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341617A -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 Google Patents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1617A
TW201341617A TW101136532A TW101136532A TW201341617A TW 201341617 A TW201341617 A TW 201341617A TW 101136532 A TW101136532 A TW 101136532A TW 101136532 A TW101136532 A TW 101136532A TW 201341617 A TW201341617 A TW 2013416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ewing
tape
slit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6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1698B (zh
Inventor
Katsuaki Sakai
Masanori Yamagishi
Shigeki Katou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41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1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16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5/00Machines for sewing leather goods
    • D05B15/02Shoe sew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帶體縫著方法,其係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方法,其特徵為:在縫片形成開始縫製至少3針以上的針腳之後,將帶體的開始縫製預定位置供給至針下,在縫片上的帶體,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小的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之後,以平常的縫製間距,在縫片縫著帶體。

Description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發明背景
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一種帶體縫入裝置。
專利文獻1的帶體縫入裝置係在縫紉機的壓腳的跟前的側方上方部設置筒狀帶體導件,並且設置使該筒狀帶體導件遍及近接壓腳的帶體供給作用位置、與由該位置退避至側方的待機位置之間作移動的空氣汽缸。接著,設置可暫時保持筒狀帶體導件內的帶體的帶體保持裝置,並且設置朝向壓腳之下噴吹帶體的空氣噴嘴,與縫紉機的運針數相關連來控制帶體的保持/解放動作及筒狀帶體導件的移動。
此外,在縫著帶體時,通常使用匣式壓腳,來進行落入縫製。此外,亦有利用雙面帶體阻止偏移、或按壓縫製部分以外的情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6-58877號公報
發明概要
例如,若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時,如專利文獻1所示,設置朝向壓腳之下噴吹帶體的空氣噴嘴,或其他使用匣式壓腳,均使成本變高。
此外,以雙面帶體阻止偏移,或按壓縫製部分以外較為麻煩。
再者,使用帶體壓腳時,該壓腳依每個帶體尺寸而異,安置性亦較為差劣。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當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時,不需要特別的壓腳,可使成本降低之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1態樣係一種帶體縫著方法,其係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方法,其特徵為:在前述縫片形成開始縫製至少3針以上的針腳之後,將前述帶體的開始縫製預定位置供給至針下,在前述縫片上的前述帶體,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小的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之後,以前述平常的縫製間距,在前述縫片縫著前述帶體。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縫著方法中,亦可形成為以 下構成:當以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係逐次以至少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以上的長度程度,將前述帶體朝縫製間距進給方向連續送出。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縫著方法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當以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使供針貫穿的中壓腳的高度小於以前述平常的縫製間距形成針腳時的前述中壓腳的高度。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2態樣係一種帶體縫著裝置,其係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平台,其係供安置前述縫片;X-Y進給裝置,其係使支持前述縫片的縫片壓腳沿著水平一平面移動;帶體供給裝置,其係對前述縫片供給前述帶體;及縫紉機,其係根據縫製圖型,在前述縫片縫著前述帶體,實施如前述第1態樣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帶體縫著方法。
前述第2態樣之帶體縫著裝置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前述縫紉機係具備有供前述針貫穿的中壓腳,實施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縫著方法。
藉由本發明,由於重疊在縫片的帶體不會偏移, 因此不需要特別的壓腳,可使成本降低。
1‧‧‧輔助平台
2‧‧‧縫紉機
3‧‧‧帶體供給裝置
4‧‧‧帶體架
5‧‧‧控制箱
6‧‧‧顯示裝置
7‧‧‧條碼讀取器
8‧‧‧縫紉機控制終端機(操作面板)
9‧‧‧捲線軸(上線供給手段)
10‧‧‧落針孔
11‧‧‧下板
12‧‧‧上壓腳
13‧‧‧上推驅動裝置
14(14a、14b、14c)‧‧‧圓孔
15(15a、15b、15c、15d)‧‧‧圓孔
16(16a、16b、16c)‧‧‧基準銷
17(17a、17b)、18(18a、18b)‧‧‧縫片感測器
19‧‧‧支架
20‧‧‧開始開關
21‧‧‧停止開關
22‧‧‧針
23‧‧‧中壓腳
31‧‧‧固定區塊
32‧‧‧空氣汽缸
33‧‧‧可動區塊
34‧‧‧固定帶體導件
35‧‧‧可動帶體導件
37‧‧‧螺絲棒
38‧‧‧帶體送出機構部
39‧‧‧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
41‧‧‧上段架
42‧‧‧中段架
43‧‧‧下段架
44‧‧‧旋轉板
45‧‧‧導件
46‧‧‧供給用孔
47‧‧‧近接開關(架用帶體感測器)
48‧‧‧LED燈
49‧‧‧待機用孔
50‧‧‧出口板
100‧‧‧平台
111‧‧‧桿
112‧‧‧支持板
113‧‧‧汽缸單元(基準銷驅動手段)
114‧‧‧可動板
