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4795A - 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74795A CN103874795A CN201280049323.9A CN201280049323A CN103874795A CN 103874795 A CN103874795 A CN 103874795A CN 201280049323 A CN201280049323 A CN 201280049323A CN 103874795 A CN103874795 A CN 1038747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sewing
- cloth
- main
- main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3423 ank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27 product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33 talu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5/00—Machines for sewing leather goods
- D05B15/02—Shoe sew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向鞋子的主布料(LI(RO))上缝制布带(T)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主布料(LI(RO))上形成缝制开始至少大于或等于3针的线迹后,将布带(T)的缝制开始预定位置向缝针下方供给,在主布料(LI(RO))上的布带(T)上,以与通常的缝制间距相比较小的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后,以通常的缝制间距在主布料(LI(RO))上缝制布带(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tape)的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布带缝入装置。
专利文献1的布带缝入装置,在缝纫机的压铁的前侧的侧方上方部设置筒状布带引导部,并且,设置使该筒状布带引导部在接近压铁的布带供给作用位置和从该位置向侧方退避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气缸。另外,设置能够暂时保持筒状布带引导部内的布带的布带保持装置,并且,设置将布带向压铁的下方吹出的空气嘴,与缝纫机的运针数相关联而对布带的保持·释放动作以及筒状布带引导部的移动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在缝制布带时,通常使用收容盒按压部,通常进行落入缝制。另外,存在利用双面带防止偏移或对除了缝制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按压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588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在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所示,设置将布带向压铁的下方吹出的空气嘴、或者除此之外使用收容盒按压部,这些均导致成本升高。
另外,利用双面带防止偏移或对除了缝制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按压的技术方案比较麻烦。
另外,在使用布带按压部的情况下,该按压部随着布带的尺寸而不同,设置性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在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按压部,能够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能够得到的第1方式是一种布带缝制方法,其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
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主布料上形成缝制开始的至少大于或等于3针的线迹后,将所述布带的缝制开始预定位置供给至缝针下方,
在所述主布料上的所述布带上,以比通常的缝制间距小的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后,以所述通常的缝制间距向所述主布料上缝制所述布带。
在上述第1方式的布带缝制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
在以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时,分别以至少大于或等于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的长度量,向缝制间距进给方向抽出所述布带。
在上述第1方式的布带缝制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
在以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时,将缝针所贯穿的中压脚的高度设为,比以所述通常的缝制间距形成线迹时的所述中压脚的高度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能够得到的第2方式是一种布带缝制装置,其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
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作台,其设置所述主布料;
X-Y进给装置,其使支撑所述主布料的主布料压脚,沿水平的一个平面移动;
布带供给装置,其将所述布带向所述主布料供给;以及
缝纫机,其基于缝制图案,向所述主布料上缝制所述布带,
该布带缝制装置实施上述第1方式的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布带缝制方法。
在上述第2方式的布带缝制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
所述缝纫机具有使缝针贯穿的中压脚,
实施上述第1方式的布带缝制方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与主布料重叠的布带不偏移,所以不需要特别的按压部,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布带缝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缝制布带的鞋子的主布料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布带缝制装置中的显示画面的显示例的正视图。
图4是从缝纫机侧观察图1的布带缝制装置的斜视图,示出了在主布料按压部上设置有主布料的状态。
图5是图1的布带缝制装置所具有的工作台以及主布料按压部的放大图。
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图5的工作台以及主布料按压部的斜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图6的工作台的下部的斜视图。
图8是从右侧观察图7的工作台下部的斜视图。
