例一樣,第二煞車導線61不會有過度施力之情
形,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請參閱圖8及圖9,其分別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之平面示意圖及圖8之BB剖視圖,並請一併參閱圖5。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結構配置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之基座282與曲形桿281二者具有一卡合機制,基座282與曲形桿281二者不會左右滑移,因而省略第一實施例之支架85與二滾動件83,84。
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座282之頂端可具有一開口朝上之內凹槽,而曲形桿281之二側卡合於該內凹槽內,藉此可避免曲形桿281與基座282二者相互左右滑移。此外,曲形桿281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2811及一第二孔2812,基座282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2821及一第四孔2822,曲形桿281位於該基座282上方且二者部分相互貼合。
藉此,曲形桿281之曲形面2813會與基座282表面抵觸,隨曲形桿281與基座282不同的角度變化在曲形面2813會有不同位置的抵觸點變化。因此,本實施例也如同第一實施例一樣,第二煞車導線61不會有過度施力之情形,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請參閱圖10及圖11,其分別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連動機構之平面示意圖及圖10之CC剖視圖,並請一併參閱圖5。本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結構配置大致
相同,其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之基座382與曲形桿381二者之卡合機制係在於曲形桿381之底端可具有一開口朝下之內凹槽,而基座382之二側可卡合於該內凹槽內,藉此可避免曲形桿381與基座382二者相互左右滑移,本實施例也如同第四實施例一樣,可省略第一實施例之支架85與二滾動件83,84。
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曲形桿381之底端可具有一開口朝下之內凹槽,而基座382之二側卡合於該內凹槽內,藉此可避免曲形桿381與基座382二者相互左右滑移。此外,曲形桿381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3811及一第二孔3812,基座382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3821及一第四孔3822,曲形桿381位於該基座382上方且二者部分相互貼合。
藉此,曲形桿381之曲形面3813會與基座382表面抵觸,隨曲形桿381與基座382不同的角度變化在曲形面3813會有不同位置的抵觸點變化。因此,本實施例也如同第一實施例一樣,第二煞車導線61不會有過度施力之情形,可確保第二鼓式煞車裝置4所作用之機車前輪不會發生打滑現象。
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第一煞車操作裝置
11‧‧‧第一煞車槓桿
12‧‧‧第一固定架
3‧‧‧第一鼓式煞車裝置
30‧‧‧第一鼓煞基座
31‧‧‧第一煞車臂
32‧‧‧第一孔部
4‧‧‧第二鼓式煞車裝置
40‧‧‧第二鼓煞基座
41‧‧‧第二煞車臂
42‧‧‧第二孔部
51‧‧‧第一煞車導線
52‧‧‧第一套管
53‧‧‧第二套管
61‧‧‧第二煞車導線
62‧‧‧第三套管
81‧‧‧曲形桿
82‧‧‧基座
83‧‧‧滾動件
84‧‧‧滾動件
85‧‧‧支架
9‧‧‧車架
Claims (9)
- 一種連動煞車系統,包括:一第一煞車操作裝置,包括有一第一固定架及樞接於該第一固定架上之一第一煞車槓桿;一第一鼓式煞車裝置,包括有一第一鼓煞基座及設置於該第一鼓煞基座上之一第一煞車臂及一第一孔部;一第二鼓式煞車裝置,包括有一第二鼓煞基座及設置於該第二鼓煞基座上之一第二煞車臂及一第二孔部;一連動機構,包括有一基座及一具有一曲形面之曲形桿,該曲形桿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一孔及一第二孔,該基座之二端分別具有一第三孔及一第四孔,該曲形桿位於該基座上方且部分相互貼合;複數套管,包括有:一第一套管、一第二套管及一第三套管,該第一套管之二端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固定架與該第一孔之間,該第二套管之二端分別套設於該第三孔與該第一孔部之間,該第三套管之二端分別套設於該第四孔與該第二孔部之間;一第一煞車導線,其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煞車槓桿與該第一煞車臂;以及一第二煞車導線,其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孔與該第二煞車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更包括有一第二煞車操作裝置及一第四套管;其中,第二煞車操作裝置具有一第二固定架及樞接於該第二固定架上之一第二 煞車槓桿,該第二煞車導線穿設該第二孔分別連接該第二煞車槓桿與該第二煞車臂;第四套管之二端分別套設於該第二固定架與該第二孔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連動機構更包括有一支架及二滾動件,該曲形桿與該基座穿設於該支架,該二滾動件套設於該支架上並分別抵接該曲形桿與該基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滾動件係為滾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曲形桿之中端係呈弧狀平面,該曲形桿之二端係呈直線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基座之中端係呈弧狀平面,該基座之二端係呈直線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基座之中端及二端皆呈直線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曲形桿之底端具有一開口朝下之內凹槽,該基座之二側卡合於該內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動煞車系統,其中,該基座之頂端具有一開口朝上之內凹槽,該曲形桿之二側卡合於該內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38496A