115‧‧‧螺絲棒
116‧‧‧基準銷
301‧‧‧切刀
302‧‧‧桿(壓桿)
303‧‧‧帶體接縫感測器
304‧‧‧支架
305‧‧‧帶體感測器
306‧‧‧支架
307‧‧‧傳達腕
330‧‧‧滾輪切換機構
331‧‧‧第2支軸
332‧‧‧連結桿
333‧‧‧長孔
334‧‧‧連結小輪
335‧‧‧汽缸單元(滾輪切換汽缸)
336‧‧‧活塞桿
381‧‧‧前滾輪
382‧‧‧後滾輪
381A、382A‧‧‧旋轉軸
383‧‧‧保持具
384‧‧‧支架
385‧‧‧支軸
386‧‧‧切刀
391、392、393‧‧‧附齒帶輪
394‧‧‧時序皮帶
395‧‧‧拉伸帶輪
396‧‧‧支架
397‧‧‧延長部
398‧‧‧扣合銷
h‧‧‧基準孔
LI、LO、RI、RO‧‧‧縫片
M1‧‧‧馬達
M1a‧‧‧驅動軸
NT‧‧‧上線
T、Ts、Tm、Tm1、Tw‧‧‧帶體
TG‧‧‧帶體接縫部(帶體接頭)
圖1係顯示適用本發明之帶體縫著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縫著帶體的鞋子的縫片的平面圖。
圖3係顯示圖1之帶體縫著裝置中的顯示畫面的顯示例的正面圖。
圖4係顯示由縫紉機側觀看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的斜視圖,在縫片按壓部安置縫片的狀態者。
圖5係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所配備的平台及縫片按壓部的放大圖。
圖6係由正面側觀看圖5的平台及縫片按壓部的斜視圖。
圖7係由下方觀看圖6的平台的下部的斜視圖。
圖8係由右側觀看圖7的平台下部的斜視圖。
圖9係圖4的縫片按壓部的放大圖。
圖10係將異於圖9的縫片安置在縫片按壓部的狀態圖。
圖11係顯示在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所配備的帶體供給裝置安置帶體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12係由安置帶體的方向觀看圖11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斜視圖。
圖13係圖11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放大圖。
圖14係圖13的帶體供給裝置所配備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放大圖。
圖15係顯示在圖14的帶體送出機構部中使切刀作動的狀態圖。
圖16係顯示圖13的帶體供給裝置的帶體供給路徑的平面圖。
圖17係圖14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側面圖。
圖18係顯示圖17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切換動作圖。
圖19係顯示圖16的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補正機構部的斜視圖。
圖20係藉由圖19的寬幅補正機構部,將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補正為較窄的狀態圖。
圖21係顯示對縫片供給帶體的瞬前的開始縫製狀態的放大斜視圖。
圖22係顯示對縫片供給帶體的狀態圖。
圖23係顯示對縫片開始縫著帶體的狀態圖。
圖24係顯示在圖23的縫片開始縫著帶體時的中壓腳的圖。
圖25係與圖13同樣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斜視圖,顯示檢測帶體接縫時者。
圖26係顯示帶體接縫的送出狀態的斜視圖。
圖27係顯示圖26的帶體接縫的去除方法的圖。
圖28係帶體縫著的一般流程圖。
圖29係接續圖28的一般流程圖。
圖30係帶體供給裝置初期化的流程圖。
圖31係帶體檢查的流程圖。
圖32係AB感測器檢查的流程圖。
圖33係IO感測器位置運算的流程圖。
圖34係IO感測器檢查的流程圖。
圖35係縫製的流程圖。
圖36係等待回收縫製物的流程圖。
圖37係在平台上安置左右、內外不同的縫片的狀態圖。
圖38係顯示切斷後的帶體接縫的狀態的平面圖,顯示藉由該切斷位置(尺寸)所發生的3種狀態(a)~(c)者。
圖39係本實施形態的控制區塊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示,詳加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的形態。
(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適用本發明之帶體縫著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者。
其中,在該實施形態之說明中,將上下方向設為Z軸方向,與此呈正交的水平方向一方設為X軸方向(左右方向),將與Z軸方向及X軸方向呈正交的水平方向設為Y軸方向(前後方向)。在縫紉機2的頭部長邊方向中,將針側設為Y軸方向跟前側(跟前側)、將針的相反側設為Y軸方向後方側(後方側)。此外,由Y軸方向跟前側觀看縫紉機2而將右方設為X軸方向右側(僅稱為「右側」),將左方設為X軸方向左側(僅稱為「左側」)。
如圖1所示,在平台100上,朝向X軸方向配列載置有縫紉機2、帶體供給裝置3、顯示裝置6。在縫紉機2的頭部上固定輔助平台1,下板11及上壓腳12以可在輔助平台1上沿著XY合成方向移動的方式而設。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Y軸方向後方側配置有帶體架4。
如圖5所示,縫紉機2係設有:與藉由縫紉機馬達而旋轉的縫紉機主軸(未圖示)連動而上下移動的針22;對應針22的上下移動而上下移動,在針22扎入縫製物(帶體、縫片)後抽出為止的期間按壓縫製物的針貫穿部周圍的中壓腳23。中壓腳23係與針22同步而以一定的行程上下移動者,如日本專利4526917號之記載所示,在縫製中可變更其高度。此外,雖未圖示,具備有:與針22協同動作而一面供給下線一面形成針腳的旋梭、及按照磁鐵(切線驅動裝置)的動作來切斷上下線的切線手段。
返回至圖1,在輔助平台1形成有供針22貫穿的落針孔10,此外,在縫紉機2的頭部係設有開始開關20及停止開關21。
帶體供給裝置3係以將被支持在帶體架4的帶體Ts、Tm、Tw選擇性地供給至縫紉機2的縫合位置的方式,在被配置在輔助平台1的右側而固定在平台100上的固定區塊31,透過省略圖示的線性導件安裝有可動區塊33。此外,在固定區塊31係固定有空氣汽缸(進退汽缸)32。空氣汽缸32的驅動桿的前端側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若空氣汽缸32的驅動桿(活塞)作進退時,被線性導件導引,可動區塊33 係相對輔助平台1而由右斜上方進行進退動作。
接著,在平台100的左側下方固定有控制箱5。
在顯示裝置6的跟前下,以可安裝卸下自如地支持的方式配置有條碼讀取器7。在顯示裝置6的上方係以可安裝卸下的方式支持縫紉機控制終端機(操作面板)8。在顯示裝置6的後方係配置有對縫紉機2供給針線的捲線軸(上線供給手段)9。
縫著帶體的鞋子的縫片係如圖2所示,通常為左外側的縫片LO、左內側的縫片LI、右內側的縫片RI、右外側的縫片RO等4枚。
通常,在已完成的鞋子的狀態中,位於踝部(腳踝)之下的縫片的高度係左右均為外側的縫片LO、RO比內側的縫片LI、RI為更低。亦即,外側的縫片LO、RO的縫片寬幅會變窄。
接著,在沿著4枚縫片LO、LI、RI、RO的底側的部分,係分別貫穿形成有同一間距的2個基準孔h。該2個基準孔h係共通設在全尺寸的縫片,在與鞋底接著時折返而使基準孔h被隱藏。
顯示裝置6係具有液晶類型的一般顯示器構造,進行各種設定的畫面顯示,可藉由觸控面板來進行各種輸入設定。
條碼讀取器7若為具有由光學系統掃描器及解碼器所成之一般構成即可。作業人員持有條碼讀取器7,讀取縫片或作業表所附之未圖示的條碼表上的條碼。在該條碼係包 含有由此縫著帶體的預定鞋子尺寸等資訊。例如,若藉由前述條碼讀取器7而被讀入條碼時,在顯示裝置6係進行如圖3所示之顯示畫面的顯示。在該圖3之例中,作為條碼的讀入結果,在「讀取器讀入值」係顯示「8」,在畫面上係顯示與讀入值「8」相關連的資料。
操作面板8係液晶顯示用以輸入關於縫紉機2的動作的資訊的操作開關等。