图9是图4的主布料按压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在主布料按压部上设置有与图9不同的主布料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的布带缝制装置所具有的布带供给装置上设置布带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2是从设置布带的方向观察图11的布带供给装置的斜视图。
图13是图11的布带供给装置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3的布带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布带送出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的布带送出机构部中使切刀动作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图13的布带供给装置的布带供给路径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4的布带送出机构部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布带送出机构部的切换动作的图。
图19是表示图16的布带供给路径的宽度校正机构部的斜视图。
图20是表示利用图19的宽度校正机构部将布带供给路径的宽度校正为较窄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刚要向主布料供给布带之前的缝制开始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22是表示向主布料供给布带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向主布料上开始缝制布带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向图23的主布料上开始缝制布带时的中压脚的图。
图25是与图13相同的布带供给装置的斜视图,示出了布带接缝的检测时。
图26是表示布带接缝的送出状态的斜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布带接缝的去除方法的图。
图28是布带缝制的通常流程图。
图29是继图28之后的通常流程图。
图30是布带供给装置初始化的流程图。
图31是布带检查的流程图。
图32是AB传感器检查的流程图。
图33是IO传感器位置运算的流程图。
图34是IO传感器检查的流程图。
图35是缝制的流程图。
图36缝制物回收等待的流程图。
图37是在工作台上设置左右、内外不同的主布料的状态的图。
图38是表示切断后的布带接缝的状态的俯视图,示出了随着其切断位置(尺寸)的不同而产生的3种状态(a)~(c)。
图39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布带缝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上下方向作为Z轴方向,将与其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作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作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在缝纫机2的机头长度方向上,将缝针侧作为Y轴方向前侧(前侧),将与缝针相反的一侧作为Y轴方向后方侧(后方侧)。另外,从Y轴方向前侧观察缝纫机2,将右方作为X轴方向右侧(简称为“右侧”),将左方作为X轴方向左侧(简称为“左侧”)。
如图1所示,在工作台100上,沿X轴方向排列载置有缝纫机2、布带供给装置3、显示装置6。在缝纫机2的底座部上,固定辅助工作台1,下板11以及上压脚12设置为,能够在辅助工作台1上沿XY合成方向移动。在布带供给装置3的Y轴方向后方侧,配置有布带台架4。
缝纫机2如图5所示设置有中压脚23,该中压脚23与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而旋转的缝纫机主轴(未图示)联动,与上下移动的缝针22、缝针22的上下移动相对应而上下移动,在从缝针22刺穿缝制物(布带、主布料)后直至拔出为止的期间,对缝制物的缝针贯穿部周围进行按压。中压脚23是与缝针22同步地以固定的行程上下移动的部件,如日本专利4526917号的记载所示,在缝制中其高度可以变更。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具有:釜,其与缝针22协同动作,在供给下线的同时形成线迹;以及切线单元,其与磁体(切线驱动装置)的动作相对应而切断上下线。
返回图1,在辅助工作台1上,形成使缝针22贯穿的落针孔10,另外,在缝纫机2的机头上,设置有启动开关20以及停止开关21。
在布带供给装置3中,在配置于辅助工作台1右侧并固定在工作台100上的固定块31上,经由省略图示的直线引导部而安装可动块33,以将支撑在布带台架4上的布带Ts、Tm、Tw选择性地向缝纫机2的缝合位置供给。另外,在固定块31上固定有气缸(进退气缸)32。气缸32的驱动杆的前端侧固定在可动块33上。如果气缸32的驱动杆(活塞)进退,则可动块33由直线引导部引导,相对于辅助工作台1从斜右上方进退动作。
另外,在工作台100的左侧下方固定有控制箱5。
在显示装置6的前侧下方,配置有条形码读取器7,其可自由装卸地被支撑。在显示装置6的上方,可拆卸地支撑缝纫机控制终端(操作面板)8。在显示装置6的后方,配置有向缝纫机2供给针线的卷线轴(上线供给单元)9。
缝制布带的鞋子的主布料如图2所示,通常是左外侧的主布料LO、左内侧的主布料LI、右内侧的主布料RI、右外侧的主布料RO这4片。
通常,在完成的鞋子的状态下,位于踝(踝骨)下方的主布料的高度,左右均为外侧的主布料LO·RO比内侧的主布料LI·RI低。即,外侧的主布料LO、RO的主布料宽度更窄。
另外,在沿4片主布料LO·LI·RI·RO的底侧的部分,分别贯穿形成有同一间距的2个基准孔h。这2个基准孔h对所有尺寸的主布料通用设置,在与鞋底之间的粘接时折回而隐藏基准孔h。
显示装置6具有液晶类型的通常的显示器构造,进行各种设定的画面显示,能够利用触摸面板能够进行各种输入设定。
条形码读取器7只要具有由光学类扫描仪以及解码器构成的通常结构即可。作业人员手持条形码读取器7,对附在主布料或者作业片上的未图示的条形码片上的条形码进行读取,在该条形码中,包含有接下来缝制布带的规定的鞋子尺寸等的信息。例如,如果利用上述条形码读取器7读取条形码,则在显示装置6上,进行如图3所示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在该图3的例子中,作为条形码的读取结果,在“读取器读取值”上显示“8”,在画面上,显示与读取值“8”关联的数据。
在操作面板8上,对用于输入与缝纫机2的动作相关的信息的操作开关等进行液晶显示。
图4示出设置有主布料LI(或者RO)的状态,主布料LI(或者RO)夹在辅助工作台1上的下板11和上压脚12之间。因此,下板11和上压脚12构成主布料按压部。
上压脚12能够利用具有气缸等致动器的压脚抬起驱动装置13,相对于下板11进行上下移动。另外,未图示的公知的X-Y进给装置具有使支撑主布料的主布料按压部向X轴方向移动的X轴电动机、以及使支撑主布料的主布料按压部向Y轴方向移动的Y轴电动机。即,X-Y进给装置可以使主布料按压部沿水平的一个平面移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辅助工作台1上形成有:基准销16(16a、16b、16c)的进出用的3个圆孔14(14a、14b、14c)、以及主布料传感器17(17a、17b)、18(18a、18b)的检测用的4个圆孔15(15a、15b、15c、15d)。
即,前侧的2个圆孔14a、14b和后方侧的圆孔14c形成在规定的位置。
另外,在该左右的圆孔14a、14b的前侧,形成2个圆孔15a、15d,在圆孔15a、15d的X轴方向中间且略微后方,形成2个圆孔15b、15c。
并且,以沿Y轴方向的线段为中心,圆孔14a和圆孔14b、圆孔15a和圆孔15d、圆孔15b和圆孔15c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
