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0949459A -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9459A
TW200949459A TW098111913A TW98111913A TW200949459A TW 200949459 A TW200949459 A TW 200949459A TW 098111913 A TW098111913 A TW 098111913A TW 98111913 A TW98111913 A TW 98111913A TW 200949459 A TW200949459 A TW 2009494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optical
spatial light
illuminat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1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rohisa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9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945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77Reflec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1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lective surfaces only (e.g. louvre systems, systems with multiple plana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091Illumination settings, i.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pupil plane or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the field plane; On-axis or off-axis settings, e.g. annular, dipole or quadrupole settings; Partial coherence control, i.e. sigma or numerical aperture [NA]
    • G03F7/70116Off-axis setting using a programmable mean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 or pupil fac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271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 H01L21/0273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photoresist layers
    • H01L21/0274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02B26/0833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200949459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空間光調變單元、照明光學系統、 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 一種適於以微影製程製造半導體元件、攝影元件、液晶顯 示元件、薄臈磁頭等之元件之曝光裝置的照明光學系統。 【先前技術】 ⑩ 於此種典型曝光裝置中’從光源射出之光束,透過作 為光學積分器的複眼透鏡,形成由多數個光源構成之實質 面光源的二次光源(一般而言,照明光瞳中之既定光強度分 布)。以下,將照明光瞳中之光強度分布稱為「光曈強度分 布又,照明光瞳,係定義在藉由照明光瞳與被照射面(曝 光裝置之情形為光罩或晶圓)之間之光學系統之作用,被照 射面成為照明光瞳之傅立葉轉換面的位置。 在藉由聚光透鏡聚光後 ,重疊
來自二次光源之光束,在藉由 照明形成有既定圖案的光罩。透射 光學系統成像於晶圓上,在晶圓上 3 200949459 面之微小單位並徒装彳色& , 平 使再偏向’以將光束截面轉換成所欲之形 狀或所欲之大小,推& @ 進而實現所欲之光曈強度分布。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 — 353 105號公報 【發明内容】 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照明光學系統中,由於使用具 有個別控制姿勢之多數個微小反射鏡元件的空間光調變 益’因此關於光瞳強度分布之形狀及大小之變更的自由度 问然而,會有不僅來自反射鏡元件的正反射光、例如來 自支持反射鏡元件之基座表面等的正反射光亦到達照明光 里的It开y。此時,由於來自反射鏡元件以外的正反射光(一 般為不之光)的景^,而不易形成所欲光瞳強度分布。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構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例 如可抑制來自空間光調變器之反射鏡元件以外之不需要之 光的影響,實現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照明光學系統。又,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使用抑制不需要之光的影響而實現 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的照明光學系統,能在適當之照 2A_ -ir 'i* y- A *、、' 乃條 件下進仃良好曝光的曝光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第Μ態之空間光調變單 兀,其特徵在於,具備:空間光調變器,具有二維排列 個別控制之複數個光學元件;以及射出側光學系統,導且 經過該空間光調變器之該複數個光 引 亦墨έ μ 幻尤,該射出側 九学糸統,係構成為使經過該複數個光學元 . Τ Λ外、與挑 列有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之、 光不通過該射出側光學系統的入射光瞳。 大 200949459 本發明第2形態之照明光學系統,係根據來自光源之 光照明被照射面,其特徵在於,具備:第丨形態之空間光 調變單元;以及分布形成光學系統,根據透射過該空間光 凋變器之光束’在與該入射光曈共軛之照明光瞳形成既定 光強度分布。 本發明第3形態之曝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用以 照明既定圖案之第2形態之照明光學系統,將該既定圖案 曝光於感光性基板。 本發明第4形態之元件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 曝光步驟’使用第3形態之曝光裝置,將該既定圖案曝光 於該感光性基板;顯影步驟,使轉印有該既定圖案之該感 光性基板顯影,將對應該既定圖案之形狀之光罩層形成於 該感光性基板的表面;以及加工步驟,透過該光罩層加工 該感光性基板的表面。
本發明第5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器,係將從第丨光學系 統射入之光調變並導至第2光學系統,其特徵在於:具有 二維排列且個別控制之複數個光學元件;在沿著該第1光 學系統之光軸射入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平行光束經過該複 數個光學元件沿著該第2光學系統之光軸被導引之基準狀 態下之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相對排列有該複數個 光學元件之排列面繞既定軸線傾斜。 於本發明之照明光學系 統之光軸射入空間光調變器 元件)之平行光束經過複數個 統,例如在沿著入射側光學系 之複數個光學元件(例如反射鏡 光學元件沿著射出側光學系統 5 200949459 之光轴被導引之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光學面, 相對排列有複數個光學元件之排列面繞既定軸線傾斜。其 結果,經過複數個光學元件以外、與排列有複數個光學元 件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之〇次光(例如來自反射鏡元 件以外之正反射光般之不需要之光),不通過射出側光學系 統的入射光瞳,進而不會到達照明光學系統的照明光瞳。 以此方式,於本發明之照明光學系統,例如可抑制來 自空間光調變器之反射鏡元件以外之不需要之光的影響, 實現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又,於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使 用抑制不需要之光的影響而實現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的照 明光學系統,能在對應光罩之圖案特性而實現之適當之照 明條件下進行良好曝光’或能製造良好元件。 