圖4係顯示安置縫片LI(或RO)的狀態,縫片LI(或RO)係被夾在輔助平台1上的下板11與上壓腳12之間。因此,下板11與上壓腳12構成縫片按壓部。
上壓腳12係可藉由具有空氣汽缸等致動器的上推驅動裝置13來相對下板11作上下移動。此外,未圖示之周知的X-Y進給裝置係具有:使支持縫片的縫片按壓部朝X軸方向移動的X軸馬達、與朝Y軸方向移動的Y軸馬達。亦即,X-Y進給裝置係可使縫片按壓部沿著水平一平面移動。
如圖5及圖6所示,在輔助平台1係形成有:基準銷16(16a、16b、16c)的出沒用的3個圓孔14(14a、14b、14c)、及藉由縫片感測器17(17a、17b)、18(18a、18b)所為之檢測用的4個圓孔15(15a、15b、15c、15d)。
亦即,跟前側的二個圓孔14a、14b、及後方側的圓孔14c被形成在預定的位置。
此外,在該左右圓孔14a、14b之跟前側形成有二個圓孔15a、15d,位於圓孔15a、15d之X軸方向中間並且位於稍微後方而形成有二個圓孔15b、15c。
接著,以沿著Y軸方向的線段為中心,圓孔14a與圓孔14b、15a與圓孔15d、15b與圓孔15c係位於左右對稱的位置。
此外,圖5所示狀態係縫片按壓部11、12在縫製前位於用以安置縫片的初期位置。
在輔助平台1之下係配置有:藉由進行上下移動而在圓孔14a、14b、14c出沒的3個基準銷16a、16b、16c、及藉由位於圓孔15a、15b、15c、15d之正下方的光電管所得之4個縫片感測器17a、17b、18a、18b。
亦即,在被固定在輔助平台1之下面的4個支架19的各個的前端安裝有4個縫片感測器17a、17b、18a、18b。
如圖7及圖8所示,在輔助平台1的下部係透過桿111而固定有支持板112。在該支持板112上裝載汽缸單元(基準銷驅動手段)113且予以固定。在汽缸單元113的驅動桿(活塞)被固定有可動板114。在可動板114係在以螺絲帽加以固定的3個螺絲棒115上分別組裝有基準銷16。該基準銷16係若對螺絲棒115施加預定以上的荷重時,以拉入至內部的方式介裝彈簧來進行組裝。若汽缸單元113的驅動桿上下移動時,基準銷116透過可動板114來作上升、下降。
當將內側縫片LI或外側縫片RO配置在下板11時,如圖9所示,由作業人員側觀看為跟前右側的基準銷16b與中央後方的基準銷16c被插入在形成於縫片LI(或RO)的2個基準孔h而被定位。
當將外側縫片LO或內側縫片RI配置在下板11時,如圖10所示,由作業人員側觀看為跟前左側的基準銷 16a與中央後方的基準銷16c被插入在置放於下板11之上的縫片LO(或RI)的2個基準孔h而被定位。
其中,上述任何情形均為各縫片LI、LO、RI、RO係以其前端側(鞋子前側)成為後方側的方式被定位。
如圖12所示,帶體架4係形成為上段架41、中段架42、下段架43的3段構成,在各個設有用以載置帶體T(Ts、Tm、Tw)的旋轉板44,分別在捲繞狀態下,在上段架41的旋轉板44上置放小寬幅的帶體Ts,在中段架42的旋轉板44上置放一般寬幅的帶體Tm,在下段架43的旋轉板44上置放大寬幅的帶體Tw。
在圖12所示例中,最為多數使用的普通寬幅的帶體Tm被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供給路徑。
在此,在上段架41、中段架42、下段架43係在帶體排出部被固定配置有出口板50,在各出口板50、50、50係設有:當使用帶體Ts、Tm、Tw時使帶體前端插通的供給用孔46;檢測被插通在供給用孔46的帶體的近接開關(架用帶體感測器)47;以將帶體導引至供給用孔46的方式由出口板50突出的導件45;及在比導件45更為接近帶體供給源側,插通未使用的帶體前端來進行保持的待機用孔49。此外,在各出口板50設有LED燈48,以前述條碼讀取器7讀取預定的鞋子尺寸的條碼時,被配置在適合鞋子尺寸的帶體寬幅的架41~43的LED燈48會亮燈而通知作業人員(operator)。
如圖13所示,帶體供給裝置3的前述可動區塊33係上面形成為左下降形狀,其上面被使用作為帶體供給路 徑。
該帶體供給路徑係藉由設置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8上的固定帶體導件34、及以可朝寬幅方向移動的方式被支持在可動區塊33上的可動帶體導件35,來限制帶體T的兩側。此外,該帶體供給路徑係可將可動帶體導件35藉由變更寬幅方向的移動位置來進行寬幅補正。
亦即,如圖16所示,被設在帶體供給方向前後的一對螺絲棒37以可朝軸方向進退的方式螺合在固定帶體導件34,該螺絲棒37的一端被固定在可動帶體導件35。此外,在一對螺絲棒37的下方係藉由未圖示的蝸形齒輪,連結有被配置成與螺絲棒37呈正交的未圖示的1支傳達軸。此外,傳達軸的一端係齒輪連結於未圖示的脈動馬達(寬幅變更馬達)。
接著,藉由該寬幅變更馬達的驅動,若一對螺絲棒37透過傳達軸、蝸形齒輪而旋轉時,相對於固定帶體導件34,可動帶體導件35進行平行移動來補正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
亦即,藉由前述脈動馬達(寬幅變更馬達)的驅動,螺絲棒37進行旋轉,相對於固定帶體導件34,可動帶體導件35進行平行移動,可形成為如圖19所示,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被補正為較寬的狀態;及如圖20所示,將帶體供給路徑寬幅補正為較窄的狀態。
如圖14所示,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具備有:壓接於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上面來傳送帶體的前滾輪381及 後滾輪382;將該等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旋轉軸381A、382A,分別旋轉自如地進行保持的保持具383;及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中央正下方,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的馬達M1。
其中,保持具383係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中央,以可旋動的方式被支持在支軸(第1支軸)385。支軸385係被固定在支架384,此外,支架384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
此外,前滾輪381與後滾輪382係以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在帶體來傳送帶體的2個滾輪。
此外,馬達(帶體進給馬達)M1係作為使2個滾輪進行旋轉的帶體進給驅動源的脈動馬達。
此外,保持具383係分別旋轉自如地支持2個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
接著,夾著保持具883而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相反側,該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以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予以連動連結。
亦即,時序皮帶機構39係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分別裝設附齒帶輪391、392、393,在該等3個附齒帶輪391、392、393纏繞時序皮帶394,在支架384的兩側部,設置分別壓接在時序皮帶394的外周面的拉伸帶輪395所構成。拉伸帶輪395係透過支架396而被安裝在保持具383的側面。
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係夾著保持具383而在 前後的二個滾輪381、382的相反側,將馬達M1的驅動軸M1a的旋轉動力傳達至前後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
若詳細敘述之,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係由分別設在前後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的附齒帶輪391、392、393;及被架設在該等附齒帶輪的時序皮帶394所構成。