另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主布料按压部11、12位于在缝制前用于设置主布料的初始位置。
在辅助工作台1的下方配置有:3个基准销16a、16b、16c,其通过上下移动而在圆孔14a、14b、14c中进出;以及利用光电管的4个主布料传感器17a、17b、18a、18b,其位于圆孔15a、15b、15c、15d的正下方。
即,在固定于辅助工作台1的下表面上的4个托架19的各自的前端,安装有4个主布料传感器17a、17b、18a、18b。
如图7及图8所示,在辅助工作台1的下部,经由杆111固定支撑板112。在该支撑板112上,搭载并固定气缸单元(基准销驱动单元)113。在气缸单元113的驱动杆(活塞)上固定可动板114。在可动板114上,在由螺母固定的3个螺纹棒115上,分别组装基准销16。该基准销16,经由弹簧组装在螺纹棒115上,以在施加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负载后向内部拉入。如果气缸单元113的驱动杆进行上下移动,则经由可动板114使基准销16上升、下降。
在将内侧主布料LI或者外侧主布料RO配置于下板11上时,如图9所示,在形成于主布料LI(或者RO)上的2个基准孔h中,从作业人员侧观察,插入前侧右侧的基准销16b和中央后方的基准销16c而定位。
在将外侧主布料LO或者内侧主布料RI配置于下板11上时,如图10所示,在放置于下板11上的主布料LO(或者RI)的2个基准孔h中,从作业人员侧观察,插入前侧左侧的基准销16a和中央后方的基准销16c而定位。
此外,在上述任意的情况下,各主布料LI、LO、RI、RO以其前端侧(鞋子前侧)成为后方侧的方式被定位。
如图12所示,布带台架4采用由上段台架41、中段台架42、下段台架43构成的3段结构,分别设置用于载置布带T(Ts、Tm、Tw)的旋转板44,在上段台架41的旋转板44上,以卷绕状态放置小宽度的布带Ts,在中段台架42的旋转板44上,以卷绕状态放置通常宽度的布带Tm,在下段台架43的旋转板44上,以卷绕状态放置大宽度的布带Tw。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布带供给装置3的布带供给路径中设置使用最多的普通宽度的布带Tm。
在这里,在上段台架41、中段台架42、下段台架43上,在布带排出部上固定配置出口板50,在各出口板50、50、50上设置有:供给用孔46,其在使用布带Ts、Tm、Tw时使布带前端插入;接近开关(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其对插入至供给用孔46中的布带进行检测;引导部45,其从出口板50凸出,以向供给用孔46引导布带;以及待机用孔49,其使与引导部45相比在布带供给源侧不使用的布带前端插入并保持。另外,在各出口板50上设置有LED灯48,在利用上述条形码读取器7读取规定的鞋子尺寸的条形码时,使在与鞋子尺寸对应的布带宽度的台架41~43上配置的LED灯48点灯,通知操作人员(作业人员)。
如图13所示,布带供给装置3的上述可动块33,上表面形成为左斜向下形状,其上表面作为布带供给路径而使用。
该布带供给路径设置有固定在可动块33上的固定布带引导部34、以及可沿宽度方向移动地支撑在可动块33上的可动布带引导部35,由此,对布带T的两侧进行限制。另外,该布带供给路径,通过对宽度方向的移动位置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对可动布带引导部35进行宽度校正。
即,如图16所示,在布带供给方向前后设置的一对螺纹棒37,可沿轴向进退地与固定布带引导部34螺合,该螺纹棒37的一端固定在可动布带引导部35上。另外,在一对螺纹棒37的下方,利用未图示的蜗轮连结以与螺纹棒37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未图示的1根传递轴。另外,传递轴的一端与未图示的脉冲电动机(宽度变更电动机)齿轮连结。
并且,如果通过该宽度变更电动机的驱动,经由传递轴、蜗轮,使一对螺纹棒37旋转,则相对于固定布带引导部34,可动布带引导部35平行移动,对布带供给路径的宽度进行校正。
即,通过上述脉冲电动机(宽度变更电动机)的驱动,使螺纹棒37旋转,相对于固定布带引导部34使可动布带引导部35平行移动,能够形成如图19所示将布带供给路径的宽度校正得较宽的状态、以及如图20所示将布带供给路径的宽度校正得较窄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布带送出机构部38具有: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它们与布带供给路径上的布带上表面压接,对布带进行输送;支架383,其分别可自由旋转地保持上述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的旋转轴381A、382A;以及电动机M1,其在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之间的中央正下方,固定于可动块33上。
此外,支架383在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之间的中央,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第1支撑轴)385上。支撑轴385固定在托架384上,另外,托架384固定在可动块33上。
另外,前输送辊381和后输送辊382在布带的送出方向上分开间隔而配置,是与布带压接而对布带进行输送的2个输送辊。
另外,电动机(布带进给电动机)M1,是作为使2个输送辊旋转的布带进给驱动源的脉冲电动机。
另外,支架383分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2个输送辊的旋转轴381A、382A。
另外,在隔着支架383的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的相反侧,各输送辊的旋转轴381A、382A和电动机M1的驱动轴M1a通过同步带机构(动力传递机构)39而联动地连结。
即,同步带机构39构成为,在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的旋转轴381A、382A和电动机M1的驱动轴M1a上,分别安装带齿的带轮391、392、393,在上述3个带齿的带轮391、392、393上卷绕同步带394,在托架384的两侧部,设置与同步带394的外周面分别压接的张紧带轮395。张紧带轮395经由托架396安装在支架383的侧面。
同步带机构(动力传递机构)39在隔着支架383而与前后的2个输送辊381、382相反的相反侧,将电动机M1的驱动轴M1a的旋转动力向前后输送辊的旋转轴381A、382A传递。
如果详细叙述,则同步带机构(动力传递机构)39由下述部分构成:带齿的带轮391、392、393,它们分别设置在前后输送辊的旋转轴381A、382A和电动机M1的驱动轴M1a上;以及同步带394,其挂设在这些带齿的带轮上。
另外,在前输送辊381以及后输送辊382之间的布带供给路径上,以在可动块33的上表面上可动的方式,安装用于切断布带的切刀301。向切刀301施加上下移动的传递腕307,配置在前输送辊381、后输送辊382的Y轴方向后方侧。在该切刀301上设置有一体化的杆(按压杆)302。
即,布带送出机构部38具有:传递腕307,其在一端侧保持切刀301,与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动;以及按压杆(302),其支撑在传递腕307上,与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动,能够对布带供给路径上的布带进行按压。
另外,在布带供给路径的上方,相对地配置有布带接缝传感器303以及布带传感器305。