【實施方式】 根據附加圖式以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圖1係概略 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的構成圖。圖i中,將 沿著感光性基板之晶圓w的曝光面的法線方向設定為z 轴’將在晶圓W之曝光面内平行於圖1之紙面的方向設定 為X軸,將在晶圓W之曝光面内垂直於圖丨之紙面的方向 設定為Y軸。 參照圖1,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沿著裝置之光轴 Ax,具備包含空間光調變器3的照明光學系統IL、支持光 罩Μ的光罩載台MS '投影光學系統p]L、及支持晶圓w的 晶圓載台WS。於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使用來自光源】 之照明光(曝光用光)透過照明光學系統IL照明光罩M。透 200949459 射過光罩Μ之光,係透過投影光學系統PL將光罩%之圖 案像形成於晶圓W上。 根據來自光源1之光照明光罩Μ之圖案面(被照射面〕 之照明光學系統IL,藉由空間光調變器3的作用,進行複 數極照明(2極照明、4極照明等)、輪帶照明等的變形照明。 照明光學系統IL ’沿著光轴AX,從光源1側依序具備光束 送光部2、空間光調變器3、變焦光學系統4、複眼透鏡5、 聚光光學系統6、照明視野光闌(光罩遮板)7、視野光闌成 像光學系統8。 空間光調變器3,根據透射過光束送光部2之來自光源 1之光,於其遠視野區域(夫朗和斐繞射區域)形成所欲光強 度分布(光瞳強度分布)。空間光調變器3之構成及作用將於 後述。光束送光部2,將來自光源1之入射光束轉換成具有 適當大小及形狀之截面的光束並導向空間光調變器3,且具 有主動修正射入空間光調變器3之光束之位置變動及角度 ❹ 變動的功能。變焦光學系統4,將來自空間光調變單元3之 光聚光,導向複眼透鏡5。 複眼透鏡5,係由例如緊密棑列之複數個透鏡元件構成 之波面分割型光學積分器。複眼透鏡5,將射入之光束進行 波面分割,在其後側焦點面形成由與透鏡元件相同數目之 光源像構成的一次光源(貫質面光源)。複眼透鏡5之入射 面,係配置於變焦光學系統4之後側焦點位置或其附近。 作為複眼透鏡5,可使用例如圓柱形微複眼透鏡。圓柱形微 複眼透鏡之構成及作用,例如揭示於美國專利第69丨3 3 73 7 200949459 號公報。又,作為複眼透鏡,亦可使用例如美國專利第 6 7 41 3 9 4 5虎公報所揭不之微複眼透鏡。此處,援引美國專利 第6913373说公報及美國專利第6741394號公報以作為炎 照。 於本實施形態’以由複眼透鏡5形成之二次光源為光 源,對配置於照明光學系統IL之被照射面之光罩M進行科 勒(Kohler)照明。因此’形成二次光源的位置係與投影光學 系統PL之孔控光闌AS之位置光學共輛,能將二次光源的 形成面稱為照明光學系統IL之照明光瞳面。典型上,相對 於照明光瞳面’被照射面(配置光罩Μ的面、或考量包含投 影光學系統PL之照明光學系統之情形為配置晶圓w的面) 成為光學上的傅立葉轉換面。 此外’光瞳強度分布,係照明光學系統IL之照明光瞳 面或與該照明光瞳面光學共梃之面的光強度分布(亮度分 布)°複眼透鏡5之波面分割數較大時,形成於複眼透鏡5 之入射面之大部分光強度分布、及二次光源整體之大部分 光強度分布(光瞳強度分布)具有高的相關。因此,亦可將複 眼透鏡5之入射面及與該入射面光學共軛之面之光強度分 布稱為光瞳強度分布。 聚光光學系統6,將從複眼透鏡5射出之光聚光,重疊 照明照明視野光闌7。通過照明視野光闌7之光,係透過視 野光闌成像光學系統8’在光罩Μ之圖案形成區域之至少 一部分形成照明視野光闌7之孔徑部之像之照明區域。此 外,圖丨中,雖省略用以蠻折光軸(或光路)之光路f折鏡的 200949459 設置,但視需要亦可將光肷·把姑、A & 路#折鏡適虽配置於照明光路中。 在光罩載台MS沿著 考XY千面(例如水平面)裝载光 Μ,在晶圓載台WS沿著χγ γ千面裝載晶圓W。投影光學系 統PL,根據由照明光學系 、 予糸統IL形成於光罩Μ之圖案面上 之來自照明區域的光’在晶_ %之曝光面(投影面)上形成 光罩Μ的圖案像。以此方式’在與投影光學系統pL之光轴 AX正交的平面(XY平面、 十面)内,一邊二維驅動控制晶圓載台
WS’或-邊二維驅動控制晶圓w 一邊進行一次曝光或掃描 曝光,以將光罩M之圖案依序曝光於晶圓W之各曝光區域。 、圖2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器之基本構 成及作用的圖。參照圖2,本實施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器3,
係具有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反射型空間光調變器,具備本 體3a、驅動部3b。本體3a具有沿著γζ平面二維排=之複 數個微小反射鏡兀件SE、及支持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的 基座BA。驅動部3b,根據來自控制部CR的指令,個別控 制驅動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 E的姿勢。 空間光調變器3,對經由第丨平面反射鏡R1的反射面 射入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光,賦予對應其入射位置之空 間調變後射出。從空間光調變器3射出之光,經由第2平 面反射鏡R2的反射面射入變焦光學系統空間光調變器 3之本體3a,如圖3所示,具備二維排列之複數個微小反射 鏡凡件(光學元件)SE。為了使說明及圖示簡單,圖2及圖3 中雖顯示空間光調變器3具備4χ4=16個反射鏡元件sE的 構成例,但實際上具備遠多於16個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 9 200949459 SE。 參照圖2,沿著與光軸ax平行之方向射入第1平面反 射鏡R1之反射面之光線群之中,光線L1射入複數個反射 鏡元件SE之中之反射鏡元件sEa,光線L2射入與反射鏡 疋件SEa不同之反射鏡元件SEb。同樣地,光線L3射入與 反射1¾元件SEa,SEb不同之反射鏡元件SEc,光線L4射入 與反射鏡元件SEa〜SEc不同之反射鏡元件SEd。反射鏡元 件SEa〜SEd,將對應其位置設定之空間調變賦予光L丨〜 L4。 空間光調變器3,係配置於作為聚光光學係統之變焦光 學系統4之前側焦點位置或其附近。因此,藉由空間光調 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a〜SEd反射而賦予既定角度 分布之光,在變焦光學系統4之後侧焦點面4a形成既定光 強度分布SP1〜SP4。亦即,變焦光學系統4,將空間光調 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a〜SEd賦予射出光之角度, 轉換成空間光調變器3之遠視野區域(夫朗和斐繞射區域) 之面4a上的位置。 再次參照圖1,在變焦光學系統4之後側焦點面4a之 位置,定位複眼透鏡5的入射面。是以,複眼透鏡5形成 之一次光源的光強度分布(亮度分布),係對應空間光調變器 3及變焦光學系統4形成之光強度分布spi〜sp4的分布。 空間光調3’如ffi 3所示,係包含在平面形狀之反射面 為上面之狀態下,沿著1個平面規則且二維排列之多數個 微小反射元件之反射鏡元件SE的可動多面反射鏡。 200949459 各反射鏡元件SE係可動,其反射面n 面之傾斜角及傾斜方向,係藉由根據控制部叫:即反射 不)之指令作動之驅動部3b(圖3中未圖示) 中未圖 制。各反射鏡元件SE,以與其反射面平行 獨立控 此正交之二方向(Y方向及z —向、且彼 ^ )馮疋轉軸,能連續啖雜埒
旋轉所欲之旋轉角度、亦即,能二維控制各反射鐘:政 之反射面的傾斜。 反射鏡X件SE
便合汉射鏡疋件SE之反射面離散旋轉時, 複數個狀態(例如,…、—2 5度、—2 〇卢、 〇 以 ?度、…、+2·5度、…)切換控制為佳。® 3雖二二 為矩形之反射鏡元件SE,但反射锖亓杜 耵叙兀件SE之外形形狀不 限於矩形。然,,從光利用效率之觀點觀之,亦可為可排 列成反射鏡元件SE之間隙變少的形狀(可最密填充的形 狀)。又,從光利用效率之觀點觀之,將相鄰之2個反射鏡 元件SE之間隔抑制在必要最小限亦可。