此外,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帶體供路徑上,用以切斷帶體的切刀301可動地被安裝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對切刀301賦予上下移動的傳達腕307係被配置在前滾輪381、後滾輪382的Y軸方向後方側。在該切刀301設有一體化的桿(壓桿)302。
亦即,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具備有:在一端側保持切刀301,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的傳達腕307;及被支持在傳達腕307,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且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的壓桿302。
此外,與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方相對向配置有帶體接縫感測器303及帶體感測器305。
在使切刀386作動的狀態下,如圖15所示,壓桿302係在切刀301進行作動的狀態下,藉由板簧而將帶體T由上方推壓。藉此,防止在帶體供給裝置3進退動作時發生帶體T偏移。將帶體T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時,以手上舉壓桿302,來抽出替換前的帶體T,插入所要使用的帶體T而將帶體端抵碰於切刀301側面,放回桿302且進行固定。
亦即,壓桿302係被支持在傳達腕307,連同切刀301一 起上下移動,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T。
如圖16及圖17所示,在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設有擺動保持具383來切換前滾輪381與後滾輪382的滾輪切換機構330。
滾輪切換機構330係藉由連結桿332及汽缸單元(滾輪切換汽缸)335等所構成。
在被安裝在保持具383的側面的後側的支架396所形成之朝向下方的延長部397扣合有扣合銷398。將該扣合銷398插入在形成於連結桿332之前側端的長孔333。連結桿332係藉由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之側面的第2支軸331,旋動自如地支持其中間部。
此外,在連結桿332的後側端係配置有具有朝向上方的活塞桿336的汽缸單元335。汽缸單元335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的側面。連結桿332的後側係透過連結小輪334而被連結於活塞桿336的上端部。
亦即,滾輪切換機構330係以2個滾輪之間為支點來使保持具383擺動,僅使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帶體。
若詳細敘述之,滾輪切換機構330係具有:一端側被連結在保持具383的連結桿332;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連結桿332的第2支軸331;及與連結桿332的後端部相連結的汽缸單元335。
由後滾輪382退至帶體供給路徑上來傳送帶體的狀態(圖17),如圖18所示,若使汽缸單元335進行動作而降 低活塞桿336時,連結桿832以中間部的第2支軸331為支點而以順時針進行擺動。藉此,透過長孔333及扣合銷398,後側的支架396移動至上方,與支架396一體化的保持具383以中央的支軸385為支點而以逆時針進行擺動。藉此,形成為在後滾輪382由帶體供給路徑上升的同時,前滾輪381下降至帶體供給路徑上而傳送帶體的狀態。
藉由該帶體縫著裝置所為之對縫片LI(或RO)的帶體Tm的縫著動作係如圖21、圖22、圖23所示予以開始。
在對縫片LI(或RO)供給帶體Tm的瞬前的開始縫製狀態下,如圖21所示,在開始縫製時,使針22至少貫穿3次以上在縫片LI(或RO)上,藉由插通在針22的上線NT與由旋梭所被供給的下線,在縫片LI(或RO)形成針腳而使上下線進行結節。
之後,在對縫片LI(或RO)上開始供給帶體Tm時,如圖22所示,使前滾輪381旋轉而將帶體Tm供給至針22下,而抵碰於與針22與縫片L1(或RO)相連的上線NT。其中,Tm1為前次所被縫入的帶體。
之後,如圖23所示,藉由X-Y進給裝置,使縫片LI(或RO)沿著帶體供給方向移動,並且使前滾輪381旋轉來傳送帶體,藉此使針22貫穿2次以上在縫片LI(或RO)上的帶體Tm上,藉由上下線來將帶體Tm與縫片LI(或RO)相縫合。
此時,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例如2mm~2.5mm)為小的1mm前後(例如0.7mm~1.3mm)的小寬度縫製間距來傳送縫片的方式,使X-Y進給裝置進行動作,並且此時的帶體進給 量係以成為與小寬度縫製間距為等量或小寬度縫製間距的2倍進給量之間的進給量的方式使馬達M1進行動作。其實際的帶體進給量係依所使用的帶體的特性(硬度、伸縮性、光滑度)而改變,因此藉由馬達M1所為之設定進給量係可利用顯示裝置6進行設定變更。
之後,以平常的縫製間距傳送縫片LI(或RO)並且縫著帶體Tm。
如前所述,在開始縫製時,當針22貫穿成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為小的1mm前後的小寬度縫製間距,在縫片LI(或RO)上的帶體Tm上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如圖24所示,以將中壓腳23下降至相當於縫片厚度程度的方式,將中壓腳23下降而將帶體Tm按壓在縫片LI(或RO)上。藉此,帶體Tm被確實保持在縫片LI(或RO)上。
之後,以平常的縫製間距縫著帶體Tm時,係將中壓腳23的高度恢復成平常的高度,亦即相當於縫片厚度+帶體厚度程度的高度。
被裝載於帶體架4的長形帶體T(例如一般寬幅的帶體Tm)由於長度有限度,因此使末端與其他帶體T的始端重複,藉由接著等相接來使用。該重複部分並不適於縫製,因此通常必須在縫製前進行切除。在本實施形態中,金色的反射帶體被黏貼在帶體接縫部(帶體接頭)TG。
如圖25所示,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係透過支架304而被配置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藉由光電管,在帶體安置側檢測帶體接縫TG。
如圖26所示,帶體感測器305係透過支架306而被配置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藉由光電管,在帶體送出側端檢測帶體T。
若帶體接縫部TG到達帶體供給裝置3上的帶體供給路徑,如圖25所示,前述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測帶體接縫TG在金帶體所反射的光。
藉由該檢測,在被後滾輪382所傳送的帶體接縫TG的跟前,使切刀301進行動作而切斷帶體Tm,再次在被後滾輪382所傳送的帶體接縫TG的後側,使切刀301進行動作而切斷帶體Tm。
亦即,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係相對2個滾輪381、382,被配置在長形帶體的送出方向上游側,來檢測帶體的接縫。
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係以前滾輪381被送出,如圖26所示,利用藉由光電管所得之帶體感測器305,來檢測帶體的送出。
亦即,帶體感測器305係相對2個滾輪381、382,被配置在帶體送出方向的下游側,來檢測有無帶體。
在去除帶體接縫TG時,如圖27所示,作業人員以手指抓取所被送出的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來去除。
在此,帶體T所載置的可動區塊33的前端為藉由鍍敷處理而進行反射的表面。