在使切刀386动作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按压杆302在切刀301动作的状态下,利用板簧从上方按压布带T。由此,在布带供给装置3进退动作时,防止布带T发生偏移。在将布带T向布带供给装置3中设置时,用手将按压杆302抬起,拔出更换前的布带T,插入要使用的布带T,并使布带端部与切刀301侧面抵接,使杆302返回并固定。
即,按压杆302支撑在传递腕307上,与切刀301一起进行上下移动,能够对布带供给路径上的布带T进行按压。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布带送出机构部38上,设置有输送辊切换机构330,其使支架383摆动,对前输送辊381和后输送辊382进行切换。
输送辊切换机构330由连结杆332以及气缸单元(输送辊切换气缸)335等构成。
在安装于支架383的侧面上的后侧托架396上形成的向下方的延长部397上,对卡合销398进行卡合。使该卡合销398插入至在连结杆332的前侧端形成的长孔333中。连结杆332通过第2支撑轴331而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该第2支撑轴331的中间部固定在可动块33的侧面。
另外,在连结杆332的后侧端,配置具有朝向上方的活塞杆336的气缸单元335。气缸单元335固定在可动块33的侧面。连结杆332的后侧经由连结挡块334,与活塞杆336的上端部连结。
即,输送辊切换机构330使支架383以2个输送辊之间为支点进行摆动,选择性地仅使2个输送辊中的一个与布带压接。
如果详细叙述,则输送辊切换机构330具有:连结杆332,其一端侧与支架383连结;第2支撑轴331,其可转动地支撑连结杆332;以及气缸单元335,其与连结杆332的后端部连结。
如果从使后输送辊382下降至布带供给路径上而对布带进行输送的状态(图17)开始,如图18所示使气缸单元335动作,使活塞杆336下降,则连结杆332以中间部的第2支撑轴331为支点顺时针摆动。由此,经由长孔333以及卡合销398使后侧的托架396向上方移动,使与托架396一体化的支架383以中央的支撑轴385为支点逆时针摆动。由此,成为下述状态,即,后输送辊382从布带供给路径上升,同时,前输送辊381下降至布带供给路径上,对布带进行输送。
该布带缝制装置的针对主布料LI(或者RO)的布带Tm的缝制动作,如图21、图22、图23所示开始。
在要向主布料LI(或者RO)供给布带Tm之前的缝制开始状态下,如图21所示,在缝制开始时,在主布料LI(或者RO)上使缝针22贯穿至少大于或等于3次,利用插入至缝针22的上线NT和从釜供给的下线,在主布料LI(或者RO)上形成线迹,使上下线打结。
然后,在开始向主布料LI(或者RO)上供给布带Tm时,如图22所示,使前输送辊381旋转,将布带Tm供给至缝针22下方,与缝针22和连接于主布料LI(或者RO)上的上线NT抵接。此外,Tm1是前一次缝入的布带。
然后,如图23所示,利用X-Y进给装置使主布料LI(或者RO)沿布带供给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前输送辊381旋转而输送布带,从而在主布料LI(或者RO)上的布带Tm上,使缝针22贯穿大于或等于2次,利用上下线将布带Tm和主布料LI(或者RO)缝合。
此时,使X-Y进给装置动作,以按照与通常的缝制间距(例如,2mm~2.5mm)相比较小的1mm左右(例如,0.7mm~1.3mm)的小宽度缝制间距输送主布料,并且,使电动机M1动作,以使得此时的布带进给量成为与小宽度缝制间距等量或者与小宽度缝制间距的2倍的进给量之间的进给量。为了使该实际的布带进给量随着使用的布带的特性(硬度、伸缩、光滑度)而变化,使得电动机M1的设定进给量能够在显示装置6上进行设定变更。
然后,以通常的缝制间距输送主布料LI(或者RO),并且对布带Tm进行缝制。
如上述所示,在缝制开始时,使缝针22贯穿,以与通常的缝制间距相比较小的1mm左右的小宽度缝制间距,在主布料LI(或者RO)上的布带Tm上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时,如图24所示,以使中压脚23下降至相当于主布料厚度量的高度的方式,使中压脚23下降,向主布料LI(或者RO)上按压布带Tm。由此,在主布料LI(或者RO)上可靠地保持布带Tm。
然后,在以通常的缝制间距缝制布带Tm时,使中压脚23的高度回到通常的高度,即,与主布料厚度+布带厚度量相当的高度。
放置在布带台架4上的长条布带T(例如通常宽度的布带Tm),由于长度存在限制,所以使末端与其他布带T的始端重叠,通过粘接等连接使用。由于该重叠部分不适合缝制,所以通常必须在缝制前切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带接缝部(布带接缝)TG上粘贴有金色的反射带。
如图25所示,布带接缝传感器303经由托架304设置在可动块33的上表面上,利用光电管在布带设置侧对布带接缝TG进行检测。
如图26所示,布带传感器305经由托架306设置在可动块33的上表面上,利用光电管在布带送出侧端对布带T进行检测。
如果布带接缝部TG到达布带供给装置3上的布带供给路径,则如图25所示,上述布带接缝传感器303对由布带接缝TG的金带反射的光进行检测。
通过该检测,在由后输送辊382输送的布带接缝TG的前侧,使切刀301动作,切断布带Tm,在利用后输送辊382输送的布带接缝TG的后侧,再次使切刀301动作,切断布带Tm。
即,布带接缝传感器303相对于2个输送辊381、382,配置在长条的布带的送出方向上游侧,对布带的接缝进行检测。
切断后的布带接缝TG由前输送辊381送出,如图26所示,通过利用光电管的布带传感器305对布带的送出进行检测。
即,布带传感器305相对于2个输送辊381、382配置在布带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对有无布带进行检测。
在将布带接缝TG去除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作业人员用手指取出被送出的切断后的布带接缝TG而将其去除。
在这里,载置布带T的可动块33的前端是通过电镀处理而进行反射的表面。
切断后的布带接缝TG随着其切断位置(尺寸)的不同而产生图38(a)至图38(c)这3种状态。
图38(a)是布带接缝TG正好位于布带传感器305下方的情况,此时,如果作业人员去除布带接缝TG,则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切换为,接通(金带)→断开(布带)→接通(无布带=可动块33表面)。
图38(b)是布带传感器305位于布带接缝TG后方的情况,此时,如果作业人员去除布带接缝TG,则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切换为,断开(布带)→接通(无布带=可动块33表面)。
图38(c)是布带传感器305位于布带接缝TG前方的情况,此时,如果作业人员去除布带接缝TG,则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切换为,断开(布带)→接通(金带)→断开(布带)→接通(无布带=可动块33表面)。
在任意的情况下,如果去除布带接缝TG,则布带传感器305均产生断开→接通的切换。
上述的布带缝制装置中的控制电路通过图39所示的框图的结构实现。
在图39中,在控制箱5的内部,至少配置有ROM、RAM、CPU,经由未图示的I/O电路,与缝纫机2、布带供给装置3、布带台架4、显示装置6、条形码读取器7连接。
ROM是非易失性的存储单元,存储多个缝制图案,并且,存储有对缝纫机2的各种装置进行控制而进行规定的缝制图案的缝制动作的缝制程序、以及对布带缝制装置的各种装置进行控制而进行规定的布带缝制动作的缝制程序等的控制程序、默认数据等。
RAM是能够写入/删除的存储单元,存储有来自显示装置6的操作面板及条形码读取器7的输入信息、从ROM选择并读出的程序或者数据。
CPU构成用于执行存储在RAM或者ROM中的各种程序的控制单元。
下面,按照图28及图28以后的流程图,说明以上结构的布带缝制装置的控制。
此外,以下的控制通过上述控制单元(CPU)进行处理。
在布带缝制的通常流程图(图28)中,首先,接通电源(步骤S1),将布带供给装置3初始化(步骤S2)。