於本實施形態,作為空間光調變器3,係使用分別使二 維排列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面向連續(或離散變化: 空間光調變器。此種空間光調變H,能使用例如日本特表 平10— 503300號公報及與其對應之歐洲專利公開第77953〇 戒公報、日本特開2004 - 78 1 36號公報及與其對應之美國 專利第6900915號公報、日本特表2〇〇6— 524;H9號公報及 與其對應之美國專利第7095546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〇〇6 —1 1 3437號公報所揭示的空間光調變器。此處,援引歐洲 專利公開第779530號公報、美國專利第69〇〇915號公報、 11 200949459 及美國專利第7095546號公報以作為參照。 於空間光調變器3 ’藉由根據來自控制部CR之控制訊 號而作動之驅動部3b的作用,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姿 勢分別變化,各反射鏡元件SE分別設定於既定方向。藉由 空間光調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分別以既定角度反 射之光,透過變焦光學系統4 ’在複眼透鏡5之後側焦點位 置或其附近之照明光瞳,形成複數極狀(2極、4極等)' 輪 帶狀等的光強度分布(光瞳強度分布)。此光瞳強度分布,係 藉由變焦光學系統4的作用,相似(等向)變化。 亦即,變焦光學系統4及複眼透鏡5,根據透射過空間 光調變器3的光束,構成在照明光學系統IL之照明光瞳形 成既定光強度分布的分布形成光學系統。再者,在複眼透 鏡5之後側焦點位置或與其附近之照明光瞳光學共軛之另 一照明光瞳位置’亦即視野光闌成像光學系統8之光瞳位 置及投影光學系統PL之光瞳位置(孔徑光闌As之位置), 亦形成對應光瞳強度分布的光強度分布。 於曝光裝置,為了將光罩Μ之圖案高精度且忠實轉印 於晶圓W,例如在對應光罩Μ之圖案特性之適當照明條件 下進行曝光是相當重要的。於本實施形態之照明光學系統 IL,由於使用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姿勢個別變化之空間 光調變器3,因此能使空間光調變器3之作用所形成之光瞳 強度分布自在且迅速的變化。 然而,如上述,使用具有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反射型 空間光調變器並藉由通常設計構成之照明光學系統申,不 12 200949459 僅來自反射鏡元件的正反射光、來自支持反射鏡元件之基 座表面等的正反射光亦到達照明光瞳。此時,由於來自2 射鏡元件以外的正反射光(不需要之光)的影響,而不易形成 所欲光瞳強度分布。以下,參照依據通常設計構成之圖4 的比較例,說明習知技術之缺陷及本發明的課題。 於圖4所示之比較例之空間光調變器3〇,在複數個反 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設定成與Yz平面平行之基準狀態 下,沿著與光軸ΑΧ平行之方向射入第1平面反射鏡R1 ^ 反射面的光線’在經過空間光調變器3 〇後,藉由第2平面 反射鏡R2之反射面反射向與光軸Αχ平行之方向。亦即, 在沿著與光軸AX平行之方向射入第丨平面反射鏡R1之反 射面的光線經過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後藉由第2平面反射 鏡R2之反射面反射向與光軸Αχ平行之方向之基準狀態(以 下,簡稱為「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 射面,與排列有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YZ平面) 一致0
參 V 又’於圖4所不之比較例,支持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 之基座BA的表面,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平行, 進而與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平行。 然而’不僅來自反射鏡元件SE的正反射光、來自基座BA 表面的正反射光亦經過第2平面反射鏡R2之反射面及變焦 光學系統4(圖4中未圖示)到達照明光瞳(與圖1之複眼透鏡 5之後侧焦點面對應)。又,於在反射鏡元件se之間設有反 射鏡框之類型的空間光調變器3 〇,來自反射鏡框之上面之 13 200949459 正反射光亦同樣地到達照明光瞳。亦即,“複數個反射 鏡元件SE以外、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大致平 行之面部分之正反射光,作為不需要之光而到達照明光 瞳。其結果,於圖4所示之比較例 由於來自反射鏡元件 SE以外之不需要之光的影響,不易形成所欲之光瞳強度分 布0
❹ 再者,於圖4所示之比較例,與複眼透鏡5之後側焦 點面之照明光瞳光學共軛之面’如圖中虛線4〇所示,相對 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γζ平面)傾斜。此處,照明 光目里之共軏面4 0 (為了使圖式清楚顯示在與空間光調變器 30分離的位置)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的角度, 相等於從空間光調變器3〇至第2平面反射鏡R2之射出光 轴ΑΧ2與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 之法線(沿著X方向延伸之線)41的角度,進而相等於從第1 平面反射鏡R1至空間光調變器3〇之入射光軸ΑΧ1與法線 41的角度。其結果,例如即使使中央附近之反射鏡元件之 反射面一致於照明光瞳之共軛面40,由於周邊之反射鏡元 件之反射面自共軛面40位置偏移在射出光軸ΑΧ2方向,因 此不易形成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 圖5係概略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空間光調 變器之構成及作用的圖。第1實施例之空間光調變器3,與 圖4之比較例同樣地,基座βΑ之表面及複數個反射鏡元件 SE之排列面係設定成與γζ平面平行。然而,於第1實施 例’與圖4之比較例不同,從空間光調變器3至第2平面 14 200949459 反射鏡R2之射出光轴Αχ] # α # 此’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向延伸。因 …法…射出光軸ΑΧ2:==射面之法線 χ 月没14法線41盘入射弁 軸ΑΧ1的角度相等之方式 ,、入射九 ^相對Χ軸傾斜射出光軸Αχ2 與入射光軸AX1的角度的—半。 卞办即,在基準狀態下之禎 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鼾而,^ 〜卜之複 之反射®,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⑶ 之排列面’繞Y軸傾斜射出絲ΑΧ2與人射光軸切的角 度的一半。
’在複數個反 其結果,於第1實施例之空間光調變器 平面傾斜之基準狀態 射入複數個反射鏡元 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設定成相對γζ 下,沿著與入射光軸ΑΧ 1平行之方向 件SE而反射的光線,在沿著與射出光軸Αχ2平行之方向 射入第2平面反射鏡R2後,藉由該反射面反射向光軸Αχ。 另一方面,射入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以外、與複數個反射 鏡元件SE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基座BA之表面等) 而正反射之光線,被導至圖中箭頭42所示之方向(在射出光 軸AX2與入射光軸ΑΧ 1對稱之方向),因此不會到達第2 平面反射鏡R2之反射面的有效區域,進而不會到達複眼透 鏡5之後側焦點面的照明光瞳。此處,複數個反射鏡元件 S E以外、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 E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 部分,係位於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間。 以此方式’於第1實施例’可抑制來自空間光調變器3 之反射鏡元件SE以外之不需要光的影響,實現所欲之光瞳 強度分布。又,於第1實施例,由於射出光軸AX2以與複 15 200949459 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正交之方式沿著χ方向延伸,
因此照明光瞳之共軛面40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 面平行。其結果,不僅是中央附近,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 之反射面遍布整體與共輛面4〇大致一致,進而易於形成所 欲之光瞳強度分布。 於圖ό所示之數值實施例,根據第1實施例之構成, 設定入射光軸ΑΧ1與射出光軸ΑΧ2之角度為40度。亦即, 法線41與射出光軸ΑΧ2之角度及法線41與入射光軸Αχι 之角度皆設定為20度。是以,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 ◎ 鏡元件SE之反射面,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 繞Y軸傾斜20度。 於圖7所示之另一數值實施例,根據第丨實施例之構 成’設定入射光軸AX1與射出光軸AX2之角度為30度。 亦即,法線41與射出光軸AX2之角度及法線41與入射光 軸AX1之角度皆設定為1 5度。是以,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 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 排列面繞γ軸傾斜1 5度。 〇 圖8係概略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空間光調 變器之構成及作用的圖。第2實施例之空間光調變器3,與 圖4之比較例同樣地,以從第i平面反射鏡r1至空間光調 變器3之入射光軸Αχ丨與從空間光調變器3至第2平面反 射鏡R2之射出光軸ΑΧ2相對χ軸為相同角度之方式設定 成在X軸對稱。然而,於第2實施例,與囷4之比較例不 同,基座ΒΑ之表面及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係設 16 200949459 W㈣打平面傾斜。因此’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 -件SE之反射面之法線4 i ’以法線4 ^與射出光軸 的角度與去線41與入射光軸Αχ J的角度相等之方式,沿著 方向I伸。