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係依該切斷位置(尺寸),會發生圖38(a)至圖38(c)的3種狀態。
圖38(a)係帶體接縫TG剛好位於帶體感測器305下的情 形,此時,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切換成ON(金帶體)→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圖38(b)係帶體感測器305位於帶體接縫TG之後的情形,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切換成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圖38(c)係帶體感測器305位於帶體接縫TG之前的情形,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切換成OFF(帶體)→ON(金帶體)→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任何情形下均為若去除帶體接縫TG時,帶體感測器305係會發生OFF→ON的切換。
上述帶體縫著裝置中的控制電路係藉由圖39所示區塊圖的構成所達成。
在圖39中,在控制箱5的內部係至少配置有ROM、RAM、CPU,透過未圖示之I/O電路而被連接在縫紉機2、帶體供給裝置3、帶體架4、顯示裝置6、條碼讀取器7。
ROM為非揮發性的記憶手段,記憶有複數縫製圖型,並且記憶有控制縫紉機2的各種裝置來進行預定縫製圖型的縫製動作的縫製程式、及控制帶體縫著裝置的各種裝置來進行預定的帶體縫著動作的縫製程式等控制程式或預設資料等。
RAM為可寫入抹除的記憶手段,記憶來自顯示裝置6的操作面板或條碼讀取器7的輸入資訊、或被選擇而由ROM 被讀出的程式或資料。
CPU係構成執行被記憶在RAM或ROM的各種程式的控制單元。
接著,按照圖28之後的流程圖來說明藉由以上構成所為之帶體縫著裝置的控制。
其中,以下控制係藉由前述控制單元(CPU)予以處理。
在帶體縫著的一般流程圖(圖28)中,首先,接通電源(步驟S1),將帶體供給裝置3初期化(步驟S2)。
圖30係帶體供給裝置3的初期化(步驟S2)的流程圖,檢索可動帶體導件35的原點(步驟S201),將可動帶體導件35以(帶體寬幅+寬幅補正值)進行移動(步驟S202)。接著,將帶體供給裝置3移動至待機位置(步驟S203),將前滾輪381下降而將後滾輪382上升(步驟S204),將切刀(cutter)301下降(步驟S205)而結束處理。
在圖28的一般流程圖中,接續帶體供給裝置3的初期化(步驟S2),等待在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的初期畫面所顯示之未圖示的準備鍵的按下(步驟S3),若準備鍵被按下時,將上壓腳12、下板11移動至工件安置位置(圖5所示之初期位置)(步驟S4)。接著,將上壓腳12上升(步驟S5),且將定位銷(基準銷16)上升(步驟S6)。
接著,判斷有無藉由條碼讀取器7所為之條碼的讀取(步驟S7),若有條碼讀取時(步驟S7的YES),根據該條碼來取得鞋子尺寸與帶體寬幅(步驟S8)。接著,判斷有無帶體寬幅變化(步驟S9),若有帶體寬幅變化時(步驟S9的 YES),將寬幅補正值設為0(步驟S10),將作為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PL(指示燈)的LED燈48亮燈,將其他PL滅燈(步驟S11)。其中,在步驟S9中,若沒有帶體寬幅變化時(步驟S9的NO),係進至步驟S11。
接著,將可動帶體導件35以(帶體寬幅+寬幅補正值)進行移動(步驟S12),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7中,若無條碼讀取時(步驟S7的NO),判斷有無寬幅補正值輸入(步驟S13),若有寬幅補正值輸入時(步驟S13的YES),更新寬幅補正值(步驟S13),且進至步驟S12。其中,在步驟S13中,若無寬幅補正值輸入時(步驟S13的NO),係進至圖29的步驟S15。
在此,在步驟S14中,更新寬幅補正值,並且移動縫製,另外將縫製圖型進行放大或縮小。亦即,在圖1的顯示裝置6的圖3所示顯示畫面中,與藉由操作人員對其觸控面板的設定所得的寬幅補正值(在圖示例中為-0.5mm)相對應,移動縫製圖型,甚至將縫製圖型進行放大或縮小。
因此,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係兼作可將帶體寬幅相對設定值暫時性作增減的設定手段。
圖29係接續圖28的一般流程圖,在步驟S15中,判斷起動SW(開始開關)20是否為ON,若開始開關20為ON時(步驟S15的YES),進行帶體的檢查(步驟S16),若開始開關20為OFF時(步驟S15的NO),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帶體檢查次常式(步驟S16)係如圖32所示之流程圖般執行,判斷是否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 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FF(步驟S1601),若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FF時(步驟S1601的YES),進行檢測有無供給帶體(步驟S1602)。亦即,縫製開始當初係必須藉由作業人員的手工作業,在帶體Tm的前端部被抵碰於切刀301的狀態下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供給路徑。在該檢測有無供給帶體的處理中,利用被設在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接縫感測器303,執行判定帶體Tm是否被安置在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游部。
接著,若藉由檢測有無供給帶體而被判定為有帶體時(步驟S1602的YES),設為OK(步驟S1603)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1601中,若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非為OFF時(步驟S1601的NO),設為NG(步驟S1604)而結束處理。
此外,在步驟S1602中,藉由檢測有無供給帶體而被判定為無帶體時(步驟S1602的NO),設為NG(步驟S1604)而結束處理。
在圖29中,接續帶體檢查(步驟S16),判斷帶體檢查是否為OK(步驟S17),若帶體檢查OK時(步驟S17的YES),進行AB感測器(縫片感測器17)的檢查(步驟S18),若帶體檢查NG時(步驟S17的NO),在顯示裝置6顯示「無材料」而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其中,以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查出安置有材料(帶 體)(步驟S18)時,在該顯示裝置6上的「無材料」的顯示即會消失。
在圖32所示之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流程圖中,判斷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之中是否僅有一個為ON(步驟S1801),若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為ON時(步驟S1801的YES),取得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的狀態(步驟S1802)。亦即,取得左、右的哪一個為ON?。
亦即,在步驟S1802中,如圖38A所示,若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7a為ON,則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左外側縫片LO或右內側縫片RI,此外,若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7b為ON,則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左內側縫片LI或右外側縫片RO。