图30是布带供给装置3的初始化(步骤S2)的流程图,对可动布带引导部35的原点进行检索(步骤S201),使可动布带引导部35以(布带宽度+宽度校正值)移动(步骤S202)。然后,使布带供给装置3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203),使前输送辊381下降,使后输送辊382上升(步骤S204),使切断器(切刀)301下降(步骤S205),结束处理。
在图28的通常流程图中,继布带供给装置3的初始化(步骤S2)之后,等待在显示装置6的显示画面的初始画面上显示的未图示的准备键被按下(步骤S3),在准备键被按下后,使上压脚12、下板11向工件设置位置(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动(步骤S4)。然后,使上压脚12上升(步骤S5),使定位销(基准销16)上升(步骤S6)。
然后,判断有无利用条形码读取器7进行条形码的读入(步骤S7),在有条形码读入的情况下(步骤S7,是),基于该条形码,取得鞋子尺寸和布带宽度(步骤S8)。然后,对有无布带宽度变化进行判断(步骤S9),在有布带宽度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9,是),将宽度校正值设为0(步骤S10),使与布带宽度对应的PL(指示灯)即LED灯48点灯,并使其他PL熄灯(步骤S11)。此外,在步骤S9中,无布带宽度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9,否),进入步骤S11。
然后,使可动布带引导部35以(布带宽度+宽度校正值)移动(步骤S12),再次返回步骤S7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7中,无条形码读入的情况下(步骤S7,否),对有无宽度校正值输入进行判断(步骤S13),在有宽度校正值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3,是),更新宽度校正值(步骤S13),进入步骤S12。此外,在步骤S13中,在无宽度校正值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3,否),进入图29的步骤S15。
在这里,在步骤S14中,对宽度校正值进行更新,并且使缝制图案移动,并且将缝制图案放大或者缩小。即,与在图1的显示装置6的图3所示的显示画面中,由操作人员在该触摸面板上设定的宽度校正值(在图示的例子中为-0.5mm)相对应,使缝制图案移动,并且使缝制图案放大或缩小。
因此,显示装置6的显示画面兼作为能够相对于设定值使布带宽度临时增减的设定单元。
图29是继图28之后的通常流程图,在步骤S15中,对启动SW(启动开关)20是否接通进行判断,在启动开关20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5,是),进行布带的检查(步骤S16),在启动开关20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5,否),再次返回步骤S7的处理。
布带检查辅助流程(步骤S16)如图32所示的流程图所示而执行,对是否与布带宽度对应的布台架用带传感器47接通且除它之外的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断开进行判断(步骤S1601),在与布带宽度对应的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接通且除它之外的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601,是),进行供给布带有无检测(步骤S1602)。即,在缝制开始之初,必须通过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在布带供给装置3的布带供给路径上设置为使布带Tm的前端部与切刀301抵接的状态。在该供给布带有无检测的处理中,利用在布带供给路径上设置的布带接缝传感器303,执行“布带Tm是否已设置于布带供给路径的上游部”的判定。
并且,在通过供给布带有无检测而判定为有布带的情况下(步骤S1602,是),作为正常(步骤S1603),结束处理。
此外,在步骤S1601中,在不是与布带宽度对应的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接通且除它之外的台架用布带传感器47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601,否),作为异常(步骤S1604),结束处理。
另外,在步骤S1602中,在通过供给布带有无检测而判定为无布带的情况下(步骤S1602,否),作为异常(步骤S1604),结束处理。
在图29中,继布带检查(步骤S16)之后,对布带检查是否正常进行判断(步骤S17),在布带检查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17,是),进行AB传感器(主布料传感器17)的检查(步骤S18),在布带检查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17,否),在显示装置6中显示“无材料”,并再次返回步骤S7的处理。
此外,在利用布带接缝传感器303检查出设置了材料(布带)这一情况(步骤S18)后,取消该显示装置6上的“无材料”的显示。
在图32所示的AB传感器检查(步骤S18)的流程图中,对是否仅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内的1个接通进行判断(步骤S1801),在仅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内的1个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801,是),取得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的状态(步骤S1802)。即,取得左、右哪一个接通这一信息。
即,在步骤S1802中,如图38A所示,如果是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a接通,则在辅助工作台1上设置了左外侧主布料LO或右内侧主布料RI,另外,如果是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b接通,则在辅助工作台1上设置了左内侧主布料LI或右外侧主布料RO。
然后,在步骤S1802的处理后,作为正常(步骤S1803),结束处理。
此外,在步骤S1801中,在不是仅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内的1个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801,否),作为异常(步骤S1804),在显示装置6中显示“等待工件设置”,并结束处理。
此外,在设置材料(主布料),并仅使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的内的1个接通后,取消该显示装置6上的“等待工件设置”的显示。
在图29中,继AB传感器检查(步骤S18)之后,对AB传感器检查是否正常进行判断(步骤S19),在AB传感器检查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19,是),进行IO传感器(主布料传感器18)的位置运算(步骤S20),在AB传感器检查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19,否),再次返回步骤S7的处理。
在图33所示的IO传感器位置运算(步骤S20)的流程图中,根据鞋子尺寸·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17a、17b)的状态,取得用于向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中的任意一个的检查位置移动的、图案编号或者坐标(取得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中的任意一个的位置信息)(步骤S2001),结束处理。