TWI560097B (en) | 2014-11-06 | 2014-11-06 | Linked brake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38496A TWI560097B (en) | 2014-11-06 | 2014-11-06 | Linked brake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17264A true TW201617264A (zh) | 2016-05-16 |
TWI560097B TWI560097B (en) | 2016-12-01 |
Family
ID=56508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38496A TWI560097B (en) | 2014-11-06 | 2014-11-06 | Linked brake system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6009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08708B (zh) * | 2019-03-25 | 2020-11-01 | 明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剎車連動系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90593B2 (ja) * | 1998-10-20 | 2008-05-28 |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3769169B2 (ja) * | 2000-03-31 | 2006-04-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TW562764B (en) * | 2001-12-28 | 2003-11-21 | Jr-Cheng Ruan | Improved structure for synchronous brake |
CN101229836B (zh) * | 2007-01-26 | 2012-06-06 | 曾东荣 | 安全制动器 |
JP4801825B2 (ja) * | 2008-03-18 | 2011-10-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WO2012009683A1 (en) * | 2010-07-16 | 2012-01-19 | James Shapiro | Remote bike brake |
-
2014
- 2014-11-06 TW TW103138496A patent/TWI56009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08708B (zh) * | 2019-03-25 | 2020-11-01 | 明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剎車連動系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60097B (en) | 2016-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22708C (zh) | 制动踏板装置 | |
BR112015032747A2 (pt) | veículo equipado com uma armação do chassi capaz de inclinar e duas rodas dianteiras | |
TWM305003U (en) | Moving manipulating device of sickbed | |
US10737745B2 (en) | Double linkage safety brake system | |
BR112015023933A2 (pt) | dispositivo de freio para um veículo motor de duas rodas | |
CN204871435U (zh) | 小型车辆的刹车连动装置 | |
TW201617264A (zh) | 連動煞車系統 | |
CN201472592U (zh) | 一种煞车把手装置 | |
CN105984545A (zh) | 摩托车 | |
TWI579190B (zh) | 分離式可變比例之二剎車把手連動剎車裝置及其車輛 | |
TWI558605B (zh) | 具有訂製的運動性質且對寬與窄的輪緣有廣範圍調整性的煞車 | |
CN204527497U (zh) | 连动刹车系统 | |
JPWO2015045553A1 (ja) | 車両用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 |
CN206544569U (zh) | 具有刹车力调整装置的机车 | |
TWM513166U (zh) | 集中式可變比例連動刹車裝置及應用其之車輛 | |
CN104276247B (zh) | 摩托车防滑煞车系统构造 | |
TWI604139B (zh) | Centralized variable proportional interlock brake device and vehicle using the same | |
CN205707113U (zh) | 车用刹车夹具结构 | |
CN204726486U (zh) | 一种便携式小推车脚踏刹车 | |
CN203601343U (zh) | 一种手推车制动装置 | |
CN203806084U (zh) | 刹车块调整装置 | |
CN203740078U (zh) | 机车的连动刹车机构 | |
TWM526536U (zh) | 車輛駐車煞車結構 | |
CN203740079U (zh) | 机车的连动刹车机构 | |
CN203358790U (zh) | 煞车分配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