亦即,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 反射面與YZ平面平行,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 排列面’繞Y軸傾斜射出光轴AX2與入射光軸AX1的角度 的一半。 ❹ 其結果,於第2實施例之空間光調變器3,在複數個反 射鏡το件SE之反射面設定成與γζ平面平行之基準狀態 下,沧著與入射光軸AX1平行之方向射入複數個反射鏡元 件SE而反射的光線,在沿著與射出光軸Αχ2平行之方向 射入第2平面反射鏡R2後,藉由該反射面反射向光軸Αχ。 另方面射入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 Ε以外、與複數個反射 鏡几件SE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基座ΒΑ之表面等) 而正反射之光線,被導至圖中箭頭42所示之方向(在射出光 φ 軸ΑΧ2與入射光軸AX1對稱之方向),因此不會到達第2 平面反射鏡R2之反射面的有效區域,進而不會到達複眼透 鏡5之後側焦點面的照明光瞳。 以此方式,於第2實施例,與第丨實施例同樣地,可 抑制來自空間光調變器3之反射鏡元件se以外之不需要光 的影響,實現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又,於第2實施例, 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由於射出光軸AX2沿著與複數個反 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正父之方向延伸,因此照明光瞳之丑 軛面40與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平行。其結果, 17 200949459 不僅是中央附近,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遍布整體 與共軛面40大致一致,進而易於形成所欲之光瞳強度分布。 於圖9所不之數值實施例,根據第2實施例之構成, 設定入射光軸AX1與射出光軸AX2之角度為60度。亦即, 法線41與射出光軸AX2之角度及法線41與入射光軸AX1 之角度皆設定為30度。是以,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個反射 鏡元件SE之反射面’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 繞Y軸傾斜30度。 於圖10所示之另一數值實施例,根據第2實施例之構 © 成,设定入射光軸ΑΧ 1與射出光軸Αχ2之角度為4〇度。 亦即,法線41與射出光軸AX2之角度及法線4丨與入射光 軸ΑΧ 1之角度皆設定為2〇度。是以,在基準狀態下之複數 個反射鏡元件SE之反射面,相對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 排列面繞Y軸傾斜2 0度。 此外’於上述說明’雖例示根據第1實施例之構成的2 個數值實施例及根據第2實施例之構成的2個數值實施 例,但並不限定於此,根據第1實施例之構成的數值實施 〇 例及根據第2實施例之構成的數值實施例可有各種形態。 又’於上述說明,作為本發明之空間光調變器的具體構成 例’雖例示第1實施例及第2實施例,但並不限定於此, 本發明之空間光調變器的具體構成可有各種形態。 然而’於上述實施形態,可考慮為以第2平面反射鏡 R2單體 '或第2平面反射鏡與變焦光學系統4 一起構 成導引經過空間光調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光的 18 200949459 射出側光學系統’該射出側光學系統與空間光調變器3構 成空間光调變單元。X,亦可考慮為以第1平面反射鏡R1 單體、或光束送光部2中之光學系統與第1平面反射鏡Ri 一起構成將光導向空間光調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 的入射側光學系統,該入射側光學系統與射出側光學系統 與空間光調變器3構成空間光調變單元。 不响疋何種情形,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單 參兀,經過空間光調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以外、與 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之〇次光 (正反射光)’係構成為不通過與照明光學系統乩之照明光 瞳光學共輛之射出側光學系統之入射光瞳,進而不會到達 知明光曈。因此’考慮射出側光學系統僅藉由平面反射鏡 或稜鏡般之偏向構件構成時,射出側光學系統雖不具有學 術上的入射光目里,但此時,〇次光不通過射出側光學系統之 入射光瞳’可意指〇次光射向包含該射出側光學系統之後 ❹、續光干系統所疋義之人射光瞳或該人射光瞳之共輛像的外 側。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為了使來自反射鏡元件卯之 反射面之繞射光造成之在照明光瞳之繞射模糊之寬度在矩 形反射面之一邊方向與另一邊方向對稱’較佳為,沿著射 出光軸AX2從照明光瞳側觀察之反㈣μ奸μ 之表觀之外形形狀為正方形。因此,例如於圖5及圖8 各實施例,必須將反射鏡元件SE之矩形反射面在ζ = 格來說,於ΧΖ平面反射鏡元件S£之反射面之截面細長^ 19 200949459 . 伸之方向)之尺寸設定成大於Y方向尺寸之所欲尺寸。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從第1平面反射鏡R1延伸至前 側(光源側)之入射側光學系統之前側光軸ΑΧ、及從第2平 面反射镜R2延伸至後側(光罩側)之射出側光學系統之後側 光軸ΑΧ係沿著1條直線延伸。以此方式,隔著空間光調變 器3將前側光軸ΑΧ與後側光軸ΑΧ設定成彼此一致或彼此 平行’在空間光調變器3之上游與下游使光路同軸(或平 行),藉此,能共用例如為形成光曈強度分布而使用繞射光 學元件之習知照明光學裝置與光學系統。 ©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使來自光束送光部2之光偏向 並導至空間光調變器3之第丨偏向構件及使來自空間光調 變器3之光偏向並導至變焦光學系統4之第2偏向構件, 係分別使用第1平面反射鏡R1及第2平面反射鏡然 而,並不限定於此,第1偏向構件及第2偏向構件,可使 用具有所欲之截面形狀的丨個或複數個稜鏡等。 又杰上述貫施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單元,經過空間光 調變器3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SE以外 '與複數個反射鏡元© 件SE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之〇次光(正反射光),係 構成為不射入入射側光學系統(光束送光部2)。藉此,可防 止在工間光調變器3之〇次光返回光源造成的不良影響。 又上述*兒明中,作為具有二維排列且個別控制之複 數個光學元件的空間光調變器,係使用可個別控制二維排 列之複數個反射面之方向(角度:傾斜)的空間光調變器。然 而’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例如可個別控制二維排列之複 20 200949459 數個反射面之高度(位置)的空問伞。 α 7 ]二間先调變器。此種空間光調變 器’能使用以下所揭示之空間弁哺戀突 间尤凋變窃,例如揭示於日本 特開平6 — 2 818 6 9號公報及盘士樹_ 、, 裉及與此對應之吳國專利第5312513 號公報、及日本特表2004- πηΑΐ c咕、上 520618唬公報及與此對應之美 國專利第6885493號公報之i ^ 外也 现a稂之圖1 d。該專空間光調變器中, 藉由形成二維之高度分本,非玄 门反刀邛’犯將與繞射面同樣之作用提供 給入射光。此外,亦能蔣呈古μ、+,一认丨丨 力月b肝具有上边一維排列之複數個反射
❹ 面之空間光調變器依照以下所揭示之公報加以變形,例如 揭示於日本特表2006_ 513442號公報及與此對應之美國專 利第6891655號公報、為η 士 4*主ΐΛΛί· m 次日本特表2005 - 524 1 1 2號公報及 與此對應之美國專利公開第2〇〇5/〇〇95749號公報。 又,上述說明中,雖使用具有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反 射型空間光調變器,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例如美國專 利第5229872號公報所揭示之透射型空間光調變器。 此處,援引美國專利第53 1 25 1 3號公報、美國專利第 6885493號公報、美國專利第689 1655號公報、美國專利公 開第2005/0095 749號公報、及美國專利第5229872號公報 以作為參照。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在使用空間光調變器以形成 光瞳強度分布時’亦可以光瞳亮度分布測量裝置來測量光 目里強度分布’並依該測量結果來控制空間光調變器。此種 技術已揭示於例如日本特開2〇〇6_ 54328號公報、或曰本 特開2003 ~ 22967號公報及與此對應之美國專利公開第 2003/0038225號公報。此處,援引美國專利公開第 21 200949459 2003/003 8225號公報以作為參照。