即,如果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a接通,则将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a作为IO传感器而选择,并且取得其检查位置,如果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b接通,则将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b作为IO传感器而选择,并且取得其检查位置。如图3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18对称地配置,左右各自的主布料传感器18的检查位置成为纵方向D的距离。
在图29中,进行IO传感器位置运算(步骤S20),然后使上压脚12下降(步骤S21),使基准销16下降(步骤S22),使下板11以及上压脚12与夹在它们之间的主布料一起,向左右的任意一个主布料传感器18(18a、18b)的检查位置移动(步骤S23),并进行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的检查(步骤S24)。
在图34所示的IO传感器检查(步骤S24)的流程图中,对是否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都接通进行判断(步骤S2401),如果不是都接通(步骤S2401,否),则利用在AB传感器检查(主布料传感器17的检查)中取得的左右某一个主布料传感器18,进行IO检测(步骤S2402)。
即,在步骤S2402中,在图32的AB传感器检查(步骤S18)的步骤S1802中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a接通、且在辅助工作台1上设置了左外侧主布料LO或右内侧主布料RI的情况下,在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a断开时,踝部下方的高度较低(宽度较窄)的左外侧主布料LO设置在辅助工作台1上,另外,在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a接通,左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a接通时,踝部下方的高度较高(宽度较宽)的右内侧主布料RI设置在辅助工作台1上。
另外,在步骤S2402中,在图32的AB传感器检查辅助流程(步骤S18)的步骤S1802中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b接通、且在辅助工作台1设置了左内侧主布料LI或右外侧主布料RO的情况下,在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b断开时,踝部下方的高度较低的(宽度较窄)的右外侧主布料RO设置在辅助工作台1上,另外,在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7b接通,右侧的主布料传感器18b接通时,踝部下方的高度较高(宽度较宽)的左内侧主布料LI设置在辅助工作台1上。
然后,在步骤S2402的处理后,根据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的状态·鞋子尺寸·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的状态,确定布带长度,并且在多个缝制图案中选择最佳的缝制图案(步骤S2403),作为正常(步骤S2404),结束处理。
此外,在步骤S2401中,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8均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2401,是),作为异常(步骤S2405),在显示装置6上显示“工件设置异常”,并结束处理。
在图29中,继IO传感器检查(步骤S24)之后,对IO传感器检查是否正常进行判断(步骤S25),在IO传感器检查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25,是),基于选择出的缝制图案进行缝制(步骤S26)。
在图35所示的缝制(步骤S26)的流程图中,直至下一个“布带供给命令”或者“缝制结束命令”为止,进行通常缝制(步骤S2601),对是否为布带供给指令进行判断(步骤S2602),在布带供给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2602,是),对布带接缝传感器(布带接头传感器)303进行检查(步骤S2603),对是否存在布带接缝(布带接头)TG进行判断(步骤S2604)。
此外,在步骤S2602中,如果不是布带供给指令(步骤S2602,否),则结束处理。
在步骤S2604中,没有布带接缝(布带接头)TG的情况下(步骤S2604,否),对接缝标记是否为接通进行判断(步骤S2605),如果接缝标记不是接通(步骤S2605,否),则使切断器(切刀301)上升(步骤S2606),使后输送辊382下降(步骤S2607),以在图34的IO传感器检查(步骤S24)的步骤S2403中确定的规定的布带长度量输送布带T(步骤S2608)。
然后,使切断器(切刀301)下降(步骤S2609),将布带T以规定长度切断,使前输送辊381下降(步骤S2610)。
然后,为了使主布料和缝线打结,而仅在主布料上缝制几针(例如,大于或等于3针)(步骤S2611)后,利用前输送辊381输送布带T,使布带T与主布料和缝线的打结部分抵接(步骤S2612)。输送的布带被输送至缝针下方,是能够与主布料进行缝制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布带T设为布带缝制开始预定位置。
如上述所示,在缝制初始状态下,使切断器(切刀301)下降,并且使前输送辊381下降,作业人员供给规定长度的布带T。
然后,为了使布带与主布料打结,而将布带T以规定的缝制间距向进给方向抽出,同时以小宽度缝制间距(1mm左右,例如,0.7mm~1.3mm)缝制几针(步骤S2613)。此外,对于缝制间距进给方向,为了在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直线状的布带时,沿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形成线迹,而形成为布带供给装置3的布带进给方向(布带供给路径)即X轴方向。
然后,在使后输送辊382下降(步骤S2615)后继续缝制。布带T和主布料通过缝线而结合,通过利用进给(上压脚12、下板11)使主布料移动,从而不断拉出缝制间距所需的量。然后,再次返回步骤S2601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604中,存在布带接缝TG的情况下(步骤S2604,是),将接缝标记(接头标记)设为接通(步骤S2616),将直至接缝为止的长度设为C(从布带接缝传感器303至切刀301的长度是固定的)(步骤S2617)。
然后,对是否直至布带接缝TG为止的长度C>布带长度进行判断(步骤S2618),如果不是直至布带接缝TG为止的长度C>布带长度(步骤S2618,否),则在显示装置6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接缝错误(接头错误)(步骤S2619),如图26所示,将包含布带接缝TG在内的布带排出(步骤S2620)。
然后,如图27所示,根据布带传感器305的状态,检测排出后的布带是否被去除(步骤S2621),在布带被去除的情况下(步骤S2621,是),将在显示装置6的显示画面上显示的未图示的接缝错误解除(步骤S2622),等待启动SW(开始开关)20的按压(步骤S2623)。然后,将接缝标记设为断开(步骤S2624),再次返回步骤S2606的处理。