接著,在步驟S1802的處理後,設為OK(步驟S1803)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1801中,若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非為ON時(步驟S1801的NO),設為NG(步驟S1804),在顯示裝置6顯示「等待安置工件」而結束處理。
其中,若材料(縫片)被安置,而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被設為ON時,該顯示裝置6上的「等待安置工件」的顯示即會消失。
在圖29中,接續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判斷AB感測器檢查是否為OK(步驟S19),若AB感測器檢查OK(步驟S19的YES),即進行IO感測器(縫片感測器18)的位置運算(步驟S20),若AB感測器檢查NG(步驟S19的NO),則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在圖33所示之IO感測器位置運算(步驟S20)的流程圖中,由鞋子尺寸/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17a、17b)的狀態,取得供朝向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的任一者的檢查位置移動之用的圖型No、或座標(取得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的任一者的位置資訊)(步驟S2001)而結束處理。
亦即,若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7a為ON,選擇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8a作為IO感測器,並且取得該檢查位置,若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7b為ON,選擇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8b作為IO感測器,並且取得該檢查位置。如圖3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將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18對稱配置,左右各個縫片感測器18的檢查位置係成為縱方向D的距離。
在圖29中,接續IO感測器位置運算(步驟S20),將上壓腳12下降(步驟S21),將基準銷16下降(步驟S22),將下板11及上壓腳12,連同夾在其間的縫片一起移動至左右的任一者縫片感測器18(18a、18b)的檢查位置(步驟S23),進行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的檢查(步驟S24)。
在圖34所示之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的流程圖中,判斷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是否均為ON(步驟S2401),若非均為ON(步驟S2401的NO),以AB感測器檢查(縫片感測器17的檢查)所取得之左右任一者縫片感測器18進行IO檢測(步驟S2402)。
亦即,在步驟S2402中,係在圖32的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步驟S1802中若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7a為ON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左外側縫片LO或右內側縫片RI時,左方 的縫片感測器18a為OFF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低(寬幅窄)的左外側縫片LO,此外,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7a為ON,左方的縫片感測器18a為ON,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高(寬幅寬)的右內側縫片RI。
此外,在步驟S2402中,係在圖32的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步驟S1802中若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7b為ON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左內側縫片LI或右外側縫片RO時,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8b為OFF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低(寬幅窄)的右外側縫片RO,此外,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7b為ON,右方的縫片感測器18b為ON,而在輔助平台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高(寬幅寬)的左內側縫片LI。
接著,在步驟S2402的處理後,由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的狀態/鞋子尺寸/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的狀態,決定帶體長度,並且在複數縫製圖型之中選擇最適縫製圖型(步驟S2403),設為OK(步驟S2404)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2401中,若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8均為ON時(步驟S2401的YES),設為NG(步驟S2405),在顯示裝置6顯示「工件安置異常」而結束處理。
在圖29中,接續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判斷IO感測器檢查是否為OK(步驟S25),若IO感測器檢查OK(步驟S25的YES),即根據所被選擇的縫製圖型來進行縫製(步驟S26)。
在圖35所示之縫製(步驟S26)的流程圖中,進行平常縫製至接下來的「帶體供給命令」或「縫製結束命令」 為止(步驟S2601),判斷是否為帶體供給指令(步驟S2602),若為帶體供給指令時(步驟S2602的YES),檢查帶體接縫感測器(帶體接頭感測器)303(步驟S2603),判斷是否有帶體接縫(帶體接頭)TG(步驟S2604)。
其中,在步驟S2602中,若非為帶體供給指令(步驟S2602的NO),則結束處理。
在步驟S2604中,若無帶體接縫(帶體接頭)TG時(步驟S2604的NO),判斷是否為接縫旗標ON(步驟S2605),若非為接縫旗標ON(步驟S2605的NO),使切刀(cutter)301上升(步驟S2606),使後滾輪382下降(步驟S2607),以在圖34的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的步驟S2403中所決定的預定的帶體長度程度傳送帶體T(步驟S2608)。
接著,將切刀(cutter)301下降(步驟S2609),將帶體T切成預定長度,使前滾輪381下降(步驟S2610)。
接著,為了使縫片與線進行結節,僅在縫片縫製數針(例如3針以上)(步驟S2611)之後,以前滾輪381傳送帶體T,將帶體T抵碰於縫片與線的結節部分(步驟S2612)。所被傳送的帶體係被送至針下,為可與縫片縫著的位置。將該位置的帶體T設為帶體開始縫製預定位置。