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亦可使用根據既定電子資料來 形成既定圖案的可變圖案形成裝置以取代光罩。若使用此 種可.菱圖案形成裝置,則圖案即使是縱置亦可將對同步精 度所造成之影響減少至最低限度。此外,可變圖案形成裝 置可使用例如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數位微鏡 元件)’其係包含根據既定電子資料來驅動的複數個反射元 件。使用DMD之曝光裝置已揭示於例如日本特開2004 _ 304135號公報、國際專利公開第2006/080285號小冊子及 〇 與此對應之美國專利公開第2007/0296936號公報。又,除 了 DMD等非發光型反射型空間光調變器以外,亦可使用透 射型空間光調變器,或亦可使用自發光型影像顯示元件。 此外’即使圖案面為橫置之情況下,亦可使用可變圖案形 成裝置。此處’援引美國專利公開第2〇〇7/〇296936號公報 以作為參照。 此外,於上述實施形態,光學積分器雖使用複眼透鏡 5’但亦可使用内面反射型光學積分器(典型而言為棒狀積分 ❹ 器)來取代之。此時,在變焦光學系統4之後側配置聚光透 鏡,以使其前側焦點位置與變焦光學系統4之後側焦點位 置一致’在此聚光透鏡之後側焦點位置或其附近配置棒狀 積分器以定位入射端。此時,棒狀積分器之射出端成為照 明視野光闌7的位置。使用棒狀積分器時,此棒狀積分器 之下游之視野光闌成像光學系統8内之與投影光學系統PL 之孔徑光闌AS之位置光學共軛的位置,可稱為照明光瞳 22 200949459 面。又,由於在棒狀積分器之入射面之位置,形成照明光 瞳面之二次光源的虛像,因此該位置及與該位置光學丘輛 的位置,亦可稱為照明光瞳面。此處,變焦光學系統4、與 上述聚光透鏡,可視為配置於光學積分器與空間光調㈣ 之間之光路中的聚光光學系統,變焦光學系統4、上述聚光 透鏡、及棒狀積分器可視為分布形成光學系統。 上述實施形態之曝弁_要,a # 爆尤衷置係藉由組裝包含本專利申 所列舉之各構成元件的各種次系統,以能保持既定 之機械精度、電氣精度、光學精度之方式所製造。為確伴 此專各種精度,於此組裝前後係對各種光學系統進行用以 ^光學精度之調整、對各種機械系統進行用以達成機械 精度之調整、對各種電氣系 榎罨孔糸統進订用以達成電氣精度之調 整。從各種次系統至曝光,f 元哀置之組策製程,係包含各種次 糸統彼此之機械連接、電 線連接、氣壓迴路之配管 “、、’從各種次系統至曝光裝置之組裝製程前, ❿: 系統個別之組褒製程。當各種次系統至曝光裝置 之組裝製程結束後,即進人 髀之夂插掉成 進仃,.不σ 5周正,以確保曝光裝置整 等比Λ 1 a此外,曝光裝置之製造可在溫度及潔淨度 #皆又到管理之無塵室進行。 π又 其次,針對使用上述實施形態 方法作說明。圖Η在* _ .. +先破置的兀件製造 圖。如圖11所示,主道Μ __ 〈裂每步驟的流程 ^ +導體元件之製造步驟中,#將全;i Μ 4鍍於構成半導體开 r係將金屬膜 土板的晶圓W(步驟S40),並將残 先性材科之光阻塗布於該肝α …俊冬金屬馭上(步驟S42)。接 23 200949459 著,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投影曝光裝置,將形成於光罩(標 線片)M之圖案轉印於晶圓W上之各照射區域(步驟S44:曝 光步驟)’並進行完成該轉印後之晶圓w的顯影,亦即進行 轉P有圖案之光阻的顯影(步驟S * 6 :顯影步驟)。之後,藉 由步驟S46以產生於晶圓w表面之光阻圖案為光罩,對晶 圓w表面進行蝕刻等之加工(步驟s48 ••加工步驟)。
,此處,光阻圖案係指產生對應藉由上述實施形態之投 知曝光裝置所轉印之圖案的形狀的凹凸之光阻層,且其凹 部2貫通光阻層者。步驟S48中,係透過該光阻圖案來進 仃曰曰圓w表面之加工。於步驟s48所進行之加工中,包含 例如晶圓W表面之㈣或金屬膜等之成財之至少一者。 此外’步W S44中,上述實施形態之投影曝光裝置,係以 塗布有光阻之晶圓w為感光性基板亦即基板p來進行 之轉印。 ’、 圖 12倍矣 〇 、不液晶顯示元件等液晶元件之製造步驟的流 程圖。如圖17如- ^ 所不,液晶元件之製造步驟中,係依序進行
圖案形成步驟(步驟S5〇)、渡色器形成步驟(步驟叫 m步驟(步驟S54)、以及模組組裝步驟(步驟$ 。 S 5 Ο 投影曝光裝置’之圖案形成步驟中,係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 塗布右 將電路圖案及電極圖案等既定圖案形成於 中,勺入曝 > 破璃基板上作為基板ρ。於該圖案形成步驟 於光Γ層進t-步:,係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投影曝光震置, 板P的雜/ 轉印;顯影步驟,進行轉印有圖案之基 的K亦即進行玻璃基板上之光阻層的顯影,以產生 24 200949459 2應圖案形狀的光阻層;以及加工步驟,透過該顯影後之 先阻層來進行玻璃基板表面之加工。 步驟S52之渡色器形成步驟中,係形成滤色器,其係 將多數個對應R(Red:紅)、G(Green:綠卜及帥⑻:藍) 之3個點之組排列成陣列狀’或將複數個r、g、b之3條 條紋之濾色器之組排列於水平掃描方向。 、步驟S54之單元組裝步驟中,係使用藉由步驟s5〇形 成有既疋圖案之玻璃基板與藉由步驟S52所形成之遽色器 來組裝液晶面板(液晶單元)。具體而言,例如係將液晶注入 玻璃基板與渡色器之間,藉此形成液晶面板。步驟㈣之 模組組裝步驟中,係對藉由步驟S54所組裝之液晶面板安 裝使及液晶面才反進行顯示動作之電氣電路及背光等各種零 件。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應用在半導體元件製造用之曝光 裝置,亦可廣泛應用於例如形成於方形玻璃板之液晶顯示 φ 兀件或電漿顯示器等顯示裝置用的曝光裝置、或用以製造 攝影元件(CCD等)、微型裝置、薄膜磁頭、以及DNA晶片 等各種兀件的曝光裝置。此外,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使用光 微影步驟來製造形成有各種元件之光罩圖案之光罩(光罩、 標線片等)時的曝光步驟(曝光裝置)。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可使用ArF準分子雷射光(波 長M93nm)或K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248 nm)作為曝光用 光。又,並不限於此,對其他適當之雷射光源,例如供應 波長為157nm之雷射光的雷射光源等亦可應用本發明: 25 200949459
WO99/49504號小冊子 '日本特開平6 。此處’援引國際公開第 © 平6— 124873號公報及日 本特開平1 0 - 3 0 3 1 14號公報以作為參照。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亦能適用揭示於美國專利 公開第2006/0170901號公報及美國專利公開第 2007/0146676號公報之所謂偏光照明方法。此處,援引美 國專利公開第2006/0170901號公報及美國專利公開第 2 0 0 7 / 0 1 4 6 6 7 6號公報以作為參照。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在曝光裝置中對照明光罩之 照明光學系統應用本發明,但並不限於此,對照明光罩以 外之被照射面的一般照明光學系統亦可應用本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概略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構成的 圖。 圖2係概略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空間光調變器之基本構 成及作用的圖。 26 200949459 圖3係圖2之空間光調變器的部分立體圖。 圖4係概略顯示用以說明習知技術之缺陷及本發明課 題之比較例的圖。 ^圖5係概略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實施例之空間光調 變器之構成及作用的圖。 圖6係概略顯示第1實施例之數值實施例的圖。 係概略顯不第1實施例之另一數值實施例的圖。 ® t圖8係概略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實施例之空間光調 變态之構成及作用的圖。 圖9係概略顯示第2實施例之數值實施例的圖。 圖1 〇係概略顯示第2實施例之另一數值實施例的圖。 圖11係顯示半導體元件之製程的流程圖。 圖12係顯示液晶顯示元件等之液晶元件之製程的流程 _。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光源 2 光束送光部 3 空間光調變器 3a 空間光調變器之本體 3 b 驅動部 4 變焦光學系統 5 複眼透鏡 6 聚光光學系統 7 照明視野光闌(光罩遮板) 27 200949459 8 視野光闌成像光學系統 IL 照明光學系統 CR 控制部 Μ 光罩 PL 投影光學系統 W 晶圓 28

Claims (1)

  1. 200949459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空間光調變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 空間光調變器’具有二維排列且個別控制之複數個光 學元件;以及 射出側光學系統’導引經過該空間光調變器之該複數 個光學元件的光; 該射出侧光學系統’係構成為使經過該複數個光學元 件以外、與排列有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排列面大致平行之 ® 面部分之〇次光不通過該射出側光學系統的入射光瞳。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具備將 光導至該空間光調變器之該複數個光學元件的入射側光學 系統。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中,在 沿著該入射側光學系統之光軸射入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平 行光束經過該複數個光學元件沿著該射出側光學系統之光