此外,步骤S2621的排出后的布带是否被去除,是根据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的切换状态而判别的。如图38A~C所示,在任意的情况下,如果布带被去除,则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成为“断开→接通”的状态,通过对该切换状态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判断为排出后的布带已经被去除。
另外,在步骤S2605中,如果接缝标记为接通(步骤S2605,是),则进入步骤S2618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618中,如果直至布带接缝TG为止的长度C>布带长度(必要布带长度)(步骤S2618,是),则将直至布带接缝TG为止的长度,设为直至布带接缝TG为止的长度-布带长度(步骤S2625),再次返回步骤2606的处理。
如上述所示,布带接缝TG的检测是在布带供给路径的上游侧利用布带接缝传感器303进行的,与必要布带长度相比,无浪费地供给布带。
在图29中,继缝制(步骤S26)之后,使上压脚12上升(步骤S27),然后,使布带供给装置3向工件设置位置移动(步骤S28),进行缝制物回收等待处理(步骤S29)。
在图36所示的缝制物回收等待(步骤S28)的流程图中,根据AB传感器的状态,即,左右的主布料传感器17的状态,取得接通的主布料传感器17(步骤S2801),等待接通的主布料传感器17成为断开(步骤S2802),结束处理。
然后,再次返回步骤S6的处理。
另外,在图29中,在步骤S25中IO传感器检查不是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25,否),进入步骤S29。
如上述所示,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箱5,使2个输送辊381、382旋转驱动,使切刀301上下移动。
然后,控制单元5在布带接缝传感器303检测到布带的接缝后,利用上述切刀301切断包含布带接缝在内的任意长度的布带,然后,利用配置在上述布带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前输送辊381,将切断后的包含布带接缝在内的任意长度的布带向下游侧送出。
另外,布带自身由皮革或布料等不反射光的材料形成,作为供给布带的供给路径的电镀处理后的可动块33和布带的接缝TG,由对光进行反射的塑料材料或涂料材料等反射材料形成,接缝TG粘贴或缝制在布带上。布带传感器305配置为与供给路径相对,并且,是对反射材料进行检测的反射型传感器。
另外,上述控制单元5根据布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变化,对切断后的包含布带接缝在内的任意长度的布带已经从供给路径被去除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即,如果布带被去除,则布带传感器305的检测成为“断开→接通”的状态,通过对该切换状态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判断为排出的布带已经被去除。另外,具有仅使2个输送辊中一个选择性地与布带压接的输送辊切换机构330,控制单元5对输送辊切换机构330进行控制,将布带向下游侧输送。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的布带送出装置,利用1个电动机驱动2个输送辊381、382,使布带T送出,因此,布带T的拉伸较少。另外,由于不直接利用传送带连结2个输送辊381、382,所以可以在2个输送辊381、382之间配置切刀301,可以容易地进行布带T的排出。
另外,在切断后的布带接缝部分由输送辊送出至布带送出装置的前端侧后,可以根据布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变化,利用手指可靠地判别切断后的布带接缝部分是否已经被去除。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金带连接的布带接缝,但布带接缝也可以由银带或其他反射布带连接。
另外,传感器的种类、布局以及使用个数、布带供给装置的结构等是任意的,除此之外,当然对于具体的细部构造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本申请基于2011年10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220076号),通过引用而援用其整体。另外,这里引用的所有参照作为整体而引入。
Claims (5)
1.一种布带缝制方法,其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
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主布料上形成缝制开始的至少大于或等于3针的线迹后,将所述布带的缝制开始预定位置供给至缝针下方,
在所述主布料上的所述布带上,以比通常的缝制间距小的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后,以所述通常的缝制间距向所述主布料上缝制所述布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带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时,分别以至少大于或等于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的长度量,向缝制间距进给方向抽出所述布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带缝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小宽度缝制间距形成大于或等于2针的线迹时,将缝针所贯穿的中压脚的高度设为,比以所述通常的缝制间距形成线迹时的所述中压脚的高度小。
4.一种布带缝制装置,其向鞋子的主布料上缝制布带,
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作台,其设置所述主布料;
X-Y进给装置,其使支撑所述主布料的主布料压脚,沿水平的一个平面移动;
布带供给装置,其将所述布带向所述主布料供给;以及
缝纫机,其基于缝制图案,向所述主布料上缝制所述布带,
该布带缝制装置实施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带缝制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带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有使所述缝针贯穿的所述中压脚,
实施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带缝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0076A JP5982108B2 (ja) | 2011-10-04 | 2011-10-04 | テープ縫い付け方法及び装置 |
JP2011-220076 | 2011-10-04 | ||
PCT/JP2012/075425 WO2013051517A1 (ja) | 2011-10-04 | 2012-10-01 | テープ縫い付け方法およ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4795A true CN103874795A (zh) | 2014-06-18 |
CN103874795B CN103874795B (zh) | 2016-05-04 |
Family
ID=4804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49323.9A Active CN103874795B (zh) | 2011-10-04 | 2012-10-01 | 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82108B2 (zh) |