如上所示,在縫製初期狀態下,使切刀(cutter)301下降,並且使前滾輪381下降,供作業人員供給預定長度的帶體T。
接著,為了使帶體與縫片進行結節,一面將帶體T朝向預定的縫製間距送出方向連續送出,一面以小寬度縫 製間距(1mm前後,例如0.7mm~1.3mm)縫製數針(步驟S2613)。其中,縫製間距進給方向係當在鞋子的縫片縫著直線狀的帶體時,由於沿著其長邊方向(X軸方向)形成針腳,因此形成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進給方向(帶體供給路徑)亦即X軸方向。
之後,使後滾輪382下降(步驟S2615)之後繼續縫製。帶體T係藉由縫片與線而相結合,縫片藉由進給(上壓腳12、下板11)進行移動,藉此針腳間距所需的量被拉出來進行。之後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1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2604中,若有帶體接縫TG時(步驟S2604的YES),將接縫旗標(接頭旗標)設為ON(步驟S2616),將至接縫為止的長度設為C(由帶體接縫感測器303至切刀301的長度為固定)(步驟S2617)。
接著,判斷是否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步驟S2618),若非為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步驟S2618的NO),在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顯示接縫錯誤(接頭錯誤)(步驟S2619),如圖26所示,將包含帶體接縫TG的帶體排出(步驟S2620)。
接著,如圖27所示,在帶體感測器305的狀態下檢測是否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步驟S2621),若帶體已被去除時(步驟S2621的YES),將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所顯示的未圖示之接縫錯誤解除(步驟S2622),等待起動SW(開始開關)20的按下(步驟S2623)。之後,將接縫旗標設為OFF(步驟S2624),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6的處理。
其中,步驟S2621之所排出的帶體是否已被去除,係在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切換狀態下進行判別。如圖38(a)~(c)所示,在任何情形下均去除帶體時,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成為「OFF→ON」的狀態,藉由檢測該切換狀態,可判斷出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
此外,在步驟S2605中,若接縫旗標為ON(步驟S2605的YES),即進至步驟S2618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2618中,若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所需帶體長度)(步驟S2618的YES),將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設為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帶體長度(步驟S2625),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6的處理。
如上所示,帶體接縫TG的檢測係在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游側,藉由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來進行,與所需帶體長度相比較,不會浪費地供給帶體。
在圖29中,接續縫製(步驟S26),將上壓腳12上升(步驟S27),之後,將帶體供給裝置3移動至工件安置位置(步驟S28),進行縫製物回收等待處理(步驟S29)。
在圖36所示之縫製物回收等待(步驟S28)的流程圖中,由AB感測器的狀態,亦即左右的縫片感測器17的狀態,取得原為ON的縫片感測器17(步驟S2801),等待原為ON的縫片感測器17成為OFF(步驟S2802)而結束處理。
之後,再次返回至步驟S6的處理。
此外,在圖29中,在步驟S25中,若IO感測器檢查非為OK時(步驟S25的NO),係進至步驟S29。
如上所述,作為控制手段的控制箱5係使2個滾輪381、382進行旋轉驅動,使切刀301上下移動。
接著,控制手段5在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測到帶體的接縫之後,將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以前述切刀301切斷,接著,以被配置在前述帶體之送出方向下游側的前滾輪381,將所切斷之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送出至下游側。
此外,帶體本身係以皮革或布等不會反射光的材料所形成,作為供給帶體的供給路徑之經鍍敷處理的可動區塊33與帶體的接縫TG係以反射光的塑膠材或塗敷材等反射材所形成,接縫TG係貼著或縫著在帶體。帶體感測器305係以與供給路徑相對向的方式作配置,並且偵測反射材的反射型感測器。
接著,前述控制手段5係藉由帶體感測器的偵測訊號的變化,來檢測所切斷之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已由供給路徑被去除。
亦即,若去除帶體,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成為「OFF→ON」的狀態,藉由檢測其切換狀態,可判斷出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此外,具備有僅使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在帶體的滾輪切換機構330,控制手段5係控制滾輪切換機構330而將帶體送至下游側。
以上,藉由實施形態的帶體縫著裝置,以1個馬達來驅動2個滾輪381、382,而使帶體T送出,因此帶體T的延展少即可。此外,由於未將2個滾輪381、382直接以皮 帶相連結,因此可在2個滾輪381、382間配置切刀301,亦可輕易進行帶體T的排出。
此外,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在藉由滾輪而被送出至帶體送出裝置的前端側之後,可藉由帶體感測器的偵測訊號的變化,來確實地判別是否以手指已去除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
(變形例)
其中,本發明並非侷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在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形成為以金帶體所相連的帶體接縫,但是帶體接縫亦可以銀帶體或其他反射帶體來相連。
此外,感測器的種類、配置及使用個數、帶體供給裝置的構成等為任意,此外關於具體的細部構造等,亦可適當變更,自不待言。
其中,本申請案係根據2011年10月4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1-220076號),藉由引用而援用其全體。此外,在此所引用的所有參照係被全體取入。
11‧‧‧下板
12‧‧‧上壓腳
22‧‧‧針
23‧‧‧中壓腳
33‧‧‧可動區塊
35‧‧‧可動帶體導件
305‧‧‧帶體感測器
381‧‧‧前滾輪
383‧‧‧保持具
391‧‧‧附齒帶輪
394‧‧‧時序皮帶
LI(RO)‧‧‧縫片
NT‧‧‧上線
Tm‧‧‧帶體

Claims (5)