    軸被導引之基準狀態下之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相 對該排列面繞既定軸線傾斜。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中,該 又車4線正交方向之 的外形形狀。 項之空間光調變單 4 _空間光調變器 具有配置在該空間 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光學面,具有與該既 尺寸大於與該既定軸線平行方向之尺寸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 元’其中’該入射側光學系統具有配置 側的第1偏向構件,該射出側光學系統 光調變器側的第2偏向構件。 29 200949459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中,從 "亥第1偏向構件延伸至前側之該入射側光學系統之光軸與 從°亥第2偏向構件延伸至後側之該射出側光學系統之光 軸,彼此一致或彼此平行。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 中,該第2偏向構件具備反射面; _紅過该複數個光學元件以外、與排列有該複數個光學 几件之忒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之該0次光射向該第2 偏向構件之該反射面之外。 8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2至7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單 “其中’ s亥入射側光學系統,係構成為使經過該複數個 光學7°件以外、與排列有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排列面大致 平仃之面部分之〇次光不通過該入射側光學系統。 士申响專利範圍苐1至8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單 一其中,6亥空間光調變器,具有二維排列之複數個反射 鏡兀件、與個別控制驅動該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姿勢之驅 動部。 ^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中’ 该驅動部係使該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方向連續或離散變 化。 m —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10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 單元,其係與根據來自光源之光照明被照射面的照明光學 ' 起使用,將來自該光源之光導至該照明光學系統中 之分布形成光學系統,在與該入射光瞳共軛之照明光瞳形 200949459 成既定光強度分布。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空間光調變單元,其中, 該照明光學系統,係與用以形成與該被照射面光學共軛之 面的投影光學系統組合使用,該照明光瞳係與該投影光學 系統之孔徑光闌光學共扼的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至12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 單元,其中,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以外、與排列有該複數個 光學元件之該排列面大致平行之面部分,係位於該複數個 光學元件之間。 14. 種照明光學糸統,係根據來自光源之光照明被照 射面’其特徵在於,具備: 申明專利範圍第1至1 3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單 元;以及 分布形成光學系統’根據透射過該空間光調變器之光 束’在與該入射光瞳共軛之照明光瞳形成既定光強度分布。 φ .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照明光學系統,其中,該 刀布形成光學系統,具有光學積分器及配置於該光學積分 器與該空間光調變單元之間之光路中的聚光光學系統。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或15項之照明光學系統,其 係與用以形成與該被照射面光學共軛之面的投影光學系統 、’且σ使用,該照明光瞳係與該投影光學系統之孔徑光闌光 學共扼的位置。 1 7. —種曝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用以照明既定圖 案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 6項中任一項之照明光學系 31 200949459 統’將該既定圖案曝光於感光性基板。 . 18了種元件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 曝光步驟,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曝光裝置,將 該既^ ®案曝光於該感光性基板; 員景/步驟,使轉印有該既定圖案之該感光性基板顯 景/將對應s亥g无定圊案之形狀之光罩層形成於該感光性基 板的表面;以及 加工步驟’透過該光罩層加工該感光性基板的表面。 19. 種空間光調變器,係將從第丄光學系統射入之光 d 調變並導至第2光學系統,其特徵在於: 具有二維排列且個別控制之複數個光學元件; 在沿著該第1光學系統之光軸射入該複數個光學元件 之平行光束經過該複數個光學元件沿著該第2光學系統之 光軸被導引之基準狀態下之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光學面, 相對排列有該複數個光學元件之排列面繞既定軸線傾斜。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9項之空間光調變器,其具有二 維排列之複數個反射鏡元件、與個別控制驅動該複數個反 ^ 射鏡元件之姿勢之驅動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空間光調變器,其中,該 驅動部係使該複數個反射鏡元件之方向連續或離散變化。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9至21項中任—項之空間光調 變器,其係與根據來自光源之光照明被照射面的照明光學 系統一起使用’將來自該光源之光導至該照明光學系統中 之分布形成光學系統,在該照明光學系統之照明光瞳形成 32 200949459 既疋光強度分布。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空間光調變器,其中,該 照明光學系統’係與用以形成與該被照射面光學共軛之面 的投影光學系統組合使用,該照明光瞳係與該投影光學系 統之孔徑光闌光學共耗的位置。 24. —種照明光學系統’係根據來自光源之光照明被照 射面,其特徵在於,具備: ❹申明專利範圍第19至23項中任一項之空間光調變 器;以及 分布形成光學系統’根據透射過該空間光調變器之光 束,在该照明光學系統之照明光瞳形成既定光強度分布。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照明光學系統,其中,該 刀布形成光學系統’具有光學積分器及配置於該光學積分 器與該空間光調變器之間之光路中的聚光光學系統。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或25項之照明光學系統,其 ® 系”用以形成與該被照射面光學共概之面的投影光學系統 組合使用,該照明光瞳係與該投影光學系統之孔徑光闌光 學共軛的位置。 27· —種曝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用以照明既定圖 案之申明專利範圍第24至26項中任一項之照明光學系 統’將該既定圖案曝光於感光性基板。 28· —種元件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 ^曝光步驟,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曝光裝置,將 該既定圖案曝光於該感光性基板; 33 200949459 顯影步驟,使轉印有該既定圖案之該感光性基板顯 影,將對應該既定圖案之形狀之光罩層形成於該感光性基 板的表面;以及 加工步驟,透過該光罩層加工該感光性基板的表面。 八、圖式. (如次頁) ❹
    34
TW098111913A 2008-04-11 2009-04-10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094945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03128 2008-04-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9459A true TW200949459A (en) 2009-12-01