KR (1) | KR101955436B1 (zh) |
CN (1) | CN103874795B (zh) |
TW (1) | TW201341617A (zh) |
WO (1) | WO201305151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03377A1 (zh) * | 2018-07-29 | 2020-05-28 | 深圳市高益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手指夹片ab机构、带体送折转装置和包括它的自动鞋舌耳折缝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20808A (en) * | 1982-03-26 | 1983-12-07 | Rockwell Rimoldi Spa | Tape feed drive for sewing machines |
JPH0299085A (ja) * | 1988-10-07 | 1990-04-11 | Achilles Corp | シート部材の縫着方法 |
CN2159401Y (zh) * | 1993-05-12 | 1994-03-23 | 杨昆南 | 制鞋缝线机传动结构 |
JPH0631677U (ja) * | 1992-10-05 | 1994-04-26 | 春厚 梁 | 自動ミシン |
JPH0658877U (ja) * | 1993-01-26 | 1994-08-16 |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テープ縫込み装置 |
JPH07194866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Juki Corp | 縫製データ分割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19497B2 (de) * | 1969-04-25 | 1974-07-11 | Usm Corp., Flemington, N.J. (V.St.A.) | Steppstichnähmaschine |
EP0516869A1 (de) * | 1991-05-31 | 1992-12-09 | Schips AG | Nähautomat zum Annähen von Bändern an Stoffteile |
JP4526917B2 (ja) | 2004-10-12 | 2010-08-18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中押え装置 |
-
2011
- 2011-10-04 JP JP2011220076A patent/JP59821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0-01 WO PCT/JP2012/075425 patent/WO20130515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01 CN CN201280049323.9A patent/CN103874795B/zh active Active
- 2012-10-01 KR KR1020147012113A patent/KR10195543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03 TW TW101136532A patent/TW201341617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20808A (en) * | 1982-03-26 | 1983-12-07 | Rockwell Rimoldi Spa | Tape feed drive for sewing machines |
JPH0299085A (ja) * | 1988-10-07 | 1990-04-11 | Achilles Corp | シート部材の縫着方法 |
JPH0631677U (ja) * | 1992-10-05 | 1994-04-26 | 春厚 梁 | 自動ミシン |
JPH0658877U (ja) * | 1993-01-26 | 1994-08-16 |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テープ縫込み装置 |
CN2159401Y (zh) * | 1993-05-12 | 1994-03-23 | 杨昆南 | 制鞋缝线机传动结构 |
JPH07194866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Juki Corp | 縫製データ分割処理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03377A1 (zh) * | 2018-07-29 | 2020-05-28 | 深圳市高益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手指夹片ab机构、带体送折转装置和包括它的自动鞋舌耳折缝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1617A (zh) | 2013-10-16 |
KR20140079810A (ko) | 2014-06-27 |
JP5982108B2 (ja) | 2016-08-31 |
CN103874795B (zh) | 2016-05-04 |
KR101955436B1 (ko) | 2019-03-07 |
WO2013051517A1 (ja) | 2013-04-11 |
JP2013078476A (ja) | 2013-05-02 |
TWI561698B (zh) | 2016-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2275B (zh) | 布带送出装置、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 |
CN103890258B (zh) | 布带缝制装置 | |
CN103842572B (zh) | 布带缝制方法及装置、主布料设置方法及装置 | |
CN103603145B (zh) | 布带缝制装置 | |
CN103874795B (zh) | 布带缝制方法以及布带缝制装置 | |
CN101135089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
US7980188B2 (en) | Cloth-holder frame transfer apparatus for sewing machine | |
JP5982106B2 (ja) |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 |
CN205474322U (zh) | 带供给装置及带缝合装置 | |
CN107881658A (zh) |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JP5982107B2 (ja) |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 |
CN101845714B (zh) | 锁眼缝纫机 | |
CN107663718A (zh) |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US9416473B2 (en) | Upper feed device and sewing machine | |
JPH04276288A (ja) | 縫製装置 | |
JPH0928958A (ja) | ミシンの生地セッ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