  1. 一種帶體縫著方法,其係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方法,其特徵為:在前述縫片形成開始縫製至少3針以上的針腳之後,將前述帶體的開始縫製預定位置供給至針下,在前述縫片上的前述帶體,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小的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之後,以前述平常的縫製間距,在前述縫片縫著前述帶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體縫著方法,其中,當以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係逐次以至少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以上的長度程度,將前述帶體朝縫製間距進給方向連續送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帶體縫著方法,其中,當以前述小寬度縫製間距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使供針貫穿的中壓腳的高度小於以前述平常的縫製間距形成針腳時的前述中壓腳的高度。
  4. 一種帶體縫著裝置,其係在鞋子的縫片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平台,其係供安置前述縫片;X-Y進給裝置,其係使支持前述縫片的縫片壓腳沿著水平一平面移動;帶體供給裝置,其係對前述縫片供給前述帶體;及縫紉機,其係根據縫製圖型,在前述縫片縫著前述 帶體,且,前述帶體縫著裝置係實施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帶體縫著方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帶體縫著裝置,其中,前述縫紉機係具備有供前述針貫穿的前述中壓腳,且,實施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帶體縫著方法。
TW101136532A 2011-10-04 2012-10-03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TW2013416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0076A JP5982108B2 (ja) 2011-10-04 2011-10-04 テープ縫い付け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617A true TW201341617A (zh) 2013-10-16
TWI561698B TWI561698B (zh) 2016-12-11

Family

ID=4804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6532A TW201341617A (zh) 2011-10-04 2012-10-03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82108B2 (zh)
KR (1) KR101955436B1 (zh)
CN (1) CN103874795B (zh)
TW (1) TW201341617A (zh)
WO (1) WO20130515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1002B (zh) * 2018-07-29 2021-08-31 深圳市高益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手指夹片ab机构、带体送折转装置和自动折缝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65618A1 (de) * 1969-04-25 1974-08-15 Usm Corp Naeh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okassins
IT1151121B (it) * 1982-03-26 1986-12-17 Rockwell Rimoldi Spa Dispositivo alimentatore di fettuccia,elastico o simili in una macchina per cucire
JPH0299085A (ja) * 1988-10-07 1990-04-11 Achilles Corp シート部材の縫着方法
EP0516869A1 (de) * 1991-05-31 1992-12-09 Schips AG Nähautomat zum Annähen von Bändern an Stoffteile
JPH071114Y2 (ja) * 1992-10-05 1995-01-18 春厚 梁 自動ミシン
JPH0658877U (ja) * 1993-01-26 1994-08-16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縫込み装置
CN2159401Y (zh) * 1993-05-12 1994-03-23 杨昆南 制鞋缝线机传动结构
JP3010114B2 (ja) * 1993-12-29 2000-02-14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縫製データ分割処理装置
JP4526917B2 (ja) 2004-10-12 2010-08-18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中押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51517A1 (ja) 2013-04-11
KR101955436B1 (ko) 2019-03-07
JP2013078476A (ja) 2013-05-02
TWI561698B (zh) 2016-12-11
CN103874795A (zh) 2014-06-18
KR20140079810A (ko) 2014-06-27
CN103874795B (zh) 2016-05-04
JP5982108B2 (ja)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6347B (zh)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JPH0523468A (ja) ミシンのテープ縫付け方法及び装置
CN103890258B (zh) 布带缝制装置
TW201331437A (zh) 帶體縫著方法及裝置、本體設置方法及裝置
JP5982106B2 (ja)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CN103603145B (zh) 布带缝制装置
JP2017070503A (ja) ミシン
TW201341617A (zh)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CN205474322U (zh) 带供给装置及带缝合装置
JP5982107B2 (ja)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JP2008054963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WO2017110328A1 (ja) ミシン
CN107881658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US6082281A (en) Automatic pillow sham sewing machine
CN10766371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14087441A (ja) ミシン
JPH01170493A (ja) ミシンのオートラベラー制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