Family

ID=41161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1913A TW200949459A (en) 2008-04-11 2009-04-10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27724A1 (zh)
EP (1) EP2264511A4 (zh)
JP (1) JPWO2009125511A1 (zh)
KR (1) KR20110000619A (zh)
TW (1) TW200949459A (zh)
WO (1) WO20091255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6642B (zh) * 2012-02-13 2015-06-01 Canon Kk 照明光學系統和影像投影裝置
TWI588615B (zh) * 2011-10-24 2017-06-2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光學系統、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96453A1 (ja) * 2010-02-03 2011-08-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照明光学装置、照明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JP5700272B2 (ja) * 2010-04-13 2015-04-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WO2011137917A1 (en) 2010-05-06 2011-11-10 Carl Zeiss Smt Gmbh Illumination system of a microlithographic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WO2014073548A1 (ja) * 2012-11-07 2014-05-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空間光変調光学系、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6100080B2 (ja) * 2013-05-08 2017-03-22 株式会社東芝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DE102013214459B4 (de) * 2013-07-24 2015-07-16 Carl Zeiss Smt Gmbh Optisches System für eine mikrolithographische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CN105372826A (zh) * 2015-12-11 2016-03-02 杭州东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激光光源与衍射光学元件实现的交通信号灯光学系统
CN105467598A (zh) * 2015-12-11 2016-04-06 杭州东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半导体激光器与衍射光学元件结合的激光照明光学系统
CN105511086A (zh) * 2015-12-11 2016-04-20 杭州东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采用衍射光学元件与激光器结合的激光照明光学系统
JP7260959B2 (ja) * 2018-03-16 2023-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照明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KR102762472B1 (ko) 2019-11-07 2025-02-03 에이에스엠엘 홀딩 엔.브이. 리소그래피 장치의 부분을 세정하기 위한 시스템
CN112071174A (zh) * 2020-09-14 2020-12-11 西安中科微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透射式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学教学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9872A (en) 1992-01-21 1993-07-20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Exposure device including an electrically aligned electronic mask for micropatterning
US5312513A (en) 1992-04-03 1994-05-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of forming multiple phase light modulators
JPH06124873A (ja) 1992-10-09 1994-05-06 Canon Inc 液浸式投影露光装置
RU2084941C1 (ru) 1996-05-06 1997-07-20 Йелстау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Н.В. Адаптивный оптический модуль
JP3747566B2 (ja) 1997-04-23 2006-02-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液浸型露光装置
US6741394B1 (en) 1998-03-12 2004-05-25 Nikon Corporation Optical integrator, illumination optical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observation apparatus
AU2747999A (en) 1998-03-26 1999-10-18 Nikon Corporation Projection exposure method and system
SE0100336L (sv) 2001-02-05 2002-08-06 Micronic Laser Systems Ab Adresseringsmetod och apparat som använder densamma tekniskt område
JP2002353105A (ja) 2001-05-24 2002-12-06 Nikon Corp 照明光学装置,該照明光学装置を備えた露光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EP1262836B1 (en) 2001-06-01 2018-09-12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DE10154316A1 (de) * 2001-11-07 2003-05-15 Juergen Schulz-Harder Verfahren zur selektiven Oberflächenbehandlung von platt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JP4307813B2 (ja) 2001-11-14 2009-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偏向方法並びに光偏向装置及びその光偏向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光偏向装置を具備する光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投影表示装置及び光伝送装置
US6900915B2 (en) 2001-11-14 2005-05-31 Ricoh Company, Ltd. Light deflec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fficiently using a floating mirror
US20050095749A1 (en) 2002-04-29 2005-05-05 Mathias Krellmann Device for protecting a chip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hip
JP2005524112A (ja) 2002-04-29 2005-08-11 フラウンホーファー−ゲゼルシャフト・ツール・フェルデルング・デル・アンゲヴァンテン・フォルシュング・アインゲトラーゲネル・フェライン チップの保護装置およびチップの作動方法
JP4324957B2 (ja) 2002-05-27 2009-09-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US6891655B2 (en) 2003-01-02 2005-05-10 Micronic Laser Systems Ab High energy, low energy density, radiation-resistant optics used with 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JP4360523B2 (ja) * 2003-03-20 2009-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偏向装置、光偏向アレーおよび画像投影表示装置
JP2004304135A (ja) 2003-04-01 2004-10-28 Nikon Corp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04094301A1 (en) 2003-04-24 2004-11-04 Metconnex Canada Inc. A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two dimensional mirror with articulated suspension structures for high fill factor arrays
US7095546B2 (en) 2003-04-24 2006-08-22 Metconnex Canada Inc.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two dimensional mirror with articulated suspension structures for high fill factor arrays
TWI511182B (zh) 2004-02-06 2015-12-0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照明裝置、曝光裝置、曝光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JP2005275325A (ja) * 2004-03-26 2005-10-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露光装置
JP2006054328A (ja) 2004-08-12 2006-02-23 Nikon Corp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335114B2 (ja) 2004-10-18 2009-09-3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
TWI453795B (zh) 2005-01-21 2014-09-2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光學裝置、曝光裝置、曝光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US7864293B2 (en) 2005-01-25 2011-01-04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producing method of microdevice
JP2008033339A (ja) * 2007-08-17 2008-0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US9116346B2 (en) * 2007-11-06 2015-08-25 Nikon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illumination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8615B (zh) * 2011-10-24 2017-06-21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光學系統、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634395B (zh) * 2011-10-24 2018-09-01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光學系統、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486642B (zh) * 2012-02-13 2015-06-01 Canon Kk 照明光學系統和影像投影裝置
US9223122B2 (en) 2012-02-13 2015-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25511A1 (ja) 2009-10-15
EP2264511A4 (en) 2011-05-04
KR20110000619A (ko) 2011-01-04
JPWO2009125511A1 (ja) 2011-07-28
EP2264511A1 (en) 2010-12-22
US20110027724A1 (en) 201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49459A (en) Spatial light modulating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326259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I510868B (zh) An optical unit, an illumination optical device, an exposure device, and an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093175A (ja) 空間光変調ユニット、照明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0004008A (ja) 光学ユニット、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WO2008007633A1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3502703A (ja) 偏光変換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200937138A (en)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ligner,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88672B2 (ja) 光伝送装置、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360379B2 (ja) 投影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200935193A (en) Lighting device, exposure device, exposure method and element production method
JP4883482B2 (ja) 照明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1114041A (ja) 光束分割装置、空間光変調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353408B2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2004558A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187632B2 (ja) 補正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1222841A (ja) 空間光変調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0028089A (ja) 減光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0197629A (ja) 投影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5682799B2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0141151A (ja) 光束分割素子、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1029596A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0182703A (ja) 補正ユニット、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0199562A (ja) 投影光学系、投影方法、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13165196A (ja) 照明光学系、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